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推广的网站有哪些 V.信sck213(送学习资料).do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文无实际内容,学习网络营销推广技术(包括本技术)请看标题,送全套学习资料+工具。
第三期“上海市普教系统名校长名师培养工程”2012年3月正式启动,由13个名校长培养基地,49个名师培养基地组成,共计818位基地学员作为名师名校长后备人选参与了为期五年的深入研修。
方方面面的力量凝聚成合力,在发展中不断创新,硕果累累、成绩斐然。
为了展示各基地团队风采、交流培养经验、辐射培养成果,将以微信推送的形式在“上海市师资培训中心”、“教师博雅”和“上海特级教师”等微信公众平台上每天推送各基地的精彩掠影和培养成果。
相信在这涵盖中小幼各学段各学科的“双名工程”微信盛宴中,大家能有机会实现与名师们的隔空交流。
一睹他们的卓越风采、了解他们的成长轨迹,学习他们的优秀成果。
基地由14位导师和13位学员组成,13位学员分别来自9各区县,其中有12位中学高级教师,1位中学一级教师,相对年纪较轻,最小的才33岁,他们是一支朝气蓬勃的队伍。
“做中学”即在基地培养的一个周期内,通过让学员亲历完成各项任务的过程,从中获得自身教学素养的质的提升。
从培训的一开始,基地就按照培养计划,采用“模块化·渗透型·整体性”的高层次教师培养模式,将学习——研究——实践——反思有机结合,让学员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修活动中历练成长:
所谓模块化,就是在某一时间区间内专门就某一个培训主题开展培养工作,这样的培养由浅入深、由理论到实践展开,课程化的程度较高。
所谓渗透型,是指模块与模块之间在培养的时间上是可以渗透的,如在进行教学理论培养的时间段内我们也穿插了化学学科本体知识的培养;在培养的效果上是相互渗透的,例如教育科研、教学理论学习、化学本体知识学习和课堂教学实践多个模块的培养是既相互关联又相互促进的。
所谓的整体性,是指各个模块的培养虽然是相对独立的,但是,由于上面所述的渗透作用的存在,当我们将各个模块的培养都完成的时候,学员们所获得的不仅仅是某几个方面的提升,而是教学素养的整体提高。
2013年5月29日,上海市第三期“双名工程”化学一组基地交流活动在上海市建平中学举行。
出席本次活动的有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徐淀芳主任、纪明泽主任,江苏省化学特级教师、教授级高级教师郭瑞春老师,上海市教委教研室特级教师施其康老师,上海市特级教师叶佩玉老师,浦东新区教研室周玉枝老师等,浦东新区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及建平中学和建平世纪中学的老师们也应邀参加了本次主题交流活动。
基于化学一组特有的基地培训模式,本次交流活动的主题定位为“模块化·渗透型·整体性”。
在基地主持人杨卫国老师的精心设计下,本次活动将多种活动形式与内容进行了有机的整合,从“教学理论交流讨论”到“教学设计交流讨论”,又到“同课异构”,再到“基地成员说课与评课”、“专家点评”……丰富的研讨互动可谓环环相扣,使参与其中的领导、专家和同行们充分感受了化学一组独有的“模块化·渗透型·整体性”培养高层次教师的模式,体验了“学习-研究-实践-反思”这一源于课堂又高于课堂的学员成长历程。
随着教育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都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是教师向“名师”迈进的基本途径。
教师要把教育活动建立在符合教育规律的基础上,要用科学的教育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
本次活动的教学理论学习环节由边飞燕老师负责主讲“多元智能教学理论”,她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多元智能的基本原理、多元智能理论领域内的教育议题、教学中运用多元智能理论的具体操作途径等方面为全体学员作了辅导,其
他学员则在其后向边老师提出了一系列学习中遇到的相关问题,边老师都就自己的理解进行了一一解答,这样的学习与交流,使学员对“多元智能教学理论”的主要观点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有了教学理论作支撑,教学设计无疑就成为了活水之鱼,我们的教学设计就是要在教学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系统方法对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设计与计划。
活动的另一个环节就此展开,孙云霞老师、蒯丽衡老师、边飞燕老师为其他学员介绍了分别以“布贝尔教育观”、“布鲁纳教育思想”、“加德纳多元智能”等为理论支撑的教学设计,引起了大家的广泛共鸣,引发了大家的热烈讨论,引导了大家的深度思考,各具特色的教学设计更拓宽了大家的教学视野,触发了大家的思想火花。
理论可以指导实践,而实践更可以使理论得到升华。
杨卫华老师和沈正东老师为大家分别带来了两节精彩的同题异构课《电解质在通电情况下的变化》。
杨卫华老师的课采用了“小步子原则”来组织教学过程,以“问题解决”为基本思路,关注问题解决的经验,她的课让每个学生思维都“动”了起来,让学生能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很好地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沈正东老师的课则以罗杰斯的“学习者为中心”教学理论为设计依据,以培养“完整的人”为教学目标,整堂课突出了“师生双主体之间的交流互动”,突出了“培养理智完整和人格完善的人”,突出了“自主学习、富有创造性的人”,较好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后,大家又开展了评课活动,基地学员们在评课过程中毫无保留、各抒己见,共同比较各个教学理论的优势之处,共同探索多种途径的教学方法,共同斟酌完善学生学习的教学方式。
上海市教委教研室特级教师施其康老师、上海市特级教师叶佩玉老师也在课后为两节公开课做了详尽的点评,给予了积极肯定的评价,他们一致认为,两位老师都能注意发挥各自的教学特点,在课堂引入的环节上,都能选择较为适合学生的情境为切入点,自然真实地将学生带入新课的学习,效果突出。
在课堂学习中,两位老师都能充分注意到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合理运用教学理论、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
在思想的碰撞与交流中,基地学员们共同梳理经验、共同得到提升。
本次活动更得到了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徐淀芳主任的充分肯定,他指出,化学一组的基地培训工作非常扎实、形式也非常好,“模块化·渗透型·整体性”这一独特的模式为同行们提供了一个可借鉴的培训案例:双名工程的学员应通过基地的学习达到自身的提升,同时还要探索学科的教学改革,要做一个会学习的学习者、要做一个有思想的教育者。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文明史就是不断积累发展科学和人文知识成果的历史,同时也是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矛盾与冲突的历史。
因而,以这些人类文明为依托的教育也常常会在科学、人文的钟摆运动中摇摆不定。
虽然科学和人文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是各司其职,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两者的对立。
因此,作为研究理科教育、教授科学课程的人当明确人文的价值,更是应当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向学生传递一种人文理念。
教育如何逃脱理性主义、工业文化和市场逻辑的樊笼;教育如何能够“洁身自好”,做到“出淤泥而不染”,而不至于“陷入其中而不能自拔”的困境,这是教育研究无法绕开的问题。
谁来清扫伦敦上空因为工业生产而长期不散的阴云?谁来化解因能源掠夺而引发的国际间的残酷战争?谁能让上海市民放心去掉近年来因为雾霾笼罩而越裹越厚的口罩?如果缺少了人文精神的拷问与约束,我们的科技越发达,理科教育的课程内容与教学手段越纯熟,那么给社会带来的危险就越是恐怖。
居于上述认识,本书试图从教育出发,研究在教授学生化学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的人文品性,让当今的学生关心社会、关心生活、关心人类自身。
如何能够让生气勃勃的人文意蕴浸润当前略显机械冷酷的化学教学,让每个学生能够在化学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养成品格,实现科学与人文的和谐?这便是本书所思考的问题,自然也是一种人文关切的表达。
全书共有五章内容,具体包括“理科教育变革的基本理念、化学教学中培育学生人文素养的理论基础、高中生人文素养的现状调查与分析、高中化学教学中培育学生人文素养的策略、
以人文素养为导向的化学教学改革路径”。
期望该书不仅对高中化学教师开展学生人文素养培育有参考价值,而且对于其他自然科学学科教师也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沈正东老师在参加上海市第三期“双名工程”化学名师基地一组培训期间,开展了大量的“高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理论与实践”的课题研究,在此基础上撰写了《高中化学新论——化学教学中的人文素质培养》一书。
本书图文并茂、内容翔实,并具有严密的逻辑结构。
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列举了大量的教学案例,有很强的操作性,便于读者理解和应用。
当前的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进一步要求高中教育必须在教学实践中融合科学和人文,使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既有扎实的科学素质又有较高的人文素养,以符合国家、社会对21世纪的人才需求。
沈正东老师的著作适时地在这样的背景下推出,无疑对当前高中化学学科教学领域内应对教学改革的需要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材料,同时也为高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教师博雅小编个人微信号:hi-jiaoshiboya,喜欢“小雅”、需要投稿或对内容感兴趣的朋友们,欢迎私信深入交流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