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中所称道的理想君王形象

合集下载

浅谈《尚书·周书》中“殷鉴”思想的内涵

浅谈《尚书·周书》中“殷鉴”思想的内涵

浅谈《尚书·周书》中“殷鉴”思想的内涵《尚书·周书》是中国古代经典之一,也是是对周朝历史的记录和反思。

其中的“殷鉴”一词凝聚了丰富的内涵,是指通过对殷朝的教训和反思,以提醒后世君王以此为戒,避免重蹈覆辙。

本文将从“殷鉴”的内涵、意义以及在《尚书·周书》中的具体体现等方面进行探讨。

我们来看一下“殷鉴”一词的内涵。

殷鉴是一个成语,由“殷”和“鉴”两个字组成,意为以殷朝的教训为鉴戒。

殷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王朝,其君王尧、舜、禹等都是有名的贤君,但商汤一代开始,殷朝君王便开始堕落,失去了先贤的美德,最终导致朝代的覆灭。

殷鉴的含义是通过对殷朝的教训和失败经验进行反思,以提醒后世君王或是个人以此为戒,避免重蹈覆辙。

那么,“殷鉴”的意义是什么呢?它是一种历史的教训与反思。

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反思,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君王或是个人的过失和错误,从而避免重复这些错误,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它是一种智慧的传承。

历史是智慧的积累和传承,通过对历史的学习和总结,我们可以汲取前人的智慧,避免走弯路,实现个人和社会的进步。

它也是一种警示与警觉。

殷朝的覆灭给后世一个非常重要的警示,即君王或是个人应当时刻保持警觉,警惕权力的滑坡和道德的堕落,以免犯下同样的错误。

在《尚书·周书》中,“殷鉴”思想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作为周朝的正统经典,它对殷朝的教训和失败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和总结。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尧舜禹等先圣的传世事迹和治国思想,这些先贤都作为贤君的楷模,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殷鉴。

尧、舜、禹的治国之道被看作是君王的楷模,他们以高尚的品德、智慧和信仰治理国家,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相比之下,殷朝的统治者尤其是末代君王商纣王则是一个反面的例子。

商纣王荒淫无道,虐待百姓,滥用权力,最终导致了商朝的灭亡。

《尚书·周书》通过对商纣王不仁不义的种种行为进行揭示和点评,给后世君王和人们一个巨大的警示。

这种对商纣王错误的揭示和批判,既是对殷鉴思想的具体体现,又是对历史教训的传承和智慧的积累。

《尚书》概说

《尚书》概说

《尚书》概说赵金刚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博士后大家好,今天我为大家简单地介绍一下五经当中的《尚书》。

一、《尚书》的内涵与名称中国古代具有很悠久的历史传统,我们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远远早于其他文明,这是其他国家所无法比拟的,而我国的历史典籍当中有五经(诗、书、礼、乐、春秋),而在这五经当中有两部是跟历史有关系的,这两部就是《尚书》跟《春秋》。

《汉书?艺文志》在介绍我国古代等历史传统时这么讲,“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古代的这些王者他们每一代都有史官,“君举必书”,国君有什么样的行动,他们一泄会记录下来, “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就记录下君主的行为,为了什么为了谨慎君主的言行,为后代留下法度和典范。

紧接着“左史记言,右史记事”,君主的身边有两位史官,一位记录君主的言语,而一位记载君主的行为,也就是记言和记事,而事为春秋,言为尚书,帝王靡不同之。

历代的帝和王都有这样,都有两位史官记录他们的言行,而记言是今天我们要讲的尚书, 我刚才讲中国古代具有很悠久的历史传统。

但这里也要交待一点,我们古代所说的史官,尤苴是古之两史并不等于我们今天所一般认为的历史学家。

为什么这么讲我们可以看古代的史官他记的是君主的行为,英目的是慎言行,昭法式,也就跟我们今天所理解的历史学家所要做的考证事情,记录事情是不太一样的, 他有很强的道徳目的和道徳性在其中,所以《尚书》这部书既是部历史着作而又是一部徳行道徳着作。

那么《尚书》为什么叫做“尚书”我们来介绍一下尚书的兔称问题。

苴实如果我们先看先秦的经籍,不管是经书还是子书,并我们正我们今天所说五经当中的尚书为尚书的,他们怎么称呼,一般直接说书曰,或者直接引用《尚书》当中的某一篇的篇名,比如说康诰曰。

当然墨子的《明鬼》一篇也提到了“尚书” 一词,但它的意思是“上古之书”,是一个泛称,并不是专指五经当中的“尚书”。

最早用“尚书”这一词来指称五经当中的"尚书”是汉代人伏生,也就是我们下而要讲到的传尚书的伏生。

自考2015年10月《中国文化概论》真题

自考2015年10月《中国文化概论》真题
在现代中国56个民族中除汉族外有自己语言文字的民族有解析在现代中国的56个民族中除汉族外有24个民族有代表自己语言的文字其中蒙古族景颇族傈僳族各使用两种文字傣族苗族各使用四种文字壮布依侗白哈尼黎佤纳西苗瑶土家拉祜等10种少数民族文字是新中国成立后新创的
2015年10月《中国文化概论》真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以文字典籍为媒体的是( )。A.上层文化B.中层文化C.底层文化D.市民文化【答案】A【解析】上层文化以文字典籍为媒体。【考点】绪论2.直指人心、开发自性的“顿悟”说,属于佛教宗派中的( )。A.天台宗B.禅宗C.华严宗D.净土宗【答案】B【解析】禅宗是中国化最彻底的佛教宗派,主要思想如“心性生万物”说、“佛性”说、“自语”说、“顿梧”说、“无念”说、“佛法不离世间”说等。禅宗的直指人心、开发自性的直觉顿悟法门和思想,使教徒的精神追求有一种成就感和满足感。【考点】中国文化的对外交汇与现代化——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汇3.中国的翻译文学首先是( )。A.道教文学B.儒家文学C.佛教文学D.基督教文学【答案】C【解析】佛教传入中国后,对中国文化的许多方面如哲学、艺术、音乐、绘画、建筑以及民间风俗等都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中国的翻译文学首先是佛教文学。【考点】中国文化的对外交汇与现代化——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汇4.秦汉以前大量居住在成都平原的是( )。A.羌族人B.古巴人C.氐人D.汉族人【答案】D【解析】考察历史上的人群分布,四川盆地的北面是大巴山地区的古代巴人、氐人、羌人分布的地区;盆地的中央是富饶的成都平原,文明发展的历史十分悠久,汉族人在秦汉以前就已大量居住在这一地区。【考点】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中国文化赖以生存发展的地理

论尚书中周公之形象

论尚书中周公之形象

论《尚书》中周公的人物形象周公是西周初期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他先后侍奉两位君王,对西周初期国家政权的稳定巩固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在《尚书》中,记录周公相关言论的篇幅多达11篇,足以见这位肱骨之臣在古代的卓然地位。

一、忠君与自我追求统一的臣子形象一翻开《尚书》,周公便以一心事主,忠心为君的形象出现在我们眼前。

《金縢•书序》中记载:“周武王克殷二年,天下未定。

武王有疾,周公作册书告神,请代武王死”,短短一行字,但蕴含在其中的周公浓厚的忠君爱国之情,实在令人震惊,对于周公来说,真可谓是“生命诚可贵,国君价更高”,他愿以自身代武王死,这种舍己为君的精神,实乃后世忠君爱国之辈之不朽楷模。

周公在其告辞中说:“若尔三王是有丕子之责于天,以旦代某之身。

予仁若考能,多才多艺,能事鬼神”,其言辞之恳切,情感之真挚,溢于言表。

不过在《尚书》的记载中,我们不仅能看到周公人尽皆知的忠臣形象,我们同样也能从细微处发现周公自我意识的崛起,而这种崛起使得周公这一形象益发的饱满充实,使周公从“近神”的高度回归到“普通人”的群体中来。

在《金縢》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么一段话:武王既丧,管叔及其群弟乃流言于国,曰:公将不利于孺子。

周公乃告二公曰:我之弗辟,我无以告我先王。

周公居东二年,则罪人斯得。

于后,公乃为诗以贻王,名之曰《鸱鸮》。

王亦未敢诮公。

武王死后,管叔和他的弟弟在国内散布周公会对成王不利的谣言,成王因流言怀疑周公,周公便作一首《鸱鸮》送给了成王。

虽然此《鸱鸮》至今仍未被断定即为《诗经》中一诗,但我觉得很大的可能是,因为它非常真挚的喊出了一个人对于自己辛劳的不到承认的苦闷,这对于忠而被谤的周公来说,是对遭受猜忌的有力控诉,是一次抒发内心愤懑的长叹。

从上述事件可以看出,周公不仅是一个忠诚事君的好臣子,也是一名在受到不公正待遇时会愤而发声的有自我意识的耿直人。

他是臣,所以他忠于君,他是人,所以他忠于自己的心。

二、巩固新兴王朝的“统治者”形象如果说周公是以忠臣的形象而传名至今,不如说他是作为一名优秀的政治家而扬名天下。

北语12春《中国古代文学史(一)》阶段导学一

北语12春《中国古代文学史(一)》阶段导学一

北语12春《中国古代文学史(一)》阶段导学一本阶段导学是第一编的知识点重要知识点:1、文学艺术起源于劳动。

2、中国最早的文字现在可以上推到商代盘庚时期(公元前十五世纪),其中最可信的就是卜辞。

3、神话产生的原因是:初民对于自然界有一种敬畏,同时又想了解自然界的规律以达到征服的目的。

4、今天保存下来的许多神话都在《山海经》、《穆天子传》、《楚辞》、和《淮南子》等书籍中,其中以《山海经》保留的神话资料最为丰富。

5、《尚书》:所谓“尚书”,就是上古之书,又称“书”,到汉代被列为儒家经典之一之后称为《书经》,为记言的古史。

据说原有一百篇,孔子纂集并为之序。

汉以后《尚书》有今古文之分。

今文是秦焚书之后汉初经师所保存、用当时通行的隶书写的;古文是武帝时陆续发现的古本,是用古文字写的。

今存《尚书》共58篇,其中33篇为今古文所共有,其余都是东晋时期伪造的《古文尚书》,不可信。

《尚书》分《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

其中《虞书》、《夏书》为后人根据传说追记,不能视为虞、夏时的史籍。

《尚书》总的说来,比较古奥,不太好懂。

6、《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

这种编年史周王朝和诸侯各国都有,虽然内容不同,一般都称为“春秋”,现今流传的鲁国的《春秋》是经过孔子修订的,它极其简括地记载了周王朝、鲁国以及其他各国的事件,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722-前481),共二百四十二年。

《春秋》记事,简洁严谨、凝练含蓄,“以一字为褒贬”,深受后世史家和小说家的推崇,有“春秋笔法”、“微言大义”之说。

7、《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春秋末年的编年体史书,又名《左氏春秋》、《春秋内传》,是配合《春秋》的编年史,记事至鲁哀公二十七年,比《春秋》多十三年。

作者一般认为是鲁国史官左丘明。

《左传》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8、《国语》是一种国别史,分别记载周王朝及诸侯各国之事,而主要在记言,故名为《国语》。

《尚书》中的政治哲学思想——以《大禹谟》为例

《尚书》中的政治哲学思想——以《大禹谟》为例

尚书中的政治哲学思想——以《大禹谟》为例一、尚书概述《尚书》是中国古代典籍之一,也是我国最早的历史文献之一。

它记录了周朝早期到春秋时期的重要事件和君王的政治理念。

其中,《大禹谟》作为《尚书》之中的一篇章节,探讨了当时社会治理和政治道德等方面的问题。

二、《大禹谟》背景1.大禹:中国古代传说中的著名统治者,因能够解决洪水问题而被人们称为伟大的工程师和善于治国平天下的君主。

2.谏诤文化:周朝强调臣子对君主进行正确劝谏、犯颜直谏。

三、《大禹谟》主要内容1.教化民众:强调君王应本着儒家思想来教化百姓。

•君王宜整饬身心,承担起德行榜样;•教导百姓尊敬先祖,恩威并施。

2.治理国家:论述了君主的责任和要求。

•君王应该恪守德行,体察民间疾苦;•实施公正的法律制度,保护百姓权益;•管理国家财政,勤俭持家;•建立强大的军队,保卫国家安全。

3.谏诤礼仪:提出了君主和臣子之间应有的关系和相处之道。

•臣子应坚守忠诚,直言谏议;•君王应虚心听取臣子的批评建议。

四、《大禹谟》对政治哲学思想的影响1.古代政治观念:《大禹谟》通过倡导德行榜样与教化民众等方式,强调君主的德行对国家治理至关重要。

2.德治思想:《大禹谟》提出君主应以身作则、廉洁自律,并通过教育百姓来实现社会治理。

3.谏诤文化:《大禹谟》对谏诤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促进了人民与君主之间更加平等开放的沟通方式。

五、结论《大禹谟》作为尚书的一部分,探讨了古代政治哲学思想。

它对中国古代政治观念的形成、德治思想以及谏诤文化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通过教化民众和强调君主的德行榜样,它提出了社会治理和政治道德等方面的问题,对中国古代政治哲学思想有着重要地位。

参考文献•张逢四:《新编尚书笺证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尚书》精华句子解析

《尚书》精华句子解析

《尚书》精华句子解析儒家最经典的著作是四书五经。

《尚书》,是五经之一,又称《书》或《书经》。

“尚”即“上”,《尚书》就是上古的书。

它是中国上古历史文献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是中国汉民族第一部古典散文集和最早的历史文献。

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

该书要旨:其一,在明仁君治民之道。

春秋之世,圣王不作,暴君迭起,人民困于虐政,备受痛苦。

为救危世,感化当世人君,史官作《书经》一书,希人主得尧、舜、禹、汤、文、武之道,使天下享尧、舜、禹、汤、文、武之治。

因此,阐明仁君治民之道是《尚书》的第一要旨。

其二,在明贤臣事君之道。

周室东迁之后,人臣之事君,远不如往古,乱臣杀君之事屡见不鲜。

史官作《周书》,记古贤臣事君之道,以使后世取法。

1、知人则哲2、政贵有恒本句大意是:政令、政策重在长久不变。

一条政令,一项政策,在执行中重在连贯不变,长久坚持。

时间短暂,则不易见其效果;朝令夕改,则执行者易生疑惑而无所适从。

3、习与性成我们常说习惯决定命运,习惯决定性格。

我们的老祖宗造就把这些说明白了。

4、作德,心逸日休积德作好事的人,心地坦然,无忧无虑。

事情一天比一天顺心。

《尚书·周官》还有“作伪。

心劳日拙”一句。

意思是:弄虚作假干坏事的人,用尽心机,藏奸饰伪。

处境却越来越窘迫困难。

两句从一正一反立意,可用以劝善戒恶,教育人们多做好事,不干坏事。

5、满招损,谦受益这两句大意是:自满招来损害,谦虚使人得益。

这两句上古传下来的训诫,言筒意赅,对比鲜明,表现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至今仍使人受益不浅,可用作座右铭。

6、诗言志,歌永言诗用来表连人的思想感情,歌是通过咏唱的语言,抑扬顿挫地把这种思想感情表达出来。

7、作伪,心劳日拙弄虚作假的人费尽心机,处境越来越困窘。

现实生活中,确也有些人弄虚作假,机关算尽,到头来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可见这两句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特别是后一句“心劳日拙”,现已成为成语而常被引用,意思是耍尽小聪明,使尽坏心眼,最后不但没有得到好处,处境反而越来越糟。

先秦君子风范答案

先秦君子风范答案

1.().《尚书》中讲到了武王伐纣。

2.().西周到春秋时期的君子文化人格与战国时期的士大夫文化人格相同。

3.().“一饭三吐哺.一沐三握发”的周公是先秦时期鲁国的祖先。

4.().根据先秦君子的要求,一个人不用学习也能够成为君子。

5.().与周朝时期不同,春秋时代的人对君子的解释开始重视个人品质的含义。

6.().“尹”在甲骨文中与君有同样的意义。

7.().根据先秦诸多文献的描述,周文王和周公的事迹为先秦君子树立了武力征服的典范。

8.().淝水之战是指“武王伐纣”期间殷商与西周之间发生的著名战役。

9.().敬德是对“君子”的基本要求。

10.().根据先秦文献的描述,周人必然是无意识和无目的地塑造了周代君王的正面形象。

11.().根据周朝历史进程的内在逻辑,先秦君子风范起源于周人对理想世界和人格的追求过程中。

12.().周人把实现自己的道德理想当做人生的最终价值。

13.().根据《诗经》的记载,西周贵族君子只注重内心品德的高尚而不注重外表的优雅得体。

14.().周代贵族君子最讲究的品质是由外在和内在所共同体现出的个人风度。

15.().“瞻彼淇奥”出自《论语》。

16.().根据《诗经•郑风•有女同车》的描述,先秦时期女子可以佩戴玉饰。

17.().先秦君子追求表里相错.行前德后,因此最为重视服饰的彰显作用。

18.().《论语•乡党》记录了孔子的言行举止。

19.().现存《诗经》是由孔子一人独立编撰完成的诗集。

20.().《左传》郑庄公“其乐融融”的诗歌属于自我创作的即兴赋诗。

21.().本集讲到了先秦君子在世俗生活中的威仪和高尚品质。

22.().《诗经•小雅•黎苗》“肃肃谢功,召伯营之”歌颂的是西周召公。

23.().先秦贵族君子高度的诗学修养对政治外交活动起到了负面作用。

24.(). 《诗经•鄘风•鹑之奔奔》是魏国人称赞国君的诗。

25.().《左传》中对历史事件“礼也”“非礼也”的评价表明了先秦贵族君子特别重视礼仪。

《尚书》注译《君奭》

《尚书》注译《君奭》

《尚书》注译《君奭》《君奭》召公为保,周公为师,相成王为左右。

召公不说,周公作《君奭》。

周公若曰:“君奭!弗弔天降丧于殷,殷既坠厥命,我有周既受。

我不敢知曰,厥基永孚于休,若天棐忱,我亦不敢知曰,其终出于不祥。

呜呼!君已曰时我,我亦不敢宁于上帝命,弗永远念天威越我民,罔尤违,惟人。

在我后嗣子孙,大弗克恭上下,遏佚前人光;在家不知天命不易,天难谌,乃其坠命,弗克经历。

嗣前人,恭明德;在今予小子旦非克有正,迪惟前人光施于我冲子?”又曰:“天不可信,我道惟宁王德延,天不庸释于文王受命。

”公曰:“君奭!我闻在昔成汤既受命,时则有若伊尹,格于皇天;在太甲,时则有若保衡;在太戊,时则有若伊陟、臣扈,格于上帝,巫咸乂王家;在祖乙,时则有若巫贤;在武丁,时则有若甘盘。

率惟兹有陈,保乂有殷,故殷礼陟配天,多历年所。

天惟纯佑命,则商实百姓王人。

罔不秉德明恤,小臣屏侯甸,矧咸奔走。

惟兹惟德称,用乂厥辟,故一人有事于四方,若卜筮罔不是孚。

”公曰:“君奭!天寿平格,保乂有殷,有殷嗣,天灭威。

今汝永念,则有固命,厥乱明我新造邦。

”公曰:“君奭!在昔上帝割申劝宁王之德,其集大命于厥躬,惟文王尚克修和我有夏。

亦惟有若虢叔,有若闳夭,有若散宜生,有若泰颠,有若南宫适。

”又曰:“无能往来,兹迪彝教文王蔑德,降于国人。

亦惟纯佑秉德,迪知天威。

乃惟时昭文王迪见冒,闻于上帝,惟时受有殷命哉!武王惟兹四人尚迪有禄,后暨武王诞将天威,咸刘厥敌。

惟兹四人昭武王惟冒,丕单称德。

今在予小子旦,若游大川。

予往暨汝奭其济,小子同未在位,诞无我责。

收罔勖不及,耇造德不降,我则鸣鸟不闻,矧曰其有能格!”公曰:“呜呼!君,肆其监于兹!我受命于疆惟休,亦大惟艰。

告君,乃猷裕我,不以后人迷。

”公曰:“前人敷乃心,乃悉命汝,作汝民极。

曰汝明勖偶王,在亶乘兹大命,惟文王德丕承,无疆之恤!”公曰:“君!告汝,朕允保奭。

其汝克敬以予监于殷丧大否,肆念我天威。

予不允惟若兹诰?予惟曰‘襄我二人’。

《尚书》是历代治国理政者的教科书

《尚书》是历代治国理政者的教科书

《尚书》是历代治国理政者的教科书作者:王恭来源:《生活文摘》2018年第04期《尚书》是一部多体裁文献汇编,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史书,其内容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

战国时期总称为《书》,汉代改称《尚书》,即“上古之书”。

因为是儒家五经之一,故又称《书经》。

《尚书》记录了夏、商、周三代的最高统治者在政治活动中所形成的一些诰语、誓词、谈话记录等,其《周书》部分是周人政治活动的历史见证,也是周文化载体的理论形态之一。

由于史学界对《尚书》发现整理时间、编者的观点不同,所以历史上形成了《今文尚书》《古文尚书》两个版本,对其内容真伪的辩论至今仍然没有停息。

当然这并不影响人们对《尚书》的研究和对其内容真伪的进一步辩论和探讨,也不本文叙述和讨论的范围。

《尚书》使用的语言、词汇比较古老,因而也比较难读懂,笔者也是初学,本文仅就《周书·洪范》学习谈一点体会和认识,以求教于各位方家。

一、《尚书》蕴含着先哲们丰富的政治智慧《尚书》按朝代编排,分成《虞书》《夏书》《商书》和《周书》,是用古散文形式写成的。

大致有四种体式:一是“典”,主要记载当时的典章制度;二是“训诰”,包括君臣之间、大臣之间的谈话和祭神的祷告辞;三是“誓”,记录了君王和诸侯的誓众辞;四是“命”,记载了帝王任命官员、赏赐诸侯的册命。

(一)《尚书》是中国历史上古老的政治智慧之源历代皆有传世政典,但《尚书》为“政书”之祖。

司马迁《太史公自序》称“《书》记先王之事,故长于政”,荀子《劝学篇》明言“政事之纪也”。

《明实录》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命儒臣书《洪范》揭于御座之右,朝夕观览”。

《书》学文献总结了上古经典的政治智慧,用圣君贤相的善政范例确立了“先王政治”。

一是建立了传统中国较为系统的国家治理模式,进而在后世形成绵延不绝的“政统秩序”。

二是以道德规范、道德诉求直接规约君王的思想言行和士民的家国情怀,塑造民族的精神世界,进而形成历久弥新的“道统观点”。

《尚书》帝权政治思想阐释

《尚书》帝权政治思想阐释

帝 权 与宗教 的结合 是帝 权 政 治实 施 的第一 阶段 ,这 一 阶段体 现 为重 神事 ,轻人 事 ,唯 天为 尊 。
“ 有夏多罪 ,天命殛之” 尔尚辅予一人 , ,“ 致天之罚”( 汤誓 》 ,“ 《 ) 先王有服 ,恪谨天命” 予迓续 ,“ 乃命于天”( 盘庚 》。这里可 以看出对上帝的服从和崇拜 ,而这种现象在心理上导致的结果必然是 《 ) 对人 的轻视 ,对神 的重视 ,形成盲 目迷信上帝。 虞书 》 夏书》 商书 》产生于中国古代氏族社会向 《 《 《 奴 隶社 会转 化 时期 ,而殷 商 时期 也是 中国文 字创 造产 生 时期 ,结 合 甲骨 b ,我们 能 够大 致 了解 虞 、 辞
《 尚书 》帝权 政治思想 阐释

干 L
/j t

( 宁波城 市职业技术 学院 ,浙江 宁波 3 50 ) 1 10 摘 要 :帝权政治 即以上帝具有至 高无上的权 力为 象征进行施政 。《尚书》所 载 ,分为两个阶段 :虞 、夏 、
商时为第一 阶段 ,这一阶段重视神事 、轻视人 事、唯帝为尊 。周王朝 时为第二 阶段 , 一阶段推 行德政 、 这
夏 、商 时 的帝权 政 治思 想 。帝 权政 治 是 当时 宗教 文 化 的重要 组成 部 分 ,而 宗教 概念 是起 源 于人类 对 异 己力 量 的崇拜 ,经 过事 物有 灵 观念 阶段 而 逐步 分 化 ,随 着社会 关 系 中对抗 力 量 的变化 ,对上 帝 的 崇拜 逐 步形 成 ,并进 而 达到 以上 帝 为万事 万 物 的主宰 ,为神 界 “ 高主导 ” “ 里 可 以看 出虞 、夏 、 最 。 这
管理 人 间事 务 的 ,所 以对上 帝 的崇拜 ,其实 就 是对 祖先 君 王 的崇拜 ,由此 表 明 ,上 帝是 宇宙 的主宰 , 君王 代表 上帝行使 权力 , 奴役 民众 , 王和 臣 民都要 服从 上帝 的命令 。这是 帝权政 治思想 的 主要 内容 。 君

尚书中的人物形象与文化象征

尚书中的人物形象与文化象征

尚书中的人物形象与文化象征尚书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经典之一,它记录了周朝时期的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的内容,同时也展现了当时社会的人物形象和文化象征。

作为一个传统文化学者,我在研究尚书时深感其独特之处,下面将从人物形象和文化象征两个方面展开分析。

首先,尚书中的人物形象给我们展现了那个时代的历史风貌。

例如,在《尚书·虞书·大禹谟》中,大禹被描绘为一个有着卓越才能和高尚品质的君主。

他以其聪明才智和辨别是非的能力,成功地治理了洪水,创造了太平盛世。

大禹的形象体现了当时社会对于君主的期待,他被塑造成了一个英明果断、善于治理的君王形象,成为后世君主的楷模。

另一个例子可以在《尚书·虞书·夏小正》中找到,文中描述了夏朝的开国君主禹的形象。

禹被描绘为一个勤政爱民、谦虚谨慎的君主。

他不仅勤勉工作,努力治理国家,而且注重民生,关心百姓疾苦。

禹的形象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君主的期望,即君主应该以民为本,关心人民的福祉,以此来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除了君主形象之外,尚书中还描绘了一些其他人物形象,如《尚书·周书·周官》中的周公旦。

周公旦被塑造成了一个智勇双全、忠诚敬业的政治家。

他有着卓越的智慧和高尚的品质,为周朝的政治稳定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周公旦的形象体现了当时社会对于政治家的期待,即政治家应该具备高尚的品质和卓越的才能,为国家和民众谋福利。

尚书中的人物形象不仅展现了当时社会对于君主和政治家的期望,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和文化象征。

例如,《尚书·虞书·大禹谟》中的大禹形象,体现了以德治国的价值观。

大禹通过自己的品德和能力,成功地治理了洪水,创造了太平盛世。

这体现了当时社会对于德治的看重,认为君主应该以德为基础,通过自己的品德和能力来治理国家。

另一个例子可以在《尚书·虞书·夏小正》中找到,文中描绘了夏朝的开国君主禹的形象。

《尚书正义》的诠释思想

《尚书正义》的诠释思想

《尚书正义》的诠释思想《尚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史书之一,为了更好地理解其内涵,古代学者们进行了多次的诠释,其中《尚书正义》是清代学者李慎所著,其内容丰富、精深,对《尚书》的诠释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

李慎认为,书中的“尚”字,不仅代表了尊崇、推崇之意,更代表了事物的本原和根源。

他把《尚书》分为五篇,分别为君道、天道、民道、地道和稽疑,将每篇的主题都围绕在“尚”字上,旨在揭示各种尚的形态和意义。

在君道篇中,李慎认为《尚书》中反复强调的君王德行、仁政于民,是建国的根本,也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

同时,他还解释了君子所追求的贞正、勤劳、谋略等品质,强调君子应该以身作则,做一个行动起来就能感染身边群众的榜样。

在天道篇中,李慎认为《尚书》呈现的是一种天人合一、天地同源的哲学思想。

他认为,天道与天命是相辅相成的,只有恪守天命,尽力遵循天道,才能得到上天神佑,化解天灾人祸,实现国泰民安。

在民道篇中,李慎着重阐释了人治理社会、治理国家的重要性。

他认为,君主必须有“仁者爱人、知者爱物”的思想,尊重百姓,推行以民生为中心的政治方针,才能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

在地道篇中,李慎诠释了地“尚”的深层含义。

他认为,土地是万物之源,人民得以生存的根基,因此必须妥善保护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实现生态文明建设。

在稽疑篇中,李慎从解释《尚书》的正误入手,认为诠释《尚书》必须求真务实、严谨科学。

他还指出,诠释《尚书》需要考虑其历史背景、文化背景以及时代意义,不能脱离实际,片面追求文本解释。

总体来说,《尚书正义》的诠释思想注重以“尚”字为中心,从不同的部分深入阐释其内涵,强调君德、天命、民治、地保、严谨研究的重要性,为我们深入理解《尚书》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探析《尚书·周书》中的天命观念

探析《尚书·周书》中的天命观念

探析《尚书·周书》中的天命观念《尚书·周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经典之一,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天命观念。

天命观念在中国古代思想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中国古代政治、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尚书·周书》中的天命观念出发,探析其内涵、表现形式及其对古代社会的影响。

我们来看一下《尚书·周书》中关于天命观念的内涵。

在《尚书·周书》中,天命观念体现在君王的统治理念和臣民的行为规范上。

其中包括了天子的天命思想、封建等级制度和祭祀仪式等内容。

天命思想是古代中国君权神授的理论基础,认为天子作为上苍所赐的统治者,其地位是由天命所决定的,绝对神圣和不可动摇。

封建等级制度则是基于天命思想发展起来的,通过封建等级制度,君王在政治上确立了自己的至高无上的地位,并通过宗法制度将统治地位传承给子孙后代。

《尚书·周书》中还包含了丰富的祭祀仪式,认为通过祭祀可以获得对上苍的崇敬和祝福,从而确保天命的继承和延续。

我们来看一下《尚书·周书》中天命观念的表现形式。

在《尚书·周书》中,天命观念主要通过君王的言行和祭祀仪式来表现。

首先是君王的言行,君王在《尚书·周书》中被要求要以仁义和道德来治理国家,要奉行天命,尊重上苍,以身作则,体现天命思想。

其次是祭祀仪式,祭祀是古代中国重要的社会活动,祭祀的对象是上苍和祖先,在祭祀仪式中,尊崇上苍,传承天命成为了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

我们来探讨一下《尚书·周书》中天命观念对古代社会的影响。

天命观念在古代中国社会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对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是政治方面,天命思想在古代中国政治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君主专制提供了理论支持,使得中国古代政权更加稳固和持久。

其次是社会方面,在封建社会中,天命观念使得社会等级分明,人们尊重君权和宗法,继承天命,社会秩序更加稳定。

再次是文化方面,天命思想使得古代中国社会形成了崇尚忠义、孝道、礼仪等思想观念,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尚书益稷》

《尚书益稷》

《尚书·益稷》《尚书·益稷》记录舜和禹、皋陶的讨论并相互告诫的场面,禹儆戒舜不要傲虐,不要荒淫,舜则告诫众臣不要"面从",自己有错一定要指出。

又记录了讨论之后奏乐和舞蹈的盛况,以及舜与皋陶吟诗唱和的欢情。

益和稷都是舜的大臣,篇首禹提到了益和稷的功劳,因以《益稷》名篇。

本篇与《皋陶谟》文势相接,原是一篇。

晚出《孔传》分"帝曰来禹",以下为《益稷》,破坏了原文的完整性,读者宜合观之。

帝曰:"来,禹!汝亦昌言。

"禹拜曰:"都!帝,予何言?予思日孜孜。

"皋陶曰:"吁!如何?"禹曰:"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昏垫。

予乘四载,随山刊木,暨益奏庶鲜食。

予决九川,距四海,浚畎浍距川;暨稷播,奏庶艰食鲜食。

懋迁有无,化居。

烝民乃粒,万邦作乂。

"皋陶曰:"俞!师汝昌言。

"禹曰:"都!帝,慎乃在位。

"帝曰:"俞!"禹曰:"安汝止,惟几惟康。

其弼直,惟动丕应。

徯志以昭受上帝,天其申命用休。

"帝曰:"吁!臣哉邻哉!邻哉臣哉!"禹曰:"俞!"帝曰:"臣作朕股肱耳目。

予欲左右有民,汝翼。

予欲宣力四方,汝为。

予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会;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絺绣,以五采彰施于五色,作服,汝明。

予欲闻六律五声八音,在治忽,以出纳五言,汝听。

予违,汝弼,汝无面従,退有后言。

钦四邻!庶顽谗说,若不在时,侯以明之,挞以记之,书用识哉,欲并生哉!工以纳言,时而飏之,格则承之庸之,否则威之。

"禹曰:"俞哉!帝光天之下,至于海隅苍生,万邦黎献,共惟帝臣,惟帝时举。

敷纳以言,明庶以功,车服以庸。

谁敢不让,敢不敬应?帝不时敷,同,日奏,罔功。

《尚书》读后感

《尚书》读后感

《尚书》:古老的智慧,永恒的启示读完《尚书》,我深感其独特的魅力。

这本书,作为一部多体裁文献汇编,承载着中国古老的历史和文化,被誉为“上古之书”。

虽然其中的部分篇章被证实为伪书,但这并不妨碍它作为一部重要的历史文献,为我们揭示了古代中国的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

《尚书》的内容主要是君王任命官员或赏赐诸侯时发布的政令,这让我感受到了古代中国的政治智慧和统治者的治国理念。

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是那些关于德政的篇章。

它们强调了君主应以德治国,关心百姓的福祉,而非仅仅追求个人的权力和利益。

这种以德为本的治国理念,让我深感敬佩。

在《尚书》中,我也读到了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

比如,商纣王的残暴统治,以及周武王的英勇反抗。

商纣王为了个人的享乐,不惜牺牲百姓的利益,最终导致了国家的灭亡。

而周武王则站在了人民的一边,以民为本,最终建立了新的王朝。

这些故事让我深刻认识到,一个国家的兴衰,往往取决于统治者的治国理念和人民的福祉。

此外,《尚书》还让我感受到了古代中国的文化魅力。

其中的许多篇章,如《禹贡》、《洪范》等,都描绘了古代中国的壮丽山河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这些篇章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感受到了古代中国的繁荣和辉煌。

总的来说,《尚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它不仅是一部历史文献,更是一部充满智慧和启示的书籍。

它让我认识到,古代中国的政治智慧和文化魅力,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们应该学习古代先贤的治国理念,关心人民的福祉,追求公正和正义。

同时,我们也应该珍惜和保护古代中国的文化遗产,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最后,我想说,《尚书》是一本值得每个人阅读的书籍。

无论你是历史爱好者,还是文化追求者,都能从中获得深刻的启示和感悟。

让我们一起走进《尚书》的世界,感受古代中国的智慧和魅力吧!。

《尚书》德治思想

《尚书》德治思想

《尚书》德治思想《尚书》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经典之一,它是一部具有丰富哲学思想的古代文化遗产,其中包含了大量的德治思想。

在《尚书》中,德治思想是一种治国理政的思想,主张以德治国、以德治民,强调君王和官员应该以德行来榜样百姓,倡导亲民政策,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在此,我们将从《尚书》中探究德治思想的内涵及其在古代中国政治实践中的影响。

德治思想强调君王和官员应先修身。

在《尚书》中,提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这体现了德治思想的核心观点。

在古代中国,君王和官员一直被视为社会的楷模,他们的品德和行为对百姓有着巨大的影响。

君王和官员应该以身作则,注重修身养德,树立良好的榜样,以此来影响和感召百姓。

只有君王和官员以身作则,修身养德,才能带领百姓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由此可见,德治思想强调了君王和官员应该以德为先,以身作则,来影响和感召百姓,这是古代政治思想中的一大特色。

德治思想主张君臣相亲相爱,共同致力于国家的治理。

在《尚书》中,多次提到了“民生无不如一家”的观点,这体现了德治思想对于君臣关系的重视。

在古代中国社会中,君臣关系被看作是非常重要的,它关系到国家的政治稳定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德治思想主张君臣之间应该相亲相爱,像一家人一样团结一心,共同致力于国家的治理。

君王应该以父亲的角色来呵护人民,而臣子则应该以子女的身份来听从君王的教导。

只有君臣相互关爱,相互团结,才能够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德治思想主张君臣应该相亲相爱,共同致力于国家的治理,这对于古代中国政治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德治思想主张治国要以民为本,关注民生民利。

在《尚书》中,提到了“民胞物与、治以其上”这样的观点,体现了德治思想对于亲民政策的主张。

在古代中国社会中,民众的生活状况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德治思想主张君王和官员应该以民为本,关注民生民利,制定出有利于民众的政策和措施。

君王和官员要关心百姓的疾苦,垂询百姓的疾苦,尽力解决百姓的困难和问题,使百姓能够得到更好的生活。

尚书历史试题答案

尚书历史试题答案

尚书历史试题答案一、选择题1. 《尚书》又称为什么?A. 春秋B. 礼记C. 书经D. 周易答案:C2. 《尚书》的编纂者是谁?A. 孔子B. 老子C. 墨子D. 荀子答案:A3. 下列哪一部不是《尚书》中的篇章?A. 《尧典》B. 《舜典》C. 《禹贡》D. 《春秋》答案:D4. 《尚书》中记录的最早的历史事件是哪个朝代的?A. 夏朝B. 商朝C. 周朝D. 秦朝答案:A5. “天命”观念在《尚书》中的作用是什么?A. 强调君权神授B. 提倡法治C. 强调道德教化D. 倡导无为而治答案:A二、填空题1. 《尚书》是中国古代的一部__________,收录了自上古至__________时代的历史文献和政治言论。

答案:历史文献汇编;春秋2. 《尚书》的“书”字,本意是指__________,后来引申为记录、书写。

答案:书写用的竹简3. 在《尚书》中,__________被用来象征天子的权威和合法性。

答案:天命4. 《尚书》中提倡的“仁政”思想,对后世的__________有着深远的影响。

答案:儒家学派5. 《尚书》的“五典”指的是《尧典》、《舜典》、《禹典》、《汤典》和__________。

答案:《文王典》三、简答题1. 简述《尚书》的编纂背景和历史意义。

答:《尚书》的编纂背景可追溯至春秋时期,由孔子整理并传授。

它的历史意义在于记录了中国古代早期的历史和政治思想,尤其是关于君权神授和仁政理念的阐述,对后世的政治制度和儒家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2. 阐述《尚书》中的“天命”观念及其对古代政治的影响。

答:“天命”是《尚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它认为天有其意志,能够授予或收回君主的权力。

这一观念强化了君主的权威,同时也为君主的统治提供了合法性基础。

在古代政治中,君主常以“天命”为依据来巩固统治,而当君主失德时,“天命”观念也为反抗暴政提供了理论支持。

3. 描述《尚书》中“仁政”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文言文阅读训练:苏轼《刑政》(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苏轼《刑政》(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苏轼《刑政》(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书》曰:“临下以简,御众以宽。

”此百世不易之道也。

昔汉高帝约法三章,萧何定律九篇而已。

至于文、景,刑措不用。

历魏至晋,条目滋章,民无所措手足。

唐及五代止用律令,国初加以注疏,情文备矣。

今《编敕》续降,动若牛毛,人之耳目所不能周,思虑所不能照,而法病矣。

臣愚谓当熟议而少宽之。

今御史六察,专务钩考簿书..,责发细微,自三公九卿,救过不暇。

夫详于小,必略于大,其文密者,其实必疏。

故近岁以来,水旱盗贼,四民流亡,边鄙不宁,皆不以责宰相,而尚书诸曹文牍繁重穷日之力书纸尾不暇,此皆苛察之过也,不可以不变。

《易》曰:“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

”先王之理财也,必继之以正辞,其辞正则其取之也义。

三代之君,食租衣税而已,是以辞正而民服。

自汉以来,盐铁酒茗之禁,贷榷易..之利,皆心知其非而冒行之,故辞曲而民为盗。

今欲严刑妄赏以去盗,不若捐.利以予民,衣食足而盗贼自止。

夫兴利以聚财者,人臣之利也,非社稷之福。

省费以养财者,社稷之福也,非人臣之利。

何以言之?民者国之本,而刑者民之贼。

兴利以聚财,必先烦刑以贼民,国本摇矣。

而言利之臣,先受其赏,近岁宫室城池之投,南蛮、西夏之师,车服器械之资,略计其费,不下五千万缗,求其所补,卒亦安在?若以此积粮,则沿边皆有九年之蓄,西夷北边,望而不敢近矣。

赵充国有言:“湟中谷斛八钱。

吾谓籴三百万斛,羌人不敢动矣。

”不待烦刑贼民,而边鄙以安。

然为人臣之计,则无功可赏。

人主不察,乃以社稷之深忧,而徇人臣之私计,岂不过甚矣哉?(选自苏轼《刑政》,有删改)材料二:荀子曰:“絜国以呼功利,不务张其义,齐其信,唯利之求;内则不惮诈其民而求小利焉,外则不惮诈其与而求大利焉。

内不修正其所以有,然常欲人之有,如是,则臣下百姓莫不以诈心待其上矣。

上诈其下,下诈其上,则是上下析也。

如是,则敌国轻之,与.国疑之,权谋日行而国不免危削,綦之而亡,齐闵、薛公是也。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贤俊 的政 治胸 襟 和恤 众 惠民的 “ 民父母 ” 范。该典 籍对 贤君 明主 形 象的褒扬 , 映 了先秦儒 家对理 想政 为 风 反
治的预 期 。
关 键词 : 《尚书 》; 德政 克 己; 用 贤俊 ; 众 惠 民 任 恤
中图分类 号 : 2 1 K 2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号 :0 7 95 ( 0 6)4 0 5 - 4 1 0 - 0X 2 0 0 - 0 0 0
务严 谨 节 用 , 虑 明 达 。 谋 因而 其 光 辉普 照 四方 , 于 天 地 。 的 达 他
序, 既虚心纳 谏又刚毅果敢 , 既行 为耿 直又态度温和 , 既着眼
于 大 局 又 注重 小 节 , 刚 正 不 阿 又 充实 全 面 , 勇 敢 顽强 又善 既 既
良道义。“ 九德” 几乎涵盖了此后先秦儒家倡导 的人类一切美 德, 对君 王这样求 全责备 , 足见 《 尚书 》 明君形象 的预 期 。 对 “ 九德” 政治下的天下 , 才是儒家梦寐以求的理想社会 。 《 尚书 》 是儒家认定 的贤君明王渊薮 , 的内容处处透露 它 出这样 的信息 , 即君主德政与克 己素养 的具备与否 , 不仅关系 着天下安危 , 而且也直接决定着君 主 自身存亡 。鉴此 , 伊尹才
厥身, 修思 永 。悖 叙 九族 , 明 励 翼 , 远 在 兹 。”即君 主时 庶 迩可
收 稿 日期 :0 6 0 — 0 2 0 — 4 2
商汤 , 对天下推行德政 , 并时常省察 自己克制 欲念 , 养友爱 培
诚信意识 。布施德音从最亲近的人做起 ,钳立恭敬从尊长开
始 , 亲及疏 、 内及外 、 由 由 由上 及 下 , 君 王 的 友 善 推 广 至 天 将 下。 尹认为, 伊 对太 甲而 言 这 不 仅是 必 须 的 , 是 可 行 的 。 为 也 因
才识智慧与美德 , 不仅使 自己的亲族内部相互友善 , 而且也使 部落联盟 的全体成员如沐春风 , 融洽和安 。 《 皋陶谟 》 称得上我 国最 为古老 , 而又较为完整 的政治首 脑会议记录。会议的主持者皋陶高扬尧 的旗帜 , “ 向 民主” 禹 提 出了 “ 允迪厥德 , 谟明弼谐”的主张 , 认为 禹只有忠诚地遵 循尧的圣德 , 君主的决策才能英 明正确 , 群臣才能 同心协 力辅 助 。当禹询问如何才能做 到这些时 , 皋陶胸有成竹地说 : 慎 “
文献汇编 , 其中保存 了大量弥足珍贵的先秦政治思想资料。 该
典籍 由于经过儒家创始 人孔子的删定整理 ,因而 成为备受儒
家 尊 崇 的 贤君 明主 之 书 。

皋陶还提 出了 “ 九德” : 宽而栗, 说 “ 柔而立 , 而恭 , 愿 乱而敬 , 扰 而毅 , 直而温 , 简而廉 ' 0 冈而塞 , 强而义。”1 [ 1 这是政治首脑必 须具备 的九种执政风范 , 既宽宏大度又坚栗威严 , 既性情温和
把禹的 “ 有德”与桀的 “ 失德 ”, 作为正反两方 面的典型来匡
正 不 听 教诲 的太 甲 : 古 有 夏 先 后 , 懋 厥 德 , “ 方 罔有 天 灾 。山川
鬼神 , 亦莫不 宁, 暨鸟兽鱼鳖咸若 。” 但是这种和谐安详其乐 融融的有序社会 ,被 桀的 “ 德” 破坏殆尽 , 于其 子孙弗 乱 “ 率”, 从而导致 “ 皇天降灾 ”, “ 并 假手 于我” 革去其天命 。因 而太 甲修身的首要之 务是 “ 今王嗣厥德 , 罔不 在初 。立爱惟 亲, 立敬惟 长 , 始于家邦 , 于四海 ”1即忠实地 效法其祖 先 终 l 【 ,
20 6年 7 月
河南社会科学
HENAN SOCI AL SCI ENCES
J 1, 0 6 u.2 0
Vo11 No4 .4 .
第 1 4卷
第 4期
《 尚书 》 中所称道的理想君 王形象
梁凤 荣
( 州大学 法学院 , 郑 河南 郑 州
400 ) 50 1
摘 要 : 尚书》 《 是流传于今最为久远的一部政事文献汇编 , 中蕴涵着颇为丰富的政治思想资料。经 其 孔子亲 自 删定整理 , 能够入档 《 尚书 》 的有道之君 , 不仅具有德政 克 己的为君 内在素养 , 而且还 兼备 了任用
作 者简介 : 梁凤荣 ( 9 9一 ) 女 , 15 , 河南淮阳人 , 郑州大学 法学院教授 , 郑州大学历 史学院在 读博士研 究生, 主要研 究方
向为 中 国法律 史 。

5 0・
又 坚定 不 移 ,既 小 心谨 慎 又 严 肃 庄 重 ,既 处 事 干练 又严 谨 有

德政克己——君临天下的内在素养
德政 、 己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内容之一 , 克 也是儒 家认 定的君临天下的必备 内在素养。营造崇 尚德教和人格修养的 氛围是儒家孜孜以求 的 目标 , 先秦典籍 《 尚书》 被儒家追捧的 缘由之一 , 就是其 中蕴涵了丰富 的德政 、 克己思想 。 《 尚书》 开篇 《 尧典 》 主要记载 了唐尧的品德 与政绩 , , 它 给后来统治者 的启迪是君王应有的道德素质 ,以及伟大人格 魅力的重 要意义 。“ 帝尧 日放勋 , 钦明文思安安 , 允恭克让 , 光 被 四表 , 格于上下 。 克明俊德 , 以亲九族。 九族既睦 , 平章百姓 百姓昭明 , 协和万邦 , 黎民于变时雍。” 这 里描绘的唐尧 仪态 ” 文雅温和 , 诚信恭谨 。 他忠于君王职守 , 贤尚善 , 推 治理天下政
时刻 刻 应 克 己谨 慎 , 持 不 懈 地 进 行道 德修 养 , 善 自我并 宽 坚 完 厚 待 人 , 样 天 下之 人 不 论 远 近 就能 自然 归 顺 。 这 在这 次 会 议上
《 尚书 》 被著名经史学 家金景芳先生誉 为 “ 中国有史 以 来的第一部信史 ”l是我 国历史上 流传最 为久远 的一部 政事 I l ,
口1即在设立诸如立事准人牧夫等官员时要充分考察从史料记载的信息看商朝农业生产得到一定程度的发了解他们的长处所在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一旦任用为官要展农产品种类已有谷稻禾黍麦等且谷物也略有余存放手让其做事君王不能越俎代庖要充分调动发挥三事官这从出土的商代贮粮窖穴遗址可窥见一斑
维普资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