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精英新课堂(春季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诗经两首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doc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6单元24诗经两首导 精品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24 《诗经》两首【导学目标】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3.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4.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课时计划】2课时第一课时学习《关雎》情景导入激发兴趣雎鸠啼鸣,荇菜参差。
琴瑟钟鼓,君子淑女……这一切,在心中荡漾着爱意的恋人眼中,大概会多一层温馨与幽怨吧!你听,他们各自为自己倾心的“淑女”唱出了缠绵悱恻的情歌。
今天,我们一起走近冠于《诗经》之首的《关雎》。
(板书课题)自主学习展示交流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字音雎(jū) 鸠(jiū) 窈(yǎo)窕(tiǎo) 逑(qiú)荇(xìnɡ) 寤(wù)寐(mèi) 芼(mào)2.文言知识梳理(1)重点实词关关:拟声词,一种鸟的叫声。
洲:水中的陆地。
窈窕: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配偶。
寤寐:指日日夜夜。
芼:挑选。
(2)词类活用琴瑟友.之(名词用作动词,做朋友,相亲相爱,亲近。
)钟鼓乐.之(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快乐。
)(3)古今异义左右流.之(古义:捞取。
今义:流出。
)3.作品简介《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
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大类。
《诗经》大多数作品是作者以自己的生活为素材,进行具体逼真的表现,很少有幻想、夸张的内容,“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
其基本表现手法为“赋、比、兴”。
《诗经》的诗体格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时而重章叠句、反复咏唱。
其语言生动传神,并时常运用叠字、双声、叠韵等修辞手法。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一)朗读指导1.自由朗读课文,教师作诵读指导。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4《诗经》两首课件 (新版)
字词快解 ①关关:拟声词。 ②雎鸠:一种水鸟,一般认为就是鱼鹰。 ③洲:水中的陆地。 ④窈窕:文静美好的样子。 ⑤逑:配偶。 ⑥参差:高低不齐的样子。 ⑦荇菜:一种可食的水草。 ⑧流:捞取。 ⑨寤寐:日日夜夜。寤,醒时。寐,睡时。 ⑩思服:思念。
27坻:水中的高地。 28采采:茂盛,众多。 29未已:还没有完。 30涘:水边。 31右:弯曲。 32沚:水中的小块陆地。
24 《诗经》两首 jiū) 好.逑.(hǎo qiú) 荇.菜(xìng) 琴瑟.(sè) 蒹.葭.(jiān jiā) 萋.萋(qī) 在水之湄.(méi) 水中坻.(chí) 水中沚.(zhǐ)
窈.窕.(yǎo tiǎo) 参.差.(cēn cī) 寤.寐.(wù mèi) 芼.之(mào) 溯.洄.(sù huí) 未晞.(xī) 跻.(jī) 水中涘.(sì)
蒹葭 萋萋 ㉓,白露 未 晞 ㉔。
芦花一片白翻翻,露水珠儿不曾干。
所 谓 伊 人,
在水之湄 ㉕。
心上人儿她在哪,那人正在隔水滩。
溯洄
从之,道 阻 且 跻 ㉖。
逆流而上去找她,越走越高道儿难。
溯游
从之,宛在
水中坻 ㉗。
顺流而下去找她,像在小小洲上水中间。
点评:再次以水边的秋景起兴,把水乡清秀的景物同诗中主人公的 相思感情交融在一起,渲染气氛。
主题思想 《关雎》这首诗抒写了男子向女子求爱,由思慕到想象庆婚的朴 实的情感活动过程,表现了对美满婚姻生活的向往。 《蒹葭》这首诗表达了一个纯朴、腼腆、自尊的小伙子在热烈 的爱恋中怀着真挚的情感,深情发出的爱的呼唤,描写了一个痴情 人的心理和感受。
课文结构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4《诗经》两首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24、《诗经》两首——蒹葭【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朗读和借助关键词体味诗歌韵律美、朦胧美和情感美。
(2)借助本诗,初步了解《诗经》的特点。
(3)学会从多种角度分析诗歌的主旨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品味,体会诗歌意境,感受人物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执着追求理想永不放弃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重点:细读课文,品味感悟。
难点:探究诗歌主旨的多义性。
【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当你听到“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这众口传唱的歌词时,是否依稀记起那首因不朽的失眠而产生的千古绝唱《枫桥夜泊》?当你将盛有剩饭的饭碗一推,耳边是否响起父母“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的叮咛?当你手捧取得高分的试卷,心中是否涌起“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的豪情?古典诗歌以其不可抗拒的魅力介入我们的生活,带给我们无限的美感。
今天,就让《蒹葭》这首诗,再一次浸润我们渴求美的心灵。
二、走进作者:《诗经》作者佚名,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
最初只称为“诗”或“诗三百”,到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才称为《诗经》。
《诗经》按《风》、《雅》、《颂》三类编辑。
《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三、预习检测:1.配乐朗读:请同学们在选择的《神秘花园》的音乐声中,轻声朗读课文。
2.请同学说说选择《神秘花园》的作为背景音乐的原因。
【体会诗歌迷茫而忧伤的情感基调。
】3.主人公为何而忧伤?4.求而不得后主人公的态度如何?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俗话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蒹葭》是一首诗,也是一幅画。
下面请你细读诗歌,走进画面。
以“我依稀看见了______”这个句式说说你的发现。
2、每个同学的心中都有一副属于自己的画面,但它们都是朦胧的、凄美的,当置身其中,我们还会听到很多声音。
请再次细读全诗,以“我仿佛听见了_____”句式,说说你都听见了什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4《诗经两首》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第二十四课诗经两首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诗经》的基本知识。
2. 理解这两首诗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导入一:情境型【设计意图:用提示的形式导入新课,让学生提高阅读兴趣。
】课件播放歌曲《在水一方》。
优美的旋律,深情的唱词把我们带入了一个美仑美奂世界。
同学们,知道吗,这首歌的歌词源自《诗经》。
今天我们就走近这部最早的诗歌总集。
导入二:背景型【设计意图:背景引入,学生头脑中再现当时的情景。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作品。
《诗经》通称为《诗》或《诗三百》,宋代儒家把它奉为经典,才称《诗经》。
《诗经》共 305 篇。
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优良传统的源头,共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对我国文学,尤其是诗歌的发展有着深广的影响。
诗歌的形式,多数为隔句用韵,并普遍运用“赋”“比”“兴”的手法,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
这节课,我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诗经》中的两首诗歌。
导入三:激趣型【设计意图:用古诗词引入,激发学生认知课文内容的兴趣。
】无题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学生朗诵这首诗词,这首诗表达了什么内容呢?对,表达了对心上人的思念,今天我们来学习中国最古老的诗歌——《诗经》,看看《诗经》中又是如何描写主人公对心上人的思念的。
课堂实录《关雎》一、教师激趣。
教师讲述:面对美好的人或物,人们都会产生爱慕之心,这就是“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所谓的“梦中情人”就是我们对心中爱慕之人称谓。
而之所以是“梦中情人”,就是因为在日程生活中我们求之不得的爱慕着的人。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古代先民们通过优美的诗章,记录了他们最求爱情而不得的过程,情感细腻,真切感人,如《关雎》这首诗便惟妙惟肖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一场对“梦中情人”的浪漫的追求。
大家想不想具体了解追求的过程如何?追求的结果又怎样呢?那么,请大家大声朗读《关雎》,欣赏一场古人的爱情戏吧。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4《诗经》两首教案 新人教版
《<诗经>两首》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4、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5、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诵读法。
反复诵读吟咏,争取当堂成诵。
情感态度价值观: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具有初步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关雎》是“周南”里的第一首诗,也是《诗经》的第一篇。
古人把它放在三百篇之首,说明了它的重要。
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此后,历代学者评《关雎》皆“折衷于夫子”。
《关雎》写的是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写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
其文、义、声、情俱佳,足为“国风”之始,《诗经》之冠。
《蒹葭》是“秦风”中的一首爱情诗。
诗分三章,每章八句;首二句写景,后六句抒情。
全诗熔写景、抒情于一炉。
金秋之季,拂晓之时,露浓霜重,芦苇沾满了晶莹洁白的霜花。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展现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给全诗笼罩了一层凄清落寞的情调。
教学本文,应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
应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直至成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了解《诗经》重章叠句的表现手法;学习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认识《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另外还应引导学生多读多背《诗经》中的名篇,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课堂教学采用朗读法、讨论点拨法、品读法等教学方法。
注重自主学习、自我探究,全面领略诗歌的美感,力求在诗歌鉴赏和文化积淀上都有所收获。
三、教学重点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四、教学难点1、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2、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五、教学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六、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面对美好的人或物,都会产生爱慕之心。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诗经》两首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1
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
17.下列字义或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相——xiàng,仔细看
C)(5分)
B.仪——令人敬重的容貌(róngmào)和庄重的举止
C.俟——同“矣”,句末语气语
D.遄——chuán,快
第十八页,共二十页。
18.下列是这首诗题旨的一项是( C)(5分) A.诅咒统治阶级,说他们连老鼠都不如。
第十六页,共二十页。
15.诗中运用了“赋、比、兴”中的哪种艺术手法?(3分) 兴。
16.写出出自(chū zì)《诗经》的两个成语。(2分)
逃之夭夭、一日三秋、辗转反侧(zhǎn zhuǎn fǎn cè)、信誓旦旦等。
第十七页,共二十页。
诗经·相鼠
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相鼠有齿,人而无止。人而无止,不死何俟!
第二十页,共二十页。
助词(zhùcí),的
)
代词,它
)
代词,她
)
第五页,共二十页。
4.古今异义。(3 分)
(1)左右流.之
流古义: 今义:
捞取(lāo qǔ)
液体(yètǐ)移动;流动
(2)道阻且跻.
跻古义: 今义:
高 登,上升(shàngshēng)
(3)白露未已.
已古义: 今义:
干 已经
第六页,共二十页。
5.词类活用。(5 分) (1)左.右.流之( ) 名词作状语,在左右(zuǒyòu)两边 (2)琴.瑟.友.之(名词作动词,弹琴鼓瑟(ɡǔ ) sè);亲近 (3)钟.鼓.乐.之( ) “钟鼓(zhōnɡ ɡǔ)”,名词作动词,敲钟击鼓;
第十三页,共二十页。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诗经两首》关雎教案
《关雎》1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明确诗的大意,品味诗歌细腻的思想情感。
3、把握全诗感情基调,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全诗。
2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两年多的初中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古诗文阅读基础,但毕竟是初中阶段第一次接触到《诗经》,对《诗经》的表达方式还不习惯,四言诗的朗诵还生疏,再加上作为爱情诗来讲,增加了一些难度,对于九年级学生来说,真正理解起来却并非易事。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背诵。
教学难点:品味诗歌细腻的情感,感受诗歌的魅力。
一、课前导入:同学们,看过中国诗词大会吗?对哪个人或那句话印象比较深刻?中国诗词大会如一缕春风,吹遍神州大地。
冠军武亦姝“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满足了所有人对古代才女的想象。
说到诗词,不得不提诗词的源头《诗经》。
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
”意思是不学“诗经”,就不懂得怎么说话。
可见《诗经》的重要影响力。
二、检查预习,你对《诗经》了解多少?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的名称是什么?作者都是谁?(《诗经》最早并不是一本书,它是人们在生活劳动中唱的歌,然后被记录下来称为诗。
《诗经》产生于民间,不知道它的创作者是谁。
据说是孔子编辑整理的。
2.它收录了哪个时代的作品?距今有多少年?(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305篇,距今约3000年的历史。
)《诗经》约成书于春秋时期,先秦时称“诗”或“诗三百”,到了汉代,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认为诗里面的情感对人有很大的教化作用,被奉为经典。
成为学校的教科书《五经》之一。
3.这些诗歌是怎么分类的?(分“风”“雅”“颂”三部分。
)学生介绍:风,又叫“国风”,160篇。
是各地的歌谣,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
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古代专门有采诗官,这个官不能坐在办公室里,他的工作是每天到民间去,听百姓们在唱什么,然后记录下来给皇帝听,皇帝听了以后就知道民风如何。
“古者天子命史采诗谣,以观民风。
九下第六单元第24课《诗经两首》(教学设计2课时)
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24 《诗经》两首【课标分析】1.能熟练使用朗读、默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法。
2.培养学生达成阅读理解的五个层次:了解课文涉及的文学常识;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和修辞(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体味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结合课文的内容和主旨,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内涵。
3.诵读文言诗文,能借助工具书疏通文义;通过语气、节奏等朗读方法的训练,达到熟读成诵;在积累、感悟、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教学重点、难点】1.教材分析《关雎》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古诗文中第四课《〈诗经〉两首》中的第一首。
这首诗是我国古老诗歌总集《诗经》中的首篇。
诗中写一个男子思慕着一位美丽贤淑的少女,由于爱恋的深切,这位少女的形象反复在他脑中出现,使他不安,使他难以忘却。
他幻想着终有一天,能与这位少女结为永好,成为夫妇,过上和谐美满的幸福生活。
诗中所表达的感情直朴直率,清新动人。
《诗经•蒹葭》是一首情景相生的爱情诗,诗歌通过对实际情景的描写和对想象、幻想的描述,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主人公对恋人的强烈爱悦之情。
它是《诗经》中表现朦胧美的名篇,深挚缠绵,意境飘逸,神韵悠长,在艺术手法上,“兴”的特点更突出,从而体现出《诗经》“含蓄美”的风格特点。
2.教学重点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运用恰当的语气、语调、节奏、重音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熟读成诵,准确默写。
反复涵咏,把握诗歌的写作脉络,品味诗歌,感知诗意,感悟诗情。
3.教学难点运用口语交际的方式,展开联想和想象再现诗境,发表即席讲话描绘画面,学习叙事与心理揭示相结合的写法,揣摩人物心理进行写作练笔。
【学情分析】学生能够阅读简单的古诗,为学生走进文本奠定了基础;有的学生能诵读两首诗,能通过自己阅读体会出作者的情感;对于诗歌的画面描绘也有一定的写作经验。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第24课《诗经两首》
二、在追求的方式上: 三、在追求的对象上:
弹琴鼓瑟,敲锣打鼓(qiāo ; luó dǎ gǔ)
是劳动中的女子。
第十八页,共四十七页。
一、托物起兴: “兴”,对于诗歌中渲染气氛、创造意境起着极大
(jí dà)的作用。开头以雎鸠和鸣的情景起兴,是为了渲染一 种情意绵绵、痴心相恋的情调。鸟儿的呼唤来自—“关关”,取悦心中偶像。
第十三页,共四十七页。
各章的大意:
第一章:写诗人看到洲上一对雎鸠,而想到那 美丽善良的姑娘是自己理想的佳偶。
第二章:姑娘劳动的优美身姿(shēn zī),让诗人日夜追求。
第三章:诗人追求失败后忧思想念的情况。
第四章:姑娘劳动的身影,让诗人幻想能与心爱的姑娘欢聚。
第五章:姑娘劳动的身影,让诗人幻想能与美丽善良的姑 娘成亲。
• (要求:以四人为一小组(xiǎozǔ)合作完成,4分 钟后在班级交流)
第三十四页,共四十七页。
芦花一片白茫茫,清早露水结成霜。心 上的人儿,她在河水那一方。逆着河水去找 她,河水弯曲道路长。沿着河水去找她,( 那人)仿佛在河的中央。
河中芦苇一片片,露水珠儿没有(méi yǒu)干。心 上的人儿,在河岸边。逆着河水去找她,道路难 走地势高。顺着河水去找她,她在水中的小洲边 。
305篇,又称“诗三百” 。
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诗经》共分风、雅、颂三个部分。(包括十 五国风,大雅、小雅,周、鲁、商颂) 风多是各地民歌(míngē);雅是西周王城区域朝会宴 饮所用诗歌;颂多为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
第二十六页,共四十七页。
《诗经 》三种表现手 (shī jīnɡ)
达标检测:1.本诗以 起 雎鸠 、荇菜 (jū jiū)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诗经两首》教案(新版)新人教版(新)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诗经两首》教案(新版)新人教版(新)第一篇: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诗经两首》教案(新版)新人教版(新)24《两首》【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你知道最早的诗歌总集是什么吗?谁能够来谈一谈?二、预习检查1.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2.检查诵读情况。
3.检查搜集的作品情况。
(1)《诗经》简介《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又称“诗三百”。
《诗经》共分风、雅、颂三个部分。
文章所选的两篇分别属于“风”中《周南》、《秦风》。
《诗经》中常用的表现手法:赋、比、兴。
《诗经》约成书于春秋中期(公元前6世纪),最初称《诗》,汉代儒者奉为经典,乃称《诗经》,为五经之一。
《诗经》是中国韵文的源头,是中国诗史的光辉起点。
《诗经》的作品分为风、雅、颂三类,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
(《诗大序》中称“诗六义”)(2)“诗六义”风: 是各地的民歌,分15国风,共160篇.是《诗经》中的精华,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常用复沓手法,体现民歌特色。
雅: 多是祭祀、宴会的乐歌和史诗,分“大雅” 和“小雅”,共105篇.颂: 多是宗庙、颂神的乐歌,有“周颂” “鲁颂” 和“商颂”,共40篇.赋: 即陈述铺叙.比: 即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兴: 即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
(3)简介三种表现手法朱熹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比者,以彼物彼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现在的解释赋就是铺陈直叙比就是譬喻兴就是借助其它事物作为诗歌的开头。
三、学习《关雎》 1.《关雎》简介《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的第一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学年精英新课堂(春季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诗经两首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导学目标】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3.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4.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课时计划】2课时第一课时学习《关雎》情景导入激发兴趣雎鸠啼鸣,荇菜参差。
琴瑟钟鼓,君子淑女……这一切,在心中荡漾着爱意的恋人眼中,大概会多一层温馨与幽怨吧!你听,他们各自为自己倾心的“淑女”唱出了缠绵悱恻的情歌。
今天,我们一起走近冠于《诗经》之首的《关雎》。
(板书课题)自主学习展示交流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字音雎(jū) 鸠(jiū) 窈(yǎo)窕(tiǎo) 逑(qiú)荇(xìnɡ) 寤(wù)寐(mèi) 芼(mào)2.文言知识梳理(1)重点实词关关:拟声词,一种鸟的叫声。
洲:水中的陆地。
窈窕: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配偶。
寤寐:指日日夜夜。
芼:挑选。
(2)词类活用琴瑟友.之(名词用作动词,做朋友,相亲相爱,亲近。
)钟鼓乐.之(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快乐。
)(3)古今异义左右流.之(古义:捞取。
今义:流出。
)3.作品简介《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
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大类。
《诗经》大多数作品是作者以自己的生活为素材,进行具体逼真的表现,很少有幻想、夸张的内容,“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
其基本表现手法为“赋、比、兴”。
《诗经》的诗体格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时而重章叠句、反复咏唱。
其语言生动传神,并时常运用叠字、双声、叠韵等修辞手法。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一)朗读指导1.自由朗读课文,教师作诵读指导。
【交流点拨】第一节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淑女是君子的好配偶。
这一章的佳处,在于舒缓平正之音,并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
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摄全诗。
第二节中的“求”字是全篇的中心,写深切的思慕和求而不得的忧思,声调急促,与前后平缓之音有别。
第四、五节写幻想中求而得之的喜悦。
曰“友”,曰“乐”,用字自有轻重,深浅不同,应读出兴奋和快乐之情。
2.学生齐读,放录音,再听一次,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教师提示:诗歌重在想象、联想,对于字面意思不必字字落实,可以疏其大意而不求甚解,但重点字词、关键字词要落实。
【交流点拨】雎鸠鸟关关地叫着,在河中央的小洲上。
姑娘美丽又善良,是我的好配偶。
荇菜长短不齐,在船的左右两边捞。
姑娘美丽又善良,从早到晚追求她。
好姑娘追求不到,从早到晚思念她。
思念绵绵不断,翻来覆去,不能安睡。
荇菜长短不齐,在船的左右两边采。
姑娘美丽又可爱,弹奏琴瑟来亲近她。
荇菜长短不齐,在船的左右两边挑选。
姑娘美丽又可爱,敲钟击鼓让她快乐。
(二)整体感知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交流点拨】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位美丽少女的相思之情,求而不得,他日思夜想,辗转反侧,夜不能寐。
他做梦梦见自己弹琴奏瑟,迎娶这位姑娘。
合作探究深悟文本步骤三理清层次探究写法(一)理清层次1.全诗共5个小节,层次结构是怎样的?【交流点拨】第一章(第1节),描写小伙子见到一位漂亮的姑娘,从而引起的爱慕的感情和求婚的愿望。
第二章(第2、3小节),描写小伙子想追求那位姑娘,苦于无法,求之不得,因而朝思暮想、寝食不安的苦恋情形。
第三章(第4、5小节),描写小伙子梦想成婚的欢乐场景。
2.《关雎》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交流点拨】《关雎》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表达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梦想求而得之的喜悦之情。
(二)探究写法1.《诗经》的主要艺术表现手法有赋、比、兴等,《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运用这种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交流点拨】《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兴”的艺术手法。
如本诗开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它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发端的话,但水鸟和鸣,也可以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和谐恩爱。
和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意义上发生关联。
本诗的起兴之妙正在于诗人情趣与自然景物浑然一体的契合,也是一直为人们所乐道的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2.《关雎》这首诗的各节,不仅句数相等,而且语言几乎完全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甚至只变动一两个字,这就叫重章叠咏。
运用这种方式表达情感,有什么作用?【交流点拨】重章叠咏形式的运用,对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同时,它还有效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之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步骤四总结课文拓展延伸1.总结课文《关雎》写一个男子对所爱慕的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写了其求之不得的焦虑和幻想求而得之的喜悦,表现了追求爱情中的苦与乐,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2.拓展延伸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孙子兵法》:我国第一部军事著作。
(春秋·孙武)《国语》: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春秋·左丘明)《春秋》: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春秋·孔子)《左传》:我国第一部记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
(春秋·左丘明)【附:板书设计】关雎托物起兴所听:关关雎鸠所见:在河之洲所思:窈窕淑女所愿:君子好逑相思之苦寤寐求之——追慕之心辗转反侧——相思之苦梦幻之乐琴瑟友之——亲密相爱钟鼓乐之——欢快热闹课后反思查漏补缺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不足之处在于:第二课时学习《蒹葭》情景导入激发兴趣同学们,有人会唱《在水一方》这首歌吗?它是早些年一首电视连续剧的插曲,根据《蒹葭》改编而成,可见诗经对后世文学创作有很大影响。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蒹葭》。
自主学习展示交流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字音蒹葭(jiān jiā) 溯洄(sù huí) 晞(xī) 湄(méi)跻(jī) 坻(chí) 涘(sì) 沚(zhǐ)2.文言知识梳理(1)重点实词蒹葭:芦苇。
苍苍:茂盛的样子。
溯洄:逆流而上。
溯游:顺流而下。
晞:干。
阻:险。
跻:高。
坻:水中的高地。
涘:水边。
沚:水中的小块陆地。
(2)词类活用道阻且右.(方位名词作形容词,弯曲。
)(3)古今异义道阻且右.(古义:弯曲。
今义:右边,表方位。
)白露未已.(古义:干。
今义:已经。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1.感受音韵美(1)全班齐读诗歌,要求学生结合上一课时介绍的关于《诗经》的艺术特点,体会《蒹葭》的音韵美。
(2)听学生朗读后,教师正音,给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请学生自由发言,说说作品的音韵美是如何表现的。
【交流点拨】《蒹葭》的音韵美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都是四言句,朗读时采用“二二”拍,听起来很整齐。
②作品押韵:第一章押“ɑng”韵,韵脚有苍、霜、方、长、央。
第二章押“i”韵,韵脚有萋、晞、跻、坻。
第三章押“i”韵,韵脚有已、涘、沚。
③运用叠词,如:苍苍、萋萋、采采;运用叠章,统一内容的反复咏唱,这样有一唱三叹的美感。
(3)请男女生交错进行朗读,把自己体会的音韵美通过自己的朗读表现出来。
2.感知内容大意请学生结合注解,尽量用优美的语言翻译作品第一章的内容后,引导学生对比:第二、三章的内容是否是第一章的重复?学生讨论发言后,教师明确:三章所写的内容是相同的,表现了一位痴情男子对心上人的爱恋、追求和求之不得的伤感。
【交流点拨】河畔芦苇苍苍碧色,深秋白露凝结成霜。
我那日思夜想的人啊,她就在河水对岸一方,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那道路却是艰险而又漫长。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仿佛就在水的中央。
河畔芦苇茂盛一片,清晨露水尚未晒干。
我那魂牵梦绕的人啊,她就在河水对岸一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那道路坎坷艰险难攀。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仿佛就在水中高地。
河畔芦苇更为繁茂啊,那清晨白露依然逗留。
我那苦苦追求的人,她就在河水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那道路险阻弯曲难走。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仿佛就在水中的小块陆地上。
合作探究深悟文本步骤三质疑问难深层探究1.诗歌中哪一些诗句描写了景物?所写景物有怎样的特点?写景有什么作用?【交流点拨】“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描写了一幅秋苇苍苍、白露茫茫、寒霜浓重的凄清景色,造成了一种渺远迷茫的意境,渲染了气氛,烘托了人物忧郁感伤的情怀。
2.诗歌中哪些诗句表现了诗人渴慕伊人,历经艰险,执著追求,然而却求而不得的苦闷感伤情怀?【交流点拨】“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这些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渴慕伊人,历经艰险,执著追求,然而却求而不得的苦闷感伤情怀。
“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说明爱的道路上困难重重,道路曲折艰险。
然而尽管道路曲折艰险,诗人却仍然“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为了伊人,上下求索追寻,表达了诗人追求所爱的坚强意志。
“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表达伊人在望,然而却可望而不可即的无限怅惘忧郁苦闷情怀。
3.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请说说你的理由。
【交流点拨】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渺远迷茫,忧郁缠绵,怅惘感伤。
渴慕倾心于伊人,执著地追求,不怕道路的艰险,然而伊人却宛在水中央,如镜中花,水中月,可望而不可即,求而不得,故苦闷感伤忧郁。
4.《蒹葭》的主题是什么?【交流点拨】诗歌每一章前四句都是描写一种凄清而苍凉的景色,这种景色衬托出人物心中的空虚、惆怅之情;而后四句写出诗人对“伊人”的上下寻求,却又寻而不见的情景,这当中既有诗人的怅惘之情,又有诗人对伊人的深切思念。
步骤四探究写法比较阅读(一)写法探究1.《蒹葭》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交流点拨】诗歌开篇便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凄清的画面:一个晚秋的早晨,天色朦胧,笼罩在晨雾中的是一望无际的沾带露珠的芦苇。
一条河流,蜿蜒而去。
望远处,是一块小小的沙洲。
这是一幅萧瑟的晚秋晨光图,烘托出主人公凄恻的情感。
诗的每章景物描写都有不同。
首章“白露为霜”,露凝为霜,是拂晓时;第二章“白露未晞”,太阳露面,天已大亮;末章“白露未已”,阳光照射,露水快干。
三幅不同时间的晚秋晨光图,渲染烘托出主人公久久伫立远望而始终不能见面的惆怅心情,而主人公的这种心情随着晨光画面的重叠,显得越来越急切,越来越凄婉,使这首诗在艺术上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