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的意思及全词翻译赏析

合集下载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应该如何理解?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应该如何理解?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应该如何理解?赏析“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情与貌,略相似。

”这是本词的一个名句。

人与青山互观互赏,互猜互解。

既然在人世找不到知音,或者,青山能洞悉诗人的心事吧。

这是中国古代诗人常用的逃避现实的法门:寄情山水,聊以慰藉自己的不得志。

至于是否真能由此超脱,答案只有诗人自己知道。

本词格高气盛,体悟深刻又用语清疏,满腔郁愤化若无痕,又字字深入人心,读完全词,这种感受殊为强烈。

作为一个性情耿介的英雄,辛弃疾写诗也气魄非凡,并且毫不做作。

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他已达到了人诗合一的境界。

读过辛诗全集的读者,当知我此言不虚。

辛弃疾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山东历城)人。

这样短短的一句话绝不足以做辛弃疾的人生履历。

在中国古代众多诗家学者中,他的一生最为轰轰烈烈。

从小生活在金兵占领区的他,受到了祖父洗雪国耻的教育,也亲眼目睹了民不聊生的社会苦难。

他痛恨战争,却又不得不以自己的参战来寻求民族争端的解决。

身形魁伟的他在战场上骁勇披靡,却受到了小人的排挤,不得重用。

这是他一生最大的悲剧,就像当年的放翁一样,有志不能伸。

幸而,辛弃疾不是个只晓冲锋陷阵的武夫,上天剥夺了他成就功业的机会,却开辟了另一个天地任他挥洒。

手握巨笔的他照样呼风唤雨,涂抹人生。

辛词解析提起辛词,似乎总有“掉书袋”的嫌疑。

其实,那也需要有“书袋”可掉,这正体现了幼安学识广博,且能融会贯通,因此才能驾驭众多生僻的典故。

而且,这一评价并不能涵盖他的所有作品。

比如他的《清平乐》,一派田园风光,其意趣之妙已超过陶潜,颇近天真了。

所以说,稼轩词不拘一格,绝不至为典故所囿。

前文所引的《贺新郎》就淋漓尽致地体现了辛弃疾与生俱来的卓绝文笔。

“甚矣吾衰矣!”若单看这几个字,则不免以为是老者意气衰竭之言,以此做为全词开头,似乎下文要一叹到底了。

可是,这是辛弃疾的风格吗?一生耿介悲慨的豪雄之士岂能出此绝望之语?下面几句话给出了原因。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风尘才女柳如是诗词欣赏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风尘才女柳如是诗词欣赏

我见青⼭多妩媚,料青⼭见我应如是—风尘才⼥柳如是诗词欣赏柳如是,⼥诗⼈,本名杨爱,字如是,⼜称河东君,因读宋朝⾟弃疾《贺新郎》中:“我见青⼭多妩媚,料青⼭见我应如是”,故⾃号如是。

与马湘兰、卞⽟京、李⾹君、董⼩宛、顾横波、寇⽩门、陈圆圆同称“秦淮⼋艳”。

后嫁有“学贯天⼈”“当代⽂章伯”之称的明朝⼤才⼦钱谦益为侧室。

柳如是是明清易代之际的著名歌妓才⼥,幼即聪慧好学,但由于家贫,从⼩就被掠卖到吴江为婢,妙龄时坠⼊章台,改名为柳隐,在乱世风尘中往来于江浙⾦陵之间。

留下的作品主要有《湖上草》、《戊寅草》与《尺牍》。

此外,柳如是有着深厚的家国情怀和政治抱负,徐天啸曾评价“其志操之⾼洁,其举动之慷慨,其⾔辞之委婉⽽激烈,⾮真爱国者不能。

【柳如是诗词欣赏】⾦明池·咏寒柳有怅寒潮,⽆情残照,正是萧萧南浦。

更吹起,霜条孤影,还记得,旧时飞絮。

况晚来,烟浪斜阳,见⾏客,特地瘦腰如舞。

总⼀种凄凉,⼗分憔悴,尚有燕台佳句。

春⽇酿成秋⽇⾬。

念畴昔风流,暗伤如许。

纵饶有,绕堤画舸,冷落尽,⽔云犹故。

忆从前,⼀点东风,⼏隔着重帘,眉⼉愁苦。

待约个梅魂,黄昏⽉淡,与伊深怜低语。

江城⼦·忆梦梦中本是伤⼼路。

芙蓉泪,樱桃语。

满帘花⽚,都受⼈⼼误。

遮莫今宵风⾬话,要他来,来得么。

安排⽆限销魂事。

砑红笺,青绫被。

留他⽆计,去便随他去。

算来还有许多时,⼈近也,愁回处。

南乡⼦·落花拂断垂垂⾬,伤⼼荡尽春风语。

况是樱桃薇院也,堪悲。

⼜有个⼈⼉似你。

莫道⽆归处,点点⾹魂清梦⾥。

做杀多情留不得,飞去。

愿他少识相思路。

杨花轻风淡丽绣帘垂,婀娜帘开花亦随。

春草先笼红芍药,雕栏多分⽩棠梨。

黄鹂梦化原⽆晓,杜宇声消不上枝。

杨柳杨花皆可恨,相思⽆奈⾬丝丝。

杨柳·其⼀不见长条见短枝,⽌缘幽恨减芳时。

年来⼏度丝千尺,引得丝长易别离。

杨柳·其⼆⽟阶鸾镜总春吹,绣影旎迷⾹影迟。

忆得临风⼤垂⼿,销魂原是管相思。

梦江南·怀⼈其⼀⼈去也,⼈去凤城西。

青山见我多妩媚 我见青山应如是

青山见我多妩媚 我见青山应如是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译文】我看青山的姿态那样秀美可爱,猜想青山看我也应该是这样吧。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出自南宋辛弃疾的《贺新郎》。

表达了作者超然物外的洒脱,以青山当做知己,体现了他内心渴望知己的心境。

【赏析】“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两句,是全篇警策。

词人因无物(实指无人)可喜,只好将深情倾注于自然,人与青山互观互赏,互猜互解。

不仅觉得青山“妩媚”,而且觉得似乎青山也以词人为“妩媚”了。

词人借此告诫自已要像青山那样忘乎情感,才会跟青山一样宁静祥和、妩媚动人、超然洒脱、充满青春的活力。

古诗贺新郎·甚矣吾衰矣翻译赏析

古诗贺新郎·甚矣吾衰矣翻译赏析

古诗贺新郎·甚矣吾衰矣翻译赏析《贺新郎·甚矣吾衰矣》作者为宋朝诗人辛弃疾。

其古诗全文如下:甚矣吾衰矣。

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馀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

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情与貌,略相似。

一尊搔首东窗里。

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

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

回首叫、云飞风起。

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

知我者,二三子。

【前言】《贺新郎·甚矣吾衰矣》出自南宋词人辛弃疾之手,作于宋宁宗庆元四年(公元1198年)左右。

此时辛弃疾被免官闲居已经四年。

全词在一个个典故的层叠中抒发了词人昂扬激越的豪放情怀,表达了罢职闲居时的寂寞与苦闷的心情。

【注释】贺新郎:后人创调,又名《金缕曲》、《乳燕飞》、《貂裘换酒》。

传作以《东坡乐府》所收为最早,惟句豆平仄,与诸家颇多不合。

因以《稼轩长短句》为准。

一百十六字,前后片各六仄韵。

大抵用入声部韵者较激壮,用上、去声部韵者较凄郁,贵能各适物宜耳。

邑:指铅山县。

辛弃疾在江西铅山期思渡建有别墅,带湖居所失火后举家迁之。

仆:自称。

停云:停云堂,在瓢泉别墅。

甚矣吾衰矣:源于《论语·述而》之句“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这是孔丘慨叹自己“道不行”的话(梦见周公,欲行其道)。

作者借此感叹自己的壮志难酬。

问何物、能令公喜:源于《世说新语·宠礼篇》记郗超、王恂“能令公(指晋大司马桓温)喜”等典故。

还有什么东西能让我感到快乐。

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这两句出典于李白的《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妩媚:潇洒多姿。

搔首东窗:借指陶潜《停云》诗就,自得之意。

江左:原指江苏南部一带,此指南朝之东晋。

浊醪:浊酒。

云飞风起:化用刘邦《大风歌》之句“大风起兮云飞扬”。

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引《南史·张融传》的典故:“不恨我不见古人,所恨古人又不见我”。

知我者,二三子:引《论语》的典故:“二三子以我为隐乎”。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情与貌,略相似。

我看见眼前的青山妩媚可爱,笔直健壮,充满活力;料想青山眼中的我应该也如此吧。

不管是内在的情志,还是露于人眼的外貌,我们都略相似。

作者是在自欺、自慰、自嘲吧(通读辛弃疾628阕词,可知其经常在词中「习惯性自嘲」,此不详论)!开头便是「甚矣吾衰矣。

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馀几」!直接点明自己已经衰老得太厉害了,还能像青山一样永远健壮妩媚如初吗?朋友也没剩几个,此刻只有「青山」、「溪水」与我为伴?孤独吗?
这句话「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单独摘出来(断章取义),让人感觉到一种强烈的人格色彩与人格魅力。

多么自信,多么洒脱,多么霸气。

但一联想到作者老了——肉体能支撑继续抗金复国吗?知己少——不被重用,朝廷无作为,同僚排挤,自己的满腹牢骚志向向谁倾诉呢?
在这里我们只能感受到一种
年老的悲凉感与习惯性自嘲;
壮志不能酬的无奈;
无友陪伴的伟大孤独感。

当然,也可以单独摘出来,但必须加一句:这仅是我想
说的——我想说的仅是这两句话本身(字面意思),而不是辛弃疾原词想表达的。

古诗初见嵩山翻译赏析

古诗初见嵩山翻译赏析

古诗初见嵩山翻译赏析《初见嵩山》作者为宋朝文学家张耒。

其全文如下: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前言】《初见嵩山》是宋代诗人张耒的一首七言绝句。

诗中用曲折的笔墨描写嵩山的独特景物,表达了诗人仕途失意之后借嵩山来慰藉情怀的思想感情。

【注释】(1)嵩山:位于河南省登封市西北,五岳中的中岳。

(2)鞍马困:鞍马劳顿,指辛苦奔走于道路。

(3)豁我怀:使我开怀。

豁,舒展。

【翻译】我多年来奔走风尘,被困在尘世的疲惫中,庆幸有青山使我的情怀得到开豁,感到愉悦。

临近日暮时分,萧瑟的北风将飘零的雨吹走,几座高峻挺拔的山峰才从云中隐现出来。

【鉴赏】本诗标题中“初”就是关键字眼。

而第二句中“豁”则是抒情字眼,蕴含着诗人的喜悦之情。

这是一首写嵩山的七言绝句,写法很别致。

诗人所见的对象——嵩山直到末句才出现。

“数峰清瘦出云来”,是此诗最精彩的一句,但如把这一句提前,让嵩山一开始就露面,诗的意味就会变得索然。

诗的首二句不是写嵩山,而是从作者仕途失意写起,“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作者奔走风尘,在困顿和疲惫中,全赖青山使他的情怀有时能得到短暂的开豁。

这样,青山便在未露面之前先给了人一种亲切感,引起人们想见一见的愿望。

第三句“日暮北风吹雨去”,又为读者拉开一道帷幕,直到第四句,五岳之一的嵩山才从云层中耸现出来。

由于有前面的重重笔墨给它做了渲染准备,嵩山的出现便特别引人注目,能够把人的兴味调动和集中起来。

并且又因有上面的一番交待,末句点出嵩山,又不至于意随句尽,见其面貌即止,而是要引人想象雨后嵩山的特有韵味和诗人得见嵩山后的一番情怀。

诗写的对象是嵩山,但在很大程度上它又是表现诗人自己。

人们在精神上以什么作为慰藉,往往能见出志趣和品格。

困顿于仕途,赖以慰藉情怀的是嵩山,诗人的情志也表现了出来。

同时山以什么样的面貌出现在艺术作品里,也往往受作者的主观感情支配。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辛弃疾《贺新郎》原文、注释、译文、鉴赏、创作背景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辛弃疾《贺新郎》原文、注释、译文、鉴赏、创作背景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辛弃疾《贺新郎》原文、注释、译文、鉴赏、创作背景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出自宋代辛弃疾的《贺新郎·甚矣吾衰矣》邑中园亭,仆皆为赋此词。

一日,独坐停云,水声山色,竞来相娱。

意溪山欲援例者,遂作数语,庶几仿佛渊明思亲友之意云。

甚矣吾衰矣。

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

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情与貌,略相似。

一尊搔首东窗里。

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

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

回首叫、云飞风起。

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

知我者,二三子。

译文我已经很衰老了。

平生曾经一同出游的朋友零落四方,如今还剩下多少?真令人惆怅。

这么多年只是白白老去而已,功名未竟,对世间万事也慢慢淡泊了。

还有什么能真正让我感到快乐?我看那青山潇洒多姿,想必青山看我也是一样。

不论情怀还是外貌,都非常相似。

把酒一尊,在窗前吟诗,怡然自得。

想来当年陶渊明写成《停云》之时也是这样的感觉吧。

江南那些醉中都渴求功名的人,又怎能体会到饮酒的真谛?在酒酣之际,回头朗吟长啸,云气会翻飞,狂风会骤起。

不恨我不能见到疏狂的前人,只恨前人不能见到我的疏狂而已。

了解我的,还是那几个朋友。

注释贺新郎:后人创调,又名《金缕曲》、《乳燕飞》、《貂裘换酒》。

传作以《东坡乐府》所收为最早,惟句豆平仄,与诸家颇多不合。

因以《稼轩长短句》为准。

一百十六字,前后片各六仄韵。

大抵用入声部韵者较激壮,用上、去声部韵者较凄郁,贵能各适物宜耳。

邑:指铅山县。

辛弃疾在江西铅山期思渡建有别墅,带湖居所失火后举家迁之。

仆:自称。

停云:停云堂,在瓢泉别墅。

甚矣吾衰矣:这是孔丘慨叹自己“道不行”的话(梦见周公,欲行其道)。

作者借此感叹自己的壮志难酬。

问何物、能令公喜:还有什么东西能让我感到快乐。

妩媚:潇洒多姿。

搔首东窗:借指陶潜《停云》诗就,自得之意。

江左:原指江苏南部一带,此指南朝之东晋。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的意思及全词翻译赏析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的意思及全词翻译赏析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的意思及全词翻译赏析“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是宋词名句,它内蕴丰富,可以引发我们很多的联想与思索。

(附译文:我看青山,秀美可爱;猜想青山看我,也应该是这样的感觉吧。

)请根据你的理解,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理解:“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两句,本来是词人因无物(实指无人)可喜,只好将深情倾注于自然,不仅觉得青山?妩媚?,而且觉得似乎青山也以词人为“妩媚”了。

这与李白《敬亭独坐》“相看两不厌”是同一艺术手法。

讲的是词人观赏青山风景时,景与人合化为一的境界。

词人不仅从青山的俊美中获得了很深很强烈的审美快感体验,还自比风景,料想青山此刻的想法应该和自己一样。

审题:以诗句为材料的作文写作中,诗句是喻体。

因此,考生在写作之前,须从材料推导出本体来,而本体就是文章的大范围,之后再从中确定出自己文章的中心。

这句诗的本体是什么呢?这里涉及主客体之间的关系。

“我”是主体,“青山”是客体。

因此,如果我们正说材料的话,那就是“主体看到客体很美丽,料想客体肯定会以美丽的姿态回报给主体,所以主体也就变得美丽起来”。

一言以蔽之,主体和客体之间存在着一种平等的对话。

例如,有考生说,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也对你笑;你对它哭,它也对你哭。

这就是说,你和生活之间可以存在着平等的对话。

如果我们反说材料的话,就是“我见青山多妩媚,但是青山见我未必如此”,主体在客体面前仅仅是一厢情愿。

比如,有考生说,他看到了牧场中羊妈妈和小羊羔的和谐之美,在自己用相机留下这种美丽的瞬间时,闪光灯惊吓了羊妈妈,结果小羊羔被踩伤。

作者由此看到了人类的自私。

正因此,这句诗的本体就是,主体对客体的态度是怎样的,而客体会不会以这种态度反馈给主体。

客体会包括哪些内容呢?包括自然、社会、他人,还有自我。

例如,就“自我”而言,“主体”我对自我的认知,如果是一种积极态度的话,那么我们可以把这称为“自信”。

古诗生查子·独游西岩翻译赏析

古诗生查子·独游西岩翻译赏析

古诗生查子·独游西岩翻译赏析《生查子·独游西岩》作者为宋朝文学家辛弃疾。

其古诗全文如下:青山招不来,偃蹇谁怜汝?岁晚太寒生,唤我溪边住。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

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

【前言】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被诬罢官,长期闲居于上饶城北的带湖之畔。

西岩就在饶城南,风景优美。

这首《生查子·独游西岩》是他闲居期间的记游之作。

【注释】①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被诬罢官,长期闲居于上饶城北的带湖之畔。

西岩就在上饶城南,风景优美。

这首词是他闲居期间的记游之作②偃蹇:高耸,傲慢的样子③生:语助词、无义【翻译】耸立的青山啊,你孤傲不听召唤,还会有谁喜欢欣赏你呢?岁暮寒冬,常到山中溪边来吧,。

山尖一轮明月悄悄升起,才发现它早已从地平线升起,眼下已是高悬中天,遍洒银辉照大地的景象。

明月,山峦,清澈地小溪,仿佛都在静听我朗诵的《离骚》。

【鉴赏】开头“青山”两句,写出了词人对青山的一片痴情。

他似乎想把巍然独立的青山招到近旁,可青山却无动于衷,于是便发出善意的埋怨:青山啊,你那么高傲,有谁会喜欢你呢?“偃蹇”,有高耸、傲慢之意。

青山屹立不移,不随人俯仰,这或许就是词人想象中的高人逸士的性格吧!苏轼诗云:“青山偃蹇如高人,常时不肯入官府”(《越州张中舍寿乐堂》)。

看来,巍巍青山绝不同于热衷功名利禄的市侩之辈。

在辛弃疾的笔下,青山也总是被写得气象不凡、通达人情的。

比如他写:“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虞美人》)。

“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

“青山意气峥嵘,似为我归来妩媚生”(《沁园春·再到期思卜筑》)。

作者同青山之间,“情与貌,略相似”,真可谓彼此仰慕,心心相印了。

“岁晚”两句写貌似傲岸的青山对词人充满了情意。

岁暮寒冬,青山劝词人到山中溪边来住,相互为伴,以御寒风。

可见,作者“独游西岩”是在冬天。

但更深一层揣摩,似乎应ORg该把自然界的寒,理解为政治上的失意。

黄庭坚《菩萨蛮》的赏析

黄庭坚《菩萨蛮》的赏析

黄庭坚《菩萨蛮》的赏析黄庭坚《菩萨蛮》的赏析引言:黄庭坚,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黄庭坚《菩萨蛮》的赏析,欢迎大家阅读!黄庭坚——《菩萨蛮》半烟半雨溪桥畔,渔翁醉着无人唤。

疏懒意何长,春风花草香。

江山如有待,此意陶潜解。

问我去何之,君行到自知。

【赏析】:据此词原序所说,这首《菩萨蛮》当是戏拟王安石集句诗之作。

开首二句以极自然轻盈的笔法描绘了一幅闲适悠雅的溪桥野渔图。

一片氤氲迷蒙的山岚水雾中,是烟是雨,叫人难以分辨,真是空翠湿人衣。

溪边桥畔,有渔翁正醉酒酣睡,四周阒无声息,没有人来惊破他的好梦。

“疏懒意何长,春风花草香”,化用杜甫“无人觉来往,疏懒意何长”(《西郊》)和“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绝句二首》)这句诗。

两句诗不仅从字面看放这里十分熨贴,而且从原作的意境看,也与这首词情相合,更重要的是通过这诗句的媒介,将读者导向了杜甫的诗境,这些诗境又反过来丰富了这首词本身的意蕴。

这样便活画出整个风光明媚生机勃勃的春世界。

“江山如有待”为作者移用的杜甫《后游》中的诗句,作者向往大自然的美好,却推开自己不说,而从对面着笔,将自己热烈的感情移植到无生命的江山自然上,通过拟人化的描写,表现“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那种人与自然交流相亲、物我不分的情感意绪。

这样,词上下片意境相应,只将前面“疏懒意何长,春风花草香”词意发展为对自然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作者自然地想到了开隐逸风气的陶潜,遂又随手拈来了杜甫的另一句诗“此意陶潜解”(《可惜》),将自己对山川自然的企慕之意,又落实到对这位抛弃荣利的田园先哲的景仰上,从而挑出了全词隐逸的主题。

杜甫感叹生不逢时,恨不能词的最后二句“问我去何之,君行到自知”,接住杜甫“此意陶潜解,吾生后汝期”(杜甫《可惜》)诗意,表明自己的态度,他不学杜甫的感慨而是步先哲的后尘。

作者决心归隐,但到底去何方,却无可告,不过如随之而去,一定会明白他的踪迹。

生查子·独游西岩原文赏析及翻译【优秀2篇】

生查子·独游西岩原文赏析及翻译【优秀2篇】

生查子·独游西岩原文赏析及翻译【优秀2篇】篇一:生查子·独游西岩原文赏析及翻译篇一原文:青山招不来,偃蹇谁怜汝。

岁晚太寒生,唤我溪边住。

山头明月来,本在高高处。

夜夜入清溪,听读离骚去。

译文耸立的青山啊,你孤傲不听召唤,还会有谁喜欢欣赏你呢?岁暮寒冬,常到山中溪边来吧。

山尖一轮明月悄悄升起,才发现它早已从地平线升起,眼下已是高悬中天,遍洒银辉照大地的景象。

明月,山峦,清澈地小溪,仿佛都在静听我朗诵的《离骚》。

注释生查(zhā)子:原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

《尊前集》注:双调。

元高拭词注:南吕宫。

四十字,上下片格式相同,各两仄韵,上去通押。

偃蹇(yǎn jiǎn):原义高耸,引申为骄傲,傲慢。

苏轼《越州张中舍寿乐堂诗》:“青山偃蹇如高人,常时不肯入官府。

”怜:爱怜,喜欢。

岁晚:指寒冬腊月。

太寒生:比较寒冷。

生:语尾助词,无义。

离骚:指战国诗人屈原所创作的文学作品。

“离骚”,东汉王逸释为:“离,别也;骚,愁也。

”赏析:在古代游纪体诗词中,以“独游”为内容的十分鲜见。

“独游”,顾名思义,就是孤孤单单没有人为伴的游历,同时心情又很郁闷,很显然,作者辛弃疾此时就属这一类。

淳熙八年(1181)冬,他被诬陷罢官,长期闲居于上饶城北的带湖之畔。

西岩就在上饶城南,风景优美。

这首词是他闲居期间的纪游之作。

开头“青山”两句,写出了词人对青山的一片痴情。

他似乎想把巍然独立的青山招到近旁,可青山却无动于衷,于是便发出善意的埋怨:青山啊,你那么高傲,有谁会喜欢你呢?“偃蹇”,有高耸、傲慢之意。

青山屹立不移,不随人俯仰,这或许就是词人想象中的高人逸士的性格吧!苏轼诗云:“青山偃蹇如高人,常时不肯入官府”(《越州张中舍寿乐堂》)。

看来,巍巍青山绝不同于热衷功名利禄的市侩之辈。

在辛弃疾的笔下,青山也总是被写得气象不凡、通达人情的。

比如他写:“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贺新郎》)。

“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

【诗歌鉴赏】辛弃疾《玉楼春戏赋云山》原文翻译及赏析

【诗歌鉴赏】辛弃疾《玉楼春戏赋云山》原文翻译及赏析

【诗歌鉴赏】辛弃疾《玉楼春?戏赋云山》原文翻译及赏析辛弃疾《玉楼春?戏赋云山》原文何人半夜推山去?四面浮云猜是汝。

常时相对两三峰,走遍溪头无觅处。

西风瞥起云横度,忽见东南天一柱。

老僧拍手笑相夸,且喜青山依旧住。

辛弃疾《玉楼春?戏赋云山》注释、常时:平时。

2、无觅处:遍寻不见。

3、瞥起:骤起。

云横度:浮云横飞。

4、天一柱:天柱一根,即指青山。

5、住:在这里。

辛弃疾《玉楼春?戏赋云山》翻译什么人在半夜把山推走了?抬头看四面都是浮云,猜想是浮云干的。

平常相对而视的几座山峰,现找遍河边却寻不到它们在哪里。

西风猛然吹起,浮云飘动,忽然看到东南方向有一座擎天高山。

老僧拍看手笑着夸赞,还在高兴青山依旧在这里。

辛弃疾《玉楼春?戏赋云山》赏析《玉楼春?戏赋云山》为南宋词人辛弃疾的作品,此词作于他居住瓢泉寓所期间。

描述的不过是一种自然现象的瞬息万端的变化,但字里行间似乎寄寓着词人这样一个信念:虽然坚持抗金北伐的力量,多次受到投降派的排斥和打击,但是,就像大雪压不垮青松一样,这股抗金力量不仅不会消亡,反而会逐渐强大,成为国家的中流砥柱。

这首词虽然题为“戏赋云山”,但词人对他吟咏的对象并未作十分精细的描绘和刻划,而是抓住自然界客观景物的倾刻变化,以轻快明朗的笔调抒发自己的内心感受,寓意深刻,并非平淡之叹。

这首小词的格调明快疏朗,清新活泼,反映了词人落职闲居期间积极乐观的一面。

开首两句点题。

上句设问,下句作答,这比直说青山被浮云所遮盖,更耐人寻味。

而且,由于用了拟人手法,还大大密切了物我关系,使读者仿佛看到了词人那种翘首凝望、喃喃自语的情态。

起句用典,《庄子?大宗师》云:“夫藏舟于壑,藏山于泽,谓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负之而走,昧者不知也。

”庄子这段话是为抒发他有藏必亡的虚无观点立论的。

以作者的词句同黄氏的诗句相比较,黄氏的“持”字径从《庄子》语中“负之而走”的“负”字而来,稍显得拘泥朴实;而词人的“推”字,则显得空灵巧妙,更切合青山被浮云所笼罩的景象。

我见青山多妩媚的寓意

我见青山多妩媚的寓意

我见青山多妩媚的寓意
我见青山多妩媚是一句名句,寓意是人与青山相互之间欣赏,既然在现实当中找不到知音,也许通过青山能够知解自己的心意吧。

古代诗人经常用这种方法逃避现实,安慰自己不得志的心理。

出自宋代辛弃疾的《贺新郎甚矣吾衰矣》
邑中园亭,仆皆为赋此词。

一日,独坐停云,水声山色,竞来相娱。

意溪山欲援例者,遂作数语,庶几仿佛渊明思亲友之意云。

甚矣吾衰矣。

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白发空垂三千丈,-笑人间万事。

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情与貌,略相似。

樽搔首东窗里。

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

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

回首叫、云飞风起。

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

知我者,二三子。

《沁园春·灵山齐庵赋》译文鉴赏及注释赏析

《沁园春·灵山齐庵赋》译文鉴赏及注释赏析

《沁园春·灵山齐庵赋》译文鉴赏及注释赏析《沁园春·灵山齐庵赋》是由辛弃疾所创作的,这首词通篇都是描写灵山的雄伟景色,在写景上颇有值得注意之处。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沁园春·灵山齐庵赋》的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沁园春·灵山齐庵赋》宋朝:辛弃疾叠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

正惊湍直下,跳珠倒溅;小桥横截,缺月初弓。

老合投闲,天教多事,检校长身十万松。

吾庐小,在龙蛇影外,风雨声中。

争先见面重重,看爽气朝来三数峰。

似谢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户,车骑雍容。

我觉其间,雄深雅健,如对文章太史公。

新堤路,问偃湖何日,烟水蒙蒙?《沁园春·灵山齐庵赋》古诗简介《沁园春·灵山齐庵赋》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词作。

此词上片描写灵山总体环境之美,下片抒写自己处于自然中的感受。

全词极少实写山水的具体形态,而是用虚笔传神写意,表达出作者对山水的热爱之情。

《沁园春·灵山齐庵赋》翻译/译文重峦叠嶂向西奔驰,像千万匹马回旋一般,这许多的山要掉头向东而去。

恰好湍急的水流直直地落下,迸跳的水珠四处溅下;小桥横架在急流之上,像不圆的月亮和刚拉开的弓。

人老了应当过闲散的日子,可老天给我多事,来掌管十万棵高大的松树。

我的房舍小,但在松树盘曲的枝干影子的外边,在风风雨雨的声音中间。

雨雾消散,重峦叠嶂露出面容,争着和人见面。

看早晨清新凉爽的空气从一座座山峰扑面而来。

座座山峰好像谢家子弟,衣着潇洒,长相英俊;又好像司马相如的车骑一般雍容华贵。

我感觉这其中,有如司马迁的文章一样,雄浑深沉,典雅劲健。

在刚刚修好的偃湖堤的路上,问偃湖哪一天能够展现烟水的美好景色?《沁园春·灵山齐庵赋》注释⑴沁园春:词牌名,双调一百十四字,前段十三句四平韵,后段十二句五平韵。

灵山:位于江西上饶境内。

古人有“九华五老虚揽胜,不及灵山秀色多”之说,足见其雄伟秀美之姿。

齐庵:当在灵山,疑即词中之“吾庐”,为稼轩游山小憩之处。

生查子·独游西岩原文赏析及翻译

生查子·独游西岩原文赏析及翻译

生查子·独游西岩原文赏析及翻译生查子·独游西岩原文赏析及翻译生查子·独游西岩原文赏析及翻译1生查子·独游西岩宋代辛弃疾青山招不来,偃蹇谁怜汝?岁晚太寒生,唤我溪边住。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

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

译文耸立的青山啊,你孤傲不听召唤,还会有谁喜欢欣赏你呢?岁暮寒冬,常到山中溪边来吧。

山尖一轮明月悄悄升起,才发现它早已从地平线升起,眼下已是高悬中天,遍洒银辉照大地的景象。

明月,山峦,清澈地小溪,仿佛都在静听我朗诵的《离骚》。

注释生查(zhā)子:原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

《尊前集》注:双调。

元高拭词注:南吕宫。

四十字,上下片格式相同,各两仄韵,上去通押。

偃蹇(yǎn jiǎn):原义高耸,引申为骄傲,傲慢。

苏轼《越州张中舍寿乐堂诗》:“青山偃蹇如高人,常时不肯入官府。

”怜:爱怜,喜欢。

岁晚:指寒冬腊月。

太寒生:比较寒冷。

生:语尾助词,无义。

离骚:指战国诗人屈原所创作的文学作品。

“离骚”,东汉王逸释为:“离,别也;骚,愁也。

”赏析上片借山来自写,又能将山品与人品相融。

首句落笔就奇,接句含蓄曲折。

“偃蹇”一词用来形容西岩的状貌很恰当,也可以引申为词人的骄傲和傲慢。

一笔两意,巧妙之极。

而以“谁怜汝”这一问,更写出词人的自怜怜山,自伤伤山。

此处的山与人,已在感情上合二为一。

“岁晚”一句,也是既写山,又写人。

如是写山,指山逢寒冬;如是写人,则指人的老大。

这样双绾之后,“太寒生”就成了词人的心理自感,和对于山的移情了。

既然山被词人赋予了这样充分的灵性甚至可说是人性,那么,上片末句冲出青山“唤我溪边住”的语句,就不再突兀丽矫情。

两位岁寒之友因品格相似而思谋相伴,简直再合情理不过。

下片借月来自写,也有与上片近似的曲笔和丰富情味。

过片说那高天的明月,突然由山头下来了。

这就如同一个绝大的悬念,使人不敢置信又渴望得到解释。

结韵则作出生动的解释,说这从天而降的明月,是因为被词人读《离骚》的声音所打动和吸引。

辛弃疾《贺新郎》赏析

辛弃疾《贺新郎》赏析

辛弃疾《贺新郎》赏析邑中园亭,仆皆为赋此词。

一日,独坐亭云,水声山色,竞来相娱,意山欲援例者,遂作数语,庶几仿佛渊明思亲友之意云。

甚矣吾衰矣。

恨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

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情与貌,略相似。

一尊搔首东窗里。

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

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

回首叫、云飞风起。

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

知我者,二三子。

辛弃疾于江西上饶带湖闲居达十年之久后,绍熙三年(1192)春,被起用赴福建提点刑狱任。

绍熙五年(1194)秋七月,以谏官黄艾论列被罢帅任。

主管建宁府武夷山冲佑观。

次年江西铅山期思渡新居落成,“新葺茅簷次第成,青山恰对小窗横”(《浣溪沙·瓢泉偶作》)。

这首词就是为瓢泉新居的“停云堂”题写的。

词一起即发出浩然长叹:“甚矣吾衰矣。

恨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当年少日,铁马渡江,而“万事云烟忽过,百年蒲柳先衰”(《西江月》),事业无成,平生交游所剩无几,不免因而生恨。

首句源于《论语·述而》:“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这是孔丘慨叹自己“道不行”的话(梦见周公,欲行其道)。

作者虽引用了前一句,但也含有后一句的意思。

这里以散文的句式入词,顺手拈来,贴切自然,包含着万千感慨。

按词意“恨”字仍贯下二句。

李白《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云:“白发三千丈,缘愁似箇(个)长”。

辛增一“空”字,则青出于蓝。

李谓三千丈缘于愁之多;辛则言愁有何用,我一生都白白地消磨过去了!既然大半生岁月蹉跎,一事无成,如今年老体衰,那么对人间万事万物只好付之一笑了。

悲愤中含有无限苍凉意。

“问何物”句,设问,接借用《世说新语·宠礼篇》:“王珣、郗超并有奇才,为大司马所眷拔。

珣为主薄,超为记室参军。

超为人多髯,珣状短小,于时荆州为之语曰:髯参军,短主薄,能令公喜,能令公怒”。

以下自作答曰:“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的意思及全词翻译赏析“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是宋词名句,它内蕴丰富,可以引发我们很多的联想与思索。

(附译文:我看青山,秀美可爱;猜想青山看我,也应该是这样的感觉吧。

)请根据你的理解,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理解:“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两句,本来是词人因无物(实指无人)可喜,只好将深情倾注于自然,不仅觉得青山?妩媚?,而且觉得似乎青山也以词人为“妩媚”了。

这与李白《敬亭独坐》“相看两不厌”是同一艺术手法。

讲的是词人观赏青山风景时,景与人合化为一的境界。

词人不仅从青山的俊美中获得了很深很强烈的审美快感体验,还自比风景,料想青山此刻的想法应该和自己一样。

审题:以诗句为材料的作文写作中,诗句是喻体。

因此,考生在写作之前,须从材料推导出本体来,而本体就是文章的大范围,之后再从中确定出自己文章的中心。

这句诗的本体是什么呢?这里涉及主客体之间的关系。

“我”是主体,“青山”是客体。

因此,如果我们正说材料的话,那就是“主体看到客体很美丽,料想客体肯定会以美丽的姿态回报给主体,所以主体也就变得美丽起来”。

一言以蔽之,主体和客体之间存在着一种平等的对话。

例如,有考生说,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也对你笑;你对它哭,它也对你哭。

这就是说,你和生活之间可以存在着平等的对话。

如果我们反说材料的话,就是“我见青山多妩媚,但是青山见我未必如此”,主体在客体面前仅仅是一厢情愿。

比如,有考生说,他看到了牧场中羊妈妈和小羊羔的和谐之美,在自己用相机留下这种美丽的瞬间时,闪光灯惊吓了羊妈妈,结果小羊羔被踩伤。

作者由此看到了人类的自私。

正因此,这句诗的本体就是,主体对客体的态度是怎样的,而客体会不会以这种态度反馈给主体。

客体会包括哪些内容呢?包括自然、社会、他人,还有自我。

例如,就“自我”而言,“主体”我对自我的认知,如果是一种积极态度的话,那么我们可以把这称为“自信”。

但是,通篇文章谈论的是自信,而不是主体“我”对“自我”的认知。

比如说,他的中心论点是“人应该有自信”;而分论点是自信是一种勇气,自信是一种智慧,自信是一种能力。

这就是跑题。

立意:人与自然、社会、他人、自我的辩证关系。

材料:《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

己欲立立人,己欲达达人。

淮安市xx—xx学年度第二学期调研测试高二语文试题一、语言文字基础(15分)1. 依次填入下面句子中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3分)一直以来,我们始终在追赶世界的脚步,以的姿态学习西方发达工业文明的科学、技术、制度,我们的价值判断了物质,滞后了精神,稀释了情感,丢失了传统——是人文精神和人文情怀的继承和重建。

A.嗷嗷待哺重视而且B.急不可待优先尤其C.嗷嗷待哺优先尤其D.急不可待重视而且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将达到250公里/小时。

B.有氧运动是以增强有氧代谢能力为目的的耐力性运动,它可以有效地锻炼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吸收、输送氧气。

C.中国红十字会近日通过官方网站宣布:该会名誉会长和名誉副会长的任命由理事会聘请国家领导人担任。

D.网传《新华字典》将被改编成电影,中国电影导演协会会长李少红认为,电影人应该尊重互联网给电影产业带来的改变。

3.古人常有手书名人诗文名句的习惯,下列有可能发生的一项是(3分)...A. 司马迁手书“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B. 骆宾王手书“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C. 温庭筠手书“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D. 归有光手书“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4.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著名作家冯骥才在《趣说散文》中这样写道:“一位年轻朋友问我,何为散文?怎样区分散文与小说和诗歌?我开玩笑打比方说:一个人平平常常走在路上──就像散文;一个人忽然被推到水里──就成了小说;一个人给大地弹到月亮里──那是诗歌。

”依据上述比喻,在横线上用平实的语言写出散文、小说、诗歌的主要特征。

......散文▲小说▲诗歌▲二、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汉十二年秋,黥布反,上自将击之,数使使问相国何为。

相国为上在军,乃拊循勉力百姓,悉以所有佐军,如(平)陈豨(反)时。

客有说相国曰:“君灭族不久矣。

夫君位为相国,功第一,可复加哉?然君初入关中,得百姓心,十余年矣,皆附君,常复孳孳得民和。

上所为数问君者,畏君倾动关中。

今君胡不多买田地,贱贳贷以自污?上心乃安。

”於是相国从其计,上乃大说。

上罢布军归,民道遮行上书,言相国贱强买民田宅数千万。

上至,相国谒。

上笑曰:“夫相国乃利民!”民所上书皆以与相国,曰:“君自谢民。

”相国因为民请曰:“长安地狭,上林中多空地,弃,愿令民得入田,毋收稿为禽兽食。

”上大怒曰:“相国多受贾人财物,乃为请吾苑!”乃下相国廷尉,械系之。

数日,王卫尉侍,前问曰:“相国何大罪,陛下系之暴也?”上曰:“吾闻李斯相秦皇帝,有善归主,有恶自与。

今相国多受贾竖金而为民请吾苑,以自媚於民,故系治之。

”王卫尉曰:“夫职事苟有便於民而请之,真宰相事,陛下奈何乃疑相国受贾人钱乎!且陛下距楚数岁,陈豨、黥布反,陛下自将而往,当是时,相国守关中,摇足则关以西非陛下有也。

相国不以此时为利,今乃利贾人之金乎?且秦以不闻其过亡天下,李斯之分过,又何足法哉。

陛下何疑宰相之浅也。

”高帝不怿。

是日,使使持节赦出相国。

相国年老,素恭谨,入,徒跣谢。

高帝曰:“相国休矣!相国为民请苑,吾不许,我不过为桀纣主,而相国为贤相。

吾故系相国,欲令百姓闻吾过也。

”何素不与曹参相能,及何病,孝惠自临视相国病,因问曰:“君即百岁后,谁可代君者?”对曰:“知臣莫如主。

”孝惠曰:“曹参何如?”何顿首曰:“帝得之矣!臣死不恨矣!”何臵田宅必居穷处,为家不治垣屋。

曰:“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

”(节选自《史记〃萧相国世家》)注:分过,分担过错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今乃利贾人之金乎?利:以—-为利(贪求).B.愿令民得入田田:耕种.C.毋收稿为禽兽食稿:秸秆.D. 高帝曰:“相国休矣!”休:休息.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夫相国乃利民/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B.李斯之分过,又何足法哉/其李将军之谓也..C.相国不以此时为利/鲍叔不以我为贫..D.君即百岁后/公子即合符,而晋鄙不授公子兵而复请之..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萧何为皇上行军打仗时,能安抚勉励当地百姓,并且把自己的家财全部捐献给军队。

B.当高祖责备萧何低价强买百姓田地房产时,萧何趁机向皇帝提出把上林苑让给百姓耕种的请求。

C.高祖对萧何为民请求上林苑之事很不高兴,拘禁了萧何,但最终还是听从了王卫尉的劝说释放了萧何。

D.萧何病重时,孝惠帝亲自去探视,当问及谁可接替萧何的位置时,他对孝惠帝把曹参作为人选表示同意。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l)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

(3分)(2)且秦以不闻其过亡天下,李斯之分过,又何足法哉。

(4分)(3) 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3分)三、古诗词鉴赏(10分)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10分)贺新郎[宋] 辛弃疾邑中园亭,仆皆为赋此词。

一日,独坐停云,水声山色竞来相娱。

意溪山欲援例者,遂作数语,庶几仿佛渊明思亲友之意云。

甚矣吾衰矣。

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馀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

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情与貌,略相似。

一尊搔首东窗里。

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

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回首叫、云飞风起。

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

知我者,二三子。

注1:宋宁宗庆元四年(1198),被罢,59岁,此词仿陶氏《停云》“思亲怀友”之意,闲居铅山县自造“停云堂”感怀而作。

(1)辛弃疾词爱用典故,在宋词中别具一格,请列举此词典故涉及到的人物?(3分)(2)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句“知我者,二三子”的作用(3分)(3)此词中寄托了作者哪些深沉的感情。

(4分)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亦欲以究天人之际,,成一家之言。

(司马迁《报任安书》)(2)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司马迁《高祖本纪》)(3)桃李不言,。

(司马迁《李将军列传》)(4)岁寒,。

(司马迁《孔子世家》)(5),草色遥看近却无。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6)苟非吾之所有,。

(苏轼《赤壁赋》)(7)黑云压城城欲摧, ______________。

(李贺《雁门太守行》)(8)何处无竹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5题。

白月光胡玲白色的月光透过窗户,照进简陋破旧的工棚里,洒下一地清辉。

大毛翻来覆去睡不着,精瘦的身体里,一颗心翻江倒海。

工棚外,月光皎白如雪,月光下,工地静极了,仿佛睡着了一样。

大毛披着银白的月光,漫无目的地朝前走,不知不觉走到了仓库前。

仓库的门虚掩着,工长斜躺在门边的凉席上,鼾声如雷。

门前,一摞摞电线堆得整整齐齐,宛如一座小山。

这些电线贵得很,200多块钱一卷呢。

大毛蹑手蹑脚走到电线跟前,轻轻抽出三卷电线,掂量一下,不重。

大毛犹豫片刻,把一卷电线放回原处,手上只剩两卷电线。

两卷电线,可以卖400元钱。

400元钱,正好是二毛欠学校的学费。

大毛紧紧拽着电线,拼命朝前跑,夜风吹得他的衣服像两面乱舞的旗。

他一口气跑到工地外面的小树林里,趁着月色,大毛将两卷电线藏在大树下的草堆里。

第二天午休时间,大毛偷偷把电线拿到镇上五金店里卖了400元钱,一分不少地寄回了家。

整整一天,大毛都在惊恐中度过。

出乎意料的是,工地平静如旧,没有任何风吹草动,就像自己偷电线的事从未发生一样。

晚上,大毛躺在床上,下意识摸摸口袋,心里一惊,揣在口袋里的大学录取通知书不在了。

大毛的心猛烈地跳起来,他感到深深的恐惧。

他害怕的并不是录取通知书丢了,因为他本来就不打算念大学了,家里的条件不允许他继续读书。

他害怕的是录取通知书上有他的名字,他断定录取通知书昨晚掉在仓库了。

如果工长捡到录取通知书,就会发现他偷电线的事,那样,他会被赶出工地,还有可能被扭送进派出所。

大毛的心忐忑不安,难以平复,他觉得每一秒钟都很难捱。

大毛,出来一下,工长突然在工棚外叫他。

大毛的心蹦到嗓子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