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自考文学类中国新文化概论复习重点

合集下载

中国文化概论自考本科重点

中国文化概论自考本科重点

中国文化概论自考本科重点(原创实用版)目录一、中国文化的界定与语言文字文化1.文化的定义与来源2.语言文字的文化特征二、中国文化的发展与特点1.中国文化的历史演变2.中国文化的主要特点三、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汉语言文字2.中国古代文学3.中国哲学思想4.中国艺术5.中国风俗习惯正文一、中国文化的界定与语言文字文化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在探讨中国文化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文化的定义与来源。

“文化”一词,最早见于《易经》:“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这里的“文”,指的是错画,即花纹。

在人类认知领域里,花纹引申为后天形成的品德、修养。

因此,“文化”便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语言文字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文化的一部分。

汉语言文字,作为中华文明的承载,具有丰富的文化特征。

首先,语言文字是文化的代码,它通过发音、书写、意义等方面,传递着文化信息。

其次,语言文字对语言的记录,突破了语言在时间、空间方面的局限,使得文化得以传承。

再次,文字是文化的产物,它服务于文化,同时又促进文化的发展。

二、中国文化的发展与特点中国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历经了多个阶段的发展。

从夏商西周的礼乐文明,到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再到汉唐盛世、宋明理学等,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文化特点。

中国文化的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1.源远流长,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

2.包容性强,兼收并蓄,求同存异。

3.重视道德修养,强调人文精神。

4.注重和谐,追求平衡与统一。

5.强调家国情怀,倡导爱国主义。

三、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文化丰富多彩,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1.汉语言文字:汉语言文字是中华文明的承载,具有丰富的文化特征。

它既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

2.中国古代文学: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丰富多样,展现了中国文化的魅力。

文化概论自考知识点总结

文化概论自考知识点总结

文化概论自考知识点总结一、文化的概念和基本特征1. 文化的定义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人类社会的精神遗产和生活方式。

2. 文化的基本特征(1)多元性:文化是多样化的,不同地域、民族、国家的文化都有着各自的特色。

(2)虚拟性:文化是人们共同构建的意义世界,是一种虚拟的存在。

(3)符号性:文化通过符号的形式来传达信息和表达意义。

(4)传承性:文化是代际传承的,是历史和现实的交织。

(5)变动性:文化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受到社会变革和历史发展的影响。

3. 文化的功能(1)提供认同感和归属感。

文化是人们彼此联系和归属感的基础,是社会组织和国家建设的重要来源。

(2)促进社会整合和发展。

文化通过传统、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等方式,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3)满足精神需求和情感诉求。

文化在人们精神层面上提供了满足与交流的方式,增强了人们的精神世界和情感生活。

(4)传承历史与建设未来。

文化传承了人类的历史和传统,同时也影响和塑造了未来的社会发展。

二、文化的分类和本土化1. 文化的分类(1)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包括建筑、工艺品、服饰等有形物品,非物质文化包括语言、信仰、音乐、舞蹈等无形文化。

(2)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

传统文化是历史上形成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现代文化是与工业化、城市化相联系的新型文化。

(3)全球文化和本土文化。

全球文化是全球化进程中形成的普遍性文化,本土文化是特定地域和民族形成的独特文化。

2. 文化的本土化文化的本土化是指在全球化进程中,不同地域和民族接受和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又保持和强调本土文化的独特性和特色。

(1)语言的本土化。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标志和载体,在全球化进程中,保护和传承本土语言文化显得尤为重要。

(2)风俗习惯的本土化。

不同地区和民族有着各自的风俗习惯和传统习俗,这些都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宗教信仰的本土化。

宗教信仰是文化的重要体现,本土文化在接受外来宗教信仰的同时,也保持了自身的特色和传统。

2010年自考文学类中国新文化概论复习重点

2010年自考文学类中国新文化概论复习重点

2010年自考文学类中国新文化概论复习重点3第十五章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这一章是基础,可能出大题目的地方一定要记牢,对类型和特点两大主题都要系统掌握。

第一节中国文化的伦理类型1 ,任何一种文化类型的形成都有其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定的物质生产方式和社会组织结构。

2 ,中国文化形成的三条件是:半封闭的大陆性地域,农业经济格局和宗法与****的社会组织结构。

在这个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环境下形成的稳定的生存系统和与之相应的伦理型的中国传统文化。

3 ,德性文化,是指中国传统文化重德,以德摄智的文化。

智性文化是相对于德性文化而言的,即重智的文化,是建立在西方宗教和哲学基础上的文化。

4 ,中国文化的伦理型特色表现在:把人伦的观念,贯彻到天地万物之中。

5 ,中国文化的伦理型特征,主要源于中国古代社会宗法制度的完善及其影响的长期存在。

宗法制度下的血亲意识有的转化为法律条文,主要是形成宗法式的伦理道德,长久地左右着人们的社会心理和行为规范。

6 ,伦理道德学说是中华学术的首要重心。

7 ,中国伦理型文化的积极作用表现在,强调道德面前人人平等,鼓励人人都加强道德修养;对包括君主在内的统治者也可以形成道德制约和严格要求;此外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还能鼓励人们自觉地维护正义,忠于国家民族,保持高风亮节。

消极作用是:它将伦理关系凝固化,绝对化,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人身压迫,精神虐杀的理论之源。

(注意:三个积极,一个消极,三个积极是鼓励修养道德制约维护正义)8 ,孟子主张“人皆可以尧舜”,王阳明说“满街都是圣人”,都是肯定凡夫俗子可以通过首先修养达到最高境界。

第二节中国文化的特点1 ,中国文化的总的特征是伦理型,此外还有:一是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二是重实际求稳定的农业文化心态,三是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法集体主义文化;四是尊君重民相反相成的政治文化;五是摆脱神学独断的生活信念;六是重人伦轻自然的学术倾向;七是经学优先并笼罩一切文化领域。

(简记:二力心态政治脱神宗法经学学术)2 ,中国文化的生命力表现在它的同化力,融合力,延续力和凝聚力等方面。

2010年自考文学类中国新文化概论复习重点

2010年自考文学类中国新文化概论复习重点

2010年自考文学类中国新文化概论复习重点10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第一节天人关系上的价值取向1 ,价值观是一种评价性的观点,它既涉及现实世界的意义,也指向理想的境界。

不同时期的文化创造,总是受到特定的价值观的范导,文化本身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看作是价值理想的外化和对象化。

价值观在文化中处于核心地位。

2 ,从儒家的价值取向分析,中国传统文化重人伦轻自然,重群体而轻个体,重义轻利,重道轻器。

3 ,注重天人关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显著特点。

天即广义的自然,人即人的文化创造及其成果。

天人关系是一种价值关系,天人之辩是传统文化价值系统的逻辑起点。

4 ,原始儒学的核心观念是“仁”,即爱人。

5 ,儒家对主权职能的理解,往往与天命的观念纠缠在一起。

6 ,儒家的仁以孝悌为本,更多地受到宗法血缘关系的制约;墨家则主张“兼爱”,它超越了宗法关系。

7 ,道家认为自然本身是一种完美的状态,无需经过人化的过程。

强调无以人灭天,有一定的价值。

8 ,命力之争作为天人之辩的展开,核心是人的自由问题。

9 ,道家强调主体在世的原则是“无为”。

10,墨家提出非命论,认为人应该抗争。

11,广义的天人之辩还涉及天性与德性的关系问题。

12,儒家强调人与兽的区别,要求由野而文;道家则将同与禽兽视为至德之世。

第二节群己关系上的价值取向1 ,儒家在个体与集体的关系上,主张修己以安人,即自己要加强修养,在此基础上,要成就他人,成人要成为自我完善的一个部分。

2 ,群体原则体现于人和人的关系,就是“和”的要求。

3 ,道家对个体生命和自由给予更多的关注。

将自我认同提到了突出地位,老子指出:自知者明。

第三节义利,理欲关系上的价值取向1 ,辨析义利,是儒家的重要特点。

儒家主张,义以为上,同时,也肯定利的合理性。

2 ,功利意识的过分压抑,容易弱化社会的激活力量,因此,儒家以道义原则抑制功利原则,是明显地有着负面导向作用的。

3 ,从价值观上看,义利之辩首先关联着道义原则与功利原则,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2010年的文化概论重点

2010年的文化概论重点

2010年的文化概论重点!搜来的!共享下!一起加油!填空20选择20名词解释20简答20论述201.文化界说2.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3.第二章的第一节的前两个内容26页,理解第二节全部,第三节全部看4.第三章的一二节5.第四章的二到九节(文化大纲时间)简述:1.儒道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和发展中国文化是以儒家精神为主导,以道家思想为补充的,儒家思想是入世的、功利的,道家思想则是出世的、超然的;儒家主张阳刚,道家强调阴柔。

二者的互补与融合,对铸就民族的文化心态和民族文化精神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一般来讲,封建社会的士人和官吏,处于顺境,儒家意识占上风;处于逆境,道家意识来抚慰。

或儒或道,各取所需。

道家的贵柔守雌学说作为儒家刚毅进取精神的补充,作为一种智慧,是以柔克刚,以退为进,以静制动,“无为而无不为”,强调的不是无为,而是迭到“无不为”的手段和方式。

从这种意义上讲,道家思想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提供了丰富的政治策略,至今依然具有借鉴意义。

由于长期受到“儒学正宗”这个传统观念的影响,因而道家、道教文化的地位不但在封建社会受到排斥,就是在近现代的文化整合与学术研究活动中,也不被重视,没有提到应有的地位。

甚至,过去在很长时间里,一提到中国文化,就认为是儒家文化,相形之下,给道家与道教以不应有的待遇。

但是,由于道家文化本身所蕴含的惊人的智慧和理性精神,激起了海内外越来越多的人士的关注,特别是近十余年来中国大陆“文化热” 的兴起,学者们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系统的、全方位的、多层次的历史反省与批评,越来越认识到道家文化与社会生活、人生命运、民族心理、历史进程具有内在的深层关系。

因而,发现与重新确认了道家、道教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历史地位,以便重新认识中国文化的结构与格局。

这对于了解中国国情,建设中国社会主义新文化,进一步发掘道家、道教文化的积极思想遗产,都是必要的。

当然对于其中的某些问题也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一、道家文化在战国至汉初的主体地位从文化形态学角度看,中国文化升华为稳定的理论形态是在战国的时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通常说中国文化的形成时期是战国。

2010年自考文学类中国新文化概论复习重点

2010年自考文学类中国新文化概论复习重点

2010年自考文学类中国新文化概论复习重点(1) 绪论:1 ,对文化的结构解剖,有两分说,即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三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精神三层次;有四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

有六大子系统说,即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号,风俗习惯等。

(注意:这里还是记住为好,六大系统可简记为:社语俗物精艺) 第一章:1 ,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所起的作用有四个方面:一是为人类的生产,生存,发展,消亡或离开这个环境提供物质基础;二是决定这个环境中的一切生物及其活动,决定其产生,发展以至消亡的过程。

三是在这个环境中的一切物质和由物质产生的能量既不能增加,也不会减少,只能是以各种形式转化或传递。

四是人类的一切活动必须顺应这一环境的内在规律。

(注意:这一条很可能考简答题,简记:为人类决定一切生物能量守恒一切活动)第二章:1 ,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特点:一是循环往复,长期延续;二是多元成份结构,既有国家土地,又有农民和地主的私人土地;三是既早熟又不成熟。

(简记:复多熟)2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迂缓的原因有三:一是社会经济既早熟又不成熟;二是稳定与战乱,人口增长与生产发展的周期性失调;三是上层建筑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箝制和束缚。

(简记:早熟失调束缚)3 ,中国农耕社会的上层建筑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中国早熟的中央集权制形成了庞大的官僚体系,该体系即是中央集权政体的运转工具,又是剥削下层民众和腐蚀国家政治的重要因素。

二是经济剥削,特别是对工商业经济的剥削。

三是保守的社会意识形态,导致社会安于现状,缺乏远见和开拓精神。

四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布局导致商业对政府的依赖性和商人性格的封建依附性。

五是为了一视同仁而对富庶地区进行剥削也阻碍了先进地区的商品经济发展。

(简记:官僚体系的剥削对工商业经济剥削保守不前平均主义商者依附)4 ,中国传统自然经济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农耕经济的持续性造就了中国文化的延续力,传统农业的持续发展保证了中华文明的绵延不断,使其具有极大的承受力,愈合力和凝聚力;二是农耕经济的多元结构造就了中国文化的包容性,中国文化不仅包容百家学说和不同地区的文化,而且长期吸纳周边少数民族的优秀文明;三是农耕经济的早熟促进中国文化的凝重性和早熟性。

自学考试我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全

自学考试我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全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大纲绪论一、单项选择1、“文化”的“文”,它的本义是(花纹)。

2、“圣人观乎天文,以査时变;观乎人文,以化天下。

这句话出自(《易》。

))3、在中国典籍中,最早把“文化”二字合在一起用的书是(《说苑》。

4、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叫(文化现象)。

5、在某一历时时期,某一国家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反复出现时,这种含规律性的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6、钟敬文提出“中国民族的传统文化可以分为三种干流”,即上层文化、中层文化、。

下层文化,又将中下层文化归纳为(民俗文化)7、狭义的文化专指人类的精神创造,所以又叫(人文文化)。

8、在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都属于(文化政策)。

9、只有写成的典籍或称为口头流传的语言形式,才是(文化产品)。

10、中国的诗歌传统是讲求韵律,这一点,不论是民歌还是魏晋、唐宋的文人诗词,以至近现代的。

白话诗,以不同的形式保持这种传统的,都被认为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传统)11、中国封建体制形成的等级和特权观念,宗法制形成的血统论,即使在现代社会里,不论是在民间还是在上层,仍会在人们头脑中时而起着作用,这就是典型的(文化传统)。

12、文化的“文”,本义是“错画”,也就是花纹。

因为花纹总是画在载体上的,所以,在人类认知领域里,“文”引申为后天形成的(品德休养)。

13、文化的“化”,本义是(改。

14、中国古代观察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出发点是(人文)。

15、狭义的文化专指易)人类的精神创造,它着重人的(心态部分)。

16、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

17、文化事象是(文化学)研究的基础单位。

18、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共有56个民族,根据第四次人口普查的数字。

除汉族外,55个少数民族人口的总和是(9076万)19、由中国境内56个民族构成的中华文化具有(多维性)的特点。

20、任何一种民族传统文化,在各个历史时期,都要收到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所以,丰富和发展本体文化的正常途径之一,就是吸收(外来文化)。

自考“中国新文化概论”简答题(10)

自考“中国新文化概论”简答题(10)

自考“中国新文化概论”简答题(10)儒家复兴论的核心内容是什么是一个怎样的学术思想流派答:“儒学复兴论”(现代新儒学)的核心内容是:“中国文化复兴=儒学现代化”。

这是一个保守主义的学术思想流派,是以接续“儒学”道统为己任,服膺宋明理学为主要特征,力图用传统儒家学说融合,会通西学,从文化上探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学术思想流派。

新儒学有什么特征答:现代新儒学的特征是:①认为中国传统古典文化,尤其是由孔子开创,宋明理学继承发扬的儒家文化是天生优越的,本质上大大高于任何西方文化,外来文化;②认为中国文化的惟一出路,就是复兴现代新儒学,“中国文化复兴=儒学现代复兴”,这样中国才有希望,人类才有希望;⑨主张中国走“儒家本钱主义道路”,即在经济上摘西方本钱主义私有化的市场经济,文化上复兴以儒家道统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

这是一个保守主义的学术思想流派。

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走应怎样的道路答: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只能走“古今中外,综合创新”的道路,这就是以中国古典传统文化作为积厚流光的母体文化,以西方近现代文化作为激发现代化活力的异体文化,以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社会主义文化作为起主导作用的主体文化,在马克思主义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以中国现代化为主体目标,借鉴中西文化的精华,创造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型文化。

在新世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总体要求是什么答:在新世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的总体要求是:①马克思主义是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在当代中国,最重要的是坚持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这是一项根本原则。

②培育“四有”公民是文化建设的目标。

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进程,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国民本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源的开发。

③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特重。

为什么说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区别于以往任何文化形态的全新的文化答:我们之所以说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一种区别于以往任何文化形态的全新的文化,是因为它有如下几个特征:①有鲜明的时代性;②有浓郁的民族性;③有量力而行的科学性;④有吸纳百川的开放性;⑤有深广的群众性;⑥有勇于改革的创造性。

2010年自考文学类中国新文化概论复习重点

2010年自考文学类中国新文化概论复习重点

第十六章,基本精神:第十七章,文化价值系统:认真看辅导材料上的简答题和论述题第十八章,向近代转变:1 ,康梁创造了“不中不西,即中即西”的文化,这是当时新文化运动的主流,但是属于特定历史环境的产物:因为,其一,在甲午战争后,资产阶级力量太弱,不敢于封建制度彻底决裂,不得不借助于古代文化的旧形式来表达新思想;其二,他们对西方文化的认识肤浅,不得不通过传统文化来为外来文化找到民族化的表达形式;其三,西学传播的水平还比较低,西政输入较少,需要独创。

由于这些原因,当时的新文化,无论在内容还是形式上,都是“托古改制”,没有完全从封建主义旧文化中脱胎出来。

2 ,促使中国传统文化在不到百年时间内转变为近代型文化的原因,有的学者主张主要动因是西方文化的冲击,即“冲击-反应”论。

这种主张是根本错误的,因为真正的,根本的原因是近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西方文化的冲击仅是其中一个方面的原因。

此外,还有传统文化的内在活力因素如经世思想等。

第十九章,建设新中国文化:1 ,80年代文化热的特点有三:一是它的现实性,牢牢立足于中国的现实,对文革及5 7年以来的左倾错误进行深刻反思,是在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的前提下进行的具有思想解放意义,能够产生巨大社会效能,促进两个文明建设,给改革带来了强大的思想动力;二是它的广泛性,是一次全民关注,参与的综合性研讨;三是它的世界性,是把中国置于世界文化的背景之中,把民族意识与全球意识结合起来,把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统一起来的研究。

(简记:广现世)2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的方针和道路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批判继承,综合创新。

3 ,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的指导原则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批判继承历史传统而又充分体现时代精神的,立足本国而又面向世界的,这样一种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首先,当代中国文化应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

其次,当代中国文化要辩证地处理好古和今即历史传统和时代精神的关系;再次,当代中国文化要辩证地处理好“中”与“外”亦即立足本国与面向世界的关系。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整理完整版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整理完整版
农业科技
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以及水利设施的建设,提高了农业生产效 率。
天文历法
编制了精确的历法,如《太初历》、《大衍历》等,对农业生产及社 会生活有重要指导作用。
数学成就
发明了十进位值制记数法,以及筹算法等,对数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 响。
近代科技发展与影响
01
洋务运动时期的科 技引进
引进西方科学技术,建立近代工 业,推动了中国科技的近代化进 程。
包括旋律优美、节奏鲜明、和声丰富等,体 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音乐审美观念。
中国传统音乐与舞蹈的成 就
历史上出现了许多优秀的音乐家和舞蹈家, 他们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广受欢迎,而且对后 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06
中国文化的科技成就与影响
古代科技成就及其影响
四大发明
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对世界文明进程产生了巨大影响。
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未来中国文化的发展将更加注重对传 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使之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焕发出新的 生机与活力。
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
随着文化产业逐渐成为国民经济支柱 性产业,未来中国文化产业将迎来更 加蓬勃的发展机遇,为经济增长注入 强劲动力。
文化多样性的保护与传承
中国将继续加强对文化多样性的保护 与传承,推动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互鉴 ,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中国将不断提升自身文化软实力,增 强国际话语权,为推动世界文明交流 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 智慧和中国方案。
THANKS
汇报结束 感谢聆听
追求意境、表现自然美、强调个性表达等。
法家思想及其影响
法家思想的核心观念
法治、权力、利益等。
法家思想对社会的影响

自考“中国新文化概论”简答题(11)

自考“中国新文化概论”简答题(11)

自考“中国新文化概论”简答题(11)什么叫语言崇拜答:原始人类赋予语言一种神秘的力量,认为它可以改变自然,社会和人的命运,对它奉若神明,这就是语言崇拜。

论四大发明世界的贡献和我国近代科技逐渐落后于西方的原因答:发明造纸术,活字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我国传统科技曾长期居世界领先水平。

造纸,印刷术对世界各国的政治,文化,教育,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鞭策世界思想文化交流。

火药,指南针对世界政治,军事,商业,航海业发展有极大作用。

曾改变整个人类历史文明进程,导致世界市场出现。

由于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性质和制度及社会生产缺乏开拓进取,限制和阻碍四大发明和许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和发展使我国近代科技逐渐落后于西方。

简述中国古代教育的基本特征答:中国古代教育的特征:(1)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

把教育视为治好国家,国家富强,教化百姓的重要办法。

(2)强调教育的必要性。

不论性善论,性恶论,都主张教育的必要。

通过教育改变恶性,保持善性,由愚向智,由贫向富。

(3)主张德育和智育相结合。

古代教育内容为“六艺”,使受教育者一开始就重视德育,智育结合,全面发展,不偏执一方。

春秋战国时期道家思想的主要特征是什么答:主要特征是:老子的“无为”,“道法自然”和庄子的“齐特”,他拉提倡追求个体精神解放的不雅点。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主要有哪些答:主要有四点:一是仁爱孝悌,二是重义轻利,三是谦各礼让,四是真诚有信。

中国的文官制度和科举制度对西方有什么影响答:中国的文官制度,科举罐对西方的议院制,考试制产生过本色性的影响,有力地促进了西方现代行政办理格局的形式。

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文化特色是什么答: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文化特色主要有以下表示:(1)以儒家伦理学说作为立法指导思想。

(2)家族本位的伦理法占重要地位。

(3)皇权至上,法自君出。

(4)强调等级特权,主张同罪异罚。

论述黄河、淮河由利变害的原因答:我们知道这样一个事实,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黄河是中国文化的母亲河。

文化概论复习知识点

文化概论复习知识点

1、四大文化系统①中华文化系统:也称儒家文化系统它涵盖或辐射了中华文化系统中国、日本、朝鲜、韩国、越南等东亚和东南亚国家。

②印度文化系统:也称印度佛教文化系统它涵盖或辐射了印度等南亚地区。

③阿拉伯文化系统:也称伊斯兰教文化系统,它涵盖或辐制了阿拉仙半岛、中近东、北你等地区。

④西方文化系统:也称希腊罗马文化系统或基督教文化系统,它涵盖或福射了欧洲、美洲、大洋洲等地区。

2.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各自含义以及根据材料分析)☞不同民族的文化,产生并发展于不同的地理环境、经济和社会土壤中,从而使不同民族的文化呈现出不同特征。

☞就中国文化总体面貌而言,具有人文性,包容性、伦理性和谐性、务实性等诸种特征。

一、人文性中国文化从思考人类自身的存在出发,以人为中心建构自己的理论体系强调人本位,将天、地、人三者并列,认为人是“万物之本”(1)人文性特征体现在中国文化具有鲜明的非宗教性倾向;王权高于神权“重民轻神”“敬天保民”“民之所欲,天必从之”的民本思潮(2)人文性特征还体现在人生价值的自我实现;“内圣”与“外王”:内在的道德修养与外在的道德实践;理想人格:《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二、包容性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绵延至今,在于它的兼容并包的胸襟在于对不同区域或民族文化的交汇与融合中,求得顽强的生存与发展。

例:佛教的传入:佛教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至隋唐达到鼎盛,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但并未取代中华文化,反而在中国经吸收、改造而日渐中国化,与儒、道互融成为中国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伦理性中国文化具有鲜明的伦理道德倾向,偏重道德的价值取向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处于亘古不变的核心地位。

1、“以德治国”:统治者视道德感化为政治统治的重要手段,用道德规范去“教化”民众。

“三纲五常”“为政以德”2.强调个人的伦理义务,要求个人服从整体。

强化了国家的凝聚力,但却丧失了人格的独立与尊严。

2010年自考文学类中国新文化概论复习重点

2010年自考文学类中国新文化概论复习重点

2010年自考文学类中国新文化概论复习重点(3) 第七章,中国古代科技:
1 ,中医五大核心理论是:阴阳五行学说,脏象学说,经络学说,形神学说和天人学说。

(简记:阴天形经脏)
2 ,中国古代科技的两大特征:一是实用性。

其中又绝对地以国家的实用为主。

二是整体观,与西方科学注重分析不同,中国传统科技重整合,重从整体上把握事物,重事物的结构,功能和联系。

3 ,中国近代科技发展迟滞的原因:一是传统科技思维的局限,轻视理论探讨,使科技在经历一定的发展之后很难跃入新的水平。

二是重政轻技,重道轻器等传统观念的束缚;三是封建制度的扼制。

首先是科技人员社会地位低下;其次是始终没有形成科技产品的市场机制;再次是统治者为了统治还经常直接限制科技的发展。

第八章:中国古代教育:
1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鲜明特征:一是综合观,即大教育观。

把教育看成整个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把个人的道德修养和提高社会道德水平看成是治国安邦的基础,主张教育一要培养国家所需的各种人才,二要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

二是辩证观,即对立统一观,强调德育与知识教育要有机结合起来。

三是内在观,即强调启发主体的内在
道德功能和自觉性。

第九章:
1 ,《诗经》描绘了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周部落的历史;二是古代田猎,畜牧和农业生产的情景;三是战争和徭役的情形;四是控诉统治者对人民的残酷剥削;五是叙述爱情和婚姻。

在整体上表现了“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写实倾向,表现了干预人生,反映社会的批判意识。

2 ,中国古代文学的文化特征:一是关注现实的理性精神;二是文以载道的教化传统;三是写意手法与中和之美。

文化概论期末重点总结归纳

文化概论期末重点总结归纳

文化概论期末重点总结归纳首先,我总结了文化的基本概念与特征。

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各种符号、价值观念、习俗、艺术表现等有意义的内容和行为方式的总和。

它具有符号性、意义性、社会性、宗教性、创造性等特征。

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人类社会维系与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对文化的产生与演变方面,我总结了文化的起源理论、文化发展的主要阶段以及文化的演变过程。

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文化的出现可以追溯到早期人类的智能发展。

文化的产生与演变是一个逐渐累积的过程,通过交流与传承,人类的文化得以传承与发展。

文化的传播与对比是文化概论中的重要内容。

我总结了文化传播的途径与方式,包括口头传播、书面传播、传媒传播、互联网传播等。

同时,我也总结了文化对比的重要意义与方法,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与相似性,可以增进尊重与理解,促进文化交流与和谐发展。

文化与社会是密不可分的,我总结了文化与社会的相互影响与作用机制。

文化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社会的制度、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都是由特定文化所塑造。

同时,社会也会对文化进行调控与引导,以实现社会目标和使社会更加稳定与进步。

最后,我总结了文化与个体的关系。

个体是文化的承载者,文化的发展离不开个体的创造与传承。

个体在接受文化的同时,也会对文化进行解读和创造。

个体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与文化传承密不可分,个体与文化互为因果关系。

通过对文化概论课程的总结与归纳,我对文化的认识更加深入与全面了。

文化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社会、个体相互作用与影响。

了解文化的基本概念、特征、产生与演变、传播与对比、与社会、个体的关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认知世界,提高我们的综合素养。

期末复习时,我将更加重视对这些重点知识的复习与理解,以便更好地应对考试。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总复习重点(全面)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总复习重点(全面)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重点一.名词解释。

1.文化:广义是指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专指人类的精神创造,它着重人的心态部分。

2.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就称为文化事象。

3.传统文化:是对文化的传承而言的,它强调的是文化的本源和沿着这个本源传承下来的全部文化遗产。

4.文化传统:是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

5.方志时期:竺可桢将从公元1400年到1900年划为第三个气候时期,为寒冷时期,因为这一时期明清现代我国多数地方都有了方志,对区域性的气候变化做了更为详细的记录,故而得名。

6.》7.分封制:西周建立后,把大批同姓贵族和异姓亲信赐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家,史称封建,所形成的社会制度,就是分封制。

8.永嘉之乱:永嘉五年(311年),匈奴贵族刘渊的军队攻陷洛阳,俘虏晋朝皇帝,西晋灭亡,史称“永嘉之乱”。

9.一条鞭法:是明朝张居正主持的旨在增加国库收入、减轻民众负担的税制改革,内容是把田赋、力役及其他名目繁多的杂税合成一条,统一按田亩数量征收,同时还简化了征收手续。

10.儒户:是元朝根据宗教派别划分出的户籍,与佛教、道教、穆斯林、景教、阴阳先生、萨满教巫师户同等级。

11.中国的生产经济文化:指在中国传统的农耕自然经济的基础上,所产生、发展和连续传承的一种社会文化形态,又称农业文明。

12.家庭:指共同居住、经济协助、有血缘关系的社会集团。

13.家族:是由出生和婚姻形成的亲属关系,里面包括血缘关系和姻缘关系。

14.赌胜:实质是打赌,碰运气,刺激人们从感官上接近神、共享神佑的愿望。

如触摸某寺庙山门前的某一动物形状或形态殊异的一小块建筑物,表示能得到一种定向的神赐。

15.》16.宗法制:是中国古代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由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成,到周代渐趋完备。

自考《文学概论》知识要点(识记知识)

自考《文学概论》知识要点(识记知识)

自考《文学概论》知识要点(识记知识)
第一章文学观念:
文学四要素:作品、作家、宇宙、读者。

文学活动三过程:体验、创作和接受。

历史上五种主要的文学观念:再现说、表现说、实用说、客观说、体
验说。

文学的定义:文学作为一种人类的文化样式,它是具有社会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聚着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的情感交流的语言艺术。

文化的定义:广义的文化概念分三个层面,即物质文化、制度文化、
精神文化。

狭义的文化概念是指个人的素养及其程度,包括人受教育的程度、知识的多少、涵养的有无等。

审美:审美是心理处于活跃状态的主体,在特定的心境、时空中,在
有历史文化渗透的条件下,对于客体的美的观照、感悟、判断。

审美活动:简称“审美”。

审美活动的基本精神是人的心理器官的全部畅通,是人的内在丰富性的全部展开,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在审美的瞬间,人们暂时摆脱了周围熙熙攘攘的现实,摆脱了功利欲念,使灵魂升腾到一个心醉神迷的自由境界。

第二章文学语言组织
文学文本:是供读者阅读的包含完整意义的实际语言形态,是文学这种语言艺术品的基本存在方式。

文学语言组织:是文学文本的最直接、最基本的存在方式。

作家的创。

文化概论重点概括

文化概论重点概括

周易重点概括第一章总论1.文化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意义☆(1)文化是人类的重要标志,对人类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2)文化具有延续性的特点,文化的发展和创新必须以继承为基础。

(3)保持文化多样性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4)民族性是文化性的表现,文化性是民族性的基础和内涵。

(5)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的确立,必须以文化认同为前提。

2.如何区分和对待“精华”与“糟粕”?☆(1)做好正本清源工作。

(2)力戒武断和轻率。

(3)要有辩证的观点和前瞻的眼光。

3. ☆“文”的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

在此基础上又引申出以下含义:(1)包括语言文字内的各种象征符号,进而具体化为文物典籍、礼乐制度。

(2)由伦理之说导出彩画、装饰、人为修养之义。

(3)在前两层意义之上,导出美、善、德行之义。

“化”的本义为改易、生成、造化。

概括地说,“化”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改变。

同时“化”又引申为教行迁善之义。

简言之,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产品,都属于广义的文化;或者说,“自然的人化”即是文化。

4.中国文化的特质(1)人文传统中国文化三大精神——天、地、人三才之道:“天”的精神——自强不息“地”的精神——厚德载物“人”的精神——为群体的利益而奋斗(2)伦理中心(3)尊君重民(4)中庸协和(5)延绵韧性(6)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基本思想可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第一,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自然系统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

第二,自然界有普遍规律,人应服从普遍规律。

第三,人性即天道,道德原则和自然规律是一致的。

第四,人生的理想是天人的协调。

天人合一:人自身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

5.中西文化的基本差异☆(1)就文化的基本形态而论,中国文化是一元的,而西方文化则是二元的。

“一元”——注重和谐、统一、包容等。

“二元”——强调对立、差异、排斥等。

(2)由中西文化的一元性和二元性而表现的推己及人的恕道和个人主义。

#2010年自考文学类中国新文化概论复习重点

#2010年自考文学类中国新文化概论复习重点

让课堂闪烁人文的光芒前段时间,深圳南山区在我校举行了区级青年教师讲课比赛,我近水楼台先得月,听了15节课。

参赛的老师都是各校的佼佼者,他们沉稳的心理素质、漂亮的粉笔字、流利标准的普通话、灵活的课堂反馈、娴熟的课堂驾驭能力……无不让人佩服不已。

尤其是参赛课堂时时闪烁的人文光芒,更让我这个平日疏于学习的“老教师”羞愧难当。

《语文课程标准》早就将语文的学科性质定义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这里的“人文性”既包括人的文化性,又包括文化的人性,它的实质就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主要是指人格、情感、意志、性格、心理品质等。

在具体的教学中要体现人文性,就得变“教师强加体验”为“学生亲历体验”(如《画家和牧童》分角色表演),变“讲授式教学”为“研究性教学”(如《赠汪伦》问题研究),变“课堂权威”、“话语霸权”为“课堂民主”、“心灵沟通”(如《匆匆》的文本对话)。

总之,学生作为具有文化个性的人,在语文课程中就应该受到人文关怀,受到真善美的熏陶,他们的体验和个性心理特征就应该受到尊重,我们许多参赛老师在这方面做得很好,连一个很小的细节都不放过,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哪怕有一个学生没读完,老师也会耐心地等待他读完,甚至把话筒对着他,把他(她)的朗读声扩出来予以鼓励。

这真正是在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真正凸显了教师的人文关怀。

回想自己,在课堂上让学生读书时,常常是少数学生还没读完,我就拍手或在黑板上写上“T”,这些学生就只得放下书来,就是有个别学生读兴正浓,想坚持把书读完,也在周围学生“善意”的提醒下闭嘴了。

两相对比,真是令人汗颜!我带的是低年级语文,虽然我学过儿童心理学,也了解低年级学生的特点,知道他们集中注意的时间短,持久性差,我们教师要尊重他们的个性心理,要想方设法地开展教学活动,调动他们的无意注意为有意注意,激发学生人人参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可在实际的教学操作中,虽然也能采用一些方法,如游戏呀、运用多媒体呀,但却由于种种原因常常简单化,单一化,往往用教师的权威强制学生参和学习。

自考“中国新文化概论”名词(3)

自考“中国新文化概论”名词(3)

自考“中国新文化概论”名词(3)乾亮学派:乾嘉指清朝乾隆,嘉庆年号。

清朝实行文化高压政策,为使知识分子不问政治,走纯学术研究道路,让学者对传统的经史文献进行考订,校勘,辑佚,注释,由此考据文学大盛。

这一工作在乾嘉年间最兴盛,被称之为乾嘉学派。

农业文明:指在传统的农耕自然经济的基础上所产生,发展和连续传承的一种社会文化形态。

社程:“社”是土神,“稷”是谷神,后来用“社稷”代表国家。

农耕自然经济:依靠种植农作物以自给自足的经济。

民俗文化: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生产,生活活动中形成并沿袭下来的风俗,习惯。

仰韶文化: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的一种文化,因最早发现于河南渑池县仰韶村而得名。

也叫彩陶文化。

《农耕图谱》:元代王帧所写的一部“农具史”性质的著作的一部分。

他把当时南北方田间使用的农具,农业运输,贮藏,加工的工具和各种零部件情况;插图配文,是一部有相当价值的农书。

新石器时期:石器时代的晚期,这时人类已学会磨制石器,制造陶器,并且已开始栽种植物,从事畜牧。

龙山文化: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晚于仰韶文化。

因发现于山东济南龙山镇而得名。

遗物中有黑而亮的陶器,故亦称黑陶文化。

鸦片战争:1840—1842年英国因我国禁止英商贩卖鸦片而发动的侵略战争。

虽得林则徐及广东爱国人民的反抗,但终因清政府败北而失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

政绩不雅:指历代统治者把农业收成的丰歉,当作考查国计民生好坏和本身得政或失政的一个标准。

勤农不雅:指确立以农为本的原则相制订变劝勉农事的治国方方略。

《四时纂要》:唐末或五代初期韩鄂撰。

逐月列举应做农事及其具体办法,近于农家历的性质。

《四时纂要》是唐代一个重要的农业文献,它对农业的岁时变化,占验国运人事的不雅念做了总结。

市:集中买卖货物的场所,即市场。

商业:以买卖方式使商品流通的经济活动。

墟:南方把按期贸易的场所称墟。

集:北方把称固定日期的贸易场所为集,通常是三天一小集,五天一大集。

会:从唐代起把在寺庙节日期间举行的规模较大的贸易活动称为庙市,后来发展成庙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下半年自学考试(大自考)本科毕业论文答辩报考须知
各位大自考考生:
你们好!
自学考试公共关系、社会工作专业申请2012年下半年的毕业论文答辩工作已经开始,请参考以下要求在规定的时间里通过网上报名+邮寄、汇款(不接受现场报名)的方式报名。

具体事项如下:
一、报考条件
原则上所有课程的理论考试已全部及格者方可报名参加该专业的毕业论文答辩。

(如有少部分课程未考完,但确定能在论文成绩1年有效期内考完且能办理毕业登记的同学可酌情申请论文答辩,但对于由此引起的各种风险由考生本人自负,答辩费不退)
注:论文成绩(自答辩完成之日起)一年之内有效。

二、报考办法及要求
1、报名时间
考生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本次为2012年5月25日-31日),在江苏省教育考试院网站的“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网上信息系统”进行论文答辩的网上报名。

同时,还必须在2012年6月15日之前(以邮戳时间为准)将论文指导答辩费200元,并与论文提纲(含论文题目)、考生回执(见附表二)等书面材料按我们指定的相关地址进行邮寄。

2、报名只需寄以下材料(资格审批表、免考材料不需寄)
(1)考生回执(填好打印)、论文题目与论文提纲(篇幅一般不少于1000字)。

论文提纲包括论文纲目、基本论点、主要论据以及如何进行论证等具体内容。

(2)论文指导答辩费200元(答辩费不允许放在信封里或快递里,遗失自负)。

3、邮件及答辩费邮寄方式
通过中国邮政邮寄报考材料及论文答辩费(200元邮局汇款),邮局汇款和材料邮寄地址均为:南京市汉口路22号南京大学社会学院逸夫管理科学楼4楼收件人:任爱民邮编:210093电话:83593945
4、考生须持本人的居民身份证、准考证参加答辩。

证件不符或不全者不得参加答辩。

5、考生与主考学校间的来往信件(含回执)及汇款等须按规定时间发出(以邮戳为准),并要清楚的写明本人的姓名、准考证号、详细通讯地址、邮政编码与Email等。

如有逾期或书写差错,概不办理,后果自负。

6、已发表的论文不能再用。

如在论文撰写中弄虚作假,将按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7、社会学院收到论文提纲后,根据学生选题确定指导教师,指导老师的安排在2012年7月5日左右发布在此网上,请同学在2012年7月30日前电子版的大纲
E-mail与指导老师联系(因单位搬迁到仙林,邮寄材料收不到)。

考生必须将按指导老师的要求反复修改好的论文终稿给指导老师审核,审核同意定稿方可打印。

最后的定稿在2012年11月10 日答辩时交打印稿3份即可。

毋须再寄来。

三、考生注意事项
1、答辩费汇款(通过邮局汇款,请勿夹在寄送材料里)时请在汇款单留言栏内注明专业及考生姓名、准考证号码以及联系电话,回执和论文提纲的封面上同时注明详细、有效的邮政编码和地址、电话以及电子信箱。

(必须填写清晰、完整、有效,建议打印,否则后果自负),以免延误论文指导。

2、友情提醒:本科报考资格审查表、免考申请表(毕业登记时需要),需提前办理(各地自考办),以免影响毕业,毋须寄给我们。

请尚未办理或还有少部分课程未考完的考生充分考虑论文的有效期视个人情况,酌情、慎重申报此次毕业论文答辩,风险自担。

4、有多个准考证的请在回执上填写专业且准备办理毕业登记之地的准考证号码。

5、社会学院将在2012年7月5日左右将分配的指导老师的联系方式以及论文答辩要求通过“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招生就业”——“自考天地”公布,因此务必请考生务必在回执上填写清楚E-mail(请不要随意更换电话号码和电子邮箱)。

6、答辩时间安排
(1)2012年11月10日(8:30-12:00)
(2)答辩分组名单和答辩流程于2012年11月9日在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招生就业”——“自考天地”公布。

具体答辩事宜均以社会学院的安排为准。

附论文选题(仅供参考,也可自拟题目)
附: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公共关系专业自考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参考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自考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参考
l、下岗职工再就业的障碍因素及其对策
2、城市老人群体的养老问题
3、社区情感培育与社区建设
4、城市外来人口的分布特点及其问题
5、关于城市老年群体情感生活的调查
6、单亲家庭子女成长辅导工作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7、对白领焦虑症的调查与分析
8、社会焦虑:一个微观层面的社会问题
9、城市农民与市民的磨擦性互动探析
10、居住小区环境评价初探
11、持股的相关因素及其对职工分化的影响——关于企业改制的实证研究
12、青少年犯罪问题及其防治措施
13、城市社区志愿服务的主要障碍
14、街道办事处在社区居委会选举中的失范问题
15、社区居委会选举中的公共冷漠问题
16、城市社区服务模式初探
17、农村社会阶层分化的调查与分析
18、解析高学历失业现象
19、就业领域中的性别歧视问题
20、外来人口管理的新思路
21、婚姻状况与心理疾病
22、呼唤生命教育
23、市民健康:当今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24、现代购物中心的文化解读
25、学习型社会的基石一学习型社区
26、城市儿童福利制度的调查研究
27、城市慈善事业现状调查
28、“人情”的泛化及其负功能
29、透视家庭暴力
30、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可行性研究
31、城市社区参与状态的调查与分析
32、城市农民工的心态与观念
33、苏州市流动人口职业培训现状的调查
34、城市里的希望工程——关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的调查与思考
35、下岗职工隐性就业行为探析
36、关于城市低保的调查分析
37、聚焦城市贫困家庭的一日三餐
38、社区居委会的权力问题
39、转换机制,完善功能,全面推进城市社区建设
40、城市反贫困及社会工作的介入
4l、关于苏州市民对世界遗产博览会的态度和社会参与的调查
42、世界遗产博览会的市民参与和市民素质——一项关于XX区市民的抽样调查
43、社会福利服务领域行业管理体制的创新
44、关于民办养老机构的调查与思考
45、公共场合陋习的博弈论及社会心理学分析
46、越轨人员的社区矫正与人文关怀
47、从社会心理层面看性别角色差异对女性的影响
48、民主自治:社区建设的核心
49、关于“爱心翅市”的调查与思考
50、福利企业中的残疾人问题公共关系专业自考本科毕业论文选题
说明:上述选题仅供参考,考生可以自行拟定题目。

公共关系专业自考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参考
1.企业失败的原因分析
2.公共关系与企业形象塑造
3.品牌战略与定位
4.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广告
5.产品生命周期与企业危机
6.中国企业竞争战略研究
7.中国企业危机研究——以***企业为例
8.从SARS危机看中国政府的危机应对
9.从房地产涨价看中国人的消费心理
10.中国社会贫困问题研究
11.女性消费心理探讨
12.明星崇拜的社会心理机制
13.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探讨
14.“面子”与中国人的日常行为(可以从一个小的方面去写,如消费行为,送礼行为等)
15.中国社会的分层问题
16.农民工的城市适应问题
17.公关礼仪与企业形象
18.办公室礼仪与企业日常管理的关系
19.企业凝聚力的建构
20.晶牌营销的社会心理机制探讨
21.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的大众传媒
22.网络对社会化的影响
23.网络时代的社会关系重构
24.中国现阶段失范问题研究
25.民企与外企的培训模式比较
26.现代企业中层管理者的激励问题研究
27.影响个人职业生硬的因素分析
28.现代企业中人力资源经理的素质分析
29.商务谈判技巧市场运作初探
30.解析一次成功的谈判案例(可加副标题) 31.试论谈判技巧在现代商务中的作用
32.中外商务谈判技巧的比较研究
33.公共关系理论对现代企业管理理论的影响34.社会转型与公共关系的主体性建构
35.当代科技发展与社会主义中国的命运
36.试论组织结构体制的重塑与公共关系的协调37.从企业行为看企业文化的塑造
38.试论企业文化与人格塑造
39.谈谈我对企业文化理论的理解
40.“人世”后,对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走势研究41.中国式离婚:原因与对策
42.中国农村与城市妇女自杀比较研究
43.产品生命周期与企业发展战略研究
44.人世与中国企业危机应对研究
45.大众传媒与人的社会化
46.大众传播对生活方式的影响
47.大众传播与社会控制
48.晶牌创建与广告策划
49.广告对社会生活方式的影响
50.广告与“性”
51.我国广告业发展的状况分析
52.广告对消费者消费理念的影响
53.中国消费者的广告认同感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