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受金谀墓”说辨正
西安市高考语文二模试卷分类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含答案)
西安市高考语文二模试卷分类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含答案)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近年来,网络文艺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成为我国当代文艺建设的主力军和数字文化产业的重要支柱,并逐渐被纳入国家顶层设计和文化发展战略然而,飞速发展的网络文艺在高度商品化、市场化、产业化的轨迹上仍存在低俗、庸俗、媚俗、原创遗乏等问题,其整体的艺术追求和美学要素仍无法完全做到与时代精神同频共振当前网络文艺的紧迫使命就是要深耕时代沃土,回答时代课题,创作出与时代主流价值观共鸣共振的作品,推动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
坚持与时代同步伐,就是要描摹时代现实画卷我国正处于飞速变革的新时代,网络文艺创作不可能脱离时代文化语境去表达和传达数字空间的虚幻想象,而必须立足日新月异的时代潮流,描摹时代画卷近年来从顶层设计到产业赋能都对网络文艺下半场的发展提出现实性和经典化诉求,网络文艺的现实题材也逐渐增多,体现出网络文艺创作的观念调整和美学转向。
齐橙的网络小说《大国重工》连载于起点中文网,聚焦我国重型装备领域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发展历程,是网络文学现实主义题材的重要代表作。
这类现实题材的网络文艺皆因关注时代现实生活及人物命运起伏而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成为全民热烈讨论的文艺形式。
描摹时代现实画卷成为网络文艺书写新时代伟大变革伟大实践的紧迫任务,同时必须指出的是,现实题材数量的简单增加还不能真正改变现有的文艺创作格局,网络文艺要真正有一番作为,需要在数量积累的基础上呈现质的提升。
我们要警惕当前网络文艺现实题材的泡沫化、同质化,以及一些所谓的“冲奖文”对现实的机械排列。
同时还应看到,一些被归入现实题材的网络文艺作品看似以现实生活为背景,却也是自带网络写作惯有的金手指、操作系统、随身空间等升级技能,不免重复着凡人修仙、穿越重生的游戏套路这样的想象无疑是一种白日梦般的欲望叙述,无法触及现实生活的坚硬和痛感,也就无从谈及把握时代生活脉搏,不能传达出作者对社会历史和现实人生的深刻思考坚持与时代同步伐,就是要绘写时代精神图谱盛唐诗歌有磅礴浑厚之气,晚明戏曲小说追求思想解放之风,“五四”新文学吹响启蒙与救国的号角,当代文学与文艺讴歌改革开放伟大成就那么,网络文艺又将绘写怎样的新时代精神图谱呢?网络文艺要满足人们对多层次、高品质阅读的期待,在注重流量和粉丝经济的同时,脚踏实地去感受新时代波澜壮阔的伟大变革和气象万千的现实生活,展现新时代人民生动丰富的精神风貌,谱写无愧于时代的精神气象,以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精神生活的需求。
最新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附答案)精品
最新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附答案)精品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戏剧和小说一样,在当代人的探索和实验中,出现过淡化情节、不要故事的倾向,但在外国文学史和戏剧史上似乎很难找到没有故事和情节的伟大小说或经典戏剧。
英国小说家佛斯特曾强调“小说是说故事”。
王国维曾断言:“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
”高尔基说:“对戏剧的基本要求是:戏剧应该是现实的、有情节的、充满着行动的。
”小说、戏剧同为叙述艺术,都是讲故事的艺术。
戏剧是由演员扮演人物在舞台上面对观众表演故事。
小说和戏剧的不同在于,小说是讲故事,戏剧是演故事。
而戏剧对于剧作家而言,还是讲故事,只是和小说家讲述的方式不同而已。
因此,当代剧作家沈虹光坚持:“戏剧需要讲故事。
”中外戏剧史上的经典戏剧所讲述的故事人们耳熟能详,《俄狄浦斯王》《哈姆莱特》《罗密欧与朱丽叶》《窦娥冤》《赵氏孤儿》《梁山伯与祝英台》《暗恋桃花源》……无不情节精彩,故事感人。
《雷雨》的经典首先就体现在它戏剧故事的经典性上,虽然仅有精彩的故事情节并不足以使一出戏剧成为一部经典,但精彩的故事情节却是一部伟大的戏剧不可缺少的要素,是其成功的基础和具有顽强舞台生命力的前提。
早在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在《诗学》里第一次对悲剧进行理论阐释和总结时,曾把情节列为悲剧艺术的“六个成分”的首位,指出“情节乃悲剧的基础,又似悲剧的灵魂。
”亚里士多德是在考察了古希腊戏剧创作实践的基础上作出这样的判断的。
他举例说:“情节的安排,务求人们只听故事的发展,不必看表演,也能因那些事情的结果而惊心动魄,发生怜悯之情;任何人听见《俄狄浦斯王》的情节,都会这样受感动。
”亚里士多德谈的是悲剧,但适合于不同体裁的戏剧,如喜剧和正剧。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里以将近三分之一的篇幅重点讨论的“情节”指的是经过布局安排的故事情节,实际包含了我们今天所说的戏剧故事和戏剧结构。
故事情节之于戏剧之所以重要,原因之一,是故事情节乃是剧作家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深入思考、有所发现、有所感悟,进而呈现于戏剧中的现实的或历史的人物状态。
高考语文试卷论述类文本阅读题分类汇编(含答案)50【优选】
高考语文试卷论述类文本阅读题分类汇编(含答案)50【优选】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学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由马克思主义文学观所决定的。
一个民族优秀的作家大都是心怀人民的作家。
19世纪初,普希金在《论文学中的人民性》中就提出了人民与文学的联系。
正因心中装有人民,他最终才能成为俄罗斯文学的代表。
同时,文学创作具有人民属性,还是由我们的社会性质决定的。
社会主义制度不同于其它任何制度的一个根本点,就在于是否以人民为中心,是否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
以人民为中心,而不是以某一个或几个少数阶层作为文学创作与工作的目的,这是社会主义文学与其它文学的一个分水岭。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同时也是文学艺术成果的享有者,更是判别一部作品是否优秀的评判者。
马克思曾指出,“人民历来就是作家‘够资格’和‘不够资格’的唯一判断者”。
如何面对和迎接人民的判断,中国文学在百年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经验,也用实践经历提炼出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文学什么时候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文学之树就会枝繁叶茂;反之文学之树就会枯萎凋零。
这一点,一再为历史所证明。
对于作家而言,真正实践人民文学的路径就是要自觉了解人民的理想愿望,走入人民群众,深入基层一线,听取人民的想法,学习人民的经验,表达人民的心声。
人民是一切伟大作家写作的出发点。
周扬同志曾讲,“中国作家中真正熟悉农民、熟悉农村的,没有一个能够超过赵树理。
”今天我们要了解中国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太行山区的生活,了解那个时代晋东南人民的基本生活情况,赵树理的文学是绕不过的。
他的《小二黑结婚》写了一对农村青年男女小二黑、小芹冲破重重封建传统而最终争取婚姻自主的故事,《孟祥英翻身》又写了一个太行山区的受欺压的年轻媳妇在党的引领下如何成为英雄的故事,还有李有才、田寡妇,这些农民身上代言着人民的理想。
从某种程度上讲,赵树理小说中的人物是反映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农村发展情况的一面镜子,其背后蕴含着独特的时代内容。
【高中文言文阅读】“先生金姓,采名,字若采”阅读答案附翻译
【高中文言文阅读】“先生金姓,采名,字若采”阅读答案附翻译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4~7题。
①先生金姓,采名,字若采,吴县诸生也。
为人倜傥高奇,俯视一切。
好饮酒,善衡文评书,议论皆发前人所未发。
时有以讲学闻者,先生辄起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四~七题。
① 金先生的姓氏、蔡的名字、若蔡的性格以及吴县的朱生。
他又帅又怪,什么都看不见。
擅长饮酒和平衡文评书,议论皆发前人所未发。
时有以讲学闻者,先生辄起而排对在你住的观花堂里,摆一个高高的座位,叫弟子们来讲经。
经文被称为“神圣的自我意识三昧”。
手稿由你自己阅读并保密。
每一升座位都开始大声说话,期待着魏然。
所有的典籍和史籍子集、注释和训诂、傅氏释义的内部和外部代码,以及官方的非正式历史和九夷八夷的记录,都是为了他的牙齿和脸颊。
垂直和水平倒转,一致,毫无意义。
座位下面有四个白人,他们崇拜并叹息他们从未存在过。
张先生很自豪。
尽管他听到了当时的学者们,他还是皱眉叹息。
②鼎革此后,瑞一世金改名为仁瑞,并改名为圣坛。
除了朋友们的谈笑风生,吴坐贯华堂中,读书著述为务。
或问“圣叹”二字何义?先生曰:“《论语》有两‘谓然叹曰’,在颜渊为‘叹圣’,在‘与点’为‘圣叹’。
予其为点之流亚欤?”所评《离骚》、《南华》、《史记》、《杜诗》、《西厢》、《水浒》,以次序定为“六才子书”,俱别出手眼。
尤喜讲《易》,“乾”“坤”两卦,多至十万馀言。
其余评论尚多,兹行世者,独《西厢》、《水浒》、《唐诗》、《制艺》、《唱经堂杂评》诸刻本。
③ 川先生在解释杜诗时说,有人从梦中说:“所有的诗都可以说,但你不能说十九首古诗。
”王先生以为他要辞职了。
后来,他喝醉了,谈起了《绿河上的草》这一章。
不久,他遭受了一场悲惨的灾难。
“斩首是最痛苦的事情。
你不想不经意间得到它,”他叹了口气④先生殁,效先生所评书,如长洲毛序始、徐而庵,武进吴见思、许庶庵为最著,至今学者称焉。
(选自廖燕的《松唐汉学扶轮社二十七集》第十四卷,删除。
蔡邕碑文“谀墓受金”说考辨
孝 道 的文 体 制作 , 上 他才 富学 高 , 加 文辞 华 美 , 多 应请 求 为朝廷 官 吏 及 富贵 公 族 撰 制碑 文 , 使 他 遂 成 为汉 末一代 碑 文 制作 大 家 , 为 这 一 文体 的制 并
作树 立 了至 高的典 范 。蔡 邕擅 长碑 诔 , 多有撰 制 , 《 中郎集 》 蔡 中也 以这 一 类文 章 占据 了最 大 比例 。 今存 《 中郎集 》 有文 章 1 8篇 ( 残 篇及 存 目 蔡 共 4 含 在 内) 碑诔 、 , 铭箴 、 颂赞 这些 文章 有 6 0多篇 , 占其 文集 的 1 2左右 口 , / ] 后人 对蔡 邕评 价最 高的 , 也是 这 些文 章 。刘勰 对蔡 邕碑诔 的成 就评 价极 高 ,文 《
驳, 都是 特 殊 历 史 背景 下得 出 的 结论 , 然 具 有 一 定 的 意 义 , 难 免 有 失 偏 颇 , 为 公 允 。 虽 但 难
关 键 词 : 邕;碑 文 ; 炎 武 ;“ 墓 受金 ” 蔡 顾 谀 中 图分 类 号 :I0 . 26 2 文献标识码 : A
心雕 龙 ・ 诔碑 》 在 论述 了碑 作 为 文体 这 一 制 式 篇
一
、
“ 碑碣云起 , 高蔡 邕’东 汉碑 文 的 莫 ’ : 盛行及蔡 邕碑文的成就
碑 是古代 常 用的一 种 文体 ①, 说 文 解字 ・ 《 石
的演 变之 后 , 出 : 指 自东汉 以 来 , 碣 云起 , 碑 才锋 所断 , 高蔡 邕。 莫 观《 赐 》 杨 之碑 , 骨鲠训 典 , 陈》 《 二 文 , 无择 《 、 郭》 词
第 1 2卷 第 3 期 江 苏科 技 大学 学 报 ( 会科 学 版 ) 社 Vo- N ・ l1 o 3 2 21 0 2年 9月 J u n l f in s iest o S in e n Te h oo y ( o il ce c io ) o r a a g u Unv ri oJ y f ce c a d c n lg S ca in eEdt n S i Sp 02 e ・2 1
濮阳市高考语文二模试卷分类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附答案)(1)
濮阳市高考语文二模试卷分类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附答案)(1)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技术与公共利益张帆一个崇尚技术的时代已经到来。
从机械制造、电子设备、食品加工到金融领域,各种类型的技术专家赢得了空前的器重。
从就业岗位的占领到市场价格的竞争,工科学生屡屡胜出,一次又一次地巩固了技术至上的观念。
他们中流行:“学好英语,学好计算机,努力工作,好好挣钱。
”可见,技术与市场对接的时机已经完全成熟,市场价格被看作评价技术的唯一标准。
因此,前一段诸多社会事件引起舆论大哗的时候,并没有多少人将这些社会事件与技术专家联系起来。
从瘦肉精饲料、三聚氰胺奶粉的制作到互联网诈骗,舆论同声谴责无良企业、利欲熏心的商家、心狠手辣的骗子以及失职的监管机构,技术专家的责任似乎被轻轻放过。
人们没有看到参与这些社会事件的技术专家出面道歉,这个环节成为盲点因而遭到遗忘。
不少人觉得,技术必定是社会历史之中的“正能量”,技术与道德的关系远在人们的视野之外。
大多数技术专家似乎未曾意识到公德对于专业工作的规约。
相当长一段时间,技术游离于这个社会的日常生活之外。
可以完成卫星上天的难题而没有兴趣解决抽水马桶漏水,这种状况生动地表明了技术的远大志向。
当大部分技术专家簇拥在核潜艇研制、国家电网设计或者石油勘探等各种国家重大项目周围的时候,道德已经提前做出了首肯。
从电视机、电冰箱的更新换代到白木耳加工或者橙子保鲜,技术与各种民生问题的结缘是不久以前的事情。
这是一个令人惊异的突破,技术与利润之间的联系立竿见影地显现;然而,技术与道德之间的思考并未及时跟上。
技术免遭道德问责的另一个原因是依傍于“科学”。
作为跨入现代社会的一个历史地标,“科学”几乎都是作为褒义词出现。
许多语境之中,“技术”与“科学”相提并论,享有同等的尊荣——并且,“技术”常常由于显著的实效而远为引人瞩目。
尽管如此,“技术”与“科学”仍然存在多方面的差异。
“科学”更多地从理论意义上考察自然界规律,“技术”注重解决某一个领域的具体目标。
王安石《内翰沈公墓志铭》的阅读答案解析及原文翻译
王安石《内翰沈公墓志铭》的阅读答案解析及原文翻译王安石《内翰沈公墓志铭》的阅读答案解析及原文翻译公姓沈氏,字文通,世为杭州钱塘人。
初以祖荫补郊社斋郎,举进士于廷中为第一,大臣疑已仕者例不得为第一,故以为第二,除大理评事,通判江宁府。
当是时公年二十人吏少公而公所为卓越已足以动人然世多未知公果可以有为也祀明堂恩迁秘书省著作佐郎。
岁满召归,除太常丞、集贤校理。
于是校理八年矣,平居闭门,虽执政,非公事不辄见也,故虽执政初亦莫知其为材。
居久之,乃始以同修起居注,召试知制诰。
及为制诰,遂以文学称天下。
金部君坐免归,求知越州,又移知杭州。
锄治奸蠹,所禁无不改,崇奖贤知,得其欢心,两州人皆画像祠之。
英宗即位,召还,延见劳问甚悉。
居一月,权发遣开封府事。
公初至,开封指以相告曰:“此杭州沈公也。
”及摄事,人吏皆屏息。
既而以知审官院,遂以龙图阁直学士权知开封府。
公旦昼视事,日中则廷无留人,出谢诸客,从容笑语。
客皆怪公独有馀日,而畿内翕然称治。
于是名实暴振发,贤临一时,自天子大臣皆论以为国之器,而闾巷之士奔走谈说,欢呼鼓舞,以不及为恐。
会母夫人疾病,请东南一州视疾,英宗曰:“学士岂可以去朝廷也?”公虽去开封,然皆以为朝夕且大用矣,而遭母夫人丧以去。
英宗闻公去,尤悼惜,时遣使者追赐黄金,而以金部君知苏州。
公居丧致哀,寝食如礼,以某年某月得疾杭州之墓次,某日至苏州,而以某日卒,年四十有三。
公平居不常视书,而文辞敏丽可喜,强记精识,长于议论。
世所谓老师宿学无所不读,通于世务者,皆莫能屈也。
于善良贫弱,抚恤之尤至。
在杭州,待使客多所阔略。
而州人之贫无以葬及女子失怙恃而无以嫁者,以公使钱葬嫁之,凡数百人。
于其卒,知与不知,皆为之叹惜。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除大理评事,通判江宁府除:任命B.居一月居:居住C.自天子大臣皆论以为国之器器:栋梁D.学士岂可以去朝廷也去:离职2.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沈文通是杭州钱塘人,他以郊社斋郎身份廷试第一,由于做官的人按照惯例不得为进士第一,所以改为第二名。
辽宁省大连市部分重点高中2024_2025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
辽宁省大连市部分重点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一、现代文阅读(共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文艺评论史上有一种特别独特的评论样式——“评点”。
“评点”始于唐,兴于宋,成于明。
金圣叹评点《水浒传》、李卓吾评点《西游记》、张竹坡评点《金瓶梅》、脂砚斋评点《红楼梦》等等,都是“评点体”文艺评论的代表作品。
综合、直观、凝练,是“评点体”的主要特征。
无论是金圣叹评水浒,还是脂砚斋评红楼,时而把目光聚焦于作品本身,剖析其艺术特色,时而论及作者及其所处的时代,揭示作品背后的社会文化环境,所运用的语言自成特色,三言两语、简短犀利、睿智幽默,常令人掩卷深思或会心一笑。
而且,“评点体”紧贴文本绽开,既是对原作的再创建又和原作融为一体,为作品经典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些“评点”既提升阅读快感,又促进对作品的理解,具有独特的价值。
不过,传统意义上的“评点”其外在形态是用笔写下的语句,必需依存于以文字为载体的原作。
随着历史进入近现代,视听艺术蓬勃发展,“评点”也好像已失去了用武之地。
现在,“弹幕”又来了,评论者对作品的评点可以借助网络工具,以字幕的形式如子弹般密集、快速地呈现在屏幕上,这也是“弹幕”得名的由来。
于是,评论的互动性和即时性进一步增加,评论和作品文本的融合度也进一步提高,对此,舆论反应喜忧参半。
喜的是“弹幕”的出现,提高了欣赏者和消费者在艺术中的主体性;忧的是不受限制以及低水平的“吐槽”,破坏了作品本身的美感以及艺术欣赏的完整性。
“弹幕”是从互联网的母体中诞生的,弹幕时代的“金圣叹”同样也将在互联网中孕育。
作为互联网时代的“金圣叹”,有的时候,他们一条微博,寥寥一百四十字,就能对文艺创作者和欣赏者产生巨大的影响。
此外,不少弹幕时代的“金圣叹”还担当着“文化搬运工”的使命,把学院派理论化的文艺评论转化为大众情愿听、听得懂的格言警句,让评论者与创作者的对话更加干脆,评论者对欣赏者的引导更加有效,进而使评论以前所未有的深度介入到文艺创作生产、欣赏消费、传播反馈的全链条之中。
最新统编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复习题(及答案)解析
最新统编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复习题(及答案)解析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苏轼的意义李泽厚苏轼作为诗、文、书、画无所不能,异常聪明敏锐的文艺全才,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文人们最亲切喜爱的对象。
其实,苏的文艺成就本身并不算太高,比起屈、陶、李、杜,要逊色一筹。
画的真迹不可复见,就其它说,则字不如诗文,诗文不如词,词的数量也并不算多。
然而他在中国文艺史上却有巨大影响,是美学史中的重要人物,道理在哪里呢?我认为,他的典型意义正在于,他是上述地主士大夫矛盾心情最早的鲜明人格化身。
他把上述中晚唐开其端的进取与退隐的矛盾双重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
苏轼一方面是忠君爱国、学优则仕、抱负满怀、谨守儒家思想的人物,无论是他的上皇帝书、熙宁变法的温和保守立场,以及其它许多言行,都充分表现出这一点。
这上与杜、白、韩,下与后代无数士大夫知识分子,均无不同,甚至有时还带着似乎难以想像的正统迂腐气(例如责备李白参加永王出兵事等等)。
但要注意的事,苏东坡留给后人的主要形象并不是这一面,而恰好是他的另一面。
这后一面才是苏所以为苏的关键所在。
苏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空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归田”、“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
因为,苏轼诗文中所表达出来的“退隐”心绪,已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而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他不是对政治杀戮的恐惧哀伤,已不是“一为黄雀哀,涕下谁能禁”(阮籍),“荣华诚足贵,亦复可怜伤”(陶潜)那种具体的政治哀伤(尽管苏也有这种哀伤),而是对整个人生、世上的纷纷扰扰究竟有何目的和意义这个根本问题的怀疑、厌倦和企求解脱和舍弃。
这当然比前者又要深刻一层了。
前者(对政治的退避)是可能做到的,后者(对社会的退避)实际上是不可能做到的,除了出家做和尚。
这便成了一种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对整个人生的厌倦和感伤。
这种整个人生空漠之感,这种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尽管不是那么非常自觉,却是苏轼最早在文艺领域中把它充分透露出来的。
高中语文 阅读材料 杜甫心影之金钱素材
金钱“路中纷纷,行人悠悠,载驰载驱,唯钱是求”(成公绥《钱神论》)。
称人见钱眼开,一直含有菲薄之意,但见钱而眼不开,在人世却很罕见。
东汉末年,桓、灵二帝,公然设立专门机构,鬻官卖爵,换取钱财。
而唐代文豪李邕、韩愈,为人作碑文,都接纳巨金,韩愈门人刘叉称这些钱“谀墓中人得耳”(洪迈《容斋续笔》)。
桓、灵贵为天子,富有天下,李、韩声闻当代,名垂后世,尚且如此贪财,普通人就更不必说了。
清人戴名世笔下的钱神洋洋自得地说:“薄海内外,苟非余则戚戚嗟嗟,窘然而无以为生。
一二迂妄者吾避去,自余诸公贵人,皆孳孳慕予,手摩而目属,以及庶民卑贱之流,无不愿为我死者。
”(《钱神问对》)当然,不爱钱的人也是有的。
在西方,贺拉斯、卢梭等人都声称自己讨厌金钱。
中国古代某些贤人,虽然没有这种情词激昂的表白,但其行为,却更能证明自己是不爱铜臭的高洁之士。
如“(杨震)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
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
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
’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
后转涿郡太守。
性公廉,不受私谒。
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后汉书·杨震传》)又如“(山阴孔祐)至行通神,隐于四明山,尝见山谷中有数百斛钱,视之如瓦石不异”(《南史·孔道徽传》)。
至于破家散财、急人之难的义侠之士,就更多了。
“不贪夜识金银气,远害朝看麋鹿游”(《题张氏隐居二首》其一)。
这是杜甫早年作的两句诗。
据《史记·天官书》,金银之气,往往出现在军队覆灭的战场、城市被毁的废墟之上,以示金银财宝常和死亡毁灭连在一起。
若能参悟此理,谁又敢“贪”呢?肃宗乾元二年(759)作于秦州的《空囊》:“翠柏苦犹食,明霞高可餐。
世人共卤莽,吾道属艰难。
不爨井晨冻,无衣床夜寒。
狡生梦金文言文阅读及参考答案
狡生梦金文言文阅读及参考答案尝闻一青衿①,生性狡。
其学博持教甚严,诸生稍或犯规,必遣人执之,扑无赦。
一日,此生适有犯,学博追执甚急,盛怒待之。
已而生至,长跪地下,不言他事,但曰:“弟子偶得千金方在处置故来见迟耳。
”博士闻生得金多,辄霁②怒,问之曰:“尔金从何处来?”曰:“得诸地中。
”又问:“尔欲作何处置?”生答曰:“弟子故贫,无资业,今与妻计:以五百金市田,二百金市宅,百金置器具,买童妾,止剩百金,以其半市书,将发愤从事焉,而以其半致馈先生,酬平日教育,完矣。
”博士曰:“有是哉!不佞③何以当之?”遂呼使者治具,甚丰洁,延生坐觞之,谈笑款洽,皆异平日。
饮半酣,博士问生曰:“尔适匆匆来,亦曾收金箧中扃钥④耶?”生起曰:“弟子布置此金甫定,为荆妻转身触弟子,醒已失金所在,安用箧?”博士蘧然曰:“尔所言金,梦耶?”生答曰:“固梦耳。
”博士不怿⑤,然业与款洽,不能复怒。
徐曰:“梦中得金,犹不忘先生,况实得耶?”更一再觞出之。
(选自明代江盈科《雪涛小说》)【注释】①青衿:秀才。
②霁:息。
③不佞:不才。
自称之谦词。
④扃(jiōng)钥:关闭加锁。
⑤不怿:不高兴。
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
(3分)⑴已而生至,长跪地下不久⑵ 以五百金市田买⑶ 延生坐觞之邀请8.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停顿处用“∕”划开。
(限断两处)(2分)弟子偶得千金/方在处置/故来见迟耳。
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2分)梦中得金,犹不忘先生,况实得耶?(你)梦中得到金子,还不忘(要分给)老师,何况实际得到呢?10.文中学博是个怎样的人?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分析。
(3分)示例一:学博是个贪财、唯利是图的人。
他听到“狡生”说“偶得千金”,马上息怒,对“狡生”十分亲切,当“狡生”说到要分一份金给他时,他“谈笑款洽,皆异平日”。
示例二:学博是个虚伪的人。
他平时对犯规的学生非常严厉,绝不宽赦。
但碰到有利益的时候马上转变,一面假惺惺地推辞,一面“呼使者治具”“延生坐觞之”。
株洲市高考语文试卷论述类文本阅读题分类汇编
株洲市高考语文试卷论述类文本阅读题分类汇编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每个人的怪兽[法]波德莱尔灰蒙蒙的天空无边无际,广袤的原野灰扑扑的,没有一块草坪,寸草不生。
这儿,我遇见了几个弯着背的行人。
每个人身上都驮着一个巨型怪兽,足足有一袋面粉、煤渣或者古罗马步兵的装备那么沉。
那狰狞的怪兽还极不安分:它灵活有力的肌肉把人缠住,紧紧地压迫着;两只巨大无比的爪子扣住了人的胸口;庞大的头压住了重负的前额,就像一个古代士兵为了震慑敌人而佩戴的可怕头盔。
我问其中一个人,他们如此这般是要到哪里去。
他回答说他对此一无所知,其他人也没有头绪。
然而,他们显然要去某个地方,因为他们的步伐透露了他们对行走的无法阻挡的需要。
这是件奇怪的事儿!他们不仅没有对缠绕在他们脖子上、贴在他们背上的凶猛怪兽感到生气,反而把它们看做自身的一部分。
这些面容,尽管疲惫不堪、严肃至极,却没有流露出丝毫的绝望。
在忧郁的苍穹之下,在似天穹般孤寂的土地上,他们的脚深深地陷到尘埃里。
他们继续前行,一副逆来顺受、要一辈子毫无所得地期待下去的神情。
这队伍从我身边经过,没入天际,与那阴郁交融,而地球圆形的表面也避开了人们好奇的目光。
有些片刻,我固执地想要弄懂这奥秘,但是很快,不可抑制的冷漠袭上心头。
于是,我比那被沉甸甸的怪物压迫的人还要疲乏。
(选自波德莱尔《世界之外的任何地方》)(1)“行人”身上驮着的“怪兽”有什么特点?“怪兽”象征什么?(2)背负着“怪兽”的“行人”们有哪些矛盾的表现?(3)简要分析文章最后一节的内涵。
【答案】(1)沉重,不安分,压迫和束缚着人们,驱使人们行走。
人生的欲望、追求等。
(2)疲惫而严肃;盲目而坚定;有所期待而逆来顺受。
(3)人无法真正冷静而清楚地认识、控制自己的欲望:当一个人尝试去理解和剖析自己的欲望时,他就失去了生活的热情和对未来的期待。
【解析】【分析】(1)本题中,从“每个人身上都驮着一个巨型怪兽,足足有一袋面粉、煤渣或者古罗马步兵的装备那么沉”可见其:沉重;从“那狰狞的怪兽还极不安分”可见其:不安分;从“它灵活有力的肌肉把人缠住,紧紧地压迫着;两只巨大无比的爪子扣住了人的胸口;庞大的头压住了重负的前额,就像一个古代士兵为了震慑敌人而佩戴的可怕头盔”可见其:压迫和束缚着人们;“他们继续前行,一副逆来顺受、要一辈子毫无所得地期待下去的神情”可见其:驱使人们行走。
西宁市统编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精选附答案
西宁市统编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精选附答案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晚清学人杨守敬杨守敬(1839一1915),湖北宜都人。
少年时代聪明好学,刻苦用功。
青年时代有两件事对他影响很大:19岁时,听谭大勋讲授汪中的《述学》,开始接触乾嘉考据之学;20岁那年,偶然得见清人六严缩摹的《舆地图》,便借来临摹,这成为他研究历史地理学的开端。
杨守敬曾经热衷科举,25岁起先后六次赴京参加会试。
虽然名落孙山,但因此结识了许多名流学人,大大拓展了学术视野。
42岁时,他作为清政府外交官的随员前往日本,这成为他学术生涯的转折点。
在日本四年,他搜访阙佚,爬罗剔抉,收集到我国大量的古籍珍本,并将它们影印摹刻为《留真谱》。
日本人森立之所撰的《清客笔话》,翔实记载了他在日本访书之事,杨守敬自己也写了《日本访书志》。
清政府出使日本大臣黎庶昌也搜集了许多稀见珍本和国内久已绝迹的古籍残本,与杨守敬志趣相投。
因此,当黎庶昌有了编纂《古逸丛书》的设想时,立即决定请他主持校勘。
《古逸丛书》在日本刊印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他还擅长书法,对书法理论也很有研究,在日本影响巨大,被尊为“日本书道现代化之父”。
从日本回国的第二年,年已48岁的杨守敬第七次参加会试,仍以失败告终,从此绝意科举,专注学问。
杨守敬博览群书,潜心研究,在舆地、版本、目录、金石、小学、经学、辑佚等学术领域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留下的著作就有83种。
在杨守敬的学术研究中,舆地学的成就最为突出。
他编撰了舆地学著作20多种,这些论著几乎涵盖了中国传统地理学的各个方面,充分展示了他的杰出才华。
杨守敬的学术代表作是完成于1904年的《水经注疏》。
明清以来,《水经注》研究成果很多,杨守敬的这部著作具有全面总结的性质。
他对《水经注》中所记裁的1200多条水道进行了详尽考证;对征引的故实都一一注明出处;对清代学者全祖望、戴震等人的校释也多有订正。
杨守敬既有坚实的考据学基础,又运用了当时地理学新知识,所以在《水经注》研究中有所突破,有所创新。
统编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精选附答案精品
统编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精选附答案精品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绘画发展到了相对成熟的北宋以后,除了民间画家、宫廷画家等创作群体外,还出现了诗人、士大夫等各类文化人参与创作的现象。
他们以自身文化人的气质,崇尚和追求唐代诗人兼画家王维作品中所蕴含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境界。
在绘画创作中,他们以诗人的思考方式,把表现对象提升到诗的艺术境界,创作了很多为后人惯称的“文人画”。
诗人的思考方式,实际上就是中国文人画家基于中国传统画论中东晋大画家顾恺之所言的“迁想妙得”,及后来唐代画家张璪所言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绘画理论,将表现的对象在心中“迁想”成诗的艺术形象的思维过程。
中国文人画家的这种诗人的思考方式,是大文化学养背景下成就的结果。
诗人和音乐家一样,在感情世界里是最敏感的人群,他们所创作的文人画相较西方画家以科学家的思考方式所表现的科学的艺术形象而言,更接近感情的本质,也更显得纯洁与透明。
中国的文人画家在具体创作中,以顾恺之提出的“传神”的艺术理念为要求,以追求作品的出神入化为最终目的。
如宋代画家梁楷所画的《布袋和尚图》和《泼墨仙人图》,以两种粗细不同的艺术手段,表现诙谐而玩世不恭的人物形象。
另外,中国文人画家又以诗人的拟人化手段将表现的对象人格化。
如明代画家徐渭在《墨葡萄图》中所表现的“笔底明珠无卖处,闲抛闲掷野藤中”。
基于大文化学养背景的文人画家创作的文人画,在具体的画面处理中,比单纯追求形象与色彩变化的西方绘画艺术显得更有广度和深度。
他们不仅追求表现对象的“实”处,还以太极中“阴阳”的理念追求其相对“虚”的空间;进而提出了“计白当黑”的画论,将表现的形象延伸到一个更大的审美空间,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诗意境界。
如八大山人的《鱼鸭图卷》、齐白石的《雏鸡》等作品。
中国的文人画家以大文化学养背景铸就了“心旷神怡、超然物外”的冲淡平和的心态,所以在作品中容易叙述心灵的情怀。
统编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精选附答案100
统编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精选附答案100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苦吟:生命的艺术化刘明华文学创作有一个共通性的现象:那就是作者在创造时所遇到的“生产”困难。
人们常常在作品粗坯出现之后,反反复复地“推敲”,打磨,不到自己满意不罢休。
最后呈现给世人的作品,多是涵蕴着作者几许欢乐几许痛苦之作。
自声律问世之后,诗人对诗之“吟”的看重以及“吟”诗的风气是大超过往日了。
声调之抑扬、音韵之美感只有通过“吟”才能真切地感受到。
换个角度。
声律论的产生与魏晋以来“吟啸”的风气也有着必然的联系,而“苦吟”现象大量出现在唐宋时期,无疑与律诗这一体制有着直接的关系。
从一般的吟诵到苦吟,反映的是欣赏与创作的关系。
“苦吟”是一种创作状态,它既有对声律的追求,又有对字义的选择。
它正是带镣之舞的表现。
唐人中最早提出苦吟概念的不是杜甫,但最早进行这方面的实践,且取得极大成就的则无疑是他,杜甫提出了“长吟”的概念。
《解阿十二首》之六云:“陶冶性灵存底物,新诗改罢自长吟。
”这里把“改”和“吟”连在一起,表明的是诗人创作的一种重要形态:边改边吟,边吟边改,从而达到最理想的效果。
而饶有意味的是,吟的和改的是“新诗”近体诗。
“李白斗酒诗百篇”,这位才气纵横诗如泉涌的天才常常来不及字斟句酌,对于律诗,他是非不能也,不为也。
当他写过少量律诗之后,便兴趣索然了,那种体裁对他确实是一种束缚。
因而,相传他写的《戏赠杜甫》说杜甫做诗太苦以致成了“太瘦生”,也不是空穴来风。
当然,杜甫的苦吟决不限于“新诗”。
其创作过程中养成的刻苦写作态度必然会贯穿到他所有创作中去。
杜甫如此,整个诗坛也如此。
于是,许多故事、许多感慨由此而生。
一种刻苦写作态度可能成为受罪遭难式的自我折磨,一种玩命式的呕心沥血,一种亢奋不已的精神状态,一种自我为仇的生活态度,甚至是一种生命寄托。
苦吟诗人刻苦态度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原因。
但苦吟本身又塑造了诗人的个性。
最新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训练经典题目(附答案)
最新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训练经典题目(附答案)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风格乃文学之大体郭宏安《列子》中讲到,秦穆公要找一匹千里马,伯乐推荐的九方皋,说马已找到,是一匹黄色的母马,而秦穆公看到的是一匹黑色的公马,秦穆公不悦,伯乐则大喜,说,九方皋相马,“得其精而忘其粗,见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
事实证明,这匹马果然是匹千里马。
这个故事让我想到文学翻译和翻译批评,当我们对文学译本进行欣赏和评判时,难道不应该力争做一个九方皋那样的人吗?“得其精而忘其粗,见其内而忘其外”,所求者,此之谓也。
从事文学翻译以及翻译批评的人,能够从九方皋身上获得的启发是:判断译本的优劣,就要看它是否表现了原作的精气神,而不只是看译本的语句词汇是否与原作一一对应,是否严格正确、准确或精确。
所谓原作的精气神乃是其“原有的风味”(钱锺书语),即风格。
风格者何?岂非“绝尘弭迹”者乎!译作传达原作的风格做到铢两悉称,是不可能的,但是尽力传达,努力做到惟妙惟肖,则是可能的,这就要求译者准确地感觉、体会到原作的风格,并且能够用汉语加以正确表达,这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也是全面落实“信、达、雅”的结果。
风格是贯穿原作的一股气势,或刚或柔,或动或静,或显或隐,精气神是也,例如夏多布里昂的华美,斯丹达尔的简枯,波德莱尔的阴冷,加缪的冷静……这股气势同样应该在译文中显现。
至于细节上的瑕疵,在这种风格气势的统领下,是不难纠正的。
许多名著往往有几处瑕疵,不害其为名著,这是因为有风格的存在。
唐韦庄说:“班、张、屈、宋,亦有芜辞,沈、谢、应、刘,犹多累句。
”这是中国古人衡文评诗时的基本态度,即采取了瑕不掩瑜的立场。
还是清沈宗骞说得明白:“每见古人所作,细按其尺寸交搭处不无小误,而一毫无损于大体,可知意思笔墨已得,余便易易矣。
亦有院体稿本,竟能无纤毫小病,而鉴赏家反不甚重,更知论画者首须大体。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人物传记类)阅读理解十年真题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人物传记类)阅读理解十年真题(2023·全国甲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B.周尧卿为人简朴持重,不喜计较,对于不如自己的人,他会郑重地以礼相待,让对方产生羞愧之心;虽然俸禄不多,但周济宗族朋友,直到用完为止。
C.周尧卿为学注重独立思考,不迷信古人传注,而以通达文义为目的,他认为解释《诗经》的《传》《笺》各有得失,学习时应当加以分辨。
D.周尧卿学问品行俱佳,得到当世名臣范仲淹和欧阳修嘉许。
范仲淹曾举荐他,但未及任用,他就去世了;欧阳修为他的墓碑撰文,对他褒扬有加。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泫然流涕曰:“过是,虽欲竭力,复可得乎?”(2)纭至邑,不复他察,第以所闻荐之。
【2022年】(2022·新高考2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吴汉,字子颜,南阳人。
韩鸿为使者,使持节,徇河北,人为言:“吴子颜,奇士也,可与计事。
”吴汉为人质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辞语自达邓禹及诸将多所荐举再三召见其后勤勤不离公门上亦以其南阳人渐亲之上既破邯郸,诛王郎,召邓禹宿,夜语曰:“吾欲北发幽州突骑,诸将谁可使者?”禹曰:“吴汉可。
禹数与语,其人勇鸷有智谋,诸将鲜能及者。
”上于是以汉为大将军。
汉遂斩幽州牧苗曾,上以禹为知人。
吴汉与苏茂、周建战,汉躬被甲持戟,告令诸部将曰:“闻鼓声皆大呼俱进,后至者斩。
”遂鼓而进,贼兵大破。
北击清河长垣及平原五里贼,皆平之。
吴汉伐蜀,分营于水南水北,北营战不利,乃衔枚..引兵往合水南营,大破公孙述。
吴汉兵守成都,公孙述将延岑遗奇兵出吴汉兵后,袭击破汉,汉堕水,缘马尾得出。
吴汉性忠厚,笃于事上,自初从征伐,常在左右,上未安,则侧足屏息,上安然后退舍。
兵有不利,军营不完,汉常独缮檠其弓戟,阅其兵马,激扬吏士。
上时令人视吴公何为,还言方作战攻具,上常曰:“吴公差强人意....,隐若一敌国矣。
”封汉广平侯。
吴汉尝出征,妻子在后买田业。
2021-2022学年上海横沙中学高二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
2021-2022学年上海横沙中学高二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以下各题。
(18分)淡淡的山影方叶①不知道你喜欢不喜欢,淡淡的山影却是我生命的一种底蕴。
②童年的江南小镇,坐落在青山环抱之中。
攀山越岭,自然成了山里野孩子的乐趣。
现在,我早已走出了荒僻的小镇,生活在一座高楼林立的都市里,但日渐浑浊的瞳仁里一旦映进了凄幽的山影,依然禁不住心神摇动。
③山影无疑是一种美,一种宁静无言的美。
山,无论它多么崔嵬高峻,峥嵘峭拔,可山影永远是灵秀而含蓄的。
它略去了岩崖的怪异,树木的苍浩,峡谷的艰深,溪流的飞湍,略去了众多的繁文褥节,只留下简洁清奇的神姿,生动飞扬的灵气,默立于天地之间。
比之庞然实体来,淡淡的山影显得更加空灵、超脱。
那份宁谧、那份幽远的韵致,真让人如啜饮清泉,一下涤净了心头的尘俗。
④古往今来,人们游历山川,除了欣赏大自然的秀美风光,获取履艰越险的快慰之处,我以为,更多的是为了自己的心灵与静美的山水相洽相融,排遣胸中的郁结。
而山庐梦影,既真实又缥渺,既可亲可感,又可寻可思,理所当然是高人雅士抒情写意的最佳具象。
看唐代诗人笔下的山影何等瑰丽多姿!在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王之焕、王昌龄的诗中,为了边关的安宁,“不教胡马度阴山”征夫守卒们长年累月,甚至一生都在那里浴血苦战。
苍凉的山影烘托出的正是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壮美情趣。
而诗仙李白跟他豪放落拓的性格一样,他笔下的山影却充满了浪漫、神奇的色彩。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诗人用一种震天撼地的笔力,道出了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和对自由、光明的向往。
作为山水诗人大画家的王维,原本就倾心于凄美的风光,经历了安史之乱的波折,更加看破世事,觉得功名利禄,不过是过眼烟云,不值依恋。
于是,他平静地走出金碧辉煌的朝廷皇宫,走出浑浊的世道,投向佛寺和大自然的怀抱,把自己的身影彻底地溶入浓浓淡淡的山影里。
最新统编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练习(含答案)精品
最新统编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练习(含答案)精品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今天中国人的生活中,儒家思想仍不失为颠扑不破的真理,仍然是一股活的力量,还会影响我们民族的立身处世之道。
在西方读者看来,孔子只是一位智者,开口不是格言,便是警句,这种看法,自然不足以阐释孔子思想其影响之深且大。
若缺乏思想上更为深奥的统一的信念或系统,纯靠一套格言警语,而支配一个国家,像孔子思想之支配中国一样,是办不到的。
简捷地说,孔子的思想是代表一个理性的社会秩序,以伦理为法,以个人修养为本,以道德为施政之基础,以个人正心修身为政治修明之根底。
由此看来,最为耐人深思的特点是取消政治与伦理之间的差异。
其方法为一个伦理性的方法,与法家以严刑峻法为富国强兵之道截然不同。
孔子的学说要求人对人类与社会负起当负的责任,所谓以天下国家为己任,此点与道家的适世玩世又大有不同。
实际上,儒家思想所持的是人道主义者的态度,对全无实用虚无缥缈的玄学与神秘主义完全弃置不顾,而是只注重基本的人际关系,灵异世界神仙不朽又有何用?这种独具特色的人道主义中最有力的教义,是“人的标准就是人”。
就凭这条教义,一个常人只要顺着人性中的善去行动,就算初步奉行儒家的为人之道了,并不必在什么观念信仰上去寻求神圣理想中的完美。
更精确点说,儒家思想志在重新树立一个理性化的封建社会,因为当时周朝的封建社会正在趋于崩溃。
儒家思想主张阶级分明。
要了解这种情形,我们必须回溯到孔子当时封建制度崩溃以及此后数百年内的状况。
当时中国领土内有数百大大小小公侯伯子男等级的诸侯国,各自独立,其强者则国土与国力日增,时常与他国兵连祸结。
周朝天子名为华夏君王,统治全国,实则徒拥虚名,衰微已极。
直至孔子及以后之孟子,虽周游列国,干谒诸侯,求其施仁政,拯百姓于水火,但亦不屑于一朝周帝。
这颇与其所主张之建立理性社会,尊崇周王之学说相矛盾。
因当时国内情势纷乱已极,周室衰微,天朝荏弱,纵然前往朝见,终无大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在某某文人的碑志文是否谀墓,判定谀墓的思路 “有所利而轻应之”的论断承袭前人而来,这个简单
则多是“以史证谀”,即检讨碑志文所记是否合乎墓 抽象的老生常谈能否经得起学理层面的检验?文人
主生平实际:合则不谀;不合,则必是文人“有所利” 真是因为“有所利”而“献谀”作文吗?考虑到蔡邕和
而谀墓。文人制作碑志文所得的谢金于最常见的“有 韩愈历来被视为“文人谀墓”的典型,我们不妨从古
韩弘人事物状》、《谢许受韩弘物状》、《进文用碑文 刘、顾二人指控蔡邕谀墓的“罪证”有二:一是蔡邕
状》等奏状中也自述他人以厚奉请其撰碑志文的记 为夭童作碑志,“自非利其润笔不至为此”的臆断,
录。刘禹锡《祭韩吏部文》中“公鼎侯碑,志隧表阡, 此不需多辨;二是被后人多次引证的蔡邕“惭德”之
一字之价,辇金如山”的描述,用祭文这种体裁说 说。《后汉书·郭太传》载:郭太卒,“同志者乃共刻石
苟誉,惟应酬牵率无实之文,十居其五。”[3](p159)要之, 他对文人谀墓的陋习进行了历史性的清剿,并明确
李商隐所记韩愈门客“刘叉持谀墓金”一事或有事 指出“文人谀墓”的主要原因就在“受金。”[9](p8390-8391)
实依据,而章氏所谓“应酬牵率无实之文”也是韩愈 明末顾炎武则在《日知录》“作文润笔”条中加以发
关键词:碑志文;文人谀墓;实录;韩愈;蔡邕 中图分类号:I206.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477(2015)09-0126-07
“文人谀墓”是碑志文淤研究中一个难以回避的 即乡里庸流,亦好牵率文人,冀依附文集传世。文人
话题。从历代诸家的批评来看,讨论的焦点主要集 则亦有所利而轻应之。”[1](p232)范文澜“谀墓”乃文人
为理所当然。譹訛如杜甫《闻斛斯六官未归》诗说“故人 岂独韩退之谀墓金哉?”[10](第 19 册 p758)就此而言,文人
南郡去,去索作碑钱”,显然以“索作碑钱”合情合 “利其润笔”而谀墓,蔡邕已开风气。然而,若说韩愈
理;其《八哀诗·李邕篇》更称之为“义取”。韩愈《奏 撰碑受金有事实可查,蔡邕受金却史无明证。检讨
所利”,所以它往往被视为“文人谀墓”的历史罪证。 人对他们谀墓的指控着手,简单梳理“文人谀墓”说
如范文澜就在《文心雕龙·碑诔》注文中业谀墓,退之明道自任,犹或不免,
一、文人“受金谀墓”说的历史梳理与逻辑检讨
其他更何足数。此亭林所以发‘志状不可妄作’、‘作
下士,步行归之。既至,赋《冰柱》《雪车》二诗,一旦 认为韩愈将作文所受谢金散之亲旧是“行义”的举
居卢仝、孟郊之上。樊宗师以文自任,见叉拜之。后 动,对韩愈谀墓受金的行为不置一词反映了北宋中
以争语不能下诸公,因持愈金数斤去,曰:‘此谀墓 期社会对此行为的默认,[7](p1248-1249) 那么南宋中期陆
湖北社会科学 2015 年第 9 期
·人文视野·文学·语言
文人“受金谀墓”说辨正
向有强 1,张震英 2
(1.湖北大学 文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2;2.广西民族大学 文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6)
摘要:南宋以后,文人作墓志碑文应得的谢金逐渐被视为“文人谀墓”的罪证和原因,这在很 大程度上是一种逻辑的因果颠倒。“受金”之所以被视为谀墓的“罪证”,是因为正义之士们出于维 护历史的严肃性,基于青史留名的文化立场和现实需求,极端而片面地将写作层面的具体操作问 题转化为抽象的文人道德问题,并以至善或极恶的名义做出决断。从文体学和文化学角度看,造 成文人谀墓的根本原因,是碑志文固有的文体规范中难以调和到“文质彬彬”理想标准的矛盾,以 及中国传统文化中“不朽”、“尽孝”、“隐讳”等民族思想观念。
据现存史料,唐代大文学家韩愈是最先被指控
文润笔’之笃论矣。自文章与学术分道,缀文之徒起 为“谀墓”的文人,唐人李商隐《记齐鲁二生·刘叉》
似牛毛,贵室富贾之死,其子孙必求名士献谀为快, 记载说:“(刘叉)恃其故时所为,辄不能俯仰贵人。
作者简介:向有强(1983—),男,湖北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张震英(1972—),男,广西 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人得耳,不若与刘君为寿。’愈不能止,复归齐鲁。 游“问门前客元无迹,谀墓中人本不工”、“作碑谀墓
叉之行,固不在圣贤中庸之列,然其人能面道人短 已绝笔,紬史藏山犹苦心”[8] 的“ (p2492;3147) 诗言志”,就
长,不畏卒祸。”[2](p48“8) 谀墓”一词当初见于此。《新唐 已鲜明地表达了他及其所在时代对谀墓之风的不
出,显然是对韩愈碑志文成就的称赞和收受谢金行 立碑,蔡邕为其文,既而谓涿郡卢植曰:‘吾为碑铭
为的认可。至于《新唐书·文苑传》说李邕长于碑颂, 多矣,皆有惭德,惟郭有道无愧色耳。’”[11](p2227)历代
书·韩愈传》所附《刘叉传》沿用了这条材料,此后批 满和不为态度;如果说唐代李商隐记载刘叉持韩愈
评家更据此立论,认为韩愈谀墓不免“当时之讥”: “谀墓金”是一种传奇的意图,那么南宋刘克庄就不
“昌黎文起八代之衰,大书深刻,群推韩碑,然谀墓 仅将文人受金谀墓的攻讦肇端于韩愈:“刘叉嘲退
之讥,当时不免。今观《韩集》碑志诸篇,实未尝有所 之‘谀墓’,岂惟退之哉?”笔锋所指溯至东汉蔡邕,
“谀墓”之实。但是,需要辨明的是李商隐此处的叙 挥:“《蔡伯喈集》中为时贵碑诔之作甚多,如胡广、
述意图,是在为刘叉任气狂妄的人生经历作“传 陈寔各三碑,桥玄、杨赐、胡硕各二碑,至于袁满来
奇”,“谀墓”一词在此并没有非议责难之意。
年十五、胡根年七岁,皆为之作碑,自非利其润笔,
扩而言之,唐人普遍将制作碑志文收取谢金视 不至为此。史传以其名重,隐而不言耳。文人受赇,
淤本文所讨论的碑志文,指古代记载死者生前事迹的文章,主要包括墓志(铭)、墓碑、神道碑和墓表等文 体。文人谀墓,即指文人在制作碑志文时不考究死者生前的言行事功而一概予以溢美谀颂的行为。
于文人制作碑志文所得的谢金,古代有润笔、濡毫之称;批评文人谀墓的人则称之为“谀墓金”,今通称稿 费。
·126·
穿屐破衣,从寻常人乞丐酒食为活。闻韩愈善接天 批评的声音。如果说北宋司马光在《答刘蒙书》中尚
书之非公与是本来是一个写作层面的操作问题将它转变为对文人道参见司马光答孙察长官书答两浙提举赵宣德书等文载李文泽霞绍晖校点司马光集四川大学出版社00年版第1818419德的要求问题显然避开了写作问题本身而面向文人这一写作主体欲以文人的品德来约束谀墓现总之作文受金果虽是文人谀墓因中应有的题中之义但不可否认又确实存在少部分受金因而谀墓果的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