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教育

合集下载

古代教育的主要内容

古代教育的主要内容

1、虞庠之学:《孟子》:“设庠序学校以教之。

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

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

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

”黄绍箕(清):“古者之教,家有塾,党有庠,乡有序,国有学。

”2、学校的原始形态:庠:饲养家畜――储存谷物,又名“米廪”,由老人看管并照看和教育少年儿童校:木囚。

木头围成的养马之所,后演变为习武、比武之所。

夏代的学校,有“序”、“校”两种,都非常重视军事教育。

3、商代的学校礼乐教育、宗教祭奠礼仪、射商代已有了成熟系统的文字以及成文的典册,商代还出现了“瞽宗”这种学校形式。

习礼、习武是商代学校的主要教育内容。

习礼的内容主要是学习祭祀和乐歌,习武的内容主要是习射,也学习其它综合性的礼仪行为。

天文、历法方面已有很大进步,算学也已成为学校教学的内容。

4、周代的学校“学在官府”是西周教育制度的主要特征。

主要体现学术和教育为官方所把持,国家有文字记录的法制规章、典籍文献以及祭祀典礼用的礼器全都掌握在官府,普通百姓根本无缘接触到。

在“学在官府”体制下,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较为完善的学校教育体制以及以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为主体的教育内容。

西周学校已有较完备的制度,从设置上看,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国学,一类是乡学。

西周学校以“六艺”为基本教育内容。

所谓“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

“六艺”之中,又有“大艺”、“小艺”之分,礼、乐、射、御作为大艺,是大学的课程,书、数作为小艺,主要是小学的课程。

西周的“礼”教,主要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行为规范、操作技能及个人素养的训练,是贵族子弟必须具备的。

"乐"包括声乐、器乐和舞蹈。

西周有乐德之教,乐语之教和乐舞之教。

“乐所以修内也,礼所以修外也。

“射”指射箭,“御”指驾车。

"书"指写字,"数"指算术。

5、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官学教育衰废,私学兴起。

以孔子、墨子为代表的一批新型知识分子就以新的办学形式,聚徒讲学,从而成为创办私学、传播学术文化的先驱。

中国古代的教育

中国古代的教育


入学塾就读的学生叫做“学童”,年龄多在5至 13岁之间。先识字,识至千字,开始学《三字 经》、《百家姓》、《千字文》,也有直接教读 四书的,一般先读《大学》,次《中庸》,再次 《论语》,最后《孟子》。教读方法,是学童立 于教师案旁,教师先读,学童随之而读,读到十 数遍,让学童回到座位上自读,然后到教师面前 背诵,直到倒背如流,才教新课。直到能熟读相 当多的篇目,教师才逐句给学生讲解。另一项, 就是学书法。学塾极严,多体罚。
四、书院
书院起源于唐代,是一种官办的图书收藏机构。 从宋代开始,书院成为私人讲学和学术研究机构。 书院制度是中国古代有别于官学的重要教育制度。它始于晚 唐,盛于宋,历经元、明,延至清末。据不完全统计,我国 历代创建的大小书院,有7000余所。 宋代四大书院: 庐山的白鹿洞书院 长沙的岳麓书院 商丘的睢阳书院(应天府书院) 登封的嵩阳书院
倪宽带经而锄 师从今文《尚书》《欧阳学》的开创者欧 阳生、西汉经学博士孔安国。
教育内容 主要是儒家经典。弟子随所从师博士专攻一经。 《论语》、《孝经》是公共必修课。
学方式 一是大班上课,二是高年级学生辅导低年级学 生。由于教师少学生多,故主要靠自学。

太学生除所学专经外,可兼习他经。东汉时 鼓励通材,通经愈多将来职位愈高,所以不 少人能博通“五经”。 有的学生还研究自然科学,如张衡、崔瑗。
主持人顾宪成高攀龙等崇尚气节批判诈伪讽议朝政裁量人物把矛头指向专权的宦官头子魏忠贤从而吸引很多人士前来听讲影响极大被宦官们视为眼中钉诬为东林党人罗织罪名矫旨镇压
第一节
中国古代的教育机构
一、中国古代学校的起源
三代“设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 序者,射也。夏曰校,商曰序,周曰庠”。 ----《孟子》 古者之教,家有塾,党有庠,乡有序,国有学。 ——黄绍箕《鲜庵遗集 》

中国传统文化之六中国古代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之六中国古代教育

(一)隋朝开始 (二)唐朝发展 (三)宋朝完善 (四)明朝鼎盛 (五)清朝终结
第六章 中国的古代的教育
一、先秦的教育 1、春秋以前的贵族教育 1)教育对象 2)教育内容 : 书 数 射 御 乐 礼 2、春秋以后的平民教育 1)有教无类 2)开创私学
二、汉以后的学制教育
1、官学 2、地方办学 3、私人办学
三、晋代以后的教育
1、设尚书省 2、实行科举制度
四、
唐代 法制教育的开始
1、游学风气盛行 2、优待学子 3、吏部选仕考试 4、诗赋取仕制 5、留学热潮
五、两宋的教育
1、完善科举制度
2、扩大录取名额 3、实行三级考试:
县(州、乡)、省(会)、 殿试Βιβλιοθήκη 4、八股文六、清代教育
(一)满汉分离 1、重视国子监 2、重视汉典籍 3、文字狱 4、对满族的教育 (二)新式教育
七、
科举史迹

中国古代的教育体系

中国古代的教育体系

中国古代的教育体系导言:中国古代的教育体系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从最早的家庭教育逐步演变为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官学教育体系。

本文将通过对古代教育体系的整体概述、教育内容、教育机构和教育方法的介绍,带领读者了解中国古代教育的特点和重要性。

一、古代教育体系的概述中国古代教育体系根据不同的时代和朝代,经历了家庭教育、夫妻教育、私塾教育和官学教育等不同形式的发展。

古代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士人,以推动社会文明的进步。

古代教育贯穿于整个社会,几乎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但在质量和深度上存在差异。

二、教育内容1. 儒家经典中国古代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儒家经典,如《论语》、《大学》、《中庸》等。

学子通过背诵、讲解和辩论,深入理解儒家思想,并通过这些经典来培养道德品质和智慧。

2. 礼仪和礼制古代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礼仪观念和礼制知识。

学生需要学习各种礼仪的规范和应用,以提高他们的社交能力和为人处世的修养。

3. 文学艺术文学艺术是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重要的一部分。

学生需要学习诗、词、曲和书法等艺术形式,以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

三、教育机构1. 私塾私塾是古代教育体系中最早的形式,由负责教学的私人学者创办。

学生通常在家门口上学,以经验分享和口传为主要的教学方式。

2. 官学随着社会的发展,官学逐渐成为主要的教育机构。

官学由政府创办,并由官员或知识分子担任教职,在城市中设立。

官学采用统一的课程和考试制度,提供更系统和规范的教育。

四、教育方法1. 问答和辩论古代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问答和辩论是常见的教学方式,学生通过反复提问和辩论来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2. 背诵和吟诵背诵和吟诵是古代教育中重要的学习方法。

学生需要背诵儒家经典和文学作品,并通过吟诵来加深他们对文字的理解和记忆。

五、中国古代教育的重要性中国古代教育体系对于中国文化和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它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优秀人才,为社会进步和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古代教育

中国古代教育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实 行了400年;“遗子黄金满籝,不如教子 一经。”——《汉书·韦贤传》。
举孝廉图
时代
夏商周
教育机构
国学、乡学
选士制度
春秋战国
官学、私学、如辟雍、泮学
汉代
中央、地方、私学、如太学
察举制(孝廉、贤良方正、茂才)
魏晋南北朝 中央、地方、如国子学、太学 九品中正制
隋唐
中央、地方、如六学二馆
中国古代教育
第一节 中国古代教育状况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孟子·尽心上》
教,上所施下所效;育,养子使作善也” ——《说文解字》
一、中国古代教育机构
官学教育 ——中央官学、与地方官学
私学教育 ——书院教育和家族教育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官学 1.夏、商、周三代的学校
国学(国家官学)乡学(地方官学) 。 天子所设大学叫“辟雍” :招收贵族子弟 各诸侯国所设大学叫“泮pan4宫” :招收平民子弟 教学内容有:礼、乐、射、御、书、数六艺。
当时的大唐长安成为东西方各国文化教育交流的中心。
唐代地方学校按区划可分为四类: (1)京都学(包括京兆、河南、太原),教习经学和
医学。 (2)都督府学,分上、中、下三等,同习经、医。 (3)州学,分上、中、下三等,同习经、医。 (4)县学,除“京县”“畿县”外,分上、中、中
下、下四等,专习经学。
5.宋代的官学
科举考试制
宋元
中央、地方
科举考试制(元中断)
明清
中央、地方、如国子监
科举考试制(乡试、会试、殿试)
3.唐代——科举制 隋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起源 唐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完备 宋元-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沿革 明清-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衰落 唐代取士之法,主要有“生徒法”、“贡举法”、

古代教育孩子的典故

古代教育孩子的典故

古代教育孩子的典故1、“曾子杀猪”:身教重于言教曾子是孔子晚年重要的弟子,被后人尊称为“宗圣”。

和曾子有关的教子故事是“曾子杀猪”。

据说曾子有一次想要去赶集,孩子哭闹非要跟着一起去,曾子的妻子为了哄孩子就说:“你如果听话不跟着爸爸去集市,等爸爸回来给你杀猪炒肉吃。

”曾子的妻子本来是说的一句哄孩子的谎话,但是曾子从集市回家之后,果然把家中的猪杀掉给孩子炒肉吃了。

这个故事流传了两千多年,带给家长朋友最重要的启示就是,身教重于言教,家长在孩子面前一定要言而有信,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

同时也说明,教育孩子是一件大事,决不能当成儿戏,随意用谎言欺骗自己的孩子。

2、“孟母三迁”:环境影响教育孟子生活的时代比曾子稍晚,也是重要的儒家学派代表人物,被后世尊称为“亚圣”。

和孟子有关的教子故事是着名的“孟母三迁”。

孟子小时候父亲死得早,他的母亲为了教育他成才,三次搬迁住处。

第一次搬迁的住处靠近墓地,由于经常看到别人出丧,调皮的孟轲也学会了哭丧。

孟母发现之后,不得不再次搬家。

第二次他们搬的住处靠近集市,年幼的孟轲又学会了模仿商贩叫卖,孟母发觉后再次搬迁。

第三次他们搬迁的住处靠近学校,孟轲潜移默化渐渐变得知书达理,长大之后终于成为一个着名的大学问家。

孟母三迁的故事主要讲的是环境对孩子成长的重要影响作用,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家长对此一定不能够忽视。

3、“画荻教子”:寒门也出贵子画荻教子出自《宋史。

欧阳修传》,讲的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欧阳修幼年的故事。

欧阳修幼年丧父,家境非常贫寒。

但是他的母亲非常具有远见,为了培养欧阳修成才,在买不起纸和笔的情况下,欧阳修的母亲在地上铺上沙子,用芦苇在沙子上写字,教欧阳修认字。

欧阳修长大之后,不仅成为文学家,还先后做了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大官,成为北宋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

“画荻教子”的故事启迪家长朋友们,家庭贫富不是决定孩子能否成才的关键因素,只要父母用心教育,再贫寒的家庭也能培养出有出息的孩子。

古代出名的教育的方式

古代出名的教育的方式

古代出名的教育的方式1、言传身教历代家教重言教,但更重身教。

《白虎通》云:“父子者何谓也?父者,矩也,以法度教子。

”既然教子以法度,则为父者自当遵守法度。

在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论中,修身是基础,因此,儒家十分重视个人人格的培养塑造,并通过个人人格来影响他人。

孔子就主张“正人先正己,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由于我国古代家书家训都是家庭中德高望重的长辈写子女的教育材料,因此,很多观点都从自己切身体会说开去,这样无形之中对子孙起到了一种榜样的示范作用。

2、慈严相济宽与严是家庭教育中的一对矛盾,在处理爱与教的矛盾方面,我国古代家庭教育中形成了慈严相济的教育方法。

中国家庭教育慈严相济的传统,主要源于儒家,孔子曾提出“为人父,止于慈”的观点。

有“严父莫大于配天”之语,可见,儒家既讲慈,亦讲严,讲究“慈严相济”。

凡善教子弟者,并非只是一味为训诫,也很注意对子弟的循循善诱。

孟母断织、曾子杀猪,都是因势利导,诱使儿子勤学向善。

还有宋代的苏轼,教诲晚辈也总是持宽容通达的态度,多鼓励引导,少谴责教训,并允许子侄比较自由地发展个性。

3、因材施教因材施教就是根据孩子性格和能力发展不同特点实施教育。

孔子十分注意因材施教,据《论语先进》记载,孔子的学生冉求做事胆小畏缩,而仲由胆大冒进、好胜,针对他们两人不同性格特点,孔子采取不同教育方法,对冉求,孔子鼓励他要敢于前进,对仲由,孔子教育他要先退一步,不要冒失行事。

4、循序渐进我国在很早就发现儿童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发展特点,并根据这些发展特点实施不同的教育。

早在西周时期,周代贵族家庭就有一套按儿童年龄安排教育的程序,《礼记内则》对这一程序作了介绍:“子能食食,教以右手,能言,男唯女俞。

六年,教之数与方名,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八年,出入门户及即席饮食,必后长者,始教之让,九年,教之数日,十年,出就外傅,居宿于外,学书记。

”通过这样由浅入深,由经到子再到史的学习过程,为子女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

古代对孩子的教育方式

古代对孩子的教育方式

古代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古时的教育并非只会让孩子死读书,他们也讲求快乐教育,并且教子手段多样。

法宝一:家训《颜氏家训》《朱氏家训》等中国传统家训,是治家者人生经验和教训的传授,它的意义是寓大爱、真诚和殷切的希望于对孩子的严格要求中,它的方法主要是言传身教、授人以渔。

法宝二:家书晚清名臣曾国藩因其“教子之道”,曾家代代有人才,子辈有外交家曾纪泽和数学家曾纪鸿,孙辈有诗学家曾广钧,曾孙辈则有教育家曾宝荪。

而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曾国藩有大量的家书遗留给子孙,后人们在这些家书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

可见,一个着名家族的兴盛绵延,不能不说有家书的惠泽贯穿其中。

法宝三:格言格言,是聪明人的智慧,老年人的经验。

一般言简意赅,内容积极向上,同时耐人寻味。

《论语》《三字经》等古代作品中,就有许多名句广为流传的格言。

近代也有很多优秀的家书作品,如着名的《傅雷家书》等等。

法宝四:遗书遗言郑板桥临终前,最不放心的就是他的儿子。

他担心儿子没有经历过贫寒,不知世道艰难。

病床前,亲人悲痛难忍。

弥留时,郑板桥精神再现。

他的儿子问他,有何教诲?郑板桥对他说:“想尝尝你亲手蒸的馍。

”父命难为,平日读书之人在厨房里手忙脚乱,蒸个馍跟上阵打仗一样。

尝试好多次却没有一次成功过。

父亲奄奄一息却没有等到儿子功成。

郑板桥的儿子嚎啕大哭,痛悔平日没有一技之长,并深切感受到小事不易学。

亲手为父亲更寿衣时,发现父亲枕头下留有字条:“不靠天,不靠地,不靠祖宗靠自己。

”顿时震撼,终生铭记。

才明白,老父临终难以瞑目,莫过于希望自己自强自立。

古训有言“对子女七不责”一、对众不责古人在教育子女时已经懂得不在众人面前责备孩子,要保护孩子的尊严,经常被父母不分场合责骂的孩子,不仅不会反思错误,还会变得胆小懦弱,容易产生自卑感极度不自信。

二、愧悔不责如果孩子已经明白自己所犯的错误表达自己的悔过,并表示不再犯,就不要再过多的指责,批评的目的就是希望小孩子能够反思错误,过度指责会让孩子产生严重的负担,长此以往孩子性格容易压抑。

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三种形式

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三种形式

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三种形式中国古代教育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

古代教育比较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如阅读、写作和算术等。

在古代,教育主要是由私塾、家庭和官学三种形式组成。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三种教育形式。

一、私塾教育私塾教育是古代中国最早的教育形式。

私塾教育通常是由一个或几个僧道、知识渊博的士人或商人组成,他们拥有一定的授课能力和地位。

村里或城市中的许多年轻人,都都愿意去私塾学习知识,以便能够在将来取得高官、大富或显贵的地位。

这些私塾几乎是随处可见。

人们所说的“学问能跑路”,就是指私塾教育。

私塾教育注重学生规范自律和礼仪,很少涉及文化、科学、哲学等高深的知识。

此外,学生还学习诗、书、礼、乐、射、御等传统文化和手工艺技术。

私塾教育的特点是简单、传统、灵活和实用,在古代的中国教育体系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

二、家庭教育在古代,人们很注重家庭教育。

在中国农村的部分地区,孩子们往往接受家庭教育。

在这种教育中,父母是最重要的教育者。

他们的主要教育方式是通过言传身教来塑造孩子的思想和性格。

在古代,人们相信,“天不生仁,乃人之造也。

”因此,家庭教育注重强调道德和品德,父母通过刻苦勤劳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行为举止来教育孩子。

与私塾教育相比,家庭教育主要注重个人品格的塑造,他们鼓励孩子自我监督和回归传统价值观。

三、官学教育官学教育在中国古代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官学是指一些贵族、官僚和帝王子孙的教育机构,主要是教授儒家经典和科学知识。

在帝王掌权的古代中国,官学教育一直是士人成才的主要途径,进入官场成为官员的主要途径。

官学教育注重精神上的训练,这包括德、智、仁、勇等多方面的培养。

官学教育采用了严格的考试制度,这是为了保证选拔出来的人员具有“官”才能。

整个教育体系分为“县学”、“府学”、“京官学”、“国子监”等等。

在早期,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比较单一,主要学习儒家经典和诗经。

到了明清时期,科举制度逐渐完善,官学教育越来越重视科学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古代社会学校教育的形式

古代社会学校教育的形式

古代社会学校教育的形式在古代社会,学校教育也是十分重要的一环。

与现在的学校不同,古代学校教育的形式是非常多样的,而这些形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古代青少年的成长。

一、宫廷教育宫廷教育是古代中国最高贵的教育形式,也是一种相对封闭的教育环境。

由于贵族在宫廷内生活,所以他们的孩子在宫廷内接受教育。

这种教育的主体是皇室子弟和贵族子弟。

在宫廷中,除了正统的语文、数学、历史课程之外,还有礼仪、音乐、舞蹈等课程。

孩子们的日常生活也被安排得十分严格,如起居、饮食、睡眠等。

二、私塾教育私塾教育是古代中国最为普及的教育形式之一。

它主要由文人士绅和富商开办,招收中小学生。

私塾可以教给学生科举考试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以及史书、经典等,也可传授生活常识和礼仪俗规。

私塾教育的很多课程以诵读古典文献为主,例如《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弟子规》等。

三、家庭教育在古代社会,家庭教育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都有着“教子有方,七十不惑”的教育理念。

古代父母教育子女时,往往是以传承家风家训和家族莫文化为主。

孩子也被赋予了户外采摘、养禽、耕地等任务,不仅学有所用,而且还可以帮助他们养成吃苦耐劳的精神。

四、宗教教育宗教教育在古代社会也是一种常见的教育形式。

它主要是由各种信仰和宗教组织组织开办,对学生进行道德、宗教信仰的教育。

例如古代佛教、道教等。

总的来说,古代社会学校教育的形式多样而复杂,各自适用于不同的社会阶层和人员群体。

虽然教育形式不同,但其背后传递的教育目的和教育价值观念也是相似的:弘扬中华文化,培养品德高尚、有才有德的人才。

古代人教育孩子的方法

古代人教育孩子的方法

古代人教育孩子的方法
一、德育教育
在古代,德育教育是教育孩子的重要组成部分。

家长和教师注重培养孩子的品德,如尊重长辈、忠诚守信、勤奋努力等。

他们通过言传身教、经典故事、历史事件等方式,教育孩子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成为有德行的人。

二、知识教育
古代的知识教育主要包括识字、写字、背诵经典等。

家长和教师通过教授孩子基础知识,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

同时,他们也注重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鼓励孩子提问、思考和探索。

三、劳动教育
古代的劳动教育旨在培养孩子的勤劳和节俭精神。

家长会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学习基本的劳动技能。

同时,他们也教育孩子珍惜劳动成果,学会节约和理财。

这种劳动教育有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和责任感。

四、礼仪教育
古代的礼仪教育是培养孩子社交能力的重要手段。

家长和教师会教授孩子基本的礼仪规范,如行礼、待人接物等。

他们强调礼仪的重要性,认为这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的表现,也是个人修养的体现。

五、体育教育
古代的体育教育主要包括武术、射箭、游泳等传统运动项目。

家长和教师注重培养孩子的身体素质和毅力,让他们通过体育运动锻炼
身体,增强体质。

同时,体育教育也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中国教育发展史

中国教育发展史

现代教育
现代教育
2. 改革开放以来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教育事业 得到了进一步的推进和发展。这 个时期的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 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中国的现 代化建设提供了大量的人才支持 。同时,改革开放以来也注重发 展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为中国 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 人才保障
-
感谢您的聆听
这个时期的教育注重培 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和创 新能力,为中国的现代 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 人才保障
1. 新中国成立初 期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的教育事 业得到了全面的发展。这个时期 的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 和社会主义道德观念,为中国的 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大量的人才 支持。同时,新中国成立初期也 注重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 为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提供了人才 保障
近代教育
2. 民国时期
民国时期是中国近代教育的黄金时期。这个时期的教育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出现了 大学和专科学校等高等教育机构。同时,民国时期的教育也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和创新精神,为中国现代化进程提供了大量的人才支持
3
现代教育
现代教育始于新中国成 立后,随着社会主义建 设的不断推进,中国教 育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古代教育
古代教育
2. 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百家争鸣的思想盛行。这个时期的教育形式开始 多样化,出现了私学和官学两种形式。私学是由私人设立的学校,主要面向平民子弟;官 学则是官府设立的学校,主要面向贵族子弟
3. 秦汉时 期
秦汉时期,中国的统 一得到了巩固。这个 时期的教育制度得到 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 善。秦始皇统一文字 ,使得教育更加普及 。汉武帝时期设立了 太学,为中国古代高 等教育奠定了基础

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

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

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延续至20世纪初。

古代中国教育主要分为四个阶段:家庭教育、私塾教育、国子监教育和进士科举制度。

每个阶段都对人们的学习和思维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塑造了中国古代教育的独特面貌。

一、家庭教育在古代中国社会,家庭教育是孩子最早接受的教育形式。

父母和家庭长辈对孩子进行教导,包括道德品质的培养、家族传统的传承以及基础知识的授予。

这种教育方式注重传统价值观的灌输和人格修养的培养,重视孩子的家庭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二、私塾教育私塾教育是古代中国教育的主要形式,约从公元前770年开始兴起。

私塾是由有一定教育水平的士人创办的,为儿童和年轻人提供文学、历史、诗词等方面的教育。

学生通常是父母或长辈推荐,私塾教育主要注重经典文化的传授和传统价值观的培养。

学生们通过逐字逐句地背诵经典著作,强化文言文阅读能力,培养思考和辩证的能力。

私塾教育注重师生之间的师生关系,师者与徒者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是教学的核心。

老师传授知识,学生则要尊师重道,对老师毕恭毕敬。

私塾教育是繁荣的,但只对士人阶层和地主阶层的子弟开放,其他阶层的孩子较难接受这种教育。

三、国子监教育国子监教育是唐朝初期建立的一种官办教育制度,在唐至清朝期间一直存在并发展。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正式的官学教育系统,为国家选拔和培养人才。

国子监的学制分为初学、终生两个阶段,学生在学习经典文化时也同时接受科学、法律、音乐、舞蹈等方面的教育。

国子监实行等级制度,只有特定的考试成绩合格的学生才能晋级,进一步接受更高水平的知识。

在唐朝,国子监学生依次分为弟子、生员、貢生和进士四个等级,进士科举制度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进士科举制度进士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选拔人才制度之一,历时近一千三百年。

进士科举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阶段。

首先进行乡试,考试内容主要是经史子集中的重要著作和诗词赋文,通过之后就能参加进一步的会试和殿试。

最终,通过殿试的考生才能获得进士的资格,并且享受到相应的荣誉和待遇。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古代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古代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古代教育古代中国的教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中国人的智慧和价值观念。

古代教育注重道德、文化和人格的培养,凝聚着丰富的思想和经验。

本文将从儒家思想、教育体制以及教育内容三个方面,探索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古代教育。

一、儒家思想对古代教育的影响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教育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儒家强调以德育人,提倡仁爱、社会和谐和孝道。

儒家经典《论语》中有许多关于教育的重要思想,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和“敏而好学,不恶乎”。

这些思想鼓励人们不断学习,并注重培养品德和道德修养。

二、古代教育体制古代中国的教育体制分为四个层次:家庭教育、私塾教育、官学教育和师范教育。

家庭教育是最早的形式,父母亲自教育孩子,传授道德和生活知识。

私塾教育是由私人办的学校,主要培养读书人,注重经典文化和文学修养。

官学教育则是由政府开办,培养官员和各级人才,讲究礼仪、礼乐和政治理论。

师范教育是专门培养教师的学校,提供师范生培训,使他们能够传授古代文化和思想。

三、古代教育内容古代中国的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文化修养。

道德教育是教育的核心,儿童被教导要孝顺父母、尊敬师长、守纪守法等。

文化教育主要包括经典诵读、写字和文学欣赏等。

孔子有言:“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这表明古代中国的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学习能力。

总结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古代教育体现了儒家思想的理念,注重道德、文化和人格的培养。

古代中国的教育体制包括家庭教育、私塾教育、官学教育和师范教育,各具特色。

古代教育的内容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品德和学识。

通过了解和借鉴古代教育的理念和经验,我们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教育精髓。

各朝代的学校教育方式

各朝代的学校教育方式

各朝代的学校教育方式文明发展必定伴随着教育的进步,而我国的教育历史也随之发展变迁。

自古以来,中国的教育都被高度重视,各个朝代的教育方式也各不相同。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各朝代的学校教育方式。

1.古代教育在古代,教育主要是家庭教育,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尤其重视。

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学习文字、算术和礼仪等方面知识,父母和亲属们都会亲自教授。

同时,还有专门的先贤祠,也是孩子学习的好地方。

在旧中国的古代,有临时、私塾、宫廷三种教育机构。

2.封建时期的教育封建时期教育有五经和六艺,其中“五经”是指经、史、子、集、诗这五部书,是古代文化经典的总称,而“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也是古代涵盖广泛的综合技艺。

作为皇家教育机构,国子监和府学成为封建时期的两个大型教育机构。

而那些有钱人家的子弟进的则是私塾和书院。

3.近代教育清朝末期,西方文化开始传入中国,国家不得不采取新的教育制度,如兴办洋务运动,兴办新式学堂,组织新式军队等。

辛亥革命后,国民政府成立,教育改革被列为重要任务之一。

1912年,国民政府颁布了《中华民国学制草案》。

同时,中国的教育体系也开始逐渐的向着现代化方向转型。

4.现代教育1949年,新中国成立,教育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进步。

从那时起,中国的教育压缩实现了无数次的新型改革,如五.四运动、文化大革命、高考改革,都促进了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如今,中国已成为一个教育大国,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教育事业中涌现了一大批名校、优秀教师、杰出学者,同时,小学、初中、高中、大学越办越多,各个领域愈加发达。

总之,各朝代的教育方式都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和内在的理念,不同的时代所需要的教育方式也不同。

正视现代,我们应当深入理解各教育阶段的特征和表征,努力打造一个科学、优质、先进的教育体系,用更好的教育改进为己任,继续推进中国教育事业向更加繁荣昌盛的发展!。

八、中国古代教育制度

八、中国古代教育制度

3、西周学校的教师和管理制度
西周的学校教育在管理方面也建立了初步的规程,主要表现在 以下几个方面: (1)入学年龄及修业期限。西周入学年龄因学生的身份不同 而不同,这也反映了宗法等级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修业年限, 文献无明确记载,据入学年龄推算,小学一般为七年,大学一 般为九年。 (2)考查与奖惩。《礼记·学记》记载:“一年视离经辨志, 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 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
“万般皆下品 惟有读书高”
“书中自有黄金屋 书中自有颜如玉”
“耕读传家久 诗书继世长”
中国古代教育制度
什么是教育? “上所施,下所效也”,叫“教”; “养子使作善也”,叫“育”。
一、西周以前的教育 1、原始时期的教育:
《孟子·滕文公上》 : “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
原始教育的特点: 完全是自然状态下的教育。教育与社
• 汉代私学也很发达,有压倒官学之势,学生远远超过太学 。汉代凡未从政或罢官还乡或得不到博士机会的经学大师 都从事私人讲学,收徒教授,人数达数百乃至上千人。如 东汉经师马融生徒常有千数。大儒董仲舒晚年谢官后在家 专门收徒著书讲学。
• 汉代的选士制度实行察举制,察举制就是选拔的意思。
七、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
以吏为师:即整个社会除文吏外,没有具备文字能力的人, 人们要学习文字,只能向政府官员学习。政府官吏承担教 育行政官员和教师职责。 学习的内容是朝廷的法令。 以法为教:秦国的教育制度,为法家思想。 意思是说人们学习知识的内容只限于朝廷的法令,即秦律。 人们看到的文字也只能是朝廷的法令,法令要求你作什么 你就作什么,不能有丝毫违背。 是秦代施行愚民政策,加强思想控制,巩固中央集权的标 志之一。

古代文化中的教育和教学方法

古代文化中的教育和教学方法

古代文化中的教育和教学方法在古代文化中,教育一直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古代人们十分重视子孙后代的教育,不仅是为了让他们有一个好的未来,更是为了让他们成为品德高尚、有文化修养的人。

本文将介绍古代文化中的教育和教学方法,以及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一、古代文化中的教育1. 儒家教育儒家教育在古代中国是最为重要的一种教育形式,其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即培养人的德、智、体、用全面发展。

儒家教育的经典著作《论语》、《大学》、《中庸》等,都是鼓励学生勤奋学习、修身养性的书籍。

在儒家教育中,教师的地位极为崇高,他们不仅仅是一名知识分子,更是社会的楷模。

儒家教育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积极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古代文化和经典著作,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以此来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

2. 道家教育道家教育强调的是“道德自然”,即让学生自由自在地发挥天性,领悟人生真谛。

道家的经典著作《道德经》是其核心教材,通过阐述天地自然的规律,引导学生发现自身的本质和存在意义。

道家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自由思考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提倡“去学无学,做无为之事”,即鼓励学生不断地去探索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开拓自己的思路。

这种教育方法可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 墨家教育墨家教育提倡以“爱人”为核心,即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学会爱人、关爱社会。

墨家教育的经典著作《墨子》以及弟子的作品《兼爱》、《非攻》等,都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墨家的爱人思想。

墨家教育注重实践性,它要求学生参与到真实的社会生活中,通过实践来增强自己对“爱人”理念的认识和理解。

通过这种教育方式,学生可以不断地增强自己的责任感和社会意识,同时培养出人的爱、宽容和实践精神。

二、古代文化中的教学方法1. 灌输式教育古代教育的主要方法是灌输式教育,这种教育方式包括了很多口授和笔录。

孔子就是以口授为主的教师,他的经典著作《论语》等都是口述给门徒,由门徒记下笔记录制而成。

灌输式教育的特点是老师讲,学生听,注重的是知识的传输和吸收。

古代教育知识点总结

古代教育知识点总结

古代教育知识点总结一、古代教育的起源和发展古代教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最早的教育形式是家庭教育和宗教教育。

在古代的氏族社会和封建社会,家庭是最基本的教育单位,家长负责教育子女,传授生活知识和道德规范。

同时,宗教团体也承担了教育的功能,通过宗教仪式和祭祀活动传授信仰和道德。

随着社会的发展,古代教育逐渐形成了独立的教育制度。

在中国,早期的教育机构主要是庙堂学校和私塾。

庙堂学校是在宗教寺庙中设立的教育机构,主要教授儒家经典和礼仪规范,培养士人。

私塾则是由私人创办的小规模教育机构,主要面向富家子弟,传授文化知识和文学艺术。

随着封建社会的兴起,宫廷学校和官学成为主要的教育机构。

宫廷学校是皇帝亲自管理的教育机构,培养皇子和宫廷官员。

而官学则是由地方政府设立的教育机构,培养地方官员和士人。

在这些教育机构中,主要传授儒家经典和政治理论,强调道德修养和治国安邦。

二、古代教育的内容和特点古代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文化教育、道德教育和体育教育。

文化教育是古代教育的重点,主要包括文学、历史、数学、音乐、书法等学科。

文学是古代教育的核心,主要通过学习儒家经典和古代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审美情操。

同时,数学和音乐也被视为重要的学科,用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艺术修养。

道德教育是古代教育的另一个重要内容,主要通过学习儒家经典和礼仪制度,培养学生的品德和行为规范。

古代教育强调“立身行道”,注重培养学生的修养和道德品质,强调忠孝仁爱,礼义廉耻。

体育教育在古代教育中也占有一席之地,主要通过武术和射箭等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战斗力。

古代教育注重“文武并重”,强调“文以载道,武以御外”,认为体育活动是培养学生意志品质和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

古代教育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重视传统文化,强调传统价值观念和礼仪制度;二是注重德育,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修养;三是重视体育锻炼,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战斗力;四是注重选拔人才,重视选才标准和选拔机制。

第八章-中国古代教育

第八章-中国古代教育
• 春秋战国之交的墨子(言 • 必信,行必果);
• 孟子(养浩然正气“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 荀子(劝学篇“主张日积月累, 专心致志”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 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契而 不舍,金石可镂”。);
• 董仲舒,汉代教育家,他认为教育 • 的目的在于化民成性进行教育。
• 唐韩愈《师说》教师的责任是“传道、 授业、解惑”。“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 必贤于 弟子”。
宋代朱熹提出 “循序渐进”
与“熟读精思”。
手植樟
明代王守仁(王阳明)重视 “躬行实践” “自求自得” “循序渐进”。
• 明末清初黄宗羲。治学上反对空谈, 提倡经世致用。
颜元也是明末清初的教育家,一生从 事教育事业,主讲于肥乡漳南书院。 主张教育“经世致用”,教育必须以 “实学、实习”为主 。
“一日三省乎已” “慎独”
还有以下一些特点: • 一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
育三者并重和有机结合。 • 二是注重教育方式的灵活性,采用
灵活的因人因事而异的教育方式。 • 三是德智结合,突出德育、美育重
要性。 • 四是强调教育与实践相结合。五是
重视人文教育,文史哲不分家。
• 第二节 中国古代的教学思想 一、因材施教,启发诱导
官学、私学、如辟雍、泮 学
中央、地方、私学、如太 察举制(孝廉、贤良方正、

茂才)
魏晋南北朝
中央、地方、如国子学、 九品中正制 太学
隋唐
中央、地方、如六学二馆 科举考试制
宋元 中央、地方 明清 中央、地方、如国子监
科举考试制(元中断)
科举考试制(乡试、 会试、殿试)
二、 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教育学校教育的产生是古代社会教育的一个突出特点。

学校教育是形式化教育与非形式化教育的分水岭,它产生于奴隶社会时期。

学校教育在奴隶社会萌生有其现实的条件:1.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能够提供相当数量的剩余产品,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必需的物质基础。

2.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专门的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

由于生产力的发展,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开始分工,出现了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使教育从生产劳动和人们日常生活中分离出来,当时的王、史、卜、贞等人就是我国早期脱离生产的知识分子。

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具有推动文化教育发展与社会进步的作用,是学校产生的必要条件。

3.文字的创造发展和知识的积累,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教育内容和专门传授知识、技能的社会条件。

文字的产生和发展是学校萌生的直接条件。

我国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字。

古代的埃及、巴比伦和印度等出现了早期的学校,这些国家正好也是较早产生文字的国家。

知识的积累也使学校教育的产生成为可能。

4.国家机器的产生,需要专门的教育机构培养官吏和知识分子。

国家的建立,意味着阶级对立的更加深化。

在奴隶社会中,拥有财产、不劳而获者,只能是少数,并且往往是处于权力顶端的少数。

有权、有闲、有钱,进而分化出了一批特殊的教育对象。

统治阶级迫切需要把这些人培养成为本阶级的继承人和统治人才,以加强对劳动人民的思想统治。

这些都需要创建学校。

在这样的条件下,“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系统教育的机构”——学校产生了。

一般认为,在原始社会末期就有了学校的萌芽,但作为独立存在的社会实践部门的学校,则是在奴隶社会才出现的。

据考证,公元前2500年古埃及王国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学校。

据我国《礼记》等书记载,在夏朝已出现了“庠”、“序”、“校”等施教机构,到了殷商和西周,又有了“学”、“瞽宗”、“辟雍”、“泮宫”等教育机构的设立,这些可视为我国最早的学校。

专题2-1:远古时期的学校1.成均之学“成均”乃是乐师作乐的地方。

在五帝时代,氏族和部落经常要举行宗教仪式和公众集会。

这时,音乐和舞蹈成为必不可少的项目。

而从事这些文艺活动的人,可能就是氏族和部落上层人物的子弟。

在当时,这些人已有条件脱离生产劳动,专门进行学习。

从成均的教育内容以及受教与施教者状况的分析可以看出,它已具有专门化的趋向,是我国古代学校的萌芽。

2.虞庠之学一般来说,古籍中记虞庠之学是指原始社会末期的一种学校名称。

虞庠之学以孝的教育为主要内容,这与它的起源有直接关系,《礼记·明堂位》称:“米廪,有虞氏之庠也。

”因其藏过养人之物,则发展成为“善养人”之所。

“庠”在原始公社的最初含义,就是饲养牛羊等牲畜的场所。

由于原始社会有敬养老人的风俗习惯,这项工作是由老年人担任的。

他们一面负责饲养牛羊等牲畜,一面兼顾看管少年儿童。

久而久之,“庠”就由单纯饲养牛羊的场所演变为敬养老人和教育儿童的地方了。

3.庠夏朝的“庠”是从“虞舜”时期的“庠”直接沿袭下来的。

不过,二者既有联系又有明显的差别。

因为夏朝已经进入了奴隶制社会,形成了相互对立的两个阶级。

奴隶社会的土地占有形式,是奴隶主阶级的“国有制”,这反映在教育制度上则是“学在官府”,所谓“夏后氏养国老于上庠”,夏“庠”是为奴隶主贵族开设的,养的是奴隶主贵族的“国老”和教育他们的后代。

由此可见,夏朝的“庠”,实际上是掌握在奴隶主贵族手中的一种统治工具。

4.序《孟子•滕文公上》记载:“序者,射也。

”夏朝的“序”是奴隶主贵族及其子弟练习骑射的地方。

夏朝的统治者非常重视军事训练,他们“伪政尚武”,是武人专政,故有“夏后氏以射造士”之称。

夏朝的“序”把练习骑射做为教育内容,含有武士教育的意义。

5.校《说文》:“校,从木,交声”。

《孟子》中说:“校者,教也。

”夏朝的“校”同“序”一样,也是一种军事体育性质的教育机构。

在这里,奴隶主贵族及其子弟不仅受到内容相当广泛的军事训练,而且还要通过十分严格的各项考核。

据考证,“校”的出现在时间上要比“序”略晚一些,其教育意义则比“序”更大一些。

所以夏朝的“校”,实际上是一种发展比较完备的军事体育性质的教育机构。

古代学校萌芽于原始社会,产生于奴隶社会,发展和兴盛于封建社会,在古代学校几千年的历史轨迹里,古社会学校教育的特征主要呈现以下几个方面:1.学校已具有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和执教人员。

奴隶社会阶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上出现了专门从事知识传授活动和知识分子和专门的教育场所、教育机构。

学校为教育的发展提供固定的教育场所,使学校有了一个稳定的场地,从而使教育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2.学校教育对象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严格的等级性由于阶级的产生,学校一开始就被剥削阶级所垄断,成为统治阶级的工具。

统治阶级控制着教育权,把学校作为培养奴隶主阶级和封建统治阶级接班人的场所,教育的目的是为统治阶级培养人才,劳动人民被剥夺了受学校教育的权利,学校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夏商周三代的文教政策为“学在官府”,只有奴隶主及其子弟才能享受学校教育,劳动人民子弟被排斥在学校大门之外,只能接受自然状态的非形式化教育。

隋唐以后,是实行科举取士制度,使教育变为科举的附庸,统治阶级利用这种方法把教育完全纳入培养官僚人才的轨道。

在欧洲封建社会中由于政教合一,学校完全掌握在僧侣手中。

因而学校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教士,以宣扬迷信和维护封建秩序的基督教义为学习的主要内容。

3.学校教育内容严重脱离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我国奴隶社会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

“礼”是别上下、分尊卑,维持世袭的等级制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乐”是祭祖天地、鬼神、祖先,颂扬帝王、贵族,鼓舞军心的音乐和舞蹈;“射”、“御“是射箭、驾车等作战技术;“书”是语言文字的读写及文学历史方面的知识;“数”是计算以及历法、天文等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

封建社会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四书”“五经”,与生产劳动毫无关系。

在欧洲,不论雅典、斯巴达教育还是中世纪的教育,也都只重视思想统治教育和军事体育,而蔑视生产知识的学习。

欧洲中世纪教会教育中的“七艺”(文法、修辞学、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的王冠是神学,“七艺”存在的全部意义就是为了论证神学的合理性。

4.官学与私学并行的教育体制古代官学分中央和地方两个层次,地方官学率先兴起,它由地方官府所办,所需经费来源于官府,西周时的“乡学”即是典型的地方官学。

中有官学创于汉,盛于唐,衰于清末,是由封建王朝直接举办和管理,旨在培养各级统治人才的学校系统。

私学起于春秋,是与官学并行、行于民间的教育,中国的私学伴随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整个发展过程。

专题2-2:中国古代学校体制1.私学的兴起公元前8世纪以后,周王朝的统治逐渐衰微,各地的诸侯国逐渐强大,社会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育制度也随之变化。

国家对“官学”的控制力逐渐丧失,许多典籍开始流落到民间,一些通晓诗书的知识阶层开始在社会生活中活跃起来,这就是我们习惯上所说的“士”。

这些“士”凭借自己掌握的知识,聚众讲学,发表政见,力图为社会改造和发展指明一条路径,产生了许多思想流派,“私学”就在这种背景下产生了。

孔子就是这种“私学”的创建者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稷下学宫战国时代的齐国为了培养和延揽人才,实现富国强兵、争雄天下的政治目标,在都城临淄设立了一座学校,因位于稷门之下,故称“稷下学宫”。

学宫不但有规模宏大的校舍设施,还有相当正规的教学活动和十分严格的规章制度。

由于学宫实行“不任职而论国事”的方针,就读者只发议论而不担责任,因此学术氛围浓厚,思想自由活跃,学派林立并存,各派之间围绕天人关系、古今之变、礼法、义利等问题展开辩论,四方游士、各国学者纷至沓来,最盛时期的游学之士多达数千人。

至齐威王、齐宣王时代,稷下学宫的规模和成就达到顶峰,成为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荟萃的中心。

战国时期的名士邹衍、淳于髡、慎到等都曾在此学习,孟子和荀子又曾在此任职,而荀子曾三度出任学宫的“祭酒”。

3太学与国子监太学原本指周代设立在天子都城的学校,也称“辟雍”。

到公元前135年,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在长安设立了国家最高学府,取名“太学”。

国子监则由晋代的国子学发展而来,至公元六世纪,隋文帝改国子监为“国子寺”,统一管理国子学、太学等,尔后又将国子寺改为“国子监”。

六学之中,国子学地位最高,吸收三品以上官员子弟入学,太学吸收五品以上官员子弟,其他则吸收低级官员子弟。

唐代以后,国子监几经变化,到明代成为兼有教育管理机关和最高学府两种性质的东西,到清代又取代太学,成为国家唯一的最高学府,职权范围已大大缩小。

4.私塾与书院私塾在古代又称“学塾”、“教馆”、“乡塾”、“家塾”等,历史渊源很早,《尚书》中已有记载,单称“塾”。

西周时期,塾是乡学的一种。

一般认为,孔子创立的私学就应当属于“塾”。

由于中国小农经济发展缓慢平稳,私塾的教学形式与内容也很少变化,大量存在的私塾为古代教育的普及起了很大作用。

书院是中国古代教育的一种特殊形式,有点类似今天的私立大学。

它最早出现在公元639年的唐代初年,是一个私人读书治学的场所。

总观书院教育,其教学内容与官学并无太大不同,但它以研究和讲解理学为根本,除了名师讲授,注重学生自学,同时提倡学术自由和辩论,这都是书院教育有益于后世的特点所在。

历史上最著名的书院是北宋初年的四大书院:石鼓书院(在今湖南衡阳市)、岳麓书院(在今湖南长沙市)、睢阳书院(在今河南商丘市)和白鹿洞书院(在今江西庐山),另一说有嵩阳书院(在今河南登封市)而无石鼓书院,其中,以白鹿洞书院和岳麓书院影响最大。

5.教育形式主要采用个别施教或集体个别施教的教学组织形式古代社会生产的手工业方式决定了教育上的个别施教形式。

在古代社会,教育的形式是个别教育,即一个教师教几个或十几个学生,学生不分年级,教材各不相同,在教学方法上崇尚书本,引经据典,要求学生呆读死记,对学生实行棍棒纪律等。

这种形式适应了当时低下的生产力水平和科技文化发展的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