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对股骨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
护理干预对预防下肢骨折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作用
护理干预对预防下肢骨折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作用目的:分析护理干预对下肢骨折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DVT)的预防作用及体会。
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接受下肢骨折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50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便秘率、下床时间及出院时间。
结果:观察组50例患者发生5例DVT,发生5例便秘,DVT发生率及便秘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且观察组的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针对下肢骨折手术患者加强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降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改善手术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标签:护理干预;下肢骨折术;深静脉血栓下肢深静脉血栓主要是由静脉血流受阻、静脉壁受损、静脉搏血液呈高凝状态所致,对于下肢骨折患者而言,下肢深静脉血栓是常见的并发症,如处理不当会出现皮炎、水肿、色素深着、郁滞性溃疡等现象,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1]。
本研究以100例下肢骨折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综合护理干预在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方面的作用及体会。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100例下肢骨折接受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67例,女33例,年龄在17~76岁,平均年龄36.5岁;100例患者中,股骨干骨折30例,胫腓骨折40例,15例股骨颈骨折,余者15例为其它类型的骨折。
将100例患者按照数据随机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50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分布均衡,可以比较。
1.2 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下肢骨折手术护理方法,以执行医嘱为主,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护理干预,具体如下:①健康宣教:向患者介绍其病情、手术方法、注意事项等,使其了解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及后果,使其认识到预防深静脉血栓的重要性;术前指导患者在床上大小便的方法,防止术后发生便秘或尿潴留。
护理干预对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
护理干预对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摘要】目的探讨骨科创伤手术后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和治疗。
方法选取2018年7月到2020年6月的120例骨科创伤术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两组。
对照组60例,采用常规治疗与护理;观察组60例,采用预防治疗与护理干预。
观察两组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跟栓塞治疗效果。
结果在本次探究中,观察组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栓塞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对骨科创伤手术后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采用提前预防与治疗可以明显地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提高治疗效果。
【关键词】骨科创伤手术;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治疗引言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是指在下肢深静脉血管内血液发生凝结,它是由于血液高凝状态、静脉血流淤滞和静脉壁损伤引起的。
它会由此导致各种疾病如下肢水肿、下肢静脉曲张、色素沉着等。
此病发生会有患肢突然肿胀、静脉扩张、淤血、自感沉重、局部疼痛的的临床表现,它不仅会导致运动功能的损害,严重的还会出现一些并发症如肺栓塞、出血等甚而影响生命。
骨科创伤术的治疗范围包括骨筋膜室綜合征、复杂关节周围骨折的处理以及难治性上肢骨折等,对于病情复杂患者的治疗具有很高的临床价值。
临床调查发现,由于手术创伤大患者在术后会出现血流停滞以及静脉损伤等问题,极易引发下肢静脉血栓等并发症,这不仅会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还会危机患者的生命。
因此针对此类患者在患者及时采取有效地预防措施跟治疗措施是十分重要的。
本文探究了骨科创伤手术后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跟治疗,详情如下。
1 一般资料在本次探究中选取了2018年7月到2020年6月的骨科创伤术后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两组。
其中,对照组60例,女性25例,男性35例,年龄为38-72岁,平均年龄为(58.23±2.94)岁;观察组60例,女性26例,男性34例,年龄为40-71岁,平均年龄为(58.71±2.88)岁。
护理干预在预防下肢骨折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应用效果观察
护理干预在预防下肢骨折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应用效果观察摘要目的探索護理干预在预防下肢骨折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应用效果。
方法120例行下肢骨折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
观察组患者采用全面性护理干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
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观察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为(39.45±3.86)d、住院时间为(25.69±2.89)d,均短于对照组的(49.53±3.73)、(38.46±3.89)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67%,低于对照组的2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全面性护理干预在预防下肢骨折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中效果显著。
关键词护理干预;下肢骨折术;深静脉血栓下肢骨折术常用于肢体骨折患者,虽然效果显著,但容易在术后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若干预不及时,可引起瘀滞性溃疡、皮炎、静脉曲张等病症,从而影响患者整体预后。
加强患者术后护理干预,方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
本文旨在探索护理干预在预防下肢骨折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临床意义,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9月15日~2016年9月15日本院收治的120例行下肢骨折术患者为此次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
观察组患者平均年龄(35.96±3.52)岁;男29例,女31例;骨折类型:9例患者为髋部骨折,35例患者为股骨干骨折,16例患者为胫腓骨骨折。
对照组患者平均年龄(35.26±3.91)岁;男28例,女32例;骨折类型:10例患者为髋部骨折,33例患者为股骨干骨折,17例患者为胫腓骨骨折。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包括术后加强肢体功能锻炼,遵医嘱完成各项护理操作。
护理干预对下肢骨折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观察
临床护理下肢骨折在临床上比较常见且是多发骨折疾病之一,该病对患者的身体、心理以及工作和生活均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1]。
现阶段,临床上多应用手术干预进行治疗,效果显著,术后患者需要长期卧床休养,继而深静脉血栓等疾病多发,影响了患者的康复效率,严重者甚至会失去生命[2]。
由此,针对下肢骨折并实施手术的患者开展术后护理干预是极其重要的,能有效预防血栓并发症的发生,进一步探讨护理干预在预防下肢骨折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应用,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1.1研究对象以2019年1月—2020年12月医院诊疗的86例下肢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组间年龄、性别构成具有可比性的原则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3例。
观察组男25例,女18例;年龄27~73岁,平均50.2±1.66岁。
对照组男27例,女16例;年龄28~72岁,平均50.6±1.88岁。
纳入条件:家属及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临床资料完整。
排除条件:凝血功能异常的患者;有手术禁忌证的患者;沟通障碍患者;认知障碍患者;个人或家庭存在精神异常情况的患者。
1.2护理方法对照组采取基础干预。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以下措施:(1)肢体干预:护理人员应当在术后实时观察患者的病肢颜色、皮肤状态以及温度,帮助患者护理干预对下肢骨折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观察游熊 辛冰杰【摘要】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在预防下肢骨折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应用。
方法 以2019年1月—2020年12月医院诊疗的86例下肢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组间年龄、性别构成具有可比性的原则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3例。
对照组病例采取基础护理,观察组病例采取护理干预,评估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护理满意度及症状评分。
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临床症状评分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护理干预在预防下肢骨折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应用效果显著,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提升了预后质量,保证了患者的康复效率。
护理干预对预防下肢骨折深静脉血栓的效果分析
护理干预对预防下肢骨折深静脉血栓的效果分析目的研究护理干预在预防下肢骨折深静脉血栓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本组抽取我院于2011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的下肢骨折患者66例,将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观察组患者行护理干预,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两组患者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以及护理满意率。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静脉血栓的发生几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加强对骨科患者的护理干预,不仅能够降低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几率,还能够提高护理满意度。
标签:骨折;护理干预;下肢静脉血栓国外调查研究表明,骨折患者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可高达30%[1]。
有学者指出,当患者出现下肢静脉血栓后未进行有效治疗,可能对下肢活动功能造成影响。
因此,本人认为必须加强对骨折患者的护理干预,降低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几率。
本文对医院于2011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的下肢骨折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相关资料整理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抽取我院于2011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的下肢骨折患者6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
观察组33例患者中,男性21例,女性12例,年龄为16~63岁,平均年龄为(41.62±2.95)岁。
对照组33例患者中,男性23例,女性10例,年龄为18~64岁,平均年龄为(42.21±2.65)岁。
1.2方法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
即行手术治疗后,取抗生素药物进行针对性治疗。
每天按时更换切口药物,更换期间加强对切口周围皮肤、温度等的监察,待患者病情好转后,辅助其尽早进行下床活动。
观察组患者行护理干预,护理措施如下:1.2.1心理护理干预受到原发疾病的影响,部分患者入院治疗期间往往担心对未来正常生活造成影响,从而产生紧张、恐惧等消极情绪。
同时,加强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向其介绍下肢静脉血栓的诱发因素、预防知识,增加其该疾病的了解,提高其自我防护意识,降低该疾病发生几率。
护理干预对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作用 钟丹丹
护理干预对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作用钟丹丹摘要:目的:探究骨折术后患者加强护理干预后在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方面取得的临床成效。
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6月骨折术后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人。
对照组护理方法为常规基础护理,加强观察组护理干预。
针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情况,对两组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方面,观察组发生率(2.5%)比对照组(10%)低(P<0.05)。
结论:骨折术后患者加强护理干预后在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方面取得的临床成效显著,能够有效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应广泛推广应用。
关键词:护理干预;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作用近年来由于各种不良因素影响,骨科创伤的发生率逐年增高,严重降低患者生活质量【1】,必须加强对患者的有效护理。
本文为探究骨折术后患者加强护理干预后在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方面取得的临床成效,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6月骨折术后患者80例进行前瞻性研究,请看以下报告。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资料来源于我院2015年1月-2016年6月骨折术后患者80例,通过随机分组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一组30人。
观察组男性和女性分别为17人和23人,年龄20-60岁范围内,平均年龄(40±1.2)岁,病程3-6个月,平均病程(4.5±0.3)个月,疾病类型:胫骨骨折15例,腕骨骨折13例,其他类型骨折22例;对照组男性和女性分别22人和18人,年龄25-70岁范围内,平均年龄(47±2.1)岁,病程2-6个月,平均病程(4.0±0.5)个月,疾病类型:胫骨骨折17例,腕骨骨折10例,其他类型骨折23例。
在年龄、性别、病程、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上,两组患者差异不明显(P>0.05),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1.2临床诊断标准(1)两组患者均为骨折术后患者;(2)获得所有患者知情同意,同时签订知情同意书;(3)排除精神障碍性疾病患者。
护理干预对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作用
护理干预对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作用摘要:目的:分析探讨合理恰当的护理干预能否对骨科术后DVT起到良好的预防作用。
方法:从近三年来在我院进行骨科手术治疗的患者中抽取112例作为本次实验的总体样本,采用随机抽签的方式将总体样本分为A组(常规组)56例和B组(干预组)56例。
对A组患者按照常规模式进行护理,对B组患者施加合理的护理干预。
保证两组的其他影响因素完全一致,护理一段时间后统计整理两组患者的DVT发生率并深入分析其中原因。
结果:B组中患者DVT的发生率(3.57%)明显低于A组(26.79%)且两组数据之间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于进行过骨科手术的患者,采取合理恰当的术后护理干预能够有效减少DVT的形成,起到良好的干预和预防效果,值得进行推广应用。
关键词: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干预;预防临床医学中所说的下肢深静脉血栓简称为DVT,是患者在进行外科手术后常会出现的一类并发症[1]。
通过查询相关资料发现,DVT这类并发症往往与患者所处的年龄阶段、手术时间和类型、创伤的严重程度都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此外,DVT形成后极易导致肺栓塞,从而降低患者的生存指数和质量。
因此,在患者术后阶段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有效预防DVT的形成是必不可少的。
本次实验通过对我院的112例骨科手术治疗患者进行分组研究,探讨护理干预的具体做法以及它的预防效果,详细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从近三年来在我院进行骨科手术治疗的患者中抽取112例作为本次实验的总体样本,采用随机抽签的方式将总体样本分为A组(常规组)56例和B组(干预组)56例。
对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和骨折类型进行统计整理:A组有30位男性患者、26位女性患者;平均年龄为(58.7±5.6)岁;其中属于髋部骨折的有20人、股骨干骨折的有15人、胫腓骨骨折的有9人、膝关节骨折的有12人。
B组有28位男性患者、28位女性患者;平均年龄为(59.4±5.2)岁;其中属于髋部骨折的有22人、股骨干骨折的有14人、胫腓骨骨折的有13人、膝关节骨折的有7人。
分析护理干预对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作用
分析护理干预对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作用摘要】目的:分析护理干预在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
方法:选择74例骨科住院患者作为案例,随机分为甲组和乙组,分别实施的是常规护理和护理干预方式,护理后对结果分析。
结果:对比两组患者的满意率情况,乙组的整体满意率高于甲组。
结论:在整个过程中对骨科手术的患者进行护理干预,整体效果明显,有助于患者术后恢复,值得实施推广。
【关键词】护理干预;骨科手术;下肢静脉血栓;效果分析[ 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9)03-0119-01骨科手术是当前常见的一种手术方式,指的是血液不能正常凝结和深静脉内引起静脉回流性障碍的疾病,患者处在制动的状态下。
由于长期不能运动,容易出现下肢静脉血栓的情况。
在整个过程中需要进行有效的护理指导,护理干预有重要的作用,在整个过程中需要按照要求实施。
为了分析护理干预在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选择符合研究要求的骨科住院患者作为案例,随机分为甲组和乙组,分别实施的是常规护理和护理干预方式,护理后对结果分析。
详细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74例骨科住院患者作为案例,随机分为甲组和乙组。
其中甲组最大患者和最小患者分别是50岁和24岁,年龄均数是35岁,乙组最大患者和最小患者是56岁和25岁,年龄均数是36岁。
此外甲组和乙组的男女比例和病程资料对比基本无差异,对比现有的患者一般资料(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在本次研究中甲组实施的是常规性护理方式,按照流程要求进行,对患者实施常规教育,增加对疾病了解程度。
乙组实施的是护理干预方式,如下:(1)健康指导在整个过程中需要实施的是健康指导,告知患者患病的原因和影响因素等。
在整个过程中进行全面的健康宣传和指导,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主动配合接受治疗。
(2)心理护理骨科患者可能存在焦虑和急躁等情绪,依从性差,护理人员要求强化对心理状态的关注,指导患者放松情绪,帮助患者积极主动接受护理指导。
观察护理干预对预防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
观察护理干预对预防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在细致骨折手术后患者中开展护理干预对于预防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的效果。
方法将2018年2月至2018年6月在本院接受手术治疗后的下肢骨折患者中的38例设为观察组,均采用综合性护理干预,将2018年7月至2018年11月在本院行手术治疗的下肢骨折患者中的39例设为对照组,均采取一般护理干预。
对比两组患者不同护理干预模式下的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以及并发症情况。
结果观察组中患者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以及并发症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临床上在下肢骨折手术后患者中开展综合性护理干预有利于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同时减少术后相关并发症发生,增进手术治疗效果,辅助患者术后尽早康复。
【关键词】深静脉血栓;下肢骨折;综合护理干预;并发症;切口下肢骨折是比较常见的一种骨科临床疾病,患者患上该病会感受到很大的痛苦,下肢功能也会急剧衰退,从而对正常的生活和工作造成影响。
目前我国治疗下肢骨折最有效的方法是手术,但是在接受了手术之后患者大都需要长时间的卧床休养,在此期间患肢不能动,十分容易导致血栓的出现,进一步危害身体健康[1]。
因此在手术之后实施有效护理干预是手术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本文就以此为课题,选取部分患者作为观察对象进行对照研究,探究分析综合护理干预在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实际效果和应用价值,现将报道整理如下。
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将2018年2月至2018年6月在本院接受手术治疗后的下肢骨折患者中的38例设为观察组,将2018年7月至2018年11月在本院行手术治疗的下肢骨折患者中的39例设为对照组。
全体患者的病情均与下肢骨骨折诊断标准相符合。
观察组中患者男性21例,女性17例,年龄在18岁至6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8.16±0.56)岁,其中有8例为股骨颈骨折,有15例为股骨干骨折,有15例为胫腓骨骨折;对照组中患者男性20例,女性19例,年龄在19岁至6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9.55±0.61)岁,其中有10例为股骨颈骨折,有16例为股骨干骨折,有13例为胫腓骨骨折。
护理干预对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作用 尹萍
护理干预对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作用尹萍摘要】目的:观察和探讨护理干预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
方法:选择于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80例的骨科术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患者。
对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对观察组患者护理干预,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及相关症状。
结果:护理干预组患者的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和下肢肿胀发生率,以及治疗后一周内的下肢体温温度,均显著低于常规护理组患者,并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护理干预能够降低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并缓解相应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护理干预;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26-0293-02骨科术后患者因为行动不便,手术后多卧床休息,造成血流缓慢,造成了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临床并发症严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1-3]。
为了更好的预防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我院选择于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80例的骨科术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护理干预对预防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疗效,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于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80例的骨科术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患者。
观察组,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19例,年龄32至75岁,平均年龄(56.3±6.9)岁。
对照组,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22例,年龄29至80岁,平均年龄(54.3±7.2)岁。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对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措施,如对症治疗,支持治疗,维持电解质平衡。
对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护理干预。
探究护理干预对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作用
探究护理干预对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作用摘要:目的探究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进行护理干预的预防效果。
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7年5月来我院就诊的46例骨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
对照组23例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实验组23例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并发症预防护理干预。
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
结果对照组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7.4%,观察组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4.3%,两组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采用预防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可以让骨科术后的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几率得到显著降低,让患者能够更好地康复,起到良好的并发症预防作用,具有临床应用的借鉴价值。
关键词:护理干预;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下肢静脉血栓主要是指血液在患者下肢静脉内出现非正常凝结现象,其为外科手术中常见并发症之一。
这种症状会引起肺栓塞,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品质。
相关文献指出,在骨科患者术后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可全面降低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
为了全面证实该理论的公允性,结合实际情况,本文选择2016年5月-2017年5月来我院就诊的46例骨科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对部分患者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取得满意成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 1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5月-2017年5月来我院就诊的46例骨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对照组23例,其中男12例,女11例,年龄22-76岁,平均年龄(51.6±8.6)岁;实验组23例,其中男13例,女10例,年龄23-76岁,平均年龄(51.8±8.4)岁。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 2方法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包括了围手术期的手术准备、抗感染护理、用药帮助等常规措施,对于病情严重手术患者进行重点监护。
优质护理干预对预防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
优质护理干预对预防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摘要】本文旨在探讨优质护理干预对预防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
首先介绍了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然后阐述了优质护理干预的定义。
接着分析了优质护理干预在预防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了具体措施。
最后通过相关研究和案例分析验证了优质护理干预的有效性。
结论部分指出了优质护理干预是预防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手段,并提出了未来研究方向。
优质护理干预在预防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具有重要意义,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推广应用。
【关键词】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优质护理、干预、预防、影响、风险、措施、研究案例、有效手段、未来研究方向、总结。
1. 引言1.1 研究背景骨科手术是治疗骨骼与关节疾病最常见的方法之一,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术后并发症中较为严重的一种。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危害严重的疾病,若不及时发现和治疗,可能会导致肺栓塞等严重后果。
预防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显得尤为重要。
本研究旨在探讨优质护理干预对预防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为提高骨科手术术后的护理质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供依据和参考。
通过对优质护理干预的定义、作用机制、具体措施以及相关研究和案例分析的探讨,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有效的护理方案,促进患者康复。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优质护理干预对预防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
通过对患者进行高质量的护理干预,可以有效减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提高手术后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活质量。
通过本研究,我们希望能够深入了解优质护理干预在这一领域中的作用机制,并为临床实践提供更为科学的护理方法和策略。
通过明确研究目的,可以为实际护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为预防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提供更为有效的护理措施,从而进一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患者的治疗效果。
通过本研究,我们也可以为护理干预的发展方向提供指导,促进优质护理的普及和应用,为患者的康复和治疗带来更多的益处。
护理干预对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作用 陈淑娟
护理干预对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作用陈淑娟发表时间:2016-12-28T16:02:27.027Z 来源:《医师在线》2016年11月上第21期作者:陈淑娟[导读] 应当增加患者进行信息反馈的方式,通过患者的主动信息反馈,加强对患者的术后并发症管理,从而提高治疗护理的整体质量。
(江苏省常州市中医医院骨伤一科,江苏,常州,213000)摘要:目的:通过临床实证观察验证护理干预措施对经骨科手术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治疗预防效果。
方法:择取我院骨科收治的50例骨科手术病例,随机分组为25例实验组病例和25例对照组病例。
分别施行一般护理措施和系统护理干预,着重研究对比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病情况。
结果:施行综合护理干预的实验组病例产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仅有1例(4%),对照组病例存在6例(24%),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施行综合性护理干预措施将有效预防经骨科手术的患者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这类并发症,具有临床广泛推广的价值。
关键词:护理干预;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作用下肢深静脉血栓是当前经骨科手术后的患者最容易出现的一种术后并发症,严重影响着处于术后恢复状态的患者其身体健康。
若不及时处理和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这类术后并发症,将会产生患者致残、丧失行动能力、并发肺栓或者直接危及生命,是严重威胁着患者健康的并发症,必须着重进行预防和护理,因此针对其的预防护理研究非常具有临床意义。
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随机抽取我院在2015年1月-2015年12月间骨科所接诊收治的50例经骨科手术后的患者作为此次临床对比实验的样本,其中包括5例股骨颈骨折、6例股骨头坏死、25例股骨干骨折、14例骨盆骨折。
按照随机分组的方式,将此批病例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5例。
经过比较分析,此次划分的两组病例在病患的年龄状况、性别、原发疾病情况,经过统计学对比不具有明显差异,因此不影响此后进行的对比分析。
护理干预对预防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
护理干预对预防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王琴凤【摘要】目的:研究护理干预对预防骨科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6年1月骨科收治的42例行手术治疗的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1例,分别给予常规护理和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护理满意度、深静脉血栓形成率及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100%,对照组为80.9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4.76% (1/21),对照组为23.81% (5/21),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为(13.1±2.5)d,对照组为(19.2±3.5)d,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科手术后,给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可以明显降低深静脉血栓形成率,缩短患者住院时间,从而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期刊名称】《上海医药》【年(卷),期】2017(038)002【总页数】3页(P30-32)【关键词】深静脉血栓;护理干预;骨科手术【作者】王琴凤【作者单位】江西省东乡县人民医院,江西东乡3318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73.6骨科疾病患者大多病情严重,行为受到限制,而且疼痛比较严重[1]。
临床骨科疾病有髌骨、髋部等处骨折及尺神经损伤等,主要采用手术治疗[2]。
骨科手术后容易形成深静脉血栓,病情进展严重时,还会引起患者脑栓塞、肺栓塞等并发症,使患者生命受到威胁。
深静脉血栓多发生于患者骨折术后制动期,影响愈合[3]。
随着临床护理服务的进步,临床护理效果也受到医务人员与患者家属的关注[4]。
本研究探讨临床护理对骨科手术的干预效果。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4年1月—2016年1月东乡县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42例行手术治疗的骨折患者,根据随机数字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1例。
对照组中男14例,女7例,年龄20~70岁,平均(55.6±6.1)岁;髌骨骨折7例,髋部骨折5例,尺神经损伤3例,粉碎性骨折6例。
护理干预对预防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疗效分析
护理干预对预防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疗效分析摘要:目的文章主要针对护理干预对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进行分析研究。
方法30例骨科住院患者,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各15例。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骨科术后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效果。
结果对照组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40.00%(6/15);研究组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6.67%(1/15)。
研究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58,P<0.05)。
结论骨科患者术后进行护理干预可有效减少和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有助于患者术后康复,临床应用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干预引言下肢深静脉血栓是骨科手术后较为多见的一种周围血管疾病,是指血液在下肢深静脉内凝结,堵塞静脉腔,使得静脉回流受阻,临床表现主要为下肢疼痛、肿胀和浅静脉怒张等。
有文献报道,血栓引起的静脉瓣膜功能障碍以及合并的肺栓塞是导致患者致残和致死的主要危险因素,不仅对患者术后康复和预后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同时还将导致患者丧失劳动力,甚至致死。
所以护理人员对骨科手术治疗患者术后采取积极护理干预,对减少或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本研究探讨了护理干预对预防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疗效,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16年10月~2017年6月骨科住院患者30例,排除严重器官病变、无法配合完成研究患者。
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各15例。
研究组患者男8例,女7例,年龄22~73岁,平均年龄(45.35±10.75)岁;对照组患者男9例,女6例,年龄23~74岁,平均年龄(44.65±10.55)岁。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参与研究的患者及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研究在伦理委员会批准下进行。
护理干预对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作用分析
护理干预对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作用分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骨科手术是一种常见的手术方式,但术后并发症也时常发生,其中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就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指在下肢深静脉内形成血凝块,造成血流受阻的疾病,严重者可导致肺栓塞甚至危及生命。
预防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至关重要。
近年来,护理干预在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护理干预通过对患者进行监测、宣教、康复指导等手段,有效地减少了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护理干预包括术后早期活动、使用压力袜、注意水电解质平衡等多方面措施,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护理保障。
本研究旨在分析护理干预对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作用,通过总结现有研究成果和临床经验,为临床提供指导,提高预防和管理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
【2000字】。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护理干预对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作用,为临床提供更有效的预防和治疗策略。
具体目的包括:1. 分析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和危害,探讨为什么需要进行预防;2. 探讨护理干预在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中的具体作用机制和效果;3. 分析不同护理干预措施的优缺点,为临床提供参考;4. 评价护理干预在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中的效果,总结其临床应用价值;5. 探讨护理干预在实际临床中的应用情况和挑战,为进一步研究提出建议和展望。
通过本研究,旨在为提高骨科术后患者的生存质量、减少并发症发生率提供依据,促进临床护理实践的持续改进和发展。
1.3 研究意义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康复。
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和手术治疗的广泛应用,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
对于如何有效预防和控制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科研价值。
本研究旨在探讨护理干预对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作用,并通过系统性分析和总结,为临床护理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进一步提升患者治疗效果和提高生存质量。
综合护理干预对下肢骨折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
综合护理干预对下肢骨折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发表时间:2017-12-14T13:52:42.947Z 来源:《心理医生》2017年32期作者:童亚慧[导读] 下肢骨折患者在围手术期最长出现的一种严重并发症就是下肢深静脉血栓。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江苏苏州 215006)【摘要】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预防下肢骨折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效果。
方法:将我院自2016年1月—2016年12月间收治的120例下肢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0例,研究组患者给予综合护理措施进行干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两组患者预防深静脉血栓的效果。
结果:研究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6.67%,明显少于对照组26.67%(P<0.05);研究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75.00%(P<0.05)。
结论:综合护理干预会有效防止下肢骨折患者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提高护理满意度,效果明显,可推广使用。
【关键词】下肢骨折;深静脉血栓;护理干预【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32-0205-02下肢骨折患者在围手术期最长出现的一种严重并发症就是下肢深静脉血栓,主要是指静脉血液在下肢深静脉血管内凝结,患者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会对其身心健康和生活能力造成较为严重的影响[1]。
大量临床研究证实,在患者治疗的过程中实施有效的护理会有效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本研究将我院过去一年中收治的120例下肢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部分患者给予综合护理干预的方式进护理,取得了较好的护理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资料将我院骨外科自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间收治的下肢骨折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0例,其中研究组男33例,女27例,年龄32~77岁,平均年龄51.62±4.19岁;对照组男34例,女26例,年龄34~78岁,平均年龄52.21±3.98岁;两组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护理干预对股骨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
作者:霍志平
来源:《中外医学研究》2015年第05期
【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股骨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
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1年1月-2014年6月收治的80例股骨骨折内固定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
观察组实施护理干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后3 d的凝血功能情况,并统计两组术后1周下肢血管超声检查结果。
结果:观察组术后3 d的凝血功能指标TT和APTT均明显短于对照组,Fib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护理;股骨骨折;下肢深静脉血栓
中图分类号 R683.4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5-0073-03
骨科大手术如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后等需要进行常规的预防血栓形成治疗,目的在于预防术后形成的下肢深静脉血栓[1]。
其中药物使用的预防效果已经得到大多数学者认可,但存在增加围手术期出血相关并发症的风险,而机械性预防治疗虽能避免药物治疗出血相关并发症,但其治疗繁琐,需要患者主动配合,且治疗时机上需要严格把握[2]。
故各种预防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方法各有优缺点,临床上需要结合各种预防手段来提高临床效果[3]。
本研究主要探讨股骨骨折术后护理干预在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方面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1年1月-2014年6月收治的80例股骨骨折内固定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在全身麻醉气管插管下完成手术,且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并申报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按照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40例患者中,男25例,女15例,年龄18~50岁,平均(36.5±5.5)岁;受伤部位:左侧16例,右侧24例;对照组40例患者中,男
26例,女14例,年龄18~50岁,平均(36.6±5.4)岁;受伤部位:左侧17例,右侧23例。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及受伤部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如一般护理、术后护理常规、肢体制动指导等,一旦发生深静脉血栓报告医师进行对症支持治疗。
1.2.2 观察组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护理干预措施,具体如下。
1.2.2.1 心理护理护理人员于术前对患者进行详细的健康教育指导,向患者讲解股骨骨折内固定相关知识及术后恢复要点等围术期注意事项,为患者介绍手术、麻醉方式以及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和并发症的预防方法,尤其是针对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进行重点讲解,必要时请以往患者进行现身说法或者播放影视资料为患者提供参考,如有机会,则请曾经发生该并发症的患者进行亲身感受现场说教,并结合告知康复治疗的效果,消除患者恐惧和焦虑心理,增强患者战胜疾病信心,提高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度,争取患者主动配合。
1.2.2.2 术前干预术前应对患者的血常规尤其是血小板计数以及凝血常规各指标做到心中有数,一旦发现异常需及时汇报医师进行干预。
饮食上建议患者以低脂高蛋白、富含纤维素饮食为主,多补充新鲜蔬果,注意保持大便通畅。
术前在床上进行逆行适应性的功能锻炼,如下肢制动后的腓肠肌、股四头肌的主动伸缩、配合咳嗽和深呼吸等,以利于术后静脉回流。
术前嘱咐患者戒烟至少1周,尤其是对于合并有血管损伤者尤为重要。
尽量戒酒,以减少对血管伸缩和舒张功能的影响。
1.2.2.3 术后早期干预建议患者术后进行早期的功能锻炼,尤其是在麻醉苏醒后需建议患者进行主动与被动相结合的功能锻炼,以更好地促进下肢静脉回流。
其中主动运动以股四头肌、臀大肌、腓肠肌的等长收缩运动为主,并结合患肢踝、膝关节的被动屈伸运动。
嘱咐陪护人员对其患肢肌肉进行适当力度的按摩和热敷,达到促进血液循环的目的。
术后将患肢适当垫高,髋关节和膝关节进行适当的屈曲动作,以减少下肢淤血。
保持术后引流管路的通畅,将引流袋放置于伤口最低位置,并定期对引流管进行挤压,以确保引流的通畅,注意观察引流液的量及性质,当引流液过多时应及时更换,当引流液为持续的鲜红色血液时应及时通知医师进行处理。
针对患者术后肢体的皮肤温度、颜色以及感觉运动等功能,尤其是下肢肿胀、疼痛情况做好密切的护理观察,必要时对患肢使用弹力绷带进行加压以便更好地减少术后静脉瘀滞。
严禁术后在患侧肢体开通静脉,进行输液,减少药物对静脉内膜的损伤,以及因药物渗漏而出现的肢体肿胀甚至疼痛,而混淆与深静脉血栓早期的临床症状。
定时复查患者凝血功能,一旦发现异常,及时使用药物进行干预,避免凝血功能的严重异常而诱发深静脉血栓形成。
1.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后3 d的凝血功能情况,并统计两组术后1周下肢血管超声检查结果。
其中两组术后1周下肢血管超声检查主要靶血管为股静脉。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术后3 d凝血功能比较
观察组术后3 d的凝血功能指标TT和APTT均明显短于对照组,Fib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术后1周下肢血管超声检查结果比较
观察组术后1周血管完全堵塞发生率2.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7.3143,P=0.0068),见表2。
3 讨论
骨折后下肢静脉栓塞其来源大多为腓肠肌的静脉丛或者髂静脉到股静脉之间部位,临床如未能得到及时的诊断与治疗将引起严重后果,甚至并发急性肺栓塞而危及患者生命[4]。
尤其是针对术后出现不明原因的下肢肿胀、疼痛,并伴有小腿后侧的深压痛以及浅表的静脉曲张等,需要提高临床重视,及时进行下肢血管超声检查,早期排除术后有下肢静脉的血栓形成以及形成血栓的范围[5]。
一经确诊,应立即对患肢进行制动,防止血栓栓子的脱落而造成肺、心或者脑等重要脏器的栓塞,并联合积极的抗凝、溶栓处理[6]。
以往研究提示,联合使用药物与机械取栓或滤栓措施能有效降低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栓塞发生率[7]。
其中较为常用的药物有抗凝、抗血小板药物以及低分子右旋糖酐等,但此类药物存在诱发出血可能,故临床使用上需要加强护理监护[8]。
另外机械性预防措施则包括抬高患肢,鼓励患者主动收缩下肢肌肉等功能锻炼,以利于术后的下肢静脉回流[9]。
本研究术后3 d,观察组凝血功能各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其原因可能是,观察组注意定时复查患者凝血功能,一旦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师进行干预。
注意术后加强对患者的全面观察十分重要,做好倾听者,对于及时发现护理相关问题具有积极意义[10]。
观察组术后1周血管完全堵塞发生率2.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通过本组研究笔者认为,有效的护理干预对于预防股骨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陈东峰,白波,卢伟杰,等.骨水泥激活兔血小板促进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实验研究[J].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2013,1(1):52-55.
[2]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中国骨科大手术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指南[J].中华关节外科杂志,2009,3(3):38.
[3]赵磊淼,徐刚,金亚平.骨关节置换术后三种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方法比较[J].浙江实用医学,2013,18(6):419-420,438.
[4]刘建,都定元,向小勇.机械预防和药物预防创伤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观察[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12,37(5):453-457.
[5]吴智钢,王臻,郭征,等.骨肿瘤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15例的临床观察[J].临床军医杂志,2011,39(3):480-482.
[6]唐本强,郭卫,燕太强.成人膝部骨肿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2012,6(4):541-547.
[7]王建新,薛滨勇,苏艳.低分子肝素对中老年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作用[J].海南医学,2011,22(15):11-13.
[8]李江涛,齐尚锋.低分子肝素防治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研究进展[J].辽宁医学院学报,2009,30(4):373-375.
[9]杨炜,赵美丽,陆建平,等.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老年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诊断中的价值[J].中国医疗设备,2012,27(7):167-169.
[10]周卫敏,李峰郁,高雅丽.护理干预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中的应用[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31(3):229-230.
[11]宋佳璐,王丽燕,史淑芳.骨科围术期对深静脉血栓栓塞症的护理干预[J].临床医药实践,2013,22(12):940-942.
[12]常红,刘淑珍,岳鹏,等.间歇式充气压力泵预防缺血性脑卒中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7):714-715.
(收稿日期:2014-10-05)(编辑:欧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