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血管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急性脑血管病
无或轻度 多无 少见 正常或增高 多正常 动脉硬化 多见 无 多正常 脑内低密度灶
少见、短暂 少有 少见 多正常 多正常 可见动脉栓塞 多见 无 多正常 脑内低密度灶
多见、持续
少见、短暂
多有 多见
剧烈 最多见
明显增高
正常或增高
患侧有时大
多正常
动脉硬化,可见视网膜出血 多见 可有 压力增高,含血 脑内高密度灶
7. 观察病情 严密观察患者的意识、瞳孔、体温、脉搏、 呼吸、血压的改变,及早发现病情变化及颅内压增高的 表现(头痛、恶心、呕吐、视乳头水肿),预防脑疝发 生;密切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监测水、电解质酸碱平 衡及肝、肾、心功能的变化,及时调整用药。
• 脑血栓形成的发病年龄较高,常有血管壁病变基础, 如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等,可有短暂性 脑缺血发作史,多在安静、血压下降时发病,起病较 缓
• 脑血栓形成的临床表现与血液供应障碍的部位有关
脑血栓形成发病特点
• 颈内动脉,大脑前、中、后动脉,椎-基底动脉等血栓形 成可出现相应动脉支配区的神经功能障碍。常见对侧肢 体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及偏盲的“三偏征”,梗塞面积 大时患者可出现不同程度意识障碍
脑血栓形成治疗原则
• 高血压者应用降压药,但降压不宜过速过低,以免影响脑血流 量;有意识障碍、颅内压增高脑水肿者应用脱水剂
• 扩充血容量用于无明显脑水肿及心脏严重功能不全者 • 药物溶栓治疗是脑血栓形成的理想治疗方法,用于起病后极早
脑血管疾病
七.外科治疗 八.一般治疗 维持生命体征,处理并发症 1.维持呼吸道通畅,控制感染. 2.心电监护,适当降压,控制血糖,电解质平衡 3.抗脑水肿. 九.脑卒中病房 十.康复治疗及预防性治疗
脑栓塞
脑栓塞定义: 各种栓子随血流进入脑动脉造成脑血管 梗阻。 病因: 1、心源性 2、非心源性 3、来源不明
基底节区出血:
轻型:三偏、凝视、失语 重型:昏迷、瞳孔不等大、去脑强直、脑疝。 脑叶出血: 1、无瘫痪者与蛛网膜下腔出血 鉴别 2、有瘫痪者部分较轻。 3、出血量大者, 起病即昏迷。 脑桥出血:轻者交叉性瘫痪,重者四肢瘫痪 针尖瞳孔、中枢性高热、呼吸不规则。
中脑出血:轻型为一侧动眼神经瘫痪,对侧偏瘫, 重者四肢瘫,深昏迷. 小脑出血:眩晕呕吐、枕部痛、病变侧共济失 调、眼球震颤、易发生脑疝死亡。 脑室出血:出血量少,似蛛网膜下腔出血, 出血量大,昏迷呕吐、瞳孔小。两眼分离或浮 动,四肢瘫,去脑强直多迅速死亡。 辅助检查-----CT首选,腰穿可血性脑脊液。
脑梗塞(cerebral infarction)
又称缺血性脑卒中, 包括动脉(粥样硬化) 血栓性脑梗塞、心源性栓塞性脑梗塞、 腔隙性脑梗塞, 以及临床上不能归入以上 分类的脑梗塞。 少数梗塞病灶内出现点状、片状或融合 成大片出血, 称为出血性梗塞。
急性脑血管病诊治流程
康复与护理
急性脑血管病的康复与护理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它涉及到康复训练、心理支持、社会适应等方面。 通过专业团队的指导,患者可以尽快恢复功能,并提高生活质量。
预防和健康教育
急性脑血管病的预防非常重要。通过控制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以及改善生活 方式,如健康饮食、适度运动等,可以有效降低患病风险。健康教育在提高公众对急性脑血管病 认识和预防意识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急性脑血管病诊治流程
急性脑血管病是一种严重的疾病,本次演示将介Fra Baidu bibliotek其定义、流行病学特征、 临床表现和分类、诊断和评估、紧急处理和急救措施、药物治疗和手术干预、 康复与护理以及预防和健康教育。
定义和流行病学特征
急性脑血管病是指由于脑部的血管破裂或阻塞引起的一种疾病。它是造成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 之一,在全球范围内具有高发病率。
临床表现和分类
急性脑血管病的临床表现各不相同,可以包括突发的头痛、恶心呕吐、面部肌肉无力、运动障碍 等症状。根据发病的血管类型和病变部位,将其分为不同的分类。
诊断和评估
急性脑血管病的诊断需要通过临床表现、病史以及影像学检查来进行。评估 方面,除了了解病情严重程度外,还需要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状态和危险因 素。
紧急处理和急救措施
在急性脑血管病发作时,需要立即进行紧急处理和急救。这包括保持通畅的 呼吸道、稳定血压、控制脑水肿等紧急措施,以减少进一步的神经功能损害。
急 性 脑 血 管 病
急性脑血管病
概述
脑血管疾病(cerebrovascular Disease,CVD)是指由于多种脑血管病变所引起的脑部病变。
脑卒中(stroke)是指急性起病、迅速出现局限性或弥漫性脑功能缺失征象的脑血管性临床事件.
脑血管疾病是神经系统的常见病及多发病。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为(100-300)/10万,男性高于女性,男:女约1.3:1-1.7:1。死亡率为(50-100)/10万,是目前人类疾病的三大死亡原因之一。发病率和死亡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45岁以后明显增加,65岁以上人群增加最为明显,但目前年龄明显提前。发病与环境因素、饮食习惯和气候(纬度)等因素有关。
脑血管疾病分类:缺血性脑血管病和出血性脑血管病。缺血性脑血管病又分为:短暂脑缺血发作、脑梗塞(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腔隙性栓塞);出血性脑血管病又可分为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
常见的神经系统症状:
一、头痛:头痛(headache)是临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据统计,约50%的神经科就诊病人都主诉头痛,约90%的健康人在一生中都曾有过头痛症状。头痛是指以眉毛以上向后到枕骨粗隆范围的疼痛,面部疼痛不包括在内。
头痛的常见类型:
1、偏头痛:(1)典型偏头痛(2)普通偏头痛(3)眼肌麻痹型偏头痛(4)基底动脉型偏头痛(5)偏头痛等位症
2、丛集性头痛
3、紧张性头痛
4、头部外伤后头痛
5、颅内压变化引起的头痛
6、五官疾病引起的头痛
7、全身疾病引起的头痛
8、药物与头痛
9、精神疾病与头痛
二、眩晕:眩晕是一种运动幻觉,是机体对身处空间的定向障碍或平衡感觉障碍。或者可以说是机体对自身的平衡觉和空间位象觉的自我体会的错误。病人感到周围环境或自身在旋转、移动或摇晃。在眩晕发作时,常伴有站立不稳、易倾跌、行走偏向一侧。恶心、呕吐,出冷汗、面色苍白等症状。
急性脑血管疾病
19:46
• (一) 颈动脉系统TIA • 常见症状为对侧单肢无力或不完全性偏瘫,对侧 感觉异常或减退,短暂的单眼失明是颈内动脉分 支眼动脉缺血的特征性症状,优势半球(通常为左 侧)缺血时可有失语,对侧同向偏盲较少见。 • (二) 椎-基底动脉系统TIA • 以阵发性眩晕最常见,一般不伴有明显的耳鸣。 若有复视、眼震、构音障碍、吞咽困难、共济失 调、交叉性或双侧肢体瘫痪和感觉障碍等脑干和 小脑受累的症状,则有助于诊断。
19:46
• • • • (二)不同动脉闭塞的临床症状 1.颈内动脉系统 颈内动脉 临床表现与闭塞部位及颈外动脉能否代偿有关。表现为病变对侧肢 体有不同程度的瘫痪及感觉障碍,单眼一过性失明,优势半球受累可有失语, 病侧颈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大脑中动脉 主干闭塞可出现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偏盲,若在优势半球 可有失语。皮层支闭塞出现的偏瘫及感觉障碍面部和上肢中。深穿支闭塞出 现上、下肢程度一致的偏瘫,一般无感觉障碍和偏盲。 大脑前动脉 皮层支闭塞出现病变对侧下肢运动及感觉障碍 ,大小便功能障 碍,面部稍有受累。深穿支闭塞出现病变对侧中枢性面、舌和上肢轻瘫,而 下肢一般较轻。 2.椎-基底动脉系统 大脑后动脉 皮层支闭塞出现病变对侧同向偏盲若在优势半球还可有失读、失 写、失记等。深穿支闭塞可出现典型的丘脑综合征,对侧深浅及精细感觉消 失,伴自发性疼痛,可有轻偏瘫,还可出现椎体外系症状,如手足徐动等。 椎-基底动脉 基底动脉主干闭塞,可出现四肢瘫痪,延髓麻痹、昏迷、常迅速 死亡。 小脑后下动脉 主干闭塞引起延髓背外侧综合征,表现为眩晕、恶心、呕吐、 眼球震颤;同侧面部及对侧半身感觉障碍;同侧Horner征;同侧肢体共济失 调;软腭及声带麻痹、吞咽困难、声音嘶哑。
脑血管病分类分型及诊断要点
脑血管病分类分型及诊断要点
本文原载于《中华神经科杂志》2017年第3期
脑血管病(cerebrovascular disease)是指各种原因所致一个或多个脑血管的病变引起的短暂或永久性脑功能障碍。脑卒中(stroke)属于急性脑血管病,是急性发生的局灶性血管源性神经功能缺损综合征,症状持续24 h以上或死亡,排除其他非血管病因。脑血管病的分类和分型对于临床上准确诊断疾病、有针对性地精确选择治疗和预防措施具有重要实用价值,是脑血管疾病诊断和鉴别诊断及个体化治疗的基础,也是进行脑血管病流行病学研究和临床研究的基本需要。分类分型的规范和统一有利于各研究间结果的比较和学术交流,对临床诊治具有重要意义。长期以来国内外分类分型方法较多,但尚无临床实用的统一标准,尤其缺乏适合我国临床实际并操作性好的分类标准。因此,国内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从约40年前(1978年)开始制定和发表脑血管病分类,迄今共有4个版本(表1)。本期发表的《中国脑血管疾病分类2015》经过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及其脑血管病学组两届委员的努力,多次讨论达成共识。本版分类尽可能结合国际标准、我国国情,考虑既往使用经验和可操作性制定,暂未包括相应诊断要点或定义,但将在近期制定共识并发表。为更好理解和使用中国2015版脑血管病分类,我们就相关进展解读如下。
表1中国脑血管疾病分类框架各版本比较
一、脑血管病常用分类分型方法
为理清脑血管病分类分型思路,便于临床医生和研究人员根据不同需要选择使用,我们将国内外脑血管病的主要分类分型方法介绍如下。
急性脑血管疾病ppt课件
控制慢性疾病
积极控制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 慢性疾病,定期进行体检。
戒烟限酒
戒烟并限制酒精摄入,避免过度饮酒。
适量运动
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 游泳等,以增强身体免疫力。
康复训练
肢体康复
语言康复
针对偏瘫等肢体障碍,进行被动和主动的 康复训练,包括关节活动、肌肉力量训练 等。
针对失语症等语言障碍,进行语言康复训 练,包括口语表达、听力理解、阅读和书 写训练。
药物临床试验
对新药进行临床试验,评估其疗效和 安全性,为药物上市提供科学依据。
诊疗技术的研究与改进
影像诊断技术
研究和发展新的影像诊断技术,如MRI、CT等,以提高急性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准确率。
介入治疗技术
研究和发展新的介入治疗技术,如血管内支架植入、溶栓治疗等,以提高急性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效果 。
疾病管理模式的研究与创新
体征
可出现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失语、共济失调等体征。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
根据患者病史、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如CT或MRI,可作出 诊断。
鉴别诊断
需与其他急性起病的神经系统疾病进行鉴别,如脑膜炎、脑 炎等。
并发症与预后
并发症
急性脑血管疾病可引起多种并发症,如肺部感染、褥疮、深静脉血栓形成等。
预后
预后与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时机和治疗效果等因素有关,及时有效的治疗有助于 改善预后。
各种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 (1)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是治疗颅外颈
动脉疾病的主要手段之广。北美和欧 洲的两项大规模随机对照试验初步证 实了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对重度狭窄的 患者有明显的益处,对于
轻度狭窄的患者;手术治疗的效果不 如单独药物治疗;手术能减少卒中或 TIA,尤其在狭窄70%以上的人群更明 显。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并发症的发生 率约在5%内,总:并发症的发生率在 3%-18%。
▪ 建议:见本指南脑血管病外科治疗
部分
▪ TIA是卒中的高危因素,尽管许多方面
仍存在争议,仍需要对其治疗做出可 行性的指导。辅助诊断检查的目标是 确定或排除需要特殊治疗的病因,并 且评价可以改善的危险因素,同时判 断患者的预后。·整个治疗应尽可能 个体化,处理患者的病因和降低危险 因素,选择合适的药
▪ (三)鉴别诊断
▪ 临床类似TIA出现短暂神经功能缺损表
现的疾患有局限性癫痫、复杂性偏头 痛、眩晕、晕厥、硬膜下血肿、低血 糖以及低血压等,在考虑TIA诊
▪ 断时须注意 鉴别。 ▪ 二、治疗
▪ (一)控制危险因素(参照第一章第三节
内容)
▪ (二)、TIA的药物治疗 ▪ 1.抗血小板药物
▪ 近20年的临床实践,已证实对有卒中
各种脑血管疾病的诊断 和治疗
2023年5月9日星期二
等多因素促成的临床综合征。TIA的发 病机制主要是微栓子学说,来源于颈 部和颅内大动脉,尤其是动脉分叉处 的动脉硬化斑块、附壁血栓或心脏的 微栓子脱落,引起颅内供血小动脉闭 塞,产生临床症状,但是栓子很小, 易于溶解,因此闭塞很快消失,血流 恢复,症状缓解。在椎-基底动脉系统 TIA患者中,因
中国各类主要脑血管病诊断要点2019(完整版)
中国各类主要脑血管病诊断要点2019(完整版)
1996年版“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至今仍被作为我国脑血管病诊断的主要依据,然而,近年来随着神经影像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国内外对脑血管病分类认识的不断加深,迫切需要对我国主要脑血管病的诊断要点进行更新修订。本文参考了脑血管病国内外相关诊治指南,经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和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学组指南共识专家委员会反复讨论,修订而成,供广大临床和科研工作者参考。
一、缺血性脑血管病
(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诊断要点:
1. 突发局灶性脑或视网膜功能障碍,符合颈动脉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表现,一般在24h内(多数不超过1h)完全恢复,可反复发作。
2. 头颅MRI弥散加权成像(DWI)未发现相应急性脑梗死证据,为影像学确诊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无条件行DWI检查时,头颅CT/MRI 常规序列未发现相应梗死灶,可作为临床诊断依据;无法得到影像学责任病灶证据时,仍以症状/体征持续时间不超过24h为时间界限标准。
3. 排除非缺血性病因。
(二)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
诊断要点:
1. 急性发病的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少数可为全面性神经功能缺失。
2. 头颅CT/MRI证实脑部相应梗死灶,或症状体征持续24h以上,或在24h内导致死亡。
3. 排除非缺血性病因。
附1:由于病因学不同,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各有特点。在明确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诊断的基础上,脑梗死各病因学亚型诊断要点如下。
1. 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1)可有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或系统性动脉粥样硬化证据;(2)表现为急性发病的局灶性或全面性神经功能缺失;(3)头颅CT/MRI显示脑梗死灶直径>1.5cm,脑动脉成像证实有相应脑动脉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或狭窄>50%;或头颅CT/MRI显示穿支动脉供血区孤立梗死灶,高分辨MRI证实供血动脉有粥样硬化斑块堵塞了穿支动脉开口。
急性脑血管疾病病人的护理
急性脑血管疾病病人的护理
一、概述
急性脑血管疾病是一组由于脑部血管病变或全身血液循环紊乱所造成的脑组织供血障碍性疾病,又称“中风”,起病急,死亡率遍,是中老年人的多发病,常见病。按病变性质可分出血性脑血管病和缺血性脑血管病两大类,前者包括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者包括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血栓形成,脑栓塞。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一)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1.脑出血:为脑实质内出血,可发生于大脑半球、脑干、小脑中,以内囊处出血最常见。高血压、动脉硬化、血液病、外伤、脑血管畸形等均为出血原因,以高血压动脉硬化所致的脑出血最为常见。其发病机制为,动脉硬化造成脑动脉血管弹性降低,或产生小动脉瘤,当兴奋或活动时,在高血压的基础上,血压骤然升高,引起血管破裂,以大脑中动脉深部分支豆纹动脉最为常见。血液进入脑实质,破坏了脑组织,而产生系列临床症状。
2.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指脑表面血管破裂,血液进入蛛网膜下腔而言。本病最常见的病因为先天性脑动脉瘤、脑部血管畸形、白血病、恶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用国或情绪激动时可致血管破裂。
(二)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又称小中风,主要病因是动脉硬化,颈内动脉颅外段粥样硬化部分纤维素与血小板黏附,脱落后成为微栓子,进入颅动脉,引起颅内小血管被堵塞缺血而发病。但栓子很小,容易自溶或因自流冲击被击碎,使更小的碎片进入远端末梢血管,使得循环恢复,神经症状消失。微栓子可反复产生,因此本病可反复发作。颈动脉受压或血液动力学改变也可以造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缺血性脑血管病急性期的诊断、治疗流程和住院患者组织化管理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
金标准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是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金标准,可清晰 显示脑血管狭窄、闭塞等病变。
指导治疗
可直接对病变血管进行治疗,如动脉溶栓、机械取栓等,有助于 及时恢复缺血脑组织的血供。
评估预后
可根据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评估患者的预后及病情严重程度, 指导后续治疗方案。
05
缺血性脑血管病急性期治疗新技术
多序列成像
可进行多序列成像,如弥散加权成 像、灌注加权成像等,有助于全面 评估病情。
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
快速、便捷
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操作简单,检查时间短,对 病情危重的患者可迅速完成检查。
血管成像清晰
通过CTA等技术可清晰显示脑血管结构,对缺血 性脑血管病的定位、定性有重要帮助。
对出血性疾病敏感
对脑出血等出血性疾病敏感,可用于缺血性脑血 管病的鉴别诊断。
认知功能障碍
缺血性脑血管病可能导致认知功能 受损,如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 中等。
情绪障碍
患者可能会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 问题,影响生活质量。
死亡率增加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死亡率较普 通人高,约为普通人的2~3倍。
诊断标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与流程
临床表现
影像学检查
根据患者症状和体征,了解患者神经系统状 况,是否存在神经功能缺损等症状。
急性脑血管病急诊诊断和治疗(1)
脑出血
蛛血
脑腔隙性梗塞
卒中的分类
卒中
15%
原发性出血
85% •脑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
缺血性卒中
20%
25%
20%
30%
5%
动脉粥样硬化 性脑血管病
穿支动脉病
(腔隙性)
心源性栓塞
•心房纤颤 •瓣膜病 •心室血栓 •其他
隐匿性卒中
其他不常见原因
•血栓前状态 •夹层 •动脉炎 •偏头痛/血管痉挛 •药物滥用 •其他
MRI T2 weighted
96 hr. Clear infarct
Diffusion MRI
8 hr.
Clear infarct
急性脑梗死的治疗
早期溶栓 早期抗凝 早期康复
急性脑梗死早期溶栓治疗
急性脑梗死早期溶栓治疗是在“缺血半暗带” (ischemic penumbra)和“治疗窗” (therapeutic window)理论基础上于80年 代末提出的。初期的溶栓称为非选择性溶栓, 溶栓药是尿激酶和链激酶。这两种药对血栓无 特异性(故称非选择性溶栓),是靠大量用药 造成全身高纤溶状态,少部分药物达到血栓部 位起到溶栓作用。因此必须大量用药才能达到 全身高纤溶状态。全身高纤溶状态最容易出血, 如皮肤、结膜、消化道、脑等部位的出血,其 中脑出血是主要的副作用。
脑卒中
脑血管疾病的诊断篇
脑血管疾病的诊断篇
诊断
蛛网膜下腔出血与脑出血的鉴别
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
发病年龄动脉瘤好发于30~60岁,血管畸形青少
年多见
多见于50~65岁
常见病
因
多为动脉瘤、血管畸形高血压及脑动脉粥样硬化起病状
态
活动、情绪激动活动、情绪激动
起病速
度
急骤,数分钟症状达到高峰数十分钟至数小时达到高峰血压多正常或可增高多明显增高
头痛极常见,剧烈常见
昏迷见于重症患者,为短暂性见于重症患者,为持续性
神经体征颈强、Kernig征等脑膜刺激征,神经定
位体征少见
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及失语等神经
功能缺失
头颅CT 脑池及蛛网膜下腔高密度影脑实质内高密度灶
脑脊液血性(均匀一致)血性(洗肉水样)
辅助检查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检查
1.CT/MRI检查大多正常。
2.MRI弥散加权成像和灌注加权成像:发病早期显示脑局部缺血性改变。
3.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有助于判断是否有心源性栓子的可能。
4.CTA/MRA血管造影:无创性血管成像技术,初步了解脑血管狭窄程度。
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评估颅内外血管病变最为准确的诊断方法。
脑栓塞的辅助检查
1.脑CT检查:头颅CT在发病后24小时内一般无影像学改变。24小时后梗死区出现低密度病灶。脑CT检查对于排除出血有很大帮助。
2.MRI:为早期诊断的重要方法。
发病后数小时即可显示T1低信号、T2高信号的病变区域。
MRI弥散加权成像和灌注加权成像发病后的数分钟内检测到缺血性改变。
脑出血辅助检查
CT检查:是临床诊断脑出血的首选检查。
为均匀一致的高密度影。
MRI检查比CT更容易发现脑血管畸形、肿瘤和血管瘤等可引起脑出血的病变。
急性脑血管病的诊断依据、注意事项、操作程序
急性脑血管病的诊断依据、注意事项、
操作程序
(一) 诊断依据
1. 急性发病,多见于老年人。
2. 以往大多有高血压或心脏病史。
3. 大多有偏瘫体征及病理反射。
4. 现场条件下各种急性脑血管病的鉴别诊断
1急性脑血管病的鉴别诊断 项目 脑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血栓形成 脑栓塞 发病年龄 50~60岁多见 年轻人多见 60岁以上多见 年轻人多见 既往史无 高血压 头痛 血管硬化 心脏病
一过性脑 大多数有 无 常有 可有
缺血发作
发病情况 多在情绪激动、 常与活动有关 多在睡眠、安静或 常在心房颤动、心 用力、血压骤升时 血压下降时 肌梗死等情况时 头痛 常见 剧烈 少见 少见
昏迷 常见 可有短暂 少见 少见
血压 增高 正常或增高 正常或增高 正常
偏瘫 明显 可无 明显 明显
CT 检查 很快显示出血灶, 可显示或不显 在2~3d 后可 在2~3d 后可显示 脑室移位 示,1周后不显示 显示脑梗死 脑梗死
(二) 注意事项
1. 急性脑血管病的病因鉴别往往需要CT 确定。院前不能使用止血药或扩血管药,否
则会造成治疗错误。
2. 颅内高压症状为剧烈头痛、恶心、呕吐及视力模糊。昏迷者大多有颅内高压。
3. 急性脑血管病合并有很高血压时,不要使用硝酸甘油,因为该药会引起血管扩张,
可加重颅内高压可发生危险。
4. 急性脑血管病患者伴有昏迷时,按昏迷和急性脑血管病两项操作程序进行处理。
(三) 操作程序
初诊为急性脑血管病
(无颅内高压症状) (有颅内高压症状 )
CT 扫描
(无溃疡病史时)
各种鉴别诊断
脑血管病1、脑梗塞:中老年患者,有动脉粥样硬化以及高血压、糖尿病等脑卒中危险因素,安静状态下或活动中起病,症状常在数小时至数天内达高峰,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表现,头CT可于24-48小时内出现低密度病灶。
2、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老年患者,突然出现局灶性脑损害症状,符合颈内动脉系统或者椎-基底动脉系统及其分支缺血后的表现,持续数分钟,多于1小时内恢复完全,可反复发作,头CT检查可正常。
3、蛛网膜下腔出血:突然起病,数秒或数分钟突发的剧烈头痛、恶心呕吐以及脑膜刺激征,偏瘫少见,个别患者可有精神症状,头CT可见基底池弥散性高密度影像,也可出现于外侧裂、前后纵裂池、脑室系统或大脑凸面。脑脊液检查可见脑脊液呈均匀一致的血性。
脑炎1、病毒性脑炎:多见于儿童及青年患者,前驱期有类流感样症状,发热等全身中毒症状轻,急性起病,出现发热、头痛等,脑脊液淋巴细胞及蛋白轻至中度增多,糖正常,脑脊液病原学检测可确诊,呈自限性。
2、细菌性脑炎:急性或暴发性起病,急性期发热、全身不适等全身症状明显,头痛是突出表现,可出现意识障碍、精神症状及痫性发作。脑脊液脓性或浑浊外观,细胞数及蛋白显著升高,糖降低。
3、真菌性脑膜炎:患者常有免疫缺陷病史,起病隐匿,脑脊液淋巴细胞增高为主,糖明显降低,脑脊液墨汁染色可检出新型隐球菌。
4、结核性脑膜炎:起病较隐匿,表现一定程度意识障碍、颅内压增高、痫性发作及局灶性神经体征,脑脊液典型改变为淋巴细胞轻中度增高,蛋白增高,糖和氯化物降低,结核菌抗酸染色阳性,脑脊液结核菌培养和结核抗体测定对诊断有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㈢ 辅助检查
CSF CT MRI TCD r -CBF DSA
多数正常 低密度病变区 较早发现低密度信号 可发现脑各部血流改变 区域性脑血流减少 显示病变的血管
A——CT
B——MR弥散加权
C——MR T2加权
A
B
D——MR T1加权
C
D
㈣ 诊断
诊断要点:
老年人; 可伴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 可有前驱TIA史; 常在安静情况下(如夜间醒后) 发病; 脑部症状轻,局灶症状重; CT或MRI示“脑梗塞病灶”。
抑制血小板聚集:
脑心舒、潘生丁、阿斯匹林、抵克力得、氯吡 格雷
解除血管痉挛:
尼莫地平、西比灵
手术治疗
动脉内膜剥除术(CEA) 血管架桥术 经皮穿刺血管内成形术(PTA) 经皮穿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PTAs)
二 脑血栓形成
(Cerebral thrombosis)
指脑动脉管壁发生病损,形成 血栓,使脑血管狭窄、闭塞,引起 局部脑组织缺血坏死(脑梗死)。
三 脑栓塞
(Cerebral embolism)
指脑血管被血流带进颅内的固 体、液体或气体栓子阻塞。
㈠ 病因
心源性
风心 房颤 细菌性心内膜炎 先心 心脏手术
非心源性
气栓 附壁血栓 脂肪栓 癌栓 羊水栓塞
㈡ 临床表现
突然起病,数秒或数分钟达高峰; 无先兆,可有意识障碍、偏瘫、偏身感觉
㈠ 病因及发病机理
血管病变 其它疾病
㈠ 病因及发病机理
血管病变 其它疾病
㈡ 临床表现
突然起病,数分钟-数小时达高峰,多在 安静情况下发病,发病前可有TIA病史。
颈内动脉系统共同特点:
对侧中枢性偏瘫、面舌瘫,对侧感觉减退,优 势半球失语,单眼视力减退。
椎基底动脉系统共同特点
交叉性瘫痪,感觉障碍。 眩晕,共济失调,皮层盲。
脑梗塞的治疗
溶栓治疗
目的:
应用药物;
溶解血栓;
尿激素 60万u—345万u
迅速恢复梗塞区域的血 流灌注;
减轻神经元的损伤;
链激酶 15万u—50万u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 活剂 (rt-PA)10mg-
挽救缺血半暗带
100mg
时间窗:
并发症:
静脉<3h; 动脉<6h
脑水肿; 血管再闭; 出血。
钟,并在24小时内完全缓解,不留任何神经功能缺 损。 多为脑梗塞的先兆。
㈠ 发病机理
脑血管痉挛 微栓塞 盗血现象
㈡ 临床表现
颈内动脉系统:
可产生一过性单瘫、偏瘫、偏麻、偏盲、失语 等。
椎-基动脉系统
脑干、小脑、枕叶缺血症状,发作性眩晕、呕 吐、构音障碍、复视、共济失调、吞咽困难等, 少数猝倒。
狭窄、闭塞等)
脑血栓
脑梗塞
脑栓塞
wenku.baidu.com多灶性脑梗塞
出血性中风 脑出血 (血管破裂) 蛛网膜下腔出血
混合性中风 同时或先后有出血、 缺血性病损
三
脑组织的缺血
病理
脑组织的出血
四 发病方式
按病程发展分类: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可逆性缺血发作 进展性卒中 完全性卒中
四 发病方式
按发作形式
急性:突然起病的脑血流循环障碍,表 现局限性神经功能缺失。
障碍、癫痫发作。 可伴有心脏瓣膜杂音、房颤、胸痛、呼吸
困难。
㈢ 辅助检查
(同脑血栓形成)
㈣ 诊断
诊断要点:
突然发病,可伴昏迷; 有脑部症状和局灶症状; 有栓子来源背景。
四 腔隙性梗塞(Lacunar infarction)
小动脉硬化、闭塞所 致微小的脑组织缺血、 坏死和软化;
不同部位腔梗,临床 症状不同。
慢性:因慢性的血供不足而致脑代谢障 碍和功能衰退。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
(Ischemic Cerebrovasular Diseases)
一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TIA)
是指伴有局部症状的短暂的脑血流循环障碍。 症状发生迅速,消失亦快,通常持续数秒至数十分
㈢ 诊断及鉴别诊断
诊断标准:
中老年; 突发一过性神经功能丧失,24小时内完全
恢复; 常有反复发作史; 间隙期无神经系统阳性体征。
鉴别诊断
部分性癫痫; 晕厥; 内耳眩晕症; 阿-斯综合征。
㈣ 治疗
病因治疗 药物治疗 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
扩张血管,改善脑循环:
川芎、 地巴唑
五 脑梗塞的鉴别诊断
脑栓塞 脑血栓 脑出血 颅内肿瘤 脑内转移癌 硬膜下血肿 病毒性脑炎。
六 脑梗塞的治疗
病因治疗 内科治疗
脑梗塞的治疗
改善微循环
低右、川芎、脑心舒, 扩容、RBC解聚、血粘 度↓
血小板抑制剂
阿斯匹林、潘生丁、抵克立得、氯吡格雷
改善红细胞变形性
已酮可可碱、潘通(Pentomer)、巡能泰 (Trental) 300mg 静滴 1-2次/日,400mg 口服 2/日
急性脑血管病
(Acute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急性脑血管病
(Acute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急性脑血管病是突然由脑部血液循环 障碍所引起的脑部症状和局限性神经 功能缺损为特征的一组疾病。
包括:
缺血性脑血管病 (Ischemic Cerebrovasular Diseases) 出血性脑血管病 (Hemorrhag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一 脑部血液供应
椎基动脉系统
颈内动脉系统
Willis动脉环
二 病因
心血管系统和其他系统或器官的 病损。 颅内血管本身问题。
血管病变+血压和/或血液变化
动脉硬化、高血压、 血液流变
动脉瘤、 低血压等 学异常、
血管畸形、
血液病等
血管炎等
粘度 或
血细胞压
积
短暂脑缺血发作 缺血性中风 (血管痉挛、
脑梗塞的治疗
降 纤 治 疗:
目的:
降解血中的纤维蛋白原; 增强纤溶激活系统的活性; 抑制血栓形成。
应用药物:
东菱克栓酶
第1、2天各10万u ,第3、4天各5万u 。
腹蛇抗栓酶
脑梗塞的治疗
抗凝治疗
目的:
防止血栓扩展和新的血栓形成。
应用药物:
肝素 12500-15000u/500-1000ml 静滴1-3天。 低分子肝素钠、速避林 6000u 2/日。 法安明 5000u 2/日、腹壁皮下注射7天一疗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