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抗日战争的热点问题
郑州市高中历史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基础知识题库
郑州市高中历史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基础知识题库单选题1、如表是四部美国中学历史教科书对中日战争的描述。
其共同之处是A.明确交待了中日战争的性质B.对东方盟友的抗战有所肯定C.指出了中国抗战的历史地位D.详细交待了中国抗战的贡献答案:B解析:根据“大约三分之一的日军陷在了中国的泥沼之中”但其“对中国的进攻却并未得到自己所希望的结果”“中共以在二战中顽强抗日而赢得了支持。
”等内容,可得出,美国的教材对中国在抗战中的作用给予了肯定,B项正确;材料没有明确战争性质是什么,排除A项;C项只符合部分材料,并不全面,排除C项;“详细”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排除D项。
故选B项。
2、1938年,抗日救亡漫画宣传队在武汉创办了《抗战漫画》半月刊。
《抗战漫画》在武汉出版了12期,武汉失守后,在重庆又出版了3期,后来由于经费困难终止了出版。
如图所示是刊发于《抗战漫画》第8期的一幅漫画《反攻》。
对该漫画解读正确的是A.中国军队进人局部反攻作战B.日军逐渐丧失在华作战优势C.正面战场取得一次较大胜利D.八路军在敌后大量消灭日军答案:C解析:通过观察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救亡漫画宣传队在1938年秋武汉失守前,于《抗战漫画》第8期上刊发的《反攻》中,宣传日军在“徐州”一带,被中国军队打得狼狈不堪,反映的是徐州会战中的台儿庄战役,该战役是正面战场取得的一次较大胜利,C项正确;直到1944年中国军队才进入局部反攻时期,排除A项;日军逐渐丧失在华作战优势与武汉失守前的抗战史实不符,排除B项;徐州会战是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组织的会战,排除D项。
故选C项。
3、20世纪40年代,四川、云南、湖南等省地租额迅速上升,其中四川一个县27户佃农的平均上缴租率1941年为53%,1943年为73%,1944年为79%。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日军对中国共产党进行经济封锁B.日军对沦陷区大肆搜刮掠夺C.中国共产党调整了土地政策D.工厂、高校及政治重心西迁答案:D解析:材料中的时间点均属于抗日战争时期,此时,四川、云南、湖南属于战略后方,工厂、高校及政治重心西迁,材料涉及的云贵川等地承接了大部分的人口、物资的转移,后期甚至逐渐承担了军事、政治中心的作用,因此这一时期,这些地区佃农租率持续走高,D项正确;材料所列地区不在中共控制下,排除A、C项;四川地区不是沦陷区,排除B项。
中日关系和抗日战争
一、中日关系和抗日战争近年来,美化侵略,篡改历史,极力复活军国主义,积极谋求政治、军事大国地位,是日本内外政策的重要特点。
日本的上述行径伤害了中国人民和东亚、东南亚人民的感情,威胁了亚洲和世界和平,阻碍了中日关系的发展。
因此,中日关系是当前重大的社会现实和热点问题之一。
2005年是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抗日战争时期解体现出来的团结一致,共同对敌,不怕牺牲的民族精神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因此,中日关系和抗日战争应当列为重点复习内容。
对于中日关系和抗日战争应当从多角度,特别是新的角度进行把握。
1、秦汉时期中日交往的重要史实和基本特点是什么?2、隋唐时期,中日交往空前发展,唐朝时期,日本派遣了十三批遣唐使来中国,积极发展中日关系。
遣唐使和随行留学生僧人为什么不顾危险、漂洋过海来到中国?通过中日交往,日本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取得了哪些重大进步?并使日本文化呈现哪些重要特征?3、近代史上,日本是侵略中国最主要的国家和最凶恶的敌人。
(1)为什么日本会成为侵略中国最主要的国家和最凶恶的敌人?(2)日本帝国主义的凶恶、残暴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3)在侵略中国的过程中,日本常常得到了欧美列强,特别是美国的纵容和支持。
甲午战争时期美国为什么支持日本侵略中国?(4)在美国纵容日本侵略的过程中,常常纵容过头,结果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二十世纪初至二战结束,日本侵略势力的膨胀给美国造成了哪些重大挑战和影响?4、日本在扩张势力的过程中,曾经不失时机地利用外部有利因素,特别是美国的支持和扶持。
(1)“二战”结束后,日本利用了美国外交政策中的哪些因素使自己大大减少了对所犯战争罪行的处分,并恢复和发展经济?促使美日关系发生了哪些根本性的变化?(2)当前,日本继续借助美国提高政治和军事地位,并取得了相当的成功。
指出方面的表现。
5、日本帝国主义惯于颠倒黑白,混淆是非,欺骗自己的国民和世界舆论。
(1)日本是怎样寻找机会发动甲午战争的?(2)日本在“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中,是怎样制造事端、寻找借口,发动侵略战争的?(3)为了欺骗舆论,缓和中国人民的反抗,日本是如何对中国占领区进行殖民统治的?(4)近年,日本借口外国甚至公然宣称中国威胁采取了哪些重大外交行动以提高其政治、军事地位?6、1937年卢沟桥事变发生后,中国人民奋起抵抗,中国进入了全民族抗战时期。
抗日战争的红色知识点总结
抗日战争的红色知识点总结一、抗日战争爆发及初期抗战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和1937年卢沟桥事变之后,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行为变本加厉,最终导致了全面侵华战争的爆发。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中国军民开始了艰苦的抗战。
初期抗战期间,中国军民对抗日军队展开了不懈努力,但由于装备不足、战略计划不周等原因,处于劣势地位。
然而,中国人民顽强的抵抗精神鼓舞了全国上下,为日后的抗战取得了宝贵的经验积累。
二、抗日根据地的形成和发展在全国抗战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在抗战初期就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口号,并积极组织人民武装力量,奋起抗击日本侵略者。
在抗日战争的长期战斗中,中国共产党成立了许多抗日根据地,并在这些根据地上开展了广泛的抗日斗争和革命建设工作。
抗日根据地的形成和发展,为中国抗战取得了重要的战略优势,也为中国的解放战争和社会主义革命奠定了基础。
三、重大抗战战役抗战时期,中国军民先后参加了许多重大战役,其中包括淞沪会战、武汉会战、广州会战、太原会战等等。
这些战役有的是守,有的是攻,无一不体现了中国军民的顽强抗战精神和对日本军国主义的不屈抵抗。
其中,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等战役更是成为了抗战史上的著名战例。
这些战役的胜利,对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意志,也为日后打败日本侵略者奠定了基础。
四、抗战时期的社会动荡和国民经济困境抗战时期,中国经历了社会的巨大动荡和国民经济的严重困难。
由于日本侵略者的破坏,中国的主要城市和交通要道遭到了重创,国民经济发生了巨大的损失。
而在战乱之下,普通百姓面对着失业、灾荒、难民等问题,生活条件极为困难。
然而,在这样的困境之中,中国人民始终坚韧不拔,顽强抗战,最终夺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五、国际援助和抗日合作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得到了来自世界各国的大量援助。
苏联、美国、英国等国家纷纷向中国提供了物资、武器和军事支援,为中国抗战提供了重要的外部条件。
同时,中国与国际反法西斯阵营进行了广泛的合作,开展了抗日的军事和政治合作。
中国抗日战争的战略与战术分析
中国抗日战争的战略与战术分析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重要的一段历史,也是中国人民取得的一次伟大的胜利。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军民齐心协力,共同抵御日本侵略,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和努力,为中国历史发展和民族复兴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军队采用了一系列的战略和战术,以取得战争的胜利。
中国军队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是因为采取了正确的战略和战术。
战略是指指导整个战争的总体战略思路和方针,战术是指在战术层面上进行的具体行动和应对。
在中国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军队针对战争的特点和敌情,采取了一系列的战略和战术。
首先,中国军队采取了防御战略。
在日本侵略之初,中国军队面临着敌强我弱的困境,无法进行主动进攻。
为了有效地阻止日军的进攻和侵略行动,中国军队采取了防御战略,采用游击和地道战的方式,进行有组织的抵抗和反击。
这种防御战略的优点是可以减少人员和装备的损失,出奇制胜,从而逐渐扭转战局。
其次,中国军队也采取了重点防御的战略。
在整个战争中,中国军队不是无条件地防御,而是采取了重点防御的战略,集中有限的兵力和资源,采取拉锯战术,不断磨损日军的战斗力。
这种重点防御战略的优点是可以有效地凭借少数人员和装备,截击和消耗大量的日军,逐渐扭转战局。
再次,中国军队采取了游击战术和避敌战术。
在战争的早期,中国军队由于装备和兵力的缺陷,无法承担大规模的战斗,只能以游击和避敌战术进行作战。
这种游击战术和避敌战术在有效地减少人员和装备损失的同时,还可以打乱日军的战斗计划,从而为中国军队的进一步反击和战略转变奠定了基础。
最后,中国军队还采取了多线作战和突击战术。
在战争的进程中,中国军队的装备和人员逐渐得到了提高,可以进行大规模的战斗。
中国军队采取了多线作战和突击战术,分散日军的力量和注意力,打出多个前热点,加强对敌方后方的围攻和截击,从而有效地加速了战争的进程,最终赢得了战争的胜利。
综上所述,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以正确的战略和战术为依托的。
如何正确认识抗日战争研究中的几个热点问题? 文档
如何正确认识抗日战争研究中的几个热点问题?编者按: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学术界和社会上对一些与抗战有关的热点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大大加深了人们对抗战历史的认识和理解,推动着抗战研究的进一步深化。
但值得我们警惕的是,讨论中也出现了一些似是而非、歪曲历史的言论,极易在社会上造成误导。
为此,本刊记者专访了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张宏志,请他就如何定位国共两党在抗战中的作用、如何看待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关系、如何认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等热点话题,进行全面深入、正本清源的阐述,以期能帮助人们更客观公正地看待那一段重要的历史。
为什么说抗日战争中敌后战场的建立对于争取抗战胜利具有决定性意义?记者:在近年来抗日战争史的研究中,以及在近期的一些影视作品中,出现了关注和表现国民党政府指挥的正面战场的热潮。
与此相关,国民党指挥的正面战场和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之间的作用对比,成为一个热点话题。
有人认为,国民党指挥的正面战场为抗战的胜利起了决定性作用,而共产党开辟的敌后战场则居于次要位置。
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张宏志:关注和表现正面战场的作用,这本身是一件好事,对宣传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战的光辉历史,促进海内外爱国者特别是海峡两岸中国人的大团结,有着积极的意义。
但也要看到,有少数人是在借宣传正面战场的作用,贬低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的重要性,这就是完全错误的了。
抗日战争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反侵略战争,共产党倡导的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实现全民抗战创造了前提。
其中,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都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对于正面战场上爱国官兵的浴血奋战和取得的相应战果,当然应该予以充分肯定和适当宣传,这是毫无疑义的。
但是,由于我们过去对正面战场宣传得较少,很多人感到新鲜,再加上一些人只看重作战规模,热衷于正面战场上规模宏大、场面热闹的会战,因而对于水银泻地般无孔不入、滴水穿石般坚韧不拔的敌后游击战争产生了轻视,甚至有人怀疑敌后战场的重要意义,质疑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注意点
7、1949年大陆解放后,国民党残余势力逃到台湾, 形成了与大陆暂时隔离的状态。
(7)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从日本手中回归 祖国。
台湾是中国领土的国际法依据:
1、从国际法来说,1945年10月25日,台湾光 复,重归中国版图,作为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成果之一, 是以《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等国际社会的正式 文件为依据的,国际社会明确承认。 2、1971年联合国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席位, 证明世界上最权威的国际组织承认了“一个中国”。
感谢您对文章的阅读跟下载,希望本 篇文章能帮助到您,建议您下载后自 己先查看一遍,把用不上的部分页面 删掉哦,当然包括最后一页,最后祝 您生活愉快!
(30万) (4)最惨无人道的杀戮- 南京大屠杀
(5)抗战时期的重大战役:
战役 时间 地点
指挥者或 参战部队
战果及意义
1937 卢沟桥之战 7.7 1937 平型关大捷 9月 1938 台儿庄战役 春 1940 百团大战 年
北平卢沟 宛平城 桥 守军 山西平型 八路军一 一五师 关 山东台儿 李宗仁 庄 华北两千 彭德怀 公里战线 八路军
其实,世上最温暖的语言,“ 不是我爱你,而是在一起。” 所以懂得才是最美的相遇!只有彼此以诚相待,彼此尊重, 相互包容,相互懂得,才能走的更远。 相遇是缘,相守是爱。缘是多么的妙不可言,而懂得又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否则就会错过一时,错过一世! 择一人深爱,陪一人到老。一路相扶相持,一路心手相牵,一路笑对风雨。在平凡的世界,不求爱的轰轰烈烈;不求誓 言多么美丽;唯愿简单的相处,真心地付出,平淡地相守,才不负最美的人生;不负善良的自己。 人海茫茫,不求人人都能刻骨铭心,但求对人对己问心无愧,无怨无悔足矣。大千世界,与万千人中遇见,只是相识的 开始,只有彼此真心付出,以心交心,以情换情,相知相惜,才能相伴美好的一生,一路同行。 然而,生活不仅是诗和远方,更要面对现实。如果曾经的拥有,不能天长地久,那么就要学会华丽地转身,学会忘记。 忘记该忘记的人,忘记该忘记的事儿,忘记苦乐年华的悲喜交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对于离开的人,不必折磨自己脆弱的生命,虚度了美好的朝夕;不必让心灵痛苦不堪, 弄丢了快乐的自己。擦汗眼泪,告诉自己,日子还得继续,谁都不是谁的唯一,相信最美的风景一直在路上。 人生,就是一场修行。你路过我,我忘记你;你有情,他无意。谁都希望在正确的时间遇见对的人,然而事与愿违时, 你越渴望的东西,也许越是无情无义地弃你而去。所以美好的愿望,就会像肥皂泡一样破灭,只能在错误的时间遇到错的人。 岁月匆匆像一阵风,有多少故事留下感动。愿曾经的相遇,无论是锦上添花,还是追悔莫及;无论是青涩年华的懵懂赏 识,还是成长岁月无法躲避的经历……愿曾经的过往,依然如花芬芳四溢,永远无悔岁月赐予的美好相遇。 其实,人生之路的每一段相遇,都是一笔财富,尤其亲情、友情和爱情。在漫长的旅途上,他们都会丰富你的生命,使 你的生命更充实,更真实;丰盈你的内心,使你的内心更慈悲,更善良。所以生活的美好,缘于一颗善良的心,愿我们都能 善待自己和他人。 一路走来,愿相亲相爱的人,相濡以沫,同甘共苦,百年好合。愿有情有意的人,不离不弃,相惜相守,共度人生的每 一个朝夕……直到老得哪也去不了,依然是彼此手心里的宝,感恩一路有你!
初二历史抗日战争练习题及答案
初二历史抗日战争练习题及答案1.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开始于( )A.九一八事变B.一bull;二八事变C.七七事变D.八一三事变解析:由所学知识可知,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局部侵华,一bull;二八事变和八一三事变是日本蓄意侵略制造的事件,日本全面侵华开始于1937年的七七事变。
答案:C2.当年传唱于大江南北的《松花江上》写于( )A.九一八事变后B.一bull;二八事变后C.七七事变后D.八一三事变后解析:由《松花江上》的歌名中可以看出,这首歌曲反映的故事发生在松花江附近,而松花江位于东北。
上面四个选项中,只有九一八事变发生在东北,所以答案是A项。
答案:A3.1936年西安事变后,经中共的努力和斗争,蒋介石被迫接受的条件是( )A.停止内战,实行抗战B.停止内战,联共抗日C.停止内战,一致对外D.停止内战,共同抗日解析:本题考查西安事变的有关知识。
西安事变发生的背景是张学良和杨虎城将军为了让蒋介石放弃“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要求他联共抗日。
事变发生后,在中共的努力下,蒋介石被迫接受了“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
答案:B4.从西安事变的发生时间看,西安事变又可称为( )A.双十二事变B.双十事变C.七七事变D.双五事变解析:西安事变发生的时间是1936年12月12日,所以又称双十二事变。
答案:A5.南京大屠杀发生的时间及遇害同胞的数量分别是( )A.1931年12月30万B.1935年12月20万C.1937年12月50万D.1937年12月30万解析:本题考查对历史知识的辨析能力。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南京大屠杀发生的时间是1937年12月,日军屠杀中国军民30多万人。
答案:DA.淞沪会战B.徐州会战C.台儿庄战役D.百团大战解析:在淞沪会战和徐州会战中,国民政府并没有取得胜利;而百团大战是中国共产党指挥的重大战役。
由此确定答案是C项。
答案:C7.台儿庄战役取得胜利是在( )A.1938年4月B.1938年3月C.1937年12月D.1938年10月解析:本题考查对历史基础知识的辨析情况。
中考道德与法治时政热点:中国精神
中考道德与法治时政热点:中国精神热点1:伟大抗战精神1.首都各界代表,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向抗战士敬献花篮。
这说明了什么?①中国人民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二战胜利成果和战后国际秩序。
②国人民坚决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严和历史正义,维护世界和平。
③中国人民具有坚强不屈、英勇抗争的伟大民族精神。
④中国人民尊重生命、敬畏生命,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2.举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纪念日活动有什么意义?①有利于提醒国人以及世界人民牢记历史,緬怀先烈,以史为鉴,珍惜和平、热爱和平维护和平。
②有助于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增强国人民的凝聚力、向心カ和团结奋斗精神。
③有助于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促进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
④有助于增强中国人民的责任意识,肩负起振兴中华的历史重任。
3为什么要弘扬伟大抗战精神?①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
②一个民族要生存和发展,就要有昂向上的民族精神。
③伟大的民族精神始终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支柱是维系我国世世代代团结奋斗的牢固精神纽带,是激励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不竭精神动力。
4.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勇担历史使命,青少年应该从哪些方面做起?①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②増强忧患意识,维护世界和平。
③培养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
④弘扬民族精神,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⑤奋发图强,树立远大理想,努力学习,开拓创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自己的贡献。
热点2:伟大抗疫精神1.国家隆重举行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说明了什么?①党和国家敬畏生命、尊重生命,尊重和保障人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②党和政府积极表彰先进人物,激励人们向榜样学习。
③我国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在全社会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
④我国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先进文化建设。
伟大的抗日战争练习题及答案
伟大的抗日战争练习题及答案第四单元伟大的抗日战争单元测评1.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开始于()?A.九一八事变B.一•二八事变.七七事变 D.八一三事变?解析:由所学知识可知,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局部侵华,一•二八事变和八一三事变是日本蓄意侵略制造的事件,日本全面侵华开始于1937年的七七事变。
?答案:2.当年传唱于大江南北的《松花江上》写于()?A.九一八事变后B.一•二八事变后?.七七事变后D.八一三事变后?解析:由《松花江上》的歌名中可以看出,这首歌曲反映的故事发生在松花江附近,而松花江位于东北。
上面四个选项中,只有九一八事变发生在东北,所以答案是A项。
?答案:A3.1936年西安事变后,经中共的努力和斗争,蒋介石被迫接受的条件是()?A.停止内战,实行抗战B.停止内战,联共抗日?.停止内战,一致对外D.停止内战,共同抗日?解析:本题考查西安事变的有关知识。
西安事变发生的背景是张学良和杨虎城将军为了让蒋介石放弃“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要求他联共抗日。
事变发生后,在中共的努力下,蒋介石被迫接受了“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
?答案:B4.从西安事变的发生时间看,西安事变又可称为()?A.双十二事变B.双十事变?.七七事变D.双五事变?解析:西安事变发生的时间是1936年12月12日,所以又称双十二事变。
?答案:A5.南京大屠杀发生的时间及遇害同胞的数量分别是()?A.1931年12月30万B.1935年12月20万?.1937年12月50万D.1937年12月30万?解析:本题考查对历史知识的辨析能力。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南京大屠杀发生的时间是1937年12月,日军屠杀中国军民30多万人。
?答案:D6.在抗日战争中,国民政府取得重大胜利的战役是()?A.淞沪会战B.徐州会战?.台儿庄战役D.百团大战?解析:在淞沪会战和徐州会战中,国民政府并没有取得胜利;而百团大战是中国共产党指挥的重大战役。
中考数学复习 热点专题2 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全册数学试题
专题2 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热点新题预测一、选择题1. 2015年9月3日,我国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
此次活动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响应和积极支持,这表明()①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②中国是主宰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大国③一个和平、合作、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已被国际社会所公认④正义是人类良知的声音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②④D. ①③④2. 在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世界各国应该共同维护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核心的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积极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共同推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
这是因为()①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②中国人民向往和平,反对战争③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④世界的发展主要依赖于中国的发展A. ①②④B. ②③④C. ①②③D. ①③④3. 2015年9月3日晚,人民大会堂万人礼堂金碧辉煌,流光溢彩。
向中外观众了展示了主题为“胜利与和平”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文艺晚会。
这有利于()①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②传承中华民族的一切传统文化③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④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A.①②③ B.①③④C.②③④ D.①②③④4.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进程中,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它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因为伟大的抗战精神()A. 是中华民族精神发展的不竭动力B. 使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更加丰富C. 与我们当今的时代精神内容相同D. 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物质保障5. 主席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集中体现了“五个大国”思想内涵,即大国领袖、大国道路、大国思维、大国胸怀、大国意志。
这充分表明()A. 中国积极主动承担国际责任B. 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C. 我国在国际舞台上占主导地位D. 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决定力量6. 大阅兵不是简单的庆祝仪式,而是对历史的纪念与沉思,对未来的展望与宣示。
河南省高中历史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专项训练题
河南省高中历史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专项训练题单选题1、1931年10月5日,刊登在《申报》上的美丽牌香烟广告有以下文字:“国人爱国,请用国货”、“有美皆备,无丽不臻”、“请国人注意东北形势”、“外辱日亟”,并配有香烟的图案和东北地图。
这反映A.列强经济侵略重心在东北地区B.民众对抗日战争胜利有信心C.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陷入困境D.实业家义利并举的经营理念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请国人注意东北形势’、‘外辱日亟’”,并结合所学可知,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略中国东北,中国进入抗日战争时期。
材料中的商品销售广告中提及注意东北形势和抵御外辱的信息,说明商品销售中蕴含着抗日救国的思想,反映了实业家义利并举的经营理念,D项正确;当时侵略中国东北地区的是日本,不能说“列强经济侵略重心在东北地区”,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民众对抗日战争胜利有信心”,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陷入困境,排除C项。
故选D项。
2、1949年2月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北平举行盛大入城仪式时,毛泽东命令,入城部队必须经过东郊民巷。
这一“命令”A.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B.废除了《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C.反映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确立D.表明我党否定列强特权的立场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901年签订的《辛丑条约》将北京把东郊民巷划为使馆界,使得这里成为“国中之国”,成为列强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
材料中毛泽东命令入城部队必须经过东郊民巷反映了我党否定列强特权的立场,D项正确;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排除A项;废除《辛丑条约》是在1943年,排除B项;新中国成立后确立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排除C项。
故选D项。
3、毛泽东与朱德于1937年7月8日致电驻北平、天津、张家口、保定的国民党军,请他们策励全军,为保卫平津而战,为保卫华北而战!红军准备随时调动,追随国军,与日寇次决一死战!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全民族抗战局面已经形成B.国共两党的抗战相互呼应C.抗日救亡运动向民间发展D.表明中共抗日态度和立场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致电华北各地国民党军,呼吁国共合作,提出“红军准备随时调动,追随国军,与日寇决一死战”,表明了中共的抗日态度和立场,D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全民族抗战局面已经形成,排除A项;中国共产党的电文和抗战主张,不能说明国共两党的抗战在相互呼应,排除B项;抗日救亡运动向民间发展与毛泽东与朱德“致电驻北平、天津、张家口、保定的国民党军”,明确“红军准备随时调动,追随国军”等不符,排除C项。
热点专题复习: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暨世界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
热点专题复习学案铭记历史珍爱和平——纪念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热点解读2015年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
中、俄、法等国将举行盛大的纪念活动。
铭记历史、珍爱和平、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成为时代的呼声,成为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的需要。
因此,与这一时政热点紧密“相关”的历史知识在今年的中考复习备考中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考点梳理中国抗日战争史考点1:九一八事变1931年9月18日,日本借机炮击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攻占沈阳城。
发动九一八事变。
标志着日本局部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标志着中华民族局部抗日战争的开始。
考点2为了逼蒋抗日,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实行“兵谏”,扣押蒋介石,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也叫“双十二事变”。
结果: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利益为重,提出和平解决的主张,并派周恩来等到西安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
历史作用: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局面的基本结束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1.过程:1937年7月7日夜,日本侵略军在北平西南的卢沟桥,以军事演习为名,向中国驻军发动突然进攻,中国军队奋起抵抗。
这就是“卢沟桥事变”,又称“七七事变”。
2.影响:标志着日军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标志着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战从此开始。
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了《国共合作宣言》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正式形成。
1.史实: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南京后,对手无寸铁的南京平民和放下武器的中国土兵进行了持续六周的惨绝人寰的,血腥大屠杀,杀害中国军民30万人以上。
2.认识:南京大屠杀是日本侵略者对中华民族犯下的严重暴行之一,充分地暴露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惨无人道的侵略本质。
考点51.台儿庄战役——国民党的正面战场(1)时间:1938年3月下旬——4月初(2)指挥官:李宗仁(3)结果:中国军队全线反攻,大败日军,消灭日军一万多人。
高中历史抗日战争八大热点问题
高中历史抗日战争八大热点问题1、背景①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②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为国共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全民族抗日局面的形成打下了基础;③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中国全民族抗战开始。
2、主要事件战略防御阶段:①1937年9月,国共第二次合作正式形成;②国民党组织了松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大规模的正面会战。
(意义:国民党正面战场是当时抗日的主战场,其军队是抗日的主力。
抗战初期正面战场的抗战具有重要的意义:粉碎了日本妄图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牵制了日军的主力,客观上有利于敌后战场的开辟,也鼓舞了全国人民,扩大了中国抗战的影响,唤起了国际舆论的同情和支持。
)③共产党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严重威胁日军后方。
战略相持阶段:①日本调整了侵华政策,开始大规模侵扰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对根据地进行疯狂扫荡,敌后战场成为主要战场;②抗战胜利前夕,召开中共七大,为争取抗战最后胜利作重要准备。
战略反攻阶段: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3、性质: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民族战争。
4、历史意义①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洗刷了民族耻辱,大大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是中华民族由危亡走向复兴的历史转折点。
抗战胜利后中国收回了宝岛台湾,并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②抗战期间中国的民主力量迅速发展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③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5、抗战胜利原因根本原因:国共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了全民族抗战。
【如何看待日本侵华历史】①从人类文明发展史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角度高度评价反法西斯战争和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地位;②尊重历史,深刻总结胜利的基本原因。
肯定国民党军队和台湾人民的抗战事迹,再次强调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③高度赞扬抗日战争铸就的伟大民族精神;④再次重申我国的对日政策,正告日本右翼不要篡改历史。
抗日胜利纪念日的网络讨论热点是什么
抗日胜利纪念日的网络讨论热点是什么每年的 9 月 3 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在这一天,全国各地都会举行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而网络上也会掀起一股讨论的热潮。
那么,抗日胜利纪念日的网络讨论热点究竟有哪些呢?首先,抗战历史的回顾与铭记是一个重要的热点。
网友们会纷纷回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讲述抗日战争中的重大战役、英雄人物和感人故事。
例如,淞沪会战、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等战役常常被提及,杨靖宇、赵一曼、狼牙山五壮士等英雄的事迹更是被广泛传颂。
通过这些回忆,让更多的人了解到抗战的艰辛与残酷,以及中国人民为了保卫家园所付出的巨大牺牲。
其次,抗战精神的传承与弘扬也是网络讨论的焦点之一。
抗战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包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网友们纷纷表示,在当今时代,我们依然需要传承和弘扬抗战精神,将其融入到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再者,对于日本侵华罪行的反思与批判也是网络讨论的热门话题。
日本在侵华战争中犯下了滔天罪行,如南京大屠杀、731 部队的人体实验等。
在抗日胜利纪念日,网友们会再次揭露这些罪行,提醒人们勿忘国耻,同时也对日本政府至今仍未对其侵略行为进行深刻反省和道歉表示愤慨。
此外,抗日战争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也是大家关注的重点。
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不仅改变了中国的政治格局,也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民族意识的觉醒。
网友们会探讨抗日战争如何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以及如何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还有一个热点是如何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大家认为,在新时代,要通过多种方式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让年轻一代深刻了解抗战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这包括在学校教育中增加抗战历史的课程内容,利用影视作品、博物馆、纪念馆等多种渠道进行宣传,以及组织各种形式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铭记历史开创未来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567史开<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山东省汶上县第二实验中学康玉霞【热点材料】材料一202。
年9月3日上午,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向抗战烈士敬献花篮仪式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举行。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同首都各界代表一起,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向抗战烈士敬献花篮。
材料二202。
年9月3日下午,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座谈会,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孕育出伟大抗战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考点链接】一、举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纪念活动有何重要意义?有助于对青少年进行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教育;有利于铭记历史,缅怀先烈,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向世界人民明确中国人民坚决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有利于提高中华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激发人们的爱国情感;有利于培养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勇敢肩负起历史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等等。
二、抗日战争中孕育的抗战精神的内涵是什么抗战精神与民族精神之间是什么关系?(1内涵: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2)关系:抗战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在抗战条件下的集中体现;抗既使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更加丰富,又使中华民族精神在保持优秀传统的同时更具有时代气息和时代风貌。
抗日战争教学中面临的问题及策略研讨
抗日战争教学中面临的问题及策略研讨抗日战争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段重要历史时期,是中国人民艰苦奋斗、浴血奋战的历史篇章。
在抗日战争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更要引导学生了解历史背后的道德勇气和民族精神。
在进行抗日战争教学时,我们面临着不少问题,如何更好地进行抗日战争教学,是我们需要深入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就抗日战争教学中面临的问题及策略展开研讨。
一、教学中面临的问题1.历史信息碎片化在当前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们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获取大量的历史信息,但这些信息常常是碎片化的、断章取义的,而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
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很难全面、准确地了解抗日战争的全貌和发展历程。
2.历史教学理念滞后部分地区和学校在历史教学中仍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这种教学模式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影响了学生对抗日战争历史的真实把握和理解。
3.历史价值观念淡化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思想观念的多元化,部分学生对历史价值观念的认同和理解正在减弱。
在对待抗日战争这段重要历史时期时,一些学生可能出现历史认识模糊、历史价值观念淡化的情况。
4.历史教学与当下生活脱节在当今社会,学生们的生活快节奏、信息更新速度很快,对于曾经发生的历史事件可能缺乏兴趣和认同感。
如何将抗日战争的历史内容与当下生活联系起来,引起学生的思考和共鸣,是目前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教学策略研究1.构建专业教学资料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认知特点,构建专业化、系统化的教学资料,从全面、系统的角度向学生介绍抗日战争的历史进程、重大事件和影响。
利用多媒体手段和互联网资源,打破信息碎片化,提高学生获取历史知识的全面性和系统性。
2.创新教学模式教师可以尝试采用多种教学模式,如小组讨论、案例分析、游戏模拟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通过让学生走出课堂,深入了解历史文化遗迹、访谈老人等方式,使学生亲身感受抗日战争的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增强学生对历史的认同。
抗日战争教学中面临的问题及策略研讨
抗日战争教学中面临的问题及策略研讨1. 引言1.1 抗日战争教学的重要性抗日战争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历史事件,是中国人民英勇抗击侵略者的伟大斗争。
抗日战争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是对历史的还原和传承,更是对民族精神的弘扬和传承。
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生死相依的历史见证,教育学生懂得历史、了解历史、尊重历史,有助于培养他们对国家的热爱和自豪感,增强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自信心。
通过抗日战争的教育,学生可以深刻理解侵略战争的残酷性和危害性,珍爱和平、珍爱生命,培养正确的国家观和人生观。
抗日战争教学还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责任感,让他们意识到自己身为中华儿女的责任和使命。
只有通过深入了解历史,才能更好地认识当今社会的发展和变革,更好地塑造自己的人格和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抗日战争教学的重要性在于让学生从中汲取力量,传承先烈的遗志,勇往直前,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想而努力奋斗。
1.2 抗日战争教学的现状目前抗日战争教学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教学内容不够全面、教学资源不足、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教师缺乏专业知识和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估方式有待完善等方面。
抗日战争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事件,但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只侧重于某些重要战役或事件,而忽略了其他重要内容,导致学生对于整个抗日战争过程的理解不够深入。
教学资源的不足也是制约抗日战争教学的重要因素,很多学校和教师缺乏相关的教学材料和资源,无法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渠道。
学生对于抗日战争的学习兴趣普遍不高,可能是因为教学方法单一、内容干涩,没有引起他们的兴趣和热情。
教师在抗日战争教学中也面临着专业知识和教学方法不足的问题,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
教学评估方式的不完善也影响了抗日战争教学的效果,需要进一步探讨和完善。
抗日战争教学的现状亟待改进和完善,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努力。
1.3 抗日战争教学的挑战抗日战争教学面临着诸多挑战,主要表现在教学内容不够全面、教学资源不足、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教师缺乏专业知识和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估方式有待完善等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抗日战争的热点问题1、关于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和终点关于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
最具有代表性的有两种说法:1931年说和1937年说。
这里涉及有关“抗日战争”和“抗日战争时期”的不同概念问题。
说中国抗日战争从1931年“九一八”抗战算起是可以的,但抗日战争时期应从1937年“七七”抗战算起。
另外,抗战与局部抗战、全国抗战的概念不能混为一谈。
中国的抗日战争,如笼统地称为中国抗战,应是包括1931年9月至1937年7月的局部抗战和1937年7月至1945年9月的全国抗战两个大的阶段。
后一阶段人们习惯称作“八年抗战”,即抗日战争时期。
所以,1931年“九一八”抗战作为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开端是科学的。
但如果要求1931年作为抗日战争时期的开端,那与此相衔接的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下限就必须由1937年改为1931年,是不可取的。
众所周知,1931年至1937年,虽然在东北和华北部分地区进行着抗日战争,但从全国范围来讲,毕竟还是局部的,而作为中国两大政治力量的国共两党主要进行的是“围剿”和反“围剿”的阶级斗争,民族矛盾尚未上升到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即我党我军进行的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也就是土地革命战争。
因此,要求改变抗日战争时期的上限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下限的说法是难以令人信服的。
关于抗日战争时期的终点: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口头宣布投降,抗日战争并未结束,而9月2日日本帝国主义签字投降,才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结束的下限,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结束的时间。
一些权威人士和领袖著作的注释,经常认为1945年8月抗日战争结束,其历史原因是:1949年12月23日,政务院曾规定8月15日为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但1951年8月13日政务院发出通告,改变了原来的规定,指出:“每年9月3日,全国人民应对我国军民经过伟大的八年抗日战争和苏军出兵解放东北的援助而取得对日胜利的光荣历史举行纪念。
”因此,抗日战争时期的终点,即抗日战争的下限不是8月15日,而是9月2日。
2、“七七事变”应视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起点半个世纪以来,世界各国共出版了约3万种以上研究二战史的著作,可谓汗牛充栋。
但是,关于二战的起点问题却是众说纷纭,有1931年说、1937年说、1939年说和1941年说。
长期以来,中外史学界由于受欧洲中心论的影响,西方的1939年说处于主导地位。
但是在1995年纪念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之际,专家学者从中国战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有机联系出发,把中国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明确提出把标志着日军全面侵华战争的七七事变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世界东方爆发的起点。
首先,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发展的轨迹来看。
这次大战是在帝国主义陷入全面危机和西方民主国家推行绥靖政策的历史条件下,由分别在亚洲、欧洲形成的日本和德、意法西斯这两大战争策源地,为争夺全球霸权先后在世界东方与西方发动的。
但这次大战是沿着由局部战争到全面战争的轨迹发展的。
1931年,日本法西斯在中国东北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在世界东方点燃了第一把战火。
中国的局部抗战开始,并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1937年,日本法西斯又发动了七七事变,由局部侵华战争演变为全面侵华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首先在东方爆发。
1939年,德国法西斯突袭波兰后,欧洲战争也演变为全面战争。
继1941年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第二次世界大战遂演变为全球规模。
其次,从当时的世界主要矛盾看,二战从一开始就是反法西斯国家与法西斯国家之间进行的一场进步与反动、正义与邪恶之间的战争。
九一八事变后,随着世界法西斯与反法西斯之间的矛盾不断上升,以1936年德、日法西斯缔结《反共产国际协定》和1937年德、意、日法西斯建立“柏林—罗马—东京轴心”为标志,法西斯国家与世界各国人民的矛盾已成为世界的主要矛盾。
在此期间及以后,无论是哪个法西斯在哪个国家发动的侵略战争,都应视为世界大战的开端。
因此,七七事变无疑应视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起点。
3、“七七事变”与“七七抗战”事变即世事的变迁或曰突然发生的重大的非常事件。
从概念的本身来说,是一个中性词,但与1937年7月7日的事变相结合,对于敌我双方来说,在性质上是不同的。
七七事变(亦称卢沟桥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一手制造的。
既然如此,为什么要纪念这一事变呢?那是不可思议的。
难道我们还要欢迎给中华民族带来巨大灾难的类似事变不断重演吗?同时,中国军队进行的是七七抗战,标志着中国全国抗战即抗日战争时期的开始。
笔者认为,我们每年7月7日纪念的应是“七七抗战”,而不是“七七事变”。
4、“全面抗战”与“全国抗战”无论在党史界、军史界,甚至在长期从事研究的同仁中,经常听到一种说法,1937年7月7日全面抗战开始。
这种似是而非的说法,是不对的。
首先,从概念的内涵来看:“全面抗战”与“全国抗战”,一字之差,内涵相差甚远。
全面抗战是相对于片面抗战而言的,其根本的区别是指参加抗战的成分不同,焦点是依靠人民群众还是单纯依靠政府军队抗战,是一个政治路线问题:中国共产党主张实行一条依靠人民群众的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路线;而国民党政府则是主张单纯依靠政府、军队和寄希望于外援,以取得抗战胜利的片面抗战路线。
而全国抗战,是相对于局部抗战而言的,是从地理范畴上进行区分的,即抗战的地域不同。
其次,从作战区域来看:1931年至1937年的中国抗战主要是在包括东北和华北部分地区的中国局部地区进行的,而1937年至1945年的中国抗战则是在包括华北、华中、华南、东北和西南地区的半壁河山展开的。
“七月七日卢沟桥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大举进攻中国本部的开始。
卢沟桥中国军队的抗战,是中国全国性抗战的开始。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352页)时隔4个月即1937年11月上海、太原失陷时,仍“是处在从片面抗战到全面抗战的过渡期中。
片面抗战已经无力持久,全面抗战还没有来到”(《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389页)。
根据以上理解,“七七抗战”应是中国全国抗战的开始,而不能认为是全面抗战的开始。
5、国共两党主张和实行持久战战略总方针之比较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是相对于人民军队实行的基本上是游击战、而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的军事战略方针而言的。
毛泽东第一次提出持久战的概念,是在1935年12月27日陕北瓦窑堡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所作的报告中。
作为全国实行的战略总方针,是在中共中央于1937年8月25日作出的《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中;1938年5月,毛泽东在《论持久战》演讲中作了系统的阐述。
在此期间,国民党于1937年8月20日在《战争指导方案》中,也明确提出“以持久战为基本主旨”,在持久作战中消耗敌人。
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国共两党都主张和实行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
但并不等于说国共两党对这个问题的主张和实践是完全一致的,彼此之间既有相同点,也存在着许多差异和分歧。
从总体上来说,相同点主要是:第一,关于确立持久战战略总方针的客观依据。
中共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和国防最高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分别在著名的《论持久战》和主张持久消耗、以空间换时间的一系列的言论中,对日中双方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退步我进步、敌寡助我多助这四个相互矛盾和相互联系的基本特点,都作了全面的论述,是具有共识的。
第二,关于持久战战略总方针的主要特征,即中国抗战的长期性。
其实质在于通过长期战争从战略上逐步消耗敌人的力量,最终改变敌我力量对比。
第三,关于实行持久战战略总方针的军事目的。
都是为了战胜日本帝国主义,夺取中国抗战的最后胜利。
但国共两党在持久战战略总方针问题上也存在着诸多差异。
包括:国共两党对实行持久战战略总方针依据的认识深度不同;国共两党抗战奉行的抗战路线不同;国共两党抗战的倾向不同;国共两党主张持久战的战略阶段不同;国共两党主张进行持久战的政治目的不同;等等。
总之,共同点处于主导的方面,不同点则处在被支配的地位。
国共两党虽然阶级利益有别,但在民族利益上基本是一致的。
如果没有共产党在形成持久战战略总方针过程中的舆论先导、促进和倡导作用,要正式形成全国抗战的战略总方针是不可能的;同时,持久战的思想,如果不被处在全国统治地位的国民党和担负正面战场作战任务的国民党军所接受和认可,持久战作为全国抗战的战略总方针也是不可能的。
提出和实行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既是共产党倡导的,又是国共两党共同努力的结果。
6、为什么毛泽东说中共六届六中全会是“决定中国之命运的”?毛泽东在中共第七次代表大会上指出:中共六届六中全会是“决定中国之命运的”,为什么呢?众所周知,根据1935年1月遵义会议决定和会后常委重新分工,张闻天代替博古负总责,毛泽东第一次被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从此确立了毛泽东在共产党内的实际领袖地位,标志着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共中央领导集体开始形成。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后,毛泽东于11月3日任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即中共中央军委主席,开始成为人民军队的统帅。
1936年12月7日和1937年8月25日,先后任中革军委和中共中央军委主席。
这是与红军转危为安、不断取得胜利分不开的。
但1937年11月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王明回国后,毛泽东的实际领袖地位受到挑战。
王明打着共产国际的旗号,宣称“一切服从统一战线”和“一切经过统一战线”,反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
结果,毛泽东受到孤立。
1938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后,任弼时到莫斯科接替王稼祥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
他于4月和5月的共产国际执委会会议和主席团会议上,提交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形势与中国共产党的工作和任务》书面报告,作了口头说明和补充,改变了共产国际的看法。
7月,王稼祥回国前夕,共产国际执委会主席季米特洛夫约请王稼祥和任弼时谈话:“应该告诉全党,应该支持毛泽东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
他是在实际斗争中锻炼出来的领袖,其他人如王明,就不要再争当领导人了。
”王稼祥回国后,先后于9月14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和9月至11月的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传达了共产国际的这一指示。
从此,则逐步确定并巩固了毛泽东的实际领袖地位。
7、对敌后战场的共产党军队与正面战场的国民党军队如何评价关于国共两党及其军队在中国抗战中的地位和作用,要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
作为共产党来说,从来没有讲过国民党军队不抗战,只是说其片面抗战或消极抗战。
即使消极抗战,也是分战略阶段的。
在中国局部抗战阶段,蒋介石即实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以近20万东北军实行不抵抗主义,致使2万余日军关东军和警察等在短短的4个多月中,侵占了中国东北三省。
至1936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国民党才基本上摒弃了“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