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的“另类”解读
不同学科对于城市化的定义
不同学科对于城市化的定义那么到底什么是城市化?二十世纪著名的城市学家之一路易·沃斯曾经有一句话,“城市的发展和世界的城市化是现代时期最令人难忘的事实之一”,那么也就是说城市化是现代化历史当中的一个进程。
关于城市化的定义,很多学科有不同的定义,比如经济学就比较强调农村经济向城市经济的转化,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的转变。
那么人口学强调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人口学在衡量城市化的时候会说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是多少。
那么人类学,或者是社会学,以社会规范为中心,因为城市化是人类生活方式的转变过程,是由乡村生活方式转为城市生活方式的过程。
而历史学则认为城市化是人类从区域文明向世界闻名过渡中的社会经济现象,或者说由农业文明过渡到工业文明。
城市化与工业化、市场化、现代化的关系这是不同学科对于城市化的定义,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一直以来,城市化都被认为是与工业化、市场化紧密相连的,是西方现代化的一个重要途径。
那么从西方的历史发展来看,大规模的城市化现象毫无疑问发端于工业文明,恩格斯曾经有一段话,非常好的概括了工业化和城市化之间的关系,他说,“大工业需要许多工人在一个建筑物里共同劳动;这些工人必须住在近处,甚至在不大的工厂近旁,他们也会形成一个完整的村镇。
他们都有一定的需要。
为了满足这些需要还要有其他的人,如裁缝、鞋匠、面包师、泥瓦匠、木匠都搬到这里来了。
……于是村镇就变成了小城市,而小城市又变成了大城市。
”这一段话很好理解,工业化和城市化到底是什么样一个关系,他也告诉我们,就是说城市化其实是工业化带来的一个自然而然的结果,先有工业才需要人群的聚集,然后才会慢慢形成城市,这是西方城市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
那么在西方,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这是三位一体的一个历史过程,差不多从十八世纪中叶到二十世纪中叶,在接近两百年的时间里,多数西方发达国家实现了城市化,也就是说多数人口形成了聚集居住的这样一个格局。
那么二十世纪中叶,一些西方国家的城市人口占全部人口的比例超过了七成,有一些国家像英国甚至达到了八成以上,87%左右。
第4章 城市化原理PPT课件
观在农村的地域扩散过程,是抽象的、精神 上的过程。
第一节 城市化定义
二、城市化地域空间过程
正统城市化类型 既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
地域集中,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又有城市 文化的地域扩散,它们之间协调发展。
假城市化和过度城市化 只有人口和非农业
活动的地域集中,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而 没有或很少有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
自然灾害
农村推力
农村资源减少 农业生产成本增加 剩余劳动力增加,就业机会减少
城市拉力
收入和生活水平较高 就业机会 服务水平
生活贫困,收入增长缓慢
受教育机会
社会保障缺乏
社会保障制度
第二节 城市化的机制
四、城市化的政治经济学解释
代表人物:英国的哈维(D.Harvey)、 美国的卡斯特尔斯(M.Castells)
郊区城市化或逆城市化 只有城市文化的地
域扩散,而没有或很少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 地域集中。
第一节 城市化定义
乡村城镇化——我国的另一种情况
在经济较发达的农村,由于职业变 化和经济来源改变,农业剩余劳动力 就地转向非农业活动,生活方式逐步 向城市型转化,并享受城市型公共设 施(交通、供水、供电、排水等)和 社会文化娱乐设施的变化过程。
②城市化水平随经济增长呈拉平的“S” 型曲线提高。
③城市化水平达到50%,基本实现了城 市化;75%,人口城市化已完成。
④一个国家的工业化水平往往与这个国 家最大城市的规模和实力相对应。
⑤工业与城市布局存在空间匹配关系。
工业布局与城市布局的匹配关系
工业布局形态 工业点 工业区 工业枢纽 工业地区 工业地带
第四章 城市化原理
关于城镇化的认识和思考
关于“城镇化”的认识和思考1.“城镇化”不是“城市化”。
“城市化”是西方在一定经济发展形势下提出的观点,叫urbanization,也译作“都市化”,可以理解为发展大城市的意思,我国很多城市都先后提出过类似“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口号。
但是,拉美地区城市化最主要的失误就是“大城市化”、“超大城市化”。
1950年-1980年,拉美经历了一个城市化加速期,城市化率由41.6%提高到65.6%,100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由7个增加到48个,有10多个国家的首都分别集中了全国人口的40%-66%墨西哥城的人口由300万人增加到1500万人,圣保罗由250万人增加到1350万人,里约热内卢由290万人增加到1070万人,布宜诺斯艾利斯由530万人增加到1010万人,都成为世界级超大城市。
但是,这种城市化模式带来了大量负面后果。
“城镇化”是中国学者创造的一个新词汇,1991年,辜胜阻在《非农化与城镇化研究》中使用并拓展了“城镇化”的概念。
在后来的研究中,他力推中国的城镇化概念,并获得一批颇有见解、影响较广的研究成果。
中共第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正式采用了“城镇化”一词。
因此,“城镇化”不能理解为“城市化”,应当理解为是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及村镇发展模式。
2. “城镇化”的内涵目前并不十分明确。
与城市化的概念一样,“城镇化”概念也是至今尚无统一的概念。
李克强在《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十八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党建读物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12年11月)一文中指出:“城镇化不是简单的人口比例增加和城市面积扩张,更重要的是实现产业结构、就业方式、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等一系列由‘乡’到‘城’的重要转变。
我们要积极稳妥地接进城镇化,注重提高城镇化质量,科学规划城市群规模和面层,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分工、功能互补、集约发展。
对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与再城市化几个概念的辨析
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与再城市化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人们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中心。
城市化的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国家和地区社会组织程度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
城市化是人类进步必然要经过的过程,是人类社会结构变革中的一个重要线索,经过了城市化,标志着现代化目标的实现。
一、城市化城市化,也叫城镇化、都市化。
不同的学科从不同的角度对之有不同的解释,就目前来说,国内外学者对城市化的概念分别从人口学、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角度予以了阐述。
人口学把城市化定义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
他们所说的城市化就是人口的城市化,指的是“人口向城市地区集中、或农业人口变为非农业人口的过程”。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城市化就是农村生活方式转化为城市生活方式的过程。
经济学上从工业化的角度来定义城市化,既认为城市化就是农村经济转化为城市化大生产的过程,城市化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果。
一方面,工业化加快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提高农业生产率,工业扩张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农村的落后也会不利于城市地区的发展,从而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城市规划术语标准》第208款给城市化下的定义是:“人类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得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二、郊区城市化与逆城市化郊区城市化或称城市郊区化,简称郊区化。
这是人口、就业岗位和服务业从大城市中心向郊区迁移的分散化过程。
所谓的郊区指中心城市行政边界以外的邻接地域,主要是城市化地区核心以外的城市边缘。
郊区城市化是城市郊区乡村型社会地域组织向城市型社会地域组织演变的过程。
郊区化包括三种外迁:一是人口外迁,主要是因城市中心的巨大人口压力,以及这一压力对生活环境的不利影响而引发的。
二是工业外迁,主要原因在于市中心以外有大面积的价格低廉的土地,以及能更好地与铁路、港口、高速公路等交通设施相互配置。
城市化的一般性和特殊性
通过比较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模式和特点,可以发现它们在遵循一般性规律的同时,也呈现出各自 的特殊性。
城市化一般性政策在特殊性中的应用与调整
城市化一般性政策是为实现城市化的一般性目标而制定的 ,如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居民生活水平、优化城市结构等 。
城市化特征
城市化表现为城市人口数量和密度的 增加,城市地域的扩张,城市文明和 生活方式的扩散,以及城市经济、社 会和文化的发展。
城市化的发展历程
起步阶段
城市化开始于工业革命时期,这一阶段城市化发展缓慢,城市人 口增长主要依靠乡村人口流入。
加速阶段
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加速,城市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城市人口 迅速增长。
特殊性的城市化现象,如逆城市化、去城市化等,为 一般性城市化理论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案例,有助于完
善和丰富城市化理论。
特殊性的城市化现象揭示了城市化进程中的多样性和 复杂性,有助于深化对城市化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特殊性的城市化现象挑战了一般性城市化理论的某些 假设和前提,推动了理论的发展和创新。
不同国家城市化模式对一般性理论的借鉴与启示
社会因素
人口迁移、教育水平、医疗条件等社 会因素也会影响城市化进程,吸引人 们向城市聚集。
环境因素
城市环境质量、自然地理条件等因素 也会影响城市化进程,如气候、水资 源等。
02
城市化的特殊性
不同地区的城市化特点
亚洲国家的快速城市化
01
亚洲部分国家经历了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大量人口从农村迁移
到城市,形成了密集的城市群。
在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实践中,一般性政策需要结合 当地的具体情况和特点进行调整和应用。
初中地理城市化问题知识点梳理
初中地理城市化问题知识点梳理城市化是一个城市人口与城市规模扩大的过程,伴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人们的生活方式、经济结构、社会关系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改变。
初中地理课程中,探索城市化问题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本文将对初中地理课程中关于城市化问题的知识点进行梳理,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城市化问题的理解。
一、城市化的定义与特征城市化是城市人口与城市规模扩大的过程。
城市化是人口的农村向城市的转移过程,也是城市功能的增强过程。
城市化包括人口城市化和土地城市化两个方面。
人口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过程,人口向城市转移主要是因为城市经济的发展使工业、商业等部门对劳动力的需求增加,同时城市的生活条件、社会福利和文化水平等相对农村更为优越。
与此同时,在城市中,人们可以更方便地获得就业机会、教育资源等。
土地城市化是指土地从农村向城市转变的过程,包括农田转化成城市建设用地、农村地区变为城市郊区、农田和农村自然环境受到的影响等。
土地城市化带来了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用地的增加、农田资源的减少等问题。
城市化的特征主要有:1. 人口集中:城市化使得人口向城市聚集,城市成为人口相对密集的地区。
2. 经济发展: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城市成为经济发展的中心。
3. 城市功能增强:城市化使城市的功能越来越多样化,不仅有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功能,还有教育、文化、娱乐等方面的功能。
4. 城市用地增加:城市化导致城市用地不断扩大,包括城市建设用地、交通用地、绿地等。
二、城市化的原因与影响城市化的原因可以从经济、社会和自然环境等方面来进行分析。
1.经济因素:城市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吸引了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
农民在城市中从事工商业活动后,收入相对较高,生活条件也得到了提高。
城市经济的发展也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城市化有利于实现城市经济的发展。
2.社会因素:城市相对农村更有完善的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人们的生活水平可以得到提升。
城市也提供了更多的交际机会,人们可以更广泛地接触到文化和知识,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第四章 城市化原理
工业布局与城市布局的匹配关系
工业布局形态
工业点
城市布局形态
城镇
工业区
工业枢纽
中小城市
中心城市
工业地区
工业地带
产性服务不断提出新要求。
跨国公司成为二战后世界经济格局中的显著 特点。
(2)城市居民对消费性服务业提出更高的 要求。
第三产业的发展是未来城 市发展的主要动力。
出现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如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
发 展 中 国 家 的 城 乡 移 民
3、郊区城市化或逆城市化 只有城市文化的 地域扩散,而没有或很少有人口和非农业活 动的地域集中。 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如美国
发 达 国 家 的 逆 城 市 化 现 象
第一节 城市化定义
乡村城镇化——我国的另一种情况
第二节 城市化的机制
一、城市兴起和成长的一般前提
(一)第一前提——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二)第二前提——剩余农业劳动力
二、经济增长与城市化
经济学人士认为,城市化的原动力就是资本的积 累和循环,整个城市化过程就是资本扩大再生产 过程在城市地域上的体现。 社会学人士认为,城市化的动力除经济原因外, 人类精神、个性解放、政治状态等非经济原因 也都是城市化的动力。 城市地理学,在分析城市化动力时,首先注意 问题的空间性 ,从地域秩序入手分析 。
(2)城市的形态不断的扩大,城市的分布由相对的孤立转变 为联系紧密的人们的城市生活方式逐步扩大的过程
第一节 城市化定义
(三)弗里德曼的解释
美国学者弗里德曼(J.Friedmann)将城 市化过程区分为城市化Ⅰ和城市化Ⅱ。
城市化Ⅰ:人口和非农业活动在规模不同
的城市环境中的地域集中过程、非城市型景 观转化为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过程,是可 见的物化了的或实体性的过程。
高中地理城市化现象解析
高中地理城市化现象解析城市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地区向城市地区流动的过程,同时也包括城市面积和城市功能的扩大以及人员聚集在城市地区的现象。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城市化现象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并呈现不同的特点。
本文将对高中地理城市化现象进行解析,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和带来的影响。
一、城市化现象的特点城市化现象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人口的大规模流动:城市化过程中,人口从农村地区集中向城市地区迁移,形成了人口大规模流动的现象。
这种人口流动使得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2. 城市面积的扩大:城市化过程中,城市的面积不断扩大。
原有城市内部的完善建设,以及周边农田逐渐被城市用地所代替,导致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土地资源的消耗。
3. 城市功能的多样化:城市化使得城市的功能不再仅限于经济中心,还包括文化、教育、政治、科技等方面的发展。
城市成为了人们生活和工作的中心。
二、城市化现象的原因城市化现象的产生有多种原因,主要包括:1. 经济发展需求:城市作为经济中心,拥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资源,吸引了大量农民工和其他人口前往城市谋求更好的生计。
2. 农业问题:农业生产的技术增长和农民收入的提高,使得农村地区的劳动力相对剩余,无法全部用于农业生产,而选择到城市中从事其他行业。
3. 教育和医疗条件:城市的教育和医疗资源相对农村更加完善,吸引了大量农民前往城市接受更好的教育和医疗条件。
4. 工业化进程:工业发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和产业工人,吸引了农民工到城市就业。
同时,城市也为工业化提供了更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交通条件。
三、城市化现象的影响城市化现象带来了诸多影响,包括:1. 经济发展:城市化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城市成为了经济中心,集聚了大量的产业和人才,推动了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
2. 社会结构的变化:城市化使得农村地区的人口流失,导致农村社会结构的变化。
农业产业和乡村经济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
3. 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城市化过程中,城市面积的扩大和人口的增多使得城市对资源的需求增加,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的问题。
社会学中的城市化分析
社会学中的城市化分析随着人类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城市成为了人类社会中最具特征性的现象之一。
而社会学家们也在通过对城市化的研究,深入理解其中的笼罩着复杂社会现象的本质。
本文将从社会学角度探讨城市化的相关问题。
一、城市化的概念和历史背景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并由此导致城市地区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
自19世纪中期以来,随着全球化和工业化的不断发展,城市化逐渐成为全球范围内的重要社会趋势。
历史上,城市化是一个漫长而矛盾的进程。
在古代,城市通常是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的中心,从而吸引了大量人口。
但是,城市本身也存在着极大的问题,如疾病、贫穷、污染等。
而随着现代城市的诞生,城市的规模和重要性不断增长,城市化的速度也在逐年加快。
二、城市化对社会的影响城市化对社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包括其对经济、社会和文化等领域的影响。
首先,城市化会对经济产生深远影响。
城市往往是经济活动的中心,种类繁多的商业和服务业对于城市的发展很有益处。
此外,城市也提供了聚集劳动力和财富的平台,从而促进了经济发展。
其次,城市化对社会影响也很大。
由于城市化导致了人口集中,因此城市成为了各种社会群体(如不同性别、年龄、文化、民族、宗教等)聚集和融合的地方。
这样不仅促进了社会交流与合作,而且也可有助于减少社会斗争,并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选择。
最后,在文化方面,城市化使得文化的交流和创新变得更加容易。
城市中不同的文化、习俗和价值观可以互相碰撞和混合,从而产生了新的文化和美学形式。
并且,城市中的艺术、文化和传媒等领域也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文化享受和创造的机会。
三、城市化的问题与挑战虽然城市化带来了很多好处,但其也带来了一系列挑战和问题。
这些问题主要包括城市贫困、居民健康、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等方面。
城市贫困是城市化的固有问题之一。
由于城市中的财富和机会往往被少数人掌握,因此城市中存在着大量贫困人口,这些人通常难以融入城市社会,并且生活环境和条件都很差。
高三地理必修知识点:城市化现象和城市规划
高三地理必修知识点:城市化现象和城市规划城市化现象和城市规划是高三地理必修课程中的重要知识点。
城市化现象是指人口、经济、社会和文化等要素从农村地区向城市地区的转移和集中的过程。
城市规划是指对城市发展的总体布局和具体建设进行有计划的组织和指导。
下面将对城市化现象和城市规划进行详细的解析。
一、城市化现象1.1 城市化的定义和标志城市化是指人口、经济、社会和文化等要素从农村地区向城市地区的转移和集中的过程。
城市化的主要标志包括人口城市化、经济城市化和土地城市化。
1.2 城市化的原因城市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发展、工业化进程、服务业发展等都是推动城市化的主要因素。
2.自然环境因素:地理位置、气候条件、水资源等自然环境因素也对城市化产生影响。
3.政策因素:政府的城市化政策、土地政策、户籍政策等都会对城市化产生重要影响。
1.3 城市化的影响城市化对经济、社会、环境和文化等方面都产生重要影响:1.经济影响:城市化可以促进经济增长、提高生产效率、创造就业机会等。
2.社会影响:城市化可以改善生活质量、提高教育水平、促进社会流动等。
3.环境影响:城市化会导致土地利用变化、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
4.文化影响:城市化会促进文化交流、多样化和创新。
二、城市规划2.1 城市规划的定义和目的城市规划是指对城市发展的总体布局和具体建设进行有计划的组织和指导。
城市规划的目的是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2.2 城市规划的内容城市规划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总体布局:对城市的整体布局进行规划,包括城市中心、居住区、工业区、商业区等功能区域的规划。
2.交通规划:对城市的交通系统进行规划,包括道路、铁路、公共交通等交通方式的规划。
3.土地利用规划:对城市土地进行合理利用和规划,包括居住用地、工业用地、商业用地等不同用途的土地规划。
4.环境保护规划:对城市环境进行保护和规划,包括空气质量、水质、绿化等环境问题的规划。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12、由图可知,当前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 所处的阶段分别是( C )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① 13、出现逆城市化现象的阶段是 A、① B、② C、③ ( C ) D、②③
居住环境较好、 交通等基础设施改善
逆城市化现象:大城市郊区的别墅群
城市化的不同阶段
卫星城
人口、 资金、 产业
读下表回答8—9题: 1970年城市人口占总 人口比重(%) 9 41 89 74 1992年城市人口占总人口 比重(%) 13 74 89 76
① ② ③ ④
8、近20年中,上述四国城市化发展最快的是( B ) A、① B、② C、③ D、④ 9、①国与②③④三国相比城市化水平较低,说明( B ) A、①国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B、①国农村劳动力比重比②③④三国大 C、①国第二、三产业比②③④三国发达 D、①国人口增长率比②③④三国低
乡 村
乡镇
城市
城市
卫星城
乡 村
卫星城
更高层次的城市化
1950年世界十大人口最多城市
城市
人口(万)
1230
870 670 550 530 500 490 480
1.纽约(美国)
2.伦敦(英国) 3. 东京(日本) 4 .巴黎(法国) 5 .上海(中国) 6 .布宜诺斯艾利斯(阿根廷) 7 .芝加哥(美国) 8 .莫斯科(前苏联)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城市化进入了 新的时期,城市化步伐大大加快.
城市与城镇数量迅速增加 小城镇数量迅速增加 城镇人口数量迅速增长,城市化率持 续攀升。
现阶段中国城市化的特点 城市化速度
快,呈加速发展的态势
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发展 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转移 内地向沿海、山区向平原、经济欠发达地区向经 济发达地区、农村向城市,70%流入大中城市 基础建设不断完善,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城市生态环境得到初步改善,但仍不容乐观 基本协调,但问题仍有不少。劳动力就业问题是 城市化过程中必须的一个首要问题。
什么是城市化?
什么是城市化?在当今时代,城市化是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
然而,很多人对城市化的概念和含义并不十分清楚。
那么,什么是城市化呢?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城市化进行剖析。
一、城市化的概念城市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移动的过程,也就是农村城市化。
另外,城市化也包含了城市的发展和壮大。
随着城市化的进行,城市的规模将不断增加,其所带来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影响也将越来越深远。
二、城市化的原因1. 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工业和商业将会得到迅速发展,从而提高了城市的吸引力。
对于许多农村地区来说,城市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好的生活条件。
2. 人口增长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资源分配不均造成一些地区的人口压力过大。
人们将会向其他地区迁移,城市成为了吸引人口的主要地方。
这也会导致农村地区的人口减少,从而加速城市化的发展。
3. 政策推动政策推动是城市化的另一个原因。
在一些国家,政府通过控制城市和农村人口的流动,促进城市化的发展。
政府通过优惠政策,例如给予城市居民更多的福利和机会,鼓励人们向城市聚集。
三、城市化的优缺点1. 优点城市化可以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通过将人们组织在一起,城市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并吸引更多的资本投入。
这将推动产业的发展,为国家的经济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2. 缺点城市化也会带来很多问题。
城市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人口的过多拥挤。
大量的人口将会导致城市资源的紧张和环境问题的加重。
另外,城市化也会带来社会问题,例如社会犯罪率的增加和社会道德问题的上升。
这也是城市化所面临的挑战之一。
四、如何应对城市化1. 拓展城市规划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城市规划变得十分重要。
城市规划要考虑到城市的长远发展,包括:交通、建筑和架构等。
城市规划要更加注重环保,合理分配资源。
2. 推广先进科技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城市化的问题将会得到更好的解决。
新科技可以为城市提供更好的生活方式和更好的环保,同时也可以减少城市所遇到的种种问题。
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与再城市化
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与再城市化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人们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中心。
城市化的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国家和地区社会组织程度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
城市化是人类进步必然要经过的过程,是人类社会结构变革中的一个重要线索,经过了城市化,标志着现代化目标的实现。
一、城市化城市化,也叫城镇化、都市化。
不同的学科从不同的角度对之有不同的解释,就目前来说,国内外学者对城市化的概念分别从人口学、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角度予以了阐述。
人口学把城市化定义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
他们所说的城市化就是人口的城市化,指的是“人口向城市地区集中、或农业人口变为非农业人口的过程”。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城市化就是农村生活方式转化为城市生活方式的过程。
经济学上从工业化的角度来定义城市化,既认为城市化就是农村经济转化为城市化大生产的过程,城市化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果。
一方面,工业化加快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提高农业生产率,工业扩张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农村的落后也会不利于城市地区的发展,从而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城市规划术语标准》第208款给城市化下的定义是:“人类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得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二、郊区城市化与逆城市化郊区城市化或称城市郊区化,简称郊区化。
这是人口、就业岗位和服务业从大城市中心向郊区迁移的分散化过程。
所谓的郊区指中心城市行政边界以外的邻接地域,主要是城市化地区核心以外的城市边缘。
郊区城市化是城市郊区乡村型社会地域组织向城市型社会地域组织演变的过程。
郊区化包括三种外迁:一是人口外迁,主要是因城市中心的巨大人口压力,以及这一压力对生活环境的不利影响而引发的。
二是工业外迁,主要原因在于市中心以外有大面积的价格低廉的土地,以及能更好地与铁路、港口、高速公路等交通设施相互配置。
人教版必修二城市化课件
解决城市化问题的对策
加强环保意识教育
加强对城市居民的环保意识教 育,提高城市居民的环保素质,
促进城市环境的改善。
推广绿色出行方式
鼓励城市居民采用步行、自行 车等绿色出行方式,减少对机 动车的依赖,降低交通拥堵和 空气污染。
建设公共租赁住房
负面影响。
05
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与对 策
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
城市环境污染 交通拥堵 住房紧张 就业困难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密度增大,生活垃圾、工业 废水等污染物的排放不断增加,导致城市环境受到严重污染。
城市人口增加导致城市交通需求量增大,交通拥堵成为城市交 通的一大难题。
城市人口增加导致住房需求量增大,城市住房紧张问题日益突出。
02
03
04
生态破坏
城市化过程中,大量的土地被 占用,自然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生物多样性减少。
环境污染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导致环境污 染问题日益严重,包括空气污 染、水污染、噪音污染等。
资源消耗
城市化过程中,大量资源被消 耗,包括水资源、能源、森林 等,加剧了资源紧缺的问题。
气候变化
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温室 气体排放,对气候变化产生了
城市化程度适中。
高级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市转 移的速度较快,城市规模较大,
城市化程度较高。
02
城市化的发展历程
世界城市化的发展
01
02
03
城市化起步
世界城市化始于工业革命, 以英国等欧洲国家最为突 出。
线性增长阶段
20世纪初至70年代,城市 化以线性方式增长,特别 是美国、德国等国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ns t il ut ion l机构
城市化的“另类”解读
众所周知,城市化是工业革命的产物,是随着机器大生产而出现的一种社会变迁。
关于“城市化”的内涵,国内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不同学科有不同的界定。
如人口学认为,城市化是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的过程:地理学则把城市化定义为农村地域向城市地域转变的过程:社会学却把城市化概括为农村生活方式转化为城市生活方式的过程:经济学则认为城市化是非农产业比重不断提高的过程等。
不难看出,这些定义在一定程度上,都体现了城市化的某些特征,但并没有概括出城市化的本质特征。
要健康地推进城市化,离不开科学的理论指导,特别是在我国当前的时空背景下,为更直观地理解城市化的要义,不妨从城市化的本源含义出发,对城市化的内涵作一“另类”解读。
在古汉语中,“城”和“市”最初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城”与“市”的有机结合变身为“城市”,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历史过程。
“城”是指人们在聚落上构筑的防御性设施及拥有这种设施的聚落。
<墨子七患>日:“城者,所以自守也”;《说文>云:“城,以盛民也,从土成,成亦声”等等。
由此可见,早期的“城”是一种用于“守民”、“自守”的防御性城堡。
而“市”则属于经济范畴,是指聚集货物进行买卖交易和集中做买卖交易的场所。
《说文》云:“市者,买卖所之也”:《孟子公孙丑下>亦云:“古之为市也,以其所有,易其所无者。
”这说明,“市”的本义是指买卖交易和买卖交换的场所,没有交易就根本谈不上“市”的产生。
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和社会分工的发展,商品交换成为城堡中居民必不可少的内容,交换物品的“市”从郊市逐渐向“城”里靠拢,并在城内得到了发展。
同时,商品交易活动的经常化,也客观上要求给商品交易活动提供一个安全、便、固定的市场环境。
这样,“城”与“市”便渐趋融合,并逐渐发展为有机统一的复合体——城市。
圄
文/柳博隽
唯有在“城”与
“化”之间构架起
“市”的机制,中
国的城市化或可
有望走出高成本
的死局,下成一
盘既拉动经济增
长、又化解社会
矛盾的活棋
浙江经济ZH EJ IA N G E C O N O M Y
25June2013
从中也可以看出,“市”其实是“城市”得以发展的原动
力——正是具有交易功能的“市”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空间
的扩张、人口规模的扩大以及经济功能的衍生等等;也正
是基于机器大生产的社会大分工和商品大流通,使城市发
展进入了快车道一无论是在城市数量,还是在城市规
模,抑或是城市功能的完善上,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
推进一“城市化”应运而生。
从字源构成看,“城市化”是由“城”、“市”、“化”三个单
字组成。
其中,“城“从“土”,即土地,表示空间的土地城市
化:“化”从“人”,即人口,表示人口城市化:在“城”与“化”
之间,“市”是不可或缺的桥梁—一正是通过“市”的交易功
能,土地城市化与人口城市化联动发展、同步推进。
纵观
各个国家的城市化发展进程,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但在我国,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高度集中的计划经
济体制,人为地抑制了“市”的作用,割断了“城”与“化”之
间的自然联系。
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城乡二元体制根深蒂
固,“市”的交易和流通机制未能建立,其融合、渗透、转化
作为“城”的土地、与作为“化”的人口之间的酵母和媒介的
作用,也就无从发挥了——方面,农村人口进“城”,不能
将其名下的土地,通过市场交易进行价值显化,进而携带
进“城”;另一方面,土地城市化突飞猛进。
也不能通过“市”
的桥梁作用,有效推进人口的城市化进程。
一言以蔽之,
正是“市”的缺失,“城”与“化”犹如两张皮,井水不犯河水,
各行其是,城市化始终无法切入健康发展的轨道。
这大约
正是土地城市化大大快于人口城市化的根源所在。
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铁律,“城、市、化”更是
一个有机联动的整体。
在城市化进入高成本的时代,城市
化要能”化”得起来,且“化”得到位一即真正实现农村人
口的城市化,就必须在“城”与“化”之间构架起“市”的机
制。
唯此,中国的城市化或可有望走出高成本的死局,下
成一盘既拉动经济增长、又化解+-I-会矛盾的活棋。
固
(供稿: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