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日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英文为DragonBoatFestival、Double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英文为Dragon Boat Festival 、Double Fifth Festival,又称端阳节、龙舟节、女儿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五、夏节、天中节、浴兰节、屈原日、诗人节等。
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
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所以一些地方又将端午节称之为五月节、艾节、夏节。
从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见于西晋人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
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1]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放黄烟子、吃十二红。
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
至于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贴符则据说是为了避邪。
“炒五毒”,江苏中部以韭菜、茭(jiāo)草(或金针菜)、木耳、银鱼、虾米等同炒,大约是以这几种菜象征蟾蜍、蝎子、壁虎、蛇、蜈蚣等五毒都是端午的必备菜肴,现在少见。
但是山东南部江苏北部以辣椒、葱、姜、蒜、香菜五种有刺激的东西混合一起炒也叫炒五毒,一般餐馆都可以点到此菜,因为食材比较常见。
时至今日,端午节在中国人民中仍是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
从2008年起为国家法定节假日放一天假。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9年九月三十日在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会议决定:中国端午节成功入选《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编辑本段]节日别称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在我国所有传统节日中叫法最多,达二十多个,堪称节日别名之最。
端午Dragon Boat Festival
相关谚语
蛤蟆蝌蚪躲端午。(北方)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北方) 端午请菩萨,端六发乌贼。(江浙)
有钱难买五月五日旱。(山西)
癞蛤蟆躲不过五月五。(北京) 良辰当五日,偕老祝千年。(江苏)
端午不戴艾,死去变妖怪。(西北)
午时水饮一嘴,较好补药吃三年。( 山东) 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江浙)
------先秦时期、秦代、魏晋南北朝 、隋唐时期 、宋代、 明清时期、近现代 划龙舟---在划龙船时,又多有唱歌助兴的龙船歌
流传,表现内容十分广泛。
佩豆娘 ---旧时端五节妇女的 头饰。 挂艾虎 ---旧时端午节驱邪辟祟之物,也作装饰品。 画额---端午节时以雄黄涂抹小儿额头的习俗,云可驱避毒虫。 佩长命缕--- 亦称续命缕、续命丝、延年缕、长寿线,百索、辟兵绍、 五彩缕等 戴香包--- 戴 香包,香包又叫 香袋、 香囊、 荷包等。 避五毒--- 端午在古人心目中是毒日、恶日。 采药--- 这是最古老的端午节俗之一。 沐兰汤---端午日洗浴兰汤是《大戴礼》记载的古俗。 饮蒲酒、雄黄酒、朱砂酒--- 饮蒲酒、雄黄、朱砂酒,以酒洒喷。 采茶、制凉茶--- 这对健康也有好处。 挂草药--- 艾、菖蒲和蒜被称为“端午三友”。 躲端午--- 指接新嫁或已嫁之女回家度节。 端午雨---时民间岁时占验习俗。 跳钟馗--- 跳钟馗、闹钟馗,以期驱邪除害、祛凶引福。 斗草--- 汉以前不见 斗草之戏。
中文名 别 称 端午节 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 传统节日 原始崇拜、信仰 粽子 2006年5月20日列入第一批名录 英文名 节日时间 流行地区 节日活动 节日意义 世界文化遗产 Dragon Boat Festival 五月初五 中国、日本、韩国、朝鲜、越南 赛龙舟、挂蒿草艾叶荷包 纪念屈原 2009年9月30日入选世界名录
《端午日》课文,作者简介,中心思想及课文结构
端午日作者:沈从文1.课文端午日,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
任何人家到了这天必可以吃鱼吃肉。
大约上午11点钟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饭。
把饭吃过后,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
河街有熟人的,可到河街吊脚楼门口边看,不然就站在税关门口与各个码头上看。
河中龙船以长潭某处作起点,税关前作终点,作比赛竞争。
因为这一天军官、税官以及当地有身份的人,莫不在税关前看热闹。
划船的事各人在数天以前就早有了准备,分组分帮,各自选出了若干身体结实、手脚伶俐的小伙子,在潭中练习进退。
船只的形式,与平常木船大不相同,形体一律又长又狭,两头高高翘起,船身绘着朱红颜色长线,平常时节多搁在河边干燥洞穴里,要用它时,拖下水去。
每只船可坐十二个到十八个桨手,一个带头的,一个鼓手,一个锣手。
桨手每人持一支短桨,随了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划去。
坐在船头上,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手上拿两支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的进退。
擂鼓打锣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划动便即刻嘭嘭铛铛把锣鼓很单纯的敲打起来,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节拍。
一船快慢既不得不靠鼓声,故每当两船竞赛到剧烈时,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梁红玉老鹳河时水战擂鼓的种种情形。
凡是把船划到前面一点的,必可在税关前领赏,一匹红布,一块小银牌,不拘缠挂到船上某一个人头上去,都显出这一船合作努力的光荣。
好事的军人,当每次某一只船胜利时,必在水边放些表示胜利庆祝的500响鞭炮。
赛船过后,城中的戍军长官,为了与民同乐,增加这个节日的愉快起见,便派士兵把30只绿头长颈大雄鸭,颈脖上缚了红布条子,放入河中,尽善于泅水的军民人等,自由下水追赶鸭子。
不拘谁把鸭子捉到,谁就成为这鸭子的主人。
于是长潭换了新的花样,水面各处是鸭子,同时各处有追赶鸭子的人。
船与船的竞赛,人与鸭子的竞赛,直到天晚方能完事。
2作者简介:沈从文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园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端午节2024年最新放假时间表
端午节2024年最新放假时间表端午节2024年最新放假时间表6月10日(周一)放假,与周末连休。
第一天2024年6月8日星期六周末休息第二天2024年6月9日星期日周末休息第三天2024年6月10日星期一法定假日ps:端午假期,高速公路不免费。
端午五色线是哪五色在端午节佩戴五色丝线以辟邪,带来好运。
五彩线,由红、黄、黑(蓝)、绿、白等五个颜色组成,古代也叫五色丝线、五彩长命缕。
系五彩线是端午节不可缺少的部分。
拴五色丝线之俗源于我国古代的五行观念,或为古代南方人的文身遗俗。
中国古代崇尚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
端午以五色丝线系臂,曾是很流行的节俗。
这些习俗传到后世,即发展成许多种漂亮饰物,制作也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
端午节五彩绳应该怎么挂1、在端午节当天的早上,大人起床后在熟睡中的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端午线。
有些地方是五彩绳可以在前一天晚上戴上。
2、系五彩绳的时候孩子不能开口说话,而且戴好之后小孩子不能任意扯断或丢弃五彩绳。
3、一直到七月七日“七娘妈”生日,才解下来连同焚烧。
有些地方是端午节后下第一场雨时,摘下抛到河里,让它随雨水冲走。
4、据说戴五彩绳的孩子就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而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孩子门由此可以保安康。
5、当然,除了传统上用五色彩丝编成绳索,配以银锁,缠绕于儿童手臂。
在旧时,每逢端午节每一家人都会在门上挂上五彩绳。
端午过后五彩绳怎么处理有说法称端午节戴着的彩绳一直到七月七日“七娘妈”生日,才解下来连同焚烧。
有些地方是端午节后下第一场雨时,摘下抛到河里,让它随雨水冲走。
每逢端午节,家家户户都在门楣上悬挂上五色丝绳,以避不祥;所以传统上用五色彩丝编成绳索,配以银锁,缠绕于儿童手臂,以祈求辟邪去灾,祛病延年!端午节系五彩绳的习俗起源于汉代,至今不衰。
民间把五彩绳看成“五彩龙”,端午节又称“小儿节”,五月被古人称为毒月,端午节拴五彩绳有保护儿童驱妖避邪之意。
七年级语文教案 端午日9篇
七年级语文教案端午日9篇端午日 1《端午日》教案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江苏大丰沈灶中学陈继军该教案是本人获大丰市东南片优质课评比第一名教案(一)教学理念:把研究性学习和语文教学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学方法主要是采用引导、自学讨论法。
(二)、教学目的:1、通过课文,了解湘西地区端午日的风俗习惯,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2、让学生感受赛龙舟场面描写的的精彩以及作者生动精炼的语言。
3、让学生感受桨手的风采,明白“力量从团结中来”这一道理。
(三)、教学重点:1、精彩的场面描写。
2、传统节日体现的价值。
(四)、教学难点: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及虚实结合的方法写好一个场面。
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同学们,我们刚刚送走中秋节,很快又将迎来春节,大家还知道哪些传统节日。
师:谈到端午节我们就不能不想到一位伟大的诗人,谁呀?(生:屈原)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
(多媒体图及传说介绍),我们知道了,端午节源自屈原投江的传说,人们用端午节来表达对伟大的爱国诗人的敬重和怀念。
师:我们今天到湖南去了解那儿的老百姓是怎样过端午节的,(多媒体展示课题)请大家把课文打到102页。
问:作者是谁?(生(齐):沈从文。
)师:哪一位同学给大家介绍一下沈从文?师:我补充一点:北大校长季羡林回忆沈从文先生时说:湘西那一片有点神秘而又美丽的土地,正是通过沈先生的笔而大白天下。
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具体感受沈从文笔下的湘西美景(多媒体展示教学目标)二、新授板块一:自学并疏通字词。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
(多媒体展示探究目标)(1)自由学习过程:圈出自己不懂的字词。
并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解决自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2)同学们在文中感受到哪些湘西的风俗习惯?(3)划出你最欣赏的语段或词语。
检查学习情况:(多媒体)给加点字注音并区别字音字形字义。
蘸(zhàn)酒峒(dòng)泅(qiú)水数〔shù〕天前擂(léi)鼓鹳(guàn)呐(nà)喊 shù(戍)军一律(lǜ)jiǎng(桨)手泥jiāng〔桨〕板块二:分析课文一:介绍风俗。
关于端午节的古诗三首
关于端午节的古诗三首端午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闻名中外的文化盛宴。
自古以来,人们就在这一天庆祝,表达对生命和传统文化的敬重与热爱,诗人们也在这一天创作了许多经典的诗句,比如《惜别十五从军徐悲鸿》、《竹枝词·省试题目看梅》等,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三首经典的关于端午节的古诗。
第一首:唐·白居易《端午日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端午日固独应杯,清浅湖中策艇开。
依依岸老垂柳色,片片天初下雨来。
白居易为唐代著名诗人,他的《端午日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写景的时候,以“端午杯”作为切口,反映了端午这个传统节日里,年轻人高兴、欢聚的场面。
一方面,他描写了端午的背景——湖中荡艇,柳树垂垂,山峦如画;另一方面,他又通过雨水与饮酒来衬托出欢聚之情,展现了人间真情。
白居易的这首诗,在端午节中,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
第二首:李清照《点绛唇·端午》唱黄鸡(chī),捧赤子(zǐ),汉下军阵儿童戏。
钓生瓜(zhōu),剖黄瓜,问荆钗,又何惧。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ān),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
李清照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词人,她的这首的“点绛唇·端午”旋律明快,自然流畅,描述的是端午节的丰厚多彩。
李清照在词中写出了以前端午时候孩童的狂欢乐闹,生动地刻画了儿童的各种智勇激烈的玩耍军阵乐趣,同时通过抒发诗人热爱家乡的情感,展现出当时唐代江南水乡的美丽风光,词句婉丽动听,极具感染力。
第三首:《赋得古原红树□二首之二》细雨润如酥,草极骚然,兴来趣陟山,觉此行途奇,Map画(画像)落红裙,翠辇不及迎鸟时,重帏深下莫愁春。
此诗作者是明代文学家辛弃疾,以隆冬季节所写,却讲述了一个夏日飞行中的端午节,在草地中加入描写,提到突出的是杨树的名种——古原红树。
这首诗中充满了自然景致和史诗风格,展示了作者对端午节的深厚感情,诗人笔下流淌出深深的思乡之情。
总之,这三首古诗通过对端午节节日氛围的描绘、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对家乡故土的怀念,更让我们感受到了端午节的美与热情。
端午节是几月几号
端午节是几月几号端午节是几月几号,中国民间传统节日,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那么你知道端午节的来历吗?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几月几号?端午节在农历五月初五,也就是五月初五,这一天是五月初五,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在我国众多习俗中,也有纪念屈原等一系列有关端午文化的习俗。
一、起源人们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在每年的五月初五,都要以吃粽子和赛龙舟等方式来纪念他。
吃粽子又叫“长命糕”“五仁糕”,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
相传楚国大夫屈原早年跟随楚平王一同被楚怀王流放,楚怀王于五月五日驾崩,楚国百姓悲痛万分。
楚国百姓纷纷涌向江边为屈原痛哭。
为了不让他的灵柩遭受污染,人们就用芦苇叶包粽子吃掉了屈原的遗体。
1、流传形式端午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其民俗文化内涵丰富而多样。
由于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自东汉开始出现端午节的民俗活动。
屈原的爱国精神和他对祖国的热爱已深深地烙印在中国人民的心中;端午也成为人们进行各种民俗活动的重要节日。
二、习俗传说端午节是纪念屈原的节日,其习俗以纪念屈原为核心。
因屈原遭小人谗毁,投汨罗江身死,后人便将端午节视为屈原忠魂的祭日子。
据《荆楚岁时记》记载,端午日正是吴越春秋时吴越国君熊绎死去之时,大臣伍子胥到江城投江以祭亡国之君屈大夫,被鱼龙所吞噬,时值农历五月初五,屈原心如刀割,悲愤交加,他写下了《怀沙》等千古名篇,其弟子吴越王勾践亦投入汨罗江自尽,以自己的生命为世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从这些历史典故中可了解到端午自古就有纪念屈原的习俗和文化习俗,在许多地方还有着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等习俗。
人们在这一天划龙舟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也有拿着艾草等植物用来驱赶蚊虫和疫虫或用来防止小孩被蚊子叮咬而患上疟疾等疾病;还会带着孩子们去一些公园、郊外等地玩水游泳以求保健等等。
1、插艾蒿我国许多地方,无论春夏秋冬,都有端午插艾蒿的习俗。
传说端午这天,家家都要采食艾蒿,插在门上,以驱邪避害。
精选-沈从文《端午日》原文阅读-文档
沈从文《端午日》原文阅读沈从文《端午日》原文边城所在一年中最热闹的日子,是端午,中秋和过年。
三个节日过去三五十年前如何兴奋了这地方人,直到现在,还毫无什么变化,仍能成为那地方居民最有意义的几个日子。
端午日,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
任何人家到了这天必可以吃鱼吃肉。
大约上午11点钟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饭。
把饭吃过后,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
河街有熟人的,可到河街吊脚楼门口边看,不然就站在税关门口与各个码头上看。
河中龙船以长潭某处作起点,税关前作终点,作比赛竞争。
因为这一天军官、税官以及当地有身份的人,莫不在税关前看热闹。
划船的事各人在数天以前就早有了准备,分组分帮,各自选出了若干身体结实、手脚伶俐的小伙子,在潭中练习进退。
船只的形式,与平常木船大不相同,形体一律又长又狭,两头高高翘起,船身绘着朱红颜色长线,平常时节多搁在河边干燥洞穴里,要用它时,拖下水去。
每只船可坐十二个到十八个桨手,一个带头的,一个鼓手,一个锣手。
桨手每人持一支短桨,随了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划去。
坐在船头上,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手上拿两支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的进退。
擂鼓打锣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划动便即刻嘭嘭铛铛把锣鼓很单纯的敲打起来,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节拍。
一船快慢既不得不靠鼓声,故每当两船竞赛到剧烈时,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梁红玉老鹳河时水战擂鼓的种种情形。
凡是把船划到前面一点的,必可在税关前领赏,一匹红布,一块小银牌,不拘缠挂到船上某一个人头上去,都显出这一船合作努力的光荣。
好事的军人,当每次某一只船胜利时,必在水边放些表示胜利庆祝的500响鞭炮。
赛船过后,城中的戍军长官,为了与民同乐,增加这个节日的愉快起见,便派士兵把30只绿头长颈大雄鸭,颈脖上缚了红布条子,放入河中,尽善于泅水的军民人等,自由下水追赶鸭子。
不拘谁把鸭子捉到,谁就成为这鸭子的主人。
初中语文《端午日》教案
初中语文《端午日》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端午日》的基本内容,了解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
(2)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和特点。
(3)能够运用恰当的词语和句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2)通过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通过课内外相结合的方式,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3)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团结合作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端午日》的基本内容及其主题。
2. 分析人物形象和特点,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传统文化内涵。
2. 运用恰当的词语和句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生分享自己对端午节的了解和感受。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端午日》。
(2)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课文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3)学生回答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
3. 分析与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学生合作探究,讨论课文中的文化内涵。
4. 实践活动:(1)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课文中的场景。
(2)学生展示自己的表演,分享表演过程中的收获。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提出改进措施。
五、课后作业:1. 根据课文《端午日》,编写一个关于端午节的小故事。
2. 调查身边的同学对端午节的了解和感受,整理成调查报告。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精神。
2.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课堂提问和课后作业,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端午节PPT
• 端午节又名端阳节、重午节,据传是中国古代伟大诗人、 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的屈原投汩罗江殉国的日子。
• 两千多年来,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就成为了纪念屈原的传 统节日。
•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 雄黄酒的风俗;
• 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壹 · 端午节起源
纪念伍子胥
•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 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
• 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 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 都郢城。
• 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 之仇。
壹 · 端午节起源
纪念曹娥
•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 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 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
叁 · 端午节诗词
端午
-唐·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 堪笑楚江空渺渺, 万古传闻为屈原; 不能洗得直臣冤。
叁 · 端午节诗词
端午
-唐·李隆基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 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
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 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 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
叁 · 端午节诗词
贰 · 端午节风俗
打糕
端午节是吉林省延边朝鲜族人民隆重的节日。
这一天最有代表性的食品是清香的打糕。 打糕,就是将艾蒿与糯米饭,放置于独木凿成的大木 槽里,用长柄木捶打制而成的米糕。 这种食品很有民族特色,又可增添节日的气氛。
PA R T
端午节诗词
端午节又名端阳节、重午节,据传是中国古代伟大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 之一的屈原投汩罗江殉国的日子。
端午节是农历几月几日
端午节是农历几月几日端午节是农历几月几日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
传统端午节是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
端午节的风俗有赛龙舟、祭龙、采草药、挂艾草、打午时水、洗草药水、拜神祭祖、浸龙舟水、吃龙舟饭、吃粽子、放纸龙、放纸鸢、拴五色丝线、佩香囊等等。
端午节又名端阳节、重午节,据传是中国古代伟大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的屈原,投汩罗江殉国的日子。
两千多年来,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就成为了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
端午的由来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
端午也称端五,端阳。
此外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午节、重五节,五月节、五日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艾节、夏节、当五汛、天中节、菖节、蒲节、龙舟节、屈原日、地腊节、龙日、灯节、五蛋节等等。
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两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
本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
由于我国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有许多历史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
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吃粽子和时令鲜果等。
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
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限,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端午”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晋名臣周处的《风土记》,这*献成了现代人们查考端午节等传统节日习俗的重要参考。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有: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
以上各说,各本其源。
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始于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
关于端午节的古诗20首
关于端午节的古诗20首端午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除了赛龙舟、吃粽子等庆祝活动之外,还会相互赠送诗文来庆贺这个节日。
接下来,我将为大家介绍20首代表性的端午节古诗。
1、《九江怀古》——唐代杜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这首诗描述了端午节时的九江景色,赏心悦目。
2、《端午日》——宋代陆游红蓼满滩高铁冠,韭芽萦楼翠玉盘。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向梅花扫落蟾。
这首诗歌描绘了端午节台湾岛南部的景象,形象地刻画出端午节时的小孩的欢乐场面。
3、《端午》——唐代杜甫父兮生受箕帚之教,树兮爽用涂壁之粪。
武王继之讨纣,史册其名。
这首诗叙述了伏羲作为巫师为人类叶后时所吃的一种食品的由来。
端午节也是为了纪念这个传说中的食品。
4、《浣溪沙·金错刀》——宋代晏几道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这首词描绘了南国春日的景色和端午节的悠闲气氛。
5、《洛神资性序》——南北朝战国陆机五月端阳,天地飞扬,人归清愉,马嘶烈饮。
中有谁知?洛阳男女,后凋亡于流俗之中,美者外失其神,钧者内亡其性。
这篇序言描述了各种端午节活动的细节,阐述了端午节的深远意义。
6、《水调歌头·丙子端午》——宋代苏轼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这首词以美妙的音乐为主题,描绘了端午节的热闹气氛和自然美。
7、《端午节》——唐代杜甫端节炊新糯,笸箩绽鲜肉。
黄酒浮中巾,沉香半烧玉。
走马捠筝入,弦歌凌夜出。
欢笑簇金貂,纵览逐蕙纛。
这首诗描述了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戴香囊、喝黄酒等多元化的庆祝活动。
8、《端午》——唐代王之涣三十日春风多,五月人情乐少。
刀头双节瘦过鸭,酒圈深处被蛟腰。
愿得此日时,长留君王意;不应增岁月,自觉自家愁。
这篇短文描述了端午节的特点,描绘了人们对端午节的变化和演变。
9、《伊州歌》——唐代白居易羌管悠悠霜满地,从军行处才始知。
端午日七年级上
课后学习(二选一)
1.翻阅资料或上网查询其它传统节日 的风俗,探寻其文化内涵并与同窗 交流。
2.运用今天所学的办法写一段场面描 写的文字(150字左右),如运动会 场面、跳长绳的场面、吃年夜饭的 场面……
穿新衣 画王字 吃鱼肉 赛龙舟 捉鸭子
时间顺序 淳朴的民风团结奋进的民族精神
端午日 沈从文
大声朗诵这段文字,然后根据文章 内容,发挥想像,自己选定一种角 色(带头的、锣手、鼓手、桨手、 群众……),用一段连贯的话有针 对性地向大家介绍你在活动中所在 的位置,所做的事及所起的作用。
示例:
我是我们这一队的带头的,就坐在 船头上。你们看,我头上缠裹着红 布包头,手上拿两只小令旗。比赛 开始后,我就左右挥舞小令旗,指 挥船只的进退。在我的指挥下,桨 手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我 们的龙船好似长龙出没于波光烟雨 之中,直冲终点线。
屈原已死三千年, 招魂野祭五月前。 龙舟迅疾如流矢, 万人喝采青潭边。
沈从文
感知课文
请同窗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明 确下列内容:
1.茶峒人端午这天的风俗习惯(分别用三 字短语“动词+名词”概括)
2.介绍这些风俗习惯的次序(划出有关的 语句)
时间顺序
穿新衣 画王字 吃鱼肉 赛龙舟 捉鸭子
精彩赏析
大声朗诵这段文字,然后根据 我是我们这一队的带
文章内容,发挥想像,自己选 头的,就坐在船头上。
定一种角色(带头的、锣手、 你们看,我头上缠裹
鼓手、桨手、群众……),用 着红布包头,手上拿
一段连贯的话有针对性地向大 两只小令旗。比赛开
家介绍你在活动中所处的位置,始后,我就左右挥舞
所做的事及所起的作用。
结束语
一种没有自己文明的 民族是可悲的;一种丧失 自己文明的民族是可怕的; 只有使自己的文明不停进 步的民族才是有但愿的!
端午节是哪一天
端午节是哪一天
端午节是哪一天?端午节是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等。
是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
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
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至正南中天,是龙飞天的吉日,即如《易经·乾卦》第五爻的爻辞曰:“飞龙在天”。
端午日龙星既“得中”又“得正”,乃大吉大利之象。
其起源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杂揉了多种民俗为一体,节俗内容丰富。
扒龙舟与食粽是端午节的两大礼俗,这两大礼俗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在距今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屈原的终日与端午巧合;在距今两千年的东汉初期,屈原与端午吃粽子、投粽子联系起来;在距今约1500年的南北朝时期,屈原与赛龙舟联系起来。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不再信仰图腾崇拜,端午节成为中国民间纪念屈原的一个专用节日,其热度和气氛仅次于春节。
不管这种联系有没有内在根源,它反映了人民对屈原的缅怀之情,标志着图腾崇拜、偶像崇拜的时代已经过去,人们应该崇拜自己的民族英雄和爱国先驱。
初中语文《端午日》教案
初中语文《端午日》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端午日》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写作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和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2)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学会关爱他人。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端午日》的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
2. 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写作手法。
三、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2. 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和情感。
四、教学准备1. 课文《端午日》的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与端午节相关的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对端午节产生兴趣。
(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关于端午节的诗词或故事,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端午日》,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端午日的习俗。
3. 合作探讨(1)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写作手法。
(2)每组选取一个代表进行分享,总结本组的讨论成果。
4. 教师讲解(1)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点评和讲解。
(2)重点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写作手法,引导学生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和情感。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2)通过课文中的情节,培养学生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掌握课文《端午日》的基本内容,以及分析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写作手法的方法。
7. 作业布置(1)让学生回家后,向家人讲述课文《端午日》的故事。
(2)选取课文中的一个细节描写,分析其表现的人物性格和情感。
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
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蒲节,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后来楚国诗人屈原于端午节投江自尽,就变成纪念屈原的节日(一说纪念吴国忠臣伍子胥的忌日),与春节、中秋等节日同属东亚文化圈的中国大陆、日本、韩国、台湾、越南的重要传统节日。
习俗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等。
端午节的佩饰旧时江浙一带端午时妇女的一种饰物。
一般用金银丝或铜丝金箔做成,形状为小人骑虎,亦有另加钟、铃、缨及蒜、粽子等的。
插在妇女发髻,也用以馈送。
《清嘉录》云:“(五月五日)市人以金银丝制为繁缨、钟、铃诸状,骑人于虎,极精细,缀小钗,贯为串,或有用铜丝金箔者,供妇女插鬓。
又互相献赉,名曰健人。
”健人一说与艾人同意,只是以帛易艾,吴曼云《江乡节物词·小序》云:“杭俗,健人即艾人,而易之以帛,作骆虎状,妇人皆戴之,”似此则当有驱邪辟疫之作用;一说即古时的步摇,纯为妇女装饰品(蔡云《吴献》注)。
儿童头上还会用雄黄酒画上一个“王”。
宝宝起名大全豆娘,旧时端五节妇女的头饰。
多见于江南。
一些地区亦称作健人。
此物一说源于古代的步摇,一说即艾人的别样形式。
《清嘉录》引《唐宋遗纪》云:“江谁南北,五日钗头彩胜之制,备极奇巧。
凡以缯销翦制艾叶,或攒绣仙、佛、合、乌、虫、鱼、百兽之形,八宝群花之类。
绉纱蜘蛛,绮榖凤麟,茧虎绒陀,排草蜥蜴,又螳蜘蝉蝎,又葫芦瓜果,色色逼真。
加以幡幢宝盖,绣球繁缨,钟铃百状,或贯以串,名曰豆娘,不可胜纪。
”艾虎,旧时端午节驱邪辟祟之物,也作装饰品。
我国古代视虎为神兽,俗以为可以镇祟辟邪、保佑安宁。
《风俗通》云:“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
能噬食鬼魅,……亦辟恶”。
故民间多取虎为辟邪之用,其中尤以端午节的艾虎为最具特色。
艾虎或以艾编剪而成,或剪彩为虎,粘以艾叶,佩戴于发际身畔。
端午节饰戴艾虎的风习已经有千年以上的历史。
《端午日》原文翻译及古诗鉴赏
《端午日》原文翻译及古诗鉴赏《端午日》是唐代诗人殷尧藩的一首关于端午节的七言律诗,端午日的意思就是端午节,作者写端午节的热闹场面,流露出了作者人生一老,年华易逝的感叹。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端午日的原文翻译等相关资料,希望大家喜欢。
《端午日》原文唐代:殷尧藩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译文及注释译文年轻时,每逢佳节,总爱生出许多情感,现在老了,谁还有心思平白无故去感慨万千;在端阳这天,懒得学人家悬挂艾草和驱邪符的习惯,只祈望一盏蒲酒,共话天下太平。
鬓发是一天比一天增加了银白,石榴花如红锦般射目,年年应节而开;可叹在岁月面前,圣贤也罢蠢人也罢都是瞬息过客,谁知道有几人湮没无闻,有几人名垂青史呢。
注释少年:年轻。
艾符:艾草和驱邪符。
榴:石榴花。
贤愚:圣贤,愚蠢。
鉴赏这是作者感叹人生易老,年华易逝。
选取特定的一个时间——端午节来说事,可见那时的端午节是非常热闹,很有节日气氛:挂艾草、悬蒲剑、饮蒲酒,划龙舟...但作者年事已高,不能参与,感到很泄气。
[1]诗的品质不是很好,也难寻一两句醒目的佳句。
殷尧藩简介殷尧藩(780—855),浙江嘉兴人。
唐朝诗人。
唐元和九年(814)进士,历任永乐县令、福州从事,曾随李翱作过潭州幕府的幕僚,后官至侍御史,有政绩。
他和沈亚之、姚合、雍陶、许浑、马戴是诗友,跟白居易、李绅、刘禹锡等也有往来。
曾拜访韦应物,两人投契莫逆。
他足迹很广,遍历晋、陕、闽、浙、苏、赣、两湖等地。
性好山水,曾说:“一日不见山水,便觉胸次尘土堆积,急须以酒浇之。
”著有诗集一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
端午节的起源以及诗句
端午节的起源以及诗句端午节的起源以及诗句农历五月五日是我国民间传统的端午节,又叫重午节、端阳节。
这个节日大约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它与春节、中秋节并称中华三大节日。
下面请看端午节的起源以及诗句!端午节的起源以及诗句纪念屈原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都。
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于五月五日抱石投汨罗江身死。
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就有了端午龙舟竞渡、吃粽子的风俗。
纪念伍子胥伍子胥助吴伐楚,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吴王夫差不听。
子胥便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人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
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纪念孝女曹娥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
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
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
驱邪避疫在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相传这天邪佞当道,五毒并出。
《吕氏春秋》中《仲夏记》一章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
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
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
端午节诗句1、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
____苏轼《浣溪沙·端午》2、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
佳人相见一千年。
____苏轼《浣溪沙·端午》3、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____张耒《和端午》4、年年端午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
____赵蕃《端午三首》5、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
____边贡《午日观竞渡》6、碧艾香蒲处处忙。
谁家儿共女,庆端阳。
____舒頔《小重山·端午》7、绿杨带雨垂垂重。
五色新丝缠角粽。
____欧阳修《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8、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
____贝琼《已酉端午》9、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
____文天祥《端午即事》10、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
初中语文《端午日》教案
初中语文《端午日》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端午日》。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如“端午日”、“赛马”、“抢鸭子”等。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通过讨论和演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端午日的习俗和文化背景,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激发对文学的热爱和追求。
二、教学内容1. 课文《端午日》的朗读和背诵。
2. 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的解释和理解。
3.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的分析和运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端午日》的朗读和背诵。
(2)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的解释和理解。
(3)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的分析和运用。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2)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分析修辞手法。
2. 互动法:讨论和演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
3. 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端午日的习俗和文化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朗读课文: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课文,注意语调和节奏。
3. 讲解课文:解释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分析修辞手法。
4. 讨论和演示:分组讨论课文内容,选取代表性的句子进行演示。
5. 写作练习:根据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讨论和演示中的参与程度、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2. 写作练习评估:评估学生在写作练习中的表达清晰度、语言运用能力和创新思维。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阅读和写作作业,以巩固所学知识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奋 力 拼 搏
团结合作,奋力拼搏
团结合作
奋力拼搏
团结合作,奋力拼搏
团结合作,奋力拼搏
团结合作,奋力拼搏
竞追鸭子 1. 设竞追鸭子活动的目的是什么?
城中的戍军长官为了与民同乐,增加 这个节日的愉快
2. 参与追鸭子的人员有哪些? 尽善于泅水的军民人等
3. 请分别用一个词来形容追鸭的 场面和人们的心情。
三、学习了本文,在写法上 有什么借鉴? 我们在写作时,对一个事物 的刻画,不仅可以运用一些 富有表现力的生动的词语从 正面直接刻画,还可以借助 其他事物从侧面去烘托表现。 本文就给了我们很好的示范
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运用多种手法 描写一下追鸭的场面。(50—100字)
• 2.赛龙舟的场面描写中,哪些是实 写哪些是虚写? • “便使人想起……种种情形”一句 是虚写,其余是实写。 • 3.赛龙舟后得胜队有什么奖励?在 激烈的龙舟竞赛中,你觉得怎样做 才能取胜呢? • 团结合作,奋力拼搏
团结合作,奋力拼搏
团 结 合 作 奋 力 拼 搏
团结合作,奋力拼搏
团 结 合 作
你知道端午日的来源 及风俗吗?
端午日,中国民 间传统节日,时 在夏历五月初五。 起源大都认为是 悼念投汩罗江自 沉的战国时的楚 国爱国诗人屈原。
端 午 日
沈从文
学习目标
1、了解端午节的习俗,欣 赏赛龙舟的精彩场面。 2、学习描写场面的方法。 3、获得对人生的有益启示。
整体感知: 1、文中写了湘西端午日的 哪些民俗? 2、这几件习俗是按什么顺序 写的?文中有哪些相关的词? 3、这些活动的参与度如何? 从哪些文字可以感受到?这样写 的目的是什么? 4、其中详写的是哪两件事?
热烈、欢腾
一、本文的写作思路和顺序是什么?
• 思路:争看划船——龙舟竞赛——追赶 鸭子——活动结束 顺序:时间顺序
二、读了本文后,你有何感受,从中能 明白什么道理?
作者凭着对湘西端午民俗的细பைடு நூலகம்观察 和深切感受,描写了龙舟竞赛和追赶 鸭子的欢快场面,展现了茶峒人同庆 端午的淳朴民风,表现了奋发向上、 合作争先的民族精神。
龙舟竞赛
1.文章从哪些方面来渲染节日赛 龙舟的气氛?
2.赛龙舟的场面描写中,哪些是 实写哪些是虚写?
3.赛龙舟后得胜队有什么奖励? 在激烈的龙舟竞赛中,你觉得怎 样做才能取胜呢?
1.文章从哪些方面来渲染节日赛 龙舟的气氛?
• 共三个场面:河边看划船(习俗、 人数、划船的起止地点),龙舟竞 赛(赛前准备、赛手配置分工、竞 赛过程),竞赛结束(领赏、庆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