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法治常识化与常识法治化
初中道德与法治知识点的法律常识汇总
初中道德与法治知识点的法律常识汇总道德与法治教育是中小学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法律意识和公民责任感。
在初中教育阶段,学生开始接触和学习一些基本的法律常识,这些知识对于他们的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一些法律常识进行汇总,并为学生们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一、宪法和法律基础知识1. 宪法:宪法是国家的基本法律,规定了国家的组织形式、权力机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等。
宪法对每个公民都有约束力,要求我们遵守。
2. 法律:法律是国家制定的为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民权益而制定的法规。
法律对公民的行为有明确的规定和要求,我们应当遵守法律,不得违法。
二、公民的权利和义务1. 公民的权利:公民有言论、出版、信仰、集会、结社等基本权利。
公民在行使权利时应当尊重他人的权利,不得侵权。
同时,公民的权利并非无限制,有时可能会受到法律和道德的限制。
2. 公民的义务:公民有保护国家利益、尊重社会秩序、遵守法律法规等基本义务。
公民的行为应当符合法律和社会伦理规范,不得损害他人利益。
三、刑法常识1. 罪与罚:刑法规定了一系列违法行为并规定了相应的刑罚。
犯罪行为是指违反法律规定的严重行为,犯罪分为轻罪和重罪,刑法对不同的犯罪行为有不同的惩罚措施。
2. 未成年人犯罪:未成年人在法律上被认定为14周岁以上18周岁以下的人。
未成年人犯罪时,应当依法负刑事责任,但受到法律的特殊保护和教育关怀。
四、家庭、校园和社会的法律规范1. 家庭法律常识:要尊重父母、尊重其他家庭成员的权益。
不得虐待、遗弃家庭成员,不得参与家庭暴力行为。
父母有权教育和照顾子女,子女也应尊重父母的权威。
2. 校园法律常识:学生有权获得教育,同时也有义务遵守校规校纪,尊重师长和同学。
学生应当尊重师生的人格权利,不得欺凌、伤害他人;遵守学校的安全规定,不进行危险的行为。
3. 社会法律常识:在社会中,人们应当尊重他人的人格尊严,不得歧视他人;尊重他人的财产权,不得侵占、盗窃他人财产;遵守交通法规,不违反交通规则。
初中道德与法治常识及易错知识点总结
初中道德与法治常识及易错知识点总结道德与法治是社会文明进步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它们共同构建了一个公正、和谐的社会秩序。
初中阶段,学生需要通过学习道德与法治的常识,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法治观念,以便能够成为品德优良、守法守纪的公民。
下面是初中道德与法治常识及易错知识点的总结:一、道德常识1.基本道德规范:尊重他人、团结互助、诚实守信、守规矩等是社会生活中基本的道德规范,要时刻牢记并践行。
2.爱国主义精神:热爱祖国、维护国家利益、为国家作出贡献是每个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3.社会公德:要尊重社会公共秩序,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等,为社会营造良好的环境。
4.亲情友情:要珍惜亲情和友情,对家人要孝顺、对朋友要真诚。
5.公平正义:追求公平正义,尊重他人的权益,不歧视、不欺压他人。
6.遵守校规校纪:尊重师长,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二、法治常识1.法律的分类:我国法律分为宪法、行政法律、刑法、民法、劳动法等多个领域,每个领域都有其特定的规范和适用范围。
2.少年法律知识:了解少年犯罪的危害和法律对于未成年人犯罪的特殊处罚措施,认识到法律的保护,同时也应该主动遵守法律。
3.交通法规:了解基本的交通规则和交通信号,遵守交通法规,保障自身和他人的安全。
4.防范犯罪:学习防范犯罪的基本方法,不轻易相信陌生人、避免走偏僻的地方、保护个人财物安全等。
5.知识产权保护:尊重知识产权,不盗版、不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
6.网络安全:了解网络安全相关法律,遵守网络道德规范,保护个人信息,防范网络诈骗。
三、易错知识点1.法律明确规定的年龄:14岁以下是未成年人,14-16岁的人为刑事责任年龄,16岁以上为成年人。
2.集体所有制和私人所有制的区别:集体所有制是指经济组织和公民所有的财产,私人所有制是指个人所有的财产。
4.作弊的危害:考试作弊不符合考试规则,破坏公平竞争,损害自己的诚信,可能会面临严重的法律后果。
5.交通违规:违反交通规则的行为会对自己和他人的生命财产造成威胁,应该严格遵守交通法规,做一个文明守法的交通参与者。
法律与政治常识
1、法的概念和本质法是由国家制定、认可并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段意志,以权利和义务为内容,以确认、保护和发展统治阶级所期望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为目的行为规范体系。
共同本质: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
基本特征:(1)法是调整人的行为或社会关系的规范;(2)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3)法是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社会规范;(4)法是规定权利和义务的社会规范。
规范作用:作为由国家制定的社会规范,法具有指引、评价、预测、教育和强制等规范作用。
社会作用:维护统治阶级的阶级统治;执行社会公共事务。
2、法与其他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1)法与经济法在市场经济宏观调控中的作用:引导作用;促进作用;保障作用;制约作用。
法在规范微观经济行为中的作用:确认经济活动主体的法律地位;调整经济活动中各种关系;解决经济活动中的各种纠纷;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
(2)法与政治、政策法受政治制约体现在: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是影响法的发展变化的重要因素;政治体制的改革也制约法的内容及其发展的变化;政治活动的内容更制约法的内容及其变化。
党的政策指导法制建设的各个环节,社会主义法是实现党的政策的重要手段和形式,同时又对党的政策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
3、法律制度的相关概念法的制定:指一定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制定、修改、废止法律和其他规范性法律文件的一种专门活动,一般也称为法律的立、改、废活动。
立法的指导思想:我国现阶段立法的指导思想,必须是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而不能以别的思想为指导,不能离开社会主义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个根本任务。
立法的基本原则:(1)立法必须以宪法为依据;(2)立法必须从实际出发;(3)总结实践经验与科学预见相结合;(4)吸收、借鉴历史和国外的经验;(5)以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为标准,立足全局,统筹兼顾;(6)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7)保持法律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与及时立、改、废相结合。
法治常识40讲
法治常识40讲1.什么是法治?法治是指国家和社会的一种治理方式,在这种方式下,国家的权力和行使权力的机构都受到法律的约束。
法治的核心要素是法律的平等、公正和透明。
2.宪法的作用是什么?宪法是国家的基本法律,它规定了国家的政治制度、国家机关的组织和职权、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等。
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其他法律都必须依照宪法来制定和实施。
3.法律的特点有哪些?法律具有以下特点:普遍性、稳定性、规范性、强制性和可适应性。
法律的普遍性指的是它适用于所有人;稳定性指的是法律应该具有相对稳定性和连续性;规范性指的是法律应该明确规定行为的准则和标准;强制性指的是法律具有强制执行的性质;可适应性指的是法律应该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4.什么是法律责任?法律责任是指因为违反法律规定而需要承担的责任。
法律责任可以分为刑事责任、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
刑事责任是指违反刑法规定而需要承担的刑罚;民事责任是指违反民法规定而需要承担的民事赔偿或其他责任;行政责任是指违反行政法规定而需要承担的行政处分或其他责任。
5.法律适用的原则有哪些?法律适用的原则包括平等原则、公正原则、养老金制度的发展历程公开原则、法无禁止即可为原则、法律优先原则和意思自治原则。
平等原则是指法律适用应当平等对待所有人;公正原则是指法律适用应当公正无私;公开原则是指法律的制定和法律适用应当公开透明;法无禁止即可为原则是指不能以法律不明文规定为由不承担法律责任;法律优先原则是指法律的规定优先于其他规则;意思自治原则是指当事人通过自愿达成的协议应当受到法律的保护。
6.什么是合同?合同是指双方或多方之间依法建立的当事人权利和义务关系。
合同的要素包括合同的主体、合同的客体、合同的内容、合同的形式和合同的效力。
7.民事诉讼的程序有哪些?民事诉讼的程序包括起诉、受理、调解、审理、判决和执行。
起诉是指原告向法院提起诉讼;受理是指法院对诉讼请求进行审查并决定是否受理;调解是指法庭或人民调解委员会通过调解达成争议的协议;审理是指法院对案件进行审查并作出裁决;判决是指法院根据审理情况作出的法律判断;执行是指对判决书的执行。
高中思想政治法律常识知识点汇编
高中思想政治法律常识知识点汇编在高中阶段,思想政治法律常识是学生们必修的一门课程,它涵盖了广泛的知识领域,包括政治理论、法律法规、国际关系等等。
下面将为您汇编一些高中思想政治法律常识的重要知识点,以便帮助您更好地学习和理解这门学科。
1. 国家基本制度与法律国家基本制度是指我们国家的根本制度,包括国家的性质、政体、政权组织形式等。
中国的国家基本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我们的国家性质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
法律是国家行使统治权力的工具,也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手段。
法律的特点包括统一性、强制性、规范性和适应性等。
法律的本质是由国家立法机关制定并由全体公民遵守的行为规范。
2.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
党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党的领导地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党的领导要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各个领域,党委托国家行使权力,将党的政治主张转化为国家的决策和行动。
3.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法治思想道德修养是个人在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良好思想和行为习惯,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是每个高中生的任务,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法律法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标志,体现了公正、公平和公开的原则。
法律是社会行为的规范,法治是国家治理的基本方式。
作为高中生,要增强法律意识,遵守法律,学会依法维权。
4. 国际关系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国际关系是各国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它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
中国的外交政策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共处、互利共赢的原则,树立了和平发展的形象。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事务,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求我们保持独立自主的立场,在维护国家核心利益的同时,推动国际公平正义,促进各国的共同发展。
5. 法治中国建设与法治教育法治中国建设是指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建设一个以法治为基础的国家。
什么是法律常识及其重要性
什么是法律常识及其重要性在我们生活中,法律常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知识。
它涵盖了普遍适用的法律原则和规定,使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遵守法律。
本文将探讨什么是法律常识以及其重要性,并介绍如何提高我们的法律常识水平。
一、法律常识是什么?法律常识是指普遍适用的法律原则和规定,在国家法律制度中被广泛认可和接受的知识。
它包括法律的基本概念、法律体系、法律程序和法律责任等方面的内容。
法律常识的来源主要包括宪法、法律法规、判例以及相关的法律文献和资料。
通过学习和了解这些内容,我们能够了解到法律的精神和原则,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并遵循法律的规定行事。
二、法律常识的重要性1. 规范行为法律常识为公民提供了行为准则,指导我们在社会活动中的行为。
它规定了人们的权利和义务,明确了各方的责任和限制。
通过掌握和遵守法律常识,我们能够根据法律的规定,正确、合法地行使自己的权利,同时也要履行相应的义务,不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
2. 维护公平正义法律常识为社会提供了一个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
它确保了公民的平等权利,维护了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
掌握法律常识可以使人们更加理性地看待和解决问题,避免和化解纠纷和冲突,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3. 保护自身权益法律常识使我们能够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通过了解自己的权利,在遇到侵权或者违法行为时,能够及时采取合法措施维护自己的权益。
同时,法律常识也能够让我们更加理性地处理与他人的关系,避免陷入不必要的纠纷和风险之中。
4. 促进社会发展法律常识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在一个法治社会中,人们能够依法办事,遵纪守法,各种社会活动都能够在法律的规范下进行。
法律常识的普及和应用能够促进社会的正常秩序和经济发展,保障社会的公共利益。
三、提高法律常识水平的方法1. 学习法律知识通过系统地学习法律知识,可以提高我们的法律常识水平。
可以参加法律培训班、读取法律相关的书籍和资料,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和内容,并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深化对法律的理解。
法治认知 法治常识
法治认知法治常识法治是一种社会治理理念,其核心思想是通过法律来规范社会行为,保障公民的权益。
法治是现代社会的基石,是社会进步和稳定的重要保障。
在法治社会中,法律是最高的权威,所有公民和组织都必须遵守法律。
法治的核心是依法治国。
依法治国是指国家行使权力、管理社会、调整利益关系的一种方式,即以法律为基础、以法治为手段来保证国家治理的合法性和公正性。
在依法治国的基础上,国家机关、公民和法人都需要遵守法律,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
法治是社会公平正义的保障。
法律作为社会行为规范的最高准则,能够保障公民的平等权利和公平竞争的环境。
法律的公正性体现在对每个人都一视同仁,不分贵贱、贫富、种族和性别。
法律的公平性还表现在对争议的公正裁决和对违法行为的公正惩罚。
法治是社会秩序的维护者。
法律的制定和执行能够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法律规定了人们的行为规范,保护了人们的生命、财产和尊严。
同时,法律还规定了对违法行为的处罚,通过惩罚违法者来维护社会的公共秩序。
只有在法治的保护下,社会才能有序进行。
法治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式。
法治通过建立健全的法律体系和法律机构,实现对国家和社会的有效管理和调控。
法治还可以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法治还能够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维护社会的公共利益。
然而,要实现法治社会,还需要充分发挥法治的作用。
首先,要加强法律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
只有当每个公民都了解法律、尊重法律,才能更好地维护自己的权益。
其次,要加强法律体系建设,完善法律法规,确保法律的科学性和适应性。
同时,还需要健全法律执行机制,提高法律的执行效果。
最后,要加强法律监督和司法独立,确保法律的公正和权威。
法治是现代社会的基石,是社会进步和稳定的重要保障。
法治通过依法治国、保障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秩序和实现国家治理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实现法治社会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加强法律宣传教育,完善法律体系,加强法律执行和监督。
法制普法素材范文
法制普法素材范文法制普法是指普及法律常识,提升法治素养,培养法治意识和法治观念的一种教育活动。
下面是一份关于法制普法的素材范文,供参考。
法制普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作为一个现代化社会,对于每个公民来说,法律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法律不仅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基石,也是保障人权和公平正义的重要手段。
因此,加强法制普法,提高公众法律意识和法治素养,意义重大。
首先,法制普法有助于增强公民的法治意识。
通过法制普法的教育宣传活动,人们能够了解到法律的权威性和约束力。
他们会意识到法律不仅适用于别人,也适用于自己。
在面对各种问题和矛盾时,人们会更加理性和谨慎,遵守法律法规,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
其次,法制普法有助于提升公众的法律素养。
法律是一门专业学问,对于普通公民来说,并不容易理解。
通过法制普法活动,人们可以了解到一些基本的法律知识和法律常识,提高对法律的理解和适用能力。
他们可以了解到自己的权利和义务,知道如何维护自己的权益,也懂得如何遵守法律规定,避免违法行为。
再次,法制普法有助于加强法律意识形态的教育。
法律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法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通过法制普法活动,人们可以了解到法律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它体现了人民的意志和共同利益。
这种法律意识形态的教育不仅能够增强公民的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也能够巩固国家法制建设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石。
最后,法制普法有助于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
在现代社会中,违法犯罪现象时有发生。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公众的法治观念淡薄,法律意识不够强烈。
通过法制普法活动,人们可以了解到违法犯罪的危害和后果,清楚认识到违法犯罪不仅坏了个人前途,也损害了社会的利益。
因此,法制普法活动可以激发公众的正义意识,防范和减少违法犯罪。
综上所述,法制普法活动对于加强公民的法治意识,提升法律素养,加强法律意识形态的教育,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我们应该加强法制普法,为建设法治社会提供坚实的基础。
[转载]谢晖等:有关常识、常理、常情与司法的论辩
[转载]谢晖等:有关常识、常理、常情与司法的论辩作者:谢晖流浪者按:这是2008年10月21日晚间在重庆大学进行学术交流时我的发言录音整理。
因为涉及到一些辩论的语境问题,因此,也把陈忠林、程燎原二位先生的个别发言内容发在这里。
晚上全部的辩论内容共整理了三万余字,其中我的发言内容不过八千字左右,主要是陈、程两位先生的辩论。
原因是由于白天下午我作了专题讲演(内容见《沟通理性与法治》),不好再更多地耗费时间。
晚上讲演的内容,一直没见录音整理。
年前重大肖洪老师来信,说这次讲演活动的内容将收入纪念重大法学院成立十周年的文集中,并寄来了讲演整理稿。
我在此稿基础上作了整理。
现分两期发在这里,供感兴趣者讨论。
谢:首先,我觉得今天晚上的这个氛围啊,真是非常的好。
有可能在复现我们想像中古人对知识理性的那种追求方式。
在鹅湖之会上,朱熹和他的对手们曾经是怎样辩论的,我们今天不得而知,但在我们今天的辩论中可以发思古之幽情,想想古人是如何面红耳赤地为一种观点而争辩的。
我们能否把把今天在这里的讨论称之为“重大论辩”?我认为这是很有趣的论辩。
刚才听了忠林院长的讲解,确实对我启发很大,但由此开发的问题也不少。
启发大在什么地方呢?我与他的根本分歧不在于对中国法治社会向前发展的期待,而在于对中国法治追求方向的分歧,即在于采取什么样的价值取向,什么样的路径选择实现法治的问题。
所以换个角度讲,这已经不是一个事实判断问题,而是一个价值判断问题。
刚才听了忠林院长这么长时间的讲解,我有这样几点理解(有可能我的理解是错的)。
首先陈院长有个基本的大前提,这个大前提是他的假设,这个假设是传统的法治理论未必与常识常理常情是一致的,正因为如此,一个方面我们要坚持传统的法治理论,第二个方面是我们应该用常识常理常情来丰富或验证既有的法治理论,而不是让法治理论定格在某个点上,应当把法治理论当成一种实践的、动态的完善过程,而不仅仅满足于陈老师已经指出来的这三点:法治所指的法律一定是正确的,法治所指的法律一定是确定的,法治所指的法律一定是公民所知的。
法治日报 常识
法治日报常识
《法治日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份国家级法律报纸,以宣传法治理念、推动法治建设、报道法律法规和司法实践为主要任务。
以下是一些与法治相关的常识:
1.法治的概念:法治是指在国家、社会和个人层面,依法治理、
依法行政、依法裁判,保障公民权利,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一
种制度和文化理念。
2.法治国家:法治国家是指国家在治理中依法行使权力,并以法
律为最高准则。
法治国家的基本特征包括法治宪政、法治社会、
法治政府和法治文化。
3.法治日报的使命:《法治日报》作为国家级法律报纸,其使命
主要包括宣传法治理念,报道法制动态,引导舆论,推动法治
建设,促进法治文化的传播。
4.法律法规:法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法
规是由国家制定和颁布的有关公民行为规范的一般性规定,包
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等。
5.司法体系:司法体系是法治建设中的关键环节,包括独立的司
法机关,如法院和检察院,它们负责解决法律纠纷、保障公民
权利,确保法律的公正执行。
6.法治教育:法治日报也承担着法治宣传和法治教育的任务,通
过报道典型案例、解读法律法规,提高公众的法治意识,培养
法治精神。
7.公民责任:法治建设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支持,每个公民
都有遵守法律的责任,同时享有法律赋予的权利。
法治日报也会强调公民的法律责任和义务。
以上内容涵盖了与法治日报相关的一些基本法治常识。
要深入了解更多法治相关的信息,可以阅读《法治日报》及其他相关法律刊物,同时也可以参与法治宣传教育活动。
法制宣传常识
法制宣传常识一、什么是法制宣传法制宣传是指通过各种形式和渠道,向公众普及法律知识,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促进公民自觉遵守法律,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二、法制宣传的重要性1.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通过法制宣传,可以让公民更加了解法律,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从而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预防违法犯罪:通过法制宣传,可以让公民了解违法犯罪的危害和后果,从而自觉地遵守法律,减少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3.维护社会和谐稳定:通过法制宣传,可以促进公民之间的和谐关系,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从而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4.推动法治建设:通过法制宣传,可以推动法治建设,促进国家法律的普及和实施,提高国家治理的法治化水平。
三、法制宣传的形式和内容1.形式:(1)法律讲座:邀请法律专家或律师进行讲座,向公众普及法律知识。
(2)法律咨询:设立法律咨询点,为公众提供法律咨询和帮助。
(3)法律宣传资料:制作和发放法律宣传资料,如宣传册、海报、视频等。
(4)法律宣传活动:组织各种形式的法律宣传活动,如法律知识竞赛、模拟法庭等。
2.内容:(1)宪法和基本法律:宣传宪法和基本法律的内容和精神,如宪法规定的公民权利和义务、刑法、民法等。
(2)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宣传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的内容和实施情况,如治安管理处罚法、道路交通安全法等。
(3)司法解释和判例:宣传司法解释和判例的内容和意义,如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典型案例等。
(4)法治理念和法治文化:宣传法治理念和法治文化的内容和价值,如依法治国、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等。
四、法制宣传的注意事项1.针对性:针对不同的受众群体,选择不同的宣传形式和内容,确保宣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及时性:根据法律法规的更新和社会热点问题的变化,及时更新宣传内容,确保宣传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3.互动性:注重与公众的互动和参与,鼓励公众提出问题和建议,增强宣传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4.持续性:法制宣传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需要持续不断地进行,确保公众对法律知识的持续了解和掌握。
论“常识、常理、常情”法学教育观的坚持
我国著名刑法学家陈忠林教授一直倡导“ 常识 、 常 理、 常情” 不仅是“ 一种对我们建设现代法治具有根 本意 义 的法治 观 , 时也 是一 种指 导 我们 培养 法 学 同
问题 、 解决社会纷争与矛盾的出发点 、 判断是非 的标
准等问题上 , 坚持、 强调的是法律永远正确 、 法律至
收稿 日期 : 0 1— 6— 1 2 1 0 2 网络出版 时间:2 1 0 1—1 一l 1 6
能完全适应社会 的需要。如何运用有限的法律规范
解决无 限的社会问题 , 是社会交给法律人 的一个关
第1 3卷 第 6期
2 1钜 01
西南 石油 大学 学报 ( 社会 科 学版 )
Junl f o t et e o u n esy Sca Si cs dt n o ra o Suh s Pt l m U i ri ( oi ce e io ) w re v t l n E i
人才 基本 方 向的法 学教育 观 ” 。 法律 规定本 身 的抽象 性 、 括性 , 概 语言文 字表 述 的局 限性 、 多义 性 , 法律规 范受 特定社 会历史 条件 限
式的法治越来越健全而真正感受到法律所带来 的社 会安 全 、 和谐 、 公平 、 义 , 律 在 人 民心 目中 的威 望 正 法
吴念胜. 常识 、 论“ 常理 、 常情” 法学教育观的坚持 [ :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 : J. 社会科学版 , 1 , ( )5 6 . 2 11 6 : 0 3 5— 0
上 , 不顾 社会 的发展 变化 ; 而 当法 律 的形 式规 定与绝 1 论 题 Nhomakorabea的提 出
中学高二道德与法治教案:学习法律知识和常识
中学高二道德与法治教案:学习法律知识和常识一、学习法律知识:培养合法意识在高中阶段,道德与法治教育旨在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和法治思维能力,让他们能够正确理解和遵守法律。
为实现这一目标,学习法律知识是必不可少的。
1.1 法律基本概念首先,学生应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
他们需要明白什么是法律、为什么需要法律以及如何创立和修订法律。
通过深入了解这些概念,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对法律的正确认识。
1.2 法律体系与层级其次,学生还需了解我国的法律体系和层级结构。
他们应该掌握宪法、行政法、刑事法等各个领域的基本常识,并明确它们的权威性和适用范围。
1.3 法治原则和核心价值观此外,教案还应引导学生了解并理解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十四个坚持。
重点向学生介绍依宪治国、依法治国以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法治原则和核心价值观。
1.4 基本人权与公民权利教案还应包括基本人权和公民权利的介绍。
学生需要了解每个人作为社会成员所享有的基本权利,如言论自由、宗教信仰自由等,并明白这些权利的保障和限制。
二、学习法律常识:遵守法律规定在学习法律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遵守法律规定、树立合法意识的能力也是道德与法治教育不可或缺的要求。
2.1 法律教育活动针对不同阶段和层次的学生,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开展丰富多样的法律教育活动。
比如,组织参观法庭或公安局,邀请专业人员进行讲座和互动交流等。
这些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对法律问题的思考,并提高他们在面对纷繁复杂社会问题时正确运用法律知识和观念的能力。
2.2 法治文化宣传通过举办文化节、组织演讲比赛等方式,向学生普及法治知识和法律新闻。
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媒体和网络自主获取相关信息,培养他们对法律问题的敏感性。
2.3 法律实践活动组织社会服务或义工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社区建设和公益事业,并加强法律宣传与普及。
通过实践,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法律的应用,并增强对法律重要性的认识。
三、高二道德与法治教案设计结合中学高二阶段的特点,下面是一份针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案设计示例:三、1 教案名称:我身边的法律第一节:什么是法律- 引入:采用案例引入,引发学生思考对于“什么是法律”的定义。
初中生法治常识入门
初中⽣法治知识科普通过⽣动形象的讲解,让初中⽣了解什么是法治,建⽴法律意识,提⾼法律素养,避免违法犯罪⾏为。
by Tracy Zhang法治是什么1定义法治是依法治国的基本⽅略,是国家治理的基⽯。
2重要性有了法治,⼈⺠才能够在稳定、公正、有序的社会中发展,⽣活才更加安宁、幸福。
3与⽣活的联系法治贯穿于我们的⽣活和⼯作之中,从吃饭睡觉、上学⼯作到出⾏旅游,法治都在我们⾝边。
中国法律制度概述Error uploading image.三权分⽴中国宪法规定三权分⽴,在⼈⼤、政府、法院三⼤政治机关之间形成了权⼒制衡。
法律问题解决途径中国政法系统建设⽐较完善,包括诉讼程序、仲裁程序、⾏政复议程序与⾮诉讼程序。
重要法律法规《中华⼈⺠共和国宪法》、《中华⼈⺠共和国刑法》、《中华⼈⺠共和国合同法》、《未成年⼈保护法》等。
不良⾏为后果与法院审判程序1不良⾏为后果不良⾏为会造成严重危害,对个⼈和社会都会有负⾯的影响。
2法院审判程序法院审理案件,要遵守法律程序,注重法律程序的公正、公平,对诉讼参与⼈应该平等对待。
3案件类型与判决⽂书案件类型主要包括⺠事、刑事、⾏政案件等,判决⽂书是法院审判结论的表述形式。
如何维护⾃⾝权益与典型案例分析学会⾃我保护初中⽣应当学会⾃我保护,提⾼⾃⾝的维权能⼒,保证⾃⾝的合法权益。
成为合法⾏为的守护者坚决发扬法治精神,成为为向着正确⽅向⾏动的中坚⼒量。
典型案例分析分析具有代表性、典型性案件,引导初中⽣从实际案例中感悟到法律权利的实际维护。
营造良好法治氛围需从⾝边⼩事做起做⼀名遵纪守法的好⻘年在⽇常⽣活中,要注重细节,做⼀个守规矩的好⻘年。
严格遵守法律法规要在⾔谈举⽌、⾏动表现中,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发扬良好的法治精神。
创造和谐法治氛围坚持和谐发展,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是每个⼈的责任与义务。
总结&⿎励积极参与建设和谐法治社会初中⽣应该认真学习法律法规知识,做⼀名有法律意识的好公⺠。
在⽣活和⼯作中,坚守公德⼼、廉洁⾃律的核⼼价值观,积极参与社会建设,建设和谐法治社会。
“常识、常理、常情”:一种法治观和法学教育观
“常识、常理、常情”:一种法治观与法学教育观陈忠林*`一、现代法治,归根结底应该是人性之治、良心之治曾经有一位我指导的检察官在获得硕士学位后问我,怎么才能不办错案?我回答他说:如果在办案子时,你都在撇开你自己的利益之后,认真用自己的良心掂量一下:这个案子是否真的应该像你认为那样处理?如果你每次扪心自问,得到的答案都是:这个案件的处理没有问题。
那么,就基本上可以保证在你手里不会有错案发生。
在校内外相关的会上或讲座中,我也多次反复强调这样一个观点:“现代法治,归根结底应该是人性之治、良心之治,绝不应归结为机械的规则之治”;“我们实行法治,绝不能显失公平、绝不能违背常理、绝不能不顾人情”;“我们的是人民的法律,绝不应该对其做出根本背离老百姓所共同认可的常识、常理、常情的解释”;“我们人民法院定罪量刑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和人民群众,包括刑事被告人,将心比心,以心换心的过程”;“我们的司法人员只能为了维护法律所保护的价值而维护法律的权威,是绝不能仅仅为了维护法律的权威而维护法律的权威”,“我们对司法人员的业务教育必须与良心教育相结合,良心教育优于业务教育,以良心教育来促进业务教育”。
我认为,强调“良心”,或者“社会公认的常识、常理、常情”是现代法治运行的灵魂,不仅是一种对我们建设现代法治具有根本意义的法治观,同时也是一种指导我们培养法学人才基本方向的法学教育观。
二、“常识、常理、常情”是现代法治的灵魂这里所谓的“常识、常理、常情”,是指为一个社会的普通民众长期认同,并且至今没有被证明是错误的基本的经验、基本的道理以及为该社会民众所共同享有的基本感情。
为什么说“常识、常理、常情”、“良心”是现代法治灵魂?这里讲四点理由:1.“良心”或者“常识、常理、常情”是一个社会民众最基本的是非标准、最基本的行为规则。
在实际生活中,普通民众只可能要求按照已成为其潜意识组成部分的“良心”,或“常识、常理、常情”来自觉地判断是非,指导自己的行为;要求公民在日常生活中按照具体的法律规定来行动,只能是一种根本不可能实现神话i。
人教版初三法律常识认识法律的作用与法治的重要性
人教版初三法律常识认识法律的作用与法治的重要性法律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规范,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正权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人教版初三法律常识课程的学习,旨在让学生认识法律的作用,并理解法治的重要性。
本文将以人教版初三法律常识认识法律的作用与法治的重要性为题,探讨法律的具体作用和法治的重要性,并提出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的思考。
一、法律的作用法律的主要作用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正权益,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
具体而言,法律的作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法律规范个人行为。
法律规定了人们在社会中的行为准则和底线,约束了个人的行为,使人们不得为所欲为。
比如,法律规定了盗窃行为是违法的,对于违法行为会给予相应的处罚,这种规范作用可以有效地维护社会的安宁和秩序。
其次,法律保护公民权益。
法律对每个人都是平等适用的,它保护人民的生命权、财产权、知识产权等一系列权益。
例如,刑法规定了伤害他人身体的行为是犯罪行为,保护了人们的生命权;民法规定了财产权的保护措施,保护了人们的财产权益。
再次,法律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法律的出现和实施,可以确保社会资源的公平分配,防止强势群体对弱势群体的不公平对待。
比如,劳动法规定了劳动者应该享有的基本权益,保障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保证了社会的公平正义。
最后,法律保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国家法律机关依法制定和实施法律制度,保障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法律对于打击犯罪行为、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起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反恐法规定了国家对于恐怖活动的打击和处置措施,保护了国家的安全。
二、法治的重要性法治是现代社会的基本价值观念和治理原则,是社会进步和稳定的重要保障。
法治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法治是国家治理的基础。
法治化的国家能够保障各项权益的平等和公正,确保政府在运作中依法行事,使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有法可依。
倡导法治的国家能够更好地保护人民的权益,为人们提供一个公平、公正、有序的社会环境。
其次,法治是保障公民权利和自由的保障。
学科大概念研究论文:改变小学法治教育专册教学中的知识化倾向
学科大概念研究论文:改变小学法治教育专册教学中的知识化倾向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六年级上册为法治教育专册。
本文针对法治专册教学容易产生知识化倾向的问题,以《宪法是根本法》一课为例,尝试基于核心素养和单元学习主题,提炼形成本单元的学科大概念;从单元整体出发,系统规划进阶式学习目标,确定教学内容的逻辑结构;设计单元整体化的学习情境、序列化的学习任务,赋予法治专册教学以实质性的意义,培养小学生形成法治观念,提升法治专册的育人价值。
2014年10月,《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
”2016年6月,教育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印发《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对不同学段法治教育目标、教学内容与要求进行了具体的规定。
因此,教育部将小学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定为法治教育专册,着重普及宪法常识,引导学生养成守法意识和行为习惯,让学生感知生活中的法、身边的法,培育学生的国家观念、规则意识以及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
学生的法治观念不是通过简单法律知识的学习和记忆就能形成的,也不是通过对碎片化单一的法治案例的点评和反思就能树立的,更不是通过一些表面热闹实则割裂化的课堂学习活动就能提升的。
下面以小学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中《宪法是根本法》一课为例,分析一些课堂知识化倾向的表现及原因,并尝试以学科大概念的建构探寻改进策略。
一、当前法治专册教学知识化倾向及原因剖析法治专册的设置,为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增加了法治教育内容,旨在引导学生了解日常生活中的法律常识,使他们懂得要运用法律维护权利、化解矛盾纠纷,树立法治意识,形成日常生活中守法、用法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法治专册教材以法律知识逻辑为整体架构,有助于教师把握知识脉络。
但有些教师误认为这部分就是知识点的学习,将法治专册的育人价值窄化、矮化为法律知识的讲授。
具体表现为以下三方面。
(一)教学内容知识化,忽视对法律内涵的挖掘小学法治专册教材具有知识性、逻辑性、结构化的特点。
初中道德与法治法律常识知识点总结与整理
初中道德与法治法律常识知识点总结与整理初中阶段是培养学生道德与法治观念的重要时期,通过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法治观念,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和法治素养。
以下是初中道德与法治法律常识的知识点总结与整理。
1. 法治的概念和特征法治是以法律为基础的国家治理原则,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法治是以宪法为核心的;- 法治是以法律为基础的;- 法治是依法行政、依宪治国;- 法治是公正、公平、公开的。
2. 宪法与法律的关系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律,它规定国家的根本制度、权力机构和权力运行的基本原则。
而法律是国家制定的具体规范,法律的制定必须遵守宪法的规定。
3.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作为公民,享有一定的基本权利,如言论自由、人身自由等。
同时,公民也有一定的义务,如遵守法律、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利益等。
4. 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社会公德是指遵守社会道德规范,关注他人的利益,共同维护社会公共利益。
而家庭美德是指家庭成员之间互相关爱、互相帮助、互相尊重的美德。
5. 法律的基本原则法律的基本原则包括合法性原则、平等原则、公正原则和自愿原则。
- 合法性原则:在法治社会中,任何行为都必须依法进行,没有法律授权的行为是非法的。
- 平等原则:法律必须保障公民的平等权利和平等保护,任何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 公正原则:法律必须公正判决,对所有人一律适用。
- 自愿原则:所有行为必须基于自愿的双方同意,不得强迫他人。
6. 刑法基本常识刑法指导我们判断和处理犯罪行为。
常见的刑法基本常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犯罪的构成要件包括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即犯罪的主观故意和客观行为。
- 犯罪有轻罪和重罪之分,根据犯罪的危险性和严重性来判断刑罚的轻重。
- 未成年人犯罪需要进行严厉的教育和惩罚,以帮助其改正错误,重新回归社会。
7. 政治法律教育政治法律教育是培养学生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的重要途径。
它包括政治教育和法律教育两个方面,旨在提高学生的法律素质和维护法治社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年第1期(总第100期)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Jour na l of H e i l ongj i ang A dm i ni s t r at i ve C adr e C ol l ege of Pol i t i cs A nd L awN o.12013(Sum N o.100)论法治常识化与常识法治化王福友(哈尔滨商业大学法学院,哈尔滨150028)摘要:法治社会应真正使法治成为常识。
法治常识化能够成为社会各方主体参与社会热点问题讨论的遵循,并形成具体的讨论规则,以规范社会问题讨论秩序;常识法治化旨在为社会热点问题讨论设定结局机制,以消解社会无序争论而致的外部负效应,实现社会领域健康发展。
关键词:法治;法治常识化;常识法治化中图分类号:D F0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7966(2013)0l一0015—05一、引言我国社会存在的一个突出现象是,热点问题一旦被提出就会招致广泛社会讨论。
这本是社会进步之体现,但该讨论多处于无序状态并不了了之,未因讨论而澄清社会认识,反使社会陷入深深纠结。
讨论无序主要是因为参与各方目的与诉求不同,无共同规则可循④,无法使问题经明辨而达成共识②。
无共同题域与追求的社会讨论浪费巨大社会资源,损耗公众参与热情,无法形成固化成果,公众注意力被纷繁复杂的表象蒙蔽与转移。
社会讨论应该被引导并服务于社会理I生之达成,但必须解决两个关键问题:一是参与各方应该遵循怎样的思维去参与讨论,是否有共同的言说方式和谈论基础,是否该遵守共同的游戏规则。
二是社会问题被讨论一定意味着某种现实解决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讨论本身不是目的,必须为社会问题讨论设定—个结局机制。
理清讨论规则能规范社会问题讨论秩序;设定讨论结局机制能消解社会无序争论而致的外部负效应,使其积极贡献于社会进步,实现社会领域健康发展。
亚里士多德在讨论认知问题时提出,认知者不是被认知的事物,而是被认知事物的形式。
即事物是怎样的,要看我们以什么方式去认知它…。
社会问题讨论的基本规则取决于参与各方将什么确定为常识,从政治、经济、社会、科学、宗教等不同视角都可对同一问题作阐释,且在其特定视域内具有合理性,但该合理I生是局部的、非权威性的,社会问题讨论规则必须具有普遍性价值和权威性。
依法治国是我国的治国方略,故从法治视角对社会问题的解说无疑具有普遍价值与权威性,若将法治视收稿日期:2012一12—05基金项目:201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涉及公众人物侵权问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11Y JA820074)。
,作者简介:王福友(1970一),性别,黑龙江五大连池人,法学博士,哈尔滨商业大学教授。
本论文为作者从事博士后研究课题的阶段性成果①即便是在神圣的人代会上也常出现雷人的议案,有人将雷人提案分成了四例,第一例是刁民体。
佛山人大代表方明说:“百姓是教好的,不是养好的,就像溺爱的孩子不可能是孝子,溺爱的百姓也可能比较刁民。
”广州人大代表刘伟说:“我们需要立法,让警察敢于向刁民开枪。
”第二例是腐败体。
广东省人大代表钟课枝说,腐败的数字最好不要每年都上升。
否则会觉得很黑暗。
他希望多正面宣传:“假如我们看到的都是今天倒了这个市委书记,明天倒了那个市长,多悲哀啊?那证明我们的机制出问题了。
就像我们的食品一样,我不想看到这个,我的承受力太差了。
第三例,弱智体。
上海市多为人大代表建议:公款消费不准喝茅台酒。
前些年有政协委员提出的议案是,环保要从我做起。
第四例,自语体。
广东江门市召开两会分组讨论时,会务组人员接到上级领导通知,禁止记者旁听。
警员和便衣奉命逐一清场,将众多记者赶出会场。
当地官员解释:有记者在,代表委员们都不敢说话。
有网友把今年的雷语体进行了整理,主要雷人语和提案有十二条:关闭社会网吧;允许警察向刁民开枪;让企业老板享受局级干部待遇;给微博问题用户加黑V;用高房价控制人口素质;让农民工开垦边疆;用公积金来买第一辆车;用十年时间改回繁体字;雷锋精神申遗;将人民币改成中华元;树立和谐女神像;西安机场更名为秦始皇机场。
倪萍索性说,“我今年就是要当哑巴。
”政协委员倪萍接受采访,被问及是否行使过否定的权利,她回答:“在大的会议上举手表决时我从来没有反对过或弃权过”,其理由光明正大,因为“我是(考虑)国家利益的,我热爱这个国家”。
②“你和他讲道理,他和你耍流氓;你和他耍流氓,他和你讲法悄;你和他讲法制,他和你讲政治;你和他讲政治,他和你讲国情;你和他讲国情,他和你讲接轨;你和他讲接轨,他和你讲文化;你和他讲文化,他和你讲孔子;你和他讲孔子,他和你讲老子;你和他讲老子,他给你装孙子;你也装孙子,他说你傻子;你真成傻子,他和你讲道理。
”.15.为常识就可形成社会问题讨论的基本前提。
社会问题尽管千奇百怪、各不相同,但总是围绕该问题上的社会常识性认识展开,其之所以成为热点问题,意味着对常识的某种偏离或者改变而受到公众拷问和质疑。
作为讨论结果,必然是对常识的超越和社会现有生活方式的确认或者改变。
作为常识讨论的结果就是常识法治化,而不是使其仅限于被讨论的层面而毫无结果。
基于法治常识化的问题研究进路,涉及常识的社会问题讨论在归宿上必须实现常识法治化。
法治常识化与常识法治化是讨论社会热点问题的基本参照模板,前者解决的是如何参与社会谈论的问题,而后者涉及社会问题经过讨论该获得怎样的结局。
二、常识及其现代异化常识是普通、平常但又持久、经常起作用的知识,其可能是日常生活常识,也可能是因法治及社会发展而形成的制度性常识∞。
常识主要基于长期遵循共同生活准则而形成,具有地域性;在某一特定时期保持相对确定性,但随社会发展而变化。
常识能够固化人们行为方式,形成社会范围内基本确定的行为预期。
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以传统文化为基点形成的传统社会常识,在现代社会中表现常识化和非常识化等被异化的特点,在诸多社会领域形成潜规则。
社会生活中不按常理出牌,不符合常识的社会解决方案试图寻求合理性;传统社会常识在现代社会被冲击得七零八落,而新社会常识尚未形成,某一领域因常识混乱而呈现出常识真空状态。
社会生活领域遵循的因果关系作为常识被异化,尤其是传统社会中人的成长机制。
个人成长在一定程度上不是受制于自然成长和辛苦付出,对父辈身份依赖等“拼爹”现象不再是特例。
上一代的资源优势不能通过公平渠道进行传递,农民、工人等社会底层向上流动机制不够畅通。
社会职位在一定程度上并没能面向社会开放,即便是开放了,表面严谨的程序背后却是竞争者社会背景的角力,事件没有开始就已经注定了结果。
听证会没开就知道议案会通过,人大会没开就知道一定高票当选,案件没开庭就知道审理结果等现象改变了社会行为规则的因果关系。
市场经济秉持的技术理性改变了生活领域的固有常识,金钱替代传统人情世故成为配置和争夺社会资源的出发点,社会现有利益集团利用权力、金钱甚至是黑恶势力按照自身逻辑改变生活常识并为所欲为。
常识异化过程中传统生活常识固有的克制性因素被抑制、敬畏性因素被消解,基于监督和关怀的考量被淡化,原本能够看到的事情看不到了,原本能够听到的事情听不到了,原本不应被知道的事情,希望通过炒作达到吸引眼球之目的,社会常识固有的凝固社会信任价值减损。
婚姻领域被自由价值主导并受制于技术理性,传统立足于伦理而形成的常识被改变。
行业常识在社会变迁过程中不断寻求新的定位,受各种社会价值挤压而无法形成,官员在贪腐败露前仍在高调反腐,教师为摆脱生活清贫而使职业行为商业化,医生职业道德被行业潜规则替代。
现代社会常识形成进路亦体现出与传统不同的特点,利益集团通过影响立法、政策等途径,争夺社会话语权并试图以利于自己的规则去填充特定领域的常识真空,形成常识争夺的社会现象。
传统社会常识与法治、市场经济建设目标之间产生强烈冲突,成为常识异化的主要原因。
传统社会常识运行于人情社会,体现为非制度性常识的形态;法治社会、市场经济建设运行于陌生人社会,主要表现为制度性常识。
非制度性常识对社会关系稳定价值被现代技术理性所替代,“现代社会是这样一种社会:占据主导地位的人类在世上的使命就是用体系化的操纵达到统治世界呤J。
”传统文化以人情作为主要评判标准,而市场经济则重在以金钱作为评判标准;传统文化以人治为社会治理方式,而法治社会则要信赖制定良好的制度。
传统社会常识与现代社会追求目标根本对立,非制度性常识对制度建设产生抵制作用,并在社会层面中形成常识与制度两层皮的特定现象。
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与社会发展目标相适应的社会常识并未形成。
社会发展目标未经充分的思想奠基过程,通过制度建构去实现,必然造成制度与非制度性常识的阶段性断裂。
非制度性常识在传统社会中发挥着资源配置的基础性地位,市场经济下该命题在一定程度上则转换为利益与良心的对抗,这种冲击是毁灭性的。
现代社会乃价值多元社会,传统常识仅具价值单一性,社会发展过程中便出现社会价值追求者对常识的争夺,试图通过自身价值追求的常识化,实现对其他社会价值的支配。
社会既得利益集团试图在特定领域的发言权,建构新的游戏规则,并使其常识化,利用对传统常识的改变而博取利益。
缺乏社会常识的社会是危险的,尤其传统常识被技术理性异化过程中,人会因此无所适从并变得日益冷漠。
社会常识的非稳定状态对教育亦会产生较强的作用力,并在时间延续过程中长期伤害社会发展。
按照传统常识还是现实社会潜规则去教育子女或学生成为纠结的社会问题,缺乏常识的现实会使被教育者无法形成确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易于滑向实用主义深渊并呈现双面性格。
面对传统常识时体现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并表现出某种内在品质;而在现实生活中,会因现实追求而背离传统文化,表现出人格上的分裂。
常识非稳定状态同样会使其固有的稳定社会功能无法得到发挥,增加社会运行成本,在常识偏离与争夺过程中引发社会问题。
从传统社会常识出发看待社会问题会①制度性常识属于制度性事实的一部分。
魏因贝格尔指出,“制度事实——例如法律制度——是以一种特殊方式出现的复杂的事实:它们是有重要意义的规范的构成物,而且与此同时,它们作为社会现实的因素存在。
只有当它们被理解为规范的精神构成物而且同时被认为是社会现实的组成部分时,它们才能得到承认。
”麦考密克、魏因贝格尔著:《制度法论》,周叶谦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36页。
张文显认为,事实的存在仅仅是因为规则的存在才有意义,规则是制度的核心内容,故可称这种事实为“制度性事实”。
张文显著:《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311页。
制度性常识如对于交通事故,生活的常识是车撞了人就要负责,但是《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则没有与常识相符,建立在该法基础上形成的常识可以视为制度性常识。
16产生明显的刻板现象∞,面对一个人的提职就会将其与某一个大人物联系起来;面对一个女人的提职,就会将其与该单位领导的非正当关系联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