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四川大学中华文化考试参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什么是图书?为什么说图书文化具有双重性?
•图书的四个基本要素:
•1、知识(信息),以传播和交流为目的
•2、文字和图画(信息符号),传播信息的媒体
•3、材料,信息的物质载体
•4、形式,信息载体的外观
图书是以传播知识为目的,而用文字或图画记录于一定形式的材料之上,且具有一定篇幅的著作物和汇编本。
•图书的双重性:
•文化的载体;本身也是文化现象
•精神产品+物质产品
•既相对独立;又不断被复制、加工、传播
•图书文化的内容
•不同时期的图书形态(简帛、卷轴、雕版)
•图书的流传(禁书、藏书、买书、读书)
2、文字发明之前,原始记事的方式有哪些?仓颉造字的传说。
•仓颉造字的传说
•《世本·作篇》:“仓颉作书。仓颉,黄帝之史也。”
•《韩非子·五蠹篇》:“仓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私,背私谓之公。”
•《说文解字叙》:“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
陶器刻符:汉字的源头
1、贾湖文化刻符(距今约8000年),
2、仰韶文化陶器刻符(距今约5800-6200年),
3、大汶口陶器刻符(距今5000年左右
4、吴城商代早期陶符(距今3500年左右),
甲骨文:成熟的文字
•甲骨可分为龟甲和兽骨两类。龟甲以龟腹甲为主,兽骨以牛胛骨为主。
•《史记·殷本纪》:“殷人视龟如神。”
•《礼记·礼运》:“麟、凤、龟、龙谓之四灵。”
3、什么是陶符?
陶器刻符:汉字的源头陶符就是陶器和陶片上刻画的符号
•1、贾湖文化刻符(距今约8000年),1987年在河南舞阳县贾湖村出土,刻于龟甲、骨器、石器、陶器上,约19个(朱琚元《中华万年文明的曙光:古彝文破译贾湖刻符、彝器辨明文物》);
•2、仰韶文化陶器刻符(距今约5800-6200年),1952年首次在西安半坡遗址出土彩陶上发现,100多个符号,以后在其他地方也有发现;
•3、大汶口陶器刻符(距今5000年左右),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在山东泰安大汶口首次发现;
•4、吴城商代早期陶符(距今3500年左右),上个世纪七十代在江西清江县发现,有陶符143个,少数与甲骨文形体极其接近。
破解“半坡文字符号”——不仅是确切的数字,而且可作为表达其它确切含义的数码
4、什么是甲骨文?
甲骨文:成熟的文字(王懿荣:发现甲骨文之第一人(1899))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又称为“殷墟文字”、“殷契”,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19 世纪末年在殷代都城遗址被今河南安阳小屯发现,继承了陶文的造字方法,是中国商代后期(前14~前11 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殷商灭亡周朝兴起之后,甲骨文还延绵使用了一段时期。简言之就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简言之就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被认为是现代汉字的早期形式,有时候也被认为是汉字的书体之一,也是现存中国最古老的一为是现代汉字的早期形式,有时候也被认为是汉字的书体之一,书体之一汉字的早期形式种成熟文字。甲骨文又称契文、龟甲文或龟甲兽骨文。甲骨文为一种很重要的古汉字资料。种成熟文字。甲骨文又称契文、龟甲文或龟甲兽骨文。甲骨文为一种很重要的古汉字资料。发展阶段阶段:雄伟期;谨饬期;颓靡期;绝大部分甲骨文发现于殷墟。发展阶段:一、雄伟期;二、谨饬期;三、颓靡期;四、绝大部分甲骨文发现于殷墟。劲峭期;劲峭期;五、严整期。)严整期。甲骨可分为龟甲和兽骨两类。龟甲以龟腹甲为主,兽骨以牛胛骨为主。\
•甲骨可分为龟甲和兽骨两类。龟甲以龟腹甲为主,兽骨以牛胛骨为主。
5、甲骨卜辞由几部分组成?
•甲骨占卜的程序:
•整治龟骨;钻凿;灼兆;读兆;契刻卜辞。
•完整的卜辞由四部分组成:
•叙辞(记叙时间、地点和占卜者);
•命辞(即陈述要贞问的事情和期限);
•占辞(通常包括国王对卜兆的解释);
•验辞(占卜后记录应验的事实)。
6、什么是金文?
金文(金文分为四种:东周金文、殷金、西周金文和秦汉金文)是“吉金文字”的简称。古人以祭祀为吉礼,祭祀用的青铜礼器称为吉金。商周时人们对钟鼎彝器非常重视,所以在上面铸上政令、契约、诸侯贵族还常铸上他们光荣事件的一些文字做为永久纪念。这些青铜礼器上面铸的铭辞、款识等文字称为钟鼎文。这种文字也普遍地铸在青铜兵器、货币、
符玺上,统称为“金文”,亦称钟鼎文。金文出现的时间是在商周时代。金文和甲骨文属于同一个体系的文字,金文是甲骨文的继承者,在相当一部分中甚至保存着比甲骨文更早的写法,但在同时,它又以飞跃的形式为汉语言文字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7、西周三大青铜重器
西周青铜重器:毛公鼎和散氏盘虢季子白盘
8、现存汉代以前著名的石刻文有哪些?
秦国石鼓文,《绎山石刻》《泰山石刻》《琅琊石刻》《会稽石刻》
9、简述中国古代书籍制度的演变。
•第一阶段简牍制度(简书)
•第二阶段卷轴制度(帛书和纸书)
•第三阶段册页制度(印刷书和抄本)
概括而言,我国古代书籍制度主要分为三大类,即简牍制度、卷轴制度和册页(叶)制度。这三种书籍制度大体上代表不同的历史时期,但也有交叉。第一阶段简牍制度(简书)简牍制度是我国最早的书籍制度,对后来书籍形制的发展有很大影响。简册形制的书,其编连长度要视书籍内容的长短而定。但如果太长,抄写、阅读和收藏都不方便,因此就需要分成若干“篇”。每一篇往往是由若干支简编成的一册,然后合为一书,如《论语》二十篇、《孟子》七篇等。第二阶段卷轴制度(包括帛书和纸书两种形式)卷轴制度书籍,包括帛书和纸卷书两种形式。帛书与后来的纸卷,质软而薄,卷的时候就需要有一个轴,粘连在卷子的末端,以此为中心,从左向右卷。而竹木的简册,质硬且厚,最末一根简就起着轴的作用,所以无须另用轴。这也是卷轴形制书籍之所以不包括简册的原因之一。卷轴制书籍所用的轴,要比卷子的宽幅稍长,卷起之后两头在外。纸卷的质地远不如缣帛柔韧结实,所以也更需要保护。于是,在帛书卷轴上已开始采取的一些保护措施,到了纸卷时代,便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制度。纸卷的卷头,除了自身留有的空白“赘简”外,往往要加一块“包首”(后称“包头”),来保护书卷。包首或者用坚固的硬纸,或者仿效帛书,用绢帛之类的丝织品,中间系上一根带子,用来捆扎卷子,叫“带”。为避免与他书混淆,并保护卷子不受磨擦损伤,还要用“书衣”包裹,叫作“帙”。架上的卷轴如果很多,为便于寻找,就在轴头上挂一个小牌子,上写书名和卷次,叫“签”。这样带、帙、签连同卷、轴,就构成了卷轴形制书籍的各个组成部分,这种卷轴形式一直沿用到唐代末年,才演化为折叠形制,如经折装、旋风装,并进而发展为散页装订,导致了书籍形制上的一次革命。第三阶段册页制度(印刷书和抄本)唐代发明雕版印刷之时,书籍形制渐由卷轴向册叶过渡。唐代后期出现了经折装、旋风装,不过有的书籍也还用卷轴。所以早期的雕版印刷书籍,不像后世那样单独成页,而是用比后代书版长而窄的长条形木版来刻字印刷,再把印好的印张粘连起来,卷成卷子或折叠成经折装、旋风装。大约从五代时期开始,人们便开始采用散叶装订的形式了,首先是蝴蝶装,后来改用包背装,最后是线装。蝴蝶装出现以后的散叶装订书籍,彻底改变了沿续一千多年的卷子式样,是我国书籍制度上的又一次革命。其方法经不断的改进、革新,一直沿用到今天。
10、什么是简牍?
简牍是对我国古代遗存下来的写有文字的竹简与木牍的概称。既指用竹片和木片制成的书写材料,也指在这种材料上书写的文字。用竹片写的书称“简策”,用木版(也作“板”)写的叫“版牍”(其他形式尚有觚、检、渴等。)。简牍实际是几种东西的总称,指的是竹简、木简、竹牍和木牍。在纸发明以前,简牍是中国书籍的最主要形式,对后世书籍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直到今日,有关图书的名词术语、书写格式及写作方法,依然承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