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文献综述资料
最新 生态文明概念的文献综述-精品
生态文明概念的文献综述当前有关生态文明的界定很多,学界认识并不统一,尚未发展出一个受到普遍接受的经典定义。
不同论者使用的生态文明概念常常“名同而实异”,不利于学术交流,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生态文明理论的“各说各话”。
尤为重要的是,一些分歧已触及生态文明的性质定位这一根本问题,继而影响到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方向,急需慎思明辨,加以厘清。
本文在此抛砖引玉,以推动问题之解决。
一、生态文明界定的基本分野当前学界在生态文明界定上的主要分歧在于,生态文明究竟是一种独立的“文明类型”(或称“文明形态”、“社会形态”),还是任何文明都有的“构成要素”(或称“方面”、“社会结构”、“文明形式”、“文明的子系统”),对这两种观点,本文分别称为生态文明的“类型说”和“要素说”。
“类型说”是当前学界主流,其从历史分期角度把生态文明界定为文明演进到高级阶段的一种新类型,典型表述如:“生态文明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新的社会形态,是人类社会在渔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新的人类文明。
”①“大自然给人类敲响了警钟,历史呼唤着新的文明时代的到来。
这种新的文明,可以称为后工业文明,也可以称为生态文明,即人与自然相互协调共同发展的新文明。
”②“人类发展史的实践表明,生态文明是有别于任何一种文明的崭新文明形态,其产生和发展具有必然的历史演进轨迹,即人类原始文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
”③“如果从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这一视角来观察人类文明形态的演变发展,那么可以说,生态文明作为一种后工业文明,是人类社会一种新的文明形态,是人类迄今最高的文明形态。
”④可以看出,类型说中的生态文明具有:(1)时间上的新颖性,是人类文明的新形态,具有“后工业”或“后现代”指向;(2)内容上的整体性,作为一种独立的文明类型,包含构成文明的各种要素;(3)价值上的进步性,比以往文明更加“环境友好”,是真正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的高级文明。
生态文明建设总体情况汇报
生态文明建设总体情况汇报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也是全球环境保护的重要议题。
近年来,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就,总体情况如下:
首先,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生态环境保
护工作,加大生态修复力度,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各地积极开展植树造林、湿地保护、水土保持等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果,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
其次,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重要突破。
在生态环境治理方面,我国加大了
污染治理力度,大气、水质、土壤等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同时,我国还大力推进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建立了一系列自然保护区和生态保护红线,有效保护了珍稀濒危物种和生态系统。
再次,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全面进展。
在政策法规方面,我国出台了一系
列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建立了健全的生态文明建设体系和政策体系,推动了生态文明建设全面进展。
同时,我国还加强了生态文明建设宣传教育,提高了公众环保意识和参与度,形成了全社会共同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氛围。
最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国际认可。
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
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加大了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同时,我国还与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开展了生态环境合作,取得了一系列积极成果,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
总的来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更大成就,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构建美丽中国作出更大贡献。
新世纪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研究述评
t i o n c o ns t r u c t i o n.
Ke y w o r d s e c o l o i g c l a c i v i l i z a t i o n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 r e s e a r c h
s t a t u s ; e v lu a a t i o n i n d e x s y s t e m; r e v i e w
研究现状 评价 指标体 系 述评 网” 以关键 词“ 生态文 明建 设 ” 进行检 索 , 从2 0 0 1年到 2 0 1 6
关键词
生态文 明建设
A Re v i e w o f S t u d i e s o n t h e Co n s t r u c t i o n o f Ec o l o g i c a l Ci v i l i z a i t o n i n Ch i n a s i n c e t h e Ne w Ce n t u r y/ /Xu J i e , Z h a o
t u y ,i r t c o nt i n ue d t o h ea t up,wi t h r i c h a nd v a r i e d r e s e a r c h c o n—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文献综述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综述政法学院 10级行政管理一班100203017 李少爽 100203018 李胜男摘要:本文旨在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现状做出基本综述,为“五位一体”的建设提供支持。
文章分为四个部分:一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概况,二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内容研究,三为我国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四为结语评价。
总的来说,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逐步形成以点带面、以局部促整体、各方面协调发展的立体的发展模式,但在实践上存在滞差,需要在实践执行方面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中国生态文明综述1 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概况1.1生态文明的内涵和特征生态文明是在工业文明产生的资源枯竭、环境破坏、生态失衡等问题已经严重阻滞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促动人们重新审视并从根本上改变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寻求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提出的。
多数学者都认同它是指关于人与生态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物质成果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潘岳《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一文从文化价值观的角度,指出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为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1。
郇庆治在《环境政治国际比较》中认为,生态文明应该是基于后工业主义社会的,在新的价值理念——即传统经济理性服从于社会与生态理性——的基础上,人类生活方式的重建,它应该是一种基于多元原则、共享原则与合作原则的文明2。
宋林飞在《生态文明的理论与实践》中提出,生态文明主张认识自然规律,坚持可持续发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要保护生态、修复生态,更要建设生态3。
在这方面只是由于侧重点不同,而对其内涵的实质性争议不多。
对于生态文明的内涵的界定还有以下几种:(1)生态文明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有学者提出,狭义的生态文明,一般仅限于经济方面。
广义的生态文明,则囊括1潘岳.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绿叶,2006.10 潘岳。
中国严峻的社会难题2郇庆治.环境政治国际比较.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 23宋林飞.生态文明的理论与实践..南京社会科学2007. 12整个社会的各个方面,不仅要求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而且也要求实现人与人的和谐,是全方位的和谐”4。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研究综述
1 生态文明内涵综述生态文明自提出之后,国内不同研究领域对生态文明的内涵有不同的定义。
主要是以下几种观点:第一个公开明确生态文明概念的科学家就是我国著名生态学家叶谦吉,他在1987年首次向学术界明确了“生态文明”一词的概念,他指出:“所谓生态文明就是人类既从自然获利,也能为自然创造财富,也就是说,我们人类在改造自然之时又要保护自然,这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就是生态文明”。
这个概念充分地说明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重要性,它是生态文明建设最基本的一步。
潘岳在其发表的《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一书中对生态文明这样定义:生态文明是指在人、自然、社会发展的关系处理当中,人类必须遵循自然的客观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在这个过程中所得到的物质与精神的成果之和。
也可以理解为,生态文明是指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形成良性循环、达到和谐共生,至此达到一种持续繁荣且全面发展的文化伦理形态。
最后是国家林业局对生态文明内涵的定义:生态文明是指,在工业文明发展已经比较成熟的基础上,我国人类用一种文明并且进步的眼光与态度和自然相处,用各种方法努力优化自然与人的关系,用积极的态度建设有序良好的生态运行机制,在这个过程中人类所取得物质、精神以及制度方面全部成果的总和就是生态文明。
在以上学者对生态文明的定义的基础上,结合经济学相关理论,本人对生态文明有着自己的理解:生态文明就是人口、资源、环境共同达到最优状态,且经济保持稳步增长。
资源和环境在经济学里就是一种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即任何人都不能因为自己消费而排出他人对该物品的消费,具体而言,公共物品的性质可以根据经济学里有名的“公地的悲剧”得到,它告诉我们公共物品被过度使用之后会造成全体成员的利益受损,这实质上是产权界定不清晰所造成的,这里的产权包括所有权、使用权、占有权、处分权和收益权,产权界定的不清晰导致理性人在计算个人成本时忽略了其行为导致的社会成本。
正如许多企业作为理性人,只计个人的经济利益,过度开采矿山造成严重的污染,直接导致经济效益小于对社会环境的破坏。
生态文明建设相关文献
生态文明建设相关文献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生态系统失衡的情况也越来越突出。
为了解决环境问题,我国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
本文将就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探究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及其实践。
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文明建设纲要》均明确提出,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是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健康的前提,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生态文明建设是指通过各种手段,提升生态环境品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实现可持续发展。
实践中,生态文明建设包括了很多方面,例如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减少污染排放、低碳发展、生态保护和修复、节能减排、创建生态文化等。
通过这些举措,可以达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提升人民生活品质的目的。
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采取了多种措施。
一方面,实施精准环保政策,加大环保监管力度。
例如,推行“最严环保法”,对违规排污行为实施严厉处罚,强化了对企业环保情况的全过程监管,保障了环境治理的实效性。
另一方面,开展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
例如,推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大规模开展荒漠化治理,对滥采滥挖造成的生态破坏进行修复,提高生态环境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同时,推进节能减排、低碳发展。
例如,提高清洁能源的使用比例,推广新能源汽车,加强能源技术创新,使得我国在减少碳排放和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不仅在于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健康,更在于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促进可持续发展。
只有加强环境保护,才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民生幸福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形成共识,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节约用水、垃圾分类、节能减排等,共同建设美丽家园,让绿色之芽茁壮成长。
国内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研究综述
经济,实现一定程度的跨越式发展,促进数字内蒙古的发展。
二、结语与讨论本文从文献计量与可视化的角度对“数字内蒙古”的研究进行了全面的量化分析,从结果来看,关于数字内蒙古的发展研究取得了一定成绩,近年来研究数量不断上升。
但仍需要更加深入的研究。
首先,发表的期刊范围很广,涉及经济、通信、传媒、农业等,相对集中于经济类、科技发展类期刊,但相对数量不足。
期刊的质量不高,不能引起国内相关领域的专家重视。
其次,研究者形成的研究网络不算紧密,只有少数几位作者形成小团体,多数研究者是独立作者,未来应该加强作者之间的交流,提高合著率,促进不同作者及不同机构之间的信息流通,实现跨部门、跨机构的著者群,形成更多成熟的研究团队。
作者的单位来源和职称不是很高,也说明研究的薄弱,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
第三,通过对文献关键词的分析可知,文献研究内容宽泛,研究主题不够深入。
主要是着眼于基础设施建设,对于数字内蒙古在各行业的发展缺乏深入探讨,未来应在更多成熟的研究团队中针对各自不同领域做深入的研究。
作者单位:内蒙古党校信息管理部责任编辑:康静参考文献:[1] /a/321370385_120034727[2] 王运锋,夏德宏,颜尧妹. 社会网络分析与可视化工具NetDraw 的应用案例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08(4):85-89)[3] 刘军. 整体网分析讲义:UCINET 软件实用指南[M]. 上海:格致出版社,2009[4] 文献题录信息统计分析工具SATI[EB/OL].[5] 中国“互联网 +”数字经济指数(2018)[R]. 腾讯研究院, 2018-4.[6] 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司. 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18 [R].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8-12.■文/秦凤梅 曹渊渤国内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研究综述党的十八大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一个重要思想是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
生态文明制度是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行为准则。
关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生态文明建设
关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生态文明建设新中国成立以来,生态文明建设一直是中国政府和人民关注和重视的重要领域。
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中国始终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国家发展的战略位置,不断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就。
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和社会矛盾,生态环境面临严重破坏,水土流失、荒漠扩张、水资源严重污染等问题十分严重。
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乡建设的加速进行,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政府开始加大了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力度,制定了一系列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政策和法规,逐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政府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将生态环境保护置于经济发展的重要位置上来,引导各地区不断探索绿色发展之路,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双赢。
在全国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就。
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加大了生态环境保护力度。
包括修订和实施了重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建立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效机制等。
通过这些措施,中国逐步建立起了一套完善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有效保护了国家的生态环境。
中国加大了对环境恶化和生态破坏行为的打击力度。
不断完善环境监测和评估体系,强化了对环境违法行为的严惩力度,确保了环境违法行为的公开、透明和严惩,有效遏制了环境违法行为的发生。
中国开展了一系列生态环境保护的实践活动,包括植树造林、湿地保护、水土保持等,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这些实践活动的开展,不仅使得国家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的改善,也进一步激发了社会各界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热情。
在国际层面上,中国也积极参与了全球环境治理,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了中国的智慧和力量。
中国多次承诺并履行了减排目标,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为全球生态环境的改善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在未来,中国将继续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力度,全面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我国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培育文献综述
交流与探讨2020年9月(下)/ 总第269期115引 言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美丽中国”作为执政理念并正式写入党章,明确提出“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
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贡献。
”不难看出,生态文明建设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日益迫切。
高校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肥沃土壤,大学生也将是未来社会的中流砥柱。
因此,高校针对大学生有效性地开展生态文明观教育对于“美丽中国”建设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如果高校能够高度重视并积极有效开展生态文明教育,这对于生态文明建设背景、政策制度的宣传,生态文明行为习惯的塑造、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美丽校园的建设等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终将聚力于伟大的“美丽中国”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1]。
本文主要从纵向与横向两个维度对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分析与思考。
从纵向的角度回顾并分析了现有研究成果,更深入全面地理解了生态文明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从横向的角度分析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研究的主要侧重点;在此基础上总结现有研究成果的不足、思考进一步研究的策略。
1 生态文明相关概念界定1.1 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根据历史发展的需要,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新型文明形态。
“1987年中国著名生态学佳叶谦吉教授在学术界首次明确使用生态文明概念,他认为,所谓生态文明就是人类既获利于自然,又还利于自然,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又保护自然,人与自然之间保持着和谐统一的关系。
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综述
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综述首先,生态文明建设是指在发展过程中,充分考虑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一种发展观。
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目标是通过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态效益,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已经纳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成为我国发展的基本战略之一、过去几年,我国通过加强环境治理,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同时,中国还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推动全球环境保护,促进国际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前世代需求的基础上,不破坏和耗尽自然资源,也不破坏生态系统保障未来世代发展需求的发展方式。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既关乎经济,也关乎社会和环境的综合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原则是“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即在资源利用上注重节约和高效,强调环境保护,以及维护社会公正和经济发展的平衡。
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在于能够在保障人类需求的同时,给予未来世代更好的发展空间,并且减少对环境的损害。
在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我国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
首先,在政策层面,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管理,推动绿色发展。
其次,在技术层面,我国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治理能力,加快绿色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再次,在产业层面,我国鼓励发展绿色产业,加大对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的支持力度,推动经济结构调整。
最后,在社会层面,我国加强环境教育和宣传,增强公众环境保护意识和行动能力,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环境保护的良好氛围。
然而,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还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仍然存在,发展速度与环境治理的进度不平衡。
其次,传统产业结构仍然占主导地位,对资源的过度依赖和过度消耗仍是制约因素之一、再次,社会公众环境保护意识和行动能力有待提高,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依然严重。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我们需要进一步完善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法规,加大对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的投入力度,培养更多的环保人才,提高全社会的环保意识。
生态文明研究综述
思想 理念 的提 出, 标志着我 国生态文明建设 的正式开始 。 十八 大会议上 ,党 中央将生态文 明建设提升到更高的战略层面 , 并 将其 与经济建设 、 政 治建设 、 文化建设 、 社会建设 并列 , 构成 中
国特 色 社 会 主 义事 业 “ 五 位 一体 ” 的总体布局。 这 标 志着 我 国 生 态文明建设进入大 力推进阶段 。 十八 界 i 中 全 会 提 出 , 建 设 生 态文 明, 必须建立系统完 整的生态文 明制度体系 , 实行最严 十 各
类 带来 了负面 的消极 影响 。 恩格 斯在《自然辩证 法》 一书 中又
说: “ 我们统治 然界之外 的人似 的; 我们对 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 量, 就在 于我们能够认识 和正确运用 自然规律 , 要 比其他一切
牛物都强” 。
第 3 3 卷第 3 3期
Vo l | 33 No. 3 3
企 业 技 术 开 发
TECHNOLOGI CAL DEVELOPMENT OF ENTERPRI SE
2 0 1 4年 1 1 月
NO V. 201 4
生 态文 明研 究 综述
刘 朔 B
( 中共青海省委党校 现代科技教研部 , 青海 西宁 8 1 0 0 0 1 )
摘 要: 近年 来, 随 着 全 球 生 态与 环 境 问 题 的 日益 恶 化 , 生 态 文 明 已成 为人 们 关 注 的 焦点 。 对 于生 态文 明 的 研 究 可 谓 层 出不 穷 ,
众说纷 纭。 在十八 大后 , “ 五位一体” 的总布局, 更是将 生态文明建设提 高一个重要 高度。 相对西方的研究而言 , 我 国生态文明理 论与实践的探 索有 着不 同发展轨迹 。 文章拟从生态文明的理论 渊源及发展 、 生态文明的定义及科 学内涵、 生态文 明建设路径研 究三个方面对我 国生 态文明的研究现状进行简要 的概括 及梳理 , 为更深入 的研 究生态文 明建设奠定基础 。 关键 词: 生态文明理论发展 ; 生态文明科学 内涵 ; 生态文明建设路 径
生态文明文献综述
生态文明文献综述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也日益严重,针对这一问题,生态文明这一范畴进入人们的视野。
生态文明是现代文明的高级形态,生态文明的提出意味着人与自然的关系达到了一个更高的文明程度。
对于这一范畴的内涵、价值、特征、与科学技术及科学发展观的关系的思想内容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现将近年来的研究讨论情况综述如下。
关键词:生态、生态文明、理论研究、综述引言:科技的进步和现代工业文明的飞速发展,极大的改变了人类的生存空间和生存境遇,人类享受到丰饶的物质财富,同时也致使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发生前所未有的割裂、疏远和冲突,生态危机的警钟频频敲响,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使人类进入一个严峻的时代。
文章首先介绍了国内外生态文明理论研究的发展历程,继而阐述了生态文明的内涵和特征,最后展望了我国生态文明理论研究的方向。
通过对传统的思想和行为方式进行反思,人们意识到,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生态危机,起因并非生态系统本身而在于我们的文化系统,这种反思的结果导致了生态文明的产生。
一、生态文明的发展和世界上其他国家一样,我国在经济发展中也遇到了环境恶化这个棘手的难题。
目前,我国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不断加剧,并正向农村蔓延。
在一些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地区,环境污染尤为突出。
森林减少、沙漠扩大、草原退化、水土流失、物种灭绝等生态破坏问题也日趋严重。
环境恶化目前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影响社会安定、危害公众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成为威胁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而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口的持续增长又给我国的资源和环境带来了更大的压力和冲击。
90年代,产生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与实践,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提出了全球性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进一步为生态文明社会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真正拉开了生态文明时代的序幕。
本世纪初,人们应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构建生态文明的理论体系。
关于生态文明的文献综述(精选合集)
关于生态文明的文献综述(精选合集)第一篇:关于生态文明的文献综述关于生态文明的文献综述摘要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其基础与核心是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共同发展,它是和谐美好的象征,包含了社会价值、生产方式的生活方式的内容。
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在生态自然环境保护,提高全人类生态环境意识等方面有巨大的现实意义,而且在对人类文明形态和内容的丰富以及对人、生命、生态、环境的认识和理解上有深远的理论意义。
关键词生态文明;概念;科学内涵;理论意义引言自党的十七大首次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之一写入党的报告以来,学术界对生态文明的研究和探索从未中断,也提出了一系列建设性思路和观点。
由于生态文明的复杂性和新颖性,以及研究者侧重点的不同和思维方式的差异,人们对其概念和科学内涵尚有不同理解,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也有不同的看法,本文对近十年的生态文明研究资料加以分类梳理,整理出学术界对生态文明概念、内涵和理论意义的不同观点看法,以期促进对生态文明认识的不断深化,营造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氛围。
一、生态文明的概念给生态文明概念下定义是研究生态文明的逻辑起点。
因为生态文明的概念提出较晚,具有不可否认的新颖性,再加上其概念本身的复杂性和多面性,另外也由于研究者侧重点的不同和思维方式的差异,人们对其含义尚有不同理解。
有学者认为,生态文明就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这一观点强调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其实质是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经历了原始社会时期、农业文明时期和工业文明时期后,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从“敬畏、服从”到“利用、改造”,进而转变为“征服”,结果带来了对自然的掠夺和生态环境的巨大破坏,并严重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面临着有史以来最严峻的挑战,迫切需要开创一个新的文明形态来延续人类的生存。
关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生态文明建设
关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生态文明建设新中国成立以来,生态文明建设始终是中国国家发展的重要内容。
经过长期的努力,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不断提高了生态环境质量,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但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
经过长期的发展,中国环境资源状况严重恶化,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大气污染、水资源匮乏、土壤污染等问题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安全。
为了保护环境、改善人民生活质量,中国政府开始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
2005年,中国政府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理念。
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是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模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
中国政府通过制定一系列重要政策和法律,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国家战略,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和向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迈进。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重要的措施。
加强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环境法律体系,保护环境资源的合法权益。
2008年颁布的《环境保护法》明确了国家对环境保护的基本要求,对破坏环境的行为进行了明确的制裁。
中国政府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经济手段。
通过实施生态补偿机制,建立了资源环境税制度,鼓励生态环保产业的发展,引导企业和个人对环境的保护和修复承担责任。
中国政府还建立了国家生态补偿基金,用于补偿受环境影响较大的地区和人群,促进区域的生态修复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中国政府加大了对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投入。
根据统计数据,中国政府在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方面的投入不断增加,特别是在改善大气质量、水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方面投入巨大。
中国政府在京津冀地区开展了大规模的大气污染治理行动,配合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大幅度改善了当地的空气质量。
中国政府加强了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监管和执法。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中国政府加大了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严厉打击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的行为。
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及经验综述
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及经验综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先后实施了“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京津风沙源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
“三北”防护林工程造林2400多万公顷,工程区森林覆盖率提高了1倍。
天然林保护工程有效保护天然林9500多万公顷,减少森林资源消耗4.26亿立方米。
退耕还林工程造林2600多万公顷,其中退耕地造林900多万公顷。
全国沙化面积由20世纪末的年均扩展约3436平方公里变为目前的年均缩减约1283平方公里,总体上实现了从“沙逼人退”向“人逼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森林资源持续增长。
国家林业局资料统计显示,我国森林覆盖率已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8.6%提高到20.36%。
森林面积达到19545万公顷,比改革开放初期增长61%;森林蓄积量达到137亿立方米,比改革开放初期增长34%。
近20年来,我国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实现了持续增长,人工林面积达6169万公顷,居世界第一位,占全球人工林面积的38%。
近年来,我国的环境污染和生态毁坏趋势基本得到控制,突出的环境污染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城市环境质量、农村环境质量、重点流域、局部地区生态得到明显改善。
2.生态经济初具规模生态文明主张以循环生产模式替代线性增长模式,根据资源输入减量化、延长产品和服务使用寿命、废物再生资源化等原则,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循环流动过程,以最小的资源和环境成本,取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尤其是党的十七大以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生态经济初具规模,具体表现在:首先,我国建立了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大大提高能源资源利用率。
这些年,我们作为发展中国家,坚定不移地推进节能减排,在新能源发展方面我们已经步入世界前列。
实现了水电装机、太阳能热水器的利用规模、核电在建规模、风电装机的增速四个全球第一。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文献综述资料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综述摘要:本文旨在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现状做出基本综述,为“五位一体”的建设提供支持。
文章分为四个部分:一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概况,二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内容研究,三为我国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四为结语评价。
总的来说,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逐步形成以点带面、以局部促整体、各方面协调发展的立体的发展模式,但在实践上存在滞差,需要在实践执行方面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中国生态文明综述1 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概况1.1生态文明的内涵和特征生态文明是在工业文明产生的资源枯竭、环境破坏、生态失衡等问题已经严重阻滞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促动人们重新审视并从根本上改变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寻求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提出的。
对于生态文明的内涵的界定还有以下几种:(1)生态文明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有学者提出,狭义的生态文明,一般仅限于经济方面。
广义的生态文明,则囊括整个社会的各个方面,不仅要求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而且也要求实现人与人的和谐,是全方位的和谐”1。
狭义上的生态文明是指文明的一个方面,即相对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而言,人类在处理同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2。
(2)从生态理念层面来阐释生态文明的内涵,主要由以下层面:经济生产层面、政治制度层面、文化层面、环境建设层面、社会层面和技术层面3。
(3)把生态文明分为:浅绿色生态文明和深绿色生态文明4。
生态文明的特征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的认为,它有三个重要的特征:较高的环境保护意识、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更加公正合理的社会制度。
有的认为生态文明具有,全面性、高效性、可持续性、和谐性、整体性、人本性和平等互利性。
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第一,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意义主要是满足国家一系列政策的需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需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实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战略保障、对于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所做的庄严承诺、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难题、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推进三大文明健康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综述摘要:本文旨在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现状做出基本综述,为“五位一体”的建设提供支持。
文章分为四个部分:一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概况,二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内容研究,三为我国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四为结语评价。
总的来说,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逐步形成以点带面、以局部促整体、各方面协调发展的立体的发展模式,但在实践上存在滞差,需要在实践执行方面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中国生态文明综述1 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概况1.1生态文明的内涵和特征生态文明是在工业文明产生的资源枯竭、环境破坏、生态失衡等问题已经严重阻滞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促动人们重新审视并从根本上改变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寻求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提出的。
对于生态文明的内涵的界定还有以下几种:(1)生态文明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有学者提出,狭义的生态文明,一般仅限于经济方面。
广义的生态文明,则囊括整个社会的各个方面,不仅要求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而且也要求实现人与人的和谐,是全方位的和谐”1。
狭义上的生态文明是指文明的一个方面,即相对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而言,人类在处理同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2。
(2)从生态理念层面来阐释生态文明的内涵,主要由以下层面:经济生产层面、政治制度层面、文化层面、环境建设层面、社会层面和技术层面3。
(3)把生态文明分为:浅绿色生态文明和深绿色生态文明4。
生态文明的特征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的认为,它有三个重要的特征:较高的环境保护意识、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更加公正合理的社会制度。
有的认为生态文明具有,全面性、高效性、可持续性、和谐性、整体性、人本性和平等互利性。
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第一,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意义主要是满足国家一系列政策的需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需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实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战略保障、对于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所做的庄严承诺、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难题、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推进三大文明健康发展。
其中,生态文明建设还有利于发扬传统文化思想和创造良好国际环境。
第二,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问题。
大部分学者,从生态环境方面看问题:(1)资源短缺问题日趋突出。
我国面临的资源短缺压力大,土地、淡水、能源、矿产资源和环境状况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
(2)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物及有害化学品污染以及环境物理性污染等。
(3)生态系统持续恶化。
我国的森林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和农田生态系统四大自然生命系统,大气生态系统、水源生态系统和能源与矿产生态系统三大自然环境系统都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有的学者从社会各个方面看待问题:(1)高消耗、高污染、高投入、低效率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仍未根本改变。
(2)公民生态意识淡薄。
(3)环境立法体系不完善。
环境立法体系结构不完善、环境立法的指导思想存在偏差、环境立法行政干预色彩浓重。
(4)国际合作机制有待健全。
主权问题阻碍着国际环境合作深入进行、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关系的紧张导致国际环境合作阻碍重重、污染转移给国际合作造成阴影、国际环境争端解决机制不健全。
(5)建设生态文明的制度有待加强:建设生态文明的法律体系不够完善、缺乏促进资源节约的环境经济政策和鼓励节约的长效机制、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6)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导致资源利用率低。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
根据主体分类,可以概括为:(1)政府引导;(2)企业推动;(3)公众参与。
从社会各方面分类:(1)构建生态文明观;(2)构建生态文明制度;(3)大力发展循环经济;(4)建立健全生态法制体系;(5)创造生态文明的生产方式;(6)加强公民生态文明意识教育;(7)培育环境保护的民间组织,发挥第三部门的参与作用;(8 )开展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环境挑战。
按体系分类:(1)构建中国特色多元化生态价值体系。
(2)构建中国特色多元化生态保障体系。
十八大又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出新要求:(1)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2)全面促进资源节约。
(3)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
(4)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2 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内容研究姬振海将生态文明分为四个方面:“生态意识文明”、“生态行为文明”、“生态制度文明”与“生态产业文明”。
科学发展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保障,生态产业和生态技术是建设的物质基础,人与自然和谐的文明观是建设的精神动力,良好的法律法规是建设的坚实后盾。
”周生贤在生态文明建设内涵中将其分为生态伦理、生态经济、生态制度、生态安全及生态环境质量。
有的研究中,也将生态文明建设分为产业生态化、消费绿色化、资源节约化、生态经济化、生态科技、生态制度等方面。
总的来讲,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基本体现在以下五部分中:生态伦理、生态经济、生态治理、生态技术与指标、生态制度。
2.1生态伦理生态伦理即人类处理自身及其周围的动物、环境和大自然等生态环境的关系的一系列道德规范。
生态伦理体系是由有关生态的认识程度、价值态度、道德行为和实践效果构成的整体。
衡量一个社会生态伦理的发达程度,可以考虑包含认识、价值、道德和实践这四个层面的内容:是否理解当代生态运动的深刻意义;是否形成了生态保护的价值观;是否自觉遵守生态道德原则规范;是否处理好生态伦理在实践当中容易发生的问题5。
现代生态伦理观念的提出,源于利奥波德和他的“大地伦理学”。
奥尔多·利奥波德提出“大地伦理学”的小册子《沙乡年鉴》(1949年出版),被称为“现代环境主义运动的一本新圣经”。
现代生态伦理建设具体体现在转变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看法和态度,树立环保观念和生态意识;转变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式,采取可持续发展战略;改变传统的容易破坏和污染环境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采用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新技术,生产和消费环保产品等。
对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问题的解决,不能仅仅依赖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还必须同时诉诸伦理信念。
只有以伦理信念为基础,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环境保护才能有效的得以贯彻落实。
维护和促进生态系统的完整和稳定是人类应尽的义务,也是生态价值与生态伦理的核心内涵。
冯雷认为,生态伦理建设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和标准:热爱自然尊重自然、责任原则、生态安全、节制和节约原则、正直、真实和可信原则、环境美。
生态文明的评价指标包括:经济发展和生态安全、地区利益和整体利益、维护弱势群体利益、政府、企业、社会的全方位生态保护、生态伦理制度化水平。
其中一个地区的政府、企业和市民生态伦理实践是生态伦理评价的核心内容。
2.2生态经济20世纪60年代后期,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鲍尔丁是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理念的最早倡导者6。
国内外学者多强调从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相互协调、共为整体的角度对生态经济进行定义。
著名生态经济学家Costanza R.给出的定义“生态经济学是从最广泛的意义上阐述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也正是当前我们所面临的许多最紧迫的问题的根源,而现有的学科不能对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之间的这些关系予以很好的研究”7,这个定义较好的把握了生态经济学的学科性质和基本特征。
我国著名生态经济学家王松霈认为“生态经济系统是由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相互作用、相互交织、相互渗透而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复合系统”8,这个定义强调生态经济学是一门边缘交叉的学科。
虽然大都认为生态经济应该是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但其出发点却不尽相同。
经济学家把环境看作经济的一个子系统,生态学家则与之相反,把经济看作环境的一个子系统9。
生态经济也可以称为绿色经济,要立足绿色技术,绿色技术的特征表现在低碳技术、小循环技术、绿色能源技术、节能减排技术等。
生态经济也可以从建设生态工业和生态农业入手。
生态工业主要包括:科学的产业布局、治理工业废物、推进技术改造、倡导植树种草;生态农业包括:立体种养、围垦增地、节能节水、产业循环。
当然,发展经济生态离不开生态产业。
王如松等指出生态产业是按生态经济原理和知识经济规律组织起来的基于生态系统承载能力具有高效的经济过程及和谐的生态功能的网络型进化型产业我们也可以认为生态产业其实就是指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服务业以及它们之间协调耦合的这样一种产业结构10。
在生态产业中,通过实施循环经济的4R原则(减量化、再循环、再利用、再思考),将传统经济的“资源--产品--废物(末端治理)”单向流动经济模式转变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回用)”的反馈式流动的经济模式。
通过产业调整,调整代谢过程与其支持系统、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达到生态整体优化。
生态经济将引发第四次产业革命,带来新的产业模式:从集中解决到分散处理,大时空输送到资源小循环、生态大循环、能源新结构、环保新模式。
2.3 生态技术与指标科学技术犹如一柄双刃剑11,在技术危机与生态系统的矛盾中,不少研究者转向了技术生态化和绿色科技的研究方向12。
其中,有借鉴SST理论13分析方法,将其应用到生态文明相关研究中14的。
在运用SST分析中国生态文明的研究中,有研究者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技术支撑分为洁净煤技术、高效节能技术、水电开发利用技术、风能利用技术、核能开发利用技术、生物质能利用技术、太阳能开发利用技术以及碳捕获与封存技术15。
在北京绿色生态技术展示平台上,绿色生态技术分为能源、植物、循环材料应用、水、通风、墙体等系统16。
也有根据生态技术的用途将生态技术分为农业生态技术、工业生态技术、企业生态技术等。
总之,绿色生态技术及其创新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至关重要。
指标体系的设定是对生态文明进行相关科学化分析的基础。
随着技术生态化、绿色科技以及生态治理等理念的完善和转变,自工业文明之后逐步出现了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如绿色GDP、福利度量理论以及HDI(人类发展指数)和可持续性指标的结合17等,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依据综合指标形成了以资源生产率为基础的生态指标,具体来讲,有省域18、城市(城镇、市县)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生态伦理实践的评价标准19等。
国内,目前较为全面的指标体系是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赂研究组(2009)通过层级进行的归类,采取了如下反映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一是反映区域环境水平的指标体系,包括排放强度指数、大气污染指数和水污染指数;二是区域生态水平,包括生态脆弱指数、气候变异指数和土地退化指数;三是区域抗逆水平,包括环境治理指数、生态保护指数20。
2.4 生态治理生态文明的建设离不开生态治理。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国际社会科学界开始形成并发展了治理理论,生态治理的概念便是随着治理理论而发展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