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易斯小说反叛的文化叙事情结

合集下载

女性主义文学:性别与叙述的探索

女性主义文学:性别与叙述的探索

女性主义文学:性别与叙述的探索在女性主义文学的广阔天地中,性别与叙述的关系呈现出一种复杂而深刻的互动。

这种关系不仅揭示了女性在历史、社会和文化背景下的处境,也展现了她们如何通过文学创作来重塑自我认同和社会地位。

女性作家往往利用叙述策略来挑战或颠覆传统的性别角色和期待。

通过第一人称叙述,她们能够直接表达女性的内心世界和主观经验,这样的视角转换有力地打破了男性主导叙事的传统。

例如,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到灯塔去》通过其流动的意识和多声部叙述技巧,展现了女性对于时间、空间和自我的不同感知。

同样,托尼·莫里森的《宠儿》采用非线性叙事和多重声音,揭露了奴隶制遗留下来的创伤如何在女性生活中持续产生影响。

除了叙述者的选择,女性主义文学作品还常常通过语言的创新来表达性别特质。

诗人如艾德里安娜·里奇和艾米莉·狄金森,她们的作品通过对传统诗歌形式的改造,赋予女性经验和情感以新的表现力。

这些作品通过密集的象征、隐喻和韵律变化,传达了女性对于爱、身体、工作和精神探索的独特视角。

在探讨性别与叙述的关系时,不得不提的是女性主义对母性、性别身份和性取向等议题的深入挖掘。

例如,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使女的故事》通过极权主义背景下的反乌托邦叙事,探讨了女性身体、生育权和性别政治之间的复杂关系。

这类作品通常借助强烈的情节冲突和角色塑造,展现女性在反抗压迫和寻求解放过程中的勇气与创造力。

女性主义文学还关注叙述中的“空白”和沉默,这些往往与女性的社会地位和话语权被边缘化有关。

埃莱娜·西苏的理论强调了“女性写作”的重要性,即通过写作来填补这些空白,发掘并表达那些被压抑或忽视的女性经验和欲望。

女性主义文学通过探索性别与叙述的交织,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艺术体验,更重要的是,它挑战了既有的性别结构,促进了性别平等和多元化的社会对话。

在这一过程中,女性作家和读者共同构建了一个充满力量、同情和理解的女性主义叙事空间,为性别认同的流动性和社会变革提供了无限可能。

《阿罗史密斯》之隐含作者的叙事伦理

《阿罗史密斯》之隐含作者的叙事伦理
第 3 卷 第 5期 1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Vo .3 ,No 5 1 1 .
吉首大学学报( 会科学版 ) 社
J u n lo ih u Unv ri ( o ilS in e dto ) o r a fJs o iest S ca ce c sE i n y i
21 0 0年 9月
Se t 2 0 p. 01
作 者简 介 : 海 鸥 ( 93) 女 , 南 洪 江人 , 学 博 士 , 化 学 院外 国语 言 文 学 系副 教 授 。 杨 1 6 一, 湖 文 怀
《 阿罗史 密 斯 》 Aro s t ,9 5 是 美 国第 ( r w mi 1 2 ) h

罗 史密 斯 》 的发 表 时 间正 好 与 斯 哥普 斯 案 同年 , 这
论 的 法律 , 绝科 学 知 识 的进 入 。 拒
文学作 品的叙 事 伦理 研 究 正 引起 越 来 越 多批


科 学家 理 想 的伴 侣
评者 的重视 。韦恩 ・布 斯 早在 1 6 9 1年在 其 《 小说 修辞学 》 中就 说 过 , 小 说修 辞 的最终 问 题 是 , “ 决定
无 疑既 显示 了作 者 崇 尚科 学 的鲜 明 态度 及 不 惧 强 势 的巨 大勇气 , 也起 到 了知识分 子应 是社 会 文 明的 捍卫 者 、 推动者 和促 进者 的重要 作用 。对 这样 一部 经典 小说 的研 究 , 疑具有 其独 特 的重要 意 义 。在 无 小说 中 , 者热 情地 歌颂 了医学 家 阿罗史 密斯 的科 作 学理 想主义 精神 , 也对 医学 领域 里实用 主 义至 上 的 名利 思想进 行 了辛辣 的讽 刺 和 批判 。下 面 我们 将 从 叙事 伦理 的角 度 , 以往研 究 中所忽 略 的该小 说 对 中隐含 作者对 美 国文 化 精 神 的肯 定 层 面进 行 实 际

从修辞叙事角度看《大街》之隐含作者的叙事伦理

从修辞叙事角度看《大街》之隐含作者的叙事伦理

从修 辞 叙 事 角 度看 街 隐含 作 者 的叙 事伦 理 大 之
杨海 鸥
( 化 学 院 外 国 语 言 文 学 系 , 南 怀 化 4 80 ) 怀 湖 1 0 8
摘 要 : 从修 辞叙 事角 度对刘 易斯《 大街 》 中的 乡镇社 会进 行叙事伦 理 分析 , 以看 到 小说 中长 可 期被 学界 所忽视 的 隐合 作者 叙事伦 理 的另 一面 : 隐含 作者 显 示 了其对 劳 动群 众 的敬 重和 同情 、 自 对 然 的热情讴 歌和对 乡村 医生 的 良好 职 业精神 的赞美 。 关键词 : 辛克 莱 ・刘 易斯 ; 大街 》 隐含作 者 ; 事判 断 ; 事伦理 《 ; 叙 叙 分 类号 :1 6 4 文献 标识码 : I0 . A 文章编 号 :6 3 3 5( 0 0 0 —0 2 —0 1 7 —1 9 2 1 ) 3 0 6 4
13 9 0年 , 克莱 ・ 辛 刘易 斯 (8 5 9 1 成 为 美 18 ~1 5 )
笔者 将 借用 詹姆 斯 ・ 伦 的修 辞叙 事 理论 , 费 重
点关 注读 者 的叙 事判 断在作 品叙 事伦 理分析 中 的重
国第一 位诺 贝尔文 学 奖 获得 者 , 的获 奖标 志 着 美 他
要作 用 。费伦认 为 , 为叙 事 的读 者 , 们对 人物和 作 我
讲述 者( 叙述 者 和作者 ) 所做 的判 断对 于我们 经历和 理解叙 事形 式是 非 常重 要 的 , ] 对 于 多层 次 的反 L( 2 应行 为 , 于我们 对形 式 、 理和 审美之 间相互关 系 对 伦 的理解 也是 非常 重要 的 。 l 他把 叙 事判 断 看作 是 [( 2 叙 事形 式 、 事 伦 理 和 叙 事 审 美 的交 接 点 。 他 叙 L( 2 J 认 为 :读 者 主要做 三种 叙 事判 断 , 一 种 都有 可 能 “ 每 与另两种 有重 叠 的地 方 或影 响另 外 两类 : 对叙 述 的 特 点或叙 事 的其他 成 分 的 阐释 判 断 ; 于叙 述 和 人 关 物 的道德 价值 的伦 理 判 断 ; 整体 叙 事 和叙 事 各 部 对

刘易斯小说《大街》的反乡村叙事及其现实意义

刘易斯小说《大街》的反乡村叙事及其现实意义

刘易斯小说《大街》的反乡村叙事及其现实意义作者:高玉洁赵亚珉来源:《文教资料》2018年第26期摘要:辛克莱·刘易斯是美国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也是美国20世纪20年代著名的社会批评家。

在代表作《大街》中,刘易斯有力地抨击了美国中西部小镇的种种缺陷,生动地展示了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戈弗小镇的丑陋与狭小、小镇生活的单调与保守、小镇居民的偏狭与实利,称其为“乡村病毒”。

本文依据《大街》中对乡村病毒的多面书写,分析刘易斯反乡村叙事对建设美丽中国的现实启发。

关键词:刘易斯《大街》反乡村叙事乡村病毒一、引言辛克莱·刘易斯是美国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也是美国20世纪20年代著名的社会批评家。

1920年刘易斯发表了成名作《大街》。

在《大街》中,作家抨击了美国乡村小镇生活的单调、闭塞和赤裸裸的物质主义,在美国社会引起了巨大的震动。

在美国人看来,乡村小镇几乎是清宁、安逸、幽默的代名词。

海明威、福克纳等作家都因生长于美国小镇而自豪。

文学中的乡村常常被理想化,作为沉疴累累的城市生活的对立面。

刘易斯的《大街》一反常态,揭露了中西部城镇的破旧落后,生活的单调乏味,人们思想的狭隘与保守,批判了小地方主义和中产阶级的浪漫理想,以反乡村的叙事手法,将志得意满的美国人从神话世界拉回到现实中来[1]。

在小说中,出乎单纯和理想主义兼具的卡萝尔的期望,宁静美好的小镇处处弥漫着乡村病毒,从而燃起其改造小镇的热情。

尽管卡萝尔面对的阻力巨大,困难重重,但是其推动社会进步的意识和行动对于当下的我们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二、“大街”上蔓延的“乡村病毒”在刘易斯的笔下,以往被大加赞扬的小镇上的单纯、温馨的美好生活,实则是枯燥乏味、呆板僵滞、教条化的生活,小镇居民并不是善良的典范,反倒是如井底之蛙,偏执狭隘而又自满保守……无论是小镇的外观,还是小镇居民的思想无不受“乡村病毒”的危害,造成小镇多年来一直如一摊死水,沉闷乏味,他们则故步自封,又沾沾自喜。

《纳尔尼亚传奇》:奇幻与道德的双重世界

《纳尔尼亚传奇》:奇幻与道德的双重世界

纳尔尼亚传奇:奇幻与道德的双重世界概述《纳尔尼亚传奇》是英国作家C·S·刘易斯创作的一系列儿童奇幻小说,共有七部。

这些故事发生在一个神秘的世界——纳尔尼亚。

纳尔尼亚是一个由动物和魔法充满的地方,它拥有无限的想象力和冒险。

奇幻世界纳尔尼亚是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地方。

它有美丽的草原、茂密的森林、巍峨的山脉和广袤的海洋。

人们在这个世界里可以遇见会说话的动物,经历魔法和神秘事件,并探索未知领域。

通过细腻描绘,刘易斯为读者打开了极其精彩且令人着迷的想象空间。

道德主题除了奇幻元素外,《纳尔尼亚传奇》还深入探讨了道德价值观和人性问题。

每个小说都涉及到一个或多个重要道德问题,例如勇敢、友谊、忠诚、正义等。

通过引人入胜的情节和深刻的角色塑造,刘易斯向读者传递了对这些道德价值观的重要性,并启发他们思考自己的行为和选择。

主要角色《纳尔尼亚传奇》中有许多令人难忘的主要角色,以下是其中几位:1.彼得 - 王国的统治者,勇敢无畏。

2.苏珊 - 姐姐中最年长,聪明善良。

3.爱德蒙 - 最年幼的男孩,曾犯过错误但后悔并改变了自己。

4.卢修斯 - 最小的男孩,天真可爱。

5.朱迪思 - 最小的女孩,活泼好动。

6.魔女白妞 - 反派角色,代表邪恶与欺骗。

成功影响《纳尔尼亚传奇》不仅仅是一系列受欢迎的儿童读物,更成为了经典文学作品。

它影响了数代读者,并被改编成电影和舞台剧。

作品中丰富多样的情节和主题,以及对奇幻与道德的结合,使其成为独特而受人喜爱的作品。

结论《纳尔尼亚传奇》带领读者进入了一个充满奇幻与道德的双重世界。

通过引人入胜的故事、丰富多样的角色和深刻的道德探讨,它不仅仅是一系列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更是一本能够启发思考和无限想象力的经典之作。

刘易斯 卡罗尔

刘易斯 卡罗尔

人物影响
摄影
写作
但丁·加百利·罗塞蒂,刘易斯·卡罗尔摄,1863年1856年接触摄影不久后,他发现自己最喜欢的题材是小 孩和名人。虽然摄影只算是卡罗尔的爱好,但一直到1880年,他在这方面花费了大量时间。他被认为是当时最优 秀的摄影师之一,对现代艺术摄影师影响颇大。 从1856年到1880年,卡罗尔拍了约3000张照片,它们大致可分 为两类:一是画意摄影,即按照维多利亚时代的流行趣味,让人物装扮成古典绘画中的形象来拍照;二是人物肖 像,其中女童是他最喜爱的题材。
由于《爱丽丝漫游奇境》大受欢迎,受到鼓舞的卡罗尔写了第二册——《爱丽丝镜中奇遇记》(Through the Looking-Glass,1871)。 这本书以卡罗尔和利德尔家孩子玩国际象棋的经历为基础,还加入了一些认识 他们之前所写的材料。例如,(胡话诗)《炸脖渥》的第一节就写于1855年。与当时大多数儿童作品不同,《爱 丽丝漫游奇境》和《爱丽丝镜中奇遇记》没有试图传达显而易见的道德教条,也不包含一些评论家曾经坚称存在 的东西——与宗教或政治有关的隐藏含义。它们只是轻松愉快的冒险故事,讲述了一个头脑清醒、身体健康的普 通小女孩如何应对成人世界的“现实”。这些故事之所以让大人小孩都为之着迷,是因为爱丽丝能对荒谬的语言 和行为作出机智的反应。
卡罗尔是与安徒生、格林兄弟齐名的世界顶尖儿童文学大师。他的作品充满怪诞、奇幻的现代童话风格,被 誉为荒诞文学的最高成就。《爱丽丝梦游仙境》奠定了卡罗尔现代童话之父的地位,其一改传统童话杀戮和血腥 的风格,堪称为跨时代的里程碑。卡罗尔在数学方面也有较大成就,他在牛津大学教了近三十年的书,出版了大 量的数学论著《行列式、欧几里德与当代的对手》《数学奇迹》和《符号逻辑》等,现在都成为英国数学方面的 宝贵文化遗产。

《阿罗史密斯》的解辖域化叙事策略

《阿罗史密斯》的解辖域化叙事策略
学教 育
《 阿罗史密斯》 的解辖域化叙事策略
圄 杨海鸥
内容摘要 : 关于《 阿罗史 密斯》 的艺术技巧, 学术界长期 以来的研 究重点放在现实主义和讽刺文体 的关 西方 注 上 , 而 , 文认 为 : 小 说 融合 了现 实 主 义 、 代 主义 和 后 现代 主义 的特 征 。 克 莱 ・ 易 斯赋 予 了他 的全 知 然 本 该 现 辛 刘 叙述者一种超越传统的“ 多元” 特质, 创造性地运用 了一种“ 解辖域 化” 的叙 事策略。 叙述者通过人物 的解辖域化 解 决 叙 述进 程 中 的局 部 冲 突 , 现 人 物 思 想上 产 生 的“ 表 断裂 、 新 和 新 认 知 ” 认 识 过 程 , 批 判一赞 美 、 跑 ~ 创 的 用 逃
追 求 、 弃一 取 、 裂 一 接 的 多元 叙 述 线 条 串起 了美 国 民族 精 神 的现 代传 承 者 阿 罗史 密斯 跌 宕 起伏 、 凡 而 舍 获 断 连 平 又 伟 大 的 生命 乐 章 。
关键词 : 辛克莱・ 刘易斯
《 阿罗史密斯》 解辖域化
《 阿罗史 密斯》 Arwm t, 2 ) 美 国第 一位诺 贝尔文 ( r si 1 5是 o h9
之 “ 逸 ” 表 现 形 式 巧 妙 地 嵌 合 逃 的
的体 现 。 相 对 于 刘 易 斯 前 两 部 小 说
批 评 家 所 说 的 “ 不 大 的浪 漫 主 长 义 ” 是 刘 易 斯 想 要 描 述 其 伟 大 性 ,
而认 为其存在 于美 国社会 的不可
能性 所 导致 的合 乎逻 辑 的结果 。
了传统全知叙事给予叙述者之客观可靠 的优势 , 使得其文本所
建立 的道德标准及所显示 的对社会之 犀利 批判获得 了读者广

性别意识观照下的女性形象——以三篇越战题材短篇小说为例

性别意识观照下的女性形象——以三篇越战题材短篇小说为例

性别意识观照下的女性形象 ——以三篇越战题材短篇小说为例王怡辰*摘 要: 本文以性别意识为着眼点,选取三篇越战题材短篇小说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性别意识、女性主义、性别叙事学等相关理论,对比分析不同性别意识观照下的女性形象。

笔者研究发现,虽同属越战题材,但在不同的性别意识观照下,作者对参战女性的刻画大相径庭。

男性意识观照下的女性通常是理想化、刻板化、主体性缺失的形象,是反照男性的一面“镜子”,是被观赏的“失语者”。

而女性意识观照下的女性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有丰富的精神世界和无法复刻的命运。

前者更多是男性作为女性的“代言人”讲述“战争中的女性身影”,在读者面前呈现范式化的巾帼形象,传达的是男性的立场、愿望以及对女性世界的想象和价值判断。

而后者则更多地聚焦于“战时及战后的女性命运”,在男性难以触及的认知盲区揭开女性独特的生命体验以及真实的欲望和感受,为读者了解战时和战后女性生存实况打开了一扇新窗口。

关键词: 女性形象性别意识越战题材* 王怡辰,亚非语言文学硕士,广西大学中国—东盟区域发展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越南研究助理,主要研究方向为越南语言文学。

-113-亚非研究 总第15辑国内外学界关于越战主题文学的研究成果颇为丰富,但针对作品中女性形象分析的研究并不多见,以性别意识理论为着眼点的相关文学批评更为稀缺,基于这一研究现状,本文拟从性别意识角度出发,选取三篇越战题材短篇小说为研究对象,试对比分析不同性别意识观照之下的女性形象。

一 国内外越战文学研究纵览美国对越战文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成果颇丰。

基于文化学视角的研究,如劳埃德·B.刘易斯(Lloyd B. Lewis)的《被玷污的战争:越战叙事文学里的文化与身份》(The Tainted War: Culture and Identity in Vietnam War Narration),菲利普·K.杰生(Philip K. Jason)的《行为与阴影:美国文学文化里的越南战争》(Acts and Shadows: The Vietnam War in American Literary Culture)等;A基于女性主义视角的研究,如苏珊·杰福兹(Susan Jeffords)的《美国的重新男性化:性别与越战》(The Remasculinization of America: Gender and the Vietnam War),林恩·汉利(Lynne Hanley)的《撰写战争:小说、性别与记忆》(Writing War: Fiction, Gender & Memory,1991)等。

论刘易斯《巴比特》的肖像化叙事策略

论刘易斯《巴比特》的肖像化叙事策略

论刘易斯《巴比特》的肖像化叙事策略杨海鸥;肖锦凤;丰涛;李小炜【摘要】美国第一部诺贝尔文学奖获奖小说《巴比特》并不是通常所认为的现实主义和讽刺文体的矛盾杂糅,而是具有多元性的现代现实主义特质的高超的艺术作品。

刘易斯运用了一种詹姆斯·费伦所说的“肖像化”的叙事艺术,把叙事成分与人物素描成分结合了起来,消解、化解或者说缓解了事件的发展过程。

肖像化叙事艺术的分析表明:巴比特不但是一个循规蹈矩、自满得意的美国人,而且还具有通常被人们所忽视的另一面:一个不满意和不快乐的美国人,一个消费文化的精神奴隶。

%Babbitt is the first American novel of winning Nobel Prize for literature . Though a great number of western scholars have given high praise to Babbitt , they also suspect the novel's artistic technique . A close reading of Babbitt in its cultural context reveals that the novel is not the paradoxical combination of realism and satire , but the great artistic work with multiple features of “modern realism” . Lewis applies what James Phelan calls a “portraiture narrative” strategy to connecting the elements of the narrative and character sketch , which dispel , resolve or alleviate the events'developments . It demonstrates that Babbitt is not only a conformist and complacent , but dissatisfied and joyless American and a spiritual slave in consumer culture .【期刊名称】《怀化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00)010【总页数】5页(P76-80)【关键词】辛克莱·刘易斯;《巴比特》;肖像化叙事策略【作者】杨海鸥;肖锦凤;丰涛;李小炜【作者单位】怀化学院外国语学院,湖南怀化418000;怀化学院外国语学院,湖南怀化418000;怀化学院外国语学院,湖南怀化418000;怀化学院外国语学院,湖南怀化418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106一、引言美国作家辛克莱·刘易斯 (Sinclair Lewis)以《巴比特》 (Babbitt,1922)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930),该作品发表以来获得了众多批评家的好评。

美国文学课件 辛克莱 刘易斯

美国文学课件 辛克莱 刘易斯

小说以辛辣的笔 触对美国社会现 实进行嘲笑和讽 刺,因而受到当 时保守人士的指 责和攻击,并在 美国引起巨大争 议。
巴比特是泽尼斯市一个生意兴旺的房地产 经纪人。作者截取了巴比特生活中的一个 横断面,描绘了一幅二十年代美国中西部 城市生活的风俗画,淋漓尽致地刻画了中 层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
泽尼斯虽然是一个虚构的名称,但有典型 意义,可以被看成是美国任何一个城市, 在那高度商业化的资本主义社会里,一切 事物,包括人类精神文明的产物,都降为 商品,医生、律师、教士、诗人和学者变 成了资产阶级出钱招雇的雇佣劳动者,人 与人之间没有别的联系,只有赤裸裸的利 害关系和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 ”。
在小说中,巴比特曾几次试图挣脱家 庭、事业和他内心世界令人窒息的单 调和压抑限制,但由于自己精神空虚, 性格软弱,每次都没有能超越社会环 境和习俗的压力。
巴比特现在用来 形容当代美国典 型的自以为是、 夸夸其谈、虚荣 势利、偏颇狭隘 的市侩实业家。
人民网临沂6月13日电 蒙山巍巍传喜讯,沂 水潺潺迎嘉宾;红色临大七十年,杏坛再谱新 篇章。6月12日上午,临沂大学建校70周年庆 典大会在新校区图书馆广场隆重举行。
格Hale Waihona Puke 鲁德·斯泰因格特鲁德·斯泰因 (Gertrude Stein, 1874—1946) 女作家。 美国现代主义文学运动的先驱,生于 美国宾夕法尼亚。她第一次提出“迷 茫的一代”这个名词来形容一战后流 落在欧洲的美国青年一代。
她的革新写作手法强调声音和节奏,而不是 词汇的意义。除了传统的意义、语法、句法, 她试图捕捉独立于时间记忆之外的“感悟瞬 间”。 斯泰因写作的一个特点是她对词语的反复使 用,她认为这样能抹去肤浅意思而展露词语 的真正含义。她的写作充满了模糊的语言和 晦涩的缩略语,她相信这样可以描绘最本质 的现实。

文学创作中的反叛与革新

文学创作中的反叛与革新

文学创作中的反叛与革新导言文学创作是艺术家表达思想和情感的方式之一。

在历史长河中,许多杰出的作家通过反叛与革新的手段,挑战既有的文学传统和观念。

这种反叛和革新对于文学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为我们带来了一系列突破性的作品。

反叛——挑战现有文学规范一部作品要能够具有突破性,往往需要作者勇敢地跳脱现有文学规范和传统框架。

几个典型的例子是:1. 转型小说的崛起20世纪初期,意大利作家路易吉·皮兰迪罗提出了转型小说理论,他不再局限于传统时间、空间和人物塑造等方面,在形式上进行了大胆尝试,使小说更富实验性和独特性。

2. 魔幻现实主义拉丁美洲地区出现了一股魔幻现实主义潮流,在这种文学风格中,常常揉合了超自然元素与现实主义,如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

3. 自传体小说许多作家借助自传体的手法,以个人经历和视角来刻画现实世界。

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到灯塔去》就是一个令人叹为观止的例子。

革新——引入新的创作技巧和视角除了突破现有规范,文学创作还需要通过革新方式来展示作者独特的思考、感知和表达方式。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创新形式:1. 流派交融许多作品不再墨守某一特定流派,而是将不同流派元素融合在一起。

比如乔治·奥威尔的小说《1984》,结合了科幻、政治寓言以及社会批判等多元素。

2. 实验性写作文学中的实验性写作倡导以非传统或超过常规限制的方式来构建故事和表达意义。

美国作家约翰·巴瑟曼的小说《无处可藏》采用拼贴式结构和非线性叙事,带来了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

3. 文化多元性现代文学创作越来越重视反映多元文化和少数群体的声音。

比如美国华裔作家艾米·汤姆森在她的作品中描绘出华裔美国人的故事和经历。

总结反叛与革新是文学创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它们推动了作者和读者对传统观念的重新评价,并激发了对于文学形式和主题更广泛的思考。

通过这些反叛和革新,作家们能够以全新的方式表达自己,并为我们带来令人惊叹和深思熟虑的作品。

走进“阐释奇境”:从历史语境解读两部“爱丽丝”小说的深层意涵

走进“阐释奇境”:从历史语境解读两部“爱丽丝”小说的深层意涵

批评家的关注。在相关研 究领域,A. , i f ' l 先后从 文学、心理 学、哲学、数学、语言学、符号 学、 历 史、 医学 、影 视 、戏剧 、动 画 ,科 幻 小说 、超 现 实主 义、现 代 主义和 后 现代 主义 文化等视 野 去审视和探讨它们,各种理论 阐述与发现层 出不穷。尽管如此 ,这两部 小说 至今仍然没有被说 尽 ,仍然是一个言说不尽的 “ 文学奇境” 和 “ 阐释奇境” 。事 实上 ,这 两部童话 小说 的多重阐 释性来 自其深层结构 中蕴涵的充满哲思的现代性和后现代性文学 因素 ,正是这些因素使之具有
“ 牛津运 动”的历史 ;它们 以寓言 的形式 戏说 了犹太 人 的
奇境 ”和 “ 镜 中世界 ” 的 引导者 ,成 为激 发 卡罗 尔心 灵 激情 的 “ 女神缪斯” 。我们 可以把这 种激情 称作 精神层 面
的 “ 洛丽塔 ”情 结 ,正 是这种 发 自内心肺 腑 的深情 推 动
历史 ; “ 小 猪 与胡 椒 ”一 章是 对 于儿 童大小 便训 练 的 描 写 ;白方王后象 征着 约翰 ・ 亨利 ・ 纽曼 ( J o h n H e n r y N e w . m a n ) ,双胞胎 兄 弟 特 威 多 德 姆 和 特 威 多迪 ( T w e e d l e d e e a n d T w e e d l e d u m)则 代 表 伯克 利 主 教 ( B i s h o p B e r k e l e y ) ; 还有人认为这些 故事对于儿童是危险 的读 物 ,它们不过 是 荒诞 的文字 游戏 ,与现实世界毫不相干 ;还有什 么卡罗 尔 是一个 隐蔽 的同性恋 ,一 个无 神论 者 ,一个 精神 分 裂者 ,
童真之 美和杂糅之趣混合而成的奇特双重性 ,成为耐人寻味 ,历久弥新的经典之作。本文对两

211070943_主体间性、套层结构、复调对话:当代影像的反身性叙事探析

211070943_主体间性、套层结构、复调对话:当代影像的反身性叙事探析

FILM THEORY电影理论在后结构主义对电影理论与思想文化的影响普遍化之后,瓦解和破除以人类中心主义为代表的主体性概念,拆解普遍存在的秩序性结构,成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电影界等艺术界的主流声音。

既然要予以破除与拆解,那么主体、结构或调性等这些本源性概念仍然是不可或缺的。

无论是电影艺术还是其他艺术形式,都要在新的知识型下探究如何成为一种主体、成为主体意欲何为、旧的结构为何失效、又该以怎样的新秩序取而代之等问题。

一、主体间性在结构或后结构主义与精神分析学的盛行下,主体或主体性问题成为电影学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

摄影机镜头中作为被摄物占据画面中心的“主体”,也是影片中反复出现并承载一定意义的母题“主体”。

[1]整部影片紧密围绕的意义“主体”,都伴随着本质主义与中心主义的瓦解面临着解构和重构的窘境。

尤其在新浪潮以后的现代电影中,空镜头的频繁使用、声画分离带来的失散感、反零度剪辑导致的错乱时空与电影语言中越来越明显的反人类中心主义倾向都清晰地表明这一点。

此时,重新引入拉康的主体间性概念或可为主体——这一结构/后结构主义语境中无处安放的言说性存在找到一条合法化路径。

拉康的主体间性概念联系着其分裂哲学或离心性哲学,这一结构几乎贯穿于拉康精神分析理论与实践的每个角落。

在这种哲学范式中,一种像语言一样被结构的无意识,以他者话语形式构成了一种“非主体”的主体。

由于沉浸在无意识的、他者的话语之中,主体很难到达和理解这一彻底存在于自身之外的另一重场景。

于是,拉康的主体便是某种“不可能”的主体,是“在语言的切割下消隐的主体,主体的真理成真相并不在主体自身之内,而总是在无法企及的‘彼处’”。

[2]拉康的主体间性概念并不认为主体等本源性概念已经失效,而是明确地指向一种结构性的、普遍先在的结构在主体间的存在。

它的存在令传统意义上的自主主体发生了变化,成为一种“间性主体”且只能以这种方式存在的主体。

对于电影的结构或意义而言,主体间性概念尽管没有打开新的方法入口或意义通道,却以一种各部分相互联系、可以进行拓扑学转换的环状结构替代了语言学模式中的符号链条与段落等级。

朱永涛《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入门》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美国文学)

朱永涛《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入门》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美国文学)

朱永涛《英语国家社会与⽂化⼊门》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美国⽂学)第7章美国⽂学Ⅰ. Decide whether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are true (T) or false (F):1. American literature is mainly about the seeking of the American people for success and happiness. _____【答案】T【解析】美国⽂学主要是关于美国⼈民追寻成功和幸福。

2. Rip Van Winkle was a character created by James Fenimore Cooper. _____【答案】F【解析】《瑞普·凡·温克》是⼩说家及历史家华盛顿·欧⽂(Washington Irving)的名篇。

故事主要讲述主⼈公瑞普·凡·温克喝醉之后在梦中的奇遇,然后顿悟过了⼀⽣。

3. The Leather-Stocking Tales consist of five novels depicting the American West. _____【答案】T【解析】《⽪袜⼦故事集》是美国作家詹姆斯·费尼莫尔·库柏(James Fenimore Cooper)的系列⼩说,共包含《杀⿅者》(The Deerslayer)、《最后的莫希⼲⼈》(The Last of the Mohicans)、《探路⼈》(The Pathfinder)、《拓荒者》(The Pioneer)和《⼤草原》(The Prairie)等五部⼩说。

4. Before Mark Twain, all major American writers were born on the East Coast. _____ 【答案】T【解析】马克·吐温(Mark Twain),美国作家、演说家,⽣于美国密苏⾥州佛罗⾥达。

国内辛克莱·刘易斯《大街》研究综述

国内辛克莱·刘易斯《大街》研究综述

收稿日期 作者简介 冯 梅 ( -) 女,青海西宁人,河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王九敏 ( 人, 河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
- ),女,河北承德
燕山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斯运用讽刺手法来揭示《大街》的主题成为国内学 者早期的关注点之一。
孙梁在《工笔粉刺画卷——评辛克莱 刘易斯 及其名作〈大街〉》中指出,刘易斯在《大街》中 以锐利的讽刺笔法,极其逼真而生动地描绘了美国 中西部乡镇生活的现象和本质,通过栩栩如生的市 侩群像刻画,淋漓尽致地揭露了其庸俗、虚伪、粗 鲁、冥顽不灵、死气沉沉、却又沾沾自喜的陋习和 丑态。 李美华的《从〈大街〉和〈巴比特〉看 辛克莱 刘易斯的讽刺艺术》分析了刘易斯通过细 节描写、大场景的缩影,以及刻画典型人物所体现 出的精湛的讽刺技巧。 而后,她又在《 年 代美国的“乡村病毒”——评辛克莱 刘易斯的〈大 街〉》一文中分析到,刘易斯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及 犀利的笔锋有力地抨击了美国小镇生活,彻底粉碎 了以往美国田园牧歌式的乡镇生活的美好形象。 阮美英撰文从刘易斯对美国社会弊端的剖析和抨 击以及女主人公形象的刻画两方面论述了《大街》 中所体现的反叛精神。 许文的《从〈大街〉的 乡镇形象看其映射的美国问题》论述了 世纪
情讴歌和对乡村医生良好职业精神的赞美。 而 张海榕却另辟蹊径,从叙事角度下的地理景观的空 间叙事以及反乡村叙事的角度对《大街》进行了解 读。她在《刘易斯小说中的地理景观叙事与文化情 感结构》 中,指出刘易斯巧妙地运用了乡村、城 市、和异域大都市等地理景观叙事,使之成为揭示 小说主题与作家文化情感结构的空间素材。她认为 刘易斯通过时间的空间化、时间的凝固以及时间感 的消失来重组小说中的时空顺序,深刻地反映了当 时状态下人们生存的无奈和世界的无序。 接着 她在《〈大街〉中的“反乡村”叙事》一文中从美 国 世纪初城乡空间转型的历史现实视角,审视 反“诗意化”的乡村叙事及诗意化乡村叙事对城市 文化的抵制、“城与乡”对峙视角下的反乡村叙事 及异质化文化间的较量、“病毒化”的反乡村叙事 及乡村文化的真实呈现,以及这三类反乡村叙事的 文化意蕴。

论博尔赫斯侦探小说的叙事特色

论博尔赫斯侦探小说的叙事特色

论博尔赫斯侦探小说的叙事特色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论博尔赫斯侦探小说的叙事特色一、引言? 豪尔赫·刘易斯·博尔赫斯是20世纪名震文坛的一代大师,是继塞万提斯之后最着名的西班牙语作家。

“他的作品内容庞杂,意义深远,技巧新颖,风格独特,让评论界的目光再一次聚焦拉丁美洲。

”[1]其中最能吸引读者和研究者的一个作品题材便是他为数不多的侦探小说。

他的侦探小说以其广博的外延与丰富的内涵,使读者阅读心理得到满足的同时获得新的智慧启迪。

博尔赫斯的侦探小说,继承了传统侦探小说的叙事要素,但是更多地融入了他自己的风格。

博尔赫斯创作的侦探小说为数并不多,其中以《曲径分岔的花园》、《英雄和背叛者的主题》、《死亡与指南针》最具有代表性。

其在情节设置上模糊了正义与邪恶的界限,增添了他作品的复杂性,增加了文本阅读的阻拒性,在模糊不定中启发人们对现实世界的思考和理解,从更深层次上把握世界、把握人性。

博尔赫斯将自己对时间、空间的认识和理解融入到作品中,从而增加了作品的价值,提升了作品的意蕴。

二、以善恶对立的解构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用正义与邪恶的二元对立来组织叙事,推动情节的发展是一般侦探小说的普遍特点。

”[2]传统侦探小说中正义与邪恶的界定非常明显,整个叙事过程中充斥着的正义与邪恶的较量,随着正义与邪恶的分别占据上风,情节被推动向前发展。

而且正义战胜邪恶是传统侦探小说永恒的主题。

在博尔赫斯侦探小说中显然不是这样,作品中没有单纯的正义与邪恶,二者之间原本呈直线性的非此即彼的关系被打破,界限开始变得模糊不清,同时以此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这一现象在《死亡与指南针》、《叛徒与英雄的主题》、《曲径分岔的花园》中都有体现。

在博尔赫斯侦探小说《死亡与指南针》中,侦探伦罗特一开始扮演的是捕猎者的角色,而他要追捕的猎物就是案件的真凶夏拉赫,然而随着案情的发展,侦破案件的伦罗特从主动变成了被动牵制,他由捕猎者变成了夏拉赫的猎物,主导着整个事件发生的控制权由侦探伦罗特手中转换到了凶手夏拉赫之手。

《两个世界》现象:在一部泰国当代小说及其舞台荧屏改编版中重塑民族主义

《两个世界》现象:在一部泰国当代小说及其舞台荧屏改编版中重塑民族主义

2019年3期 南 洋 资 料 译 丛 No.3 2019 (总第215期)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General No.215《两个世界》现象:在一部泰国当代小说及其舞台荧屏改编版中重塑民族主义[泰]莫拉国·泽瓦金达·迈尔一、引言19世纪晚期,英国作家刘易斯·卡罗尔(Lewis Carroll)著名儿童读物《爱丽丝漫游奇境记》(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中的女主人公爱丽丝不慎掉入兔子洞,穿过梳妆镜前往童话世界,爱上了一个男孩。

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小说《两个世界》①的问世,女主人公梅尼的名字为人所熟悉。

年轻貌美的她通过一面明镜穿梭于现代泰国和暹罗(1939年之前的泰国国名),穿梭于美好的过去和现实之间。

从幻想世界醒来之后,爱丽丝重新回到自己的房子,继续享受她在大英帝国时代的生活。

相较之下,梅尼没有从幻境中回到现实,她深爱着德普——在外交部工作的一位皇室贵族,爱情的力量让她下定决心留在幻想中的国度。

但他和德普的关系不是浪漫爱情那么简单,他们之所以在一起,是因为彼此胸怀共同的理想——保卫祖国不受西方帝国主义侵犯。

本文从文本和语境两个方面分析小说《两个世界》及其不同改编版。

到目前为止,小说因在某些方面揭示了当代泰国社会和文化生活而广受好评,但众多学者对小说及其舞台版兴趣不大。

通盛·超初迪(Chaochuti)对小说及其电影改编版进行了文学批评和心理分析,哈里森(Harrison)根据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早期的电影版《暹罗复兴》(The Siam Renaissance)以及不同导演的其他作品,来研究泰国的社会风貌,认为这些作品通过展现西方来建构泰国风情。

《两个世界》及其各种改编版并没有得到充分研究,尤其考虑作者莫拉国·泽瓦金达·迈尔(Morakot Jewachinda Meyer)是泰国国立法政大学比里·帕侬荣国际学院讲师,获得意大利佛罗伦萨的欧洲大学研究院(European University Institute)欧洲历史博士学位,主要研究当代泰国历史,对流行文化、民族主义和概念史特别感兴趣。

叙事学推荐书目

叙事学推荐书目

叙事学推荐书目“叙事学”一词近年来流行起来,它指的是研究以叙述形式描述有关历史事件、人物和文化现象的学科。

叙事学是一门涉及多学科的学科,包括文学、历史学、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等。

研究人员利用叙述格式来揭示故事的内在结构,以期获得对人物、历史事件和文化现象更深刻的理解。

叙事学家们利用这些概念来解释社会关系、主体性和文化空间,并以此构建关于故事说话者的新视角。

最近几十年,许多学者们都致力于探索叙事学的各个方面,涵盖了许多学者的研究工作。

下面是专门研究叙事学的学者们对相关书籍的推荐:第一部书是由阿尔芒巴芒斯(Almud Paz)所著的《叙事学:文化理论的挑战》(Narratology: A Challenge to Cultural Theory)。

这部作品讨论了叙事学的内在概念,以及其在文化理论中的运用,包括文化批判、历史评价和情节构建等内容。

第二部书是巴芒斯和朱尔斯贝尔(Jügen Bell)共同著作的《叙事学:文本与社会》(Narratology: Texts and Societies)。

这本书探讨了叙事学在文本分析中的作用,涉及构建情节和意义的技术、情节结构的探究、情节的故事性和社会性以及文本与社会的联系,并对文本的分析具有参考价值。

第三部书是由英格托马森(Inger Tompan)撰写的《叙述的构成:从因果到文本》(The Constituents of Narrative: From Causality to Text)。

本书讨论了叙事学的基本概念,如因果关系、情节结构、技巧和文学结构,以及如何将这些概念应用于实践中,用以增强文本的说服力。

第四部书是由朱纳德佩恩(Jonatun Pern)撰写的《叙事学:认知视角》(Narratology: The Cognitive Perspective)。

本书探讨了认知方面的叙事学,重点关注如何通过认知过程来理解文本,以及如何以此作为叙事学的基础来构建文本。

小说意象的功能分析

小说意象的功能分析

小说意象的功能分析新高考新视野2013-07-30 22535cc149a20102e6vv小说意象的功能分析科技信息○高校讲坛○SCIENCE&TECHNOLOGYINFORMATION2009年第29期小说意象的功能分析褚殷超(山东体育学院山东日照276826)【摘要】作为环境、人物和情节的构成成分而存在的小说意象,其首要功能是基础性叙事,而小说意象“意”与“象”之间的相似性、互喻性,小说意象的象征意蕴又进一步深化了叙事内涵。

小说中心意象的建构功能是统摄作品整体结构,而对应式意象成为文本多线并行中的穿珠之线、辐射点。

小说意象在美感上的主要功能是增强抒情性,调控叙事节奏。

【关键词】小说;意象;功能小说的基本构成成分、基本单位和主要元素是环境、人物和情节,意象并不是小说中独立存在的元素,而是环境、人物、情节的构成成分。

没有意象,小说照样存在,而这又恰恰说明了小说意象运用的独特价值和功能。

英国批评家辛·刘易斯认为“同诗人一样,小说家也运用意象来达到不同程度的效果,比方说,编一个生动的故事,加快故事的情节,象征地表达主题,或者揭示一种心理状态。

”[1]1.叙事功能不言而喻,作为环境、人物和情节的构成成分而存在的意象,其首要功能是基础性叙事,而小说意象“意”与“象”之间的相似性、互喻性,小说意象的象征意蕴又进一步深化了叙事内涵。

1.1小说意象“意”与“象”之间的相似性、互喻性扩容了叙事内涵。

意象之“意”指一切有意识的主观活动;“象”显然不是客观存在物,而是心灵观照之物。

小说家在创作时是基于作家的主观情意与客观事物的“相似性”“一棵垂柳之所以看上去是悲哀的,并不是因为它看上去像是一个悲哀的人,而是因为垂柳枝条的形状、方向和柔软性本身就传递了一种被动下垂的表现性。

”[2]因此,意象中之“意”与“象”之间的相似性、互喻性不仅是判断环境、人物和情节中的成分是否构成意象的标准,而且又进一步扩容了叙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偏 见 。刘 易斯 的 成 长 环境 带给 他 的并 非 是 学 界 所 争议 的 仇 恨 和 孤 僻 , 是 对 他 小 说 文化 叙 事 起 着 重 要 作 而
用的非凡 的观察力 、 准确 的表现力 、 渊博的知识储备 , 以及追求美好揭 示丑 陋的意志力、 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和
反 叛精 神 :


其 对美 国主流文化 的强烈 批 判性 和故 事叙 事 的 生
哈 里 ・ 克莱 ・ 易 斯 于 18 辛 刘 8 5年 出生 于 明
父 动 逼真性 , 使人 们 忽 略 了 小说 叙 事 的 虚 构性 的事 尼苏达 州的 一 个 叫苏 克 中心 的小 镇 , 亲 是 当地
[ 收稿 日期】2 1 0 0 0— 3—2 0 [ 基金项 目]20 0 8年度 湖 南 省高 等 学校 科 学 研究 资 助 项 目 ( 8 69 )和 20 0C5 0 9年度 湖 南省 哲学 社 会 科 学 基金 资 助项 目
【 关键词 】 辛克莱 ・ 易斯 ; 化反叛 ; 刘 文 文化叙事 情结
【 中图分类号 】1 . I 64 0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03 67 (00 0 — 09 0 10 — 832 1)2 07 — 5
无论是 上 百 万 的普 通 读 者 的 口头 相 传 之 词还 辛 克莱 ・ 刘易斯 是美 国第 一位 诺 贝尔 文学 奖 实 , 是众 多批评 家 见 诸 报 端 的评 论 之 文 , 乎 主 要 围 几 获得 者 , 有关 刘 易 斯小 说 对 美 国社 会 和 文化 所 产 生 的作 用 , 国著名 的文化 历 史学 者 , 美 弗雷 德里 克 绕小 说所 反映 的美 国人 的社会 价 值判 断 标 准 的是
第3 0卷 第 2期 21 00年 4月
盐 城 师 范 学 院学 报 ( 文 社会 科 学 版 ) 人
Jun l f a c e gT a h r U i r t ( u a ie o ra o n h n ec e nv s y H m nt s& S ca S in e ) Y s ei i o i c cs l e
Vo . O No 2 13 .
Ap .2 1 r 00
刘 易斯 小说 反 叛 的 文化 叙事 情 结
杨 海 鸥
( 怀化学 院 外国语言文学 系, 湖南 怀化 4 80 ) 10 8
【 摘
要】 反叛的文化叙事情结的探讨 旨在 纠正学界有关刘易斯个性孤僻 、 对社会抱有消极 的仇 恨心 理
国乡镇 神话 、 业 神话 、 学 神话 和宗 教 神 话 , 商 医 横 的呢 ? 还是 如 我 们 中 国学 界 也认 同 的在 孤 僻 中 扫 了美 国文 化领域 中 的成规 陋 习和丑 陋 面貌 。它 长大 ? 在此 我 们 有 必要 追 索 一 下刘 易 斯 这 位 来
们 就像 来 自中西 部 大草 原 的一股 股 飓 风 , 持 着 自大街 的反叛 者的文 化叙事情 结 。 挟 追求 美好 、 抗丑 陋的种子 的播撒 反 道 道闪 电划 破 了 2 0年 代 的美 国 文学 天 空 。由 于
《 巴比特》 的问世 , 得 当 时 活跃 的 文化 反 叛 大军 枪 毙舞 台上 的 “ 霸” 样 , 见刘 易 斯小 说 叙事 使 恶 一 足 在读 者 的价 值 体 系 和 有 了明确 的反抗 对 象 , 就是 “ 街 ” 的思想 和 的强烈戏 剧 性 效果 。那 么 , 那 大 式
“ 巴比特” 的人物 和作风 。 式

则 推 出的《 巴比特》 这两 本著作 , 知识 分子 对这种 ‘ 缺 人们 在脑怒 之 余 , 从 叙 事 中看 到 了刘 易 斯 是 出 由恨 而作 , 为刘 易斯 这个 反叛 者 自己就 是 认 乏感情 和美感 ’ 的反抗 以及 由此 而来 的 ‘ 对琐 碎规 于恨 ,
章 的狂热 ’ 的反抗 , 不太 可能立 刻产 生 如此 影响 小 说 中的流氓 埃 尔 默 ・ 特利 , 该 把 刘 易 斯投 是 甘 应 巨大的力量 的 。 m 就是 说 , 易 斯《 ”¨ 也 刘 大街 》 和 进 监狱 , 把 刘 易 斯绞 死 。这 就 像 台下 的观 众要 要

艾伦 在其关 于 2 0世 纪 2 0年 代简 史 的 书 中曾这 与非 而 喧 闹登 场 。从 对 各 色 读 者 反 映 取 、 自由 、 等 、 主 、 平 民 样写 道 : 在 2 “ 0名 知 识 分 子 共 同撰 写 的《 国文 看 , 美 明》 , 们 对 所 在 阶级 数 千 人 的 意 见 进 行 了总 科学 且勇 于 自我 反思 与批评 的人 们从 小 说 的叙 事 中 他 结 : 在 今天 , 国社 会 生 活 中最 为 可 笑 而 可悲 的 中看 出了刘 易斯 对美 国的猛 烈抨 击是 出于 爱而 不 ‘ 美 而本 身就具 有刘 易斯所 嘲 讽 的实用 主义 、 固 事实是 缺乏 感情 和美 感 。 但 是 , 果 没 有辛 克 莱 是恨 , ’ 如 循 自呜得意 等全 部 或部 分 特征 的 刘 易斯 12 90年 l O月推 出 的《 大街 》 两年 之后 步 自封 、 规蹈矩 、 与
认 知结构 中产 生如此激 烈反 应 的刘 易斯 的 强大 文
源 刘易斯 的《 大街 》 系 列小 说 一 反 2 等 O年代 文 化叙 事能 量 来 自哪里 , 何 有 如 此 威 力 ?刘 易斯 斯高 勒等所 说是 浸 泡着 仇恨 长 大 坛温 文尔雅 、 功颂 德 的 文 风 , 歌 打破 了 2 0年代 美 是 否就像 马克 ・
( 9YBA1 7) 0 1
[ 作者简介] 杨海鸥 , , 女 文学博士 . 怀化学院外国语言文学系副教授 , 主要从事叙事学 、 比较文学和文化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