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目的决定翻译策略的选用1

合集下载

翻译目的论及其翻译策略

翻译目的论及其翻译策略

从以上分析可见,翻译目的论在传记文学翻译中具有重要指导作用。传记文学 的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传播和历史的传承。为了使目标读者 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原作,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历史背景、文化差异、语 言表达特点等各个方面,根据翻译目的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和技巧。
总结来说,传记文学翻译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但通过正确的翻译策略和 技巧,我们可以成功地将原作呈现在目标读者面前。从翻译目的论的角度出发, 传记文学的翻译不仅要注重语言的准确转换,更要文化的传播和历史的传承。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如何提高译者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以便更好地应对 传记文学翻译的挑战。
四、如何在实践中运用翻译目的 论与翻译策略
在实践中,运用翻译目的论与翻译策略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明确翻译的目的和目标受众:在接受翻译任务前,需要对翻译的目的和目 标受众进行深入了解。这有助于确定合适的翻译策略和表达方式。
2、了解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和语言特点:在翻译过程中,需要了解 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和语言特点,以便在保持原文意思的同时,能够 适当地处理文化差异和语言表达问题。
3、简洁明了:广告翻译应力求简洁明了,突出核心信息,避免冗长和复杂的 表达。在语言上要追求精炼、生动、形象,以便目标读者易于理解和记忆。
4、跨文化交流:在广告翻译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跨文化交流的因素。对于不 同文化背景的目标读者,要善于运用文化元素和语言表达方式,以实现广告信 息的有效传播。同时,要注意避免文化冲突和误解,确保广告翻译的准确性和 恰当性。
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技巧的应用同样重要。词汇选择是翻译中一个关键的技 巧。对于具有特定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的词汇,译者需要在目标语言中找到相 应的表达,以便目标读者能够准确理解原作的含义。此外,语法的运用和修辞 手法的处理也是传记文学翻译中需要注意的技巧。译者的修辞手法应该尽可能 贴切地传达原作者的情感和意图,使目标读者能够感受到原作的魅力。

从目的论看翻译策略的选择

从目的论看翻译策略的选择

从目的论看翻译策略的选择目的论作为功能翻译理论的主流,强调翻译是一种交际行为,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过程,翻译策略必须根据翻译目的来确定。

根据该理论,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该适时采取恰当的翻译策略和方法,尽量在译文中再现源语文本的预期功能。

标签:翻译功能论;目的论;策略选择;译文预期功能引言早在1972年,詹姆斯·霍姆斯(James S.Holmes 1988: 71-78)就主张,翻译应分为三个分支:描述翻译学(又称为“翻译描述”)、理论翻译学(又称为“翻译理论”)、应用翻译学。

描述翻译学的任务是“描述在我们身处的世界上出现的翻译现象”,包括译本的特点、译本在目标文化环境中所起的作用,以及翻译的过程。

理论翻译学的任务是“利用描述翻译学的研究成果,并结合相关学科提供的资料,总结出一些原则、理论和模式,以解释和预测一切在翻译范畴之内的现象”。

应用翻译学则包括翻译教学、工具制作、政策研究、翻译批评四个方面。

在这三个分支中,描述翻译学是另外两个分支的基础。

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套开放的翻译理论。

这种翻译理论的任务,用勒菲弗尔(Lefevere 1992: 101)的话来说,就是翻译诗学不应有一系列的规范组成,而应该描述翻译者可以采用而且已经采用过的一切可能的策略。

如,直译、意译、等效翻译、语义翻译、传意翻译等等。

可是,我们又根据什么来选择翻译策略呢?德国功能派学者费米尔和诺德等提出的“目的论”(Skopostheory)是功能翻译理论的主流,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些指引。

一、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目的论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认为翻译是一项有目的的交际活动。

该理论学派的代表人物莱斯(K.Reiss)、费米尔( H.J. Vermeer)、克里斯蒂安·诺德(Christiane Nord)提出的译文功能理论为翻译理论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而“目的论”则是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

从翻译目的论看大学英语四六级文化翻译策略

从翻译目的论看大学英语四六级文化翻译策略

从翻译目的论看大学英语四六级文化翻译策略摘要:大学英语四六级是国内广为接受的重要考试,自举办以来,一直起着标杆的作用。

2013年考试题型的变革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就是翻译题型的重大变化,段落翻译加大了中国文化的比重,也对考生提出了新的挑战。

本文选取改革后的大学英语四六级翻译段落文本若干,以目的论为指导,从翻译者(学生)的角度分析这些文本的英译。

从目的论的三大翻译原则出发,讨论和分析不同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四六级翻译文化目的论三原则翻译策略On Cultural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CET-4 and CET-6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kopos TheoryWANG Ting LIU Xuan(Chengdu Aeronautic Polytechnic, Chengdu, Sichuan, 610100)Abstract As widely accepted tests, CET-4 and CET-6 have been playing a benchmarking role. The major change in translation after the reform in 2013 increased the proportion of Chinese culture and posed new challenges to students. This paper selects some texts in CET-4 and CET-6 translation and analyzes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hese texts under the guidance of Skopos Theory. Based on the three translation principles of Skopos Theory, different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re discussed and analyzed.Key words CET-4 and CET-6 translation, Culture, Three Principles of Skopos Theory, translation strategies一、引言中国自古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其文化历史源远流长。

论翻译目的决定翻译策略

论翻译目的决定翻译策略

论翻译目的决定翻译策略摘要:本论文以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为主要依据,通过对中国代表性作家的翻译、文学作品的翻译、应用型文章的翻译等实例的分析,指出翻译策略取决于翻译目的,译文的预期目的决定了翻译方法的选择。

这对翻译策略研究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对初步接触翻译的学者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目的论文学作品应用型文章翻译策略自翻译活动开始以来,人们一直没有停止讨论和研究翻译。

随着人类认知能力的发展,新的翻译理论不断涌现。

1970年代,功能翻译理论在德国出现。

“目的论”是文本翻译过程的第一个标准,也是功能主义者的主要理论。

与传统的“等值观”不同,翻译目的论的翻译是基于对原文的分析,目的是实现译文的预期功能,强调并选择最佳翻译策略,而不是译文是对等的还是完美的。

译者需要能够为特定的翻译目的选择特定的翻译方法或策略。

本文以目的论为基础,介绍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选择的翻译方法。

我们还认为,翻译策略取决于翻译的预期目的。

一、翻译目的论1970年代,德国的汉斯威默(Hansweimer)建立了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的基本理论。

他指出,翻译是一种人类的行为活动,也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活动。

言语交流是有目的和有意图的活动。

由于文化背景,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的差异,原语言作者的意图和他们所采用的话语形式并不完全符合目标语言读者的上述习惯。

从目标语言读者的角度,根据翻译的预期目的决定自己的翻译策略。

该理论包含三个法则。

1.目的法则,翻译的目的决定了整个翻译过程。

2.一致性法则。

在目标语言的文化和使用译文的交流环境中,译文对于接收者来说必须是可理解,可读且有意义的。

3.忠诚法则。

通常被称为忠于原作者。

其中,目的法则是最高标准。

一致性法则和忠诚法则都服从目的法则。

实际上,总的来说,尤其是在文学作品的翻译中,翻译者的翻译目标通常包括翻译的一致性和对原文的忠诚度。

即,目的法则与一致性法则和忠诚法则是一致的。

如果目的法则与忠诚法则相冲突,也就是说,如果翻译人员的翻译目的要求译文与原文之间存在某些差异,则以目的法则为准。

翻译目的论在翻译中的运用

翻译目的论在翻译中的运用

翻译目的论在翻译中的运用
目的论是一种研究翻译目的和目标的理论框架,它在中文翻译中的运
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确定翻译目的:目的论认为翻译要考虑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的需求,因此在中文翻译中,首先需要确定翻译的目的是什么。

例如,是为了让中
国读者理解原文内容,还是为了使译文符合中国文化背景的习惯和口味。

2.考虑读者群体:目的论强调译文要适应目标读者的语言、文化和背景,因此在中文翻译中,需要考虑译文的接受者是谁,他们对原文的认知
程度如何,是否需要对一些文化背景进行解释等。

3.翻译策略选择:目的论认为不同的翻译目的可以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

在中文翻译中,可以根据翻译目的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如直译、意译、增译、删译等。

4.进行文本评估:目的论认为翻译需要对译文进行评估,看是否达到
了预期的目标。

在中文翻译中,可以通过与原文进行对比、借助其他翻译
专家的评价等方式来评估译文的质量。

综上所述,目的论在中文翻译中的运用主要体现在确定翻译目的,考
虑读者群体,选择翻译策略和进行文本评估等方面,以确保译文能够有效
地传达原文的意义和目标。

从赖斯的文本类型学看翻译策略的选择本类型理论

从赖斯的文本类型学看翻译策略的选择本类型理论

从赖斯的文本类型学看翻译策略的选择本类型理论中西方不同的翻译理论一直是人们争论的话题。

随着社会时代的进步,人类认知能力的发展,新的翻译理论不断涌现。

20世纪70年代,德国出现了功能派翻译理论,以文本目的为翻译过程第一准则的目的论是功能派的主要理论。

1971年凯瑟林娜·赖斯《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一书的出版标志着功能派理论思想的产生。

作为功能主义的创始人,赖斯的文本类型学对于功能主义理论以及当代翻译理论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作用不容忽略。

二、赖斯的文本类型学及其翻译策略凯瑟林娜·赖斯的文本类型学成果最早发表于1968年,它建立在德国心理学家布勒1938年提出的语言功能的“科学研究模式”之上。

赖斯的经典类型模式比较了比较语言学、符号学、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类型分类法及其对应的翻译策略。

最后她提出了有创见性的功能翻译观点。

按照她的观点,语言文本类型理论,帮助译者确定特定翻译目的所需的合适的对等层级(见Reiss Vermeer 1984:156)。

1赖斯的文本类型学分类:第一种是信息功能文本,信息功能主要是给读者传递真实世界中的事物和现象,语言和风格的选择都要从属于这个功能。

此类文本注重内容,文本的主要功能是传递信息,这类文本包括、商业信函、货物清单、使用说明、专利说明、条约、官方文件、教材、以及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和其他技术领域的专业文献等。

第二种是表情功能文本,信息方面仅作为补充,占主导地位的是审美因素。

作者选择的风格既有助于增强文本的意义,又可对读者产生审美效果。

此类文本强调的是表情型语言表达者的心境和感情的作用,因而此类文本重形式。

这类文本包括随笔、传记、纯文学、小说以及各种类型的诗歌作品。

第三种是操作性功能文本,文本的内容和形式试图达到的翻译的言外效果。

这一类型的文本强调的是感染型语言的“引发听者某种行动”的作用,因而此类文本重感染。

第四种是听觉—媒介文本(The Audio-medial Text),指的是非语言之外的视听、图画、电视、电台等的脚本。

目的论视角下网络新词的特征及其英译策略探析

目的论视角下网络新词的特征及其英译策略探析

目的论视角下网络新词的特征及其英译策略探析摘要:随着中国与国际社会的交流日益频繁、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一些流行的网络新词已经成为国际社会了解中国当今社会生活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

因此,网络新词的英译工作已然成为摆在众多译者面前的重要任务和文化使命。

本文将以翻译目的论为指导,从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忠实原则三个不同角度探讨网络新词汉译英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通过列举大量具有代表性的网络新词、网络流行语及其英译版本,运用目的论进行比较分析,得出最佳的英文译本,将网络新词的语义和文化内涵准确地传递给接受语读者,实现网络新词在跨语言、跨文化交流中的有效性。

关键词:目的论;网络新词;翻译策略一、引言在信息时代,大量基于网络的新词出现,对传统语言和人们的口头表达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目前,中西方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越来越多具有特色的网络新语被翻译成英文,进入西方社会。

界定这些新词的特点,实施正确的翻译策略,有利于中国文化“走出去”,有利于西方社会加深对中国的了解,也有利于促进中西文化交流。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一些时尚新颖的词语在网络平台上迅速广泛传播。

这些非传统的新的表达形式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

如形象生动,易于交流和传播,受到广大网民的青睐等特点。

网络新语的形式多种多样,如汉语拼音的缩写、英文字母的缩写、汉字的同音字、字母和数字的组合、句子的缩写,甚至是简单的图片表情。

这些文化表达方式出现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它们简洁、高效、易懂,容易被广大网民所接受。

随着网络用户数量的迅速增加,一些网络表大已经正式固定下来,其使用已经超越了网络本身,融入了公众生活。

就来源和出处而言,网络新词的出现和传播仍然取决于各种网络平台。

各类网民、电脑或手机的使用者,都是这类词语的创造者和传播者。

最新的网络热词往往出现在网络聊天平台和各大社交网站的帖子中。

网络新词的出现可以说是持续不断,层出不穷。

它们确实已经渗透到了公众生活的方方面面。

翻译目的与翻译策略的选择

翻译目的与翻译策略的选择

翻译目的与翻译策略的选择3———论《况义》中的天主教化和中国化改写梅晓娟(安徽师范大学,芜湖241000)提 要:本文从目的论角度研究《伊索寓言》的第一个中文选译本《况义》中的天主教化和中国化改写。

作者指出,《况义》中的改写是译者在特定社会历史环境中,为实现特殊翻译目的而采取的翻译策略,体现了明清之际西学译著的典型特征。

关键词:目的论;《况义》;天主教化改写;中国化改写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100(2008)02-0127-4The Purpose of Tran sl a ti on and the Selecti on of Tran sl a ti on Stra teg i es—On the Catholicized and Sinolized Re writing in Kuang YiMei Xiao2juan(Anhui Nor mal University,W uhu241000,China)Based on skopos theory,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atholicized and Sinolized re writing in Kuang Y i—the first selected Chi2 nese versi on of A esop’s Fables.The author of this paper holds that Catholicized re writing and Sinolized rewriting in Kuang Y i were s pecial strategies the authors adop ted t o achieve the s pecial translati on pur pose under s pecial s ocial and hist orical circu m stances, which rep resented the typ ical features of translati ons of W estern learning during the late M ing and early Q ing peri od.Key words:skopos theory;Kuang Yi;Catholicized rewriting;Sinolized re writing 1 引言《伊索寓言》相传为古希腊奴隶伊索所作,是世界上流传最广的一部寓言集,其汉译的历史可追溯至17世纪上半叶的晚明。

文本类型、翻译目的及翻译策略

文本类型、翻译目的及翻译策略

文本类型、翻译目的及翻译策略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文本类型、翻译目的以及翻译策略之间的紧密联系和相互影响。

我们将对文本类型进行分类,包括文学类文本、科技类文本、法律类文本等,并分析各类文本的特点和翻译难点。

我们将讨论翻译的目的,包括文化交流、商务沟通、学术研究等,以及不同目的对翻译策略和方法的影响。

我们将探讨翻译策略的选择和应用,包括直译、意译、音译等,以及如何在考虑文本类型和翻译目的的基础上,灵活运用不同的翻译策略,以实现翻译的准确性、流畅性和可接受性。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期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本类型、翻译目的和翻译策略之间的关系,提高翻译质量和效果。

二、文本类型及其特点文本类型对翻译的目的和策略具有重要影响。

在翻译过程中,我们必须首先识别文本的类型,以便选择最合适的翻译方法和策略。

常见的文本类型包括文学文本、科技文本、法律文本、商务文本等。

文学文本以其艺术性、创造性和审美价值为特点,通常包含丰富的隐喻、象征和修辞手法。

这类文本的翻译需要高度忠实于原文的艺术风格和语言美感,同时考虑到目标读者的审美习惯和接受能力。

科技文本则强调准确性、专业性和逻辑性。

科技类文本通常包含大量专业术语、复杂句型和长句,其翻译需要确保术语的准确对应和语法结构的清晰明了,以保证信息的准确无误传递。

法律文本具有严格的规范性和权威性,语言精确、严谨,且常常涉及复杂的法律概念和逻辑关系。

在翻译法律文本时,必须确保法律术语的准确性,同时保持句子结构的严密和逻辑的清晰。

商务文本则注重实用性和效率,语言简洁明了,信息量大。

商务文本的翻译需要准确传达原文的信息,同时考虑到商务场合的礼貌和得体,以确保商务活动的顺利进行。

不同类型的文本具有不同的语言特点和表达风格,因此在翻译过程中需要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和技巧,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三、翻译目的及其对翻译策略的影响翻译活动从来都不是单纯的语言转换,而是涉及到文化、社会、心理等多个层面的复杂过程。

浅析翻译目的论三原则及其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浅析翻译目的论三原则及其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浅析翻译目的论三原则及其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一、概述翻译目的论,作为一种重要的翻译理论,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由汉斯弗米尔(Hans J. Vermeer)提出,并由其学生克里斯蒂娜诺德(Christiane Nord)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翻译目的论强调翻译行为的目的性,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跨文化交际活动,其首要原则是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过程。

这一理论突破了传统等值理论的束缚,为翻译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

翻译目的论提出了三大原则: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

目的原则是指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过程,即翻译的方法与策略必须服务于翻译的目的。

连贯原则要求译文必须符合语内连贯的标准,即译文具有可读性和可接受性,能够使接受者理解并在译入语文化及使用译文的交际语境中有意义。

忠实原则是指原文与译文之间应该存在语际连贯一致。

这三大原则在翻译实践中具有指导意义,能够帮助译者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本文将对翻译目的论的三大原则进行浅析,并探讨它们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展示如何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灵活运用这些原则,以实现有效的跨文化交际。

同时,本文还将对翻译目的论在翻译实践中的意义进行探讨,以期对翻译实践和研究提供有益的启示。

1. 翻译目的论概述翻译目的论,作为一种重要的翻译理论,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

该理论主张翻译活动应以实现特定的翻译目的为核心,强调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和译文的预期功能。

翻译目的论突破了传统等值翻译理论的束缚,提出了以翻译目的为导向的翻译原则和方法。

在翻译目的论中,翻译被视为一种有目的的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行为。

翻译的目的可能因文本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如信息传递、文化交流、商业推广等。

翻译过程中,译者应根据翻译目的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以确保译文能够有效地实现预期的交际功能。

翻译目的论提出了三个基本原则,即目的原则、连贯性原则和忠实性原则。

翻译的交际目的与翻译策略分析

翻译的交际目的与翻译策略分析

翻译的交际目的与翻译策略分析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流的方式,具有非常重要的交际目的。

从翻译的角度出发,我们可以探讨翻译的交际目的以及一些翻译策略的分析。

首先,翻译的交际目的是什么?翻译者要将源语言的信息准确、清晰地传达到目标语言中,并保留文化背景、习惯和语气。

这意味着翻译者需要充分理解源语言文本,包括语义、语法、词汇、文化上下文、隐喻、比喻和语言风格等方面。

同时,翻译则需要在目标语言文本中恰当地传达这些信息,以便读者能够理解和接受源语言信息。

因此,翻译要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准确性、合理性和整体流畅性。

那么,翻译者如何在翻译过程中实现这些交际目的?下面是一些翻译策略的分析。

1. 直译策略直译是指翻译者将源语言中的词汇、短语或句子逐字逐句地翻译成目标语言。

这种策略通常适用于专业术语、科技词汇、法律条款和名词等。

它的优点是能够保持原始文本的准确度和精确度,但会失去一些文化背景和语气的感觉。

例如,“Halloween”可以被直接翻译成“万圣节”。

2. 意译策略意译是指翻译者根据源语言文本的含义和文化背景,将其转换为类似的目标语言文本。

这种策略主要适用于含有比喻、隐喻和引申意义的文本。

通过意译,翻译可以更好地保留原始文本的文化背景、风格和习惯用法。

例如,“kick the bucket”这个英语短语可以被意译为“丢了一条狗命”。

3. 转换策略转换是指翻译者将源语言文本的某些元素转换为目标语言文本,以保持整体意义和语法正确。

这种策略通常适用于语言差异或特定文化背景中的语法和文法结构。

例如,在英语中,“It's raining cats and dogs”可以被转换为“大雨滂沱”。

4. 删减策略删减是指翻译者删除原始文本中的某些信息或语言表达,以使目标语言文本更加简洁、清晰。

这种策略通常适用于源语言文本中的口语表达和复杂语法结构。

翻译者可能需要删除一些重复的内容或词汇,并重组语言,以使目标语言文本更加流畅和易于理解。

从“目的论”看《阿Q正传》杨宪益英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处理

从“目的论”看《阿Q正传》杨宪益英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处理

摘要:目的论认为:所有翻译所要遵循的首要法则就是目的法则,即翻译目的决定翻译策略与方法。

以目的论为基础,对《阿Q正传》杨宪益英译本中文化负栽词的翻译进行分析,指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选用方法的目的性,并指出目的论给译作的评析带来的启示。

关键词:目的论;《阿Q正传》;文化负载词;翻译方法1翻译目的论从20世纪2O、6o年代开始,大多数翻译理论家都倾向于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研究翻译理论,其忽视了翻译的本质不仅仅是纯语言方面的转换,而是建立在语言基础上的不同文化间的交流。

2O世纪7O年代功能派翻译理论就是其中一个影响较大的翻译新视角。

目的论是功能派翻译理论的核心理论。

1984年,汉斯.弗米尔在其与卡塔琳娜.莱斯合著的《普通翻译理论基础》一书中,详细阐述了“目的论”的基本原则。

目的论以行为理论为指导,把翻译置于人类行为理论的范畴研究。

目的论者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人类交际行为,所有翻译所要遵循的首要法则就是目的法则,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即翻译目的决定翻译策略与方法。

弗米尔再三强调,通常情况下“目的”是指译文的交际目的。

同时,翻译目的又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如译者,翻译策动者,及预期读者。

在目的论中,评价翻译质量的标准不是“等值”,而是“合适”,“合适”指译文文本要适合翻译目的的要求,也就是说译文文本要完成其在译语情境和文化中的交际功能。

目的论对具有不同翻译目的文学作品翻译与赏析有重大的指导作用。

2关于《阿Q正传》《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著名语言大师鲁迅先生的代表作。

这篇小说以辛亥革命前后的未庄为故事背景,给我们塑造了深受精神毒害的贫苦农民阿Q的形象,也给后人留下了“阿Q精神”,这个具有深刻文化含意的术语。

该作品涵盖了中国文化所特有的历史、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价值观和伦理道德,包含了大量特定的词汇、成语、典故等文化负载词。

作品咱问世以来被多次译成英文,其中包括1953年外文社出版的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译作The True Story0f Ah Q,但多年来外界对其评论却褒贬不一,很多人认为杨译本过分忠实于原著,许多中国文化因素没能详尽地介绍给西方读者。

从翻译目的出发赏析红楼梦两种译文

从翻译目的出发赏析红楼梦两种译文

从翻译目的出发赏析红楼梦两种译文(选段3)《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名著之首,凝聚了中华文化之精华。

对《红楼梦》的翻译也一直吸引着众多翻译专家和翻译爱好者们。

在各翻译版本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当属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全译本和大卫·霍克斯的全译本。

杨宪益、戴乃迭夫妇是受中国政府赞助并受政府“向外国读者如实地介绍中国文化”之托,翻译《红楼梦》全120回。

杨宪益先生是中国当代成就卓越的翻译家,先生本身作为中国人,传统文化修养极高,因此对原著忠诚度极高,视忠实更重。

David Hawkes是当代英国的汉学家,牛津大学教授,出于自己对《红楼梦》的喜爱,对《红楼梦》进行翻译,译作倾向于“旨在使译文读者能够尽可能感受到和原文读者所感受到的一样效果”。

由此可见,两者的翻译目的是有着差别的。

“目的决定手段”,翻译策略也就根据翻译目的来确定[1]。

杨戴的目的是如实反映中国文化,因此,杨戴版本采用了异化策略。

译作以“忠实、清新”为风格,认为“翻译作品可以多一点异国情调,因为翻译毕竟是翻译”。

因此,他们采用从原文出发的翻译原则,以原文为中心,为了忠于原文保留原文在目标读者眼中的异国情调[2]。

而霍克斯的目的在于使西方读者爱上这部经典,因此在翻译中主要采用了意译或归化的翻译策略。

霍译本更侧重于以英文读者的语言习惯为准,在文化含义翻译时多参照了译文读者自身文化中的对等意象,以便于使此些读者更易理解接受文中之义,也使得霍译的语言更地道。

以下就以选段三中的具体例子,对比赏析两版本的译文。

例1:众婆子去后,探春问宝钗如何。

宝钗笑答道:“幸于始者怠于终,缮其辞者嗜其利。

”杨译:And as soon as the women had gone Tanchun asked Pao-chai her opinion.“‘One who is zealous at the start may grow lax before the finish,’” quoted Pao-chai smiling. “Fine speech may hide a hankering after profit.”霍译:After the women had gone, Tan-chun looked at Bao-chai inquiringly:‘Well?’Bao-chai laughed:“‘He who shows most en thusiasm in the beginning proves often to be a sluggard in the end; and he who promises the fairest is often thinking more of his profit than of his performance.”’就这一段的翻译,可以看出,霍克斯更加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交际,加入了Tan-chun looked at Bao-chai inquiringly表达探春征询的看向宝钗这一小动作,同时将英语里征求意见的习惯用语well加了进来,更加接近英语的习惯表达,更易被西方读者接受。

翻译目的论综述

翻译目的论综述

翻译目的论综述翻译目的论是一种重要的翻译理论,它强调翻译的目的和意图在翻译过程中的重要性。

该理论认为,翻译的目的决定了翻译的策略和方法,以及如何选择要保留或改变原文的语言和文化元素。

本文将介绍翻译目的论的发展、基本原则和主要观点,并探讨其在实际翻译中的应用。

一、翻译目的论的发展翻译目的论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由汉斯·弗米尔(Hans Vermeer)提出。

弗米尔认为,翻译是一种行为,而这种行为的方式和目的是由翻译的目的所决定的。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原文的语篇只是作为翻译的一个因素,而翻译的目的是决定其他所有问题的关键。

二、翻译目的论的基本原则1、目的原则:翻译的目的决定了翻译的策略和方法。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应根据翻译的目的来确定如何选择词汇、语法和修辞等语言元素,以及如何保留或改变原文的文化和语言元素。

2、连贯性原则:翻译必须符合目标语言的语法和语用规范,以及文化背景和社会习惯。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应根据目标语言的规范来调整译文的语言和文化元素,以确保译文在目标语言中的连贯性和可接受性。

3、忠诚原则:翻译必须忠实于原文的意义和精神。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应尽可能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元素,同时确保译文的连贯性和可接受性。

但是,忠诚原则并不是要求逐字逐句地翻译原文,而是要根据翻译的目的和目标受众来进行适当的调整。

三、翻译目的论在实际翻译中的应用翻译目的论在各种类型的翻译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商务谈判中,翻译的目的通常是促进双方之间的沟通和合作,因此翻译的策略和方法应该尽可能地使双方感到舒适和尊重,同时也要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清晰度。

在文学翻译中,虽然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元素非常重要,但也要考虑到目标受众的审美和文化背景,以使译文在目标语言中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此外,在科技、法律、医学等专业领域的翻译中,由于原文的准确性和规范性要求非常高,因此翻译的目的应该是确保译文的准确性和规范性,同时尽可能保留原文的意义和精神。

论翻译策略及其应用

论翻译策略及其应用

翻译策略的未来展望
个性化需求满足
随着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翻译策略将更加注重满足个性化需求 ,提供定制化的翻译服务。
全球化视野
未来的翻译策略将更加注重全球化视野,不仅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 ,还要适应国际市场的需求,促进跨文化交流。
持续学习与改进
随着语言和文化的不断发展变化,翻译策略需要持续学习新的语言 和文化知识,不断改进和完善,以保持其有效性。
06
结论
总结论点
直译和意译是两种最基本的翻译策略,直译强 调忠实原文,意译则更注重传达原文的含义。
机器翻译和人工智能技术在翻译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 ,但仍需人工干预和校对,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流
畅性。
翻译策略在翻译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能够提高翻译质量和效率 。
在实际翻译过程中,应根据文本类型、翻译目的 和读者需求等因素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
02
常见的翻译策略
直译
总结词
直接翻译,保留原文形式和内容
详细描述
直译策略尽量保持原文的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力求传达原文的直接含义。这种策略通常用于翻译相似文化背景 的文本,以保留原文的独特性和风格。
意译
总结词
传达意义,调整原文形式
详细描述
意译策略注重传达原文的核心意义,对原文的语法和表达方式进行适当的调整,以适应目标语言的文 化背景和表达习惯。这种策略常用于处理文化差异和语言结构差异较大的文本。
在商务翻译中的应用
准确传达信息
商务翻译的首要任务是准确传达原文的信息,确保译 文在内容上没有偏差。
语言专业、规范
商务翻译的语言应专业、规范,符合商务场合的行文 要求。
保持礼貌和正式
商务翻译中,应注意用词的礼貌和正式,以保持商务 交往的庄重和严谨。

《天演论》的翻译目的论解读

《天演论》的翻译目的论解读

《天演论》的翻译目的论解读摘要:翻译目的论理论认为,翻译中的最高法则就是目的法则,目标文本的翻译目的不同,翻译时所采取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也不同,即翻译目的决定翻译策略和方法。

介绍了翻译目的论,然后根据严复所翻译的《天演论》,对其进行目的论分析,分析其翻译的目的,以及在翻译过程中目的论指导下所使用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

关键词:目的论;严复;翻译;《天演论》一翻译目的论20世纪70年代,功能派翻译理论兴起于德国,其核心理论是功能派理论的代表人物汉斯·弗米尔( Vermeer)提出的目的论。

弗米尔的目的论认为应该将翻译研究从原文中心论的束缚中摆脱出来。

该理论认为翻译是以原文为基础的有目的和结果的行为,这一行为必须经过协商来完成;翻译必须遵循一系列法则,其中目的法则居于首位。

也就是说,译文取决于翻译的目的。

弗米尔认为,翻译中的最高法则应该是“目的法则”。

也就是说,翻译的目的不同,翻译时所采取的策略、方法也不同,译者应该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采用相应的翻译策略,而且有权根据翻译目的决定原文的哪些内容可以保留,哪些需要调整或修改。

换言之,翻译的目的决定了翻译的策略和方法。

在弗米尔的目的论框架中,决定翻译目的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是受众——译文所意指的接受者,他们有自己的文化背景知识、对译文的期待以及交际需求。

每一种翻译都指向一定的受众,因此,翻译是在“目的语情景中为某种目的及目标受众而生产的语篇”。

弗米尔认为原文只是为目标受众提供部分或全部信息的源泉。

可见原文在目的论中的地位明显低于其在对等论中的地位。

二严复《天演论》翻译的目的论分析严复是清末很有影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是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

严复所处的清朝末年,清政府十分腐败,在西方列强面前软弱无能,割地赔款、丧权辱国,中国也逐步沦为半殖民与半封建的社会,主权受到严重损害,人民的负担也逐年加重,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之际。

翻译目的论视角下英语翻译策略

翻译目的论视角下英语翻译策略

翻译目的论视角下的金融英语翻译策略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对外经济贸易规模和数量的不断壮大,涉外金融业务也日益增加,由此与X,f,t-金融业务密切相关的金融英语学科也呈蓬勃发展的态势。

金融英语的翻译问题也成为一些学者探讨的话题,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对金融英语的翻译提出了一些翻译技法。

本文尝试从翻译目的论着手,探讨利用这一翻译理论,为金融英语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翻译策略。

一、翻译目的论的主要内容德国学者弗米尔于20世纪70年代首次提出翻译目的论(Skopostheory)这一理论,它彻底突破了以原文本为中心的结构主义等值翻译理论,奠定了功能派翻译理论的重要里程碑。

Skopes在希腊语中意为“目的”。

根据目的论,无论何种翻译,其最高规则都是“目的法则”。

根据目的法则,一种翻译行为由行为的目的决定,即“目的决定手段”(张美芳,2005)。

在这一理论框架中,决定翻译目的的最重要因素便是受众——译文预期的接受者,他们有自己的文化背景知识、对译文的期待以及交际需求。

每一种翻译都指向一定的受众,因此翻译是在:“目的语情境中为某种目的及目的受众而生产的语篇。

”(张美芳,王克非,2005)此外,“目的论”中有三个重要的法则,即目的法则、语际连贯和语内连贯。

语际连贯指的是译文与原文之间存在的某种关系,这种关系也常被称为对原文的“忠实”。

语内连贯指的是译文在泽入语文化及交际情景中应该有的意义,它强调译入语文化以及交际情景。

弗米尔认为,语际连贯或忠实应从属于语内连贯,同时二者又都从属于“目的法则”(文军,2006)。

在弗米尔看来,翻译中的最高法则应该是“目的法则”。

也就是说,翻译的目的不同,翻译时所采取的策略、方法也不同。

换言之,翻译的目的决定了翻泽的策略和方法。

综上所述,翻译目的论把翻译从原语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译人语的新视角来诠释翻译活动,它对翻译采取前瞻的态度,使得译文在完成译语情境中交际功能的同时,又符合各参与方的意愿。

目的论视域下厚译翻译策略的选择--以严复译著《天演论》为例

目的论视域下厚译翻译策略的选择--以严复译著《天演论》为例

作者简介 : 张露馨 ( 1 9 8 8一) , 女, 河 南商丘人 , 河南工程 学院外语 学院教 师 , 硕士 , 研 究方向为翻译理 论与 实践。

8 0・
张露馨 目的论视域下厚译翻译策略 的选择—— 以严复译 著《 天演论》 为例
译, 这就 是厚译 文 本 。作 为 一种 翻译现 象 , 厚 译 的存
存 在这 种文 化 目的 , 所 以译 者在 翻译 活 动 中可 以采
取 更灵 活 的翻译 方 法 , 并 在 自己 的译 文 中 留下 翻译 目的 的烙 印。
于一身的时候 , 译者的 目的和译文的交 际 目的就实
现 了融合 。
再次 , 目的论将 “ 充分 ” 而不 是 “ 对等 ” 视为 翻译 的标 准 , 这 一点 在很 大 程 度 上令 译 者 的作 用 凸显 出 来 。功能 学派 的代 表 人 物汉 斯 ・ 弗米尔 ( V e r m e e r )
为一 种 以源文 为基 础 、 有 目的的 、 人 与人 之 间的跨 文
下, 根据不同的翻译 目的, 同一个文本还可能会产生 多个译 本 , 源文 和 译 文 不一 定 是 完 全 可逆 的 。只要 译本达 到 了 翻 译 目的 , 它就是 充 分 的, 是 可 以 接
受 的。 综 上所 述 , 目的论将 翻 译研 究 从 严 格 的 “ 对等”
收 稿 日期 : 2 0 1 4—1 1 — 0 3
二、 翻译 策 略— —厚 译
( 一) 厚译 的概 念 、 内涵 在 翻译 史 上 , 有 一 些 带 有 明显 的文 化 目的 的 翻
基金 项 目: 河南工程 学院英语语 言文 学研 究中心资助项 目( Y J J J 2 0 1 3 0 1 0 ) , 河南工程 学院博 士基金 资助 项 目( D 2 0 1 4 0 3 3 )

目的论在翻译中的名词解释

目的论在翻译中的名词解释

目的论在翻译中的名词解释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翻译在不同领域和行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而翻译的目的与目标是翻译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因素。

在翻译学中,存在着一个重要的理论分支,即目的论。

目的论(Skopos theory)是由德国翻译学家Hans J. Vermeer于1970年提出的,它强调翻译的目的决定了翻译策略和效果。

本文将对目的论在翻译中的名词解释进行阐述。

目的论的核心观点是翻译的目的决定了翻译的策略和方式。

在目的论中,重点是关注翻译的目的。

翻译的目的可以使译文的功能性,也可以是满足特定需求的功能。

这种理论观点强调翻译作为一种文化交流工具,必须根据特定的目的和需求来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并能够在不同的文化环境和语言之间传递信息。

在目的论中,翻译的目标和目标群体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翻译的目标可能是理解和解释原文,也可能是传达特定的感情或意图。

目标群体则决定了翻译的风格和口吻。

例如,在翻译文学作品时,目标群体可能是广大读者,那么译者需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传达原文的情感和美感;而在专业领域的翻译中,目标群体可能是专业人士,需要精确和准确的术语和表达。

目的论也关注翻译的实践过程和策略。

在目的论中,翻译过程应该是有意识和目标导向的。

译者需要仔细分析和理解原文,同时考虑翻译的目的和目标群体,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

这种策略可能是直译、意译、变通等。

在一些特殊情况下,译者还可以进行创造性的翻译,以满足翻译的目的和需求。

此外,目的论也强调翻译的效果和评估。

翻译的效果应该能够满足翻译的目的和目标群体的需求。

因此,评估翻译的质量和准确性是一个重要的过程。

译者需要不断反思和改进自己的翻译策略,以达到最佳的翻译效果。

目的论在翻译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翻译方法和理论框架,使翻译能够更好地适应不同领域和行业的需求。

通过关注翻译的目的和目标群体,翻译可以更准确地传递信息和表达意图,达到预期的效果。

同时,目的论也提醒译者注意自身的翻译实践和策略,不断改进和提高翻译质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翻译目的决定翻译策略的选用
对一部作品的翻译,译者会经常因为译文读者的不同,而选用不同的策略,会根据所选文章的题材不同而选用不同的策略,同样,也会因为翻译的目的的不同,而采用迥然相异的翻译策略,以下我们将以儒学英译的不同例子来看这一点。

早在1594年,西方就文字出版了第一本儒家经典<四书>,这是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用拉丁文翻译著成。

从此以后,儒学经典被越来越多地译成西方各种文字。

近代西方出现了三位汉籍欧译大师:英国的理雅格,法国的顾塞芬,和德国的卫礼贤,而同时也出现了一批英译中国古典文学的中国作家,以理雅格和辜鸿铭为例。

看翻译目的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两位大师的翻译背景。

1815年12月20日,理雅各出生于苏格兰,小时候就读于老家的教区学校,曾在一位盲妇处学习英国古典诗篇,从小就喜爱文学。

他十四岁时转入阿伯丁文法学校,勤奋学习拉丁文和英语语法。

1831年考入阿伯丁英王学院。

在大学三年级时,他又致力于学习哲学与宗教。

理雅各在大学求学期间,为当时英国的海外传教事业所吸引,志愿当传教士。

投考希伯利神学院。

他接受了两年的神学训练,向伦敦传教会提出申请,要求派往中国传教。

伦敦会批准了他的申请。

1839年7月,从英国乘船出发,1840年1月10日抵达南洋马六甲。

理雅各倾心研究中国文化,热心在华事业。

理雅各十分努力在中国传教,写出了18种汉文新教布教书籍。

1861年“四书”译本依序在香港出版,为《中国经典》一、二卷。

之后的几十年时间里,理雅格翻译了大量的汉籍,特别是儒家典籍《论语》、《大学》、《中庸》、《孟子》、《春秋》、《礼记》、《书经》、《孝经》、《易经》等。

辜鸿铭学博中西,号称“清末怪杰”,是满清时代精通西洋科学、语言兼及东方华学的中国第一人。

他翻译了中国“四书”中的三部——《论语》、《中庸》和《大学》,创获甚巨;并著有《中国的牛津运动》(原名《清流传》)和《中国人的精神》(原名《春秋大义》)等英文书,热衷向西方人宣传东方的文化和精神。

辜鸿铭翻译《论语》与他传奇式的生活经历和独特的文化观念有密切的关系。

他称自己: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

这句颇具调侃的话是他一生经历的真实写照,也是他翻译《论语》的背景与前提。

辜鸿铭注意到西方传教士在审视中国历史及文化时所持的居高临下的态度,批评其带着一种令人无法忍受的优越感来研究和认识中国。

论语最初200年多来的英译史一直是由传教士书写,他们将儒家思想当成儒教,以基督教为参照来翻译及阐释《论语》。

他认为理雅格等传教士们歪曲了儒教经典的原意,糟蹋了中国文化,并导致西方人对中国产生偏见。

为了还原中国儒家经典的本来面目,消除理雅格等造成的偏见,他决定以自己对儒家经义的把握和对西方语言文化的精熟来翻译儒家经典,希望那些有教养有思想的英国人在耐心地读过他的翻译之后,能够反思和修正他们对中国人已有的成见,改变他们对中英两国人民与人民,国与国之间的态度。

辜鸿铭翻译儒家经典的另一个原因是他儒家文化救西的思想。

为了引起西方人对他翻译的论语的更多关注,他将译本名定为:《孔子言论:一本引用歌德和其他西方作家的话里解说的新的特别的翻译》。

而由于其间经历、生活环境及身份的变化,理雅各的《诗经》三译本体现了其不同的思想和研究方法。

他的宗教观念经历了从以基督教为中心的狭隘偏见,到宽容、自由的比较宗教观的演变,学术思想也从较多地依赖传统和服务政治,而逐渐走向强调独立意识的学术阐释。

但西方主流思想总是影响着译者,又通过译者影响着译著。

中国经典在理雅各看来仍是低劣的,需要基督教来予以完善。

从以上可以看出,这两个大师,他们翻译的出发点完全不一样,也就是他们的翻译目的不同导致了他们采用的翻译策略也截然不同。

主要概念词的比较:
孔子的“仁”概念博大精深,理雅各从西方文化和宗教的角度将里面的“仁”全部译成virtue,“仁者”全部译成virtue man,“德"也译成virtue,由于他的传教士身份,仁在其视野里是一个美德范畴,辜鸿铭将仁理解为一个伦理道德观念,,一方面是因为仁与儒家其他德行的深层关系,另一方面,儒家精神强调君臣之礼,夫妇长幼之别,因此,儒家的仁从本质上是伦理精神,辜鸿铭将仁君子德和分别译成moral,morality,the moral man,the moral law,应该说他从整体上把握了儒家文化的真谛。

礼在论语里出现了74次,是儒家学说的另一重要基础不仅指礼的各种具体形式还包括礼貌之礼,礼仪之礼,伦常之礼,从不同层次分为礼治,礼法,礼律,在论语的各个语境里礼的含义都有区别,因此两个译本对礼的译法也非常丰富,理雅各的翻译有:ceremonies,courtesy,propriety,the rules of ceremony;辜鸿铭的译本有以下译法:courteous, art ,the education and good manner ,propriety ,civilization ,the correct form,the principle of the rite ,the honors ,the man of the state... ...由此可见,辜鸿铭的翻译能够对应礼,这归因于他对儒家文化的整体把握,现举一些关于孝的句子,如下: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樊迟御。

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武伯问孝。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不敬,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辜鸿铭与理雅各的翻译例句对比
例句1 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论语,为政) 理雅各译文:The Master replied, That parents, when alive,be served according to propriety; that, when dead, they should be buried according to propriety; and that they should be sacrificed to according to propriety.
辜鸿铭译文:I meant, replied Confucius, when his parents are living, a good son should do his duties to them according to the usage prescribed by propriety. when they are dead, he should bury them and honor their memory according to the rites prescribed by propriety.
理雅各基本按字面意思翻译,比如生,死,葬这些都是直译,而且做到了柱子主句的翻译,而辜鸿铭的译文体现了他对原文的深刻理解,更展示其对语言高超的运用能力,他以 a good son 做主语用两个排比句给出了译文,祭祀的意义在于怀念在于感念父母的养育之恩辜鸿铭用honour their memory非常贴切地表达了孝子对于过逝父母的哀思,表达更为符合中国的孝之情。

并且加should do his duties 这样的句子,丰富文章的内容。

例句2. 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不敬,何以别乎。

(论语,为政)
理雅各译文:Tsze-yu asked what filial piety was. The Master said, The filial piety of nowadays means the support of one's parents. But dogs and horses likewise are able to do something in the way of support; without reverence, what is there to distinguish the one support given from the other?
辜鸿铭译文:A disciple of Confucius asked him the same question as the above.
Confucius answered, The duty of a good son nowadays means only to be able to support his parents. But you also keep your dogs and horses alive. If there is no feeling of love and respect, where is the differenc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