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间作用力与物质性质》教学设计(区公开课)

合集下载

《分子间作用力》教案公开课

《分子间作用力》教案公开课

《分子间作用力》教案公开课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分子间作用力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激发学生对分子间作用力的兴趣和好奇心。

1.2 教学内容分子间作用力的定义。

分子间作用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让学生通过思考问题来理解分子间作用力的概念。

利用实例和图片展示分子间作用力的应用,增强学生的兴趣。

1.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

通过提问和学生回答,了解学生对分子间作用力的理解程度。

第二章:分子间作用力的类型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分子间作用力的不同类型。

让学生理解不同类型分子间作用力的特点和作用。

2.2 教学内容分子间作用力的类型:范德华力、氢键、离子键、共价键。

各类型的定义、特点和作用。

2.3 教学方法通过图片和实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不同类型的分子间作用力。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不同类型分子间作用力的特点和作用。

2.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

通过提问和学生回答,了解学生对不同类型分子间作用力的理解程度。

第三章:分子间作用力的测量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分子间作用力的测量方法。

让学生掌握分子间作用力的测量技巧。

3.2 教学内容分子间作用力的测量方法:实验方法和计算方法。

实验方法和计算方法的原理和操作步骤。

3.3 教学方法通过实验演示和计算示例,让学生了解分子间作用力的测量方法。

采用实践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和计算。

3.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在实验和计算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

通过提问和学生回答,了解学生对分子间作用力的测量方法的掌握程度。

第四章:分子间作用力与物质性质的关系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分子间作用力与物质性质的关系。

让学生理解分子间作用力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4.2 教学内容分子间作用力与物质性质的关系:熔点、沸点、溶解度等。

分子间作用力对物质性质的影响:分子间作用力的强弱与物质熔点、沸点、溶解度等性质的关系。

《分子间作用力》教案公开课

《分子间作用力》教案公开课

《分子间作用力》教案公开课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分子间作用力的概念及其类型。

2. 使学生掌握分子间作用力与物质性质之间的关系。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分子间作用力的概念2. 分子间作用力的类型3. 分子间作用力与物质性质的关系4. 分子间作用力的实验探究5. 分子间作用力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分子间作用力的概念、类型及与物质性质的关系。

难点:分子间作用力的实验探究和实际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分子间作用力的相关问题。

2. 利用实验现象,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分子间作用力的存在和作用。

3.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分子间作用力在实际应用中的具体例子。

4. 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五、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烧杯、试管、滴定管等。

2. 实验试剂:氢氧化钠、盐酸、酒精等。

3. 课件和教学素材。

4. 小组讨论问题清单。

教案一、导入(5分钟)1. 利用PPT展示分子间作用力的定义,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的主题。

2. 提问:同学们听说过分子间作用力吗?它们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什么关系?二、知识讲解(10分钟)1. 讲解分子间作用力的概念,解释其重要性。

2. 介绍分子间作用力的类型,如范德华力、氢键、离子键等。

3. 阐述分子间作用力与物质性质之间的关系,如熔点、沸点、溶解度等。

三、实验探究(15分钟)1. 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2. 分析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得出分子间作用力的存在和作用。

四、案例分析(10分钟)1. 利用PPT展示分子间作用力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如液晶、纳米材料等。

2. 分析例子中分子间作用力的重要性,让学生感受其应用价值。

五、小组讨论(10分钟)1. 发放小组讨论问题清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讨。

2. 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第4节分子间作用力与物质性质

第4节分子间作用力与物质性质

第4节分子间作用力与物质性质【学习目标】1知道分子间作用力的广泛存在及其对物质性质(如熔点、沸点)的影响。

2、理解氢键的形成条件、类型、特点以及氢键对物质性质(如熔点、沸点、溶解度)影响。

3、了解范德华力、氢键与化学键的关系,会区分范德华力、化学键与氢键4、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物质熔沸点变化的原因【教学重难点】分子间作用力、氢键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本节知识框架分子间普遍存分子间前预习区】范德华力【课1什么是范存在于某些原德华子或分子之间华力对物质的性质何影响?^氢键J物质熔点、沸点以及溶解度等性质2、氢键是化学键吗?氢键的形成条件是什么?氢键对物质的性质有何影响?分为哪几类?3、 氢键与范德华力、化学键的强弱关系是什么?请你根据表中的数据与同学交流讨论以下问题: (1)卤素单质熔化或气化时破坏的微粒间作用力是什么?卤素单质的熔、沸点有怎样的变化规律?(2 )导致卤素单质熔、沸点规律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它与卤素单质相对分子质量的变化 规律有怎样的关系?【预习达标区】1、下列氢化物在液态时, 分子间不存在氢键的是 ()A. HF B.H 2O C .NH D .CH2、 在 HCl 、 HBr 、HI 、HF 中, 沸点最低的是()A. HFB.HCl C.HBrD.HI【课堂互动区】【问题组1】范德华力与物质性质1. 比较CO 和CS 、CO 和ChHCHO 常温下的状态,判断这两组物质的熔沸点高低。

2. 两组物质熔沸点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 范德华力除与相对分子质量有关以外,还与什么因素有关? 【知识梳理1】升咼,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增大的结果;例如, F 2、Cl 2、B 「2、I 2分子间作用力越来越 __________ ,熔沸点越来越__________ 。

3、范德华力主要影响物质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性质。

其影响规律是:①范德华力弱的时候物质一般呈 ___________ 态,强的时候一般呈 _______ 态氢键又可以②范德华力越强,物质的熔沸点越_____________ 。

《分子结构与物质的性质 第2课时》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化学人教版高中选择性必修2(新课标)】

《分子结构与物质的性质 第2课时》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化学人教版高中选择性必修2(新课标)】

分子结构与物质的性质第2课时◆教学目标1. 认识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知道范德华力是常见的分子间作用力;能说明范德华力对物质熔沸点等性质的影响,形成“结构决定性质”的基本观念。

2. 知道氢键使常见的分子间作用力;能说明氢键对物质熔点、沸点等性质的影响,能举例说明氢键对于生命的重大意义。

◆教学重难点分子间作用力、氢键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为什么气体在降温加压时会液化?液体在降温时会凝固?从微观过程来看,气体在液化、液体在凝固的过程中,分子间的平均距离在逐渐减小。

固体、液体在宏观上能够彼此凝聚在一起,说明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

液化、凝固的过程中,随着分子间距离减少,分子间这种普遍的作用力逐渐增强;同理,在熔化、汽化的过程中,随着分子间距离增大,分子间这种普遍的作用力逐渐减弱。

二、讲授新课二、分子间的作用力1. 范德华力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范德华是最早研究分子间普遍存在作用力的科学家,因而把这类分子间作用力称为范德华力。

范德华力很弱,比化学键的键能小1~2个数量级。

其强度一般是2~20 kJ/mol。

【提问】(1)下表列举了某些分子间的范德华力,结合分子结构的特点和数据,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讲解】1.HCl、HBr、HI三者分子结构结构相似,均为直线形。

HCl、HBr、HI的相对分子质量逐渐增大,范德华力逐渐增大。

2.Ar的相对分子质量大于CO和HCl,但CO、HCl分子间的范德华更大,因为CO和HCl是极性分子。

分子的极性越大,范德华力越大。

【提问】(2)下表列举了卤素单质的熔点和沸点,怎样解释卤素单质从F2~I2的熔点和沸点越来越高?【讲解】相对分子质量从F2~I2逐渐增大,且它们均为非极性分子,因此卤素单质分子间的范德华力从F2~I2逐渐增大。

熔化或沸腾过程中分子距离增大,分子间的范德华力被破坏。

范德华力越强,破坏所需的条件就更为剧烈,所需外界提供的能量就越多。

因此微观上分子间的范德华力越强,宏观上物质表现为在更高的温度下才发生熔化和沸腾,物质拥有更高的熔点、沸点。

《分子间作用力》教案公开课

《分子间作用力》教案公开课

书设计一、范德华力的存在二.分子间作用力的类型四.范德华力对物质熔沸点的影响(1)结构相似,相对分子质量越大,范德华力越大,熔沸点越高(2)相对分子质量相同或相近时,分子的极性越大,范德华力越大,,其熔沸点越高一、氢键的成因:H—X键具有强极性,“裸露”质子二、氢键的相关知识1.氢健的形成条件:2.氢键的定义:3.氢键的表示方法:X—H···Y(X、Y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4.氢键对物质的性质的影响:5.说明:氢键与范德华力之间的区别6.氢键可以在分子之间形成,也可在分子内部形成:如邻羟基苯甲酸和对羟基苯甲酸。

做笔记[课堂练习]1.二氧化碳由固体(干冰)变为气体时,下列各项发生变化的是()A、分子间距离B、极性键C、分子之间的作用力D、离子键被破坏2.固体乙醇晶体中不存在的作用力是()A、离子键B、范德华力C、极性键D、非极性键3.SiCl4的分子结构与CH4类似,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SiCl4具有正四面体的构型B.在SiCl4和CCl4晶体中,前者分子间作用力比后者大C.常温下SiCl4是气体D.SiCl4的分子中硅氯键的极性比CCl4中的碳氯键强4.下列各组物质气化或熔化时,所克服的微粒间的作用力,属同种类型的是()A.碘和干冰的升华B.二氧化硅和生石灰的熔化C.氯化钠和铁的熔化D.苯和已烷的蒸发5.下列物质中不存在氢键的是()A、冰醋酸中醋酸分子之间B、一水合氨分子中的氨分子与水分子之间C、液态氟化氢中氟化氢分子之间D、可燃冰(CH4·8H2O)中甲烷分子与水分子之间6.固体乙醇晶体中不存在的作用力是()A、极性键B、非极性键C、离子键D、氢键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分子间作用力是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总称B、范德华力与氢键可同时存在于分子之间C、分子间氢键的形成除使物质的熔沸点升高外,对物质的溶解度、硬度等也有影响D、氢键是一种特殊的化学键,它广泛地存在于自然界中8.下列有关水的叙述中,可以用氢键的知识来解释的是()A、水比硫化氢气体稳定B、水的熔沸点比硫化氢的高C、氯化氢气体易溶于水D、0℃时,水的密度比冰大。

高中化学《分子间作用力与物质性质》说课公开课PPT课件

高中化学《分子间作用力与物质性质》说课公开课PPT课件

正丙醇
正丁醇
乙醇
甲醇
11
四、教学过程——实验探究
《分子间作用力与氢键》
实验结论: 挥发时温度下降得越快,挥发就越容易,挥发时 需要克服的作用力就小,内部的范德华力就越小。
规律:组成和结构相似的分子,随着相对分子质量的逐 渐增加,范德华力增大。
12
四、教学过程——实验探究
《分子间作用力与氢键》
实验探究3
学生探究活动,研究分子 间作用力的影响因素与氢键
以利数字化实验技术为突破口、以 实验探究活动为载体 , 体现了分子间 作用力的存在。
宏观辨识、微观探析、证据推 理、科学探究、创新意识
5
四、教学过程——情境引入
《分子间作用力与氢键》
6
四、教学过程——实验探究
《分子间作用力与氢键》
实验探究1
实验
观察液体挥发时体系的能量状态的变化,
学生经常接触的传统实验也不能更加直观的把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概念,学生在学习时缺乏有 效的抓手。
3
二、教学与评价目标
《分子间作用力与氢键》
(1)掌握分子间作用力与氢键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2)能对数字化实验数据、图像进行分析,归纳,讨论等得出结论。 (3)激发学生使用新实验技术的积极性,提高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
18
四、课后反思
《分子间作用力与氢键》
1.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实验探究本身就是培 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最佳途径。
2.数字化实验设备可以拓展我们的实验手段,把抽象的内容 更加直观的展现出来,方便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
3.探究实验的进行,培养了学生证据推理的意识,求真的科 学精神。
19
《分子间作用力与物质性质》说课

《分子间作用力》教案公开课

《分子间作用力》教案公开课

《分子间作用力》教案公开课第一章:引言1.1 课程背景1.2 分子间作用力的概念及其重要性1.3 教学目标与内容安排第二章:分子间作用力的基本概念2.1 分子间作用力的定义2.2 分子间作用力的分类2.3 分子间作用力的测量与表达第三章:分子间作用力的来源3.1 范德华力3.2 氢键3.3 电吸引力3.4 排斥力第四章:分子间作用力与物质性质的关系4.1 分子间作用力与物质状态的关系4.2 分子间作用力与物质溶解性的关系4.3 分子间作用力与物质沸点的关系第五章:分子间作用力的应用5.1 分子间作用力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5.2 分子间作用力在药物化学中的应用5.3 分子间作用力在生物化学中的应用本章节主要介绍了分子间作用力的基本概念、来源以及与物质性质和应用的关系。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分子间作用力的定义和重要性,掌握分子间作用力的分类和来源,并了解分子间作用力与物质性质和应用之间的联系。

第六章:分子间作用力的实验测定6.1 分子间作用力的实验方法6.2 分子间作用力的测定技术6.3 实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第七章:分子间作用力在化学反应中的角色7.1 分子间作用力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7.2 分子间作用力对化学平衡的影响7.3 分子间作用力在催化反应中的应用第八章:分子间作用力在生物分子中的应用8.1 分子间作用力在蛋白质结构中的作用8.2 分子间作用力在DNA双螺旋结构中的作用8.3 分子间作用力在酶催化中的作用第九章:分子间作用力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9.1 分子间作用力在高分子材料中的应用9.2 分子间作用力在纳米材料中的应用9.3 分子间作用力在新能源材料中的应用第十章:分子间作用力的研究前沿与展望10.1 分子间作用力研究的最新进展10.2 分子间作用力在新技术开发中的应用10.3 分子间作用力研究的未来挑战与机遇这五个章节主要讨论了分子间作用力的实验测定方法、在化学反应和生物分子中的应用,以及在材料科学和研究前沿中的重要角色。

高中物理《分子间的作用力》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分子间的作用力》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一、新课引入:演示实验:将20ml 的酒精和20ml 水融合后,学生观察总体积的变化?并得出结论:分子间存在间隙。

(为了现象明显,将水中滴入几滴红墨水)二、实验探究:实验一:(验证分子间存在着引力)将沾水的两个光盘贴到一起,逐渐错开,手拿上方的一个光盘,分析下方光盘未掉下的原因,最终光盘滑落的原因。

实验二:(验证分子间存在着斥力)将水枪吸入一段水柱,然后推把手退出水柱内的气柱,然后堵住出口,分析水推不动把手的原因。

一学一练:1.下列现象中不能说明分子间存在分子力的是:A、两铝块能被压合在一起B、钢绳不易被拉断C、水不容易被压缩D、空气容易被压缩注意重点分析选项CD 的区别,帮助学生理解大气压强和分子斥力的区别。

引出分子间作用力的范围,说明气体分子间距离过大,分子间不存在分子力。

三、分组讨论:探究分子间作用力的基本规律提出问题:分子间作用力的规律是怎样的?给出科学家研究的结论:学生分组讨论,分子间作用力的规律学生展示其结果后,给出结论:1、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同时存在2、随着分子间距离r 的增大,斥力和引力都变小,但斥力变化较快。

3、当r=r0 时,斥力等于引力,分子间表现的合力为零。

r<r0 时,分子力表现为斥力,r>r0 时,分子力表现为引力。

分子间作用力随距离变化的关系图像如何画出,给学生讲解根据分子间引力和斥力的变化关系,画出合力的方法,学生根据学案自主学习,找学生到黑板上展示自己的研究结果。

教师根据学生画出的图像,进一步分析分子间作用力随距离的变化关系。

用类比教学的方式,让学生从宏观微观两个角度感知分子间作用力的基本规律。

一学一练例题2 :如图所示,设有一分子位于图中的坐标原点O 处不动,另一分子可位于x 轴上不同位置处,图中纵坐标表示这两个分子间分子力的大小,两条曲线分别表示斥力和引力的大小随两分子间距离变化的关系,e 为两曲线的交点,则()A.ab 线表示引力,cd 线表示斥力,e 点的横坐标数量级为10-15 mB.ab 线表示斥力,cd 线表示引力,e 点的横坐标数量级为10-10 mC.ab 线表示引力,cd 线表示斥力,e 点的横坐标数量级为10-10 mD.ab 线表示斥力,cd 线表示引力,e 点的横坐标数量级为10-15 m例题3、清晨,草叶上的露珠是由空气中的水汽凝结成德水珠,这一物理过程中,水分子间的()A 引力消失,斥力增大B 斥力消失,引力增大C 引力、斥力都减小D 引力、斥力都增大四、自主阅读:分子动理论知识整合:学生自主阅读分子动理论的知识:并以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以引导教学的方式,讲解分子动理论的内容,同时复习前三节的基本知识。

高中化学_【课堂实录】分子间作用力与物质性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化学_【课堂实录】分子间作用力与物质性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化学2(必修)》的学习知道微粒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并且学习了两种强相互作用—共价键和离子键,并且通过本章前三节的学习对共价键和离子键的形成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这些都为“分子间作用力与物质性质”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由于本部分内容比较抽象晦涩,需要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微粒观,这也是学生学习本部分存在的困难。

效果分析通过两个学生熟悉的实验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借由一系列的问题引出范德华力的概念;再借由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切实感受范德华力的存在,比较化学键和范德华力的大小进一步使学生感受范德华力的广泛及真实地存在,在理解了范德华力的概念后向学生介绍范德华力的特点和实质。

最后通过分析卤素单质熔沸点的变化趋势了解范德华力对物质性质的影响,层层递进深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教材分析微粒间的相互作用包括共价键、离子键、金属键和分子间作用力。

《化学2(必修)》教材中涉及了共价键和离子键两种强相互作用,而没有介绍分子间作用力。

只有认识了微粒间的相互作用,才能更好地了解分子的构型和性质,更好地了解物质的物理性质和物质间化学反应的本质。

本节课“分子间作用力与物质性质”使学生认识到微粒间还存在一种弱相互作用—分子间作用力,了解分子间作用力的存在对物质性质的影响,发展和深化了学生的已有概念。

本节课以学生熟悉的水的性质为线索展开,通过水的三态变化和通电分解的实质,引出分子间作用力的存在;通过不同物质熔、沸点的比较,初步建立分子间作用力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评测练习1.下列各组物质中,都是由极性键构成极性分子的一组是( )A.CH4和Br2B.NH3和H2OC.H2S和CCl4D.CO2和HCl2.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NH3、CO、CO2都是极性分子B.CH4、CCl4都是含有极性键的非极性分子C.HF、HCl、HBr、HI的稳定性依次增强D.CS2、H2O、C2H2都是直线形分子3.(双选)下列物质的变化,破坏的主要是范德华力或氢键的是( )A.碘单质的升华B.NaCl溶于水C.将水加热变为水蒸气D.NH4Cl受热4.固体乙醇中不存在的作用力是( )A.离子键B.极性键C.非极性键D.范德华力5.有下列两组命题A组Ⅰ.H—I键键能大于H—Cl键键能Ⅱ.H—I键键能小于H—Cl键键能Ⅲ.HI分子间范德华力大于HCl分子间范德华力Ⅳ.HI分子间范德华力小于HCl分子间范德华力B组a.HI比HCl稳定b.HCl比HI稳定c.HI沸点比HCl高d.HI沸点比HCl低B组命题正确且能用A组命题给以正确解释的是( )①Ⅰ a ②Ⅱ b ③Ⅲ c ④Ⅳ d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课后反思上完这节课,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我认为最大的不足之处是板书太少,总结原因是由于自己现在上课过多的依赖多媒体,而忽视了板书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我在整个教学过程将大部分的内容小结都总结在了多媒体上,而这一部分内容恰恰是最应该呈现在黑板上的,在多媒体和板书之间,我过分注重了前者,而忽视了后者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特别是板书体现了一个教师的基本素质,体现课堂的完整性,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将板书和多媒体结合起来,综合运用,相信在之后的教学中肯定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课标分析。

《分子结构与物质的性质》 教学设计

《分子结构与物质的性质》 教学设计

《分子结构与物质的性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了解共价键的本质和特征,理解共价键的类型(σ键和π键)。

(2)掌握分子的立体构型,能够运用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和杂化轨道理论解释分子的立体结构。

(3)理解分子的极性和分子间作用力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模型构建、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2)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2)让学生认识到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应用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共价键的类型和特征。

(2)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和杂化轨道理论。

(3)分子的极性和分子间作用力。

2、教学难点(1)杂化轨道理论的理解和应用。

(2)分子间作用力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模型演示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物质的图片,如氧气、水、二氧化碳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质的性质差异与分子结构之间的关系,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分子结构与物质的性质。

2、知识讲解(1)共价键①讲解共价键的本质,即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的化学键。

②以氢气分子的形成过程为例,说明共价键的形成条件。

③介绍共价键的特征,包括饱和性和方向性。

④重点讲解共价键的类型,即σ键和π键。

通过模型演示和动画展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σ键和π键的形成方式和特点。

(2)分子的立体构型①介绍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引导学生通过计算价层电子对数来预测分子的立体构型。

②以甲烷、氨气、水分子为例,详细讲解如何运用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确定分子的空间结构。

③讲解杂化轨道理论,解释原子轨道在形成分子时发生杂化的原因和杂化轨道的类型(如 sp、sp2、sp3 杂化)。

④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掌握如何运用杂化轨道理论解释分子的立体构型。

鲁科版高二化学选修3《分子间作用力与物质性质》说课稿

鲁科版高二化学选修3《分子间作用力与物质性质》说课稿

鲁科版高二化学选修3《分子间作用力与物质性质》说课稿一、引言1.1 说课背景本节课是鲁科版高二化学选修3课程中的一节,主要介绍分子间作用力与物质性质的关系。

通过本课,学生将了解到分子间作用力是决定物质性质的重要因素,进而从微观角度了解物质的宏观性质。

1.2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前,已经通过前期学习了解了分子与分子之间的各种作用力,以及这些作用力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学生对于离子键、共价键的形成与性质有一定的了解,能够分析物质的宏观性质与分子间作用力之间的关系。

然而,学生对于分子间作用力与物质性质的具体联系,还需要进一步探讨和加深理解。

为了教学的有效开展,我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实验数据分析和理论知识的学习,全面理解分子间作用力与物质性质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2.1 知识目标•了解分子间作用力的概念和种类;•掌握分子间作用力与物质性质的关系;•运用实验方法观察和分析分子间作用力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2.2 能力目标•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和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对化学研究的兴趣,培养学生对分子间作用力与物质性质研究的热情。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3.1 教学内容1.分子间作用力的概念–静电作用力、范德华力、氢键的概念及实例解析。

2.分子间作用力与物质性质的关系–结晶型固体的性质与离子键、共价键之间的作用力关系;–分子型固体的性质与分子间作用力之间的关系。

3.实验观察与分析–通过实验观察分子间作用力对物质性质的影响;–通过数据分析,探究不同类型的分子间作用力对物质性质的影响程度。

3.2 教学策略1.问题导入策略:通过提问,让学生回顾前期所学的离子键、共价键的知识,引导学生思考分子间作用力与物质性质之间的关系。

2.导入实验策略:通过实验展示不同物质的性质差异,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高中化学第2章第4节分子间作用力与物质性质教案鲁科版选修3(2)

高中化学第2章第4节分子间作用力与物质性质教案鲁科版选修3(2)

第4节分子间作用力与物质性质[学习目标定位]1. 了解分子间作用力的广泛存在及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2. 了解氢键的形成条件、类型和特点。

3.列举含有氢键的物质,知道氢键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新知导学--------------------------- --------------- 启迪思维採究规律一、范德华力与物质性质1.分析讨论,回答下列问题:(1) 液态苯、汽油等发生汽化时,为何需要加热?答案液态苯、汽油等发生汽化需要吸收能量克服其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2) 降低氯气的温度,为什么能使氯气转化为液态或固态?答案降低氯气的温度时,氯气分子的平均动能逐渐减小。

当分子靠自身的动能不足以克服分子间相互作用力时,分子就会凝聚在一起,形成液体或固体。

(3) 卤素单质F2、Cl2、Br2、I2,按其相对分子质量增大的顺序,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熔点、沸点)有何变化规律?答案颜色逐渐加深;由气态到液态、固态;熔、沸点逐渐升高。

2 •根据上述事实总结范德华力的概念及影响因素(1) 概念:物质的分子之间存在一种相互作用力叫分子间作用力,又叫范德华力。

(2) 影响因素:一般来说,相对分子质量越大,范德华力越大;分子的极性越大,范德华力越_ 大。

■归納总结------------------------------------------------------------------------ 1 .范德华力(1) 实质:电性作用。

⑵大小:范德华力的作用能通常比化学键的键能小得多,化学键的键能一般为100〜600kJ • mol,而范德华力的作用能一般只有2〜20kJ • mol「1。

(3) 特征:范德华力没有方向性和饱和性,只要分子周围空间允许,当气体分子凝聚时,它总是尽可能多的吸引其他分子。

(4) 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相对分子质量的大小、分子的空间构型以及分子中电荷分布是否均匀等。

2 •范德华力对物质性质的影响(1) 对物质熔、沸点的影响①组成和结构相似的物质,相对分子质量越大,范德华力越大,物质的熔、沸点就越高。

高中化学_分子间作用力与物质性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化学_分子间作用力与物质性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课外拓展】
1.热胀冷缩本是常见的物理现象,但为何水结冰后体积反而膨胀了呢?请你结合今天所学,尝试给出解释。
2.范德华力和氢键广泛体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请课下查找资料,以小组为单位展示。
3.完成《限时训练2-4》
(回顾提升)
学生活动:
以小组为单位梳理本节课知识。
(化学与人生)
教师活动:
化学中处处体现哲理和智慧,范德华力虽然微弱,但是积少成多,它使壁虎得以飞檐走壁,一根氢键的力量也是微乎其微,但是积少成多,却构成了欣欣向荣的生命。
生2:我们小组发现,不仅是两个水分子可以连在一起,一个水分子的两个氢原子也可以再被其他的氧原子吸引,所以,一个水分子周围可以与4个水分子相连,这样集结成片以后,便会使得沸点明显升高。
教师活动:
讲解氢键的形成过程。
学生活动:
1.阅读课本P62页,归纳氢键的定义、表示方法及特点。
2.再次拼插靠近水分子,模拟氢键的形成过程,尝试总结一下氢键形成的条件。
教师活动:总结氢键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过度、质疑)氢键的形成来自定能使物质的熔沸点升高么?展示实例:展示邻羟基苯甲醛与对羟基苯甲醛的熔点,思考,为什么邻羟基苯甲醛的熔点比对羟基苯甲醛的低?
学生活动:
用课前安插好的对羟基苯甲醛和邻羟基苯甲醛的分子球棍模型,观察二者在结构上的区别并思考。
推测原因:
邻羟基苯甲醛中的氧原子与氢原子相隔较近,我们推测他们自己本身形成了氢键,这样的话相当于削弱了与外界形成氢键的能力,而对羟基苯甲醛中氧原子和氢原子相隔比较远,无法自己形成氢键,只能和外界的分子形成氢键,这样的话就会连成一片,使得沸点升高。
教师活动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若形成分子间氢键,则物质的熔沸点升高;若形成的是分子内氢键,则削弱了分子间作用力,反而使熔沸点降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科版《物质结构与性质》第2章第4节
《分子间作用力与物质性质》教学设计
厦门市第二外国语学校苏灵海
一、设计思路简介
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系统学习了共价键、离子键等化学键,对构成物质的分子内部结
构有所了解,具备了一定的抽象及空间想象能力,但还未形成以微观的视角来研究物质
结构观念,对概念之间的区别及联系还很模糊,因此,本节课主要引导学生采取类比推
理,及从宏观到微观的认识物质的方法来学习本节内容。

同时在学习中充分借鉴“271
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发挥《导学案》导学作用,以小组建设为保障,采取自主、合作、
探究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在整个教学设计中,充分体现以学生
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改理念,重视学生的参与,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小组合作学习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化学键与分子间作用力的区别。

2、知道分子间作用力的广泛存在及其对物质性质(如熔点、沸点)的影响。

3、知道氢键的形成条件、类型、特点。

过程与方法:
1、学会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的科学认识事物的方法。

2、通过分析、总结,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类比推理、抽象等思维方法。

3、通过坐标图的展示,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生活实例的展示,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培养学生热爱化学的
情感。

2、通过小组“交流.研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3、了解分子间作用力,特别是氢键对于水特殊性质的影响作用,了解氢键对于自然界存在和生命科学的重大意义。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分子间作用力及对物质性质影响、氢键的形成。

1、教学难点:
氢键的形成。

四、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1、多媒体及实物投影仪
2、小组计分板,导学案
五、教学设计
一、范德华力
1、定义: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很弱。

2、实质:电性作用
3、特征:无方向性和饱和性
二、影响范德华力的因素:
1、结构相似的分子,相对分子质量越大,范德华力越大。

三、氢键
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