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的批判与关怀——略论萧红小说中的自然风景描写
诗意的批判-论萧红小说的反讽叙事

第3 期
∞O 年 7 2 月
娄底 师 专学 报
J u n lf u i a h rC I o r ao l dTec es o m
No 3
J1 2 0 u , 0 2
诗 意 的批 判
论萧红 小说的反讽叙 事
罗 维
( 湖南公安高等专科 学校 , 湖南 长沙 4 0 0 10 )
用。
讽 。萧红的语言之所 以具有 诗化特 点 , 不仅仅 因 从鲁 迅 始 , 国现 代 小说 就 在不 断尝 试用 反 为语 言形 式 的诗 意 美 , 因 为 她运 用 了反 讽 叙 事 中 也 讽机 制来 改 变传统 小说 所具 有 的艺 术形 式 的基本 机制 。由于反 讽 的 运 用 , 言 具 有 了模 糊 含混 的 语 框架— — 史传 文体 , 即重 逻 辑 因果 的情 节 叙 事 , 由 意 味 , 者 的 真 正 用 意— — 国民性 批 判 以一种 更 作
中 围分类号 : .6 14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8 6 6 2 0 }3 08—0 10 一t6 (02 0 —0 5 4
Th o tcCrtcs e P e i iiim
— —
Dic u s fXi o n sI o cNa r to s o re o a Ho 红 在 历 史 言说 这 个 几 儒家的“ 萧 中和” 精神导致的大团圆式情节模式 , 人 乎专 属男 性 的园地 留下 了一 抹 寂寞 的亮 色— — 物形象的类性格化等等。“ 反讽 的基本性 质是假 段极具个 人特 色的叙事。她 曾说过“ 作家写作 的 象与 真 实 之 间 的 矛 盾 以 及 对 这 矛 盾 自 身 无 所 出发 点是 对 着人类 的愚 昧” , … 因此她本 人 写 小说 知 ” 。反讽 机 制 的 这 种对 立 结构 导 致 文本 的 意 并非仅 出 于 审 美 主 义 的 动机 或对 于 ” 学 ” 文 的兴 义空 同呈现 出一 种 张力 (e t n 。 克 利 思 斯 ・ t i ) no 布 趣, 这种 明确 而 自觉 的小 说 意 识 表现 在小 说 的叙 鲁 克斯在 其著 作 《 制 的瓮 》 精 中称 “ 的语 言 就 是 诗 事策略 上 , 鲜 明 的就 是 她 对 反 讽叙 事 的 自觉运 悖论 的语 言 ” 诗 歌 的 语 言 本 质 上 就 是 含 混 和 反 最 ,
论萧红小说的写意剧特质

论萧红小说的写意剧特质萧红,一位才华横溢的女作家,以其独特的小说创作风格,在文学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她的小说不仅具有深厚的人文关怀,还表现出鲜明的写意剧特质。
本文将从萧红小说的写意剧特质入手,探究其小说的独特艺术魅力。
萧红小说的写意剧特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萧红在小说中善于运用象征手法来表达情感。
例如,在《生死场》中,作者用“生死场”这个概念来象征人生的无常和残酷,以此表达对生命的深刻思考。
萧红的小说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她以诗意的语言描绘人物和环境,使小说充满了浓郁的感情色彩。
再次,萧红的小说在人物塑造上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点,她笔下的人物形象独特,性格鲜明,令人难以忘怀。
例如,在《生死场》中,萧红通过细腻的笔触,刻画了一个生动的人物形象——金枝。
金枝是一个温柔善良的女孩,但在生活的压力下,她不得不出卖自己的身体。
萧红通过描绘金枝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展现了她的无奈和悲哀。
小说中还有许多其他个性化的人物形象,如勇敢的福贵、痴情的祥林等,他们都以独特的个性特点吸引着读者。
萧红小说的写意剧特质使她的作品具有了独特的艺术价值。
她以独特的笔触描绘出人生的悲欢离合、生死无常,深刻地反映了人性的复杂和生命的真谛。
在她的笔下,小说不再是简单的生活描绘,而是一种深刻的人生哲理的阐释。
这种写意剧特质使得萧红的小说具有了长久的艺术魅力,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感悟人生的真谛。
萧红,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作家,以其独特的回忆诗学和小说叙事风格,呈现了个人经验和历史背景的深度融合。
她的作品不仅揭示了个人生活的细微之处,也展示了宏观社会环境的影响,为读者提供了理解和解读中国近现代历史的重要视角。
回忆诗学是萧红作品的重要特征之一。
她以诗意的笔触,把记忆中的片段、人物和事件描绘得栩栩如生。
在她的作品中,回忆不仅是叙事的基础,也是一种独立的审美对象。
她通过回忆,把过去的经验和感受融入到现在的思考和观察中,使读者能够在作者的记忆之海中探索和感受历史的烙印。
自成一曲的艺术悲歌——浅谈萧红小说创作艺术

文学评论·现当代文学自成一曲的艺术悲歌——浅谈萧红小说创作艺术沈润冰 中央财经大学摘 要:萧红,作为“东北作家群”中才情出众的女作家,以独特的社会位置与人文视角创作出大量出色的小说作品。
她的小说别于寻常,打破小说、散文、诗歌的界限,乡土的素描、细腻的描写、异样的语言、复杂多样的精神意蕴都是其艺术创作特色,形成了别开生面、自成一家的小说艺术创作特性,显现出卓尔不群的艺术生命力。
关键词:萧红;小说艺术;《呼兰河传》作者简介:沈润冰(1996-),男,汉族,福建漳州人,硕士,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1-062-02在二十世纪时中国的文坛上,“东北作家群”代表——萧红以其独特的文学创作与艺术价值备受瞩目,并受到多位文人学者的赞叹与推崇。
最著名的莫过于鲁迅先生对其《生死场》的评价:“北方人民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品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
”的确,她以贫苦岁月里的女性视角去深刻观照中国现实情状下底层社会的劳苦大众,体现出较高的精神价值与现实意义。
一、真实纯朴的乡土素描出生于黑龙江地主家庭的萧红,对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东北地区的风土人情把握得极为精妙准确。
在其小说创作中,明显可见对寻常场景风物的描写、刻画,带有一定的乡土气息,而这正是其小说独特性的一大彰显。
大昴星、火烧云、倭瓜花等自然意象早已化作了萧红笔下的一脉生机,而扎彩铺、黏糕、偏方土药等人文事物也成了她文思涌流里一片片独特神秘的景象。
这些朴实乡间的场面素描,或而构织成一幅幅真实纯朴的民俗风情画,或而呈现出自然恬静的乡间景物风貌,或而包涵着儿童视角下天真烂漫的自然景致。
萧红笔下场景的素描并非纯粹的环境描写,往往还会奠定情感基调,烘托行文氛围,显现社会面貌,对于展露广大农民的形象也有一定作用,给人以独特的审美体验。
《呼兰河传》中“后花园”的自然描写及其蕴意

《呼兰河传》中“后花园”的自然描写及其蕴意1. 引言1.1 介绍《呼兰河传》和后花园的背景《呼兰河传》是中国作家萧红的代表作之一,描写了清末民初时期东北女子呼兰的成长经历和奋斗历程。
而小说中的“后花园”是呼兰成长的地方,也是她童年时光的记忆之地。
在小说中,“后花园”一直贯穿始终,承载着呼兰的梦想、悲欢和成长。
“后花园”是呼兰家的一个小小天地,环境清幽,绿树成荫,庭院里开满了各色的花朵。
在这里,呼兰和她的哥哥阿朵在母亲的呵护下快乐地度过了童年时光,也是他们的游乐场所和思考之地。
这片后花园不仅是呼兰成长的见证者,也见证了她与家人之间的感情纽带。
在《呼兰河传》中,后花园扮演着重要的象征意义。
它代表着呼兰心灵的寄托和梦想的原乡,与呼兰的成长和进取紧密相连。
后花园的自然景观、植物芬芳、清晨的露水,都成为了呼兰坚强的信念和追求幸福的力量源泉。
通过对《呼兰河传》中后花园的描写和象征意义的阐释,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呼兰这个人物形象,以及她与后花园之间那种无法割舍的情感联系。
1.2 概述后花园在小说中的重要性《呼兰河传》中的后花园是小说中一个重要的元素,它不仅是一个自然景观,更是承载着丰富情感和象征意义的空间。
后花园在小说中扮演着多重角色,既是人物情感的寄托,又是人物命运的暗示,同时还承载着作者对人性、命运和生活的深刻思考。
通过后花园的描写,读者可以感受到小说中人物内心的沉思和情感纠葛,为整个故事增添了诗意和深度。
后花园的存在不仅仅是为了烘托氛围或装饰场景,更重要的是它象征着人与自然、人与命运之间的关系,引导着读者对生命的思考和感悟。
可以说后花园在《呼兰河传》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为整个故事注入了灵魂和情感,引导着读者在角色命运的交织中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2. 正文2.1 描述后花园自然景观的描写后花园是《呼兰河传》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场景,也是主人公们心灵的寄托和慰藉之地。
在小说中,后花园的自然景观描写十分细致和传神,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大自然带来的美好和宁静。
萧红春意挂上树梢的构思特点

萧红春意挂上树梢的构思特点
萧红的作品常常以细腻、深沉的情感描写和锐利的社会批判为特点。
而在她的小说《春》中,萧红则以一种充满生机和朝气蓬勃的笔调,描绘了春天中人与自然之间的亲密联系。
具体来说,这篇小说中呈现了以下几个构思特点:
1. 对自然的赞美和感受:萧红通过对春天自然景观的细致描摹,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的深刻感受和赞美之情。
她用“春意挂上树梢”、“春光正好”等生动的描写,营造出了一个充满生机和美好的春日景象。
同时,她也通过对草木花卉的描绘,表现了自然界中各种生命的生机和活力。
2. 对人性的深刻剖析:除了对自然的感受,萧红在《春》中也通过对人物的塑造,展现出了对人性的深入思考。
她通过对小区居民的描写,呈现出了人们在生活中的各种情感和行为。
比如,女主人公的孤独、两位少年的成长、老夫妻的默契等等,这些都表现了人性中复杂而真实的一面。
3. 对社会现实的揭示和批判:最后,萧红在《春》中也通过对小区居民之间的互动,揭示了当时社会中的一些矛盾和问题。
比如,小区里的一些家庭对女主人公的冷漠态度、两位少年之间的阶级冲突等等,这些都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不公和不平等。
总之,《春》是一篇充满生命力和情感的小说,它用温暖的笔触和深刻的思考,向读者展现了春天中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
风景不是寻常物——萧红小说中的景物描写

风景不是寻常物——萧红小说中的景物描写摘要:萧红作为一个短短九年就创作了近百万文字的天才女作家,为我们留下看珍贵的文学财富。
景物描写是萧红作品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大部分作品中都有景物描写,这是值得我们研究的一点。
萧红不同时期的不同作品中的景物描写有着不同的呈现,景物描写的功能也在发生变化,本文意图研究萧红不同时期景物描写的功能及其变化的原因。
关键词:萧红;景物描写;功能萧红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独具魅力的女作家,她的一生历经坎坷,受尽了痛苦与折磨,却能在她不到10年的文学创作生涯中创作了近百万的文字,为中国现代文学留下了不少不朽的作品。
值得我们关注的是萧红小说中有大量的景物描写的片段,这些景物描写的大量出现是一个值得我们关注的地方。
不同的景物描写在不同的文章之中表现出不同的功能,这一变化背后的原因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萧红描写景物的功力在早期的作品中就显现出来了,《两只青蛙》中写道:“秋雨过后,天色变做深蓝,静悄悄的那边就是校园的林丛,校园像幅画似的,绘着小堆小堆的黄花,地平线以上,是些散散乱乱的枝柯,在暖风里取暖;拥挤着的树叶上,跳跃着金光。
”秋日的校园在萧红的笔下是那么的绚丽多彩,秋雨过后,校园的天空湛蓝湛蓝的,花丛中一丛从黄色的花朵,树枝上的树叶闪着斑斓,是一副美丽的秋日风景画。
《王阿嫂的死》中写到:“草叶和菜叶都蒙盖上灰白色的霜,山上黄了叶子的树,在等候太阳。
太阳出来了,又走进朝霞去。
野甸上的花花草草,在飘送着秋天零落凄迷的香气。
”短短几句话就勾勒出来了一幅鲜明动人深秋图景。
“茄子就和紫色成串的铃铛一样,挂满了王阿嫂家的前檐,就连用柳条辫成的短墙也挂满着紫色的铃铛”,用生动的音乐性的语言使得农家生活场景跃然纸上。
茄子像铃铛一样挂满了王阿嫂家的门前,好像风一吹,他们都会响起来一样,渲染了丰收的喜悦,与后文茄子全部送到地主家的地窖里去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显示了强烈的阶级矛盾。
萧红早期作品中的景物描写大多是为渲染气氛而写,《王阿嫂的死》中黄叶、白霜、凄迷的香气营造出凄凉的氛围,为下文王阿嫂悲惨的命运埋下了伏笔。
《呼兰河传》中“后花园”的自然描写及其蕴意

《呼兰河传》中“后花园”的自然描写及其蕴意《呼兰河传》是中国作家萧红的代表性作品之一,以描写东北农村的生活为主题。
其中,对大自然的描写是不可或缺的,而“后花园”作为小说主人公阿Q家里的一片园地,也在小说中得到了详细的描述。
本文将从自然描写以及蕴含的意义两个方面,探讨小说中“后花园”的形象。
首先,小说中的“后花园”被塑造为一片清幽、宁静的自然环境。
萧红在小说中写道:“‘后花园’比正房宽敞,靠着肥沃的黑土坡筑成,里面草木葱茏,寒来暑往,时时有翠绿的藤蔓滋长起来,青蛙蟋蟀夜夜合唱,田鼠刨洞留下曲折的脚印,偶有平鹫飞过,一阵乌鸦的飞叫,那就是一个美好、熟悉的世界。
”作者细致入微地描绘了“后花园”的自然景象,向读者展示了一幅宁静而和谐的自然画卷。
“后花园”中的自然描写,除了为小说增加画面感外,还蕴含着一定的思想意义。
第一,小说中的“后花园”可以被理解为一个自给自足的农耕环境。
“后花园”里草木葱茏,农民可以通过种植菜蔬、果树等实现自给自足,降低生活成本。
这也是中国农村传统的生活方式,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和人口流动的增加,这种生活方式正在逐渐被颠覆,因此,萧红将“后花园”塑造成这样一个自给自足的环境,也是对传统生活方式的一种怀念和呼唤。
第二,“后花园”中的自然景象可以被理解为一种生命力的象征。
小说中所描绘的“后花园”无论是在寒来暑往的四季中还是在田鼠刨洞、平鹫飞过的环境中,都保持了自然向生命的追求。
这种生命力的追求也是中国文化传统的一部分,将这种生命力的追求转化为对自然环境的崇敬,同时也体现了对生命本身的尊重和保护。
总的来说,小说《呼兰河传》中的“后花园”所描绘的自然景象以及宁静和谐的环境,不仅增加了小说的画面感和故事背景,更深刻地传递出对传统农耕生活方式和自然生命力的一种怀念和呼唤。
萧红《呼兰河传》赏析

温暖与苍凉交织,含泪的微笑——简析萧红《呼兰河传》老师曾经说过:“文学就是诉诸人的感情和生命。
”这篇曾经被文学泰斗矛盾先生誉为“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景画,一串凄婉的歌谣”的带有浓厚乡土气息的《呼兰河传》,它的作者萧红,用她温暖的童年回忆和对家乡人民苦难境遇的深切同情,用“丰沛的才情与越轨的笔致”向读者展示了一个温暖与苍凉交织的呼兰河小城,透过《呼兰河传》我们仿佛看到了萧红先生那满含泪水的微笑。
前两章作者以清新自然的笔调,抒情诗的散文风格描绘了东北边陲小镇呼兰河的风土人情,生动自然。
小说以东二道街上的“大泥坑子”为起点,展开了关于呼兰河人日常生活的叙述。
面对沉积着层层淤泥的给自己带来灾难的大泥坑,人们宁可想方设法地绕道而行,或者幸灾乐祸地在围观“抬车抬马,淹鸡淹鸭”中获得“乐趣”,也不愿改变现状。
“大泥坑”也许是一种象征,小城里的人们,也是挣扎在人间,被风霜雨雪吹打着,却又麻木混沌地生存(而非生活)着,感受不到生命的珍贵与死的悲哀,一切都是“自然的结果”,都是被动的生生死死。
茅盾在给《呼兰河传》作的序中生动而形象的描写了呼兰河城的生活状态:呼兰河这小城的生活也是刻板单调的。
一年之中,他们很有规律地过生活;一年之中,必定有跳大神,唱歌,放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十八日娘娘庙大会……这些热闹、隆重的节日,而这些节日也和他们的日常生活一样多么单调而呆板。
呼兰河这小城的生活可又不是没有音响和色彩的。
大街小巷,每一茅舍内,每一篱笆后边,充满了唠叨,争吵,哭笑,乃到梦呓,一年四季,依着那些走马灯似的挨次到来的隆重热闹的节日,在灰黯的日常生活的背景前,呈现了粗线条的大红大绿的带有原始性的色彩。
呼兰河的人民当然多是良善的。
他们照着几千年传下来的习惯而思索,而生活,他们有时也许显得麻木,但实在他们也颇敏感而琐细,芝麻大的事情他们会议论或者争吵三天三夜而不休。
他们有时也许显得愚昧而蛮横,但实在他们并没有害人或害自己的意思,他们是按照他们认为最合理的方法,“该怎么办就怎么办”。
浅谈萧红的写作艺术与风格(最新整理)

浅谈萧红的写作艺术与风格因为《三月小城》,我相识了萧红。
因为她那凄凉的爱情故事,我有了看看她作品的心思。
因为既婉约清新而质朴刚健的文字,我看到了一个与悲惨命运截然不同的萧红文字世界。
从细腻豪放的《生死场》到率真坦诚的《商市街》,再从诙谐讽刺的《马伯乐》到平淡深挚的《呼兰河传》。
不能不说,萧红是一位能驾驭各种风格的女才子。
各式各样的风格中都有着一股子呼兰河畔的味道,下面就来慢慢品品这种独特的韵味。
大多数人的眼中,萧红是一位柔弱的女子,写得东西大多是些细细碎碎的美文。
但其实她也有刚劲豪放的时候,胡风曾在《生死场》的后记中就写过“你要死灭吗”是全书的高潮,这是钢戟向晴空一挥似的笔触,发着颤响飘着带光。
可见,既刚健又婉约的文段在萧红的文字中还是有的。
再看其中一个群众宣誓的画面“浓重不可分解的悲酸,使树叶垂头。
赵三在红蜡烛前用力敲了桌子两下,人们一起哭向苍天了!人们一起向苍天哭泣。
大群的人起着号啕!”这简直是一幅线条粗犷奔放、劲健有力的木炭画,又不禁使人联想起珂勒惠支的版画,可以说是一种“力”的艺术,其中充溢着一种不可抑制的感情力量,在奔放,在冲击,在跳跃!不仅仅人被描写地不可抑制,连场面的景物都激荡了这种力量,“畅明流动的天光,房周垂曲的大树群,即将被当作祭礼牺牲的老山羊,四脚倒挂,哀鸣不止,红布方桌,火焰颤动,烟雾缭绕中。
”作者成功地运用粗犷的充满激情的笔触,勾勒出动态的景色。
以情观景,绘景见情,情景交融于浑然一体中显示出“钢戟一挥”的气势和力量。
小小女子,竟用简短地文字给了我如此大的震撼,尤其是生与死的震撼,她的文字中没有那么多刻意的技巧,反到多了些真实和质朴。
她真正地用心写作,写实在的人,写出许多像她的祖父那样善良却不幸和悲哀的人。
不是隔岸观火般虚构,而将满怀的情感注入,化作独特的情调,如写月英这个美丽女人的悲哀一生,充满了同情的笔调,尤其将月英男人的丑恶行径与月英的孤立无助做对比,更看出萧红是加入了自己浓浓的个人情感,第一次的为情所伤,带给她的悲伤情绪显然也被带入了作品。
萧红《小城三月》的景物叙写

论萧红《小城三月》的景物叙写摘要本文以文本细读的方式分析了《小城三月》这部作品,分别从日常景物诗化、以乐景写哀景以及意向颜色喻人三方面来分析这部作品的景物叙写,以期对萧红作品中所体现的景物描写特色有一个全面地了解和客观评价。
关键词:萧红《小城三月》景物叙写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萧红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名气不亚于冰心、张爱玲等风云女作家。
萧红的《生死场》于1935年出版,这部作品给文坛带来了一股新鲜的气息。
这部作品是萧红的成名作,使她获得了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的评价。
萧红在不足十年的文学创作生涯中,成就卓越,留下的作品竟有百万字,与巨匠相比,她虽然算不上波涛滚滚的大海,但也是涓涓细流,浸润着读者的心灵。
她的作品体裁丰富,小说、诗歌、剧本、散文都有涉足。
在她的创作中,成就最高者当属小说,萧红的小说展示了她才华横溢、不落俗套的艺术追求,突现了她文学创作的总体风貌和艺术特征。
萧红的小说独具魅力,能经的住时间的考验,得到一代代读者的广泛好评。
萧红的小说是一个独立而丰富的艺术整体,虽然受时代、个人性情和经历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但她对小说创作理念及文学审美的独到理解,打破了既往模式,开创了一种“别样红”的小说文体,这使她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中的一朵奇葩,对中国现代小说这一文学样式的成熟和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文学创作与作者的个性、经历密切相关,萧红天性中有敏感、细腻的一面,又经历丰富,所以她的文学创作,是她丰富生命情感体验的结晶。
萧红自小在后花园中与祖父消磨着时光,对一草一木、鸟兽鱼虫的变化感觉相当敏锐。
萧红感情深厚地描写着各种自然景物,更在这种描写中思考着、开掘着人与自然的关系。
品读萧红,感受最深的就是她非常规的文体语言的运用。
她不用我们惯常的语言逻辑进行写作,而是打破常规、打破常人的思维模式,追求一种叙述的“陌生化”,用她的逻辑去描述世界,呈现出既生疏又新鲜的语言特点,给读者清新、活泼、自然之感。
《呼兰河传》中“后花园”的自然描写及其蕴意

《呼兰河传》中“后花园”的自然描写及其蕴意《呼兰河传》是中国著名作家萧红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以呼兰河流域的农村生活为背景,通过描写人物的生活和情感,展现了当时中国东北农村的社会生活和人们的心灵世界。
“后花园”是小说中的一个重要地点,它不仅是一个自然风光秀美的地方,更是一种丰富的象征,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生哲理。
“后花园”是在小说中,一处迷人的自然景观,它被描绘成一片宁静、美丽、清新的场所。
在小说中,作者萧红用了大量的篇幅来描写这个地方,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小说中,“后花园”被描绘成一个四面环山,桃花盛开的地方,桃花如云,密密匝匝地开满了山坡。
在春天里,桃花绽放,香气袭人;在夏天里,桃树绿油油的叶子,枝头缀满了红漆似的桃子;在秋天里,桃树上的桃子成熟了,露出红彤彤的脸,又是一番饱满可人的景象;在冬天里,雪后阳光普照,桃林像银妆素裹,银花泛起,美不胜收。
每一个季节,“后花园”都有不同的美景展示给读者。
在小说中,“后花园”还被描绘成一个能够安抚人心,治愈心灵的场所。
在小说的情节中,主人公桂生常常到“后花园”里去,一个人独自坐在静静的山顶,欣赏着自然的美景,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这个地方给人一种安宁、宁静的感觉,使人忘却尘世的喧嚣,放松心灵,感受自然的力量和美好,这种感受是一种超越物质的心灵享受。
除了美景和心灵享受外,“后花园”还承载着一种深刻的文化内涵和生命哲理。
在小说中,“后花园”是主人公桂生和小莲心灵的寄托和依靠,他们的爱情便是在“后花园”里萌芽发展。
在这里,作者通过对自然景致的描写,表现了主人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向往。
“后花园”也象征着希望和生机,它是小说中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同时也是对困顿生活中的一种精神寄托和寻求。
“后花园”还寓意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在小说中,“后花园”是村民们的精神家园和生活乐园,人们在这里种植着各种各样的果树,花卉,蔬菜,使得整个山坡成为一片丰富的绿色植被的海洋。
《呼兰河传》文学评论

《呼兰河传》文学评论
《呼兰河传》是中国作家萧红创作的代表作之一,全书共分为三部分,通过讲述人物经历的故事,展现了一个个普通人的生活,以及他们所受到的压迫和抗争。
以下是本人对《呼兰河传》的文学评论。
首先,萧红在《呼兰河传》中塑造的人物形象非常生动鲜明,个性鲜明,且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例如,女主人公水儿就是一个被社会掠夺和压迫的小人物,但她有坚强的毅力和奉献精神,为了自己的爱情和家庭,不断努力奋斗,表现出了非常感人的一面。
其次,萧红在文中的描写方式非常细腻,对环境和人物的描写十分地独特并富于感情。
例如,《呼兰河传》中对自然环境的描写,不仅能够表现人物的内心感受,更是能够令读者深深感受到萧红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最后,本书所表现的主题十分地深刻和独特,大量地描写人物所遭受的苦难和艰辛,从一个侧面揭示了中国农民在旧时社会中的困境和无奈。
同时,书中也表现了农民对于爱情、家庭和生活的渴望和追求,强调了人性的光辉与美好。
总体来说,《呼兰河传》是一部深刻感人的文学作品,以其细腻生动的描写方式和独特深刻的主题理念,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代表之一。
诗意营造的悲凉之美--解读《呼兰河传》的诗化风格

诗意营造的悲凉之美--解读《呼兰河传》的诗化风格《呼兰河传》是萧红在她病逝前一年即1940年12月写于香港的一部自传性回忆体长篇小说,是她后期的代表作。
她以诗化的手法追忆了家乡的各种人物和生活画面,艺术地再现了东北古老小城中各种人物的光怪陆离的生活状貌,表达了对人性及人类生存的无可奈何的慨叹,潜藏着她那难以言说的对人生、对历史的苍凉感。
在情感的流动中她化解着自己内心的极度忧郁和寂寞,一个人孤苦怜仃地在香港寂寞伤楚地书写着她记忆里的生活,字里行间透着一种气韵,这种气韵就是平静的悲剧意蕴氛围。
萧红的悲剧命运与《呼兰河传》这种平静的悲剧意蕴氛围形成内在的和谐与统一,让人感到重病缠身的萧红在追忆故乡时回肠荡气的凄凉,而她的回忆却是温暖的。
或许那时的萧红就是靠这回忆来慰藉着自己孤独的心灵。
也正是她的这种孤独造就了《呼兰河传》的诗化风格。
正如钟汝霖所说“萧红的文学语言,发展到《呼兰河传》,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形成了她独具风格的语言艺术美。
”(1)这种语言艺术美是通过她散文化的手法和诗化的风格来造就的。
也正是由于她的这种风格,在她逝后的40多年后二十世纪80年代还能掀起研读萧红作品热,时至今日亦不曾降温。
萧红的这部小说由于有着不同于她所处时代的风格,题材与抗日无关,描写的人物又缺少“进步”色彩,也曾经被认为是萧红创作“不可否认的退步”,是她“现实的创作源泉已经枯竭的证明”。
(2)那且不必说,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它显然是不合群的一部作品,只是到了新文学时期才给这部作品一个更合理的解释。
而美国人眼里的她“萧红如流星划破天空,光芒四射,30年代的女作家中萧红是奇迹,她诗意、大胆的抒写到了今天我们还能被吸引,她穿过了时空,发出阵阵回音。
”(3)无疑是她写作手法的诗化在打动着读者的心。
关于《呼兰河传》的评价是多层面的--随着时代的不同总有新的论说。
我认为形成《呼兰河传》这种诗化风格的因素有三个:童稚的视野、悲凉的景况和心灵的伤痛。
对萧红《呼兰河传》诗化特点的分析

对萧红《呼兰河传》诗化特点的分析分析萧红诗化小说的艺术特色——以《呼兰河传》为例茅盾为其作的序中所言,“也许有人会觉得《呼兰河传》不像一部小说,没有贯串全书的线索,故事和人物也都是零零碎碎的,都是片段的,不是整个的有机体……而这‘不像’之外,还有些比‘像’一部小说更为‘诱人’些的东西: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有讽刺,也有幽默,开始读时有轻松之感,然而愈读下去心头就会一点一点沉重起来。
”在我看来,这其是就是萧红诗化小说艺术特色的一种体现,独特的结构布局,抒情性的散文风格,诗一般的意境,敏感细腻的感情,正是这种对传统小说的突破和创新才凸显出了她的清新自然,与众不同。
一.女性自身的叙述视角这一特点在萧红的作品里经常会体现出来。
第二章里去娘娘庙求子求孙,要先去老爷庙磕头报道;“男人塑的凶猛,女的塑的温顺老实,老实的就是好欺侮的,可见男人打女人是天理应该,神鬼齐一;人若老实了,不但异类要来欺侮,就是同类也不同情”这无一不体现了萧红作为女性发出的呼喊。
辛辣讽刺的语言针砭着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的封建陋习,还有对广大女性能站起来反抗这种不公,掌握自身命运,自尊自爱的热切希望。
但她也会因为残酷的社会现实而感到迷茫,更添悲伤。
小团圆媳妇抗争过,哭声是她反抗的真实写照,但到了冬天,哭声渐渐没了,哭声,是抗争的开始,却也是妥协的开始;王大姐也抗争过,大胆的追求自己的爱情,可在众人的耻笑面前,她也选择了妥协,沉默着,隐忍的活着。
悲凉就在于此,弱小的反抗终究是敌不过根深蒂固的旧俗,是艰辛刻板的生活和愚昧的民众给小团圆媳妇和王大姐挖掘了悲苦命运的坟墓,而导致她们的死的罪魁祸首又无一不指向了万恶的封建制度,是它,让民众变得愚昧无知,麻木不仁,酿成幕幕悲剧。
二.独特的散文体小说结构《呼兰河传》里没有典型的人物塑造,没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没有前后照应,没有高潮,没有主角,甚至没有必然连贯的章节。
全书分为七章,每章都可以拿出来独立成篇。
《呼兰河传》中“后花园”的自然描写及其蕴意

《呼兰河传》中“后花园”的自然描写及其蕴意《呼兰河传》是中国作家萧红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后花园”这片自然景观的描写,展现了一幅自然和谐、生机盎然的画面,同时也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社会寓意。
本文将从自然描写和蕴意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呼兰河传》中“后花园”的意义和价值。
自然描写在小说中,“后花园”是指呼兰河畔的一片自然景观,它的描写充满了诗意和生机。
作者以精细入微的笔触描绘了这个地方的美丽景色:“大地一片昏暗,白柳长条,水波潋滟,如梦如幻”。
“春天,满山遍野,绿波滚滚,繁花似锦,竹林韵味杏花的幽香四溢”。
“秋天,倒影在水里,小河弯弯地”。
这些描写展现了呼兰河畔的自然之美,给人一种恬静、淡泊的感觉。
《呼兰河传》中对“后花园”景象的描写,没有墨守成规,而是从作者的视角和心境出发,以自然的韵律和美的形式展现了大自然的风姿。
在这些描写中,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将自然美与人物情感融为一体,使得读者在阅读中仿佛置身于那片美景之中,感受到了大自然带来的宁静和惬意。
蕴意除了自然描写之外,小说中“后花园”还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社会寓意。
“后花园”象征着人们心中的憧憬与向往,是一种对美好生活和幸福的追求。
在小说中,一些主人公常常在这里放飞胡思乱想,享受大自然的美好,沉浸在心灵的净土中。
这种追求美好、向往幸福的情感,正是人们内心的真实写照,也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后花园”还象征着对自由和平静的渴望。
在小说中,一些角色将“后花园”作为远离世俗纷扰和烦恼的避风港,他们在这里寻求内心的宁静与安宁。
这种渴望自由、追求和平的情感,反映了人们对简单、纯净生活的向往,也是作者对当时社会混乱和人们内心世界的深刻观察。
“后花园”还蕴含着对自然环境的珍惜和保护。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对“后花园”美景的描写,展现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珍惜之情。
正是这种珍惜和保护,才使得“后花园”成为了人们心中的净土,也成为了人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
萧红《呼兰河传》的审美意味

萧红《呼兰河传》的审美意味张千摘要:《呼兰河传》这部小说,是萧红以舒展自如巡视式的艺术手法,以情感的起伏为脉络,以自己的家乡与童年生活为原型创作的,它是作者后期作品代表中的精品。
本文认为《呼兰河传》这部作品的主题主要是深刻的揭示了广大民众的深情苦难,在内容上表达出了作者对童年美好往事的追忆,它抒情式的语言风格也反映出了作者的灵魂对肉体进行了一次真正的回归。
正是这几个方面,使得萧红《呼兰河传》这部小说有着独特的审美意味。
本文就从主题解读、内容情感、语言风格这三方面对《呼兰河传》这部作品的“美”做一番粗浅的探讨。
关键词:《呼兰河传》;审美意味;主题解读;内容情感;语言风格The Aesthetic Meaning of The Memories of Hulan RiverZHANG QIANAbstract: The novel of The Memories of Hulan River was created by means of the artistic expression of patrol by Xiao Hong. This novel took the change of sentiment as context and took her hometown and life of childhood as prototype. This was a representative masterpiece in her later works. This paper argues that the theme of the novel mainly reveals suffering of the general public. At the same time, this work is a review to the author's childhood. The lyricallinguistic style also reflected that the author's soul return to the flesh. All the aspects above give The Memories of Hulan River a unique aesthetic meaning. This paper made a superficial discussion on the beauty of the work from the aspect of theme interpretation, sentiment as well as linguistic style.Key Words: The Memories of Hulan River, aesthetic meaning, theme interpretation, emotional content, the style of language萧红,一个普普通通的名字,也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女人,然而,1941年,随着她的《呼兰河传》的出版,这个看似普通而平凡的女人一下子名震大江南北,从此,萧红也因为这部作品的问世而红遍全中国。
萧红《呼兰河传》中的诗化语言风格

萧红《呼兰河传》中的诗化语言风格陶佳洁【摘要】在萧红小说的研究中,人们往往把“散文化”视作萧红小说的基本美学风格。
其代表作《呼兰河传》凝结了萧红多种文体写作经验和多种艺术技法,细品就会发现,“散文化”特征并非其小说最本质的属性,而是其诗化的语言风格,以及渗透在其作品中的悲剧力量,将小说、诗歌、散文、寓言、童话融于一体;将写实与写意、象征与暗示、反讽与幽默融为一炉,使之成为文学研究中的一个经典个案。
【期刊名称】《北方文学(下旬刊)》【年(卷),期】2016(000)001【总页数】3页(P31-33)【关键词】呼兰河传;诗化小说;悲美【作者】陶佳洁【作者单位】南京大学文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教科文艺31现当代文学萧红《呼兰河传》中的诗化语言风格陶佳洁南京大学文学院摘要:在萧红小说的研究中,人们往往把“散文化”视作萧红小说的基本美学风格。
其代表作《呼兰河传》凝结了萧红多种文体写作经验和多种艺术技法,细品就会发现,“散文化”特征并非其小说最本质的属性,而是其诗化的语言风格,以及渗透在其作品中的悲剧力量,将小说、诗歌、散文、寓言、童话融于一体;将写实与写意、象征与暗示、反讽与幽默融为一炉,使之成为文学研究中的一个经典个案。
关键词:呼兰河传;诗化小说;悲美“悲凉之雾,遍被华林” ,是二十世纪初中国文学主题风格的形象写照。
当时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灾难性和艰巨性给人以危机感和焦灼感,也无法避免地改变了作家对于自我和外界的认识。
萧红文学的起点和终点,正连接在那个时代的两件大事上:“九· 一八”事变和太平洋战争爆发。
然而,在表现时代性主题的同时,萧红始终立足于其独特的审美感受,以童稚般的诗化语言,叙写下一个个悲伤却美丽的故事。
一年轻的萧红颠沛流离、孤苦无依,短暂的一生“尽遭白眼冷遇” ,这种个人经历加剧了她对困苦的理解和人生忧患的体悟,因此笔下的人物也大多都是满含悲伤的故事,但她写自我却能超越自我,不仅仅局限在自艾自怜中,而是以成人的笔态,冷静地观照自己熟悉的环境,描述中潜藏着她个人对民族、对人性和人类生存的一种通达却无可奈何的感慨。
萧红作品的审美表现

萧红作品的审美表现
萧红作品的审美表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独特的题材选择:萧红作品主要关注底层社会的生存状态,尤其是女性的命运。
她以真实的经历和生命体验为基础,将笔触深入到社会底层,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出底层人民在生活重压下的苦难和挣扎。
独特的美学追求:萧红作品的美学追求在于她对真实、自然和朴素的追求。
她不刻意雕琢文字,不追求浮华的辞藻,而是以平实、朴素的语言,真实地再现了底层社会的现实。
这种美学追求使她的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独特的叙事风格:萧红作品的叙事风格独特,她善于运用短小精悍的段落和简洁明快的语言,使作品节奏明快、流畅。
同时,她常常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方式,让读者通过主人公的视角感受故事的起伏和情感的波动,增强了作品的代入感。
深刻的人性关怀:萧红作品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矛盾,尤其是在极端环境下人性的扭曲和异化。
她通过对人
物心理和命运的刻画,展现了人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使读者对人性和生命有更深刻的理解。
浓郁的地域色彩:萧红作品具有浓郁的地域色彩,她以东北农村地区为背景,通过对风土人情、民俗习惯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东北地区的独特魅力。
这种地域色彩使得她的作品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特色。
总的来说,萧红作品的审美表现体现在她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对真实和自然的追求以及对地域特色的描绘等多个方面。
这些审美表现使得她的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让读者感受到生活的真实和人性的复杂多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勃勃 生 机 的 、 自然 的 、 活 泼 的诗 意世 界 和童 心 之美 。
固然 , 在那欢快 、 生 机 盎 然 的风 景 背 后 弥 漫 着 一 层
收 稿 日期 : 2 0 1 6 — 1 2 — 0 2
作者 简介 : 马宝成 ( 1 9 8 2 一) , 宁夏 固原人 , 宁夏工商职业技 术学院基础课教 学部讲师 , 硕士 , 主要从事 中国现 当代文学研 究。
Vo 1 . 3 9 No . 2 Ma r .201 7
诗意 的批判 与关怀
— —
略论 萧 红 小 说 中的 自然 风 景 描 写
马 宝 成
( 宁夏 工商 职业技 术 学院 基础课 教 学部 , 宁 夏 银川 7 5 0 0 2 1 )
摘要 : 萧红的文学创作独树一帜 , 她 以 深 刻 真切 的 生命 体 验 和 纤 细敏 锐 的 艺术 感 受 创 造 出独 特 、 完整 又极 具 特 色的
候太 阳。 太 阳出来 了 , 又走 进 朝霞去 。 野甸 上 的花花
蕴, 反 衬 人 物 的 性格 、 心境 、 情趣等 , 抒发作者的 内 心感 情 。 而在 萧红笔 下 , 不仅 仅如此 。 在 以儿 童视 角
展开 的几部 小 说 中 ,营造 了一个 具 有原 生 色 彩 的 、
草草 , 在飘 送 着秋 天 零落 凄迷 的香气 ” 。“ 雾 气像 云 烟 一样 蒙 蔽 了野 花 、 小河 、 草屋 , 蒙 蔽 了一 切声 息 , 蒙蔽 了远近 的 山 冈” _ 1 ] 。秋 末 冬初 的风 景 . 一片肃 杀
艺术世界 . 形 成 了 独 一 无 二 的 艺 术风 格 和 审 美情 调 ; 她 以诗 意 的批 判 与 关 怀 在 参 悟 人 类 的 愚 昧 以 及 求 索和 发 问 生 老病死的人生大命题的 同时, 对 笔 下 自然 风 景 的 书 写具 有 鲜 明 的 特 色 : 时而凄厉 , 时而温暖 , 给 读 者 不 同的 审 美感
受 与 心 灵震 荡 。
关键词 : 萧 红 小说 : 批判 ; 关怀; 风 景描 写 ; 童 年 母 题 中图分类号 : I 2 1 0 . 9 6 文献标志码 : A 文 章编 号 : 1 0 0 1 — 5 7 4 4 ( 2 0 1 7 ) 0 2 — 0 1 0 1 — 0 5
第3 9卷 第 2期
2 01 7年 3月
宁 夏 大 学 学报 ( 人 文 社会 科 学版 )
J o u r n a l o f Ni n g x i a Un i v e r s i t y ( Hu ma n i t i e s&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Ed i t i o n)
风景 , 是小 说 的重要 元素 。一 般而 言 , 自然风 景 描 写在 小 说 中 的重 要 作 用 就 是 渲 染 气 氛 ,增 加 意
示人 物命 运 的遭 际 。
在《 王 阿嫂 的 死》 中, 小说 开 篇写 道 : “ 草 叶 和菜
叶都 蒙 盖 上灰 白色 的霜 。 山上 黄 了叶子 的树 , 在 等
着等 人生 命题 的独 到思 考与新 颖表 达 ?这都 值得 我 们关 注 和思考 。
心灵 历程 与命 运遭 际也 表露 出来 。风景描 写与小 说
中人 物 的生 与死 以及命运 息 息相关 。当小 说 中的人
物惨 遭 不幸 或 发生 灾 祸 时 . 作 者 往往 赋 予 自然风 景 以预言 者 或先 知者 的角 色 , 用 恶 劣 的气 候环 境来 预
嫂 的死 》 《 生死 场 》 《 旷野 的 呼喊 》 《 后花园》 《 莲 花池 》 《 呼 兰河 传》 《 北 中 国》 《 小城 三 月》 等作 品 的基 础上 ,
探 析萧 红 小 说 中 以批 判 和 关 怀 为指 向 的 自然 风 景
描写 所表 呈 的艺术 世界 和思想 内蕴 。 萧 红笔 下所 呈 现 的风 景 描写 . 不 是就 写 景而 写
景, 不 仅 仅 是 一种 物 质 载 体 。 而是 要 传 达 给 读 者 一 些独 异 的信 息 。故 而 , 风 景描 写 不是 单 一地 为故 事 的展开 、 人 物 的 活 动提 供 背 景 和 舞 台 。 而是 随 着 一 幕幕 风 景 画面 的展 现 , 潜 藏 于风 景表 象 背后 的人 物
而壮 美 的风 景 。在 萧 红创 作 的艺 术 世界 中 , 风 景 的 自然 之 美 和纯 善古 朴 的童 心 之美 , 构 成 了她小 说 重 要 的生命 底蕴 与审美 特 色 。萧 红 的风景 意识 对其前
后期创 作 风格 的变化 有无 影 响?诗 意温情 的风景底 色里 为何 总 暗示 出一种 凄惨 的结果 ?这 与萧 红 的生 命 体验 以及对人 情 冷暖 的观察 和遭 遇关 联 多大 ?独 特 的风 景描 写 可否 解 读 为萧 红对 生 与死 、 存 在 与 活
在2 0世 纪 3 0年 代 中国小 说 的创 作 与发 展 中 , 萧 红 的 小说 独具 特 色 。她 的生命 仅有 短 短 的 3 1 个 年头 , 创 作也 仅 有 9年 , 在 她 苦短 的生命 中 , 过 着颠 沛流 离 、 寂 寞悲 痛 、 穷 困潦 倒 的生 活 , 在 创作 上 却是 呕心 沥血 , 笔 耕 不辍 , 勤奋 写 作 , 以 自己悲情 而 传奇
的一 生 在 2 0世 纪 的 中 国文 学 史 上 留 下 了 一 道 独 特
孤独 、 清 冷 的氛 围 , 透露 出孤 寂之感 , 乃 至死亡 的气 息 。但 对于 作者 和 文本 之 外 的读 者而 言 , 却是 一 个
难 得 的有 意义 、 有价值 的丰饶世 界 。因此 , 笔者试 从 风景 的角 度 作 为 萧红 小 说 的切 入 点 , 在 细读 《 王 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