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金华市云富高级中学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 渔父知识点整理 苏教版必修5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第三专题渔父讲解与例题导学案苏教版必修5

高中语文第三专题渔父讲解与例题导学案苏教版必修5

问题导学1.渔父是如何的一个形象?这一形象有何意义?2.《渔父》一文是如何表现人物复杂心情的?3.从全文看,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成效?自主研究渔父飘但是去了,带着他的浅笑与洒脱,留下屈原在江边孤单考虑。

他在想些什么呢?他将何去何从呢?司马迁在《史记》中记录:“ 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沉汨罗而死。

”屈原的这一结局让我们感觉特别遗憾,他莫非没有更好的选择了吗?比方说去国或许隐居,就像渔父同样。

文法导析绿叶扶花,烘云托月文中塑造了两个不一样的人物形象:一个是一直不渝地坚持理想,不惜杀身成仁的生活的强者——屈原;一个是高蹈遁世、随遇而安,能与世推移的隐者——渔父。

用渔父的形象来衬托屈原的形象,让屈原直接说出他内心的话语,运用这类衬托的手法,更能突出屈原形象的高大,突出他刚毅不屈的质量。

技法导练导练目标请试试用烘云托月的手法,写一段用环境描绘衬托人物心情的文字。

素材积淀话题集锦渔父是一个懂得与世推移、随遇而安、乐天知命的隐士形象。

他看破了凡间的纷繁扰扰,但绝不回避,而是泰然自安,将自我的情操寄望到无尽的大自然中,在随行自适中保持自我的节操。

渔父是作为屈原的对峙面而存在的。

面对社会的黑暗、浑浊,屈原则显得执着、决绝。

他一直固守着人品之高标,追求清白高洁的人品精神,情愿舍弃生命,也不与浑浊的凡间狼狈为奸,固然理想幻灭了,但天长地久,始终不渝。

渔父用水样的人生告诉我们为人要随性但不行迷失自我;屈原用山般的刚毅告诉我们要保持高洁,不与世俗狼狈为奸。

不论我们用哪一种方式生活,也不论我们身处如何的环境,都要铭刻——保持自我、保持高洁是我们生活的准则。

这则素材可应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等话题中。

佳作片段(一)“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屈原从长长的历史甬道中走出,带着一身凛然正气,带着满腹诗书才干,但是个性的棱角在世故的社会中又何以能保全?于是,为了皓皓之白,为了独醒于世,屈原选择了“ 悲壮”之路。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第3专题 《渔父》基础字词梳理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第3专题 《渔父》基础字词梳理
的脸色或行动
2.形.容.枯槁
古义: 形体容貌
今义:对事物的形象或性质加以描述
3.圣人不凝.滞.于物 古义: 拘泥,执著
今义:①停止流动;不灵活;②凝聚
4.深思高.举. 古义: 行为高出于世俗
今义:高高地举起
5.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古义: 可以用来
今义:①表示可能或能够;②表示许可
三、一词多义
《渔父》基础字词梳理
精选教育课件
1
1
通假字
2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3
5
文言句式
精选教育课件
2
一、通假字
1.渔父.
同“ 甫 ”,译为“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
2.子非三闾大夫 与.同“ 欤” ,译为“ 吗 ”
二、古今异义
1.颜.色.憔悴
古义: 脸色
今义:①由物体发射、反射或透过的光波通过视觉所产生
的印象;②面貌,容貌;③脸上的表情;④显示给人看的厉害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
动词,行走
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鸿门宴》
1.游
动词,交往,交际
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 《离骚》
纵,放纵
何故深思高举.
名词,举动,行为
吾力足以举.百钧《孟子·梁惠王上》 动词,举起
2.举戍卒叫,函谷举. 《阿房宫赋》 举.世皆浊我独清 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陈情表》
葬于.江鱼之腹中
介词,表被动关系,被 介词,引出动作对象,到 介词,在
四、词类活用
名词用作动词
1.鼓.枻而去 2.乃歌.曰 五、文言句式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敲打 歌唱
(一)判断句
子非三闾大夫与(“非”表示否定判断)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第3专题 《渔父》重难点探究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第3专题 《渔父》重难点探究

精选教育课件
2
2.本文塑造了屈原怎样一个形象?显示了屈原怎样的人格? 明确:屈原不愿“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也不愿“以 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他是一个不随波逐流,不苟 合,不妥协的特立独行者,“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还刻画了一个矢志不渝地坚持理想、保持人格操守的形象; 表现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精选教育课件
3
3.本文在塑造屈原的同时,还塑造了渔父这一形象,那么渔父
是怎样一个形象?塑造这一形象有何意义?试结合文中的相关
语句回答。
明确:渔父规劝屈原“不凝滞于物”,要“与世推移”。当
“世人皆浊”时,他开导屈原“淈其泥而扬其波”,当“众人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皆醉”时,他规劝屈原“饣甫其糟而歠其醨”,不要“深思高
举”,渔父具有明哲保身、随遇而安、与世推移的处世态度,
精选教育课件
8
司马迁出于公正,为李陵辩护,得罪皇上,当死降临到他的 头上时,他选择一种令肉体与精神、自己与亲友都极度痛苦 的生——接受宫刑。司马迁隐忍苟活,他为自己规定的人生 使命是要完成千古史记,成就人生的大事业,实现人生的价 值。因此,《史记》“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 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司马迁和屈原树立了两种人格榜样:一个择生,一个择死; 一个以生践志,一个以死明志,对后世知识分子产生了巨大 影响。
生活中“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内心充满
了矛盾。
精选教育课件
6
《渔父》采用寓言对话体的形式,通过两人的对话,展开思 想交锋,把屈原内心的矛盾斗争外化,真实地反映了屈原的 思想,表现了他崇高的人生追求。
精选教育课件
7
2.屈原与司马迁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一个毅然 赴死,一个忍辱而生。他们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人生选择? 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谈谈自己的认识。 明确: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显示其 具有高洁的人生品格和远大的政治理想,不愿随波逐流。在 他的政治理想破灭后,在他的祖国沦丧后,他“宁赴湘流, 葬于江鱼之腹中”,也不愿“蒙世俗之尘埃”,毅然赴死, 把人格、理想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主动迎接死亡,以死来体 现生命的意志和尊严。

2021-2022年高中语文第三专题《渔父》教案苏教版必修5(I)

2021-2022年高中语文第三专题《渔父》教案苏教版必修5(I)

2021年高中语文第三专题《渔父》教案苏教版必修5(I)【教学目标】①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

②分析屈原和渔父的形象,探讨他们不同的人生态度。

③思考人生重大抉择,养成对人生负责的态度。

【教具】电脑、投影仪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这一段表现出一种激愤之情,更加表明了屈原坚定的立场,为了坚持理想牺牲生命也再所不惜现他刚正不阿的性格,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人生态度。

总结:他是一个始终不渝地坚持理想、不惜舍生取义的生活中的强者,是一个不随波逐流,不苟合,不妥协,洁身自好、忧国忧民的、与众不同,特立独行的形象;显示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总结:他是一位远离尘嚣的隐者形象。

具有与世推移、随遇而安、明哲保身、知天达命无拘无束、超然物外的处世态度。

如果给渔父画一幅肖像,那他是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

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

他撑着渔船远远地离我们而去。

教师评点:每一位同学都说得相当到位,大家经过讨论对两个人物形象有了准确的把握。

综合大家的发言,我们现在来将这两个人物的形象特点更加直观展现出来。

教师出示结论:屈原:坚持理想,洁身自好;忧国忧民,坚贞不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渔父:自由旷达,随遇而安,与世推移,乐天知命,无拘无束,超然物外。

屈原和渔父分别体现哪个派别的处世主张?儒家道家入世出世【课件展示】渔父的形象已经作为一种文化符号。

这个符号就是坚持操守、追求自由这样一种人生的代称。

渔父意象寄托着中国文人对这种与世无争的超然生活的向往。

渔父是真正的隐者,他们留给世界的是一个飘逸的背影,轻轻地走了,不带走一片云彩。

他们乘扁舟漂游水上,自然,惬意,无拘无束。

得意时出仕兼济天下,失意后归隐吟风啸月,是中国文人千载不变的人生轨迹。

历经宦海沉浮颠沛流离之后,莫如散发弄扁舟,独钓寒江雪。

【小结】6【写作小试】:教师:悠悠中华五千年,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人生难题,不同的人,也会有不同的选择。

2019年语文苏教必修五讲义:第三专题 第11课 渔 父 Word版含答案

2019年语文苏教必修五讲义:第三专题 第11课 渔 父 Word版含答案

第11课渔__父(一)作者简介屈原:洞中苦读屈原自幼聪明好学,在学堂里深得老师的赏识。

可有一段时间,他放学后经常迟迟不回家。

家人探访后才知道,放学后屈原来到村后的山洞里,读起书来。

家人虽多次劝阻,他仍不顾长辈的反对,不论刮风下雨,天寒地冻,躲到山洞里偷读《诗经》。

经过整整三年,他熟读了《诗经》305篇,从这些民歌民谣中吸收了丰富的营养,终于成为一位伟大诗人。

(一)背景链接屈原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他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因此早年深受楚怀王的信任,做过左徒、三闾大夫。

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国富兵强的局面。

后来,由于在内政外交上与楚国腐朽集团产生了尖锐的矛盾,屈原遭到了子兰、靳尚等反动贵族以及亲秦派奸人的诬陷,于是被楚怀王疏远流放。

至楚顷襄王时他又被流放到江南,辗转于沅湘二水之间。

顷襄王二十一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消,遂自沉汨罗江而死。

(二)常识整理1.骚体诗骚体诗,亦称“楚辞体”,古代诗歌体裁之一。

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因为这种形式的诗歌以屈原所作的《离骚》为代表,到了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与萧统的《文选》等作品中,就用“骚”来指称具有楚辞特点的诗歌,后人便称之为“骚体诗”。

骚体诗在形式上打破了《诗经》那种以四言为主的体制,在民歌的基础上又继承了散文的笔法,句式长短参差,形式比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语势,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

骚体诗的形成,是诗歌形式的一大革新,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

2.《楚辞》《楚辞》——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由于诗歌的形式是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加工形成的,篇中大量引用了楚地的风土物产和方言词汇,所以叫《楚辞》。

《楚辞》的内容主要是屈原的作品,其中以《离骚》为典型代表。

西汉末年,刘向搜集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辑录成集。

《楚辞》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不仅开启了后来的赋体,而且影响了历代散文创作。

苏教版语文必修渔父五知识点

苏教版语文必修渔父五知识点

苏教版语文必修渔父五知识点苏教版语文必修五渔父知识点一、文言虚词1.之(1) 代词。

渔父见而问之(代屈原)(2) 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安能以身之察察(3) 助词,的。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2.于(1) 介词,被。

圣人不凝滞于物(2) 介词,在。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3) 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

何故至于斯3.而(1) 连词,表承接。

渔父见而问之(2) 连词,表转折。

而能与世推移(3) 连词,表修饰。

渔父莞尔而笑二、文言句式1.判断句子非三闾大夫与(“非〞表否定判断)2.疑问句(1)自令放为(疑问语气词“为〞,表疑问)(2)何故至于斯(疑问代词“何〞,表疑问)(3)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疑问代词“安〞与疑问语气词“乎〞,表反问)(4)子非三闾大夫与(“非〞与疑问语气词“与〞,表反问) 3.省略句(1)行吟(于)泽畔(省去介词“于〞)(2)(渔父)遂去,不复与(之)言(前省去主语“渔父〞,后省去介词宾语“之〞)4.被动句(1)屈原既放(“放〞,被流放之意)(2)是以见放(“见〞表被动,相当于“被〞)苏教版语文必修五学习方法1、注重日常积累:语文考验的是自己肚中的墨水,若是自己没有一定知识累积的话,语文成绩自然不高。

所以想要提升语文成绩,平时更应该注重诗词好句的积累。

2、学会理解文章:通过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明确课文的内在逻辑,把结构层级作为记忆线索,形成知识网络,更能方便记忆。

3、学会观察周围:写作是源于生活的,最打动人的往往是细节之处。

所以平时要多观察生活,写作时多做细节描写,才能真正为作文进行润色,让老师能眼前一亮。

苏教版语文必修五学习技巧1、课前预习,除了结合脚注疏通文意之外,还应当进行详细的圈点勾画,结合语境,反复揣摩,找出自己暂时还无法理解的东西,对那些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地方,一定要加倍注意。

当然,有条件的话,还应当搜集相关的资料,以备不时之需。

在预习的时候,千万别忘记了反复诵读课文,如果有时间,还可以将不懂的地方制作成问题卡片,以便上课时及时与老师交流或互动,切忌不懂装懂。

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 第11课 渔父讲义 苏教必修5苏教

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 第11课 渔父讲义 苏教必修5苏教

高中语文第三专题第11课渔父讲义苏教必修5苏教渔父(一)作者简介生平经历屈原,《渔父》的作者,历来说法不一。

现代研究者一般都认为,此文并非屈原所作,郭沫假设认为“可能是深知屈原生活和思想的楚人的作品〞。

然而无论作者是谁,本文均不失为一篇展现屈原伟大人格的力作。

屈原(公元前340年-前278年),名平,字原;又自称名正那么,字灵均。

战国时楚国人。

出身于楚国贵族,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知识渊博,有政治和外交才能。

起初颇受楚怀王的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主张改进内政,联齐抗秦。

后遭旧贵族谗言攻击,被迫去官。

楚顷襄王时,被放逐沅湘流域,终因理想无从实现,投汨罗江自杀。

作品《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共23篇。

《离骚》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

评价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是“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我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开创者,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20世纪,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而受到广泛纪念。

(二)人物轶事屈原:洞中苦读屈原自幼聪明好学,在学堂里深得老师的赏识。

可有一段时间,他放学后经常迟迟不回家。

家人探访后才知道,放学后屈原来到村后的山洞里,读起书来。

家人虽屡次劝阻,他仍不顾长辈的反对,不管刮风下雨,天寒地冻,躲到山洞里偷读《诗经》。

经过整整三年,他熟读了《诗经》305篇,从这些民歌民谣中吸收了丰富的营养,终于成为一位伟大诗人。

(一)背景链接屈原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他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因此早年深受楚怀王的信任,做过左徒、三闾大夫。

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国富兵强的局面。

后来,由于在内政外交上与楚国腐朽集团产生了锋利的矛盾,屈原遭到了子兰、靳尚等反动贵族以及亲秦派奸人的诬陷,于是被楚怀王疏远流放。

至楚顷襄王时他又被流放到江南,辗转于沅湘二水之间。

顷襄王二十一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消,遂自沉汨罗江而死。

浙江省金华市云富高级中学高中苏教版语文必修五 第三专题《渔父》知识点整理

浙江省金华市云富高级中学高中苏教版语文必修五 第三专题《渔父》知识点整理

《渔父》知识点整理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屈原既.放(已经,在……之后)2.是以.见放(介词,因为)3.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连词,表转折,却)4.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连词,表顺承)5.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动词,搅浑)6.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餔:动词,吃;歠:动词,饮)7.新沐.者必弹冠(动词,洗头)8.新浴.者必振衣(动词,洗身)9.受物之汶汶..者乎(动词,玷辱)10.渔父莞尔..而笑(微笑的样子)11.鼓枻.而去.(枻,船桨;去:离开)12.可以濯.吾缨.(濯:洗;缨:系帽的带子)二、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其次诎体受辱(“诎”同“屈”:弯曲)2.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关”同“贯”:套上)3.见狱吏则头枪地(“枪”同“抢”:撞击)4.及罪至罔加(“罔”同“网”:法网)5.古者富贵而名摩灭(“摩”同“磨”)6.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底”同“抵”)7.思垂空文以自见(“见”同“现”:表现)8.网罗天下放失旧闻(“失”同“佚”:散失)9.则仆偿前辱之责(“责”同“债”:债务)三、一词多义1.游:⑴屈原既放,游.于江潭(动词,行走)⑵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动词,交往)⑶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动词,游览)⑷游.刃有余(动词,转动)2.举:⑴举.世皆浊我独清(形容词,全)⑵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名词,举动、行为)⑶戍卒叫,函谷举.(动词,拔,攻占)⑷举.大计亦死(动词,发动)⑸举.以予人,如弃草芥(动词,拿)⑹杀人如不能举.(副词,尽)⑺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动词,举起)3.与:⑴子非三闾大夫与.(语气助词,表疑问)⑵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动词,结交、亲附)⑶恐年岁之不吾与.(动词,等待)⑷苏子与.客泛舟(连词,和、同)⑸则与.斗卮酒(动词,给)4.于:⑴圣人不凝滞于.物(介词,表示被动关系,被)⑵何故至于.斯(介词,引进动作对象,到)⑶葬于.江鱼之腹中(介词,在)⑷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介词,对于)⑸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介词,比)⑹故燕王欲结于.君(介词,跟、和、同)三、体会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释义。

苏教版高二必修五第三专题第1课《渔父》教学设计

苏教版高二必修五第三专题第1课《渔父》教学设计

苏教版高二必修五第三专题第1课《渔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正确理解文章;2. 通过对话分析感知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思想情感;3. 品评文本,对人物作出正确的评价,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和人生观.教学重难点对渔父和屈原的对话进行分析,从而深刻感知人物形象.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出示学习目标.2、介绍关于屈原的文化常识,导入新课.二、正音释字,读懂文章1. 一读课文,要求既要读得准确,又要读得流畅,还要尽量读出感情.读完后纠正字音.2. 请翻译较好的学生展示译文,朗读并解说难点.老师点评与纠正.三、分析对话,感知人物1.问题①:这篇课文写了哪些人?主要写的是谁?是通过什么来写他们的形象的?明确:渔父、屈原,还有众人〔世人〕,圣人.主要写的是屈原和渔父.文章通过外貌、动作、神态、语言描写来写人物形象,其中最突出的是语言描写,通过渔父和屈原的对话来写人物.2.问题②:文中对话有几处?投影对话①对话②,补充“对话”③,指出结尾文字实写渔父飘然隐去,虚写屈原葬身汨罗,是生死抉择的行动“对话”.3.通过对话,分析人物形象〔1〕分析对话①:请学生概述内容.分析渔父的话:补充“三闾大夫”资料:三闾大夫是战国时楚国特设的官职,掌管屈、景、昭三大姓的宗族事务.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屈原列传》〕让学生从渔父话中体会屈原形象的巨变:从才能出众、踌躇满志的屈原到形销骨立、穷途末路的屈原.重点分析“何故至于斯”,指出“斯”字的三种解释①“这个地方”,对应上文“游于江潭,行吟泽畔”;②“这个模样”,对应上文“颜色憔悴,形容枯槁”;③“这步田地”,对应下文“是以见放”.潜台词:不必至于斯分析屈原的话:指出众人浊醉,我独清醒.这里的“众人”是古今异义词,指“一般人”〔《师说》中“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不是泛指楚国所有的人,而是有所特指,指楚国国内围绕在楚怀王周围的那些小人或庸人,影响屈原“美政”理想实现的人,此处应是屈原的愤激之词.关键词概括:渔父:惊问屈原:清醒众人:浊醉〔2〕分析对话②请学生概述内容.分析渔父的话:指出三层含义:第一层,渔父劝屈原应该像圣人〔通达事理的人〕那样不滞于物、随遇而安,第二层,渔父劝屈原应该像众人那样随波逐流、同流合污,表现中国的“染缸文化”;第三层,渔父责备屈原“深思高举”,思考和行为举止都异于常人,如同另类,结果使自己被放逐,可以说指责非常犀利也很现实.分析屈原的话,两个比喻,说明自己洁身自好,绝不同流合污的态度;两个反问,表明自己不惜牺牲生命也要坚持高洁的理想,表现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出淤泥而不染”、持察察之身、守皓皓之志的伟大人格.“染”与“不染”,表现出激烈的思想交锋.关键词概括:渔父:劝责屈原:高洁众人:随波逐流同流合污〔3〕分析对话③如何理解“沧浪歌”?〔学生齐读、讨论〕解读渔父的“沧浪歌”,指出沧浪之水的“清”与“浊”分别喻指世道的清明与黑暗.缨:系帽的带子,联系“簪缨”一词,古代达官贵人的冠饰,这里指“做官”.深入指出“沧浪歌”是解读渔父的心灵密码,也是中国儒家文化为人处世精髓所在: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渔父在世道的“清浊”之间追求一种心灵的自由.请学生小结渔父的形象:隐去.〔道不同不相为谋〕形象特点:随遇而安,豁达超然,高蹈遁世.请学生小结屈原的形象:殉道〔献身〕.“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引屈原《离骚》中的名句“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作赞.教师指出渔父形象的作用:线索作用,对屈原形象的对比和衬托作用.当这个视祖国命运高于一切、美政理想高于一切、高洁品行高于一切的屈原勇敢而决绝地走向汨罗,他或许没有想到,他在走向死亡的同时,也走向了永恒,在历史上留下了一个辉煌的背影,影响了无数后来的志士仁人.屈原投身汨罗,千载之后仍有知音.后人评价:资料投影①“屈原自杀,不是为了个人的失败,而是为了他不忍看见楚国之日趋覆亡之途.”〔施蛰存〕明确后人对他的理解.资料投影②:“悲苦时高歌一节离骚,千古的志士泪涌如潮;那浅浅的一弯汨罗江水,灌溉着天下诗人的骄傲.”〔余光中〕明确后人为之敬仰.聆听歌曲《屈原》〔蔡琴演唱〕片段,资料投影③歌词:笑傲人世是一份何等的情怀\ 众醉独醒是一种怎样的悲哀\ 悠悠的江水诠释着亘古以来的萧条凄凉\ 取代水中你的惆怅,是岸上我独自徘徊\ 龙舟的喧哗划出波波水纹\ 追思掠过江面片刻又将遗忘\ 也许你将年年享受五月的粽香\ 也许能带着另一次际遇,看一看江上的阳光.明确后人对他赞叹不已,也感怀不已.二读课文,带着对屈原的崇敬有感情、分角色朗读课文.三、深入思考,品评人物《渔父》文章虽然不长,但每一字每一句意味深长,耐人寻味,需要我们深入细部进行体味,并通过合作讨论得出深刻的见解.讨论1. 对屈原被放逐的原因,文中屈原和渔父的表述各不相同.屈原认为“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而渔父认为“自令放为”,你怎么看?明确:屈原从理想实现的角度去思考,认为自己的“美政”理想不能实现和个人的不幸遭遇是时代的悲剧,将自己的不幸和国家的衰亡、世人的麻木紧密联系在一起,表现了忧国忧民的情怀.渔父则更多从生存遭遇的角度去思考,认为屈原不必自寻烦恼,完全可以做出更明智的选择,表现了明哲保身的生存智慧.这体现了两人理想观和处世态度的差异,正是这差异使他们的生死抉择如此不同,一个向死,一个向生.讨论2. 虽然渔父和屈原对“生存还是死亡”这个重大命题的抉择不同,但这两个人物形象有没有相似之处?明确:屈原和渔父同样面临浊与醉的客观现实世界,同样都对社会有清醒的认识而无能为力,同样没有选择随波逐流,与众人共同混世.屈原,壮烈的死,以死明志,表现不屈的气节、殉道的精神;渔父,超然的活,以隐守志,表现自由的灵魂.他们都从内心深处作出了对人生极度负责的抉择,以此提升了他们生命的价值,这两种情怀构成了中华民族深沉饱满的精神财富,源远流长,至今不息.他们的选择都影响了许许多多后来人,各有各的追随者.文天祥,史可法,谭嗣同等等追随屈原的足迹,可以说都为了国家而放弃了个人的幸福,为了理想大义而献身;渔父的隐者思想中体现的道家思想也影响了许许多多的中国人,苏轼、柳宗元等人也或多或少受到影响,他们或渴望“侣鱼虾而友麋鹿”,或渴望“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当然,这两个人物虽然有很多的相似之处,但渔父令人亲近,屈原令人敬仰.渔父的选择虽然明智,却有时代局限性.在国家或民族危亡之际,如果大家都学渔父隐于山水之间,那么未免有些冷漠、自私.而屈原的选择所代表的舍生取义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洁身自好的美好品格却永远代表着中华文化的主旋律,释放着正能量.正如鲁迅先生所说:〔资料投影:“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且介亭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屈原正是“中国的脊梁”的代表.结束语:作为中华民族的炎黄子孙,今天的我们应该怎样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做出正确的抉择呢?最近热映的电影《星际穿越》或许给了我们一个答案.影片中布伦特博士吟出英国诗人狄兰·托马斯的诗句“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死亡〕”.这句话告诉我们,既要无畏死亡,坦然面对生命的“良夜”,又要珍爱生命,不“温和地”、勇敢地与生命抗争,享受生活的每一天.三读课文,要求读得感情饱满酣畅.课后习题写一篇随笔,谈谈你学完这篇课文的感受.。

浙江省金华市云富高级中学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 渔父同步练习 苏教必修5苏教

浙江省金华市云富高级中学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 渔父同步练习 苏教必修5苏教

浙江省金华市云富高级中学高中语文第三专题渔父同步练习苏教必修5苏教渔父一、根底落实1. 文学常识填空。

屈原〔前339?~前278?〕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名平,字原。

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

“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

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2. 给以下加点字的注音。

憔悴..〔qiáo cuì〕餔.糟〔bū〕歠.醨.〔chuó lí〕汶汶..〔mén 〕三闾.〔l ǚ〕鼓枻.〔yì〕莞.尔〔wǎn〕濯.缨〔zhuó〕3. 以下对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 )A.颜色憔悴,形容枯稿..枯稿:枯瘦B.新沐..者必振衣新沐:刚洗完澡C.而能与世推移..推移:推进移动D.宁赴常流..而葬于江鱼腹中耳常流:经常流动3.A 点拨:B项洗头, C项变化,D项江水。

4. 选出以下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A.颜色..憔悴颜色:脸色,今多指色彩。

B.形容..枯槁形容:形体容貌,今指对事物的形象和性质加以描述。

C.圣人不凝滞..于物凝滞:拘泥,执著。

今指知道变通。

D.何故深思高举..高举:行为高出世俗。

今指高高举起。

4.C 点拨:凝滞:今指①停止流动,不灵活;②凝聚5.以下对加点的虚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渔父莞尔而.笑 (连词,表修饰)B.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连词,表因果)C.何不其泥而.扬其波 (连词,表承接)D.涵淡彭湃而.为此也 (连词,表因果,因而)5.B 点拨:连词,表转折。

6.翻译以下句子。

〔1〕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渔父看到屈原便问他说:“您不就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会落到这种地步?〞〔2〕圣人不凝滞於物,而能与世推移。

苏教版高中语文 必修五 第3专题 02 渔父

苏教版高中语文 必修五 第3专题 02 渔父

2 、本文在塑造屈原的同时, 还塑造了渔父,他具有怎样 的处世态度?为何要塑造这 一形象? 文章还渲染了渔父的形象。 他是一位隐者形象,是道家思想 的信徒。 他具有明哲保身、随遇而安、知 天达命、与世推移的处世态度。 作者还刻画出他不愠不怒、不强 人所难、心平气和的超然姿态。
作者塑造这一形象,对 塑造屈原来讲,具有对 比、衬托的作用。 文章采用了对比的手法, 主要通过屈原和渔父的 问与答,表现了两种对 立的人生态度和截然不 同的思想性格。
让我们珍爱生命,用 坚强的意志和高尚的气节 提升生命的价值。在生命 的得失中,不忘拥有一份 超然豁达,享受生命的魅 力。
比较阅读分析
屈原与司马迁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杰 出人物,一个毅然赴死,一个忍辱而生。 他们对人生有如此不同的选择?谈谈你 的个人的观点。
司马迁和屈原树立了两种人格榜 样:一个择生,一个择死,一个以生 践志,一个以死明志,对后世知识分 子产生了巨大影响。
舍生取义
• • • • • • 文天祥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谭嗣同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秋瑾 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
• 研读第四节
第4段重点字词
① 渔父莞尔而笑:
微笑的样子。
② 鼓枻而去:
敲打(名作动)
③ 可以濯我缨
离开

•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 • 渔翁听了微笑起来,敲着他的船桨离开。 • 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 一边走一边唱:“沧浪的水啊清又清,可 以洗一洗啊我的头巾。沧浪的水啊浊又浊 啊,可以洗一洗啊我的双脚。” • 遂去,不复与言。 • 他离开了,不再与屈原说话。
渔 父
• 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苏教版语文必修5讲义:03 渔 父

苏教版语文必修5讲义:03 渔 父

渔父本课话题——坚守朗读——课文中的名段“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如果不是屈原的文章,我们恐怕很难了解他短暂一生的苦难历程,更很难虔读他的一腔热忱。

但我们庆幸从他的瑰奇绚丽的篇章中读懂了他忧郁而滚烫的爱国心,读懂了他那种长存于世间的顶天立地的坚守。

链接——生活中的素材21年前,李昌政刚到东兴市马路镇吊应村吊应小学任教时,学校里有187名学生。

21年后,学校里还剩25名学生,李昌政还坚守在这平凡的岗位上。

尽管工资低,李昌政还是坚持留在吊应小学。

有人问他,“为什么要留下来?”他答,“因为家在这。

”由于老师少,李昌政成了全能老师,什么都教,一教就教了21年。

21年来,吊应村的孩子大部分都是李昌政的学生。

逢年过节,经常有学生来学校看他。

有村民戏称,吊应小学就像招待所一样,每到过年过节都这么多人。

谈到未来,李昌政希望能一直教下去,直到退休。

“就像点燃的蜡烛一样,燃烧自己点亮学生,那就是最好的了。

”李昌政说。

背诵——相关的名言警句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荀子·劝学》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

——金樱《格言联璧》贵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眠。

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

——毛泽东[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枯槁.()三闾.()凝滞.()其糟()歠其醨()()皓皓()汶.汶() 鼓枻.() 濯.()淈.其泥() 莞.尔()【答案】ɡǎo lǘzhìbūchuòlíhào mén yìzhuóɡǔwǎn 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渔父见而问之曰()【答案】“父”同“甫”,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

浙江省金华市云富高级中学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 渔父导学案(无答案)苏教必修5苏教

浙江省金华市云富高级中学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 渔父导学案(无答案)苏教必修5苏教

浙江省金华市云富高级中学高中语文第三专题渔父导学案(无答案)苏教必修5苏教渔父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将此文顺畅地译成现代汉语。

2、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3、文中的重点实词〔如颜色、形容等〕和虚词〔为、而、之等〕二、课前预习1、作者简介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政治家,名平,战国时楚人。

作品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

屈原先被楚怀王重用,后因小人谗言被放逐。

楚国被秦灭亡后,他的政治理想破灭,传说屈原于农历五月五日投江自尽。

中国民间五月五日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的习俗就源于人们对屈原的纪念。

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屈原的作品计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

2、资料链接〔1〕背景知识关于本文作者,汉王逸《楚辞章句》云:“《渔父》者,屈原之所作也。

〞但又说:“楚人思念屈原,因叙其辞以相传焉。

〞前后矛盾。

自此,或论为屈原之作,或论为楚人悼念屈原之作,聚讼纷坛。

今人持后说者居多。

然无论作者为谁,本文均不失为一篇展现屈原伟大人格的力作。

关于渔父其人,自《庄子•盗跖篇》中提到孔子见渔父一事后,即成为后世诗文稗说中的隐逸高士。

然是否确有其人其事,却查无实据。

故而屈原江畔遇渔父之事,亦当为民间传说、楚人口碑,本文那么应当作为一篇虚拟的寓言来读。

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将此文全部照抄,用以赞扬屈原人格那么可,用为史实那么不可征信。

屈原被楚顷襄王放逐到江南后,长期流浪,最后由沅之湘,自沉汨罗。

本文以屈原被放逐江南为背景,从篇中“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一句看,文中事件所设臵的具体时间地点,是在进入沅江之后,怀石沉湘之前。

此时屈原已有以身殉国之志,故而文中屈原的话可当作他的临终遗言来读。

〔2〕《楚辞》楚辞是指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具有楚国鲜明的地方色彩,它渊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汲取民间文学特别是楚声歌曲的新形式,把《诗经》三百篇,特别是“雅〞“颂〞中的古板的四言方块诗改为参差不齐,长短不拘的骚体诗,建立起一种诗歌的新体裁,标志着我国诗歌的新开展,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

苏教高中语文必修五课件:第三专题 渔父 (共29张PPT)

苏教高中语文必修五课件:第三专题 渔父 (共29张PPT)
屈原 战国时期伟大的诗 人、政治家。名平,字 原;又自称名正则,字 灵均。出身为楚国贵族。 初任左徒、三闾大夫,主 张推行“美政”(圣君贤 相、民本),改革政治, 后遭旧贵族谗言攻击, 被迫去官。楚顷襄王时, 被放逐沅湘流域,终因理 想无从实现,投汨罗江 自杀。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屈原的一生是一个 悲剧,他的政治生活虽 然失败了,但作为伟大 爱国主义者和伟大诗人 却赢得了人民的同情和 尊敬。每年的农历五月 初五日端午节,全中国 各地划龙船, 吃粽子, 就是用来纪念屈原的。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第2段重点字词: 圣人不凝滞于物: 被 何故沉思高举: 行为高出于世俗。 自令放为? 自令:令自,宾语前置, 让自己、使自己。 放:被放逐。 为:句末疑问语气助词。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第2段翻译:
渔翁劝他说:“圣人 不被外物拘泥,并能够随 着世道而变化。如果世界 上的人都浑浊,为什么不 搅浑泥水推波助澜呢?大 家都醉了,为什么不吃酒 糟饮薄酒呢?为什么遇事 深思,行为高出于世俗, 以至使自己被放逐呢?”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渔父(fǔ),渔翁。 父,同“甫”,古代 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渔父
《楚辞》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关于楚辞
• “楚辞”:兴起于战国时期,以屈原为代表(
宋玉、唐勒等)创作的一种诗歌形式,又称“楚 辞体”、“骚体”。
• 《楚辞》:西汉刘向编辑的收录屈原等人诗歌
的一本诗歌总集。
“楚辞”的特点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问题探讨 1、本文塑造了屈原怎样 一个形象?显示了屈原怎 样的人格?
2、本文在塑造屈原的同 时,还塑造了一位形象, 他是谁?他具有怎样的 处世态度?为何要塑造 这一形象?

高中语文第三专题之《渔父》教学实录苏教必修5

高中语文第三专题之《渔父》教学实录苏教必修5

高中语文第三专题之《渔父》教学实录苏教必修5高中语文第三专题之《渔父》教学实录苏教必修5《渔父》是苏教版高中必修五“直面人生〞专题中的一篇文言课文.作为文言文,教学中将遵循“先言后文〞的原则和程序:先让学生学习文言字词句知识,掌握字词句含义,扫清阅读障碍,正确理解文章内容;然后学习其中的人文内涵,传承优秀文化遗产中的精神素养。

同时,教学中又将遵循笔者导师郑逸农先生“先生后师〞的“非指示性〞教学原则:不管是“言〞的学习还是“文〞的学习,教师都不准备在学生自主学习前做现成讲解和灌输,不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学。

在学生自主学习前,教师是一个积极的引导者;在学生交流学习成果时,教师是一个有效的组织者;在学生获得学习体验后,教师是一个及时的促进者。

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言〞的学习主要引导学生以自读、齐读和合作解读的方式进行,让学生正确解释和翻译文言字词和句子;“文〞的学习主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确定学习主题、小组合作探讨等方式,体会文章的思想内涵,对屈原的人生选择作出自己的评价,对生死问题有自己新的思考和判断,并能体会屈原和渔父在表达人生哲学时所运用的方式及其表达效果.每人发一张16开备用纸,让学生随时记下自己的疑难问题和体会感受,及时捕捉学习灵感。

一、教师激趣导入(教师用幻灯片亮出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的话)“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个问题.〞是啊,当一个人用尽心血去呵护的人生理想一旦破灭时,他(她)心中生与死的矛盾冲突将会更加剧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渔父》,去感受屈原心中生与死的剧烈矛盾,去感悟他那与众不同的人生抉择,并用心去思考生与死的真谛.二、思考文言文的学习价值教师:今天是借班上课,我想请教大家一个问题:文言文有哪些学习价值?学生独立思考,并随意交流。

教师:现在我来问问数学课代表好了.你认为文言文有哪些学习价值?数学课代表:了解古代人的生活习俗.教师:我再请英语课代表说一说。

你认为文言文有哪些学习价值?英语课代表:了解古代的一些情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渔父知识点整理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屈原既.放(已经,在……之后)
2.是以.见放(介词,因为)
3.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连词,表转折,却)
4.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连词,表顺承)
5.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动词,搅浑)
6.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餔:动词,吃;歠:动词,饮)
7.新沐.者必弹冠(动词,洗头)
8.新浴.者必振衣(动词,洗身)
9.受物之汶汶
..者乎(动词,玷辱)
10.渔父莞尔
..而笑(微笑的样子)
11.鼓枻.而去.(枻,船桨;去:离开)
12.可以濯.吾缨.(濯:洗;缨:系帽的带子)
二、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其次诎体受辱(“诎”同“屈”:弯曲)
2.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关”同“贯”:套上)
3.见狱吏则头枪地(“枪”同“抢”:撞击)
4.及罪至罔加(“罔”同“网”:法网)
5.古者富贵而名摩灭(“摩”同“磨”)
6.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底”同“抵”)
7.思垂空文以自见(“见”同“现”:表现)
8.网罗天下放失旧闻(“失”同“佚”:散失)
9.则仆偿前辱之责(“责”同“债”:债务)
三、一词多义
1.游:⑴屈原既放,游.于江潭(动词,行走)
⑵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动词,交往)
⑶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动词,游览)
⑷游.刃有余(动词,转动)
2.举:⑴举.世皆浊我独清(形容词,全)
⑵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名词,举动、行为)
⑶戍卒叫,函谷举.(动词,拔,攻占)
⑷举.大计亦死(动词,发动)
⑸举.以予人,如弃草芥(动词,拿)
⑹杀人如不能举.(副词,尽)
⑺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动词,举起)
3.与:⑴子非三闾大夫与.(语气助词,表疑问)
⑵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动词,结交、亲附)
⑶恐年岁之不吾与.(动词,等待)
⑷苏子与.客泛舟(连词,和、同)
⑸则与.斗卮酒(动词,给)
4.于:⑴圣人不凝滞于.物(介词,表示被动关系,被)
⑵何故至于.斯(介词,引进动作对象,到)
⑶葬于.江鱼之腹中(介词,在)
⑷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介词,对于)
⑸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介词,比)
⑹故燕王欲结于.君(介词,跟、和、同)
三、体会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释义。

1.鼓.枻而去(鼓:名词用作动词,敲打)
2.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歌:名词用作动词,歌唱)
3.安能以皓皓之白.(白:形容词用作名词,洁净的东西,这里指高洁的品德)
四、古今异义(解释古义)
1.颜色
..憔悴
古义:脸色;
今义:由物体发射、反射或透过的光波通过视觉所产生的印象
2.形容
..枯槁。

古义:形体容貌
今义:对事物的形象或性质加以描述
3.何故至于
..斯
古义:两个词,“至”,到;“于”引出对象。

今义:a.表示达到某种程度;b.表示另提一事。

4.圣人不凝滞
..于物
古义:拘泥、执著
今义:a.停止流动,不灵活;b.凝聚
5.何故深思高举
..
古义:行为高出于世俗
今义:高高地举起
五、翻译下列句子并指出句式特点。

1.子非三闾大夫与?
您不就是三闾大夫吗?
判断句式,此句属于否定判断句,副词“非”表判断。

2.屈原既放
屈原被放逐之后
被动句,此句属于意义被动句,“放”译为“被放逐”。

3.是以见放。

因此被放逐。

被动句、宾语前置句,“见”表示被动,应为“以是见放”。

4.圣人不凝滞于物。

圣人不被任何事物拘泥。

被动句,“于”表示被动。

5.令自放为?
使自己被放逐呢?
被动句、宾语前置句,此句属于意义被动句,“放”译为“被放逐”;宾语“自”置于“令”前,应为“令自放为”。

6.游于江潭
在湘江一带行走。

状语后置句,应为“于江潭游”
7.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怎么能让干干净净的身体,遭受外物的玷污呢?
固定句式,定语后置句,“安……乎”,译为“怎么……呢”、“哪里……呢”;中心词是“身”,“察察”后置,作定语,“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8.行吟泽畔
他沿着水边边走边唱。

省略句式,应为“行吟(于)泽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