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鸿门宴 学案 (人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 2.6 鸿门宴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新人教版高一必修1语文教案

刘邦和项羽的矛盾是鸿门宴中最尖锐的矛盾,因此作者将这两个人物放在一起,形成鲜明对照,如刘邦的虚伪狡诈,项羽的直率粗犷。
这一步应在分析项羽形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点明四组人物的对照关系)
二、如何评价项羽这一人物形象?
明确:(1)作者对项羽的评价如何?
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峰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将遂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项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已,难矣。自矜功伐,奋起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悟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三、重点语句及语段翻译
①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任相,珍宝尽有之。”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特殊句式及关键词语)
②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省略句)。
③距关,毋内诸候,秦地可尽王也(通假字)。
④“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词类活用、固定短语、特殊句式、通假字)
备课组反思研讨: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二、检查预习,扫除字词障碍
课文中的难读字:
飨(xiǎng) 说(shuì) 美姬(jī) 鲰(zōu)生 卮(zhī)酒 有郤(xì)
玉玦(jué) 瞋(chēn)目 目眦(zì) 跽(jì)曰 参乘(shèng) 彘(zhì)肩
不胜(shēng) 刀俎(zǔ)
《鸿门宴》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鸿门宴》学案教学目的:1.了解文中所写人物的性格特点,注意人物个性化的语言、行动,学习作者运用对照的方法和在矛盾中写人的表现手法;2.认识“鸿门宴”这一斗争的性质,注意本文情节起伏的结构特点,正确评价有关人物;3.重点学习“军、击、内、如”等实词和“其、而、则、乃”等虚词,了解课文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
教学重点:1.了解文中人物性格特点,注意人物个性化的语言行动。
2.掌握“军、击、如、信、谢”等文言实词和“因”、“为”等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1.做到读文为主而兼顾读史,二者做到相辅相成。
2.注意作者运用对比方法和在矛盾中写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
教学设想:根据本文重点、难点,总体上采用诵读法。
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了解秦末楚汉相争的历史背景。
放录音,范读课文,以求准确认读。
熟读课文,理解文意。
一、导入垓下歌大风歌项羽刘邦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zhuī)不逝。
大风起兮云飞扬,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提示:拔山,形容力大无比,甚至能把高山拔起来。
盖世,气势高昂,可以压倒世上的一切。
“逝”,奔驰。
大风歌是刘邦打败项羽,统一天下后在平定鲸布叛乱回京(长安)途中,转道故乡沛县时作。
同为交战双方,为何胜败迥异呢?《鸿门宴》可以让我们窥一斑而知全貌。
作者简介背景简介秦末,“天下苦秦久矣”,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刘邦、项羽也起兵江东。
项梁拥立老楚怀王之孙为“楚怀王”,召集诸将结成反秦联盟,命主力军刘、项分南北两部,合力西击秦军,并约定“先入关中者王之”。
刘邦率先入关破咸阳,退驻霸上。
后项羽率军西来屯军新丰鸿门,扬言同刘邦交战。
公元前206年12月,在新丰鸿门举行宴会,课文以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是否安然逃席为主要矛盾展开。
放录音,学生准确认读王()关中说()项羽曰好()美姬()为()击破沛公军楚左尹()毋()从俱死也且为所虏()樊哙()目眦()按剑而跽()卮()酒彘()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注释及熟知的文言知识理解文意完成作业通假字1.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鸿门宴》导学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鸿门宴》导学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一、预习先锋我先行(一)、请放声朗读2遍,读通读顺课文。
标注生字、难字字音。
1、完成语文必修一《同步解析测评》积累运用第2题。
(二)、自主尝试翻译理解课文:圈点勾画课文注释,自行理解疏通文句,标注疑难词句。
(三)、概括故事情节。
(围绕题目提问,结合语段概括分析,用简洁的短语即小标题)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文言知识自主发现与归纳:1、关于通假字2、一词多义:3、古今异义:4、词类活用:①完成课后第三题5、特殊句式:(五)写下自己的发现与质疑。
(如关于《史记》与司马迁,字词知识如通假字的规律,情节内容如刘邦为什么能死里逃生,人物思想性格等等)二、自主探究我能行(一)探究人物形象1、项羽具有哪些思想性格?(依据)2、刘邦是个什么样的人?(依据)3、张良、樊哙、范增、项伯等人任选其一分析。
(二)探究文章写作1、课文选段是怎样表现项羽思想性格的?(塑造刻画人物用了哪些写作方法技巧)2、本文的语言具有哪些特点?(三)开放自主探究:(课后第四题)许多读者认为,项羽是因为在鸿门宴上不杀刘邦而失去天下的。
你认为呢?探究支撑材料:1、项羽自己总结:项王自度不得脱。
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馀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逐霸有天下。
然今卒困於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2、刘邦的评价总结:帝置酒雒阳南宫。
上曰:“列侯、诸将毋敢隐朕,皆言其情。
我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使人攻城略地,因以与之,与天下同其利;项羽不然,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此所以失天下也。
”上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
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字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供给军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鸿门宴》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共3篇

《鸿门宴》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共3篇《鸿门宴》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1《鸿门宴》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鸿门宴》是一部历史悠久,具有极高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的中国传统文艺作品。
它以明朝末年一个著名的故事为主线,围绕着英雄豪杰的忠肝义胆、恩怨情仇、家国情怀和爱恨情亲等方面,全面展示了人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传达出爱国主义、崇尚英雄、尊重生命等一系列正面主题。
本文将以《鸿门宴》为主题,通过导学案的形式,为广大高中生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文艺素质教育。
一、整体情境预设1.1背景知识概括《鸿门宴》是我国一部著名的传统戏剧,产生于明朝末年白话小说《三国演义》和《魏书》中汉献帝劝降曹操的历史故事之基础上。
全剧描写了刘、项两家的恩怨情仇,并通过曹操与汉献帝的心里描写,表达出正义、忠诚、爱国等思想。
1.2阅读目标与任务高一的学生首先应该了解《鸿门宴》的历史背景和人物传记,同时还需要掌握剧中的情节发展、人物性格塑造、主题内容等方面的基本知识点。
通过阅读《鸿门宴》这一文学经典作品,高一学生还能够进一步促进对于文艺作品的欣赏、鉴赏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1.3教学方法指导针对本导学案的学习任务,教学方法可以采用多样化的策略和手段。
例如,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内外小组讨论、广场演讲、剧本编写、角色扮演等活动,促进学生的自主思考和合作交流。
同时还可以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需要,设置阅读心得、文艺评论、作品创作等多种形式的评价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详细教学内容2.1历史背景与人物介绍《鸿门宴》描写了汉朝末年吴楚联盟与秦国段家的家族恩怨情仇,其中包括著名的英雄人物有:汉献帝刘协、吴王孙权、楚王刘备、段氏兄弟、曹操等。
此时,豪强地主借助秦王昭阳反汉的事情,兴风作浪,纷纷响应王诩、李傕等反汉集团,造成汉朝内乱,威胁到汉朝的安全。
西北边陲的军阀曹操,三顾茅庐地请将在隐居的草庐中的伟大领袖——孔明从绝境中解救出来,鼓舞了胆怯的汉帝和大臣,聚义团结,以保护祖国的安危为重。
2.6鸿门宴教案新部编本22(人教版必修1)

精选教课教课设计设计| Excellent teaching plan教师学科教课设计[ 20–20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课科: 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 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 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精选教课教课设计设计| Excellent teaching plan2.6 鸿门宴教课设计(人教版必修1)教课目与要求:认识“ 宴”斗争的因由、,一斗争的性,正确价相关人物。
学作者把人物放在强烈的矛盾矛盾中,通人物的言、行展现人物性格特点的写作方法。
二、教课重、点:认识文中活用、成分省略等言象,掌握疑句中代作前置的律。
掌握“ ”、“ ”等文言。
教课程:部署:熟文。
第一一、入文:江(李清照)生看作人杰,死亦鬼雄。
到现在思羽,不愿江。
二、背景介:故事生在涉起以后的第三年(前206)。
涉起以后,身世楚国族世家的梁、羽叔侄和身世民又当亭的刘邦,也先后起兵反秦。
涉失后,梁等立楚王之,仍号楚王。
、刘楚王所主力。
羽听刘邦欲王关中,特别火,立刻破关直达新丰。
字注:欲王关中:王,,称王。
破沛公:中省“我”。
范增羽:,。
夜之沛公:之,,到⋯⋯去。
具告以事:以事具告(之)。
是倒装句,也是省略句。
臣王送沛公:臣,第一人称。
秦与臣游:游,交往。
范增数量王:数,多次;目,名-,使眼色。
婚姻:子女家。
五、“ ”、“之”用法集:: 1、君我呼入:介,替。
若属皆且所:介,被。
何辞:气,无。
人方刀俎,我肉:系,像是,好像。
大王此者:第二个“ ”,,拟订。
使子相;客何者:,做、干。
之: 1、吾得兄事之:代,代人。
切而啖之:代,代物。
之何如:代,代事。
伯乃夜之沛公:,到。
今天之事何如:构助,的。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背德也:构助,使主构化。
第二文章的构:精选教课教课设计设计| Excellent teaching plan全文以“鸿门宴”为中心,以“杀不杀刘邦”为线索。
宴前:(战或不战) 1 、项羽准备立刻出兵击刘。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6鸿门宴 学案

《鸿门宴》导学案一、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鸿门宴”斗争的起因、经过,认识这一斗争的性质,正确评价有关人物。
2.学习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展示人物性格特征的写作方法。
3.归纳总结“因、如、举、谢、意”五个多义词的义项;了解“此……也(耳)”“何以……”两个句式的特点,并比较与现代汉语的不同。
【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读文与读史相结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性认识性格决定命运,领导的个人决策与政治集团的利益息息相关。
二、学习重点、难点1.分析“项羽”这个主要的人物形象。
2.理解“因、如、举、谢、意”等五个多义词义项,掌握两个句式。
三、学法指导:1.朗读法 2.归纳法 3.讨论法【知识衔接】1.作者介绍: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字子长,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字子长,夏阳(现在陕西韩城)人。
继父职任太史令。
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入狱遭宫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帝机要文件),发愤著书,历尽艰辛,在公元前91年前后完成《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
全书共130篇,含本纪12篇、年表10篇,书8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
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
刘向等人都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史记》不但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而且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被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楚汉之争概况简介秦末,“天下苦秦久矣”,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刘邦、项羽也起兵江东。
项梁拥立老楚怀王之孙为“楚怀王”,召集诸将结成反秦联盟,命主力军刘、项分南北两部,合力西击秦军,并约定“先入关中者王之”。
前207年10月,刘邦入关,降秦王子婴,还军霸上;12月项羽破关而入,屯军新丰鸿门,扬言同刘邦交战。
公元前206年12月,在新丰鸿门举行宴会,课文以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是否安然逃席为主要矛盾展开。
高中语文第6课(鸿门宴)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学案

鸿门宴导学案一、预习目标1、了解司马迁与《史记》,了解鸿门宴会的时代背景。
2、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语言现象,掌握“为”、“因”等古汉语词,能够翻译全文。
3、学习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展示人物个性特征的写作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掌握重要实词及虚词的用法三、课时安排:三课时一、预习案1、作者介绍: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字子长,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继父职任太史令。
因替李陵辩护,入狱遭宫刑。
发愤著书,历尽艰辛,著成《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
全书共130篇,含本纪12篇、年表10篇,书8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
(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史记》不但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而且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被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时代背景这场斗争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7月,陈涉、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各地纷纷响应。
楚国旧贵族项梁率侄项羽(24岁)于会稽起义,泗水亭长X邦(48岁)也在沛起义后,归项梁领导。
后来项梁由于恃胜而骄,被秦将章邯击杀。
章邯得胜后,移师围赵。
这时楚怀王一面命宋义为上将,项羽为次将,北上救赵;一面命X邦攻秦,并与诸将约定:“先入关(函谷关)者王之”。
宋义停军不进,为项羽所杀。
项羽率军队与秦军大战九次,最后在钜鹿彻底击溃秦之主力军,章邯率二十万大军投降。
秦丞相赵高逼杀秦二世,立二世之侄子婴为王。
由于秦主力军为项羽所破,X邦就很顺利地进入某某,秦王子婴投降。
X邦入某某后,为了收买民心,与秦民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并申明军纪,废除了秦朝一系列严刑苛政,得到了广大百姓的支持。
于是派兵守关,想作关中王,驻军于霸上。
项羽击败秦军后,也向函谷关进军,破关而入某某,驻军于鸿门,并准备消灭X邦军队。
高中语文 2.6鸿门宴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新人教版高一必修1语文教案

⑤、公为我献之 ⑥、吾属今为之虏矣
⑦、窃为大王不取也 ⑧、君王为人不忍
⑨、皆为龙虎 ⑩、何辞为
以
①、具告以事 ②、请以剑舞
③、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④、举所佩玉觖以示之者三
⑤、皆以美于徐公 ⑥、孙膑以此名显天下
⑦、骞以郎应募使月氏
6.文言句式
①.判断句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4.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比喻别人掌握生杀大权,自己处于被宰割的地位。
二.探究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
1.整体感知
鸿门宴是项羽、X邦在灭秦后长达五年战争的发端。它在某种程度上预示了X项之争的结果。这样说,是因为史家通过对这次宴会全过程的描写,生动地揭示了项羽的悲剧性格:﹙他自矜功伐而有妇人之仁﹚。这种性格最终断送了他的霸业。反观X邦﹙善于机变﹚,利用敌方性格弱点,化险为夷,一场打不赢的战事也消弥于无形。这段史实揭示了﹙领袖人物的性格在历史发展重要关头的重要作用﹚。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咏项羽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二.总结全文
《鸿门宴》是《史记》中极其精彩的一篇,史圣司马迁对这位失败的英雄倾注了太多的感情,使其具有久远的人格魅力。可以说巨鹿之战的辉煌胜利使项羽丧失了自己的判断能力,也构成了他对战争一种近乎盲目的崇拜,并进一步铸就了他的悲剧性格。他的精神世界里惟一的支柱或许就是每次战斗的胜利。项羽不屑小计谋是真诚的,他梦想用他所崇尚的武力去解决一切问题,最终英雄末路。项羽用性格的笔写下独特的人生篇章,算是一种对自己的薄奠。无论是独夫的刚愎自用还是英雄的顾盼无奈,无论是抗鼎拔山还是别姬自刎,光照至今的永是夕阳般的辉煌与悲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第六课一、课内双基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当.项王(dǎnɡ)孰.与(shú)有郤.(xì)B.戮.力(lù) 杯杓.(zhuó) 犒.劳(hào)C.翼.蔽(yì) 美姬.(jī) 交戟.(jī)D.彘.肩(zhì) 侍.坐(shì) 郦.山(lì)【答案】D(A项,当:dānɡ,B项,杓:sháo、犒:kào,C项,戟:jǐ)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A.沛公居山东..时约为婚姻..B.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C.所以..遣将守关者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D.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答案】B(A项,山东古义:崤山以东,今义:指山东省。
婚姻古义:儿女亲家,今义:指结成夫妻关系。
C项,所以古义:……的原因,今义:表因果关系。
河北、河南古义:指黄河以北地区、黄河以南地区,今义:指河北省、河南省。
D项,非常古义:意外的变故,今义:指非同一般的。
鱼肉古义:鱼和肉,指被欺凌的对象,今义:指鱼的肉。
) 3.下列加点字的意思与“不如因善遇之”中的“因”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B.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C.因.循守旧D.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答案】B(都是“趁机”的意思。
A项,依靠;C项,沿袭;D项,通过,经由。
) 4.选出对下列句中“之”的意义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②臣活之.③今人有大功而击之.④今者有小人之.言⑤与之.同命⑥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⑦欲诛有功之.人⑧此亡秦之.续耳A.①/②③⑤/④⑦⑧/⑥B.①/②⑤⑥/④⑦/③⑧C.①⑥/②③⑤/④⑦⑧D.①/⑤⑥⑧/②③/④⑦【答案】A(①句“之”是动词,“去,往”;②③⑤均为代词;④⑦⑧为结构助词“的”;⑥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助词,不译。
)5.下列四组全有通假字的一项是()①距关,毋内诸侯②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③张良出,要项伯④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⑤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⑥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⑦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⑧君安与项伯有故A.②④⑤⑦B.③④⑤⑦C.①③⑥⑦D.①③④⑧【答案】B(①距—拒,内—纳。
③要—邀。
④倍—背。
⑤蚤—早。
⑦郤—隙。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头发上.指B.吾得兄.事之C.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D.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答案】C(A、B、D中加点字都是名词作状语,C项“从”是使动用法。
)二、语段精读阅读下面文段,回答7~10题。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
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
乃令张良留谢。
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会其怒,不敢献。
公为我献之。
”张良曰:“谨诺。
”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
沛公则臵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
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
”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
”项王则受璧,臵之坐上。
亚父受玉斗,臵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吾属今为之虏矣!”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让,谦让)B.沛公已去,间.至军中(间,从小路)C.大王来何操.(操,拿,携带)D.再拜..奉大将军足下(再拜,第二次拜)【答案】D(再拜,拜两次,是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
)8.对以下句子中的“谢”字的不同解释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②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③阿母谢媒人④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⑤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⑥则与斗卮酒。
哙拜谢⑦张良入谢A.①②⑤/⑦/③④/⑥B.①/②⑤/⑦/③④/⑥C.①⑤/②⑦/③/④/⑥D.①②/⑦/③④/⑤⑥【答案】C(①⑤道歉;②⑦辞,辞谢;③谢绝;④劝告;⑥致谢。
)9.下列各组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①相去.四十里②沛公已去.B.①沛公不胜.杯杓②不胜.枚举C.①沛公安.在②国安.则无忧民D.①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②弃甲曳兵而走.【答案】D(“走”,逃跑。
A.①“去”,距离;②“去”,离开。
B.①“胜”,能承受;②“胜”,尽。
C.①“安”,疑问代词,哪里;②“安”,安定。
)10.下列对选文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选文叙述的事情属于刘邦、项羽为争夺霸主地位而在鸿门宴上展开的一场惊心动魄的政治斗争。
B.“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一句说明项羽已经察觉到刘邦要逃跑。
C.刘邦“则置车骑,脱身独骑”,是因为当时情势危急;张良等大部分随从留下不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麻痹项羽。
D.刘邦之所以最终诛杀了曹无伤,是因为他在鸿门宴上得知曹无伤是内奸,把他“欲王关中”的政治野心向项羽告了密。
【答案】 B(项羽并未察觉刘邦要逃跑。
)三、延伸提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
初起时,年二十四。
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
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
项梁怒之。
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
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项梁尝有栎阳逮[注],乃请蕲狱掾曹咎书抵栎阳狱掾司马欣,以故.,事得已。
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中。
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
每吴中有大繇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
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
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
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秦二世元年七月,陈涉等起大泽中。
其九月,会稽守通谓梁曰:“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时也。
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吾欲发兵,使公及桓楚将.。
”是时桓楚亡在泽中。
梁曰:“桓楚亡,人莫知其处,独籍知之.耳。
”梁乃出,诫籍持剑居外待。
梁复入,与守坐,曰:“请召籍,使受命召桓楚。
”守曰:“诺。
”梁召籍入。
须臾,梁眴籍曰:“可行矣!”于是籍遂拔剑斩守头。
项梁持守头,佩其印绶。
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
一府中皆慑伏,莫敢起。
梁乃召故所知豪吏,谕以所为起大事,遂举吴中兵。
使人收下县,得精兵八千人。
梁部署吴中豪杰为校尉、侯、司马。
有一人不得用,自言于梁。
梁曰:“前时某丧,使公主某事,不能办,以此不任用公。
”众乃皆伏。
于是梁为会稽守,籍为裨将,徇下县。
(《史记·项羽本纪》)注:栎阳逮:因案件牵连被栎阳县捕去。
1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略:大致 B .以故.,事得已 故:缘故 C .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 阴:暗中 D .吾欲发兵,使公及桓楚将.将:将领 【答案】 D(将:动词,统领军队。
)12.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封于.项长于.臣B.⎩⎪⎨⎪⎧ 梁以.此奇籍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 C.⎩⎪⎨⎪⎧ 独籍知之.耳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D.⎩⎪⎨⎪⎧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答案】 B(B 项,两个“以”都是介词,因为。
A 项,第一个“于”,在;第二个“于”,比。
C 项,第一个“之”是代词,代“桓楚在何处”这件事;第二个“之”是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D 项,第一个“乃”是“于是、就”的意思;第二个“乃”是“却、竟然”的意思。
)13.下列语句全部表现项羽有大志、有勇力的一组是( )①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②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③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④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⑤力能扛鼎,才气过人⑥籍所击杀数十百人A .①②⑤⑥B .②③⑤⑥C .①③④⑥D .②③④⑤【答案】 B(①是写项羽缺乏坚持的精神;④是太守说的话。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项籍小的时候,学写字、学武艺都没学成,学兵法也浅尝辄止,半途而废。
B .秦始皇巡游会稽时,项籍竟然敢说将来可以取代他,可见项籍少怀壮志,抱负不凡,所以项梁认为他不寻常。
C .项籍年轻时虽然对读书识字没多大兴趣,但他身材高大,才能、勇气、胆识超出常人,周围的人都怕他。
D .陈涉起义后,项籍立即带领项梁起事,砍下郡守的头,杀掉上百个郡府的侍从、护卫,收取属县的壮丁,用兵力降服了地方。
【答案】 D(D 项中“项籍立即带领项梁起事”错误。
参考译文:项籍,是下相人,字羽。
开始起兵反秦的时候,年龄二十四岁。
他的叔父是项梁,项梁的父亲是楚国的将领项燕,就是被秦将王翦所杀的那个人。
项氏世世代代做楚国的将领,被封在项地,所以姓项。
项籍少年时,学习认字写字没有完成,便放弃了;又学习击剑等武艺,也没有学成。
项梁对他很生气。
项籍却说:“写字,能够用来记姓名就行了。
剑术,只能抵挡一个人,不值得学,要学习能抵挡成千上万人的本领(即兵法)。
”于是项梁就传授项籍军事学知识,项籍非常高兴,大致了解兵法的意思,又不肯完成学业。
项梁曾经有罪,于是请蕲地的狱掾曹咎写信给栎阳狱掾司马欣,因为这个缘故,事情才得以平息。
项梁杀了人,和项籍一起逃到吴中避仇。
吴郡中有才能的上层人士,(才能)都在项梁之下。
每当吴中郡有大规模的徭役以及丧葬事宜时,项梁经常为他们主持办理,暗中用兵法部署约束宾客和吴中青年,根据这个了解他们的能力。
秦始皇游览会稽郡,渡浙江时,项梁和项籍一块儿去观看。
项籍说:“那个人我可以取代他!”项梁捂住他的嘴,说:“不要胡说,(否则)就要灭族了!”项梁因此认为项籍不同凡俗。
项籍身高八尺有余,力大能举鼎,才能、勇气超过常人,即使是吴中当地的年轻人,也都很畏惧他。
秦二世元年七月,陈涉等在大泽乡起义。
当年九月,会稽郡守殷通对项梁说:“大江以西全都造反了,这也是上天要灭亡秦朝的时候啊。
我听说,做事情占先一步就能控制别人,落后一步就要被人控制。
我打算起兵反秦,让您和桓楚统领军队。
”当时,桓楚正逃亡在草泽之中。
项梁说:“桓楚正在外逃亡,别人都不知道他的去处,只有项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