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三 从军行(之四)学案
广东高中语文必修三第四单元《从军行(之四)》全套教案
参军行(之四)课题名称参军行(之四)( 1 课时)教师姓名学生年级知识与技术:有感情地朗诵、背诵课文,理解古诗粗心。
学习目标过程与方法:联合画面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领会诗中所包含的爱国感情,并遇到感染。
教课难点教课方法1、抓住重点字词,联合画面指引学生理解诗意。
教课重点2、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觉将士们的忠心报国的激情。
教课过程教课环节教课活动评论重点一、情境导入。
中国几千年的慢慢历史长河中,每一个朝代都会有战争的刀光血影,刚才同学们看了硝烟洋溢的古战场。
能谈谈你们的感觉吗?生 1:我领会到了战士们为了国家不管全部的精神。
生 2:我感觉战争是残忍的,但这些军人为了国家的平定,他们情愿牺牲自己也在所不惜。
这两位同学都说得不错,同学们,这些场景在文学上也留教课过程下了它们的印记,描绘战争的诗歌在我们中国的诗坛上就像一颗颗绚丽的明珠。
今日我们就来学习此中的一首《参军行》。
(板书课题)二、解诗题,知诗人。
1、《参军行》就是参军歌,是乐府诗题,这种诗大多描绘边境军事生活。
《参军行》是王昌龄边塞诗的一个总题目,在这个题当今一共有七首小诗,今日我们学习的是此中的第四首。
2、在学习古诗以前,我们先认识一下诗人王昌龄。
找学生读一读,谁来谈谈你从中认识到什么?王昌龄(约公元698-756年),唐朝有名边塞诗人。
字少伯,京兆长安(今西安)人。
中过进士,做过官。
善于写七言绝句,后代誉为“七绝圣手” 。
他从前曾遨游四方,去过边塞,他的边塞诗专心理描绘显现军人爱国立功和思乡怀土的心里世界。
世称王龙标,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
安史之乱时被杀戮。
现存诗一百八十一首,作品有《王昌龄集》。
(学生回答时老师适合评论,解说一些写作背景。
)今日学的《参军行》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固然他没有参加过战争,但他在边塞生活好多年,他与战士们亲如手足,因此他写出很多流传千古的边塞诗。
三、整体通读。
1、请同学们仔细听朗诵,而后小声跟着读。
从军行(其四)学习教案
第十一页,共23页。
欣赏品味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青海湖上的乌云一片(yī piàn)连着 一片(yī piàn),遮住了雪山
遥望(yáo wànɡ)远处的孤城玉门关
黄沙百战(bǎi zhàn)穿金守甲卫,边疆的将士们在大沙漠里打了
不破楼兰终不还。
许多仗,铁片做的战衣都磨穿了 不打败敌人决不回家
从军行(之四)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huánɡ shā)百 战穿金甲,不破楼
兰终不还。
第9页/共23页
第十页,共23页。
边塞诗歌(shīgē) (1)内容------边塞风光(奇丽
壮阔)、统治者穷兵黩武、将士 艰苦生活、报国豪情、家乡思乡 念亲、友人惜别感伤、壮别感奋 等。 (2)风格——雄壮豪迈。 (3)常用手法——比喻、夸张、 用典。烘托。
第11页/共23页
第十二页,共23页。
欣赏品味
青海长云暗雪山,
用暗色弱光来渲染边塞的荒凉艰 苦,写景(xiě jǐnɡ)壮阔悲凉.
青海湖上的乌云一片连着
一片,遮住了雪山
孤城遥望(yáo wànɡ)玉门寄关托。(jìtuō)了远戍将士思乡盼归
的情怀
遥望远处的孤城玉门关
黄沙,荒凉萧瑟;百战,战斗频
黄沙百战穿金甲,
第7页/共23页
第八页,共23页。
从军行(王昌龄)
王昌龄,字少伯,汉族(Hànzú)。唐 开元十五年(727)进士。
天宝元年(742)迁江宁丞,后贬龙 标(今湖南黔阳县)尉。故后世称王 江宁或王龙标。
擅长绝句,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诗家夫子王江宁”。
第8页/共23页
《从军行》教案(通用8篇)
《从军行》教案《从军行》教案(通用8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从军行》教案(通用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从军行》教案篇1教学目标:1、认识3个生字,会写三个生字。
2、结合注释,借助课外资料和工具书,通过学习,正确理解两首诗的大概意思,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将士们忠心报国的豪情。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感受将士们忠心报国的豪情。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铺垫渲染1、引入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学习王昌龄的边塞组诗《从军行》中的两首诗。
(板书课题:从军行)2、解诗题师:读懂诗题是我们理解古诗的第一步。
一起轻声读读题目,谁读懂了?(从军就是参军,标题中加上“歌”“引”“吟”“歌行”等都属于乐府诗。
)3、铺垫渲染以往我们学过一些边塞诗,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和学生接诗)在你们的印象中,边塞是个怎样的地方?过渡:王昌龄在他的笔下,又为我们展示了怎样的边塞风光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二、借助注释,理解诗意1、整体通读,把握诗境请大家把这两首边塞诗先认认真真地读两遍,要读准字音,读得字正腔圆,读出节奏,读得有板有眼。
(生读)①谁来选一首读一读(师相机点评指导)换另一首读读②师小结提问:有感情地朗读也是理解古诗的一种方法。
除此之外,学习古诗的方法还有哪些?(看注释、看图画、想象画面) 请同学们借助这样的方法,默读这两首诗,一句一句地读,边读边看注释,读完一句想想这句的意思。
读完一首,想想整首诗的意思,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同桌也可以边读边讨论。
2、析字词、明诗意小结过渡:两首诗表面的意思你们经过合作已弄明白了,现在我们一起深入体会诗中深层的含义。
出示:(一)前两句“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修:《从军行(其四)》教学设计
《从军行.其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边塞诗歌的特点。
2、品味诗人笔下的思乡之情与誓死杀敌的精神3、鉴赏同类诗歌,进一步了解诗人边塞诗的艺术特色教学重难点:1、理解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的艺术技巧。
2、品味诗人笔下的思乡之情与誓死杀敌的精神教学过程:一、解题《从军行》是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旧题。
内容叙述军旅战争之事。
本诗体现了出征将士报国御敌,以身许国的壮志。
二、总体感知边塞诗歌的代表人物和风格盛极一时的边塞诗是构成盛唐之音的一个基本内容,它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是前无古人的。
在盛唐边塞诗人中,高适、岑参向来并称齐名。
三,王昌龄背景介绍。
详见《学海导航》王昌龄边塞诗的代表作是《出塞》和《从军行》。
《出塞》共有两首(均从《全唐诗》)。
其一为: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四、词语点拨:1.青海:指青海湖。
今青海省西宁市西。
古名鲜水或仙海,北魏时始名青海。
唐朝和吐蕃经常在这一带发生战争。
暗雪山:使雪山晦暗无光。
雪山:指河西走廊南面的祁连山。
2.玉门关:今甘肃省敦煌县西。
汉时是边境的一个重要关隘。
唐时是通往西域的要道,是突厥的势力范围。
3.楼兰:汉西域国名(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
汉武帝时,遣使通大宛,楼兰阻挡道路,攻击汉使。
昭帝元凤四年(前七七),大将军霍光派平乐监傅介子前往楼兰,用计斩其王。
唐时已无楼兰之称。
这里借用此典,意指消灭侵扰唐朝边境的外敌。
还:归,回家。
五、总体感知诗开始两句,次第展现出广阔地域的画面:青海湖的上空,长云弥漫;浓厚的云层,使湖北面绵延千里的祁连雪山也显得隐隐约约;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
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塞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
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着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从军行》教学设计范文(精选5篇)
《从军行》教学设计《从军行》教学设计范文(精选5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从军行》教学设计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从军行》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1、了解边塞诗的特点2、重视边塞诗中的意象运用3、学习诗歌比较,了解诗人不同作品的特点二、教学重难点1、注意边塞诗歌中诗人怀乡思亲之情2、边塞诗歌中音乐的表达作用三、教学课时一课时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首先让学生回忆背诵上学期学过的〈从军行〉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从而引出“边塞诗歌”主题。
2、总体感知边塞诗歌的代表人物和风格盛极一时的边塞诗是构成盛唐之音的一个基本内容,它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是前无古人的。
在盛唐边塞诗人中,高适、岑参向来并称齐名。
3,王昌龄的背景介绍王昌龄(约698—757),字少伯,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早年曾漫游四方,到过塞上。
开元十五年(727),登进士第,开始了仕宦生涯。
先是授职秘书省校书郎,七年后应博学宏词科考试中选,授汜水(今属河南)县尉。
开元二十七岁年(739),因“不护细行,屡见贬斥”(《旧唐书》本传),终于本年获罪被谪岭南。
开元二十八年(740),王昌龄自岭南北归,任江宁(今江苏南京)县丞。
但几年后,王昌龄又被贬至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
安史之乱发生,王昌龄北还,路过毫州郡时,为刺史闾丘晓所杀。
王昌龄边塞诗的代表作是《出塞》和《从军行》。
《出塞》共有两首(均从《全唐诗》)。
其一为: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4、总体感知从军行(其一)王昌龄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从军行》组诗是王昌龄采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共有七首。
《从军行》教学设计(通用5篇)
《从军行》教学设计(通用5篇)《从军行》教学设计(通用5篇)王昌龄,存诗一百七十余首,多为当时边塞军旅生活题材,描绘边塞风光,激励士气,气势雄浑,格调高昂,手法细腻。
下面是关于《从军行》教学设计(通用5篇),欢迎阅读。
《从军行》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使学生背诵古诗,提高学生朗读能力,激发他们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教学重点: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守边战士思乡之情和誓死杀敌的誓言。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谈话法。
教学准备:挂图、课件、《精忠报国》歌曲录音等。
教学设计过程:一、以诗会友,导入新课。
同学们,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今天我们来以诗会友。
“秦时明月汉时关,(),(),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首诗是哪位爱国诗人写的?(王昌龄)今天我们再来学习王昌龄笔下的另一首边塞诗《从军行(其四)》,领略一下边塞风光,了解一下守边战士的生活状况。
二、欣赏录音,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课文的朗读录音,边听边想象画面。
2、《从军行》是边塞战士守边生活的诗歌形式。
3、请同学们交流课下收集的资料简介王昌龄。
三、品读古诗,体会意境。
1、请学生自由读诗,读出韵律美。
2、齐读古诗,了解内容。
(本诗首联写了边塞的奇特风光,颔联写了守边战士爱国誓言。
)3、小组内围绕问题读诗,体会意境。
(1)首联写了哪些景物,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青海、长云、雪山、孤城、玉门关,起到渲染作用,烘托出边塞环境恶劣,守边战士戍边之苦。
)(2)、“黄沙百战穿金甲”这句诗含义是什么?(战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了,体现战争之苦。
)(3)、战士的誓言是什么?你体会到了什么?(“不破楼兰终不还。
”体现战士爱国热情。
)4、全班比赛读古诗,读出战士誓死戍边的决心,交流诗意。
四、背诵古诗,积累语言。
看图背诵古诗,体会守边战士的爱国热情。
五、拓展作业,做爱国卡。
伴着《精忠报国》这首歌,每一个炎黄子孙都想用实际行动回报祖国,让我们把“为国家繁荣富强而发奋读书”作为我们的誓言,回家后制作一张“爱国卡”上面默写《从军行》这首古诗,让我们以守边战士为榜样,从我做起,为国争光吧!《从军行》教学设计篇2教学目标:1、正确朗读古诗。
《从军行》教案(优秀范文五篇)
《从军行》教案(优秀范文五篇)第一篇:《从军行》教案《从军行》教案一、教学目标 1,了解边塞诗歌的特点2,注意边塞诗歌中意象的运用3,学习诗歌的对比,了解诗人不同作品的特色二、教学重难点1,注意边塞诗歌中诗人怀乡思亲之情2,边塞诗歌中音乐的表达作用三、教学课时一课时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首先让学生回忆背诵上学期学过的〈从军行〉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从而引出“边塞诗歌”主题。
2,总体感知边塞诗歌的代表人物和风格盛极一时的边塞诗是构成盛唐之音的一个基本内容,它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是前无古人的。
在盛唐边塞诗人中,高适、岑参向来并称齐名。
3,王昌龄背景介绍王昌龄(约698-757),字少伯,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早年曾漫游四方,到过塞上。
开元十五年(727),登进士第,开始了仕宦生涯。
先是授职秘书省校书郎,七年后应博学宏词科考试中选,授汜水(今属河南)县尉。
开元二十七岁年(739),因“不护细行,屡见贬斥”(《旧唐书》本传),终于本年获罪被谪岭南。
开元二十八年(740),王昌龄自岭南北归,任江宁(今江苏南京)县丞。
但几年后,王昌龄又被贬至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
安史之乱发生,王昌龄北还,路过毫州郡时,为刺史闾丘晓所杀。
王昌龄边塞诗的代表作是《出塞》和《从军行》。
《出塞》共有两首(均从《全唐诗》)。
其一为: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4,总体感知从军行(其一)王昌龄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从军行》组诗是王昌龄采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共有七首。
这一首,描写边塞将士久戍思归的边塞诗歌。
这首小诗,笔法简洁而富蕴意,写法上很有特色。
诗人巧妙地处理了叙事与抒情的关系。
前三句叙事,描写环境,采用了层层深入、反复渲染的手法,创造气氛,为第四句抒情做铺垫,突出了抒情句的地位,使抒情句显得格外警拔有力。
从军行王昌龄的教案(通用10篇)
从军行王昌龄的教案从军行王昌龄的教案(通用10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从军行王昌龄的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从军行王昌龄的教案篇1设计思路:1、结合解诗题、诵诗文、明诗意、悟诗情这四点教学思路进行教学。
2、借助多媒体课件,引导同学们学习生字,理解诗意。
3、通过反复地诵读、让同学们体会品悟诗情,并背诵古诗。
一、教学的目标:1、学会本首诗中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诗意,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二、教学的重点:理解全文诗句的含义,准确全诗解释字义,合理想象诗句所描绘的图景是本节课的重点。
三、教学的难点:感受边塞战场环境的苍凉荒芜,体会守边将士奋勇杀敌、许身报国、建功立业的进取精神是本节课的难点。
四、教学的准备:多媒体课件五、教学的过程:(一)、情境引入课题,出示课题。
1、同学们,老师今天带来几幅画,大家想看看吗?大家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图画。
2、看了这些画,同学们想知道画中讲了什么吗?好,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从军行》(板书课题),这首古诗讲的就是有关这几幅图的故事。
(二)解诗题,知诗人。
1、《从军行》就是从军歌,是乐府诗题,这类诗大多描写边疆军事生活。
《从军行》是王昌龄边塞诗的一个总题目,在这个题目下一共有七首小诗,今天我们学习的是其中的第四首。
2、说说你对这首诗的作者王昌龄有多少了解?王昌龄,唐代诗人。
中过进士,做过官。
擅长写七言绝句,以边塞诗著名。
诗多描写边塞征战,既表现了将士弃家出塞、奋勇杀敌、许身报国、建功立业的积极进取精神,又写出了战斗生活的艰辛、征人的悲惨遭遇。
有些诗还生动地描绘了雄伟苍茫的边塞风光和战斗场面。
这类诗写得气魄雄伟,声调铿锵,语言精确,用心理描写展现军人爱国立功和思乡怀土的内心世界。
他的诗气魄宏大,特别能鼓舞斗志。
粤教高中必修3《从军行(之四)》梁燕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教学设计
|1《从军行.其四》教学设计及反思 |授课人:惠州市龙门中学梁燕教学目标:1、了解边塞诗歌的特点。
2、品味诗人笔下的思乡之情与誓死杀敌的精神。
3、鉴赏同类诗歌,进一步了解诗人边塞诗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难点:1、理解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的艺术技巧。
2|、品味诗人笔下的思乡之情与誓死杀敌的精神。
||预习案一、解题:|《从军行》是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旧题。
内容叙述军旅战争之事。
本诗体现了出征将士报国御敌,以身许国的壮志。
二、总体感知边塞诗歌的代表人物和风格:盛极一时的边塞诗是构成盛唐之音的一个基本内容,它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是前无古人的。
在盛唐边塞诗人中,高适、岑参向来并称齐名。
三、王昌龄背景介绍:详见《金版学案》王昌龄边塞诗的代表作是《出塞》和《从军行》。
《出塞》共有两首(均从《全唐诗》)。
其一为: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四、词语点拨: |1.青海:指青海湖。
今青海省西宁市西。
古名鲜水或仙海,北魏时始名青海。
|唐朝和吐蕃经常在这一带发生战争。
长云:大片的阴云。
暗雪山:使雪山晦暗无光。
雪山:指河西走廊南面的祁连山。
2.|玉门关:今甘肃省敦煌县西。
汉时是边境的一个重要关隘。
唐时是通往西域的要道,是突厥的势力范围。
3.楼兰:汉西域国名(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
汉武帝时,遣使通大宛,楼兰阻挡道路,攻击汉使。
昭帝元凤四年(前七七),大将军霍光派平乐监傅介子前往楼兰,用计斩其王。
唐时已无楼兰之称。
这里借用此典,意指消灭侵扰唐朝边境的外敌。
五、新课导入:以一段边塞战争的作战视频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边塞战争诗的知识点。
六、微课展示:边塞诗的概念、代表人物及表现主题。
七、初步感知朗读,学生齐读,再播放录音范读。
|2 |八、检测学生的预习情况:1、关于作者:王昌龄(约698-757),盛唐诗人,字少伯,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早年曾漫游四方,到过塞上。
从军行(其四)学案
《从军行》学案
课前预习,思考:
1、看到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2、读古诗,注意读出诗的停顿和节奏。
3、读第一、二句,你脑海中呈现的是怎样的画面?描写的景物有哪些?
4、你认为这是一场怎样的战争?你只从哪个字知道的?
《从军行》学案
课前预习,思考:
1、看到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2、读古诗,注意读出诗的停顿和节奏。
3、读第一、二句,你脑海中呈现的是怎样的画面?描写的景物有哪些?
4、你认为这是一场怎样的战争?你只从哪个字知道的?
《从军行》学案
课前预习,思考:
1、看到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2、读古诗,注意读出诗的停顿和节奏。
3、读第一、二句,你脑海中呈现的是怎样的画面?描写的景物有哪些?
4、你认为这是一场怎样的战争?你只从哪个字知道的?
《从军行》学案
课前预习,思考:
1、看到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2、读古诗,注意读出诗的停顿和节奏。
3、读第一、二句,你脑海中呈现的是怎样的画面?描写的景物有哪些?
4、你认为这是一场怎样的战争?你只从哪个字知道的?
《从军行》学案
课前预习,思考:
1、看到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2、读古诗,注意读出诗的停顿和节奏。
3、读第一、二句,你脑海中呈现的是怎样的画面?描写的景物有哪些?
4、你认为这是一场怎样的战争?你只从哪个字知道的?。
《从军行.其四》教学设计
《从军行.其四》教学设计第一篇:《从军行.其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边塞诗歌的特点。
2、品味诗人笔下的思乡之情与誓死杀敌的精神3、鉴赏同类诗歌,进一步了解诗人边塞诗的艺术特色教学重难点:1、理解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的艺术技巧。
2、品味诗人笔下的思乡之情与誓死杀敌的精神教学过程:一、解题《从军行》是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旧题。
内容叙述军旅战争之事。
本诗体现了出征将士报国御敌,以身许国的壮志。
二、总体感知边塞诗歌的代表人物和风格盛极一时的边塞诗是构成盛唐之音的一个基本内容,它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是前无古人的。
在盛唐边塞诗人中,高适、岑参向来并称齐名。
三,王昌龄背景介绍。
详见《学海导航》王昌龄边塞诗的代表作是《出塞》和《从军行》。
《出塞》共有两首(均从《全唐诗》)。
其一为: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四、词语点拨:1.青海:指青海湖。
今青海省西宁市西。
古名鲜水或仙海,北魏时始名青海。
唐朝和吐蕃经常在这一带发生战争。
暗雪山:使雪山晦暗无光。
雪山:指河西走廊南面的祁连山。
2.玉门关:今甘肃省敦煌县西。
汉时是边境的一个重要关隘。
唐时是通往西域的要道,是突厥的势力范围。
3.楼兰:汉西域国名(今x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
汉武帝时,遣使通大宛,楼兰阻挡道路,攻击汉使。
昭帝元凤四年(前七七),大将军霍光派平乐监傅介子前往楼兰,用计斩其王。
唐时已无楼兰之称。
这里借用此典,意指消灭侵扰唐朝边境的外敌。
还:归,回家。
五、总体感知诗开始两句,次第展现出广阔地域的画面:青海湖的上空,长云弥漫;浓厚的云层,使湖北面绵延千里的祁连雪山也显得隐隐约约;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
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塞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
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着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从军行》教案
《从军行》教案从军行一、教学目标1,了解边塞诗歌的特点2,注意边塞诗歌中意象的运用3,学习诗歌的对比,了解诗人不同作品的特色二、教学重难点1,注意边塞诗歌中诗人怀乡思亲之情2,边塞诗歌中音乐的表达作用三、教学课时一课时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首先让学生回忆背诵上学期学过的〈从军行〉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从而引出“边塞诗歌”主题。
2,总体感知边塞诗歌的代表人物和风格盛极一时的边塞诗是构成盛唐之音的一个基本内容,它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是前无古人的。
在盛唐边塞诗人中,高适、岑参向来并称齐名。
3,王昌龄背景介绍王昌龄(约698-757),字少伯,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早年曾漫游四方,到过塞上。
开元十五年(727),登进士第,开始了仕宦生涯。
先是授职秘书省校书郎,七年后应博学宏词科考试中选,授汜水(今属河南)县尉。
开元二十七岁年(739),因“不护细行,屡见贬斥”(《旧唐书》本传),终于本年获罪被谪岭南。
开元二十八年(740),王昌龄自岭南北归,任江宁(今江苏南京)县丞。
但几年后,王昌龄又被贬至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
安史之乱发生,王昌龄北还,路过毫州郡时,为刺史闾丘晓所杀。
王昌龄边塞诗的代表作是《出塞》和《从军行》。
《出塞》共有两首(均从《全唐诗》)。
其一为: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4,总体感知从军行(其一) 王昌龄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从军行》组诗是王昌龄采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共有七首。
这一首,描写边塞将士久戍思归的边塞诗歌。
这首小诗,笔法简洁而富蕴意,写法上很有特色。
诗人巧妙地处理了叙事与抒情的关系。
前三句叙事,描写环境,采用了层层深入、反复渲染的手法,创造气氛,为第四句抒情做铺垫,突出了抒情句的地位,使抒情句显得格外警拔有力。
“烽火城西”,一下子就点明了这是在青海烽火城西的瞭望台上。
《从军行》王昌龄教案
《从军行》王昌龄教案《从军行》王昌龄教案教学目标了解边塞诗歌的特点。
品味诗人笔下的思乡之情与誓死杀敌的精神鉴赏同类诗歌,进一步了解诗人边塞诗的艺术特色教学难点理解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的艺术技巧。
品味诗人笔下的思乡之情与誓死杀敌的精神教学过程一、解题《从军行》是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旧题。
内容叙述军旅战争之事。
本诗体现了出征将士报国御敌,以身许国的壮志。
二、总体感知边塞诗歌的代表人物和风格盛极一时的边塞诗是构成盛唐之音的一个基本内容,它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是前无古人的。
在盛唐边塞诗人中,高适、岑参向来并称齐名。
三、王昌龄背景介绍详见《学海导航》王昌龄边塞诗的代表作是《出塞》和《从军行》。
《出塞》共有两首(均从《全唐诗》)。
其一为: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四、词语点拨1.青海:指青海湖。
今青海省西宁市西。
古名鲜水或仙海,北魏时始名青海。
唐朝和吐蕃经常在这一带发生战争。
暗雪山:使雪山晦暗无光。
雪山:指河西走廊南面的祁连山。
2.玉门关:今甘肃省敦煌县西。
汉时是边境的`一个重要关隘。
唐时是通往西域的要道,是突厥的势力范围。
3.楼兰:汉西域国名(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
汉武帝时,遣使通大宛,楼兰阻挡道路,攻击汉使。
昭帝元凤四年(前七七),大将军霍光派平乐监傅介子前往楼兰,用计斩其王。
唐时已无楼兰之称。
这里借用此典,意指消灭侵扰唐朝边境的外敌。
还:归,回家。
五、总体感知诗开始两句,次第展现出广阔地域的画面:青海湖的上空,长云弥漫;浓厚的云层,使湖北面绵延千里的祁连雪山也显得隐隐约约;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
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塞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
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着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高中语文必修三 从军行(之四)精品学案
《从军行(之四)》导学案学习目标:1.深入理解诗作所表达的感情和主旨。
2.赏析本诗的艺术技巧一、课前热身:1、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①黄沙百战穿.金甲()(磨穿)②青海长云暗.雪山()(使……暗淡无光)2、王昌龄诗歌诵读《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 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人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二、整体感知:1、识别《从军行》诗中的写景句和抒情句,理解此诗境界阔大,情调悲壮的特色。
诗的前两句写景抒情,展示了西北边陲广袤的景色,境界阔大,写景之中也寄托了戍边将士的责任感、自豪感。
诗的第三句叙事抒情,叙事之中也透出戍边将士不怕环境恶劣、不怕战争残酷的豪情。
诗的尾句直抒胸臆,表明态度,气势磅礴,情调悲壮,是全诗的中心句,全诗的主旨。
三、难点探究:1.诗中“黄沙百战穿金甲”句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请作具体分析。
(4 分)答:“黄沙”形象点出边塞战场的特征,“百战”极言战事之频繁,“穿金甲”是说金甲都磨穿了,形容时间之长,战斗之艰苦。
短短七个字,高度概括了边地之荒凉、条件之恶劣、时间之漫长、战争之频繁艰难。
2.一、二句写景对表现戍边将士有什么作用?(4分)答:通过境界壮阔、环境恶劣的景物描写,衬托戍边将士不畏艰难,守卫边疆的豪情壮志。
四、小结:边塞诗的特点:1、写作内容边塞风光(奇丽壮阔)统治者--穷兵黩武家乡--思乡念亲将士--艰苦生活报国豪情友人------惜别感伤壮别感奋2、表现的主题①建功立业的渴望;②舍身许国的激情——从军报国③出征将士的乡愁,家中妻子的离恨——思乡念亲;④塞外生活的艰辛、连年征战的残酷;⑤对帝王黩武开边的不满——穷兵黩武⑥对塞上绝域奇异风光的描摹,对祖国边塞大好河山的歌颂;注意:矛盾心情:慷慨从戎与久戎思乡、卫国激情与艰苦生活、痛恨庸将与献身精神等的矛盾。
从军行课程设计
从军行 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从军行》全文,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式结构。
2. 学生能够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包括作者、时代及相关历史知识。
3. 学生能够解读并分析《从军行》中所表达的边塞将士的英勇形象和爱国情怀。
技能目标:1. 学生通过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提高对古诗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 学生通过写作练习,运用《从军行》中的描写手法,创作出自己的诗歌或短文。
3. 学生能够运用批判性思维,对《从军行》的主题和表现手法提出自己的见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兴趣,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2. 学生通过学习《从军行》,激发爱国热情,树立保家卫国的意识。
3.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团结协作、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为语文课程,以古诗文教学为主要内容,旨在通过《从军行》的学习,提高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同时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
学生特点分析:考虑到学生所在年级的特点,他们在古诗文方面已具备一定的基础,但对于诗歌深层次的含义和技巧还需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教学要求:1. 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思考。
2. 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3.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课程中取得进步。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从军行》的全文解读、创作背景分析、重点词汇及句式讲解、诗歌主题探讨以及相关的文学鉴赏。
1. 全文解读:《从军行》全文的朗读与背诵,逐句解析诗句意义,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 第一课时:诗歌整体感知,梳理诗句结构。
- 第二课时:详细解读诗句,分析边塞将士形象。
2. 创作背景分析:介绍作者王昌龄及其创作《从军行》的历史背景,帮助学生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环境。
- 第三课时:讲解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
3. 重点词汇及句式讲解:针对《从军行》中的重点词汇和特殊句式进行详细讲解,提高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军行(之四)》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深入理解诗作所表达的感情和主旨。
2.赏析本诗的艺术技巧
一、课前热身:
1、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①黄沙百战穿.金甲()(磨穿)
②青海长云暗.雪山()(使……暗淡无光)
2、王昌龄诗歌诵读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采莲曲》
荷叶罗裙一色裁, 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人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二、整体感知:
1、识别《从军行》诗中的写景句和抒情句,理解此诗境界阔大,情调悲壮的特色。
诗的前两句写景抒情,展示了西北边陲广袤的景色,境界阔大,写景之中也寄托了戍边将士的责任感、自豪感。
诗的第三句叙事抒情,叙事之中也透出戍边将士不怕环境恶劣、不怕战争残酷的豪情。
诗的尾句直抒胸臆,表明态度,气势磅礴,情调悲壮,是全诗的中心句,全诗的主旨。
三、难点探究:
1.诗中“黄沙百战穿金甲”句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请作具体分析。
(4 分)
答:“黄沙”形象点出边塞战场的特征,“百战”极言战事之频繁,“穿金甲”是说金甲都磨穿了,形容时间之长,战斗之艰苦。
短短七个字,高度概括了边地之荒凉、条件之恶劣、时间之漫长、战争之频繁艰难。
2.一、二句写景对表现戍边将士有什么作用?(4分)
答:通过境界壮阔、环境恶劣的景物描写,衬托戍边将士不畏艰难,守卫边疆的豪情壮志。
四、小结:
边塞诗的特点:
1、写作内容
边塞风光(奇丽壮阔)统治者--穷兵黩武
家乡--思乡念亲将士--艰苦生活报国豪情
友人------惜别感伤壮别感奋
2、表现的主题
①建功立业的渴望;
②舍身许国的激情——从军报国
③出征将士的乡愁,家中妻子的离恨——思乡念亲;
④塞外生活的艰辛、连年征战的残酷;
⑤对帝王黩武开边的不满——穷兵黩武
⑥对塞上绝域奇异风光的描摹,对祖国边塞大好河山的歌颂;
注意:
矛盾心情:慷慨从戎与久戎思乡、卫国激情与艰苦生活、痛恨庸将与献身精神等的矛盾。
3、常见意象
与战争有关的常用词语
从用品看: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斧、钺、刀、铩、胡笳、琵琶,《折杨柳》、《落梅花》、《关山月》……
从地名和民族名看:碛、西、轮台、龟兹、夜郎、胡、羌、羯、夷、楼兰、安西、单于……
从景物看: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雪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
景物的特点:雄奇、奇丽、奇寒、辽阔、壮阔、广阔
感情特点:豪迈、豪气、豪情、报国之志、杀敌豪情、昂扬精神
4、意境:悲凉、壮美、奇异、苍凉、孤寂
5、风格: 雄壮豪迈(雄浑),质朴,慷慨悲壮,奇丽峻峭……
6、表现手法:比喻、夸张、烘托、借景抒情、直抒胸臆、用典(李广、班超、马援等)、对比、动静结合
五、延伸拓展:
【高考真题】
1、 (2004年高考江苏卷)
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征人怨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答:从标题可以推断:征人。
从内容上可以推断: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答:一是来自“金河”、“玉关”等许多实词的排列与组合,二是来自“复”、“与”等虚词之巧用,三是来自“岁岁”、“朝朝”等重叠词的妙饰,四是来自“归”、“绕”等动词的活用。
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怨气候酷寒,怨景色单调。
2、(2007高考山东卷)
出关①徐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①关,指居庸关。
②旆(pèi),旌旗。
(1)诗的前两句,有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1)更喜欢本诗。
本诗前两句点出居庸关的雄壮气势,景物描写鲜明生动,为后面抒怀作了铺垫。
“将军”两句缺乏形象感,并且与全诗思乡的情感内容不相称。
(2)“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①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描写生动,对比鲜明。
②“桃花”与“雪”分别代指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蕴含了思乡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