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三国鼎立》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导学案参考答案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参考答案第一单元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知识梳理】一:元谋、云南、元谋、170万、工具、天然火二:周口店、70-20万、天然火三:周口店、3万、人工取火、骨【自主检测】选择题:B.A.B.A.A.C.非选择题:1、元谋人—约170万年—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山顶洞人—约3万年—懂得人工取火和缝制衣服北京人—约70—20万年—使用天然火和保存火种2、⑴A⑵北京人⑶C【拓展视野】 B C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知识梳理】一:长江、浙江、余姚、七千、水稻、干栏式二:黄河、陕西、西安、五六千、粟、半地穴式、彩陶【自主检测】选择题:B.D.D. D.D.非选择题:1、河姆渡人在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半坡人在世界上最早种植粟和蔬菜;2、A:河姆渡遗址的干栏式房屋;B:半坡遗址的半地穴式房屋;【拓展视野】1、C 2、D第3课华夏之祖【知识梳理】一:炎帝、黄帝、涿鹿、蚩尤、华夏族、黄帝二:尧、舜、禹、禅让制、2070、夏、奴隶制【自主检测】选择题:AABAB非选择题:尧、舜、禹;“禅让制”【拓展视野】 B D第一单元测试卷一、选择题二、材料题21、(1)图一:河姆渡遗址的干栏式房屋;图二:半坡遗址的半地穴式房屋(2)河姆渡人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半坡人的主要粮食作物是粟22、1、启;2、世袭制;3、夏朝;4、奴隶社会,夏、商、周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第4课夏、商、西周的兴亡【知识梳理】一:启、世袭、家天下二:约公元前2070年、禹、约公元前1600年、汤、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三:西周、周天子、诸侯、国人、公元前771年【自主检测】选择题:C.D. A.D. D.非选择题:⑴分封制;⑵巩固西周的统治;⑶开发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使西周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拓展视野】B A B第5课灿烂的青铜文明【知识梳理】一:原始、商朝、司母戊鼎、三星堆、商朝、瓷器二:商周、禹、选种、施肥、治虫害、商周、牲畜圈栏三:奴隶主、奴隶、殉葬品、祭祀【自主检测】选择题:A.B.B. D. B.B.非选择题: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拓展视野】B第6课春秋战国的纷争【知识梳理】一:周平王、春秋、战国、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齐桓公、尊王攘夷、管仲、齐国二:韩、赵、魏、齐、秦、楚、燕、赵、魏、韩、桂陵、齐国、魏国、齐国、魏国、长平、四十多【自主检测】选择题:A.D.B.D. A.B.A.非选择题:见七上P33页【拓展视野】B D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知识梳理】一:春秋、战国、春秋末年、战国时期二:战国、李冰、岷江三、公元前356年、秦孝公、封建、县制、土地、耕战、封建四、战国、地主、农民【自主检测】选择题:A.A.C.B.B.D.非选择题:(1)商鞅;秦国;(2)主张变法;法家(3)地主阶级;使秦国经济发展,军队战斗力增强,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
部编本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三国鼎立》ppt课件
赤 壁赤
曹操 20多万大军
刘备
曹操进军路线 刘备败退路线 孙权进军路线 孙刘联军进军路线
之壁
战
前之 的 形战
曹 操 刘备
刘备 孙刘联军
幻灯片
Hale Waihona Puke 5万军队势刘备
孙 权 孙权
赤壁 之 战
公元208年
曹操和孙刘联军
以少胜多
曹操失败
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
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1、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
——翦伯赞
袁绍
官
渡官
袁绍
白马
之渡
战
延津
前之
的战
形
曹操
势
曹操
公元200年 官渡之战
以少胜多
3-4
曹
万 军
操
队
官渡之战
时间
公元200年
交战双方
袁绍和曹操
战争特点
以少胜多
结果
曹操胜利 奠定统一北方的基础
• 2.赤壁之战
• (1)播放《赤壁之战》录象;(2)学生自己阅读教材,寻找落实知识点 (时间、交战双方及结果);(3)学生表演自编小剧本“三顾茅庐”和 “隆中对”;(4)学生分组讨论教材105页“动脑筋”,分析回答孙 刘胜利而曹操失败的原因,然后由老师来完善;(5)教师展示戏曲 舞台上的曹操扮相,让学生试着评价曹操,培养学生评价历史人物 的能力以及对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
四、说教法
针对本课的特点,依据“自主探究式”教学法,对学生分组 进行导学,并采取精讲深化、分析综合、设疑辩论等教学方法, 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五、说学法
引导学生分析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 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让学生学会分析历史问题的方 法,并充分利用自学、讨论、辩论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动脑、动 口、动手,增强学生的参与协作意识。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4单元达标题
11-12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达标题第18课三国鼎立A卷一、选择题1、东汉末年,河南、河北诸侯割据混战,其中占据河南一带的军阀是A、袁绍B、曹操C、刘备D、孙权2、奠定三国鼎立局面的战役是( )A.官渡之战B.赤壁之战C.巨鹿之战D.淝水之战3、三国建立的顺序是A、蜀吴魏B、吴蜀魏C、魏蜀吴D、魏吴蜀4、三国初期统治者的共同特点是①积极恢复和发展经济②重视农耕③奖励农耕④重视海外贸易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③④二、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南阳武侯祠联:“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革爻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材料二:杜甫有诗“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1)两则材料描述的是哪个人物?(2)材料中“取西蜀”、“东和北拒”、“水面偏能用火攻”分别指什么?(3)材料中最能高度概括他的功劳的是哪一句?(4)请列举和他有关的三个成语。
答案:一、1、B 2、B 3、C 4、A二、(1)诸葛亮(2)“取西蜀”指赤壁之战后,协助刘备进占四川;“东和北拒”指确定联孙抗曹的战略;“水面偏能用火攻”指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火烧敌军。
(3)“功盖三分国”(4)三顾茅庐、草船借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第18课三国鼎立B卷一、选择题1、奠定曹操统一北方基础的战役是( )A.巨鹿之战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D.牧野之战2、公元207年,曹操曾写诗明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当时曹操“志”在何处()A、消灭袁绍B、废汉称帝C、建立魏国D、统一天下3、某小组同学在学习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时展开讨论,总结出两次战争的一些共同点:①都是三国鼎立形成过程中的重要战役②都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③都与曹操有关④都为三国鼎立局面的最终形成奠定基础⑤战争中都设计采用火攻⑥都是正义的一方获胜。
其中分析不正确的观点是A、①④B、③④C、⑤⑥D、④⑥4、祖国大陆到达夷洲的第一支船队是( )A.蜀国船队B.魏国船队C.吴国船队D.东汉船队二、连线题(把下列有隶属关系的三组人物用线连起来)曹操诸葛亮刘备周瑜孙权许攸答案:一、1、B2、D3、D4、C二、曹操――许攸刘备――诸葛亮孙权――周瑜第18课三国鼎立C卷一、选择题1、杜甫有诗“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是对谁的评价()A、刘备B、孙权C、曹操D、诸葛亮2、通过对官渡之战、淝水之战的学习,我们知道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A.它们都是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B.战后都使我国北方陷入分裂和混乱状态C.这两次战役间隔了一个多世纪 D.告诉我们一个做人的道理:骄傲使人失败3、在下列人物中,没有称帝的是( )A.刘备B.孙权C.曹操D.曹丕4.在三国时期,台湾地区被称为()A.东鳀B.琉球C.夷洲D.扶桑二、阅读下列引文,并回答问题。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第四单元第16课《三国鼎立》(含答案)
——《三国志·诸葛亮传》Βιβλιοθήκη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B.曹丕称帝标志着三国鼎立局面的正式形成
C.诸葛亮既生活在汉末也曾经担任蜀汉丞相
D.孙权曾经派卫温到夷洲加强台湾与内地联系
13.曹操(55年一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中国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及诗人。下列关于曹操事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借“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政治优势
B.与刘备、孙权联军在赤壁展开激战
A.夷洲B.琉球C.流求D.澎湖
3.以下是中国古代史上四次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曹操参与了两次,切身体验了“胜负乃兵家之常事”的说法。这两次战役是( )
①巨鹿之战
②淝水之战
③官渡之战
④赤壁之战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4.我国古代不乏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其中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的是( )
17.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18.魏:曹丕;蜀:刘备;吴:孙权
19.(1)A魏;B蜀;C吴。
(2)D官渡之战;E赤壁之战。
20.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东汉结束,进入三国时期。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后定都建业,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
(1)材料一中,A、B、C三国分别指的是哪三国?
(2)材料二中提到“操遂能克绍”,指的是哪一场战役?在材料一(图中)的什么位置(答字母)?其中诸葛亮认为孙权“可以为援”指的是哪一场战役?
2019-2020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6课三国鼎立课后练习
2019-2020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6课三国鼎立课后练习三国鼎立一、选择题1. 东汉的最后一位皇帝是()A.汉高祖 B.汉武帝 C.汉景帝 D.汉献帝2. 下列措施不属于三国时期统治者采取的是()A.“挟天子以令诸侯”B.兴修水利,保护农桑C.发展造船业,促进海上贸易 D.发展丝织业,蜀锦行销三国3. “东望夏口,西望武昌……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这是宋朝散文家苏轼对下列哪次战役的感叹()A.巨鹿之战 B.长平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4. 三国鼎立初期,占领湖南、湖北大部分地区的统治者是()A.曹操 B.刘备C.孙权 D.曹丕5. 对赤壁之战中曹操战败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是()A.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B.曹操骄傲自满,对孙、刘联军采用的战术未引起重视C.曹军疾疫流行,战斗力减弱 D.天意(刮东风)使曹操失败6. 官渡之战发生于()A.184年 B.200年 C.208年 D.220年7. 下列人物生活在三国时期的是()①曹操②刘备③孙权④诸葛亮⑤曹丕A.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⑤ D.①②③④⑤8. 下列事件发生在三国鼎立时期的有()①官渡之战②赤壁之战③诸葛亮治蜀④卫温到达夷洲,加强了内地与台湾地区的联系A.②③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9. 奠定了曹军统一北方基础的战役是()A.巨鹿之战 B.淝水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10. 对三国鼎立时期最恰当的评价是()A.包含着统一的趋势,实现了局部统一B.东汉统一局面结束,国家处于分裂状态C.军阀混战,使社会生产进一步遭到破坏D.分裂状态阻碍了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11. “今民困国虚,决战之资,唯仰锦耳。
”这则材料反映的是三国时期哪国的情况()A.蜀国 B.魏国 C.吴国 D.东晋12. 三国时期,夷洲指的是()A.吴国 B.台湾 C.海南岛 D.辽东半岛13. 东汉末年,黄河中下游一带实力最强的封建军阀是( )A.袁绍和曹操B.曹操和孙权C.曹操和刘备D.刘备和孙权14. 在群雄并起的东汉末年,曹操势力日益强大的原因不包括( )A.“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政治上的优势 B.“唯才是举”,招揽人才C.实行屯田,发展经济 D.依靠长江天险,占据地利优势15. 曹军以少胜多,奠定了统一北方基础的战役是( )A.长平之战B.巨鹿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二、问答题16. 在下图中相应位置填入三国名称、建立时间、开国君主以及都城。
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历史知识点汇总
第18课、三国鼎立一、官渡之战1、背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2、时间:公元200年3、作战双方:袁绍、曹操4、结果: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军,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二、赤壁之战1、背景: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想要统一全国;南方刘备、孙权势力有所发展。
2、时间:公元208年3、作战双方:曹操和孙刘联军4、结果: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四、三国经济的发展魏国:兴修水利、发展生产;蜀国:丝织业兴旺;吴国:造船业发达,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现在的台湾),加强了内地和台湾地区的联系。
五、评价曹操:曹操招贤纳士,统一北方,对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有积极作用。
为实现统一,进行赤壁之战。
他的行为顺应历史潮流。
曹操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六、官渡之战中曹操取胜的原因:1、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处于有利的地位。
2、注重发展经济,实力增强。
3、招贤纳士,善用人才。
4、军事上战术灵活。
5、袁绍骄傲轻敌,拒纳良策。
七、官渡大战中,曹操以少胜多,事隔八年,为什么在赤壁大战中,兵强马壮的曹操失败了呢?1、曹军不习水战2、曹操骄傲轻敌3、孙刘联军战术正确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1、三国归晋263年魏灭蜀汉,266年,司马炎改魏为晋,西晋建立,定都洛阳,280年,西晋灭吴,结束分裂局面。
2、西晋灭亡原因:1、统治腐朽皇帝弱智2、实行分封制引发内部混乱,八王之乱耗尽了西晋的国力3、民族矛盾激化3、东汉末年以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内迁,内迁各族趁西晋混乱,起兵反晋,316年,内迁的匈奴人灭亡了西晋。
4、317年,司马睿建立东晋,都城在建康。
5、淝水之战(草木皆兵)背景:4世纪后期,氐族人建立了前秦政权,苻坚重用汉人王猛为相,励精图治,强大后统一黄河流域。
时间:383年双方:前秦──东晋结果: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影响:1、前秦统治瓦解,北方重新陷入割据混战2、东晋在南方暂时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淝水之战有关的成语或典故: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6、苻坚拥有八十多万兵力,却不能统一江南,这究竟是为什么?从前秦方面看,前秦军队的民族成分复杂,其他民族不满于前秦的统治,希望秦军失败,以摆脱氐族贵族的控制,秦军中的汉人更是希望东晋军队能够打胜仗。
七年级历史歌谣
七年级历史歌谣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历史悠久真可夸,遗址最丰数中华。
制造工具是标志,人和动物始分家。
人工取火意义大,防寒驱兽促发达。
山顶洞人会钻孔,距今已有一万八。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氏族发展缺少粮,采集不足农业强。
河姆渡人种水稻,世界最早美名扬。
半坡居民技艺长,精心培育粟米香。
贫富分化大汶口,生产发展氏族亡。
第3课华夏之祖重回历史五千年,中原大地起烽烟。
炎黄联手蚩尤败,华夏民族迈向前。
人文初祖是黄帝,造字掘井留世间。
大禹治水始建夏,尧舜禅让美名传。
第4课夏、商、西周的兴亡启废禅让变世袭,有汤灭夏商兴起。
君王大兴炮烙刑,武王伐纣为正义。
分封天下西周稳,国人暴动八四一。
开国艰辛终无道,历史教训永牢记。
第5课灿烂的青铜文明青铜技术商周奇,司母戊鼎称第一。
四羊方尊造型巧,唯有三星堪匹敌。
制瓷技术中国早,始于商朝造青瓷。
五谷商周已齐备,奴隶辛苦命如纸。
第6课春秋战国的纷争平王东迁洛邑城,春秋战国东周分。
天子势衰诸侯反,齐桓称霸改内政。
文公强军促发展,城濮大战霸业成。
七国纷争天下乱,秦为兼并战长平。
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春秋战国大变更,多因铁器和牛耕。
李冰兴修都江堰,化害为利田万顷。
封建地主谋执政,大力变法兴刀兵。
孝公图霸思改革,商鞅虽死法渐行。
第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中华文化大勃兴,音乐医学和天文。
屈原已去《离骚》在,扁鹊神医因四诊。
彗星记录中国早,节气变化二十四。
湖北随州编钟古,商朝即有甲骨文。
第9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二)儒学大师出孔门,重视教育倡导仁。
老子思想重辩证,千古遗作《道德经》。
春秋战国变化快,学术繁荣起争鸣。
道儒有后庄和孟,韩非尚法孙武兵。
第10课“秦王扫六合”中华一帝是嬴政,建秦定都咸阳城。
首创郡县集权制,统一文字度量衡。
统一南疆修灵渠,北抗匈奴筑长城。
焚书坑儒控思想,是非曲直后人定。
第11课“伐无道,诛暴秦”一统天下万世功,皇帝有始难善终。
严刑重税多劳役,二世继位祸无穷。
陈胜吴广顺民意,大泽乡里举义旗。
七年级历史第18课
七年级历史第18课
以下是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十八课“三国鼎立”的主要内容:
1. 官渡之战: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在此展开战略决战。
曹操奇袭袁军的粮仓,继而击溃袁军主力。
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2. 赤壁之战:208年,曹操率领大军南下,意在消灭刘备和孙权。
孙权与刘备组成联军,在赤壁以黄盖诈降火攻的方式大破曹军。
这场战役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也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
它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
3. 三国鼎立的形成:赤壁战后,曹操转而经营关中,刘备占据荆州和益州,而孙权则控制江东地区。
这一时期,中国历史进入三国鼎立时期。
此外,本课还介绍了三国时期的文化、科技和经济方面的成就,如诸葛亮和曹操的政治智慧、医学家华佗的成就、数学家刘徽的贡献等。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不同版本的教材在具体表述上可能存在差异。
如需更准确全面的信息,建议阅读教材或请教专业教师。
《三国鼎立》说课稿
《三国鼎立》说课稿《三国鼎立》说课稿1说课内容是《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8课《三国鼎立》,下面,将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阐述:一、教材分析:教材地位:《三国鼎立》一课是本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的第一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
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但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为下一课学习“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体现了知识的延续性,起着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
教材特点:本课教材内容丰富,信息量大,但对于许多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不足。
二、学情分析:本课的学习对象是七年级学生,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对历史人物的认识呈现出单一和片面的特点。
由于三国故事家喻户晓,有关三国的网络游戏也很流行,因此学生学习起来兴趣浓厚,能够把课外的已有的历史知识和教材的新知识结合起来。
本课教学比较容易创设历史情境、问题情境和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
三、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要求,基于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我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确立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围绕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教师利用课件教学创设情境,指导学生角色表演、合作探究,使学生在感知历史、体验历史中,学会分析战争胜负的主要原因,学会客观全面地评价历史人物,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四、教学设计我的设计原则是:(1)明确技术目的,服务教学目标(2)创设学习情境,利于知识建构(3)尊重学生个性,提供多种机会(4)调动学习热情,发挥主体作用(5)加强方法引导,注重学会学习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媒体运用设计意图情境导入要求学生观察其中再现了哪些历史人物?指出《三国演义》是历史小说。
小说不等同于历史。
历史上的三国究竟怎样的?回答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营造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设疑激趣,导入本课学习。
新课导学[官渡之战] 1.看图说史:①东汉末年人们生活环境②人们最大的愿望③北方有实力的割据政权?并预测谁最有可能统一北方 2.明确学生任务:找到双方的优势劣势,分析出谁能取胜? 3.归纳出官渡之战的特点和作用并过渡描述回答思考认识读图回答认识袁、曹势力,引出二雄相争在官渡。
第18课三国鼎立课堂实录及点评
第18课三国鼎立课堂实录及点评共1课时第18课三国鼎立初中历史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3)通过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抓住现象所反映的本质的能力。
(4)通过对历史史实和文学艺术作品中描述的情节的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学创作的分辨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创设情境、史实辩析、讲故事、讨论战争胜败原因、评价历史人物等方式,采用探究启发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
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历史作用。
(2)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分析和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3)从两次战役的胜败得出骄兵必败,团结就是力量等启示2学情分析目前初中七年级有部分学生对这段历史多少有点了解,大部分学生对这段历史还是比较陌生,跟据学生的情况预先让学生搜集有关这段历史相关材料,便于学生更好的撑握本节知识。
可以利用网络来查询,也可以找资料。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教学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讲授】【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放映《三国演义》的主题曲,把学生带入情境,在学生观看的兴头上提问:同学们知道这是哪部电视剧的主题曲么?学生齐答:《三国演义》。
那么,这三国是哪三国呀?(抢答)三国形成的历史与大家所熟知的哪些历史人物有关系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那硝烟弥漫、群雄四起的三国时期的历史吧!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一)官渡之战1、背景我们要探究三国形成的历史,得首先从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说起(课件显示《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
要点详解:三国鼎立
第18课三国鼎立
学点1:官渡之战
(1)背景:东汉末年,黄河流域一带军阀割据,长期混战,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2)原因:占据河南的曹操,垦荒屯田,实力不断增强。
占据河北的袁绍,势力很大,想消灭曹操。
(3)经过:200年,袁绍率十万大军,进攻曹军,双方军队在官渡对峙。
曹操夜袭袁绍军粮重地鸟巢,火烧全部粮草。
袁军军心动摇,曹军趁机大败袁军。
(4)意义: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学点2:赤壁之战
(1)背景:官渡之战后,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开始把矛头指向南方,准备乘胜统一全国。
江南的刘备和孙权势力有所发展。
(2)经过:孙刘联军在赤壁一带与曹军对峙。
周瑜指挥联军用火攻的方法,大败曹军。
曹操带领少数人马,逃回北方。
(3)意义:赤壁之战是继官渡之战后,又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从此形成了天下三分的初步格局。
学点3:三国鼎立的形成
(1)初步形成:赤壁之战后,曹操退守黄河流域一带。
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
刘备占据湖南、湖北大部分地区,又向西进占四川。
(2)正式形成:220年,曹丕称帝,国号魏,定都洛阳;221年,刘备称帝,国号汉,定都成都;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定都建业。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3)影响:三国都注意发展生产,魏国修建水利工程,北方生产明显恢复和发展;蜀国的丝织业兴旺;吴国的造船业发达。
吴国的船队曾到达夷洲,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系。
1 / 1。
第18课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及反思
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历史上著名的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了解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以及三国经济发展概况;分析探讨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通过对曹操在两次战役中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越性让学生体验、感悟历史。
通过课前预习,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通过分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能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通过学习从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这一时期的史实,了解曹操、诸葛亮作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我国历史进步所起的重要作用。
【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背景、特点、影响)。
【教学流程】:一、创设情景播放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视频剪辑,让学生在熟悉的旋律中,走进那段充满了硝烟智谋和英雄的年代。
学生说三国时期的一些历史人物。
教师板书:第19课三国鼎立二、第一回战官渡本初败绩劫乌巢孟德烧粮—官渡之战(—)多媒体课件展示:1、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课堂设问一:那些军阀势力比较强大?谁最有可能统一北方?2、超链接曹操《蒿里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出示探究(1):东汉末年呈现一种什么样的格局?假如你生活在那个年代,你的生存环境昰什么样的?你的愿望是什么?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后学生代表发言。
3、史料阅读现在你觉得谁有可能统一北方?4、官渡之战形势图欣赏学生的评书官渡之战5、探究2:官渡之战让曹操名扬天下,只有3万兵力的曹操,为什么能打败拥兵10万的袁绍而统一北方呢?说明了什么道理?(双方、多角度)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学生代表发言,然后归纳总结。
三、第二回战长江孟德败绩据长江公瑾纵火—赤壁之战1、播放视频《火烧赤壁》2、探究3:赤壁之战中军事实力雄厚的曹操为什么反而失败了?教师指出思路同官渡之战学生相互交流,后归纳。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三国鼎立》 优质课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三国鼎立》优质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三国鼎立》这一章节主要讲述了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等势力争霸的历史背景,以及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过程。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教材通过介绍三国时期的历史事件,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于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三国时期的历史事件较为复杂,学生需要通过对教材的学习,进一步掌握这一时期的历史脉络。
此外,学生对于英雄人物有一定的崇拜心理,可以借此机会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历史人物,培养其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掌握曹操、刘备、孙权等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弘扬民族精神的情感,正确看待历史人物,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曹操、刘备、孙权等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
2.教学难点: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深入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的语言、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历史氛围。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历史知识,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3.合作探讨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其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三国鼎立》相关内容。
2.课件:三国时期的历史事件、人物图片等。
3.视频资料:关于三国时期的影视作品片段。
4.板书设计:三国鼎立的时间线、人物关系图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三国时期的地图、人物图片等,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课件讲述东汉末年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了解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曹操、刘备、孙权等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教师巡回指导。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三国鼎立》 公开课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三国鼎立》公开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三国鼎立》一课,主要讲述了东汉末年以来,中国社会分裂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历史。
本课内容涉及到曹操、刘备、孙权等历史人物,以及赤壁之战、官渡之战等重要历史事件。
教材通过生动的插图和详细的文字描述,使学生能够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政治斗争、经济发展和文化特点。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于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对于其中的英雄人物和传奇故事充满兴趣。
但学生对于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政治斗争、经济发展和文化特点等方面的认识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故事情节中提炼出历史事实,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掌握曹操、刘备、孙权等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理解赤壁之战、官渡之战等重要历史事件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三国时期的政治斗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曹操、刘备、孙权等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赤壁之战、官渡之战等重要历史事件的意义。
2.教学难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内在原因,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源,创造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参等相关资料。
2.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源。
3.教学课件。
4.学习任务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源,展示三国时期的历史情境,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呈现曹操、刘备、孙权等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以及赤壁之战、官渡之战等重要历史事件。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与经济
第八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与经济(总第18课时)第一节三国鼎立教学目的:1.使学生掌握:①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给人民生活带来了灾难,三国鼎立是从分裂到统一的过渡、转变时期。
②曹操和诸葛亮是我国古代两位杰出的政治家,他们对我国历史的发展和进步都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③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
④马钧发明的翻车,在当时世界上是一种最先进的灌溉工具。
2.引导学生正确评价曹操和诸葛亮,辨清某些正统观念和把诸葛亮神化的错误,树立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曹操统一北方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难点:三国社会发展的基本原因和对历史人物的正确评价。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1.复习提问在第15课中,大家学习了“黄巾起义”,哪位同学能谈谈东汉末年黄巾大起义爆发于哪一年?它的后果是什么?(公元184年,东汉朝瓦解了。
)2.导入新课中国封建社会分为五个时期。
其中,由秦、西汉、东汉到公元220年曹魏代汉,历时400多年,是中国封建社会第一时期,它的特点是封建国家开始形成并得到初步发展,首次出现大统一局面。
从公元220年到589年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第二时期。
经过黄巾起义的沉重打击,腐朽的东汉王朝趋于瓦解而名存实亡。
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一些地方官吏乘机扩大自己的军队,甚至公开举兵反汉,成为割据一方的军事集团。
从此,我国历史自秦以来400多年的统一局面结束,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二阶段,共约370年的历史。
这一时期有两个特点:一是我国封建国家第一次出现大分裂;二是全国范围内的民族大融合。
本章就是写的这一历史时期的内容。
3.讲授新课今天先学习第一节:三国鼎立(板书课题)(启发学生理解什么是“鼎立”?“三国鼎立”是什么意思?然后教师概括指出:三国鼎立就是三个国家三分天下,并使这种局面相对稳定。
请一位同学先将课文前的导言朗读一遍)从导言中可知本课要学习两位大家都十分熟悉的历史人物——曹操和诸葛亮,究竟应该怎样正确认识和评价他们?这也是本课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三国鼎立
蜀国的治理与开发
蜀国的丝织业兴旺,蜀锦行销全国。
孙吴开发江南
青瓷羊 吴国造船业发达,促进了海上交通的发展,吴国的船队 曾到达了夷洲,加强了内地与台湾地区之间的联系。
东军 汉阀 末混 年战
曹操 (统一北方)
魏
孙权 刘备
赤壁之战208年
蜀
努力发展 吴
联合攻曹
练习题:
3、战术得当
4、袁绍不重用人才,骄傲轻敌
历史上的曹操真的就是 一个阴险疑诈的奸臣吗?
提示:
曹操统一北方,对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具有积极作用,符合人民的愿望,推动了 历史的进步。
同时,曹操的性格也有另一面,即凶残、 奸诈,但我们认为她统一北方之大业是最重 要的,所以我们评价曹操东汉末年著名政治 家、军事家、文学家与书法家。
三、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 1、魏、蜀、吴三国的建立
• 2、魏、蜀、吴三国经济的发展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1、220年,曹丕称帝,国号魏,定都洛阳。 2、221年,刘备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定都成都。 3、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定都建业。
三国的治理与开发
曹魏重视农耕
翻车
魏国修建许多水 利工程,北方的 生产明显恢复和 发展起来,出现
二、赤壁之战
• 1、孙权、刘备的势力日益壮大
• 2、赤壁之战的经过
时间 交战双方 战争特点
结果 作用
公园208年 曹操和孙刘联军
以少胜多 曹操战败 为三国鼎立局面的 形上居于 优势的曹操为何会战败?
提示:
1、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惯于水战 2、曹操骄傲自大 3、孙刘联军指挥正确 3、当时统一全国的条件不成熟
三国鼎立
教材解析:七年级上册第18课 三国鼎立
教材解析:七年级上册第18课三国鼎立一、知识梳理二、重难点分析1.重点(1)官渡之战公元200年发生的官渡之战,是割据北方的曹操和袁绍两个军阀之间为控制北方地区进行的重要战役。
袁绍的实力优于曹操,但曹操顺应人民希望安定的愿望,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自己的势力迅速壮大。
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处于有利的地位。
经济上,采取了恢复农业生产、减轻农民负担的一些措施。
所以,在官渡之战中,曹操能以少胜多,打败袁绍,为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2)赤壁之战公元208年发生的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
官渡之战以后,曹操陆续消灭一些军事割据势力,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此时,曹操发动赤壁之战,是为了乘胜消灭江东的孙权和依附荆州势力的刘备,统一全国。
刘备采纳诸葛亮的建议,联合江东的孙权。
孙刘联军用火攻的办法,以少胜多,大败曹军。
这场战役使曹、刘、孙三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新的变化。
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失利的主要原因,可从三方面分析;第一,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第二,曹操的骄傲自满情绪;第三,孙刘联军正确的战术。
最根本的是,当时统一的客观条件尚未成熟。
曹操统一北方后,北方的社会经济尚未得到恢复和发展;刘备还没有自己巩固的地盘,孙权的江东也刚刚在开发之中。
无论统一的经济基础,还是能够完成统一的力量对比条件,都尚未成熟。
这是最根本的一点。
(3)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三国鼎立局面主要是通过曹操统一北方和赤壁之战形成的。
赤壁之战以后,曹操被迫退据北方,重新积蓄力量;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刘备得到两湖大部分地区,后来又得四川。
这样,三个军阀的势力相当,但任何一方又都不具备统一全国的条件。
曹操的儿子曹丕在洛阳,废汉献帝,自称皇帝。
刘备和孙权也先后称帝。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了。
讲述三国统治者注意发展社会生产时,应突出强调魏国的水利、蜀国的丝织业和吴国的造船业,尤其是吴国派船队到达夷洲等。
2.难点(1)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可结合东汉末年的社会背景,从政治、经济、军事三个方面来分析。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同步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同步练习题及参考答案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全册同步练习目录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人类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第3课华夏之祖第4课夏、商、西周的兴亡第5课灿烂的青铜文明第6课春秋战国的纷争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第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第9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二)第10课“秦王扫六合”第11课“伐无道,诛暴秦”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第16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一)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第18课三国鼎立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第21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一)第22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第1课? 祖国境内的远古人类基础达标一、选择题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发现于()A.北京西南周口店一带 B.云南元谋县C.浙江余姚市D.山东大汶口2.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是否()A.会制造工具 B.会使用工具 C.会使用天然火 D.会人工取火3. 北京人生活的年代距今约()A.一百七十万年 B.八十万年 C.七十万至二十万年D.一万八千年4.下列内容符合北京人的是()①直立行走②制造石器和木棒③使用天然火④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A.①②③④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5.位于长江流域的远古人类遗址是()A.北京人 B.元谋人 C. 山顶洞人 D.蓝田人二、填空题1.人类是由进化而来的,在此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
2.我国历史可以上溯到距今约年, 是我国最早的居民。
3. 我国考古工作者在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里发现了人,后来又在其顶部的洞穴里发现了人。
4. 北京人过着生活,这就形成了早期的原始社会;山顶洞人生活的集体是由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
5.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是国。
能力提升1.《韩非子》上载:“上古之世……民食果瓜蚌蛤,腥臊恶臭,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
”懂得“钻燧取火”的我国远古居民相当于:(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请回答:
(1)简述东汉末年的混战情况 (2)当时北方主要有哪两股势力?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
匈 奴
袁绍
曹操
刘璋 刘表
袁术
曹操 字孟德,我国古代杰出
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精通兵法,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善诗歌,写有《蒿里行》 《观沧海》等诗篇,他用诗抒发了自已革新政治、统一全国的抱负。
230年,孙权派卫温 率船队到达夷洲,这是 大陆与台湾联系的最早 记录。同时也说明了台 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 可分割的一部分。
图示小结
曹操 (统一北方)
魏
军东 阀汉 混末 战年
孙权
赤壁之战 ( 208年) 联合抗曹
吴
蜀
刘备
轻 松 闯 关
一、 选择题(第一关)
1、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的战役是( C A、赤壁之战 C、官渡之战 B、昆阳之战 D、巨鹿之战 )
三国的治理与开发
三国的治理与开发
曹魏重视农耕
屯田
翻车
魏国修建许多 水利工程,北 方的生产明显 恢复和发展起 来, “家家丰 足,仓库盈 溢” 。
蜀国的治理与开发
蜀国的丝织业兴旺,蜀锦行销三国。
孙吴开发江南
吴国船只
吴-青瓷羊
吴国造船业发达,促进了海上交通的发展。 吴国的船队曾到达夷洲,加强了内地与台湾 地区的联系。
曹军
之战
赤壁 之 战
时间
交战双方 公元208年 曹操和孙刘联军
战争特点
以少胜多
曹操失败 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结果
作用
分 析 讨 论
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 为什么事隔8年,曹操却以20万 大军败在孙刘联军之手?
官渡之战
曹操
赤壁之战 曹操
兵多将广 ---骄傲轻敌 不习水战
政治:挟天子以 令诸侯 招贤纳士
袁绍
骄傲轻敌,听 不进正确意见
请记住
官渡之战是我国古代一次 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奠定 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
二、赤壁之战
1 孙权、刘备势力的扩张
2 赤壁之战
天下形势示意图
曹操基本统一北方 2、赤壁之战 组成孙刘联军 刘备 孙权
曹 二十万
刘 刘 刘
赤壁之战 208年 以少胜多
刘
赤壁
刘
五万
孙、刘 孙 联军
经济:实行屯田, 奖励农耕
骄兵必败 孙、刘
人少力弱
袁绍
骄傲轻敌,听不 进正确意见
天时 地利 人和
三国鼎立的形成
3、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曹操惨败——无力南下
赤 壁 之 战
孙权——巩固江南 刘备——巩固与发展
三方都不 具备统一 全国的条 件
三国鼎立形势图
220年,曹丕 自称皇帝, 国号魏,定 都洛阳。 魏
1、“壮心”指什么? ——统一全国
2、他最早的功绩是什么? ——统一北方
曹操
3、他为什么能统一北方?
曹操势力日益壮大的原因:
政治上:(1)“挟天子以令诸侯”
(2)重视人才 经济上: (1)招募流亡农民垦荒 (2)组织兵士耕田 军事上: 官渡之战 (曹操以少胜多,
基本统一北方)袁 绍Fra bibliotek官 渡 之 战
识图: A的建立者是
曹丕
B的都城在 A B C
成都
C的国号是
吴
蜀 221年,刘备称 帝,国号汉, 史称蜀汉,定 都成都。
吴
222年,孙 权称王,国 号吴,定都 建业。
三国鼎立
国 建立 都 名 时间 城 建 立 者
220年 曹丕 洛阳
魏
220 洛 曹 年 阳 丕
蜀
吴
221 成 刘 年 都 备
222 建 孙 年 业 权
221年 刘备 成都
魏
221年 孙权 建业
蜀 吴
课本P83。
史 实 辨 析
诸葛亮领兵攻打曹操,曹操率军迎 敌。诸葛亮身后的大旗上写着:“蜀 丞相”,曹操身后的大旗上大书一个 “魏”字。请你说说这幅画是否符 合历史事实?如果不符合,错在哪 里?
课本P83。
史 实 辨 析
1、蜀汉的正式国号是“汉”, 诸葛亮应自称“汉丞相”。
2、诸葛亮领兵攻打曹魏时曹操 已死,不可能率军迎战;“魏”是曹 操的儿子曹丕建立的,。因此,曹操 不可能打“魏”的旗号。
公元200年
十万人
夜袭乌巢,烧 毁袁军粮草
乌巢
官渡
曹
三四 万人
操
以少胜多
官 渡 之 战
时间
交战双方 战争特点 结果 作用
公元200年
袁绍和曹操
以少胜多
曹操胜利
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曹操为何能在官渡之战 中以少胜多?
官渡之战曹胜袁败 原因分析
曹操
善于用人,不仅屈尊出迎许 攸,而且采纳了许攸的建议, 派兵袭击袁军的囤粮处,抓 住战机发动进攻。
2.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战役是
A、赤壁之战 C、官渡之战 B、昆阳之战 D、巨鹿之战
(A
)
3、在下列人物中最先称帝的是 A、刘备 B、孙权 C、曹操
(
D
)
D、曹丕
胜 利 就 在 前 方 !
二、快速抢答(第二关)
1、东汉末年“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是谁?
2、说出东汉末年的两次以少胜多的战役。
3、曹操生活在三国时期,这句话有没有 错误?为什么? 4、221年蜀国的建立者是诸葛亮,对吗? 5、三国时期的夷洲是指今天的什么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