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强》评课稿资料

合集下载

初中物理压强评课稿

初中物理压强评课稿

初中《压强》评课稿在听了张老师《压强》一课后,笔者进行了以下分析。

1 整体感觉老师从新课程的理念出发,采取了分阶段逐渐深入的教学模式,由浅入深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开放的课堂,动态的课堂,充分让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

在轻松,平等的氛围里让学生小试牛刀,初步品尝了科学探究活动中成功的喜悦,又通过教师的例题讲解和习题落实了知识与技能目标。

从引入游戏,比较大象和芭蕾舞演员的压力作用的效果,到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应用,还有课后留下的关于路面损坏情况的调查报告,无一不体现了教师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在课堂教学中穿插了控制变量法和类比法。

李老师落落大方,亲切自然,板书规范。

本节课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 教学过程中的亮点3 改进意见但是教无定法,每一位老师对每节课都有自己的看法和做法。

我谈谈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觉得几个值得商榷的地方和我的改进建议。

(1)在课堂的引入部分,用游戏和竞赛的方式能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但是要注意实验的方便和安全性。

学生对刀具的使用并不熟练。

在日常的生活中,关于压强的例子随处可见,我建议可以用细线和细绳来比较切割肥皂的难易程度来比较压力作用的效果。

(2)在概念的教学上,要注意学生的理解,突破难点。

在本节内容中,压力和压强的概念是难点,学生也容易弄错。

所以在教学中要予以强调。

如:压力的概念中有两个关键词:垂直和表面。

在压强中,对压强表达式中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应该用有效的教学方式进行巩固和理解。

(3)在探究流程中,李老师是先要同学思考什么影响压力作用的效果呢?在让学生体验铅笔实验,我认为这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是否改为先让学生体验实验,在体验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进行猜想。

(4)在学生提出猜想时,老师不应该对猜想带有过多的指向性痕迹,否则探究性实验就可能变成验证性实验。

我在上这节课时,就有的同学提出压力作用的效果可能与接触面的材料有关等可能。

在充分展示了学生的多种猜想之后,老师在从主要因素、次要因素,因素有关部门因素和无关因素等方面逐步筛选,确定探究的课题。

《压强》评课稿

《压强》评课稿

《压强》评课稿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评课稿来辅助教学,所谓评课,顾名思义,即评价课堂教学,是在听课活动结束之后的教学延伸。

评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压强》评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压强》评课稿1今天听的课是压强的第二节内容——液体的压强。

张老师首先在黑板上画了几幅图片,然后,提问学生上节课的知识点的记忆情况,在开始提同学上黑板去操作,去画图。

接着,就是引入新课,用的是一个潜水员为什么要穿那么厚的潜水衣才敢进入深海当中工作呢?接着就引入了新课课题——液体的'压强。

张老师思路非常明确,通过四个实验,在学生面前展示,以及中间夹杂的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的过程,与学生一起得到了液体压强的四个结论:1.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都有压强;2.液体内部一点处对个个方向都有压强且相等;3.当液体一定的时候,水越深压强越大;4.当深度一定时,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中间的过程当中,张老师一直在让学生们积极思考,小组讨论得到的答案与结论,课堂效果非常的活泼和快速。

老师几点值得我学习的地方:1、老师的课前准备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课前热身是自主学习的过程,随堂测试是一直进行训练为主线,课后作业适当又恰当难度又让学生在课后还可以巩固和复习,这个值得我学习;2、老师上课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完全是通过与学生的提问的方式出来的,一直在引导着学生得到正确的答案,这很难人可贵,因为我上课现在还停留着较为缓慢的师生之间的哑巴交流;3、老师上课时间的把握度上,堪称完美,什么时候开始将知识点,精讲还是快速过去,什么时候开始做习题等等,都是正好的时间,而我有的时候讲课留下很多时间,有的时候时间不够得拖堂,所以我得好好学习张老师的经验。

《压强》评课稿2一、设疑引入1、先猜塑料杯里面有什么?2、用塑料杯用力挤,吸在脸上,让学生猜会发生怎样的结果?3、让学生相关的举例,来让学生感受大气压强。

4、怎样将空气注入塑料杯?二、观察实验(录像)1、观察用机器抽空密封铁桶出现的现象?2、导出大气压的测量。

《压强》一课评析.

《压强》一课评析.

《压强》一课评析1.《压强》一课的导入令人耳目一新通过这段视频可以看出,通过一个实验将压强的主题恰当地引出来,教师希望通过让学生产生的疑惑,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加深学生的印象。

这位老师设计的实验如下:用两个质量相同的铁块,一个直接放在学生的手上,另一个铁块的下面放上一个面积更大的托盘,让学生闭着眼睛感受这两个铁块作用的效果。

学生闭上眼睛说出他的判断之后,再睁开眼睛发现与现实不符,这就产生了矛盾和冲突,由此导入新课,引出主题,有效地吸引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人认为这个教学导入效果很显著。

2.压强概念的建立录像中,这位教师没有直接从概念原本的表述出发,而是让学生去认识到底什么是压力,给学生呈现出一些直观的现象,让他们去观察,发现自己所认识的压力与物理学的压力存在着区别,而这个区别如果教师没有讲授清楚,学生就将产生错误的概念和观念。

而教师通过这个实验,使学生对原有的认知与现实形成矛盾,在从形象到抽象的渐进过程中逐步建立起对压力的认识。

再以图片演示的形式直观地告诉学生,什么是受力面积,受力面积跟接触面有什么不同。

为后面压强概念的引出奠定了基础。

然后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这个压力作用的效果究竟跟什么因素有关。

该教师先提出猜想与假设,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接下来进行控制变量法的实验,提供给学生各种实验器材,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去探究他们自己的猜想与假设。

按照这样的猜想假设,通过一个实验设计,得到相应的实验结论,让学生自己去表述、解释他的结论,教师进行点拨和评价。

这就是一个比较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情绪始终是高涨的,达到了教学的预期效果。

3.收获:本节课的教学,告诉我们:一个成功的探究式教学,需要精心的教学设计;一个成功的探究教学,一定要让学生动起来。

不仅要动手,还要动脑;一个成功的探究教学,一定要让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一个成功的探究教学,一定要控制好变量;一个成功的探究教学,一定要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压强》教学设计及简评

《压强》教学设计及简评

《压强》教学设计及简评一、教学分析1、教材分析。

“压强”概念是本章知识结构的核心,也是生活生产中应用非常广泛的一个概念。

这部分知识在解释一些自然现象时也经常用到,又是后面学习大气压强、浮力和高中学习气体性质的基础。

教学通过探究实验,让学生认识压力产生的效果跟受力面积有关系很重要,使学生认识比较压力产生的效果需用单位面积受到的力进行比较。

让学生理解压强跟哪些因素有关系,就不难找出增大和减小压强的途径。

2、教学目标。

①理解压强的概念,理解什么是压力。

②理解压强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③了解压强的单位及符号④了解增大压强和减小的主要方法3、教学重点难点。

①压强概念的理解。

②压力与受力面积的正确理解。

二、教学准备教具:砖与块、开口蒙有薄纸的木盒、钳子、橡皮块。

学具:长方体铁块、装满面粉的纸盒、铅笔、文具盒、薄塑料尺、砝码。

[教学设计]一、设疑引学1、演示在开口蒙有白纸的木盒上逐个平放上5块砖,纸也不被压破,而竖放上一块砖,纸即被压破,启发学生思索、对比,予以探究。

2、出示板画并提问:儿童玩耍时,压破薄冰,落入水中,为了救出落水儿童,并避免压破薄冰,应当怎样接近落水儿童采取救护措施?要回答上述问题,就得学习第十三章第一节“压强”(板书课题)。

(笔直注释:对此实验结果,出乎学生意料之外,而板画一例,提出疑难,导致课堂气氛热烈,启发学生的求知欲,为新课教学作了良好开端)。

二、新课教学1、压力(板书)。

学生实验一:将文具盒竖放,用食指压盒盖表面,观察有什么现象?实验表明:盒盖凹陷是因为手指对它有力的作用。

学生实验二:将塑料尺两端水平架起先用手指压薄塑料尺表面,再改用砝码放在尺上,这时尺同样发生弯曲。

实验表明:这时,砝码与手指一样对尺表面也产生力的作用,砝码的作用力是它的重力所致,学生讨论。

小结:上述盒盖、尺受到的力都是与尺的表面相垂直。

定义:我们把这种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板书)。

巩固:①实例:人站在松软的地上,会在地面压出深深的脚印,这是因为人对地面产生了压力。

八年级物理《压强》“同课异构”课堂教学点评

八年级物理《压强》“同课异构”课堂教学点评

八年级物理《压强》“同课异构”课堂教学点评《压强》是物理中重要的概念之一,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相对较难理解的内容。

本次课堂教学采用了“同课异构”的教学模式,旨在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本文将对这节课堂进行点评。

首先,教师采用了引入法作为开篇,通过一个有趣的物理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实验中,教师用一个塑料瓶装上水并用手压紧瓶口,然后将瓶底贴在一个厚纸板上,松开手时水并没有漏出。

通过这个实验,教师引入了压强的概念,让学生明白了压强和力、面积之间的关系。

这种引入的方法灵活巧妙,让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概念,提高了学习的效果。

其次,在课堂的过程中,教师采用了多媒体教学的方式,使用了各种图表和演示动画,使抽象的概念更加具体可见。

例如,教师通过图表展示了不同物体的面积和压力值的对比,让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面积和压力之间的关系。

另外,在演示动画中,教师将学生放大到分子水平,用图像表示出微观尺度上的压力变化过程,使学生对压力的形成机制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这种多媒体教学的手段,通过视觉的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效果。

再次,在课堂的互动环节中,教师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小组中进行问题探究和讨论。

教师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海中深处容易出现高压?”学生们根据已学的知识和自己的思考,积极参与讨论,并在组内形成共识。

这种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合作意识,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

最后,在课堂的巩固环节中,教师采用了综合运用的方式,通过解答一些综合性的应用题来检验学生对压强的理解。

教师提出了一个有趣的应用题:“为什么穿高跟鞋比穿平底鞋更容易被钉子扎伤?”学生们根据课堂学习和已有的知识,积极思考,并找出答案。

这种综合运用的方式,能够将学生的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本节课采用了“同课异构”的教学模式,教师通过引入法、多媒体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和综合运用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在学习压强的过程中保持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关于初中物理《压强》的评课分析

关于初中物理《压强》的评课分析

在 听 了李 老 师 《 强 》 课 后 , 者 进行 了 以下 分 析 。 压 一 笔
1 整 体 感 觉
老 师从 新 课 程 的理 念 出发 ,采取 了分 阶段 逐渐 深入 的教 学 模 式 . 浅 人 深 给 学 生创 设 了 一 个 开 放 的 课 堂 , 态 的 课 堂 , 由 动 充 分 让 学 生 开展 合 作 学 习和 自主 学 习 。 轻 松 , 等 的 氛 围 里让 学 在 平
f) 5 多媒 体 辅 助 与板 书相 得 益 彰 。多媒 体 展 示精 美 的 图 片 和
受 力分 析 . 频 展 示 平 台展 示 解 题 过 程 , 书规 范 、 观 , 者相 视 板 美 三
生小 试 牛 刀 . 步 品尝 了科学 探 究 活 动 中成 功 的喜 悦 , 通 过 教 初 又 师 的例 题讲 解 和 习题 落实 了知 识 与技 能 目标 。 引入 游 戏 , 从 比较
f) 入— — 以竞 赛 的 形 式 创 设 了男 女 生 比赛 切 萝 h的 情 1引
景 , 下 子 就抓 住 了学 生 的 眼球 , 发 了他 们 的兴 趣 。 因为 兴 趣 一 激 是 学 生最 好 的老 师 , 是学 生 进 行 探 究 活动 源 源 不 断 的 动力 。 也 在
究 的兴 趣 . 是 要 注 意实 验 的 方 便 和安 全 性 。 生对 刀 具 的 使用 但 学
进 入 新课 时 .怎 样把 一 个 切 萝 卜的秘 诀 转 化 成一 个 具 体 的物 理
问题 呢 ?李 老 师 体现 了课 堂 引 导者 的作 用 . 过 三 张 图 片 . l 通 弓 导 学 生 通过 图片 中 的共 同点 得 出 了压 力 的 概 念 。并 强 调 了压 力 在 什 么情 况 下 等 于 重力 .为 学 生提 出 问题 和 猜想 与 假 设 做 了知 识 与 技 能 的铺 垫 。 () 2 探究 部 分— — 发挥 了学 生 的 积极 性 和 主 动性 。 生 亲 身 学

初中压强评课稿

初中压强评课稿

初中《压强》评课稿在听了李老师《压强》一课后,笔者进行了以下分析。

1 整体感觉老师从新课程的理念出发,采取了分阶段逐渐深入的教学模式,由浅入深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开放的课堂,动态的课堂,充分让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

在轻松,平等的氛围里让学生小试牛刀,初步品尝了科学探究活动中成功的喜悦,又通过教师的例题讲解和习题落实了知识与技能目标。

从引入游戏,比较大象和芭蕾舞演员的压力作用的效果,到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应用,还有课后留下的关于路面损坏情况的调查报告,无一不体现了教师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在课堂教学中穿插了控制变量法和类比法。

李老师落落大方,亲切自然,板书规范。

本节课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 教学过程中的亮点(1)引入——以竞赛的形式创设了男女生比赛切萝卜的情景,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眼球,激发了他们的兴趣。

因为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源源不断的动力。

在进入新课时,怎样把一个切萝卜的秘诀转化成一个具体的物理问题呢?李老师体现了课堂引导者的作用,通过三张图片,引导学生通过图片中的共同点得出了压力的概念,并强调了压力在什么情况下等于重力,为学生提出问题和猜想与假设做了知识与技能的铺垫。

(2)探究部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生亲身体验,观察自始至终。

例如:利用身边随手可得的铅笔的笔头和笔帽做了效果不同的对比实验,贴近生活,给学生的体会深刻。

再比如在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中,虽然课本对这个内容进行了介绍,但李老师并没有拘泥于课本,纸上谈兵,而是让学生充分经历这个阶段,提高了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有的同学就设计了利用同一块橡皮泥,比较拉力不同的时候绳对橡皮泥拉痕深浅不同的实验,非常不错。

在设计实验时,老师充分融入到学生中,成为他们的合作伙伴。

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及时的帮助和指导。

如:在进行实验时应该采用什么方法?怎样显示出压力作用的效果?在这几个过程中,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运用科学方法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

初中物理观评课报告压强

初中物理观评课报告压强

初中物理观评课报告 - 压强背景本次初中物理观评课的主题为压强。

在初中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压强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对于理解气体、液体等物质的性质和应用有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深入了解压强的概念和应用,是初中物理学习的关键之一。

压强的概念压强,是指单位面积受到的力的大小。

通常用符号P表示,其计算公式为:$$ P = \\frac{F}{S} $$其中,F是施力的大小,S是受力的面积。

压强的单位是帕斯卡(Pa),一帕斯卡等于1牛/平方米。

压强的概念不仅在物理学中非常常见,还在工程、建筑、化学等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压强的实验为了更加深入地理解压强的概念,我们进行了实验。

实验器材:•塑料板•海绵•钢珠•台秤•尺子实验步骤:1.将塑料板平放在水平地面上,并将海绵放在塑料板上。

2.在海绵上撒上钢珠。

3.用不同大小的力去压缩海绵,用台秤来测量受到的力,用尺子来测量受力面积。

4.根据测量结果计算压强并进行记录。

实验结果:受力面积(cm2)施力大小(N)压强(Pa)2 2 1004 4 1006 6 100实验结论: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当受力面积相同时,不同大小的力施加在海绵上所导致的压强是相同的。

而当施力大小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大,压强就越小。

压强的应用压强的应用非常广泛,下面举几个例子来说明:液压系统液压系统是一种利用流体传递压力和动量的技术。

实现原理是利用压力稳定的液体来传递力,从而实现机械输出大力量的目的。

这是一种机械化程度很高的技术,广泛应用于建筑、机械、航空等各个领域。

汽车轮胎汽车轮胎与地面接触的面积是有限的,所以车辆的重量会产生一定的压强,这就是所谓的“轮胎压力”。

因此,轮胎压力的大小会直接影响到汽车的行驶性能和安全性。

正确调整轮胎压力可以有效地提高汽车的油耗、行驶舒适性和操控性能。

牛顿第三定律牛顿第三定律指出:任何两个物体相互作用,作用在其中一个物体上的力的大小与另一个物体受到的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压强的概念正是应用了牛顿第三定律的思想。

沪教版初中物理初三物理上册《压强》评课稿

沪教版初中物理初三物理上册《压强》评课稿

沪教版初中物理初三物理上册《压强》评课稿一、课堂教学目标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学习压强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了解压强的影响因素,并能够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具体目标如下:1.理解压强的概念,能够准确描述和解释什么是压强。

2.掌握计算压强的基本公式:压强 = 力÷ 面积,并能够灵活运用公式解决计算问题。

3.了解压强的影响因素,包括力的大小和作用面积,能够分析压强变化的原因。

4.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承受压力、水压等方面的问题。

二、教学内容和教学重难点教学内容1.压强的概念引入:引导学生从力的作用角度理解压强,并给出压强的定义。

2.压强的计算:介绍压强的计算公式,即压强 = 力÷ 面积,并通过实例演示和操练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

3.压强的影响因素:分析力的大小和作用面积对压强的影响,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4.应用问题解决: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水压计算、承受压力等。

教学重点1.压强的概念理解和定义。

2.压强的计算方法掌握,包括将力和面积代入压强公式进行计算。

3.压强的影响因素分析和理解。

教学难点1.压强的概念引入:如何通过力的作用角度引导学生理解压强。

2.压强的影响因素:如何引导学生分析力的大小和作用面积对压强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设计步骤一:导入与概念引入1.利用问题引入压强的概念:例如,学生在坐在凳子上时感觉到屁股有些痛,为什么?2.引导学生思考力在作用面积上的分布情况会对感觉产生影响,并介绍压强的定义:力对作用面积的分布情况。

步骤二:压强的计算1.引入压强的计算公式:压强 = 力÷ 面积。

2.通过板凳坐人的实例,引导学生填写力和面积的数值,并进行计算演示。

3.给学生一些练习题,让他们互相检查答案。

步骤三:压强的影响因素分析1.引导学生思考力的大小和作用面积对压强的影响。

2.让学生做一些实验和观察,例如将同样的力用不同的物体压在纸上,比较纸的变形情况。

初中物理压强评课稿

初中物理压强评课稿

初中《压强》评课稿在听了张老师《压强》一课后,笔者进行了以下分析。

1 整体感觉老师从新课程的理念出发,采取了分阶段逐渐深入的教学模式,由浅入深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开放的课堂,动态的课堂,充分让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

在轻松,平等的氛围里让学生小试牛刀,初步品尝了科学探究活动中成功的喜悦,又通过教师的例题讲解和习题落实了知识与技能目标。

从引入游戏,比较大象和芭蕾舞演员的压力作用的效果,到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应用,还有课后留下的关于路面损坏情况的调查报告,无一不体现了教师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在课堂教学中穿插了控制变量法和类比法。

李老师落落大方,亲切自然,板书规范。

本节课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 教学过程中的亮点(1)引入——以多媒体展示图片的形式创设了阿姆斯特朗登月的情景,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眼球,激发了他们的兴趣。

因为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源源不断的动力。

(2)探究部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生亲身体验,观察自始至终。

例如:利用身边随手可得的铅笔的笔头和笔帽做了效果不同的对比实验,贴近生活,给学生的意识到深刻。

再比如在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中,虽然课本对这个内容进行了介绍,但李老师并没有拘泥于课本,纸上谈兵,而是让学生充分经历这个阶段,从而引导学车猜想,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与压力的大小或者压力的受力面积有关。

在设计实验时,老师充分融入到学生中,成为他们的合作伙伴。

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及时的帮助和指导。

如:在进行实验时应该采用什么方法?怎样显示出压力作用的效果?在这几个过程中,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运用科学方法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

课堂的气氛和谐,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学生收集信息,积极寻求着现象中的因果关系,并归纳总结,最后两个同学一组上台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在知识的传播中注重方法。

如: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启发学生用控制变量法设计进行实验,在引入压强概念的时候又让学生类比速度的观念和表达式。

九年级物理教研课《压强》评课稿

九年级物理教研课《压强》评课稿

九年级物理教研课《压强》评课稿11月18日听了唐老师的《压强》一课后,我感触很深。

下面我就对该课实行简单评议:表现好的方面是:1、创设情景时,老师先用铅笔按压手指,感受效果,引入压力效果。

然后由教师演示:用手挤压气球,然后让学生自己讨论,用身边的物体(铅笔、橡皮擦、尺)来感受压力的作用效果,只用短短2分钟的时间,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直接切入主题,体现了物理来源于生活。

2、让学生用手边准备的器材:沙子、压力小桌,让学生自己提出猜想:“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相关?”的问题,体现了“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引出物理问题”的理念。

3、重探究,重学生水平的培养,以学生为本。

如: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自己动手实验,分析论证,然后自己得出结论。

整个过程都让学生参与,老师只起引导作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品质。

比如:有的同学动手操作,而有的同学作记录。

4、根据速度概念,引入压强的概念,做到了依托知识背景,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引入新知识:压强的定义、公式、单位、计算方法等。

5、注重德的培养。

教学中,介绍了帕斯卡这个单位时,告诉学生帕斯卡是位科学家,是为了纪念他,教师提倡学习帕斯卡的科学精神。

6、整个教学过程思路清晰。

不足的方面是:1、引入压力时,老师能够自己作图让学生感受压力与重力的关系2、教师应强调压力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等于物体的重力。

3、学生猜想时不活跃,猜想后老师不要包办代替,应让学生说出猜想的依据。

4、学生分组讨论时间时间太短,讨论内容过少,课堂不活跃,不能完全体现自主学习。

5、书中例题没有处理,学生直接利用知识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演板出错。

以上评议,如有不对的地方,请批评指正。

初中物理压强评课稿

初中物理压强评课稿

初中物理压强评课稿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初中《压强》评课稿在听了张老师《压强》一课后,笔者进行了以下分析。

1 整体感觉老师从新课程的理念出发,采取了分阶段逐渐深入的教学模式,由浅入深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开放的课堂,动态的课堂,充分让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

在轻松,平等的氛围里让学生小试牛刀,初步品尝了科学探究活动中成功的喜悦,又通过教师的例题讲解和习题落实了知识与技能目标。

从引入游戏,比较大象和芭蕾舞演员的压力作用的效果,到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应用,还有课后留下的关于路面损坏情况的调查报告,无一不体现了教师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在课堂教学中穿插了控制变量法和类比法。

李老师落落大方,亲切自然,板书规范。

本节课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 教学过程中的亮点(1)引入——以多媒体展示图片的形式创设了阿姆斯特朗登月的情景,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眼球,激发了他们的兴趣。

因为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源源不断的动力。

(2)探究部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生亲身体验,观察自始至终。

例如:利用身边随手可得的铅笔的笔头和笔帽做了效果不同的对比实验,贴近生活,给学生的体会深刻。

再比如在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中,虽然课本对这个内容进行了介绍,但李老师并没有拘泥于课本,纸上谈兵,而是让学生充分经历这个阶段,从而引导学车猜想,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与压力的大小或者压力的受力面积有关。

在设计实验时,老师充分融入到学生中,成为他们的合作伙伴。

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及时的帮助和指导。

如:在进行实验时应该采用什么方法怎样显示出压力作用的效果在这几个过程中,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运用科学方法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

课堂的气氛和谐,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学生收集信息,积极寻求着现象中的因果关系,并归纳总结,最后两个同学一组上台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压力压强评课稿

压力压强评课稿

压力压强评课稿本节课是一节有创意、较为生动的教学演示课,教学重点突出,教学方法得当,体现了物理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

设计巧妙、直观、生动,整个实验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从惑性到理性,生动、深刻,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整个教学过程,学生积极参与,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一、教学过程亮点:(1)引课设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利多媒体动画:人躺在钉板上,身上放有大石,用锤子砸石头,石碎而人没有受伤。

再用对比演示实验,增加可信度,设疑质疑,打开学生想象,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兴趣。

(2)体现了物理学是实验科学的特点:本节课物理实验贯穿整个教学始终,教师在设计实验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

设计合理,在课上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演示实验(课本)改为仿钉板实验来说明压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因素,更容易使学生感到实验的可信度;把课本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的分组实验进行探究,让全体学生参与,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解疑的能力,并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本节课设计的拓展实验:利用斜面压力变化实验来说明压力不一定等于重力,突破了本节的难点,设计巧妙。

(3)在知识的传播上注意方法:观察实验是物理基本教学方法,猜想和控制变量法是物理中重要的方法。

在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中充分渗透了这些方法(4)贴近生活,体现了物理在生活中的作用:学生在课堂上举了大量增加、减小压强的实例,并进行分析,体现了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改进意见:(1)在概念的教学上,要注意学生的理解。

本节在压强的概念的引入为难点之一,公式中受力面积要具体讲解,这样效果会更好一些。

(2)本节课没有讨论和合作交流过程,使学生缺乏这种能力的锻炼。

(3)反馈不足:学生回答增大、减小压强的实例时答题方法不明确,没有进行反馈训练。

篇二:液体的压强评课稿《液体的压强》评课稿今天有幸听了高楼镇中施林飞老师上的这一节课是一节有创意、较为生动的教学演示课,教学重点突出,教学方法得当,体现了今天教研活动的主题: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

《压强》课教学点评

《压强》课教学点评

《压强》课教学点评第一篇:《压强》课教学点评《压强》课教学点评怎样评价一节好课,有效课堂是以学评教的系统,传统课堂是那些会表演的老师就是好老师,什么是好体育老师,能让学生会投篮的老师才是好体育老师,一个体育老师投篮特别准,但是学生不会投篮,这个老师就不是好老师,如果猎枪不能打到兔子,就像这个猎枪是装饰用的,所以有效课堂的评价不是教师怎么富有教学艺术,讲的多精彩,一切落脚点在学生是否乐学、会学、学会。

而张老师的这节课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活动充分:整个教学过程以活动为主轴,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多次活动,活动达6 次,特别是4人踩气球,往木板上按钉子和图钉,提书包,全体站立如何增大压强的游戏等活动,让学生活动充分,参与面广,且这些活动都从生活中来,学生有兴趣去做,只有乐学才会认真思考,才会有热情探究其蕴含的物理道理。

方法渗透:发展学生的学生能力是教育的“落脚点”,让学生学会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就是培养其终身学习能力。

在科学探究中启发学生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在引入压强的意义和定义时类比速度,在寻找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方法时体验对比钉子和图钉的作用效果,学生的科学素养在教师的方法引导中得到逐步提高。

会的不讲:相信学生是教师“道德”立足点。

张老师将探究活动指导完后,对于压强的公式、单位采取了让学生自学的方式,因为根据学生以往学习概念的基础完全可以自己学会,传统教育就是不相信学生,因为不相信学生你才会包办,这一处理有效的体现了要相信学生,学生自己能学会的老师不要包办代替,只讲学生不会的、难以理解的,会的坚决不用再费时间讲解。

不要把学生都当成什么都不会的傻子,自学能力恰是终身能力,恰是可持续发展能力。

规范解题:学生通过实物投影展示解题过程时,有意识展示一个由于单位不换算导致错误结果,让学生自己在纠错中加深压强计算中最常见的问题,即单位问题,抓住了学生计算的软肋,又通过另一个学生规范的讲解和解题步骤,一正一反两个展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规范严谨的解题步骤。

初中物理压强评课稿

初中物理压强评课稿

初中?压强?评课稿在听了张老师?压强?一课后,笔者进行了以下剖析。

1整体感觉老师重新课程的理念出发,采纳了分阶段渐渐深入的教课模式,由浅入深给学生创建了一个开放的讲堂,动向的讲堂,充足让学生睁开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

在轻松,同等的氛围里让学生小试牛刀,初步品味了科学研究活动中成功的愉悦,又经过教师的例题解说和习题落实了知识与技术目标。

从引入游戏,比较大象和芭蕾舞演员的压力作用的成效,到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应用,还有课后留下的对于路面破坏状况的检查报告,无一不表达了教师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在讲堂教课中穿插了控制变量法和类比法。

李老师举止高雅,和蔼自然,板书标准。

本节课获得了优秀的教课成效。

2教课过程中的亮点(1〕引入——以多媒体展现图片的形式创建了阿姆斯特朗登月的情形,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眼球,激发了他们的兴趣。

由于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进行研究活动络绎不绝的动力。

(2〕研究局部——发挥了学生的踊跃性和主动性。

学生亲身体验,察看自始至终。

比如:利用身旁顺手可得的铅笔的笔头和笔帽做了成效不同的对比实验,切近生活,给学生的领会深刻。

再比方在拟订方案和设计实验中,固然课本对这个内容进行了介绍,但李老师并无拘泥于课本,纸上谈兵,而是让学生充足经历这个阶段,进而指引学车猜想,压力的作用成效可能与压力的大小或许压力的受力面积相关。

在设计实验时,老师充足融入到学生中,成为他们的合作伙伴。

在学生碰到困难时实时的帮助和指导。

如:在进行实验时应当采纳什么方法?如何显示出压力作用的成效?在这几个过程中,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运用科学方法能力有了极大的提升。

讲堂的氛围和睦,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学生采集信息,踊跃追求着现象中的因果关系,并概括总结,最后两个同学一组登台沟通,培育了学生的团联合作能力,逻辑思想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在知识的流传中侧重方法。

如: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启示学生用控制变量法设计进行实验,在引入压强看法的时候又让学生类比速度的看法和表达式。

《压强》评课稿通用(12篇)

《压强》评课稿通用(12篇)

《压强》评课稿通用(12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评课稿,评课是对照课堂教学目标,对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活动以及由此所引起的变化进行价值的判断。

如何把评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压强》评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压强》评课稿1气体的压强实际是分成三部分:大气压强、流体压强、一定质量的气体的压强。

这部分内容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

任老师执教本节课从呼吸气感知空气的存在,到一系列有趣的实验说明大气压的存在,到分析实验中怎样显示大气压的存在,再回到实验现象的解释。

一步步,由现象到理论。

在此基础上,以实验为载体,以现象为模型,设计测定大气压的方法。

在此过程中学生不停地提出问题,不停地设计实验,观察实验现象,交流讨论,形成一套完整的学习程序。

一改以往的教学学生缺少一种自己探究的经历和过程,缺乏思维的深刻性的弊端,达到培养学生探究、创新意识的要求。

探究型教学模式为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自己设计有可能的实验方案,并按自己设计的方案进行操作,去验证自己方案的可行性。

这样一来,学生潜在的那种探究热情立即被激发出来,教师所能想到的那些方法,学生也能想到,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教师再引导学生对比总结各种方法,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实验探究中培养学习物理的思维素养,也能在自己大胆的设计中尝到了甜头,奠定了探究学习的基础。

商榷:学生自备的实验器材稍少:注射器应该很容易收集或买到,若四名学生一组估测大气压的值,教学效果可能更好。

借鉴:注重实验教学,创新改进实验,想方设法弥补学校仪器不足对教学的'影响。

如本节课估测大气压的实验任老师做的很好。

探究型教学模式更适合初中的物理教学,让孩子经历探究的过程,发现知识。

我所缺乏的是耐心不够,总是担心时间不够或是担心孩子得不出什么结论,这一点任老师这堂课给了我很好的示范!《压强》评课稿2赵老师这节课整体设计思路比较清晰,教学环节自然,整个教学过程,学生积极参与,以问题推进,层层深入,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压强》评课稿
初中物理评课稿大全《压强》评课稿
在听了李老师《压强》一课后,笔者进行了以下分析。

1 整体感觉
老师从新课程的理念出发,采取了分阶段逐渐深入的教学模式,由浅入深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开放的课堂,动态的课堂,充分让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

在轻松,平等的氛围里让学生小试牛刀,初步品尝了科学探究活动中成功的喜悦,又通过教师的例题讲解和习题落实了知识与技能目标。

从引入游戏,比较大象和芭蕾舞演员的压力作用的效果,到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应用,还有课后留下的关于路面损坏情况的调查报告,无一不体现了教师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在课堂教学中穿插了控制变量法和类比法。

李老师落落大方,亲切自然,板书规范。

本节课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 教学过程中的亮点
(1)引入——以竞赛的形式创设了男女生比赛切萝卜的情景,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眼球,激发了他们的兴趣。

因为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源源不断的动力。

在进入新课时,怎样把一个切萝卜的秘诀转化成一个具体的物理问题呢?李老师体现了课堂引导者的作用,通过三张图片,引导学生通过图片中的共同点得出了压力的概念,并强调了压力在什么情况下等于重力,为学生提出问题和猜想与假设做了知识与技能的铺垫。

(2)探究部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生亲身体验,观察自始至终。

例如:利用身边随手可得的铅笔的笔头和笔帽做了效果不同的对比实验,贴近生活,给学生的体会深刻。

再比如在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中,虽然课
本对这个内容进行了介绍,但李老师并没有拘泥于课本,纸上谈兵,而是让学生充分经历这个阶段,提高了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有的同学就设计了利用同一块橡皮泥,比较拉力不同的时候绳对橡皮泥拉痕深浅不同的实验,非常不错。

在设计实验时,老师充分融入到学生中,成为他们的合作伙伴。

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及时的帮助和指导。

如:在进行实验时应该采用什么方法?怎样显示出压力作用的效果?
在这几个过程中,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运用科学方法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

课堂的气氛和谐,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学生收集信息,积极寻求着现象中的因果关系,并归纳总结,最后两个同学一组上台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在知识的传播中注重方法。

如: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启发学生用控制变量法设计进行实验,在引入压强概念的时候又让学生类比速度的观念和表达式。

学生的科学素养在教师的方法中得到了逐步的提高.
(4)规范化。

李老师在讲授例题和学生通过视频展示平台展示解题过程时,对书写、单位、科学记数等等方面,做了进一步的规范和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5)多媒体辅助与板书相得益彰。

多媒体展示精美的图片和受力分析,视频展示平台展示解题过程,板书规范、美观,三者相互配合默契。

课件只能展示教师预设的教学资源,而课堂是动态的,利用合理规范的板书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补充,课堂因此真实而生动。

3 改进意见
但是教无定法,每一位老师对每节课都有自己的看法和做法。

我谈谈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觉得几个值得商榷的地方和我的改进建议。

(1)在课堂的引入部分,用游戏和竞赛的方式能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但是要注意实验的方便和安全性。

学生对刀具的使用并不熟练。

在日常的生活中,关于压强的例子随处可见,我建议可以用细线和细绳来比较切割肥皂的难易程度来比较压力作用的效果。

(2)在概念的教学上,要注意学生的理解,突破难点。

在本节内容中,压力和压强的概念是难点,学生也容易弄错。

所以在教学中要予以强调。

如:压力的概念中有两个关键词:垂直和表面。

在压强中,对压强表达式中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应该用有效的教学方式进行巩固和理解。

(3)在探究流程中,李老师是先要同学思考什么影响压力作用的效果呢?在让学生体验铅笔实验,我认为这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是否改为先让学生体验实验,在体验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进行猜想。

(4)在学生提出猜想时,老师不应该对猜想带有过多的指向性痕迹,否则探究性实验就可能变成验证性实验。

我在上这节课时,就有的同学提出压力作用的效果可能与接触面的材料有关等可能。

在充分展示了学生的多种猜想之后,老师在从主要因素、次要因素,因素有关部门因素和无关因素等方面逐步筛选,确定探究的课题。

不能因为教师的种种原因而使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

(5)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老师和学生可以充分交流和合作,使一些现象更加的直观和明显。

如学生实验中海绵的形变效果不明显,可以选择质地松软的体积更大的海绵块,并且在海绵的侧面画上一些黑白相间小格,通过格子形状变化的情况来显示出压力作用效果的不同。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一些不成熟的看法,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