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观测表
地质灾害详细勘查物探勘察报告
地质灾害详细勘查物探勘察报告惠州建安勘测设计有限公司2020年4月1 绪言1.1 目的任务近几年来惠州市博罗县高莞镇丁村上袁屋多次发生岩溶地面塌陷,地面出现多处裂缝,其中一处房屋墙面塌落、多栋房屋墙面出现横向和纵向裂缝;灾害发生后,当地政府主管部门立即赶赴现场进行了应急处理;受惠州市博罗县高莞镇人民政府委托,我公司对高莞镇丁村上袁屋岩溶地面塌陷地质灾害进行物探勘察工作。
本次探测的目的是通过地球物理方法(简称物探)探明高莞镇丁村上袁屋场地范围内的各种岩溶洞隙和土洞等不良地质作用的位置、规模、埋深、发育程度及规律;岩溶堆填物性形状;对居住房屋的影响;并提出治理建议。
本次探测要求:(1)探明该场地范围内不良地层的分布情况,如软弱地层的形状、大小和埋藏深度等;(2)探明该场地范围内岩溶(溶土洞)的发育状况、分布位置、形状、大小、埋藏深度、充填状况以及在空间的相互联系状况等。
1.2 勘查依据本次勘察和室内资料整理工作,均执行如下规范、规程:(1)《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 C20-2011);(2)《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3)《公路桥涵地基和基础设计规范》(JTG D63-2007);(4)《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G B02-2013);(5)《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6)《工程岩体分级标准》(GB/T50218-94);(7)《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G E40-2007);(8)《公路工程岩石试验规程》(JTG E41-2005)。
(9)《浅层地震勘查技术规范》(DZ/T 0170-1997);(10《电阻率剖面法技术规程》;(DT/T 0073-1993);(11)《电阻率测深技术规程》(DT/T 0072-1993)。
1.3勘察方法及完成的工作量我公司于2018年4月10~21日采用高密度电法、地震反射波法对勘察场地范围进行物探勘察工作。
地质灾害应急工程用表格(完整资料)
救援方案
临时设施
监测方案
防护措施
其他
4.应急工程实施情况
实施步骤
内容
联络与动员
立即行动
救援与救助
状态评估与监测
防止进一步损害
其他
5.应急工程评估与总结
评估与总结
内容
救援工作评估
救援效果评估
总结与改进意见
其他
请根据实际情况填写以上表格,以确保地质灾害应急工程的有效实施。如有需要,可以随时修改和补充表格内容,以适应不同的工程需求。
地质灾害应急工程用表格(完整资料)
本文档旨在提供地质灾害应急工程所需的详细内容:
1.应急工程基本信息
应急工程名称
地质灾害类型
所在地区
所在地点
项目负责人
联系电话
2.应急工程调查情况
调查项目
内容
灾害性质
规模大小
影响范围
3.应急工程设计方案
设计要素
地质灾害监测方案实例
三峡库区巫山县青石(神女溪)滑坡专业监测预警实施方案单位:三峡库区巫山县青石(神女溪)滑坡专业监测预警实施方案项目负责:编写:审查:审定:总工程师:院长:单位名称目录一、前言........................................................... - 1 -(一)任务由来 (1)(二)现阶段监测工作情况介绍 (1)(三)专业预警监测目的与任务 (1)(四)自然地理及气象水文 (1)(五)滑坡体基本特征 (2)1 滑坡边界、规模、形态特征 ............................................................................................................... -2 -2 滑体特征............................................................................................................................................... - 2 -3 滑床特征............................................................................................................................................... - 2 -4 滑面特征............................................................................................................................................... - 3 -5 滑坡变形破坏特征............................................................................................................................... - 3 -二、监测执行的技术规范与依据........................................ - 4 -三、监测工作方案.................................................... - 5 -(一)监测工作布置原则 (5)(二)监测系统的功能 (5)(三)监测内容 (6)(四)监测方法及及技术指标 (6)(五)监测期限 (8)(六)监测频率 (9)(七)监测的等级 (10)四、监测工作实施技术设计........................................... - 11 -(一)监测系统基准网及监测网的建立、实施 (11)1 监测系统基准网及监测网的建立 ..................................................................................................... - 11 -2 基准网、监测网的实施..................................................................................................................... - 12 -(二)监测基准网施测 (16)1 平面控制测量..................................................................................................................................... - 16 -2 高程控制测量..................................................................................................................................... - 17 -3 坐标系统............................................................................................................................................. - 18 -4 控制网内业计算处理......................................................................................................................... - 18 -(三)变形观测点施测 (18)1 观测点平面位移测量......................................................................................................................... - 18 -2 观测点三角高程沉降测量 ................................................................................................................. - 19 -(四)远程红外摄影监控 (19)(五)地表变形拉裂缝观测点的建立及实施 (19)(六)巡查监测 (21)五、监测数据的整理及分析........................................... - 23 -(一)监测数据的整理 (23)(二)变形值的统计规律及成因分析 (24)(三)险情预警标准 (25)(四)监测信息报送 (26)(五)应急预案的制定 (28)(六)监测质量保证措施 (28)(七)安全保证措施 (29)1 制度措施............................................................................................................................................. - 29 -2 物资保障措施..................................................................................................................................... - 30 -3 技术保障措施..................................................................................................................................... - 30 -六、人员与设备组织................................................. - 31 -(一)项目组主要人员组成 (31)(二)主要监测仪器设备投入 (31)七、提交成果资料................................................... - 32 -八、工作量统计..................................................... - 33 -(一)监测网建立工作量 (33)1、监测点类型及布设工作量 ............................................................................................................... - 33 -2、应急监测工作量............................................................................................................................... - 33 -(三)专业监测工作量 (34)附图:1、滑坡监测平面布置图2、滑坡监测典型剖面图一、前言(一)任务由来(二)现阶段监测工作情况介绍(三)专业预警监测目的与任务1、监测目的:(1)通过采用多方法多手段对青石村滑坡体进行应急抢险和预警监测,从而获得滑坡体整体发展变化趋势,为政府部门的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insar的特点表格
insar的特点表格
Insar(干涉合成孔径雷达)是一种通过对地面进行多次雷达观测,利用雷达干涉技术来测量地表形变和地表高程的遥感技术。
Insar具有以下特点:
1. 高精度,Insar技术可以实现毫米级的地表形变监测,对地表高程的测量精度也很高。
2. 全天候性,与光学遥感不同,Insar技术对天气条件和光照条件要求不高,因此具有全天候性能。
3. 大范围监测,Insar技术可以覆盖大范围的地表,对地震、火山活动等大范围地表形变的监测具有优势。
4. 高分辨率,Insar技术可以实现高分辨率的地表形变监测,对城市建设、地质灾害等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5. 长时序监测,Insar技术可以通过多次雷达观测,实现对地表形变的长时序监测,对地质灾害的预警和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6. 数据获取成本低,相比传统的地质勘探方法,Insar技术可以通过卫星遥感获取数据,降低了数据获取的成本。
总的来说,Insar技术具有高精度、全天候性、大范围监测、高分辨率、长时序监测和数据获取成本低等特点,因此在地质灾害监测、城市建设规划、资源勘探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1:50000地质灾害详细调查系统填表说明
平面图 剖面图 多媒体 填表人 审核人 调查负责人 调查单位
填表日期
危险性得分 危险性等级 历史数据 变形迹象
坡形 坡高 坡度 斜坡结构 岩体结构 土体结构
植被与土地利用 人类工程活动
边界条件 形态特征及物质结构
水文地质特征 变形特征及活动历史
现今稳定性分析 潜在灾害损失
高层建筑 多层建筑 普通民房 工厂厂房 高速公路 等级公路
铁路 管线 输电线 输电设施 农田 其它 低危害 中危害 高危害 低危险 中危险 高危险 风险等级 隐患点 勘察点 测绘点 观测点
文本
15
文本
15
文本
15
文本
15
文本
15
文本
15
文本
15
文本
15
文本
15
文本
50
文本
15
文本
150
文本
15
文本
15
50
长整型
长整型
长整型
长整型
长整型
文本
50
双精度
文本
46
文本
44
双精度
双精度
双精度
双精度
双精度
文本
20
文本
20
bit
2
长整型
双精度
文本
20
长整型
双精度
文本
40
文本
255
备注
备注
备注
备注
单选
多选 单选 单选
单选
多选
植被与土地利用 人类工程活动
边界条件 形态特征及物质结构
水文地质特征 变形特征及活动历史
地质灾害调查规范-PPT
三、工作部署原则
5、采用点、线、面结合,以专业调查为主,地 方政府部门参与的原则
☛在遥感解译的基础上,采用点、线、面结合,以专业调查为主, 辅以工程地质测绘、山地工程、物探和钻探的调查方法,查明地 质灾害分布与发育规律;
☛要充分发挥地方政府部门的作用,专业调查与群测群防相结合, 提高群众地质灾害防治意识,完善群专结合的监测网络。
害隐患点追踪调查;对于河谷较宽的延河,调查线路分
为左、右两条,遇一级支流追踪至沟内进行调查。除各
地质灾害点逐一填写卡片外,还用野外记录本做了沿途
观测记录。
面上控制调查:在地质灾害点较少地段,采用网格控制
调查。调查中突出地质灾害形成的环境地质条件调查,
体现以专业调查为主的特点。
15
大家好
二、技术路线
3
大家好
一、目标任务
(二)任务
1.开展地质条件调查,分析滑坡、崩塌、泥石流发生的岩土体结构
条件,阐明其发育、分布规律及形成机理,评价和预测其发展趋势, 进行环境工程地质条件区划。
2.对已发生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点进行调查。了解其
分布范围、规模、结构特征、影响因素和诱发因素等,并对其复活 性和危险性进行评估。
滑坡勘查:调查中发现的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当地面调查和测
绘工作仍不能解决问题时,对其实施控制性勘查。
13
大家好
二、技术路线
5、采用点、线、面结合,重视环境地质条件调查,以专业调查为主
的方法
地质灾害点调查:
根据遥感解译成果、县(市)地质灾害调查资料、群众报险线索等,
对已有地质灾害点逐一进行现场调查;
是核查解译的地质现象是否符合实际,二是核查实地存在而没有解译出来的地质 现象,对比研究实地情况与影像特征,补充和完善解译标志,提高解译精度和工 作质量。
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体系图、工作方案编写提纲、宏观观测记录表、工作总结编写提纲
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体系图图1 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图(规范性附录)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方案编写提纲1.前言说明任务来源、目的和任务、编制依据。
2.群测群防点概况说明地质灾害隐患点数、类型、规模、险情,威胁人数、户数、财产及其它威胁对象等。
3.群测群防体系建设说明县、乡(镇、街道办事处)、村、监测员四级体系构成。
重点说明各级监测责任人。
4.群众性预防工作安排及进度说明地质灾害“三查”、调查认定与核销、信息系统建设、动态更新、值班、演练、宣传培训、灾情或险情上报、预报预警等的工作安排,预期工作量,并说明各项工作进度。
5.群众性监测工作安排说明每个地质灾害隐患点宏观观测、人工监测、自动监测的内容,包括监测员信息等,说明监测频率,并对监测数据或记录提出要求。
6.灾情、险情上报对发现的灾情或险情信息及时上报,并提出要求。
7.预期成果提交年度群测群防工作总结报告,也可包含在年度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总结中。
8.经费预算列出经费预算表。
9.质量保障与安全措施说明群测群防员装备、监测仪器(设备)、软硬件设施升级维护安排。
说明保障监测工作完成的其它劳动保护、环境保护等措施。
10.绩效目标说明群测群防体系建成后,达到的绩效目标。
附图: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点监测部署图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点宏观观测记录表监测单位:监测人:责任人:(规范性附录)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总结编写提纲1.群测群防概况说明地质灾害隐患点数、类型、规模、险情,威胁人数、户数、财产及其它威胁对象等。
2.群众性预防工作完成情况分别说明地质灾害“三查”、调查认定与核销、信息系统建设、动态更新、值班、演练、宣传培训、灾情或险情上报、预报预警等工作完成情况。
3.群众性监测工作完成情况列表说明每个地质灾害隐患点宏观观测、人工监测、自动监测完成的情况及监测工作量。
重点分析各个地质灾害隐患点发展变化趋势,为下一步工作提出防治措施建议。
4.群测群防升级维护完成情况重点说明群测群防人员装备以及其它软硬环境完善、更新、升级、维护等工作。
变形观测工作基点的埋设要求
变形观测工作基点的埋设要求变形观测工作基点是地质灾害监测与预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用于监测地表的变形情况,包括地层位移、地震活动、地裂缝等。
为了确保变形观测工作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对于基点的埋设要求必须严谨并且符合一定的标准。
本文将从土壤环境、设备选择、基点布设、数据传输等方面,对变形观测工作基点的埋设要求进行详细阐述。
一、土壤环境要求1. 土壤稳定性:基点埋设的位置应选择土壤稳定、没有严重沉降的地段,避免因土壤松动或下沉而影响变形观测数据的准确性。
2. 土壤干燥程度:埋设基点的地段应尽量选择干燥的土壤环境,避免因水分渗透导致基准点移位或者设备损坏。
3. 土壤密实度:基点埋设的土壤密实度要求适中,过于松散或者过于紧密的土壤都会对基点稳定性和变形观测数据产生负面影响。
二、设备选择要求1. 基准点:基准点应选择高硬度、耐腐蚀、不易氧化的材料,以确保观测基准点的稳定性和耐久性。
2. 变形观测仪器:变形观测仪器应具备高精度、高稳定性、抗干扰能力强的特点,以满足对地表变形微小变化的精确监测需求。
3. 电源设备:如有需要,应选择符合防水、防潮要求的电源设备,确保变形观测仪器的正常运行。
三、基点布设要求1. 基准点密度:根据监测范围和监测要求,基准点的布设密度应合理确定,保证对地表变形全面、细致的监测。
2. 基点布设方式:基准点的布设方式应尽量采用固定方式,如混凝土浇筑或者钢筋埋设等方式,避免因地基松动而造成基准点位移。
3. 基准点标识:每个基准点应有清晰的标识,包括编号、坐标等信息,以便后期监测和数据管理。
四、数据传输要求1. 传输稳定性:基点所处位置应能够保证通讯信号的稳定传输,避免因通讯故障造成数据丢失或者延迟。
2. 数据存储:基点应有数据存储功能,可以自动记录并储存观测数据,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可靠性。
3. 数据传输安全:传输的数据应具有加密保护功能,防止数据被非法获取或篡改,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和可信度。
勘察设计中的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估
案例三:某城市地面塌陷防治措施
总结词
地面塌陷的防治措施
详细描述
某城市在建设过程中出现了地面塌陷的问题。在勘察 设计中,需要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防止地面塌陷的 发生和扩大。具体措施包括加强地质勘察、合理规划 城市布局、采取适当的工程措施等。同时,需要建立 地面塌陷监测系统,及时发现塌陷迹象,采取应对措 施,确保城市建设和居民安全。
方法
包括地面调查、遥感解译、地球 物理勘探、钻探等。
地质灾害评估
目的
根据地质灾害调查结果,评估地质灾 害对工程建设的可能影响,预测可能 发生的灾害风险,为工程设计和施工 提供依据。
方法
包括定性评估和定量评估,综合考虑 地质灾害的危险性、易损性和风险性 等因素。
地质灾害防治
原则
以防为主,防治结合。
06
勘察设计中的地质灾害案例分析
案例一:某山区滑坡灾害调查与评估
总结词
滑坡灾害的勘察与评估
详细描述
在某山区,滑坡灾害是一种常见的地质灾害。在勘察设计中,需要对滑坡灾害进行全面 的调查和评估,包括滑坡体的形态、滑坡面的特征、滑坡体的物质组成、滑坡体的稳定 性等。通过勘察和评估,可以确定滑坡灾害的规模、影响范围和潜在危害,为后续的防
实施治理工程
按照治理方案要求,组织实施治理工程,消除地质 灾害隐患,提高区域内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监督与验收
对治理工程进行监督和验收,确保治理效果 达到预期目标,并对未达标的地方进行整改 和完善。
05
勘察设计中的地质灾害监测与预警
监测目的与内容
监测目的
及时发现地质灾害的迹象,为预警和防 治提供依据,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社区地质灾害排查表
6
岩溶
损坏地上建筑、交通设施
定期监测地下水位、地面塌陷
注浆、加固
7
地震
毁坏建筑、道路、桥梁
定期开展地震应急演练
构建抗震体系,加固建筑结构
以上排查表仅供参考,居民在排查自家附近可能存在的地质灾害时,请务必咨询专业人士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社区地质灾害排查表
为了确保社区居民的安全,需要对潜在地质灾害的风险进行排查,并采取相应防护措施。以下是社区地质灾害排查表,以便居民了解地质灾害风险,及时采取措施。
地质灾害类型:
1.泥石流
2.滑坡
3.崩塌
4.地面沉降
5.地裂缝
6.岩溶
7.地震
排查表:
序号
类型
可能危害
监测措施
防范措施
1
泥石流
冲毁道路、房屋
监测雨量、地下水位、地表裸露
安装拦石网、重力挡土墙等
2
滑坡
毁坏生产设施、建筑物
定期监测地下水位、地表裸露
建立支护结构,减轻上部荷载
3
崩塌
危及生命财产安全
定期监测裸露土体
补强土体,加固地基
4
地面沉降
地面沉降、建筑物倾斜
定期监测地面沉降、建筑物倾斜
强化地基,查、测量
地质灾害监测方案实例
三峡库区巫山县青石(神女溪)滑坡专业监测预警实施方案单位:三峡库区巫山县青石(神女溪)滑坡专业监测预警实施方案项目负责:编写:审查:审定:总工程师:院长:单位名称目录一、前言........................................................... - 1 -(一)任务由来 (1)(二)现阶段监测工作情况介绍 (1)(三)专业预警监测目的与任务 (1)(四)自然地理及气象水文 (1)(五)滑坡体基本特征 (2)1 滑坡边界、规模、形态特征 ............................................................................................................... -2 -2 滑体特征............................................................................................................................................... - 2 -3 滑床特征............................................................................................................................................... - 2 -4 滑面特征............................................................................................................................................... - 3 -5 滑坡变形破坏特征............................................................................................................................... - 3 -二、监测执行的技术规范与依据........................................ - 4 -三、监测工作方案.................................................... - 5 -(一)监测工作布置原则 (5)(二)监测系统的功能 (5)(三)监测内容 (6)(四)监测方法及及技术指标 (6)(五)监测期限 (8)(六)监测频率 (9)(七)监测的等级 (10)四、监测工作实施技术设计........................................... - 11 -(一)监测系统基准网及监测网的建立、实施 (11)1 监测系统基准网及监测网的建立 ..................................................................................................... - 11 -2 基准网、监测网的实施..................................................................................................................... - 12 -(二)监测基准网施测 (16)1 平面控制测量..................................................................................................................................... - 16 -2 高程控制测量..................................................................................................................................... - 17 -3 坐标系统............................................................................................................................................. - 18 -4 控制网内业计算处理......................................................................................................................... - 18 -(三)变形观测点施测 (18)1 观测点平面位移测量......................................................................................................................... - 18 -2 观测点三角高程沉降测量 ................................................................................................................. - 19 -(四)远程红外摄影监控 (19)(五)地表变形拉裂缝观测点的建立及实施 (19)(六)巡查监测 (21)五、监测数据的整理及分析........................................... - 23 -(一)监测数据的整理 (23)(二)变形值的统计规律及成因分析 (24)(三)险情预警标准 (25)(四)监测信息报送 (26)(五)应急预案的制定 (28)(六)监测质量保证措施 (28)(七)安全保证措施 (29)1 制度措施............................................................................................................................................. - 29 -2 物资保障措施..................................................................................................................................... - 30 -3 技术保障措施..................................................................................................................................... - 30 -六、人员与设备组织................................................. - 31 -(一)项目组主要人员组成 (31)(二)主要监测仪器设备投入 (31)七、提交成果资料................................................... - 32 -八、工作量统计..................................................... - 33 -(一)监测网建立工作量 (33)1、监测点类型及布设工作量 ............................................................................................................... - 33 -2、应急监测工作量............................................................................................................................... - 33 -(三)专业监测工作量 (34)附图:1、滑坡监测平面布置图2、滑坡监测典型剖面图一、前言(一)任务由来(二)现阶段监测工作情况介绍(三)专业预警监测目的与任务1、监测目的:(1)通过采用多方法多手段对青石村滑坡体进行应急抢险和预警监测,从而获得滑坡体整体发展变化趋势,为政府部门的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地质灾害评估报告
云南建工安装股份有限公司昆钢大红山磨矿间地质灾害评估一、评估范围(1)矿山建设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区范围不能局限于矿山建设用地面积之内,应依据矿山开发利用方案和地质环境条件,将矿业活动可能产生地质灾害的影响范围作为评估区范围;(2)单个矿山建设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区应以计划采矿用地或最终用地范围为基础;(3)矿区(多个矿山)建设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区,不仅依据单个矿山的矿业活动影响范围,还应根据矿区(多个矿山)矿业活动对周围环境的整体影响,确定评估区范围。
(4)评估范围以征地范围适度放宽,一般50~100米,边坡地段以第一斜坡为界。
(5)崩塌、滑坡以第一斜坡,泥石流以完整的沟道流域面积,地面沉降和地面塌陷以沉陷可能影响范围,地裂缝以可能延展、影响范围为评估范围。
(6)项目区处于强震区时,评估范围应尽可能包含邻近活动断裂的特殊构造部位(断裂交汇、折曲、陡崖等)。
二、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预测评估是指对矿业活动可能诱发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进行评估。
任务是依据矿山工程项目类型、采掘工程布置情况、开采方案、矿山开采历史等,预测矿山工程项目(重点是露采边坡、采空区、固体废弃物及为矿堆放场)在建设期、生产期、闭坑后对地质环境的改变及影响,评价是否诱发或加剧滑坡、泥石流、崩塌、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矿坑涌水、井巷道变形破坏等地质灾害以及灾害的范围、危害对象、危害程度。
三、矿山建设诱发或加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及威胁目标根据矿山建设项目的特点,及对地质环境条件的改变和影响程度,结合评估区现有地质灾害、不良地质作用的发育特征,分析矿山建设加剧已有地质灾害和诱发新的地质灾害的可能性;依据实际情况分析预测,并评估可能造成威胁的范围和目标,评述其危害程度、危害对象。
(1)露天开采①预测采掘场边坡在开采过程中和达到最终境界后,对地质环境的改变和影响,评价是否会诱发滑坡、崩塌、地裂缝等地质灾害以及影响范围、危害程度,提出拟采取的防治措施。
1:1万地质灾害测量方法-自编
1:10000地质灾害测量方法在收集了《湖南省临武县1:10万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湖南省临武县1:5万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报告》、《1:5万临武县区域矿产调查报告》、《湖南省临武县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与评价》及《湖南省临武县2010—2020年地质灾害防治规划》资料的基础上,确定1:10000地质灾害测量范围,明确重点调查区域。
野外调查采用1:1万地形地质图作为工作手图,采用GPS进行定位并圈定灾害体范围。
地质灾害调查包括对滑坡及隐患点、崩塌及危岩、泥石流及隐患点、不稳定斜坡等的调查。
调查工作按重点调查区和一般调查区进行。
对此前已经做过调查工作的地质灾害点(隐患点)以收集资料综合分析为主,根据资料完整程度或典型性,选择部分点作补充调查或核查;对于新近报灾点及本次遥感解译发现的点做全面定点调查。
保证工作区内所有地质灾害点均有完整的资料。
对县城、村镇、矿山、重要公共基础设施以及地质灾害高发区内的所有居民点均做地质灾害现场排查,避免遗漏。
地质灾害野外调查以实地测量为主,测量代表性剖面,并进行拍照、录像或绘制素描图。
按照《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调查规范(1:50000)》附录A野外调查表格式逐一填写,不得遗漏主要要素。
重点调查区应采用点、线、面相结合,以遥感和野外调查结合的方式,对区内地质灾害实测调查,不得“漏查”地质灾害。
对重大灾害隐患点进行大比例尺地面和剖面测绘,辅以必要的物探、钻探、山地工程等验证。
一般调查区可采用线路调查为主的方式进行,调查可能产生崩塌、滑坡、泥石流而对居民点的安全造成威胁的斜坡、沟谷以及对村镇有威胁的地面塌陷、地裂缝隐患,同时兼顾公路、铁路、河流沿线地质灾害危险性的调查。
对危及县城、集镇、重要公共基础设施安全的灾害点须全部调查,并进行大比例尺剖面测绘。
一、野外调查工作方法1、走访每一个城镇居委会及行政村,收集现有调查和上报的地质灾害点,结合地质环境条件,确定所要调查对象的数量、位置、分布,逐一进行调查评估。
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编图技术要求(试行)
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编图技术要求(试行)2021年5月目 录前 言 (II)引 言 (III)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总则 (1)3.1 编图原则 (1)3.2 编图方法 (2)3.3 编图要求 (2)4 基础性图件 (2)4.1 基本要求 (3)4.2 实际材料图 (3)4.3 地质环境条件与地质灾害遥感解译图 (4)4.4 孕灾地质条件图 (5)4.5 地质灾害及隐患分布图 (6)5 应用性图件 (7)5.1 基本要求 (7)5.2 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图 (7)5.3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图 (8)5.4 地质灾害风险区划图 (9)5.5 地质灾害防治区划图 (10)5.6 单体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与风险管控建议图 (11)6 图件说明书 (12)6.1 基本要求 (12)6.2 内容 (12)7 数据库建设 (12)8 图件质量检查 (13)9 涉密数据的注意事项 (13)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主要实物工作量汇总表 (14)附 录 B (规范性附录)图件版式说明 (15)附 录 C (规范性附录)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和区划方法 (19)附 录 D (规范性附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和区划方法 (22)附 录 E (规范性附录)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和区划方法 (25)附 录 F (规范性附录)地质灾害风险区划成果图件说明书建议提纲 (27)前 言为规范和指导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1:50 000)成果图件编制工作,制定本技术要求。
本技术要求参照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规则》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技术要求由自然资源部地质勘查管理司提出。
本技术要求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归口管理。
本技术要求起草单位: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中国地质调查局探矿工艺研究所、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
DB50 143-2003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察规范
DB50/143-2003
3.1.12 地质环境 与水圈、气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并与人类社会发展紧密联系的岩石圈的上部空间。 3.1.13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 为防止地质灾害的发生而对致灾地质作用或致灾地质体进行控制和整治的活动。 3.1.14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察 因防治地质灾害的需要采用各种勘察手段和方法对致灾地质体或致灾地质作用及所处地质环境进行调 查研究和分析评价的行为。
4.5 各类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察基本要求
4.5.1 滑坡勘察应查明滑坡区的地质环境,查明滑坡的性质、成因、变形机制、边界、规模、变形阶 段、稳定状况及其危险程度;提出参与计算评价的有关岩土物理力学参数及地下水的有关参数;查明 或预测成灾危害情况;阐明滑坡防治的必要性,为防治工程设计提供地质依据。 4.5.2 危岩勘察应查明勘察区的地形、地貌、气象、水文、植被、地层岩性、水文地质特征、地质构 造特征、裂隙发育程度及分布特征,卸荷带分布范围,应重点查明危岩体的空间几何形态、控制性结 构面特征、危岩及基座变形特征。判断崩塌的方向和影响范围,分析危岩产生原因,评价危岩在可能 的最不利条件下的稳定性、失稳的特征、规模及危害程度;阐明危岩防治的必要性,为防治工程设计 提供地质依据。 4.5.3 泥石流勘察应查明泥石流区的地质环境,全域汇水区面积及边界;泥石流形成区、流通区及堆 积区的范围、特征和泥石流的危害;阐明泥石流防治的必要性,为防治工程设计提供地质依据。 4.5.4 塌岸勘察应查明岸坡地质环境,进行岸坡分段、分类和塌岸预测评价,确定需要治理的岸坡长 度、位置、范围及规模;阐明工程治理的必要性,为设计确定治理工程提供地质依据。
3
DB50/143-2003
表2
地质环境复杂程度划分
判定因素
致灾地质体变形差异 致灾地质体物质组成差异 致灾地质体稳定性控制因素
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详细调查规范
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详细调查规范(1)前言本标准的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附录B参考性附录,附录C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提出和归口管理。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部及有关单位共同起草。
本标准的主要起草人:殷跃平、张作辰、张茂省、郑万模、魏伦武、吴树仁、张永双、张开军、李晓春、胡瑞林、鄢毅、王军、王治华、李媛、孟辉、杨旭东、侯春堂、杨冰。
本标准由中国地质调查局解释。
引言为规范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工作,指导全国地质灾害高发区1∶5万地质灾害调查工作的开展,制定本规范。
二十多年来,我国先后在全国有计划地开展了1∶50万环境地质调查、大江大河和重要交通干线沿线地质灾害专项调查工作。
1999年以来开展了约700个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初步摸清了我国地质灾害分布情况,划分了易发区和危险区,建立了群测群防体系,有效减轻了地质灾害损失。
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灾害呈加剧趋势,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亟需系统翔实,尤其是更大比例尺精度更高的调查资料。
根据国务院颁发的《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国土资源部《全国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将在全国地质灾害高发区开展地质灾害详细调查,进行环境工程地质条件区划,将围绕人民生命、财产、生存环境和国家重大建设工程、重要矿山、国家级或省级旅游景区开展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详细调查工作(比例尺:1∶50000),为各级政府制定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和实施地质灾害预警工程提供基础依据。
全文共分十四章,包括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总则、基本规定、调查分级、区域地质环境条件调查、滑坡灾害调查、崩塌灾害调查、泥石流灾害调查、不稳定斜坡灾害调查、基本调查方法、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危险性评价基本原则、设计编写和成果报告编制、质量检查与成果验收等内容。
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详细调查规范(1∶50000)错误!未指定书签。
本标准规定了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详细调查的目的任务、内容、控制精度及基本调查方法。
大学地质灾害排查表
大学地质灾害排查表
1. 地质灾害概述
地质灾害是指地质条件和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其发生对人类、物质和环境均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
大学校园内存在多种地质灾害类型,如山体滑坡、地面塌陷、地裂缝等。
2. 排查表制定意义
制定地质灾害排查表,可以帮助学校全面掌握校园内地质灾害的情况,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和防范措施,减少灾害发生时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3. 大学地质灾害排查表内容
* 校园内地质灾害类型及分布情况;
* 校园内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区域和地段;
* 校园内地质灾害风险等级评估结果;
* 校园内地质灾害发生可能影响的区域和范围;
* 校园内地质灾害防范措施以及应急预案。
4. 大学地质灾害排查的注意事项
* 排查表应由专业人员编制,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 排查表需要定期更新,以反映灾害情况的变化;
* 排查表需要针对不同的灾害类型进行制定,以便灾害的防范和治理。
制定大学地质灾害排查表,可以有效地提高校园内地质灾害的预警和预防能力,为学校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提供有力的保障。
变形观测倾斜曲线
变形观测倾斜曲线
变形观测倾斜曲线是一种用于测量和分析地表变形的方法。
倾斜曲线是指在不同位置上测量到的地表倾斜度的曲线。
通过观测和分析倾斜曲线,可以了解地表变形的情况,并对地质灾害进行预测和预警。
倾斜曲线观测通常使用倾斜仪等仪器设备进行。
倾斜仪是一种能够测量物体倾斜度的仪器,通过测量物体的倾斜角度来判断地表的变形情况。
在进行倾斜曲线观测时,需要在不同的位置上安装倾斜仪,通过记录每个位置上的倾斜角度,可以绘制出倾斜曲线。
倾斜曲线的形状和变化可以反映地表的变形情况。
一般来说,当地表发生水平变形时,倾斜曲线呈现出平缓的变化趋势;而当地表发生垂直变形时,倾斜曲线呈现出陡峭的变化趋势。
通过分析倾斜曲线的形状和变化,可以判断地表的变形类型和程度。
在实际应用中,倾斜曲线观测被广泛应用于地质灾害的监测和预警中。
例如,在山体滑坡的预警中,可以通过布设倾斜仪并观测倾斜曲线的变化来判断滑坡的发生和演化情况。
当倾斜曲线呈现出明显的陡峭变化时,说明滑坡的风险较高,需要及时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
倾斜曲线观测还可以用于工程结构的安全监测。
例如,在高速公路桥梁的监测中,可以通过观测桥梁两端的倾斜曲线来评估桥梁的稳
定性。
当倾斜曲线发生异常变化时,可能意味着桥梁存在结构问题,需要进行修复或加固。
变形观测倾斜曲线是一种重要的地表变形监测方法,通过观测和分析倾斜曲线可以了解地表的变形情况,并对地质灾害和工程结构的安全性进行评估。
倾斜曲线观测在地质灾害预警、工程结构监测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仪器设备的改进,倾斜曲线观测将在地表变形监测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