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三第4章
高中生物新教材选择性必修三同步讲义 第4章 第1节 转基因产品的安全性
第1节转基因产品的安全性[学习目标] 1.关注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
2.举例说出关于转基因生物安全性问题的不同观点及论据。
3.形成对待转基因生物安全性问题的理性、求实的态度。
1.转基因成果(1)微生物方面①优点:微生物具有生理结构和遗传物质简单、生长繁殖快、对环境因素敏感和容易进行遗传物质操作等优点。
②成果a.转基因技术已被用来减少啤酒酵母双乙酰的生成,缩短啤酒的发酵周期。
b.用基因工程技术构建高产、优质的基因工程菌来生产氨基酸。
c.用基因工程菌生产药物。
(2)转基因动物方面①培育了一批生长迅速、营养品质优良的转基因家禽、家畜。
②培育了抵抗相应病毒的动物新品种。
③建立了某些人类疾病的转基因动物模型。
(3)转基因植物方面①培育出了大批具有抗虫、抗病、抗除草剂和耐储藏等新性状的作物。
②种植最多的转基因作物是大豆和玉米,其次是棉花和油菜。
2.对转基因产品安全性的争论和理性看待转基因技术(1)对转基因产品安全性存在争论的原因:人们的价值观取向不同,对于转基因技术就会产生不同的见解,特别是在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等方面发生激烈的争论。
(2)技术的中立性:转基因作为一项技术本身是中性的,由这项技术研发出来的产品需要经过一系列的安全性评价,符合相应标准后才能上市。
(3)如何理性看待转基因技术:需要以完备的相关科学知识为基础,即清晰地了解转基因技术的原理和操作规程;还应该看到人们的观点受到许多复杂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最重要的是,要靠确凿的证据和严谨的逻辑进行思考和辩论。
(4)我国对转基因技术的方针:研究上要大胆,坚持自主创新;推广上要慎重,做到确保安全;管理上要严格,坚持依法监管。
(5)转基因技术安全性保障措施:针对转基因技术的应用,我国颁布和实施了一系列法规和政策,既维护了消费者对转基因产品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又最大程度地保证了转基因技术和已经上市的转基因产品的安全性。
判断正误(1)转基因抗虫植物能抗病,种植过程中可以不施农药()(2)为了维护消费者对转基因产品的知情权和选择权,需对转基因生物产品及其加工品加贴标注,以方便消费者自主选择()答案(1)×(2)√解析(1)转基因抗虫植物能抵抗虫害,但不能抗病。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三 第4章 第3节 禁止生物武器
预习反馈 1.下列关于生物武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自然界本来存在的、具有大规模杀伤性的武器 B.生物武器包含致病微生物、毒素等 C.可以通过食物、生活必需品等散布 D.一旦使用,将造成大规模伤亡 答案A 解析生物武器包括致病菌类、病毒类和生化毒剂类等,其中有自然 界本来存在的,也有人工改造的。
的潜伏期,并且受自然条件影响大。
三、对生物武器的威胁,不能掉以轻心 1.生物武器的潜在威胁 (1)某些国家进行细菌武器、生化毒剂等的研究和储存,对人类威胁 极大。 (2)一些恐怖组织或个人试图寻找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生物武器一旦 被他们利用,会产生巨大危害。 (3)转基因技术的出现,使得制造各种新型致病菌成为可能。
第3节 禁止生物武器
1.举例说明历史上生物武器对人类造成的严重威胁与伤 学习目标 害。
2.认同我国反对生物武器及其技术和设备的扩散的立场。
一、生物武器的种类及特点 1.生物武器的种类:包括致病菌类、病毒类、生化毒剂类等。 2.生物武器的特点:生物武器具有致病能力强、攻击范围广、造成 伤亡大的特点。 二、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1.二战期间,日本组建从事细菌战的731部队和100部队,大量培养 鼠疫、霍乱、伤寒和炭疽等致病菌进行细菌战,对我国造成巨大伤 害。 2.1950年12月至1951年1月,美军在从“三八线”南撤过程中散布大量 的天花病毒,造成大量人员患病死亡。 3.1952年初,美军在中国人民志愿军控制区投下了细菌弹,散布10多 种致病菌。随后又将细菌战扩大到我国的东北地区。
①传染性强 ②污染面积广,不易被发现 ③有一定的潜伏期 ④
像核武器一样破坏建筑物 ⑤自然条件下的大雪、低温、干燥、
日晒等不影响生物武器的杀伤力
A.①②③
B.②③④⑤
高中生物课件 必修三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ppt
本部分命题多以种群的增长曲线物理模型图和新
情景文字信息、表格信息实现对本部分内容综合考查。 瞻望
主要考查获取信息的能力和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 考向
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田中,长有许多杂草,还有食草
单位空间内某种 群的个体数量
①不同物种,种群密度不同; ②同一物种,种群密度可变; ③调查方法:标志重捕法、样方法等
出生 率、 死亡
率
在单位时间内新 产生或死亡的个 体数目占该种群 个体总数的比率
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
特征 项目
迁入率、 迁出率
年龄 组成
含义
在单位时间内迁入 或迁出的个体数目 占该种群个体总数 的比率
1.如图所示为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增长,在有环
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增长,下列关于种群在某
环境中数量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种群数量增长率为0 B.种群增长过程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d点之后 C.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克服环境阻力生存下来的个体数量 D.若该种群在c点时数量为100,则该种群的K值为400
本部分内容相对较单纯,仅从课标和考试大纲的要求来 看,本部分内容高考中的要求并不太高,只有种群的数量变 回 化是Ⅱ级要求,主要内容有种群的基本特征(数量特征)、种 顾 群数量的增长规律(“J”型增长和“S”型增长)、种间关系、 考 群落演替等,课标中的新增内容“群落的演替”及“土壤中 情 动物类群丰富度探究”在近年高考中考查频率相对较高。 2009山东理综6题和2009宁夏理综32题都通过种群的增长曲 线物理模型考查了种群数量的变化。
假种皮被消化而种子随粪便散播到山坡上再萌发生长。从种
间关系看,鸟类与红豆杉之间存在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三课件——第4章 第 1 节 转基因产品的安全性
2.(2021·开封高二检测)下列关于转基因生物安全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转基因作物被动物食用后,目的基因会转入动物体细胞中
B.转基因技术的应用解决了人类史上很多难题,是有利无害的
C.现在很多转基因食品的包装都有警示标志,就是提示潜在的安全性
D.转基因食品比传统食品营养更丰富,因此在不久之后转基因食品会替代传统食品
2.转基因成果令人叹为观止,下面不是转基因成果的一项是( ) A.抗虫棉花 B.能清除石油污染的假单胞杆菌 C.我国奶牛的主要品种——中国荷斯坦牛 D.抗除草剂玉米
【解析】选 C。抗虫棉花、能清除石油污染的假单胞杆菌、抗除草剂玉米都属 于转基因成果,A、B、D正确。我国奶牛的主要品种——中国荷斯坦牛是将国外 的荷斯坦牛引进后,在我国经过长期驯化,与当地黄牛进行杂交和选育,逐渐形成 的优良品种,所以它属于杂交育种成果,C错误。
【解析】选C。动物取食转基因作物后,要经过消化吸收才能进入体内,此时基因也会被水 解,因此目的基因不可能直接进入动物细胞,A错误;转基因技术的应用解决了人类史上很多 难题,但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B错误;现在很多转基因食品的包装都有警示标志, 就是提示潜在的安全性,让消费者谨慎选择,C正确;转基因食品和传统食品各有优缺点,不久 后转基因食品不会替代传统食品,D错误。
(2)外来物种入侵带来的危害有哪些? 提示:①外来物种进入新的生态系统之后,由于没有天敌,极易造成生长失控,破坏 生态系统的结构; ②入侵的外来物种可能会造成生物多样性降低; ③外来物种进入新的生态系统后,往往会对当地的农业或林业带来严重的损害, 即爆发所谓的生物灾害; ④有些外来植物产生的花粉可能成为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的新过敏原。
【解析】选B。吃了转基因食品,其中的基因会被消化分解,因此不会整合到人的 基因组中,A错误;严格管理好目的基因和控制好目的基因的表达部位,则转基因 食品安全性可以得到保障,B正确;食用转基因大米不一定会对人的健康造成危 害,C错误;根据抗除草剂植物加工的食品不一定会导致人患癌症,D错误。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1节《种群的特征》 课件 (共50张PPT)
成年个体数
幼年个体数
A
B
C
1. 图中A种群属于增长型,C种群属于衰 退型,B种群属于稳定型。这是由于种群中年 轻个体越多,一般来说出生率会越高,死亡率 会越低。
34
2. 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也 不一定总是保持稳定。这是因为出生率和死亡 率不完全决定于年龄组成,还会受到食物、天 敌、气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此外,种群数量 还受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影响。年龄组成为衰退 型的种群,种群数量一般来说会越来越小,但 是也不排除由于食物充足、缺少天敌、迁入率 提高等原因而使种群数量增长的情况。
1、取样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随机性 样方的大小 样方的数量
2、样方的多少会影响调查结果吗?
样方数越多结果越接近真实值
16
说明: ①样方法除适用于植物外,还适用于
活动范围较小的动物,如蚯蚓、某种昆 虫卵、作物植株上的蚜虫、跳蝻等。
②对于趋光性的昆虫,还可以用黑光 灯进行灯光诱捕的方法调查它们的种群 密度。
(3)性别比例的应用: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 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 比例,从而达到杀虫效果。 (4)性别比例的意义: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动。
39
我国男女比例失调婴儿性别比接近120 : 100
2004年《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状 况》白皮书指出,我国男女(0至4岁)性 别比例接近120 : 100,远超国际认同的可 以容忍的最高警戒线107。
每一个个体在种群分布领域中各个点出现的机 会是相等的,并且某一个体的存在不影响其他 个体的分布。
老年 成年
32
③衰退型:特点种群幼年
个体较少,而老年个体较
多,种群处于衰退时期, 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4.1《种群的特征
生物 必修3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自主学习 新知突破
合作探究 课堂互动
高效测评 知能提升
课时作业
1.种群概念的理解 (1)两个要素:“同种”和“全部”,即种群是物种存在 的形式。 (2)两个条件:“时间”和“空间”,即种群具有一定的 时空限制,离开一定的空间和时间的种群是不存在的。 (3)两个方面宏 微观 观方 方面 面: :种 种群 群是 是生 生物 物繁 进殖 化的 的基 基本 本单 单位 位
生物 必修3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自主学习 新知突破
合作探究 课堂互动
高效测评 知能提升
课时作业
(1)种群的特征是个体不具有的,个体只能 具有性别、年龄、出生、死亡等特征。
(2)同一物种在不同区域内可以有多个种群,但一个种群 内的个体都为同一物种。
生物 必修3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自主学习 新知突破
合作探究 课堂互动
高效测评 知能提升
课时作业
[自主解答] ________ 解析: 12月份未成熟个体为0,说明该种群10月份的出 生率可能为0,A正确;天敌迁入后,未成熟个体和衰老个体 容易被捕食,从而导致该种群年龄结构发生改变,B正确;由 图可知,在不同的季节年龄结构不同,C正确;大量诱杀雄性 个体,影响性别比例,导致出生率下降,最终使种群密度降 低,D错误。 答案: D
自主学习 新知突破
合作探究 课堂互动
高效测评 知能提升
课时作业
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
生物 必修3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自主学习 新知突破
合作探究 课堂互动
高效测评 知能提升
课时作业
2.年龄组成的曲线图
图甲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出生率>死亡率,种群数 量增加,属增长型;而图乙相反,应为衰退型。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二节—种群数量的变化(含答案解析)..
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知识点一构建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1.数学模型概念,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是为了某种目的用字母、数字及其他数学符号建立起来的方程式以及图表、图像等数学表达式。
2.意义,数学模型是联系实际问题与数学规律的桥梁,具有解释、判断、预测等重要作用。
知识点二种群数量的增长,1.种群的“J”型增长(1)“J”型曲线:自然界确有类似细菌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如果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曲线则大致呈“J”型。
(2)“J”型增长的原因:食物充足、没有天敌、气候适宜等,这一理想条件只有在实验室或某物种最初进入一条件非常适宜的环境时才会出现。
(3)“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模型假设: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下,种群的数量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是第一年的λ倍。
增长速率不随种群密度的变化而变化。
,建立模型:,一年后该种群的数量应为:N1=N0λ,两年后该种群的数量应为:N2=N1×λ=N0λ2,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应为:N t=N0λt,N0:该种群的起始数量;t:时间;N t:t年后种群数量;λ:增长的倍数。
注:当时,种群数量上升;当λ=1时,种群数量不变;当时,种群数量下降。
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1)“S”型曲线出现的原因,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使生存斗争加剧,种群的增长速率下降。
(2)实例:高斯的实验。
(3)“S”型曲线: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呈“S”型。
①K值: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
a.不同物种在同一环境中K值不同。
b.当环境改变时生物的K值改变。
②K/2值:K值的一半,是种群数量增长最快点。
③增长速率:可以看出种群的增长速率在K/2时最大,K/2之前不断增加,在K/2之后逐渐减小,当达到K值时增长速率为0。
4.1.10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一节
探究实验
(阅读课本P61)
1.为什么选双子叶草本植物?
2.取样的关键是?
3.常用的取样方法有哪些? 4.调查对象为草本植物时,样方应选多 大合适?若调查对象为灌木或乔木,样 方大小又该怎么设置?
4.1 种群的特征
绵阳中学实验学校生物组 杨水英
知识回顾
A.我校所有的学霸
种群?
B.东海所有的鱼
C.一片草地上所有的蒲公英
D.一个池塘里所有的蝌蚪
一、种群的空间特征
水稻的空间分布
某种杂草的空间分布
瓢虫的空间分布
均匀分布
随机分布
集群分布
下列叙述中不属于种群空间特征描述的是 A.斑马在草原上成群活动
取样方法
放大
调查地段为非长方形
调查地段为长方形
计数原则:样方内+任意相邻两边及夹角上的个体
课前自主探究:用样方法调查我校 某草地中小飞蓬的种群密度
两个组调查的结果
蚜虫
跳蝻
2、标志重捕法 (P62)
许多动物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不宜用 样方法,常用的方法之一是标志重捕法。在被调 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份个体 ,做上 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 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数的 比例,来估计种群密度。
课堂检测
2.据图回答:
(1)我国在50—60年代出现生育高峰,因此造成70年代初期人 甲 口的年龄组成为图 所示类型。 (2)在渔业生产中,要严格控制鱼网孔眼大小以保护幼鱼,这 甲 将会使鱼的年龄组成为图 所示类型。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族群和生态圈知识点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族群和生态圈知识点1. 族群的定义- 族群指的是生态学中相同物种的个体在同一地区共同生活的群体。
在一个族群中,个体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关系。
2. 族群的结构- 族群的结构包括数量、密度和分布等方面。
- 族群数量指的是该族群中的个体数量。
- 族群密度指的是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内的个体数。
- 族群分布指的是该族群在一定区域内的空间分布情况。
3. 族群的增长与减少- 族群的增长与减少与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等因素有关。
- 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迁入率大于迁出率时,族群数量增加。
- 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迁入率小于迁出率时,族群数量减少。
4. 生态圈的概念- 生态圈指的是一个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和非生物因素相互作用的总体。
- 生态圈包括生物圈和非生物圈两部分。
5. 生态圈的层次结构- 生态圈的层次结构包括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等。
- 个体是生物界中最基本的单位,是生态圈中个体数量的统计单位。
- 种群是同一物种个体的总体,是生态圈中物种数量的统计单位。
- 群落是由多个物种组成的生物群体,是生态圈中群落数量的统计单位。
- 生态系统是由生物圈和非生物圈组成的相互作用的整体。
6. 生态圈的能量流动- 生态圈中的能量流动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来进行的。
- 食物链是描述生物之间能量传递关系的链式结构。
- 食物网是由多个食物链组成的复杂网络。
- 能量在生态圈中通过生物的摄食和代谢产生、传递和消耗。
以上是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族群和生态圈的一些基本知识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三 第4章 第1节 转基因产品的安全性
应理性看待,B项错误;科学家应科学地认识、评估和利用转基因产
品,C项正确;对待转基因技术,应趋利避害,这样可以避免转基因产
品引发的安全性问题,D项错误。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理性看待转基因技术
情境导引
材料一 科学研究表明,运用转基因技术能够培育出高产、优质、
多抗、高效的作物新品种。据报道,美国大豆和玉米生产中的90%
标识阈值。我国也已形成根据国情并与国际惯例相衔接的法律法
规、技术规程和管理体系。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1.上述材料是认同转基因作物还是反对转基因作物? 提示认同,但认为对转基因作物的研发和推广要严格监管。 2.我们应如何正确对待转基因技术取得的成果? 提示在生产和生活的某些方面,人类已离不开转基因技术成果,因 此应充分利用其优点,同时关注、限制它们的缺点。 3.探讨从哪些方面保证理性看待转基因技术。 提示①正确的社会舆论导向:人们对科学发展产生不同见解是正常 的社会现象,正确的舆论导向对科学技术的发展起促进作用。②社 会监督:建立良好的社会监督机制是减少转基因技术负面作用的有 效措施。③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完善的法律法规是保证转基因技 术健康发展的重要措施。
以上已经转基因化。原先对转基因作物持强烈反对态度的欧盟,也
已批准种植多种转基因作物。联合国粮农组织2011年公布的数据
显示,世界市场上82%的棉花和75%的大豆都已经转基因化。
材料二 为加强对转基因作物安全性的监管,美国立法规定,每一
种转基因食品上市前要经过农业部、环保部、药管局三个部门的
审查。欧盟和世界其他实施转基因生物标识制度的国家也设置了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3.通过基因工程,科学家已经培育出了许多具有抗虫、抗病、抗除 草剂等全新性状的农作物。但也有人对转基因产品的安全性提出 了疑问,试从正反两方面阐述你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提示转基因产品是安全的:①多环节、严谨的安全性评价,可以保 证转基因食品的安全;②转基因农作物要表现其新性状,必须有一 定的条件;③种植抗虫转基因农作物,可减少农药用量。转基因产 品是不安全的:①可能会出现新的过敏原;②导入转基因生物的外 源基因有可能与感染转基因生物的某些细菌或病毒杂交,从而重组 出对人类或其他生物有害的病原体;③重组的微生物在降解某些化 合物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中间产物,可能会对人类生活环境造成二次 污染。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4章第1节 种群的特征 课件(共20张PPT)精选优质 课件
注意:调查时要爱护植被,不攀折 花木,不破坏草坪,不毁坏庄稼。
⑷比较各小组对同一种群的种群密度的调查结果,就发现的问题进行讨论?
⑸讨论调查过程中发现的其他问题。
4—1 种群的特征
·种群密度及其调查方法
*种群密度: *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⑴样方法: 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样方, 先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再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 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蝗害”的战略,一方面通过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降低蝗虫密度,一方面改造飞蝗发
生地,如修筑堤坝、控制水位、耕垦湖滩荒地等。这样就成功地打开了飞蝗综合防
治的大门,使大面积的蝗害在中国大地上得以防治。
此后,马世骏先生在生态学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这些研究的共同 点都是从系统、综合、整体的观点和方法去认识对象、把握过程。正如他后来高度 概括的,生态学的实质就是协调生物与环境或个体与整体间的辩证关系,协调的实
如果你要研究一座城市的人口的 变化,迁入率和迁出率是不可忽视的 因素。
废弃的城市
冬季某城市的乌鸦种群(部分)
4—1 种群的特征
·种群密度及其调查方法 ·出生率和死亡率 ·迁入率和迁出率 ·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年龄组成: 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增长型 年龄组成的类型 稳定型
衰退型
思考与讨论
探究 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
·问题: ·制订计划: ·实施计划: ·结论: ·讨论:
注意:调查时要爱护植被,不攀折 花木,不破坏草坪,不毁坏庄稼。
⑴实地调查与本节课“问题探讨”活动中的模拟据调查有什么异同?
⑵为什么要强调随机取样?
⑶样方的多少会影响调查结果吗?
高二生物必修三知识点(第三四章)
高二生物必修三知识点(第三四章)第三章:遗传与变异1. 遗传的基本术语•基因:遗传信息的载体,决定个体的遗传性状。
•纯合体:同一基因型的个体。
•杂合体:两个基因型不同的个体。
•显性基因:表达出来的遗传性状。
•隐性基因:只有在纯合状态下才能表现出来的遗传性状。
•遗传密码:DNA和RNA分子上的碱基对应的密码。
2. 遗传规律•孟德尔遗传定律:–第一定律:掌握显性和隐性基因,同一特征两个基因分离传递。
–第二定律:独立性原理,两对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分离规律是相互独立的。
–第三定律:等位基因决定一个遗传特征。
•确定显性和隐性关系:–自交法:通过自交后代的观察,确定基因的显性和隐性关系。
–测交法:通过杂交实验确定基因的显性和隐性关系。
3. 基因的结构和功能•基因的结构:由脱氧核糖核酸(DNA)分子组成,包括编码区域和非编码区域。
•基因的功能:指导蛋白质的合成和调控遗传信息的传递。
4. DNA的复制•半保留复制:DNA分子的复制方式,新合成的DNA分子一个链为旧链,一个链为新链。
5. 变异与遗传性状•染色体的变异:–数目变异:例外染色体数目的变化。
–结构变异:染色体部分的缺失、重复、倒位或易位等。
•基因突变:–点突变:氮碱基的替代、插入或缺失。
–染色体突变:基因家族的扩张或缩减。
6. 选择性育种•选择育种:利用人工干预,选择出符合人们要求的优良个体进行繁殖。
•杂交育种:通过杂交利用遗传多样性,提高品种的产量和品质。
•突变育种:通过诱变剂诱导植物突变,筛选出具有良好性状的变异个体。
第四章:生物工程与遗传工程1. 生物技术与遗传工程•生物技术:应用生物学原理开发新产品和新技术。
•遗传工程:通过改造和利用生物体的遗传物质进行人为干预。
2. 基因工程技术•限制性内切酶:能切割特定的DNA序列。
•DNA连接酶:能连接DNA的酶。
•电泳:根据DNA的大小和电荷分离DNA分子的方法。
3. 基因克隆•基因克隆技术:将外源基因从一个生物体中分离出来并放入另一个生物体中。
必修三第4章第一二节种群和群落
具 黄鹂、杜鹃等 有 明 山雀、啄木鸟等 显 的 分 层 现 画眉等 象
影响分层(垂直)现象的因素: 植物:光照强弱
动物: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意义: 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空间和食物等 环境资源的能力
2、水平结构——镶嵌分布
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 光照强度、生物自身生长特点以及人与动物的影 响(即群落内部环境因子的不均匀性)
种群数量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即 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__环__境_容__纳__量 (K值)后,将停止增 长。
环境容纳量(K值):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 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增长率和增长速率
增长率= Nt-Nt-1 =出生率-死亡率
Nt-1 Nt-Nt-1
增长速率=
导致森林破坏 破坏水域生物群落
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 不同于
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措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退田还湖
诊断与思考
×(1)一个池塘中所有的动物构成一个生物群落
√(2)一个生物群落中两种生物之间可能具有两
种种间关系
(√3)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
分布,构成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A、两个湖泊
中的鲤鱼
汉 水 丑 生 侯 伟 作 品
种群 个体
种生同活种种群种在群同的群生一?物特区的域征内 全部 个体。 群落
B、东海海底中
的所有生物
汉 水 丑 生 侯 伟 作 品
C、一块稻田里的幼蚜
D、非洲马赛马拉大草原上所 有的成年、幼年的雌、雄角马
种群密度: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出生率和死亡率 (直接决定)
固定小动物
怎样保证小动物生活状 态?为什么? 湿棉花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三《第四章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课件
应用:思考讨论:从环境容纳量(K值)的角度
(1)对濒危动物如大xX应采取什么保护措施?
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大xX的栖息环境,提高环境容纳量。 (2)为了保护鱼类资源不受破坏,并能持续获得最大捕鱼量,应使被捕鱼群 的种群数量保持在什么水平?
根据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应使被捕鱼群的种群数量保持在K/2水平。这是 因为在这个水平上种群增长量最大 。
【例】生态学家高斯的实验: 高斯对大草履虫种群研究的实验 高斯把5个大草履虫置于0.5mL的培养液中,每隔24 小时统计一次数据,经过反复实验,结果如下:
数量(个)
请你绘制大草履虫的种群增长曲线
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 曲线,称为“S”型曲线。
二、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在大自然中 ①食物 ②空间 ③种内斗争 ④种间竞争 ⑤天敌捕食
若λ> 1种群密度增大,为增长型种群。若λ<1种群 密度减小,为衰退型种群。若λ =1数量不变,为 稳定型种群。
实例:实验室条件下、外来物种入侵、迁移入新环境。
(4)曲线解读:
横坐标:时间 纵坐标:种群数量 条件:理想状态下 特点:持续增加 影响因素:N0 和λ值
横坐标:时间 纵坐标:种群增长率 特点:保持不变
比较种群增长两种曲线的联系与区别
条件
J型曲线
环境资源无限
S型曲线
环境资源
种群增长率
保持稳定
逐渐降低
有无K值
无,持续保持增长
有K值
曲线
K值:环境容纳量
环境阻力
食物不足 空间
种内斗争 天敌捕食 气候不适
寄生虫 传染病等
用达尔文的观点分析“J”型“S”型曲线 种群数量
生物必修三复习第4章第1-2节
细胞分化产生不同类型的细胞,从而构建 出复杂的生物体结构,表现出生物体的多 样性和复杂性。
细胞分化的意义
个体发育
细胞分化是生物个体发育的基础,通过细胞分化 ,简单的原始细胞逐渐发展成具有复杂结构的组 织和器官,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生物个体。
生物多样性
细胞分化是生物多样性的来源之一。通过细胞分 化,一个受精卵可以产生成千上万种不同类型的 细胞,形成复杂的生物体结构,表现出生物的多 样性和复杂性。
细胞膜结构改变
癌细胞膜上的糖蛋白数量减少 ,导致细胞间的黏附性降低,
容易扩散和转移。
细胞代谢异常
癌细胞代谢旺盛,生长迅速, 可利用葡萄糖进行无氧酵解,
产生乳酸。
细胞遗传物质改变
癌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和结构异 常,基因突变和基因扩增等遗
传物质改变。
细胞癌变的预防与治疗
预防
避免接触致癌因子,如戒烟、限酒、 避免过度日晒和减少职业暴露等。保 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 量运动等。
正反馈调节
调控因子之间也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如CDK磷酸化 Cyclin,促进其与CDK结合,加速细胞周期的进程。
负反馈调节
调控因子之间存在相互抑制的关系,如CDK磷酸化CKI使 其失去活性,从而调节细胞周期的进程。
信号转导通路
细胞周期的调控不仅受到细胞内因子的影响,还受到外界 信号的调节,如生长因子、激素等信号通过信号转导通路 影响细胞周期的进程。
生物必修三复习第4 章第1-2节
目录
• 细胞周期 • 有丝分裂 • 无丝分裂 • 细胞分化 • 细胞癌变
01
CATALOGUE
细胞周期
细胞周期的概念
01
细胞周期: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 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 裂完成时为止所经历的全过程。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二节—种群数量的变化(含答案解析)总结
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知识点一构建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1.数学模型概念,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是为了某种目的用字母、数字及其他数学符号建立起来的方程式以及图表、图像等数学表达式。
2.意义,数学模型是联系实际问题与数学规律的桥梁,具有解释、判断、预测等重要作用。
知识点二种群数量的增长,1.种群的“J”型增长(1)“J”型曲线:自然界确有类似细菌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如果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曲线则大致呈“J”型。
(2)“J”型增长的原因:食物充足、没有天敌、气候适宜等,这一理想条件只有在实验室或某物种最初进入一条件非常适宜的环境时才会出现。
(3)“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模型假设: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下,种群的数量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是第一年的λ倍。
增长速率不随种群密度的变化而变化。
,建立模型:,一年后该种群的数量应为:N1=N0λ,两年后该种群的数量应为:N2=N1×λ=N0λ2,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应为:N t=N0λt,N0:该种群的起始数量;t:时间;N t:t年后种群数量;λ:增长的倍数。
注:当时,种群数量上升;当λ=1时,种群数量不变;当时,种群数量下降。
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1)“S”型曲线出现的原因,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使生存斗争加剧,种群的增长速率下降。
(2)实例:高斯的实验。
(3)“S”型曲线: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呈“S”型。
①K值: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
a.不同物种在同一环境中K值不同。
b.当环境改变时生物的K值改变。
②K/2值:K值的一半,是种群数量增长最快点。
③增长速率:可以看出种群的增长速率在K/2时最大,K/2之前不断增加,在K/2之后逐渐减小,当达到K值时增长速率为0。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三 第4章 第1节 转基因产品的安全性
第4章生物技术的安全性与伦理问题第1节转基因产品的安全性课后篇巩固提升基础巩固1.目前科学家已成功培养出全球首例遗传性稳定且能自然繁殖的四倍体鱼类种群,这在脊椎动物中是首例。
虽然四倍体鱼生长快、肉质好、抗病力强,但研究人员并不直接把它投入生产,而是将它与二倍体鱼杂交的后代投入生产。
你认为这样做主要的意义是()A.防止基因污染,保护物种多样性B.保护自身知识产权C.避免出现新物种,维护生态平衡D.充分利用杂种优势答案A解析四倍体与二倍体杂交后得到的是三倍体,三倍体是高度不育的,防止了基因污染。
2.下列有关转基因食品及其安全性的叙述,正确的是()A.转基因食品对人体发育和健康产生诸多危害B.食用转基因食品会导致外源基因转入人体细胞C.食用含抗生素抗性基因的转基因食品可显著增强人抵抗病菌的能力D.种植转基因植物有可能因基因扩散而影响野生植物的遗传多样性答案D解析目前还未发现转基因食品对人体发育和健康造成危害的实例,A项错误;食用转基因食品不会导致外源基因转入人体细胞,B项错误;转基因食品中的抗生素抗性基因不会在人体内表达,故不会增强人抵抗病菌的能力,C项错误;种植转基因植物有可能因基因扩散而影响野生植物的遗传多样性,D项正确。
3.下列关于转基因产品安全性的叙述,错误的是()A.我国已经对转基因食品和转基因农产品强制实施了产品标识制度B.国际上大多数国家都在转基因食品标签上警示性注明可能的危害C.目前对转基因产品安全性的争论主要集中在食用安全性和环境安全性上D.开展风险评估、预警跟踪和风险管理是保障转基因生物安全的前提答案B解析我国农业部颁布了《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要求对转基因产品及其加工品加贴标注,以方便消费者自主选择;国际上并非大多数国家都在转基因食品标签上警示性注明了可能的危害,A 项正确,B项错误。
目前对转基因产品安全性的争论主要集中在转基因食物的安全性和转基因产品对环境安全的影响上,C项正确。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生物群体和生态群落知识点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生物群体和生态群
落知识点
1. 生物群体是指在同一时期、同一地域内,由同一物种构成的个体总和。
生物群体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生物量和种群结构等。
2. 种群密度是指生物群体中个体的数量。
它可以通过统计样本数量或利用密度公式进行计算。
种群密度的变化受到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等因素的影响。
3. 生物量是指生物群体中各个个体的总重量或总体积。
生物量可以通过采样和称重来进行测量,或者通过估算方法来计算。
4. 种群结构是指生物群体中各个个体的年龄、性别和大小等特征的分布情况。
种群结构的变化可以反映出种群的生长状态、繁殖水平和环境适应能力。
5. 生态群落是指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由多个相互作用的种群组成的生物群体集合。
生态群落的形成受到生物间相互作用、环境因素和物种丰富度等因素的影响。
6. 生态位是指一种生物在生态群落中的角色和职位。
不同物种之间通过利用资源分成不同的生态位,避免了资源的直接竞争。
7. 生态位的分化是指生物在进化过程中避免资源竞争的策略。
不同物种通过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和生活方式,选择了不同的生态位来避免资源竞争。
8. 网络结构是指生物群体中个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
生态群落中的网络结构可以是食物链、食物网或者其他类型的关系网络。
以上是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生物群体和生态群落的主要知识点。
希望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这些概念和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重点】
【提醒】流动镶嵌模 【提醒】细胞膜上 【提醒】 ② 型与静态三层结构模 ③ 蛋白质种类的多样 1. 丙酮从鸡红细胞 型的异同: 性: 提取脂质铺展成单 (1) 相同点:细胞膜 ①受体,识别传递 分子层面积是细胞 ① 的成分主要是蛋白质 信息; 膜表面积几倍? 和脂质; ②载体,识别运输 2. 如何判断细胞膜 (2) 不同点: 物质; 的内外表面? 地位:膜的基本支架, ①前者认为膜具有一 ①磷脂双分子层 ③酶,催化反应; 3. 受体与糖蛋白有 特点: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定的流动性;而后者 ④抗原,引起免疫 何区别? 认为膜是静态的。 镶在磷脂双分子层的表面, 反应 4. 糖蛋白与糖被有 ②前者提出蛋白质在 位置 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 区别吗? 膜中分布是镶嵌的、 贯穿整个磷脂双分子层, 不对称的;而后者认 ②蛋白质 特点:大多数蛋白质分子是可运动的。为蛋白质对称分布在 脂双层的两侧。
一.水分子跨膜——跨植物原生质层(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细胞液(液泡中液体, 有一定浓度); 细胞膜 原生质层 两膜间细胞质 ( 半透膜, 伸缩性大) 液泡膜 细胞壁(全透性,伸缩性小) 植物细胞 外界溶液(有一定浓度)
核
过程
外界条件
实验现象
吸水
失水 吸水
滴加清水
滴加清水
紫色中央大液泡;原生质层紧贴细胞壁的位置
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考纲】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Ⅱ)
一.生物膜结构的探索
提出问题:为什么膜能够控制物质进出?与膜的结构有关吗? 实验观察: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同,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 提出假设:细胞膜是由脂质组成(欧文顿) 磷脂分子 头部(亲水)(含N、P) 提取细胞膜:从哺乳动物红细胞分离。 尾部(疏水)(脂肪酸) 验证假设 化学分析: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 蛋白质 引出问题:脂质和蛋白质如何构建细胞膜? 研究1.脂质在细胞膜中如何排列? 丙酮从人红细胞提取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单 分子层面积是细胞表面积的两倍→细胞膜中脂质分子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研究2:蛋白质在细胞膜中如何分布? 建立模型:罗伯特森电镜观察:生物膜为“蛋白质 ( 暗)—脂质 ( 亮)—蛋白 质(暗)” 静态三层结构模型。 质疑:若是静态,细胞膜复杂功能难以实现,细胞生长、变形虫变 形现象不好解释。 实验:荧光标记的人鼠细胞膜融合→(结论)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新技术手段运用发现:膜蛋白不是全部铺在脂质表面,有的镶嵌在 脂质双分子层中。 完善模型: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3.温度:温度影响生物膜的流动性和有关酶的活性,来影响物 质运输的速率。低温会使物质跨膜运输速率下降。
【思考】
1.物理扩散、自由扩散与渗透作用有何异同点? 2.自由扩散与协助扩散有何异同点? 3.为什么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被称为被动运输? 4.与主动运输有关的细胞器有哪些?作用是什么? 5.人体白细胞吞噬入侵的细菌、细胞碎片及衰老的红细胞,这 对人体有什么意义?
三、影响跨膜运输的外因素
1.物质浓度(在一定浓度范围内)
3节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考纲】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Ⅱ)
一. (小分子和离子)跨膜运输
物质 跨膜 (方向) 运输 载体 能量 方式 作用 因素
水;气体(O2、 含量 高 CO2);小分子 脂质(性激素、 甘油、脂肪酸); 乙醇、苯 葡萄糖进入红 细胞;静息电 位和动作电位 K+、Na+借助离 子通道蛋白出、 进神经细胞
液泡变大,紫色变浅;质壁分离复原
滴加蔗糖液 液泡变小,紫色加深;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分离
【思考】1.植物细胞吸水会涨破?2.细菌会发生质壁分离?
【提醒】
1.质壁分离的“质”指原生质层,不是细胞质。 2.质壁分离的原因。 (1)内因:①原生质层,相当于半透膜; ②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伸缩性大; (2)外因:外界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液的浓度。 3.质壁分离过程中,由于细胞失水,细胞液渗透压升高,细胞 对水的吸引力增强。 4.质壁分离的应用:(1)判断植物细胞死活; (2)测定细胞液浓度范围:待测细胞+一系列梯度浓度的蔗糖溶 液→分别镜检; (3) 比较不同植物细胞的细胞液浓度:不同植物细胞 + 同一浓 度的蔗糖溶液→镜检,分离时间; (4) 比较未知浓度的溶液浓度大小:同一植物细胞 + 未知浓度 的溶液→镜检,分离时间; (5)验证原生质层相当于半透膜。 (6)观察细胞膜的临界面和大液泡的变化。
一.水分子跨膜——跨动物细胞膜(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细胞质(相当于蔗糖) 细胞膜(相当于半透膜)
外界溶液(相当于清水)
动物细胞
过程 吸水 失水 平衡
条件 现象 细胞质浓度﹥外界溶液的浓度 细胞吸水膨胀 细胞质浓度﹤外界溶液的浓度 细胞失水皱缩 细胞质浓度﹦外界溶液的浓度 细胞形态正常
【思考】外界溶液浓度=动物细胞质浓度,水分子进出 细胞达到 。
【提醒】 1.膜两侧水分子进出双向运动的差别导致液面改变。 2.膜两侧溶液浓度差是渗透作用的动力,既决定渗透方向,又决 定渗透的速度。 3.膜两侧溶液达渗透平衡时,是指两侧水分子运动达到平衡,即 进出水分子数相等,但两侧溶液浓度和液面高度并不一定相同。 4.质壁分离实验为自身对照。一定浓度的 KNO3溶液、尿素、甘 油、二乙醇等溶液中,细胞主动或被动吸收溶质使细胞液的浓度 增加,从而使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后能自动复原。 5.植物细胞吸水主要有两种方式: (1) 未形成液泡的细胞 ( 如干种子和根尖分生区细胞 ) ,主要靠吸 涨作用吸水(原理是依靠蛋白质、淀粉、纤维素等亲水物质); (2)液泡形成后,细胞主要靠渗透作用吸水。 6.一块田里连年种同一种作物,由于作物对离子的选择吸收,导 致某些元素含量下降,产量下降,因此要进行轮作。 7.渗透作用是扩散作用的一种特殊形式。
含量 不需载 低
体蛋白 解释水分子顺 自由 自由通 不需 其含量梯度跨 扩散 膜运输。 过脂双 层分子
物质 的浓 度差
载体 蛋白
浓度 解释顺浓度梯 差、 协助 度跨膜,需要 不需 载体 扩散 载体但不需能 种类 量的运输方式。 数量 按细胞生命活 动需要,主动 主动 选择吸收营养 需要 运输 物质,排出代 谢废物和有害 物质。
无机盐离子; 氨基酸、核苷 酸、葡萄糖(进 入红细胞除外) 进出细胞;
载体 蛋白
含量 低
ATP
载体 种类、 数量 和能 量
二. (大分子)膜泡运输
多肽、蛋白质 等大分子; 细菌、细胞碎 片、衰老红细 胞被白细胞吞 噬;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膜结构流动性
大分子附 在细胞膜 上,内陷 成形成囊 泡,进入 细胞。
需 要
胞吞
摄入特定大 分子; 具有防御功 能,利于细 胞新陈代谢 的正常进行
【特点】 ①运输方向:不都是顺相对含量的梯度跨膜运输。 ②运输物质:细胞对物质的输入和输出有选择性。 【结论】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是选择透过性膜 【提醒】生物膜是选择透过性膜。表现在:水分子自由通过, 一些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 子则不能通过。这一特性与细胞的生命活动密切相关,由生物 膜结构直接决定,是活细胞的重要特征。
③糖蛋白:糖类与蛋白质结合; 位置: (作用)保护、润滑和识别等 细胞膜外表面 ④糖脂:糖类与脂质结合形成。
三.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特点【考点】
1.膜的结构特点——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1)原因:膜结构中磷脂分子和大多数蛋白质分子是可以运动的。 (2)影响因素:主要受温度影响,适当温度范围内,随外界温度升高, 膜的流动性增强,但温度高出一定范围,则导致膜的破坏。 (3)实验验证——人鼠细胞融合实验。 (4)体现细胞膜具有流动性的实例: 精卵融合;变形虫变形;白细胞吞噬细菌(胞吞)、分泌蛋白的分 泌(胞吐);细胞分裂;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等。 2.膜的功能特点——具有选择透过性 (1)表现:植物根对矿质元素的选择性吸收,神经细胞对K+的吸 收和对Na+的排除,肾小管的重吸收和分泌,小肠的吸收等; (2)原因:遗传性→载体蛋白(有专一性)的种类、数量→选择性。
一.水分子跨膜——跨半透膜(渗透现象) 【提醒】半透膜和选择透过性膜异同: 1. 相同点:某些物质可通过,另一些物质不 能通过; 2. 不同点:选择透过性膜具有生物活性,是 半透膜,而半透膜不一定是选择透过性膜。
△h S1 S2
蔗糖液 浓 清 半透膜
度 水 差
【思考】 1.漏斗液面上升一定高度就不再上升,此时内外溶 液浓度是否相等? 2.若漏斗中蔗糖分子能通过半透膜,结果会怎样? 3. 若烧杯中不是清水,而是相同质量浓度的葡萄糖液?结果 会怎样? 4.动物细胞吸收Na+是渗透作用吗?
能量和 温度(影 响膜的 流动性)
需要
大分子在 胞内形成 囊泡,后 与膜融合 排出 需 要 胞吐
蛋白质分泌 到细胞外
生物膜流动镶 嵌模型
排出特定 大分子。
能量和 温度(影 响膜的 流动性)
决定
功能特点:选择透过性 膜
【提醒】
1. 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小分子和离子跨膜运输(自由扩散、 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和大分子膜泡运输(胞吞和胞吐)。 2. 磷脂双分子层,确保水、气体、脂溶性物质以自由扩散的方 式通过细胞膜。 3.载体蛋白有专一性,一定程度上决定膜的选择透过性。 4. 胞吞和胞吐实质上没有跨膜,即物质没有从膜的一侧穿过膜 到膜的另一侧,它们的结构基础是细胞膜的流动性,需要能量 供应,胞吞需要糖蛋白的识别。 5. 被动运输的速率与该物质的分子的大小、脂溶性程度等有关, 如分子越小、脂溶性越强,运输速率越快。 6. 主动运输一定消耗能量,但不一定是从低浓度向高浓度运输, 而从低浓度向高浓度的运输(必须消耗能量)一定是主动运输。 7. 物质浓度影响的自由扩散速率无最大值,而协助扩散和主动 运输的速率有最大值。
一.水分子跨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