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届高考语文第二轮备考复习诗歌鉴赏试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2011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试题古典诗歌鉴赏试题解析

2011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试题古典诗歌鉴赏试题解析

2011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试题古典诗歌鉴赏试题解析2011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试题古典诗歌鉴赏试题解析【全国卷】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关河令周邦彦①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

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影③。

更深人去寂静。

但照壁孤灯相映。

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注]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②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

③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1)从上、下两阕的首句看,这首诗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

(2)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

【参考答案】(1)此词以时光的转换为线索,表现了深秋萧瑟清寒中作者因人去屋空而生的凄切孤独感。

(2)作者意在写心境、写情,但主要笔墨却是写环境,而白日萧瑟清寒的环境浸透了主人公的凄清之感,夜半沉寂冷落的环境更浸润了主人公的孤独感。

【鉴赏】周邦彦是“负一代词名”之人,其词自然浑成。

善写羁旅情怀,此词就是这方面的重要作品。

上片写黄昏时的羁愁。

开头“秋阴时作渐向暝”一句点明了羁旅在外的季节──秋季,时间──傍晚,天气特点──时晴时阴。

萧杀的秋天常是古代文人抒发沦落、伤时、怀人、思乡情感的触媒体。

或云“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曹丕《燕歌行》),或云:“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杜甫《秋兴八首》),或云:“秋月颜色水,老客志气单”(孟郊《秋怀》),故刘禹锡曰:“自古逢秋悲寂寥”(《秋词》)。

词人一生仕途不畅,浮沉州县,漂零不偶,无怪《清真词》中多羁旅、离别之词,多伤秋感时之作。

或云:“枫林凋晚叶,关河迥,楚客惨将归”(《风流子·秋景》)或云“绿芜凋尽台城路,殊乡又逢秋晚”(《齐天乐·秋思》)。

在他笔下的秋,常是“哀柳”、“乱叶”、“啼鸦”、“孤角”等意象,而本词却以简叙之笔开章道:“秋阴时作渐向暝”,这是以白描手法勾出秋天时阴时晴、阴冷、黯淡的特点,这似乎是客观事物的直叙,然而一句“变一庭凄冷”,就将词人的感情突现出来。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诗歌鉴赏十(含答案)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诗歌鉴赏十(含答案)

一、诗歌鉴赏(共10题)1、咏竹(南朝梁)刘孝先竹生荒野外,梢云耸百寻。

无人赏高节,徒自抱贞心。

耻染湘妃泪,羞入上宫琴①。

谁能制长笛,当为吐龙吟②。

【注】①上宫琴:宫廷一流琴师弹奏的琴。

②吐龙吟:竹笛声音嘹亮有如龙吟。

葛洪《神仙传》记载了仙人壶公的竹杖变化为龙的故事,此处暗用此典。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两句,诗人用简洁语言描写了野竹的生长环境和高耸人云的挺拔雄姿。

B.诗人在第三句中笔锋一转,揭示野竹虽然气概凌云却不被欣赏的凄凉境遇。

C.五、六句中“耻”“羞”二字沉重且有分量,表现出竹子无人同情的抑郁伤感。

D.尾联暗用仙人壶公的典故,妥切无痕,包蕴深广,寄托了诗人的高远情致。

15.《咏竹》与《春日山中竹》都写山野之竹,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请简要分析两首诗所言之“志”有何不同。

数竿苍翠拟龙形,峭拔须教此地生。

无限野花开不得,半山寒色与春争。

(裴说《春日山中竹》)2、杭州春望白居易①望海楼明照曙霞,护江堤白踏晴沙。

涛声夜入伍员庙,柳色春藏苏小家。

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②。

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

【注】①白居易:中唐诗人,时任杭州刺史。

②柿蒂:丝织品上的花纹;梨花:梨花春,酒名。

19.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紧扣题目中的"望"字,遥望海天瑰丽的景色,近观城内风物人情,远近结合,错落有致。

B.颔联用典故写春景,上句气象雄浑,下句旖旎动人,不但呈现了眼前景象,而且引人展开联想。

C.颈联色彩词语的运用,描绘了当时社会的繁荣景象,也暗含对统治者追求奢侈浮华生活的批判。

D.这首诗和《钱塘湖春行》一样,表现了作者对杭州风景的欣赏、赞美以及任职于此的悠然自得。

20.请简要说明本诗尾联的妙处。

3、野老歌张籍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

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

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①。

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

2011年高考语文试题古诗鉴赏题汇总及解析

2011年高考语文试题古诗鉴赏题汇总及解析

2011年高考语文试题诗歌解析【编者按】曾经连续四年(2007至2010年)利用业余时间编写“高考语文试题诗歌解析”资料,这样做,一是的确喜欢诗歌鉴赏,二是想为为广大诗歌爱好者和中学师生复习备考提供方便。

今年,我一如既往地继续在第五个年头编写诗歌解析资料,目的不变。

资料内容主要来源于网络媒体,由于时间紧迫,错漏难免,望广大读者指正。

)——黄平科【全国卷】【适用范围】贵州、云南、甘肃、内蒙古、青海、西藏、河北、广西(8省市区)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关河令周邦彦①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

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影③。

更深人去寂静。

但照壁孤灯相映。

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注]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②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

③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1)从上、下两阕的首句看,这首诗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

答:(2)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

答:【参考答案】(1)此词以时光的转换为线索,表现了深秋萧瑟清寒中作者因人去屋空而生的凄切孤独感。

(2)作者意在写心境、写情,但主要笔墨却是写环境,而白日萧瑟清寒的环境浸透了主人公的凄清之感,夜半沉寂冷落的环境更浸润了主人公的孤独感。

【鉴赏】周邦彦是“负一代词名”之人,其为词自然浑成。

尤善写羁旅情怀,此词就是这方面的重要作品。

上片写黄昏时的羁愁。

开头“秋阴时作渐向暝”一句点明了羁旅在外的季节──秋季,时间──傍晚,天气特点──时晴时阴。

萧杀的秋天常是古代文人抒发沦落、伤时、怀人、思乡情感的触媒体。

或云“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曹丕《燕歌行》),或云:“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杜甫《秋兴八首》),或云:“秋月颜色水,老客志气单”(孟郊《秋怀》),故刘禹锡曰:“自古逢秋悲寂寥”(《秋词》)。

2011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教师版】

2011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教师版】

2011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教师版】1.(全国新课标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11分)春日秦国怀古周朴①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

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

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

萦纡:旋绕曲折。

(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答案】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

诗人春日眺望经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6分)【答案】①触景生情;②寓情于景;③写哀景抒哀情。

2.(全国大纲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关河令周邦彦①秋阴时作渐向暝。

变一庭凄冷。

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影③。

更深人去寂静。

但照壁孤灯相映。

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注】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②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

③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1)从上、下两阙的首句看,这首词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

【答案】是以时间推移为线索写的。

上阕写的情景发生在日间“渐向暝”时;下阕写作者难以入眠的情景已经推移至更深、人去、夜寂静时。

【解析】答出以时间为线索的给1分,能简要说明的给2分。

意思答对即可。

(2)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

【答案】作者在词中表现了思家、孤寂的心情。

上阕写作者站在庭院等候亲人的消息,但盼来的只是“无雁影”;下阕写作者本想借酒浇愁,酒醒之后,却愁上加愁,于是感叹不已,使孤栖之愁更深一层。

【解析】答出心情的,给2分;能简析表现的,给3分。

3.(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二轮复习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诗歌鉴赏(及答案)

二轮复习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诗歌鉴赏(及答案)

二轮复习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及答案)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牧童词①张籍远牧牛,绕村四面禾黍稠。

陂中饥鸟啄牛背,令我不得戏垅头。

入陂草多牛散行,白犊时向芦中鸣。

隔堤吹叶应同伴,还鼓长鞭三四声。

牛牛食草莫相触,官家截尔头上角!②【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后。

②北魏时,拓跋辉出任万州刺史,从信都到汤阴的路上,因为需要润滑车轮的角脂,派人到处生截牛角,吓得老百姓不敢把牛放出来。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开头两句交代了牧童远牧的原因:村子四周禾黍稠密,怕牛吃了庄稼。

B. “白犊时向芦中鸣”写出了牛儿时而低头吃草,时而举头长鸣的情状。

C. “还鼓长鞭三四声”用“鼓长鞭”这一动作写出牧童们放牛时相互嬉戏的情景。

D. 这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明白如话,结尾借放牛娃之口,点明全诗主旨。

(2)这首诗结尾两句运用了怎样的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1)C(2)①运用了用典、反衬的手法。

诗的前八句生动地描绘了牧童的心理活动和牛的动态,情趣盎然,结尾两句用典,写牧童之忧与上文形成了反衬。

②结尾两句淋漓尽致地揭露了封建剥削的残酷性,写出了人民对官府的畏惧,表达了诗人对安史之乱后农家命运的担忧、同情。

【解析】【分析】(1)C项,“‘鼓长鞭’这一动作写出牧童们放牛时相互嬉戏的情景”分析错误,这句诗的意思是牧童抖动几下手里的长鞭,怕牛儿相斗,“鼓长鞭”是对牛的警告。

故选C。

(2)牛本自在食草,牧童却担心牛被官家割牛角,一自在一忧虑对比,用了北魏拓跋辉生截牛角的典故,借古讽今,写出封建剥削的残酷,百姓的忧怕和作者寄予的同情。

故答案为:⑴C;⑵①运用了用典、反衬的手法。

诗的前八句生动地描绘了牧童的心理活动和牛的动态,情趣盎然,结尾两句用典,写牧童之忧与上文形成了反衬。

②结尾两句淋漓尽致地揭露了封建剥削的残酷性,写出了人民对官府的畏惧,表达了诗人对安史之乱后农家命运的担忧、同情。

2011届高考语文第二轮考点专题复习测试题及答案

2011届高考语文第二轮考点专题复习测试题及答案

2011届高考语文第二轮考点专题复习测试题及答案2011届高三二轮专题卷:文学类文本阅读(山东)一、、(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红叶归处是秋风查干①自古至今,红叶有着无尽的话题。

每每读到有关红叶的文字,我便心动,不由自已地沉浸于哲理的思考。

②有一年在京郊红螺寺,我真真切切地读到了一片元宝枫叶内心的独白。

那正是十月末的一天,天空一片高蓝,远山近岭到处是燃烧的红叶在秋风中静默,使人不由想起禅气这个词。

我仰头去读高岩上的一树红叶,猛然,其中一片硕大的从高处安然飘落,不带一丝忧伤,仿佛是一位远游的行僧,在欣欣然归来。

枫叶红透,似一袭袈裟,在秋阳下闪着奇异的光芒。

我想到了去西天取经的那位高僧,和他的白马。

这样的时刻,恰有一声声晚钟从红螺寺高墙里传了出来,像是迎宾曲。

叶落归根,就该是这样的氛围。

叶落,是一种美好庄严的过程,是一种天律,不可违背,也不可抵触。

③有时,人不如红叶。

它们那种面对凛冽秋风时的坦然和睿智,不能不叫人深思。

④在岁月漫漫中,甚至连小小动物都去勇敢地面对生与死。

我观察多年,从来没有见到一只自然死亡的鸟。

而人类就有些不同,首先想的是长命百岁,甚或万岁。

那些帝王将相活着时作威作福,死后也不叫百姓安宁。

人是万物之灵,却不知顺从自然规律,一见死神就乱了方寸,这是一种很可悲的心态。

⑤有一年深秋,我们到二郎山深处的喇叭河风景区采风游览,这里天然小路曲曲弯弯,一直沿着山下的河流,伸向旷野和原始。

河水清澈,似一条玉液在静静地流。

爬上一处高地,远眺近目,夕阳依依,诸峰相衔,山上山下都是斑斓的梦境。

金黄和火红,使人目不暇接神魂颠倒。

是夜,山月当空。

一阵山风拂过,树木花草夺人魂魄的清香,不但醉倒了山客,也引来了一大群高大的水鹿。

它们如约而至,来舔喇叭河宾馆为它们准备的硝,离我们只有百米之距,它们仍有些许警觉,但很安静,以它们发蓝的眸子,看着我们。

我一时兴起,给这些不速之客唱起一首又一首的蒙古民歌。

2011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课件+精练提高)诗歌鉴赏(诗歌的语言考题破解)

2011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课件+精练提高)诗歌鉴赏(诗歌的语言考题破解)

第二节诗歌的语言破解1.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明发房溪二首(其二)杨万里春天白日十分晴,轿上萧萧忽雨声。

却是松梢霜水落,雨声那得此声清?诗中哪一个字能概括全诗的意境特点?为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清。

一个“清”字不但写出了霜水的晶莹澄澈,而且还带着冷冷清韵,呈现出清幽澄明的境界。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金陵城西楼月下吟李白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

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

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

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①。

【注】①谢玄晖,南齐著名诗人,诗风和李白相近,和李白有着相同的遭遇。

颔联中“摇”和“滴”用得生动传神,为什么?请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白云和城垣的影子倒映在江面上,凉风吹拂,微波涌动,好像城垣在轻轻摇动;白露从空中垂落而下,像珍珠般晶莹,仿佛从月中滴出。

“摇”与“滴”使静止的画面流动了起来,情态逼真,使人浮想联翩。

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菩萨蛮[宋]舒亶画船捶鼓催君去,高楼把酒留君住。

去住若为情①?西江潮欲平。

江潮容易得,只是人南北。

今日此樽空,知君何日同?【注】①若为情:何以为情,难为情。

“催”和“留”字在词的前两句中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催”字表现击鼓开船,催促离人上船出发;而“留”字表现楼上把酒话别,难舍难分。

同一时间,不同地点,鲜明的对比把将别而又不忍离别的情景映衬得十分强烈。

4.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诗歌鉴赏四(含答案)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诗歌鉴赏四(含答案)

一、诗歌鉴赏(共10题)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杂诗曹植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

朝游江北岸,夕宿潇湘沚。

时俗薄朱颜,谁为发皓齿?俯仰岁将暮,荣耀难久持。

1.对这首作品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一二句运用比喻手法描写“南国佳人”的美貌,如桃李花开灿烂,耀人眼目。

B.三四句写佳人的行踪,朝游长江之北,夕宿潇湘之滨,表现出其不同凡响的举止。

C.五六句说世俗之人接近佳人时显得有些轻薄,佳人会为谁轻启朱唇一展歌喉呢?D.七八句用“俯仰”一词形象地写出时光飞逝,随后写佳人容颜难以持久也就水到渠成。

E.前人认为此诗构思巧妙,语短情长,于悲慨之中自具一种爽朗自然之美,耐人寻味。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短歌行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鸟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几句诗表达了功业未成的曹操悲观厌世的一面。

B.“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运用了《诗经》中的典故,意在表达作者求贤若渴的愿望。

C.根据当时的时代背景,诗人“忧从中来”的“忧”来自于已过半百却壮志未酬的忧虑,来自于社会动荡,国家统一前途未卜的担忧等等。

D.“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两句借乌鹊绕树表达“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之意,希望天下贤士归于自己。

E.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两句运用借代和用典的手法,进一步深化了诗人渴求贤才的热望和统一天下的雄心。

2.清人吴淇在读了曹操的《短歌行》后说:“概一厢口中饮酒,一厢耳中听歌凭空作想,想出这曲曲折折,絮絮叨叨,若连贯,若不连贯,纯是一片怜才意思。

2011年高考各地语文卷诗歌鉴赏试题汇总及解析

2011年高考各地语文卷诗歌鉴赏试题汇总及解析

2011年高考各地语文卷诗歌鉴赏试题汇总及解析基础试题07-06 18102011年高考各地语文卷诗歌鉴赏试题汇总及解析(全国新课标卷)(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春日秦国怀古周朴①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

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

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

萦纡:旋绕曲折。

8.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答: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

诗人春日眺望经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9.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6分)答:①触景生情;②寓情于景;③写哀景抒哀情。

诗歌简析:这是一首怀古诗,首句统摄全篇点明的情感极其哀愁,这哀愁是由荒郊中看到的景色引起的:泾水弯弯曲曲靠在遥远的村子旁边;因为过多的放牧牛马,春天的草已经看不到多少了;原野上的田地没有人耕种,只有秦朝时的古碑还在,还能证明这里曾经的兴盛;天色已晚,云彩与积雪一道围绕在苍山上,几缕炊烟伴着残阳,绿树显得格外昏暗,行客之路尽是黄沙。

看到这荒凉的景色,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再回想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诗歌用了触景生情、寓情于景的手法,借泾水、春草、古碑、苍山、残阳、绿树、黄沙等凄凉败落的景物,表达了自己的怀古伤今之情。

在情景处理上,用极富特征的荒凉景物抒发了对唐王朝国势日衰的悲叹。

颈联采用拟人,写景细致入微。

(全国大纲卷)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关河令周邦彦①秋阴时作渐向暝。

变一庭凄冷。

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影③。

更深人去寂静。

但照壁孤灯相映。

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注】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2011年全国各地高考古典诗词鉴赏题汇总及解析

2011年全国各地高考古典诗词鉴赏题汇总及解析

(1)从上、下两阙的首句看,这首词是以什 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
答案:是以时间推移为线索写的。上阕写的 情景发生在日间“渐向暝”时;下阕写作 者难以入眠的情景已经推移至更深、人去、 夜寂静时。
解析:答出以时间为线索的给1分,能简要 说明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2)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
对李白奇伟瑰丽的诗篇,杜甫在题赠或怀念李 白的诗中,总是赞扬备至。从此诗坦荡真率的赞语 中,也可以见出杜甫对李白的诗作十分钦仰。这不 仅表达了他对李白诗的无比喜爱,也体现了他们的 诚挚友谊。清代杨伦评此诗说:“首句自是阅尽甘 苦上下古今,甘心让一头地语。窃谓古今诗人,举 不能出杜之范围;惟太白天才超逸绝尘,杜所不能 压倒,故尤心服,往往形之篇什也。”(《杜诗镜 铨》)这话说得很对。这四句是因忆其人而忆及其 诗,赞诗亦即忆人。但作者并不明说此意,而是通 过第三联写离情,自然地加以补明。这样处理,不 但简洁,还可避免平铺直叙,而使诗意前后勾联, 曲折变化。
作为一首较为工整的五律,此诗的内容组合与 行文结构颇具特色。首联叙事点题,紧扣“泉” 字,起得平和自然。静寂的深山里,一股清泉徐 徐流动,给这僻远之所平添一活气;面对此番景 象,诗人真想问山泉有无一个让人记得住的名字, 可是无从知晓。其既惊喜又遗憾的心情充溢于字 里行间。颔联承接上文,从正面立意,描绘山泉 的出俗形象。诗人从广阔的立体空间着笔,生动 地摹绘出山泉的澄澈与灵动:它流淌在平地之时, 恰似一面新亮的镜子将蔚蓝的天宇尽映水底;它 飞泻于山下之际,又如潇潇春雨般泼洒半空,煞 是壮观。
回忆在一起时的种种美好时光,悬揣二人 分别后的情形和此时的种种情状,这当中有 十分丰富的内容。这两句,看似平淡,实则 每个字都千锤百炼;语言非常朴素,含蕴却 极丰富,是历来传颂的名句。”《唐诗别裁》 称它“写景而离情自见”,《杜臆》引王慎 中语誉为“淡中之工”,都极为赞赏。

2011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

2011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

2011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全国新课标卷)(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春日秦国怀古周朴①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

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

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

萦纡:旋绕曲折。

8.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答: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

诗人春日眺望经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9.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6分)答:①触景生情;②寓情于景;③写哀景抒哀情。

诗歌简析:这是一首怀古诗,首句统摄全篇点明作者的情感极其哀愁,这哀愁是由荒郊中看到的景色引起的:泾水弯弯曲曲靠在遥远的村子旁边;因为过多的放牧牛马,春天的草已经看不到多少了;原野上的田地没有人耕种,只有秦朝时的古碑还在,还能证明这里曾经的兴盛;天色已晚,云彩与积雪一道围绕在苍山上,几缕炊烟伴着残阳,绿树显得格外昏暗,行客之路尽是黄沙。

看到这荒凉的景色,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再回想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诗歌用了触景生情、寓情于景的手法,借泾水、春草、古碑、苍山、残阳、绿树、黄沙等凄凉败落的景物,表达了自己的怀古伤今之情。

在情景处理上,用极富特征的荒凉景物抒发了对唐王朝国势日衰的悲叹。

颈联采用拟人,写景细致入微。

(全国大纲卷)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关河令周邦彦①秋阴时作渐向暝。

变一庭凄冷。

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影③。

更深人去寂静。

但照壁孤灯相映。

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注】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2011年高考语文总复习诗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2011年高考语文总复习诗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2011年高考语文总复习诗阅读练习题及答案1. (改编题)阅读下面的诗,然后回答问题。

漫成一首杜甫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2. 阅读下面的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雪寻陆鸿渐不遇皎然移家虽带郭①,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注】①带郭,意即靠近外城。

诗中的陆鸿渐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的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梅齐己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分析诗人笔下的“早梅”具有怎样的特点?4. (改编题)阅读下面的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朱淑真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最后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5. 阅读下面的诗,然后回答问题。

贫女秦韬玉①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②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③,为他人作嫁衣裳。

【注】①秦韬玉:应进士不第,在宦官田令孜府中做幕僚,后来被荐为工部侍郎。

②时世俭:时世:当代。

俭:通“险”,怪异。

白居易《新乐府•时世妆》:“时世妆,时世妆,出自城中传四方……乌膏注唇唇似泥,双眉画作八字低……”③压金线:用金线刺绣。

压:手指按住,刺绣的一种方法。

请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第一节鉴赏古诗的形象即学即练1. (创新题)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南浦别白居易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2.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长干曲四首(其一)崔颢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请品评这首诗歌语言上的特色。

3. (2008•全国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高三语文]2011高考诗歌鉴赏

[高三语文]2011高考诗歌鉴赏
• 答案:诗人形象情趣高雅, 珍视友情,风流飘逸。
h
15
• ⑵请对这首诗第二联进行赏析。(5 分)
答案:诗人客居外地,以诗自娱, 观赏杏花,此种生活是苦是乐,是 喜是悲,诗中并未直接道出,给读 者留下了想象空间。“客子”对 “杏花”,“诗卷”对“雨声”,融 情于景,以自然清新的笔调表达了 诗人了平淡闲适之情。
h
4
2011安徽卷
• 琅琊溪① [宋]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 [注] 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
省境内)期间。琅琊溪在滁州琅玡山。 ②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 木桥。
h
5
• 8.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表达了
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 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
等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
h
20
• (1)词中所写的春天的最美好时节是什么时候?为 什么?结合词中的描写简要说明。(3分)
• 【答案】(1)早春(初春)。(2)从“莺 初解语”的“初”字,“微雨”的“微”字, “草色遥看近却无”的特点可以看出。
• (黄莺才刚刚懂得开口唱几句春天的歌,天空也刚
答案:以到处飞翔的沙鸥衬托 作者的孤单漂泊。
h
35
2011湖南卷
• 春暮西园 高启 绿池芳草满晴波,春色都从雨里过。 知是人家花落尽,菜畦今日蝶来多。
h
16
2011浙江卷
• 蝶恋花•出塞 [清]纳兰性德
• 今古河山无定拒,画角声中,牧马频 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 枫树。
• 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 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 秋雨。

2011年高考诗歌鉴赏汇编及答案解析

2011年高考诗歌鉴赏汇编及答案解析

2011年高考诗歌鉴赏汇编一.(重庆)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渡江【明】张弼扬子江头几问津,风波如旧客愁新。

西飞白日忙于我,南去青山冷笑人。

孤枕不胜乡国梦,敞裘犹带帝京尘。

交游落落俱星散,吟对沙鸥一怆神。

(1)“客愁”在诗中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加以概括。

(4分)(2)指出“吟对沙鸥一怆神”中“沙鸥”意象的作用。

(2分)二.(浙江)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21-22题。

(7分)蝶恋花•出塞[清]纳兰性德今古河山无定拒,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

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

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

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1.这首词开篇有何特点?(3分)2.简析画线句的表现手法。

(4分)三.(天津)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8分)骤雨【宋】华岳牛尾乌云泼浓墨,牛头风雨翩车轴。

怒涛顷刻卷沙滩,十万军声吼鸣瀑。

牧童家住溪西曲,侵早骑牛牧溪北。

慌忙冒雨急渡溪,雨势骤晴山又绿。

——《四库全书》(1)第三、四句中“卷”“吼”两个词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诗句简析。

(2分)(2)请结合全诗,赏析“雨势骤晴山又绿”一句。

(3分)(3)有人说,本诗第五、六句可以放在开头,你认为好还是不好,为什么?(3分)四.(陕西)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春日秦国怀古周朴①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

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

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

萦纡:旋绕曲折。

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6分)五.(山东)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咏山泉储光羲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

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届高考语文第二轮备考复习诗歌鉴赏试题及答案找规律认方向抓重点提效率 --------诗歌鉴赏二轮备考建议古诗鉴赏是语文高考中的难点,学生们常常停留在意会而不能言传上,不会准确地表达,导致失分. 所选的诗词内容比较浅显,但学生得分不高.综观最近几年的高考诗词鉴赏,题型和答案还是有规律可寻.教给学生解题思路与方法,使他们有针对性的答题.是第二轮专题复习的关键. 一、2010年高考古诗鉴赏命题特点分析及2011年命题趋势预测。

2010年高考18套语文试卷共鉴赏评价19首诗歌。

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统计分析这些考题,今年高考古诗鉴赏试题至少有以下三大命题特点,值得考生高度关注。

第一,诗歌体式多样,内容丰富。

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 1、从题材看,咏物言志、山水田园、怀古咏史、送别感怀、边塞战争、羁旅思乡、抑郁失意都有涉及。

其中,以情景交融的写景抒怀之作为多。

写景抒怀之作包含两类题材,一类是山水田园诗歌,此类诗以写景为主,情感淡然悠远令人回味无穷,抒情较含蓄;一类是即事感怀类之作,景、事、情交织在一起,情味深厚令人感慨万千,抒情议论较为明显。

为方便设题,把写景咏怀诗作为考查重点也就自然而然了。

2、从体裁看,19首诗歌涉及1首乐府诗、4首律诗、6首绝句、5首词、1首散曲、2首其他样式的诗。

其中律诗、绝句、词仍是重点,比率占到近80%,但其他体裁不容忽视。

3、从时代看,唐宋诗词唱主角,魏晋南北朝诗歌及元明清词曲作陪衬。

19首诗歌涉及唐宋诗各5首、宋词4首,比率占到70%;其他还有2首南朝诗、1首魏晋诗、1首元曲、1首清词。

五律、七绝和宋词小令形式上长短适中,既有规律可循,也容易命题和答题,成为命题人比较喜欢的选择。

4、从作者情况看,著名诗人、词人的作品备受青睐,18套试卷中选考了南宋诗人陈与义的2首诗,其他如阮籍、李白、杜甫、王昌龄、王安石、欧阳修、范成大、黄庭坚、陆游的诗各1首。

不过,名家名篇在相对减少,名家不太出名的佳作和一般诗人的名篇比重在加大。

上述信息提示考生,平时的诗词鉴赏训练要适当扩大涉猎范围。

只有平常全方位、多角度地积累了一些作家与作品的相关知识,对不同时期、不同题材、不同体裁、不同诗人的诗歌或同一诗人不同时期、不同题材、不同体裁的诗歌都有所了解,才会在高考诗词鉴赏中收获意想不到的喜悦。

第二,考点分布广泛,但考查重点突出。

今年的考题把“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及“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都涵盖到了,可考查重点只在炼字(语言)、情感、内容、手法四大方面。

其中,鉴赏诗歌语言(含“炼字”艺术)的有7套试卷9道题;分析诗歌表达技巧的有9套试卷11道题;理解诗歌的内容情感、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是命题者的首选,18套试卷中就有15套计20道试题对此设题。

大部分试题都直接考查了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或着眼于具体诗句,或着眼于全篇。

有的直接要求回答作者情感或观点的内容,如课标区全国卷Ⅰ、大纲区全国卷Ⅱ、北京卷、天津卷、上海卷、湖北卷、四川卷、辽宁卷、湖南卷、广东卷、山东卷;有的要求比较回答不同诗歌或不同诗句的不同情感,如天津卷、湖北卷;有的要求对作品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观点态度进行个性化解读,如天津卷、辽宁卷;有的结合抒情方式、表现手法等考查,如江苏卷、广东卷浙江卷、山东卷等。

第三,试题的综合性逐渐加强,开放性有所体现。

就出题方式来看,高考试题的综合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除了就某一知识点单独命题考查考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外,还在主观试题中采用“一题多问”的形式,考查考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多方面的能力。

今年共有9道试题就考点中的某两个知识点进行了整体鉴赏的考查。

如全国卷Ⅰ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咏素蝶诗刘孝绰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

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

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

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1)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3分)【答案】这首诗描写了素蝶随蜂悠游,遇雀躲藏;映衬日光腾起,顺着风势返回;在花丛中时出时没,于树叶间上下翻飞。

是通过素蝶与周围事物的关系、对不同情况的反应来描写的。

【分析】采用细节描写,以蜂、雀、日、风、花、叶作衬托。

注意动词“绕、隐、争、归、见、飞”等。

又如10年山东卷 4.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8分)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阮籍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

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

适逢商风①起,羽翼自摧藏。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

但恨处非位,怆��②使心伤。

[注]①商风:秋风。

②怆��(liàng):悲伤。

(1)诗中“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四句体现了“凤凰”怎样的品性?(3分)品行高洁,志向远大,才能出众。

(2)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5分)托物言志(或比兴、象征)。

以凤凰自喻,抒发了诗人孤独无奈的苦闷心情和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伤。

都是应该注意的现象。

这种比较问答题或突出一首诗歌的特点,或比较思想情感或艺术技巧的异同,或不同体裁诗歌比较。

二是,试题注重了与课内知识的勾连。

如(10年江苏卷) 5.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魏二王昌龄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

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2分)(答案:橘柚香。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并由课外向课内勾连,同时考查了考生对课内名家名篇名句的背诵理解能力。

又如(福建卷)访隐者 [宋]郭祥正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①寒云抱泉石。

山翁②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

[注]①坞:山坳。

②山翁:此处指隐者。

(1)在诗句中,与试题相呼应的最关键的一个字是(踏)。

(1分)(2)结合第三、四句,赏析"隐者"的形象。

(3分)通过描写隐者独饮自己酿造的酒,足不出户,门外落花满地,无人造访、无人酒扫的隐居生活,表现了隐者避世脱俗,随性自然的情怀。

(意思对即可)(3)下列诗句与这首诗所寄寓的情怀最相近的一项是( A )(2分) A.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B.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C.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D.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诗歌鉴赏第三小题四个选项全部出自高中教材,且引用古诗句设题,增加试卷的文学色彩。

在考题设置上,注重考查考生对诗歌遣词炼字、人物形象和主旨的分析,强调诗歌鉴赏依据的是文本语言,由言体情,对诗歌鉴赏教学有导向作用。

另外,在“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时,今年的开放性试题,比去年增加了三道。

其设问方式主要有两种:“……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简述理由。

”“……是否矛盾?为什么?”这是命题者在指导思想上“渐进适度渗透新课程理念”的体现。

这也意味着要求考生必须提高人文内涵和审美内涵,提高思辨能力和审美能力。

如(10年天津卷) 16.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按要求作答。

(6分)峡口送友人送蜀客司空曙雍陶峡口花飞欲尽春,剑南风景腊前春,天涯去住泪沾巾。

山鸟江风得雨新。

来时万里同为客,莫怪送君行较远,今日翻成送故人。

自缘身是忆归人。

(1)《峡口送友人》一诗描写了什么时节的景色?他是通过哪个意象表达出来的?暮春飞花(2)两首诗在抒发送别之情的同时,还表达了什么共同的情感?思念故乡之情(3)有人认为《峡口送友人》诗采用了正面烘托的手法。

《送蜀客》一是采用了反面衬托的手法。

你是否同意?请说明理由。

同意: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用早春清新之景反衬离别之情,以乐写哀。

不同意: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也是正面烘托。

用早春清新之景烘托食人分离友人归乡的喜悦之情。

二、明确方向,把握重点,有的放矢,积极备战2011年高考古诗鉴赏。

1、以“纲”为纲,以“本”为本,夯实基础,争取鉴赏时能够举一反三。

这里所说的“纲”是指《考试大纲》和《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因为考纲是命题的依据,为考生指明了复习的方向,考纲的每一次变化都会高考题中体现出来。

这里所说的“本”是指课本(包括相关“读本”)和范本(近三年高考试题)。

首先,要加强对课本中古代诗歌的研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大阅读量,认真阅读读本中古代诗词,尤其是唐宋诗词。

值得注意的是,考生不能仅仅止步于“读”,阅读之后还要多进行思考。

一般而言,每读完一首诗歌,都要问问是什么(如作品的写作对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为什么(如作者的写作意图、作品的写作方法等)、怎么样(如作品是如何描绘事物、如何抒情的,作品是如何表现主旨的,有何艺术特色,表达效果如何等)。

其次,要重视积累,考生要对教材中的古代诗词知识进行梳理,由点到面,使之形成一条“知识链”。

如诗、词、曲的体裁常识,包括它们的发展过程、具体分类、文体特点、文学流派等;各类诗歌的代表作家及其作品,包括作家所处的时代、生平经历、文学主张、文学风格、主要作品及其特点等;古诗中常见的形象和塑造形象的方法知识;了解一点古代诗歌涉及的语法知识(如倒装句,由几个名词或名词短语组成的特殊句式,互文句等),熟记一些诗歌语言风格方面的术语;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知识(如描写和抒情两种表达方式,常见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与效果,诗歌的结构技巧和常用的表现手法);等等。

最后,考生要善于借鉴近三年高考古诗鉴赏试题,树立文本意识和得分点意识,逐步形成对知识进行迁移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根据高考试题的常见设问方式,掌握解题方法,熟悉答题步骤。

在备考时,要掌握不同题型的解题方法,形成个人良好的答题习惯。

古代诗歌鉴赏,要求“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这两个考点在命题中往往有所侧重。

在做题时,考生要联系背景,领会主旨,把握意境。

所以,考生应注意两点:一是古代诗歌中体现出来的“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和人文观,特别要注意古人情感世界与自然世界的和谐关系;二是诗歌艺术表达情感的方式和基本技巧,特别应注意古代诗歌中情与景的辩证关系和含蓄委婉、深沉内敛的艺术特点。

常见的考查方式有“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诗歌采用了多种艺术表现方法,请举出两例并结合作品赏析。

”“请赏析某一诗句中的某字(二字)的巧妙之处”等。

答题的模式一般是:①写出诗中相应诗句运用了何种方法;②结合诗句,围绕诗中运用的技巧分析;③运用此种技巧的效果,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典型例题一)绝句二首(其一)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