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的月亮更圆吗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澳门的月亮更圆吗
作者:符咏畅
来源:《澳门月刊》2011年第07期
题记:我们对漂泊的生活、高高在上的特权,有种被压抑、想述说的欲望……
近年来,随著港澳回归,内地与港澳之间的经济、文化教育交流也日益频繁。

澳门各高等学府对内地学生开放了招生政策,允许符合条件的内地学生赴澳门求学深造。

譬如特别行政区、经济发达、接轨国际、视野开阔、言论自由、出国机会多、硬软件配置优越……这些优势,是绝大多数内地学生和家长对“去澳门念书”的第一反应。

那么,带著这些美好的憧憬,离家远道而来的学生们,在澳门真正落脚之后,又对自己当初的決定有著怎样的反思?对澳门有什么样新的认识?
初来乍到,除了来自广东省的学生之外,其它绝大多数省份的学子面临的第一大困难就是——他们在说什么?澳门97%以上的人使用粤语交流,而普通话的普及程度非常低,语言障碍是横亘在内地学生面前的第一道难关。

加之,港澳地区内的通行文字是“正体中文”,也就是繁体字,对於从小接受简化汉字教育的内地学生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困难。

在与许多澳门高校在读内地学生的交谈中得知,印象中澳门迎接他们的方式,多数情況下並不甚友好。

最常见的例子就是,在学生签证、特别逗留等手续的办理中,由於时间紧迫、人数众多,双方在交流上也有一定难度,面对内地学生以普通话进行的询问时,有关机构的人员无法自如、清晰地给予回答,而报以不耐烦的态度,这让一些在澳门举目无亲的内地学生深感失望;在自助过关通道的长龙中,几乎天天都能听到一些上了年纪、拖著菜篮子的本澳居民对著一些因初次使用而有些手忙脚乱的内地学生训斥的声音。

有时年轻的学生血气方刚,回敬两句,马上就会发展成一场骂战。

本澳居民一方口中所用之词有时针对性较重,带有明显的排外观念,甚至带了脏话,让人听著不禁皱眉。

这不仅对人生地不熟的内地学生造成了伤害,在出入境大厅另一端,那么多排著队的外地遊客听了又是什么感觉?
这样的场面见多了,有人也开始发挥阿Q精神自嘲,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在澳门讲普通话,只有去到卖手信、卖奢侈品的地方,才会格外受到重视。

你在店里用普通话问一声,马上就有店员围上来、殷勤地不得了;如果几个人用广东话边交谈边逛,根本就没人理你。

”这深深地折射出内地学生的受挫和无奈,更十分尖锐地反映出澳门本土自我封闭太严重的问题。

然而对於这个根深蒂固的“老毛病”,学生都醒了,有关方面卻还在装睡。

这又如何能够促进澳门的进步和人才的发展呢?
事实上,港澳地区和广东省通行的粤语即广东话,是中国最难掌握的方言之一,与通行的普通话分属截然不同的两个语系。

要文化背景迥異的内地尤其是外省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並运
用它,谈何容易?很多来自非粤语省份的学生都说,我们不是不想学,而是没有机会学;学了,也没有机会说;说了,也没人告诉我们哪里对哪里错,没办法改进。

这样一种无奈甚至是无助,在为数不少的内地学生身上屡见不鲜。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样一种因语种不同而潛意识中将人加以区分的做法,慢慢地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我听不懂你们的广东话,你听不懂我们的普通话(甚至家乡话),索性渐渐演变成了“自说自话”的小团体。

今天澳门高校的内地学生中,地域观念和团体现象尤为严重,甚至出现了类似“西南帮”、“北京派”等等的戏称。

然而名字听著轻松,其中连带的问题本质可不是小事。

澳门作为一个开放的、国际化的城市,应该以求和包容、杂糅精华的一面示人,而不是逼得在这里生活学习的外地人不得不自成一派,始终与这片土地格格不入。

如果说在外部条件上,来自内地的学生们与澳门本地学生有著环境与观念上的差異,可是归根结底他们背著行李离家来到澳门的目的是学习,学校作为教育机构,理应让不论来自哪里的学生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这样才可以说是教育公平,让每个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达到自己的目标。

然而,在澳门大学社会科学及人文学院中国语言及文学专业的系内奖学金申请上,其“对象”一栏清楚明白地写著:3名中文系澳门本地学士学位课程学生(一年级至四年级)。

而且这白纸黑字的要求“居高临下”,打印在申请说明的第一行。

如果说是自身能力未及、仍需努力而无法获得奖学金,相信每个人都会心服口服;但是在奖学金发放对象上将内地学生与本地学生隔离开来,实在是难以让受到不公平待遇的内地学生咽下这口气。

儘管校方或基金会出於福利、优惠本地市民的出发点可以理解,但与澳为邻,同为特区的香港,卻没有这样严格到有些不近人情的身份限制,港校的奖学金,大部分都是“谁有实力,谁就能拿”的。

在这点上,澳门应向香港多多学习。

每个学生在谈及自己来澳至今的体会时都免不了这样说:“从一开始的兴奋和期待,到被浇了冷水后的伤心和失望,再到认清前路后的叹息和无奈,澳门的确给过我们莫大的奋斗动力,更多的卻是‘再努力也没有用’的辛酸。

哪怕我们做得更好、比本地生好上很多倍,但那些政策上的门坎和阻力,真是我们力所不能及的。

可能,这四年结束之后,我还是会回到家乡;或者去广东其它城市落脚,珠海、深圳、广州……但不会是澳门。

这里不接纳我们,我们留不下来。

”让一群数量佔学生总数四分之一的内地学生发出这样的感叹,用四年的时间让他们做出“从哪里来回到哪里去”的決定,澳门给他们的不是正面积极的斗志,卻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失望。

或许在学生反思自己最初決定的同时,澳门也是时候需要相应的反思了。

最后,很多内地学生心酸地表示,在很多个灯火辉煌的夜晚,看著这座城市流光溢彩的霓虹,心下真的有种“城市偌大,卻不属於我;我再努力,也无法融入它。

”的失落。

南方滨海城市的风不时吹抚他们的思绪,抬头看看夜空,这些远离家乡和父母的学生也终於知道——澳门的月亮也许並不更圆。

如果说在外部条件上,来自内地的学生们与澳门本地学生有著环境与观念上的差異,学校作为教育机构,理应让不论来自哪里的学生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这样才可以说是教育公平,让每个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达到自己的目标。

很多内地学生心酸地表示,在很多个灯火辉煌的夜晚,看著这座城市流光溢彩的霓虹,心下真的有种“城市偌大,卻不属於我;我再努力,也无法融入它。

”的失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