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分离技术的最新进展_熊磊
简析南海沉积物生物硅的研究现状
简析南海沉积物生物硅的研究现状生物硅是指利用化学方法测定的来自于生物的无定形硅,其主要由硅藻、硅鞭毛虫、放射虫以和海绵骨针构成。
其中,硅藻被看作是浮游生物的重要类群,是海洋表层沉积物中生物硅的主要来源。
据Nelson等估算整个海洋初级生产力的40%都归因于硅藻,其每年固定的生物硅量约为240Tmol。
硅藻死亡后,其植物碎屑中的大部分生物硅成分会在真光层发生溶解并重新进入硅循环,最终只有约总量的3%被埋藏保存在海底沉积物中。
因此,沉积物中生物硅的含量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上层水体中硅藻等含硅生物生产力的分布,其时空分布还可指示古生产力的波动。
近年来,研究者围绕生物硅溶解机制做了研究。
通过研究生物硅的生成、溶解和保存过程,发现生物硅的埋藏与溶解在硅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例如来自上陆坡及大陆架沉积物的证据表明,大陆边缘沉积物中生物硅的累积在海洋二氧化硅埋藏中所占的比例明显高于过去人们的认识,这对于硅在南极深海地区累积量的减少起到了补偿作用。
此外,了解沉积物中生物硅的分布还有助于对成岩作用的研究。
1 沉积物生物硅的研究方法随着生物硅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出现了多种测定生物硅含量的方法。
目前主要有X-ray衍射法、红外光谱法、大体积沉积物化学元素正规分布法、微化石计数及化学提取法。
这些方法都是依据无定型硅的物化性质的不同、生物硅与非生物硅的化学动力学不同而提出的,因此存在着受到非生物硅污染的问题。
化学提取法是迄今最灵敏和应用最广泛的方法,其包括湿碱消解样品预处理和分光光度计测试硅溶液两个过程。
以往人们在研究南海沉积物中的生物硅时,往往直接采用提取液中硅的含量作为生物硅的含量,但实际上碱液提取法所得溶液中,硅有两种来源,除生物硅外,还含有一定比例的陆源碎屑矿物成分的贡献。
因此,通过直接测试提取液中的硅不能准确得出沉积物中的生物硅含量,需要通过修正扣除陆源碎屑的贡献量。
Kamatani等研究发现粘土矿物组分释放的硅与时间并非是一直线关系,而是一曲线,并提出用提取液中铝的含量校正生物硅的含量。
企业信用报告_杭州水处理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有限公司
基于潜水器观测影像的深海底质图像拼接方法
深潜探秘:揭秘海底图像的拼图艺术在深邃莫测的海洋深处,每一寸土地都蕴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
正如一位勇敢的探险家穿越未知的丛林,现代科技使我们得以借助潜水器深入海底,揭开那被海水覆盖的神秘面纱。
然而,如何将潜水器捕捉到的零散影像拼接成一幅完整的海底地图?这无疑是一项挑战,也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主题——基于潜水器观测影像的深海底质图像拼接方法。
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海底世界的复杂多变远超我们的想象。
它不是一张简单的画布,而是一幅充满凹凸不平、色彩斑斓的立体画卷。
因此,传统的图像处理技术在这里显得力不从心,我们需要一种更为精细和智能的方法来应对这一挑战。
让我们以“海底拼图”为比喻。
每一块拼图都是潜水器在不同时间、不同角度拍摄的影像。
要想将这些碎片完美拼接,首先需要一双“慧眼”——即高精度的图像识别算法。
这种算法如同一位经验丰富的艺术家,能够识别出影像之间的微妙差异,并将它们准确地对齐。
接下来,是“巧手”的运用——即先进的图像融合技术。
这一技术如同一位巧手绣娘,将识别出的影像边缘巧妙地缝合起来,确保拼接处的自然过渡,不留任何痕迹。
这不仅要求技术上的高度精准,还需要对海底环境有深刻的理解。
然而,即便是最精细的拼图,也难免会遇到挑战。
比如,海底的沙波、岩石和生物活动等因素,都会造成影像的扭曲和变形。
这时,我们就需要一双“透视眼”——即强大的几何校正功能。
它能像一位精通透视学的画家一样,将扭曲的影像恢复原貌,确保拼接后图像的真实性。
此外,我们还面临着一个巨大的挑战——数据的海量性。
每一次深潜任务都会带回数以千计的影像资料,处理这些数据无疑是一项浩大的工程。
因此,我们需要一个“超级大脑”——即高效的数据处理系统。
这个系统如同一位拥有无限知识的图书馆管理员,能够迅速检索、分类并处理大量的图像信息。
最后,我们不能忽视的是“审美之心”。
即便是最科学的图像拼接方法,最终的目的也是为了呈现一个视觉上引人入胜的海底世界。
因此,我们在追求精确度的同时,也要考虑图像的美观性和可读性。
深海探险技术的最新进展
深海探险技术的最新进展深海探险一直是人类探索的重要领域之一,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深海探险技术也在不断取得突破和进步。
近年来,随着各种先进技术的应用,深海探险领域呈现出一系列新的发展趋势和突破,为人类更深层次的海洋探索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本文将就深海探险技术的最新进展进行探讨。
一、深海探测器的应用深海探测器是深海探险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它可以帮助科学家们获取深海中的各种数据和信息。
近年来,随着深海探测器技术的不断改进,其在深海探险中的应用也变得越来越广泛。
目前,深海探测器已经可以实现对深海地形、海底生物、海洋环境等方面的全方位监测和探测,为科学家们提供了更为准确和全面的数据支持。
二、深海无人潜水器的发展深海无人潜水器是深海探险中的重要装备,它可以代替人类进行深海探测任务,避免了人类在极端环境下的风险。
近年来,深海无人潜水器的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其在深海探险中的应用也日益广泛。
现在的深海无人潜水器不仅可以实现深海水下的高清摄像、样品采集等功能,还可以进行深海地质勘探、海底资源勘察等任务,为深海探险工作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三、深海声纳技术的突破声纳技术在深海探险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可以帮助科学家们实现对深海地形、海洋生物等方面的探测和监测。
近年来,深海声纳技术取得了一系列突破,其在深海探险中的应用效果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现在的深海声纳技术不仅可以实现对深海地形的高精度成像,还可以实现对海洋生物的实时监测,为科学家们提供了更为准确和全面的数据支持。
四、深海遥感技术的创新深海遥感技术是深海探险中的重要手段,它可以帮助科学家们实现对深海环境的远程监测和探测。
近年来,深海遥感技术得到了不断创新和完善,其在深海探险中的应用也变得越来越广泛。
现在的深海遥感技术不仅可以实现对深海海域的高分辨率遥感成像,还可以实现对深海环境的多参数监测,为科学家们提供了更为全面和准确的数据支持。
五、深海探险装备的智能化发展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发展,深海探险装备也在向智能化方向迈进。
龙跃于渊,科技护航:2024年海洋生态保护新技术应用探讨
龙跃于渊,科技护航:2024年海洋生态保护新技术应用探讨
在美丽的蓝色星球上,浩渺深邃的海洋正如一条潜藏深渊、蓄势待发的巨龙。
2024年的春天,我们欣喜地看到,科技就如同强大的护航力量,助力我们更好地保护这片神秘的“龙渊”。
海洋生态保护引入了众多创新技术,比如无人潜水器深入海底探寻生物多样性的秘密,如同龙眼洞察细微;卫星遥感监测海平面温度变化和污染分布,形成广域的“龙鳞”防护网;海洋生物基因编辑技术帮助修复受损生态系统,力图唤醒海洋生命的内在生命力。
这些科技成果的广泛应用,无疑为海洋生态保护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守护着这片孕育无尽生机的蓝色家园。
- 1 -。
潜龙在渊,深海探秘:2024年春季深海科研设备技术突破发布会
潜龙在渊,深海探秘:2024年春季深海科研设备技术突破发布会
今年春天,一场引人瞩目的深海科研设备技术突破发布会如同一条深海潜龙浮出水面,展示了我国在深海科研领域的最新成就。
发布会上,科研人员介绍了新型深海探测器、自主水下航行器等一系列尖端装备,它们能在深海暗渊中稳健前行,犹如潜龙在渊,揭开深海神秘面纱。
这些技术突破如同点亮深海的明灯,不仅拓宽了人类对深海的认知边界,也标志着我国在深海科研领域的领先地位,为未来的海洋科学研究开辟了更为广阔的探索之路。
- 1 -。
海洋生物材料在原位材料修复中的潜力与挑战
海洋生物材料在原位材料修复中的潜力与挑战海洋生物材料具有丰富的多样性和独特的结构特征,因此在原位材料修复中具备广阔的潜力与挑战。
随着人类对环境保护的需求和可持续发展的追求,寻找可替代传统材料的新方法已成为重要的研究领域。
海洋生物材料因其天然、可再生和生物相容性的特性而备受关注。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海洋生物材料在原位材料修复中的潜力以及可能面临的挑战。
首先,海洋生物材料在原位材料修复中具备广阔的潜力。
海洋生物材料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包括海藻、珊瑚、贝壳等。
这些材料在构造上具有优异的特性,能够为原位材料修复提供独特的解决方案。
例如,海藻可以通过其特殊的多糖结构来形成附着于表面的凝胶层,从而增加修复材料的粘附性和抗水解能力。
而珊瑚的钙质骨架则可以为材料提供坚固支撑。
此外,海洋生物材料多样的生物活性成分也有助于在修复材料中实现降解、促进细胞增生和组织再生。
其次,海洋生物材料在原位材料修复中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海洋生物材料的获取和应用存在一定的技术难题。
海洋生物材料的收集需要涉及海洋生物学知识和先进的科学技术,同时也需要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此外,海洋生物材料的应用还需要在修复过程中确保其稳定性和可控性,以避免可能的不良反应或异质性。
此外,海洋生物材料的长期效果和安全性等方面也需要进一步研究和验证。
为了克服这些挑战,我们需要开展更多的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
首先,我们需要进一步了解海洋生物材料的结构和性质,以及其与修复材料的相互作用机制。
这样可以为材料的设计和合成提供指导,并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功能。
其次,我们需要开发先进的生物制造技术,以实现对海洋生物材料的高效提取和加工。
这将提高材料的生产效率和质量控制,以满足大规模生产的需求。
此外,还需要建立科学规范和标准,以确保海洋生物材料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综上所述,海洋生物材料在原位材料修复中具有巨大的潜力,但同时也面临挑战。
通过加强研究和技术创新,我们可以充分探索海洋生物材料的优势,并实现其在原位材料修复中的各种应用。
人工智能在水下考古中的应用:深海历史的发掘者
人工智能在水下考古中的应用:深海历史的发掘者在人类探索未知的旅程中,海洋一直是最神秘、最诱人的领域之一。
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逐渐揭开了海洋的面纱,发现了隐藏在深海之下的无数秘密。
而在这一过程中,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为水下考古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它如同一位深海历史的发掘者,引领我们深入海底,探寻沉睡千年的文明遗迹。
首先,人工智能技术的引入使得水下考古工作变得更加高效和精准。
传统的水下考古方法往往依赖于潜水员的目视观察和手动操作,这不仅耗时耗力,而且容易受到环境因素的限制。
相比之下,人工智能可以通过声呐、遥感等技术手段对海底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扫描和分析,迅速锁定潜在的考古目标。
这种“大海捞针”式的搜索方式,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还减少了对遗址的破坏风险。
其次,人工智能在处理海量数据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在水下考古中,研究人员需要处理大量的图像、视频和传感器数据,这些数据的分析和解读对于人工来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而人工智能可以通过深度学习等算法自动识别和分类这些数据,提取出有价值的信息,从而帮助研究人员更快地理解遗址的性质和价值。
这种“沙里淘金”式的数据处理方法,不仅提高了研究的精度,还为后续的保护和修复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然而,尽管人工智能在水下考古中展现出巨大的潜力,但我们也必须正视其带来的挑战和风险。
一方面,人工智能系统的误判和漏判可能导致重要遗址的遗漏或破坏;另一方面,过度依赖技术可能忽视了考古学本身的人文价值和科学精神。
因此,在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水下考古的同时,我们还需要不断完善其算法和模型,提高其准确性和可靠性;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具备跨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人才,以确保技术与人文的和谐共生。
总的来说,人工智能在水下考古中的应用无疑是一次激动人心的探索之旅。
它像一位勇敢的深海探险家,带领我们穿越时空的迷雾,揭示出一个个沉睡在海底的文明奇迹。
然而,正如任何一次伟大的探险都需要谨慎和智慧一样,我们在享受人工智能带来的便利和惊喜的同时,也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信念,确保这一新兴技术能够真正服务于人类的福祉和进步。
海底分离技术的最新进展
水 面设 备 的应用 中取 得 了不 错 的效果 。但 常规 重力 分 离容 器 的长 度和 直径 都 比较大 ,不 利 于安装 和制 造 ,其 系统 运行 费用 也 较高 。近 年来 ,该 技术 与静
电聚结 强化 技术 相结 合 ,缩短 了分离需 要 的沉 降时
井 口的地 方安装 一个 多相 泵 ,但 是 多相泵 的应用 局 限在较浅 的水深 和较 短 的输送距 离 。随着 海洋石 油 开采 向深 水 、极 深水 延伸 ,仅利 用 多相泵 已不 能满 足生 产需 求 。对 油井 产 出物进行 气液 分离 后 ,再 用 单 相泵进 行泵送 ,会 使单 相泵有 效增 压 和提高水 力
种分 离方法 的原 理和 优缺 点 ,介 绍 了部分 已经应 用 到各 个 油 田现 场 的分 离装 置 。该 项研 究 为 国 内
科研 人 员进 一步研 究海底 分 离技 术提供 了一定 的参 考 。 关 键词 海底 分 离 液液 分 离 气液分 离 气 液 固分 离 最 新进 展
悬 浮 物与 水 分 离 。此 项 技 术 原 理 简 单 ,已经 在
海 底 油井 的产 出物是 油 气水 砂 的多相 混合 ,涉及 多 相 流 的分离 问题 。国外 的海 底分 离技 术 已经应 用 到 了海洋 油 田 的开 采 中 ,国 内仅 北 京石 油化 工学 院 曾
对 国外 海底 分离 技术 进行 过一 些介 绍 。近 年来 ,海
气集 输设 备放 置 于海底 ,低成 本开 发海 洋石 油 的先
进方 法 。开发 海洋 石 油 的水下 生产 系统 要解 决 的关
键 问题 之 一 就 是 油 井 产 出 物 的 水 下 处 理 问 题 。
我国主要海水养殖生物的BLUP育种技术体系取得重要突破
科技新闻
中国科协 召 开 第十届年会专题论坛 工 作会议
3 月 6 Et , 中国科协调研 宣 传部 召 开 第十 届 年 会 专题 论 坛 工 作 会
议 , 研究部署 2 0 0 8 年第十 届 中国科协年会专题调研 和 论 坛 相关事宜 。
中国科协 调 研 宣 传部 、 中 国科 协学 会 服 务 中心 有 关 同 志 参 加 了会 议 ,
会议 由中国科协调研宣传部部长 王 春法主持 。
2 0 0 8 年年会专题论 坛将继续充分发挥 中国科协学科齐全 、 人才 荟
萃 、
智 力密集 、
联 系广泛 、
地 位超 脱 、
组织 网络健全的独特优势 ,
按照
“ 大 科普 、 学 科交 叉 、 为举 办 地 服 务 ” 的 年会定 位 , 以 “ 地 方 关注 、 科
城 市科学研 究会 、 中国科学学 与科技政 策研 究 会 、 中国老 科学 技 术工 作
者协会等相关单位 负责人 纷 纷表 示 , 将 积极 支持 中国科 协做 好论 坛 工
作 , 选好专家 , 不断提高年会决策咨询和建言献策的质量 与水平 。
物 的 B L U P 育种技术 体 系取得重 要 突破
应用分子 育种技术 细胞工 程技术结合 、
B L U P 家系选育技术大大加快 了鲆鲽鱼类的育种 进程 , 保障 了海水鱼养殖业 的健康可 持续发展 。 应用 B L U P 育种技术建立 了鲆鲽鱼的现 代育种体 系 , 完成 了鲆鲽 鱼 不 同生 长阶段的遗传参数测定 工 作 , 提 出 了 3 种 育种模式 , 有效地指导 了鲆鲽 鱼 良种 的快速选 育工 作 , 选 育品 系 的生 长性状和 抗 逆性 状改 良显 著 , 生长 速率 比对 照提高 2 1 % , 成活率达到 6 0 % , 比国际 先进水平 ( 1 7 % 成活 率 ) 提高了 3 3 % 以上 。
南海“神狐型”BSR特征及影响因素
神 狐 海 域 天 然 气 水合 物 与 B R 具 有 较好 的对 应 关 系 , 究 区 B R总 体 表 现 出 多轴 ( 不 光 滑 ) 连 续 性 较差 的特 征 ; S 振 幅 强 S 研 S 或 和 BR 度 主 要 与 水 合 物 稳 定 带 之下 的游 离 气 有 关 。 结合 世 界 典 型 水 合 物 发 现 区 BS R特 征 分 析 认 为 ,神 狐 型 ” S 的 形 成 可 能 主 要 与 “ BR
不 同成 因水 合 物 在 纵 向 上 的相 互 叠 置 有 关 。 关键 词 : 响 因 素 ;S 影 B R特 征 ; 狐 海 域 ; 海 神 南 中 图分 类 号 : 6 1 4 P 3 m' n o tol g f co so S i h n u a e e t e a d c n r l n a t r fB R n S e h ra,S u h Ch n e s i o t iaS a
第3 3卷 第 6期
21 0 1年 1 2月
石 油 褒 鲐 沾 届
PETRoLEUM GE0L0 GY & EXPERI ENT M
Vo . 3. . I 3 No 6
De ., 011 c 2
文 章 编 号 :0 1 1 2 2 1 ) 6 0 0 0 1 0 —6 1 ( 0 1 0 — 6 2 5
南海“ 狐型" S 神 B R特 征 及 影 响 因素
龚建 明 , 玉华 , 何 闫桂 京 , 杨传 胜 。 李 刚1 , 春 芳。 , ,苑 2
211257863_游弋在海底的小精灵——_漫谈水下机器人
游弋在海底的小精灵——漫谈水下机器人文/高 峰历经1.4万海里、79天的风浪考验,于2021年7月12日出发的中国第十二次北极科考队圆满完成科考任务,随着“雪龙2”号科考船缓缓停靠在位于上海的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科考队成员连日来紧绷着的神经也逐渐放松。
在这次科考任务中,“探索4500”自主水下机器人(以下简称“探索4500”)表现出色,成功完成北极高纬度海冰覆盖区的科学考察作业。
这是我国首次利用自主水下机器人在北极高纬度地区开展海底科考活动,“探索4500”成功下潜获取的宝贵数据资料,将为北极环境保护提供重要的科学支撑。
“探索4500”的外观酷似一条大黄鱼,和普通的无人水下机器人相比,“探索4500”的自主能力更强,没有遥控水下机器人那样与母船连接的缆线设备,不需要人工干预就能够实现自主航行和执行海底探测任务,且续航时间更长,工作范围也更广。
在极地高纬度地区,科考母船会在海风、洋流等自然因素的影响下发生位移,致使水下机器人的下潜和回收难以在一个相对固定的区域内实现,冰层也会阻碍科考母船和水下机器人之间的通信。
这些困难就要求水下机器人拥有自主导引能力,能够准确接收科考母船的指令,根据自身设备的状态调整运行轨迹,并在回收过程中逐渐向科考母船靠拢,从而实现自动、安全回收。
针对此次北极科考的工作区有高密集度的海冰覆盖的特点,科研人员创造性地研发出了声学遥控和自动导引相结合的冰下回收技术,确保“探索4500”可以连续下潜成功,并能安全回收。
除此之外,科研人员还增加了应急信标,用于下潜器上浮后卡在冰层下或浮到肉眼无法确定的位置时,进行较为准确的定位。
此外,“探索4500”在持续工作一段时间后,就能够像我们人类一样感知自己的身体状态,34从而做出正确的选择。
极地海洋的许多区域长年被海冰覆盖,对海冰特征和冰下海域进行考察是极地考察的重要组成部分。
极地科考一直是水下机器人发展的重点方向。
近些年来,先后有4种类型6台无人水下机器人参加了8次极地科考,为我国极地科考做出了重要贡献。
珊瑚礁保育的创新方法与科技
珊瑚礁保育的创新方法与科技珊瑚礁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维持海洋生态平衡和保护岸线的重要作用。
然而,由于多种因素的干扰和破坏,全球珊瑚礁面临着严重的威胁,亟需采取创新的方法与科技来保护珊瑚礁,并促进其生态恢复。
本文将探讨珊瑚礁保育中的一些创新方法与科技应用。
一、人工养殖珊瑚为了减轻采矿和过度捕捞对珊瑚礁的压力,人工养殖珊瑚已成为一种重要的保育手段。
人工养殖珊瑚的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方法包括碎屑骨架填充、珊瑚幼体定植、珊瑚幼体育苗培育等。
这些方法不仅可以增加珊瑚礁的数量,同时也可以帮助珊瑚礁面临环境变化时的适应能力。
二、遗传改良珊瑚的抗逆性和适应性是保育和恢复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关键。
通过遗传改良的方法,可以增强珊瑚的抗逆性和适应性,提高其生存率和繁殖能力。
遗传改良主要包括选择性育种和基因编辑技术。
通过选择性育种,可以选出适应环境变化的优良品种,然后通过基因编辑技术来改良珊瑚的基因组,以期提高其适应能力。
三、物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为珊瑚礁保育提供了新的机遇。
通过在珊瑚礁上部署传感器和摄像头等物联网设备,可以实时监测珊瑚礁的健康状况、水质参数和生物多样性等信息。
这些实时数据的获取和分析可以帮助科研人员更好地了解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变化,及时发现和应对问题。
四、人工智能人工智能的应用也可以在珊瑚礁保育中发挥重要作用。
通过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对大量的珊瑚礁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挖掘出其中的规律和模式。
基于这些分析结果,可以制定出更加精准和有效的保育措施,并预测珊瑚礁生态系统的未来变化趋势。
五、生态修复技术生态修复技术是保护和恢复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关键。
例如,利用生物复位技术,可以通过引入胶囊中的细菌来降解珊瑚礁上的有害物质。
此外,还可以利用人工水下结构物重建颗粒沉积带,为珊瑚幼体的生长和扩散提供适宜的环境。
综上所述,珊瑚礁保育的创新方法与科技应用在全球珊瑚礁保护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基因工程技术在海洋资源保护与利用中的应用案例
基因工程技术在海洋资源保护与利用中的应用案例海洋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是当前全球社会发展所面临的一项重要挑战。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基因工程技术成为了一种有效的手段,在海洋资源保护与利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几个基因工程技术在海洋资源保护与利用中的应用案例,以展示其在这个领域的潜力和实际效果。
首先,基因工程技术在海洋生物资源的保护与修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海洋生态系统中的污染和过度捕捞等问题严重破坏了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基因工程技术可以用来修复受损的基因组,提高生物的抗性和适应性,并且能够恢复海洋生态系统的功能。
例如,科学家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可以对受到污染的海洋生物进行基因修复,以提高其抗污染物的能力。
此外,基因工程技术还可以用于海洋生物的繁殖,以增加其种群数量,维护生物多样性。
其次,基因工程技术在海洋资源利用中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海洋资源的利用包括海洋食品、药物开发和能源开发等。
基因工程技术可以改良食品中的基因,提高其产量和营养价值。
例如,在海洋鱼类的养殖中,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可以改良鱼类的饵料,使其更富含营养物质,并且提高其生长速度和抗病能力,从而提高鱼类的产量和质量。
此外,基因工程技术还可以用于海洋药物的开发,通过改良海洋生物体内的基因来制造新药物,为人类的健康做出贡献。
同时,基因工程技术在海洋能源开发中的应用也是一项前沿领域。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可以改良藻类的基因组,提高其生物质量和生产效率,以实现海洋能源的可持续开发。
此外,基因工程技术还可以应用于海洋生物监测和环境评估。
海洋生物监测是了解海洋生态环境的变化和健康状况的重要手段。
基因工程技术可以通过快速、准确地检测生物体中的基因组来监测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
例如,科学家们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开发了一种新型的基因探针,可以在海洋中快速检测到有毒藻类的存在,从而提醒人们及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同时,基因工程技术也可以应用于海洋环境评估,通过分析海洋生物体内的基因组变化来评估海洋环境的污染程度和健康状况。
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网采测分离技术导则-采样技术导则(10.8)
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网采测分离采样技术导则二O一七年十月目 录第一章前言 (1)1适用范围 (1)2监测断面 (1)3监测指标 (1)4工作程序 (2)第二章术语和定义 (3)1总氮 (3)2铜、铅、锌、镉、铁、锰 (3)3砷、硒、汞 (3)4氰化物 (3)5挥发酚 (3)6石油类 (3)7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4)8全程序空白 (4)9感潮河流 (4)第三章采样方案的制定 (4)1确认断面基本情况 (4)2确定采样人员 (5)3采样器材、现场测定仪器、保存剂准备 (5)4采样时间、路线和交通工具 (6)5应急预案 (6)6安全保障 (6)第四章采样器材的准备工作 (7)1采样器材介绍 (7)2表层采样器 (7)3深水采样器 (8)4石油类采样器 (9)5虹吸装置 (10)6可溶态重金属抽滤装置 (11)7过滤筛网 (11)8离心机 (12)9绞车 (12)10破冰工具及冰雪清理工具 (13)11执法记录仪 (14)12水深计 (14)13测距仪 (14)14温度记录仪 (14)第五章采样瓶的准备工作 (14)1采样瓶介绍 (14)2洗涤液的配制 (15)3采样容器的清洗 (15)4采样容器洗净的判断标准和要求 (18)第六章纯水和固定剂的准备工作 (20)1纯水的准备工作 (20)2固定剂及配套设备的准备工作 (22)第七章采样点位确认工作 (27)1采样现场的记录工作 (27)2采样条件判断 (28)3测量河宽和水深 (28)第八章一般河流断面和湖库点位水样采集和保存剂添加要求 (29)1使用采样器采水 (29)2现场项目监测 (31)3高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量、氨氮、总氮、总磷、砷、硒、汞、六价铬、氟化物、氰化物、挥发酚、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硫化物、五日生化需氧量、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的采样方法 (32)4铜、铅、锌、镉的采样方法 (33)5石油类的采样方法 (34)6叶绿素a的采样方法 (35)7采样完成后的工作 (35)第九章受藻类影响的湖库点位水样采集和保存剂添加要求 (35)1高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量、氨氮、总氮、总磷、砷、硒、汞、六价铬、氟化物、氰化物、挥发酚、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硫化物、五日生化需氧量的采样方法 (36)2铜、铅、锌、镉的采样方法 (37)3石油类的采样方法 (38)4叶绿素a的采样方法 (39)5采样完成后的工作 (39)第十章感潮河段断面水样采集和保存剂添加要求 (39)1合理安排采样时间 (39)2高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量、氨氮、总氮、总磷、砷、硒、汞采样方法40 3五日生化需氧量、六价铬、氟化物、氰化物、挥发酚、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硫化物、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的采样方法 (41)4铜、铅、锌、镉的采样方法 (42)5石油类的采样方法 (43)6采样完成后的工作 (44)第十一章冰冻断面水样采集和保存剂添加要求 (44)1采集前的安全检查 (44)2破冰 (44)3高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量、氨氮、总氮、总磷、砷、硒、汞、六价铬、氟化物、氰化物、挥发酚、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硫化物、五日生化需氧量、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的采样方法 (45)4铜、铅、锌、镉的采样方法 (46)5石油类的采样方法 (48)6叶绿素a的采样方法 (48)7采样完成后的工作 (48)第十二章水深小于0.5m断面水样采集和保存剂添加要求 (49)1采样方式 (49)2高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量、氨氮、总氮、总磷、六价铬、硒、砷、汞、氰化物、氟化物、挥发酚、硫化物、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的采样方法 (49)3铜、铅、锌、镉的采样方法 (51)4石油类的采样方法 (52)5采样完成后的工作 (53)第十三章多泥沙河流断面水样采集和保存剂添加要求 (53)1高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量、氨氮、总氮、总磷、砷、硒、汞采样方法53 2五日生化需氧量、六价铬、氟化物、氰化物、挥发酚、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硫化物、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的采样方法 (54)3铜、铅、锌、镉的采样方法 (55)5石油类的采样方法 (56)6采样完成后的工作 (57)第十四章水样冷藏运输要求 (57)1装入冷藏箱 (57)2水样运输交接 (57)3水样运输 (58)4与分析机构的交接 (58)第十五章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要求 (58)1采样人员 (58)2采样用试剂 (59)3采样设备和器皿 (59)4采样点位 (59)5采样过程中质量保证 (59)6采样过程中质量控制 (60)第十六章其他要求 (60)1如何避免水样污染 (60)2水质采样安全要求 (61)附录:采样设备汇总表 (63)第一章 前 言1适用范围本技术导则适用于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网的采样任务。
我国科学家成功破解深海潜标数据实时传输世界难题
我国科学家成功破解深海潜标数据实时传输世界难题
佚名
【期刊名称】《人民周刊》
【年(卷),期】2017(0)2
【摘要】我国新一代海洋综合科考船“科学”号在完成2016年热带西太平洋综合考察航次后,2日返回位于青岛西海岸新区的母港。
我国科学家在本航次成功对两套深海潜标进行实时传输改造,破解了深海观测数据实时传输的世界难题。
【总页数】1页(P10-1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744
【相关文献】
1.科学家成功破解深海潜标数据实时传输世界难题 [J], 新华网
2.深海潜标观测数据无线实时传输系统设计 [J], 徐立军;侯朝焕;鄢社锋;张震;曾迪
3.深海潜标ADCP的实时数据传输 [J], 赵忠生;袁志伟;黄磊;李延刚;韩雪双;杨宝起;陈海涛
4.科学家成功破解深海潜标数据实时传输世界难题 [J], ;
5.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首次实现我国深海潜标数据无线实时传输 [J], <声学技术>编辑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外石油机械海底分离技术的最新进展*熊 磊 朱宏武 张金亚 丁 矿 袁树礼(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机电工程学院)摘要 随着海上石油开采向着深水进军,海底油井产出物的水下分离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针对不同油田的特点,海底分离技术主要包括海底气液分离,海底液液分离,海底气液固分离这3种类型。
分别阐述了这3种分离技术应用的意义,对比分析了这3种分离技术常用的几种分离方法的原理和优缺点,介绍了部分已经应用到各个油田现场的分离装置。
该项研究为国内科研人员进一步研究海底分离技术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 海底分离 液液分离 气液分离 气液固分离 最新进展随着陆上油田的开采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海洋石油开采不但是世界海洋油气发展的趋势,也是中国海洋油气发展的战略目标。
十一五期间,中国国内原油产量中的增量部分将主要依靠海洋石油[1]。
水下生产系统是一种将全部或部分油气集输设备放置于海底,低成本开发海洋石油的先进方法。
开发海洋石油的水下生产系统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就是油井产出物的水下处理问题[2]。
海底油井的产出物是油气水砂的多相混合,涉及多相流的分离问题。
国外的海底分离技术已经应用到了海洋油田的开采中,国内仅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曾对国外海底分离技术进行过一些介绍。
近年来,海底分离技术又有些新的技术和新的关注点,笔者拟对此进行介绍,希望能够为国内研究人员提供一些借鉴。
1 海底液液分离技术在近海和浅水海洋油气田开发中,一般都是将油井产出物举升到水面生产设备上后再进行各种分离。
随着开采时间的不断延长,油井产出物中的含水率越来越高,需要处理的产量也越来越大,相应的分离设备的容积也越来越大,极大地占用了海上生产平台的空间,提高了制造和运行的成本。
采用海底液液分离技术就可以将油井产出物中的大部分水在海底井口附近分离出来,不仅能够减轻立管静压力和水面分离设备的工作载荷、减少举升动力消耗,而且降低了井口背压,进而提高油井的采收率[3]。
现有的海底液液分离技术主要有常规重力分离技术、半紧凑型重力分离技术和管道分离技术3种。
1 1 常规重力分离技术常规重力分离技术是利用油与水的密度差及油与水的不相溶性,在静止或流动状态下实现油珠、悬浮物与水分离[4]。
此项技术原理简单,已经在水面设备的应用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但常规重力分离容器的长度和直径都比较大,不利于安装和制造,其系统运行费用也较高。
近年来,该技术与静电聚结强化技术相结合,缩短了分离需要的沉降时间,并且提高了分离效率。
Tro llC油田的海底分离与回注系统(SUBSIS)就是采用常规重力分离技术。
SUBSIS项目的系统工作水深340m,所用海底油水分离器长度为11 8 m、直径为2 8m,其额定工作压力16M Pa,最大绝对压力18MPa[5]。
图1是应用到Tro ll C油田的水下液液分离装置。
图1 T ro ll C油田水下液 液分离装置752010年 第38卷 第10期石 油 机 械CH I NA PETROLEUM M ACH I NERY*基金项目:国家863高科技发展计划项目海洋油气混输多相泵关键技术研究!(2007AA09Z316)。
1 2 半紧凑型重力分离技术半紧凑型重力分离技术同样是重力式分离技术,不同的是,半紧凑型重力分离技术在分离装置的前端通过1个入口旋流器把气体分离出来,并通过气体旁路管线将分离出来的其他组分送出分离器外。
相比于传统的重力分离技术,更加适合于海底应用,并且在高含气率时比常规重力分离技术有较大的优势。
其缺点在于其分离容器体积较大,并且需要水处理技术来满足严格的油水比需求。
挪威石油公司Stato il 的Tord is 油田水下生产系统水深为200m 。
2007年秋,Stato iH l ydr o 、F M C 和其他供应商对SSB I 站进行了调试,迄今仍在正常运行[6]。
Tordis 油田采用的半紧凑型重力分离器的容器长度为17m,半径为2 1m 。
图2是To r d is 油田的水下液液分离装置的剖视图[7]。
图2 T ordis 油田水下分离装置剖视图1 3 管道分离技术管道分离技术的设计理念主要基于以下4点:通过减小分离器的直径,降低了水颗粒的沉降距离和所需的沉降时间;通过增大水相的界面区域,减小了界面水力载荷;通过增大油水乳化层上所受的剪切力,加速了乳化层的分解;通过增大轴向平均流速,使得油井产出液处于湍流流态[3]。
管道分离技术适用于更深的水深和更高的设计压力,并且在流动状态下有较好的分离效率,因此更加适合不同流体的分离。
缺点在于整体结构仍然很大,仅仅是直径上有减小,并且也需要通过水处理技术来满足严格的油水比需求。
海底管道液液分离技术是由挪威的H ydr o 公司开发的[8],并且已经在Tro ll B 油田中应用。
图3是Tro ll B 油田中的海底液液管道式分离装置图[9]。
图3 T ro ll B 油田的管道式分离装置2 海底气液分离技术传统的提高海底生产系统效益的办法是在接近井口的地方安装一个多相泵,但是多相泵的应用局限在较浅的水深和较短的输送距离。
随着海洋石油开采向深水、极深水延伸,仅利用多相泵已不能满足生产需求。
对油井产出物进行气液分离后,再用单相泵进行泵送,会使单相泵有效增压和提高水力效率,因此海底气液分离技术同样是一个使油田实现更高的经济效益的有效方法。
现有的海底气液分离技术主要有垂直重力分离技术、沉箱分离技术和内联分离技术3种。
2 1 垂直重力分离技术垂直重力分离技术采用螺旋形流道,产出物除重力外还受到一部分离心力的作用,分离效果更好,原理简单,并且已经在水面设备的应用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但是水面应用不同于海底应用,并且垂直重力分离装置需要大部分垂直埋在海底土层中,其安装和维修难度较大。
法国道达尔(TOTAL )公司在安哥拉开发的Pazflor 油田,利用垂直重力分离技术从油井产出物中分离出天然气。
分离装置高度为9m,直径为3 5m 。
图4是Pazflor 油田的垂直重力气液分离器[10]示意图。
图4 Pazfl o r 油田的垂直重力气液分离器2 2 沉箱分离技术沉箱分离技术结合了气旋分离技术和电潜泵技术[11]。
井底产出物先经过气旋分离装置,混合物从分离器的中上部进入,通过离心力进行分离后,气体从分离器的顶部排出,液体从底部排出。
聚集在底部的液体由电潜泵举升到海面平台。
图5是沉箱分离技术的原理示意图[12]。
此技术适用于深水应用,但是不适合高含砂的情况,并且钻井成本比较高[8]。
目前在Shell Perdido 油田中用来从水深2682m (约8800英尺)的海底提升石油。
图6是She ll Perdido 油田的沉箱式气液分离装置[10]。
76 石 油 机 械2010年 第38卷 第10期图5沉箱分离技术原理示意图图6 沉箱式气液分离装置2 3 内联分离技术内联分离技术是一种很紧凑的技术,井口产出物在井口压力的作用下先经过固定的漩涡单元,使得混合流体旋转。
由于混合物中气液两相的密度不同,液相沿管道壁流动。
在旋转单元后面的管道壁下方开口,对液体进行收集,气液两相就得到了分离。
图7是内联分离技术的原理示意图[13]。
图7 内联分离技术原理示意图此技术适合海底应用,特别是深水应用。
它具有简单的砂处理功能,砂能够随着液体流动,并且内联除砂可以应用在多相的情况下,但是不能处理大的颗粒。
内联分离技术是理想的、潜在的与重力分离技术、沉箱分离技术和管道分离技术相结合的技术。
图8是内联式分离系统图[8]。
图8 内联式分离系统图3 海底气液固分离技术在对井口产出物进行处理时,除砂是不可忽视的问题。
砂可能会让泵磨损进而导致泵的退化,也可能会堵塞分离设备。
在设计水下分离系统时,跟砂有关的问题是设计重点。
由于不确定海底油井产出物的含砂量,在设计海底分离系统时,经常假定井口产出物中的含砂量较高,这就会导致系统设计复杂而且花费较多。
同时由于没有精确的工具和方法来探测井口产出物中砂的产量,故很难在含砂量较高的情况下来保护整个水下分离系统。
Tordis 和Pazfl o r 这2个项目都进行了广泛的砂处理测试[7]。
Tordis 的砂处理分为以下步骤:∀砂作为井口产出物的一部分到达分离站;#井口产出物中的砂在重力分离容器中被分离到底部;∃移砂系统将砂从重力分离器底部移出,累积在重力除砂器中;%动力来源于注水泵增压水的射流泵作为运送工具来驱动砂;&对除砂器进行增压,让砂移到泵的下游。
这个过程已经被证明符合水下运行的要求。
包括除砂器模型的实物试验在安装之前需进行广泛测试。
图9是除砂器模型的测试机构图[7]。
图9 除砂器模型的测试机构图Pazflor 海底气液分离系统是一个比较简单的砂处理解决方案,砂跟随流体流经分离设备和泵到达水面设备,但是在油井产出物具有高含砂量时,这种砂处理方案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改进。
4 结束语上述海底分离技术各有优缺点,应根据海洋油田的实际需要来选择所需类型。
常规重力分离技术、半紧凑型重力分离技术和垂直重力分离技术都是利用重力来进行分离的技术,同时由于这些装置的体积和质量都较大,所以适用于较浅的水深。
管道分离技术、沉箱分离技术较适用于超深水环境,内联分离技术可以与其他几种技术相结合使用。
同77 2010年 第38卷 第10期熊 磊等:海底分离技术的最新进展时,海底分离系统的除砂也是不可忽视的关键问题。
海底分离技术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一种适合当地海洋油田开采的海底分离系统将会极大地增加海洋油田的经济效益。
不同地区海底油田的产出物需要分离的重点有所不同,需要探索更加有效、更加紧凑的海底分离解决方案。
我国的海底分离技术尚处于起步阶段,希望笔者的研究能够为国内科研人员进一步研发海底分离技术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 考 文 献[1] 陈家庆 海洋油气开发中的水下生产系统(一)[J] 石油机械,2007,35(5):54-58 [2] 陈家庆 海洋油气开发中的水下生产系统(二)[J] 石油机械,2007,35(9):150-156[3] 丁 艺,陈家庆 深水海底油水分离的关键技术分析[J] 过滤与分离,2009,19(2):10-15[4] 万楚筠,黄风洪,廖 李,等 重力油水分离技术研究进展[J] 工业水处理,2008,28(7):13-16[5] H orn T,BakkeW,Er i ksen G Exper i ence in operati ngwo rl d s first subsea separati on and w ater i n j ection stati on at tro ll o il fie l d i n t he north sea [C ] O ffshore T ech no l ogy Conference ,H ouston ,T exas ,U S A,2003:15172[6] M og seth G F uncti onal ver ifi cation o f the w or l ds fi rst f u llfie l d subsea separati on syste m -T IORA [C] O ffs hore T echno logyCon ference ,H ouston ,T exas ,U S A,2008:19328[7] V an K ho iV u,F anto ft R ,Sha w C ,et a l Co m parisono f subsea separati on system s [C ] O ffs hore T echno l ogyConference ,H ouston ,T exas ,U S A,2009:20080[8] M c C li m ans O T,F anto ft R Sta t us and ne w deve l op m e n ts i n subsea pro cessi ng [C] O ffshore T echno logy Conference ,H ouston ,T exas ,U S A,2006:17984[9] Sagatun S I ,G ramm e P,G unnar H ann i bal L i e eds T hep i pe separator :si m u l a ti ons and experi m ental resu lts[C] O ffshore T echno l ogy Con ference ,H ouston ,T exas ,U S A,2008:19389[10] G ruehag en H,L i m D Subsea separati on and boosti ng-an overv ie w of ongo i ng pro j ects [C] SPE A sia Pa c ific O il and G as Conference and Exhibiti on ,Jakarta ,Indonesia ,2009,Soc i ety o f petroleu m eng i neers ,2009:123159[11] S ti ng l K H,Paardeka m A P arque das conchas-bc -10-an u ltra -deep w ate r heavy o il deve l op m ent o ff shore braz il [C ] O ffshore T echno l ogy Conference ,H ouston ,T exas ,U S A,2010:20537[12] Purdy G,L ittellH,l a jeunesse S P erd i do reg i onal ho st surve lliance &opera ti ons techno l ogy [C ] O ffshoreT echno logy Confe rence ,H ouston,T exas,U S A ,2010:20889[13] H a m oud A A,Boud i A N e w appli cation of an inli neseparati on techno l ogy i n a rea lw et gas fi e l d [C] O ff shore T echno l ogy Conference ,A bu Dhab,i UA E ,U S A,2008:117459第一作者简介:熊 磊,生于1985年,2007年毕业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