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下册练习八教案1苏教版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5篇所有二年级数学老师都应该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开展多样化的游戏教学与参与式教学。
每个二年级数学老师在教学之前都应该写二年级数学教案。
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下面作者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能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难点:用学生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同学们,妈和老师比,谁高?谁矮?高多少?矮多少?比划一下。
你能知道具体高多少,矮多少吗?“高多少”,“矮多少”其实是在比较人体的长度,这就要使用长度单位。
二、探究新知(一)统一长度单位当古代的人们没有发明长度单位的时候,他们是怎么做的呢?(出示例1情境图。
)观察这些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引导学生说:古人用张开的手臂丈量石头的宽度,以一拃或脚长为标准量物体的长度。
你觉得他们的这些方法怎么样?教师小结: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携带着几把尺子。
一拃(zhǎ)、一步、一庹( tuǒ)都能测量物体的长度,几千年前的古人就想出了很多这样的方法来测量物体。
现在我们就用一拃作单位,量一量桌子的长度。
(师生共同测量课桌的长。
)教师提出疑问:我量了只有3拃。
我们量的都是同样的课桌,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使他们逐步明白:每个人一拃的长度不同,进行测量后,量的结果也不同。
追问:要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教师小结:因为测量选用不同的标准,它们的长度单位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 第八单元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一)-教案
第八单元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第1课时数据的收集和整理(1)教学内容:课本第90~92页。
教学目标:1.经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简单统计过程,认识分类整理的用处,并能按照不同的标准来整理数据,能根据整理的结果提出或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2.到生活中去调查收集的数据,培养学生收集和整理的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形成良好的合作学习的态度。
教学重点:根据一种标准分类整理。
教学难点:掌握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提问:同学们,在课外活动中,你最喜欢参加什么活动?学生交流。
我们经常组织的活动有跳绳、踢毽子、投篮。
同学们最喜欢哪一项活动?你有办法帮老师快速地了解到结果吗?学生如果能举手回答,就听听他们的方法;如果没人举手,就告诉学生: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一定能帮老师想到一种快速了解结果的方法。
今天,老师带领大家参观校园的一角。
二、交流共享1.出示情境图。
提问:图中有哪些人?他们分别在干什么?生1:图中有老师和学生。
生2:他们有的做游戏,有的看书,有的下棋。
师:他们的课余生活真是丰富多彩,而且还非常有意义,我们大家在课后也可以做一些有意义的活动。
提问:你想知道些什么?如果学生未能想到,教师可以先示范:我想知道老师比学生多多少人?然后学生思考交流。
指出:要弄清这些问题,我们要先知道他们的人数。
怎样才能知道图中的人数呢?引导:可以先把图中的人分类整理。
2.提问:你打算怎样分类?指名说:(1)可以按老师和学生分成两类;(2)可以按参加的活动分成三类;(3)可以按性别分成两类;……提问:你想怎样表示人数呢?学生回答:可以画“√”表示;可以用“Ο”表示;有一个人就画一个人……下面小组合作,选择一种标准分一分,并用自己的方法表示分类的结果。
展开活动。
3.根据学生完成情况,分析结果。
(1)选择学生分类的结果,提问:从这里你能看出是按什么分类的吗?生答:能(不能)。
师:首先要把分成的几类一一写出来(如果未写,指导学生将分类的情况写清楚。
二年级苏教版数学教案10篇(苏教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
二年级苏教版数学教案10篇(苏教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下面是整理的二年级苏教版数学教案10篇(苏教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供大家赏析。
二年级苏教版数学教案1设计说明1、培养学生用多种方式分析数量关系。
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条件。
为了让学生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本节课注重让学生经历从示意图中发现数学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并让学生结合示意图,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将对数量关系的分析与平均分联系起来。
通过图形表征和语言表征等多种形式,将具体问题和运算的意义联系起来,使学生有理有据地选择算法。
2、经历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让学生获得方法,提高能力。
解决问题主要是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而数量之间的关系的分析则是学生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问题的过程。
本节课充分利用主题图呈现的用除法解决的两种不同的现实情境,帮助学生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直观化,让学生经历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的过程。
同时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自主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体会要解决的问题与除法意义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让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基本经验和方法,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PPT课件学生准备圆片教学过程谈话导入1、课件出示教材23页例3主题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分组交流各自从图中看到的信息)2、组织学生汇报。
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1、教学例3,探究解题方法。
(1)引导学生从图中发现数学问题,并讲给同桌听。
(2)学生讨论、交流,并汇报。
预设生1:15只蚕宝宝,平均放到3个纸盒里,每个纸盒放几只?生2:15只蚕宝宝,每个纸盒里放5只,要用几个纸盒?(3)引导学生分析第一个问题。
①学生小组合作,先分析问题,然后汇报方法。
预设方法一:用圆片代替蚕宝宝,动手分一分。
方法二:用笔画一画。
②教师强调:我们可以用动手操作的方法帮助分析数量关系。
(4)引导学生列出算式,并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5《练习八(第1课时)》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5《练习八(第1课时)》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5《练习八(第1课时)》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进一步理解100以内的加减法的运算方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加减法的运算顺序,进位加法,退位减法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进一步巩固加减法的运算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100以内的加减法的运算方法,但是对于运算顺序,进位加法,退位减法等可能还不太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这些概念,并能够熟练运用。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进一步理解100以内的加减法的运算方法,特别是运算顺序,进位加法,退位减法等。
2.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使学生能够熟练地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通过数学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100以内的加减法的运算方法,特别是运算顺序,进位加法,退位减法等。
2.教学难点:让学生能够理解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运算规律,并能够熟练运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直观演示法,通过实物和图片的展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加减法的运算方法。
2.采用游戏教学法,通过数学游戏的开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采用小组合作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采用问题驱动法,通过问题的提出,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实物和图片,用于直观演示。
2.准备数学游戏,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准备小组合作的学习材料,用于学生的小组讨论和交流。
4.准备问题,用于引导学生思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实物和图片的展示,引导学生直观地理解加减法的运算方法。
例如,通过展示3个苹果和2个苹果,让学生知道3+2等于5。
2.呈现(10分钟)通过数学游戏的开展,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运算方法。
二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第5课《练习八 》教案
二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第5课《练习八》教案一. 教材分析《练习八》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掌握1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10以内数的认识,对加减法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混淆、错误。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掌握1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1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并能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和分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六. 教学准备1.教具:课件、实物、卡片等。
2.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如:小猫和老鼠比赛摘桃子,小猫摘了3个,老鼠摘了5个,他们一共摘了多少个?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2.呈现(10分钟)呈现一系列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数一数。
如:图片中有3只小鸟,又飞来了2只小鸟,一共有几只小鸟?让学生操作并回答。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互相练习10以内的加减法。
如:小组成员互相出题,计算并交换答案。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错误。
4.巩固(10分钟)通过游戏的方式,巩固1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
如:设置一个闯关游戏,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定的题目。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运用所学的加减法知识。
如:小明有5个苹果,他吃掉了2个,还剩下几个?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明确1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和意义。
新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新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第一单元有余数的除法一、单元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1~7页。
二、单元目标1、使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理解有余数的实际意义,知道余数要比除数小。
2、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积累观察、操作、讨论、交流、抽象、概括等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抽象思维,能运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考的过程和结果。
3、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意义和作用,进一步激发研究数学的兴趣;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成功愉快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心;培养积极参与研究活动的态度和习惯。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并会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2.能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试商的方法。
四、单元课时安排有4个课时。
理解第一课中的带余数的除法一、教学内容:课本第1、2页的例题、想想做做第3页二、教学目标:1.在平分几个物体的活动中认识余数,理解用余数除法的意义。
2.能根据平均分有剩余的情况写出除法公式,能正确表达商和余数,能正确读出有余数的除法公式。
3.通过操作、思维、语言的有机结合,培养观察、分析、比较、综合、概括能力。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体会数学的意义和作用。
三、教学重难点: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四、教学用具:小棒五、学情分析让学生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对有余数除法的认识。
指导学生练习时,应注意三点:第一,要让学生借助学具操作或看图写算式,不应该让学生脱离直观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第二,要关注已知总数、份数,求每份数及剩余数的操作、因为这样的操作有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完善对有余数除法的认识。
六、教学过程:(一)先学探究谈:开学第一天,老师准备了10支新铅笔给孩子们测试。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6.15 练习八(2)》课件
练习八(2)
6.小明、小华和小芳看一本同样的故事书。5天后,小明 还剩34页没有看,小华还剩43页,小芳还剩26页。谁看 的页数最多,谁看的最少?最多和最少的相差多少页?
还剩的页 数最少。
还剩的页 数最多。
26<34<43 43-26=17(页) 答:小芳看的页数最多,小华看的最 少,最多和最少的相差17页。
402 ——-2—6—8 —
134
你能说说三位数减法的笔算方法吗?
数位对齐、个位算起,哪一位不够减时从前一位退1作10再减。
返回
练习八(2)
巩固练习 1.计算下面各题。
800-200= 600
73-38= 35
140-50= 90
90-27= 63
84-56= 28 150-90= 60
返回
练习八(2)
返回
练习八(2)
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
三位数减法要注意退位,注意隔位退 位和连续退位。
返回
练习八(2)
课后作业 1.从教材课后习题中选取; 2.从课时练中选取。
返回
2.
295 389 421
怎样求差?
95 204
被减数-减数=差
返回
练习八(2)
3. 752-39-436=277
978-476-337=165
600-28= 287
返回
练习八(2)
4.广州塔比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 高多少米?比中央广播电视塔高 多少米?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比 中央广播电视塔高多少米?
答:广州塔比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高132米,比中央广播电视 塔高195米,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比中央广播电视塔高63米。
返回
练习八(2)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全册教案第一课十以内的数教学目标- 能够正确地识别0-10之间的各个数- 能够正确地念出这些数- 能够正确地写出这些数- 能够用生活中简单的事例介绍这些数教学重点- 数的读法、写法、认识方法的启发- 数与生活实际之间的联系教学难点- 数的读写能力的培养- 数与生活实际之间联系的启发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好数字卡片等教具- 教师准备好生活中常见的事例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用数字卡片和图表向学生介绍数字0-10,并领读。
2. 自主研究让学生用纸笔写一遍0-10并让他们互相核对。
然后让学生到班内或家庭中寻找出现的数字,了解数字在生活中的应用。
3. 拓展巩固教师自编简单的比大小、数的顺序等题目,让学生自己解决,练他们的读写能力。
同时,让学生思考数字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第二课数0教学目标- 能够准确地理解“零”的含义和用法- 能够正确地念、写、用“零”教学重点- 对数字“零”的理解和应用- “零”在分数中的位置教学难点- 数字“零”与数子“0”的理解- “零”的应用教学准备- 数字0和分数的图表等教具- 学生练用纸和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数出0-10中的数并问学生哪个数是最小的?学生回答后将学生的答案用图表表示出来,其中包括0这个数。
2. 自主研究让学生用纸笔完成0的写法,然后让他们实际感受0的意义,例如在食品包装盒上观察0。
同时,让学生了解零在分数中的位置。
3. 拓展巩固让学生独立思考并回答问题:“如何用“零”来表示数字?”“在1/15中有几个零?”等让学生进行小讨论,在讨论中打破“零不是很重要”的观念。
第三课数1教学目标- 能够正确地认识数“1”- 能够正确地念、写、用“1”- 能够找出生活中的数字1教学重点- 1的阅读、写出、认识方法- 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教学难点- 数字“1”的读写能力- 如何正确地理解数字“1”教学准备- 数字1的图表等教具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让学生举手并说出一个恰当的数,然后教师将学生的答案用图标表示出来。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练习八》教学设计
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要从前一位退1
教
后
反
思
教学内容
练习八
第 1 课时
教
学
目
标
1.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减法计算中需要隔位退位减的情况。
2.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
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减法计算中需要隔位退位减的情况。
教学难点
熟练计算。
教具准备
教学光盘。教法与学法:讲授,倾听,自主合作,实践法。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第 节 (第 周星期 )
教 学 过 程
一、创设导入,明确目标。
1.上节课我们学会了如何计算被减数的中间或末尾出现0的情况,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板书课题:练习八)
2.完成“练习八”第1题。指名学生板演。提醒学生连续退位减要注意什么?
二、基本练习、寻找缺漏。
1.完成“练习八”第2题。
组织学生分组练习。分组讨论,比较每组练习的特点。
教师巡视指导。集体交流,逐一分析每组练习。注意被减数、减数的变化情况。
月 份
四 月
五 月
六 月
降五月份的除水量比四月份多19毫米,
(2)六月份的降水量比前两个月的总和少12毫米。
2.水果批发市场第一天卖出苹果392筐,第二天卖出264筐,第三天卖出的比前两天的总数少108筐。第三天卖出苹果多少筐?
3.同学们去劳动,两个组共摘315千克豆角,甲组共摘224千克,乙组摘多少千克?
2.完成“练习八”第3题。
让学生用竖式计算,巩固退位减的方法,并进行验算。
指名板演,逐一交流。
3.完成“练习八”第4题。
提问:现价比原价便宜多少元怎样计算?学生列式计算,集体订正。
镇江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练习八(2)》教案
依 据
1.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主要是练习三位数减法的笔算,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三位数减法笔算的算理,掌握笔算方法,提高正确率,形成相应的计算技能,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根据具体情境进行笔算,并逐步养成验算的好习惯。第6题是本单元学习的减法口算,利于进一步掌握减法口算的计算方法,增强口算能力。第7题通过表格形式练习减法笔算。第8题是一组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两步计算式题。第9题让生根据给出的数据,先提出用减法计算的问题,再列式解答,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减法意义的理解。第10题是一道连减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数学思考。
2.学生分析
学生在一年级已经掌握了百以内数的加减法以及前一阵子学习的三位数的减法。经历了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作10再减的法则提炼过程,而且学生已经渐渐有了数运算课的结构意识。通过本节课的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环 节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3.第8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指人板演。
4.第9题
生自读题,交流已有的信息。
提问:你能提出哪些用减法计算的问题呢?
5.第10题
提问:你从题中知道了哪些条件,要求什么问题呢?
怎样解决呢?说说你的想法。
6.思考题:
鼓励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例如画图、推理、假设等等。
或者情景模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找三人分别扮演题目中的人物,各拿一本数学书,分别从后面数出34、43、26页。
学 校
淮安工业园区实验学校
年 级
二
姓 名
课 题
练习八(2)
二年级数学下册(苏教版)第八单元第1课时按不同标准分类教学设计
(4)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提高沟通与协作能力。
7.教学过程监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一本杂乱无章的画册,让学生观察并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这本画册整理得如何?如果让你们来整理,你们会怎么做呢?”
1.实践作业:请同学们运用今天所学的分类方法,回家后对自己的书包或书桌进行一次整理,按不同标准进行分类,并记录下整理的过程和感受。第二天上课时,与同学们分享你的整理成果和心得。
2.创新设计:请同学们思考,除了今天课堂上所学的分类方法,你还能想到其他的分类标准吗?请尝试设计一个新的分类方法,并将其应用于生活中的一组物品。将你的设计过程和结果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出来。
(2)引导学生总结分类的方法和技巧,如按照大小、形状、颜色、功能等标准进行分类。
(3)通过实例,让学生学会运用分类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如整理书包、书桌等。
3.实践活动:
(1)分组进行分类游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2)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分类的例子,拍照或画下来,与同学分享,增强生活实践能力。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利用学生熟悉的场景,如教室、家庭等,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分类的必要性,激发学习兴趣。
2.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分类方法,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讨论,互相学习,提高分类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适时给予指导。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按不同标准分类的方法和技巧。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8.2 按不同标准分类整理数据丨苏教版 (1)
按不同标准分类整理数据教学目标:1.基于解决问题的需要收集和整理数据,从现实情景中发现一些需要借助数据才能回答的问题,同时体会只有借助数据才能了解更多的信息。
2.学习收集数据、记录和呈现数据的方法,并对方法进行一定的优化。
3.体会分类收集数据的作用:不同的问题要按不同的标准分类,通过不同标准的分类可以获得不同的信息,解决不同的问题。
教学重点:自己选定标准,对事物或数据进行分类,经历收集和整理简单数据的过程,感受数据蕴涵着信息。
教学难点:掌握按不同标准分类、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可移动板书、作业纸。
教学过程:谈话:小朋友们,明天就是五一小长假了,喜洋洋来邀请你们去羊村主题乐园免费游玩一天。
你们想去吗?不过,喜洋洋说,想去玩是有要求的,你们得先完成五个任务羊村主题乐园的大门才能真正为你们打开。
你们有信心完成任务吗?任务一:给图形分分类任务二:参观童心园学本本领一、提出问题1.提问:(出示情境图)小朋友们,仔细观察,你看到童心园里有哪些人?学生说有老师,有学生。
教师在黑板上相机贴写有“老师”和“学生”的纸条。
提问:再好好看一看,他们分别在做什么呢?学生说有的在下棋,有的在看书,有的在做游戏。
教师继续贴写有“看书”“下棋”和“做游戏”的纸条。
追问:从这幅图中你还想知道些什么?你能提一个自己想知道的问题吗?同桌两个小朋友先商量商量。
2.提出问题。
预设学生可能提出以下问题:(1)图中有多少位老师?学生呢?(2)参加每种活动的分别有多少人?(3)一共有多少人?……过渡:小朋友们真了不起,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今天这节课,咱们就重点来解决这几个问题。
在黑板上贴出问题:(1)男的多还是女的多?(2)学生比老师多多少人?(3)参加哪种活动的人最多?二、分类整理,经历过程1.按不同标准分类。
师:你们想知道的问题可真多!要想知道学生比老师多多少人,我们首先要知道什么?生:学生有多少人,老师有多少人。
师:讲得对!也就是把所有人按学生和老师分成两类,数出老师和学生各有多少人,就能解决这个问题。
二年级苏教版数学下册教案8篇
二年级苏教版数学下册教案8篇二年级苏教版数学下册教案篇1教学内容:p36我长高了教学目标:1、通过实际活动,加深学生对厘米和米的认识,巩固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巩固统计的知识。
教学重点:进一步建立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能准确测量,收集数据。
教学准备:刻度尺(米尺、厘米尺)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
1、小朋友,我们已经认识了常用的长度单位。
(复习常用的长度单位。
)2、学习了怎样用刻度尺来测量物体的长度。
(复习刻度尺使用方法)3、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用我们手中的尺子来测量我们身边的物体。
你想测量什么东西的长度呢?(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二、小组活动要求。
1、小组合作选择你们感兴趣的四样东西进行测量。
2、组长做好记录工作。
(教师巡视指导)三、小组开始活动。
四、汇报、记录数据。
1、把测量的数据汇报记录在黑板上。
2、完成学生身高统计表。
3、讨论、交流:看统计表了解到一些什么内容?五、课堂总结。
二年级苏教版数学下册教案篇2目的要求1.在具体的操作中,进一步加强方向感,提高认识路线图的能力。
参与测定方向的实践活动,能在给定的场景中或在自己的校园里利用指南针辨认八个方向。
2.培养与同伴积极合作的精神,并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重点难点重点:认识方向并读懂路线图。
难点:能在给定的场景中或在自己的校园里利用指南针辨认八个方向。
一、室内活动1.看方向板指方向。
(学生面向东方坐)提问:大家现在面对的是什么方向?让学生把方向板按实际的方向放在桌上。
提问:你能根据方向板指出其他的七个方向吗?同座互相指、说。
2.说一说同学之间的位置关系。
谈话:请坐在教室中间的一位小朋友起立,再请坐在他北面、东面、南面、西面的小朋友听口令起立。
提问东北面的学生:你坐在他的哪一面?再分别请坐在东南面的,西北面的,西南面的学生说出自己在他的哪个方向。
任意找一个学生,让他说说自己和好朋友的位置关系。
3.在教材呈现的场景里辨认方向。
谈话:同学们在教室里已经能正确地辨认方向,你们想不想到校园里去辨认一下方向?在去校园之前,我们先帮助书上的小朋友测定他们学校的方向。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八单元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一) 教材分析
第八单元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一)教材分析在前几册教科书里,结合“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两个领域的知识教学,学生经常进行比较、分类、计数等学习活动,经常通过画图、操作等活动来解决问题,积累了一些数学活动经验,为学习统计的知识与方法作了必要的准备。
数学课程标准对第一学段的统计教学提出三点要求:①能根据给定的标准或者自己选定的标准,对事物或数据进行分类,感受分类与分类标准的关系。
②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过程,了解调查、测量等收集数据的简单方法,并能用自己的方式(文字、图画、表格等)呈现整理数据的结果。
③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体会运用数据进行表达与交流的作用,感受数据蕴涵信息。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与要求是:教学一些简单而常用的统计方法,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适当的标准,选用适宜的方式进行简单的分类调查,收集并随时记录、整理信息,用自己能够使用的方式呈现得到的数据;初步利用数据进行描述、交流,体会数据能够反映或说明情况,体验统计活动能够获得需要的数据,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
全单元编排两道例题,组织学生开展统计活动。
具体安排如下:例题教学内容练习编排例1根据需要解决的问题,分类整理教材呈现的情境图里的信息,用自己的方法记录信息,获得数据,在交流中回答问题。
例2根据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小组内分类调查,及时记录信息、获得数据,并通过分析数据,回答问题。
练习十运用两道例题里收集、整理数据的方法,为解决简单的问题而开展统计活动,初步积累统计活动经验,感受统计的现实意义。
本单元教学内容的设计,基于统计教学观念的变化。
过去很长一段时期里,小学数学着重制作统计图、表的教学。
因为那个时期,统计图表确实是数据的主要载体,而且统计图表的制作大量地依靠手工劳动,这必然导致统计教学以教会学生看懂图表、制作图表为主要内容和重要任务。
随着人类社会向信息化快速发展,以及计算机技术的普及,数据逐渐成为统计的核心。
人们的统计活动围绕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分析与利用而展开,信息呈现方式的多样化和计算机代替手工,精致地做出各种各样的统计图表,促使统计教学重心发生转移。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8.1 按不同标准分类丨苏教版 (2)
《按不同标准分类》教案教学目标:1.学生联系现实生活的场景,经历简单的分类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初步学会按不同标准分类,能用自己的方法记录、表示数据,初步体验记录、整理、分析数据的方法,能对数据整理的结果进行简单的分析。
2.学生通过按不同标准分类和记录、整理数据,体会分类可以有不同标准,初步感受不同标准下数据分类整理的不同结果,初步体会符号的作用;初步了解在生活里可以收集数据,体会数据能说明信息,发展初步的数据分析观念。
3.学生初步体会数据存在于日常生活的现实情境里,初步学习用数据眼光观察生活;在小组学习中感受合作学习的作用;主动参与数据收集、整理活动,尝试回顾数据收集、整理活动过程,感受数学学习的收获。
教学重点:会用自己的方法记录数据,会按不同标准分类整理数据,体验不同标准下统计结果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能够按照不同分类标准整理数据,对获得的数据进行简单分析和解释。
教学准备:ppt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你们会整理课桌吗?(出示课桌图片)这张书桌文具摆放怎么样?凌乱可以怎样来整理课桌?按铅笔、尺子和橡皮分类摆放。
其实,我们生活中,很多都是按照类型来进行分类的,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分类。
二、新授为迎接六一儿童节,学校组织同学们去童心园玩耍!师:现在大家一起来看屏幕,老师这里有一幅图,你们能说说看呢,图中有哪些人?分别在做什么?生:老师、学生;看书、下棋、做游戏。
(板贴)师:你还想知道什么?生:说一说……师:要弄清这些问题,可以先把图中的人分类整理,你打算怎么分类?谁还能来找一找?生:可以分成老师和学生呢?生:可以分成看书下棋做游戏师:对的,我们可以按照老师和学生分成两类。
也可以按照活动类型分成三类。
我们先来按照老师和学生来分成两类,那怎么样表示分类结果呢?可以用什么来表示一个人?生:可以用符号来表示。
师:除了图形呢?生:图形,文字,数字。
师:拿出你们的作业纸,先把你们左边的第一张表格像黑板上一样补充完整,补充完整的坐端正,我们一起来看这张图片,老师在图中画个勾,你们就在表格中做一个记录,记住了,一个符号代表了人,挑选你们喜欢的方式完成作业纸,我选一个小朋友来帮老师的忙。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练习八》数学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练习八》数学教案一、教材分析本次教学内容为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练习八》数学部分。
《练习八》是一本集合练习与测验于一体的教辅书,内容主要包括数量的认识、加减法等方面的练习。
该教材适用于二年级学生,是数学课堂上的重要辅助教材之一。
二、教学目标1.熟练掌握数数和数量认识的方法;2.通过识数游戏和数的特性,自主寻找规律,提高数的感觉;3.提高整数加减法计算能力,灵活应用计算方法;4.开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教学内容1. 数的认识数的认识是一个基础且重要的数学概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首要内容。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的认识,教师应使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模式进行讲解。
在本次课程中,我们将重点学习以下内容:• 1 ~ 20数数;•数的分类和合并;•数量的比较。
2. 加减法的基本概念加减法是数学中最基本、也是最常见的计算方法。
因此,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掌握加减法的基本概念是非常重要的。
在本次课程中,我们将重点学习以下内容:•整数的定义;•加减法的定义与特点;•加数、被加数、和、减数、被减数和差。
3. 实际应用在完成基本概念的学习后,我们将开始探讨如何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在本次课程中,我们将学习以下内容:•针对生活场景进行实际应用计算;•小组合作完成实际问题解决。
四、教学方法本次课程采用“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对以下方面进行突出:1.采用多媒体展示教学内容,并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多与同学交流,共同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2.识数游戏:对于学生来说,识数游戏不仅仅是一项娱乐活动,而是一种创新、交互性强的学习方法。
在探究游戏中,学生通过自我探究,发现规律,提高了数的感觉。
3.合作学习:集体合作和小组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探究数学规律,培养学生成为具有探究精神、领导才能和团队合作能力的人才。
五、教学步骤第一步:数的认识通过实物搜集、数字联想、数的游戏等多种形式,引入数的概念,提高学生对数字的感知。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八单元教案李爱梅
教学设计主备人:备课日期:教者:课题练习九重点内容通过练习,巩固一位数乘整十数的以及一位数乘两位数的(不进位)的笔算,使学生熟练正确的进行口算和笔算。
养成用再乘一遍的方法进行乘法的验算的习惯,进一步养成仔细审题、细心计算的良好习惯,进一步体会验算的价值。
教学过程教师、学生活动安排教学具体内容个人加工、备注一、知识再现,口算导入:3×2 4×2 6×5 3×330×2 4×20 60×5 30×3让学生说说口算的思考过程。
二、基础练习1.完成练习九第1题:比一比,算一算。
(1)学生口算。
(2)说说口算的方法。
(3)比一比,发现了什么?(30多乘2,都是60多)2.完成练习九第2题。
学生口算,个别题目说说怎么思考的。
提问:如果用竖式表示你会吗?3.完成练习九第3题。
(1)完成第一行,用竖式计算。
请四名学生板演。
(2)提问:做的对不对呢?(3)检查时,口述笔算过程。
4.完成练习九第4题。
(1)谈话:同学们吃过巧克力吗?有没有想过巧克力里面也有数学问题呢?大家看第4题,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一盒巧克力有12块,3盒有多少块?)(2)学生独立解答。
5.完成练习九第5题。
(1)学生理解图意,解答第(1)、(2)个问题。
(2)完成第(3)问,引导学生用估算的方法来估计够不够。
(3)完成第(4)问。
三.课堂作业练习九第3题下面一行。
教学一得教学设计主备人:备课日期:教者:课题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重点内容教学重点: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倍"的本质含义。
教学过程教师、学生活动安排教学具体内容个人加工、备注一、复习铺垫1.看图数一数各是几个几。
(1)☆☆☆☆☆☆(3个2)(2)○○○(1个3)2.画三角形:请你画出3个4。
△△△△△△△△△△△△二、思索探究。
1、出示花坛图:提问: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蓝花有2朵,黄花有6朵,红花有8朵)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又是怎样列式解答的?(多个学生说问题,并自己口答列式,要求其他小朋友思考对不对。
淮安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了解你的好朋友》教案
淮安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了解你的好朋友》教案一. 教材分析淮安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了解你的好朋友》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加减法运算。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加减法的运算规则,以及如何通过实际例子来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生动的插图和有趣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加减法运算,但对一些复杂的问题解决能力还不够强。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实践和操作,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此外,学生之间的学习差异较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因材施教,尽量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加减法的运算规则,能够熟练地进行加减法运算。
2.培养学生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提高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加减法的运算规则,以及如何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加减法解决一些复杂的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加减法。
2.游戏教学法:通过数学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3.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黑板,粉笔。
2.学具:练习本,笔,算盘。
3.教学素材:与本节课相关的故事,实例,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与本节课相关的故事或实例,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例如,展示两个小朋友分水果的故事,让他们思考如何分配才能使两个小朋友都满意。
2.呈现(10分钟)通过投影仪展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加减法的运算规则,以及如何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在呈现过程中,注意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实际的计算操作,巩固他们对加减法的理解。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练习八》数学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练习八》数学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将学习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练习册《练习八》的相关内容,包括课标要求、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授课方法与教学技巧以及教学过程等。
1.1 课标要求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符合国家新课标的相关要求,重点包括:1.熟练掌握加减法,能灵活运用于生活实际问题中;2.学习使用输盘、电脑等数字工具;3.培养学生对数字的感性认识和逻辑思维能力。
1.2 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同步完成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练习册《练习八》的练习内容,加深对加减法的理解和应用;2.帮助学生掌握使用计算工具的技巧,提高计算效率;3.培养学生的数字感性认识和逻辑思维能力。
1.3 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1.帮助学生掌握使用计算工具的技巧;2.加深对加减法的理解和应用。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1.培养学生的数字感性认识和逻辑思维能力。
1.4 授课方法与教学技巧本节课的授课方法和教学技巧包括:1.讲解法:通过讲解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计算工具的使用方法,以及加减法的操作规则和应用场景;2.练习法:通过集中训练和巩固,提高学生的计算效率和应用能力,培养他们的数字感性认识和逻辑思维能力;3.互动交流法:通过师生互动和小组合作,促进学生的思维碰撞和知识沉淀,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
二、教学过程2.1 教师引导1.教师引导学生认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重点,提示本节课的知识紧密联系实际生活,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2 讲解计算工具的使用方法1.讲解师生应注意事项和计算工具快捷键;2.通过模拟操作和演示实例,让学生初步掌握计算工具的使用方法。
2.3 讲解加减法的操作规则和应用场景1.通过实例演示和图示解释,讲解加减法的操作规则和应用场景;2.带领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加减法问题。
2.4 讲解数字感性认识和逻辑思维1.带领学生学习数字感性认识和逻辑思维,引导他们理解数字的本质,提高数字处理和思维能力;2.带领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加减法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解决问题。
1.完成练习八第7题。
帮助学生理解图意。
生独立完成,集体核对订正。
2.完成练习八第8题。
生独立完成,集体核对订正。
指名说解题思路。
三、小结。
『板块一』
师: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笔算减法,谁来说一说,笔算减法要注意什么?今天这节课我们进行练习。
(板书课题)
『板块二』
师:昨天,小朋友们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解决了许多问题,今天,老师又碰到了一些问题,你们愿意帮忙解决吗?
练习八
教学内容
书本第60—61页练习八第4—8题。
教学目标
1.掌握笔算三位数减三位数的基本方法,并形成必要的计算技能。
2.通过估算,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反思解题结果的合理性。根据需要解决的问题的特点合理选择计算方法。
3.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功、快乐,体会计算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正确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并能用估算等策略解决问题。
说一说,估算的方法。
核对答案,反馈。
(二)对比练习。
完成练习八第5题第一小题。
(1)鲜花店原有302枝鲜花,上午卖掉98枝,还剩多少枝?
独立完成第(1)小题,列式计算。
(2)在还剩前面加上大约。
问:这时该怎么求?(估算)
提醒做题目时一定要看清楚求的是什么,是准确的数还是大约。
(3)独立完成书上第5题剩下的2题。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估计的?
师:第二竖排同桌相互说一说。
师:要求还剩多少枝,你会做吗?
师:这时该怎么求?和刚才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
师:做题目时一定要看清楚求的是什么,是准确的数还是大约。
师:谁来说说你看懂了什么?
指出:小新比小燕高15厘米,也就是小燕比小新矮15厘米。
师: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试一试!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做的?你是怎么想的?
指出:因为大朋比小燕高24厘米,所以要求大朋的身高,就要先求出小燕的身高。
师:要求五年级定了多少份,你会做吗?
师:四年级呢?
『板块三』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吗?
学程设计
导航策略
一、揭示课题,认定目标。
1.交流预习作业。
2.说一说笔算减法的注意点。
3.明确学习目标。
二、巩固练习,领悟算法。
(一)基本练习。
1.小黑板出示计算题,笔算:
305-128 716-235
503-307 541+459
独立完成,请学生上黑板板演。
核对答案,反馈。
2.完成练习八第6题。
请学生独立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