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1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第1课时》的教学设计 3篇
![《第1课时》的教学设计 3篇](https://img.taocdn.com/s3/m/672dfde5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b0d1257.png)
《第1课时》的教学设计1教学目的:1、学习运用情节结构分析小说,并理解文中有详有略的写作特点。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3、学习虚词的用法,识别偏正短语4、了解课文所表达的对劳动人民的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1、教学重点应放在叙事的详略上,至于人物性格特点只要稍作了解。
2、本文开头和结尾是学习的难点,二者对表达中心又很有作用,可引导学生分析3、教法:用讲读、研讨法突出重点。
4、教学时数:三教时第一教时一、导入:上学期我们学过鲁迅先生写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是鲁迅回忆童年时代生活的文章,内容基本上是真人真事。
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篇他写的文章《社戏》。
(解题)社戏:“社”原指土地庙。
从前,在绍兴“社”是一种区域名称,“社戏”就是村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
《社戏》虽然也是写童年生活,不过这是一篇小说,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的艺术创作,因此,文中的“我”(迅哥儿)以及其他一些人物都是作者塑造出来的。
二.预习课文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见预习提示)2.根据课后练习一所提示的内容,快读课文。
再按课文叙述的先后重新编排顺序。
3.讨论课文段落层次。
(1)课题为《社戏》,由此可见小说的中心情节是“看社戏”。
提问:围绕这一中心事件写了哪些事?(2)除了看社戏以外,前前后后还写了哪些活动?开头写: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
结尾写:六一公公送豆小结: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时间、地点的转移,因此小说可以分成三部分。
三.布置作业:编写阅读提纲《第1课时》的教学设计2教学内容:人教版《语文》第八组第二篇课文。
学习目标:1、认识予、圣、诞等10个生字。
会写予、担、宽等12个字。
能正确读写给予、试探、心意等20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金吉娅的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的特点,感受富有爱心给人们带来的真情和快乐。
学情分析:这是本册教材的最后一组课文,学生通过近两学年的学习与积累,在字词学习与课文阅读理解等方面都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cfd62f44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3a.png)
(一)教学重点
1.分子和原子的定义、性质和表示方法。
2.分子和原子的质量关系,阿伏伽德罗常数的概念及应用。
3.运用分子和原子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二)教学难点
1.分子和原子概念的深入理解,尤其是它们在物质组成和变化中的作用。
2.分子和原子质量关系的计算,以及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应用。
3.学生对微观概念的理解,将分子和原子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现象相结合。
教学设想:
1.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分子和原子的概念。通过实验观察、问题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从微观角度理解物质的组成和性质。
-设计实验:观察水的沸腾、酒精的挥发等,让学生认识到分子和原子在物质变化中的作用。
-问题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分子和原子之间的关系,如何表示分子和原子等。
4.能够运用分子和原子的概念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蒸发、沸腾、氧化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
2.运用比较、归纳、推理等方法,使学生从微观角度理解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提高学生合作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
4.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化学世界。
e.运用分子和原子的概念,解释为什么湿衣服在阳光下容易晾干。
2.实践作业: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观察并记录以下现象,体会分子和原子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a.观察并描述冰融化成水的过程,分析分子和原子在这一过程中的变化。
b.举例说明分子和原子在烹饪、清洁等日常活动中的应用。
3.研究性学习: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与分子和原子相关的研究课题,如“分子和原子在环保领域的应用”,进行资料查阅、讨论交流,并撰写研究报告。
桃园中学优秀教与学课题1《金刚石、石墨、C60》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桃园中学优秀教与学课题1《金刚石、石墨、C60》教学设计(第一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601cb63c650e52ea5518987b.png)
3
桃园中学优秀教与学
“铅”笔芯连接导线,灯泡亮。 5.观看电车投影
感悟:石墨物理性质 深灰 最软、 滑 导电 铅笔芯、 润滑剂 (开锁) 石墨电极
三、理解: 不同元素可组成不同物质,同种元素也可组成不同的物质
【引疑】 1. 石墨和金刚石是化学元素碳家族里的哥儿俩, 都由都由什么元素组成? 石墨又黑又软,金刚石却晶莹透明、坚硬无比。哥儿俩被称作“软弟弟” 和“硬大哥” ,脾性真有天壤之别。这是什么原因呢? 2.由蜡烛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可推测出蜡烛肯定含有碳元素、氢 元素。请你设计一个方案,证明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以金 刚石为例,用文字简述。) 3.播放燃烧的金刚石录像。 【质疑】 1.为什么金刚石和石墨均有碳元素组成,但两者的物理性质有这么大差 异呢?同胞兄弟金刚石和石墨,一个被称为无坚不摧,美丽战神的“硬
1
桃园中学优秀教与学 2.B
知识 铺垫
1.单质的定义? 2. 蜡烛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由此可以推测出蜡烛肯定含有哪些化 学元素? 3.金属导电的原因是什么? 4.铅的密度 11.34g/cm3, ,石墨密度 2.62 g/cm3 ,铁的密度是 7.8g/cm3
2
桃园中学优秀教与学
今天我们要学习碳氏同胞兄弟, 一个钢筋铁骨, 是自然界最硬的物质, 所向披扉,无坚不摧久经磨砺,形象灿烂夺目,价值连城。另一个天生软 弱,遇事滑腻,形象深灰,暗淡无光,但能导电。
8
感悟 应用
桃园中学优秀教与学
( ) A.碳膜片属于单质 B.碳膜片与 C60 是同一种物质 C.碳膜片属于人工合成的化合物 D.碳膜片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的产物和碳在氧气中 完全燃烧的产物不同 4.下图是金刚石、石墨、C60、碳纳米管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第二单元课题1空气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第二单元课题1空气第一课时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f5358987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b1.png)
5.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空气污染的危害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绿色环保意识。
6.课后作业:布置与空气污染相关的思考题和实践任务,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研究性学习要充分调查和收集资料,PPT制作要美观,分享时要表达清晰。
-观察日记要真实反映观察结果,文字描述要生动、具体。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设计:以生活中的实例导入新课,展示不同地区的空气质量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思考空气质量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教学实施: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关注空气质量,例如:“同学们,你们知道空气质量对我们生活有什么影响吗?”“我们如何改善空气质量?”
3.教学目的:激发学生对空气质量问题的关注,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
1.教学内容:讲解空气的组成,介绍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分析空气中主要气体成分的作用及对人体和环境的影响。
2.教学实施:运用PPT、实物模型等教学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空气成分及其性质。结合课本内容,详细讲解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气体成分的特点。
3.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空气组成的知识,理解气体成分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分析氧气和二氧化碳在空气中的含量变化对环境的影响。
-讨论空气污染的成因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并提出至少三种防治措施。
2.实践任务:
-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验证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要求记录实验过程、现象和结论。
-收集家庭或学校周边的空气样本,进行简单的空气质量检测,比如PM2.5检测,并记录检测结果。
-调查生活中常见的空气污染源,分析其污染途径和对环境的影响,撰写一份调查报告。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题1空气(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题1空气(第一课时)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6845ac45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34.png)
同时,学生们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正在逐步形成,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环境问题,培养其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价值观。在此基础上,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化学学习真正服务于生活、社会和可持续发展。
a.空气质量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b.如何判断空气质量的好坏。
c.日常生活中如何改善空气质量,提高生活品质。
5.结合所学知识,与家人或朋友进行一次关于环保的讨论,了解他们对空气污染和环保的认识,并记录下你们的讨论过程和心得体会。
作业要求:
1.请同学们认真对待作业,按时完成。
2.作业中要求书面报告、实验报告和科普文章,注意文字表述清晰,逻辑性强。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
3.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4.设计课堂提问和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形成知识体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关爱,提高环保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对空气的概念和组成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他们对空气的探究充满好奇,但可能对空气中各成分的认识尚不清晰,对空气污染的认识也较为肤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他们通过实验探究和小组讨论,深入理解空气的组成、重要性以及空气污染的防治。
《第1课时》的教学设计 4篇
![《第1课时》的教学设计 4篇](https://img.taocdn.com/s3/m/809cb5e6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1e.png)
《第1课时》的教学设计4[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认识3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正确读写“目前、上腭、哺乳、退化、垂直、经验、胎生、特征、寿命”等词语。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了解鲸的特点、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惯等方面的知识,激发学生探索动物世界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
4.让学生认识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
[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鲸的特点、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惯等方面的知识,激发学生探索动物世界的兴趣。
2.教学难点:认识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
[教学准备]收集有关鲸的文字、图片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1.(出示鲸的图片)你认识它吗?对它你了解些什么?2.学生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和预习所得谈对鲸的了解,可带上图片资料展示。
教师:看来同学们对鲸的了解真不少,想了解更多的关于鲸的知识吗?让我们走进课文吧!(出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抓住要点1.自读课文,同桌合作学习生字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
2.注意读准“捕”“哺”的声母“b”,读准“腭”的`发音;注意“肺”字右部不要写成“市”。
3.指名学生读课文,检查是否能正确、流利地朗读。
师生评议。
4.课文对鲸做了深入细致的介绍,每个自然段介绍了鲸的一个特点,语言简练、准确。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看看本文介绍了鲸的哪些特点?可以勾画出中心句,没有中心句的可用短语或简洁的句子列出提纲。
(1)学生自读思考,并批注。
(2)同桌交流,相互启发。
(3)集体交流。
归纳:形体特点、进化过程、种类、生活习性。
三、作业1.抄写生字,生词。
2.熟练地朗读课文。
3.收集有关鲸的资料。
9.鲸形体特点进化过程种类生活习性《第1课时》的教学设计5教学目标:1、认识20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4个,正确读写“启示、剧烈、小心翼翼、操纵、跳跃、挣扎、距离、纽约、抉择、实践、获得”等词语,《钓鱼的启示》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语文第一课时教案设计
![语文第一课时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b3a5b5d7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586b971.png)
语文第一课时教案设计标题:语文第一课时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 使学生了解语文学科的重要性和学习语文的目的。
2. 让学生熟悉课堂规则和学习方法。
3. 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学习语文学科的特点和目标。
2. 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课堂规则。
教学准备:1. 教材:教科书、练习册。
2. 多媒体设备和PPT。
3. 黑板、粉笔、教学卡片等。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 (5分钟)1. 让学生欢迎并介绍自己。
2. 通过一些问题引入主题:- 你们对语文学科有什么了解?- 你们认为学习语文的目的是什么?Step 2: 学习语文学科的特点和目标 (10分钟)1. 根据学生的回答,介绍语文的定义和重要性。
2. 使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一些与语文相关的图片、文章、诗歌等,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
3. 提问学生,让他们讨论如何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Step 3: 建立课堂规则和学习习惯 (15分钟)1. 分发学习用品清单(笔、笔记本等)并讨论如何保护和使用它们。
2. 介绍课堂规则,如不说脏话、不打扰他人等,并与学生一起制定班级规则。
3. 讨论课堂秩序和合作,鼓励学生提出建议。
Step 4: 实践听说能力 (15分钟)1. 分组活动:给学生发放一些图片或卡片,并让他们用语言描述或简短对话来表达图片中的内容。
2. 鼓励学生用全新的词语和句型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给予积极的反馈和指导。
Step 5: 总结和评价 (5分钟)1. 让学生总结并回顾今天的教学内容。
2. 跟学生一起评价他们在课堂上的表现,并鼓励他们提出对今后教学的期望和建议。
扩展活动:1. 布置任务:让学生在家中写一篇关于自己对语文学科的理解和目标的短文,并鼓励他们使用课堂上学到的词汇和句型。
2. 寻找与语文相关的广播、视频、电影等资源并分享给全班。
备注:- 教案的时间安排仅供参考,可以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 注意教学过程中的互动和合作,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活动。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课题1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课题1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b9f5b6b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e4.png)
3.结合实验探究过程,撰写一篇关于溶液形成过程的实验报告。报告应包括实验目的、原理、步骤、观察现象和结论等内容。通过这个作业,培养同学们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请同学们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溶液在工农业生产中有哪些应用?它们是如何发挥作用的?这个问题旨在引导同学们关注溶液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提高科学素养。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学生可能对实验操作和观察现象具有较高的兴趣,但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可能会有所抵触。因此,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兴趣点和难点,通过生动的实例、形象的解释和引导性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溶液的形成过程,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
此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个体差异,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指导,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提高他们的表达与沟通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总之,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情况,因材施教,使学生在本节课中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师:请大家课后完成这些作业,进一步巩固溶液知识。如果有疑问,欢迎随时向我请教。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关于溶液的形成、特点和应用的知识,确保学生能够将所学内容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体系,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同学们结合课堂所学,列举生活中的三种溶液实例,并简要说明其组成和用途。通过这个作业,希望大家能够更好地将化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提高观察力和应用能力。
(6)拓展延伸:介绍溶液在工农业生产、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7)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溶液知识的记忆。
课题1金刚石石墨-C60--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1金刚石石墨-C60--第一课时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3f15d8b5ba1aa8114531d97f.png)
【导入】我们知道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不同的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同一种元素可以组成单质,那么同一种元素能否组成不同的单质呢?
【出示问题】同一种元素能不能组成不同的单质呢?如果能,请举例说明?
【引入新课】今天我们来学习三种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金刚石、石墨和C60板书课题:6.1金刚石、石墨和C60
汇报:碳原子的排列方式并不同。深入理解思考:单质生1生2:混合物化学变化,因为变化中产生了新物质
入思考的能力。
打破原有的固定思维,培养学生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和考虑问题的全面性。
活性炭、木炭、炭焦炭是我们生活中黑、这些物质常见的物质,我们在学习什么时遇见过?【出示表格】几种无定形碳的比较木炭、炭活性炭、焦炭这些物质中的黑、“炭”字都没有“石”碳而二氧化碳、字旁,
观察、描述足球形状阅读书上资料卡片
了解如今科技发展的程度,以及未来发展的趋势。
学习了三种碳单质,我们来归纳整理一下他们的性质和用途。【出示表格】总结:性质不同【出示问题】同一种元素讨论:
小组合作,完成屏幕上的表格。汇报分组讨论
对三种碳单质有一个比较上的认识。培养学生对问题深
组成的单质,为什么物理性质上有如此大的差别?【图片展示】金刚石、石墨结构图金刚石坚硬讲解:而石墨质地非常无比,软。这是因为石墨中的碳原子是成层排列的,原子间的结合力很小,金刚石中的碳原子则是交错整齐地排列成立方体结构,每个碳原4子都紧密地与其它个碳原子直接连接,构成一个牢固的结晶体。碳原子排列板书:方式不同金刚【问题研讨】石与石墨混合在一起,组成的物质是单质这是混合物?金讲解:混合物,刚石、石墨都是碳的单,质但它们是两种不同的物质。所以它们混合在一起不是单质而是混合物。那么,由金刚石向石墨转化的过程是什么变化?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8147aeb8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875a55d.png)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设计1【学习目标】1、认识坑、考等6个生字,会写著、藏等14个字。
能正确读写奇怪、著名等20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第二段并能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
4、了解童年李四光为什么对大石头产生疑问,并设置悬念,引发下几段内容的求知欲。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课题1、谈话激趣:小朋友你们有没有玩过捉迷藏?谁来说说,你都喜欢藏在什么样地方呢?为什么喜欢藏在那儿?2、介绍李四光:你们都是聪明活泼的好孩子,跟李四光一样。
(板书:李四光)李四光是谁?你们知道吗?3、导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李四光和奇怪的大石头之间的故事。
(板书:奇怪的大石头)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教师:同学们赶紧读读课文,难读的字词多读几遍,不懂的词句问问同桌!(学生读课文)大家都是认真的好孩子,把课文都预习好几遍了。
卢老师特意找了一些难读的字词来考考大家:转来转去、考察、秦岭、遗迹、研究、严严实实、躲闪、突兀、流域、砸、孤零零、成果、震惊、大坑、陨石(个别读,开小火车检查)三、学习第二段1、给合课文上的图片来认识孤零零严严实实转来转去在文中所有的效果。
2、再认读第二段,找一找其中精彩的字词,并说明原因。
3、看着图画把第一段中,捉迷藏的内容复述下来。
四、观察图片,设置悬念为下一课时做准备1、哪一位是李四光,并说明原因。
2、他在想什么?此时此刻的李四光脸上又会有什么样的表情?3、请带着这样的表情读读这么大的一块石头,是从哪儿来的呢?4、接下来的故事又会如何发展?这个问题会不会一直困扰着李四光?请小朋友课后自己学习以下内容。
五,书写指导1、认读生字。
2、观察生字,说说哪些地方容易写错。
(在写纪时,要注意右边是己不是已;旅要和旋易混,藏和卧笔顺易错,要注意区分,不要写错。
)【我的反思】听了糜老师的评课受益非浅,在此真诚地感谢糜老师。
以下我从课堂教学情况和自身原因两个方面谈谈自己从中得到的感悟。
就课堂教学情况而言,我重点地思考了三点:一、时间的把握上不够充分对于课堂时间的把握,我还欠成熟。
【新课标】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1课《学习伴我成长》教案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新课标】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1课《学习伴我成长》教案教学设计(第一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2e967997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bb.png)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1课《学习伴我成长》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课题成长离不开学习单元第一单元学科道德与法治年级三年级教材分析《学习伴我成长》是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
本课围绕“明确学习意义”这一主题,分别从两方面展开教学:“成长离不开学习”意在引导学生回顾从出生到现在的成长过程,明白成长离不开学习;通过调查访问周边成年人的学习情况,知道人的一生需要不断学习,懂得学无止境。
“处处可学习”,旨在通过对学习途径的调查、交流,了解学习途径的多样性,在体验中知道“玩”和“做”都是重要的学习途径,明白生活处处皆可学习。
第一课时的学习是成长离不开学习,目的是让学生体验学习对人成长的重要性。
同时引导学生懂得,人的一生是一个学习过程,需要不断的学。
核心素养目标政治认同: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我们的成长离不开学习,离不开父母师长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学习意识,让学生重视学习、主动学习,并初步领悟要不断学习、终身学习。
道德修养:懂得成长离不开学习,初步体会、理解学习永无止境,要不断学习,终身学习;体验学习带来的乐趣和收获,感受学习的魅力。
法治观念: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我们的成长离不开学习,离不开父母师长的教育;回忆、调查、交流懂得学习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健全人格:认识学习的途径,能够通过不同的方式获取知识。
认识到玩耍和“做”也能够学习;体验学习的乐趣,善于学习、努力学习。
责任意识:在调查、交流中懂得我们是在不断学习中成长的,萌发不断学习的愿望。
感受与体会无论大人与孩子都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并收集一句勉励自己不断学习的话写在书上。
重点知道人的成长离不开学习,每个人都是在学习中成长起来的;懂得人的成长离不开学习。
难点懂得学无止境,人应该不断的学习,初步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在成长中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明白人的一生是一个学习过程。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激趣导入新课1.素材:小学生做菜2.想一想,说一说:(1)视频中的小男孩在做什么事情?你会做吗?(2)你们会做什么饭什么菜呢?(3)把你们会做的事情介绍给大家吧!3.小结并板书课题:学习伴我成长观看视频文本学习思考问题回答问题指名回答齐读课题用播放视频《小学生做菜》导入新课,能够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核心素养目标】二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1课《假期有收获》教案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核心素养目标】二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1课《假期有收获》教案教学设计(第一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d921b75d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18.png)
二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
第1课《假期有收获》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了解文本独立完成汇报交流假期生活带来的收获。
同时,教师根据学生的展示对假期生活予以梳理,为下节课合理安排假期生活做铺垫。
课堂小结在这次的暑假生活中同学们学会了很多本领, 参加了许多有意义的活动,在愉快的同时,大家
还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新的学期开始了,令
人难忘的暑假生活也画上了一个句号。
但老师相
信,只要用心过,就会有收获,同学们在新学期也
能收获更多!总结、归纳并
汇报本节课的
收获有哪些。
总结升华本节课
的知识要点。
作业布置假期有收获
课后请同学们根据实际完成调查吧!
板书设计调查内容
⑴暑假里,我()点起床,()点睡觉。
⑵暑假里,我每天看电视大约()小时,玩电脑()小时,看课外书()小时。
⑶在和你的做法最接近的选项后面打钩。
A.暑假里,我每天认真完成作业。
()
B.暑假里,我想什么时候写作业就什么时候写。
()
C.快开学了,我才在家里补做暑假作业。
()
......。
北大绿卡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学设计:第二单元课题1空气(第一课时空气的组成)
![北大绿卡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学设计:第二单元课题1空气(第一课时空气的组成)](https://img.taocdn.com/s3/m/6ae5a9ae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dc.png)
3.空气中的其他成分还有哪些?它们在空气中的作用是什么?
在讨论过程中,我会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答疑问。通过小组讨论,同学们可以加深对空气组成的理解,并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
(四)课堂练习,500字
在练习过程中,我会关注学生的解答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同时,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北大绿卡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学设计:第二单元课题1空气(第一课时空气的组成)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掌握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比例,理解空气中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成分的性质和用途。
2.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例如大气污染、氧气在自然界中的循环等。
3.学会使用实验仪器(如气体分析仪、气压计等)进行空气组成实验,并能够正确处理实验数据,提高实验操作技能。
3.空气组成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希望大家能够将这些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关注空气质量,保护我们的环境。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继续努力,探索化学世界的奥秘。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同学们需要完成以下作业:
1.复习课堂笔记,整理空气组成的相关知识点,特别是各成分的体积比例和用途。
2.完成课后习题:请根据课堂所学,完成课本第26页的练习题1、2、3,以及第27页的思考题1。这些习题将帮助大家进一步理解空气的组成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1.认真思考,确保答案的准确性。
2.书写规范,保持卷面整洁。
3.按时提交作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7.教学评价: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批改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第一课时》语文教案
![第一课时》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3619f4f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90.png)
第一课时》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识字、认音、读音技巧。
2.培养学生的语文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学习并应用语文知识,提高综合运用能力。
二、教学重点1.让学生掌握识字、认音和读音技巧。
2.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1.提高学生的语文鉴赏能力。
2.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1.课堂讲解与示范。
2.组织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
3.个别辅导和问答互动。
五、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
2.教材:《语文教材》第一册。
3.课堂练习和作业。
六、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或黑板上展示一些图片,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2. 课堂教学(30分钟)•首先,教师以示范的方式介绍新课内容。
将重点词语、句子标出,并教授学生正确的读音和意义。
•然后,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进行课文跟读,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教师进行课堂讲解,解释生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引导学生发现课文中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培养他们的语文鉴赏能力。
3. 个别辅导(10分钟)•针对不同学生的水平和需求,进行个别辅导和提问,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
4. 小组合作学习(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讨论和分享。
•每个小组从课文中选取一段进行朗读,并互相评价和提出改进建议。
5. 课堂练习和作业(15分钟)•教师布置课堂练习和作业,巩固学生对课文的掌握和理解。
•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思考,激发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和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他们的语文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个别辅导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情境,提高了学习效果。
通过合理安排的课堂练习和作业,巩固了学生对课文的掌握和理解。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加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考,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第一单元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一课时物质的变化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第一单元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一课时物质的变化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7be0205a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8dc4462.png)
2.物质变化的基本类型及特点。
3.物质变化过程中伴随的能量变化。
(二)教学难点
1.帮助学生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特别是在反应过程中的微观粒子变化。
2.引导学生掌握物质变化伴随的能量变化,理解吸热、放热现象。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设想:
4.请学生结合所学,谈谈化学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它们对人类社会的益处和潜在风险。
5.家长参与作业:请学生与家长一起探讨家中常见的物质变化现象,如烹饪、清洁等,记录下来并分析其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
作业要求:
1.学生需独立完成作业,确保作业质量。
2.作业内容要求条理清晰,语言表达准确。
3.家长参与作业时,鼓励学生与家长共同探讨,增进亲子关系。
1.创设情境:通过生活实例导入新课,让学生感受到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习兴趣。
-设计实验:选用具有代表性的实验,如铁生锈、燃烧蜡烛等,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到物质变化现象。
2.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分组讨论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教师指导: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及时给予指导,帮助学生理解变化的本质。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对物质变化现象的观察与分析,培养学生观察力、思考力和创新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培养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2.培养学生严谨、客观、合作的科学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增强学生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提高环保意识,关注可持续发展。
-课后作业:布置具有针对性的作业,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
课题 1 水的净化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题 1 水的净化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b0adb66727284b73f242509a.png)
教案课题 1 水的净化(第一课时)吉安县教研室陈人昌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了解水中杂质的分类,水的净化过程。
②了解沉淀、过滤、吸附等净水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①学习运用观察和实验等方法得到信息。
②学习运用比较,归纳,总结等方法对实验获得的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价值观①保持对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②树立为社会进步和生活水平提高而努力学习化学的志向。
二、教学重点1、过滤操作。
2、沉淀、过滤、吸附等净水的方法三、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
2、引导学生正确的做好实验。
四、教学准备用品:泥水、红墨水、酸雨、自来水、pH试纸、桂花、活性炭、滤纸。
仪器:烧杯、漏斗、玻璃棒、铁架台、铁圈、玻璃片、胶头滴管。
五、教学过程【情景导入】看一看闻一闻展示:1-4号烧杯中所盛液体(泥水、桂花香味的红墨水、自来水、酸性水)讨论:哪些是混合物,哪些是纯净物?回答:A:1、2号烧杯泥沙水和红色的液体是混合物。
B:3、4号烧杯无法判断,因为都是无色透明的。
【引入探究】大家想知道,这两杯液体中是否溶解了物质吗?【探究活动一】用胶头滴管分别取两种无色透明的液体,滴在试纸上,观察试纸颜色的变化。
【分析】:水中溶解了一些可溶性的物质。
【板书】课题3 水的净化一、水的净化:除去水中杂质的过程不溶性杂质水中的杂质包括:可溶性杂质微生物(如细菌)【引导】在生活中,遇到这样浑浊的饮用水,你会如何处理?学生:静置一段时间等静置时间过长,如何加快呢?【过渡】可以加入一些明矾【视频展示】明矾吸附沉淀的过程。
【板书】一、净化水的方法静置沉淀1、沉淀吸附沉淀2、过滤【实验操作】提醒学生观察并发现“一贴二低三靠”(一处贴两处低三处靠)总结:过滤一贴二低三靠的完整表述:。
【练习】下列关于过滤的说法正确的是()A、滤纸紧贴漏斗可以加快过滤速度B、过滤时玻璃棒起引流作用C、为了加快过滤速度可以用玻璃棒在滤纸内搅拌D、漏斗下端要紧靠烧杯内壁是为了防止液滴飞溅【设问】你会过滤了吗?【学生演示实验】过滤有桂花的红墨水,观察现象。
教学设计方案Lesson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设计方案Lesson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7e63ee1e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cbfcb91.png)
教学设计方案Lesson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方案一、教学内容本课时主要教学内容为《动物百科》的第一课时,重点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各种动物,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二、教学目标1.让学生认识和了解各种动物的特点和习性。
2.培养学生观察力和想象力,提高他们对于动物的认知。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认识和了解各种动物的特点和习性。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观察力和想象力,提高他们对于动物的认知。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需要提前准备好各种动物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学生准备:学生需要提前预习相关内容,了解各种动物的特点和习性。
五、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通过播放各种动物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和观察动物,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新课内容展示:教师通过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向学生展示各种动物的特点和习性,让学生认识和了解。
3.课堂互动: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互相分享自己了解的动物知识,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4.课堂练习:教师通过提问、游戏等方式,检查学生对于动物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进行反馈和指导。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需要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相关知识,同时也要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和改进,以提高教学效果。
七、课后作业1.让学生回家后,观察身边的动物,记录下它们的特点和习性。
2.让学生回家后,和家长一起查找关于动物的资料,增加对动物的了解。
教学设计方案Lesson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方案一、教学内容动物世界是孩子们最感兴趣的话题之一,通过学习《动物百科》的第一课时,孩子们将有机会接触到丰富多彩的动物世界。
本课时将重点介绍各种动物的特点和习性,帮助孩子们提高观察力和想象力。
二、教学目标孩子们能够认识和了解各种动物的特点和习性,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同时,通过合作学习和口语表达,提高孩子们的合作能力和交流技巧。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第五单元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第五单元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7507d741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e2.png)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明确其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2.掌握质量守恒定律的表达式及其适用范围,能够准确运用定律进行问题分析。
3.学会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进行实验设计,提高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能力。
4.能够将质量守恒定律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通过生活实例和化学实验,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现质量守恒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例如,通过展示蜡烛燃烧前后的质量变化,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质量守恒的现象。
8.教学评价: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批改、实验报告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和反思。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实验操作能力。他们已经掌握了原子、分子、元素等基本概念,了解了一些化学反应的类型和特点。在此基础上,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的学习将更加深入,对化学现象的理解将更为透彻。
4.能够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发现质量守恒定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教案模板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案模板第一课时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b85a474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3c.png)
---课程名称: [课程名称]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掌握[具体知识点]。
- 学生能够运用[具体技能]进行操作。
2.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具体活动],培养[具体能力]。
- 学生经历[具体过程],提升[具体技能]。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对[课程内容]产生[具体情感]。
- 学生树立[具体价值观]。
教学重点:- [具体知识点或技能]教学难点:- [具体知识点或技能]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材料、课件、教具等]- 学生准备:[预习内容、学习用品等]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1. 情境创设:通过[具体方式]引入新课主题。
2. 提问引导:提出与新课相关的问题,激发学生兴趣。
3. 明确目标:向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要求。
二、新课讲解1. 讲解知识点:- [具体知识点1]- [具体知识点2]- [具体知识点3]2. 演示操作:- [具体操作步骤1]- [具体操作步骤2]- [具体操作步骤3]3. 案例分析:- [具体案例分析1]- [具体案例分析2]- [具体案例分析3]三、互动练习1. 课堂练习:- [具体练习题1]- [具体练习题2]- [具体练习题3]2. 小组讨论:- [具体讨论话题1]- [具体讨论话题2]- [具体讨论话题3]3. 教师点评:- 对学生的练习和讨论进行点评和总结。
四、总结回顾1. 回顾重点: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2. 提出问题:提出一些思考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3. 布置作业:- [具体作业1]- [具体作业2]- [具体作业3]五、教学反思- 教师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
---这个模板可以根据具体的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进行调整和补充。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精选五篇]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精选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dd020033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c1.png)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精选五篇]第一篇: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搭石》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掌握“洪、暴、猛、涨”等11个生字,理解“协调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理所当然” 等词语的意思,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运用边读边想像画面、联系上下文、创设情境、联系生活体验等方法感受家乡人们“走搭石”的情景,体会蕴藏在搭石路上的“美”。
教学重点、难点:认识理解新字词,学习课文内容,想象人们走搭石的情景,感受平凡小事中蕴含着的美;体会走搭石这件平凡小事中蕴含的美。
课前准备:相关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认识搭石:1.(课件出示插图)同学们看,这是个美丽的小山村,是作家刘章爷爷的家乡,(背景音乐响起)那里有连绵起伏的山峦,有郁郁葱葱的树木,还有一条潺潺而流的小溪…… 但在刘爷爷心里,家乡最美的还是那平凡、普通的搭石。
板书齐读课题:搭石2.同学们,请读103页第一段,想想什么是搭石?(画出课文句子)山洪过后,人们出工、收工、赶集、访友,来来去去,必须脱鞋绾裤。
进入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会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过,这就是搭石。
(1)指名读一读搭石句子,指一指搭石插图,说一说自己了解的搭石。
(2)了解搭石的重要性,随文认识理解“汛期、脱鞋绾裤、山洪暴发、溪水猛涨”等词语。
(3)搭石虽然很平凡普通,可对人们过小溪而言,它是多么重要啊!回扣搭石,再读课文搭石的句子。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2—5小节,能读准字音,读通顺课文; 2.说说2—5小节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家乡人们走搭石的情景)3.检查字词的掌握情况;qiǎn lǎn sú fú 谴责懒惰平稳俗语平衡伏下xié xù chuò协调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理所当然三、引导发现,自主寻美1.请大家静静地默读2-4自然段,用波浪线画出家乡的人们走搭石的相关语句,再想一想那是一幅怎样的画面,体会蕴含其中的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生活中的酸和碱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酸碱指示剂、以及在酸性或碱性溶液中的颜色变化,学会检验和判别溶液的酸碱性的方法。
理解酸、碱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会分析、归纳、分类的方法,提高实验探究能力。
学会运用间接观察的方法收集证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探究,享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
体验生活中处处有化学。
重点、难点:
用酸碱指示剂识别酸碱的方法,从微观离子H+和OH-的角度去认识溶液呈酸性或碱性的原因
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