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与保护
原创10: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恢复力稳定性
恢复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在受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外界干扰因素的 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
增强最初发生变化的那 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
注意: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不是无限的,当外界干扰因 素的强度超过一定限度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就会迅速丧失,生态系统就到了难以恢复的程度。
二、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1、抵抗力稳定性
抵抗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 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 性与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有关。
(3)实验流程
制作生态缸框架 缸底部的铺垫
注入水
放入动植物 密封生态缸
标准:100cmX70cmX50cm
花土在下,一边高,一边低;沙土在上, 沙土层厚5~10cm
注意:从缸内低处注入
水中放浮萍、水草、小乌龟 沙土上移植仙人掌(或仙人球) 花土上移植蕨类植物和杂草 花土上放置蚯蚓、蜗牛
用胶带将生态缸密封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一、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概念: 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 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2)原因: 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3)表现: 生态系统的结构稳定性和功能稳定性。
2、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不同的生态系统都具有在一定范围内消除外来干扰的 能力,即自我调节能力。 一般来说,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越多,营养结构越复 杂,其自我调节能力越强;相反,组成成分越少,营 养结构越简单,其自我调节能力越弱。自我调节能力 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
原创11:5.5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北极苔原生态系统
(地衣是主要的生产者)
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 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
森林局部火灾后,森林还能恢复原状吗? 其核心是:遭到破坏,恢复原状。 2、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的破坏后恢 复到原状的能力,叫做恢复力稳定性。
热带雨林在遭到严重的砍伐,草原受到极度放牧后, 恢复原状的时间漫长,难度极大!
抵抗力稳定性强,恢复力稳定性弱!反之。
思考:为什么要建造农田防护林?
(二)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 应该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 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
三、设计生态缸并观察其稳定性
19
(5)生态缸的采光用散射光 防止水温过高导致水生生物死亡
(6)选择生命力强的生物,动物不宜太多,个体不宜太大 容易适应新生态环境,减少对O2的消耗,防止O2的产生量小 于消耗量
20
课堂小结
课堂练习
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B ) 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说明生态系统具有抵抗力稳定 性 B.增加该生态系统内各营养级生物的种类可提高该区域生态 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C.抵抗力稳定性越低的生态系统,其恢复力稳定性就越高 D.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复杂,自我调节的能力就越弱
二、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超过限度,难以恢复。
资料:当草原遭受蝗虫的采食后,草原植物就会增强其 再生能力,尽可能减缓种群数量的下降;
当森林遭遇持续的干旱气候时,树木往往扩展根系 的分布空间,以保证获得足够的水分,维持生态系统正 常的功能。
新教材高中生物第3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课件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2.一个生态系统的平衡遭到破坏,合理的解释是( ) A.这个生态系统没有自我调节能力 B.这个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一定很弱 C.这个生态系统的动植物种类一定很少 D.外界干扰因素的强度超过了这个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答案:D
解析: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及所占的比例 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即生态平衡,这说明生态系统具 有自我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当外界干扰因 素的强度超过了这个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的 平衡就会遭到破坏。
三、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必要性 (1)处于生态平衡的生态系统可以持续不断地满足 人类生 活所需 ,如粮油、蔬果、肉蛋奶、木材等农副产品。 (2)处于生态平衡中的生态系统能够使人类生活与生产的 环境 保持稳定。
2.措施 (1)控制对生态系统的 干扰程度 ,在不超过生态系统自 我调节能力的范围内,合理适度地利用生态系统。 (2)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给予相应的 物质 、 能量 的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例如, 为使单一作物的农田生态系统保持稳定,需要不断施肥、灌 溉、控制病虫害;还可以人工建造“ 生态屏障 ”。
微思考2应将生态缸放置于室内通风、光线良好的地方,但 要避免阳光直接照射,请分析其原因。
提示:既能使生态缸得到良好的光照,又可避免阳光直接照 射导致生态缸内温度过高。
一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重难归纳 1.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 一般来说,生态系统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 能力就越强,反之则越弱。 2.生态系统的负反馈调节 (1)概念:负反馈是指在一个系统中,系统工作的效果, 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并且使系统工作的效 果减弱或受到限制,它可使系统保持稳定。
(2)作用: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 具备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2023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7 考点3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环境保护-讲义(通用版)
考点三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环境保护1.运用结构与功能观理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2.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解读3.环境污染的成因及后果归纳4.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5.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1.(2021·湖南,4)某草原生态系统中植物和食草动物两个种群数量的动态模型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食草动物进入早期,其种群数量增长大致呈“J”形曲线B.图中点a的纵坐标值代表食草动物的环境容纳量C.该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与植物和食草动物之间的负反馈调节有关D.过度放牧会降低草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答案 B解析早期食草动物进入草原生态系统,由于空间、资源充足,又不受其他生物的制约,所以食草动物的种群数量的增长大致呈“J”形曲线,A正确;环境容纳量是指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而图中a点的纵坐标对应的数量为该食草动物的最大数量,所以环境容纳量应小于a点的纵坐标值,B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出,食草动物过多会导致植物数量的下降,食草动物数量的下降又会导致植物数量的增多,属于典型的负反馈调节,C正确;生态系统有自我调节能力,但有一定的限度,过度放牧使得草原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减少,降低了草原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致使草原退化,会降低其抵抗力稳定性,D正确。
2.(2021·北京,15)随着改革实践不断推进,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对我国所有地区、各个领域的长期要求,生态保护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以下所列不属于生态保护措施的是()A.长江流域十年禁渔计划B.出台地方性控制吸烟法规C.试点建立国家公园体制D.三江源生态保护建设工程答案 B思维延伸——判断与填充(1)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时无能量的输入和散失(2015·全国Ⅱ,4)(×)(2)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强(经典高考题)(×) (3)农药降解菌具有分解农药的特殊代谢途径,体现了遗传多样性的应用价值(2016·江苏,20)(√) (4)如图表示气候变化对甲、乙生态系统中种群类型数量的影响。
一轮复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任何生态系统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补充,以便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
考点一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4. 能量传递效率
本营养级的同化量
1)公式:传递效率=
未利用 (t·km-2·y-1)
分解者分解 (t·km-2·y-1)
呼吸量 (t·km-2·y-1)
Ⅳ
1.42
0.42
0.19
0.81
Ⅲ
?
15.00
11.94
39.31
Ⅱ
3 825.37
1 986.70
547.00
1 224.00
Ⅰ
23 804.42
3 252.00
2 877.00
13 850.05
A.该生态系统生产者固定太阳能的总量为23 804.42 t·km-2·y-1
B.从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大约为16%
C
C.第三营养级的同化量为66.25 t·km-2·y-1
D.该生态系统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补充,以便维持该生态系统的正
常功能
6.如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部分营养结构,若蛇取食鼠的比例由1/4调整
⇓
散失 —
形式:最终以热能形式散失 过程:自身呼吸作用
有机物中的化学能等。
考点一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第一营养级
1.各营养级能量流动
关注同化量、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用于自身生长 发育和繁殖的能量、粪便量、分解者利用的能量之 间的关系
第二营养级
考点一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2.能量模型图的拆分
高一生物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一生物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试题答案及解析1.鼎湖山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因其完整保存了具有400多年历史的地带性植被——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被中外科学家誉为“北回归线沙漠带上的绿洲”。
建立该自然保护区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护 ( )A.物种B.种群C.群落D.生态系统【答案】D【解析】据题意分析,建立该自然保护区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护生态系统,所以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自然保护区的内容,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2.如果某海湾水体N、P增加导致富营养化会发生以下变化,那么其变化的顺序是()①水中含氧量下降②需氧微生物迅速繁殖③水中含氧量增加④厌氧微生物迅速繁殖,有机物不彻底分解产生有毒物质⑤浮游藻类等迅速繁衍⑥鱼类等水生生物死亡A.①②③⑤④⑥B.⑤③②①④⑥C.⑤①②④③⑥D.①③④②⑤⑧【答案】B【解析】水体中N、P等无机盐的增多导致⑤浮游藻类等迅速繁衍,该藻类光合作用导致③水中含氧量增加,导致水体中②需氧微生物迅速繁殖,该微生物繁殖过多,又会导致①水中含氧量下降,使④厌氧微生物迅速繁殖,有机物不彻底分解产生有毒物质,最终导致⑥鱼类等水生生物死亡,故本题选B。
【考点】本题考查了水体富营养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3.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生物多样性就是指物种多样性B.就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有效措施之一C.外来物种入侵增加了本地生物多样性D.保护生物多样性意味着禁止对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答案】B【解析】生物多样性是指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故A错误。
就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故B正确。
外来物种入侵可能会导致本地生物多样性减少,故C错误。
保护生物多样性不是禁止对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而是合理开发利用,故D错误。
人教版新教材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第三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考点梳理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第三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一、生态系统的结构1•概念:在一定的空间内,由生物群落和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
2•生态系统的类型: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两类。
2•生态系统的结构——组成成分:生产者:将太阳能固定在它们所制造的有机物中,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自养生物都是生产者。
主要是绿色植物,但菟丝子等不是生产者。
消费者:通过自身新陈代谢,将有机物转变为无机物,加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有助于植物传粉和传播种子。
主要是动物,但秃鹫、蚯蚓等属于分解者。
分解者:将动植物的遗体残骸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
硝化细菌属于自养生物,属于生产者3、生态系统的结构——营养结构 (1)食物链(捕食链)① 概念:生态系统中各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形成的一种联系。
② 特点:起点是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终点是最高营养级。
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阳光、水、空气、无机盐等。
是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根本来源。
i 加快物巫循环)生产者细胞呼唳(慕石) 一I 卜'F 棚丽冷喘址疑校收叶.遗体 (不叮缺 生产者和分解者是联系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的纽③营养级与消费者级别的关系:消费者级别=营养级级别一1。
(2)食物网①概念: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成的复杂营养结构。
②形成原因:生态系统中,一种绿色植物可能是多种植食性动物的食物,而一种植食性动物既可能吃多种植物,也可能被多种肉食性动物所食。
③特点:同一种消费者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可以占据不同的营养级,某一个营养级也会有不同的消费者。
(3)食物链和食物网的作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
(4)复杂的食物网是使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的重要条件。
一般认为,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越强。
二、生态系统的功能——能量流动1.能量流动的概念: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人教版新教材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第三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考点梳理
人教版新教材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第三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考点梳理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一种单向流动,从太阳能到有机物中的化学能再到最终以热能形式散失。
能量流动的过程中,有机物中的化学能会转化为热能,但热能无法再转化为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能量流动的过程中,每个营养级只能保留一小部分能量,大部分能量都会在转化和散失过程中损失。
因此,能量流动的效率很低,生态系统需要不断地输入太阳能来维持能量流动的持续性。
三、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概念:生态系统在遭受外部干扰时,维持其结构和功能不变的能力。
2.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来源:生态系统内部的负反馈机制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1)负反馈机制: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环境之间存在着一种自我调节的机制,当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生物群落会通过自身的调整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例如,当猎食者数量增加时,猎物数量会减少,从而使猎食者数量下降,生态系统重新达到平衡状态。
2)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生态系统内部有多种生物和多种生境,这种多样性可以增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因为当某一种生物或生境受到外部干扰时,其他生物或生境可以弥补其损失,从而使整个生态系统不至于崩溃。
3.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评价指标:1)抗扰能力:生态系统在遭受外部干扰时的抵抗能力。
2)恢复能力:生态系统在遭受外部干扰后,恢复到原来的状态所需要的时间和代价。
3)弹性:生态系统在遭受外部干扰后,能够快速恢复到原来状态的能力。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第三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一、生态系统的结构1.概念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存在于一定的空间内。
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2.类型生态系统分为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两类。
3.组成成分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生产者将太阳能固定在它们所制造的有机物中,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消费者通过自身新陈代谢,将有机物转变为无机物,加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第三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知识点总结高二下学期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二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知识点总结一、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概念在一定的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组成非生物部分指阳光、温度、水分、空气、土壤、湿度等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必须的生活条件(即:物质和能量)。
生物部分绿色植物【生产者】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储存能量,为植物体本身和其他生物以及人类的生活提供了必须的物质和能量,因此,绿色植物在生态系统中是属于生产者。
还有些化能合成细菌,如:硫细菌、硝化细菌和蓝藻等,它们在生态系统中也是属于生产者。
动物【消费者】动物细胞中不含叶绿体,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必须直接或间接地以绿色植物为食,所以,动物在生态系统中是属于消费者。
腐生的细菌和真菌【分解者】腐生的细菌和真菌能把动、植物尸体等复杂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供绿色植物再利用。
还有极少数的腐生动物,如:蚯蚓、屎克螂和白蚁等在生态系统中也是属于分解者;分解者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联系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是相互依存、密切联系、缺一不可的。
注:1.生态系统成分中的三个“不等于”(1)生产者≠植物:生产者不一定都是植物,某些细菌也可以是生产者,如硝化细菌等;植物也不一定都是生产者,如菟丝子是消费者。
(2)消费者≠动物:消费者不一定都是动物,如某些营寄生生活的微生物;动物也不一定都是消费者,如营腐生生活的蚯蚓是分解者。
(3)分解者≠微生物:分解者不一定都是微生物,还有某些营腐生生活的动物如蚯蚓;微生物也不一定都是分解者,如硝化细菌是生产者。
2.食物网中生物数量的变化情况的分析(1)若食物链中第一营养级的生物减少,则相关生物的数量都减少。
(2)若“天敌”减少,则被捕食者数量先增多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
(3)食物网中某种生物大量增加时,一般会导致作为其食物的生物数量减少,而作为其天敌的生物数量增加。
(4)在食物网中,某种生物大量减少对另一种生物的影响沿不同的食物链的分析结果(二)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营养结构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链条式的营养联系,叫做食物链。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生态环境的保护
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一.概念
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C、H、O、N、P、 S等化学元素,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 又从生物群落回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这就是生 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也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二.碳循环
大气中的CO2
微
呼
呼光
生
吸
物
作
吸合 作作
燃
的
用
用用
呼 吸
动物 摄食 植物
保护草本、苔藓、地衣等耐性强,繁 殖快的小植物和各种小型动物,提高生态 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
保护和建设多种不同类型的局部生态 系统,形成互补生态。提高生态系统的综 合稳定性。
第六章 生态环境的保护
第1节 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我国人口的现状与前景 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第2节 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 消耗性利用价值: ➢ 生产性利用价值。
• 间接价值(不直接转化为经济效益)
➢ 非消耗性利用价值;
多样性的保护措施
• 就地保护
• 易地保护
•
每一次的加油,每一次的努力都是为 了下一 次更好 的自己 。20.11 .1920. 11.19Thursd ay, November 19, 2020
•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06:05:2506:0 5:250 6:0511 /19/2 020 6:05:25 AM
2、物种变异能力强,能迅速出现适应新环 境的新类型。
3、生态系统结构简单,生物受到的制约小。
恢复力稳定性高的生态系统特征:
1、各营养级的生物个体小,数量多,繁殖快。 2、生物种类较少,物种扩张受到的制约小。
3、各营养级生物能以休眠方式渡过不利时期 或产生适应新环境的新类型。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保护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保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一个生态系统在长期演化过程中,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的结构和功能。
稳定的生态系统对于人类和其他物种都至关重要,因为它们提供了气候调节、水资源、土壤保护、食物供应及其他生态服务。
然而,由于人类的不合理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影响,许多生态系统正面临着破坏和威胁。
为了保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保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需要加强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生物的适应能力和抗干扰能力。
我们应该努力维护自然界的多样性,禁止非法捕猎、非法采伐和非法破坏野生动植物的行为。
此外,加强保护区域和自然生态景观的建设,促进物种的繁衍和保护,也是维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举措。
其次,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需要关注环境污染的治理。
环境污染是破坏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我们应该加强对大气、水体和土壤等环境的监测和治理,减少工业和农业活动对环境的污染。
推广清洁能源和低碳生活方式,降低碳排放和其他污染物的排放量,也是保护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举措。
此外,加强对生态系统的管理和维护也是保护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关键。
合理利用生态资源,推动生态经济的发展,是保护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的重要途径。
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鼓励公众参与生态保护行动,也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此外,加强对生态系统监测和评估的工作,及时掌握生态系统的变化情况,有助于采取科学有效的管理措施。
最后,教育公众和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也是保护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方面。
通过教育,提高公众对生态系统的认知和理解,培养环保意识和生态保护意识,可以推动广大民众参与到生态保护的行动中来。
这样可以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总之,保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人类的责任和义务。
我们应该加强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管理和公众教育等方面的工作,共同努力保护和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确保人类和其他物种的生存和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保护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保护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生态环境已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生态系统是维持生态环境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则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出发,探讨其保护方式,并对未来展开展望。
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在自然条件和人类干预的影响下,保持其结构、组成和功能的恢复能力和稳定性。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由许多因素决定的,其中包括生物多样性、能量流动、营养循环、环境因素等。
生态系统中的物种数量、丰富程度和多样性决定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维持稳定性的重要条件之一。
环境因素例如土地、水资源、大气等条件对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对于维护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至关重要。
生态系统的破坏将会导致生物群落的崩溃和全球环境问题的恶化,并严重影响到人类生产和生活。
因此,保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已成为当今社会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
二、生态系统的保护要实现生态系统的保护必须采取综合性的措施。
这些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加强环境保护环境污染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影响因素。
要想保护生态系统,必须加强环境保护,减少和清除有害物质污染,防止和减少生态系统的破坏。
要落实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实现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严格控制,推动少排放、零排放技术的应用。
同时,还要整合赋予生态环境监管机构更多的职权,加强环境监督执法,切实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二)维持生境多样性维持生境多样性是保护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措施。
在城市化和工业化过程中合理的土地利用和规划,保护自然状态的多样性和完整性,防止对自然生态环境的过度开发和破坏,是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
同时,促进土地水资源资源的保护、恢复与合理利用,保障野生动植物生长繁殖的自然环境,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三)加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关键。
要保护生物多样性,就需要建立完善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制度,引导社会公众追求生态文明,加大对野生濒危动物植物的保护工作。
生态系统稳定性与保护
生态系统稳定性与保护生态系统是指由各种生物、非生物及其相互作用所组成的生态群落,包括地球上所有的生物物种和它们的生存环境。
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着许多价值,例如提供食物、水源、药物、木材和其他资源。
但是,在近代,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增长,生态系统被破坏和破坏速度加快,一些物种已经濒临灭绝。
因此,我们需要保护生态系统以确保其稳定性,达到生态平衡。
生态系统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在一定时间内,其结构、功能及物种的多样性的相对稳定性。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能够承受外部干扰和内部变化,并保持其结构和功能的能力。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例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可以保证土地的肥沃度、水源的流量和质量,以及各种生物物种丰富性和生物生产力。
因此,我们需要保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以使其能够维持生态平衡和生态多样性。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质量和速度。
环境污染、气候变化和生物灭绝等问题都在破坏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这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巨大的威胁。
因此,我们必须采取措施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首先,我们需要加强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让每一个人都能够认识到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和保护它的紧迫性。
同时,我们还需要加强环境保护法规和执法力度,打击那些破坏环境的非法行为。
此外,我们还需要鼓励和支持那些在环保领域做出贡献的组织和个人,推广环保技术和节能减排的知识,使更多人参与到环保工作中来。
其次,我们需要重视生态系统的保护。
生态系统的保护应该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保护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维护生态系统中的生态平衡和推进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
我们应该为各种生物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减少它们的自然灾害和疾病,保护它们的生命和健康。
同时,我们还需要保护生态系统中的物种多样性,以维持生态平衡和生态功能。
此外,还需要加强对生态系统的监测和调查工作,及时发现和解决生态系统中存在的问题。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恢复力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恢复力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恢复力是保持地球生态平衡的重要因素。
一个稳定且具有恢复力的生态系统能够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并能够尽快恢复到原有的稳定状态。
首先,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物种多样性密切相关。
物种多样性指的是一个生态系统中所包含的不同物种的数量和相对丰度。
一个具有高物种多样性的生态系统往往更加稳定。
这是因为不同的物种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和功能,相互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
如果某一物种数量减少或消失,其他物种有可能占据其生态位,从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
而如果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过低,意味着某些物种的功能和角色无法得到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也会受到影响。
其次,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还与能源流和物质循环密切相关。
能源和物质的流动是生态系统维持平衡的基础。
太阳能作为地球生态系统的主要能源滋养着整个生态系统的运转。
而物质循环则包括了生物的生长、繁殖、死亡以及无机物质的转化过程。
如果能源和物质流动受到限制或不平衡,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会受到威胁。
例如,如果能源供应不足,植物无法充分进行光合作用,导致食物链中的能量转移受限,从而引发连锁反应,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
第三,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还与生态系统内部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密切相关。
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应该包括各个层次上的生物群落、物种丰富性及其相对丰度、各类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等。
当这些因素得以发挥和充分表达时,生态系统能够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相反,如果生态系统内部结构和功能受到损害,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受到威胁。
例如,某个关键物种的数量减少或消失,可能会导致整个生态系统的崩溃。
恢复力是指生态系统在受到干扰后能够快速恢复到原有的稳定状态的能力。
一个有强大恢复力的生态系统能够迅速修复和恢复功能。
生态系统的恢复力主要取决于生物多样性、环境资源和生态过程的健康状况。
物种多样性能够提高生态系统的适应性,使其具备更强的恢复力。
而丰富的环境资源则能够为生态系统提供所需的物质和能量,促进功能的恢复。
生态系统的演化与稳定性
生态系统的演化与稳定性生态系统是由一群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生物体以及其所处环境组成的动态系统。
在长时间的演化过程中,生态系统经历了多种变化和调整,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条件。
生态系统的演化与稳定性是研究生态学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生态系统的演化生态系统的演化是指随着时间推移,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数量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发生的变化。
生态系统的演化主要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1. 自然选择:自然选择是生态系统演化的主要驱动力之一。
在某一种环境条件下,那些适应力强的生物种类将更有可能存活下来并繁殖后代,而那些适应力较弱的种类则会逐渐减少甚至灭绝。
2. 资源利用:不同生物种类对于资源的利用方式也会影响生态系统的演化。
例如,某些物种可能会选择利用同一种资源,而这种竞争可能导致某些物种的衰退,促使其他物种的兴盛。
3. 共生关系:生物种类之间的共生关系也会对生态系统的演化产生重要影响。
共生关系可以是互利共生,也可以是捕食关系等。
这些关系的变化将直接影响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4. 外界干扰:外界环境的干扰也会促使生态系统的演化。
例如,自然灾害、人类活动等因素都会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产生影响,进而促进或者抑制生物种类的变化。
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指的是当生态系统受到内外因素的扰动时,其维持原有结构和功能的能力。
稳定的生态系统能够保持物种多样性、能量流动以及物质循环等重要生态过程。
稳定性的评价指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 物种多样性: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应该保持丰富多样的生物种类。
物种多样性可以增加生态系统的抵御能力,降低生态系统遭受外界干扰时的风险。
2. 稳态回复能力:生态系统受到扰动后是否能够迅速恢复到原有的稳态状态也是评价稳定性的重要指标之一。
一个具有较强稳态回复能力的生态系统能够快速自我修复,降低系统崩溃的风险。
3. 生物量稳定性:生态系统中各个生物群落的生物量分布是否相对稳定也是评价稳定性的重要指标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生物复习实施方案从上表中可以看出这部分内容在高考中的比重越来越大。
从该部分高考的命题素材来看,均来源于各种生产和生活实际,要求考生关注现实问题、关注生命科学发展的热点问题。
高考题中的考点主要分布主要有:种间关系的经典研究案例,种群与生物群落、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之间的关系,营养级、食物链与食物网、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分类,生态平衡的原理与应用(破坏生态平衡的因素、西部大开发等),环境污染,水体污染及自净化原理,森林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等。
在综合题中还可以将细胞亚纤维结构基础、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能量代谢、代谢类型等与生态系统的结构融为一体进行考查,还可以给出题目进行实验设计、实验分析。
二、专题复习目标本部分内容在高考中的比例越来越大,我们认为在复习中应做好以下几点:(一)知识系统化,进一步夯实基础1、明确主线本专题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研究了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以研究对象间的层次关系为主线,以每层次的规律特征为发展,便可构建一完整的知识网络。
既有利于规律的发现和掌握相关知识,又有利于规律的发现。
如围绕“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的主线展开复习。
2、寻找联系将本专题的知识与其他专题的知识有机整合是必要的,这种整合与拓展,可以更加合理的构建知识结构,更加深刻的理解生命的内涵。
①生物多样性——遗传、变异与进化②种群的特征、数量变化等——生物的进化与代谢③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和基本功能——生物的代谢和细胞④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生命活动的调节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命活动的调节与内环境的稳态(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关注社会热点1、明确与实践活动密切相关的原理①生物的种间关系的原理②群落特征及数量变化原理、群落演替的原理③种群的数量变化原理④生态系统的组成、功能原理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原理⑥信息传递的原理2、突出热点问题(1)生态农业与可持续发展①害虫的防治方面,进行生物防治。
如培养害虫的天敌,以虫治虫;研制开发寄生在害虫体内的病菌以菌治虫等,从而减少农药的使用量。
②采取多施农家肥,提高化肥的利用率等措施,减少化肥的使用量,以提高农产品的品质,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降低农药、化肥对环境的污染。
③根据生态系统的原理,在农业生产中,大力建立、推广人工生态系统,调整生态系统的结构,使能量更多的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如桑基鱼塘。
(2)森林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及西部大开发等环境问题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干扰、破坏及工农业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如森林的过度采伐、围湖造田、工业生产的布局不合理等,使生态环境恶化,造成人类生存环境质量的下降。
因此,西部大开发的首要问题是改善环境质量,要退耕还林还草,这是因为森林在环境保护中具有其他生物不可替代的作用。
(3)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与生产者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与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及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等知识综合在一块考查,是学科内综合较强的题目,是该部分的命题方向,所以我们要重视本部分内容,并通过一部分具体题目进行强化训练。
三、二轮复习备考的一些体会对于生物与环境专题的复习,我们认为先要明确好学生的掌握程度如何,存在的问题有什么,他们的提高点、增分点是什么,要有强烈的目标意识,做到有针对性地复习,做到当练则练、当讲必讲,不需要的就不用花太多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结合以往,我们发现生物与环境专题的内容,学生在一些细节上存在一些不规范的现象,例如:在回答生态农业的优点时,一些学生会回答成生态农业提高了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率,其实能量是不能循环的。
另外就是在一些与生产实际相联系的、开放性比较强的题目学生在语言组织上有欠缺,例如05年市统考题,如何将飞机场周围的鸟引开,一些同学方法虽多,但不切合生物学原理,得分并不高。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在二轮复习时重点解决这些问题。
我们的具体做法是:1.依据内容,将本专题划分成两个学案。
①种群与群落(两个课时)②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与保护(三个课时)。
每个学案,学生先做一节课,收交上来,教师批阅,检查反馈,做到心中有数,讲解处理有针对性。
2.具体的要求1知识完美无缺。
通过切块复习和专题辐射,提炼出专题的核心,建好知识框架,复习知识与解题并重,补上缺漏。
这就需要我们一定要组织好学案,将重点知识,特别是学生的易忘点、易错点一定要通过题目巩固好。
2.能力训练要到位。
通过专题训练,强化规范的题型题路,选题要典型,题目要新颖,训练要限时限量,反复强化。
针对一些开放性强的生态题目,我们练路子,依托课本知识,利用生物学原理来分析回答。
3.学生的心理素质上层次。
通过做工作,时刻让学生感到有收获,在希望中奋斗,在奋斗中前进。
4.将落实进行到底。
落实才是成绩提高的保障,要日日清,要求当天知识当天掌握,要反复练,搞好错题重做。
四、学案样式: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与保护时间:2011年9月10日一、学习目标:1.生态系统的结构Ⅰ 2.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应用Ⅱ3.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Ⅱ 4.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Ⅱ5.全球性的环境问题Ⅰ 6.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Ⅰ7.生态系统的稳定性Ⅰ二、学习过程:(一)生态系统的结构例1.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C )A.生物群落的结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化的B.研究海洋鱼类种群数量变化规律有利于确定合理的捕捞量c.农田生态系统对太阳能的利用率高于森林生态系统D.北极苔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较低练习1.下列属于生态系统食物网特征的是 ( C)A.一种生物只能被另一种生物捕食 B.食物链的环节数是无限的C.一种生物可能属于不同的营养级 D.食物网上的生物之间都是捕食关系练习2.生长着各种动植物的一片草地,按生态学分类,草地、草地中的各种生物及草地中的东亚飞蝗,可依次称为 ( A )A.生态系统、群落、种群 B.种群、群落、生态系统C.群落、生态系统、种群 D.种群、生态系统、群落练习3.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的生物是 ( B )A.仅限于绿色植物 B.仅限于自养生物C.全部自养生物和部分异养生物D.全部绿色植物、细菌和真菌(二)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应用与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例2.右图是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示意图,甲一庚代表不同的生物,箭头表示能量流动的方向和食物联系。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C )A.此食物网中有六条食物链,丁占有四个不同的营养级B.戊接受的太阳能是流经此生态系统的总能量C.丙可利用的总能量小于乙和丁可利用的总能量之和D.向此生态系统大量引入外来物种,可增强该系统的稳定性例3.造成温室效应的原因和缓解全球温室效应危机的措施依次是( 1 )A.煤、石油、天然气大量燃烧;营造森林、绿地B.SO2等有毒气体的大量产生;种植夹竹桃等能大量吸收SO2的植物C.人造含氟制冷剂的泄漏;采用无氟制冷剂D.汽车和工厂排放的废气和烟尘;收取排污费,限令整改练习4.分析碳循环图解⑴无机环境中的CO2进入生物群落是通过_________。
⑵生物群落中的进入无机环境有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方式。
⑶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是以__________的形式进行循环的。
⑷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的传递是以________形式进行的,传递的主要途径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练习5 在碳循环中,使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生理作用是(4)①呼吸作用②光和作用③摄食作用④化能合成作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练习6 与自然界的碳循环最密切的两种细胞器是(2)A.内质网和高尔基体B.叶绿体和线粒体C.核糖体和叶绿体D.核糖体和高尔基体例4.某池塘生态系统全部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为a,全部消费者所利用的能量是b,全部分解者所利用的能量是c。
那么a、b、c三者之间的关系是()A、a>b,b=cB、a=b+cC、a>b+cD、a<b+c练习6 .在某湖泊生态系统的一条食物链中,若生产者通过光和作用产生了60mol的扬弃,则其所固定的太阳能中,流入初级消费者体内的能量最多可达()A.1255 KJ B.2510 KJ C.2870 KJ D.5740 KJ练习7.如果一个人的事务有1/2来自绿色植物,1/4来自小型肉食动物,1/4来自羊肉,假如传递效率为10%,那么改任每增加1Kg体重,约消耗绿色植物()A.10Kg B.28 Kg C.100 Kg D.280 Kg例5.下列生产实践措施不是利用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是()A.人工合成性外激素制剂,干扰害虫的正常交尾B.控制日照时间以控制开花时间C.利用“黑光灯”集中捕杀棉铃虫D.利用生长素类似物杀死单子叶植物田地中的双子叶植物(三)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全球性的环境问题、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例6.近年来。
一些城镇、社区修建了人工湖泊。
以改善居民生活环境。
下图是某新建人工湖泊的生物类群关系。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湖泊生态系统食物链有条。
鱼类与贝类关系是。
(2)该湖泊被排人过量居民生活污水后,水体逐渐变绿、发臭,从生物因素分析,湖水变绿的原因是,发臭的原因是。
(3)有人利用贝类滤食藻类的习性进行控制藻类的实验,实验结果如图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虽然挂养贝类的水体中藻类密度呈上升趋势,仍能推导出贝类可以有效控制藻类,理由是。
贝类对藻类最大滤食量在第天。
(4)有的湖泊中藻类虽然得到了有效控制,但湖中水草却疯长了,并带来负面影响,下列控制水草疯长不合理的措施是。
①打捞水草,开发利用②引水稀释③使用除草剂④控制污水排入(5)有人提出大量引种水花生、水葫芦抑制藻类及水草疯长。
你认为这样做会引起哪些不良后果? 。
答案(1)6捕食、竞争(2)藻类爆发微生物分解有机质(3)挂养贝类水体的藻类密度小于对照组 5 (4)②③(5)水花生、水葫芦疯长,外来物种入侵,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跟踪练习:1.下图是某地区广东松的种群年龄结和调查结果,该种群的最终发展趋势是( )A.总能量增加B.种群密度下降C.环境阻力不变D.营养级能量增加2.右图是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示意图,甲一庚代表不同的生物,箭头表示能量流动的方向和食物联系。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此食物网中有六条食物链,丁占有四个不同的营养级B.戊接受的太阳能是流经此生态系统的总能量C.丙可利用的总能量小于乙和丁可利用的总能量之和D.向此生态系统大量引入外来物种,可增强该系统的稳定性3.狼依据兔留下的气味进行捕食,兔依据狼的气味或行为特征躲避猎捕。
这个事实说明A.生命活动必须依靠信息的传递B.信息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C.所有生物都有信息传递D.信息传递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4.将一处原始森林开辟成一个国家森林公园,为了继续维持森林的生态平衡,应当采取的措施是A.在森林里放人一些珍奇的野生动物,增加食物网的复杂性B.在森林中引种一些珍奇的野生植物,提高生产者的能量蓄积能力C.定期清理森林的枯枝落叶,以利于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D.对森林做简单的隔离,避免人类过多的干扰5.下图表示生态系统四种成分之间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和乙所包含的所有种群构成群落B.乙的同化量越大,流向乙的能量就越少C.丙不一定是原核生物D.丁的含量增加将导致臭氧层破坏6.下列措施符合保护物种多样性原则的是A.为美化城市环境,随意从国外引进多种观赏类植物B.为保护草场、减少沙化,要杀死所有危害草原的黄鼠C.将东北虎迁入野生动物园繁育,并进行部分的野外回归实验D.为控制水葫芦在我国造成的严重灾害,应将其天敌引入我国7.萤火虫通过闪光来识别同伴;草原上的鸟在发现天敌后,雄鸟急速起飞,扇动翅膀为雌鸟发出信号;某种植物根系有分泌一种使休眠的真菌孢子发芽的化合物,如将这类物质在作物播种前施入土中,就可以使休眠孢子提前发芽使其找不到寄主而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