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教案人教版
第五章第三节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
第五章第三节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教学目标一、基础知识目标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原因和表现;庆历新政的主要内容;王安石变法在理财、军事、教育三方面的措施;王安石变法的成效、失败原因和历史地位。
二、思想教育目标1.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是北宋政治的一个显著特点。
社会危机本质上反映了封建统治危机,引发了政治改革。
2.庆历新政是在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背景下,对封建统治政策所做的一次局部调整,由于触犯了保守派的利益而失败,但为王安石的全面改革奠定了基础。
3.北宋中期的两次改革,是地主阶级进行的改革运动,是对封建统治政策所做的内部调整,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统治。
由于一定程度上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而失败,体现了改革的曲折性和复杂性。
4.北宋中期的政治改革,特别是王安石变法,能够针对北宋统治的积弊进行大胆改革,并取得一定成效,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具有历史进步意义,他那种“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的改革精神值得肯定。
王安石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和改革家。
三、能力培养目标1.讲述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时,通过教师的引导,由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概括、归纳出社会危机的由来和表现,并从中得出改革的原因。
培养学生概括、归纳知识和分析复杂历史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分析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性质和根本目的,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比较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通过对王安石变法历史地位的讲述,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全面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王安石变法的主要措施。
难点: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由来及其解决途径;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侧重点。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从网上搜集有关王安石变法的资料。
教学设计【导入新课】复习提问:北宋初年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哪些措施?有何影响?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对解决中唐、五代以来藩镇跋扈的局面,对维护国家统一,起了重要的作用,在客观上也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 PPT课件 人教版
C减少财政开支
D巩固自己的权势地位
1、(苏辙说)王介甫小丈夫也,不忍贫 民而深嫉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 不知其不可也。……及其得志,专以此 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
2、青苗法常为人所攻击的一点是收取利息。 虽然官方规定的利率是半年20%,但是地方 官员们却常常私自提高利息到30%甚至更多。 陕西农民向官家借陈米一石,至还的时候是 新的好小麦一石八斗七升五合,“所取利近 一倍”。有的记载甚至说实际利率有达到原 先设定的35倍的,比高利贷还要高许多。
试用以上标准谈谈你是如何 看待王安石变法的?从中得 到了哪些启示?
评价:
(1)王安石变法,是在北宋中期阶级矛盾和民族 矛盾尖锐的情况下进行的地主阶级改革运动,变 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客观上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2)变法没有、也不可能触动大地主土地所有制, 因此,它不可能使北宋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的 危机。又因用人不当,在推行新法过程中出现了 危害百姓的现象,加上守旧派的反对而失败。 (3)王安石能针对统治积弊大胆改革,这种坚持 改革的精神难能可贵。王安石是我国古代杰出的 政治家、改革家。
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
材料一:公孙鞅曰:“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 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各当时而立法,因 事而制礼。礼、法以时而定……臣故曰:治世不 一道,便国不法古。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 般夏之乐也,不易礼而亡。”
——《商君书·更法》
材料二:观大地诸国,皆以变法而强,守旧而亡。能变 则强,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早一日变计, 早一日转机……如今中国不变,则必亡是已。
鲁国:初税亩 商鞅变法
新朝:王莽改制 五代:周世宗改革 北宋:庆历新政、 王安石变法
少数民族封建 化改革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史复习学案5.3 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旧人教版
高三中国古代史复习学案: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知识网络】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表面: ,出现危害百姓的现象。
关键:触犯 、 利益,遭到强烈反对。
评价:变法是在 和 十分尖锐的情况下进行的改革运动。
王安石是中国古代杰出的 、 。
[课堂练习]:1.造成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最主要原因是A .土地兼并严重B .冗官、冗兵、冗费C .农民反抗斗争D .辽和西夏的进攻2.庆历新政的中心内容是A .减轻徭役B .整顿吏治C .提倡农桑D .加强军事3.王安石变法措施中,既可以限制高利贷盘剥又可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的是A .青苗法B .方田均税法C .募役法D .市易法4.唐朝赋役制度的“庸”到北宋中期王安石变法中的“募役法”反映了A .封建制度由盛转衰B .封建剥削的加重C .中国经济重心南移D .商品货币关系发展5.王安石变法采取的措施中,有利于稳定市场物价和商品交流的是A .青苗法B .市易法C .募役法D .保甲法6.王安石说:“保甲之法成,则寇乱息而威势强矣。
”这表明王安石推行保甲法的目的是A .抵御辽和西夏的进攻B .平息农民的反抗斗争C .打击朝廷的腐朽势力D .巩固自己的权势地位7.王安石改革科举和学校制度的措施中不包括A .废除明经诸科B .设立明法科C .创办私人讲学的书院D .进士科专考经义和时务策8.王安石变法未涉及北宋的A .财政体制B .军事制度C .政治体制D .教育制度9.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在目的和作用上的相同之处有①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②打击了官僚地主利益 ③增加了政府收入 ④减轻了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A .①②③B .①③④C .①③D .②③10.在王安石变法推行的过程中,最大的阻力来自于A .地主官吏和商贾B .中小地主和富农C .大官僚和大地主D .中央政府和皇室列宁称王安石是“中国11世纪最伟大的改革家”。
据此回答11~17题。
(2001年上海历史卷·6)11.在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引起隐匿田亩、逃避赋税之人最激烈反对的是A.均输法B.市易法C.方田均税法D.青苗法(2004年江苏历史卷·4)12.王安石认为“公私常以困穷为患者,殆以理财未得其道”,下列变法措施中,与解决这一问题有关的是①青苗法②募役法③将兵法④市易法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④13.王安石变法中不是解决北宋中期“积贫”问题的措施是A.青苗法和募役法B.农田水利法和方田均税法C.市易法D.保甲法和将兵法14.北宋王安石变法与司马光撰写《资治通鉴》反映的共同之处在于A.对朝廷的不满B.对新法的认识C.对边患的忧虑D.对时事的忧患15.王安石变法时所设立的市易务,其主要职责是A.负责市场税收B.核准市场物价C.管理对外贸易D.调节市场物价和商品流通16.王安石说:“保甲之法也,则寇乱息而威势强矣。
高三历史五代十国 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 知识精讲 人教版
高三历史五代十国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知识精讲人教版一. 本周教学内容:第五章第一节五代十国第二节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第三节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二. 重点、难点:1. 重点:北宋中央集权的加强、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王安石变法。
2. 难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和影响、对王安石变法历史地位的全面认识第五章第一节五代十国本节属于非考试内容,由学生阅读了解大致内容即可。
(一)五代十国的更迭1. 五代十国的概念。
时间(907~960)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是在黄河流域相继建立的(除南唐定都洛阳外,其余都定都开封);十国:是先后并存的,除北汉地处山西以外,其余均在南方。
前蜀和后蜀、吴和南唐是前后相继的。
2. 五代十国时期的统治特点:明确五代十国政治的主要特点是藩镇割据局面的继续和发展。
结合教材中的小字,教师对上述问题进行简要概括:五代十国时期,我国北方政权更迭频繁,混战不已,统治黑暗,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南方虽然也是小国林立,但经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二)南方经济的发展1. 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第一,南方战祸较少,相对稳定。
无论是唐朝的安史之乱,或者是五代的军阀混战,主要战场都在北方,南方战事的次数和规模,远不及北方,也未受到契丹统治者的侵扰,受破坏较小。
和平安定的环境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第二,北方人民的大量南迁,不仅传播了北方的生产技术和经验,更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
第三,许多割据政权的统治者,为了保存和增强实力,采取了一些推进经济发展的措施。
2. 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和成就。
农业方面,一是南方各国都重视兴修水利,吴越在南方各国中更居首位。
水利灌溉是发展农业的必备条件,从水利灌溉的发达即可看出南方经济的发展。
二是桑柘、茶树等经济作物的普遍种植。
茶、桑等经济作物的生产,不仅表明农业的发展,而且也为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手工业方面,南方的丝织、制茶、造纸、印刷等行业都有了新的发展。
高二历史教案-第五章第三节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
第五章第三节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基础知识]危机表现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措施、成效、失败原因和历史地位[基本理论]1.北宋中期的危机和改革,是这一朝代的一个显著特点,从本质反映了封建统治的危机。
2.庆历新政是一种对封建统治政策的局部调整,因触犯保守集团的利益而失败,但为王安石变法奠定了基础。
3.北宋中期的改革,是地主阶级政治改革运动,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典型反映了改革运动的曲折性和复杂性。
4.改革措施有利于社会进步,改革者的勇气值得肯定和学习。
[能力培养]1.让学生自己归纳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表现,培养学生根据历史现象进行概括和归纳的能力。
2.分析两次的改革的性质和根本目的,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3.比较两次变法的异同,培养学生比较历史事物的能力。
4.评价王安石变法,培养学生运用正确立场和方法全面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能力。
[重点难点]北宋中期的危机表现与原因分析,评价王安石及其变法。
[教具教法]资料,表格,讲述,讨论,比较。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自评价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正反两方面的作用,导入。
一、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1.土地兼并严重。
统治者采取不抑兼并的政策,使“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
”这一现象加重了社会矛盾和冲突,使社会出现严重不稳定。
2.“三冗二积”:冗官、冗兵、冗费──积贫、积弱。
这一点请同学具体描述。
只是要补充一条:由于与辽、西夏的战争失利,政府要送给它们银、绢。
3.农民反抗。
宋仁宗时便已经出现,并波及统治中心中原地区。
4.辽与西夏的威胁。
二、庆历新政时间:1043年。
人物:宋仁宗。
范仲淹为参知政事(副相),江苏吴县人,10xx年进士,历任地方官,八九年中曾三次被贬。
核心:整顿吏治。
措施:a、严格官吏升迁考核制度;b、限制官僚子弟及亲友通过恩荫做官。
(解释“恩荫”:官僚子弟不必通过科举即可为官,“任子”:官僚在重大节日时可“荫”子孙为官)c、加强各级长官的保举和选派;d、裁并州县,减轻徭役;e、严肃中央政令,取信于民。
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
《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教案教学目标一、基础知识目标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
二、能力培养目标1.通过讲述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概括、归纳出社会危机的表现,从中得出改革的原因。
以培养学生概括、归纳知识和分析复杂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相关内容,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比较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让学生自己归纳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表现,培养学生根据历史现象进行概括和归纳的能力。
5.分析两次的改革的性质和根本目的,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6.比较两次变法的异同,培养学生比较历史事物的能力。
7.评价王安石变法,培养学生运用正确立场和方法全面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能力三、思想教育目标1.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导致改革,是北宋政治的一个显著特点,这在本质上反映了封建统治危机,引发了政治改革。
2.在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背景下出现的庆历新政,是对封建统治政策所做的一次局部调整,虽然失败,但为王安石变法奠定了基础。
3.北宋中期的政治改革,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具有进步意义,这种坚持改革的精神是应该值得肯定的。
王安石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和改革家。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王安石变法。
教学难点:对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准确理解和对王安石变法历史地位的全面认识。
教具教法幻灯片,图片资料,表格,讲述,讨论,比较。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回顾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正反两方面的作用,导入新课。
回顾联系北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影响,说明导致北宋中期出现严重的社会危机的原因?答:由于北宋的过分集权,带来了严重的恶果:一是政府机构重叠,官员冗滥,财政开支庞大;(积贫)二是军队作战指挥不灵,战斗力下降;(积弱)三是地方上财政困难。
(积贫)这些因素给北宋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导致北宋中期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
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
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教案一、课题人教版中国古代史全一册第五章第三节《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二、目标1)知识与能力: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原因和表现,;庆历新政的主要内容;王安石变法在理财、军事、教育三方面的措施;王安石变法的成效、失败原因和历史地位,通过对王安石变法历史地位的讲述,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全面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概括、归纳知识和分析复杂历史问题的能力。
分析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性质和根本目的,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的方式来提高其自主阅读能力和概括能力,并养成自主探索的习惯,学生自己能够会读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A、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是北宋政治的一个显著特点。
社会危机本质上反映了封建统治危机,引发了政治改革。
B、庆历新政是在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背景下,对封建统治政策所做的一次局部调整,由于触犯了保守派的利益而失败,但为王安石的全面改革奠定了基础。
C、北宋中期的两次改革,是地主阶级进行的改革运动,是对封建统治政策所做的内部调整,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统治。
由于一定程度上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而失败,体现了改革的曲折性和复杂性。
D、北宋中期的政治改革,特别是王安石变法,能够针对北宋统治的积弊进行大胆改革,并取得一定成效,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具有历史进步意义,改革精神值得肯定。
王安石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和改革家。
三、课型:新授课四、教学方法:谈话法、讲述法和提问法相结合五、重点和难点:重点: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王安石变法的主要措施。
难点: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由来及其解决途径;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侧重点。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复习提问:北宋初年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哪些措施?有何影响?指出: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对解决中唐、五代以来藩镇跋扈的局面,对维护国家统一,起了重要的作用,在客观上也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教学设计4.1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在本章节“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的学习中,学生应掌握以下知识与技能:
1.了解我国北宋中后期面临的政治、经济、社会危机,包括土地兼并、官僚腐败、军队衰弱等问题。
2.掌握庆历新政的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理解其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
3.设计课堂提问和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引导学生将所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升知识运用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本章节的学习中,学生应形成以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社会危机是我国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阶段,理解改革是推动历史前进的重要动力。
2.理解庆历新政中改革者敢于担当、锐意进取的精神,培养自己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
c)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庆历新政成功与失败的认识。
3.案例分析:
选择一个历史案例,分析其与庆历新政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要求不少于300字。通过案例分析,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历史小论文:
以“庆历新政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启示”为主题,撰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历史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结构合理,体现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分析能力。
3.学会比较分析不同历史时期改革措施的异同,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评价历史事件,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问题探究等方式,深入剖析社会危机的原因和表现,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2.运用历史资料、文献、图片等教学资源,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了解庆历新政,提高学生的史料阅读和解读能力。
4.学习方法:学生在学习方法上仍存在一定的依赖性,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培养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ppt2 人教版
社会危机
政治:土地兼并、人民反抗 财政:冗费.冗官.冗兵 边疆危机 青苗法 募役法 理 农田水利法 财 方田均说法 市易法 军事 保甲法、将兵法
北 宋 与社 改会 革危 机
改 革
庆 历 新 政
王 安 石 变 法
效 果
教育 改革科举制 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 贫积弱的局面,但无法从根 本上能够解决危机
试一试
后 先 名就庆 的在历 天天 《邓新 岳州政 下 下 阳的失 楼花败 记洲后 之 之 》书, 。院范 里仲范乐 忧 挥淹 毫贬仲而 而 撰到 写邓 乐 忧 了州淹 著, 。, ——
宋神宗即赵顼 (xū),1067— 1085年在位, 1069年,他任 用王安石进行 变法,企图改 变宋朝“积贫 积弱”的局面。
1、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 了他们的反对。 2、在变法过程中操之过急,用人不当, 出现了危害百姓的现象 3、宋神宗态度动摇,去世后最终失去其 支持。
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南京半山园 王安石故居
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熙宁新法”失败后,退居于此,封荆 国公,世称荆公。
北宋初期: 背景:自唐朝至五代十国形成的藩镇割据局面. 目的:加强中央集权. 内容:集中军权,建立文官政府。 北宋中期: 背景:宋初以来形成的“三冗”问题和积贫积弱的社会危机。 目的:富国强兵。 内容:主要是政治和经济改革。 内在联系是,北宋中央集权的措施造就了“三冗”问题, 并激化了社会矛盾。这迫使北宋中期的统治者不得不进行改革, 以扭转积贫积弱引发的危机。
第18课 北宋中期的改革
一、庆历新政(局部改革)
1、改革的背景
(1)冗官、冗兵、冗费, “积贫积弱” ——财政危机 (2)对西夏的战事不利(外患) ——民族危机 (3)土地兼并,政府压榨,农民反抗斗争(内乱) ——政治危机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学案
广西平南县中学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学案知识梳理班别座号姓名一、北宋中期社会危机:主要表现 (财政、政治、边疆等危机)1、土地兼并严重,矛盾激化:北宋统治者实行兼并政策,加速了土地兼并,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农民反抗遍及中原边地。
2、冗官、冗兵、冗费:①冗官:分化事权的办法,造成宋初机构重叠,科举录人太多,官员过多。
②冗兵:募兵、养兵,造成兵员剧增;目的:;结果:兵源激增,素质低下形成积弱。
③冗费:官俸、军费开支大增,岁币加重了负担,财政入不敷出,导致“”局面的形成。
3、辽、西夏的威胁,民族矛盾尖锐。
二、庆历新政1、时间:1043年,宋仁宗任用为。
2、目的:,。
3、内容:核心是——严格官吏升迁制度;限制官僚子弟做官;加强保举和选派;裁并州县,减轻徭役;严肃政令。
4、结果:。
三、王安石变法1、背景:北宋中期,统治集团面临着严重的社会危机,主要表现为:阶级矛盾尖锐,财政困难,辽、西夏的威胁等。
为挽救危机,实现富国强兵,巩固封建统治秩序,1069年,王安石在宋神宗支持下,在理财、军事、教育三个方面进行改革。
⑵军事措施:强兵①保甲法(特点:;作用:加强对控制,抵御辽和西夏的进攻,减少军费)②将兵法(内容:禁军固定在一定辖区,由固定将官训练;作用:充实了边防力量,抵御了辽和西夏的进攻。
)⑶教育措施:①科举改革:原则——通经致用考试科目——废明经诸科、设明法科。
考试内容——进士科不考,专考经义(所谓经义,与论相似,是篇短文,只限于用经书中的语句作题目,并用经书中的意思去发挥。
)和时务策(相当于时事政治,着眼于解决现实问题);明法科专考律令、断案。
②整顿太学:重编教科书,成绩优秀者直接做官;学校为变法造舆论、育人才。
4、改革的作用:财政收入大为增加,水利兴修、荒地开垦,军事力量增强;一定程度上扭转积贫积弱局面。
5、失败原因:①用人不当,变法本身被贪官污吏利用,出现危害百姓的现象。
(关键)②一定程度上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利益,遭到地主、官僚的反对。
《北宋中期社会危机和改革》
《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一.说教材说课题目人教版《中国古代史》第五章第三节《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
1教材分析本课上承接了北宋政权建立巩固相关内容,是深入了解北宋封建社会矛盾以及改革措施的重要一课。
本课内容主要分两大块:一是社会危机,二是改革。
前后具有因果关系。
通过学习本课要求学生归纳北宋社会危机的表现,从中得出改革的原因,进而培养学生概括、归纳和分析复杂历史问题的能力;二是通过比较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三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归纳对中国古代改革的认识。
本课重点: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王安石变法的主要措施。
本课难点: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由来及其解决途径;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侧重点。
本课是这一节的第一课时。
2.教学目标依据大纲的要求,结合新课程标准的相关理念,我提出三方面的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原因和表现;庆历新政的主要内容;王安石变法的内容,成效,失败原因,地位。
(2)方法目标:由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概括、归纳出社会危机的由来和表现,并从中得出改革的原因。
培养学生概括、归纳知识和分析复杂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提纲,图示,幻灯等形式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提高学生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王安石变法等内容,让学生体感受古人在困境中不屈不饶,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教法和学法1.教法:要在引导学生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自学,分析,比较的能力,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路。
因此我主要采取幻灯,提纲的形式以结构式的板书,体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所学的历史知识。
其次,要求学生讨论,归纳出内容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分析能力。
提问,授等多种教法结合,使课堂丰富。
2.学法:学生以阅读,讨论为主来学习本课。
先学后教,当堂发言的课堂教学模式,引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方式,初步学会运用学科思维完成对整个历史过程的整合能力,培养和方法训练,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4.1_社会危机和庆历新政_教案(人教版选修一)
第三单元王安石变法第1课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一、教材分析【课程标准】了解王安石变法的背景【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北宋中期社会矛盾表现的几个方面;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庆历新政的主要内容;(2)理解三个原因:北宋中期社会矛盾日益激化的原因;北宋中期形成积贫积弱局面的原因;实施庆历新政的原因;(3)探究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探究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及和王安石变法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1)讲述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时,通过教师的引导,由学生阅读课文,概括、归纳出社会危机的表现,并从中得出改革的原因。
培养学生概括、归纳知识和分析复杂历史问题的能力;(2)引导学生分析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性质和根本目的,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3)通过小组讨论,比较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4)学生课外查找资料,实事求是地评价王安石变法,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全面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当今中央重视三农问题,费改税对稳定政局的重要作用;(2)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澶渊之盟的历史评价;(3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推动力,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
【教学重难点】重点: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
难点:对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准确理解,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
【教学建议】本课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庆历新政的夭折。
这些背景一方面表明宋朝中期社会危机四伏;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王安石的与时俱进,顺应历史发展的要求。
由于北宋中期危机四伏的文字与影视资料比较丰富,建议在教学时适当进行补充,增加学生对这一时期社会危机的感性了解,为深入认识王安石变法的历史意义奠定基础。
二、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利用教材的引言导入:师:在湖南岳阳,与滕王阁、黄鹤楼并称我国南方三大名楼。
岳阳楼始建于唐代,主楼三层,高19.72米。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考点2 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教学案
考点二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学习目标】政与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基础知识梳理】一、北宋中期社会危机:主要表现1、政治危机:(1)土地兼并严重,矛盾激化:①原因:实行“不抑兼并”的政策加速了土地集中的过程。
②结果:阶级尖锐对立。
(2)农民反抗:宋仁宗时,农民起义不断,遍及中原。
2、财政危机:冗官、冗兵、冗费(1)冗官:分化事权的办法,造成宋初机构重叠,科举录人太多,官员过多,形成冗官局面。
(2)冗兵:募兵、养兵,造成兵员剧增(目的:缓和农民反抗)。
兵源激增,素质低下形成“积弱”局面。
(3)冗费:官俸、军费开支大增,岁币加重了负担,财政入不敷出,形成“积贫”的局面。
【拓展归纳】北宋积贫和积弱的现象有何表现?(1)积贫表现:一是官俸和军费开支过大,政府财政入不敷出(国穷);二是为解决财政困难而扩大赋税所造成的劳动人民贫困(民贫)。
(2)积弱表现:一是对外无力解除辽和西夏的威胁;二是对内不能控制农民起义。
3、边患危机:辽、西夏的威胁,民族矛盾尖锐。
二、庆历新政(1043年宋仁宗任用范仲淹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1、目的:摆脱危机,巩固封建统治。
2、内容:核心是整顿吏治----严格官吏升迁制度;限制恩荫做官,;加强保举和选派;裁并州县,减轻徭役;严肃政令。
(有助于发展生产,缓和人民反抗。
)3、结果:触犯了保守派利益,遭保守官僚的强烈反对,改革派就被排挤,改革被废止。
三、王安石变法(1069年)1、背景:北宋中期,统治集团面临着严重的社会危机,主要表现:阶级矛盾尖锐,财政困难,辽、西夏的威胁等。
2、目的:挽救危机,实现富国强兵,巩固封建统治秩序。
减轻农民差役负担,保证生产时间;扩大了税源。
充实了边防力量,抵御了辽和西夏的※问题探究对安石变法的评价4、失败原因:①用人不当,变法本身被贪官污吏利用,出现危害百姓的现象。
(关键)②触犯大地主、大官僚利益,遭到强烈反对。
(主要、根本)③地方官拒绝执行。
④宋神宗死,司马光废除新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
革教案人教版
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
《北宋中期社会危机和改革》教案
重点:北宋中期面临的危机、王安石变法
难点:造成北宋中期积贫积弱的原因,王安石变法
过程
北宋初期,采取措施虽然铲除了藩镇割据的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却埋下了北宋积贫积弱的祸根。
一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
【表现】:积贫积弱
1、土地兼并
(1)原因:封建土地所有制;北宋“不抑兼并”的政策
材料:势官富姓,占田无限,兼并冒伪,习已成俗……
——《宋史》
(2)影响:阶级矛盾尖锐;全国纳税土地减少,政府财政收入减少
2、阶级矛盾尖锐
材料: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8年),农民和士兵起义,不但“一年多如一年,一火强如一
伙”而且从以前北宋统治力量较薄弱的边远地区发展到统治力量较强大的腹心地区。
1042年4
月,仁宗下诏说,京东、西(今山东、河南一带)“盗贼”充斥,命令转运司委州县官择
“乡勇”之勇武者增置弓手
原因:土地兼并严重,政府财政困难加重对农民剥削
3、财政危机(积贫)
(1)原因:冗官、冗兵、冗费;给辽、西夏的“岁币”;土地兼并
思考:为什么会出现“冗官、冗兵、冗费”
北宋统治者为加强中央集权,防止文官武将专权,采用“分化事权”的办法,导致官僚机构重
叠;科举改革,增加录取名额;大官僚的亲属、门客“恩荫”受官,这些导致官吏人数激增,官俸开
支增大,财政困难,行政效率低
统治者采用募兵、养兵的方法,导致军队人数大增;从全国各地挑选强壮士兵编入禁军;为防止
辽和西夏侵扰,在边防大量屯兵。
冗费:冗官、冗兵、对辽西夏的“岁币”。
(其他)
根源:为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制度
北宋中期不仅财政困难,国家的贫困,出现积贫。
在边疆不断受到辽、西夏的威胁,北宋积弱
思考:北宋积弱的原因?
初期为消除藩镇专权的局面,设立枢密院,枢密院有调兵权但无直接的统兵权,统兵的将领却无
调兵权;实行更戍法,禁军定期换防,但将领不随兵调动,造成兵将分离,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军
队作战指挥不灵,战斗力下降
军队人数虽然增加,但兵员素质底下,操练不勤
4、边疆危机:辽、西夏的威胁
北宋中期国家积贫积弱,积贫,是国贫、民贫;积弱,是无法消除辽、西夏的威胁,无法控制农民起义
为摆脱危机,巩固统治,进行变法
二庆历新政(1043年宋仁宗范仲淹)
1、特点:以整顿吏治为中心
范仲淹《答手诏条陈十事》中认为,欲强国,先富民;欲富民,先澄清吏治,澄清吏治则先裁冗滥,继任贤才。
有了贤能的官吏,才能搞好政治,使百姓“各获安宁,不召祸乱”,缓和社会矛盾
材料一真宗成平四年(公元l 001年),有司言减天下冗吏十九万五千余人。
所减者如此,未减者可知也……刘晏(唐朝中期的着名官员)以一千二百万贯供中原之兵而有余,今以三千六百万贯供川陕一军而不足。
——赵翼《廿二史札记》
材料二官壅于下,民困于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救之。
——范仲淹《答手诏条陈十事疏》
2、主要内容
严格升迁考核;限制恩荫做官;加强保举选派;裁并州县,减轻徭役;严肃中央政令,取信于民
3、结果:失败(原因:触犯保守派官僚利益,遭反对)
三王安石变法
1、目的:富国强兵,扭转积贫积弱,巩固统治
2、主要内容
材料一:(王安石说)“臣以为,苛能摧制兼并、理财……不患无财。
”
材料二:(王)安石曰:“……且国用不足,非当世急务,所以不足者,以未得善理财故也。
”光曰:“善理财者,不过头会箕敛尔。
”安石曰:“不然,善理财者,不加赋而国用足。
”光曰:“天下安有此理?天地所生财货百物,不在民,则在官,彼设法夺民,其害乃甚于加赋!”
——《宋史·司马光传》
材料三王安石对宋神宗说:“今所以未举事者,凡以财不足故。
故臣以理财为方今先急。
未暇理财而先举事,则事难济。
臣固尝论天下事如弈棋,以下子先后当否为胜负。
又论理财以农事为急,农以去其疾苦,抑兼并,便趣农为急。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四(王安石说)人之困乏,常在新陈不接之际,兼并之家乘其急以邀倍息,而贷者常苦于不得。
……昔之贫者举息于豪民,今之贫者举息于官,官薄其息而民救其乏,则青苗之令行矣。
——引自《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五(司马光)言青苗之弊曰:“平民举钱出息,尚能蚕食下户,况县官督责之惑乎!”惠卿曰:“青苗法,愿则与之,不愿固不强。
”光曰:“愚民知取债之利,不知还债之害,非独县官不强,富民也不强也。
”帝(神宗)曰“陕西行之既久,民不以为病。
”光曰:“臣陕西人也,见其病,未见其利。
”——引自《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六:(苏辙说)“王介甫(安石)小丈夫也,不忍贫民而深嫉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不知其不可也……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
”
3、特点:以理财为中心(富国)
4、评价
(1)成效:政府增加财政收入;兴修水利,开辟良田,生产发展;军事实力有所增强,一定程度上扭转积贫积弱
(2)败因:用人不当;
触犯大地主、大官僚利益,遭反对;(主要原因)
宋神宗后期动摇,司马光废除了新法;
根本在于改革是为了巩固封建统治,是一次自救,是调节国家与大官僚、大地主之间的矛盾,不
能从根本调整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封建剥削,社会矛盾不可能得到根本解决(3)历史地位
王安石变法是一次在不触动封建所有制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局部调整;是地主阶级挽救统治危机
改革(自救)。
不可能从根本摆脱统治危机
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
王安石敢于斗争、改革的精神
王安石是古代杰出政治家、改革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