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7课时练习课公开课优质课教学设计
数字的退位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七课教案
数字的退位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七课教案教学目标:1. 学习了解数字的退位概念,并能够正确退位及表示退位后的数值。
2. 能够运用数字的退位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如加减法运算中的退位计算。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其数学运算技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教材《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课本、教具、黑板、彩色粉笔、教案。
2. 学生:课本、练习册。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班级自由讨论数字的退位现象:学生观察并描述楼层数码显示器上数字跳动时的现象。
2.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学习的数字的进位现象,并与数字的退位进行对比。
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引入数字的退位概念:教师在黑板上绘制一个数栏,向学生展示一个两位数,如72,并询问个位上的数字是几。
2. 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问个位上的数字退位后变成了什么?3. 教师写出个位数字2,然后涂掉,同时在十位上写下个位数字2,并解释这个过程叫做退位。
教师强调:退位是数字交换位置的一种操作。
4. 通过多个例子的讲解和学生的参与,进一步巩固和理解数字的退位概念。
三、练习与巩固(20分钟)1. 教师以幻灯片形式呈现一些数字的退位问题,让学生通过思考和计算找出正确答案。
2. 学生在黑板上模仿教师的方法,解决给出的数字的退位计算问题,并口头回答答案。
3. 教师带领学生讨论,总结数字的退位计算规律,如何正确执行数字的退位操作。
4. 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在练习册上完成相关练习。
四、拓展与应用(15分钟)1. 教师出示一些简单的加减法运算题目,让学生利用数字的退位概念并运用退位计算解决问题。
2. 学生上台展示解题方法,教师给予鼓励和指导。
3. 教师引导学生解决更复杂的应用题,如购物计算、找零等实际问题,并强调数字的退位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性。
五、小结(5分钟)1. 教师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数字的退位操作和计算方法。
2. 学生积极参与回答问题,巩固学习成果。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七课认识数的相加和相减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七课认识数的相加和相减教案: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七课认识数的相加和相减一、教学目标1. 认识数的相加和相减的概念;2. 能够进行简单的相加和相减运算;3. 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巩固学习。
二、教学准备1. 教案投影仪或黑板;2. 学生练习册。
三、教学过程导入:1. 教师与学生打招呼,并复习上一节所学内容。
2. 引入本节课的主题:“今天我们要学习关于数的相加和相减的知识,这对我们平时做数学题非常有帮助哦!大家期待吗?”核心教学:1. 输入知识点:“数的相加”。
教师在黑板上呈现一个简单的加法运算,例如 3 + 4 = 7,并解释每个数的意义以及运算规则。
2. 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相加运算练习。
教师可以提出多个简单的加法题目,要求学生在纸上计算并回答。
3. 输入知识点:“数的相减”。
教师在黑板上呈现一个简单的减法运算,例如 8 - 3 = 5,并解释每个数的意义以及运算规则。
4. 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相减运算练习。
教师可以提出多个简单的减法题目,要求学生在纸上计算并回答。
5. 综合运算练习。
教师提出多个综合的运算题目,要求学生根据题目中的要求进行相加或相减运算。
巩固练习:1. 学生自主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
教师可适当安排小组合作或者个人完成,并解答学生的疑问。
2. 学生交换作业,批改并订正。
教师点评正确率较高的同学,并表扬其努力与正确的方法。
3. 教师与学生互动,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拓展延伸:1. 在课后,学生可以从生活中的场景中找到更多的相加和相减的例子,并记录下来。
2. 学生可以运用数的相加和相减的知识,完成一些实际问题,如购物、找零等。
四、课堂总结1.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简单总结。
2. 强调数的相加和相减在学习数学以及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 学生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
2. 学生根据生活中的场景,编写一个数的相加或相减的实际问题,并解答。
六、板书设计(示例)数的相加数的相减例:3 + 4 = 7 例:8 - 3 = 5注意:本教案仅供参考,具体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七课“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教案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七课“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及特征。
2. 能够识别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了解它们的特性。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概括和空间想象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
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2. 难点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的概念,会画它们的高。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直观演示法、讨论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包含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图片,如伸缩门、楼梯扶手、堤坝横截面等。
2. 提问学生这些图片中的图形有什么特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二)平行四边形的认识1. 展示平行四边形的教具,让学生观察其形状。
2. 引导学生发现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且相等。
3. 给出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强调其关键要素。
(三)梯形的认识1. 展示梯形的教具,让学生观察。
2. 引导学生总结梯形的特征:只有一组对边平行。
3. 给出梯形的定义,明确上底、下底和腰的概念。
(四)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1. 结合图形,讲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高的定义。
2. 示范如何画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
3.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练习画高。
(五)巩固练习1. 出示一些图形,让学生判断是平行四边形还是梯形,或者都不是。
2. 给出一些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让学生画出指定的高。
(六)课堂小结1. 回顾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及特征。
2. 强调画高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七)布置作业1. 完成课本上关于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练习题。
2. 观察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记录下来。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7课时 整理和复习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公开课教案课件
实践应用
2.填空。
(2)只有( 一组 )对边互相平行的四边 形叫做梯形,互相平行的一组对边分别 是梯形的( 上底 )和( 下底 )。 从上底的一点到下底的( 距离 )是 梯形的高。
实践应用 3.过点A画直线b的平行线,过点O画直线a的垂线。
实践应用
4.小明用24厘米长的铁丝围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已知平行四边形的一条边是5厘米,与这条边 相邻的边是多少厘米?
a b
a b
O
旧知回顾
画垂线
画垂线
画线标号 平移到点 边线重合
旧知回顾 a
画垂线 A
距离
b 点到直线的距离是垂直线段最短。 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垂直线段的长 度,叫做这点到这条直线的距离。 与两平行线相互垂直的线段的长度都相等。
旧知回顾
平行四边形
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
四边形。
(24-5×2)÷2=7(厘米) 答:与这条边相邻的边是7厘米。
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
课后作业
1.从课后习题中选取; 2.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的习题。ຫໍສະໝຸດ 更多教学资源内容,敬请关注
3334326094@ youyicongshu100
陈尧咨(善射)
神态
忿然 笑而遣之
语言 动作
汝亦知射乎 吾射不亦精乎 尔安敢轻吾射
笑而遣之
性格: 自矜(骄傲)
卖油翁(善酌)
睨之
无他,但手熟尔 以我酌油知之 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对比
释担而立 但微颔之 取置覆酌沥
谦虚
道理: 熟能生巧,即使有什么长处也不必骄傲自满。
课外延伸
1、联系生活、学习,说说熟能生巧的事例。 2、你认为一个人应该如何看待自己的长处?又如 何看待他人的长处?
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7课时 练习课教案
第7课时练习课1.进一步巩固除数是两位数的计算法则,能正确地说出商的位数,并能正确地计算。
2.培养学生认真计算,认真检查的好习惯。
重点:试商方法的掌握和运用。
难点:灵活运用各种试商方法正确地计算。
一、复习回顾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除数是两位数且商是两位数的除法的笔算方法,现在我们来回顾一下它的计算法则。
(教师指名学生发言。
)师:今天我们就通过练习巩固一下上节课所学的知识。
二、习题点拨1.练习十六第8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回忆时间、速度和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
明确此题是已知路程和4种交通工具的速度,求时间,要用除法计算。
2.练习十六第9题。
(1)先说出每道题的商是几位数,再计算。
(2)你是怎样确定商的位数的?3.练习十六第10题。
(1)指名学生读题,找出已知条件。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题意,理清解题思路。
4.练习十六第13题。
这道题需要分两步计算解决,要求“平均每组有多少名少先队员”,有两种方法:方法一先求出平均每队有多少名少先队员,再求出平均每组有多少名少先队员,用连除法计算。
方法二先用乘法求出5队一共有多少组,再用除法求出每组有多少名少先队员。
三、巩固应用1.完成练习十六第6题。
先判断对错,再独立改正。
2.完成练习十六第7题。
学生独立练习,指名汇报,集体订正。
3.完成练习十六第12题。
学生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可适时提示:要使商是一位数,则被除数的前两位小于除数;要使商是两位数,则被除数的前两位大于除数。
四、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五、布置作业请完成《探究乐园·高效课堂》作业部分。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七课时 练习六教案
第六单元除法第七课时练习六【教学内容】教材第82、83页【教学目标】1.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重点:正确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难点:提高数学应用的能力,培养探索精神。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这节课,我们来做一些关于除法的练习题。
比一比谁做得最准确。
二、探究新知1.师:完成教材第83页第5题。
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2.师:完成教材第82页第2题。
先估一估商是几位数,再计算。
345÷31 312÷54 315÷35 564÷47指名板演,发现问题,针对不同情况适时讲解。
3.师:完成教材第82页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在全班交流。
4.师:完成教材第83页第6题。
学生完成后,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5.师:完成教材第83页第7题。
学生根据提供的数据,自己提出问题并尝试进行解决。
对于学生暂时解决不了的问题,鼓励他们将问题及时反馈过来。
【设计意图:通过做题来发现问题,查漏补缺,有针对性地提出整改方案。
把学生的错误降到最低,达到强化训练的效果】三、课堂小结经过复习,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教学反思】“商不变的规律”是在学习了商是两、三位数的除法之后进行教学的。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发现: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让学生认识到利用这一规律,可以进行简算,同时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注重创设情境。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从现实生活出发,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利用教材上的情境图,放手让学生采用计算的方法独立解决,然后小组交流,这不仅可以拓宽他们的思维,而且使学生明确在路程与时间都不相同的时候比快慢,就是比速度。
教案解析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七课
教案解析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七课教案解析本文对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七课进行教案解析,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备课和授课。
以下是对教案的详细解析。
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够:1. 回顾和掌握小学三年级学过的数字三角形的概念;2. 学习在数字三角形中进行数学操作,如加法、减法和乘法;3. 发现数字三角形的规律,培养学生观察和归纳总结的能力;4.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为了有效地开展这节课,需要教师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 学生教材《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七课;2. 数字三角形图片和实物模型,以便学生观察和操作;3. 教学PPT或白板、马克笔等辅助教具;4. 针对课堂活动的学生练习册和教师用备课资料。
三、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将分为以下几个环节:1. 导入新课教师可以通过观察一组数字三角形的图片或实物模型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提问学生已经学过的数字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
通过回顾,激发学生对这个主题的兴趣和思考。
2. 学习新知识在本环节,教师将详细介绍数字三角形中的数学操作,如加法、减法和乘法。
教师可以通过具体的实例来演示操作过程,并引导学生进行互动和实际操作。
同时,教师也需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操作规则和方法。
3. 发现规律在学生对数学操作有了初步理解后,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
例如,让学生找出数学操作中的规律,或者让学生发现数字三角形中的某个特点。
通过这样的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4. 拓展应用为了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数字三角形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解答和讨论。
同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总结归纳在教学的最后阶段,教师将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
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提炼出重点和难点,澄清学生的疑惑,并对学生进行评价和鼓励。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笔算除法 练习课 》(第7课时)教学设计
《笔算除法练习课》(第7课时)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让学生练习把除数看作整十数进行试商的方法。
2.掌握灵活试商的技巧,提高试商速度。
3.使学生熟练笔算除法试商的全过程,能灵活地试商。
4.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学习重、难点:使学生学会用“四舍”“五入”的试商方法,正确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复习导入1.口算。
25×6= 15 × 4= 45 × 8=240÷60= 150÷50= 350÷70=79× 6≈ 319÷40≈ 240÷82≈2.笔算下面各题,并说说计算时你是怎样试商的。
245÷73 272÷67活动一:练习79页第8题活动任务:练习“不用竖式计算,很快说出下面各题的伤”活动流程及要求:1.明确任务:出示例第8题,明确要求。
2.自主学习:先看清楚问题是什么、再自己独立尝试完成。
3.小组交流:在小组长的组织下,交流自己的想法,并总结形成小组意见。
4.展示分享:选派好代表到前台展示,并组织分享。
活动二:练习79页第10题活动任务:思考“通过计算,你发现了什么?”活动流程:1.明确任务:把活动二呈现在大屏上,2.自主学习:先看清楚问题是什么、在进行列竖式计算。
3.小组讨论:在小组长的组织下,交流自己的想法,并总结形成小组意见。
4.展示分享:选派好代表到前台展示,并组织分享。
5.梳理提升:教师引导,师生共同梳理出两位数除法的笔算方法。
并在大屏上展示出来。
从被除数的高位数起,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如果前两位比除数小,就要看前三位;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那一位的上面;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
活动三:练习巩固活动任务:完成“79页13题”活动流程:1.明确任务:在课堂练习本上完成13题2.自主学习:独立完成练习3.小组交流:在小组长的组织下,交流自己的想法,并总结形成小组意见。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7课时笔算除法(例6、7)精品优秀教案(优质课一等奖)
第7课时:笔算除法(例6、7)总第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习商是两位数的除法,总结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计算方法。
2、巩固除法的估算及验算方法。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笔算除法计算的全过程,掌握两位数除法的笔算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重点商的位置。
难点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计算法则教具图片教学过程教师导学复习:商是几位数?为什么?4)948 4)348二、新授:1、出示例5:学校共有612名学生,每18人组成一个环保小组,可以组成多少组?问:怎样列式?除数是两位数,先看被除数的前几位试商?61比18大,18除61个十,商几个十?“3”应写在哪一位的上面?第一次商后余7比18小,说明商3合适。
余7是7个十,下步该怎么办?问:这道题的商是几位数?商是多少?观察每次商后的余数,你发现了什么?612÷18=343418)6127272练一练:805÷23 826÷59 1487÷47总结:怎样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从被除数的高位数起,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如果前两位比除数小,就要看前三位;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那一位的上面;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
1、出示例6:十月是学校环保月,共收集了940节废电池,平均每天收集废电池多少节?问:怎样列式?如何验算?2、比较一位数除法与两位数除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3、练习,先估算商大约是多少,再计算。
2293÷34 9588÷28独立完成订正4总结除法的计算法则是什么?三、巩固新知:1、练习十九1根据试商的情况,很快找出准确的商直接说出下面各题该商几?60÷15 175÷25 288÷24234÷26 384÷16 775÷25笔算第91页6四、小结: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五、作业:P92 9、10第8课时:笔算除法练习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巩固除法法则、估算及验算方法。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7课时 练习课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公开课教案课件
第6单元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第7课时练习课【教学内容】:教材第78~80页练习十四第3、8、9、12、13、17题。
【教学目标】:进一步熟练掌握笔算除数接近整十数的除法中试商的方法,提高计算能力。
【重点难点】:重、难点:熟练掌握用“四舍五入”法试商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教师:之前我们一起学习了“四舍五入”试商,首先,一起来回顾一下试商的过程。
小组交流,教师指导汇报。
教师:今天我们就通过练习来巩固一下上节课所学的知识。
二、指导练习1.课件出示教材第79页练习十四第8题。
教师点名提问,学生回答,集体订正。
2.课件出示教材第78页练习十四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小组交流订正。
3.课件出示教材第79页练习十四第9题。
(1)指名学生读题,分析题意。
(2)根据“总价÷单价=数量”列式计算。
(3)教师讲解,全班集体订正。
让学生分小组议一议如何列竖式计算,再独立解答,再由教师进行抽查。
三、实践应用1.完成教材第79页练习十四第12题。
学生独立完成试商,并归纳试商的一般规律和方法。
2.完成教材第79页练习十四第13题。
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做题,集体订正。
3.完成教材第80页练习十四第17题。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独立完成,同桌之间相互交流讨论。
四、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教学反思】整堂练习课下来觉得是一帆风顺,但是当我批改作业时才发现学生的计算正确率不够高。
查看了错误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学生比较粗心。
2.学生数学基础较差。
3.少数学生受到知识迁移的负面影响——固定思维。
针对以上出现的诸多问题,我认为应采取以下措施:1.帮助学生克服粗心的毛病。
学生粗心的毛病不是一日形成的,那是由于学生从小没有养成一个好的生活习惯及学习习惯。
要学生克服粗心的毛病与家庭教育是分不开的。
应和家长多沟通交流,争取家长的积极配合。
平时要重视学生书写习惯的培养,给学生足够的作业时间,使其能认真书写。
中小幼第7课时 练习课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一等奖】
完成教材练习十七的第6、10、11、13、15题。
【课堂小结】
提问: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小结:我们复习了数的组成、数的读写。
作业设计
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
板书设计
第7课时练习课
4632由4个千6个百3个十2个一组成
1533读作一千五百三十三
一百九十一读作191
教学反思
因为万以内的数需要大量关于数的认识的直接经验,而二年级学生的经验有限,尤其对万以内数的组成和计数单位等,学生在读、写大数时可能会出现错误,这往往与数的概念不清楚、数的感受不丰富有关。教学时,应留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教学计数单位认识时,更多地是让学生利用前面的知识进行迁移类推。
目标与
重学生学习了百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经学习了“20以内数的认识”“100以内数的认识”,掌握了百以内的计数单位名称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能够明确“满十进一”的计数方法,并能体会数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本学期将认数的范围扩展到万以内。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可以为学生学习多位数的认识打好基础。在整数的认识过程中,本单元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它不仅是进行大数计算的基础,而且对实际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练习加深对万以内数的理解,会读写万以内的数。
【重点难点】
读写万以内数(末尾、中间有0)。
教学准备
教材第87~89页练习十七。课件
过程设计
【复习导入】
师:今天我们来复习一下万以内数的组成、读写。
【新课讲授】
1.数的组成。
完成第87页练习十七的第3题。
(1)先说出算盘上表示的数
4632 2508 9999
课题
7万以内数的认识
课时
第7课时练习课
减法的概念与运算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七课教案
减法的概念与运算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七课教案减法的概念与运算第七课教案引言:本节课是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的第七课,主要内容是讲解减法的概念与运算。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充分理解什么是减法,掌握减法的运算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一、减法的概念1. 通过寻找规律,引导学生了解减法的概念。
2. 引导学生观察减法运算中的数与顺序的关系,理解减法是“取决于顺序”的运算方法。
3. 进一步让学生理解减法的概念,掌握减法的计算规则。
二、减法的运算规则1. 教师以生动的例子,引导学生观察减法的运算规律。
例如:小明有5个苹果,他吃了2个,那么他还剩下几个苹果?2. 教师通过多种方式,解释减法的运算规则。
例如:用减号“-”表示减法运算,被减数减去减数,等于差。
3. 引导学生掌握减法的运算技巧,例如借位法、补零法等。
例如:25减去13,借位法:将25的十位上的2借给个位上的5,个位变成15。
然后,15减去3等于12,所以25减去13等于12。
4. 练习减法运算的例题,巩固运算技巧。
三、减法的实际应用1. 引导学生理解减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场景。
例如:买东西找零、计算时间间隔等。
2. 鼓励学生将减法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
例如:小明有10元钱,他买了一本书花了5元,那么他还剩下多少钱?3. 练习实际应用题,培养学生运用减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巩固与拓展1. 教师以讲解与练习相结合的方式,巩固学生对减法的理解与掌握。
2. 引导学生思考减法与加法的关系,进一步拓展数学运算的认识。
3. 鼓励学生多做与减法相关的练习题,提高运算能力和应用能力。
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让学生了解了减法的概念与运算规则,还培养了他们灵活运用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减法与加法的关系,进一步提高他们对数学运算的认识与理解。
通过不断练习与巩固,相信学生们能够掌握减法的运算技巧,成为数学小能手!。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6单元第7课时 练习课(2)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6单元第7课时练习课(2)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2)使学生能够运用乘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数感。
(2)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认真、细心的学习态度。
(2)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粉笔等教学用具。
2. 练习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复习导入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法则,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基本训练(15分钟)(1)教师出示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2)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展示,并引导学生互相评价、交流。
3. 提高训练(15分钟)(1)教师出示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题目,学生独立思考并尝试解决。
(2)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4. 实际应用(15分钟)(1)教师出示一些与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乘法知识进行解决。
(2)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并汇报解决过程和结果。
5. 总结与反思(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法则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同时,教师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为今后的学习制定目标。
五、课后作业1. 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
2. 结合生活实际,找一些三位数乘两位数的问题进行解决。
六、板书设计1.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法则。
2. 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七、教学反思1.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的错误。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优质课件 第7课时 练习课
24× 7<186
25× 7<180
66× 7<491
45× 4<200
2.列竖式计算下面各题,带※的要验算。【选自P53】
664÷82=8……8 ※512÷69=7……29 423÷43=9……36
8 82 6 6 4
656
8
7 验算 6 9
69 5 1 2
×7
483
483
29
+ 29
9 43 4 2 3
练习课
1.口算。【课本P82页 “练习十五” 第1题】 14×5=70 15×8=120 16×4=64
25×4= 100
24×5=120 26×3=78 15×6=90 14×7=98
2.很快说出下面各题应该商几。【课本P82页 “练习十五” 第2题】
4
15 6 0
2个15是30, 4个15是60。
140
240
350
0
2
14
4个25是100,余下 的40里面有1个25。
这些题的商都是( 5 )。
5
188 180
8
折半商5
2.小乐每分钟走65米,小红每分钟走60米。
从家到学校小红比小乐多走5分钟,小红家离学校多少米?
【课本P82页 “练习十五” 第6题】
520÷65=8(分)8+5=13(分)13×60=780(米) 答:小红家离学校780米。
387
36
512
2.列竖式计算下面各题,带※的要验算。【选自P53】
235÷26=9……1 372÷46=8……4
9
8
26 2 3 5 234
46 3 7 2
74
368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5单元第7课时 练习课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5单元第7课时练习课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和掌握第5单元的知识点。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1. 第5单元的知识点。
2. 练习题的解答方法。
教学难点:1. 理解和掌握第5单元的知识点。
2. 解决练习题中的问题。
教学准备:1. 练习题。
2.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老师通过课件展示第5单元的知识点,引导学生回忆和复习。
2. 学生回答问题,老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二、练习(15分钟)1. 老师发放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2. 学生互相交流答案,讨论解题方法。
3. 老师对学生的答案进行点评,指出错误和不足,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解题方法。
三、巩固(10分钟)1. 老师通过课件展示一些典型的练习题,引导学生解答。
2. 学生回答问题,老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四、拓展(5分钟)1. 老师通过课件展示一些拓展性的练习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解答。
2. 学生回答问题,老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五、总结(5分钟)1. 老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2. 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自我总结,提出问题和困惑。
3. 老师对学生的总结进行点评和指导。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练习的方式,让学生巩固和掌握第5单元的知识点,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困惑,及时给予解答和指导。
同时,老师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是“练习”环节,因为这是学生巩固和掌握知识点的关键环节,也是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
在练习环节中,老师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 练习题的选择:练习题应该涵盖第5单元的知识点,包括基本概念、性质、定理等。
同时,练习题应该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性,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兴趣。
2. 练习题的解答: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后,应该互相交流答案,讨论解题方法。
第7课时 练习课(一)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第7课时练习课(一)教学内容:课本P67、P68、P69页练习十一教学目标:1、掌握四边形分类、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理解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正方形的关系。
2、通过练习,认识到平行四边形对角相等,熟练说出梯形的的各部分名称。
3、培养学生良好的作图能力及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掌握四边形分类、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认识到平行四边形对角相等、会画平行四边形及梯形的高。
教学准备:课件、投影、三角板、长方形纸、剪刀教学过程:一、基本练习1、P67——1独立思考后同桌交流,指名汇报教师总结:利用的是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2、P67——2独立尝试后同桌交流,指名上台演示。
教师总结:利用的是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3、P69——11独立尝试后同桌交流剪法,指名上台演示。
4、P67——5独立思考后小组内交流。
教师总结:梯形要求只有一组对边平行,且不相等。
二、指导练习1、P69——12独立尝试后指名汇报。
教师总结:利用的是平行四边形的特性: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且相等。
教师同时总结,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2、P67——6独立画出剪法后,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教师总结:利用平行四边形及梯形的特征。
3、P67——3独立测量后说一说发现。
教师总结:平行的四边形对角相等。
三、检测评价1、P67——4独立完成后同桌检查2、P68——7独立观察后指名汇报3、P68——9独立观察后指名汇报4、P68——8独立完成后指名订正,强调第(2)(3)题,梯形与平行四边形不相交。
动手剪一剪长方形即可。
四、板书设计练习课(一)平行四边形对角相等五、教学反思:。
新人教版(新插图)四年级上册数学 第7课时 商的变化规律 教案(教学设计)
第7课时商的变化规律(教案)教学内容教材P87例8。
教学目标 1.学生结合具体情境,通过计算、观察、比较,发现商随除数(或被除数)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放手探讨商不变的规律。
2.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用数学语言表达数学结论的能力。
3.使学生体会数学来自生活实际,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与兴趣。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总结商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理解商的变化规律中的道理,不要弄混变化规律。
教学方法知识迁移、自主探究、归纳总结。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花果山风景秀丽,气候宜人,那里住着一群猴子。
有一天,猴王让一只小猴分桃子。
猴王说:“给你4个桃子,平均分给2只小猴吧。
”小猴听了,连连摇头说:“太少了,太少了。
”猴王又说:“好吧,给你40个桃子,平均分给20只小猴,怎么样?”小猴得寸进尺,挠挠头皮,试探地说:“大王,再多给点行不行啊?”猴王一拍桌子,显示出慷慨大度的样子说:“那好吧,给你400个桃子,平均分给200只小猴,你总该满意了吧?”小猴连忙说:“好了,好了!”猴王听了哈哈大笑。
师:每只小猴比原来得到的桃子多了吗?生:没有。
不管增加多少,每只小猴得到的都是2个桃子。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原因吧!(板书课题)设计意图通过有趣的故事引入主题,激发学生对商的变化产生好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二、探究新知探究点1 除数不变,商随被除数变化的规律课件出示教材P87例8(1)。
(1)学生独立计算出结果。
师:观察这三个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全班讨论,选代表汇报。
(引导学生分别按照从上到下和从下到上的规律进行观察。
小组内交流,讨论。
师板书。
)教师结合课件演示得到规律:除数不变,被除数乘几,商也要乘几。
除数不变,被除数除以几,商也要除以几。
师:被除数乘0可以吗?被除数除以0可以吗?为什么?(学生讨论,根据0不能作除数和0除以任何数都等于0的算理明确不能为0)师生小结:除数不变,被除数乘或除以几(0除外),商也要乘或除以几。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第7课时 求近似数教案
第7课时求近似数课时内容教材第13页例7及相关习题。
课时目标1.理解近似数,体会近似数的作用,会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2.经历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的过程,培养学生类推和概括的能力。
3.在学习中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和乐趣。
重点难点重点:会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大数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出它的近似数。
难点:能把非整万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近似数。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我们班有多少名同学?你知道全国有多少人口吗?全世界又有多少人口呢?教师根据班上情况及学生回答的情况出示课件。
(我们班有52名同学,全国大约有14亿人口,全世界大约有80亿人口。
)师:观察这些数据,你发现了什么?【学情预设】有的数前面没有“大约”,是准确数;有的数前面加上了“大约”,说明这些数不是准确数。
师:这是为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近似数的问题。
(板书课题:求近似数)设计意图:通过讨论班级、全国和全世界的人口数据,让学生初步体会什么是近似数,什么是准确数,同时对近似数的特点建立初步的认识,在学生心里构成近似数的概念。
二、自主探索,互动授新1.理解准确数、近似数的含义。
(1)介绍准确数和近似数。
师:在人类实践活动中,常常遇到各种数,有的数与实际完全相符,这样的数叫做准确数。
例如:四(1)班有52名同学,52就是准确数。
有些数与实际大体相符,或者说接近实际数,这样的数叫做近似数。
例如:课桌的宽大约是50厘米,50就是近似数。
(2)发现生活中的近似数。
师:你知道生活中还有哪些数通常用近似数表示吗?学生纷纷发言,表述自己的看法。
教师根据情况对学生的发言予以肯定。
2.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1)了解“四舍五入”法。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近似数,下面再来看一幅情境图。
(课件出示)师:说一说,你从情境图上获取了哪些信息?我们要解决什么问题?【学情预设】预设1:我们知道了张阿姨这个月走了182068步,李阿姨走了218309步,我们要把这两个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 7.条形统计图公开课教案
条形统计图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并制作“以一当一”的条形统计图,了解条形统计图的特点;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2.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统计能力。
3.感受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点初步认识并制作“以一当一”的条形统计图,了解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难点数据分析及条形图的画法。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你知道以下这些标志分别代表什么天气吗?(PPT依次出示五种天气标志,请学生回答分别代表什么天气。
)2.这里有一份广州市2018年8月的天气情况表,你能帮老师整理一下表里的数据吗?二、引导探究,获得新知1.合作交流,整理数据课件出示:广州市2018年8月份的天气情况。
请大家仔细观察天气图,思考以下问题:(1)八月有哪几种天气?(2)你能不数就一眼看出每种天气各有多少天吗?(3)你可以用我们以前学过的哪些方法来整理这些数据?学生自主整理数据,独立完成。
请学生上黑板呈现自己的成果。
预设1:用象形图表示:预设2:用统计表表示: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两种整理的方法,谁能说说选择象形图有什么好处?预设:象形图可以从图形的高低一眼看出哪种天气的天数最多,哪种天气的天数最少。
(贴:便于比较)选择统计表又有什么好处?预设:统计表可以从表上很清楚地得知每种天气的具体天数。
(贴:反映数量)如果你们能够设计一种图把这两者之间的优点都结合起来就好了。
2.交流想法,尝试创新小组讨论:如何将统计表和象形图在表示数据时各自的优势结合起来?在请学生汇报交流成果时,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在黑板呈现条形统计图的创建。
制作条形统计图。
(1)建立小方格表;引导:我们发现,同学在画小圆圈时,圆圈大小不一,那么我们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通过提问,让学生说出用格子代替圆圈;再追问:什么样的格子?得到:大小一致,横竖对齐的方格子。
)(2)根据数据贴格子;(请学生到黑板上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6单元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第7课时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78~80页练习十四第3、8、9、12、13、17题。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重、难点:
【教学过程】:
教师:之前我们一起学习了“四舍五入”试商,首先,一起来回顾一下试商的过
教师:今天我们就通过练习来巩固一下上节课所学的知识。
1.课件出示教材第79页练习十四第8
教师点名提问,学生回答,集体订正。
2.课件出示教材第78页练习十四第3
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小组交流订正。
3.课件出示教材第79页练习十四第9
(1
(2)根据“总价÷单价=
(3
让学生分小组议一议如何列竖式计算,再独立解答,再由教师进行抽查。
1.完成教材第79页练习十四第12
学生独立完成试商,并归纳试商的一般规律和方法。
2.完成教材第79页练习十四第13
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做题,集体订正。
3.完成教材第80页练习十四第17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独立完成,同桌之间相互交流讨论。
【教学反思】
整堂练习课下来觉得是一帆风顺,但是当我批改作业时才发现学生的计算正
1.
2.
3.少数学生受到知识迁移的负面影响——
针对以上出现
1.
学生粗心的毛病不是一日形成的,那是由于学生从小没有养成一个好的生活习惯及学习习惯。
要学生克服粗心的毛病与家庭教育是分不开的。
应和家长多沟通交流,争取家长的积极配合。
平时要重视学生书写习惯的培养,给学生足够的作业时间,使其能认真书写。
适当采取一些措施,如对书写不整洁、不规范的学生让
2.
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便计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对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每堂数学课中,根据教学目的和内容,把口算教学有机地渗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对不会计算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当然,要做到持之以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