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发黄身面眼悉黄如金色
病例
邓某,女性,41岁。
主诉:平素心悸、气短,加重伴发热3天。
现病史:患者原患“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闭锁不全”,经常心悸、气短,头晕,失眠多梦,劳累后即胸闷气促,3日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心跳殊甚,气促呼吸困难,经医院检查为心内膜炎。
就诊时发热,心悸气短,面色淡白,头晕,纳食尚可,失眠多梦。
检查:舌质红,苔薄白,脉细数时有间歇。
钱某,男性,74岁。
主诉:心悸气短10年,心动过缓4年。
现病史:患者于1994年因阵发性心前区绞痛伴心慌气短而入县人民医院内科,确诊为“冠心病心绞痛”,以后多次入院治疗。
2001年出现心动过缓,心率最慢时为40次/分,一般为44---50次/分,考虑为SSS,先后服用过阿托品、消心痛、丹参片及中药汤剂,疗效不明显。
2005年5月23日住入我院中医病房。
诊见:胸闷,夜间尤甚,心悸气短,伴体倦乏力,畏寒,纳少,大便调,小便调,舌质暗苔薄白,脉沉细涩。
张某,女性,42岁,农民。
主诉:经行前后心烦失眠,舌糜烂3个月。
现病史:患者平素月经正常,23岁结婚,孕4产1人流3。
3个月前因和家人斗气,出现经期心烦失眠,口腔粘膜及舌背右侧糜烂红赤1周,舌或颊内生黄白色的溃疡点,呈圆形或者椭圆形,疼痛,进食尤甚。
呈周期性发作,用抗生素、维生素等治疗乏效。
就诊时初见上述症状外,尚见口渴引饮,口臭,尿赤,便秘。
诊时月经将潮。
检查:舌尖红绛,苔黄而干,脉滑数。
张某,男性,70岁,干部。
主诉:突发胸骨后闷痛,冷汗,右手麻木持续10分钟。
现病史:患者于1992年发现高血压,一般在130—140/110毫米汞柱左右,时感头晕。
1993年查血脂偏高,2004—2005年曾有两次心绞痛发作,但心电图阴性。
近来工作较忙,在入院当天中午与他人谈话之际,突发胸骨后闷痛,冷汗,右手麻木,约持续10分钟,经用硝酸甘油含片后疼痛缓解,但4小时后又有类似发作,伴呕吐,遂入院治疗。
诊见:形体肥胖,神志清,精神差,唇无紫绀,胸闷憋气,胸痛痛有定处,身重困倦,脉弦,舌质胖暗,边有齿痕,苔黄腻。
中医治黄七法
即调和 肝脾 法 。肝 胆 疾 病 影 响 胃, 和 法在 治 疗 黄 疸 过 程 故 中运用 广泛 。和 法并不 仅 限于小 柴 胡 汤 。逍 遥 散 、 四逆 散 、 胡 柴 疏 肝散 以及 大柴 胡汤等 亦属 此法 。多用 于 慢性 肝 炎 、 囊 炎 、 胆 胆 石症 等 。如 大排石 汤治疗 胆 石症 , 组成 为柴 胡 、 其 白芍 、 香 、 木 生 大黄、 黄芩 、 制半 夏各 9克 , 实 1 枳 O克 、 连 6 、 黄 克 吴萸 3克 、 明 玄 粉1 3 5— O克 , 即大 柴胡 汤 合 左 金 丸 加 味 , 治疗 胆 管 结 石 属 肝郁 气 滞者 , 症见 胁下 或心 窝部作 痛 , 引及 肩 背 , 闷暖 气 , 伴 泛 恶 胸 或 呕吐, 口苦 咽干 , 发黄 疸 , 苔 薄 自或 黄 , 弦或 带数 。从 病 机 并 舌 脉 来看 , 既有肝 郁气 滞 , 有 脾 胃湿 热 。气 机 阻滞 以致 湿热 不清 , 又 湿 热不 清造 成 郁 久 发 黄 , 治 宜 调 和 肝 脾 , 用 理 气 之 品 。当 故 配 然, 理气 药不 能过 于香燥 。
综 述
21 0 0年 l 0月 第 4 卷
第 1 期 O
健 康 天 地
中 医 治 黄 七 法
赵 希 林
中医 对黄 疸 的认 识 与研 究 历 史悠 久 , 经历 代 医 家 的 不 断 发 展 , 成 了完 整 的 理 论 体 系 , 累 了 丰 富 的 治疗 经 验 。直 至 今 形 积 天, 中医在 黄疸 类 疾 病 的 医疗 实 践 中仍 然起 着 不 可 替 代 的 重 要 作 用 。对 中医 黄疸 证 治 史 进 行 系 统 的考 察 , 究 其 理论 发展 的 探 规律 , 汇集 历代 黄 疸治 法和 方药 , 中医黄 疸证 治 的 进一 步 发展 为 提 供史 实 依据 , 颇有 意义 的课 题 。分析 部分 黄疸 方药 。 金 元 是 宋 是 黄疸 证 治 由辨病 为 主转 向辨 证为 主 的时 期 。一方 面 , 《 在 诸病 源 候论 》 《 急 千金 要方 》 《 、备 和 于金 翼 方》 的影 响下 , 宋 官修 等 北 的《 太平 圣 惠方 》 《 济 总录 》 、圣 中黄疸 辨 病 繁复 之 于 极点 。而 与 此 同时 , 祗和 、 堪 、 贶 、 完 素 、 元 素 等 医家 提 出 了 阴 阳 韩 史 王 刘 张 黄论、 湿热 ( ) 等 多 种 理论 , 展 了黄疸 辨 证论 治 , 成 了 辨 寒 论 发 完 证 理论 与 I床 实践 的结 合 , } 缶 与五 疸 等辨 病学 说 分庭 抗 礼 , 逐 渐 并
吃什么去胎毒
吃什么去胎毒什么是胎毒在医学上是没有“胎毒”这种说法的。
所谓“胎毒”,其实就是婴儿脂溢性皮炎,症状表现为在婴儿皮肤上的皮疹现象,这种病症可能与母亲的内热体质有关。
民间说的胎毒,从中医上讲,即为内热。
“清胎毒”在我国南方比较流行,老一辈人认为南方的气候和水质属于热性,很湿热。
所以,孕妇在分娩前都要做去胎毒的工作,否则宝宝出生后皮肤就容易长疮、红疹等。
其中最为流传的一款清胎毒方:一小撮白莲须加一个鸡蛋,三碗水煲成一碗水,快要煲好时加冰糖或红糖即可。
民间还有其他各式各样的“清胎毒”方法。
在我国东南沿海、江南一带,人们认为胎儿在母体中染了毒气,出生之后若不除去,将来会引发许多疾病,如黄疸、湿疹、鹅口疮等,因此要服解胎毒的中药。
常用的中药有黄连、朱砂、牛黄等。
这是不可取的,因为上述疾病各有病因,不能简单地用胎毒来解释。
相反,有些中药不适合婴儿。
例如,黄连苦,有寒性,可以损伤婴儿的胃部功能,影响消化、吸收;朱砂含有汞和硫磺,对婴儿有一定的毒性;牛黄是食草动物的胆石,苦,性凉,不宜单味服用。
从西医的角度看来,怀孕期并没有所谓的胎毒。
如果孕妇在孕期大鱼大肉大吃大补,吃过多的孕妇奶粉,食用过量的辛辣和煎炸食物,就会加重身体内的热气,很有可能会传给胎儿,而导致宝宝湿疹等。
虽然会导致湿疹,但西医并不建议孕妇食用含有药物成分的食物来去除。
建议在孕期的饮食上注重科学合理膳食,既要吃一些补的食物保证营养的摄入,同时也应多吃各类蔬菜、水果,确保摄入各种营养素。
胎毒是什么症状一般来说,宝宝的胎毒症状分为胎毒发热、胎毒发寒、胎毒发搐和胎毒发黄等几种。
每一种症状的表现都不同:胎毒发热——遍身壮热,口闭面赤,呼吸气热,眼胞浮肿,气急喘满,啼叫惊烦,小便短赤,大便秘结。
胎毒发寒——面色青白,昏昏多眼,吮乳泻白,呼吸气冷,身起寒栗,曲足握拳,腥痛啼叫不休,或口噤不开。
胎毒发搐——频频作搐,身热面青,牙关紧闭,气逆痰鸣,腰直身僵,双目上视,啼声不出。
《千金翼方》黄胆第三
《千金翼方》黄胆第三论三首,方二十八首,针灸二十法论曰∶凡遇时行热病,多必内瘀着黄,但用瓜丁散纳鼻中,令黄汁出,乃愈。
即于后不复病黄者矣。
常须用心警候,病患四肢身面微似有黄气,须用瓜丁散,不得令散漫,失候必大危矣。
特忌酒面,犯者死。
黄胆,目黄不除,瓜丁散方∶瓜丁细末,如一大豆许,纳鼻中,令病患深吸取入鼻中,黄水出,瘥。
凡人无故忽然振寒,便发黄,皮肤黄曲尘出,小便赤少,大便时闭,气力无异食饮不妨,已服诸汤,余热不除,久黄者,苦参散主之,方∶苦参黄连黄柏黄芩大黄瓜丁葶苈(熬,各一两)上七味,捣筛为散。
饮服方寸匕,当大吐,吐者日一服;不吐者,日再,亦得下。
服药五日,知,可消息;不知,可更服之。
小半夏汤治黄胆,小便色不异,欲自利,腹满而喘,不可除热,热除必哕,哕者。
半夏(一升,洗去滑)生姜(半斤)上二味,切。
以水一斗,煮取二升,分再服。
(一法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黄胆身目皆黄,皮肉曲尘出者方。
茵陈(一把,切)栀子仁(二十四枚)石膏(一斤)上三味,以水五升,煮二味,取二升半,去滓,以猛火烧石膏令赤,投汤中,沸定,服一升,覆取汗,周身以粉粉之,不汗更服。
黄胆腹满,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此为表和里实,当下之,宜大黄汤。
方∶大黄黄柏硝石(各四两)栀子(十五枚,擘)上四味,咀。
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下硝石,煮取一升,先食,顿服之。
茵陈汤主时行黄胆,结热,面目、四肢通黄,干呕,大便不通,小便赤黄似柏汁,腹茵陈半夏(洗,各二两)生姜(四两,切)大黄(二两半)芍药白术(各一两半)栀子(擘)上一十二味,咀。
以水四斗,煮取九升七合,分十服。
又方∶黄蒸汁三升,顿服即瘥。
又方∶蔓荆子五升,末服方寸匕,日三,数日验。
又方∶黄蒸麦面猪矢(各一升)上三味,以水五升,渍一宿,旦绞去滓,服一升,覆取汗出。
大茵陈汤主内实热盛发黄,黄如金色,脉浮大滑实紧数者。
夫发黄者,多是酒客,劳热食少,胃中热,或湿毒内热者,故黄如金色方。
茵陈(一两半)大黄茯苓前胡白术(各三两)黄柏(一两半)栀子仁(二十枚)黄芩栝上一十一味,咀。
【茵陈蒿汤】
【茵陈蒿汤】[⽅药]茵陈蒿六两(30克)栀⼦⼗四枚(擘)(15克)⼤黄⼆两(去⽪)(9克)[煎服]上三味,以⽔⼀⽃⼆升,先煮茵陈减六升,内⼆味,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现代⽤法:⽔煎⼆次温服)。
[原⽂]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
但头汗出,⾝⽆汗,剂颈⽽还,⼩便不利,渴引⽔浆者,此为瘀热在⾥,⾝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
(236)伤寒七⼋⽇,⾝黄如橘⼦⾊,⼩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
(260)[解说]湿热发黄,⾥有结滞。
临床以黄疸、⼩便不利、发热、⽆汗、腹满、便秘、苔黄腻、脉滑数为辨。
⽅⽤茵陈清热利湿,并疏利肝胆,为除黄之要药;栀⼦屈曲下⾏,清泄三焦;⼤黄通利⼤便,导热下⾏。
使湿热去,肝胆畅,三焦通⽽⼩便利。
以本⽅加减化裁,可⼴泛应⽤于急性黄疸性肝炎、胆囊炎、胆⽯症、钩端螺旋体病等所引起的黄疸,属阳黄者。
[运⽤]⼀、瘅热刘渡⾈医案:孙某某,男,55岁,1992年4⽉21⽇初诊。
三年前,洗浴之后汗出为多,吃了两个橘⼦,突感胸腹之中灼热不堪,从此不能吃⾯⾷及鸡鸭鱼⾁等荤菜,甚则也不能饮热⽔,如有触犯,则胸腹之中顿发灼热,令⼈烦扰为苦,必须饮进冷⽔则得安,虽属数九隆冬,只能饮凉⽔⽽不能饮热⽔。
去医院检查,各项指标未见异常,多⽅医治⽆效,专程由东北来京请刘⽼诊治。
经询问,患者素⽇⼝⼲咽燥,腹胀,⼩便短黄,⼤便⼲,数⽇⼀⾏。
视其⾆质红绛苔⽩腻,切其脉弦⽽滑。
据脉证特点,辨为“瘅热之病,《⾦匮》则谓¨⾕疸"。
乃脾胃湿热蕴郁,影响肝胆疏通代谢之能疏⽅:柴胡茵陈蒿汤。
为病。
治法:清热利湿,以通六腑,疏利肝胆,以助疏泄。
疏⽅:柴胡茵陈蒿汤。
柴胡15克,黄芩10克,茵陈15克,栀⼦10克,⼤黄4克。
服药7剂,⾃觉胃中舒适,⼤便所下秽浊为多,腹中胀满减半。
⼝渴欲饮冷⽔,⾆红、苔⽩腻,转⽅⽤芳⾹化浊,苦寒清热之法:脉滑数等症未去,此乃湿热交蒸之邪,仍未驱尽,转⽅⽤芳⾹化浊,苦寒清热之法:佩兰12克,黄芩10克,黄连10克,黄柏10克,栀⼦10克。
一株足以震撼世界的神奇小草[原创]
⼀株⾜以震撼世界的神奇⼩草[原创]⼀株⾜以震撼世界的神奇⼩草[原创]四,寻根究底他虽然不是⼀个中医药否定论者,但在接触粘粘草之前的⼏⼗年中,他从来不看中医,也基本上不吃中药。
粘粘草彻底改变了他对中医药的看法,他说:“我真正体会到了中医药的博⼤精深。
”粘粘草为什么对多种疑难病都有这么好的疗效?它是⼀种什么药?它含有什么成分?它的作⽤机理是什么?这些问题⼀直縈绕在他的⼼头,他决⼼寻根究底,弄清楚这是⼀种什么样的药。
⾸先要弄清楚粘粘草是⼀种什么植物。
在当地民间,有三种植物都叫粘粘草:⿁针草,鶴虱和琉璃草。
粘粘草之⼀──⿁针草,菊科⼀年⽣草本植物。
粘粘草之⼆──鶴虱,双⼦叶植物药菊科植物天名精的果实。
粘粘草之三──琉璃草,紫草科琉璃草属植物。
这三种植物都有药⽤作⽤,那么,究竟是哪⼀种粘粘草呢?他请陈翠华帶他去采集标本。
在郊区⼀⽚荒草地上,陈翠华指着⼀丛开着蓝⾊⼩花的植物说,就是这种粘粘草。
这种植物最显著的特征是长着⼀串串帶有吻钩的⼩盘,⼈⼀不⼩⼼从中⾛过,这些⼩盘就会⼀串串的紧紧粘附在⼈的⾐服上,让你不胜其烦。
他将标本帶回家,找来《全国中草药汇编》查对。
《全国中草药汇编》于1978年出版,分上、下两册,1020页,收载中草药4000余种,按笔画检索。
粘粘草的“粘”字,⼗⼀画,在⽬录中,在⼗⼀画⾥却检索不到“粘”字。
好在每⼀种药物都附有插图,他只得按图索骥,⼀页页地查找。
翻到下册第455页,他眼睛⼀亮:就是它了!书上是这样记载的:“贴⾻散别名拦路虎粘粘娘猪尾巴⼤琉璃草来源为紫草科琉璃草属植物琉璃草Cynoglossum zeylanicum(Vahl)Thunb.ex Lehm.以根和叶⼊药。
性味功能微苦、寒;清热利湿、活⾎调经。
主治⽤法肝炎、⽉经不调、⽩带、⽔肿。
外⽤治疗疮疖痈肿、毒蛇咬伤、跌打损伤,⾻折。
”琉璃草,⼀个不俗的名字,就是这种粘粘草的⼤号了。
琉璃草为紫草科琉璃草属植物。
他到图书馆查阅,在互联⽹上搜索,到民间⾛访,到野外考察……希望找到更多关于琉璃草及琉璃草属植物的资料。
身边的中药——茵陈
身边的中药——茵陈一、概述茵陈,为菊科植物滨蒿或茵陈蒿的地上部分。
多年生草本或半灌木状,茎直立,高0.5~1m,基部木质化,表面黄棕色,具纵条纹,多分枝上部叶羽头分裂,3裂或不裂,近无毛,头状花序小而多,密集成复总状,花期9~10月,果期10~12月。
春季幼苗时采收或秋季花蕾长成至花初开时采割,除去杂质和老茎,晒干。
春季采收的习称“绵茵陈”,秋季采割的称“花茵陈”。
茵陈具清热利湿、利胆退黄之功效,主治黄疸性疾病、小便不利、湿疮瘙痒、传染性黄疸型肝炎等症。
药理学研究证实,茵陈具有保肝利胆、镇痛消炎、抗病原微生物、调节免疫和心血管系统、抗肿瘤、调节血糖血脂等作用,被广泛应用于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胆汁性肝硬化、药物性肝损伤等多种临床疾病。
茵陈主产于陕西、河北、山西等省,其中陕西产者称西茵陈,质量最佳,其他各省、区产者,多自产自销。
二、来源考证茵陈,本草记载见于《神农本草经》:“味苦,平。
主治风寒湿热邪气,热结黄疸。
”《景岳全书》:“味苦微辛,气微寒,阴中微阳,入足太阳经。
用此者,用其利湿逐热,故能通关节,解热滞,疗天行时疾,热狂头痛,利小水。
”《本草经疏》:“茵陈,其主风湿寒热,邪气热结,黄疸,通身发黄,小便不利及头热,皆湿热在阳明、太阴所生病也。
苦寒能燥湿除热,湿热去,则诸症自退矣。
除湿散热结之要药也。
”根据历代本草中的记载可知,茵陈药用部位为全草。
三、用法与用量茵陈一般药用6~15g。
外用适量,煎汤熏洗;亦可春季采摘嫩茎叶供食用。
四、主治风湿寒热邪气,热结黄疸,久服轻身益气耐老,面白长年,治通身发黄,小便不利,降低头热,去伏瘕,通关节,去滞热。
五、相关配伍古方多用于黄疸、湿温、湿疹、湿疮等症状。
1、《伤寒论》茵陈蒿汤:茵陈、栀子、大黄。
治伤寒八、九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
2、《玉机微义》:茵陈、附子、干姜、灸甘草。
治寒湿阴黄,手足逆冷,脉沉微细等。
3、《食医心镜》茵陈羹:除大热、黄胆,伤寒头痛,风热瘴疟,利小便。
大茵陈汤的功效与作用
大茵陈汤的功效与作用中国古代很早已使用单味药物治疗疾病。
经过长期的医疗实践,又学会将几种药物配合起来,经过煎煮制成汤液,即是我们所说的方剂。
今天为大家介绍大茵陈汤这种方剂。
【处方】茵陈黄柏各4.5克大黄白术各9克黄芩栝楼根甘草茯苓前胡枳实各3克栀子10枚【制法】上十一味,哎咀。
【功能主治】主实热内盛,周身黄如金色,脉浮大滑实紧数者。
【用法用量】用水900毫升,煮取300毫升,分三次服。
得快下,即停服。
【摘录】《备急千金要方》卷十【处方】茵陈蒿2两,黄柏2两,大黄1两,甘草1两,人参1两,栀子14枚,黄连1两。
【制法】上切。
【功能主治】谷疸发寒热,不可食,食即头眩,心中不安。
【用法用量】水1斗,煮得3升,分3服。
【摘录】《医心方》卷十引《深师方》【处方】茵陈1两半,黄柏1两半,大黄3两,白术3两,黄芩1两,栝楼根1两,甘草1两,茯苓1两,前胡1两,枳实1两,栀子20枚。
【功能主治】内实热盛发黄,黄如金色,脉浮大滑实紧数者。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
以水9升,煮取3升,分3服。
得快下,消息3-4日,更治之。
【各家论述】《千金方衍义》:发黄本乎湿热,湿热本乎脾虚。
此以枳、术、苓、甘加入茵陈蒿汤中,助脾逐湿;佐以前胡、栝楼下气通津,黄柏、黄芩燥湿清火,皆本经治诸热黄疸之专药。
较茵陈蒿功力倍常,因以大字衔之。
【摘录】《千金》卷十在了解了大茵陈汤这味方剂之后,我们不妨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试一试。
相信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125条
【每⽇⼀诵】伤寒论第125条第125条太阳病,⾝黄,脉沉结,少腹硬。
⼩便不利者,为⽆⾎也。
⼩便⾃利,其⼈如狂者,⾎证谛也,抵当汤主之。
导读:历代伤寒学者对《伤寒论》多有注释,受个⼈认知所限,不免有所偏颇,读者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临床,注重⾃我理解。
毕竟,尽信书则不如⽆书!⽂末有留⾔,⼤家可以发表⾃⼰的注解,⼀起提⾼!⾦·成⽆⼰《注解伤寒论》⾝黄脉沉结,少腹硬,⼩便不利者,胃热发黄也,可与茵陈汤。
⾝黄,脉沉结,少腹硬,⼩便⾃利,其⼈如狂者,⾮胃中瘀热,为热结下焦⽽为蓄⾎也,与抵当汤以下蓄⾎。
清·吴谦《医宗⾦鉴》此承上条详其脉证,互发其义也。
太阳病,⽆论中风、伤寒,但⾝黄脉⼤,腹满⼩便不利兼头汗出者,乃湿热之黄,⾮瘀⾎也。
今⾝黄,脉沉结,少腹,⼩便⾃利,其⼈如狂者,则是⾎证,⾮湿热也,故宜抵当汤以攻其⾎。
⽅有执⽈:谛,审也。
⾔如此为⾎证审实,⽆复可疑,必须抵当汤,勉⼈勿⼆之意。
程知⽈:⾝黄,脉沉结,少腹,三者皆下焦蓄⾎之证。
然尚与胃热发黄证相近,故当以⼩便辨之。
其少腹满⽽⼩便不利者,则为⽆形之⽓病,属茵陈证也;其少腹⽽⼩便⾃利者,则为有形之⾎证,属抵当⽆可疑矣。
汪琥⽈:按本⽂云:⼩便不利者之下,仲景不⾔治法。
成注云:可与茵陈汤。
『补亡论』云:与五苓散。
后条辨云:属茵陈五苓散。
此三⽅可选⽽⽤之。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太阳病发黄与狂,有⽓⾎之分。
⼩便不利⽽发黄者,病在⽓分,⿇黄连翘⾚⼩⾖汤症也。
若⼩便⾃利⽽发狂者,病在⾎分,抵当汤症也。
湿热留于⽪肤⽽发黄,卫⽓不⾏之故也。
燥⾎结于膀胱⽽发黄,营⽓不敷之故也。
沉为在⾥,凡下后热⼊之症,如结胸、发黄、蓄⾎,其脉必沉。
或紧、或微、或结,在乎受病之轻重,⽽不可以因症分也。
⽔结、⾎结,俱是膀胱病,故皆少腹硬满。
⼩便不利是⽔结,⼩便⾃利是⾎结。
如字,助语辞。
若以如字实讲,与蓄⾎发狂分轻重,则谬矣。
清·黄元御《伤寒悬解》⾝黄,脉沉结,少腹硬,是皆⾎瘀之脉证。
太婆的中药敷面偏方
太婆的中药敷面偏方这位“太婆”是老中医,针对干黄皮肤给出了这么一个方子:白芷50g,白术50g,白蒺藜50g,白芍50g,白芨50g,白僵蚕50g,白茯苓100g,研成粉末,再用冷开水调和敷脸,主治面黄,面上色斑。
这几味药在中药店都是最常见的中药,拿了方子去药店,药师都很快就会配好,一点都不麻烦。
白茯苓去黄效果很好,但要注意一点,研末的时候研3遍才够细(一般的中药店都有研磨机)。
用法是:晚上睡觉前,冷开水调和敷脸,40分钟左右,这期间可以做任何事情。
如果皮肤允许(即没有出现无法忍受的红辣),可以连用3天,停一天,皮肤有所改善后可改为间隔1-2天用一次。
但要注意,如果用后不适请停用,毕竟是药物!还需要提醒的是,用完后按照平常护肤程序使用其他护肤品,注意补水保湿。
印度皇妃的秘方蜂蜜15毫升,鸡蛋一个,脱脂牛奶50毫升,汁一茶匙,面粉少许。
据说这种是印度一位王妃发明的,可净化、滋润肌肤,使肌肤变得白皙透明、柔软细致。
制作方法很简单,就是先在面粉中加入鸡蛋,搅拌均匀,后加入牛奶、蜂蜜以及柠檬汁再次搅拌即可。
均匀涂于脸上,15分钟后先以温水冲洗干净,再用冷水洗脸。
温水、冷水可反复交替数次,这样更有助于收缩毛孔。
古代美人的“三白汤”这是一种流传比较广泛的中医美容方,据明代(16世纪)医学著作《医学入门》记载:“白芍、白术、白茯苓各5克,甘草克,水煎,温服”,后来四处流传。
此方配伍精当,适于气寒导致的、萎黄、、色素沉着等。
可以直接到药店购买这4种药,用水煎汤喝。
如果嫌麻烦,还可以自制袋泡茶,取白术、白芍、白茯苓各150克,甘草75克,分别研成粗粉末,混合均匀,装入30个小包中,每天取1包用沸水冲泡,当茶喝。
芦荟珍珠粉面糊准备三指宽二指长的面带斑点的芦荟叶去刺洗干净,然后是一块三厘米长的黄瓜、1/4鸡蛋清、2-3克珍珠粉、适量的面粉(用做调稀稠)。
将芦荟、黄瓜放入榨汁机榨汁后倒入小碗,然后放入蛋清、珍珠粉、适量面粉调成糊,以不往下流淌为准。
《儒门事亲》水肿黄胆第十五
《儒门事亲》水肿黄胆第十五
水肿黄胆第十五
治通身黄肿
瓜蒂(焙干,三四钱)
上为细末。
每用半字,于鼻内吹上,日一度,并吹三日。
如不愈,后用黄芩末之,煎汤五钱下。
治蛊气
取环肠草,不以多少,曝干,水煎,利小便为度。
治黄胆面目遍身如金色
瓜蒂(一十四个)母丁香(一个)黍米(四十九粒)
上先捣瓜蒂为末,次入二味,同为细末。
每用半字,夜卧,令病患先噙水一口,两鼻内各半字,吐了水,令病患便睡,至夜或明日,取下黄水,旋用熟帛了,直候取水定,便服黄连散。
病轻者五日,重半月。
黄连散
治黄胆,大小便秘涩壅热。
黄连(三两)川大黄(一两,锉碎,醋拌,炒过用之)黄芩甘草(炙,各一两)
上为细末。
每服二钱,食后温水调下,一日三服。
治水肿,不利小便,非其法也。
故《内经》云∶湿气在上,以苦吐之;湿气在下,以苦泻之。
吐泻后,长服益元散加海金沙,煎以长流水服之,则愈矣。
大忌脚膝上针刺出水,取一时之效,后必死矣;尤忌房室、湿面、酒、醋盐味,犯之必死。
木通散
治水肿。
海金沙舶上茴香巴戟大戟甘遂芫花木通滑石通草(以上各等份)
上为细末。
每服三钱,以大麦面和作饼子,如当二钱大,烂嚼,生姜汤送下。
奇效良方3
奇效良方3[卷之三十七] 五疸门五疸之病,诸书所载甚繁,其证不过有五∶一曰黄汗,二曰黄胆,三曰谷疸,四曰酒疸,五曰女劳疸。
黄汗为病,身体俱肿,汗出不渴,其汗能染衣,黄如柏汁,此由脾胃有热汗出,或风所闭热结,其汗黄也。
黄胆食已即饥,遍身俱黄,卧时身体带青带赤,增寒壮热,此饮酒食过度,脏腑热,水谷并积于脾胃,风湿相搏,热气熏蒸,发于阴部,其人必呕,发于阳部,其人必振寒而后热。
谷疸之证,食毕即头眩,心中怫郁不安,遍身发黄,此脾胃有热,因大饥过食所伤胃气所致也。
酒疸之病,身目发黄,心中懊痛,足胫满,小便黄,面发赤斑,此由饥中饮酒,大醉当风,入水所致。
女劳疸者,身目俱黄,发热恶寒,小腹满急,小便不利,此由过于劳伤,极于房室之后,入水所致,多渴腹胀者难治。
丹溪论云∶不必分其五等,皆湿热而成。
此证譬犹酱曲,湿与热搏,气不得透,郁而生黄。
五疸之分,皆是前人之所注。
且如张长沙谓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心中懊,身必发黄,脉来浮滑紧数,乃热蓄阳明胃经,可作阳明实发黄。
朱肱云∶病患寒湿在里不散,热蓄于脾胃,而腠理不开,瘀热与宿谷相搏,郁蒸而发黄也。
且如伤寒当汗不汗,当利小便不利,亦生黄。
夫脾属土,而受水湿发黄者有之,脉来沉细而无力,身冷而黄,为寒热搏于太阴脾经,当作阴证治之。
又有蓄血一证,小便自利,大便黑色,其人发狂,乃为瘀血蓄在下焦而发黄也。
若嗜酒之人,多致发黄,盖酒性大热,热与湿搏于胃中,而黄发于外,其证外无热,内则小便不利,胸中如啖蒜薤状,当心足下皆热,久远则成黑疸。
脉若浮滑,腹满欲呕吐者,必先吐之,脉若沉滑,腹满大便秘者,必先下之。
又有卒然发黄,心满而喘,命在须臾者,为之卒黄,但心战发热是也。
大概疸病,渴者难治,不渴者易治。
疸毒入腹,喘满者危;脉洪大,大便利而渴者死;脉微小,小便利不渴者生;寸口无脉,鼻气冷者亦不治。
又有口淡怔忡,耳鸣脚弱,或微寒热,小便赤白浊,又当作虚证治之,不可妄用凉药,愈伤血气。
治法分利湿热,最为切当,临病之际,在乎脉证辨之。
黄疸五脏辨证初探
黄疸五脏辨证初探肖碧跃(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长沙,410007)【摘要】以文献研究为基础,以藏象理论为指导原则,论述了五脏发黄的病理生理基础、病机、证候特点,并提出了相应的治则治法和临床常用方药,初步探讨黄疸病五脏辨证规律。
【关键词】黄疸五脏辨证黄疸,是以目黄、皮肤黄、小便黄为基本临床特征的一种病证。
历代医家对黄疸分证主要有五疸分证法、阴阳分证法,也有人从六经辨证进行过论述,但均未言及五脏辨证。
本文试从五脏的整体观出发,对黄疸的五脏辨证作初步探讨,以供临床参考。
1.脾病发黄脾病发黄的证治理论研究是历代医家阐述得最为完整、最为丰富。
《素问·禁服第四十八》曰:“……黄为脾”,将“黄”与“脾”联系在一起,黄是脾之本色,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曰:“黄疸之病,由脾胃气实,而外有温气乘之,变生热。
脾与胃合,候肌肉,俱象土,气色黄。
胃为水谷之海,热搏水谷之气,蕴积成黄,蒸发于外”,故外现黄色。
张仲景进一步提出“脾色必黄”,明确将“黄疸”与“脾”联系在一起。
脾胃属土,土色黄,脾胃为气机升降枢纽,同时又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因此无论是积热蒸发阻滞气机,还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基础重点学科资助肖碧跃,女,1974-,讲师,从事经典著作教学与科研5年。
是脾虚化源不足,肌肤失养,土之本色外露,都可致黄色。
临床上除黄疸症状,尚有脘腹胀满、食欲减退、恶心欲呕等脾胃功能失调诸证。
湿热困脾,如湿热并重,面目肌肤发黄,色鲜明如橘子色,口渴, 腹满, 小便黄短, 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可用茵陈蒿汤清热利湿退热,如并见腹胀,大便秘结,热重于湿,可用大黄硝石汤脾通腑泄热退黄;如湿重于热,舌苔白腻,脉缓,则以利湿为主,佐以清热退黄,方用茵陈五苓散加味。
寒湿困脾,黄疸,黄而晦暗,神疲,肢冷, 苔白,脉迟或浮缓等,可用茵陈附子干姜汤或茵陈术附汤温化寒湿,振运中阳。
如脾气亏虚明显,可用茵陈四君子汤健脾渗湿退黄。
2.肝病发黄《素问·玉机真脏论》指出:“……弗治,肝传之脾,病名曰脾风,发瘴,腹中热,烦心出黄”。
黄疸(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中医诊疗方案
黄疸(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中医诊疗方案(2018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临床诊疗术语》[1]及《中医内科学》[2]。
(1)以身目发黄、胁肋疼痛、小便黄赤、倦怠乏力为主症;(2)以口干、口苦、纳呆腹胀、瘙痒、脘腹痞满、发热等为次症;(3)必须具备目睛黄染,再结合起病特点、肝功能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等可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发布的《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2015)》[3]。
(1)患者存在胆汁淤积的临床表现及生物化学改变;(2)胆道成像具备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典型的影像学特征;(3)除外其他因素引起胆汁淤积,若胆道成像未见明显异常发现,但其他原因不能解释的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疑诊者,需肝活组织检查进一步确诊或除外小胆管型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
(二)证候诊断参照《中医内科学常见病诊疗指南》[4]。
1.阳黄(1)湿热兼表证:面目俱黄,发热恶寒,胸胁闷痛,口渴而不欲饮,小便黄赤,大便干结,泛泛欲呕,胁肋作痛,苔白腻,脉弦浮数。
(2)肝胆湿热证:胁肋胀痛或灼热疼痛,口苦口黏,胸闷纳呆,恶心呕吐,小便黄赤,大便不爽,或兼有身目发黄。
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3)瘀热互结证:黄疸较深,稽留不退,皮肤瘙痒,抓后有细小出血点及瘀斑,右胁刺痛,口咽干燥,大便色浅或灰白,小便深黄,女子或见月事不调,舌质暗红,苔少,脉实有力或弦涩。
2.阴黄(1)肝郁脾虚证:身目发黄时间较长,右胁胀痛,食欲不振,肢体倦怠乏力,心悸气短,食少腹胀,瘙痒,舌淡苔黄,脉弦。
(2)寒湿内停证:黄疸较深,色泽晦暗,经月不解,皮肤瘙痒,或右胁不适,或神疲乏力,形寒肢冷,食少脘痞,小便黄而清冷,大便色浅或灰白,舌体胖,舌质暗淡,苔白滑,脉沉缓。
(3)脾肾阳虚证:黄疸晦暗不泽,脘闷腹胀,食欲减退,神疲畏寒,倦怠乏力,四肢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濡细或沉迟。
中医耳鼻喉科(医学高级):金匮要略必看考点
中医耳鼻喉科(医学高级):金匮要略必看考点1、多选栝楼瞿麦丸的配伍特点是()A.温阳不伤津B.酸收不敛邪C.润燥不碍阳D.淡渗不劫阴E.辛散不耗气正确答案:A, C, D2、多选头目晕眩可见于哪些方证((江南博哥))A.泽泻汤证B.五苓散证C.苓桂术甘汤证D.小半夏加茯苓汤证E.苓桂五味甘草汤证正确答案:A, B, C, D, E3、单选患者诸肢节疼痛,身体尪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每逢阴雨天加重,舌质红,苔薄白,脉弦,应选用()A.桂枝附子汤B.白术附子汤C.甘草附子汤D.乌头赤石脂丸E.桂枝芍药知母汤正确答案:E4、单选冲任虚寒兼有瘀血的崩漏,治方用()A.小建中汤B.胶艾汤C.当归芍药散D.温经汤E.下瘀血汤正确答案:D5、多选下列哪些是仲景提出的消渴病病机()A.肺胃热盛B.胃热亢盛C.肾气亏虚D.肝气郁结E.湿热下注正确答案:A, B, C6、多选治疗风湿在表使用微汗的机理是()A.温扶表阳,扶助卫气B.卫阳之气,周流全身C.营卫畅通,邪有去路D.气血旺盛,正胜邪退E.缓缓蒸发,风湿俱去正确答案:A, B, C, E7、单选乌头汤的主治病证是()A.肢节疼痛,身体尪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B.脚气冲心C.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D.历节不可屈伸,疼痛E.湿家身烦疼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乌头汤,温经散寒,除湿止痛,主治寒湿偏胜之历节病。
寒湿俱盛,留滞关节,痹阻筋脉,气血运行不畅,故身体多处关节疼痛、肿大,甚至屈伸不利,日久则见关节变形。
其病变关节不热不红,多为固定疼痛或呈冷痛,得温则减,遇寒加剧,或局部喜热敷,脉象沉紧。
8、多选泻心汤主治()A.吐血B.便血C.衄血D.咯血E.崩漏下血正确答案:A, C9、单选栝蒌瞿麦丸主治的是()A.肺胃热盛的消渴B.肾气亏虚的消渴C.湿热夹瘀的小便不利D.脾肾亏虚的小便不利E.上燥下寒的小便不利正确答案:E10、多选《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篇根据病因,将黄疸分为哪几类()A.谷疸B.酒疸C.女劳疸D.黑疸E.黄家正确答案:A, B, C11、单选王某,女,36岁,患痰饮病,症见咳呛时作,咯吐少量黏痰,口干咽燥,午后潮热,颧红心烦,手足心热,盗汗,胸胁闷痛,舌红少苔,脉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治发黄身面眼悉黄如金色,小便如浓煮蘖汁,众医不能疗者方。
茵、栀子(各二两)、黄芩、柴胡、升麻、大黄(各三两)、龙胆(二两)。
右七味俰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七合,分三服,若身体蠃去大黄加栀子人五六两生地黄一升,(延年秘录无茵有栀子四两栝楼三两芒消二两近效方加枳实二两)夫黄发已久变作
桃皮色,心下有坚呕逆不下饮食,小便极赤少,四肢逆冷,脉深沉极微细迟者,不宜服此方,得下必变? ],宜与大茵汤,除大黄与生地黄五两,服汤尽,消息看脉小浮出形小见,不甚沉微,便可治也,脉浮见者,黄当明,不复作桃皮色,心下自宽也,(大茵汤方出次後十一味者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