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信息的中西医结合检测与中医诊断客观化的若干思考

合集下载

对中西医结合学科及专业发展几个问题的思考

对中西医结合学科及专业发展几个问题的思考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中西医结合首先是在临床各科的诊疗工作中展开,在各个具体病种的诊疗工作中取得成效,主要的方法还是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包括现代医学的科学技术)手段来研究中医和中药。笔者认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西医结合已经形成我国最具特色的优势学科,中西医结合在临床各科的实践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全国几乎所有中医院的临床各科都根据自己的情况,开展了中西医结合防治疾病。大多数临床学科的多发病、常见病都开展了中西医结合临床诊疗实践的探索,但临床各科发展并不平衡,在临床各个二级学科领域内,各个病种的中西医结合研究也不平衡。基础理论研究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基础理论研究相对于临床而言是普遍滞后的,中西医结合还远不能说是已经成熟或完善的学科,就临床各科而言,“西医辨病”加“中医辨证”是主要诊断方法,中、西两法共同应用是主要治疗手段,深层次的理论上的结合尚须深入研究,一些中医重要理论、学说、观点的研究尚未取得突破性成果,如经络实质的研究,卫气营血、六经实质等等。历史地看,中西医结合学科尚处在初创阶段,深层次的理论体系构架上的中西医结合还需要引起中西医结合临床、教学、科研人员的高度重视。理论研究肯定必须建立在临床实践的基础之上,但理论研究又应当有相当的前瞻性,走在临床实践的前面去,才能使中西医结合提高层次,提高水平,在临床上提高疗效。
3.中西医结合的理论前提
中西医结合虽然已实践多年,但仍有不少人对中、西医两种不同的医学能否结合持怀疑态度,持怀疑论者主要从认识论上强调中、西医的不同,强调中医整体观的优势。其实无论哪一种医学体系,对人体的宏观整体的认识与对局部的微观的认识都非常重要,必须辩证地处理好这种认识,才能对人体的生理和病理变化有较为正确的认识,并对之采取有效的调控措施。笔者认为,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或是其他的民族医学,其研究对象都是共同的,都是人体的健康与疾病,其研究目的也是共同的,都是为了维护人体健康,预防和治疗疾病,这就是根本的结合点,这就是可能的中西医结合的根本的前提。

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的思路与方法长期以来,临床研究主要停留在临床观察和一般病例医学报告上,师徒心传口授和个人经验的积累对临床医学的产生和发展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毕竟有其片面性和盲目性。

随着科学方法学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临床医学的研究思路与方法也跨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临床流行病学及循证医学(evidence based medicine,EBM)等科学方法学的形成和广泛运用,大大促进了临床医学的发展,提高了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的质量和水平。

1 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的基本思路中西医结合是中西医两种医学的取长补短,互相渗透。

一般说来,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特点,它体现了中医的整体恒动观,重视人体内在的抗病能力,强调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西医以辨病为主,重视局部的器质和功能变化,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在诊断和治疗方面也有许多特长。

因此,将中医的辨证与西医的辨病相结合,是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的基本思路。

1.1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在西医诊断的前提下进行中医辨证论治,是目前中西医结合临床诊疗经常采用的方法。

通过这种方式观察的大量病例,确定了许多种病的中医治疗效果,为以后的工作奠定了基础。

在总结辨证论治的规律时,必然要归纳出各种病的常见证型,这样就发展成为西医的辨病与中医的辨证分型相结合。

一个病的辨证分型方案应是该病辨证论治规律的反映,对辨证分型的不同看法,主要还是在于辨证分型的具体方案是否真正反映了辨证论治的规律。

另外一点是辨证分型中的治疗问题。

辨证分型的目的是为了指导治疗,故一般都是按证型固定方药或主方。

这种作法并不违反辨证论治的原则。

自古以来,除治疗专病的验方外,每个方剂都是为一定的证型而设立的。

这样,每个证型有其相应的方剂,每个方剂也有其适应的证型,从而达到理、法、方、药的高度统一。

早在《伤寒论》中就是按方剂的适应证型进行病证分类,每个证型各有相应的方剂,甚至以方剂作为证型的命名,这就是所谓“方证对应”。

除了中医有辨证分型之外,西医的诊断中也有分型或分期的问题。

中医诊断客观化的现状与展望

中医诊断客观化的现状与展望

电子 显微 镜技 术研 究各 种 病理 舌像 的超微 结构 , 分 子生 物 学 、 将
生 物 化学 、 量元 素分 析 、 电转 换 、 基酸 分 析 等现 代 科 学 手 微 光 氨 段 用 于舌诊 研 究 中。 2 2 闻诊 [ . 8 闻诊 即声 诊 , 采用 声 图仪 对 心 、 、 、 、 肝 脾 肺 肾五 声进 行 了频 谱 分析 。利 用三维 声 谱 图 把 声 诊 的 内 容 变换 成 声 图 , 声 音 变 使
传 统 认 为 舌 色 暗 紫 多 主瘀 , 临 床 发 现 暗 而
紫 、 舌 对诊 断 食管 癌 和 贲 门癌 有 帮助 。现 代 医学 结 合 患 者 的 瘀 血 液 流变 性及 舌尖 微 循环 的测 定 及 纤 维 食 管 镜诊 断 , 以用 于 可 食管 癌和贲 门癌 的 中医诊 断标 准提 供 客观 化依 据 。采 用先 进 的
情 的转 归所表 现 出的不 同症 状 之 外 , 应根 据 随病 情 转 归 而 相 还 应 变化 的客 观指标 。例如糖 尿 病 的消 渴证 与尿 崩症 的 消渴 证 的 临床 客 观性指 标就 有 明显不 同。
可作 为血 瘀 和衰 老 的重要 指 标之 一 。
系 列 困惑 , 人们 又将 目光转 向中 医 , 希望 从 中医 中药 中 寻找 出
中医 药作 为一 种 天然 的绿 色食 品及 药 品 , 必将 再 次 放 射 出 新 的
治疗 一些 棘手 病 症 的 良方 。同时 随 着 人 们 “ 回归 自然 ” 热 潮 , 的 炫丽 色彩 。然 而 , 中医药 想 让 全 世 界 人 接受 , 凭 四气 五 味 , 仅 阴 阳五行 这 种看 不 见 , 摸不 着 没有 实感 , 玄 的指 标 是很 难走 向世 很 界 , 须将 传统 与现 代先 进 手段 相结 合 , 到一 种 客观化 可 以测 必 达

中西医结合的难点和方法思考

中西医结合的难点和方法思考

中西医结合的难点和方法思考(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关键词】中西医结合中医学西医学中、西医学属于两种医学体系。

中医学文明源于东方中国文化,西医学文明源于西方欧洲文化。

尽管研究对象具有同一性,但由于地域与历史背景的不同,而异化为认识与思维方式截然不同的两种医学体系。

中、西医两种医学都不是完整意义上的现代医学,有着各自的优势和不足。

因此,必须研究中医和西医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思维方式、对象、内容、观察方法,比较二者异同点,吸取二者之长,融会贯通,创建一个新的医学体系,即中西医结合整体医学体系,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人类健康和疾病防治[1]。

中西医结合经历了50多年的探索过程,许多医者自觉或不自觉地都进入到这一广阔的领域中,有的以中医为主,兼通西医;有的以西医为主,兼通中医。

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然面临着许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难题,甚至面对“结而不合”的尴尬局面。

笔者现就中西医结合的难点和方法问题提出几点思考。

1 中西医结合存在问题1.1 中、西医缺乏对应性语言即使是相同的概念也有着完全不同的含义,难以沟通,这是中西医结合的一大障碍。

如中医藏象学说中的“肾”,虽与西医的脏器名称相同,但其生理、病理上的含义却不同。

因为中医的某一脏腑不单纯指一个器官,它包含了现代医学多个系统的功能,它是建立在中医藏象学说基础之上的,具有司外揣内、取类比象、经验反证的特点,虽有较为粗略的解剖印迹,但其主要关注的是功能和关系,本质上是归纳人体各种功能和表象信息的符号系统。

1.2 中医学某些理论难以被证实或证伪中医学产生于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哲学思想方法直接参与了中医理论的构建过程,成为中医理论的组成部分。

哲学思想的引入虽然丰富了中医学理论的表达,但因理论概念较抽象,思辨性强而精确性低,随之亦产生了歧义性和模糊性。

如中医的阴阳五行学说是对宇宙间各种现象和事物属性的一般概括和总结,含有丰富的哲学含义,不能用现代医学理论和实验证明。

关于中西医结合的几点思考

关于中西医结合的几点思考

关于中西医结合的几点思考中西医结合是指中医和西医相互融合、互为补充的一种医学理念和实践方式。

在这种模式下,中医和西医的理论、诊断和治疗方法可以相互借鉴和补充,从而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下面将对中西医结合进行一些思考。

首先,中西医结合可以提高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准确性。

中医和西医有着不同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各自有其优势和局限性。

中医强调从整体上观察和诊断疾病,注重辨证施治,而西医则更注重病因的分析和病理机制的研究。

将两者结合起来,可以综合运用中医的辨证论治和西医的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手段,使疾病的诊断更加全面准确。

在治疗上,结合中西医的方法,可以根据病情特点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其次,中西医结合可以提高药物的疗效和减少不良反应。

中药和西药在药理作用、适应症和副作用等方面存在差异。

中药多为多成分、多靶点的复方药物,通过多个途径调节机体的生理功能,具有较好的整体调理作用;而西药则以单一化合物为主,通过特异性靶点的干预实现治疗效果。

将两者结合应用,可以充分发挥中药的整体调理作用和西药的特异性疗效,既提高药物的疗效,又减少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的风险。

再次,中西医结合可以深化对疾病机制的理解。

中医和西医在对疾病的理解和解释上有着不同的角度和方式。

中医强调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强调整体观念和气血阴阳的平衡,注重防病、养生和预防调理;而西医注重病理机制的研究,通过解剖、生理学、病理学等手段从分子到组织、器官层面展开研究。

通过将两者结合起来,可以更好地理解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和机制。

比如,通过结合中医的辨证论治和西医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可以探索中医药对调节基因表达的影响,进一步深化对中医的科学性认识。

最后,中西医结合可以满足多样化的医疗需求。

不同病情、患者需求和文化背景下,中西医的适用范围和优势各有差异。

一些病症如慢性病、功能性障碍等可采用中医的辨证论治;而急性病、重症病等则更适合应用西医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通过中西医结合,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需求,灵活选用合适的治疗方案,从而实现个体化、精准化的医疗服务。

论述对中西医结合专业的思考

论述对中西医结合专业的思考

论述对中西医结合专业的思考1.引言1.1 概述中西医结合专业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旨在结合中医学和西医学的理论与实践,为患者提供全面、综合的医疗服务。

随着社会发展与人们对健康认知的不断提高,对中西医结合专业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本文将探讨中西医结合专业的背景、优势、挑战以及对其重要性、发展前景以及推动措施等方面进行论述。

在概述部分中,我们将介绍中西医结合专业的起源和发展背景,阐述其日益受到重视的原因。

近年来,随着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和中医药的传统优势逐渐被人们重新认识,中西医结合的理念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和认同。

中医药的独特理论和较好的疗效为西医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方法,而现代医学的科学技术和先进设备也为中医药的传统经验提供了科学验证的平台。

综合利用中西医的理论和技术,能够更好地满足人们的健康需求,提高医疗效果,这是中西医结合专业得以发展壮大的基础。

在本文的后续部分,我们将分别阐述中西医结合专业的优势和挑战。

中西医结合专业能够综合运用中医和西医的理论与技术,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提高诊断和治疗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的方法能够全面把握疾病的本质,调理人体的整体健康状况。

而西医的现代化诊疗手段和临床经验可以提供更准确的病因诊断和手术治疗。

然而,中西医结合专业仍然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包括传统观念影响、医学体制限制等。

这些挑战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和解决,为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发展提供更好的环境和条件。

总而言之,中西医结合专业作为一门重要的新兴学科,具有不可忽视的优势和潜力。

通过深入研究和探索,我们可以发现并运用中西医结合专业的理论与实践,为患者提供更全面、个性化的医疗服务。

本文将进一步探讨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发展前景,并提出推动其发展的措施,以期为医学领域的进步和人民群众的健康福祉作出积极贡献。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部分。

下面将对每个部分的内容进行具体介绍。

1. 引言引言部分主要对文章的主题进行概述,包括中西医结合专业的背景和意义。

中医诊断学中的辨证与中西医结合方法探讨

中医诊断学中的辨证与中西医结合方法探讨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01
进一步完善中医诊断学理论体 系,加强与现代医学的交流和 融合,推动中医诊断学的创新 发展。
02
深入开展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 相结合的研究,探索更多有效 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为患 者提供更多更好的治疗选择。
03
加强中医诊断学在国际上的推 广和传播,让更多人了解和认 可中医诊断学,为全球卫生事 业做出更大贡献。
3
注意事项
在结合过程中应遵循科学、规范、安全的原则; 避免盲目追求新奇特的治疗方法;注重患者个体 差异和心理需求。
04
中西医结合方法在诊断中的应用
中西医结合诊断方法的概念
结合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
在诊断过程中,同时运用中医的辨证理论和西医的辨病方法,全 面分析病情。
强调整体观念与动态平衡
注重人体内外环境的整体性和动态平衡,从多角度、多层次分析疾 病。
文献研究
系统回顾中医诊断学及中西医 结合的相关理论和实践文献。
实证研究
收集临床病例,运用中西医结 合诊断方法进行分析和总结。
专家访谈
邀请中医和西医专家就中西医 结合诊断方法进行深入交流和 探讨。
数据分析
运用统计学方法对收集的数据 进行分析,评估中西医结合诊
断方法的疗效和安全性。
02
中医诊断学中的辨证
传统四诊与现代科技相结 合
在传统四诊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如 影像学、实验室检查等,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和客观性。
中西医结合诊断方法的实践应用
在内科疾病中的应用
如慢性胃炎、糖尿病等内科疾病,通过中西医结合诊断方 法,可以更全面地了解病情,制定更合理的治疗方案。
在外科疾病中的应用
如骨折、肿瘤等外科疾病,通过中西医结合诊断方法,可 以明确手术指征和手术方式,同时配合中医药治疗促进术 后康复。

中医诊断如何实现中西医的融合发展

中医诊断如何实现中西医的融合发展

中医诊断如何实现中西医的融合发展在当今的医疗领域,中西医的融合发展已成为一个重要的趋势。

中医诊断作为中医体系的核心环节,如何与西医诊断相互结合、相互补充,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治疗的有效性,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中医诊断主要依靠“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来收集患者的病情资料。

望诊通过观察患者的神色、形态、舌象等获取信息;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问诊则是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生活习惯等;切诊则通过触摸脉象和按压身体部位来判断病情。

这些方法历史悠久,蕴含着丰富的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但在现代医学的背景下,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西医诊断则依赖于先进的仪器设备和实验室检查,如 X 光、CT、MRI、血液生化检查等,能够提供更为直观、精确的身体内部结构和生理生化指标的信息。

然而,西医诊断有时可能过于注重局部病变,而忽视了人体的整体状态和内在的平衡调节机制。

实现中医诊断与西医诊断的融合发展,首先需要在理论层面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中医的理论体系如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脏腑经络等,与西医的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等理论存在一定的差异,但也并非完全对立。

通过对两者理论的比较和分析,可以找到相互衔接和沟通的点。

例如,中医的“肝郁气滞”在西医的病理学中可能表现为神经内分泌功能的紊乱;中医的“肾亏”可能与西医的肾功能减退或激素水平失衡有关。

通过这样的理论对接,可以为诊断方法的融合提供基础。

在临床实践中,中医诊断和西医诊断可以相互借鉴和补充。

对于一些症状明显但西医检查结果不明确的疾病,中医的四诊合参可以提供更多的线索和诊断方向。

比如,一位患者长期感到疲劳、失眠、食欲不振,但各项西医检查指标基本正常,此时中医通过望闻问切,判断其为“气血不足”或“肝郁脾虚”,并给予相应的调理治疗,可能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反之,对于一些危急重症或需要明确病变部位和性质的疾病,西医的先进检查手段则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而在治疗过程中,中医可以根据西医的诊断结果调整治疗方案,西医也可以参考中医的诊断思路来综合评估患者的整体状况。

对中西医临床医学的思考

对中西医临床医学的思考

对中西医临床医学的思考随着人们对健康的关注不断增加,中西医并用成为了近年来备受关注的话题之一。

中西医学虽然在理论体系、诊断方法、治疗手段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但二者在各自长处的基础上互相取长补短,以形成更完善的体系,使医学更好地服务于人类。

一、中西医理论体系的不同中医主张阴阳五行学说和经络学说,以人体自身整体为中心,强调“因病施治”,讲究通过调整身体内部的阴阳平衡来治疗病症。

而西医则主张现代医学,以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等为基础,通过研究病因、发病机理及病理变化,最终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二、中西医诊断方法的不同中医辨证论治是通过望、闻、问、切等方式,对患者的精神、气色、睡眠、饮食等方面进行全面的评估和分析,并根据中医的理论体系,确定人体内部的不平衡、虚实、寒热等状态,以达到治疗病症的目的。

而西医则主要通过各种先进的医学设备,如CT、MRI、超声、X光等,来进行病因学、病理生理学等方面的诊断,以找到病因并根据病因进行治疗。

三、中西医治疗手段的不同中医治疗手段主要包括针灸、推拿、中药、功法等,其中针灸是通过刺激人体穴位或经络,调整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以达到治疗病症的目的。

推拿则利用手法对人体的皮肤、筋膜、肌肉、骨骼等进行相应的刺激,增加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疼痛等。

中药以其天然的属性,以针对人体内部的不平衡和病变,进行调和、补益和化瘀等治疗。

而西医则以手术、药物、放疗等方式治疗疾病。

尽管中西医在理论、诊断和治疗手段上存在着较大差异,但两者完全没有共同点的说法是不正确的,因为二者都致力于治疗疾病,保证人们的健康。

假若将二者结合起来,相互协调,互为补充,则可以为人们提供更加全面的医疗保障。

例如,对于某些疾病,可以先进行西医的诊断,找出病因后再进行中医的治疗,以增加疗效。

在中西医结合的同时,也需要加强两种医学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中西医学之间的理论和实践上的交流与融合,以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略谈中医四诊——如何正确处理中西医诊断之间的关系?

略谈中医四诊——如何正确处理中西医诊断之间的关系?

略谈中医四诊——如何正确处理中西医诊断之间的关系?导读:邓铁涛老先生在2019年1月10日与世长辞,中医界又少了一位国宝级的大师,万分哀悼!与此同时,后辈们应在前辈们的谆谆教导中继续为中医的未来砥砺前行。

今天一起学习邓老对于中医四诊的一些看法,帮助我们正确处理中、西诊断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

中医的诊断,靠望、闻、问、切四诊。

01有些同志认为,现在已发展到利用原子、电子诊断疾病的时代了,还仅靠一双眼睛、一对朵、三个手指头来检查疾病,未免太落后了。

我认为不能这样看,中西医的检查,各有所长,应取长补短,不可偏废。

例如慢性肾炎患者,临床症状已消失,中医认为已治愈了,但小便检查仍发现蛋白,西医认为未愈,促使中医再仔细辨证用药,以彻底治愈,弥补了中医的短处。

又如阑尾炎患者,用非手术治疗,体征已正常,症状消失,白细胞也降至正常,西医认为炎症已愈,但患者仍舌苔黄厚,脉仍数,中医则认为病还未愈,仍需治疗,脉静苔退,热证彻底消退后才终止治疗,从而又弥补了西医的不足。

再如冠心病,现在诊断有心电图、放射线、生化、冠状动脉造影等多种检查方法,可谓相当完善,但若进行中医结合治疗,则仍需中医辨证分型。

是瘀阻型?还是痰阻型?是心阴虚、心阳虚?还是阴阳两虚?弄明白后治疗就可以进一步提高疗效。

在临床工作中,我们经常遇到有的病人中医检查不出来,西医检查出来了,有的病人,西医检查不出来,中医检查出来了。

如某男性患者病已半年,消瘦,纳呆,全身无力,卧床不起,查房时,不愿讲话,不愿睁开眼睛,除未作纤维胃镜检查外,其它需要作的检查都做了,就是不能确诊。

但患者食欲越来越差,消瘦日益严重。

中医会诊,我们认为病人大肉已削,形瘦无力,舌光无苔,脉虚细,辨证当为虚损,属胃阴虚。

后来,经用养胃阴、健脾益气方药,如人参、沙参、麦冬、淮山、芡实之类治疗,这个卧床不起的病人病况日益好转,精神振作,食欲增进,体重增加,逐步下床走路,最后治愈出院。

重庆医院对中医辨证为虚损的患者们,死亡后进行了尸检,发现脑垂体前叶、甲状腺、肾上腺皮质、睾丸、卵巢等内分泌腺均有明显的退行性变,是产生虚损一系列临床症状的基础。

论中医诊断与检验技术的结合

论中医诊断与检验技术的结合

论中医诊断与检验技术的结合前言中医作为一种古老而丰富的医学体系,对于许多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都提供了独特的方法和理论。

在现代医学追求精准诊断的时代,中医的诊断方法是否还有着较大的影响力,如何将中医的诊断与现代医学的检验技术相结合,是我们正在探讨的问题。

中医的诊断方法中医的诊断方法主要依靠观察、问诊、望、切四种方法,其中望和切是中医特有的诊断方法。

望指的是观察病人的外表、精神状态、舌苔、色泽等方面的变化,而切则是通过按摩腧穴、观察脉搏等方式,探测病人的脏腑功能和病变的程度。

现代医学的检验技术现代医学的检验技术主要包括血液检测、尿液检测、影像学检测等多个方面。

其中,血液检测可以检测各种生化指标和病毒感染情况;尿液检测可以反映肾脏和泌尿系统的健康状态;影像学检测则可以通过X射线、CT、MRI等方式,检测人体内部器官的结构和病变情况。

中医诊断与现代医学检验技术的结合中医的诊断方法虽然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但仍然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和局限性。

而现代医学的检验技术则可以提供更为全面、客观的诊断信息。

在现代医学的诊断过程中,中医的诊断方法可以充分利用其中的优点,通过观察病人的特征,来确定需要进行哪些检查。

而现代医学的检验技术则可以通过检测各种生化指标、病毒感染情况等方式,提供更为详细和准确的诊断信息。

同时,将中医的诊断方法进行辅助,可以更好地判断病人的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并及时进行调整和判断。

中医的临床应用中医结合现代医学的检验技术,在临床上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例如,对于肝病的诊断,中医通常会通过观察舌苔、肌肤等症状来判断病人的肝脏状况,而现代医学的检验技术则可以通过检测肝功能、乙肝病毒、肝癌标志物等多个指标,确定肝脏是否受到损害。

通过将两方面的诊断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可以得到更加准确的诊断结果,为医生提供更为科学的治疗方案。

结语中医的诊断方法虽然传统,但是仍然有着很多的优点和可取之处。

通过将中医的诊断方法和现代医学的检验技术结合起来,可以使得诊断更具有科学性和客观性。

关于中医诊断指标“客观化”的反思

关于中医诊断指标“客观化”的反思

关于中医诊断指标“客观化”的反思
刘可勋
【期刊名称】《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1(023)001
【摘要】中医诊断标准“客观化”的提法是错误的,逻辑上说不通,实际操作也
办不到,过分强调会走入“客观主义”误区,反而阻碍中医发展。

根据“客观”这一哲学范畴的三个基础含义,对医生这个认识主体而言,一切疾病现象都是“客观”的,不应再“客观化”。

本文还深入讨论了医学研究中所谓“客观指标”和“主观指标”的有关问题。

【总页数】3页(P3-5)
【作者】刘可勋
【作者单位】贵阳中医学院社会科学部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
【相关文献】
1.中医诊断指标客观化? [J], 张大明
2.关于中医诊断客观化研究的思考 [J], 秦忠
3.中医诊断客观化研究进展 [J], 王勇
4.中医诊断指标客观化的困惑 [J], 刘岩;常存库
5.基于机器学习的中医诊断客观化和证候量化方法探讨 [J], 周辰;刘凤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诊疗方法浅谈中西医之结合

从诊疗方法浅谈中西医之结合

从诊疗方法浅谈中西医之结合中医与西医是两种不同的医学体系,各自拥有独特的理论和诊疗方法。

然而,在实际应用中,中西医结合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趋势。

中西医结合所指的是将中医和西医的优势相互融合,综合运用于临床诊疗中,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本文将从诊疗方法的角度,探讨中西医结合的意义和价值。

一、传统中医诊疗方法中医诊疗方法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主要包括四诊法、望闻问切等方法。

四诊法是指望、闻、问、切四个方面的综合诊断方法,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搏等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因。

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眼底等部位,以及四肢的形态,来得出诊断结论。

闻诊则是通过听患者的呼吸、咳嗽声音等,结合医生的经验来诊断疾病。

问诊是指医生向患者询问病情,了解患者的主观症状和发病史。

切诊是通过对患者的脉搏进行触诊,来判断疾病的病因和病机。

二、现代西医诊疗方法与中医不同,现代西医注重科学的实证和病因诊断,主要采用的方法包括临床检验、影像学和内窥镜等技术。

临床检验包括血液检验、尿液检验、生化检验等,通过检验结果来帮助医生明确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影像学是通过X光、CT、MRI等检查,观察和评估人体内部结构和器官的异常情况。

内窥镜是一种通过内窥镜器械进入人体内腔进行检查和治疗的方法,常用于胃肠道和呼吸道的疾病诊疗。

三、中西医结合的意义和价值中医与西医的结合,能够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弥补各自的不足,提高治疗效果。

首先,中医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能够从病因上寻找问题的根源,并给出综合治疗方案。

而西医注重病因学的研究和现代医学技术的应用,能够准确诊断病情和提供手术等治疗方式。

结合两者的优势,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和处理疾病。

其次,中西医结合也可以避免中医过度依赖经验的问题。

中医虽然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理论,但有时也存在主观性和局限性。

通过结合西医的科学方法,可以增加客观性和准确性,提高临床诊疗的水平。

此外,中西医结合还可以让患者获得更多的选择。

关于中医诊断客观化研究的思考

关于中医诊断客观化研究的思考

关于中医诊断客观化研究的思考
秦忠
【期刊名称】《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0(032)003
【摘要】本文通过对中医诊断客观化研究的分析,从中医诊断与现代医学诊断方法比较分析入手,探讨中医诊断进一步发展的方向.以理论和临床相结合为研究重点,提出中医诊断的长处在于随症辨证,其本质要点是对证候性质的确定,在诊断过程中现代医学对于疾病本质及部位的把握较中医有明显的优势,因此中医诊断的发展必须既坚持其理论特点又紧密的与现代科技相结合.
【总页数】2页(P3-4)
【作者】秦忠
【作者单位】贵阳中医学院,贵州贵阳,550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1
【相关文献】
1.多模型估计方法应用于人体脉象客观化研究的思考 [J], 龚其淼
2.中医诊断客观化研究的现状和展望 [J], 朱海峰
3.舌脉诊客观化研究的思考 [J], 沈鹏英;程绍民;冯金晨;熊微
4.中医诊断客观化研究进展 [J], 王勇
5.中医诊断客观化研究的误区 [J], 陈少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现代中医诊断和西医诊断的比较与思考

现代中医诊断和西医诊断的比较与思考

现代中医诊断和西医诊断的比较与思考【摘要】中医诊断目前面临着西医的庞大冲击。

中医诊断和西医诊断各自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

通过对二者的比较,思考并展望中医诊断学的未来,以提高中医诊断水平,增进中医现代化。

【关键词】中医诊断学;中西医比较研究Comparison and think deeply of the current TCM and the western medicine diagnosis【Abstract】Diagnostic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s facing the challenges of western medicine. Diagnostic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diagnostics of western medicine diagnosis both have their advantages and faults. We make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m, and look forward to the futur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e hope to upgrade the diagnostic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 technical level,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Key words】diagnostics of TCM; comparison between TCM and western medicine在科学技术处于革命性变革的今天,中医诊断学面临很大的困惑和矛盾。

近现代以来,西医的引入给中医诊断造成了庞大的冲击。

一方面在中医临床工作中大量引进和运用现代诊断技术与设备,而另一方面在中医诊断进程中又几乎无需任何现代设备检查得出的结果。

2021西医中临床医学检验技术与中医诊断的关系范文3

2021西医中临床医学检验技术与中医诊断的关系范文3

2021西医中临床医学检验技术与中医诊断的关系范文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的部分就是中医, 中医是中国瑰宝, 该研究将祖先在诊治方面的经验做了一系列的总结, 进而形成其特有的诊断方法。

西医治疗中, 对于疾病的诊断更多表现为依靠先进的医疗设备和实验室数据, 像血压计、听诊器、体温表、指标检验数据等等, 对于患者做系统全面的检查, 诊断疾病本质。

这就能看出二者存在的不同, 但是二者最终的目的还是相同的, 就是治病救人。

该文就是西医中临床医学检验技术与中医诊断的关系做简要分析。

关键词:临床医学检验技术;中医诊断; 关系; 我国一种传统的医学技术就是中医,其又被称为经验医学, 其是依照经验开进行的治疗活动, 从医学学术的角度分析, 我国中医在治疗疾病时, 有四大法宝, 分别是望、闻、问、切, 对于患者病情的探求可以从医生以往经验和原有医学经验知识来获得, 然后才能分析出患者疾病的病机, 分析患者五脏六腑、气血津液、经络关节的变化, 判断出邪正有着怎样具体消失和增长的情况, 才能得出疾病的具体名称, 将疾病归纳到一类, 做下一步治疗。

但是, 随着社会的进步, 科学技术的发展, 医学诊断水平的提高, 人们意识的改变, 在中医诊断中, 使用了一些临床医学检验技术, 下面内容我们就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和中医诊断之间的关系做简要分析和探讨。

1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和中医诊断的简要分析 中医诊断时运用方法主要分为了4个方面,分别是望、闻、问、切, 而中医治疗中核心内容就是辩证论治, 但是还应该总结以往的经验, 对未知疾病做不断探索, 并开展一些专项的研究, 才能更好地保证中医治疗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而反观临床医学检验技术, 其是一种医学诊断的现代科学, 在科学技术的基础上, 运用现代医学器械、化学和物理的方式、科学设备与仪器, 诊治各种疾病, 具体的就像检测血糖、检查贫血、血型的鉴定等等。

实践运用临床医学检验技术时, 检验医师必须拥有物理基础、实验基础、光学仪器、化学试剂等方面的知识, 只有拥有了这些专业知识后, 才能让其就职上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L/O/G/O
思考六
正在进行的和未来计划的研究
中医的理念、诊法与手段 恰当的技术手段 中医的理念、诊法与手段+恰当的技术手段 =光谱法舌诊
尽可能全面的生理、生化、 尽可能全面的生理、生化、状态信息 +海量多模式数据挖掘(云计算?) 海量多模式数据挖掘( 海量多模式数据挖掘 云计算? =征候的诊断
Thank You!
思考五
奇思 VS 大实话
人体系统与病机病因之间存在复杂和模糊的映射关系, 人体系统与病机病因之间存在复杂和模糊的映射关系,且各种 症状体征等信息间存在着一定的交叠及相关性。 症状体征等信息间存在着一定的交叠及相关性。
上述复杂映射关系,无法用单一手段, 上述复杂映射关系,无法用单一手段,或从单一方面进行 诠释! 诠释!
思考二
目前中医诊断客观化的困境
结论1 结论1 -- “中医诊断客观化”任重道远 中医诊断客观化” 结论2 结论2-- 目前“中医诊断客观化”的主 目前“中医诊断客观化” 要形式是作用的有限辅助诊断或 教学训练
思考三
中西医结合 中医诊断客观化” - “中医诊断客观化”的必由之路
不仅可冲破“中医诊断客观化”的困境, 不仅可冲破“中医诊断客观化”的困境, 更可明确医学诊断发展的方向和思路 中医征候的度量(诊断) 中医征候的度量(诊断)基本上不能依靠 中医“四诊” 中医“四诊”的客观化来直接实现 中医征候的度量(诊断) 中医征候的度量 (诊断 )必须依靠众多的生 理、生化和功能指标来表征
疾病诊治
诊断与 健康状态辨识 辩证施治 中医辅助 诊断仪器
临床(西医) 临床(西医) 诊断仪器
新型诊断 仪器
中医 诊法与手段
思考五
奇思 VS 大实话
输入
决策、 决策、分析等 隐含规则
输出
望 闻 问 切
中医辨证 系统论
证候 诊断
思考五
奇思 VS 大实话
输入
隐含规则
输出
思考五
奇思 VS 大实话
中医的“大脑” 中医的“大脑”=神经网络
思考二
目前中医诊断客观化的困境
表现1--得到公论和普及的仪器未出现 表现1--得到公论和普及的仪器未出现 表现2--完全符合中医理论的仪器未出现 表现2--完全符合中医理论的仪器未出现
思考二
目前中医诊断客观化的困境
原因1--中医的理论具有 虚拟” 原因1--中医的理论具有“虚拟”性 中医的理论具有“ 原因2--中医 指标” 征候) 原因2--中医“指标”(征候)的功能性 中医“医学信息的来自西医结合检测 与中医诊断客观化的
若干思考
李刚 2012年 2012年1月6日
思考一
中西医结合--思考问题的制高点 中西医结合--思考问题的制高点 --
中西医面对同一客观对象 --人 --人 中西医的科学性和真理性 --经过一定的实践检验 --经过一定的实践检验 结论1 结论1:只有中西医结合才是更全面的认识 结论2 中西医不是对立、 结论2:中西医不是对立、分割的
思考四
中西医结合 --发展医学诊断 --发展医学诊断的新思路 发展医学诊断的新思路 简单/清楚 简单 清楚 成效有限! 成效有限 辅助中医诊断 中医理论 不可行! 不可行 遥远的未来 目前最有作为
中医 诊断 客观化
思考四
中西医结合 --发展医学诊断 --发展医学诊断的“新”思路 发展医学诊断的
新医学
思考二
目前中医诊断客观化的困境
原因3--现有 中医仪器” 原因3--现有“中医仪器”检测的是某一 现有“ 生理指标 原因3 --往往这一指标只表现中医某诊 原因3-1--往往这一指标只表现中医某诊 法中的极少部分信息 原因3 --更多的信息不是被忽略 原因3-2--更多的信息不是被忽略、就是 更多的信息不是被忽略、 被变形(失真) 被变形(失真)
思考二
目前中医诊断客观化的困境
原因3 --相当多的信息在中医的 原因3-3--相当多的信息在中医的“脑” 相当多的信息在中医的“ 工程技术人员“ →“嘴” →工程技术人员“耳” 工程技术人员“ →工程技术人员“脑”过程中 被严重变形(失真) 被严重变形(失真) 原因4--现在的科技水平 原因4--现在的科技水平(从“数理”到 现在的科技水平( 数理” 工程手段”离实现“ “工程手段”离实现“中医诊断客 观化” 观化”的要求相差甚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