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整理高二语文《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上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上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
(2)能够分析并解读文章中的成语和典故。
(3)能够运用文中的观点,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2)学会如何查找相关资料,对文章进行深入的研究。
(3)学会如何将文章中的观点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自己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提高文化素养。
(3)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
(2)文章中的成语和典故的理解和运用。
2. 教学难点:(1)文章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文章中的逻辑关系和论证方法的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的背景和作者。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引发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思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2)要求学生查找相关资料,对文章进行深入的研究。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查找的资料和心得体会。
(2)引导学生对文章中的成语和典故进行解读和运用。
4. 讲解与分析:(1)对文章中的生僻字词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文章。
(2)分析文章中的逻辑关系和论证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文章。
5. 实践与应用:(1)让学生运用文章中的观点,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
(2)鼓励学生将文章中的观点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作业布置1. 要求学生背诵文章。
2. 要求学生收集与文章相关的成语和典故,进行解读和运用。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思,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师还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季氏将伐颛臾》(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季氏将伐颛臾》(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的基本内容,了解其历史背景。
学生能够分析文章中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季氏将伐颛臾》。
学生通过分析、综合、对比等方法,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理解并尊重中华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背景。
文章中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2. 教学难点:文章中的一些文言文词汇和句式。
文章的深层次含义和作者的意图。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对《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的基本内容进行讲解,让学生了解其历史背景,掌握文章的基本观点。
2. 互动法: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共同探讨文章的深层次含义。
3. 案例分析法:教师选取典型的案例,让学生通过分析、综合、对比等方法,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教师对文章的基本内容进行讲解,让学生了解其历史背景,掌握文章的基本观点。
3. 自主学习: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讨论等方式,深入解读文章。
4. 合作探讨: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讨,让学生通过分析、综合、对比等方法,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5. 总结:教师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文章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五、作业布置1. 请学生根据课堂所学,对《季氏将伐颛臾》进行简要复述。
2. 请学生选取一个感兴趣的角度,对文章进行深入研究,下节课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
3. 请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体会,写一篇关于《季氏将伐颛臾》的读后感。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评估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程度和思考能力。
《季氏将伐颛臾》(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季氏将伐颛臾》(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季氏将伐颛臾》。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结构。
(3)分析课文中的主要人物、事件和情节。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
(2)运用思维导图、角色扮演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2)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人际关系,提倡和平解决矛盾。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熟读课文,体会古文的韵律和节奏。
2. 课文翻译:对课文进行逐句翻译,解释关键词汇和句式结构。
3. 人物分析:分析课文中的主要人物,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
4. 情节讨论:讨论课文中的事件和情节,引导学生思考其背后的道德观念。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课文《季氏将伐颛臾》的背景和作者。
2. 课文朗读:让学生齐读课文,感受古文的韵律。
3. 课文翻译:引导学生逐句翻译课文,解释关键词汇和句式结构。
4. 人物分析: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主要人物,总结他们的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
5. 情节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事件和情节,引导学生思考其背后的道德观念。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课文《季氏将伐颛臾》。
2. 运用思维导图形式,总结课文中的主要人物、事件和情节。
3. 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对课文中的道德观念的理解。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了解他们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他们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3. 思维导图展示:评估学生对课文主要内容的理解和创新思维能力。
4. 短文写作:通过学生的短文,了解他们对课文道德观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六、教学策略1. 情景模拟:通过情景模拟的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中的情节和人物。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季氏将伐颛臾》全文。
(2)了解古代汉语词汇、语法和修辞手法,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3)理解孔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理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章结构,提炼中心思想。
(2)学会对比分析,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运用角色扮演、讨论等方式,培养沟通协作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尊重传统文化,热爱祖国语言。
(2)学会客观分析问题,树立正义感,勇于担当。
(3)培养诚信、友善、和谐的品德素养,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季氏将伐颛臾》全文内容,理解孔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理念。
(2)分析文章结构,提炼中心思想。
(3)学会对比分析,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2. 教学难点:(1)古代汉语词汇、语法和修辞手法的理解与应用。
(2)对孔子及其弟子政治思想和教育理念的深入剖析。
(3)角色扮演、讨论等教学方法的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季氏将伐颛臾》的背景及作者孔子。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思考:为什么孔子会对季氏伐颛臾发表意见?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布置思考题,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结构、论证方法和语言特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结构,提炼中心思想。
(2)对比不同观点,展开辩论,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4. 课堂讲解:(1)讲解古代汉语词汇、语法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2)剖析孔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理念,引导学生正确价值观。
5. 实践环节:(1)角色扮演:让学生分组扮演孔子、季氏等角色,进行情景再现。
(2)讨论:如何运用孔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理念解决现实问题?四、作业布置1. 背诵《季氏将伐颛臾》。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的基本内容,掌握颛臾、季氏等历史人物的背景和故事情节。
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章,理解其深层含义。
学会批判性思维,对文章中的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季氏将伐颛臾》选自《左传》,是春秋时期的一部史书。
文章主要讲述了季氏欲伐颛臾,颛臾向鲁国求救,最终鲁国派兵援助颛臾,击败了季氏的故事。
2.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掌握文章的基本情节,理解颛臾、季氏等历史人物的背景。
难点: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第三章:教学步骤3.1 自主学习让学生预习课文,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掌握历史背景。
3.2 课堂讲解对文章进行详细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3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讨,深入解读文章,理解其深层含义。
引导学生对文章中的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问答在课堂上,教师可针对文章内容提出问题,检验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4.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4.3 学生互评组织学生进行互相评价,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及注释。
5.2 参考资料《左传》相关资料。
历史人物颛臾、季氏的相关资料。
5.3 多媒体资源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视频等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展示春秋时期的地图,引导学生了解历史背景。
提问:“你们认为季氏为什么要伐颛臾?”引起学生思考。
6.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季氏将伐颛臾高二下册语文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高二下册语文教案季氏将伐颛臾选自论语·季氏篇, 文中指出孔子的政治主见: 不患寡而患不均, 不患贫而患担心, 盖均无贫, 和无寡, 安无倾。
及治国策略: 那么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 那么安之。
以下是我整理的季氏将伐颛臾高二下册语文教案, 欢送大家借鉴与参考!《季氏将伐颛臾》教案l、解决预习难点, 归纳文言词语意义及句式。
2、弄清思路, 理解课文。
3、了解孔子的政治主见。
【教学重点】文言多义词与句式辨识。
【教学难点】第3段阐述孔子的主见。
【课时支配】1课时一、入课映示教学目标, 由《论语》这部书和回忆孔子导入课文。
引:初中我们学过《论语六那么》这篇课文, 谁能说说《论语》是一部什么书?(生答, 老师适当点拨)明确: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 是语录体散文集, 儒家经典著作。
论:编辑;语:“言谈”的意思。
古人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可见这部书影响巨大。
引:你了解孔子的哪些状况?(生答)明确: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 春秋末期鲁国人, 闻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
儒家学派创始人, 公认的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
相传有弟子三千, 贤者七十三, 课文中冉有、季路是他的学生。
二、有关背景引:题目中的“伐”是“讨伐”的意思, 本文写斗争场面还是别的内容?相关背景如何?点拨:课文共3段, 写孔子与两名学生的三次对话。
当时, 鲁国正处于动乱中, 三大贵族(季孙、孟孙、叔孙)共同把持朝政, 季孙是宰相, 他的权力最大, 他要讨伐颛臾的目的是:贪其土地;担忧颛臾对己不利。
冉有、季路任李氏家臣, 两人都参加了出征前的谋划, 二人把消息告知了孔子。
三、研习课文(一)朗读全文, 扫清字句障碍(1)生分角色读课文, 予以评价。
要求:其他学生看课文, 听清读音, 停顿、重音和语调。
(2)生做附二材料的1、2题后, 着字幕、订正。
(二)分层探讨1、学习第1段①生出声自读, 看注释;理解句义, 师巡场释疑。
季氏将伐颛臾(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季氏将伐颛臾(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季氏将伐颛臾》。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如“季氏”、“颛臾”、“伐”等。
(3)掌握课文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如鲁国、颛臾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课文中所描述的历史场景,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通过角色扮演、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2)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历史,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民族观。
(3)培养学生热爱和平、尊重他人的品质。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正确朗读课文《季氏将伐颛臾》,注意语气、节奏和停顿。
2. 课文理解: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关键词语和句式。
3. 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介绍鲁国、颛臾等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4. 课文分析: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作者观点,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历史和民5. 拓展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季氏将伐颛臾》。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掌握课文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古代汉语词汇和句式。
(2)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展示鲁国和颛臾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的历史背景。
2. 课文朗读:让学生正确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和停顿。
3. 课文理解: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关键词语和句式。
4. 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介绍鲁国、颛臾等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5. 课文分析: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作者观点,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历史和民族问题。
高二语文《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3篇
高二语文《季氏将伐颛臾》教案篇10一、课题《季氏将伐颛臾》二、课时三课时(本节为第二课时)二、课型新授课四、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在诵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文章层次,把握文章主旨。
(二)能力训练目标思维的逻辑性(三)德育渗透目标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和人生态度。
教育学生在面对困难时,要树立积极的姿态,作生活的强者,而不是逃兵。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一)重点文中所反映的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政治态度(二)难点对对话体议论文谈话层次的理解六、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疏通文章大意,把握主旨,然后在师生共同讨论分析过程中解决文章的重、难点。
七、学生活动设计反复诵读课文,通过讨论,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主旨。
八、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2.学生集体诵读全文3.结合课后练习题一,师生共同分析课文(1)分析课文第一段提问1:文章第一句“季氏将伐颛臾”交代了什么?明确:文章第一句“季氏将伐颛臾”交代了谈话的政治背景。
提问2:孔子对“季氏将伐颛臾”持什么态度?其理由是什么?明确:孔子认为季氏讨伐颛臾是错误的,理由有三:一是颛臾乃先王封国,不可伐二是颛臾在邦城之中,不必伐三是颛臾是社稷之臣,不当伐(2)分析课文第二段提问3:为什么孔子认为季氏的`行为是冉有的过错?对此,冉有是如何辩解的?孔子是怎样反驳的?明确:孔子认为作为季氏的家臣,冉有和季路义不容辞地应制止季氏这种不仁不义的行为。
对此,冉有辩解:“夫子欲之,吾二臣皆不欲也。
”孔子引用周任的话和以虎兕、龟玉等为比喻进行反驳,认为冉有、季路对季氏的行为应负有责任。
引用周任“陈力就列,不能者止”的话,对冉有的自我辩解给予反驳,认为他不是称职之臣。
孔子运用比喻论证法,“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显然是看守人员的过错,是一种失职。
(3)分析课文第三段提问4:文章第三段,孔子再次驳斥冉有时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请从课文中找出原句作答并加以理解。
明确:“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季氏将伐颛臾上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上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2)能够分析并解读文章中的关键字词、句式和用法;(3)能够理解并运用文章中的成语和典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2)通过分析、解读,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技巧;(3)通过讲解、讨论,提高学生对文章主题和思想的把握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2)培养学生对经典文献的敬畏之心;(3)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人际关系,弘扬和谐思想。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文章的整体理解和背诵;(2)文章中的关键字词、句式和用法的解读;(3)文章主题和思想的把握。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阅读技巧;(2)文章中典故和成语的理解和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季氏将伐颛臾》的背景和作者;(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2)让学生标注生字词,查找资料,了解词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关键字词、句式和用法;(2)分享讨论成果,解答疑难问题。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难点和重点;(2)讲解课文中的典故和成语,并进行运用示例。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翻译课文中的句子;(2)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成语和典故。
6.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文章的主题和思想。
四、课后作业1. 背诵课文《季氏将伐颛臾》;2. 完成课后练习,包括翻译课文中的句子和运用成语、典故;3. 写一篇关于《季氏将伐颛臾》的学习心得。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3. 学习心得:阅读学生的心得体会,了解学生的思考和感悟。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设计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季氏将伐颛臾》全文;(2)了解文章的背景知识,包括人物、事件等;(3)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和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2)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深入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3)学会将文言文中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3)教育学生遵纪守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理解《季氏将伐颛臾》全文;(2)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和技巧;(3)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和道德观念。
2. 教学难点:(1)文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运用;(2)句子结构和语法特点的把握;(3)将文章中的道德观念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三、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1)简要介绍《季氏将伐颛臾》的背景知识,引发学生兴趣;(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全文,理解大意;(2)鼓励学生借助工具书或课后注释,解决生僻字词的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结构和思路;(2)对比不同版本的译文,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4. 课堂讲解:(1)详细讲解文中重点字词的含义和用法;(2)分析句子结构和语法特点;(3)解读文章中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5. 实践运用:(1)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文中的场景;(2)结合现实生活,讨论文章中的道德观念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季氏将伐颛臾》;2. 总结文中出现的生僻字词,查阅工具书进行学习;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3.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的学习心得和意见,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高中语文《季氏将伐颛臾》教案设计
高中语文《季氏将伐颛臾》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文本内容,把握孔子及其弟子的思想观点。
2.分析文本中的论证方法,学习立论和驳论技巧。
3.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积累文言词汇。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文本内容,分析论证方法。
2.教学难点:把握孔子及其弟子的思想观点,学习立论和驳论技巧。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
请大家回顾一下,我们之前学过哪些关于孔子的文章?2.学生回答:《论语》《孔子游春》等。
二、自主阅读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本内容。
三、课堂讨论1.提问:请大家谈谈对季康子打算攻打颛臾的看法。
2.学生回答:季康子攻打颛臾是不义的,不符合孔子的“仁爱”思想。
四、分析论证方法1.提问:请大家找出孔子反驳季康子的主要论证方法。
2.学生回答:孔子采用了举例论证、引证论证等方法。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提问:请大家谈谈孔子是如何反驳季康子的?2.学生回答:孔子运用了举例论证、引证论证等方法。
二、深入分析1.提问:请大家从文章中找出表现孔子思想的语句。
2.学生回答:“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等。
三、课堂讨论1.提问:请大家谈谈如何将孔子的思想运用到现实生活中?2.学生回答:我们要关爱他人,忠诚守信,遵守道德规范等。
2.拓展:请大家课下搜集关于孔子的其他故事,下节课分享。
五、作业布置1.熟读并背诵《季氏将伐颛臾》。
2.搜集关于孔子的其他故事,准备下节课分享。
六、课后反思2.学生反馈对本节课的学习感受,提出建议。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理解《季氏将伐颛臾》的内容,分析孔子反驳季康子的论证方法,把握孔子的思想观点,并学会将其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重难点补充: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孔子的弟子中,谁以直率敢言著称吗?”2.学生回答:“子路!”3.“对,子路。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准确背诵《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2)能够分析并解读文章中的成语、典故及其寓意;(3)能够运用文中的观点、思想来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内容;(2)学会如何运用文中的观点、思想来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注重个人修养和社会道德;(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高尚情操;(3)培养学生团结友爱、诚实守信、勤劳勇敢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1. 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2. 文章中成语、典故的解读和运用;3. 运用文章观点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三、教学难点:1. 文章中某些抽象概念的理解;2. 文章观点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3. 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的背景和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掌握成语、典故的含义;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引导学生运用文章观点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提炼文章的观点和思想;5.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目,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检查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能力;2. 考试成绩:通过考试检验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文章观点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综合评价:结合学生的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评价。
六、教学资源:1. 教材:《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及注释;2. 参考资料: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学术论文、案例分析等;3.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打印机等;4. 网络资源:相关网站、论坛、博客等。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精选13篇)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精选13篇〕《季氏将伐颛臾》教案〔精选13篇〕《季氏将伐颛臾》教案篇1教学目的:(1) 在熟读课文的根底上翻译全文。
(2) 在理解内容的根底上指导背诵。
(3) 通过分析^p “仁”在这篇文章中的详细表达,对学生进展相应的思想教育。
(4) 分析^p 文中冉有、孔子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熟读课文、翻译全文、理解内容、指导背诵、分析^p 人物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孔子的“仁”在文中的详细表达。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首先请同学们看屏幕(屏幕上显示一段文字,见老师语),“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从2500年前的孔夫子那里寻找智慧——摘自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集会上的宣言。
”请同学们注意这那么宣言,这句话是一个外国人说的,一个外国人如此崇拜中国的孔夫子到底为什么?孔子的智慧到底是什么?所有问题的答案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提出了以“仁”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体系(板书:仁)。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季氏将伐颛臾》这篇课文,请大家借助这篇课文进一步理解孔子的“仁”(板书:《季氏将伐颛臾》《论语》)。
二、初步感知:文言文的朗读有三条标准,即读准字音,读出句读,读出感情。
下面,我请三个同学分别朗读课文的三个段落,请其他同学听他们的读音、听他们的句读、听他们读的是否有感情。
找三个同学朗读课文,之后难点句子请会读的学生带着读,之后,自读全文,之后女生读一二两段,男生读第三段,之后,男女生一起读。
三、文本解读:1、解决翻译学生将之前翻译时的难点进展提问。
这节课,预设学生的主要问题有:(1)“无乃而是过与?”中的“是”怎样理解?(2)“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怎样对译,分别是什么句式?(3)注解15中的译文选择第一个还是第二个?(第一个为直译,第二个为意译)(4)“既来之,那么安之”与现代汉语中的“既来之,那么安之”意思一样吗?(5)第三段中“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中的“盖”,字典上有八个解释,能排除①②③④⑧,剩下的⑤⑥⑦到底应该选哪个?在学生没有问题后,老师提出一个问题“不患寡而患不均”中的“寡”指东西少,“和无寡”中的“寡”指人少,而字典上只解释说“少”,请问,“寡”到底指什么?质疑完毕后,分别找三个同学分别翻译课文的三段,再订正译文中的错误。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季氏将伐颛臾》全文;(2)了解并掌握文中的生僻字词及其含义;(3)理解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章的论证过程;(2)学会如何运用文中的论证方法进行有效的辩论和表达。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儒家思想的力量,理解孔子对于社会和谐、政治稳定的关注;(2)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他们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贡献力量的热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并背诵《季氏将伐颛臾》全文;(2)掌握文中的生僻字词及其含义;(3)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2. 教学难点:(1)文中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运用;(2)文章论证方法的深入剖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季氏将伐颛臾》的背景及作者孔子;(2)提出思考问题:为什么孔子会对季氏伐颛臾发表意见?这反映了孔子的哪种思想?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遇到生僻字词做好笔记;(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大意,把握文章结构。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论证过程;(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教学拓展:(1)对比其他儒家经典文章,探讨《季氏将伐颛臾》的独特之处;(2)联系现实生活,讨论如何运用儒家思想解决当今社会问题。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季氏将伐颛臾》;2. 整理文中的生僻字词及其含义;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3. 课后拓展:评估学生在合作探讨和教学拓展环节的表现,以及对儒家思想的理解和运用。
六、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 案例教学:以《季氏将伐颛臾》为例,分析儒家思想的内涵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3. 小组合作: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高二语文《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高二语文《季氏将伐颛臾》教案(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工作计划、演讲致辞、策划方案、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条据文书、诗词鉴赏、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speeches, planning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trinal documents, poetry appreciation,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高二语文《季氏将伐颛臾》教案高二语文《季氏将伐颛臾》教案(精选17篇)高二语文《季氏将伐颛臾》教案篇1教学要点理解课文内容并熟背课文教学内容和过程:1.复习巩固齐背全文,检查上课时学习效果2.讨论下列问题问:第一句“季氏将伐颛臾”交代了什么?明:交代了谈话的政治背景析: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公室则回趋裒微。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设计及反思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设计及反思季氏将伐颛臾是中国古代诗人屈原创作的一篇楚辞。
它以详细描写楚国季氏将军的出征计划,展现了楚国的军事力量和政治态势。
下面是《季氏将伐颛臾》的教案设计及反思。
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季氏将伐颛臾》,使学生了解楚国的军事力量和政治状况;2.培养学生对古代楚辞的文学欣赏能力;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点1.了解楚辞的特点和风格;2.理解《季氏将伐颛臾》中的情节和主旨。
三、教学难点1.学会分析古代楚辞的文学特点;2.理解《季氏将伐颛臾》中的典故和隐含意义。
四、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Step 2:讲解文本(25分钟)1.讲解楚辞与屈原通过简短的内容介绍,让学生了解楚辞的特点和意义,并简要介绍屈原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讲解《季氏将伐颛臾》的内容逐句解读《季氏将伐颛臾》,注重分析诗词的意义、典故、修辞手法等。
Step 3:学习活动(30分钟)1.分组朗读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分别朗读《季氏将伐颛臾》的不同段落,并注重朗读的语调和感情表达。
2.分析古代楚辞的特点针对《季氏将伐颛臾》,引导学生分析楚辞的特点,包括句式结构、意象和修辞手法等。
3.讨论主旨和隐含意义通过师生互动,引导学生讨论《季氏将伐颛臾》的主旨和隐含意义,包括对政治、战争和人性的思考。
Step 4:拓展延伸(15分钟)1.了解其他楚辞作品介绍其他著名的楚辞作品,如《离骚》和《九歌》,让学生对楚辞的知识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
2.创作楚辞让学生尝试在古代楚辞的风格下,创作一首属于自己的楚辞。
可以在课后完成,并分享给其他同学。
五、教学反思《季氏将伐颛臾》是一首充满战争意象和政治隐喻的古代楚辞。
通过教授这首诗,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楚辞的特点和内涵,丰富他们的文化素养和文学鉴赏能力。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应尽量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例如图片、音频和视频等,使学生能够更直观地理解楚辞的意义。
同时,在教学中适当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并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以提高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第一章:导入1.1 课程背景本节课将通过讲解《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使学生了解古代中国的历史事件,提高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1.2 教学目标通过阅读《季氏将伐颛臾》,使学生了解季氏将伐颛臾的背景、过程和结果,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第二章:季氏将伐颛臾的背景2.1 季氏的崛起让学生了解季氏在古代中国的地位和权力,以及季氏的崛起过程。
2.2 颛臾的威胁让学生了解颛臾对季氏的威胁,以及颛臾在古代中国的地位和影响力。
第三章:季氏将伐颛臾的过程3.1 季氏的决策让学生了解季氏决定伐颛臾的原因和动机,以及季氏的决策过程。
3.2 季氏的军事行动让学生了解季氏的军事行动,包括兵力部署、战斗过程等。
第四章:季氏将伐颛臾的结果4.1 颛臾的抵抗让学生了解颛臾对季氏的抵抗,以及颛臾的战术和策略。
4.2 季氏的胜利让学生了解季氏最终战胜颛臾的原因和结果,以及季氏在胜利后的行动。
5.2 反思与讨论让学生思考季氏将伐颛臾对当时中国的影响,以及这个事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第六章:历史背景下的社会政治6.1 春秋时期的社会结构让学生了解春秋时期的社会结构,包括诸侯国、贵族、平民等不同的社会阶层。
6.2 诸侯国的权力斗争让学生了解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权力斗争,以及这种斗争对当时社会政治的影响。
第七章:颛臾的历史与文化意义7.1 颛臾的历史地位让学生了解颛臾在古代中国历史中的地位,以及颛臾与季氏之间的关系。
7.2 颛臾的文化意义让学生了解颛臾在古代中国文化中的意义,包括颛臾的宗教、艺术等方面的影响。
第八章:战争与和平的思想探讨8.1 战争的意义让学生探讨战争的意义,包括战争对国家、民族、个人等方面的影响。
8.2 和平的价值让学生了解和平的价值,包括和平对国家、民族、个人等方面的意义。
第九章:案例分析与应用9.1 季氏将伐颛臾的案例分析让学生对季氏将伐颛臾这个案例进行分析,了解案例中的战略、战术等要素。
9.2 案例在现代社会的应用让学生思考季氏将伐颛臾这个案例在现代社会的应用,包括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借鉴。
季氏将伐颛臾上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上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背诵《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
(2)掌握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
(3)了解古代中国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文本解读能力。
(2)学会对比分析,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观点。
(3)培养批判性思维,对文章进行合理的评价和质疑。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中国的文化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3)培养爱国情怀,关注国家大事。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理解并背诵《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
2. 掌握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
难点:1. 对文章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的理解。
2. 对古代中国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解决生字词,理解文章大意。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深入分析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观点,探讨文章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课堂讲解,重点解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
5. 练习巩固学生进行课堂练习,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读文章。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四、课后作业1. 背诵《季氏将伐颛臾》。
2. 整理课堂笔记,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3.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古代中国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背诵《季氏将伐颛臾》的情况。
2.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合作精神。
3. 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和分析能力。
4. 学生对古代中国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季氏将伐颛臾》的第六至十段,重点分析文章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以及作者如何通过这些手法表达自己的观点。
七、教学过程1. 复习导入教师简要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高二语文《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3篇
高二语文《季氏将伐颛臾》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继续学习和积累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
2、能力目标朗读和翻译3、情感目标了解孔子主张仁政、实行礼治的政治观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疏通文意,熟读课文直至能背诵全篇;体会孔子在原则问题上当仁不让的精神。
【教学设想】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字词句的掌握和课文的脉络层次,难点在于对孔子政治主张出发点的理解。
学生学习本文时,只有先扫清文字障碍,才能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鉴于此种情况,本文的教学设想如下:1.课前安排预习,借助注释,细读课文一遍,结合书后练习中的问题,再读课文,并试作口头翻译。
2.结合预习,采用点拨法,理解词句。
掌握应知应会的词语,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思路。
至于人物分析则在理清思路的过程中点到为止,不宜多作分析。
3.在学生理清课文层次的基础上,反复朗读,促进学生熟读课文直至能背诵全篇。
4.比较《季氏将伐颛臾》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两篇文章,体会孔子在原则问题上当仁不让的精神。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弟子言行的书,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的著作。
在初中教材中的《〈论语〉六则》一课里,我们学习了孔子“温故知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著名的教育思想。
《季氏将伐颛臾》也是论语中的著名篇章,反映了孔子实行礼治、以德服人的政治思想。
[板书课题]二、检查预习让学生提出自己在预习时遇到的疑难字句,可板书在黑板上,增强学生听讲的针对性。
三、讲析第一段1.朗读和疏通文意请同学朗读第一段并作口头翻译。
教师点拨重点词句:伐:攻打,征讨,指正式的战争。
过:责备。
无乃……与?一种表示委婉推测语气的句式。
何以……为?一种表反问的句式。
2.简析第一段,提出思考问题。
①这次谈话的背景事件是什么?点拨:背景事件为季氏将伐颛臾。
教师可根据资料向学生介绍背景。
②孔子对这件事的反对态度可从哪句话看出?孔子反对的理由是什么?点拨:“无乃尔是过与?”一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整理高二语文《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继续学习和积累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
2、能力目标
朗读和翻译
3、情感目标
了解孔子主张仁政、实行礼治的政治观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
疏通文意,熟读课文直至能背诵全篇;
体会孔子在原则问题上当仁不让的精神。
教学设想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字词句的掌握和课文的脉络层次,难点在于对孔子政治主张出发点的理解。
学生学习本文时,只有先扫清文字障碍,才能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鉴于此种情况,本文的教学设想如下:
1.课前安排预习,借助注释,细读课文一遍,结合书后练习中的问题,再读课文,并试作口头翻译。
2.结合预习,采用点拨法,理解词句。
掌握应知应会的词语,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思路。
至于人物分析则在理清思路的过程中点到为止,不宜多作分析。
3.在学生理清课文层次的基础上,反复朗读,促进学生熟读课文直至能背诵全篇。
4.比较《季氏将伐颛臾》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两篇文章,体会孔子在原则问题上当仁不让的精神。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弟子言行的书,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的著作。
在初中教材中的《〈论语〉六则》一课里,我们学习了孔子“温故知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著名的教育思想。
《季氏将伐颛臾》也是论语中的著名篇章,反映了孔子实行礼治、以德服人的政治思想。
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让学生提出自己在预习时遇到的疑难字句,可板书在黑板上,增强学生听讲的针对性。
三、讲析第一段
1.朗读和疏通文意
请同学朗读第一段并作口头翻译。
教师点拨重点词句:
伐:攻打,征讨,指正式的战争。
过:责备。
无乃……与? 一种表示委婉推测语气的句式。
何以……为? 一种表反问的句式。
2.简析第一段,提出思考问题。
①这次谈话的背景事件是什么?
点拨:背景事件为季氏将伐颛臾。
教师可根据资料向学生介绍背景。
②孔子对这件事的反对态度可从哪句话看出?孔子反对的理由是什么?
点拨:“无乃尔是过与?”一句。
特别是“过”字确切而又传神地表达了孔子对季氏将伐颛臾的强烈不满,同时也是对作为家臣的冉有、季路未加劝阻、严重失职的极大反感。
孔子明确指出了不应攻打颛臾的理由:
颛臾受先王之封,不可伐
颛臾是鲁国附庸,不必伐
颛臾是社稷之臣,不当伐板书
这三条理由体现孔子一向反对国君进行武力征伐、以力服人的思想主张,也再次对冉有、季路提出含蓄的批评。
3.全体朗读第一段,结合简析思路,请同学试作背诵。
四、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第一段。
2.细读第二、三段,并思考课后练习一。
第二课时
一、检查第一段背诵
二、讲析第二段
1.朗读和疏通文意。
学生朗读第二段,另指一名学生口译本段。
教师点拨本段重点字词:陈、列、危、颠、相、押、椟、过
注意辨析:
过:是谁之过与? 过错
过:无乃尔是过与? 责备
2.简析第二段,提出思考问题
在上文中孔子含蓄地批评了冉有,但他辩解“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企图推卸责任,孔子是怎样批驳的?
教师点拨:
①列名言。
孔子先列史官名言,指出冉有、季路应在其位,谋其政,据理力争劝其改邪归正,否则,就应离去,不可一味苟同。
②用比喻。
运用比喻阐释深刻道理。
板书
3.熟读第二段,试背诵。
三、讲析第三段
1.朗读和疏通文意。
集体朗读第三段,请两名学生口头翻译。
教师点拨重点字词:疾、辞、患、寡、均、贫、安
注意辨析:
安:不患贫而患不安安定
安:既来之,则安之使……安定
本段较长,而且集中表达了孔子的政治主张,因此,除重点实词外,一些重要的语句要认真翻译(教师可适当板书),为分析本段内容,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