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新闻报道新思维_李良荣

合集下载

新闻学概论李良荣第七版笔记整理

新闻学概论李良荣第七版笔记整理

《新闻学概论李良荣第七版笔记整理》序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社交媒体的普及,新闻传播的方式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需要更加深刻地理解新闻学这门学科,以应对信息的挑战。

本文将围绕着《新闻学概论李良荣第七版笔记整理》这一主题,从浅入深地进行探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领域的知识。

一、新闻学的定义在李良荣的新闻学概论第七版中,对新闻学的定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新闻学是一门研究新闻的产生、传播和接受规律的学科,它涉及到新闻的价值观、伦理道德、法律规范等多个方面。

通过阅读这一主题,我们可以了解到新闻学的基本概念和范畴,以及新闻的特点和功能。

二、新闻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在新闻学概论中,李良荣着重强调了新闻的真实性和客观性,指出新闻应该具有真实的报道基础和客观的传播观点。

然而,在当今社会,由于信息的快速传播和获取,假新闻和谣言也时常出现。

我们需要深入思考如何在新闻传播中保持真实性和客观性,以及如何辨别和抵制假新闻的影响。

三、新闻传播的道德和伦理除了真实性和客观性,新闻传播还涉及到道德和伦理的问题。

在新闻学概论中,李良荣对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操守和道德标准进行了详细的讨论。

这一主题对于我们理解新闻传播的社会责任和道德规范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引发了我们对新闻道德和伦理问题的深入思考。

四、新闻与公共关系新闻与公共关系是新闻学领域中一个重要的话题。

在李良荣的著作中,他对新闻与公共关系的关系和互动进行了深入剖析,揭示了新闻传播对公共意识形态和社会影响的重要性。

通过对这一主题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新闻与公共关系的内涵和外延,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五、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新闻学概论李良荣第七版笔记整理》这一主题是非常有价值的。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深入学习和思考,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新闻学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我们需要更加重视新闻传播的真实性、客观性和道德伦理,以及新闻与公共关系的互动影响。

新闻学概论(李良荣)笔记:第11章

新闻学概论(李良荣)笔记:第11章

新闻学概论(李良荣)笔记:第11章第十一章中国新闻事业的工作原则本章重点:l 我国新闻工作五项基本原则:真实性原则、指导性原则、群众性原则、战斗性原则、党性原则。

l 新闻真实性1、新闻真实性指的是在新闻报道中的每一个具体事实必须合乎客观实际。

即新闻的五要素能够经的起调查核对。

新闻报道的真与假只有一个标准:是否符合客观存在。

2、坚持新闻真实性的重要性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新闻必须真实,这是新闻工作的第一信条。

我国新闻事业之所以要坚持新闻的真实性,是出于对党和人民事业高度负责的崇高责任感。

具体来说有四方面:①坚持真实,才有助于党和人民正确认识客观世界,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

②只有坚持真实,才能坚持真理,我们的报道才会有力量。

③只有坚持真实,才能加强党和人民的联系,才能使人民和党心连心。

④只有坚持真实,新闻事业才能取信于民,才能赢得人民的尊敬和信任。

3、新闻失实新闻失实表现的五个方面:①无中生有;②添枝加叶,层层拔高;③要件残缺,隐瞒事实;④偷梁换柱,移花接木;⑤因果不符。

失实原因的分析:①非故意性失实,记者没有主观故意,原始材料失实。

②故意性失实,主观失实。

炒新闻:无中生有,小题大做,以假乱真,以耸人听闻的新闻混淆视听。

合理想象和扩大宣传效果。

l 新闻指导性1、新闻指导性就是通过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宣传一定的观点,影响受众的思想,把受众引导到既定的目标上去。

对我国新闻事业来说,新闻指导性就是新闻工作者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用党的方针、政策来影响、指导受众的思想和行动,帮助受众明辨是非,引导人民群众同心同德,共图四化大业。

新闻指导性不是指挥权,而是道义上和思想上的影响。

2、新闻指导性的具体表现为①鼓舞②示范③论证④启发⑤解释⑥预测⑦警戒新闻指导性产生的社会效果包括,迅速的在受众中引起反响,立即收到明显效果;潜移默化长期的影响。

3、指导性要建立在新闻特点之上具体做法:①寓新闻指导性于知识、趣味性之中。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配套题库(6-10章)【圣才出品】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配套题库(6-10章)【圣才出品】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配套题库(6-10章)【圣才出品】第六章互联网与新媒体一、概念题1.即时(华南理工2019年研)答:即时是新媒体的特点之一,是指立即得到结果。

新媒体的即时性,首先与互联网在传播技术上的优势相关,但更重要的是网民的积极参与,尤其是Web2.0时代下UGC(用户生成内容)的出现,进一步发挥了互联网在即时传播上的特色。

即时信息是相对较新的交流方式,它通过即时工具发送,广泛应用的包括腾讯QQ、微信、飞信等。

2.互联网电视(人大2015年研;中山大学2015年研)答:互联网电视(NTV,Network Television)又称网络电视,是指以宽带网络为载体,以视音频等多媒体为形式,以互动个性化为特性,为所有宽带终端用户提供全方位、有偿服务的业务。

互联网电视在数字化和网络化背景下产生,是互联网网络技术与电视技术结合的产物。

在整合电视与网络两大传播媒介的过程中,网络电视既保留了电视形象直观、生动灵活的表现特点,又具有了互联网按需获取的交互特征,是综合两种传播媒介优势而产生的一种新的传播形式。

3.IPTV(复旦大学2012年研)答:IPTV(Internet Protocol TV),即交互式网络电视,是指通过可控、可管理、安全传送并具有QoS保证的无线或有线IP网络,提供包括视频、音频(包括语音文本、图形和数据)等业务在内的多媒体业务。

其中,接收终端包括电视机、掌上电脑、手机、移动电视及其他类似终端。

IP电视可以分为IPTV交互式网络电视和互联网交互式网络电视两种,前者通过电信网进行节目传输,后者则以互联网为传输渠道。

交互式网络电视集互联网、多媒体、通讯等多种技术于一体,扩展了“看电视”的概念。

它是由广电或者通信运营商建立IP专网(有别于传统的同轴电缆有线电视网络)用于承载IP化的数字视频内容,用户终端安装IP机顶盒进行流媒体接收和解码的数字电视业务模式。

其最大的特点是具有交互功能。

二、简答题1.请解释何为“两个舆论场”,当前“两个舆论场”发生哪些新变化。

2024版网络与新媒体概论知识点总结(李良荣版)

2024版网络与新媒体概论知识点总结(李良荣版)

contents •网络与新媒体概述•网络传播原理与特性•新媒体类型与运营策略•网络与新媒体法律法规与伦理道德•网络与新媒体技术应用与创新发展•网络与新媒体行业趋势及挑战目录01网络与新媒体概述网络与新媒体定义及特点定义特点早期互联网媒体社交媒体兴起自媒体时代智能化媒体网络与新媒体发展历程网络与新媒体影响及作用对社会的影响对传统媒体的影响A B C D对个人的影响对未来社会的影响02网络传播原理与特性传播媒介的变革01传播过程的去中心化02互动性与反馈机制03全球化传播网络打破地域限制,实现信息的全球化传播。

多媒体融合网络传播融合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形式。

碎片化与整合网络信息碎片化,但可通过超链接等方式实现信息整合。

社交化趋势社交网络的发展使网络传播更加社交化,人际关系在传播中扮演重要角色。

传播效果的量化指标包括点击率、浏览量、转发量、评论数等,用于衡量网络传播的广度和深度。

传播效果的质化分析对网络传播的社会影响、舆论引导、品牌形象等方面进行质化分析。

受众分析与定位通过对受众的行为、兴趣、需求等进行分析,实现精准传播和效果评估。

案例分析与比较结合具体案例,对网络传播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进行总结和比较。

03新媒体类型与运营策略社交媒体类型及特点微博微信社交网站视频分享网站定位明确提供高质量、有价值的内容,吸引和留住读者。

内容为王多平台推广数据分析01020403关注读者反馈和数据统计,不断优化内容和运营策略。

确定自媒体的主题和受众群体,保持内容的一致性和专业性。

利用多个社交媒体平台进行推广,扩大影响力和受众范围。

自媒体运营策略分析直播平台运营策略探讨直播内容选择主播培养与包装互动与社交盈利模式探索04网络与新媒体法律法规与伦理道德网络与新媒体法律法规概述网络与新媒体法律法规体系网络与新媒体主体法律责任网络与新媒体监管机制网络与新媒体伦理道德原则阐述了诚信、公正、尊重他人等伦理道德原则在网络与新媒体环境中的重要性。

李良荣网络与新媒体概论名词解释

李良荣网络与新媒体概论名词解释

李良荣⽹络与新媒体概论名词解释⽬录第四次传播⾰命 (3)Web2.0 (3)“去中⼼化” (3)“再中⼼化” (3)两个舆论场 (3)互联⽹ (4)新媒体 (4)IPTV (4)5G (4)超链接hyper link (4)维基百科Wiki (4)社交⽹络social network service (5)BT(bit torrent (5)【电⼦商务形式】 (5)LBS【location based service】 (5)Solomo (5)⼤数据 (5)德拉吉报告 (6)5W模式 (6)受众 (6)魔(⼦)弹论/⽪下注射理论 (6)⾃媒体“We Media (6)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 (6)PGC(Professional Generated Content) (7)MCN(Multi-Channel Network) (7)KOL (Key Opinion Leader,简称KOL) (7)OTT TV “Over The Top TV” (7)P2P(Peer to peer network) (7)意见⾃由市场 (7)协同过滤 (7)AI (8)UI (8)体验经济 (8)信息茧房 (8)群体极化 (8)媒介融合(media convergence) (8)中央厨房 (9)框架理论 (9)场域 (9)众包 (9)迭代新闻/钻⽯模型(Iterative Journalism) (9)意见领袖/新意见领袖(opinion leader) (9)搜索引擎营销SEM Search Engine Marketing (10)⼆⼋定律 (10)长尾理论 (10)媒介素养/⽹络媒介素养(media literacy) (10)信息聚合information aggregation (11)我的⽇报the daily me (11)棱镜门 (11)门户⽹站 (11)⽹络舆论 (11)社交媒体social media (12)第四次传播⾰命~指互联⽹相关技术的推⼴使⽤以及由此带来的新媒体的勃兴。

【课程思政教学案例】《网络与新媒体概论》课程

【课程思政教学案例】《网络与新媒体概论》课程

一、课程简介本课程作为学院平台课,面向新闻传播学院所有专业开设,课程设置在大一上学期。

本门课程的开设旨在让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的00后“互联网原住民”不再简单是网络的使用者,而能够从理论层面认知、深化对网络与新媒体环境的认知与了解。

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网络与新媒体理论知识、理解网络与新媒体传播规律,了解网络与新媒体传播实践活动,学会运用理论知识分析网络与新媒体传播现象,树立起相对完整的体系化的互联网意识和理念,从而为以后学习其他的专业课程奠定一定的理论和常识基础。

主要内容包含互联网环境下的媒介环境,例如媒介融合;身处当前媒介环境中的各个主体,例如受众的变化、媒介扮演角色的变化;互联网环境下一些重要的新闻现象及新闻概念,例如后真相时代、新闻舆论、意见领袖、依法制网、新型主流媒体等。

以小见大,从互联网对新闻媒介的影响为切入口,讨论网络与新媒体给政治、社会、文化、经济以及新闻业带来的变化、冲击、挑战以及应对措施。

二、课程挖掘的思政资源分析《网络与新媒体概论》做为概论课程,涵盖内容较为广泛,课程中内容的思政元素也较为丰富,在不同章节均围绕主要内容渗透不同的思政元素,例如:1.在绪论部分需要涉及什么是新闻以及新闻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在讨论中需要引导学生意识到,新闻是对客观事物的能动反映,属于意识形态范畴,所以新闻的客观从认识论上讲是不可能的,客观和事实是新闻的道路,但不是最终目的。

对于民主社会来讲,需要事实但更需要信任、对话、共识和公民的积极参与。

没有事实、没有立场、没有信任、没有语境为事实附于意义,则无非是海量的碎片,一地鸡毛。

正如亚历克斯·琼斯所说,“新闻真正的危机,不是倾向性,而是下降的品质,失去了道德感召、价值和使命感。

”同时,也需要要学生意识到,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出发,真实报道是一个过程,在海量信息和碎片化信息的互联网时代更是如此,学生需要培养连续关注事件发展、逐渐接近和了解事件真相的意识和习惯。

四、新闻与信息、宣传、舆论

四、新闻与信息、宣传、舆论

新闻宣传四、新闻与信息、宣传、舆论1.信息定义 广义:所有在相互联系作用过程中呈现出来的各自属性 一般:与人类的认识过程和传播活动相关的知识积累狭义:能够消除受信者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 特点 共享性/使用不灭性扩缩性组合性 信息运用的多角度性相对性对新闻工作的要求观念上提供信息是媒介的首要功能新闻必须致力消除读者的不确定性业务上变一次性的终端报道为分阶段的连续报道加强深度报道加强新闻的综合评述加强全方位报道3.舆论2.宣传 定义:运用各种有意义的符号传播一定的观念,以影响人们的思想,引导人们的行动的一种社会行为,它的基本职能传播一种观念 新闻与宣传的区别基本区别传播信息传播观念出发点不同出于受众的需要 出于宣传者自身的需要归宿点不同 除了以新闻谋利外,对新闻本身没有自己的主观意图,任凭新闻接受者自己去分析、判断、做出 决策 最终目的要人们理解它、接受它、支持它传播方式不同 不能重复刊登重复传播要求 真实、全面、客观、公正、及时、准确观点和材料统一,观点正确、鲜明,材料真实、典型决定宣传效益的因素宣传者-谁来宣传(who )被宣传者-向谁作宣传(whom )宣传内容-宣传什么(what )宣传场合(where)宣传时机(when )宣传动机(why )宣传方法(how )定义 内涵 特定时空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不是一种独立的意识形态一般针对有争议的问题 阶级社会中,具有阶级性,受其政治经济地位决定现阶段,有正误之分一种普遍、隐蔽和强制的力量存在特点 公开性 公共性 急迫性 广泛性评价性4.舆论的社会功能决定因素 以公开表达的集合式的公众意见直接或间接干预社会生活目的 使公众事务最大限度地符合公众共同地意志和要求,是社会控制地有力形式之一舆论作用的评价 积极 消极评价标准控制作用对国家政权、政府行为地监督和制约对国家政府决策过程的监督制约对决策执行过程和执行结果的监督对于决策和执行人物行为的监督对公众行为的鼓舞或约束 鼓舞公众成员合乎社会公德的行为,约束制止危害公德的行为 鼓舞公众符合职业道德的行为,约束和制止公众成员违背职业道德的行为5.新闻媒介与舆论导向作用形式反应并代表舆论 引发舆论引导舆论积极发挥新闻的舆论导向作用。

新闻学概论(李良荣)第6版目录对比

新闻学概论(李良荣)第6版目录对比

绪论第一节新闻学第二节新闻学和新闻工作第三节世界各国新闻学主导性理论第四节学习新闻理论的意义第一章新闻活动第一节新闻活动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第二节新闻活动是人类求生存图发展的需要第三节变动产生新闻关系决定需要第四节新闻活动的渠道第二章新闻第一节新闻的基本特点第二节两种新闻定义第三节新闻本源第四节新闻要素第五节新闻类别第三章真实性是新闻的本质规定(新增)第一节新闻真实性的含义和要求第二节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第三节新闻失实的主要表现第四节维护新闻真实性永远在路上(新增)第四章新闻与信息、宣传、舆论第一节新闻与信息第二节新闻与宣传第三节新闻与舆论第五章新闻事业的产生第一节中国古代社会的新闻传播工具第二节西方报纸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产物第三节报纸、广播、电视、新媒体的产生第四节近代汉字报纸产生的特殊性第六章互联网与新媒体(变动)第一节互联网与新媒体第二节互联网--一场新的传播革命第三节新老媒体互动构建舆论新格局第四节争夺传播主导权-新传播革命的新课题第七章互联网造就传媒业新业态(新增)第一节新媒体持续冲击大众传媒第二节新闻生产:从专业化到社会化第三节新闻接收:从受众到用户第四节新闻机构:从单一媒体到融合媒体第五节新闻体制:从单一国企体制到混合体制第八章新闻事业的发展及其基本规律第一节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新闻体制第二节生产力水平决定新闻事业的发展水平第三节传播工具的物理性能决定传播工具的特点第四节受众的多元需要促使媒体多样化第五节反映现实生活的需要决定新闻体裁的多样化第六节新闻教育适应新闻事业而产生、发展第九章新闻媒介的性质第一节新闻媒介的共性、特性、个性第二节新闻媒体的双重属性第三节新闻媒体产品的商品性第四节中国新闻事业的基本性质和特点第十章新闻事业的功能与效果第一节新闻事业的一般功能第二节新闻媒介的正效应与负效应第三节新闻媒介的功能定位第四节新闻媒介的传播效果第五节我国新闻媒体的作用和任务第十一章党性原则是中国新闻事业的基本制度(新增)第一节党性原则-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精髓第二节党性原则是中国新闻事业的一项基本制度第三节坚持党性原则的极端重要性第十二章舆论引导与舆论监督(新增)第一节舆论监督与舆情引导相辅相成第二节舆论引导第三节舆论监督第四节舆论新格局第十三章大众传媒与社会第一节大众传媒与社会系统第二节大众传媒与政治第三节大众传媒与经济第四节大众传媒与文化第五节大众传媒与国际关系第十四章新闻自由和社会控制第一节新闻自由的含义第二节新闻自由是伟大的口号第三节新闻自由属于人民第四节新闻法规第十五章新闻媒介的运行体系与管理模式第一节世界新闻媒介的三大运行体系第二节国家对媒介的管理第三节新闻媒介的内部管理和运行第四节中央厨房的新闻生产模式(新增)第十六章传媒业经营第一节传媒业经营的基本原则第二节传媒业经营的基本目标第三节传媒业经营的基本路径第四节互联网宣告精准营销的来临第十七章新闻媒介的受众第一节受众是谁第二节受众是新闻媒介的参与者第三节受众的特点第四节受众的细分第五节新闻媒介的受众定位第六节受众的权利第七节受众和媒体认知第八节受众地位的新变化第十八章新闻生产和新闻选择第一节决定新闻生产的因素第二节新闻生产的场域第三节新闻选择和新闻选择的标准第四节新闻选择的具体运用第十九章新闻工作者修养第一节新闻专业理念第二节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第三节中国新闻工作者的基本素养第二十章中国的新闻改革(变动)第一节40年四次跨越第二节新闻改革的基本特点第三节学科建设:从"小新闻"走向"大传播"。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考研复习提纲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考研复习提纲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考研复习提纲李良荣《新闻学概论》考研复习提纲绪论1.新闻学:是以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新闻现象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研究的重点是新闻事业和人类社会的关系,探索新闻事业的产生、发展的特殊规律和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

2.新闻学的中心议题:客观社会的诸条件对人类新闻活动的决定、支配作用以及新闻活动对社会的反作用。

3.中国新闻学的基础框架:徐宝璜的《新闻学大纲》、邵飘萍的《实际应用新闻学》、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4.学习新闻理论的意义:第一. 指导新闻工作者自觉地从事创造性的工作第二. 指导新闻事业不断地进行正确的改革第三. 指导我们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国外新闻工作的理论和实践经验第四. 指导我们正确地吸收其他学科的成果第一章新闻活动第一节新闻活动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第二节新闻活动是人类社会求生存图发展的需要一、在原始社会,新闻活动是为了满足生存的需要。

结论:客观世界的变动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人类的社会性决定了人类从事新闻活动的需要;人类从事新闻活动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客观世界的变动。

2.在奴隶社会,社会条件有了很大变化:产生了阶级和阶级斗争,出现了日益庞大的国家统治机器。

出现了社会分工。

社会关系比原始社会复杂。

人们不但需要了解自然界变动,还必须了解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的变动。

这就使奴隶社会的的新闻活动比原始社会频繁得多,规模大得多。

3.在封建社会,社会关系进一步复杂化,人们联系更加密切,社会对新闻需求量更大。

第一. 国家形式更加完备,建立了中央集权制。

第二.常有战争和武装起义,需要新闻(情报)传递工作。

第三.农民需要了解一定的情况来维持正常的生产和生活。

第四.地主阶级需要用精神麻醉品奴化农民。

第五.分工明确,城镇出现,城乡、城镇内各行业之间联系频繁,需要有更多的新闻活动。

4.从奴隶到封建社会,新闻活动有两点共同:第一.从事新闻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了解客观世界的变动。

第二.从事新闻活动的原因是人类相互之间的联系和客观世界的永恒变动。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第5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互联网与新媒体)【圣才出品】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第5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互联网与新媒体)【圣才出品】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第5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第五章互联网与新媒体5.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互联网与新媒体1.互联网发展史(1)互联网的含义Internet(直译因特网),又称互联网,是指将若干地理位置不同的具有独立功能的多台计算机及其外部设备,通过通信线路连接起来,在网络操作系统、网络管理软件及网络通信协议的管理和协调下,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传播的计算机系统。

(2)互联网的发展①雏形。

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于1968年启动阿帕网(ARPANET)。

②第一个分水岭。

1983年,网络开始成为面向大众的媒体;同时,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建立了基于TCP/IP协议的计算机网络NSFNET。

③第二个分水岭。

1990年6月,阿帕网被NSFNET取代,NSFNET使Internet从一个政治军事工具变成了一个社会服务平台。

④商业化。

1991年,万维网面世;1993年,马赛克浏览器被推出;1993年,克林顿政府向商务交通领域开放了互联网。

1995年4月30日,美国政府指定太平洋贝尔公司、美国科技公司和斯普林特三家企业来代替NSFNET,这标志着因特网彻底完成商业化。

2.新媒体的特点(1)即时新媒体的即时性,首先与互联网在传播技术上的优势相关,但更重要的是网民的积极参与,尤其是Web2.0时代下UGC(用户生成内容)的出现,进一步发挥了互联网在即时传播上的特色。

(2)海量面对海量信息,搜索引擎、云方式等针对海量信息管理的各种应用被开发出来。

(3)互动借助数字化技术,传、受双方可以随时进行角色置换。

在网上,人们不再是大众传媒的信宿,他们既可以自由选择信息来阅读、收听、收看,也可以自主创造、编辑、发布信息,还可以和其他人讨论互动。

(4)个人化网络的兼容性和多样性使得网络成为一个没有中心的世界,是一个分权的社会。

(5)融合①在数字技术的基础上,互联网拥有几乎所有的传播形式,这种多媒体性极大地丰富了新闻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使报道更为生动形象、直观具体。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互联网造就传媒业新业态)【圣才出品】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互联网造就传媒业新业态)【圣才出品】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互联⽹造就传媒业新业态)【圣才出品】第七章互联⽹造就传媒业新业态7.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新媒体持续冲击⼤众传媒以⼿机、电脑、平板电脑为三⼤终端的新媒体在新闻传播⽅⾯拥有三⼤传统媒体⽆法企及的优势:海量、即时、互动及全媒体表达,给传统⼤众传媒带来强烈冲击。

(1)在中国,报纸发⾏量下降,营业收⼊下降,利润下降;报纸出版的品种、总印数、总印张及营收、利润全部负增长。

(2)⽹络视听节⽬如⾬后春笋般遍地开花,夺去电视⼤批忠实观众。

(3)伴随着受众的转移,⼴告投放也跟着转移,纸质媒体的⼴告受到冲击最⼤。

许多报纸⼊不敷出,倒闭、缩编、上线、裁员成为基本选择。

对此,“媒体转型”成为传统媒体的共识,“媒体融合”成为传统媒体的共同⽅向。

⼆、新闻⽣产:从专业化到社会化1.传统媒体的新闻⽣产传统媒体的新闻⽣产是⼀群训练有素的专业(职业)新闻⼯作者(记者、编辑)⽣产,⾯向全社会传播信息,或者说是⼀个机构(报纸、⼴播、电视)⾯向社会⽣产、传播信息。

2.新媒体彻底打破了新闻⽣产的垄断格局新闻⽣产从专业化⾛向社会化,导致新闻⽣产从理念到模式发⽣巨⼤变⾰。

(1)在重⼤事件尤其突发性事件中,在第⼀现场、第⼀时间发出新闻的往往不再是记者⽽是事件的当事⼈、参与者或现场亲历者。

传统媒体之间“第⼀时间”的竞争不复存在,不得不改变报道模式,⽐如深度追踪报道、深度解读报道等。

(2)许多事件、许多真相被新媒体揭开。

(3)⼀系列新的新闻⽣产模式逐步成型。

主要流⾏的有:①UGC(User-Generated Content,⽤户⽣成内容),受众通过互联⽹发布⽂字、图⽚、影像等发布资讯和观点,相关媒介组织通过各种⽹络(如博客、微博、Facebook、Twitter 等)抓取相关信息编辑成完整新闻加以报道。

②众包新闻(Crowdsourcing),最著名的莫过于维基百科,突发事件⼀旦发⽣,⼀两个⼩时内维基百科依据⽹民上传的信息编辑出⼀个页⾯,⼀条最初的新闻,⼀两天内可能有数百次上千次编辑,更新程度远胜任何新闻媒体。

新闻学概论李良荣第四版考研笔记第十五章

新闻学概论李良荣第四版考研笔记第十五章

第十五章新闻选择新闻选择(定义):对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实加以鉴别,并选出新闻媒介值得传播的事实,这就是新闻选择。

新闻选择仅仅是对事实的选择。

新闻的采、写、编、评都与新闻选择密不可分。

新闻选择是新闻学全部知识、新闻工作经验和其他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知识的综合运用,是新闻工作中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新闻敏感:就是迅速判断事实价值的本领和善于选择事实的本领。

新闻选择的标准对任何新闻媒介来说,新闻定义、新闻价值、宣传价值、新闻法则是新闻选择的四项主要标准。

该标准要和各新闻媒介的具体实践相结合。

1、新闻定义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我们所选择的事实一要真实,二要新鲜。

为此要淘汰下列事实:虚假的事实;陈旧的事实;人们司空见惯的事实;空话连篇的事实。

2、新闻价值所谓新闻的共同兴趣是指新闻要反映社会大众关心的事实,提供给自己的受众共同感兴趣的内容,不是个别人关心的事实。

新闻价值(定义):新闻价值就是事实本身包含的引起社会各种人共同兴趣的素质。

这些素质包括五个“性”:①时新性;事件发生离公开报道的时间越短,价值越高。

②重要性;事件和当前社会生活以及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有密切关系,势必引起人们的关系。

③接近性;地理上的接近、心理上的接近④显著性;名人胜地和著名团体单位的动态往往为世人所瞩目。

⑤趣味性;奇事趣闻,富有人情味和高尚的生活情趣、能引起人们感情上的共鸣。

一个事件只要具备了时新性再加其他任意一性,就有成为新闻的可能;一个事实具备的素质越多,新闻价值就越高。

3、宣传价值宣传价值就是事实本身所包含的有利于传播者、能够证明和说明传播者主张的素质。

宣传素质内容包括:①一致性(与新闻媒介所持的政治主张、价值标准的一致性);②针对性(针对社会上的各种猜测,怀疑,歪曲,流言,选择事实进行有的放矢的宣传。

针对性越强,宣传价值越大);③普遍性;事实中所包含的思想观点对广大受众具有普遍的教育意义、指导作用。

④典型性;⑤时宜性。

4、新闻法规,是新闻选择的最后一道关口,目的是“去毒”即新闻的选择必须将危害国家或者人民的利益的新闻卡下,不许公开传播。

新闻学概论要点总结(李良荣)

新闻学概论要点总结(李良荣)

新闻学概论要点总结(李良荣)一、新闻与宣传新闻与宣传相关,人们常说“新闻宣传”,新闻也要达到宣传的效果。

但新闻不等于宣传。

新闻是告诉人们发生了什么是,目的是“受者晓其事”。

宣传是传播观点和观念,引导人们按照宣传者的思想行事,或者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是“传者扬其理”。

新闻重事实,宣传重观点。

新闻重时效,宣传重时机。

新闻重平衡,宣传重倾斜。

二、新闻与舆论“新闻舆论”这个词,人们常常用,二者的确紧密相关。

但二者也是有区别的,新闻不等于舆论。

新闻是媒体发布的刚发生的或者正在发生的事实。

舆论是公众的意见。

新闻传播是有组织的,是自为的。

舆论传播具有无序性,是自发的。

新闻可以反映媒体或者记者的见解,是媒体倾向的反映。

舆论必须具有群众性,是大多数人的看法。

三、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关系人们常说“新闻传播”。

新闻要让人们知晓,其途径就是传播。

所以,新闻学与传播学很相关。

但新闻学不是传播学,二者侧重点与研究方法不一样。

刚才说了新闻学的概念。

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信息传播交流的学科,重在对人们的传播活动和受众的接受心理进行系统的调查分析,学理阐释。

新闻学是对新闻历史、新闻构成方式、新闻传播行为的实践总结和学理分析,较为微观。

而传播学是对人类传播活动进行归纳、演绎和验证,大量采用社会学、心理学和人类学的研究机制。

较为宏观。

四、意媒的概念构成有声的信息符号,这是人类最早的意媒。

意媒是人类表意的符号系统,用其了解对方的发现或向对方告知某些事情。

语言意媒是人类表达思维的工具,思维对象及其活动构成意媒的内容,语言表达则是思维形式。

五、传播史上的几次变革第一次革命:手抄媒体的形成;第二次革命:印刷媒体的形成;第三次革命:广播的诞生;第四次革命:电视的诞生;第五次革命:互联网六、新闻的成分和要素新闻的成分是指构成新闻中事实的各个细小的部分,表现为事实的多种要素。

包括事象、事实和事态。

事实:是真是存在的具体事物,多表现为事件的客观存在。

事象:是构成事实的最小元素,使新闻呈现出事象的复合性、运动性和可感性。

新闻学概论(李良荣)第三章思维导图

新闻学概论(李良荣)第三章思维导图

新闻学概论(李良荣)第三章思维导图
三、真实性是新闻的本质规定 4.维护新闻真实性新闻失实的特点和趋势
纯粹的假新闻越来越多,新闻失实愈演愈烈
虚假新闻呈现出高度的媒介融合特性
社会敏感问题成为虚假新闻的高发区
虚假新闻的存活周期较短新闻失实的原因党风严重不正,个别领导利用新闻自我吹嘘,骗
取虚荣记者、编辑队伍中地作风问题新闻信息核实不足
网络谣言危害政治上:敌对双方地攻防武器;国际政治领域,成为影响战争进程和结局地重要因素
经济上:谋取利益的工具坚持唯物论,维护真实性合理想象扩大宣传效果 3.新闻失实定义
广义:新闻工作者和传播媒介由于不能准确反映客观现实世界的真实面目,造成对客观世界的虚假反应狭义:某一篇报道中的事实与客观实际不相符的情况主要表现无中生有、凭空捏造添枝加叶、层层拔高要件残缺、隐瞒事实偷梁换柱、移花接木
因果不符
故意性失实、非故意性失实2.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真实性是新闻工作的职业要求在我国坚持新闻真实的极端重要性 1.新闻真实性含义:在新闻报道中的每一个具体事实必须合乎客观实际要求:表现在新闻报道中的5W1H 都经得起核对。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第4版章节题库(互联网与新媒体)【圣才出品】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第4版章节题库(互联网与新媒体)【圣才出品】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第4版章节题库第五章互联网与新媒体一、概念题1.互联网答:Internet又称互联网或国际互联网,主要是指若干台地理位置不同且具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通过通信设备和线路相互连接起来,以实现信息传输和资源共享的一种计算机网络。

它是目前国际上最大的信息网络,不仅可以提供各个领域丰富的资源,而且为人类架起了相互沟通和交流的桥梁。

互联网给人们的生活生产带来了巨大的变革,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2.博客答:“博客”一词来源于“Web blog”的缩写,意为“网络日志”。

其准入门槛较低,任何人都可以在自己的博客页面上发布信息,发表评论。

博客传播具有快速传播突发事件、深入揭示消息内幕等特点。

它已成为专业媒体重要的信息来源之一和主流媒体报道的有力补充。

3.微博答:微博(Micro—blog)是一种非正式的迷你型博客,是基于Web2.0平台的一种可以发布即时消息的系统。

微博可以使用户通过网页、手机、IM软件(如QQ、MSN、Gtalk 等)和APl等方式发送图片和文字信息,不受任何时间地点的限制。

与博客不同的是,微博发布的信息受到字数限制,最多不能超过140个字符(70个汉字)。

对于广大新闻工作者而言,微博不仅改变了其传统的新闻采编流程,成为重要的消息源,而且还意味着一种新鲜的传播方式和传播理念的出现。

4.播客答:播客译自“Pod east”,是来源于苹果电脑的“iPod”与“广播”(broadcast)的合成词。

它是个人通过互联网发布信息的一种方式。

播客主要传播音频和视频信息。

世界上第一个播客网站是由iPod的发明者亚当·科利(Adam Clark Curry)于2004年8月13日开通的。

播客在我国的起步始于2005年土豆网的建立。

5.新媒体答:对新媒体的认识中,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理解:①从时间纬度来看,新媒体永远是一个相对概念,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概念。

②从传播技术的角度来界定,认为新媒体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和宽带局域网,以电脑、手机和数字电视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

互联网时代新闻报道新思维-李良荣.pdf

互联网时代新闻报道新思维-李良荣.pdf

李良荣童希:互联网时代新闻报道新思维新闻学与传播学互联网时代新闻报道新思维□李良荣童希【内容摘要】互联网时代,中国的传媒业态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传统媒体要在互联网时代生存发展,需要有新的思维。

这主要是:比信息传播更重要的是信息解读;比事实更重要的是真相;比新闻技巧更重要的是专业精神;比发行量更重要的是媒体公信力;比赚钱更重要的是社会责任。

【关键词】互联网;传统媒体;新思维以电脑、手机为主要平台的网络新闻方兴未艾, 4.2亿电脑网民和 3.3 亿网络新闻用户使传统媒体的压力与日俱增。

①自2005年以来,报业的衰退已日趋明显。

在新互联网时代,报业如何应对和突围成为报界的焦点。

我们也看到,面对互联网的挑战,众多传统媒体通过将内容平移、嫁接到互联网上,和网络、手机等新媒体分享信息;借助互联网的互动性、即时性、参与性、开放性,以弥补传统媒体在这方面的弱势以及采取为新媒体制作传媒内容等各种方法与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切磋技艺”。

②这些举措当然是需要的,但说到底,这只不过是内容的平移,只是媒体外延的拓展,并没有改变报业内容本身。

也有些传统媒体,和网络新闻“飚”着干。

你八卦,我比你更八卦;你炒作,我炒得比你凶;你煽情,我煽的风比你大,想以此来争夺眼球。

这样做,暂且不论社会效互联网媒体的报道了解这些实时资讯,信息是不稀缺的。

但网络新闻一个主要特征就是新闻的浅显性。

互联网上基本是一些简单、浅显的初级信息,缺乏进一步的加工和提升,而且正是互联网的海量信息反而使人对新闻真实性和内容价值的甄别的难度大大增加。

从无限激增的信息中为受众提供或选择真实的、最有价值的信息,并解读这些信息,恰恰是报纸的优势。

而报纸的自身特点决定了它可以在这方面施展拳脚:它有一定的编辑时间、流程和专业的新闻从业人员,可以通过对信息的解读来应对网络的浅显性特征。

解读的关键是“勾连”。

“关系决定需要”,这是新闻学的一条基本原理。

人们对信息需求是出于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

第6版新闻学概论(李良荣)思维导图第六章

第6版新闻学概论(李良荣)思维导图第六章

六、互联网与新媒体1.互联网发展史第一阶段(1969—1896)阿帕网阶段 第二阶段(1986—1995)国家科学基金网络阶段第三阶段(1995—现在)国际互联网阶段特点 即时、互动、海量等,能够把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以数据形式呈现出来 可以点对点、点对面、面对点、面对面的传播,成为真正的全媒体作用 解决了传统媒体在信息传播上的时间、空间的限制从技术上赋予公民公开表达的权力 现状 互联网普及率稳步提升,移动互联网占主导地位,网络基础资源保有量居世界前列 互联网与经济社会融合,网络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垄断竞争格局基本成型盈利模式逐渐多元化,商业化态势日趋深入发展趋势以智能手机为主要网络接入设备的移动互联网 以海量的数据规模、快速的数据流转和动态的数据体系、多样的数据类型和巨大的数据价值为特征的大数据以云方式分散布置同时密切互联的数据存储中心2.新媒体 特点即时、海量、互动、个人化、融合终端电脑、手机、ipad形式 微信、微博、论坛、新闻网站(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 4.争夺传播主导权产生背景 新传播革命打破了国家对传播渠道的垄断,赋予社会前所未有的传播资源,从而产生了社会与政府争夺传播主导权的斗争表现 议程设置 解读信息舆论导向舆论导向中的两种社会力量新意见领袖各种社会思潮 意义3.新老媒体互动构建舆论新格局新老媒体划分老媒体:报纸、广播、电视新媒体:以互联网平台的电脑、手机、平板电脑新老媒体所构建的舆论格局的特点 自发性突发性鲜明的指向性诉求明确、直接故事情节的戏剧性、传播符号的娱乐化网上网下开始频繁互动,而且发生几率在上升舆论呈现出不良现象互联网三大公害 谣言泛滥 侵犯隐私群体极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互联网时代新闻报道新思维□ 李良荣 童 希【内容摘要】 互联网时代,中国的传媒业态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传统媒体要在互联网时代生存发展,需要有新的思维。

这主要是:比信息传播更重要的是信息解读;比事实更重要的是真相;比新闻技巧更重要的是专业精神;比发行量更重要的是媒体公信力;比赚钱更重要的是社会责任。

【关键词】 互联网;传统媒体;新思维 以电脑、手机为主要平台的网络新闻方兴未艾, 4.2亿电脑网民和3.3亿网络新闻用户使传统媒体的压力与日俱增。

①自2005年以来,报业的衰退已日趋明显。

在新互联网时代,报业如何应对和突围成为报界的焦点。

我们也看到,面对互联网的挑战,众多传统媒体通过将内容平移、嫁接到互联网上,和网络、手机等新媒体分享信息;借助互联网的互动性、即时性、参与性、开放性,以弥补传统媒体在这方面的弱势以及采取为新媒体制作传媒内容等各种方法与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切磋技艺”。

②这些举措当然是需要的,但说到底,这只不过是内容的平移,只是媒体外延的拓展,并没有改变报业内容本身。

也有些传统媒体,和网络新闻“飚”着干。

你八卦,我比你更八卦;你炒作,我炒得比你凶;你煽情,我煽的风比你大,想以此来争夺眼球。

这样做,暂且不论社会效果,传统媒体已从根本上动摇了自身的生存基础。

网络媒体的异军突起,正改变着传媒业的生态。

传统媒体,尤其是报纸,要在网络时代生存下去,必须要有全新的思维来从事新闻报道。

在新互联网时代,报业真正要立足,必须扬长避短,从报纸自身特点出发,改革报纸内容,走内涵变革之路,打造报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一、比信息传播更重要的是信息解读在互联网时代,信息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互联网已经通过技术占据了信息第一落点。

传统媒体在抢新闻方面已不具优势,电视、广播都抢不过互联网,更遑论报纸,尤其重大事件一经发生,公众就可以通过互联网媒体的报道了解这些实时资讯,信息是不稀缺的。

但网络新闻一个主要特征就是新闻的浅显性。

互联网上基本是一些简单、浅显的初级信息,缺乏进一步的加工和提升,而且正是互联网的海量信息反而使人对新闻真实性和内容价值的甄别的难度大大增加。

从无限激增的信息中为受众提供或选择真实的、最有价值的信息,并解读这些信息,恰恰是报纸的优势。

而报纸的自身特点决定了它可以在这方面施展拳脚:它有一定的编辑时间、流程和专业的新闻从业人员,可以通过对信息的解读来应对网络的浅显性特征。

解读的关键是“勾连”。

“关系决定需要”,这是新闻学的一条基本原理。

人们对信息需求是出于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

和受众没有关系的信息,受众决不会感兴趣。

问题在于,许多新闻关系到了受众的利益,但受众认识不到、感受不到,因此不感兴趣。

比如,希腊离中国十万八千里,希腊金融危机跟我们平民百姓有什么关系?这就需要解读,让受众明白,希腊虽小,但影响到整个欧洲,对中欧贸易带来巨大冲击,影响中国成千上万企业,那受众就会关注它。

“勾连”就是找出相互之间的联系和影响。

从时间上看,解读就是用昨天的事情解释今天事件发生的原因,预见明天的走向;从区域上看,解读就是阐明国外发生的事情对中国的影响,全国发生的事件对本地的影响;从层面上看,解读就是解释宏观层面的变化(比如中央新政策出台)对微观层面的影响(本行业、本单位、本人)。

在全球化时代,真正是“天涯若比邻”,蝴蝶效应处处显现。

一般受众认识不到,媒体就有责任去解李良荣 童 希:互联网时代新闻报道新思维 新闻学与传播学 读,让受众认识到,这就可以说:信息是银,解读是金。

日本的新井直之就曾预测:“今后的报纸,解说的重要性将日益增加。

如果说,报业史的第一阶段是`政论报纸'的时代,第二阶段是`报道报纸'的时代,那么,今后的第三个阶段就可能是`解说报纸'的时代。

”③对新闻事件的深度报道和深度分析也是一种公众所需,而报纸在这方面就有独特的优势。

深度报道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为读者提供了一种增值新闻,这也是实现报纸与互联网差异的重要手段。

由此可知,报纸可以在深度报道、分析解释性新闻报道以及评论方面加强“火力”以提高社会影响力。

国际上很多的媒体为应对互联网上海量即时信息的挑战,扭转发行量下降、广告收入减少的颓势,已将报道重点转移到信息解读和提供意见上来。

例如据法新社报道,美国《新闻周刊》决心调整风格,转型后的最新一期杂志2009年5月18日刊登的主打文章是一篇对美国总统奥巴马的独家专访。

今后将在“有独立观点、发人深思的原创性报道”上投入更多精力,减少对“一目了然新闻”的报道。

④然而,纵观中国现在的报纸新闻报道,报道思路仍然停留在浮光掠影的报道新闻,尤其是集中在短新闻中,而这些信息对社会带来的效果并不大,报纸由“争第一”向“抢独家”转变势在必行。

这里的“独家”不是独家新闻,而是指独家解读。

在网络时代,报纸应在力争求快的前提下,大力求“独”,以自己独到的见解与分析抗衡网络。

传统媒体必须利用好自己的专业人员优势,用独到的眼光解读新闻。

放弃解读新闻,就意味着一定会被淘汰。

无关痛痒的表达代替对信息的深度解读是传统媒体最需谨慎的误区。

二、比事实更重要的是真相在人们的传统观念里,新闻媒体是专职向社会提供新闻的机构,所谓新闻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从这个意义上讲,新闻传媒就是专职向社会提供事实的。

而互联网的崛起,却正在改变传媒业的传统业态。

由于进入互联网的技术要求低,成本不高,导致新闻传播者从业门槛降低。

而进入w e b2.0时代之后,互联网的共享性使得接近新闻事件的亲历者、目击者,甚至道听途说者都有可能在第一时间将新闻事实发布出去。

与之相比,报纸在新闻事件的选择范围和时效性上都处于劣势。

然而,报纸失去了在第一时间提供事实的优势,却使另一个优势凸现:报纸不但可以提供事实,更重要的是能提供事实的真相。

从舆论学的原理讲,任何舆论都要有一个指向,那就是某一个事实(事件),但真正左右舆论的是事实(事件)的真相。

可以说,事实引发舆论,真相引导舆论,这已被无数事实所证明。

所谓事实,往往就是一个事件的结果,以新闻的分类来说,就是动态新闻。

而事实的真相,指一个事件发生的原因和事件的全部过程。

事实往往是很多人可以看到的,但揭示事实的真相却是非常艰难的。

那里面关系错综复杂,黑幕重重。

调查者会遇到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甚至生与死的考验。

可以说,离我们最近的是事实,离我们最远的是真相。

这也被无数事实所证明。

传统媒体如果真要主导舆论,那么它不但要提供事实,更要提供事实的真相。

正因为揭示事实真相的艰难,那是一般网民难以企及的,而传统媒体拥有一批专业的记者,而记者的专业素养才能承担揭示事实真相的职责,从而引导舆论的走向,使事件有令人满意的处理结果。

2007年的山西“黑煤窑”事件、2008年湖北天门市“城管打死拍照男子”事件, 2009年“躲猫猫”事件、上海“倒钩案”等等,这些人们耳熟能详的事件,都是由网民先在网络上提供事实,引发网民热议,然而相关部门、单位却百般狡辩、遮蔽真相,后经过传统媒体的记者深入调查,揭开事实真相,最终做出了公正处理。

在互联网时代,对传统媒体来说,对话语权的争夺并非体现在对更多事实的发布上,而是对真相的呈现。

相比网络媒体,传统媒体有采访的主动权,用专业水准的调查来接近真相,要将大批专业记者的优势用在对于事实真相的来龙去脉的挖掘而非对网络事件的推波助澜上,而这也是传统媒体能够立足的基本点。

三、比技巧更重要的是专业精神“你是为党说话还是为老百姓说话”,2009年6月,这句出自郑州市规划局副局长之口的一句话,在网上一发布,瞬间就传遍全国,被网民戏称为“中国最牛局长”,网民一片声讨之声。

这并不奇怪,一名堂堂正正的局级干部,竟会有悖于我们党最起码的政治常识,口吐狂言,不挨骂才怪呢!奇怪的倒是我 新闻学与传播学 李良荣 童 希:互联网时代新闻报道新思维们传统媒体,也跟着网络起哄,发布一大堆评论,义愤填膺地大举鞭挞。

但我们的记者、编辑、评论家们想过没有、调查过没有:一名局级干部,好歹在官场历练了几十年,怎么会在公开场合无缘无故地吐出这么一句有悖最起码政治常识的话来?我们起码得问一问这句话的语境和真实含义:他在什么场景说的?他这句话针对的问题是什么?这名干部平常工作表现如何或者说他一贯表现出对公众利益的漠视还是仅仅是一时语急的口误?我们至今没有看到这样的真相,只看到在新老媒体的一片声讨浪潮中,这位局长黯然下台,可谓“墙倒众人推”。

解读信息、揭示真相,确实需要训练有素的专业技能技巧,但更需要专业精神。

它要求新闻工作者严守真实、客观、全面、即时的报道规范,主张新闻既不依附于市场经济,也不受政治控制,而是通过新闻从业人员的专业自律,保持客观和中立,服务于公众利益而不是某个集团的利益,揭示真相而不是误导公众。

⑤而在互联网时代,专业精神特别需要独立精神、独立思考、独立调查、独立判断,而不是随波逐流、人云亦云、推波助澜和所谓“一犬吠声,百犬吠影”的盲从。

我们可以看到,当某一个事件一旦引发网民关注,伴随而来的是排山倒海般的声援、声讨,那声势就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例如,上述的“郑州最牛局长”事件,在网上一批声讨浪潮中,传统媒体是否可以派出记者做调查,听听当事人是怎么说的,他的同事是怎么看的,当时在场的其他人怎么陈述的,还原事情的全过程,有一个全面客观的评价。

这当然需要有胆有识,不怕“光荣的孤立”,不怕被人声讨,但也唯有此独立精神,才能还本清源,才能有一个健康的舆论环境,这才是“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

然而,试看我国今日之媒体,在排山倒海一边倒的声浪中,真正能做到独立调查、有独立判断、发出独立声音的媒体有几家?为什么?不能说我们媒体从业者水平低,而是胆怯,害怕被网民们抛弃,从而影响媒体发行量、收视率。

与其逆流而上,冒风险“光荣独立”,倒不如舒舒服服地“随波逐流”。

四、比发行量、收视率更重要的是媒体公信力报纸需要发行量,电视需要收视率,否则没法生存。

问题是,在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如何才能争取发行量、收视率?换种说法,在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的安身立命之本在哪里?即时、海量、互动,互联网在信息发布和意见表达方面占尽先机。

但令人深思的是:上网越多的人对传统媒体越依从。

据对上海市民最新调查表明,上海市民平均每天使用四大传媒的时间的样本均值为4.84小时,而且使用四大媒体的第一选择是看新闻。

对比显示,“网民比非网民(1)使用传统媒体更频繁,(2)使用传统媒体所花时间总量更大,尽管他们经常而且花费更多时间上网。

这也就是说,互联网的总体影响是加大了人们对传统媒体的接触总量。

”⑥为什么网民阅读了网络上的新闻还要再看传统媒体新闻而且“使用传统媒体更频繁”?原因很多,而传统媒体更可信是网民们相对一致的看法,上海网民对三大传统媒体的可信度得分在70%以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