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短文两篇》导学练测资料包(鄂教版初一上)doc初中语文
第7课《短文两篇》导学练测资料包(鄂教版初一上)doc初中语文
第7课《短文两篇》导学练测资料包(鄂教版初一上)doc初中语文一.课文导学【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一、字音及词义:祈qŠ求:诚恳地期望或要求。
婆娑su•:盘旋〔多指舞蹈〕,文中形容树的美姿。
奇崛ju†:奇特;突出。
朦m†ng胧lŽng:月光不明。
斑驳:一种颜色中杂有不种颜色,花花搭搭的。
沧桑:成语〝沧海桑田〞的略写。
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砂,比喻事世变化庞大。
手舞足蹈:形容极为兴奋。
习以为常:事已适应,视为平常。
习,适应。
鲜艳:柔嫩鲜艳;柔嫩、漂亮、可爱。
飘逸yŒ:飘浮,飘散。
谛dŒ听:认真地听。
依偎w…i:亲热地靠着,紧挨着。
月华:月光。
缥缈miƒo:形容模模糊糊,假设有假设无。
二、相关背景:1、关于作者:赵丽宏(1951一),当代散文家,诗人。
上海市人,〝文革〞期间曾下乡插队,1977年考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1982年初毕业。
在«萌芽»月刊从事多年文学编辑工作,1987年应聘为上海作家协会专业作家。
现为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20世纪80年代初出版第一本书,至今已著有散文集、诗集、报告文学集等共40余部。
优秀散文,如«敲门»、«老人和夕阳»,散文诗集«人一辈子遐想»等。
有多篇散文人选中学语文教材,如«为你打开一扇门»与本篇等。
郭枫(1930一)台湾诗人、散文家。
原名郭少鸣。
男,生于江苏徐州。
现任〝新地文学基金会〞董事长。
幼时父亲早逝,母亲削发为尼,与其弟寄食外祖母家。
抗日战争爆发后,为躲避战火,又投奔祖父和伯父,人私塾,学古文,继而人小学、中学渎书。
1948年,进入南京〝国民革命军遗族学校〞学习,翌年随学校辗转迁至台湾。
1953年毕业于台湾省立台南师范学校,曾任教于中小学校及药学专科学校。
自小阅读了大量的古文名篇及古诗词、古典小讲,初中时又阅读了〝五四〞以来的新文学作品,并开始在徐州、南京、上海等地的报刊上发表散文、新诗。
鄂教版七上语文短文两篇
初中语文试卷 灿若寒星 整理制作短文两篇第一部分:1、注意下列字形并给加点字注音。
触.须( ) 祈.求( ) 怨.言( ) 婆娑.( ) 奇崛.( ) 爽飒.( ) 谛.听( ) 迸.落( ) 红喙.( ) 厮.磨( ) 缥缈.( ) 寂寥.( ) 2、《空山鸟语》中,作者为什么说“鸟的鸣声是世间最美的语言”?3、《空山鸟语》一文文笔优美,读起来清新自然,温馨贴切,请从文中找一两句你认为写得优美的句子,并分析一下它究竟美在何处?4、《空山鸟语》一文最后一句“我想做一只鸟,在山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你怎样理解“鹧鸪是鸟中的诗人或者是诗人的化身”一句呢?6、作者喜欢在山中躺在铺着落叶的土地上听鸟叫,并从这美妙的清音中,听到了“自然的消息和人世的沧桑”,你应该怎样理解“自然的消息和人世的沧桑”?7、当作者躺在地上听鸟叫时,便觉得自己的心灵贴紧了山的心灵,该如何理解?8、“山森睡了,鸟儿们静默了”,却又出现了鹧鸪的叫声,这和文中的梦有何关系?谈谈自己的见解。
第二部分:(一)第二天,老人从菜篮里拿出一只鲜红的尖头红辣椒,撕成细丝塞进小竹笼里说:“吃了辣椒,它就会叫的。
”他很自信。
两个孩子又来了兴趣,趴在窗台上看蝈蝈怎样慢慢把一丝丝红辣椒吃进肚子里去。
整个白天,蝈蝈还是没有吱声,只是不再在小笼子里爬上爬下。
夜深人静的时候,蝈蝈突然叫起来,那叫声又清脆又响亮,把屋里所有的人都叫醒了。
“听见么,它叫了,多好听!”老人很有点得意。
两个孩子睡眼朦胧,可还是高兴得手舞足蹈,把床板蹬得咚咚直响。
蝈蝈一叫就再也没有停下来,从早到晚,不知疲倦地叫,叫……它不停地用那清脆洪亮的声音向这一家人宣告它的存在。
很快,他们就习以为常了。
蝈蝈的叫声仿佛成了这个家庭的一部分。
蝈蝈的叫声毕竟太响了一点。
在一个闷热得难以入睡的夜里,屋子里终于发出了怨言:“烦死了,真拿它没办法!”说话的是孩子的父亲。
“爸爸,蝈蝈为什么不停地叫呢?”男孩问了一句,可大人们谁也不回答。
2015-2016鄂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件:第23课《短文两篇-枭逢鸠》(共11张PPT)
质 疑:
• 枭要向东迁的原因是什么?
因为人们讨厌枭鸣叫的声音。 •鸠对枭东迁持什么态度?
斑鸠认为枭要改变自己的鸣叫的声音。 如果不改变,向东搬迁,人们还会讨厌 枭的声音。
• 文章脉络 短文《枭逢鸠》以鸠与枭的二问二答,鸠的一句 评论作结。只叙事,不点出寓意。课文将其分为5 节,可分三层。 第一层(第l、2节):鸠问枭答(一),知枭东迁。 第二层(第3、4)节:鸠问枭答(二),知枭东迁原因。 第三层(第5节):鸠启发枭:除非你能改变叫声(叫 声是各类动物天性决定,一般是不可能改的),否 则东迁是徒劳的,东边的人也会“恶”你之 “鸣”。
枭逢鸠
《说苑》(刘向)
枭逢鸠。鸠曰:“子将安之?” 枭曰:“我将东徙。” 鸠曰:“何故?” 枭曰:“乡人皆恶我鸣,以故东徙。” 鸠曰:“子能更鸣,可矣;不能更鸣,东 徙,犹恶子之声。”
枭逢鸠
《说苑》 枭逢鸠。鸠曰:“子将安之?”
猫头鹰遇见了斑鸠,斑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问它:“你打 算到哪儿去(安家)?” 枭曰:“我将东徙。”
•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1) 可从如何对待自己的缺点和错误的 角度来谈。如:一个人有了缺点错误, 应该力求改正,才能得到人们的信任, 如果只埋怨别人,只改换坏境是无济于 事的。(站在斑鸠的立场上看 )
(2) 可从尊重共性与尊重个性的角度 来谈。枭的叫声是其本性决定的,也 是它区别其他鸟类的本质属性,它没 有错,也不须更鸣。别人应该宽容地 对待它的个性。 (站在枭的立场上看 )
《枭逢鸠》
《枭逢鸠》又名《枭将东徙》,是一则动 物寓言。“枭”即猫头鹰,是传说中的一 种不吉祥的鸟。因其鸣声多在夜半时分, 而且叫声凄厉,故而不受人们喜欢。枭意 识到这一点于是决定搬家。可是斑鸠告诉 它:除非它改变自己的叫声,也就是改变 它们的生活习性,否则不管搬到哪里,都 不会受到别人的欢迎。
鄂教版七上语文短文两篇
初中语文试卷鼎尚图文整理制作短文两篇第一部分:1、注意下列字形并给加点字注音。
触.须( ) 祈.求( ) 怨.言( ) 婆娑.( ) 奇崛.( ) 爽飒.( ) 谛.听( ) 迸.落( ) 红喙.( ) 厮.磨( ) 缥缈.( ) 寂寥.( )2、《空山鸟语》中,作者为什么说“鸟的鸣声是世间最美的语言”?3、《空山鸟语》一文文笔优美,读起来清新自然,温馨贴切,请从文中找一两句你认为写得优美的句子,并分析一下它究竟美在何处?4、《空山鸟语》一文最后一句“我想做一只鸟,在山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你怎样理解“鹧鸪是鸟中的诗人或者是诗人的化身”一句呢?6、作者喜欢在山中躺在铺着落叶的土地上听鸟叫,并从这美妙的清音中,听到了“自然的消息和人世的沧桑”,你应该怎样理解“自然的消息和人世的沧桑”?7、当作者躺在地上听鸟叫时,便觉得自己的心灵贴紧了山的心灵,该如何理解?8、“山森睡了,鸟儿们静默了”,却又出现了鹧鸪的叫声,这和文中的梦有何关系?谈谈自己的见解。
第二部分:(一)第二天,老人从菜篮里拿出一只鲜红的尖头红辣椒,撕成细丝塞进小竹笼里说:“吃了辣椒,它就会叫的。
”他很自信。
两个孩子又来了兴趣,趴在窗台上看蝈蝈怎样慢慢把一丝丝红辣椒吃进肚子里去。
整个白天,蝈蝈还是没有吱声,只是不再在小笼子里爬上爬下。
夜深人静的时候,蝈蝈突然叫起来,那叫声又清脆又响亮,把屋里所有的人都叫醒了。
“听见么,它叫了,多好听!”老人很有点得意。
两个孩子睡眼朦胧,可还是高兴得手舞足蹈,把床板蹬得咚咚直响。
蝈蝈一叫就再也没有停下来,从早到晚,不知疲倦地叫,叫……它不停地用那清脆洪亮的声音向这一家人宣告它的存在。
很快,他们就习以为常了。
蝈蝈的叫声仿佛成了这个家庭的一部分。
蝈蝈的叫声毕竟太响了一点。
在一个闷热得难以入睡的夜里,屋子里终于发出了怨言:“烦死了,真拿它没办法!”说话的是孩子的父亲。
“爸爸,蝈蝈为什么不停地叫呢?”男孩问了一句,可大人们谁也不回答。
第2课《短文两篇》导学练测资料包(鄂教版初二上)doc初中语文
第2课《短文两篇》导学练测资料包(鄂教版初二上)doc初中语文一、课文导学【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一、字音及词义:慵y•ng倦:懒散困倦。
天空qiŽng:天空。
景深:那个地点指背景。
畸j‰变:由于某种缘故,情况变得和正常的或设想的情形有差异。
累l†i累:接连成串。
俗子:鄙俗的人。
低回:流连。
磨灭:〔痕迹、印象、功绩、事实、道理等〕通过相当时期逐步消逝。
玲珑剔透:那个地点形容鸟蛋小巧精巧,鲜亮透亮。
具体而微:整个形体都差不多具备了,只是比较微小而已。
二、相关背景:1、关于作者:欧阳斌,湖南耒阳人,1954年出生。
作品有散文随笔录«青春絮语»«远方的诱惑»«哲人的乐园»等。
周素姗,笔名毕璞,原籍广东中山,岭南大学中文系毕业,1938年来台湾,曾任大华晚报及前中国时报家庭版主编,公论报副刊主编,妇友月刊总编辑等职,现已退休用心从事创作。
周素姗的笔龄将届五十年,在漫长的写作生涯中,周素姗的笔路甚广,她写散文、小讲、儿童故事、杂文、评论、传记,也翻译过英美的文学作品。
只是近年她已减少产量,只写散文和短篇小讲。
周素姗作品产量虽多,然而她一向只为爱好以及有所感而写,〝以我笔写我心〞是她的写作信条。
她的文章清新雅丽,在平淡中包蕴著哲理,言之有物,非一样花拳绣腿者可比。
周素姗已出版的著作有«故国梦重归»、«风雨故交来»、«孤寂黄昏后»、«心灯集»、«秋夜宴»、«绿萍姊妹»、«无言歌»、«清音»、«春花与春树»、«明日又天际»、«毕璞自选集»、«老树春深更著花»、«有情世界»等39种。
她一篇早期的散文«第一次真好»,曾选入国文课本中。
第23课《短文两篇》课件(鄂教版七上)
文章脉络 短文《枭逢鸠》以鸠与枭的二问二答,鸠的一句评论作结。只叙事,不点出寓意。课文 将其分为5节,可分三层。 第一层(第l、2节):鸠问枭答(一),知枭东迁。 第二层(第3、4)节:鸠问枭答(二),知枭东迁原因。 第三层(第5节):鸠启发枭:除非你能改变叫声(叫声是各类动物天性决定,一般是不可 能改的),否则东迁是徒劳的,东边的人也会“恶”你之“鸣”。
相关知识: 《说苑》为西汉刘向所编著,成书于汉成帝时期(公元前17年)。流传中有所散失, 后经北宋文学家曾巩等人校理,今本共20卷。即分20个门类,如“君道”、 “臣述”、“贵德”、“尊贤”、“修文”、“谈丛”等。内容多为采辑前人 和当时人各种书籍中(包括今已失传的古籍)的史事传说,格言警句。多数篇目都 是独立成篇的小故事,有生动情节,有人物对话,文字简炼,清新隽永,有很 高的文学价值,对后代笔记小说的创作颇有影响。《说苑》的编著目的是劝善 惩恶,弘扬教化,它虽被归入“儒家类书”,但实际上并不完全局限于儒家的 思想学说,还兼收诸子百家的观点。 《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秦相吕不韦命他的门客集体撰写。全书160篇,由 12\'纪”、8“览”、6“论”三部分组成。因书中有8“览”,所以又称这部书为 《吕览》。该书由于是集体著述,思想很不统一。以儒家、道家为主,兼采法 家、墨家、名家、农家各派的学说,后人称它为“杂”家的代表著作。该书的 文字朴实简劲,对司马迁的《史记》创作有显著影响。东汉高诱注本为善。
短文两篇
枭逢鸠
穿井得人
目标 1.学习如何对特自己缺点和错误。 2.朗读背诵语文言课文。 3.整体感知道课文,理解文章。 4.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 朗读背诵语文言课文。 (2) 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 2.难点: (1) 翻译文言文。 (2) 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鄂教版七年级上《短文两篇》练习题及答案
鄂教版七年级上《短文两篇》练习题及答案 Document number【980KGB-6898YT-769T8CB-246UT-18GG08】短文两篇同步练习第一部分:1.解释下面句子中指定的实词。
(1)我将东徙徙:(2)乡人皆恶我鸣恶:(3)子能更鸣,可矣子:更:(4)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溉汲:(5)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道:闻:2.解释以下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子将安之安:之:(2)乡人皆恶我鸣皆:(3)东徙,犹恶子之声犹:(4)闻之于宋君于:3.翻译下面的句子。
(1)子将安之(2)乡人皆恶我鸣,以故东徙。
(3)有闻而传之者。
(4)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5)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
4.鸠对枭东徙持什么态度你对此有什么看法5.“穿井得人”这个故事原来是一场误会,造成这个误会的原因是什么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原因:启示:第二部分:(一)枭逢鸠枭逢鸠。
鸠曰:“子将安之”枭曰:“我将东徙。
”鸠曰:“何故”枭曰:“乡人皆恶我鸣,以故东徙。
”鸠曰:“子能更鸣,可矣;不能更鸣,东徙,犹恶子之声。
”6.本文显然属虚构的故事,是一则。
(按文学作品分类来看)7.枭要向东迁移的原因是什么你怎么看枭东徙8.鸠的态度对枭一定有很大影响,请展开合理想象,用一段续写故事的结局。
9.本文告诉我们该如何处理自身与环境的问题,请谈谈你的看法。
(二)瞎子摸象《涅盘经》有王告大臣,汝牵一象来示盲者,时众盲各以手触。
大王唤众盲问之,汝见象类何物触其牙者言象形如萝菔根。
触其耳者言如箕。
触其脚者言如臼。
触其脊者言如床。
触其腹者言如瓮。
触其尾言如绳。
注释:①萝菔:萝卜。
②箕:簸箕。
③臼:舂米的石臼。
10.给下列加点词选择正确的注释。
①时众盲各以手触(A.摸B.接触)( )②汝见象类何物(A.象B.相同)( )11.用现代汉语叙述画线部分的内容。
12.这个成语故事给你哪些启示13.你身边有没有“瞎子摸象”这样的现象呢请举出一两例。
《短文两篇》答案1.(1)迁移(2)讨厌(3)你;改变(4)洗涤、打水(5)说;听2.(1)哪里;到(2)都(3)还是(4)表被动,“被”3.(1)你将要到哪里去呢(2)同乡都讨厌我的叫声,所以我要向东迁移。
鄂教语文七上6.23短文两篇课件
落雪 花 飘
关于作者: 刘向(约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 家。今江苏沛县人。皇家后裔。20岁担任练官,汉元帝时因多次上 书批评时政,检举宦官专权误国,两次被捕入狱、罢官。汉成帝时刘 向在天禄阁校书,负责整理皇家收藏的经传诸子诗赋。在校理图书中, 他编著了《说苑》、《新序》、《列女传》等类书。还撰成了《别 录》,这是我国最早的“目录学”专著。还著有经学著作《五经通 义》、《洪范五行传》等。 吕不韦(?——公元前235年)战国末期卫国濮阳(在今河南省)人。原为 富商,在赵国都城邯郸曾与当时作为人质的秦国公子子楚交往,后人 秦游说华阳夫人,立子楚为太子。子楚继承王位(即庄襄王),任吕不 韦为相国,封文信侯。庄襄王死后,13岁的嬴政继位为秦王,吕不 韦继任相国,称为“仲父”。吕不韦门下有食客三千,家僮万人。公 元前238年,嬴亲自理政,次年吕不韦被免职,后忧惧自杀。
音的。”
《穿井得人》 宋国有一姓丁的人家,因为家中无井,需外出打水或洗涤衣物,所以常有
相关知识: 《说苑》为西汉刘向所编著,成书于汉成帝时期(公元前17年)。 流传中有所散失,后经北宋文学家曾巩等人校理,今本共20卷。 即分20个门类,如“君道”、“臣述”、“贵德”、“尊贤”、 “修文”、“谈丛”等。内容多为采辑前人和当时人各种书籍 中(包括今已失传的古籍)的史事传说,格言警句。多数篇目都 是独立成篇的小故事,有生动情节,有人物对话,文字简炼, 清新隽永,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对后代笔记小说的创作颇有影 响。《说苑》的编著目的是劝善惩恶,弘扬教化,它虽被归入 “儒家类书”,但实际上并不完全局限于儒家的思想学说,还 兼收诸子百家的观点。 《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秦相吕不韦命他的门客集体撰写。 全书160篇,由12\'纪”、8“览”、6“论”三部分组成。因书 中有8“览”,所以又称这部书为《吕览》。该书由于是集体著 述,思想很不统一。以儒家、道家为主,兼采法家、墨家、名 家、农家各派的学说,后人称它为“杂”家的代表著作。该书 的文字朴实简劲,对司马迁的《史记》创作有显著影响。东汉 高诱注本为善。
第23课《短文两篇》同步练习(鄂教版初一上)doc初中语文
第23课《短文两篇》同步练习(鄂教版初一上)doc初中语文第一部分:1.讲明下面句子中指定的实词。
(1)我将东徙徙:(2)乡人皆恶我鸣恶:(3)子能更鸣,可矣子:更:(4)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溉汲:(5)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道:闻:2.讲明以下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子将安之安:之:(2)乡人皆恶我鸣皆:(3)东徙,犹恶子之声犹:(4)闻之于宋君于:3.翻译下面的句子。
(1)子将安之?(2)乡人皆恶我鸣,以故东徙。
(3)有闻而传之者。
(4)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5)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
4.鸠对枭东徙持什么态度?你对此有什么看法?5.〝穿井得人〞那个故事原先是一场误会,造成那个误会的缘故是什么?你从中得到什么启发?缘故:启发:第二部分:(一)枭逢鸠枭逢鸠。
鸠曰:〝子将安之?〞枭曰:〝我将东徙。
〞鸠曰:〝何故?〞枭曰:〝乡人皆恶我鸣,以故东徙。
〞鸠曰:〝子能更鸣,可矣;不能更鸣,东徙,犹恶子之声。
〞6.本文明显属虚构的故事,是一那么。
(按文学作品分类来看)7.枭要向东迁移的缘故是什么?你如何看枭东徙?8.鸠的态度对枭一定有专门大阻碍,请展开合理想象,用一段续写故事的结局。
9.本文告诉我们该如何处理自身与环境的咨询题,请谈谈你的看法。
〔二〕瞎子摸象«涅槃经»有王告大臣,汝牵一象来示盲者,时众盲各以手触。
大王唤众盲咨询之,汝见象类何物?触其牙者言象形如萝菔根。
触其耳者言如箕。
触其脚者言如臼。
触其脊者言如床。
触其腹者言如瓮。
触其尾言如绳。
注释:①萝菔:萝卜。
②箕:簸箕。
③臼:舂米的石臼。
10.给以下加点词选择正确的注释。
①时众盲各以手触(A.摸B.接触)()②汝见象类何物?(A.象B.相同)()11.用现代汉语表达画线部分的内容。
12.那个成语故事给你哪些启发?13.你周围有没有〝瞎子摸象〞如此的现象呢?请举出一两例。
«短文两篇»答案1.(1)迁移(2)厌恶(3)你;改变(4)洗涤、打水(5)讲;听2.(1)哪里;到(2)都(3)依旧(4)表被动,〝被〞3.(1)你将要到哪里去呢?(2)同乡都厌恶我的叫声,因此我要向东迁移。
七级语文上册 第23课《短文两篇》课件 鄂教(通用)
谋篇立意 说一说这篇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枭逢鸠》这则寓言,通过袅的故事告诉人们:(1)事情由本质决定,不是因地点、环境 决定。(2)没有自知之明,不在主观上改了自己的观点,只想从客观上改变环境,结果是 不能解决问题的。(3)一个人沾染上坏毛病,如能力求改正,仍能获得人们的信任;若一 味埋怨环境,迁怒别人既无济于事,也没有出路。
写作方法
《穿井得人》幽默风趣。故事中因对话中有一个多义词(“人”,可指人也可指劳动 力)或把“得”d‡i(需要)d†(得到)两音义混用,而被人误解,结果越传越远,居然传 到国君耳朵里去了。最后道出真相,事实与传言相差太大,不禁令人发笑。文章就 是在笑中教育了人们不可轻信传言。
参考译文
《枭缝鸠》 (有一天),枭碰见了鸠。鸠问枭:“您打算搬到哪里去?”枭说:“我打算向东方搬 迁。”鸠又问:“为什么呢?”枭说:“家乡的人都厌恶我的呜叫声,所以我要东 迁。”鸠说:“你(如果)能够改变你的呜叫声,那就行了;(如果)不能改变你的鸣叫 声,即使你搬到东边去了,那里的人也会厌恶你的声音的。” 《穿井得人》 宋国有一姓丁的人家,因为家中无井,需外出打水或洗涤衣物,所以常有一人住在 外面。等到他家打好井后,他家的人对别人说:“我家打井得一个人。”有人听说 以后就传给其他的人,说:“丁家打井,从井中发现了一个人。”国都的人都议论 这件事,并传到宋国国君那儿。于是,宋国国君就派人向丁家询问这件事。姓丁的 人说:“(我说的是打井)节省了一个劳动力,不是说从井中发现了一个人。”
《穿井得人》这则寓言通过一个笑话告诫人们对于道听途说的传闻、传言,一定要详察 弄懂其真义、真相,不要轻信、轻传,否则便人误区。
文章脉络
短文《枭逢鸠》以鸠与枭的二问二答,鸠的一句评论作结。只叙事,不点出寓意。课文 将其分为5节,可分三层。 第一层(第l、2节):鸠问枭答(一),知枭东迁。 第二层(第3、4)节:鸠问枭答(二),知枭东迁原因。 第三层(第5节):鸠启发枭:除非你能改变叫声(叫声是各类动物天性决定,一般是不可 能改的),否则东迁是徒劳的,东边的人也会“恶”你之“鸣”。 短文《穿井得人》按事情发展顺序叙述。有开端、发展、结局,但最后也未点出寓意。 全文共3节,分三层。 第一层(第1节)叙述宋国姓丁人家因为要到外面打井水用,常要占一个劳动力。后来自 家打了井,趣说为“穿井得一人”。 第二层(第2节)别人并未懂这话,就把丁氏的话传开了,直传到国君那里。 第三层(第3节)丁氏告诉国君使者自己的话的真正意思。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杭锦旗城镇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学案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百度文库短文两篇科目 语文班级学生姓名课题课型教读课课时 两课时备课组长签字学习目标:1、了解先抑后扬及由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2、对比探究阅读,感悟生命的意义,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对待生命。
学习重点学习文章先抑后扬的写法。
学习难点对比探究阅读;学习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哲理的写作 手法。
一、课前准备 1、朗读短文,给下列带点词语注音,并抄写两遍,力求规范、工整、美观。
收敛. 聒.聒. 宽恕. 卑.微 短暂. 一丝不苟. 零落 断续2、解释下列词语并造句。
一丝 不苟: 造句: 二、课堂学习 1、《蝉》一文里有一句话是全文的文眼,请找出来写在下面并说说自己的理解。
1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百度文库2、作者写蝉,先抑后扬。
抑在哪里?扬在何处?通过一抑一扬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3、试比较两篇文章有何相同与不同之处。
(从主题与写法方面思考)三、随堂检测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收liǎn() bēi()微 cuì()弱 颤.动()聒聒.()沙砾.()一丝不苟.()宽恕.( )四、拓展延伸(一)仿照下面句子的形式和修辞手法,再叙写一句,构成一组排比句:假如生命是一株小草,我愿为春天献上一抹绿色;假如生命是一棵大树,我愿为夏日撒下一片绿阴;,(二)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生命赋作者 孙荪①我常常在大自然中看到种种生命的奇观。
②挺拔的巨树,葱茂的森林,绿色的草原,成熟的庄稼,盛开的鲜花,望着它们,或徜徉其中,那种洋溢着的博大的生命力,常常催发我爆发我的生命激情,在体内蔓延,奔涌,激荡。
③但是,有一些更细微更不显眼的现象,往往特别作用于我的心尖和神经末梢,引起我异常深刻的震颤。
④早春,当冰尚未完全消融、万物尚未苏醒的时候,柳树的枝条还是铁灰色,可如小米粒般的新芽已经顶着严寒冒出来。
它就是报春的最早的使者,万木峥嵘的自然之春就是从它开始的。
⑤当柳芽发出不久,在棉花地里,可以看见棉芽冲破柔韧的壳子,一个个钻出地面,遍 地都写着两个字:突破。
鄂教版七年级上短文两篇练习题及答案
《短文两篇》同步练习一、双基测评1. 在下面的横线上填上适当的词,并指出这些词在作用上的一路的地方。
固然,山上有的是______的花、______的树,有的是______的岩石、______的风、_____的云朵;在山上,每一片风光,都会使你着迷。
一路的地方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试比较下面两句话,哪一句好?为何?(1)一只先唱,另一只接着,缠缠绵绵,重重复复,透明的情义,像滑滴在青石上的一线灵泉从歌声里迸落。
(2)一只先唱,另一只接着,缠绵,重复,透明的情义,像滑滴在青石上的一线灵泉从歌声里迸落。
答:3. 体会下面句子的含义。
(1)一只翠绿色的蝈蝈在笼子里不安的爬动着,两根又细又长的触须不时从竹笼的小圆孔里伸出来,可怜巴巴地摇晃几下,恍如在呼唤、祈求什么。
(2)这是梦境,啊!这是在海角孤岛上的奇幻梦境。
--是的,我知道这是梦,可是我何等喜欢重温!答:4. 《空山鸟语》最后说“我想做一只鸟,在山中”,表达了作者如何的情感?阅读《蝈蝈》“整个白天……喃喃自语地说。
”一部份,完成5-7题。
5. 用简练的语言归纳这部份的内容。
6. “它咬破笼子,逃走了。
”真的是如此吗?说说你的理解。
7. 《蝈蝈》一文表达了如何的寓意?二. 能力迁移阅读下面文段,完成8-11题。
心田上的百合花(1)在一个偏僻遥远的山谷里,有一个高达数千尺的断崖,不知道何时,断崖边上长出了一株小小的百合。
百合方才诞生的时候,长得和杂草一模一样。
可是,它心里知道自己并非是一株野草,它的心里深处,有一个内在的纯洁的念头:“我是一株百合,不是一株野草。
惟一能证明我是百合的方式,就是开出美丽的花朵。
”有了这个念头,百合尽力地吸收水分和阳光,深深地扎根,直直地挺着胸膛。
终于在一个春天的早晨,百合的顶部结出了第一个花苞。
(2)百合心里很高兴,周围的杂草却很不屑,它们在私底下嘲笑着百合:“这家伙明明是一株草,恰恰说自己是一株花,还真以为自己是一株花,我看它顶上结的不是花包,而是头脑长瘤了。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短文两篇》教案鄂教版解读
短文两篇(枭逢鸠穿井得人)学习目标1.学习如何对特自己缺点和错误。
2.朗读背诵语文言课文。
3.整体感知道课文,理解文章。
4.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教学重、难点1.重点:(1)朗读背诵语文言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
2.难点:(1)翻译文言文。
(2)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课时划分二课时。
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枭逢鸠教学过程一、预习1.朗读课文,查字典,看注释,试翻译。
2.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
二、导语《枭逢鸠》又名《枭将东徙》,是一则动物寓言。
“枭”即猫儿鹰,是传说中的一种不吉祥的鸟。
因其鸣声多在夜半时分,而且叫声凄厉。
故而不受人们欢喜。
枭意识到这一点滴,于是决定搬家。
可是斑鸠告诉它:除非它变自己的叫声,也就是改变它的生活习性,否则不管搬到哪里,都不会受到别人的欢迎。
三、正课1.交流作家作品资料。
《枭逢鸠》选自《说苑•谈丛》,本书汉朝学者刘向采集传记百家,正史杂著所载古人行事之迹,编成君道、臣术、建本、兵节、贵德、复恩等二十卷,“欲以为法戒”。
本书广征博引,文字生动,不仅对于历史科学,而且也对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推动作用,刘向(约前77-前6),字子政,沛(今江苏沛县)人。
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
著有《新序》、《说苑》等。
2.朗读课文,要求读音准确,停顿恰当,重音合理,特别是人物对话,要读出感情。
语气和韵味。
3.翻译课文。
补充重点词语。
何故:什么原因?犹恶子之声:犹,还是。
4.质疑:枭要向东迁的原因是什么?讨论并归纳:因为人们讨厌枭鸣叫的声音。
5.质疑:鸠对枭东迁持什么态度?讨论并归纳:斑鸠认为枭要改变自己的鸣叫的声音。
如果不改变,向东搬迁,人们还会讨厌枭的声音。
6.质疑: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讨论并归纳:(1)可从如何对待自己的缺点和错误的角度来谈。
如:一个人有了缺点错误,该力求改正,才能得到人们的信任,如果只埋怨别人,只改换坏境是无济于事的。
(2)可从尊重共性与尊重个性的角度来谈。
枭的叫声是其本性决定的,也是它区别其他鸟类的本质属性,它没有错,也不须更鸣。
2016秋鄂教版语文七上第23课《短文两篇枭逢鸠穿井得人》练习题
2016秋鄂教版语文七上第23课《短文两篇枭逢鸠穿井得人》练习题2016 秋鄂教版语文七上第23 课《短文两篇枭逢鸠穿井得人》word练习题
七年级上学期语文23 课周周清
一、将加点的字注音
枭(.)鸠 (
.
)东徙 (
.
)皆恶我鸣(
.)
子能更 (
.)鸣出溉 (
.
)汲 (
.
)
二、依据课下讲解解说以下加点词语
逢.(东.()子(.
)徙.()
)将.(
何.(
)安.(
)故(.
)
)
皆(.更(.)恶
. (
)犹
. (
)鸣
.(
)子之声(
.
)以故
.(
)穿井(
.
)
)
出溉(
.)汲 (
.
)有闻(
.
)道之(
.)
闻之于(
..
)()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
三、翻译以下句子
1、子将安之?译:
2、我将东徙译:
3、村夫皆恶我鸣译:
4、以故东徙译 :
5、子能更鸣,可矣, 不可以更鸣,东徙,犹恶子之声
译 :
6、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译:
7、及其家穿井 ,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译:
8、有闻而传之者 ,曰 :“丁氏穿井得一人”
译:
9、丁氏对曰 :“得一人之使 ,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3课《短文两篇》导学练测资料包(鄂教版初一上)doc初中语文一.课文导学【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一、字音及词义:安:疑咨询代词,哪里。
徙x‹:迁移,搬迁。
枭xi•o:一种形似猫头鹰的大鸟。
子将安之:您打算到哪里去?子,对对方的尊称。
将,打算,预备。
之,到。
犹:还。
溉g…i汲jŠ:洗涤东西和打水。
汲,水下面井里往上面打水。
闻而传之:听到〔这件事〕后去传布这件事。
闻,听到。
而,顺接。
国人道之:国都的人都讲这件事。
国人,指国都的人。
闻之于宋君:这件事被宋国的君主听到了。
于,被。
得一人之使:需要一个劳动力使唤。
二、相关背景:1、关于作者:刘向(约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西汉经学家、名目学家、文学家。
今江苏沛县人。
皇家后裔。
20岁担任练官,汉元帝时因多次上书批判时政,检举宦官专权误国,两次被捕入狱、罢官。
汉成帝时刘向在天禄阁校书,负责整理皇家收藏的经传诸子诗赋。
在校理图书中,他编著了«讲苑»、«新序»、«列女传»等类书。
还撰成了«不录»,这是我国最早的〝名目学〞专著。
还著有经学著作«五经通义»、«洪范五行传»等。
吕不韦(?——公元前235年)战国末期卫国濮阳(在今河南省)人。
原为富商,在赵国都城邯郸曾与当时作为人质的秦国公子子楚交往,后人秦游讲华阳夫人,立子楚为太子。
子楚继承王位(即庄襄王),任吕不韦为相国,封文信侯。
庄襄王死后,13岁的嬴政继位为秦王,吕不韦继任相国,称为〝仲父〞。
吕不韦门下有食客三千,家僮万人。
公元前238年,嬴亲自理政,次年吕不韦被免职,后忧惧自杀。
2、相关知识:«讲苑»为西汉刘向所编著,成书于汉成帝时期(公元前17年)。
流传中有所散失,后经北宋文学家曾巩等人校理,今本共20卷。
即分20个门类,如〝君道〞、〝臣述〞、〝贵德〞、〝尊贤〞、〝修文〞、〝谈丛〞等。
内容多为采辑前人和当时人各种书籍中(包括今已失传的古籍)的史事传奇,格言警句。
多数篇目差不多上独立成篇的小故事,有生动情节,有人物对话,文字简炼,清新隽永,有专门高的文学价值,对后代笔记小讲的创作颇有阻碍。
«讲苑»的编著目的是劝善惩恶,弘扬教化,它虽被归入〝儒家类书〞,但实际上并不完全局限于儒家的思想学讲,还兼收诸子百家的观点。
«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秦相吕不韦命他的门客集体撰写。
全书160篇,由12"纪〞、8〝览〞、6〝论〞三部分组成。
因书中有8〝览〞,因此又称这部书为«吕览»。
该书由因此集体著述,思想专门不统一。
以儒家、道家为主,兼采法家、墨家、名家、农家各派的学讲,后人称它为〝杂〞家的代表著作。
该书的文字淳朴简劲,对司马迁的«史记»创作有显著阻碍。
东汉高诱注本为善。
【整体感悟】一、谋篇立意«枭逢鸠»这那么寓言,通过袅的故事告诉人们:(1)情况由本质决定,不是因地点、环境决定。
(2)没有自知之明,不在主观上改了自己的观点,只想从客观上改变环境,结果是不能解决咨询题的。
(3)一个人沾染上坏毛病,如能力求改正,仍能获得人们的信任;假设一味埋怨环境,迁怒不人既无济于事,也没有出路。
«穿井得人»这那么寓言通过一个见笑警告人们关于道听途讲的传闻、传言,一定要详察弄明白其真义、真相,不要轻信、轻传,否那么便人误区。
短文«枭逢鸠»以鸠与枭的二咨询二答,鸠的一句评论作结。
只叙事,不点出寓意。
课文将其分为5节,可分三层。
第一层(第l、2节):鸠咨询枭答(一),知枭东迁。
第二层(第3、4)节:鸠咨询枭答(二),知枭东迁缘故。
第三层(第5节):鸠启发枭:除非你能改变叫声(叫声是各类动物天性决定,一样是不可能改的),否那么东迁是白费的,东边的人也会〝恶〞你之〝鸣〞。
短文«穿井得人»按情况进展顺序表达。
有开端、进展、结局,但最后也未点出寓意。
全文共3节,分三层。
第一层(第1节)表达宋国姓丁人家因为要到不处打井水用,常要占一个劳动力。
后来自家打了井,趣讲为〝穿井得一人〞。
第二层(第2节)不人并未明白这话,就把丁氏的话传开了,直传到国君那儿。
第三层(第3节)丁氏告诉国君使者自己的话的真正意思。
三、写作方法«穿井得人»幽默风趣。
故事中因对话中有一个多义词(〝人〞,可指人也可指劳动力)或把〝得〞d‡i(需要)d†(得到)两音义混用,而被人误解,结果越传越远,难道传到国君耳朵里去了。
最后道出真相,事实与传言相差太大,不禁令人发笑。
文章确实是在笑中教育了人们不可轻信传言。
(按:丁氏原意是:需要一个人,念〝d‡i〞,而不人误认为是:得到一个人,念d†。
)四、参考译文«枭缝鸠»(有一天),枭碰见了鸠。
鸠咨询枭:〝您打算搬到哪里去?〞枭讲:〝我打算向东方搬迁。
〞鸠又咨询:〝什么缘故呢?〞枭讲:〝家乡的人都厌恶我的呜叫声,因此我要东迁。
〞鸠讲:〝你(假如)能够改变你的呜叫声,那就行了;(假如)不能改变你的鸣叫声,即使你搬到东边去了,那儿的人也会厌恶你的声音的。
〞宋国有一姓丁的人家,因为家中无井,需外出打水或洗涤衣物,因此常有一人住在不处。
等到他家打好井后,他家的人对不人讲:〝我家打井得一个人。
〞有人听讲以后就传给其他的人,讲:〝丁家打井,从井中发觉了一个人。
〞国都的人都议论这件事,并传到宋国国君那儿。
因此,宋国国君就派人向丁家询咨询这件事。
姓丁的人讲:〝(我讲的是打井)节约了一个劳动力,不是讲从井中发觉了一个人。
〞【练习解答】一、鸠对枭东徙的态度是不赞成的,因为他认为枭假设不改变叫声,东徙就无济于事,全然不能解决咨询题。
鸠的看法讲出了情况的实质,是聪慧的,对枭会有启发;而枭贸然东迁是草率的。
另外换一个角度看,枭鸣是它的本性,假如它不鸣,那么不为枭。
因此枭鸣不一定有过。
假设碰到不处的〝乡人〞能明白得、容忍它,也许它东迁不无道理。
二、告诉人们不可轻信传言并盲目传布,讲话、念词不要产生歧义等。
三、1.告人/曰:〝吾/穿井/得(d‡i,需要)一人。
〞2,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d†,得到)一人。
〞3.丁氏/对曰:〝得〔d‡i〕一人/之使,非/得(d†)人/于/井中也。
〞【类文品读】孟母三迁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非吾因此处子①也。
〞遂迁居市旁,孟子嬉为贾人②炫卖③之事,母曰:〝此又非因此处吾子也。
〞复徙居学宫之旁,孟子乃嬉为设俎豆④揖让⑤进退⑥之事,其母曰:〝此能够处吾子矣。
〞遂居焉。
[注]①处子:安排我亲小孩。
②贾(g〝)人:商人。
③炫卖:沿街叫卖。
④俎豆:祭奠器皿。
⑤揖让:打拱作揖礼节。
⑥进退:进退朝堂的礼仪。
1.翻译下面的句子。
(1)常嬉为墓间之事。
(2)此能够处吾子矣。
2.本文谈环境与青青年成长的关系,有一句成语与〝孟母三迁〞的故事专门接近,那个成语是什么? 3.«盂母三迁»与«枭逢鸠»两篇文章都谈到环境与人的关系,两文的观点看起来是相反的,你是如何样看待环境与人成才的关系的?〔参考答案:1、⑴经常把墓间的事当作游戏。
⑵那个地点能够安排我亲小孩。
2、近朱者赤,近墨者黑3、环境与人的成长、成才有专门大关系,但不是决定性因素,好的环境能促进人的进展,不行的环境会阻碍人的进展。
〕二.同步练测一、基础知识1.为以下加点字注音。
①枭逢鸠()②我将东徙()③子能更()鸣④犹恶()子之声⑤溉()汲2.讲明以下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①我将东徙徙:②子将安之安:③乡人皆恶我鸣皆:④子能更鸣更:⑤犹恶子之声犹:⑥吾穿井得一人得:⑦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道:闻:3.翻译以下句子。
①乡人皆恶我鸣,以故东徙。
②子将安之?③闻之于宋君。
④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4.鸠对枭东徙持什么态度?你对此有什么看法?5.〝穿井得人〞的故事原是一场误会,造成那个误会的缘故是什么?你从中得到什么启发?6、讲明以下多义词。
⑴以:一儿以日初出远〔〕以故东徙〔〕⑵闻:有闻而传之者〔〕闻之于宋君〔〕⑶之:犹恶子之声〔〕国人道之〔〕⑷于:闻之于宋君〔〕非得一人于井中也〔〕二、同步解读枭逢鸠。
鸠曰:〝于将安之?〞枭曰:〝我将东徙。
〞鸠曰;〝何故?〞枭曰:〝乡人皆恶我鸣,以故东徒。
〞鸠曰:〝子能更鸣,可矣;不能更鸣,东徙,犹恶子之声。
〞6.本文明显届虚构的故事,是一那么。
(按文学作品分类看)7.枭要向东迁的缘故是什么?你如何样看枭的东徙?8.鸠的态度对枭一定有专门大阻碍,请展开合理想象,续写一段故事结局。
续写:9.本文告诉我们该如何处理自身与环境的咨询题,请谈谈你的看法。
三、美文赏读万历年间,宫中有鼠,大与猫等,为害甚剧。
遍求民间佳猫捕制之,辄被啖食①。
适异国来贡狮猫,毛白如雪。
抱投鼠屋②,阖其扉,潜窥③之。
猫蹲良久,鼠逡巡④自穴中出,见猫怒奔之。
猫避登几⑤上,鼠亦登,猫那么跃下。
如此往复,不啻百次。
众咸谓猫怯,以为是无能为者。
既而鼠跳掷渐迟,硕腹⑥似喘,蹲地上少休。
猫即疾下,爪掬⑦顶毛,口纥⑧首领,辗转争持,猫声呜呜,鼠声啾啾。
启扉急视,那么鼠首已嚼碎矣。
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注释]①啖食:吃掉。
啖:咬。
②鼠屋:大鼠经常出没为害的房间。
③潜窥:偷看。
④逡巡:欲进不进,迟疑不决的模样。
⑤几:桌几。
⑥硕腹:鼓起肚子。
硕:大,那个地点用作动词。
⑦掬:抓住。
⑧纥:咬。
11、讲明以下句子中的加点的词。
⑴宫中有鼠,大与猫等〔等:〕⑵适异国来贡狮猫〔适:〕⑶如此往复,不啻百次〔啻:〕⑷蹲地上少休〔少:〕⑸猫即疾下〔疾:〕12、讲明文中的古今异义词〝首领〞的古今义。
古义:今义:13、本文写的是一场猫鼠的搏斗,其中要紧运用了的描写方法来刻画两个动物的形象。
文章写猫鼠一见面,鼠表现的专门,而猫表面上却显得专门,但最终鼠被猫嚼碎其〝首〞,从而表现了猫的。
14、从这那么寓言故事中,从不同的角度可有不同的明白得,请从〝猫〞和〝鼠〞的角度揭示本文的寓意。
⑴从猫的角度:⑵从鼠的角度:15、将以下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遍求民间佳猫捕制之,辄被啖食。
⑵众咸谓猫怯,以为是无能为者。
〔参考答案:1.略2、①迁移②哪里③都④改变⑤依旧⑥全靠、多亏⑦讲;传3、①同乡都厌恶我的叫声,因此我要向乐迁移。
②你将要到哪里去呢?③〔这件事〕被宋国国君听到了。
④全靠一个人的劳动,不是在井中得到一个人。
4、持反对态度。
鸠的看法专门对,只有改变自己,适应环境,才是积极的生活之道。
5、缘故是传播者没有调查事实,道听途讲。
启发是凡事要调查研究,面对纷繁的信息不能轻信,要实事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