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1古诗词三首(类文)

合集下载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全册)语文知识点详细归纳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全册)语文知识点详细归纳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全册)知识点详细归纳一单元:知识点归纳1 古诗词三首一、多音字。

剥:bō剥削bāo剥皮宿:sù宿舍xiǔ一宿xiù星宿二、古诗内容宿新市徐公店[宋] 杨万里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作者介绍: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

南宋著名文学家、诗人。

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南宋四大家”。

注释:①新市:地名,在今湖南攸县北。

②疏疏(shū):稀疏。

③阴:树荫。

④走:这里是跑的意思。

译文:在稀稀落落的篱笆旁,有一条小路伸向远方,小路旁边的树上新叶刚刚长出,还未形成树荫。

儿童们飞快地奔跑着追逐黄色的蝴蝶,追寻翩翩飞舞的黄色蝴蝶。

可是黄色蝴蝶飞入一片金灿灿的黄色菜花中,再也找不到了。

主题:《宿新市徐公店》描写了清新美丽田园春光和儿童在菜花地边追逐黄蝶的生动画面。

诗篇洋溢着浓烈的乡村生活情趣,表达了诗人对美丽田园春色的赞美和对乡村儿童的喜爱以脏话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之情。

四时田园杂兴[宋] 范成大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作者介绍:范成大,字至能,号称石湖居士。

南宋诗人。

诗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

他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注释:①杂(zá)兴:随兴而写的诗,“兴”这里读xìng。

②肥:诗中指杏花落后,杏儿越来越大,越来越肥。

③蛱(jiá)蝶:蝴蝶的一种。

译文:一树树梅子变得金黄,杏子也越长越大了;荞麦花一片雪白,油菜花倒显得稀稀落落。

白天长了,篱笆的影子随着太阳的升高变得越来越短,没有人经过;只有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飞来飞去。

主题:《四时田园杂兴》这首诗用梅子黄,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等描写初夏农村的自然景色及农人紧张的劳动气氛,表现了诗人对田园风光的热爱之情。

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疾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最新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1《古诗词三首——宿新市徐公店》

最新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1《古诗词三首——宿新市徐公店》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1《古诗词三首——宿新市徐公店》说课稿一、说教材《宿新市徐公店》小学语文四年下册需要学习的一则古诗。

这首诗画面明丽,情感欢悦,语形象,韵畅达。

依据教材的特点及四年级学生的学习基础,本课教学一定要引导学生朗读呤诵,将学生领入诗的意境,体验诗人的感情,以达到培养读悟能力,丰富语言积累的目的。

根据上述分析,《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古诗的内容,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展开想象,初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2.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诗句,培养自学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默写。

教学重点:理解重点词句,细细体味诗人所描绘的景色。

教学难点:体会诗的意境。

二、说教法为了较好地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有效地突出重点,达成预定教学目标,我采用“激情引入——自读释义——绘画会意——品味诵读”这四大主要步骤进行教学。

力求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明确指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

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新课标》指出了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的重要性,也说明学习方法远远比学得的知识重要。

因此,我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地读书,充分地交流,充分地参与,充分地合作。

主要学习步骤为:自读、交流、质疑、绘画、品读。

三、说程序操作程序分如下四个环节进行:(一)创设情境,诱发创新激情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大多取决于兴趣。

教学伊始,我先出示一幅《小池》诗意图(出示图)由此而问:“同学们,看到这幅画,你想到了哪一首诗?”由图中的荷花和蜻蜓,学生很自然想到了诗《小池》,让学生背诵后,我接着说:“这幅画是我们班xx同学学习古诗《小池》后为它配的一幅图,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诗——《宿新市徐公店》,学完后,让你们也为它配上一幅精美的图画。

”这样导入就很自然地把学习带到新知识的学习环节,学生都觉得挺新鲜,跃跃欲试,表现出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课内外阅读训练1《古诗词三首》(有答案)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课内外阅读训练1《古诗词三首》(有答案)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课内外阅读训练1.古诗词三首一、课内阅读:(一)阅读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回答问题。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宋]范成大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1.诗中用梅子金黄、、、菜花稀,写出了初夏南方农村景物的特点。

2.判断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麦花雪白菜花稀”的意思是荞麦花一片雪白,菜地里的花倒显得稀稀落落。

()(2)白天很少见到行人的原因是初夏农事繁忙,农民早出晚归。

()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二)阅读古诗《宿新市徐公店》回答问题。

宿新市徐公店宋, 树头新绿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 。

1.将横线上的内容补充完整。

2.《宿新市徐公店》是由首诗歌构成的一组诗,这里选取的是其中一首。

新市: 。

3.“儿童急走追黄蝶”中的两个动词分别是和,意思是,将儿童的的神态和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三)补全词,完成练习。

[宋]辛弃疾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_______溪东,中儿________。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__________。

1.本词的词牌名是“__________”,题目是“__________”。

我还知道“渔歌子”“西江月”“忆江南”“__________”“__________”等也是词牌名。

2.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中“相媚好”形容老夫妇互相逗趣取乐的样子B.词的上阕描写了江南山村的景色,下阕描写了两代人的生活画面C.这首词围绕着小溪布置画面,展开人物的活动D.全词表达了作者对农村和平宁静生活的喜爱之情3.词的上阕中“_________,_________”描写了乡村清新优美的自然环境。

词的下阕中“亡赖”一词并无贬义,而是形容小儿_______________。

最后一句中“__________”字用得甚妙,使小儿天真、活泼的样子跃然纸上。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1-8单元课文内容归纳(包含园地释义)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1-8单元课文内容归纳(包含园地释义)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1-8单元课文内容归纳(包含园地释义)第一单元1.古诗词三首《宿新市徐公店》的作者是宋朝诗人杨万里,这首诗描写了农村早春风光,突出了农村清新与宁静,反映了儿童们的天真活泼,表达了诗人虽客居他乡却依然闲适的心境。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这首诗写初夏江南的田园景色。

诗中用梅子黄、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写出了夏季南方农村景物的特点,有花有果,有色有形。

前两句写出梅黄杏肥,麦白菜稀,色彩鲜丽。

诗的第三句,从侧面写出了农民劳动的情况:初夏农事正忙,农民早出晚归,所以白天很少见到人。

最后一句又以“惟有蜻蜓蛱蝶飞”来衬托村中的寂静,静中有动,显得更静。

后两句写出昼长人稀,蜓飞蝶舞,以动衬静。

《清平乐·村居》的作者是宋朝词人辛弃疾,这首词描绘了一家五口在乡村的生活情态,表现了生活之美和人情之美,体现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羡慕与向往。

2.乡下人家《乡下人家》一文通过描写乡村白天和夜晚及春夏秋三个季节的景色,展现了乡下人家朴实、自然、和谐、充满诗意的乡村生活,赞扬了乡下人家热爱生活,善于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装点自己的家园、装点自己的生活的美好品质。

3.天窗《天窗》一文通过叙述天窗给孩子们带来的丰富想象和慰藉,赞美了孩子们的童真,同时告诫我们:抓住身边一切可以进行想象的机会,张开想象的翅膀,去认识更广阔的世界。

4.三月桃花水《三月桃花水》一文描写了阳春三月,春水滋润大地、催生万物的美丽景色,赞美了三月桃花水比金子还贵,比银子还亮,美得让人陶醉。

语文园地一《卜算子·咏梅》诗意风雨将春天送走了,飞雪又把春光迎来。

正是悬崖结下百丈冰柱的时节,但仍然有花枝俏丽竞放。

俏丽但不掠春光之美,只是把春天的消息来报告。

等到漫山遍野开满鲜花之时,梅花却在花丛中欢笑。

第二单元5.琥珀《琥珀》是一篇说明文,也可称科学小品。

作者是德国作家柏吉尔,他用极其活泼、通俗易懂的文笔和充分的想像,介绍有关琥珀的科学知识,假想了这块琥珀的形成、发展的过程,判断了它在科学上的价值。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类文阅读-1 古诗词三首及答案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类文阅读-1 古诗词三首及答案

类文阅读-1 古诗词三首
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土膏欲动雨频催,
万草千花一晌开。

舍后荒畦犹绿秀,
邻家鞭笋过墙来。

1.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土膏:A.膏药 B.泥土滋润状
晌: A.晌午, B.一天以内的一段时间
笋:部首查字法,先查部首,再查画
2.诗中描写的景物有、、和等。

3.这首诗描写的是季的景色,根据诗中的词语可以看出。

4.用自己的话写出后两句诗的意思。

5.你还知道哪些范成大的古诗?写一写吧。

【参考答案】
1.B B
2.雨草花竹笋
3.夏春鞭笋过墙
4.屋后的那片荒地也长满了野花野草,一片葱绿秀美;连邻居家的竹鞭也从院墙下穿过来,钻出了嫩嫩的竹笋。

5.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雨过山村
【唐】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
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
闲看中庭栀子花。

1.下列词语的解释有错误的是()
A.竹溪:小溪旁长着翠竹。

B.妇姑:老妇人和小姑娘。

C.相唤:互相呼唤。

D.闲着:农人忙着干活,没有人欣赏盛开的栀子花。

2.诗的前两句描绘了山村景色怎样的特点是
3.把这首诗的前两句改写成现代汉语。

4.从这首诗的后两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参考答案】
1.B
2. 偏僻人稀、清新秀丽、自然静谧
3.雨中传来鸡鸣,山村里依稀一两户人家。

村路竹溪之上,一条板桥斜横。

4.示例:我感受到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和睦,以及他们劳动的忙碌。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词三首-清平乐村居》PPT课件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词三首-清平乐村居》PPT课件

想象画面
居住环境优美 夫妻恩爱和谐
儿子懂事可爱
清平乐 ●村居
[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了吴音 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 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老两口小酒微 醉,或是陶醉 安乐生活。
大二勤劳,二儿 手巧,小儿子顽 皮淘气。
想象画面
农家 悠闲 幸福 生活 图
感悟情感
清平乐 ●村居
[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了吴音相媚好, 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 赖,溪头卧剥莲蓬。
乡村环境优美,孩子们的勤劳、孝顺、可爱,展 现了悠闲的农家生活,表达了作者对幸福和谐、安居 乐业的乡村生活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感受乡村之美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了吴音 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 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清平乐”是词牌名, “村居”是词题,指农村生活
哪里体现农 村生活?
【注释】 茅檐:茅屋的屋檐。吴音:吴地的方 言。作者当时住在带湖(今属江西), 此地古代属吴地。相媚好:指相互逗趣、 取乐。翁媪(ǎo):老翁、老妇。锄豆: 锄掉豆田里的草。织:编织。亡(wú) 赖:这里指小孩顽皮、淘气。亡,通 “无”,无赖,指顽皮,淘气。卧:仰 卧,侧卧,俯卧……。
古诗大意
低矮的茅屋旁,一条小溪缓缓流淌,溪边青 草茂密。映衬得小溪更加清澈。那是谁家的老两 口啊,在屋前用吴地方言聊着天,喝酒逗乐,真 是其乐融融。
大儿勤劳,在溪东的豆田间锄草;二儿手巧, 正在编织鸡笼;小儿最淘气可爱,在溪边剥莲蓬, 自由自在。
学习任务三: 抓住事物特点,想象乡村画面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1《古诗词三首》《清平乐村居》教材解读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1《古诗词三首》《清平乐村居》教材解读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1《古诗词三首》《清平乐·村居》教材解读第一部分走进《村居》的四个字眼首先,题目“村居”意境。

学生接触到的首先是题目。

一个“村居”会令孩子们浮想联翩。

会想到青山、绿水、树林,会闻到花香,会听到鸟语、泉声……有了这个情感体验,对于走进辛弃疾所要描绘的世界是大有帮助的,有过农村生活经验的孩子在读时更多的是一种比较,而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读来则更多的是一种向往。

一个良好的情感铺垫便形成了。

其次,“无赖”中真情。

“无赖”二字应该说是这首词中的一个难点,也是一个重点。

表面上的贬义却恰恰显示了词人对小儿的喜爱。

在对这个词的教学时,一定要联系学生的实际,通过学生的生活体验,来达到对词的理解。

但是词人到底是喜欢小儿的什么?他的可爱、天真、无忧无虑(这可以结合辛弃疾的心境来看),还有剥莲蓬的专著(因为在孩子的眼中这也是他的工作)。

再者,对“最”的关注。

我们注意到词人对小儿的喜爱,往往会忽视词人对大儿、中儿的情感。

大儿、中儿都在劳动,按照我们传统的看法,他们应该是值得赞扬的,其实辛弃疾对他们感情已经通过一个“最”字展现了出来。

词人是喜欢大儿、中儿的勤劳的,但是他们和小孩来比显然不可同日而语,稍加点拨学生就会理解。

这样就不会产生误解了。

最后,“醉”中的多角度理解。

在教学参考中,“醉”的解释是喝醉的意思。

但我在上这一课的时候,学生却给了我不同的答案。

学生认为“醉”是陶醉,老人为风景的迷人而醉,为夫妻的亲密而醉,为孩子们的懂事而醉。

这样的理解未尝不可,因为诗歌本来就有自己的不确定性。

诗词歌赋中的许多字眼往往是作者反复推敲所置,蕴涵着作者的无限情思,不妨我们也来推敲一下,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第二部分一、文本内容:马克思曾说过:劳动创造了生活创造了美,使孩子们感受着劳动的快乐的,是崇高而伟大的。

二、教育价值:这首词在艺术上颇有特色。

首先就画面的营造来说,显得极为匀称和谐、清新自然。

作者将这一条腹满荷叶莲蓬的清溪纵贯画面的中心,如西洋画中的焦点透视,其他景物都从这“溪上”溪东溪头铺展开去。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1《古诗词三首——清平乐·村居》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1《古诗词三首——清平乐·村居》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1《古诗词三首——清平乐·村居》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清平乐·村居》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古诗。

它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词人喜爱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

根据教材编写意图,新课标的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的思维情感、认知发展的需要和教学实际情况,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进行考虑,确定了以下知识、能力、情感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词语,句子和全文。

3.借助朗读想象、感受诗中田园生活中的美景,并生动地描述“村居”的景象。

4.体会“村居”所表现的作者的感情,并能说出来。

重点难点:通过朗读、联想,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达到熟读成诵。

二、教法与学法教法:古典诗词,以其形式上的创作不一,内容上的丰富多彩,成为我国古代文学艺苑中的一株奇葩。

新课标中规定诵读儿歌、诗词及浅显的文言作品,想象其形象的画面,感受诗歌语言的优美。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意自见。

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教师要在创设出自由、和谐、民主、平等、开放的学习环境的基础上,以层次性的朗读吟诵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词境,活化古诗词的形成过程,重新焕发古诗词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学法:1.“边读、边看、边想、边理解”的学习方法贯穿始终,把时间留给学生。

学生的朗读水平随着对课文理解的深入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读准、读懂、读好、读宽”的递进性活动中得到提高。

2.以读为主,读悟结合。

通过不同要求、不同层次地朗读,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法。

学生在具体感悟美的活动中,发现问题,独立或合作解决问题,既达到本课教学目标,又实现学习方法的自主构建。

三、教学过程本课的教学设计,按以下五个环节进行:1.以旧引新,导入新课。

以古诗《忆江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清代诗人高鼎写的《村居》为切入口,引出本课要学的词的题目——村居,然后介绍词牌,引出词牌名——清平乐,2.初读课文,感知词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儿童生活的古诗
《牧童》唐·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舟过安仁》宋·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小儿垂钓》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村居》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所见》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牧童》宋·黄庭坚
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陇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观游鱼》唐·白居易
绕池闲步看鱼游,正值儿童弄钓舟。

一种爱鱼心各异,我来施食尔垂钩。

《田家》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织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花影》宋·苏轼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归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

《桑茶坑道中八首》其七宋·杨万里晴明风月雨乾时,草满花堤水满溪。

童子柳阴眠正著,一牛吃过柳阴西。

《池上》唐·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淮上渔者》唐·郑谷
白头波上白头翁,家逐船移浦浦风。

一尺鲈鱼新钓得,儿孙吹火荻花中。

《村晚》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与小女》唐·韦庄
见人初解语呕哑,不肯归眠恋小车。

一夜娇啼缘底事,为嫌衣少缕金华。

《风鸢图诗》明·徐渭
柳条搓线絮搓棉,搓够千寻放纸鸢。

消得春风多少力,带将儿辈上青天。

《折扬柳歌》清·许虬
柳条三尺长,明日清明节。

江南小儿女,采作流苏结。

《山家》元·刘因
马啼踏水乱明霞,醉袖迎风受落花。

怪见溪童出门望,鹊声先我到山家。

《幼女词》唐·施肩吾
幼女才六岁,未知巧与拙。

向夜在堂前,学人拜新月。

《踏歌词》唐·刘禹锡
新词宛转递相传,振袖倾鬟风露前。

月落乌啼云雨散,游童陌上拾花钿。

《忆匡一师》唐·李商隐
无事经年别远公,帝城钟晓忆西峰。

炉烟消尽寒灯晦,童子开门雪满松。

《风鸢图十首》明·徐文长
我亦曾经放鹞嬉,今来不道老如斯,那能更驻游春马,闲看儿童断线时。

《采桑子》黄庭坚
投荒万里无归路,雪点鬓繁。

度鬼门关,已拚儿童作楚蛮。

《宿郑州》唐·贾岛
田父草际归,村童雨中牧。

主人东皋上,时稼绕茅屋。

《回乡偶书》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古朗月行》唐·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圆。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