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生_独立_融合_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关系的演进路径分析_基于交易费用视角

合集下载

《现代服务业概论》重点满分知识点!

《现代服务业概论》重点满分知识点!

《现代服务业概论》lxl第一章服务与服务业的概念体系1.服务的概念:服务是指为满足顾客需要,在与顾客接触中,供方活动和供方内部活动所产生的结果。

2.服务的特征:●无形性:①服务本质上是无形的,服务在精神上也是无形的②这并不是说整个服务过程都不需要借助于有形物体③消费者在购买商品之前很难通过技术的手段去判断服务产品的质量●不可储存性:由于服务的无形性以及受生产和消费同时进行的制约,使得服务具有不可储存性。

服务一经生产就必须被消费掉,否则就变得毫无用处。

●不可分离性:①服务是生产的同时被消费的②消费者参与服务的生产过程③服务过程中存在大量的人员接触④人的因素在服务中发挥着尤为重要的作用●品质差异性:有形产品的标准化生产无法在服务中精确地进行,由同一个服务人员进行的每一次服务给顾客带来的效用和感知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差异,造成这些差异的主要来源可以分为以下4种:服务人员、消费者、环境、互动。

●不可感知性:①服务元素的不可感知性,有很多服务元素是看不见、摸不着、嗅不到的②大多数服务都很难以描述,消费者购买前往往不能肯定自己能得到什么样的服务③顾客接受服务后通常很难察觉或立即感受到服务所带来的利益3.如何让顾客在购买前准确判断服务产品的质量?广告宣传、树立品牌、等级认证、名人效应4.如何应对不可储存性对服务产品生产的影响?调查预测、市场促销、销售同盟、成本管理5.服务业的概念:服务业是从生产和生活领域独立出来的,以获得经济效益为目的的,提供无形性产品为主的行业。

6.服务业的层次与分类(P11表1-1)7.生产性服务业(Producer Services):又称生产服务业或生产者服务业,是生产者在服务业市场上购买的,为生产、商务活动而非直接向个体消费者提供服务的行业分类:资本服务类、会计服务类、信息服务类、经营组织类、研发技术类、人力资源类、法律服务类7大类别。

特征:知识性、创新性、专业性、国际性、协同性。

8.知识密集型服务业(Knowledge-Intensive Business Services, KIBS):是指那些显著依赖于专门领域的专业性知识,向社会和用户提供以知识为基础的中间服务的行业,它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知识经济社会中扮演着主动且关键的作用。

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研究

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研究

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研究生产性服务业指的是为生产和制造业提供支持和服务的行业,它在现代经济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逐渐成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经济增长、提高生产率和推动产业升级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生产性服务业的定义、发展现状、影响因素和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

一、生产性服务业的定义生产性服务业是指与生产和制造业相结合,并以服务为主导的一类行业。

它为生产和制造业提供着各种各样的服务,包括物流运输、装备维护、技术支持、管理咨询、市场营销等。

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和服务质量直接影响着生产和制造业的效率和质量,是现代产业链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生产性服务业涵盖的范围逐渐扩大。

随着科技进步和全球化的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生产和制造环节,还涉及到了大数据分析、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等新兴领域。

生产性服务业的服务内容日益丰富。

生产性服务业不再局限于简单的装备维护和物流运输,还包括了技术咨询、设计研发、市场营销、金融服务等多种服务形式,为生产和制造业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加速了产业转型升级。

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为传统制造业带来了新的技术和管理模式,促进了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提高了产业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离不开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主要包括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技术水平、政策环境等方面。

具体来说,影响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经济发展水平是制约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影响了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量和质量,发达国家的经济水平较高,其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较为成熟。

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随着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逐渐增加,同时也为产业升级提供了新的支持。

技术水平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高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生产性服务业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支持,同时也提高了服务质量和效率。

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关系的实证研究

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关系的实证研究

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关系的实证研究摘要:本文以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关系作为切入点,通过实证分析的方法分析辽宁省的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的协同关系。

结果表明,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有较强带动作用,生产性服务水平的提高对制造业发展也存在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滞后于制造业的发展,并基于此提出了通过发展制造业生产性服务平台等方式来带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服务平台一、引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制造业也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近年来制造业逐渐成为重点发展的战略性产业,尤其是先进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将成为国家整个制造业发展的核心和基础,它为国民经济中其他各行业提供了生产所必需的技术装备和重要零部件。

制造业要走向世界,在全球范围内争夺市场,需要进行技术创新,并且不断拓宽制造业的发展领域,寻找新增长点。

而生产性服务业作为制造业的中间投入,将对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进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装备制造业的升级需要大量知识和技术投入,而这些投入需要通过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来提供,这将拉动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在制造业发展过程中,如果没有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持,就很难迅速完成产业升级的过程,在制造业发展的现实中可以看到,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相对较慢的地区都是没有得到生产性服务业有效支持的地区,因此研究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之间的产业关联特征将有助于分析两个产业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两个行业的特点,实现两者的共同发展。

关于制造业和生产性服业两个产业之间关系的研究,目前的文献主要是从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互动或者融合发展角度进行研究。

如童洁、张旭梅等根据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特点,从实物产品和生产性服务的内在关联提出了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发展模式,他们认为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融合将加速制造业产业升级,并且带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产生新的经济增长模式,而通过这种融合的创新模式将大大提升两个产业的竞争力。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研究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研究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研究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产生了越来越多的交集和融合。

这种融合发展的趋势不仅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模式和经济结构,也给企业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一、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融合生产性服务业是指为其他企业和机构提供生产服务和技术服务等各种支持服务的产业。

制造业则是指以生产和制造各种产品为主要经营活动的产业。

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之间的差异在于前者的主要经营活动是为其他企业和机构提供服务,而后者则是生产和制造产品为主。

然而,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环境的变化,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

例如,在汽车制造业中,不仅需要生产汽车零部件和车身等物理产品,也需要一系列的设计、研发、测试、维修等服务支持,这就是典型的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融合。

二、融合发展的优势1. 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融合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生产成本。

通过将两者结合,企业可以更加高效地管理和使用资源,并优化生产流程和供应链。

例如,在汽车制造业中,通过采用先进的智能制造技术和物联网技术,可以实现对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控和优化,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

2. 增强产品竞争力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融合可以增强产品竞争力。

通过提供更加完善和专业的生产服务和技术支持,可以为产品赋予更高的附加值和创新性。

例如,在电子产品制造领域,不仅需要生产各种硬件产品,也需要提供软件开发、维修支持等服务,这可以为产品赋予更多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3. 拓展市场和提高品牌价值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融合可以拓展市场和提高品牌价值。

通过为其他企业和机构提供生产服务和技术支持,企业可以在市场中建立更广泛和稳定的客户群体,并为自身品牌赋予更高的价值和影响力。

例如,在IT领域,大型企业可以为中小企业提供各种云服务和数字化转型支持,从而建立广泛的客户群体和品牌影响力。

三、融合发展的挑战1. 技术和人才要求较高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融合需要具有较高的技术和人才要求。

关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一个文献综述

关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一个文献综述
C o h e n &Z y s ma n ( 1 9 8 7) 【 ” , Ko r a o me r l i o j l u &c m' l s s o n ( 1 9 9 9 ) [ 2 1 , K l o d t
溢效用 [ 2 o l 。陈建军 、 陈菁 菁 ( 2 0 1 1 ) 基于浙 江省 6 9个 城市 和 地 区的产业 分布 , 验 证 了生产性 服务 业与 制造业 之 间的协 同定位关 系{ 。 吉亚 辉 、 李岩 、 苏晓晨 ( 2 0 1 2 ) 基 于 中 国
2 0 1 3年第 1 O期 总第 1 9 2期
经济研究导 刊
E C0NOMI C RE S E ARCH GUI DE
No . 1 0, 2 0 1 3 S e r i a l No . 1 9 2
关 于生 产 性服务 业与 制造 业的 关系: 一 个文 献综 述
刘 宪 龙
( 扬州大学 , 江苏 扬州 2 2 5 1 2 7 )

要: 生产 性 服 务 与 制 造 业 的 关 系可 归 纳 为 : “ 需 求论 ” 、 “ 供给论” 、 “ 互动论” 、 “ 融合论” 。 学者 们 尝试 用不 同方 法
和 视 角思 路 对 生 产性 服 务 业 与制 造 业效 率 提 升之 间的 关 系展 开研 究 。 先 对基 于主 导 地 位 生产 性 服 务 业 与 制 造 业 的 关 系的 文 献进 行梳 理 , 然 后 分 别 基 于 空 间视 角 、 生 态 共 生视 角 以及 投 入 产 出视 角对 国 内外 的 研 究 进行 归 纳 综 述 。
服 务 业 作 为 投 入 要素 。 生 产 性 服 务 业 与 制 造业 关 系成 为 了经 济 学 中 的一 个 热 点研 究 问题 。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
绿色化
高新技术不断应用于制造业,提高了生产 效率和产品质量,也促进了制造业的升级 和转型。
服务化
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制造业也日益注重 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绿色制造和循环经济 成为发展趋势。
随着消费者需求的升级,制造业不再仅仅 关注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而是更加注重提 供全方位的服务体验和解决方案。
03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还存在不足之处,例如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 业协调发展的机制和规律研究不够深入,缺乏实证研究和 案例分析等。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调发 展的具体机制和规律,以及如何通过政策措施来促进两者 的协调发展。
此外,还可以进一步研究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 的国际经验和启示,以及如何结合中国实际情况,推动生 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调发展。
互动发展模式
01
02
03
垂直互动模式
生产性服务业为制造业提 供专业化的中间投入品, 促进制造业的垂直升级。
水平互动模式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在 水平层面上的互补和相互 促进,如信息技术服务与 制造业的协同发展。
混合互动模式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 间的复杂互动关系,既有 垂直升级,也有水平互补 。
协调发展的重要性
技术创新引领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二者深度融合成 为趋势。例如,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应用使得制造业与服务业之间的联系更 加紧密,推动了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发展。
国内实践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我国政府通过鼓励创新、扶持高新技术产业等措施,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例如,深圳市通过加大 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扶持力度,推动了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协同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科研基金项目立项名单公示

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科研基金项目立项名单公示
贫困文化在农民工及其子女群体中的代际传递及影响
李晨
国际学院(苏州)
社会转型时期新兴园区流动人口城市融入问题研究--以苏州市工业园区为例
周若曦
国际学院(苏州)
“政府购买社工服务”模式对专业社会工作者的影响
赵祯
国际学院(苏州)
社会医疗保险于商业保险的影响机制及渠道
吉学
国际学院(苏州)
承销商类型与声誉对债券发行的影响
贾淼磊
商学院
中国消费者多渠道选择决策--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实证研究
欧阳文静
商学院
工作嵌入的前因变量研究--基于内在动机和组织氛围视角
蒋诚潇
商学院
中国情境下管理者过度自信心理形成机制研究--管理者-下属互动的视角
李朋波
商学院
中国500强企业成长研究--以能源行业为例
朱丽
商学院
线上线下互动对老年人知识分享的影响--过程模型研究
杨辉建
历史学院
清代东北柳条新边地带文化变迁研究——以长春为中心
詹夺
历史学院
现代性视域下近代中国女性的主体性研究
史敏
历史学院
京控制度与嘉庆朝吏治治理
常冰霞
历史学院
16、17世纪英国的啤酒馆、咖啡馆和公共空间
王栋
历史学院
海峡两岸博物馆观察:考古发现类信息在博物馆陈列中的诠释和表达
李丹
马克思主义学院
新世纪以来西方社会主义的最新发展
α-Bi2O3可见光催Hale Waihona Puke 剂的表面修饰及光催化性能的研究
蒋海英
理学院物理系
量子杂质模型的非微扰方法
李振华
理学院物理系
准一维和准二维中的超冷原子气体研究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关系的结构分析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关系的结构分析
20 9 ) 10 7
( 南京 师 范大 学 商 学 院 ,南京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摘 要 :在 研 究 生产 性服 务 业 和 制 造 业 相 互 关 系 时 ,现 有 文 献 集 中在 整 体 性 分 析 上 , 分 析 的 对 象
也 大 多是 一 个 国 家 。本 文 尝试 以 一 个 区域 为 例 , 重 点 对 生 产 性 服 务 业 和 制 造 业 相 互 关 系进 行 结
2 1 / 2 总第 4 4期 00 1 0
文章 编号 :10 —18 (00 1 00 — 7 0 1 4 X 2 1 ) 2— 0 6 0
商 业 研 究
C OMME C A E E R R l L R s A CH
生 产性 服 务 业与 制造 业 关 系 的结 构 分析
封 思 贤 ,徐 月
因此 ,只有 以制造业为基础 并与制造 业联动 ,有 针 对性地 推行 各种 类 型生产 性服 务业发 展 的经
济 政 策 才 是 切 实可 行 的 。 关键 词 :生 产 性 服 务 业 ;制 造 业 ;结 构 分析 中 图分 类 号 :F 0 23 文 献 标 识 码 :A
A t u t r lS ud n h lto hi ewe n a u a t i g a d Pr du e r ie S r c u a t y o t e Re a ins p b t e M n f curn n o c r Se v c s
Ke r y wo ds: prdu e ewie o c rs l c s;ma u a trn n f cu i g;sr cur lsu y tu t a td
受 研发能力弱 、管理粗放 、人 民币升值 、原材 料涨价 和 劳动力 成本 上升 等 因素影 响 ,我 国制 造业原 本面临着严峻 的挑战 ,迫 使人们思 考我 国制造业 应如 何尽快 突破 当前 的这一 困境 ,如何 实现 产业结 构 升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经济的深入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集聚现象日益显著,对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的内在机理及其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推动作用,以期为政策制定者和产业发展者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文将界定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内涵及特征,明确协同集聚的概念和表现形式。

在此基础上,分析协同集聚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理论基础,包括产业集聚理论、产业结构优化理论等。

通过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总结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分析协同集聚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机制和路径。

结合典型国家或地区的案例,深入剖析协同集聚在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的具体作用。

本文将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提出促进协同集聚发展、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政策建议。

通过本文的研究,有望为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和实践应用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二、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的理论基础协同集聚,作为产业空间布局的一种新型模式,近年来在学术研究和产业实践中受到了广泛关注。

它主要指的是不同产业或相同产业的不同部门在地理空间上的集中和相互关联,通过共享资源、知识溢出和减少交易成本等方式,实现产业间的协同发展和优化升级。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集聚,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

从产业关联的角度看,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存在紧密的前后向联系。

制造业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如研发设计、物流运输、金融服务等,而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又能为制造业提供高效、专业的服务支持,促进制造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这种产业间的关联效应为两者的协同集聚提供了可能。

从空间经济学的角度,协同集聚是产业空间布局优化的重要表现。

在特定的地理区域内,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集聚能够形成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降低企业的运输成本、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以服务业与制造业联动开放促进贸易发展

以服务业与制造业联动开放促进贸易发展

以服务业与制造业联动开放促进贸易发展作者:***来源:《开放导报》2024年第01期[摘要] 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内生是贸易发展的主线。

服务业目前成为全球贸易增长的主力军,也是贸易增加值的重要来源。

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带动是国际服务贸易增长的重要动力,服务业尤其是各类专业服务业同时也是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支撑。

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发展不足、服务业和制造业对外开放相互带动能力不强、外资来源地单一,是制约我国贸易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

要坚持服务业与制造业联动开放发展理念,以其互动共生、协同发展促进贸易高质量发展;依托制造业深化服务业对外开放,不断提升我国产业生态内生力;鼓励制造业“走出去”带动服务业出口,持续增强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和服务附加值;打造国际化高端复合人才培养和数字经济发展营商环境,为服务业与制造业联动开放提供良好的要素保障;扩大制度型开放,消减服务业与制造业联动开放发展障碍。

[关键词] 服务业制造业联动开放贸易高质量发展[中图分类号] F752.6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6623(2024)01-0041-11[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多重复杂环境下我国实现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政策与路径研究(22&ZD061)。

[作者简介] 魏作磊,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经济贸易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服务经济与贸易。

一、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内生日益成为贸易发展的主线坚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是当前我国的重大战略任务,发达的开放型经济体系是构建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基础,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则是发达开放型经济体系的重要内容。

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内涵丰富,从产业发展视角看,对外贸易是国内产业活动的国际延伸,国内产业结构演变趋势也影响着对外贸易的发展方向,进而制约着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进程。

从国民经济三大产业结构来看,服务业目前在全球经济活动中占据着主体地位(图1),2021年其占全球GDP比重达到67.1%,发达国家普遍达到或超过70%。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发展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发展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 发展
2023-11-08
目录
• 生产性服务业概述 • 制造业概述 •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联与
协同 •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发展
的实践与探索
目录
•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发展 的政策建议
• 结论
01
生产性服务业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生产性服务业是一种为生产者提供中间投入的服务行业,主要包括金融、保险 、咨询、电信、物流、运输、研发等活动。
02
对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 互动机制和作用机理需要进一 步深入研究。
03
对于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具 体情况需要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
实践启示与发展建议
01
02
03
政府应加大对生产性服 务业与制造业协同发展 的支持力度,制定具体 的政策措施,推动两者
的协同发展。
企业应加强技术创新和 产业升级,提高制造业 的核心竞争力,同时积 极拓展生产性服务业的
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02
协同发展有助于推动经济发展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促
进可持续发展。
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03
协同发展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有助于推动产
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
04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 同发展的实践与探索
国际经验与案例
德国工业4.0
通过数字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 合,实现生产过程的智能化、柔 性化和个性化,提高生产效率,
随着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制造业将不断实现绿色化发展,降低 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05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 同发展的政策建议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1 2

内生、独立、融合: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关系的演进路径分析——基于交易费用视角

内生、独立、融合: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关系的演进路径分析——基于交易费用视角
务 业 认 为成 消 费 性服 务 业 以外 的 服务 领 域 ;H w l 和 Gr e 认 为 o el s en
由企 业和 市场 共 同完 成 ,信 息 的不 完全 性导 致 了市 场交 易成 本 的发 生 。而从 西 方经 济 学的 逻辑 来看 , “ 性经 济 人 ”的假 设 注定 了成 理
对此论 述 已有 很 多。例 如 :吕政等 人使 用经济 分 析方 法 对生 产性 服 务业 与 制造 业 互 动 关 系的 内在 机 理 进 行 了研 究 ;陈 宪 ,黄 建 锋 从 分 工 的 角度 ,考察 了服 务业 与 制造 业 之 间关 系的 动态 演进 ;张惠 萍
通过 实证 分析 得 出了 生产 性服 务业 和 制造 业 之 间逐渐 融 合的 结论 ;
的 协 调 成 本 。 把 制造 业部 门 由于 生 产 的 需
要 而去 市场 上 购买 生产 性服 务 而付 出的搜 寻信 息 、讨 价还 价 、起 草 契 约 、生 产 监督 等 事 前事 后 的 成 本 叫做企 业 的市场 交 易 成本 ,e 点
马风 华 ,李江 帆对 生产 性服 务 也 与制 造业 之 间 的关 系更 是进 行 了系
: i 场 翳战 v f lJ
统全 面 的总结 。综 上所 述 ,关于 生产 性服 务 业与 制造 业 之 间互动 关 系的研 究 虽有很 多 ,但 是这 些 文献 多是 侧 重于 对 生产 性服 务 业与 制
务 业与 制造 业之 间互动 演进 关系做 一详 细 分析 。分 析的 结果 概括 起 来就 是 :生产 性服 务 业与 制造 业之 间互动 是 沿着 内生 、独 立 、融合 的演
进路 径展 开 的。
f 关键 词 ] 生产性服 务 业 制 造 业 交 易费用

最新我国制造业发展中的现代生产性服务业

最新我国制造业发展中的现代生产性服务业

我国制造业发展中的现代生产性服务业我国制造业发展中的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嵌入机制研究唐志良一、问题的提出所谓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又称之为“生产者服务业”(Producer Services),是指作为中间投入服务的、直接为生产或商务活动提供服务的产业,它包括金融、保险、会计、研发设计、法律、技术和管理咨询、运输、通信、现代物流、广告、营销、品牌、人事、行政、物业管理等,它具有明显的高知识、高智力、高成长、高就业、高辐射等特点。

它是以制造业为母体所派生出来的,因而,它与制造业之间具有天然的、内在的产业关联性或互动性。

这也得到了一些学者从不同角度的研究证实。

Park and Chan(1989)的研究认为,制造业的发展能够带动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反过来促进制造业的升级,它们二者之间具有明显的正向关联关系。

Farrell and Hitchens(1990)则从反面论证指出,一个地区如果缺乏生产性服务业,或者该地区的生产性服务业价格和竞争力不足,会阻碍当地制造业的效率、竞争力和运作,进而破坏区域的发展进程。

还有一些学者如植草益(2001)、周振华(2003)则是从产业融合的角度来进行分析,指出,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持续推进,传统意义上的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二者将呈现互动融合发展趋势。

刘志彪(2008)也认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能降低制造企业的装置成本,进而有助于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在产业关联度上形成它们之间的互动。

可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存在内在紧密关系,并可外在表现为二者之间的有机协调发展。

然而,这种“协调性”在现实当中的实现,需要它们二者之间具有可行的、适当的融合机制。

由于现代生产性服务业是基于制造业而派生出来并为其服务的,因而,它们二者之间的融合机制其实就是一种生产性服务业嵌入机制,即通过生产性服务业嵌入制造业母体来实现二者的融合。

可见,从一般性来看,构建和完善制造业发展中的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嵌入机制是十分重要的,它可以直接实现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有效嵌入”[④],从而促使它们之间“协调性”的实现。

生产性服务业FDI与制造业FDI的协同性

生产性服务业FDI与制造业FDI的协同性

生产性服务业FDI与制造业FDI的协同性陈诗敏;黄阳平【摘要】从城市等级视角出发,运用2003—2015年福建省空间面板数据验证了生产性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FDI)与制造业FDI的协同关系.研究发现:福建省生产性服务业FDI和制造业FDI之间确实存在显著协同定位,且主要表现为生产性服务业FDI对制造业FDI的追逐;大型城市生产性服务业FDI和制造业FDI之间也存在协同定位,但主要表现为制造业FDI对生产性服务业FDI的追逐;而中小型城市生产性服务业FDI和制造业FDI还未形成协同关系.因此,大型城市应将引资重点逐步转向高端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而中小型城市仍应将引资重点放在基础制造业.【期刊名称】《厦门理工学院学报》【年(卷),期】2018(026)002【总页数】7页(P33-39)【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协同定位;城市等级;空间面板模型;福建省【作者】陈诗敏;黄阳平【作者单位】集美大学财经学院,福建厦门 361021;集美大学财经学院,福建厦门361021;集美大学区域经济研究中心,福建厦门 361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127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产业分工的进一步推进,作为与制造业直接相关的配套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已渗透到制造业生产链的各环节,其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协同投资的趋势愈加明显。

而城市作为产业发展的载体,城市等级的差异将产生不同的经济、社会和政策环境等资源条件,进而影响城市中产业的引资等发展条件。

关于如何构建合理的产业引资顺序,实现产业协调发展、不同等级城市中生产性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FDI) 与制造业FDI区位决定是否相互影响等问题引起了学术界和政府部门的重视,而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把握不同等级城市二者的协同关系即在空间范围的区位协调问题。

我国学者对生产性服务业FDI 与制造业FDI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

区域协同发展
制造业开始向区域协同发展 转变,形成产业集群和产业 链,促进区域经济的协同发 展。
03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 模式
产业链融合模式
产业链上游融合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在产业链的上游环节进行融合,如研发、设计等环节, 促进制造业的创新发展。
产业链下游融合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在产业链的下游环节进行融合,如物流、销售等环节, 提升制造业的市场竞争力。
制造业的特点
劳动密集型
制造业通常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涉及 大量的手工或半自动化操作。
技术密集型
随着科技的发展,制造业逐渐向技术 密集型转变,对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 的要求越来越高。
资本密集型
制造业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包括设 备、厂房、原材料等。
依赖出口
制造业通常依赖国际市场需求,出口 是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05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 展的实践案例
案例一:智能制造与工业互联网的融合
总结词
智能制造与工业互联网的融合,通过数据共享和智能化 生产流程,提高了制造业的生产效率和灵活性。
详细描述
智能制造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如物联网、大数据和人 工智能,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工业互联网 则通过连接设备和系统,实现数据共享和实时监控,优 化生产流程。两者融合,使得制造业能够快速响应市场 需求,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跨界融合发展
随着产业融合的不断深入,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信息 产业等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成为趋势,将有助于推动产业 升级和创新发展。
02
制造业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制造业是指通过制造过程转化原材料 为可供消费和使用的工业产品的行业 。

我国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水平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

我国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水平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
务业和制造业融合进行动态比较和实证分析, 结
— 156 —
配收入的数据代表其市场动力 ( inco) ; 规模以上
进了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21] , 所以
第 5 期( 总第 331 期)
No 5 ( General, No 331)
工业技术经济
2021 年 5 月
May 2021
性服务业的协同发展也会产生一定影响[22] , 选取
人均使用外资水平来表征各地区的开放程度 (ca⁃
pi), 作为两者融合的外部动力; 制造业和生产性
服务业的发展最终体现的是能够为各地区创造多
少价值和提升科技进步水平的高低 [23] , 选取人均
新产品的销售收入 ( sale) 作为两者协同发展竞
2019 年的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协同发展水平进
过程实质就是原有产业价值链的分解和整合; 从
技术创新角度来看, 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的方式
分为嵌入式、 交叉式和捆绑式; 从产业集群与产
业空间协同发展机制看, 制造业和服务业在集聚
区内存在互利共赢、 共同成长的关系; 段海燕等
(2017) [10] 提出了以要素结构、 用户价值、 制造效
服务业深度融合的内在动力机制和外在加速机制
间的协同聚集水平, S mi 和 S mj 分别表示制造业与
生产性服务业在我国各省份的集聚水平, 具体为
e mi / E i
行业实证检验了两业融合影响制造业产业升级效
S mi =
应, 认为两业融合对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升级的直
数, E i 是全国各省制造业的从业人员总数, e m 表
接效应尚不明显。 刘斌等 ( 2016)
生产性服务业协同发展水平, 数据源自于 《 中国

内生\独立\融合-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关系的演进路径分析——

内生\独立\融合-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关系的演进路径分析——

内生\独立\融合: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关系的演进路径分析——基于交易费用视角当前,提供中间需求的生产性服务业在分工日益精细的产业发展中占居十分重要的位置。

而在学者研究生产性服务业的诸多视角中,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关系尤其引人关注。

本文的研究思路是:以企业为研究单位,以交易费用为研究工具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互动演进关系做一详细分析。

分析的结果概括起来就是: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互动是沿着内生、独立、融合的演进路径展开的。

标签: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交易费用生产性服务业从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在西方的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多年来,生产性服务业已经成为西方发达国家经济结构中增长最快的部门。

1975年,Browning和Singelman最早提出了生产性服务业的概念,他们认为生产性服务业包括金融、法律服务、保险、经纪等具有知识密集和为客户提供专门性服务的行业。

以后,随着对生产性服务业研究的深入,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生产性服务业提出了各自的分类标准。

例如:Daniels把生产性服务业认为成消费性服务业以外的服务领域;Howells和Green认为生产性服务业包括保险、银行、金融和其他商务服务业等等。

我国政府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十一五规划纲要)中也提出要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并把生产性服务业分为交通运输业、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信息服务业和商务服务业。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互动已不是什么新鲜的命题,学者对此论述已有很多。

例如:吕政等人使用经济分析方法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关系的内在机理进行了研究;陈宪,黄建锋从分工的角度,考察了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关系的动态演进;张惠萍通过实证分析得出了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之间逐渐融合的结论;马风华,李江帆对生产性服务也与制造业之间的关系更是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总结。

综上所述,关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互动关系的研究虽有很多,但是这些文献多是侧重于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关系的理论解释或是之间的实证分析,而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演进关系的论述多是局部的某一个阶段或者宏观的泛而谈之,而且分析的方法也是介绍性质的较多,多没有深入展开。

广西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关系探讨

广西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关系探讨

广西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关系探讨1. 引言1.1 背景介绍广西是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经济区域,其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发展较快,成为推动当地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之一。

广西生产性服务业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服务、商务服务、科技服务、设计服务等,而制造业则涵盖了汽车制造、机械制造、电子制造等领域。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推进,广西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互动合作日益密切,呈现出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随着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生产性服务业作为制造业的重要补充和支撑,日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制造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支持作用。

广西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之间的互动发展关系不仅关乎当地经济发展的全局,也关系到各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和竞争力提升。

更深入地探讨广西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互动发展关系,对于推动当地产业转型升级、提升经济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意义研究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关系对于推动广西经济转型升级、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两者的发展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并行发展,而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关系。

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可以提高制造业的附加值,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进而推动整个产业链的升级。

生产性服务业的提升还可以提高制造业的效率和竞争力,促进制造业的创新和转型升级。

深入研究广西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互动发展关系,可以为广西产业结构调整、经济转型升级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和政策支持,有助于促进广西经济可持续发展和高质量发展。

1.3 研究方法研究方法是整个研究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直接影响着研究结果的可信度和准确性。

为了深入探讨广西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的关系,本研究将采取以下方法:1. 文献综述法: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报告以及政策文件的梳理和分析,归纳总结已有研究成果,深入了解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为本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制造业增加值之间不存 在显著的Granger因果关系,但生产性服务 业发展与制造业增加值之间存在双向的脉冲 响应关系。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制造业增加值 之间的脉冲响应关系具有正向效应 ,且具有较长的持续时间。
05
促进生产性服务业 发展的对策建议
增强市场需求培育
总结词
增强市场需求培育是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的关键因素。
推动技术创新与应用
要点一
总结词
推动技术创新与应用是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核心动力 。
要点二
详细描述
通过加强研发和创新,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模式等的 应用,提高生产性服务业的科技含量和创新能力,推动生 产性服务业向高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06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总结
01
02
03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与国家经济发 展水平密切相关。
详细描述
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需要市场需求的有力支 撑。通过提高生产性服务业的认知度和重视 程度,加强市场宣传和推广,扩大市场需求 ,可以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优化产业结构布局
总结词
优化产业结构布局是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手 段。
详细描述
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产业, 优化产业布局,实现产业集聚和产业链协同发展,可 以提高生产性服务业的竞争力和发展水平。
空间。
03
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直接决定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速度和质量。
政策环境因素
01
政府政策对于生产性服务业的 发展起着关键的推动作用。
02
财政政策的支持力度对于生产 性服务业的研发投入具有重要 影响。
03
法律法规的完善程度对于生产 性服务业的知识产权保护具有 重要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产性服务业从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在西方的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多年来,生产性服务业已经成为西方发达国家经济结构中增长最快的部门。

1975年,Browning和Singelman最早提出了生产性服务业的概念,他们认为生产性服务业包括金融、法律服务、保险、经纪等具有知识密集和为客户提供专门性服务的行业。

以后,随着对生产性服务业研究的深入,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生产性服务业提出了各自的分类标准。

例如:Daniels把生产性服务业认为成消费性服务业以外的服务领域;Howells和Green认为生产性服务业包括保险、银行、金融和其他商务服务业等等。

我国政府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十一五规划纲要)中也提出要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并把生产性服务业分为交通运输业、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信息服务业和商务服务业。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互动已不是什么新鲜的命题,学者对此论述已有很多。

例如:吕政等人使用经济分析方法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关系的内在机理进行了研究;陈宪,黄建锋 从分工的角度,考察了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关系的动态演进;张惠萍通过实证分析得出了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之间逐渐融合的结论;马风华,李江帆对生产性服务也与制造业之间的关系更是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总结。

综上所述,关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互动关系的研究虽有很多,但是这些文献多是侧重于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关系的理论解释或是之间的实证分析,而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演进关系的论述多是局部的某一个阶段或者宏观的泛而谈之,而且分析的方法也是介绍性质的较多,多没有深入展开。

本文要做的是在这些文献的基础上全面、系统的论述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在各个阶段相互关系的演变进程。

在具体研究工具的选择上,本文在借鉴已有文献的基础上,主要采用交易费用这个分析工具。

因为作者认为,在以往的研究中,不同的学者选择了诸如分工、技术进步、政府的作用等视角来解释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演进关系。

诚然这些因素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演进中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这些因素的作用效果最终都要归纳到生产性服务企业与制造企业他们的“分与和”的动力机制上,正是由于无数个企业的行为才促成了整个产业的不断演进,而在分析企业的行为上,交易费用无疑是非常适合的工具,这一点科斯教授在《企业的性质》一文中给我们做了很好的阐释。

一、企业、交易费用视角下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关系的演进,其本质就是制造业企业如何处理企业内部生产生产性服务还是向市场构面生产性服务的选择问题。

本文选用交易费用作为分析两者的演进规律基于以下考虑。

其一,现实的市场多处于不完全竞争状态,微观经济活动主要由企业和市场共同完成,信息的不完全性导致了市场交易成本的发生。

而从西方经济学的逻辑来看,“理性经济人”的假设注定了成本收益是分析经济活动的主线。

用交易成本的视角来研究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产业演进是符合这一逻辑思路的。

另外,本文选择了企业作为两者关系的研究载体,而科斯教授用交易费用的工具来研究企业与市场边界问题获得成功的例子可以为本文的研究提供很好借鉴,从而保证了方法的可行性。

用交易费用来分析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演进关系,我们采用的方法是首先用交易费用来分析与之相对应的企业活动,然后再推广到整个产业。

如图:1所示,我们把由于生产性服务部门存在于企业内部而给企业带来管理上的成本叫做企业的协调成本。

把制造业部门由于生产的需要而去市场上购买生产性服务而付出的搜寻信息、讨价还价、起草契约、生产监督等事前事后的成本叫做企业的市场交易成本,e点是临界点。

从静态的视角看,在e点左侧时,生产性服务内置于企业内部而付出的企业协调成本低于生产性服务业独立存在于市场而使企业付出的市场交易成本;在e点右侧则相反。

从动态的视角来看,在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两条曲线都是时刻变化的,其中任一条曲线发生变化都可能导致临界点的移动,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很好的分析生产性服务存在状态发生改变时的各种情况,具体展开分析是下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二、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的演进路径分析生产性服务业在生产系统中角色的变化在工业时代是逐渐从充当“润滑剂的管理功能转变为一种推动工业生产各阶段更高效运行以及增加产出价值的间接投入,而到后工业时代,生产性已成为新技术和创新的主要来源和传播渠道,更多地发挥了战略功能和“推进器”的作用。

如果说在上面的理论框架中已有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关系的一些论述,那只能算作上是宏观层面上的,下面内生、独立、融合: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关系的演进路径分析——基于交易费用视角■ 李延超 广西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本文为广西研究生创新计划课题(编号:2009106020201M70)的阶段性成果[摘 要] 当前,提供中间需求的生产性服务业在分工日益精细的产业发展中占居十分重要的位置。

而在学者研究生产性服务业的诸多视角中,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关系尤其引人关注。

本文的研究思路是:以企业为研究单位,以交易费用为研究工具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互动演进关系做一详细分析。

分析的结果概括起来就是: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互动是沿着内生、独立、融合的演进路径展开的。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制造业 交易费用图:1119《商场现代化》2010年9月(下旬刊)总第624期要展开的是在上述理论框架基础上的关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相互演进关系的详细分析,即以企业为研究对象,以交易费用为研究视角,按照内生、独立、融合的顺序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演进关系进行详细深入的分析。

1.生产性服务业内生于制造业的阶段用交易费用来解释生产性服务业内生于制造业的情况主要依靠的是上述理论框架中构建的分析图1,从图上来看,生产性服务业内生于制造业的情况就是临界点左侧的情况,此时企业协调成本低于市场交易成本。

产生此种形态的原因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释。

其一,从宏观的层面来看,是人们的生活水平比较低以致对产品的要求标准也较低,对产品的多样化需求层次也较单一,比较容易满足的顾客需求致使企业也没有动力去提升产品的品质,在产品差异化中起主要作用的生产性服务业还没有引起生产者的重视;其二,上述的宏观背景导致了企业的规模也不是很大,企业内部的管理结构也不太复杂,自然协调成本不会很高;其三,处于供方主导的市场形态,市场竞争注定是不充分的,而不充分的市场也注定了较高的市场交易成本。

诸多原因导致企业还没有动力把其内部的生产性服务部分分离出去,从而就形成了生产性服务业内生于制造业的产业形态。

2.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关系的演进:从内生到独立用交易费用来分析这个阶段的演进主要侧重于其动态的方面,即主要分析生产性服务业从内生到独立于制造业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

如图1所示,论述生产性服务与制造业之间开始从内生走向独立,就是制造企业的企业协调成本和市场交易成本相交的临界点左移,两条曲线的变化无外以下三种情况。

第一,企业协调成本曲线:C不变而市场交易成本曲线:M下移。

发生此种情况主要是由于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竞争参与者增多,市场竞争更加规范有序,国家相关的法律更加健全,最终导致企业在市场交易过程中,搜寻信息的难度降低,对方违约成本提高从而自身的监督成本降低,综合导致市场交易费用降低;第二、市场交易成本曲线:M 不变,而企业协调成本曲线:C上移。

此种情况对应的是企业内部管理结构的变化,由于人们对产品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外部竞争的加剧等因素导致企业内部分工越来越细,企业分工越细,生产性服务部门就会越多,企业的协调难度越来越大,从而导致企业的协调成本曲线上移;第三,两条曲线同时变动即市场交易成本曲线下移,企业协调成本曲线上移综合导致临界点左移。

此种情况就是把上两种情况综合起来同时发生而已,不再赘述。

在此需要单独列出的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对此产业演进的影响。

科学技术的影响是广泛的,它无论对企业内部的管理还是企业在市场上的交易都有革命性的影响,生产类科学技术的进步导致企业生产的效率大大提高,为日益精细的分工提供了可能,信息技术的提高为企业的市场交易提供了大大的便利,诸如此类,各种技术的革新大大的促进了生产性服务业从制造业中分离的速度。

3.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关系的演进:从独立到融合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产品附加值的要求会越来越多,而且人们对产品质量层次的关注超越了对其价格的关注。

于此向对应,指导企业管理模式的不再是生产成本而是产品的质量层次和差异化程度。

企业为了争取顾客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必须把发展重心放在运用差异化竞争策略提升自己产品的竞争层次上面来,此时交易费用理论的解释力就变弱了。

按照产业价值链理论,生产性服务是导致产品差异化的根本原因,而企业为了保持自己的与众不同就必须有自己独特的生产性服务部门,这也是为什么生产性服务业不可能完全从制造业中分离出去的原因。

而按照这个竞争趋势发展下去,我们可以预测到的是未来产品的竞争力就是其产品中生产性服务的竞争力所在。

当制造企业开始把视角转向生产性服务的时候,制造企业又开始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也就会成为必然。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相互交融也会成为必然。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从相对独立走向逐渐融合是产业发展的一个新现象,此种趋势广泛存在于西方发达国家,比较明显的例子就是西方的以前的一些制造业都呈现出服务化的特征。

例如:IBM、GE等大型跨国制造业公司都大大加强了生产性服务业的比重。

目前我国正是生产性服务业独立发展的繁荣时期,甚至在一些不太发达的地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才处于逐渐分离的阶段。

虽然在我国还不好找到明显的实例佐证这一产业新现象,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我国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也会向融合的趋势发展。

三、结论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第一、随着人们对产品层次的要求提高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原本依附于制造业的生产性服务业开始了分离载又融合的产业演进历程。

生产性服务业重新走进制造业并不是简单的回归,而是产业的又一次升级。

这其中应该也暗含了哲学上“否定之否定”规律。

第二、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相互演进的三个阶段的划分只是为了更好的分析问题,三个阶段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是首尾相连的,它们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很多时候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第三、引导企业经营经营模式动力的变化导致了分析方法的改变。

全文大部分用交易费用来分析是因为在我国引导企业经营模式即生产性服务企业与制造业企业内生与独立的过程是成本竞争为主要导向的,而导致生产性服务企业与制造业企业的融合应该说是受人们价值观念的影响而发展的。

当然,两者都可以综合到企业提升竞争力的层面上来。

第四、新的产业发展趋势将会导致产业的重新分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