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综述

政法学院 10级行政管理一班100203017 李少爽 100203018 李胜男

摘要:本文旨在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现状做出基本综述,为“五位一体”的建设提供支持。文章分为四个部分:一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概况,二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内容研究,三为我国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四为结语评价。总的来说,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逐步形成以点带面、以局部促整体、各方面协调发展的立体的发展模式,但在实践上存在滞差,需要在实践执行方面进一步研究。关键词:中国生态文明综述

1 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概况

1.1生态文明的内涵和特征

生态文明是在工业文明产生的资源枯竭、环境破坏、生态失衡等问题已经严重阻滞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促动人们重新审视并从根本上改变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寻求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提出的。

多数学者都认同它是指关于人与生态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物质成果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潘岳《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一文从文化价值观的角度,指出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为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1。郇庆治在《环境政治国际比较》中认为,生态文明应该是基于后工业主义社会的,在新的价值理念——即传统经济理性服从于社会与生态理性——的基础上,人类生活方式的重建,它应该是一种基于多元原则、共享原则与合作原则的文明2。宋林飞在《生态文明的理论与实践》中提出,生态文明主张认识自然规律,坚持可持续发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要保护生态、修复生态,更要建设生态3。在这方面只是由于侧重点不同,而对其内涵的实质性争议不多。

对于生态文明的内涵的界定还有以下几种:(1)生态文明有广义与狭义之分。有学者提出,狭义的生态文明,一般仅限于经济方面。广义的生态文明,则囊括

1潘岳.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绿叶,2006.10 潘岳。中国严峻的社会难题

2郇庆治.环境政治国际比较.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 2

3宋林飞.生态文明的理论与实践..南京社会科学2007. 12

整个社会的各个方面,不仅要求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而且也要求实现人与人的和谐,是全方位的和谐”4。有学者认为,“广义上的生态文明是继工业文明之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新阶段;狭义上的生态文明是指文明的一个方面,即相对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而言,人类在处理同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5。(2)从生态理念层面来阐释生态文明的内涵,主要由以下层面:经济生产层面、政治制度层面、文化层面、环境建设层面、社会层面和技术层面6。(3)把生态文明分为:浅绿色生态文明和深绿色生态文明7。

生态文明的特征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的认为,它有三个重要的特征:较高的环境保护意识、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更加公正合理的社会制度。有的认为生态文明具有,全面性、高效性、可持续性、和谐性、整体性、人本性和平等互利性。

1.2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渊源

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依据主要包括:第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哲学思想。(1)儒家生态文化8;(2)佛教生态文化;(3)道教生态文化(4)易经中的生态文化。第二,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哲学思想:(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2)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社会的关系;(3)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学论述;第三,科学发展观中的生态哲学思想:(1)社会的全面发展离不开生态文明建设;(2)社会协调发展的关键是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3)社会的持续发展更加突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4)以人为本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9。第四,西方文化中的生态文明思想:(1)古希腊文化中的生

4王凤才.和谐发展: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变[J] .济南大学学报,2004,(12).姬振海.生态文明论[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黄鼎成,王毅等.人与自然关系导论[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5刘湘溶.生态文明论[ M ]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 8 . 刘湘溶.生态文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 吴风章。生态文明构建:理论与实践[M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 0 08 . 韩雪风.论生态文明建设[J].探索,2 008 , (01 ) . 申曙光.生态文明:现代社会发展的新文明[ J] .学术月刊, 1994, (09) .

6陈立:《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内涵与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意义》,学习月刊,2009年第22期。孔云峰:《生态文明建设初探》,重庆行政,2005年第4期。周敬宣:《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年版第11页。

7方毅:《中国生态文明的SST理论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

8蒙培元.人与自然——中国哲学生态观[M].人民出版社,2004.王国轩.大学中庸[M].上海:中华书局出版社,2006:22马勇.董仲舒评传[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2010:18方勇.庄子[M].上海:中华书局出版社,2010:33饶尚宽.老子[M].上海:中华书局出版社,2006:55黄志斌.生态文明与传统文化的和谐理念[J].哲学研究,2006年第11期.李晓.儒家“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思想[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4,65-68.贾来生.哀明泽.懦家“大人合一”思想及其生态价值[J].卫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0.03.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1995.年版,第18页.解保军.马克思自然观的生态哲学意蕴[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马克瓜恩格斯选集》[M](第1 一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

态文明思想;(2)中世纪文化中的生态文明思想;(3)近代西方文化中的生态文明思想,这一时代的特征是形成高度论证了人类优越于动物,只有人类可以认识自然,并进而驾驭自然的思想,使人与自然对立的自然观。这一阶段主要的代表人物有培根、笛卡尔、康德和黑格尔等10。(4)现当代西方文化中的生态文明思想,如现代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中心主义等。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1)系统科学理论:系统科学基本理论、系统思维及其应用。(2)低碳经济理论:低碳经济理论的提出;发展低碳经济的机遇和挑战。(3)循环经济理论:浅绿色的循环经济理论;深绿色的循环经济理论。(4)可持续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现实困境11。

1.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第一,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意义主要是满足国家一系列政策的需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需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实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战略保障、对于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所做的庄严承诺、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难题、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推进三大文明健康发展。其中,生态文明建设还有利于发扬传统文化思想和创造良好国际环境。

第二,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问题。大部分学者,从生态环境方面看问题:(1)资源短缺问题日趋突出。我国面临的资源短缺压力大,土地、淡水、能源、矿产资源和环境状况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2)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物及有害化学品污染以及环境物理性污染等。(3)生态系统持续恶化。我国的森林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

哲学手稿[M].北京:人W山版衧.2000魏洪钟.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8年第1期.刘冠军.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中的和谐发展图景及其实现路径[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2年第6期.由士英.自然观的历史唯物主义基础——论马克思的自然观[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年第9期.

10叶平.“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伦理[J].哲学研究,1995年第1期.培根:《新工具论》,商务印书馆1984 年版,第6页.徐文俊:《近代西欧哲学及其宗教背景》,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 年版,第225页.韩民青:《千年伟大思想家》,济南出版社2005 年版,第204 页.江怡:《当代西方哲学演变史》,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521 页.叶平:《回归自然:新世纪的生态伦理》,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 年版,第180 页.曹明德:《从人类中心主义到生态中心主义伦理观的转变》,《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 年第3 期.

11刘宗超.生态文明观与中国可持续发展走向[M].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徐春.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M].北京出版社,1998.刘湘溶,朱翔.生态文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季开胜.略论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J] .经济问题,2008,(6).刘兴先.生态文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J].理论观察,2000,(5).邱耕田.三个文明协调发展: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基础[J].福建论坛,1997(3):俞可平.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4):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