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高等院校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方法新探
加强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现实路径
加强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现实路径【摘要】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是为了让大学生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通过建立专门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课程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学校与社会资源整合,可以有效提升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知。
这些措施有助于激发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心,进而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加强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现实路径,不仅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更是为了构建和谐文化社会,促进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关键词】大学生、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优秀、加强、路径、现实、重要性、必要性、途径、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设、社会资源、整合、意义、价值。
1. 引言1.1 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在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大学生优秀文化品格和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
传统文化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智慧,是我们民族的根基和灵魂。
通过传统文化的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与认同,提升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能力,从而使他们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增强文化自信心,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念和价值取向。
传统文化的教育还能够培养大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促进全面发展和个性完善。
加强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是教育事业的需要,更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对于推动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2. 正文2.1 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五千年文明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思想精华和价值观念。
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通过学习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可以增强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归属感。
传统文化传承在大学教育中的新思路
传统文化传承在大学教育中的新思路一、引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我们民族历史和智慧的结晶。
在当今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
大学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有责任和义务将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培养具有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的青年一代。
本文旨在探讨传统文化传承在大学教育中的新思路,以期为大学教育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更新教育理念,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当前,许多大学在教育过程中过于注重专业知识的教学,而忽视了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因此,大学应该更新教育理念,将传统文化教育纳入课程体系,制定相应的课程计划和教学大纲。
同时,教师应提高自身传统文化素养,以身作则,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
三、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这种方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此,大学应该创新教学方法,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如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践活动等,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此外,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网络课程、数字博物馆等,拓宽传统文化的传播途径。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传统文化素养教师是大学教育的关键因素,他们的传统文化素养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培养效果。
因此,大学应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
可以通过定期举办传统文化培训班、邀请专家学者进行讲座等方式,提高教师的传统文化知识水平。
同时,教师自身也应该不断学习和研究传统文化,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五、丰富校园文化活动,营造传统文化氛围校园文化活动是培养学生兴趣、拓展学生视野的重要途径。
大学应该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如举办传统文化讲座、展览、演出等,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同时,可以鼓励学生自发组织各种传统文化社团,如书法社、戏曲社、汉服社等,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
六、加强校企合作,推动传统文化产业发展传统文化产业是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之一。
探讨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策略
探讨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策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基和灵魂,是中华文明的精华,当前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已成为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
本文旨在探讨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是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力量。
教师要具备良好的学科素养和传统文化素养,同时还需要积极探索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因此,应该通过专业培训和跨学科研究,提高教师的思想认识和教育教学技能,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有力保障。
二、构建系统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盖范围广泛,需要建立有机的教育体系。
首先,构建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充分利用学校的课程资源,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现有的教学计划中。
其次,借鉴艺术课程的教学模式,建设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课程体系,让学生在体验传统文化中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道德伦理的同时,培养他们的审美品味和艺术素养。
最后,建立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教育体系,加强课外活动的设计和管理,组织师生参加各种文艺、体育和社会实践活动。
三、实施多元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式在教学中,一种模式、一种方法不能解决所有问题,需要采用多种教育方式来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目标。
例如,可以通过阅读资料、观看影视节目、举办文化活动、参观博物馆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素质;开展课题研究、绘画、手工、剪纸、篆刻等实践活动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动手能力;让学生参与各种主题晚会、话剧表演、歌曲演唱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艺术修养。
四、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学科教育相结合传统文化与学科教育相得益彰,只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学科教育相结合,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例如,可以在语文、历史、美术、音乐等课程中,融入文言文阅读、古代历史人物故事、书法、古诗词、器乐演奏等元素,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和应用能力。
探讨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策略
探讨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策略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培养新时代中国人的核心素质和内涵的重要途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和精神财富,对于培养青年学生的国家意识、文化自信和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一些有效策略:要从教育制度层面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明确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教育教学内容中。
加大投入,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教材编写和教师培训力度,确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得到系统、全面和深入的传授。
要在教育现场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验式教学。
通过实践、观摩和亲身体验,让学生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内涵。
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历史遗迹和传统村落,参与传统手工艺品制作和传统节日庆祝活动等,让学生能够亲身参与深入了解和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要通过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创新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除了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各类文化课程中外,还可以通过创设专门的传统文化课程和选修课程,深入讲解和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结合现代科技手段,设计一些互动性强、趣味性高的文化教育游戏和应用软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四,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仅包含文学、历史和艺术等方面的内容,还涉及哲学、伦理、政治等多个领域。
可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历史、美术、音乐等学科融合起来,通过跨学科的教育方式,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整体认识和理解。
要通过社会资源的整合和利用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团体和企业等各方面应加强合作,组织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和资源共享,为学生提供更多了解和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机会。
可以邀请文化名家、专家学者进行学术讲座和文化讲解,开展传统文化知识竞赛和演讲比赛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需要教育机构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浅析高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
浅析高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
高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传承和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任务,对于培养学
生对中华文化的爱国情感、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从三个方面浅析高
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
高校可以通过开设相关课程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可以开设中国古代文学、史学、哲学等课程,让学生学习和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经典作品和思想体系,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
化的内涵和精神。
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还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精神。
高校可以举办各种传统文化活动来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推广。
可以组织
传统绘画、书法、音乐、戏曲等艺术活动,让学生亲自参与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还可以
举办传统节日庆祝活动,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让学生全面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独特
魅力和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高校可以通过文化交流与合作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
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国
内外的文化交流活动,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与外国学生交流互动,推动中华传统文化与
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与合作。
还可以邀请文化名家和专家学者来校举办讲座、学术报告等
活动,促进学生的学术交流和思想碰撞,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力量。
高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有很多,但核心是通过课程设置、文化活动和文化
交流来加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
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能力,
也增强了学生的文化自信和爱国情感,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浅析高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
浅析高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高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前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国家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
当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高校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和途径,以促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自信,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文化传承和创新的实践活动。
在这个过程中,高校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成为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阵地。
一、加强相关课程设置在高校教育中,课程设置是最直接、最主要的手段之一。
通过设置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道德规范、思维方式、审美情趣等知识内容融入到课程中。
这样有利于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面了解,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认同、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通过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如中国传统手工艺品制作、传统节日习俗体验等课外实践,也可以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体验和感知。
通过课程设置和课外活动,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全面、深入地了解和体验中国传统文化,从而增强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
二、推动传统文化与学科教学融合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方式不仅限于专门设置传统文化课程,传统文化也可以与其他学科教学相融合。
可以将传统文学、历史、哲学等内容融入到相关学科的教学中,通过专题讲座、示范性案例、实地考察等形式,使学生在其他学科的学习过程中接触和体验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这种融合的方式不但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了解传统文化,更能让学生体会到传统文化对于现代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
通过学科教学与传统文化的融合,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并且使传统文化的内涵得以更好地传承和发扬。
三、建立传统文化研究中心高校可以建立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专业的研究平台和资源支持。
通过开展大量的学术研究和普及教育活动,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可以为广大师生提供更多接触与了解传统文化的机会,促进学术界对传统文化的深入研究和传承。
浅析高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
浅析高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的重要平台。
如何在高校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了当前需要深入思考的课题。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浅析高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旨在为高校文化建设提供一些参考和思路。
高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之一是加强传统文化教育。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历史的积淀,是文化的根基。
在高校中,应该通过各种形式的课程设置,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如开设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历史等课程,让学生在校园内就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
学校还应该通过举办传统文化讲座、展览等活动,引导学生主动了解、参与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
高校应该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
校园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地方,校园文化的建设对于塑造学生的品格和精神有着重要的作用。
学校应该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如在校园景观中建设中国传统园林、书院、古迹等,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就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学校还可以通过举办传统文化节、传统手工艺制作等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高校可以通过文化交流活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瑰宝,只有通过交流互鉴,才能使传统文化在当代得到传承和发展。
高校应该利用自身的资源和平台,加强与其他国家、地区的文化交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
可以通过举办中外文化交流论坛、传统文化体验营等活动,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流碰撞,让学生在交流中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和魄力。
学校还可以通过与外校、外地的文化交流合作,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渠道和载体,使传统文化在当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和活力。
高校可以通过学生社团等组织形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学生社团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文化生活的重要载体和平台。
学校可以通过支持和鼓励学生社团开展传统文化传承和传播活动,如成立中国书法社、中国绘画社、中国茶艺社等,引导学生在社团活动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和艺术性,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创造力。
浅析高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
浅析高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五千年文化积淀的精华,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它涵盖了许多方面,如文学、历史、哲学、艺术、民俗、礼仪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直以来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传承发展,为中华民族的精神之源提供了不可替代的财富。
然而,在现代化的背景下,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华传统文化逐渐被淘汰,并最终面临消失的风险。
因此,高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势在必行。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对高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进行浅析。
一、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提高学生文化自信高校作为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其首要任务就是传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为学生们提供深入学习该文化的机会。
可以通过设立选修课程、公开课、文化沙龙等形式,让学生学习经典著作、古代文化、传统美术等,加深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认知和热爱。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涵和魅力,提高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和认同感。
二、打造中华文化交流平台,促进文化融合高校可以与文化机构、社区组织、企业等建立合作关系,开展多样化的文化交流活动,如文艺演出、书法展览、传统音乐会、传统手工制作等。
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观摩和体验中华文化的魅力,还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同时,高校应该建立国际化的交流平台,邀请海外学者、专家和文化研究者,加强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扩大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三、发挥文化传承的引领作用,推动社会文明进步高校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不仅仅是个人的精神追求和文化情怀,更是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
因此,高校应该发挥其文化传承的引领作用,推动社会文明进步。
可以通过开展义工活动、文明公约签署、文化事迹宣传等方式,引导并启迪广大师生树立文化自信,践行文明行为,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增强中华文化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总之,高校作为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在推动中华文化传承和创新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浅谈如何加强高校思政工作中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浅谈如何加强高校思政工作中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摘要】高校思政工作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至关重要。
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文化修养,有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为此,高校应提倡传统文化教育,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并加强实践教学。
传统文化教育需与现代价值观相结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高校师生应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懂得传统文化的魅力与智慧。
在未来,应进一步强化高校思政工作中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并提出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发展的建议,为高校思政工作贡献更多价值。
【关键词】关键词:高校思政工作、传统文化教育、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现代价值观、师生教育、发展建议1. 引言1.1 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性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性在于其承担着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使命。
高等教育是培养人才、传播知识、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平台,而思想政治教育则是高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通过思政工作,可以引导学生正确树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高校思政工作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更是对学生成长成才起到了积极引领和潜移默化的作用。
通过思政工作,高校能够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优秀人才做出贡献。
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和重视。
1.2 传统文化教育在高校的意义传统文化教育在高校的意义是多方面的。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源和灵魂,它承载了民族的历史、精神和智慧,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当今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念和文化认同,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传统文化教育可以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和修养,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学生可以了解传统价值观、思想观念和礼仪制度,更好地理解现代社会和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使他们具备更深层次的文化修养和综合素质。
探讨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策略
探讨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策略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当前中国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传统文化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冲击和影响,导致一些根深蒂固的价值观和文化传统逐渐淡化。
探讨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策略,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培养国民的文化自信心、道德观念、审美情趣以及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探讨,旨在为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一些可行的有效策略。
一、增加传统文化课程的学时和教学内容在当前的学校教育体系中,传统文化课程通常被边缘化,学时较少,内容也较为单一。
为了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可以考虑增加传统文化课程的学时,安排专门的传统文化课程。
这些课程可以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来讲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道德规范、历史故事、艺术表现等内容,让学生能够全面、系统地了解和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还可以通过各种方式丰富教学内容,如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举办传统文化体验活动、邀请学者专家进行讲座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二、注重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培训教师是传播文化的桥梁和纽带,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实施需要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需要对教师进行相应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心和自觉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
教师可以通过学习文化课程、参加专业培训、进行实地考察等方式,提升自己的传统文化素养和教学能力。
学校可以通过引进一些资深的传统文化专家和学者来支持教师的培训和教学,为他们提供更多的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帮助教师更好地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到日常的教学工作中。
三、加强家庭和社会的传统文化教育除了学校教育之外,家庭和社会也是传播传统文化的重要环节。
需要加强家庭和社会的传统文化教育,让家长和社会各界都能够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家庭和社会的教育环境中。
加强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现实途径研究
加强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现实途径研究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大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日益凸显出重要性。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探讨加强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现实途径成为当务之急。
本文将就此展开讨论。
首先,大学开设相关课程是加强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
通过在课程设置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引导学生了解、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培养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
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增强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了解,还可以提升他们的文化自信心。
其次,举办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活动也是加强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径。
通过组织传统文化体验活动、书法比赛、诗歌朗诵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大学生亲身感受和参与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他们的文化认同感。
这些活动既能让大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又能在体验中感悟传统文化之美。
另外,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也是大有裨益的途径。
借助互联网、智能手机等现代科技设备,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获取传统文化相关知识,通过在线课程、文化App等方式进行学习。
这样一来,传统文化的普及和传承将更具时代感和生活化,吸引更多大学生的关注和参与。
此外,加强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现实途径还包括推动传统文化的跨学科交叉融合。
在大学教育中,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各类学科教学之中,如法律、管理、艺术等,让大学生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接触到传统文化的精髓。
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实现传统文化知识的深度传播,还可以拓展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应用视野。
最后,建立持续稳定的传统文化教育机制也是加强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校园内建立传统文化学习中心、设立文化节庆日等活动,为大学生提供一个长期持续的传统文化学习平台。
通过这种机制化的教育方式,可以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了解和传承。
综上所述,加强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现实途径包括开设相关课程、举办传统文化活动、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推动跨学科融合和建立教育机制等多种方式。
高校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路径探析
高校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路径探析高校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路径探析一、背景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精髓,具有深厚的思想内涵和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
然而,在现代社会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面临着日益丧失、被忽视甚至被曲解的危险。
为了保护、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校在教育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意义与价值1. 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通过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历史、文化和价值观念,增强对自己民族身份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2.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和人文精神吸引着世界各国人民。
通过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培养学生对艺术、音乐、文学等方面的兴趣和鉴赏能力,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3. 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道德伦理和社会责任,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成为具有良好品德的公民。
4. 促进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独特的软实力资源,通过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可以提升国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增加中国文化对外输出的能力。
三、路径探析1. 课程设置与教材编写高校可以在课程设置方面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在人文科学、艺术类专业中增设相关课程,如中国历史、中国哲学、中国音乐等。
同时,在编写教材时要注重选材精准、内容系统,并采用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方式进行讲解。
2. 培训师资队伍高校应加强对师资队伍的培训,提高教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
可以通过组织专题研讨会、邀请专家学者进行讲座等方式,提供学术交流和培训机会,使教师能够更好地传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
3. 建设文化活动平台高校可以建设多样化的文化活动平台,如举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节、组织传统文化体验活动等。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近距离感受和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了解。
学校如何加强对学生传统文化教育
学校如何加强对学生传统文化教育传统文化作为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的精神财富,是历史的积淀和文明的瑰宝。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信息的爆炸,很多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了解逐渐淡化。
因此,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传统文化教育,以激发他们对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热情。
首先,学校应该通过开设传统文化课程来加强对学生传统文化的教育。
传统文化课程可以涵盖中国古代文学、历史、音乐、绘画等多个方面,通过系统性的学习,让学生对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例如,学生可以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名著如《红楼梦》、《水浒传》等,感受其中的人文关怀、道德教育和思想内涵。
此外,学校也可以邀请专业的传统文化教师到校进行讲座,让学生直接接触专业知识和传统文化艺术。
其次,学校应该为学生提供参观传统文化遗址和博物馆的机会。
参观传统文化遗址和博物馆可以让学生近距离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厚重感。
例如,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观长城、故宫、山西井空等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遗址,让学生了解历史和文化的沉淀。
同时,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让学生亲眼看到历史文物和艺术品,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第三,学校可以通过传统文化活动来加强对学生传统文化的教育。
例如,学校可以组织传统文化节、诵读比赛、书法展等活动,让学生亲自参与其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传统文化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艺术修养,还可以弘扬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和传统美德。
通过这些活动,学校可以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认同,增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责任感。
第四,学校可以加强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结合,提高传统文化教育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例如,学校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打造互动式的传统文化教育平台。
通过这样的平台,学生可以在游戏化的环境中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和效果。
此外,学校还可以使用传统文化题材的音乐、电影等媒体作品,让学生在娱乐中接触到传统文化,增加传统文化的流行度和影响力。
浅析高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
浅析高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淀下来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和灵魂寄托。
而当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交流的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冲击和侵蚀,如何在高校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教学、宣传、实践等方面对高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进行浅析。
一、教学教学是高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首要途径。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向学生传授中华传统文化的知识和精华,让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有所了解和认识。
在中国传统文化课上,教师可以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艺术形式、思想理念等内容,帮助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
学校还可以开设一些传统文化的专业课程,如古典文学、中国书法、园林艺术等,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深入了解和研究中华传统文化。
二、宣传三、实践实践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最有效途径之一。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一些传统文化实践活动,如中国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中华传统文化技艺的学习和实践等,让学生通过实践来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中国传统的手工艺制作活动,比如剪纸、刺绣、陶艺等,让学生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增进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热爱。
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中华传统文化的实地考察和研学活动,让学生亲自走近传统文化的源头,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高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共同筑牢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基。
只有通过教学、宣传和实践等多种途径的有机结合,才能更好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中华传统文化在高校中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希望各位学校和师生们能够共同努力,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出积极的贡献。
【2000字】。
高校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创新途径研究
高校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创新途径研究摘要:高校是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前沿阵地,应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见证历史、社会教育等方面起到积极推动作用,通过传统文化,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树立是非观念。
本文通过研究目前高校传统文化教育基本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高校如何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方式及对策。
关键词:高等学校;传统文化教育;文化服务中图法分类号: G252文献标识码: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几千年的历史征程中所沿袭的思想道德、文化艺术、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系列物质与精神文明成果的总和,是融合了各民族思想精髓的历史文化遗产,其崇高的政治信念、厚重的文化精神所体现出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对培养我们民族的思想水平和道德素质有着极其重要与深远的意义。
高校图书馆作为文化传承与传播的重要阵地,更应该弘扬传统文化主旋律,探索传承传统文化的新途径与方法,从政治思想、教育培训等方面引导大学生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历史,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提升文化自信。
1.高校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每个中国人都应该对优秀传统文化心存敬仰,大学生是其学习理解能力提升最快的时期,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型的关键时期,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离不开历史和文化的积淀,在高校中倡导传统文化教育是十分必要与迫切的,另外高校在传播传统文化、弘扬社会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文化修养等也承担着新时代的文化使命。
2.目前高校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2.1 教育方式和理念有待提高部分大学学科设计不够合理,对传统文化教育科目缺少系统性、制度化的管理和引导。
高等院校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方法新探
不少大学生表示对传统文化抱有浓厚 的兴趣 ,尤其是对 中央电视台 《 百家讲坛 》上走 出来的易 中天 、王乐群 、于丹 等亲切随和 、生动风趣的讲授风格表示赞赏 。相 比之下 ,学 校开设 的传统 文化知识 讲座却让他们 比较失望 。问题主要表 现在讲课 老师授课 方式 呆板 ,填鸭式 、满堂灌的讲课方式了
升华 。这 种教学理念 的偏差 ,不仅使得 教学工作事倍功 半 。
而且没有能够发挥传统文化教育应有的思想教 育功效 。 3 .教育形式呆板单一 ,说教气重 。
1 片面地把传统文化教育仅仅看成 是道德教 育 . 首先 , 我们要承认道德思想是传统 文化的内核。在古代 , 尤其是先秦时期 ,‘ 花齐放 、百家争鸣”的时代氛围 ,催生 百 了一大批思想家 ,他们 从各 自的立场出发 ,建立 了诸多完整
教 育探 索
高等院校加强传统文化教 育方法 新探
蒋乃永 _ _ j
[ 要】 摘 本文分析 了高等院校传统文化教 育工作存在的一些问题 ,进而对传统文化教 育方法创新提 出了相应建议 :
开设传 统 文化 教 育通 识课 程 ,构 建传 统文化 教 育教 学课 程体 系 ;加 强 师资 队伍 建设 ,改 变传 统授 课 方式 ,挖 掘 学科 课 程 的人 文 内涵 ;营 建 良好校 园文化 环境 ,打造 传统 文化 教 育优 良栽体 ;“ 引进 来” 与 “ 出去” 相 结合 ,拓 宽传统 文化 走
无生趣 ,不与学生充分交流互动 的独语式讲授风格使得课堂 气氛非常沉 闷。在 “ 两课” 教学 中 ,不少任课 老师在劝导学
浅析高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
浅析高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民族的瑰宝,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根基和特征。
而高校作为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阵地,有责任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下面将从三个方面浅析高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
在高校的课程设置中要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课程,如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哲学、中国传统艺术等。
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观。
可以举办一些中华传统文化的讲座、研讨会等活动,邀请专家学者来进行讲解和交流。
通过教育的方式,让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兴趣和热爱,形成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丰富校园文化活动。
高校可以组织一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系列活动,如书法比赛、诗词大赛、传统戏曲表演等。
通过这些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给予一定的奖励和荣誉。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
高校还可以开展一些传统文化体验活动,如茶艺表演、传统舞蹈表演等,让学生亲身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强化传统文化研究和传承的机构建设。
高校可以设立相关的研究机构或学术团队,专门从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传承工作。
这些机构可以组织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学术论坛、学术研讨会等,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
可以开设一些培训班或研修班,培养专业人才,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传承。
这样可以建立一支专业化的队伍,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高校要通过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强化传统文化研究和传承的机构建设等途径,来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
只有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喜爱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够使其在当代社会中得到传承和发展,成为我们国家独特的文化符号。
高校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路径探析
高校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路径探析一、引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在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的潮流下,中国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冲击和影响。
因此,高校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析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路径。
二、传统文化教育的价值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价值:1. 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进而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心。
2. 促进学生的道德修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儒家的仁爱道德,以及诸子百家的道德理念。
通过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提高其道德修养。
3. 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盖了丰富多样的学术思想和理论体系,包括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等。
通过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可以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提高他们的学术素养和批判思维能力。
三、现状与问题然而,目前我国高校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仍存在一些问题:1. 教材选择不合理目前很多高校选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材内容陈旧,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缺乏针对性和趣味性。
2. 教学方法单一很多高校仍然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缺乏互动和实践环节,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度。
3. 学生缺乏时间和动力现代大学生面临着繁重的学业压力和各种社会竞争,很少有时间去学习和了解传统文化,缺乏学习的动力。
四、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路径1. 更新教材,激发学生兴趣高校应当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更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材,注重教材的针对性和趣味性。
可以引入一些案例和故事,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
2. 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参与度高校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互动演绎、实地考察等,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可以邀请专业人士进行讲座,加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高等院校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方法新探
人学视野中的环境正义作者:张登巧来源:《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3期张登巧(吉首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湖南吉首416000)摘要:从表面上看,环境正义涉及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实际上体现的是人与人的社会关系,是一种社会正义。
不同层面的环境正义根源于人的多种存在属性,人的类属性与全球环境正义相对应;人的群体属性对应的则是群际环境正义,与人的个体属性相对应的是个体间环境正义。
在环境正义中贯彻“以人为本”,就是要公正地分享环境利益和承担环境责任,重视每个人都具有的环境权利和应尽的环境义务,在权利和义务面前人人平等,特别是要关注不发达国家、落后地区和穷人在环境权利与利益方面的诉求。
关键词:环境正义;人学;以人为本中图分类号:B82-05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074(2009)03-0001-04基金项目:湖南省普通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课题(06K012);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课题(0602016C)作者简介:张登巧(1965-),男(苗族),湖南永顺人,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2006级博士生,吉首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一、环境正义的人学维度环境伦理学倡导保护环境、尊重生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对反思和矫正传统发展模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但是,环境伦理学认为应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伦理道德关系延伸到自然领域,要求将主体、善恶、价值和平等等观点应用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之中,整个环境系统应成为一个“道德共同体”,提出“动物解放”、“大地伦理”、“动物伦理”等,主张自然是主体甚至是与人平等的主体,自然物和生态系统有价值或内在价值,如罗尔斯顿认为:“在我们发现价值之前,价值就存在于大自然之中很久了,它们的存在先于我们对它们的认识。
”[1](P294)这在其本质上是绝对化的自然中心主义、自然本体主义思想。
价值就其本质而言,是与人分不开的,是属人的,而不是一切事物的存在及其属性本身,“我们在任何情况下,谈到价值,谈到人对任何事物(包括人自己)的评价判断,不管自己意识到与否,实际上都是以人自己的尺度作为标准去评量世界”[2](P124-129)。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10・175高等院校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方法新探[摘要]本文分析了高等院校传统文化教育工作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而对传统文化教育方法创新提出了相应建议:开设传统文化教育通识课程,构建传统文化教育教学课程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变传统授课方式,挖掘学科课程的人文内涵;营建良好校园文化环境,打造传统文化教育优良载体;“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拓宽传统文化教育新途径;以学生社团为抓手,把传统文化教育与开展各种活动结合起来。
[关键词]传统文化教育;教育方法;新探作为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文化精神的精髓,中华传统文化有着叹为观止的辉煌成就和高奥深邃的深厚底蕴。
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生生不息,绵延不绝,是我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
日前,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已然成为社会各界的广泛共识。
国家在促进中华文明知识传承、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了发掘、整理、普及传统文化的热潮。
在高等院校,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但是在看到高等院校传统文化教育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存在的一些不足及片面之处。
现对这些问题作简要分析,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
当前高等院校传统文化教育存在问题高等院校作为文化传承、知识接递的重要基地,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与研究历史悠久、成果丰硕。
但在高等院校传统文化研究如火如荼的同时,传统文化教育工作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
许多高校的传统文化教育工作只停留在表面,或者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没有能够真正让大学生们充分接受与吸收,更没有内化为他们的思想和行为。
1.片面地把传统文化教育仅仅看成是道德教育首先,我们要承认道德思想是传统文化的内核。
在古代,尤其是先秦时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氛围,催生了一大批思想家,他们从各自的立场出发,建立了诸多完整系统的思想道德理论。
比如孔子提出的以“仁”为中心的道德观;孟子提出的“舍生取义”以及以“性善论”为核心的道德思想;老子的“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等观点。
诸子百家的道德观念受到了人们的推崇,在数千年的流传衍变中成为华夏子孙的做人准则和处世标准,对中华文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不只是道德教条的教育,还包括技能、情趣、艺术、体质在内的全面性教育。
比如,我国古代儒家将“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作为教育的主要内容。
“六艺”教育强调人的各方面能力的均衡发展,要求文武兼备,人格和谐。
由此,中华传统文化的范畴要宽广得很,无论是“四书”、“五经”,还是《孙子兵法》、《纪效新书》,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都值得我们认真研习与揣摩。
因此,在高等院校传统文化教育过程中,不应仅仅就传统道德思想做文章,而应广开渠道广泛涉猎,从而让广大学生能够真正领略到传统文化的宏伟广博与高妙精深。
2.重文化知识传授轻精神理念培养当前,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认识到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纷纷开设传统文化必修或选修课。
由于古代经典著作是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所以不少高等院校把学习古代经典著作作为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渠道。
不少学校开展了轰轰烈烈的“读经运动”。
《论语》、《孟子》、《诗经》、《尚书》纷纷成为大学生的手中读本,甚至不少学校对高奥艰深的《易经》、《鬼谷子》等都开设了专门的辅导讲座。
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只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对作品中蕴含的民族精神、人文精神的阐发,陷入了“就古文谈古文、就经典谈经典”的怪圈。
更严重的是,不少大学生,尤其是理、工科学生由于知识储备的不足、学习视野的不同,很难在短时间内理解这些著作的内容。
所以,不少高等院校的传统文化教育往往变成了古代经典著作的普及课程,而对著作中所呈现的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的思想光芒,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天人合一的自然精神,自然不息的奋斗精神等主旨意蕴却疏于揭示,使得大学生们没能从中得到精神理念的培养与升华。
这种教学理念的偏差,不仅使得教学工作事倍功半,而且没有能够发挥传统文化教育应有的思想教育功效。
3.教育形式呆板单一,说教气重。
不少大学生表示对传统文化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对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上走出来的易中天、王乐群、于丹等亲切随和、生动风趣的讲授风格表示赞赏。
相比之下,学校开设的传统文化知识讲座却让他们比较失望。
问题主要表现在讲课老师授课方式呆板,填鸭式、满堂灌的讲课方式了无生趣,不与学生充分交流互动的独语式讲授风格使得课堂气氛非常沉闷。
在“两课”教学中,不少任课老师在劝导学生勤奋学习、严谨自律等,就会引用一大堆的古人事例,兼以名人名言佐证,使得学生有传统文化被“绑架”、被“利用”之嫌。
在不少大学生的印象中,学校的传统文化教育就是开设几次讲座,传统节日前后搞一些图片展览活动,邀请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剧团到校园做一次演出,缺乏系统规范、形式多样、活泼生动的教育形式,这些都使得传统文化教育陷入被动的局面,高等院校的传统文化氛围迟迟没有建立起来,相应的教育效果也无法得到展现。
高等院校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新路径针对高等院校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各高等学校首先要加强对传统文化教育意义的认识,充分体会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培养大学生的民族精神、人文精神,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塑造健康人格等方面200910・176的重要作用;同时,从根本上改变原来的传统文化教育模式,不断探索传统文化教育的新路径。
1.开设传统文化教育通识课程,构建传统文化教育教学课程体系开设传统文化教育通识课程,就是立足各高等院校的实际情况,将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学生的必修或选修课程,列入教学大纲,纳入学校课程体系。
另外,在大学生的基础课中,可以有选择地增加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内容,为大学生较系统地学习传统文化知识提供必要的平台,使得学生能够系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历史,从而有利于他们接受传统文化熏陶、习得传统美德智慧。
目前,一些高校已经开设了以“博雅课程”命名的传统文化教育通识课程,并将相关课程纳入学校的课程建设体系,采取立项方式进行重点打造,给予充分的经费支持、鼓励高水平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申报建设,使得这些学校兴起了浓厚醇郁的“博雅艺术”之风。
构建传统文化教育教学课程体系,还包括在“两课”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内容。
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教育课最主要的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把握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促使青年学生健康成长,成为时代所需要的合格人才。
这里面包含着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也是提高大学生的文化修养、理论修养、道德修养方面的要求。
如果在“两课”中恰当地穿插、引用传统文化知识,不仅能使教学内容生动翔实、深入浅出,而且能够吸引大学生的关注,更容易为他们所接受,从而使得“两课”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能收到实效,同时也使得传统文化教育工作真正落到了实处。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变传统授课方式,挖掘学科课程的人文内涵在高等学校现有的传统文化教育模式中,任课老师大多是从中文、历史等学科现任老师中抽选,他们大多有自己的专业课程教学任务,再承担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往往会觉得有不从心,很难投入更多的精力,从而可能影响到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
高等院校在这方面应该加大投入,争取建立一支专职传统文化教师队伍,即使是选任相关学科教师,也应合理分配他们的教学任务,以便使他们有足够的时间来备课。
同时,要认真做好传统文化教学队伍的建设工作,有条件的应开展对教学队伍的培训工作,通过派出学习、资助课题、组织交流研讨活动等形式,打造一支积累深厚、业务熟练、勤于钻研、敢于出新的教师队伍。
在此基础上,学校加强对师资队伍的检查、督导工作,并定期进行考核,以便使得传统文化教学工作走上正轨并保持可续发展的良好态势。
在具体的课程教学业务指导方面,应引导教师队伍探索出一条针对性强、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避免由于学术气太重、课程太过艰深古涩而打击大学生们的接受兴趣。
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理解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深刻含义,真正体会传统文化的精髓,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良好的教育。
3.营建良好校园文化环境,打造传统文化教育优良载体营建良好校园文化环境,就是在高等院校校园内呈现传统文化的精髓与意蕴,要从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两个方面着手。
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物质创造的形式和成果的总和。
在许多办学历史悠久的高等院校校园,能够看到保存较为完好的古代园林建筑。
亭台轩榭、飞檐翘壁、雕台镂窗、墨迹遗画,就是一笔极其珍贵的传统文化教育资源,让求学其间的大学生们无形之中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即使是建校时间不长的高等院校,也可以在校园建设过程中多加留意,道口路边的名人名言、古朴雅净的书画长廊、庄重肃穆的圣人雕像,所有的这些都可以转化成传统文化教育资源。
在精神文化建设方面,通过学校团委、学工处等具体部门的引导,适当组织一些传统文化纪念、推广活动,创设良好的传统文化情境,营造良好的传统文化宣传氛围,以此去感染、启迪、陶冶和塑造学生。
比如许多高等院校抓住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文化节日,组织一系列生动活泼、参与广泛的传统民俗文化宣传活动,在校园内掀起浓浓的民俗情怀,让一些热衷于过洋节日、与传统节日隔膜较深的大学生们受到一次深刻的教育,真正领略到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魅力,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民族精神、人文精神。
4.“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拓宽传统文化教育新途径传统文化教育工作的开展,要充分利用社会上的丰厚资源。
近年来随着各地对传统文化教育的充分重视,不少地方免费开放了博物馆、展览馆等文博机构。
可有计划地组织大学生参观相关场馆,让他们切身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主动和相关传统文化演出机构联系,邀请他们到学校来演出。
近几年来,由教育部、文化部、财政部等部门联合发起的“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京剧以及各地方剧种纷纷走进各大高等院校,为广大师生们呈上了一道道丰厚炫目的传统文化大餐。
一时间,各大高等院校掀起了“戏曲热”、“传统文化热”,“昆曲演习社”、“国学社”、“戏苑沙龙”等社团组织纷纷问世,带动了校园传统文化教育工作的开展,效果十分显著。
因此,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应该主动与相关部门建立联系,定期或不定期地邀请相关机构到学校演出,建立“高雅艺术进校园”的长效机制,进一步营造良好的传统文化宣传与学习氛围。
5.以学生社团为抓手,把传统文化教育与开展各种活动结合起来传统文化教育的推广,既有赖教师的认真传授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推广,更应依靠学生的内在推动力。
通过学生社团等力量的宣传普及,能够使得传统文化更加迅速地走进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