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吏部和人力资源管理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六部的名称和职责

中国古代六部的名称和职责

中国古代六部的名称和职责

在中国古代,六部是指中央政府的六个部门,每个部门负责不同的职责和管理不同的事务。这六个部门分别是:吏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和户部。

吏部负责管理官员的选拔、考核和晋升,以及管理官员的任免、派遣和养老等事务。吏部是皇帝直接掌控的部门,对于官员的选拔和考核有着重要的影响。

礼部负责管理朝廷的礼仪和外交事务。礼部负责制定和管理朝廷的礼仪制度,同时也负责处理外交事务,与其他国家进行外交接触和交流。

兵部负责军队的组织、管理和调动。兵部负责招募士兵、编制军队、管理军械和军需物资,同时也负责调动军队,指挥军事行动。

刑部负责处理司法事务和刑法执行。刑部负责制定和执行刑法,处理犯罪案件的审判和刑罚执行等事务,确保社会的治安和秩序。

工部负责工程和建筑事务。工部负责修建宫殿、城墙、道路和桥梁等重要工程,同时也负责管理水利、冶炼和制造等工业生产。

户部负责财政和人口统计事务。户部负责征收税收、管理财政收入和支出,同时也负责统计人口、土地和财产等信息,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

这六个部门在古代中国的政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各司其职,共同推动国家的发展和稳定。它们的职责和功能相互配合,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政府体系。通过这个体系,古代中国政府能够有效地管理国家事务,保障社会秩序,维护国家的繁荣和稳定。这些部门的存在和运作,为古代中国的政治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及方法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及方法

六)“安利恶害”的自然人性说
面对战国末年的动荡残酷的社会现实,韩非吸收法家前辈的思想,以法家冷峻的眼光,审 视人性的问题,把法、术、势三者融为一体,揭示出人性的自为自利的天性。韩非明确点 出“非舆人仁而匠人贼”(《备内》),证明其主张的好利恶害的人性根本无善恶。韩非 主张人性自然论,对于人性,他认为,因人之情,不仅是对人性的正确态度,而且是治国 治天下的出发点。人人都有趋利好利之心,韩非主张用名利来诱导民众,满足其欲望。人 人都有恶害避害之心,他就主张严刑峻法,威慑民众,惩罚犯禁者,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 进而实现其“隆主明法”的社会政治目标。韩非的自然人性观是其“法术势”思想体系的 理论基础,是实现其治国方略的理论前提。
(三)“性伪之分”的人性说
荀子主张“性恶”,其基本出发点就是“性伪之分”。“性”, 荀子认为,“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性之和所生,精和感应, 不是而自然谓之性。”(《正名》)“伪”,荀子说:“可学 而成,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性恶》)这是说, 经过学习、思想、积习发挥人的能动作用而形成的,叫做人为, 即“伪”。后来,荀子又在“性伪之分”的基础上指出人性 “好利恶害”。
第四、赏罚分明,恩威并施。
它是国代君王用以激励官吏的常用手段,它对调动人的积极性,强 化人的责任感,从而好用、管理好人具有重要意义。古代的韩非对 赏罚的论述正在中国古代思想家中是最具有特色的,他从人性好利 善害出发,得出结论:“人情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在此基 础上,韩非进一步分析了人们的不同欲求,强调人不仅会求利、求 赏,以满足生存,而且还要求名,求誉,以满足自尊,就此,他明 确提出了“赏誉同轨,非诛俱行”的激励方式,以提醒领导者,实 施赏罚是应该注意给予奖赏的同时授予相应的荣誉。在进行惩罚的 同时也应加之相应的恶名,以达到强化激励的效果。

古代六部的职能

古代六部的职能

古代六部的职能如下:

吏部:主要负责选拔和管理官员,掌管文职官吏的任免、考核。

兵部:主要负责军事事务,包括编制军籍、征兵、训练、装备等。

刑部:主要负责司法事务,包括审理案件、制定刑法、执行刑罚等。

户部:主要负责财政事务,包括征收税收、管理钱粮、发放贷款等。

礼部:主要负责礼仪事务,包括制定礼仪规范、监督执行、举办庆典等。

工部:主要负责工程建设和管理,包括屯田水利、山林捕猎、军器制造等。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

把人力称为资源,其实在中国古代传统的观念中,就一直存在。故有“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之说。现代的社会中,不过是把其中的名词改了一下罢了。就是:学成数理化,聘与企业家。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们的老祖宗们就研究所谓人力资源的管理,只是因为古代中国传统上是个内陆国家,土地肥沃,重视农业,政治上轻商重农,所以现代工商社会就忽视了中国古代文化中,许多在管理上的精义。是故“寝兵之说胜,则险阻不守;兼爱之说胜,则士卒不战;全生之说胜,则廉耻不立;私议自贵之说胜,则上令不行;群徒比周之说胜,则贤不肖不分;金玉货财之说胜,则爵服下流;观乐玩好之说胜,则奸民在上位;请谒任举之说胜,则绳墨不正;谄谀饰过之说胜,则巧佞者用。”所以说,中国文化并不是没有管理理论,而是现代的人们没有把老祖宗的东西领会和发扬;中国管理理论并不是落后的,恰恰相反,中国文化是王者之道,只是因为人们难以窥其全貌,而误认为如此。再或者有其它的什么缘由。“朝者义之理也,是故爵位正而民不怨,民不怨则不乱,然后义可理。理不正则不可以治,而不可不理也。故一国之人不可以皆贵,皆贵则事不成而国不利也。为事之不成国之不利也,使无贤者则民不能自理也。是故辩于爵位之尊卑,则知先后之序,贵贱之义矣。为之有道。”不论是企业、集团或是国家,其理皆可用之。如果一个单位只有领导,而没有办事的人,就如前几年春节晚会中的那个“小偷公司”了。

苏东坡有篇文章叫《论养士》,(“养士”这个名词,源自春秋战国时期,就有点像是现在的“参谋”,唐宋元明清的“幕府”。)文中提到了该重视和培养哪些人。苏轼提出的分类是智、辩、勇、力四种人,实际上也可以说是两种人,用头脑的和用力气的。

古代的吏部和人力资源管理

古代的吏部和人力资源管理

古代的吏部和人力资源管理

吏部属中国古代官署,简单说就是负责人事的部门,其性质和我们现在的人力资源部差不多。西汉尚书有常侍曹,主管丞相、御史、公卿之事。东汉改尚书常侍曹为吏曹,后又改为选部。魏晋以后称吏部,置尚书等官。隋唐时列为六部之首,长官为吏部尚书(一称大宰,冢宰),副长官称侍郎。历代相沿。

吏部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务,下设四司。在吏部中,最大的是尚书(部长)、其次是侍郎(副部长),再往下就是四个司的长官称为郎中(司长),副长官为员外郎。明清时的四司为文选清吏司、验封司、稽勋司和考功司。宣统三年(1911),清政府的责任内阁设立制诰、铨叙等局,吏部遂撤。

吏部四司的职能

文选清吏司、验封司、稽勋司和考功司,其实也相当于招聘、培训、薪酬、绩效、员工关系。文选清吏司掌考文职之品级及开列、考授、拣选、升调、办理月选之事(相当于招聘);验封司掌封爵、世职、恩荫、难荫、请封、捐封等事务(相当于员工关系和职业发展);稽勋司掌文职官员守制、终养、办理官员之出继、入籍、复名复姓等事(其实都是档案管理);考功司掌文职官之处分及议叙,办理京察、

大计事务(也就是官吏的绩效考核)。

历代官吏的薪酬基本都是固定的,所以古代薪酬跟现在人力资源的工作无多大关系,反正都是“老板”皇帝说了算,再者除了海瑞等清官之外,有几个官吏靠俸禄的?古今人力资源职能的一个差别还在培训上,古代官员的培训工作在礼部进行。礼部下设仪制清吏司,掌嘉礼、军礼及管理学务、科举考试事,其中科举自然是礼部的最大业务。

其实,古代的吏部尚书相当于现在的人力资源经理。很多朋友可能会问,古代吏部尚书不就是个部长嘛,上面还有大学士(相当于现在企业的经营班子高管)和宰相(相当于总经理,老板自然是董事长)。可是古代的吏部权力非常大,它最大的权力在于:文选和考功,也就是招聘官吏(文选清吏五品以下)和绩效考核(京察、大计)。这两个司的官员向来无人敢惹,升官还是免职,发达还是破产,那就是一句话的事。有鉴于此,明代的吏部尚书和侍郎,大都由文选司和考功司的郎中接任。

战国时期的人事管理制度

战国时期的人事管理制度

战国时期的人事管理制度

战国时期,为适应新建立的封建政权的需要,逐渐形成了一套与政权相适应的人事管理制度。这套制度的内容主要有:

1。官吏的任免制度

战国时期,选拔官吏的原则是"食有劳而禄有功",即对国家有贡献、有功劳的人,任以官职,不同于春秋及以前注重门第、出身的世官制。韩非说:"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率伍",概括了战国一代各国统治者任官的原则。注意从下级中选拔有才能、有实际经验的人才,以充实官吏队伍,像商鞅在秦国制定二十等军功爵制,士兵在作战中斩获敌人一个甲士的首级就授给一级爵位。凭这份功劳,若要做官,可以授给年俸50石的小官。做官有治绩,再擢升提拔。李悝在魏国、吴起在楚国都是先担任了一段时间的地方官职,然后才被提拔到相位上的。

春秋战国间私学大兴,各学派聚徒讲学,出身寒微的士大批涌出。

他们有文化,或有武功,各国统治者就多从这些士中选用人才。

士的选举方式有两途:一是自己向国王游说。战国时游士很多,他们奔走于各国间向国王推销自己的主张。游说在当时甚至成为一种专门学问,韩非子曾加以总结,写成《说难》一文。像商鞅、张仪、邹忌、苏秦、范睢、蔡泽等人,都是通过游说而至卿相地位的。

士的选举的另一方式是推荐。当时身居相位或高官的人,有责任向国君推荐优秀人才。赵国的番吾君就质问相国公仲连:"今公仲相赵,于今四年,亦有进士乎?"公仲连只得惭愧地回答说"还没有"。番吾君向他推荐牛畜、荀欣、徐越。公仲连于是将这三人推荐给国君赵烈侯,三人同烈侯交谈,得到烈侯的重用,任牛畜为师、荀欣为中尉、徐越为内史。魏国的翟璜在同魏成子比功时说,他向魏文侯推荐了吴起、西门豹、乐羊、李克、屈侯鲋等一批人才,李克却说,翟璜推荐的人都是国君的官,魏成子进的子夏、田子方、段干木三人都是魏文侯的师,所以翟璜的功不及魏成子。其他如赵国的蔺相如是宦者令缪贤推荐的,秦白起是魏冉所推荐,李斯是吕不韦推荐的。秦国有一条法律:

自-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

自-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

把人力称为资源,其实在中国古代传统的观念中,就一直存在。故有“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之说。现代的社会中,不过是把其中的名词改了一下罢了。就是:学成数理化,聘与企业家。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们的老祖宗们就研究所谓人力资源的管理,只是因为古代中国传统上是个内陆国家,土地肥沃,重视农业,政治上轻商重农,所以现代工商社会就忽视了中国古代文化中,许多在管理上的精义。是故“寝兵之说胜,则险阻不守;兼爱之说胜,则士卒不战;全生之说胜,则廉耻不立;私议自贵之说胜,则上令不行;群徒比周之说胜,则贤不肖不分;金玉货财之说胜,则爵服下流;观乐玩好之说胜,则奸民在上位;请谒任举之说胜,则绳墨不正;谄谀饰过之说胜,则巧佞者用。”所以说,中国文化并不是没有管理理论,而是现代的人们没有把老祖宗的东西领会和发扬;中国管理理论并不是落后的,恰恰相反,中国文化是王者之道,只是因为人们难以窥其全貌,而误认为如此。再或者有其它的什么缘由。

“朝者义之理也,是故爵位正而民不怨,民不怨则不乱,然后义可理。理不正则不可以治,而不可不理也。故一国之人不可以皆贵,皆贵则事不成而国不利也。为事之不成国之不利也,使无贤者则民不能自理也。是故辩于爵位之尊卑,则知先后之序,贵贱之义矣。为之有道。”不论是企业、集团或是国家,其理皆可用之。如果一个单位只有领导,而没有办事的人,就如前几年春节晚会中的那个“小偷公司”了。

苏东坡有篇文章叫《论养士》,(“养士”这个名词,源自春秋战国时期,就有点像是现在的“参谋”,唐宋元明清的“幕府”。)文中提到了该重视和培养哪些人。苏轼提出的分类是智、辩、勇、力四种人,实际上也可以说是两种人,用头脑的和用力气的。

古代的吏部和人力资源管理

古代的吏部和人力资源管理

> > 古代的吏部和人力资源管理

古代的吏部和人力资源管理

发布时间:2017-05-10编辑:

吏部属中国古代官署,简单说就是负责人事的部门,其性质和我们现在的部差不多。西汉尚书有常侍曹,主管丞相、御史、公卿之事。东汉改尚书常侍曹为吏曹,后又改为选部。魏晋以后称吏部,置尚书等官。隋唐时列为六部之首,长官为吏部尚书(一称大宰,冢宰),副长官称侍郎。历代相沿。

吏部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务,下设四司。在吏部中,最大的是尚书(部长)、其次是侍郎(副部长),再往下就是四个司的长官称为郎中(司长),副长官为员外郎。明清时的四司为文选清吏司、验封司、稽勋司和考功司。宣统三年(1911),清政府的责任内阁设立制诰、铨叙等局,吏部遂撤。

吏部四司的职能

文选清吏司、验封司、稽勋司和考功司,其实也相当于、、、、员工关系。文选清吏司掌考文职之品级及开列、考授、拣选、升调、办理月选之事(相当于招聘);验封司掌封爵、世职、恩荫、难荫、请封、捐封等事务(相当于员工关系和职业);稽勋司掌文职官员守制、终养、办理官员之出继、入籍、复名复姓等事(其实都是档案管理);考功司掌文职官之处分及议叙,办理京察、大计事务(也就是官吏的绩效)。

历代官吏的基本都是固定的,所以古代薪酬跟现在人力资源的工作无多大关系,反正都是“老板”皇帝说了算,再者除了海瑞等清官之外,有几个官吏靠俸禄的?古今人力资源职能的一个差别还在培训上,古代官员的培训工作在礼部进行。礼部下设仪制清吏司,掌嘉礼、军礼及管理学务、科举考试事,其中科举自然是礼部的最大业务。

古代六部及其职能

古代六部及其职能

古代六部及其职能

六部是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的总称,自隋唐开始在中央行政机构中设置这六部。各部之职能在秦汉时为九卿所分管,魏晋以后,尚书分曹治事,由曹渐变为部,至隋唐始确定以六部为尚书省的组成部分;元朝又将六部改属中书省;明初废中书省,六部便直接对皇帝负责,权力更大,地位更高;清末废除六部。

吏部:六部之首,掌管全国文官司的挑选、考察、任免、升降、调动、封勋等事务,其职能相当于现在的中央组织部门。

户部:掌管全国的土地、户籍、货币、各种赋税、财政收支、官员俸禄等事务,其职能相当于现在的农业部、财政部。

礼部:掌管朝廷的重要礼节、主持科举考试、负责接待外宾等,其职能相当于现在的教育部、外交部。

兵部:掌管全国武官司的选用、兵籍及士兵的操练、军械的制造和保管、军令的发布等事务,其职能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

刑部:掌管全国的司法事务,其职能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

工部:掌管全国的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交通等事务,其职能相当于现在的水利部、交通部等。

各部门的最高长官司是“尚书”,其次是“侍郎”,相当于现在的部长、副部长

请按顺序排序出唐朝官署吏部、工部、户部的主要职能

请按顺序排序出唐朝官署吏部、工部、户部的主要职能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极为辉煌的朝代,其政治制度和官制在我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在唐朝官制中,吏部、工部、户部是非常重要的官署,它们分别负责着不同的职能和任务,下面就按照顺序来介绍它们的主要职能。

一、吏部

吏部是唐朝官署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门,其主要职能包括:

1. 管理官员任免:吏部负责选拔、任免和考核全国各级官员,监察官吏的品行和表现,以确保政府官员的廉洁和公正。

2. 审核官员资格:吏部负责审核官员的资格和资历,确定其官阶和俸禄,以确保官员的能力和素质符合官职的要求。

3. 管理科举考试:吏部负责组织和管理科举考试,选拔优秀人才进入官府任职,以保证政府官员的素质和能力。

二、工部

工部是唐朝官署中负责管理工程建设和水利工程的重要部门,其主要职能包括:

1. 管理工程建设:工部负责规划、设计和实施国家重要的工程建设项目,如宫殿、城墙、道路、码头等,以保证国家基础设施的完善和发展。

2. 管理水利工程:工部负责规划、设计和实施国家重要的水利工程项目,如治水、灌溉、河道整治等,以保证农业生产的稳定和发展。

3. 负责军事工程:工部负责设计和建造军事设施,如城堡、军营、兵

工厂等,以保证国家的安全和军事力量的发展。

三、户部

户部是唐朝官署中负责财政和人口统计的重要部门,其主要职能包括:

1. 管理财政收支:户部负责统计、核算和管理国家的财政收入和支出,制定财政预算和税收政策,以保证国家财政的稳定和发展。

2. 统计人口情况:户部负责统计和管理全国人口的情况,包括人口数量、职业分布、芳龄结构等,以保证国家的人口资源的合理利用。

人事管理制度的发展

人事管理制度的发展

(二)西方wk.baidu.com官制度的发展
恩赐制:在封建制度下,宫廷中的文官阶层 仰赖于国王供给其衣食住行,政府的开支列在宫 廷开支之内,官吏是国王的奴仆。 赡徇制:官吏由国会私相授受的制度。 政党分赃制:官职成为政党的私有物,在两 党交替的时候造成很大的震荡和各种腐败现象。
文官制度的建立:1855年在英国正式建立。 其内容包括:分类管理、考任制、政治中立、考 核制度、晋升制度等。
(三)我国的人事制度改革要解决的问题
1、管人和管事脱节; 2、管理模式单一;
3、用人机制僵死,不能调动人的积极性, 工作绩效低;
4、人治大于法治; 5、缺乏严格的监督机制。
知名人事的推荐也起一定的作用,但主要是看考
试的成绩。后来由于考试内容过于死板,缺少经
事致用的知识而逐渐衰落,到清朝末年被取消。
任用制度:
封建社会任用制度的规范在不同朝代有不同 的要求,包括制度性的任命和权力性的任命。封 建时代对官员的任命有一些限制性的政策:一是 籍贯限制,其目的是为了防止官员聚集力量造反; 二是亲属限制;另外还有资历限制和阶级限制、 民族限制等。总的来说有积极的作用,但是其阶 级性和体制的不完善决定了必定有腐败现象的产 生。
在封建制度下宫廷中的文官阶层仰赖于国王供给其衣食住行政府的开支列在宫廷开支之内官吏是国王的奴仆
人事管理制度的发展
一、古代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思想

明朝时期的六部谁的权利最大呢 能大到什么程度呢

明朝时期的六部谁的权利最大呢 能大到什么程度呢

明朝时期的六部谁的权利最大呢能大到什么程度呢

本文导读:

吏部即人事部,为六部之首,负责官员们的奖励处分或升调退休,是朝廷中权力最大、身份最高的部门。户部,负责全国户籍、田地、俸饷、赋税及一切财政事宜。类似现在的民政部、财政部、国土局等部门!礼部春季最为繁忙,负责科举、祭祀大典、接待各藩属、外国贡使等!兵部,类似今天的国防部,中央军委及其各军事机关,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因此夏季作战较多。

刑部与督察院管稽察、负责全国刑罚政令及审核刑名,复核各地送来的刑名案件,因处理罪犯多在秋后,有“秋后问斩”一说。工部管理全国土木兴建工程事务,渠堰疏降,陵寝修缮,军用器物制造,工程一般都会避开农忙,多数会在冬天进行。

文官是行政官员的统称,最高级别的是丞相,这一点没

有任何问题。所以称为文官之首。丞相没有人事任免权,他只有荐举的权利。从来没有一个丞相可以直接任命一个哪怕是从九品的官员。但是他可以利用自己的权利来影响一个人的使用。能当上丞相的从才学、道德、人脉上都应当无出其左的。吏部是受皇帝委托不仅管理官员的任命,还要管理官员的考核。呵呵,考核呀,这点很重要,谁会去得罪考核他的人呢?六部之首由此而来。

总体上来说,不可否认的是,吏部的权力是最大了,因为他毕竟是管人嘛,不管你在哪个部,它都得要管呢,而它自己除了皇帝等等几位首辅大臣以外,他就都可以管了。强调一点,朱元璋为了分六部的权力特别设立了六科,各设给事中数名专门监督六部的工作动辄被弹劾!

《中国人事管理史》课件

《中国人事管理史》课件

当代中国的人事管理
1
改革开放后的人事管理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渐引入市场机制,改革人事管理制度,鼓励自主招聘和竞 争机制。
2
现代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
现代企业注重人力资源的战略规划和绩效管理,通过培训和激励措施提高员工素 质和工作动力。
3
未来中国人事管理的趋势
未来中国人事管理将更加注重创新、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适应社会变革和全球 化的挑战。
《中国人事管理史》PPT 课件
此PPT课件将带你穿越《中国人事管理史》,探索古代至当代中国的人力资 源管理发展。揭示历史的视角,展望未来的挑战与机遇。
人力资源管理的定义
人力资源管理是指管理和组织人力资源以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它包括招聘、 培训、绩效评估、员工关系等方面的工作。
中国人事管理发展的历史背景
近代中国的人事管理
清朝的官员选拔体系
清朝实行严格的士人选拔制度,考察文化修养和政治忠诚,为清朝官僚机构提供稳定的人才 来源。
民国时期的人才选拔体系
民国时期设立了考试机构和人才选拔机构,试图建立现代化的人事管理体系。
新中国成立后的人事管理
新中国成立后推出了一系列人事管理改革措施,进一步推动人事管理的现代化发展。
中国的人事管理发展受到政治、社会和文化因素的影响。历史背景对人事管理的演变有着重要影响。
古代中国的人事管理

明朝的官僚体制六部制度与吏治考核

明朝的官僚体制六部制度与吏治考核

明朝的官僚体制六部制度与吏治考核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它在政治制度方面具备独特的特点。其中官僚体制是明朝政治的核心之一,而六部制度和吏治考核则是官僚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探讨明朝的六部制度和吏治考核对官僚体制运行的影响。

一、明朝的六部制度

六部制度作为明朝官僚体制中的核心组成部分,负责协助皇帝处理政务。这六个部门分别是: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和工部。每个部门负责特定的职责范围,相互之间密切合作,以保持国家政务的正常运转。

1. 吏部:负责选拔、任命和管理官员。吏部设有各级考试和选拔制度,以确保官员的素质和能力。

2. 户部:负责财政收入和支出的管理,以及土地和人口的统计。户部主要通过征收赋税和收取各种费用来维持国家的财政运作。

3. 礼部:负责国家的礼仪和儒学教育。礼部主要与皇帝举行各种典礼和仪式,以及管理国家的教育机构。

4. 兵部:负责国家的军事事务,包括兵员编制、武器装备和军费的管理。兵部通过军事制度的运作来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稳定。

5. 刑部:负责审判和执行刑罚。刑部制定刑法和法律程序,对犯罪分子进行审判和制裁。

6. 工部:负责国家的工程建设和水利事务。工部主要负责修建宫殿、城墙、运河等各种公共建筑和工程。

六部制度的实施使得明朝政务变得更加规范和有序,各个部门之间

的分工协作也更加明确,有助于加强中央集权和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

二、吏治考核与反腐倡廉

明朝吏治考核是对官员廉洁清正和政绩的评估体系。吏治考核对于

维护明朝政权的廉洁和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明朝的吏治考核主要通过科举制度和三司衙门进行。科举制度是明

(人力资源管理)中国古代人事制度最新版

(人力资源管理)中国古代人事制度最新版

(人力资源管理)中国古代人事制度最新版

(人力资源套表)中国古代

人事制度

中国古代人事制度

中国古代官吏的铨选和管理制度。铨选主要解决官吏的来源,职官的管理包括对官吏的任用、考绩、奖惩、品秩、俸禄及休假、退休等制度。

铨选制度

中国古代官吏铨选的途径很多,有世袭、纳赀、军功、荐举、郎选、恩荫和科举制等。主要有三个阶段和三种制度,即先秦的世袭制、秦汉至魏晋南北朝的荐举制和隋唐至明清的科举制。

世袭制

亦称世卿世禄制,盛行于夏、商、周时代。原始社会末期,“天下为公”选贤和能的禅让制破坏后,出现了“大人世及以为礼”的世袭制。世袭制的特点是王权和族权统壹。它通过家族血缘关系来确定政府各级官员的任命,依血缘亲疏定等级尊卑和官爵高下。凡定爵位和官职者都世代享有采邑和封地。

荐举制

是荐举贤才,授以官职的官吏选拔制度。举荐的标准主要是德行、才能,而非全靠家世,它冲破了先秦贵族血缘世袭制的藩篱。西汉的察举、征辟制的出现,是荐举制成熟的标志,而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的施行,表明其走向衰败。

察举是根据皇帝诏令所规定的科目,由中央或地方的高级官员,通过考察向中央推荐士人或下级官吏的选官制度。它也是荐举制精髓所在。察举分诏举和岁举。诏举是皇帝下诏选取特殊人才。岁举是地方长官定期定员向朝廷推荐人才。察举的科目主要有贤良方正、孝廉、太学博士弟子及特举特科等。有时皇帝对于贤良方正等用“对策”、“射策”的方式进行考核。征辟是皇帝及公卿郡守选拔任用属员的壹种制度。皇帝特征、聘召人才为“征”,公卿郡守聘任幕僚属

官为“辟”。东汉后期选拔官吏中钻营请托、结党营私和弄虚作假之风盛行,察举、征辟制渐趋败坏。

中国古代官吏管理制度博大精深

中国古代官吏管理制度博大精深

中国古代官吏管理制度博大精深,有许多优秀、合理成份,我们可以进行科学总结,为当今干部管理提出一些可供参考的建议。因为这些丰富的官吏管理制度, 不仅对中国古代社会起到过巨大的作用和对于今天我们国家行政部门的管理也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世界近现代文官制度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治国首先治吏,"吏者,民之本纲者也,故圣人治吏不治民",这是历史上诸多政治家的共识.封建集权专制的政治法律制度,决定了中国古代社会必然是一个"人治"的社会,即如孔子在《礼记•中庸》中所言:"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在古代政治机制中,实现"人治"的核心是"吏治".在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史中,中国的官吏管理制度源远流长,中国历代统治者在漫长的政治实践及对前朝兴亡的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中,逐渐认识到,要维护社会的长治久安及统治的稳定,必须建立一支高效廉洁的官吏队伍.于是,聪明的古人们想出了许多有效地管理人事的制度。

中国古代思想家从治理国家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举贤才”的主张。他们认为进行社会管理的本质就是管人。荀子更是强调国家的管理或其他包括经济管理在内的各种管理实质上是人的管理和对人管理,贤人和用人是管理的首要条件,离开了人的选用和培养,一切管理,尤其是统治好一个国家将是一句空话。因此,“举贤才”以及“人才”的培养成为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重要内容。要想帮助君主建立和巩固天下,就要为其推荐身边的贤能之士。

毫无疑问,贤才的标准,古今已有了很大区别,但“举贤才”的方法、举措及尚贤的思想,仍有现代价值,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出现了—些世界性的危机,而人才危机已成为全球的焦点,国际间的人才争夺战愈演愈烈。我国作为东方古老文明的国度,几经盛衰,如今民族要振兴,国家要富强,靠什么:当然是人才。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科技体制,最重要的,最迫切的,是人才。因此,要创造一种环境,使拔尖人才能够脱颖而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前所未有的伟大事业,需要各种人才,只有各尽其用,才能使现代事业顺利开展,才能使中国成为国际竞争舞台上的强者。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的吏部和人力资源管理

吏部属中国古代官署,简单说就是负责人事的部门,其性质和我们现在的人力资源部差不多。西汉尚书有常侍曹,主管丞相、御史、公卿之事。东汉改尚书常侍曹为吏曹,后又改为选部。魏晋以后称吏部,置尚书等官。隋唐时列为六部之首,长官为吏部尚书(一称大宰,冢宰),副长官称侍郎。历代相沿。

吏部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务,下设四司。在吏部中,最大的是尚书(部长)、其次是侍郎(副部长),再往下就是四个司的长官称为郎中(司长),副长官为员外郎。明清时的四司为文选清吏司、验封司、稽勋司和考功司。宣统三年(1911),清政府的责任内阁设立制诰、铨叙等局,吏部遂撤。

吏部四司的职能

文选清吏司、验封司、稽勋司和考功司,其实也相当于招聘、培训、薪酬、绩效、员工关系。文选清吏司掌考文职之品级及开列、考授、拣选、升调、办理月选之事(相当于招聘);验封司掌封爵、世职、恩荫、难荫、请封、捐封等事务(相当于员工关系和职业发展);稽勋司掌文职官员守制、终养、办理官员之出继、入籍、复名复姓等事(其实都是档案管理);考功司掌文职官之处分及议叙,办理京察、大计事务(也就是官吏的绩效考核)。

历代官吏的薪酬基本都是固定的,所以古代薪酬跟现在人力资源的工作无多大关系,反正都是“老板”皇帝说了算,再者除了海瑞等清官之外,有几个官吏靠俸禄的?古今人力资源职能的一个差别还在培训上,古代官员的培训工作在礼部进行。礼部下设仪制清吏司,掌嘉礼、军礼及管理学务、科举考试事,其中科举自然是礼部的最大业务。

其实,古代的吏部尚书相当于现在的人力资源经理。很多朋友可能会问,古代吏部尚书不就是个部长嘛,上面还有大学士(相当于现在企业的经营班子高管)和宰相(相当于总经理,老板自然是董事长)。可是古代的吏部权力非常大,它最大的权力在于:文选和考功,也就是招聘官吏(文选清吏五品以下)和绩效考核(京察、大计)。这两个司的官员向来无人敢惹,升官还是免职,发达还是破产,那就是一句话的事。有鉴于此,明代的吏部尚书和侍郎,大都由文选司和考功司的郎中接任。

古代的招聘官文选司

文选清吏司是明清时期吏部下设的机构。掌考文职官之品级与其选补升调之事,以及月选之政令。司之下分设有:求贤科:承办双月官员注册,进士、举人截取,拣选举人,并恩、拔、副、岁、优贡生就职、就教,考取御史、誊录,考补中书并管八旗各省道府以下各官注册、验看、分发、引见等事项。(关键点:一、双月;二、京官为主)。

开设科:承办单月应补官员注册、验看、分发、引见。并各省题补、升调、实授、试俸、添设裁汰官缺。各省督抚奏请兼衔,并管各省候补、官员注册、销册、知照官员过班。并选拔人员分赴各省委用,服满应补人员选补各缺。(关键点:一、单月;二、地方官吏为主)

升调科:承办各项议叙,各官添铸更换印信,各官恩诏加级,颁发奏奖捐生执照。

册库:存储京外各员履历官册,承办大学士以下京堂开列请简各衙门题补各缺,京外各官升转诸事之入册、销册。

题稿房:承办满洲大学士以下翰詹等官升补,查核考试中书、御史。

笔帖式科:承办京外各衙门笔帖式及各旗印务笔帖式照咨补放、铨选笔帖式各缺。

此外,还有缺科、典吏科、凭科、都书科、派办处、投供处、大捐处、单双月议选处、绅处、缮折处、收发处等机构。

介绍完文选清吏司,我们的关键核心在于阐述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储备干部(举人)的培养,一般通过乡试成为举人就可以做官,当然是候补。这支储备干部队伍很庞大,人口基数众多,梯队优势明显。

第二,求贤科和开设科分单双月执行选拔任务,互相有所监控和比较。而且单双月的选拔,平摊了任务量,不至于出现集中一个科室出现手忙脚乱的情形,毕竟管理全国那么多的候补官吏(储备干部)实在是很烦的事情。

第三,补缺的职位其实都是五品以下(按照企业级别来说,就是科室主管级别的干部,中层以下),而求贤科管中央部委,开设科管地方部门,这样差异化明显。

事实上文选司主要的服务对象是举人,具有一定学历(乡试筛选)、有一定社会地位(比如见了官不必下跪,可以不服徭役)的人,最关键的是文选司还可以收取报名费(捐官)。换到现代人资管理中,这就是储备人才的选拔培养,当然我们现在是不允许收钱的。

绩效考核还看考功司

京察

京察是考核京官的一种制度。明代规定六年举行一次,清代改为三年,以“四格”、“八法”为升降标准。

“四格”为:守(操守态度面指标)、政(政绩量化考核指标)、才(才能指标)、年(年资、经验等指标)。每格按其成绩列为称职(合格)、勤职(良好)、供职(优异)三等。列一等者记名,得有升任外官的优先权。其实这和我们原来的“德能勤绩”是一个道理,只是现代加入考勤作为一个替换年资的指标,熬资历的说法从这里就能看出。

“八法”为:贪、酷、无为、不谨、年老、有疾、浮躁、才弱。犯此法者,分别给以提问(就是警告)、革职或降级调用的处分,年老和有疾者退休。“八法”后来去掉贪、酷,改为“六法”。

大计

大计是考核外官的制度。规定三年举行一次,每逢寅、巳、申、亥年,由县、州、府、道、藩、臬等层层考察所属官员,申报督、抚审核其事状后,造册送吏部覆核。对于才、守

均优者称为易“卓异”,经引见(即朝见皇帝)后得加一级回任候升。劣者劾以八法(后改为六法)。其处分与京官同。不入举劾者称为平等(这个比较有趣,也就是说,外任官员只要未被中央检举,就能混过去,所谓的山高皇帝远,这个是非常重要的原因)。

企业的绩效考核中,京察是针对集团机关的各个职能部门,而大计则是针对各个子公司的各级干部(比如江苏巡抚不就是江苏分公司总经理嘛)。京察的优点在于,给京官们一个外放的机会,到地方去锻炼锻炼,然后再从大计中获得优异成绩回京提拔。两者结合的结果是:京官其实收入不高,靠地方官吏供养;而地方官吏又需要中央有人事关系。彼此互换岗位,有利于人才流动。此外,干部长期坐机关,一来关系会狭窄,无事生非;二来,消磨意志,不利于成长。而长期在地方,又容易养成山高皇帝远,自作土皇帝的“大不敬”可能。

一般来说,京官不容易出成绩,外官不容易套近乎。京官总也可能见到上头,起码能混个脸熟;外官也很实惠,只要肯干活会做人,业绩很快就突出。京官里面最麻烦的就是言官蜒御史们(专业骂人者),这个和企业的部分稽查监督岗位相近,所以在组织系统内部也有制约:你言官不是老是抓辫子,搞稽查嘛,那么到京察时候,就好好考你,尤其如果采取满意度调查时候,越是骂人的人越可能被打差分(前提是要匿名调查)。这样也就避免了一支独秀的问题。

无论京察还是大计,对干部的考核是分阶段的。值得注意的是:三年一次的考核兼顾到一种情况——做事多的人往往会在短期考核(就是一年期)吃亏,尤其是困难的事务。当涉及到比较大的项目时,一年往往不足以出成绩。假设今年有了亏空问题,有三年考核期的话,可以努把“空”追回,盈利好的,则以丰补歉。这不同于普通员工的尽职考核,不能为了及时性而采取短期行为。可见老祖宗也是深知“代理风险”是如何防范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