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导学案及训练
琵琶行导学案
琵琶行导学案《琵琶行》导学案宋代文学家白居易所作《琵琶行》,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作品。
该诗以琵琶为载体,描绘了唐代长安城的画面,反映了白居易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感悟。
通过导学案的形式,我们将深入分析《琵琶行》这首诗的内涵,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优秀的文学作品。
一、作者介绍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晚唐著名文学家,对唐代文学和文言诗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游历辗转多地,历任诸司马、秘书监等职,后辞官隐居,饱经沧桑的生活经历赋予了他的作品更多的情感和思考。
二、诗歌赏析《琵琶行》共七章,以琵琶女的视角描绘了长安城盛衰变迁的景象。
首先展示了琵琶女的琴艺和内心愁苦,通过琴音传达出作者对时局的感慨;其次描绘了盛极一时的长安城,金房银座的辉煌景象令人心驰神往;接着揭示了长安城频频受到外敌入侵、战乱连连的现实,表现出作者对社会动荡的忧虑和痛心;最后以琵琶女的抒情哀歌表达出对故国的深情不舍,对人生沧桑的感慨。
三、文学内涵1. 对比手法:《琵琶行》通过对琴艺和城市景观的对比,展示了荣华富贵与战乱动荡的鲜明对比,表现出了作者对时代变迁的深切感受。
2. 悲壮情感:诗中蕴含了琴声悠扬、歌声凄厉的悲壮情感,展现出作者对民族疾苦的同情和抒发。
四、学习任务1. 明确诗歌主题:通过分析文章内容,掌握《琵琶行》这首诗的主题和内涵。
2. 理解文学意义:深入阅读诗歌,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时代背景,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3. 个人感悟:结合自身经历和感受,思考《琵琶行》中所表达的情感对自己的启发和感悟。
五、总结与展望《琵琶行》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通过描绘琵琶女的悲怆情感和长安城的盛衰景象,反映了作者在动荡时代的思考和感悟。
本次导学案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深入理解这部文学作品的内涵,激发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拓展文学视野,为今后的学习和阅读奠定坚实基础。
愿大家能够在挖掘诗歌意义的过程中,感受到文学的魅力,不断提升自身的人文修养和审美水平。
琵琶行导学案(简)
《琵琶行(并序)》导学案1、独立完成查基础知识练习。
2、诗前小序写了什么内容?对全诗有何作用?3、用七字句概括隔断内容。
寻找出诗歌中的明线和暗线。
4、诗中有多处关于“江”和“月”的描写,请从诗中划出,并分析分别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5、全诗共几次写了琵琶女的演奏,每次演奏各有什么不同?诗人又分别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写琵琶女的演奏的?请加以分析。
6、“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
”作者为何在一个素不相识的琵琶女面前泪湿青衫呢?请寻找二者的相同点。
7、比较阅读夜闻歌者(宿鄂州)作者:白居易夜泊鹦鹉洲,江月秋澄澈。
邻船有歌者,发词堪愁绝。
歌罢继以泣,泣泣声通复咽。
寻声见其人,有妇颜如雪。
独倚帆樯立,娉婷十七八。
夜泪如真珠,双双堕明月。
借问谁家妇,歌泣何凄切。
一问一沾襟,低眉终不说。
试比较《琵琶行》和《夜闻歌者》在题材、内容、主题、写法上的异同《琵琶行(并序)》导学案1、独立完成查基础知识练习。
2、诗前小序写了什么内容?对全诗有何作用?3、用七字句概括隔断内容。
寻找出诗歌中的明线和暗线。
4、诗中有多处关于“江”和“月”的描写,请从诗中划出,并分析分别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5、全诗共几次写了琵琶女的演奏,每次演奏各有什么不同?诗人又分别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写琵琶女的演奏的?请加以分析。
6、“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
”作者为何在一个素不相识的琵琶女面前泪湿青衫呢?请寻找二者的相同点。
7、比较阅读夜闻歌者(宿鄂州)作者:白居易夜泊鹦鹉洲,江月秋澄澈。
邻船有歌者,发词堪愁绝。
歌罢继以泣,泣泣声通复咽。
寻声见其人,有妇颜如雪。
独倚帆樯立,娉婷十七八。
夜泪如真珠,双双堕明月。
借问谁家妇,歌泣何凄切。
一问一沾襟,低眉终不说。
试比较《琵琶行》和《夜闻歌者》在题材、内容、主题、写法上的异同1。
琵琶行导学案答案
琵琶行导学案答案琵琶行导学案答案《琵琶行》〔并序〕导学案·答案1、给加点字注音。
铮〔zhēng〕悯然〔mǐn〕谪居〔zh?〕还独倾〔huán〕间关〔jiān〕.....湓浦口〔p?n〕贾人〔gǔ〕荻花〔dí〕霓裳〔nícháng〕六幺〔yāo 〕......裂帛〔bó〕幽咽(y?) 浔阳〔xún〕慢捻〔niǎn 〕舫船〔fǎnɡ〕......虾蟆陵〔há mɑ〕呕哑〔ōu yā〕嘲哳〔zhāozhā〕阑干〔lán 〕琴弦〔xián 〕........红绡〔xiāo〕钿头〔diàn〕银篦〔bì〕春江花朝(zhāo) ....2、解释以下加点词的含义。
予左迁九江郡司马:贬官,降职今漂沦憔悴:漂泊沦落....明年秋,送客湓浦口:第二年使快弹数曲:畅快...因为长句:于是创作弟走参军阿姨死:古代指歌舞妓的头面人物....凝绝不通声暂歇:突然,一下子秋月春风等闲度:随随意便...梦啼妆泪红阑干:纵横错乱的样子却坐促弦弦转急:退却,退回....去来江口守空船:走了以后暮去朝来颜色故:容貌衰老....江州司马青衫湿:文中指江州司马穿着黑色的单衣。
后人常用“司马青衫”形容悲伤凄切的....情感。
整体感知3、本文有几条线索?本文的主旨句是哪句?明确:琵琶女身世为明线,作者的感受为暗线。
主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4、仿照第1节“江头送客闻琵琶”概括每小节大意。
明确:江头送客闻琵琶江上聆听琵琶曲歌女倾诉身世苦同病相怜伤迁谪重闻琵琶青衫湿探究案探究点〔一〕1、自读诗前小序,并考虑这段小序有何作用?明确:①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②概述琵琶女身世;③点明写作动机;④定下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
2、诵读第1段并考虑:诗的开第一篇关于秋天月夜送别情景的描写有什么作用?明确:①交代了时间,这是一个枫叶红、荻花黄、瑟瑟秋风下的夜晚;②交代了地点,是浔阳江头。
(完整版)琵琶行导学案及答案
《琵琶行》学习目标1.理解本诗描述音乐的语言技巧,学习通感、衬托等表现手法。
2.领会由琵琶女的遭受引出的诗人对出身的感触。
3.理清全文脉络,剖析本诗的构造特点。
教课重难点1.品尝诗句“同是天涯堕落人,相遇何须曾认识”的丰富内涵。
2.赏析作者描绘音乐的高明技术。
有关链接1.作者简介白居易,字乐天,暮年号香山居士。
中唐期间现实主义的伟大诗人。
青年时期家境贫穷,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许多的接触和认识。
念书期间特别勤苦以至于舌上生疮。
少年就以诗成,曾以《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到京城拜访大诗人顾况,深得赏识。
29 岁中进士,官至翰林学士、左拾遗、刑部尚书。
白居易是唐朝新乐府运动的倡议者,与元稹踊跃倡议“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重申解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秀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写下了许多揭穿现实黑暗,反应劳动人民难过的诗篇,即被称为的“讽喻诗”。
白居易的诗平常好懂,传说“白傅作诗,老妇皆懂”。
生活在由盛转衰的中唐期间。
青年时因战乱曾四周流浪,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许多的接触和认识。
有“兼济天下”、“为民请命”的理想和信念,频频上书针砭弊端。
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应了劳动人民的难过生活,揭穿了统治阶级的腐败和罪恶。
长篇叙事诗有《琵琶行》、《长恨歌》。
2.简介写作背景白居易任左拾遗官职后,因为冒犯了官僚及皇帝, 43 岁被改职任太子左赞善医生,次年因为上书皇帝,言辞急迫,被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先被贬为江州刺史,又被贬为江州司马,《琵琶行》就写于第二年秋季。
诗人正是借琵琶女的遭受共识自己天涯堕落的不幸。
3.对于歌、行、引:《琵琶行》(原作《琵琶引》)、《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纳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
《琵琶行》导学案
琵琶行导学案一、导言《琵琶行》是唐代著名的长篇叙事诗,作者白居易。
诗中通过描写主人公美女王昭君的遭遇和从贵族到平民的降格生活,反映了唐朝社会的政治腐败和阶级固化。
本导学案的主要目的是帮助读者深入了解《琵琶行》的创作背景、文学价值以及与当时社会的相关性。
二、创作背景1. 唐朝政治和社会环境唐朝的变法时期终于结束,武后掌权,唐朝进入了一个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的时期。
社会上的阶级固化和贫富分化也日益严重。
白居易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创作了《琵琶行》的。
2. 白居易的创作背景白居易生于唐代中期,家境优越,曾经担任过左补阙、侍御史等官职,但后来因为与权臣李輔国之间的矛盾而被贬谪。
贬谪期间,白居易开始了文学创作,并且就是在此期间完成了《琵琶行》。
三、文学价值1. 表现主题深刻《琵琶行》以王昭君的遭遇为主线,反映了唐代官场的黑暗和封建礼教的愚昧,描写了平民百姓的艰辛生活。
通过深刻而真实地描写这些问题,诗歌表现出了深刻的主题。
2. 擅长抒情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大量运用抒情手法,通过描写王昭君与其丈夫的离别、她在流亡中的艰难遭遇和寂寞的心理,凸显了个人情感的强烈和共情效果,使得这首诗歌具有了极高的艺术价值。
3. 作品受欢迎《琵琶行》一经问世就受到了广泛的欢迎。
唐代文学评论家刘义在其《广论》中就赞誉这首诗歌为“凄婉哀怨,张狂有力”,并对其进行了高度评价。
四、与当时社会的相关性1. 政治隐喻《琵琶行》通过对王昭君与她所处的社会环境的描写,间接表现了唐代官场上的腐败和贪污。
王昭君的遭遇成为了腐败和封建礼教的象征,从而通过诗歌反映了唐代当时社会的问题。
2. 阶级反叛《琵琶行》通过对主人公的平民化描写,反映了唐朝社会阶级固化和贫富分化的严重性。
王昭君由贵族女子变为平民百姓,使得反对封建礼教和阶级固化的压力和声音渗透到了文学创作中。
五、结语《琵琶行》是唐朝最著名的长篇叙事诗之一,它通过描写主人公的遭遇和所处的社会环境,反映了唐代当时社会的问题,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审美价值。
九上《琵笆行》导学案
课题课型主备审核琵琶行新授学习目标:1.解题、了解作者、积累字词及本诗名句,学会古诗诵读。
2.整体把握全诗,理清思路,掌握主要内容。
文学常识:3. 关于歌、行、引: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行”是乐曲的意思。
白居易还有《长恨歌》。
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三者的名称虽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富于变化。
【问题探究】1.《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叙了什么事?诗人谪居江州,月夜送客江边,巧遇琵琶女之事。
2.在琵琶女演奏之前,诗人先写她的调弦动作和神情,这有什么作用?说明琵琶女此时已经进入乐曲的境界。
3.诗人运用了哪些手法来直接表现琵琶女出神入化的演奏技巧?运用了多种手法来直接表现音乐。
第一种,用摹声的手法。
如“嘈嘈”“切切”等象声词和“间关”“幽咽”等双声词。
第二种,用比喻的手法。
以声喻声,如用“急雨”之声、“私语”之声、“莺语”之声等;以形喻声,如“银瓶乍破”、“刀枪鸣”、“铁骑突出”、“裂帛”等。
第三种,直接描写。
如“未成曲调先有情”、“此时无声胜有声”等。
4.说说琵琶女所演奏的乐曲有一个怎样的发展变化过程,并指出乐曲高潮之所在。
诗人非常熟悉真正的演奏家在即将演出时的心态,因而从写琵琶女的调弦动作入手,用“未成曲调先有情”说明她此时已进入乐曲中的境界。
然后分两个阶段写她的演奏内容。
开始演奏的大概是她根据当时的心绪选定的一支曲子,因为诗人从那“掩抑”的琴声中听出了愁苦和“平生不得志”的诉说。
与此同时,诗人又描写了她的演奏姿态,从“低眉信手续续弹”中看到了她技艺的娴熟。
这些都是为下文作铺垫的。
虽是淡淡的几笔,却有引人入胜的魅力。
接着写她演奏琵琶名曲《霓裳羽衣曲》和《六幺》,这原是一件难事,但诗人写得很巧妙:他只写了三个有代表性的乐段,并运用生动的比喻同时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使读者在想象中亲聆琵琶的美妙乐音和旋律的发展变化。
《琵琶行》导学案及训练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诵浪读,决不能记,久也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朱熹《训学斋规》编号:gswhywbx3—006广水市文华高中高一语文必修3《琵琶行并序》导学案(教师版)编制人:王安章审核人:王安章编制时间:2014年3月16日学习目标1、能说出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
2、能说出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手法。
3、能认识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重点难点1、能说出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
2、能说出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手法。
学习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学习过程一、知识链接1、认识作者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中唐现实主义伟大诗人。
读书刻苦以至于舌上生疮,16岁时以《赋得古原草送别》到京城拜望大诗人顾况,深得赞赏。
29岁中进士,官至翰林学士、左拾遗、刑部尚书。
青年时因战乱曾四处漂泊,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有“兼济天下”、“为民请命”的理想和信念,屡次上书针砭时弊,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罪恶。
长篇叙事诗有《琵琶行》《长恨歌》。
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2、了解背景白居易任左拾遗官职后,得罪了官僚及皇帝,43岁被改职任太子左赞善大夫,次年上书皇帝,言辞急切,被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贬为江州刺史,又贬为江州司马,《琵琶行》就写于第二年秋天。
诗人借琵琶女的遭遇表现自己天涯沦落的不幸。
3、熟悉乐府本诗是一首乐府诗。
乐府诗有两种意义:狭义的指汉以下入乐的诗,包括文人创作的和采自民间的;广义的包括词曲和没有入乐而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诗体裁的作品。
琵琶行学案附标准答案
《琵琶行》导学案编写人:课前预习案【预习目标】1. 了解作者、解题2 . 诵读课文,理解全文的大意,概括每段内容3. 积累基础知识【知识导学】1.唐朝宣宗皇帝李忱为一位诗人写了首悼亡诗:“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这位诗人就是白居易。
2.白居易,中唐著名_______诗人,字______,晚年号________。
青年时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
二十九岁中进士,官至左拾遗(谏官)。
有“兼济天下”的理想,屡次上书针砭时弊。
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他是继杜甫之后又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后被贬为江州司马。
著有《________》七十一卷,今存书近三千首。
在文学上白居易主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______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琵琶行》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长篇叙事诗,是白居易的代表作品之一。
3. 关于歌、行、引: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行”是乐曲的意思。
白居易还有《长恨歌》。
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______。
三者的名称虽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___________________,富于变化。
【预习检测】1.下列词语中粗体字的读音正确的一组( )A.湓浦口(pén)憔悴(jiāo)六玄(yāo) B.铮铮然(zhēng)贾人(jiǎ)荻花(dí)C.虾蟆陵(há)嘈杂(cáo)钿头(diàn) D.江浸月(jīn)呕哑(yā)嘲哳(zhā)2.下列词语的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曲罢悯然钿头银篦连篇累牍杜鹃啼血B.转徒江湖幽愁暗恨扣人心弦豪言壮语C.轻拢慢捻天崖海角幽咽泉流汗流浃背D.东船西舫恬然自安翻复无常春寒料峭3.对下列句子中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使快弹数曲快:赶快。
琵琶行导学案(整理精校版)
琵琶行导学案必修教案0111 09:47::琵琶行学案学习目标1.梳理文言基础知识2.感悟诗歌对琵琶声的描摹,欣赏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
知识链接1.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中唐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
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与元稹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所作《新乐府》、《秦中吟》共60首,与杜甫的“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同为著名的诗史。
其诗善于叙述,语言浅显明畅,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
2.背景:《琵琶行》是他被贬为江州司马后的第二年秋天写的。
元和三年,白居易任“谏官”;五年,调京兆府户曹参军;九年,接太子左赞善大夫;十年,宰相武元衡被刺死,白居易首先上疏,急请捕“贼”。
朝廷深恶其僭越言事,诬其“浮华无行”、“甚伤名教”,贬为江州司马。
一.预习部分(一)注音1、湓()浦口2、铮()铮然3、商贾() 4、悯())然5、转徙()6、迁谪()7、荻()花 8、幽咽()9、虾()蟆() 10、红绡() 11、钿()头 12、银篦()13、春江花朝() 14、呕()哑()嘲()哳()15. 霓裳() 16.转轴() 17.慢捻()(二)重要词语注释〔1〕左迁九江郡司马。
左迁:()〔2〕明年秋。
明年:()〔3〕善才:()〔4〕委身为贾人妇。
委身:()〔5〕遂命酒。
遂:()〔6〕使快弹数取。
快:()〔7〕曲罢悯然。
悯然:()。
〔8〕感斯人言。
斯:()〔9〕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是:()始:()〔10〕因为长句。
因为:()〔11〕歌以赠之。
歌:()〔12〕凡一百一十六言。
凡:()言:()〔13〕命曰《琵琶行》。
命:()〔14〕循声暗问。
暗:()〔15〕添酒回灯重开宴。
回灯:()重:()〔26〕弦弦掩抑声声思。
掩抑:()思:()〔17〕低眉信手。
(完整版)《琵琶行》导学案带答案的
《琵琶行》导学案【学习目标】情感目标:从失意者的互相同情慰藉之情中受到悲剧美的陶冶,从而认识封建社会(压制人才)的黑暗,激发学生珍视今朝的成才环境。
知识目标:1.解题、了解作者、积累字词及本诗名句,学会古诗诵读。
2.整体把握全诗,理清思路,掌握主要内容.3。
欣赏作者运用生动、新颖的比喻描绘音乐形象的艺术手法,感受诗中音乐描写的意境;能力目标:进一步巩固并领会对古代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通过分析如何塑造艺术形象把握主题(体会诗人把琵琶女的遭遇于自己被贬谪的境况联系起来的用意,理解诗歌的主题)。
【学习重难点】感受悲剧美,鉴赏音乐描写,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是重点;通过描写音乐艺术沟通人物情感、塑造人物形象是理解诗意的难点。
【学法指导】强化预习,正音顺句,对照注释,查阅词典,初解文本;诵读入境,感知诗意;潜心涵泳,体味情感.【课前预习】1.查阅作家作品及创作背景。
2.熟练诵读课文,分组讨论,翻译课文,积累字词,找出名句。
【知识导学】1。
唐朝宣宗皇帝李忱为一位诗人写了首悼亡诗:“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 _,___胡儿能唱琵琶篇_.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这位诗人就是白居易.2.白居易,中唐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青年时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
二十九岁中进士,官至左拾遗(谏官)。
有“兼济天下"的理想,屡次上书针砭时弊。
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他是继杜甫之后又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后被贬为江州司马。
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今存书近三千首。
在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琵琶行》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长篇叙事诗,是白居易的代表作品之一.3。
《琵琶行》导学案3篇
《琵琶行》导学案《琵琶行》导学案3篇《琵琶行》导学案1课前预习案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1. 诵读文章,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文意,用黑色笔标出重点文言词语,并尝试翻译课文。
2. 在充分预习、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理解,独立完成导学案。
3. 找出自主学习的疑难点,课堂上合作探究解决。
学习目标:1. 准确掌握“左迁”“相”“命”“间关”“等闲”“阑干”等文言实词;掌握名词作状语、形容词的活用等词类活用。
2. 反复诵读,鉴赏、学习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3. 反复诵读,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
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二第6课琵琶行导学案(含答案)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琵琶行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透过人物的行动、语言,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2.学习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2.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
把握意境。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板书课题,作者,简介作者与作品提示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继杜甫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琵琶行》是一首七言长篇叙事诗,继承了汉乐府叙事诗的传统,是初唐以来七言歌行的代表作,带有很强的抒情性。
由于叙事与感情的结合,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优美动人,可以说是我国古典叙事诗又一新的高峰,在诗人生前,就被广为传诵,所谓“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歌唱《琵琶行》。
”时至今日,千百年过去了,但仍然感人肺腑。
二、教师引导学生对诗的内容作整体把握。
三、串讲小序,讲前布置两个思考题要求学生边听边思考,串讲后提问。
1.小序有什么作用?明确: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概况,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调。
《琵琶行》导学案
《琵琶行》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白居易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特点。
2、熟读并背诵《琵琶行》全诗,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
3、欣赏诗中对音乐的描写,学习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音乐。
4、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感,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诗歌中描写音乐的语句,感受其艺术效果。
(2)把握诗歌的主题和诗人的情感变化。
2、难点(1)体会诗歌中音乐描写的技巧和手法。
(2)理解诗人通过琵琶女的遭遇所抒发的个人感慨。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白居易(772 年-846 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
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2、写作背景《琵琶行》创作于元和十一年(公元 816 年)秋,白居易被贬江州司马已两年,在浔阳江头送别客人,偶遇一位年少因艺技红极一时,年老被人抛弃的歌女,心情抑郁,结合自己路途遭遇,用歌行的体裁,创作出了这首著名的《琵琶行》。
四、诵读感知1、初读诗歌,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2、再读诗歌,理解诗句大意,初步体会诗歌的情感。
五、诗歌赏析1、小序的作用诗前小序简明扼要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概括了琵琶女的身世,说明了写作本诗的动机,定下了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
2、诗歌的结构全诗以人物为线索,共有明暗两条:一是以琵琶女的身世为线索,一是以诗人的感受为线索。
两条线索交织,汇合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一共同的主旨上。
3、音乐描写(1)“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这几句诗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粗重的大弦声比作急雨,将轻柔的小弦声比作私语,将大小弦交错弹奏的声音比作大珠小珠落在玉盘上的声音,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琵琶声的清脆悦耳。
琵琶行公开课导学案及答案
《琵琶行(并序)》导学案2019/2/18【学习目标】1.了解白居易生平及其创作成就;了解本文的背景及相关文学常识。
3.掌握文言基础知识,梳理文章大意。
4.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5.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作者在诗中表现的人物情感。
【重、难点】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2.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作者在诗中表现的人物情感。
第一课时一、导入二、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
中唐时期现实主义的伟大诗人。
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和元稹并称“元白”。
写下了不少揭露现实黑暗,反映劳动人民痛苦的诗篇,即被称为的“讽喻诗”。
白居易的诗通俗好懂,传说“白傅作诗,老妇皆懂”。
长篇叙事诗有《琵琶行》、《长恨歌》。
2.写作背景白居易任左拾遗官职后,由于得罪了官僚及皇帝,43岁被改职任太子左赞善大夫,次年由于上书皇帝,言辞急切,被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先被贬为江州刺史,又被贬为江州司马,《琵琶行》就写于第二年秋天。
诗人正是借琵琶女的遭遇共鸣自身天涯沦落的不幸。
3.文体常识(1)“歌”是诗歌的一种形式,原指可唱的韵文,到了唐代,歌的原意已变,指与近体诗相对的古体诗的一种形式。
歌在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方面没有严格限制,比较自由。
“行”本指乐曲的进行,后来指乐曲、歌唱的遍数,往后又成为诗的一种体裁。
歌和行,都是古代诗体名称,“行”也是乐曲的意思,二者其实并无严格的区别,也合称“歌行",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很多。
“歌行”指都有叙事的内容,如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等。
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或杂言的古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
(2)年号:记年的名称。
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记年。
有的皇帝先后用几个年号年。
《琵琶行》导学案教师版
《琵琶行》导学案【学习目标】一、有感情的诵读诗歌并背诵二、欣赏诗歌中运用描写音乐的语言。
三、品味诗歌意境,分析琵琶女形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一、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二、引导学生从对物身世命运的分析中解读作品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三、背诵全诗。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对音乐的描写以及是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的。
预习案【自主学习】熟读课文,掌握字词读音及其解释。
【预习检测】一、作者介绍:1、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
为官曾于晚年担任太子少傅,去世后,赐谥号为“文”,世称白傅、白文公。
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是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
以44岁被贬江州司马为界,白居易的一生可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是兼济天下时期,后期是独善其身时期。
白居易29岁时中进士,先后任秘书省校书郎、盏至尉、翰林学士,元和年问任左拾遗,写了大量讽喻诗,代表作是《秦中吟》十首和《新乐府》五十首,这些诗使权贵切齿、扼腕、变色。
元和十年六月,白居易44岁时,宰相武元衡和御史中丞裴度遭人暗杀,武元衡当场身死,裴度受了重伤。
白居易十分气愤,便上疏力主严缉凶手,以肃法纪。
当时掌权的宦官集团和旧官僚集团居然保持镇静,不急于处理,并且借机大肆攻击、中伤白居易,白居易终因此事被贬为江州司马。
实际上他获罪的根本原因还是那些针砭时弊的讽喻诗。
贬官江州给白居易以沉重打击,也就是在这一年,白居易写下了千古名篇《琵琶行》。
元和十五年,唐宪宗暴死在长安,唐穆宗继位,穆宗爱他的才华,把他召回了长安。
但当朝大臣间争权夺利,穆宗不听劝谏,于是极力请求外放,穆宗长庆二年出任杭州刺史,杭州任满后任苏州刺史。
晚年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
他勤于政事,作了不少好事。
他在西湖上筑了一道长堤,蓄水灌田,并写了一篇通俗易懂的《钱塘湖石记》,刻在石上,告诉人们如何蓄水泄水。
这就是有名的“白堤”。
白居易逝世时,时年75岁。
高一语文《琵琶行》导学案+课后练习(含答案)
《琵琶行》导学案一、文学常识1、知人论世(1)白居易(772- -846)唐代文学家、政治家。
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祖籍太原(今山西太原),迁居下封(今陕西渭南)。
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
他的讽喻诗广泛反映了中唐时期社会生活各方面的重大问题,着重描写了现实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
《新乐府》中的叙事长诗《长恨歌》和《琵琶行》都是千古绝唱。
作品有《白氏长庆集》。
主要作品:《观刈麦》《卖炭翁》《红线毯》《两朱阁》《西凉伎》《涧底松》《母别子》《上阳白发人》等。
(2)创作背景元和十年,平卢节度使李师道派人杀了宰相武元衡,向中央政权示威,白居易认为这是重大“国耻”。
激于义愤,他率先上疏“急请捕贼,以雪国耻”。
但都被权贵们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又造谣诬蔑说,白居易的母亲因看花坠井而死,而白居易却作赏花诗,新井诗,“有伤明教”,于是贬为江州刺史,继而又贬为江州司马(九品小官)。
白居易获罪的真正原因主要是他写的针砭时弊的讽谕诗,正如他自己所说,“始得名于文章,终得罪于文章”。
对于这次遭贬,诗人既感伤又愤慨。
到江州后一年的生活更使他感受到社会世态炎凉,他有满腔的怨愤无处倾诉。
这首诗是诗人贬职到江州的第二年(元和十一年)秋天写的,当时诗人45岁。
2、知识链接(1)歌行体“歌”是诗歌的一种形式,原指可唱的韵文,到了唐代,歌的原意已变,指与近体诗相对的古体诗的种形式。
歌在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方面没有严格限制,比较自由,“行”本指乐曲的进行,后来指乐曲、歌唱的遍数,往后又成为诗的一种体裁。
明徐师曾在《文体明辨》中说:‘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日歌;步骤驰骋,疏而不滞者日行;兼之者日歌行。
”歌和行,都是古代诗体名称,“行”也是乐曲的意思,二者其实并无严格的区别,也合称“歌行”。
汉魏以后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很多。
“歌行”一般都有叙事的内容,如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等。
歌行体的特点有四:①篇幅可短可长。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必修三《琵琶行》1导学案
《琵琶行》导学案第 1 课时,共 2 课时班级姓名等级【学习目标】1. 了解白居易的生平、创作及“行”的有关知识。
2.学习本文描写音乐的手法。
【学习重、难点】1.赏析诗歌,品味诗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丰富内涵。
2.了解中唐时代歌女的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情况,使学生对封建社会摧残人才的黑暗现实有清醒的认识。
【学法指导】诵读指导诵读这首诗要注意诗中的叙事脉络和诗人的体验。
必须化身为诗人,设想自己亲历其事,亲闻其音,亲见其人,这才能深入诗的意境,读得凄楚动人。
【导入新知】“歌行体”为南朝宋鲍照所创,鲍照模拟和学习乐府,经过充分地消化吸收和熔铸创造,不仅得其风神气骨,自创格调,而其发展了七言诗,创造了以七言体为主的歌行体。
“歌行”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是初唐时期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刘希夷的《代悲白头吟》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的出现,可说是这种体裁正式形成的标志。
明代文学家徐师曾在《诗体明辨》中对“歌”、“行”及“歌行”作了如下解释:“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曰歌;步骤驰骋,疏而不滞者曰行;兼之者曰歌行。
【自主学习】言(1).感斯人言()(2).凡六百一十六言()(3).自言本是京城女()命(1).遂命酒()(2).命曰()为(1).因为长句( )(2).初为《霓裳》后《六幺》()(3)为君翻作《琵琶行》()语(1)琵琶声停欲语迟()(2)今夜闻君琵琶语()轻(1)轻拢慢捻抹复挑()(2)商人重利轻别离()暂(1)凝绝不通声暂歇()(2)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合作探究】(1).“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在诗中有何作用?(2).试从叠词和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音乐描写的作用。
【课堂小结】这首诗歌借着叙述琵琶女的高超演技和她的凄凉身世,抒发了作者个人政治上受打击、遭贬斥的抑郁悲凄之情。
在这里,诗人把一个倡女视为自己的风尘知己,与她同病相怜,写人写己,哭己哭人,宦海的浮沉、生命的悲哀,全部融和为一体,因而使作品具有不同寻常的感染力。
(完整版)琵琶行公开课导学案及答案
《琵琶行 ( 并序 ) 》导教案2019/2/18【学习目标】1.认识白居易平生及其创作成就;认识本文的背景及相关文学知识。
3.掌握文言基础知识,梳理文章马虎。
4.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述声音的高妙技法。
5.解析人物形象,理解作者在诗中表现的人物感情。
【重、难点】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述声音的高妙技法。
2.解析人物形象,理解作者在诗中表现的人物感情。
第一课时一、导入二、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白居易,字乐天,暮年号香山居士。
中唐期间现实主义的伟大诗人。
唐朝新乐府运动的倡议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重申停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异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和元稹并称“元白” 。
写下了许多揭示现实黑暗,反响劳动人民难过的诗篇,即被称为的“讽喻诗”。
白居易的诗平常好懂,传说“白傅作诗,老妇皆懂”。
长篇叙事诗有《琵琶行》、《长恨歌》。
2.写作背景白居易任左拾遗官职后,因为冲犯了官僚及皇帝, 43 岁被改职任太子左赞善医生,次年因为上书皇帝,言辞迫切,被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先被贬为江州刺史,又被贬为江州司马,《琵琶行》就写于第二年秋季。
诗人正是借琵琶女的遭受共鸣自己天涯堕落的不幸。
3.文体知识(1)“歌” 是诗歌的一种形式 , 原指可唱的韵文 , 到了唐朝 , 歌的原意已变 , 指与近体诗相对的古体诗的一种形式。
歌在字数 , 句数、平仄、用韵等方面没有严格限制 , 比较自由。
“行”本指乐曲的进行 , 以后指乐曲、歌唱的遍数 , 今后又成为诗的一种体裁。
歌和行 , 都是古代诗体名称 , “行”也是乐曲的意思 , 两者其实并没有严格的差别 , 也合称“歌行 ", 汉魏以下的乐府诗 , 题名为“歌”和“行”的很多。
“歌行”指都有叙事的内容, 如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等。
形式采纳五言、七言或杂言的古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
(2)年号 : 记年的名称。
琵琶行导学案
《琵琶行》导学案第二课时一、导学目标 1、朗读诗歌,理解第二部分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2、欣赏作者描写音乐的方法。
3、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二、自主预习1.背诵诗歌2.文体常识《琵琶行》原作《琵琶引》。
白居易还有《长恨歌》。
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三者虽名称不同,实则大同小异,常统称“歌行”。
是一种具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辞。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本诗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
3.诗人描写了那几个有代表性的乐段?每一个乐段的旋律和感情有怎样的特点?明确:写了三个有代表性的乐段。
第一个乐段珠落玉盘,急切愉快;第二个乐段幽咽凝绝,幽愁暗恨;第三个乐段铁骑突出,激越雄壮。
一、教学过程(一)、导语(导)音乐是一种无形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
它不像蓝天白云、飞禽走兽、山峰河流那样可视可感。
如何才能把这难以捉摸的音乐用文字表现出来呢?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是描写音乐的典范,自唐以来历咏不衰。
今天,我们就一起聆听这美妙的音乐。
(板书课题及作者)(二)、整体感知,自主思考(思)1、音乐形象是难以捕捉的,作者用了哪些手法来描摹音乐?这些手法有何好处?明确:①、把无形的音乐写出来使人感知,仿佛能让人听到,这是一件难事,诗的第二段,可以说是描写音乐的绝唱。
诗人将看不见、摸不着的音乐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一连串通俗新颖、生动恰当的比喻,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音乐形象展现给读者。
好处: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变成形象可感的实体。
②、叠词和联绵词:叠词:弦弦、声声、续续、嘈嘈、切切;联绵词:间关(叠韵)、幽咽(双声)。
使音节悦耳动听。
③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A、正面描摹:转轴拨弦三两声,……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B、侧面烘托:写听众的反映,突出了琵琶曲感人的艺术效果。
C、演奏完毕,以“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作结尾,用听觉、视觉来描写琵琶曲终了后寂静的氛围、秋水冷月的景象,烘托了琵琶女妙绝入神的演奏技巧,从侧面衬托了乐曲的撼人心魄,给人以余音绕梁之感,也给读者留下了涵咏回味的广阔空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诵浪读,决不能记,久也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朱熹《训学斋规》编号:gswhywbx3—006文华高中高一语文必修3《琵琶行并序》导学案(教师版)编制人:王安章审核人:编制时间:2014年3月16日学习目标1、能说出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
2、能说出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手法。
3、能认识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重点难点1、能说出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
2、能说出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手法。
学习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学习过程一、知识1、认识作者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中唐现实主义伟大诗人。
读书刻苦以至于舌上生疮,16岁时以《赋得古原草送别》到京城拜望大诗人顾况,深得赞赏。
29岁中进士,官至翰林学士、左拾遗、刑部尚书。
青年时因战乱曾四处漂泊,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有“兼济天下”、“为民请命”的理想和信念,屡次上书针砭时弊,写下了《新乐府》、《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罪恶。
长篇叙事诗有《琵琶行》《长恨歌》。
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2、了解背景白居易任左拾遗官职后,得罪了官僚及皇帝,43岁被改职任太子左赞善大夫,次年上书皇帝,言辞急切,被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贬为江州刺史,又贬为江州司马,《琵琶行》就写于第二年秋天。
诗人借琵琶女的遭遇表现自己天涯沦落的不幸。
3、熟悉乐府本诗是一首乐府诗。
乐府诗有两种意义:狭义的指汉以下入乐的诗,包括文人创作的和采自民间的;广义的包括词曲和没有入乐而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诗体裁的作品。
这首诗属于后者。
4、关于歌、行、引《琵琶行》原为《琵琶引》。
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音节和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
行,又叫“歌行”,源于汉乐府,是乐府名曲之一,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平仄不拘,用韵富于变化,可多次换韵。
二、诵读指导1、教师读2、播放录音3、接力诵读三、自主研读1、阅读小序,说说小序跟正文的哪些诗句对应?有什么作用?第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①小序的第二句(明年秋……铮铮然有京都声)跟诗的第一段和第二段前两句对应;第三、四、五句(问其人……转徙于江湖间)跟诗的第二、三段对应;第六、七句(予出官二年……命曰《琵琶行》)跟第四段对应。
②小序: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梗概,概述了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写作原因,为全诗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调。
③第一段:“浔头夜送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枫叶荻花秋瑟瑟”渲染出一种悲凉的气氛,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主人”四句,写饯别时的凄凉情景。
“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一个“惨”字点出了环境的凄凉。
最后借江边月影,烘托出主客相对无言,黯然神伤的心情。
“忽闻”两句对忽然传来的琵琶声悠然神往,从感情上由忧转喜,引起下文。
2、《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叙了什么事?诗人谪居江州,月夜送客江边,巧遇琵琶女之事。
3、作者通过叙事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这几个人物的共同点是什么?琵琶女和诗人自己。
共同点:同是天涯沦落人。
四、合作探究1、“相逢何必曾相识”,诗人和琵琶女素不相识、萍水相逢,是什么把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的?有何作用?是音乐,音乐是沟通诗人与琵琶女情感的桥梁。
2、全诗几次写到琵琶女的演奏?三次。
第一次是第二段(暗写),江边送客闻琵琶;第二次是第二段(明写且详写),船中聆听琵琶声;第三次是第五段(明写且略写),重闻琵琶青衫湿。
可见,琵琶女的三次演奏是贯穿全诗的主线。
3、第二段中的乐声描写最为精彩,乐声的起伏实际上是表现了琵琶女的感情变化。
根据这一特点,这一段可以分为几个小层次?请结合文章试作分析。
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诗人用“急雨”“私语”“大珠小珠落玉盘”三个比喻,描写乐声由急骤粗重到急促轻细,再到纷繁清脆。
感情由悲愤而凄苦,倾泻而出,达到演奏的第一个高潮。
第二层:用“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三个比喻,描写乐声从第一层纷繁清脆的高潮,转入婉转低回艰涩难通,进而凄楚无声,达到演奏的低潮。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这个名句,体现了诗人对“声暂歇”艺术效果的深刻感受和高度赞美,弹者已将听者带入乐声的意境中去。
第三层:用“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两个比喻,描写突然发出的乐声雄壮激越。
“四弦一声如裂帛”写出猛然煞住的乐声。
感情上由第二层凄楚无声的低潮,转入激昂愤慨,恣肆奔腾,进而凄厉无尽,演奏在高潮中陡然结束。
这段乐声描写,运用了一连串贴切形象的比喻,描写琵琶声声情并茂,如江潮迭涌,奇峰层出,是古典诗歌中描写乐声的绝唱。
4、诗人为何一闻琵琶邀相见?是什么样的琵琶声竟然有如此吸引力和感染力呢?一闻琵琶是什么样的乐曲,不知道,但可以从两人当前的心境中猜想到它的基调:悲凉哀怨。
理由有二:一是琵琶女在“绕船月明江水寒”之际,显然是借弹琵琶来排遣独守空船的寂寞;二是它确实打动了“惨将别”的主、客的心,加重了离愁,以至“主人忘归客不发”,此句也从侧面烘托琵琶女演奏技艺的高超。
5、诗人再闻琵琶声后,为何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悲叹?诗人的形象,在诗中着重表现的是他的“谪居卧病,天涯沦落”之恨。
诗的开头写秋夜浔头的萧瑟景象和饯别宴上“醉不成欢”的气氛,都暗示了这种心情。
琵琶女的演奏不仅道尽了她本人心中的“无限事”,其实也勾起了诗人对往事的回忆。
听了琵琶女的自叙身世,他的恨终于奔涌而出,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个主题。
6、三闻琵琶青衫湿,如何理解诗人之泪?琵琶女第三次演奏“凄凄不似向前声”,是因为琵琶女听到诗人倾诉后,既悲自己的漂流沦落,又悲诗人的被贬遭际,所以乐声更凄悲;诗人更是被这悲凄的乐声感染而“泪湿青衫”,这是同情琵琶女的沦落之泪,也是伤感自己的遭贬之泪。
两人感情更加相通,达到了相融。
可见诗的结句“江州司马青衫湿”,是对全诗主旨即“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形象说明。
7、诗人与琵琶女“沦落”情况的叙写,让我们看到了二人命运有哪些相似之处?造成二人“沦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①来自京都。
琵琶女:“自言本是京城女”;白居易:“我从去年辞帝京”。
②才华出众,年青得意。
琵琶女是名扬京都的女艺人,“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昔日在京城红极一时;白居易则是才华横溢的大诗人,29岁进士及第,后授翰林学士。
③命运转变,落魄失意。
琵琶女命运转变的原因是自己年老色衰及别人重色轻才,非本人过错;诗人遭贬浔阳是因其合理主被腐朽官吏视为越职论事,捏造罪名施以迫害,同样非己之过错。
④结局凄怆,境遇悲苦。
身怀绝技妙艺的琵琶女终因色衰嫁给“重利轻别离”的商人,独自“江口守空船”;诗人有兼济天下之志,却被贬到“黄芦苦竹绕宅生”的边远之地,过着“往往取酒还独倾”的孤愁苦闷的生活。
可见,二人的命运有着太多的相似和无奈。
琵琶女无意中拨动了诗人最敏感的情感心弦,使诗人将对琵琶女不幸遭遇的同情和自身无辜被贬的沦落之感融合为一,不能自持。
二人“沦落”的根本原因是:当时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因而“天涯沦落”有着丰富的涵,它写出了人们对苦难生活的感情体验,引起一代代人的共鸣。
五、总结全文1、归纳主旨白居易的代表作品《琵琶行》,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长篇叙事诗。
诗人借一个年老色衰、漂泊江湖的歌女形象,抒发自己沦落之感,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慨叹,表达了对被压迫、被蹂躏的弱女子的同情,揭露了封建社会对人才的打击和迫害。
2、写作特色运用了了大量的比喻,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变成形象可感的实体。
如:“大弦嘈嘈如急雨”(粗重急促);“小弦切切如私语”(亲切细柔);“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错落有致、清脆圆润);“间关莺语花底滑”(婉转优美);“幽咽泉流冰下难”(低沉凝涩);“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激越雄壮、高亢激昂);“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凄厉)。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诵浪读,决不能记,久也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朱熹《训学斋规》文华高中高一语文必修3《琵琶行并序》导学案班级________ 组名________ 学生________学习目标1、能说出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
2、能说出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手法。
3、能认识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重点难点1、能说出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
2、能说出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手法。
学习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学习过程一、知识1、认识作者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中唐现实主义伟大诗人。
读书刻苦以至于舌上生疮,16岁时以《赋得古原草送别》到京城拜望大诗人顾况,深得赞赏。
29岁中进士,官至翰林学士、左拾遗、刑部尚书。
青年时因战乱曾四处漂泊,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有“兼济天下”、“为民请命”的理想和信念,屡次上书针砭时弊,写下了《新乐府》、《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罪恶。
长篇叙事诗有《琵琶行》《长恨歌》。
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2、了解背景白居易任左拾遗官职后,得罪了官僚及皇帝,43岁被改职任太子左赞善大夫,次年上书皇帝,言辞急切,被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贬为江州刺史,又贬为江州司马,《琵琶行》就写于第二年秋天。
诗人正是借琵琶女的遭遇表现自己天涯沦落的不幸。
3、熟悉乐府本诗是一首乐府诗。
乐府诗有两种意义:狭义的指汉以下入乐的诗,它包括文人创作的和采自民间的;广义的包括词曲和没有入乐而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诗体裁的作品。
这首诗属于后者。
4、关于歌、行、引《琵琶行》原为《琵琶引》。
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音节和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
行,又叫“歌行”,它源于汉乐府,是乐府名曲之一,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平仄不拘,用韵富于变化,可多次换韵。
二、诵读指导1、教师读2、播放录音3、接力诵读三、自主研读1、阅读小序,说说小序跟正文的哪些诗句对应?有什么作用?第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①小序的第二句(明年秋……铮铮然有京都声)跟诗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应;第三、四、五句(问其人……转徙于江湖间)跟诗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应;第六、七句(予出官二年……命曰《琵琶行》)跟诗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