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中的留白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留白艺术的应用探讨

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留白艺术的应用探讨

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留白艺术的应用探讨发布时间:2022-08-30T18:16:41.377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2年7月1期作者:冉平霞[导读] 留白作为文字作品创作过程中最为常见的艺术手法,不仅能够给读者留下意犹未尽的想象空间,也在突出文字作品意境美的同时,达到更好陶冶学生文化素养与审美情操的目的。

这就要求教师开展古诗词课堂时,根据高中生当前的认知规律与审美意识,重点挖掘诗词中所隐藏的留白艺术,既要使充满趣味性的语文课堂,帮助学生更好感悟作者所表达的中心思想以及其中欲说还羞的语言艺术,又要打造更有活力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文字的赏析中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冉平霞遵义市第二十二中学贵州遵义 563100【摘要】留白作为文字作品创作过程中最为常见的艺术手法,不仅能够给读者留下意犹未尽的想象空间,也在突出文字作品意境美的同时,达到更好陶冶学生文化素养与审美情操的目的。

这就要求教师开展古诗词课堂时,根据高中生当前的认知规律与审美意识,重点挖掘诗词中所隐藏的留白艺术,既要使充满趣味性的语文课堂,帮助学生更好感悟作者所表达的中心思想以及其中欲说还羞的语言艺术,又要打造更有活力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文字的赏析中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留白艺术;文学作品;文化素质;古诗词课堂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2)7-090-02引言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往往使学生能够在更加专注的注意力与充沛的思维活力应用下,更好根据自身实际的情感体验进行对知识内涵的深度探索,从而了解文化精髓、提升学习能力以及锻炼审美意识的同时,使学生始终呈现出最好的学习状态。

古诗词教学作为语文教育工作中的难点,存在着学生情感体验融入不到位、难以理解作者中心思想的问题。

这要求教师积极挖掘古诗词内涵,通过留白艺术的引入给予学生更加宽广的探索空间,才能取得真正理想的古诗词课堂开展价值。

新课标下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留白艺术研究

新课标下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留白艺术研究

TODAY语文天地新课标下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留白艺术研究汤 荣(新疆乌苏市第一中学 新疆 乌苏 833000)摘要:随着新课标的改革,新课程的标准也发生了变化,要求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要求学生应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同时也是为了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

高中的语文教学说学生全面素质培养的重要课程,尤其是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下素质教育的目标已经非常的明确,所以我们要对以往的教学模式进行改变,通过科学的方法来促进学生全面提升,我们要对新课程标准的改革内容进行详细的研究,找出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以及方法。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语文;古诗词;留白艺术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917(2021)01-0062-01 引言近年来,关于文化传承的话题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

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我们应该提高古诗词的教学质量。

开始探索新的教学方式。

古诗词不仅反映了古代各时期的风土人情,还给予了古代文人丰富的、真挚的情感。

作为高中教师,引导高中生精神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应让其去感受诗词中的深刻意义,感受汉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

促进学生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1.从意象留白中,激发学生联想留白艺术与我国古代诗歌的基本特征密切相关。

从口耳相传的民歌开始,写景大多数以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写景物,就是客观的象,借景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

[1]有物所言之志,就是主观之意,在意象的空白,学生要借助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意象,才能领悟诗歌的主旨,进入诗歌的意境,感知诗人的情感。

意象的结构就是指一首诗的许多意象,或因为类似而相属,或因为相反而对照,或因为联想而相应,此呼彼答,有机发展,成为一个系统。

在我国古典诗词中,是最具讲究意象之美的,意象的创造,最需要诗人丰富的想象。

例如:在人教版高一上册《离骚》这一课当中,利用诗的意向留白,来激发学生进行广泛的联想和再创造,是最好的流白手法。

诗词中的留白艺术

诗词中的留白艺术

诗词中的留白艺术
留白是一种艺术手法,在诗歌中,留白通常被用来暗示、预示或引起读者思考。

以下是一些诗词中留白艺术手法的例子:
1. 暗示故事情节的留白:比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诗人只写到“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没有明确表达出送别时的具体情境和情感,但通过“孤帆”、“远影”、“碧空”、“长江”等意象的组合,读者可以自行想象出送别的场景和情感。

2. 表达含蓄情感的留白:例如,李清照的《如梦令》中,“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诗人只描述了昨晚的风雨和自己的浓睡,但并没有直接表达出对花的关切和忧虑。

然而,通过这个留白,读者可以感受到诗人对花的深深关切和忧虑。

3. 创造意境的留白: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诗人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象,但并没有明确表达出对这些景象的感受。

这个留白为读者提供了想象的空间,使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

总之,留白是一种高妙的艺术手法,它让诗歌有了更丰富的内涵和更多的可能性。

中国画留白技法在诗词中的妙用

中国画留白技法在诗词中的妙用

中国画留白技法在诗词中的妙用留白,又称“布白”,即画面不需任何笔墨渲染,只留下宣纸的固有底色,是中国国画中重要的表现手法之一。

适当的留白可使画面疏密有致,空灵气清,将画家的风神气韵、意旨由画内衍生到画外,产生“韵外之致”“境外之情”,使观者生出无尽的遐思妙想,积极参与画图意境的再创造。

南宋马远《寒江独钓图》构图独特:仅在中央画有一叶扁舟,上有一消瘦渔翁坐于一隅,拱身垂钓。

另有几条水纹以示江水,其余便是大片大片的空白。

天地苍茫,宇宙浩渺,寒江独钓者的孤独寂寥、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清高品性跃然纸上。

中国古代有�画同源的传统,苏轼就曾标榜“诗画本一律”,所以留白这一艺术表现手法,由于布局和意境的需要,也常常被移植到诗词的创作中。

留白技法在诗词中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一、结构留白即在整幅“画面”或情节中留出空白。

作者通过艺术剪辑,故意删除裁汰掉一些连续的画面,在内容上大幅度跳跃,造成画面的省略与空缺。

如崔颢的《长干曲》其一:“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此篇描写一水乡女子在江上向过往行人攀谈问话的一个细节。

寥寥四旬,急口遥问,表现出女子天真无邪而又情韵无限的心理,恍如画景。

但仔细咀嚼,又觉得蕴含无穷。

妙处就在设一小女子急口追问,而全无答辞。

诗以女子大胆直率的问话开场:“君家何处住?”小伙子的回答空缺,故需要读者的想象力去补充:也许小伙子回答了,也许没开口就被姑娘爽朗快捷的话语打断:“妾住在横塘”。

封建社会礼俗甚多,青年女子的年龄居处是不该轻易告知陌生人的。

作者这样写,一方面表现了水乡姑娘的纯正无邪,另一方面,在潜意识中,也未尝不含有向对方介绍自己的用意。

所以俞陛云说这两句“既问君家,更言妾家,情网遂凭虚而下矣”,正说破女子迫不及待自我介绍中的暗示。

后两句是姑娘的解释,既掩饰了姑娘的羞涩,又表现了她的狡黠,但这样的补充却欲盖弥彰,点破了姑娘内心的秘密。

我们说,适当的剪辑省略所形成的空白在画面是一个休止符,于读者却形成审美期待,反而产生了比充实拥挤的画面更神妙的表现效果,扩大了作品意境产生的张力。

诗词中的留白

诗词中的留白

诗词中的留白初学诗歌者,常常写景过满,唯恐遗漏,使读者没有想象的空间。

其实,作者写得再多,也是有限的,正如孔子所言:“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因为篇幅是固定的。

如果能让读者去想象和联想,那么,时空就会变得很长很大,甚至超出作品的千万倍。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何乐而不为呢?所以下面就和大家谈谈诗歌的留白。

一、什么是留白?1、理解概念顾名思义,留白就是在作品中留下相应的空白。

留白雅称余玉,也就是说,它留下的是一种智慧,是一种境界。

它是形象化的结束,却是意象化的开始,实现“山缺云补”。

这种缺憾不是缺憾,简直是趋向完美。

2、诗歌、雕塑、绘画、音乐艺术等,留白手法随处可见。

汉乐府《陌上桑》:“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这几句诗,没有从正面描绘罗敷的惊人美貌,而是运用了别开生面的侧面烘托手法,通过旁观者见到罗敷的神态举止来表现的。

写出了各种人因罗敷而神魂颠倒。

这样,不直接写美的形象,而去写美的效果,引导读者凭借自己的想象去“再创造”一个罗敷。

使读者产生更多想象的审美空间,创造出缺憾美:看似美中不足,却是更美有余。

这就是侧面描写留白。

雕塑留白——断臂维纳斯,出乎意料地获得了一种不可思议的抽象的艺术效果,向人们暗示着可能存在的无数双秀美的玉臂。

画画需要留白.艺术大师往往都是留白的大师,方寸之地亦显天地之宽。

传统绘画,讲究着墨疏淡,空白广阔,以留取空白构造空灵韵味。

南宋马远的《寒江独钓图》,只见一幅画中,一只小舟,一个渔翁在垂钓,整幅画中没有一丝水,而让人感到烟波浩渺,满幅皆水。

“不着一字,而形神俱备。

”予人以想象之余地,如此以无胜有的留白艺术,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正所谓“此处无物胜有物”。

音乐上亦多有“无声胜有声”的留白。

二、诗词中的留白简介1、诗词创作中为什么要留白?留白的最终目的:就是借实而扩虚。

留白的重要作用:实中有虚方能传神,虚中有实才有寄托。

赏雪,赏析冬日里的一抹留白

赏雪,赏析冬日里的一抹留白

赏雪,赏析冬日里的一抹留白作者:来源:《意林绘阅读》2019年第01期雪,是天气寒冷时的一种自然现象,因为其洁白和晶莹,自古以来雪就被文人所赞咏。

其别名就有“银粟”(独往独来银粟地——宋·杨万里诗)、“玉尘”(东风散玉尘——唐·白居易诗)、“玉龙”(岘山一夜玉龙寒——唐·吕岩诗)、“六出”(六出飞花入户时——唐·高骈诗)等。

本期就让我们穿越时空,一起随古代的文人品味一下天寒地冻,大雪初降的美感与意境。

夜雪[唐]白居易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景老师:这首五绝作于元和十一年(816年),白居易时年四十五岁,因上书论宰相遇刺事被贬江州,任江州司马。

全诗只有二十字,无一字一句直接写及如何下雪,却句句紧扣诗题,从各个不同侧面衬托出夜间下雪的情景,令人拍案叫绝。

首句并未从正面写雪,一个“冷”字,从感觉写雪之大,雪的悄无声息,通过“衾枕冷”,侧面烘托雪夜之寒;次句从视觉写雪的强烈反光,以窗戶明烘托出大雪已铺天盖地,到处是银白的世界;最后两句从听觉写积雪压竹枝的声音,突出了雪的厚重,并且以声衬静,烘托出雪夜之静。

诗人从“已讶”到“复见”再到“时闻”已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这不仅是因为“衾枕冷”,更多的是借夜雪抒写自己的内心感受,暗示谪居浔阳(九江)居住环境的偏僻和孤寂惆怅的心情以及渴盼朝廷关注,早脱苦海的乞求之心。

句句写人,却又处处写夜雪。

初读此诗,语言通俗易懂,好似平淡无奇;细品之后,方显其古朴、清新。

正是这种真情实感融入夜雪之中,才使得《夜雪》别具一格,诗意含蓄,韵味悠长。

喵咪小课堂烘托:原指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点染轮廓外部,使事物鲜明突出。

在写作方法上的烘托是指,用景或其他事物来突出某种事物。

终南望余雪[唐]祖咏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李老师:本诗是作者在长安的应试诗。

后被清代诗人王渔称为咏雪最佳作。

诗的前三句从“望”字着眼,句句写雪景,描绘了从长安城里看到的终南山阴岭的秀色。

留白艺术在高中古诗词课堂中的运用——以《雨霖铃》为例

留白艺术在高中古诗词课堂中的运用——以《雨霖铃》为例

新西部 NEW WEST 2019年08月中旬刊M 146教育探索丨J 留白艺术在高中古诗词课堂中的运用——以《雨霖铃》为例崔霞霞 邓家鲜(大理大学 云南大理 671000)【摘 要】 本文以高中人教版语文课本中的《雨霖铃》为例,探讨了国画中的留白艺术理论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问题,认为应重视课前导入中的情境留白;在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想象,深入情感留白;课后作业进行群文阅读,加深留白理解;留白要注意度,避免形式主义。

【关键词】 留白艺术;高中语文课堂;诗词教学;应用;柳永《雨霖铃》中国画中的“留白”以其不着一字,而形神俱备、无声胜有声、虚实结合等特点见长,以虚空传递丰盈,[1]在不着一字中表达着不尽的风流、展现着绘画作品中的深沉意韵,其特意遗留下来的留白空间给人带来无穷的想象。

故而受到了我国众多读者、画家的喜爱,慢慢延伸到陶瓷、诗词、建筑等领域中,进一步展现了作品的深层意涵。

近年来“留白”艺术也逐步被运用到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即教师在授课时摒弃“满堂灌”的做法,适时在课堂中留下空白的时间和内容,使学生浸润到诗歌意境中,全身心体会作者的内心情感及诗歌的内涵意蕴,从而使教学的内容得到更好的把握。

本文以高中语文课文《雨霖铃》为例,探讨“留白”艺术在古诗词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一、课前导入:情境留白课前导入一定要讲求技巧,适时留白。

高中课文《雨霖铃》是宋代著名词人柳永的代表词作之一,全篇以悲为基调,以送别为主线,用词凄婉,用情至深,代表了柳永的艺术创作巅峰。

要运用好留白艺术进行本篇教学,在导入新课时应创设诗歌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宋词的兴趣,为将学生带入词境中深入体味本词做好充分的准备。

具体做法是从词牌《雨霖铃》入手,向学生讲解该词牌名背后的故事——据《明皇杂录》云,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避地蜀中,于栈道雨中闻铃音,起悼念杨贵妃之思,“采其声为《雨霖铃》曲,以寄恨焉”。

[2]《雨霖铃》这一词牌名是唐明皇在听到铃声时思念杨贵妃而得名,在一开始就奠定了全词悲凉的气氛。

抱残守缺,余香幽远--留白

抱残守缺,余香幽远--留白

130赵禹华:抱残守缺,余香幽远——留白抱残守缺,余香幽远——留白赵禹华(昆明理工大学 云南 昆明 650093)【摘 要】“留白”是中国画传统的构图技法之一,体现着中国画注重意蕴的营造与传达。

随着时代的变迁,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笔者从“留白”技法的思想来源与哲学基础为着眼点,探析“留白”从传统观念生发又在现代化语境下的生存所产生的思想内涵和表现技法的嬗变。

对于“留白”这一概念的思考,从绘画领域发展到多方面,影响着当代国人的思考方式。

笔者认为,“留白”作为一种造型手法,其概念和影响力在不断扩大,影响了中国绘画整体风格的形成和民族性的基础。

【关键词】天人合一;现代化语境;抽象化;影响中图分类号:J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01-0130-01一、“留白”源于“天人合一”中国画中的“留白”是一种气韵的流动,根据画家的布局构图,形成一种有凝聚力的动态气韵。

体现着艺术家的构思与位置的经营。

这种气韵的玄妙,赋予了中国画生命力、动感和无限活力。

纵览现今留存的名家真迹,我们不难发现,古人多取材于自然,他们十分崇尚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绝妙造化。

从道家的“无为”到庄子“庖丁解牛”的自由之美,再到孔夫子“智者乐山,仁者乐水”的“比德”言论,他们都竭力主张自然之美,虽看似无为而又无所不为的“灵台明镜”。

以及之后魏晋玄学家王弼所倡导的“得意忘象”,东晋顾恺之的“传神写照”,都无不宣扬对意境的传达需更多笔墨。

是表现其“芙蓉出水”清润可人,而非“错彩镂金”雕其形骸。

这种注重气韵的传达,也使得西方的人文主义思潮在时间和繁荣程度上远不如中国宋朝。

郭熙的“林泉之心”“身即山川而取之”,陆游的“功夫在诗外”,处处阐释着“天人合一”的理念。

在这样的美学思想指导下,培育了中国画以虚写实、化实为虚、虚实相生、韵味无穷的表现力。

这种“虚”的表现,主要体现在“留白”技法中。

如,南宋马远的《寒江独钓图》,作者以严谨铁线描,画一叶扁舟,上有一老人俯身垂钓,船旁淡墨勾出水纹,通过大片的留白,给人烟波浩渺、满眼皆水、寒气逼人的感觉。

古诗中的“留白”

古诗中的“留白”

高读必考出于需要,古人在赋诗填词中往往会省略一些词语,给人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这种写法,我们可以借用中国画技法中的一个术语来命名:留白。

那么,品读时就需要用想象和联想去填补这些“留白”。

比如被誉为“秋思之祖”的千古名曲《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短短二十八字,却一连推出九幅画面: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以景托景,景中生情,在苍凉的背景上勾勒出行旅之人飘泊不定而又忧愁的情怀。

这里,作者创造性地将孤立的自然物精巧地组合在一起,不仅使整个画面富有流动感、生命感,充分表现“断肠人”浪迹天涯的浓烈的羁旅愁怀,也给人无限想象的空间。

如果按照现代汉语规则将各意象间填上若干词语,那么该曲势必就显得臃肿而呆板了,不仅不会流传千古,很可能会“胎死腹中”。

在诗词鉴赏中,根据诗词所规定的“再造条件”进行再造想象,可以补充诗人有意留下的空白,还原诗歌的场景,获得更高的审美享受。

这是诗词欣赏的必要环节。

金开诚先生指出:诗词赏析始终离不开一个“想”字。

吴世昌先生也说,读词须有想象。

诗词的省略跟意象的组合有关。

所以要求利用想象填充省略的部分,也是可能考到的一种题目。

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明明是三番问答,至少要六句才能完成对话,作者采用答话包孕问话的方法,精简为二十个字。

这就有如电影里蒙太奇手法,一个意象接一个意象,一个画面接一个画面,镜头之间留下大量的空白,让我们的读者根据生活的逻辑、经验的积累、自身的修养去补充完善。

中国古典诗词,省略起连接作用的词语、意象与意象之间直接拼合的现象很普遍。

例如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用的是“明月”、“清风”这样惯熟的词语,但是,当它们与“别枝惊鹊”和“半夜鸣蝉”结合在一起之后,便构成了一个声色兼备、动静兼宜的深幽意境,人们甚至忽略了这两句的平仄和对仗的工稳了。

古代诗词中常用的艺术手法例说

古代诗词中常用的艺术手法例说

古代诗词中常用的艺术手法例说作者:王景来源:《新课程·中学》2012年第10期摘要:艺术手法在古代诗词中的运用非常广泛,现在高考要求学生能够熟练准确地对诗词中的艺术手法进行赏析分析,结合教学实践,举例来介绍一些古代诗词中常用的艺术手法。

关键词:古代诗词;借景抒情;空笔;烘托;想象在江苏卷的高考语文中,不但有名句名篇默写这样的客观题型,还有古诗词鉴赏这样的主观题型,这就使学生解答的难度相对大起来。

并且,有关古代诗词艺术手法鉴赏的题目,原来只是要求学生对题目的相关解释进行选择或者判断正误,而现在则要求学生对诗词的艺术手法做出分析赏析,用自己的语言进行阐释。

这些变化就要求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把握古代诗词中常用的艺术手法,在本文中,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举例来介绍一些古代诗词中常用的艺术手法。

一、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借景抒情,也叫寓情于景,指的是当作者自身有某种要表达的感情或思想时,他们不直接表达,而是借助于某些客观景物的描摹刻画来抒发自己的这种感情。

我国近代学者王国维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

在我国古代诗词中,树木花草、山川河流、日月星辰、风雨雷电等等,都可以成为诗人用以抒情的对象。

一般来讲,诗人们都会用乐景写乐情,用哀景抒哀情。

如唐代杜甫的《春夜喜雨》,在写景当中就抒发了自己的喜悦之情;而宋代柳永的《雨霖铃》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句句描写中都透露出诗人对离别的无限惆怅。

当然,也有一些诗句会反其道而用之,比如说用一些明快亮丽的景物反衬内心的痛苦与惆怅等等。

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在古代诗词中运用非常广泛,如李煜的《乌夜啼》一词,词人就将自己人生失落的无限惆怅融入了对暮春萧瑟景物的描写之中。

“林花谢了春红”一句写出了词人对春天将逝的惋惜,而“太匆匆”三字更是强化了这种伤感,这描写中其实更是词人对人生无常的喟叹。

接下来词人点出了林花早凋的原因“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其实也道出了词人生命的春天早逝的原因——经历了太多的风风雨雨,“无奈”二字道出了词人无力改变命运的感慨。

高中语文教材中古诗词的留白审美

高中语文教材中古诗词的留白审美

高中语文教材中古诗词的留白审美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 ",它给读者留下了很多想象留白在艺术创作中应用很广,留白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境界。

一、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与留白艺术所谓的‘留白’原是国画创作中的一种构图方法,它的意思是计白当黑,能够收到虚实相映,形神兼顾的成效,能够创建出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境地。

与西洋绘画中最大的不一样的是,中国画不会画满,而在尺幅上留下大批的空白,让人留下想像的空间。

诗歌和其余文学式样的最大的不一样在于它的‘空白’的艺术创建,这和书画创作极其相像。

在我国传统艺术中,诗和画老是作为姊妹艺术如影相随的,诗情与画意就像同枚硬币的两个面,绘画与诗词所创建的艺术境地常常相通。

好多诗词歌赋都借鉴了绘画的很多的留空手法,获得了有效的审美成效。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华夏文化遗产中的珍宝。

它把境界美、音韵美以及真理美交融为一体,产生了特别的审美成效,学生能够从这类艺术中遇到美的熏陶。

古典诗词艺术中特别讲究‘留白’,追求‘象外之象’、‘味外之旨’、‘韵外之志’和‘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空灵、激荡的艺术境地。

这是对诗歌留白理论最为精粹的阐述,他重申了诗的语言一定特别1 / 5精警、委婉,力争少写甚至不写,让人在艺术空白中作丰富的想象并进行艺术的再创建,即作者经过‘不着一字’的特别艺术手段,给读者留下能够浮想联翩的‘留白’,把创作与赏识,读者与作者联络起来,共同创建了‘尽得风流’的诗歌特别形象——那种余味无量的深沉境界。

二、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的留白特点(一)意象留白留白艺术与我国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亲密有关。

从口耳相传的民歌开始,写景则借景抒怀,咏物则托物言志。

所写之光景,就是客观的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就是主观之意。

在乎象的空白中,读者要借助联想、想象掌握诗歌意象,就意会诗歌的要旨,进入了诗歌的境界,感知诗人的感情。

所谓意象的构造,就是指一首诗中的很多意象,或由于近似而相属、或由于相反而比较,或由于联想而相应,此呼彼答、有机发展,成为一系统。

留白的诗句

留白的诗句

留白的诗句留白,顾名思义,就是指在作品中留下相应的空白。

运用留白的表现手段,可以使诗歌有着很强的艺术张力,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和审美空间。

所以留白这一艺术表现手法,由于布局和意境的需要.也常常受到诗人的运用。

司空图在二十四品中这样表述含蓄的:《诗品二十四则·含蓄》唐代:司空图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语不涉难,已不堪忧。

是有真宰,与之沉浮。

如渌满酒,花时返秋。

悠悠空尘,忽忽海沤。

浅深聚散,万取一收。

释义:不用文字明确表达,就能显示生活的美妙。

文辞虽未说到苦难的情状,读时却使人十分哀伤。

事物存在着实在的情理,作品和它一起沉浮呼吸。

含蓄,就像漉酒时酒汁渗漏不尽,又如同花开时遇到满天霜气。

空中的沙尘游荡不定,海里的泡沫飘荡涌流。

万物不断变化聚散,诗歌需要博采精收。

留白这一表现手段就是深得“不著一字,尽得风流(释义:不用文字明确表达,就能显示生活的美妙)”的含义。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运用留白的诗词比比皆是。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一诗。

《天净沙·秋思》元代: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释义: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

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

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

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

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这首诗只有五行二十八个字,整首诗用大量的物象堆积而成。

在诗中,作者没有明显写出悲凉的心境,而这些“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的物象,却形象生动表达了一个断肠人的心情。

由于留白,这首诗能给人以想象之余地,如此的留白艺术,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从而达到了此地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留白艺术的应用

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留白艺术的应用

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留白艺术的应用摘要:古诗词是艺术,是智慧的结晶,可以充分显示我国历史文化底蕴。

进行古诗词教学,能够充分利用其精简凝练的文字语言、充实丰富的情感思想、灵巧新奇的艺术构思,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学生的思维方式、审美思想等,实现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古诗词教学的开展,可以促使更多的学生意识到学习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的意义,使其能够更多地了解历史知识,对学生的情感、思想进行熏陶。

基于此,本文章对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留白艺术的应用进行探讨,以供相关从业人员参考。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诗词;留白艺术;应用引言高中语文教材中有着较多的古诗词教学内容,古诗词也是高中语文学科的重点教学内容之一,因此,提升高中生的古诗词赏析能力是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和语文素养的重要环节。

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并采取适宜的教学策略,使学生的古诗词赏析能力得到提升,从而全面提升高中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留白”概述中国画中的“留白”,以其不着一字而形神俱备、无声胜有声、虚实结合等特点见长。

它无需浓墨重彩,而“以虚空传递丰盈”,仅仅通过点线的简单勾勒,便点染出所绘事物的主要特征,传达出其整体神韵。

“留白”的这种独特魅力,深深吸引了各界艺术家的关注。

故而,“留白”艺术手法逐渐由绘画延伸至音乐、书法、陶瓷、建筑、诗词等领域,并大放异彩。

二、当前高中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一)学生的学习方法不正确高中生正是处于人生观、价值观等各方面重要思想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也处于学习方法、学习习惯正在培养的重要阶段。

一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只会觉得古诗词的学习对自己是加重了学习负担。

学习过程中会感觉到枯燥无聊,并且学习成绩得不到明显的提升。

因此,学生若想提高学习成绩,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就要从自身出发,找准自己的特点,针对性地去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并且不断进行调整,最终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文学作品中留白手法的艺术意义

文学作品中留白手法的艺术意义

文学作品中留白手法的艺术意义作者:谈兴东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07年第02期留白,中国画传统技法之一,是建立在艺术想象上的创造性表达形式。

留白,顾名思义,就是作画时留有空白。

如南宋马远《寒江独钓图》,一小舟,一渔翁垂钓,没有一丝水,而让人感到烟波浩淼,满幅皆水。

“恰是未曾着墨处,烟波浩渺满目前”;清八大山人画,处处留白,处处有意,空灵虚幽,方寸间显天地宽;齐白石画虾生动形象,画面上,只有三四虾游动。

虽对水不着一笔,但大面积空白却给人水气淋漓之感。

留白使欣赏者审美意识得到很好发挥和满足,为审美思维提供空间;留白可调动欣赏者经验和感受、知识和体验,乃至整个心灵投入,窥斑知豹,叶落知秋;留白处给人丰富联想,让人“无”中生“有”,“虚”处见“实”,所谓“此处无物胜有物”,使画面更显空灵。

所谓“密处不透风,疏处可走马”(清·邓石如语)。

古代画论说得好:“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清·笪重光《画鉴》)这种“以无胜有,意到笔不到”的手法,显示中国传统艺术智慧,成为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留白并非没有,而是以无衬有,以有衬无,有无相应,反见其妙。

充满艺术辩证法,蕴涵东方哲学对立统一思想。

它的出现和运用,有坚实哲学基础。

老子《道德经》云:“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四十一章);更有“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四十章)等等。

留白手法最早虽是运用在绘画上,但后来许多艺术形式都开始借鉴,运用在创作实践中。

譬如书法、音乐、戏曲、文学等,都把它作为创作利器。

书法讲究留白,字与字间,行与行间,无不疏密有致,抑扬顿挫,开张势起,游龙走蛇,有摇曳而来、迤逦而去的灵动。

能留白和会留白,是本事,是智慧。

音乐上留白运用,最有名当数唐·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描摹琵琶女演奏时的“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了。

曲子如果用音符填满空拍,欣赏者没有想象空间,便没有生命力。

适当运用休止或停顿,有张有弛,更能体现音乐节奏。

运用留白的诗词

运用留白的诗词

运用留白的诗词
留白是中国艺术作品创作中常用的一种手法,指书画艺术创作中
为使整个作品画面、章法更为协调精美而有意留下相应的空白,留有
想象的空间。

以下是一些运用留白的诗词及其赏析:
1. 《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柳宗元的代表作之一。

前两句用简洁的语言描
绘了一个寂静、荒凉的景象,山上没有飞鸟,路上没有行人,整个世
界仿佛都被白雪覆盖。

后两句则通过“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孤独、清冷的氛围,让读者自行想象这位老翁在江边垂钓
的情景,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

2. 《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贾岛的作品。

全诗只有二十个字,却通过问答
的形式,将一个寻找隐者的故事讲述得生动有趣。

最后一句“云深不知
处”更是留下了极大的想象空间,让读者自行想象隐者所在的地方是如何的神秘和遥远。

3.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

前两句通过对月光的描写,营造出一种清冷、寂静的氛围。

后两句则通过“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整首诗没有过多的修饰,却通过简洁的语言和留白的手法,让读者自行想象诗人在寂静的夜晚中所思所想,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这些诗词都运用了留白的手法,通过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描写,营造出一种氛围或情境,让读者自行想象和补充,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

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留白艺术的应用_1

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留白艺术的应用_1

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留白艺术的应用发布时间:2022-04-21T02:53:44.621Z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32期作者:陈小菊[导读] 高中语文古诗词课堂教学中运用留白艺术可以使学生在进行古诗词学习的时候有更好的审美效应。

陈小菊横州市横州中学 530300摘要:高中语文古诗词课堂教学中运用留白艺术可以使学生在进行古诗词学习的时候有更好的审美效应。

从具体的分析中发现高中语文教材包含了很多优秀古诗词内容,对其加以鉴赏与学习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同时也能促进高中生的文化素养和健康水平。

但从整体上来看目前中国很多高中语文课堂当中的古诗词教学并不是特别理想,所以有教育学者提出了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有效运用留白艺术,这在实践当中凸显出了明显效益。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诗词:留白艺术引言: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很多教师都会采用留白的艺术,中国作为古诗词大国在长久的历史洪流中古代文人墨客构建了很多富有文化内涵的古诗词作品,这其中的内容气象万千且多彩缤纷。

学习优秀的古诗词对于学生的语文还有其他学科学习都有明显推动作用,而学生的心灵和思想也会产生明显影响。

一、古诗词教学概述诗词鉴赏属于文学活动,对他的定义有很多学者说出人们在相应的语言媒介中对于诗词这种艺术形象深入的体验与感受,以此来引发与作者心灵上的互通并且从审美上加以享受,这也能有效领会诗词作品的内涵,从而说明诗词鉴赏。

在正面意义上就像欣赏一般:但是欣赏和鉴赏还是存在着本质差异的,语言学者对文学篇章给出的定义是它是通过读者在不同文学作品的阅读当中来感受艺术形象,从文学作品中把生活感悟并通过判断想象和领悟去再创作,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启示,所以他也是感性和理性两者的结合。

对文学作品加以欣赏的过程中,要想实现再创造那么就要获得新的审美和思想启示,诗词鉴赏也属于某种文学鉴赏的过程,通过诗词和文字符号的运用,可以和作者产生听觉与视觉共鸣,共同理解其中的意境再去创造就能行之有效。

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留白艺术的运用

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留白艺术的运用

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留白艺术的运用发布时间:2022-05-12T09:09:48.986Z 来源:《教育学》2022年1月总第272期作者:张玲[导读] 本文就将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从导入运用留白、分析运用留白、结尾运用留白等三个方面来浅析一下如何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运用留白艺术。

安徽省固镇县第一中学233700摘要:本文就将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从导入运用留白、分析运用留白、结尾运用留白等三个方面来浅析一下如何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运用留白艺术。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留白艺术“留白”艺术本来是绘画中的一种表现手法,具体指的是在绘画中有意留下空白,给观画者留下一点想象空间,使画虽然只有寥寥几笔却可以流露出作者想要表达的神韵。

在教学中运用“留白”艺术,就是教师只讲七分,让学生自己去填补那三分,对学生采用启发式的教学,让学生的想象贯穿于整个教学,重视学生的体验感受,让学生有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不能像传统式教学一样,把所有的知识点掰碎来塞给学生,而是要留下空白,给学生个性化思考的空间。

一、导入运用留白,激发阅读兴趣导入环节是一节课的开始,导入环节的好与坏也很大程度地决定了这节课效果的好坏,如果导入环节没有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那在接下来的整个课堂,学生的注意力可能都很难完全集中,上课的效果也会不好。

在导入环节巧妙地运用“留白”艺术,可以大大提高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对这首诗词产生兴趣,这对接下来环节的顺利进行具有极大帮助。

例如在学习《咏怀古迹》(其三)时,教师就可以在导入环节采用“留白”艺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一首诗运用“昭君出塞”的历史典故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情感,那么在这节课的导入环节,教师就可以根据“昭君出塞”这一典故来导入课堂。

在上课之前,教师就需要做好准备,在互联网上搜集又关于“昭君出塞” 的动画视频,然后上课的时候在屏幕上播放。

所谓“留白”艺术就是教师对这个视频不发表任何的意见,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看感受。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中的“留白”意境美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中的“留白”意境美

《戏剧之家》2021年第30期 总第402期79音乐研究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中的“留白”意境美高雅欣,张悦心(太原师范学院 山西 晋中 030619)作者简介:高雅欣(1997-),女,山西临汾人,太原师范学院艺术理论研究中心,硕士,研究方向:艺术批评。

通讯作者:张悦心(1978-),女,山西太原人,太原师范学院音乐系作曲理论教研室,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艺术批评。

【摘 要】“留白”是中国传统艺术中营造深远意境的独特手法之一,能够很好地体现出艺术作品中的深层美学意蕴。

“留白”并非空洞无物,“留白”之处并不“白”。

在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中,无论是本就意蕴丰富的古诗词,还是独具匠心的音乐创作,都运用了虚实结合、以动衬静的“留白法”,引导观众进入诗词音乐所创造的情境之中,展开丰富的想象,极具意境美。

【关键词】艺术歌曲;古诗词;音乐;留白中图分类号:J64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1)30-0079-02“留白”,顾名思义就是在作品中留有空白,使场景更加辽阔。

或以无胜有,或以虚带实,无有相衬,虚实相生,达到渲染气氛、营造意境的目的[1],具有深厚的中国美学特色。

这种营造意境的表现手法最早也最常应用于中国画的创作中,在构图时,根据作品的思想、氛围,预留出部分空间不着笔墨,后演变、发展成为营造意境的主要手法之一。

《周礼》中有“绘画之事后素功”的记载,《论语》中亦有“绘事后素”。

在我国古代传统哲学思想中早有“留白”之美学,其源头为老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2],认为无声之乐是音乐的最高境界。

一、古诗词艺术歌曲中国古诗词文化具有久远的历史,是文学与音乐相结合的典范。

中国的古诗词原本便可咏唱,在此基础上逐渐产生了多种形式的古诗词歌曲,最早便可追溯到先秦时期的《诗经》。

直至20世纪初,在中国传统古诗词歌曲的基础上,吸收借鉴了19世纪西方德奥艺术歌曲,形成中国的“艺术歌曲”,至今已有约一百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词中的留白初学诗歌者,常常写景过满,唯恐遗漏,使读者没有想象的空间。

其实,作者写得再多,也是有限的,正如孔子所言:“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因为篇幅是固定的。

如果能让读者去想象和联想,那么,时空就会变得很长很大,甚至超出作品的千万倍。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何乐而不为呢?所以下面就和大家谈谈诗歌的留白。

一、什么是留白?1、理解概念顾名思义,留白就是在作品中留下相应的空白。

留白雅称余玉,也就是说,它留下的是一种智慧,是一种境界。

它是形象化的结束,却是意象化的开始,实现“山缺云补”。

这种缺憾不是缺憾,简直是趋向完美。

2、诗歌、雕塑、绘画、音乐艺术等,留白手法随处可见。

汉乐府《陌上桑》:“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这几句诗,没有从正面描绘罗敷的惊人美貌,而是运用了别开生面的侧面烘托手法,通过旁观者见到罗敷的神态举止来表现的。

写出了各种人因罗敷而神魂颠倒。

这样,不直接写美的形象,而去写美的效果,引导读者凭借自己的想象去“再创造”一个罗敷。

使读者产生更多想象的审美空间,创造出缺憾美:看似美中不足,却是更美有余。

这就是侧面描写留白。

雕塑留白——断臂维纳斯,出乎意料地获得了一种不可思议的抽象的艺术效果,向人们暗示着可能存在的无数双秀美的玉臂。

画画需要留白.艺术大师往往都是留白的大师,方寸之地亦显天地之宽。

传统绘画,讲究着墨疏淡,空白广阔,以留取空白构造空灵韵味。

南宋马远的《寒江独钓图》,只见一幅画中,一只小舟,一个渔翁在垂钓,整幅画中没有一丝水,而让人感到烟波浩渺,满幅皆水。

“不着一字,而形神俱备。

”予人以想象之余地,如此以无胜有的留白艺术,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正所谓“此处无物胜有物”。

音乐上亦多有“无声胜有声”的留白。

二、诗词中的留白简介1、诗词创作中为什么要留白?留白的最终目的:就是借实而扩虚。

留白的重要作用:实中有虚方能传神,虚中有实才有寄托。

留白的基本过程:就是写实而求虚的过程。

2、诗词留白应注意什么?留白要掌握虚实尺度。

写实时,不必曲写毫芥,而要深得其神;求虚时,既不能脱离形象,又不拘泥形象。

不可过实,亦不可过虚。

过实则死板,如焦土枯叶,了无生机;过虚则空幻,若镜花水月,莫名其妙。

3、留白的位置在哪里?留白的位置具有不确定性。

一首好诗,留白不应该只在诗的结尾处,而更多的应该在整首诗中。

因为诗词的语言具有高度的凝练性、跳跃性、含蓄性,往往通过了了几字的描述,即可展现宏大的场面或达到高远的意境。

如大家耳熟能详的,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区区二十个字,就不仅表现了登临鹳雀楼所感受到的壮观之景,又领悟了志当高远的朴素哲理。

诗人没有告诉读者具体是哪座山,而是让读者自己去想象诗中的山是高耸峻峭之山还是茫茫群山;也没告诉读者是哪片海,而是让读者自由遐想这海是存于内心思想的辽阔大海,还是可见的林海或云海。

如此以独具张力的诗词表现手段,在最大程度上拓展了自己的表现空间,也激发了读者的联想空间。

三、留白的种类有哪些?诗歌的留白是多种多样的。

主要有七种技法:1、结构留白。

即在整幅“画面”或情节中留出空白空间。

如,《杂诗三首》其二·王维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诗人以白描记言的手法写出一段故乡来人情节,以寒梅是否著花设问,以花喻人,以花含事,故乡在诗人的心目中已具化成那窗前的寒梅,寒梅涵盖了极为丰厚的生活内容和极为丰盈的思想情操。

流露出无限相思,而这种相思却是由读者读出并丰富了的。

诗之妙处全在无字句处,它显示出的是一种空灵简明之美。

2、意蕴留白。

比如李白的《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诗的首联写景:青翠的山峦横卧于城北,波光粼粼的河水绕城东潺潺流过。

山如此清,水如此秀,可主客却要在此分手,怎不让人倍添留恋之情?颔联将友人远行喻为随风飘飞的孤蓬,飘泊而难有定所,万里又寄寓征程的遥遥无期。

如此别离,难言的心酸油然而生。

颈联由眼前之景道心中之意。

表明心迹:你远游他方行踪不定,天空中游弋的云彩,就能体会到你的心意;缓缓而落的夕阳,似乎也不忍离开大地,那是依依惜别的情谊。

由特定的景物浮云、落日引发相关的联想。

尾联则情意更切,虽然只写了一个简单的挥手离别的动作,可这个动作引发出的是班马长鸣。

马解人意,离别时也禁不住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

马犹如此,人何以堪!留白之处,余意绵绵。

3、修辞留白。

即通过双关、比喻、暗示、借代、反讽等形成语义上的空白。

如,《竹枝词》倪瓒·元心愿嫁郎郎不归,不及江潮不失期。

踏尽白莲根无藕,打破蜘蛛网费丝。

婚期快要到了,然而情郎还没回来,这位少女带有迷惘埋怨的心情,做了三个比喻。

说丈夫该回来不回来,不如江潮那样如期;说踏尽白莲池也寻不到藕(偶的谐音),说打破蜘蛛网费了丝(枉费思)。

这后一句是歇后语。

4、结语留白。

余韵不绝。

这样的张力又给读者提供了极为阔大的想象空间,使读者能够在自由构筑的天地里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从而获得多重审美的发现。

如欧阳修的《蝶恋花》下片: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词的结句,为何因花而有泪?花儿又是因何竟不语,不但不语,且又乱落?乱红飞过秋千又是如何?层层设悬、层层留白,读者每到一个层面都能赢得路转溪桥忽见的发现,或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心灵体验,感受到的是曲径通幽之美。

5、意象留白。

如,《天净沙·秋思》马致远·元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是马致远著名的小曲,28个字勾画出一幅羁旅荒郊图,其四射的艺术魅力,倾倒古今多少文士雅客、骚人才子。

此曲几乎全篇是名词,没有动词,没有行为,是大量物象的叠加,这是满与实,但省掉了历程的叙述,这是空与白。

断肠人在时空的边缘徜徉,他在苦苦追寻着一个千古不变的童话,他在热切地渴盼着那个魂牵梦绕的家园!6、虚实留白。

以实带虚,以虚扩实,达到既充盈又灵空的艺术境界。

《寻隐者不遇》贾岛·唐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其中的“松”字,每个读者都会有自己的想象答案,可以是一棵硕大粗壮的古松,也可以是几棵年代未久的小松。

而“童子”,就更有遐想的空间了,是男童或女童,是书童或琴童,甚至是或立或坐或卧,全凭读者充分自由联想。

接下去的“师”、“山”、“药”、“云”等,几个简洁精炼的字词铺叙。

这些虚化甚至空白的描写,并非诗人无力具体描述,而是他有意为之,给读者以充分的想象空间,积极调动读者的想象力,去填补诗词字面中的残缺部分,以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羚羊挂角,无迹可寻”的艺术效果。

7、写情节,留悬念。

如,《春怨》金昌绪·唐打起黄莺兒,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过辽西。

——全唐诗四万九千首,金昌绪仅凭此一首小诗而名传千古。

他写了一个春天早晨少妇做梦的情节。

在花红柳绿的和风煦日里,黄莺经不住春天的诱惑,在枝上呼朋引伴、宛转啼唱,却被少妇赶走。

这里,还留下了一连串问号:闺中为什么做到辽西的梦?她有什么亲人在辽西?此人为什么离乡背井,远去辽西?这首诗的题目是《春怨》,最后的答案仍然含意未尽。

诗中人到底怨的是什么?难道只怨莺啼惊破了她的晓梦吗?这些,不必一一说破,留待读者去想象、去思索。

这种留白也就留下了悬念,留下了多维思索和多元解答的空间,这将给读者的探索和想象留有余地。

四、艺术欣赏雕塑、绘画、诗歌等不同领域中,虚实相生的留白艺术是相通的。

残缺,有时也是一种美。

1、留白与雕塑法国罗浮宫法镇宫三宝——希腊艺术“断臂维纳斯”雕像、“胜利女神尼卡”石雕和“蒙娜丽莎”油画像。

其中,断臂维纳斯显示了高贵典雅同丰满诱人的惊人的调和。

可以说,她是一个美的典型。

无论是她的秀颜,还是从她那丰腴前胸向腹部的曲线,或是她的脊背,不管你欣赏哪儿,无处不洋溢着匀称的魅力,使人百看不厌。

然而维纳斯雕像,秀丽迷人,但为什么“必须”失去双臂?作者观点:无臂,散发一种难以准确描绘的神秘气氛、孕育无尽梦幻、暗示无尽可能。

人们可以想象出无数双秀美的玉臂。

”无臂的维纳斯带给人们美妙的想象,这一点与中国山水画追求意境的虚实相生是相通的。

人但知有画处是画,不知无画处皆画,画之空处全局所关,即虚实相生法。

月圆只是偶然,月缺才是常态。

艺术因残缺而完美,生活因缺憾而精彩。

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

2、残缺也是一种美“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中国古代四大美女还各有鲜为人知的生理缺陷呐!西施:大脚。

素有“沉鱼”之誉的西施虽然美丽,但是脚却比一般人大。

王昭君:削肩。

让“落雁”为之惊叹的昭君容貌出众,但是肩膀有点窄小。

貂婵:耳小。

传闻能够“闭月”的貂婵顺利地实行了美人计,是因为她天生丽质,但是她耳朵极小,特别是耳垂,几乎无肉,未免难看。

杨贵妃:狐臭。

号称有“羞花”之美的杨玉环其实体味浓重,所以她特别喜欢沐浴——“春寒赐浴华清池”,传下了千古美名。

西施、王昭君、貂婵三大美女的缺点都可以用衣着来填补,杨贵妃的缺点用香水就可以了。

完好无损、十全十美,只是一种虚幻的梦境,残缺也是一种美。

春天因没有果实才有了花的璀璨,夏天因少了凉爽才有了火一般的热情,秋天因少了绿色才有了红叶的灿烂,冬天因少了生气才有了雪的洁白。

早晨因太阳没有升起才有了晨曦,黄昏因太阳落山才有了夕阳,晚上因有圆缺才有了月牙,下雨因有了雨滴才有了伞朵,雾天因少了阳光才有了朦胧。

维纳斯因有了断臂才登上艺术高峰。

事物本身都是残缺的,然而残缺更显其美的质朴。

如果所有的都那么完美,那么好与坏,美与丑,幸与不幸,就都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只因为残缺也是一种美,是另外一种意义上美的形式的纷呈。

当然,缺失是有条件的,并不是所有的残缺都能增加作品艺术效果的。

五、结束语:总之,完好无损、十全十美,不过是一种虚幻的梦境,残缺留白才是一种永恒的美。

优秀的诗词作品,应该是一半由作者写的,另一半是由读者通过自由联想后填补的。

只有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有意地留下空白,才能满足读者的阅读多样性,才能丰富作品本身的多元性。

诗词留白的技法很多,恕不累述。

但愿本讲内容,能对你创作中的留白有所启迪。

若有异议,欢迎交流。

大漠于2018、1、1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