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 中日关系的历史回顾与展望
近代以来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

近代以来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自近代以来,中日两国的交往与合作发展经历了许多曲折与变化。
从开始的敌对与矛盾,到后来的和解与友好,再到现今的互利共赢与合作伙伴关系,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充满了教训与启示。
一、战争与敌对阶段(19世纪末至第二次世界大战)19世纪末,随着近代化浪潮的冲击,中日两国开始接触并逐渐展开交往。
然而,由于殖民主义的影响和冲突的加剧,中日关系进入了一个战争与敌对的阶段。
1894年至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中国遭受了惨重的战争损失,并被迫签订不平等的《马关条约》。
此后,中国陷入了国际秩序的改变与国民意识觉醒的深刻变革之中。
此时的中日关系出现了诸多尖锐的矛盾与冲突。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实施了侵华侵略政策,中国遭受了极大的痛苦和伤害。
此时的中日关系达到了顶点,两国之间的仇视情绪空前高涨,关系陷入了冰点。
二、和解与友好阶段(战后至20世纪末)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和冷战局势的形成,中日两国开始意识到保持和平与稳定的重要性。
为了改善关系,双方展开了一系列外交努力,最终走向和解与友好的阶段。
1972年,中日两国正式实现邦交正常化,日本首相佐藤权与中国总理周恩来进行了历史性的会晤。
此次会晤为双方进行了长期的对话与合作奠定了基础。
经过多年的努力,中日两国签署了《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并在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展开了广泛的合作。
特别是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中日关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
三、互利共赢与合作伙伴关系阶段(21世纪至今)进入21世纪以后,中日关系持续发展,逐渐形成了互利共赢与合作伙伴关系。
双方在经贸、文化、教育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逐渐深化,互利互惠成为关系的核心。
经济领域是中日关系合作的重要方面。
双方加强了经济合作与贸易往来,推动了两国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此外,人文交流的加深也为两国关系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尽管中日关系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双方之间仍存在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和敏感问题。
中日关系发展的历史回顾

中日关系发展的历史回顾随着世界经济不断全球化,各个国家的关系也变得越来越紧密,其中中日之间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中日关系经历着从敌对到友好的历程,尽管曾经遭遇过波折,但两国在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交流合作日益频繁,关系也逐渐回暖。
下面我们将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对中日关系的发展过程做一回顾。
一、封建时期的贸易交往早在16世纪,明朝与日本就开始进行贸易,由于双方的贸易需求,中日两国之间的经济往来逐渐增多。
虽然当时的贸易往来需由德川幕府中转,但对中日之间文化的交流和相互了解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同时也为日本的文化变革和“开国”奠定了基础。
二、现代的中日关系19世纪末,中国历经太平天国战争、洋务运动以及戊戌变法,已经开始接受现代化的观念,而此时的日本却已经成为了世界的大国之一。
在这个背景下,中日两国开始有更多的接触。
1902年10月,中日签订了《日中修好条约》。
然而,这并没有阻止两国之间的矛盾,尤其是在淞沪会战及中日甲午战争之后,两国的关系降至冰点。
三、中日战争与关系转型日本进攻中国,占领上海和南京,使得中日关系出现了更大的矛盾。
1937年7月7日,日本在卢沟桥附近发动了太平洋战争的序幕,开始占领全国大片土地。
直到1945年,日本才在二战中投降,这场战争让中日两国的关系彻底地恶化。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日两国因政治意识形态的不同,关系陷入了新的困境。
在此期间,中日两国除了保持必要的文化、商贸等层面的交流,基本上处于敌对状态,相互疏离。
四、中国政策调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上展示了不断崛起的姿态,贸易和工业等方面也大幅发展,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投资者。
中国同其它国家开展合作的同时,也调整了与日本形成的经济联系。
1972年,中日签署《中日联合声明》,大幅缓和了两国关系。
1978年,中国启动了对外开放的征程,此举为中日两国之间的合作交流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两国在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不断深化,尽管曾经有类似“东海之争”的争端发生,但中日两国之间的合作关系逐渐加强。
近代以来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

近代以来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1. 引言近代以来,中日两国的关系经历了许多波折和变化。
从最初的接触和交流,到战争和冲突,再到现在的合作与友好,中日关系见证了两国间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发展。
本文将详细介绍近代以来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
2. 接触与交流19世纪末,随着中国开始面临列强侵略和割地求和,日本也逐渐崛起为东亚地区的新兴大国。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结束后,中国割让台湾并赔款给日本。
这次战争对于两国间的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20世纪初期,中国爆发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
此时的日本正处于扩张势头,并试图通过对中国实施干涉政策来加强其在东亚地区的影响力。
然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加入了同盟国一方,并从德国手中夺取了青岛等地。
3. 战争与冲突在20世纪的前半段,中日两国的关系逐渐恶化,最终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1931年,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占领了中国东北地区。
随后,1937年的卢沟桥事变成为中日战争全面爆发的导火索。
在接下来的八年中,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越的抗战。
然而,由于日本军队在技术和装备上的优势,中国最终未能取得胜利。
1945年,随着二战结束和原子弹爆炸事件,日本投降并结束了对中国的侵略。
4. 和解与合作二战结束后,中日两国开始进行和解与重建工作。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日外交关系暂时中断。
然而,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随着美国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并实行对华政策转变,中日之间开始展开积极的外交接触。
1972年,《中日联合声明》签署,标志着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此后几十年间,双方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
然而,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和领土争端等因素的影响,中日关系仍时有起伏。
5. 当前形势与展望近年来,中日两国在各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加强。
两国高层的互访频繁,经贸往来日益密切。
此外,在人文交流方面也取得了显著进展,如旅游、教育、文化交流等。
然而,中日之间仍存在一些敏感问题,如历史认知、领土争端等。
中日关系的历史与发展

钓鱼诸岛是由8个无人岛组成,包括 钓鱼岛、黄尾屿、赤尾屿、北小岛、 南小岛、大北小岛、大南小岛等, 总面积约7平方公里,岛屿周围的海 域面积约17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五 个台湾本岛面积。
飞濑岛
专题小结
中日关系是重要的双边关系; 四个联合声明是发展中日关系的基石; 能否正确地认识历史问题是中日关系的本质; 从历史、大局、未来角度思考和解决中日关系中 的问题就是战略高度的基本体现; “正视历史,面向未来”是中日关系发展的原则; “搁置争议,共同开发” 是解决中日关系问题的 政策; “和平共处、世代友好、互利合作、共同发展”, 是中日关系发展的崇高目标等。
3.从文化交流看
2007年4月至 11月,中日举办了 文化体育交流年活动。 温家宝在贺词中说, 一年来,中日文化体 育交流年举办了近 300项丰富多彩的活 动,极大地增进了两 国人民的互相了解。
温家宝总理出席在东京举办的 “中日文化体育交流年”中方开幕式
胡主席提出发展中日关系的六点建议
一、巩固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 二、加强战略互信; 三、深化互利合作; 四、增进两国人民感情; 五、建立健全各领域合作机制; 六、扩大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的合作。
1998年4月 21日,正在日 本访问的中共 中央政治局常 委、中国国家 副主席胡锦涛 与日本首相桥 本龙太郎在东 京首相官邸会 见。
3.从2001年至2006年的中日关系
小泉纯一郎 执政期间连续五 年参拜靖国神社。 使中日关系达到 最低点,出现 “政冷经热现象” 这是自72年 中日建交以来, 这是两国关系最 糟糕的时期”
1.从政治上看
两国先 后发表了四 个确定中日 关系基础的 政治文件。
1972年9月27日晚毛泽东主席将一部《楚辞 集注》作为礼物,赠送给田中角荣首相
中日关系

中日关系的回顾与展望电气工程学院电自109班褚艺学号:1001010910[摘要]展望中日关系的发展趋势,一是中日友好的原则将维持,因为中日友好符合两国的根本利益。
二是矛盾与合作并存将是两国关系的基本特点,中日之间相互交往国际关系论文和相互作用的方式将继续发生变化,新的方式将在长期相互“磨合”中逐渐形成,直至相对稳定。
三是两国关系的发展将受众多国际因素的制约,主要有:中美日之间的相互关系、东盟的崛起和朝鲜半岛局势等;亚太多边合作的发展将使中日关系从封闭型体系走向开放型体系。
中日两国有着两千余年的交往历史。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多数时期两国人民和睦相处,与亚洲各国人民一道,共同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东方文明。
虽然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但中国政府始终把维护和发展中日睦邻友好关系作为长期国策,置于对外关系的重要地位,并一向认为,中日友好关系的发展不仅有利于两国人民,而且有利于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关键词]中日关系;原则;矛盾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我国政府采取一系列正确的对日方针、政策,推动了中日友好关系的渐次发展,从中显示出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江泽民及至我国新一代领导人高度重视对日关系以及高超的外交艺术和深邃思想。
毛泽东曾多次明确指出,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股逆流。
中国一贯采取向前看的方针,要重建和加强中日两国的友好关系。
只是由于日本政府追随美国执行敌视和遏制中国的政策,致使中日关系在较长一段时间里处于极不正常的状态。
在十分复杂的国际国内外形势下,毛泽东高瞻远瞩,倡导发展中日民间往来,以民促官,官民并举,取得良好的外交效果。
最终,促成了中日两国邦交正常化,揭开了中日友好关系崭新的一页。
周恩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尽管两国间战争状态没有宣告结束,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来往和贸易关系不但没有中断,而且不断发展。
促进中日友好,恢复中日邦交,是中日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

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自从正式建交以来,中日两国间的关系一直处于波动的状态。
两国的关系历经了多次变革,呈现出了多样化的发展特点。
本文将从历史事件和共同努力的角度,探讨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
1. 第一阶段:战后的和解与合作(1945-1972年)二战结束后,中日两国都遭受到了巨大的破坏,但双方均希望结束敌对状态,重建国家。
1952年签署的《中日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是双方关系正常化的重要里程碑。
随着时间的推移,两国之间的贸易和人员往来得到了逐渐恢复,为进一步合作奠定了基础。
2. 第二阶段:历史纠纷与复杂关系(1972-2012年)尽管战后的合作为两国关系带来了积极的变化,但历史遗留问题成为两国关系的一大阻碍。
特别是钓鱼岛(中国称钓鱼岛,日本称尖阁诸岛)等领土争端问题加剧了双方的紧张局势。
此外,日本政界或学界对于日本侵略行为的态度也引发了中方的不满与抗议。
然而,随着双方交流的推动,尤其是在经济和文化领域的合作增强,两国间的合作与交流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3. 第三阶段:未来合作与友好发展(2012年至今)近年来,尽管存在一些争议和摩擦,但中日两国的领导人意识到保持稳定的关系对双方和整个地区的和平与繁荣至关重要。
2012年,中日关系出现积极转机,两国领导人进行了互访,达成了一系列共识。
2018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日本,为两国关系稳定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此外,中日韩(中国、日本、韩国)合作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总结起来,中日关系经历了从战后的和解与合作,到历史纠纷阶段的复杂关系,再到如今的未来合作与友好发展等阶段。
双方在这一漫长的历程中都付出了努力,积累了经验,增长了互信。
相信随着两国之间的交流合作进一步加深,中日关系将更加坚实,为世界和平与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注:本文纯属虚构,不代表事实真实)。
中日关系的历史与现状

中日关系的历史与现状中日两个国家在历史上存在着紧张、矛盾和合作的关系。
从古代的两国交往,到现代的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的合作,我们可以看到中日关系的历史与现状。
一、古代的中日交往中国和日本地理位置相近,古代的两国互相交往颇为频繁,古代的中日关系在文化、军事、贸易等方面都十分紧密。
早在公元57年,中国东汉时期的皇帝汉光武帝就向日本派遣使者,此后古代的两国交往不断加强。
唐朝时期,中日文化的交流达到了高峰。
中国的唐代诗词在日本广为流传,日本武士的着装、军事智慧也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
因此双方文化的交融不断深入,对中日两国的文化影响也不止于古代。
二、近代中日关系的历史自1840年起,中国的近代化变革引发了历次战争和军事冲突,中日两国之间的矛盾也日益激化。
1894年至1895年,甲午战争的爆发成为中国和日本两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一次战争。
中国战败后与日本签订了辛丑条约,这一条约使中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为日本的军国主义打开了了一个缺口。
1937年7月7日,日本发起了中日全面战争,中日战争爆发,历时八年,使中国受到了巨大的伤害。
这一战争成为中国和日本关系中的重要分水岭。
战后,中国和日本两国保持相对疏远的态度,但是在日本的发展道路上加速融入国际社会后,中国和日本的联系逐渐增多。
三、现代中日关系的现状自20世纪90年代初,中日关系渐趋稳定,两国高层在国际和双边场合上频繁互动,两国之间的贸易和投资也日益增多。
随着中国的崛起和日本的经济困境,中日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2010年中日贸易总额达到了2971亿美元,中国成为了日本的最大贸易伙伴,而日本也是中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
但另一方面,中日关系在政治和历史问题上依然存在分歧和争议。
其中最重要的问题是中国和日本之间的领土争端,“钓鱼岛问题”成为了政治和舆论领域关注的热点话题。
此外,战争历史、对侵华行为的道义认识也是中日关系的一大阻碍。
为了改善两国关系,中日两国领导人也在历史和地缘政治的基础上进行了长期、复杂的谈判。
中日两千年总结

中日两千年总结一、概述中日两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起友好邦交的两个国家之一,两国之间的交流可以追溯到两千年前的汉魏时期。
在过去的两千年中,中日两国之间经历了许多起伏,有友好的时期也有争端的时期。
本文将对中日两千年的交流和发展进行总结和分析,以期了解两国之间的历史和关系的演变。
二、汉魏时期的交流汉魏时期是中日两国关系中最早建立起交流的时期。
在公元前57年,中国的西汉朝朝廷派遣了王莽使团前往日本,进行友好交流。
这次使团的到来,标志着中日两国之间的正式交往。
在随后的几个世纪里,两国之间的交流逐渐加强,包括文化、经济和政治等方面。
三、唐宋时期的繁荣期在唐宋时期,中日两国之间的交流达到了一个繁荣期。
这个时期的交流主要是以文化和学术为主。
日本的贵族阶层派遣大量的学生前往中国学习,并将中国的文化和知识带回日本,对日本的文化和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同时,中国的文化和艺术也通过日本传入东亚其他地区。
四、明清时期的转变明清时期是中日交流的一个转折点。
在明清时期,中国的影响力逐渐减弱,而日本逐渐崛起。
日本开始独立发展,并积极吸收欧洲的文化和科技。
这一时期的中日交流呈现出一种不平衡状态,日本逐渐超越中国,成为东亚地区的主导力量。
五、近代交流的曲折与发展近代以来,中日之间的交流经历了曲折与发展。
19世纪末,中国的国力逐渐衰弱,而日本逐渐崛起为亚洲的强国。
两国之间的紧张关系逐渐加深,最终导致了1894-1895年的甲午战争。
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中日关系再次恶化,持续到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为止。
六、和平与友好的发展1945年日本投降后,中日之间爆发了一系列的争端和纠纷,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两国之间逐渐恢复了友好关系。
1972年,中日双方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打开了两国合作的大门。
随后的几十年中,两国间的交流和合作逐渐增加,各领域的交流不断扩大,包括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
七、现代中日关系的机遇与挑战当前,中日两国之间的关系面临着机遇和挑战。
中日关系的历史背景与未来发展

中日关系的历史背景与未来发展作为东亚两个大国,中日关系一直备受关注。
然而,在过去一百多年的历史中,两国之间的关系经历了许多曲折和波折。
本文将从历史角度出发,探讨中日关系的历史背景,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历史背景在很长的时间里,中日关系是友好的。
自古以来,中日两个民族并没有太多的矛盾与冲突,相反,在文化与经济方面双方都进行了广泛且深入的交流。
但是,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期的时候,由于种种原因,这种友好的关系慢慢转变为敌对的状态。
一、列强侵略亚洲在19世纪后期,列强开始侵略亚洲,这也是中日关系一开始趋于紧张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这场列强的争夺中,日本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力量。
作为一个新兴的民族国家,日本希望能够和其他列强一样获取更多的资源和殖民地,这也促使日本开始向邻近的亚洲国家扩张。
1894年,日本与中国发生了甲午战争。
在这场战争中,日本轻松击败了落后于时代的中国军队,从而开始控制中国的主权领土。
在此之后,爆发了数次中日战争,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中日关系一直处于相对封锁和敌对的状态中。
二、二战后的中日关系二战后,中日关系的状况和全球政治的状况一样,是非常复杂和微妙的。
时间不长,历史记忆深刻,加上形势多变,两国关系的发展受到了很多的限制。
1.美国的干预在经过短暂的和平之后,两国之间又因为美国的干预而产生了新的矛盾。
在冷战时期,美国将日本作为自己在亚洲的盟友。
在美国的支持下,日本开始进行经济的重建和快速的发展,而中国在这个时期却处于相对落后和贫困的状态。
在这个大背景下,中日之间的矛盾也激化了。
例如,在1969年的日本驻华大使村上信夫应邀访问中国之时,日本的自卫队公然进入了钓鱼岛的领空,引起了中国的愤怒,从而导致了中日两国的外交关系一度降温。
2. 1980年代以来的经济合作自1980年代以来,中日两国之间开始进行了经济上的交流与合作。
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开启了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而日本正在将自己的钱和技术投入到中国的经济建设中。
中日关系的现状和趋势

地缘政治:中日关系的发展受到地缘政 治的影响,如东亚地区的国际关系等。
• 东亚地区的国际关系复杂,中日关系 受到周边国家的影响。 • 地缘政治的变化,对中日关系的发展 产生了影响。
02
中日关系的经济领域合作与竞争
中日贸易的发展与变化
发展:中日贸易关系在战后得到了迅 速发展,如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
中日文化交流的发展与变化
发展:中日文化交流在战后得到了迅速发展,如文 化、艺术、教育等领域的交流等。
• 中日两国在文化、艺术、教育等领域 的交流取得了显著成果,对两国关系的 友好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 中日文化交流在战后得到了迅速发展, 对两国人民之间的理解产生了积极影响。
变化:中日文化交流在发展过程中也发 生了变化,如文化交流内容的变化等。
易等。
• 汉朝时期的丝绸之路,使得中日 两国在贸易、文化等方面开始交流。 • 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再由中日 交流传入日本,对两国关系产生深 远影响。
• 日本在唐朝时期派遣了大量的遣 唐使,学习中国的政治、经济、文 化等方面的知识。 • 宋朝时期,中日两国在贸易、文 化等方面的交流更加频繁,对日本 的影响深远。
CREATE TOGETHER
DOCS
DOCS SMART CREATE
中日关系的现状和趋势
01
中日关系的历史回顾与背景分析
中日关系的起源与古代交往
起源:中日关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 元前1世纪,汉朝时期的中日交流开
始。
古代交往:中日两国在 古代有着密切的交往, 如唐朝时期的日本遣唐 使、宋朝时期的日宋贸
文化影响:中日两国在 古代交往中,文化交流 对两国关系产生了重要
影响。
• 中国的文化、艺术、宗教等在日 本广泛传播,对日本的文化产生了 深远影响。 • 日本的文化、艺术、宗教等也对 中国产生了影响,如日本的茶道、 和服等在中国流行。
中日关系的回顾与展望

中日关系的回顾与展望一说起日本,相信大家对它有许许多多的看法,百分之百都是仇恨的看法。
日本在中国国土上的滔天罪行也不必多说,中日之间的矛盾一直以来,也就这样僵硬着.中国人始终认为日本是一个小偷,偷走了自己文化的精髓,却没有回报。
这种在内心深处纠结的感情是很强烈的。
如果说这些都可以成为历史,而今的日本却又对这段侵略的历史百般遮掩,因此必然会受到中国人民的仇恨,而且,这种仇恨是积怨在内心很旧的,一有风吹草动又会爆发。
日本方面:将中国一分为二地看,对古代中国尊敬,对现代中国轻视。
“不熟悉中国的日本人,很容易从自己国家的情况出发,把中国看成均值得一体,也很容易从中国的过去出发,误认为中国人现在也是一种思想、一个声音。
他们看了中国的上海、北京和广州,就认为中日之间经济上将不是无不而是互争;看了中国西部,觉得中国还如此贫穷、蒙昧;看到中国残留的‘大锅饭’体制,又觉得中国的政府专养懒人。
同样,看到网上漫天飞舞的帖子,就以为中国人都是排日主义者;看待几篇‘队日新思维’的文章,就真以为中国有了什么战略变化。
”因此,日本有必要加强对当今中国的了解,不要戴有色眼镜看中国。
1971年,美日两国在签订归还冲绳协定时,把钓鱼岛等岛屿划入归还区域。
这一交易遭到中国政府的强烈抗议。
1972年中日两国在恢复邦交的谈判中,双方从中日友好的大局出发,同意将钓鱼岛列岛归属问题挂起并留待以后条件成熟时解决。
当1978年中日谈判签署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时,日本一些敌视中国的国会议员提出要中国承认日本对钓鱼岛列岛拥有主权。
日本政府顺应右派要求,出动巡逻艇和飞机对我在钓鱼岛列岛海域作业的渔民进行监视。
翌年5月,日本政府用巡视船将人员和器材运到钓鱼岛,并在那里修建了直升机场,还向那里派出调查团和测量船。
这遭到中国政府的抗议。
中国在解决钓鱼岛问题上的立场是“搁置争议,共同开发”。
钓鱼岛是中国领土,但现在可以暂时搁置争议,共同开发。
我觉得这种说法是不太恰当的。
(完整word版)浅谈中日关系及未来发展趋势

中日关系的回顾与展望摘要: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也都是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国家,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既符合两国的根本利益,也是亚太地区和世界和平与繁荣的需要。
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友好相处,合作双赢,是符合中日两国根本利益的唯一正确选择。
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继续本着“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精神,实现中日关系的健康稳定发展,对中日两国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历史回顾1972年中日两国实现邦交正常化后, 两国政府为缔结《中日和平友好条约》进行了长时间的谈判, 直到1978年才由邓小平副总理和福田赳夫首相果断决策, 实现缔约, 并经两国最高立法机关批准, 成为正式法律文件。
该条约确认1972年《中日联合声明》“是两国间和平友好关系的基础,联合声明所表明的各项原则应予严格遵守”, 它确认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用和平手段解决一切争端”及“不谋求霸权”的原则。
《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对此后中日关系的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指导和规范意义。
在《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20周年的1998年, 江泽民主席访问了日本。
在两国发表的《中日联合宣言》中明确指出: “在当前形势下, 两国合作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加, 不断巩固和发展中日友好合作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也将对亚太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双方确认中日关系对两国均为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 并深刻认识到两国在和平与发展方面的作用与责任, 宣布面向21世纪, 建立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
”但遗憾的是, 刚刚进入21世纪便由于日本领导人的变更而导致日本内外政策改变(以2002年的沈阳总领事馆事件为转折点) , 致使中日双边关系脱离了正常发展的轨道,两国政治关系陷于停滞甚至后退, “建立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的目标难以实现。
此后, 自2006年10月中日两国就克服发展双边关系的政治障碍达成共识, 安倍晋三首相首开“破冰之旅”, 其后经2007年4月温家宝总理的“融冰之旅”和同年12月福田康夫首相的“迎春之旅”, 中日关系终于改变了政治关系停滞的局面, 迎来了今天中日关系的新的发展机遇。
初二历史近代中日关系回顾与展望

初二历史近代中日关系回顾与展望近代中日关系是指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半叶,中国和日本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这一时期,中日两国之间经历了许多复杂的变动和事件。
本文将回顾近代中日关系的一些重要历史事件,并展望两国未来的发展。
一、近代中日关系的回顾1. 甲午战争:1894年至1895年,中国与日本爆发了甲午战争。
这场战争标志着中国的清朝王朝衰落和日本帝国主义的崛起。
日本以其现代化的军队和战略优势,迅速击败了当时的中国军队。
2. 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在甲午战争后,日本开始利用中国的衰落,继续扩展其势力范围。
日本先后侵占了台湾、朝鲜半岛以及中国的一些领土。
这些事件引起了中国国内的不满和抵抗。
3. 二战时期:在二战期间,日本实施了对中国的全面侵略,中国成为了抗击日本侵略的主战场之一。
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长期的抗战。
这段时期,两国之间的关系极为紧张,充满了敌意和冲突。
4. 战后重建:二战结束后,日本战败,中国成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之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两国之间的关系有所缓和,并开始进行经济和文化交流。
中国和日本成为亚洲地区最重要的邻国之一。
二、近代中日关系的展望1. 双边经济合作:中国和日本经济实力强大,双方之间进行的经济合作对两国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中日两国应继续加强经济结合,共同应对全球经济挑战,并扩大贸易和投资合作。
2. 人文交流:文化是促进国家之间相互理解和友好关系的重要纽带。
中日两国应该加强人文交流,推动学术、教育、旅游等领域的合作。
通过互访和交流,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和友好感情。
3. 领土争端解决:中国和日本之间存在一些领土争端,如钓鱼岛问题。
为了维护地区的和平稳定,两国应该通过对话和外交途径解决这些争端。
通过建立共同的合作机制,确保两国边界的和平与稳定。
4. 地区合作:中日两国都是亚洲地区的重要国家,应该加强在地区事务中的合作。
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恐怖主义、贸易保护主义等全球性挑战,维护地区和平与繁荣。
中日两国之间关系的演变

中日两国之间关系的演变1. 引言中日两国自古以来就有交流往来,但是关系的演变却经历了许多曲折的历史。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近代关系、二战后到现代关系等多个层面来探讨中日两国关系的演变过程。
2. 历史背景2.1 古代交流•中日两国的交流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7年,当时中国西汉使节开辟了中国与日本之间的外交关系。
•在此后的几个世纪中,中日两国之间的文化、商业和政治交流不断增加,互为邻邦的地理位置也促进了彼此之间的交流。
2.2 近代关系•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随着中国开始走向近代化,中日两国的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1894年至1895年,中国与日本之间爆发了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后割让了台湾及澎湖列岛给日本,导致两国关系陷入紧张状态。
3. 二战后关系3.1 战争遗留的恩怨•二战结束后,日本对战败国的敌视态度导致其与中国的关系进一步恶化。
•中国国内对日本的侵略行为深感愤怒,两国之间的恩怨难以化解,中日关系一度陷入低谷。
3.2 外交努力的展开•然而,随着中国和日本政府的外交努力,两国之间逐渐开展了对话和交流,试图改善关系。
•1972年,中日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这标志着两国之间关系的正常化。
4. 现代关系4.1 经济交流的发展•近年来,中日两国之间的经济交流不断加强,互为最大的贸易伙伴之一。
•中国和日本的贸易额保持在一个高水平,双方在贸易、投资和旅游等领域的合作越来越密切。
4.2 政治争议的持续存在•尽管经济交流有所增加,但中日两国之间的政治争议仍然存在,如领土争议和历史问题等。
•这些争议时常引发两国之间的矛盾和紧张,使关系的改善进程受到了阻碍。
5. 结论中日两国之间关系的演变可以看作是一个曲折而复杂的历程。
从古代的交流到近代的冲突,再到现代的合作,两国间的互动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
尽管在某些方面仍存在分歧和争议,但中国和日本政府和民众都亟需更多的合作和互信,以建立一个稳定、和平的邻国关系。
中日关系走向

中日关系走向引言中日关系是两个亚洲大国之间的重要双边关系,对于两国以及整个亚洲地区的和平稳定都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由于历史和地缘政治等因素的影响,中日关系经历了许多波折和挑战。
本文将就中日关系的走向进行探讨,分析当前的形势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概述中日关系的历史中日关系可以追溯到公元7世纪,当时中日两国进行了贸易和文化交流。
然而,在20世纪的上半叶,中日两国的关系变得紧张,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对中国进行了侵略,并犯下了许多战争罪行。
战后,中日两国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调解和和解过程,最终于1972年建立了外交关系。
当前中日关系的形势目前,中日关系正面临一系列的挑战和机遇。
一方面,双方经济联系日益加深。
中国和日本都是全球最大的经济体之一,互为重要的贸易伙伴。
双方之间的贸易额逐年增长,且在投资、科技合作、金融领域等方面也有诸多交流。
此外,两国对于区域和全球事务也有共同的关切,如环境保护、气候变化、贸易自由化等。
另一方面,中日关系仍面临一些困难和争议。
历史和领土争议是中日关系中一个长久存在的敏感问题。
尽管双方曾经签署了一系列的共同声明和协议,但这些问题仍然存在。
此外,双方在政治和安全领域也存在一些分歧,如东海和南海争端等。
这些问题使得中日关系充满了不确定性和潜在的冲突因素。
中日关系的未来发展趋势在当前的形势下,中日关系的未来发展趋势仍然不确定,但我们可以看到一些积极的迹象。
首先,双方都意识到保持稳定的关系对于两国和整个亚洲地区的和平与繁荣至关重要。
尽管存在争议和分歧,但中日两国的高层官员仍在努力寻找共同点,通过对话和协商解决问题,并推动关系向前发展。
其次,经济合作将继续是中日关系的重要推动力。
两国在贸易、投资和科技合作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合作潜力。
随着中国日益崛起为世界第一经济体,它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也在不断增加。
日本也希望能够与中国加强合作,取得更多的共同利益。
最后,人民交流和文化交流的持续加强也将有助于促进中日关系的发展。
近代中日关系的历史演变与现状分析

近代中日关系的历史演变与现状分析在一段漫长而充满变革的历史时期中,中日关系的演变经历了种种波折与挑战。
从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和日本的关系就处于一个由独立的两个国家走向紧张、对抗、战争乃至改良、理解、友谊的漫长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各种封闭、排他性的想法和行为导致了很多冲突,但现在中日关系已经历一个新的变化,并继续在适应时代发生巨变的过程中再次转向。
本文尝试系统性地回顾过去和解读当前中日关系的态势,以期为进一步推进中日关系的发展提供透视和思考。
一、历史回顾狭义上的中日关系年代,通常是从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Meiji Restoration)和清朝洋务运动(Self-Strengthening Movement)开始。
从这时开始,中日关系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交流和对比。
但日本在经济、科技、政治等方面的迅速发展,也开始让中日关系呈现出暴力和冲突。
从京都条约到甲午战争、日俄战争,中日之间的这些血色冲突导致了中日关系的长期沉寂,但也同时催生了中日两国之间在某些领域上的互相学习与借鉴,推动了两国文化、人才、经济等方面的交流。
20世纪初,中国开始经历一段多样而富有变革性的历史。
这也是中日关系经历了一个短暂的改良期。
五四运动、文艺复兴、国共合作、抗日战争,这些动荡的时期为中日关系开辟了不少思想上和政治上的空间。
同时,经历了艰难的战争和摧残,中国也意识到日本国力的强大和对中国的战略威胁。
战后,中日关系进入了一个以平和友谊为基调的时代,两国开始加强了政治、文化、经贸、科技等方面的合作。
但是,中国和日本的历史问题依旧摆在中日关系的前沿。
二战期间,日本对中华民族和中国的历史、文化、领土和主权权益进行过严重侵略。
因此,中日洲际结构的为基础特殊关系自然是一个非常敏感的话题。
随着时间的迁移和历史剖析的进行,中日关系的历史难题也越来越多地涌现。
二、现状分析5年以来,中日关系的发展一直处于波动、震荡的状态。
诸如因中国钓鱼岛和日本的主权争议,以及因“一带一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倡议而引爆的多事之澳,为中日关系带来了许多说情的分裂之感。
中日关系发展发展历史进程及未来发展趋势

中日关系发展发展历史进程及未来发展趋势中日关系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关系最密切的两个邻国之一。
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中日关系经历过战争、冷战、和解和合作等多个阶段。
本文将阐述中日关系的历史进程和未来发展趋势。
一、历史进程1. 古代时期中日两国在早期的时候是互相交流、互相影响的。
中日的文化交流始于东汉时期,达到了鼎盛时期。
日本受到了中国的文化影响,汉字、书画、诗歌、哲学等文化传统与中国基本上相同,弥漫着中国的影响。
并且,由于日本与中国大陆的距离较近,导致日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沿用着中国古代的诗歌、祭祀、礼仪等传统。
2. 近现代时期第一次鸦片战争及后续的鸦片战争、甲午战争等使中日关系变得紧张。
直到1937年,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两国关系进一步恶化。
1945年日本被击败,关系持续紧张。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日本开始恢复经济,在20世纪50年代,两国商业交流逐渐展开,1954年签订了日中和平友好条约。
周恩来总理首次对日本进行正式访问,两国关系得以改善。
1980年代,中日关系迎来了“和平友好时期”,两国签订了《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和《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实施协议》。
1984年两国互设驻使馆,1987年达成“中日经济技术合作协定”,进一步推动了双方经济领域的合作。
3. 当代时期21世纪初,中日关系再度陷入波折。
2001年,安倍晋三就中日平常大使馆遗失的文件事件引发争议,2005年安倍晋三参拜靖国神社更是导致两国争议加剧。
此外,钓鱼岛主权问题、东海海域划界、历史问题等引起了中日间的矛盾。
2010年,中日两国达成《中日联合声明》,标志着中日关系重新回到正常轨道上来。
但由于历史问题和领土争议,以及日本对华敌意等因素的影响,中日关系发展的过程中,总有起起伏伏和曲折感。
此外,中日双方还开展了多轮领导人会晤,在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领域的合作也不断扩大。
两国已经成为相互重要的经贸合作伙伴。
在国际关系中,中日也有很多相同的责任和利益,如气候变化、全球经济平衡等问题。
中日关系简要回顾

中日关系简要回顾一、历史悠久的相互交流1.古代中日贸易:中日两国早在古代就有了贸易往来,以丝绸和茶叶为主要交易品。
2.日本的汉字文化:日本在唐朝时期就开始学习汉字,汉字文化对日本的影响深远。
二、近代关系的曲折发展1.日本的侵略战争:20世纪上半叶,日本先后发动了对中国的侵略战争,给中日关系造成了严重的伤害。
2.战后的对立与和解:二战后,日本投降,中日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中日两国经历了长期的对立与摩擦,但也进行了一系列的和解努力。
–日本向中国提供经济援助:上世纪70年代,日本向中国提供了大量经济援助,帮助中国进行了经济建设。
–外交关系正常化:1972年,中日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打开了两国友好合作的大门。
三、经贸合作的进一步发展1.日本对华投资:上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对中国的投资呈现爆发式增长,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2.中日自由贸易协定:2018年,中日两国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进一步促进了双边贸易合作,提升了两国间的经济关系。
3.旅游和人员交流:中日之间的旅游往来和人员交流也越来越频繁,增进了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
四、历史问题的影响与处理1.侵华战争历史问题:日本侵略行为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伤害,侵华战争的历史问题一直是中日关系发展中的敏感问题。
2.历史反省与道歉:日本政府多次就侵华战争向中国表示歉意,并承认历史责任。
3.历史教育与纪念活动:中日两国在历史教育和纪念活动上的合作有助于增进相互理解和友谊。
五、文化交流的重要性1.中日文化交流:中日文化交流是增进两国人民友谊的重要途径。
例如,中日友好青少年交流活动、日本动漫、中国功夫等。
2.古代文化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对日本有着深远的影响,如佛教、书法等。
3.现代文化交流:近年来,中日两国在电影、音乐、时尚等方面的交流更加活跃,丰富了两国人民的文化生活。
六、中日关系的前景与挑战1.经贸合作的发展前景:中日两国作为亚洲最大的两个经济体,经济合作潜力巨大。
中国近现代史-中日关系的历史回顾与展望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论文2015年11月25日中日关系的历史回顾与展望一、中日关系的历史回顾中国和日本都地处亚洲东部;中国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贡献巨大,是世界四大文明发源地之一。
日本为中国之东邻,隔海相望,有史以来,日本即以吸取中华文化作为自己生长的活力,从而使自己不断向前发展。
因而中日两国的交往关系,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汉代中日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事件开始,距今已有2000多年。
在中日关系史上,既有2000多年的中日两国相互借鉴、共同进步的友好交往史,也有70年的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使中国人民遭受深重灾难,也使日本人民付出沉重代价的不幸历史。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日关系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1949年新中国成立,1952年日本独立,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成为两国正式开始平等交往的新起点。
从历史的角度看,中日关系在不同历史阶段分别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并蕴含着两国关系错综复杂的根源和两国关系巨大发展潜力的源泉漫长的中日关系史从古代至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可以划分为3个历史时期:一是在2000多年中占主流地位的中日友好交往和文化交流时期;二是近代日本侵华70年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时期;三是20世纪50年代至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前的和平行来时期。
(一)古代中日间的友好交往和文化交流古代的中国文明不仅仅是东亚的文明中心,在近代西方文明兴起之前,也是世界上最先进且具有影响力的文明。
作为近邻,日本曾经不断接受中国文明的洗礼。
很早以前就有徐福东渡的古老传说,据考古发现,远在旧石器、新石器时代中日两国已有交往的关系,这都说明中日两国人民交往历史的悠久。
在约2000年间,日本需将学习中国的政治与文化列为国家事业。
尤其隋、唐时代。
中日往来比较频繁,日本不断向中国派“遗隋使”“迢唐使”、学问僧等到中国学习,从中国吸收、引进了大量先进的科学、中日关系现在进入了两千多年交往史上从未有过的“强强”型关系,至少双方已经没有一方是“ 弱者”,这种状态与过去的历史纠葛相联系,很可能出现当双方遇到矛盾的场合谁也不肯示弱的局面,而且当任何一方的政府在双方交涉中采取外交上所必要的妥协时,往往会被部分民众视为“ 软弱”,从而承受巨大压力,互联网的普及和网络民族主义情绪的升温,更增强了“民意”对政策的影响在这种压力面前,双方政府外交部门首当其冲,其权威性和灵活性受到严峻挑战。
近代以来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

近代以来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近代以来,中日关系的发展经历了许多起伏和变化。
以下是对这一历程的全面回答: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和日本都面临着列强侵略和殖民主义的威胁。
1894年至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中国战败,签订了不平等的《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和澎湖列岛给日本,给予日本更多的权益。
这一事件对中日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使得中国民众对日本产生了强烈的不满和抵制情绪。
20世纪初至二战期间,日本开始追求帝国主义扩张,对中国进行侵略。
1931年,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占领了中国东北,并建立了伪满洲国。
1937年,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对中国进行了长期的大规模侵略。
这一时期,中日关系达到了历史的低点,两国之间的敌对和矛盾加剧。
二战结束后,日本在战败后接受了盟军的占领和改革。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日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952年,日本与盟军签订《日本国与盟军占领军订立的和平条约》,结束了占领时期。
随后,中日两国于1972年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互相承认并建立了大使级外交关系。
然而,中日关系在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初再度紧张,主要是由于历史问题和领土争端等敏感问题的影响。
其中,对日本军国主义历史的认识和争议引发了中日之间的紧张局势。
此外,中国大陆和台湾问题也对中日关系产生了影响,特别是日本与台湾的关系。
1990年代以来,中日关系出现了一些积极的变化。
双方开始加强经贸合作,互为重要的贸易伙伴。
双边贸易额逐年增加,日本对华投资也显著增加。
此外,人文交流和旅游合作也得到了推动,两国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密切。
然而,尽管有积极的发展,中日关系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和争议。
领土争端、历史问题、军事安全等仍然是两国关系中的敏感问题。
尤其是钓鱼岛(中国称钓鱼岛,日本称尖阁诸岛)的争议,经常导致两国之间的紧张局势。
总体而言,近代以来中日关系经历了战争、敌对、和解、合作等多个阶段。
双方在经济、文化、人文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逐渐加深,但仍然存在一些敏感问题需要妥善处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论文学号:2015年11月25日中日关系的历史回顾与展望一、中日关系的历史回顾中国和日本都地处亚洲东部;中国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贡献巨大,是世界四大文明发源地之一。
日本为中国之东邻,隔海相望,有史以来,日本即以吸取中华文化作为自己生长的活力,从而使自己不断向前发展。
因而中日两国的交往关系,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汉代中日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事件开始,距今已有2000多年。
在中日关系史上,既有2000多年的中日两国相互借鉴、共同进步的友好交往史,也有70年的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使中国人民遭受深重灾难,也使日本人民付出沉重代价的不幸历史。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日关系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1949年新中国成立,1952年日本独立,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成为两国正式开始平等交往的新起点。
从历史的角度看,中日关系在不同历史阶段分别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并蕴含着两国关系错综复杂的根源和两国关系巨大发展潜力的源泉漫长的中日关系史从古代至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可以划分为3个历史时期:一是在2000多年中占主流地位的中日友好交往和文化交流时期;二是近代日本侵华70年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时期;三是20世纪50年代至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前的和平行来时期。
(一)古代中日间的友好交往和文化交流古代的中国文明不仅仅是东亚的文明中心,在近代西方文明兴起之前,也是世界上最先进且具有影响力的文明。
作为近邻,日本曾经不断接受中国文明的洗礼。
很早以前就有徐福东渡的古老传说,据考古发现,远在旧石器、新石器时代中日两国已有交往的关系,这都说明中日两国人民交往历史的悠久。
在约2000年间,日本需将学习中国的政治与文化列为国家事业。
尤其隋、唐时代。
中日往来比较频繁,日本不断向中国派“遗隋使”“迢唐使”、学问僧等到中国学习,从中国吸收、引进了大量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甚至中国在政治、经济方面的一些制度、规章,亦被日本照搬、借用或参考、借鉴。
此后,宋、明时代,中日两国的通商往来也比较频繁。
在这一历史时期,中日两国互相借鉴,共同进步,截至现代西方文明进军亚洲前,日本一方面从属于中国的文明圈,另一方面,又作为岛国保持相对的独立性。
(二)近代时期日本的侵华战争和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发生在中国的鸦片战争和日本的明治维新,标志着两国的历史进入以发展资本主义为内容的近代史时期。
近代发端,中日两国有着几乎相同的命运。
但是由于西方帝国主义侵略重点不同,由于中日两国的当政者面对西方侵略的措施有异,两国的发展道路却截然相反,中日两国的关系也相应发生了巨大变化。
(1)明治维新后日本逐步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开始对中国进行侵略。
(2)甲午战争后日本成为列强的重要成员之一,妄图灭亡并独吞中国。
(3)抗战胜利后中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闰,中日关系掀开了新的一页。
(三)20世纪50年代至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前的和平往来战后世界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并逐渐进入和平与发展的新时代。
日本被美国单独占领后,进行了历史性的民主改革,特别是制定了和平宪法,保证了日本的和平发展。
中国的变化亦翻天覆地,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49年宣告成立,以全新的形象登上世界舞台。
新中国成立后,中日两国在美苏的冷战体制下处于两大不同的阵营中,官方正式关系长期处于断绝状态。
但日本民间要求对华友好、开展贸易的呼声很高,日本成立了一大批友好组织。
1972午9月25日,田中角荣首相偕大平正芳外相访华,9月29日,中日两国政府发表《联合声明》,宣布和实现了中日邦交正常化,从而使战后中日之间持续20余载的冷战型政治隔绝状态宣告结束。
二、中日关系的现状与原因中日关系现在进入了两千多年交往史上从未有过的“强强”型关系,至少双方已经没有一方是“弱者”,这种状态与过去的历史纠葛相联系,很可能出现当双方遇到矛盾的场合谁也不肯示弱的局面,而且当任何一方的政府在双方交涉中采取外交上所必要的妥协时,往往会被部分民众视为“软弱”,从而承受巨大压力,互联网的普及和网络民族主义情绪的升温,更增强了“民意”对政策的影响在这种压力面前,双方政府外交部门首当其冲,其权威性和灵活性受到严峻挑战。
但是,中日两国从各自国家乃至亚洲和平发展的利益出发,从维护“与世界潮流和双方国家利益相一致”的中日关系发展大局出发,正确引导各自国家因两国实力变化所致的不同形式的民族情绪,应该有可能避免两国在相互政策上的“强强对抗”。
然而,2012 年正值中日复交40 周年,两国关系却未见回暖的迹象,两国国民之间的相互感情跌到复交以来的最差状态,面对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动作频频的表现,中国方面依然以维护中日关系大局为重,勉为其难,柔中有刚,沉着应对,力求避免两国关系陷入对抗状态其结果,2012年这个本可作为改善两国关系的十年一遇的契机,实际上变成了中国方面与日本的理性力量及有识之士竭力挽救中日关系的“解困之年”。
那么,近年来日本对华政策为什么会趋向强硬? 在这种强硬的姿态后面,日本究竟在想些什么? 日本国内政治与社会思潮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第一个原因仍然根源于中日间的历史认识问题。
由于日本未能深刻反省侵略战争历史并真正认识这段历史的本质,导致很多人特别是政治家倾向以战前的思维模式“度中国之心”,担心中国军事力量崛起以后,也会像战前日本军国主义者那走上对外扩张之路,日本对曾遭受过其侵略的中国的崛起不仅感到威胁而且感到“恐惧”,这种恐惧驱使日本虚张声势,在事实上进入对中“备战”状态,其对华强硬政策其实是一种虚弱的表现。
第二个原因是美国出于全球战略的考虑,不愿意看到中日两国走近。
因为在美国看来,中日如果团结起来,美国在亚洲的“存在感”和利益就会受到排挤和削弱。
而从日本方面看,加强日美同盟关系,对付中国就有了底气,特别是在钓鱼岛问题上有美国做后盾,就可以对中国强硬,而对中国采取强硬态度,反过来又可获得美国以更明确的防卫支持作为回报日本对中国强硬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日本依然受美国操纵。
第三个原因在于当今正值日本国内政治乱局,一些政客企图以对华强硬来赢得国内选票,特别是一些地方政治人物异军突起,大胆涉猎外交与国政,各色人等都想抓住“乱世出英雄“的机遇,展示一下独特的“英雄”风采.第四个原因在于日本人对中国崛起的一种很不适应的纠结心理,日本人对中国崛起的不适应心理特别强烈.对中国军事崛起的恐惧、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复杂感情加上钓鱼岛领土争端的升温,导致日本人心目中的“中国形象”不是随着中国的发展越变越好,而是越变越差,在部分政客和媒体的炒作下,日本国民的“对华好感度”更降到了复交以来的最低点这种状况导致掌权者觉得,越是采取对中国的强硬政策在政治上对自己越有利,同时这种状况也为占据某些地方领导职务的极端民族主义分子所利用,挖空心思“找叉”激怒中国,而中国越是被激怒,他们就越可以借此进一步煽动“中国威胁论”,在中日两国关系的紧张气氛中浑水摸鱼,谋求实现他们自己或后代的个人政治野心。
至2012年年中,钓鱼岛问题不仅没有缓解,反而愈加严重。
中国历来主张不使用军事力量而以和平方式解决钓鱼岛问题。
但并不意味着中国对使用军事力量解决钓鱼岛问题有所畏惧。
为和平解决钓鱼岛问题,中国必须不断寻机加强对钓鱼岛群岛的控制力。
中国今后应该且能够采取的措施很多,有一点可以做的就是,中日两国的学者应为解决钓鱼岛问题发挥应有的作用,如同中日历史共同研究对解决中日间历史认识问题发挥作用那样。
通过两国学者的共同研究,在两国共同发布相关资料及观点主张,使两国民众更多地了解对方的资料和观点,知晓钓鱼岛问题产生的历史原委,冷静客观地倾听对方的意见,从而将石原一类狂热的民族主义者边缘化,这样就有可能实现令双方满意的钓鱼岛问题的最终解决。
三、21世纪的经济展望2008年的岁末,我们迎来了21世纪的第一次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危机,其影响力直逼上世纪30年代引发的经济危机。
在美国的“泡沫经济”带来的次贷危机之后,中日两国的经济也陷入发展低潮。
那么如何在这不利的大环境下,做好中日两国的经济发展,实现双赢互惠呢?首先,坚持和平发展, 互为合作伙伴, 互不构成威胁。
日本经济在战后高速发展,成为一个经济大国,其经验的相当宝贵的,值得我们这个发展中国家借鉴。
二国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互补关系,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与物产资源为两国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契机,日本的高新技术则为科技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
日本至少仍拥有他国尚难以比拟的若干优势:(1) 日本的经济基础雄厚,生产技术先进,其劳动生产率位居世界第一;节约原材料与低能耗堪称世界之最。
(2) 日本工业产品更新之快、“一号机进口,二号机国产,三号机出口”生产更新战略,令世人为之折服。
(3) 日本的生产全面质量管理闻名遐迩,驰名世界,其名牌产品物美价廉而覆盖国际市场乃不争的事实。
(4) 工业高度发达的日本,其环保成效之显着,从其全国犹如一个大花园即可见其一斑。
(5) 日本教育百年大计之成效,为世界其他国家所望尘莫及,人才因素在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生产建设中,其巨大潜力可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二者在新世纪的结合,必将创造出一个产品时代的辉煌,很好的抵制经融风暴。
而在这期间,我们需要虚心学习,以一个大国的姿态,掌握机密技术,为自身发展打下基础。
其次,增进政治互信和国民友好感情, 加强互利合作, 共同致力于亚太地区的发展, 共同应对全球性课题。
到目前为止,二国之间的摩擦在政治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教科书”问题,“钓鱼岛”的纠纷,东海石油问题,以及台湾问题,今年来都是焦点问题,但都没有得到妥善解决,同时也阻碍了两国的经济交流与发展。
新时期新机遇,对两国都是发展契机,二国需正确认识两国的政策发展与原则,尊重两国的政治模式,实现政治和平与经济利益最大化。
再者,二国需做好文化上的沟通交流。
日本文化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尤其盛唐时期,日本学者更是踏遍了中国国土的每个角落。
自小泉下野后,从安倍晋三到麻生太郎,日本的诸位首相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对华的敌对政策,发展友好互利的经济、文化氛围。
尤其在胡锦涛主席的“暖春之旅”后,二国的文化交流也呈现良性循环。
这种状态,是同一民族谋求共同发展的唯一出路,也是维持亚太地区和谐发展的唯一路径。
四、新时代中日关系展望中日关系要走出双边范围, 在东亚和全球发挥作用, 首要的问题仍是克服冷战思维和防范心理。
中国举办中非论坛, 日本也举办非洲领导人会议, 日本媒体不认为这是好事, 而是中日在互夺资源。
今后如果中日联合起来举办这类活动, 实现多方共赢、多赢, 其效果一定会更好,也好让那些仍有冷战思维的人无言以对。
构筑中日“战略互惠关系”,需要两国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来把握中日关系的方向,需要中日双方共同为此付出努力。
而事实上,还取决于日本能否妥善处理对美与对华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