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论文站在儿童立场 精心设计教学_人教版新课标
人教版小学语文新课标发言稿(优秀范文五篇)
人教版小学语文新课标发言稿(优秀范文五篇)第一篇:人教版小学语文新课标发言稿浅谈语文新课标中对习作教学的几点要求尊敬的主任、各位同行:大家好!作为一名新教师,我对《语文新课标》进行了多次研读,今天我就给大家谈谈自己在语文新课标中关于习作教学要求的研读体会,不足之处恳请各位老师指正。
自《语文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写作主体儿童在习作教学中的地位已经得到充分的确认,习作教学的实效性也有所提升。
但是“儿童怕写作,教师怕教习作”的现状没有得到真正的扭转和改善。
因此,站在儿童立场,正确理解课程标准对习作教学的要求,寻找教学实践与课程标准的落差,重新设定习作教学的任务,是当下习作教学再出发的一个逻辑原点。
结合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我发现新课标对学生的习作教学的主要有以下几点要求:一、儿童习作的起步需要“兴趣”与“信心”小学阶段,是儿童进入写作、学习写作的起步阶段。
他们对写作的良好体认,或许会成为其一生的写作动力;他们对写作的畏惧,会直接影响其从此对书面言语表达敬而远之。
因此,在这个阶段,儿童对写作的兴趣和信心重于“黄金”。
在语文新课标中,不断表达这样的态度和立场:“对写话有兴趣”,“乐于书面表达,增强写作自信心”,“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
前者让每个孩子觉得写作很有意思,我愿写;后者让每个孩子觉得写作很简单,我能写。
如何让儿童对习作有兴趣?童话、游戏、活动,是走进一个儿童言语世界最柔润的方式,也是打开儿童心灵的极其重要的“钥匙”。
怎样让儿童对习作有信心?其实,《语文新课程标准》给习作教学对于刚刚进入写作的儿童提出了一个简单易行的习作台阶,而事实上,我们的习作教学基本没有将这些细化的学段目标课程化、教学化,从三年级到六年级同类的习作指导,没有“阶梯”的习作教学,缺乏远见的习作指导,破坏了儿童写作生态,最终导致儿童写作信心的丧失。
我们在践行语文新课标的过程中应彻底丢掉揠苗助长、急于求成的写作思维,给各学段的习作教学进行准确而适中的定位,让每个孩子都愿写,能写,乐写,觉得写作原来就是将自己想的、自己说的、自己做的写下来,做一个习作者,当一个“小作家”原来就这么容易。
小学语文论文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创新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论文-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创新人教版新课标一、强调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法国著名教育学家卢梭曾提出了这样一个教学观点:“学生中心论。
”该观点指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来开展教学活动,通过学生自己的主导,一方面来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另一方面也通过自觉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让学生自愿融于语文教学中,顺利延续语文教学工作的开展。
此外,还要通过开展一些教学实践活动来不断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基础上真正实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教育理念。
在学习《只有一个地球》时,首先通过检查预习,学生知道这是一篇科普文,然后不断地引发学生质疑,比如:为什么地球只有一个呢?地球有没有什么“亲戚伙伴”呢?地球上存在哪些生物呢?通过问题让学生自主思考,表达自己的看法,从而不断地提高学生探求知识奥秘的兴趣。
以此为契机让学生自主阅读这篇课文,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再以小组合作的形式交流自己的看法以及合作解决遇到的问题,最后以小组的形式汇报。
在此过程中教师做好及时的引导与鼓励,并对相关的问题做好及时的补充与点评。
这样的教学方法,充分给予了学生一个自由的学习空间,对自己所感兴趣的段落有着更深切的体悟。
大家一起合作探究,激发学习热情和兴趣。
小学语文教学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学生不断地积累,这就需要不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学会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这也极有利于教学的顺利开展,提高课堂效率。
该教学方法的使用,既实现了新课改的要求,也是成功而有效的创新。
二、采用生活化教学模式,培养学习习惯语文是一门极强的综合性学科,它将语言和文字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因此,它也是一门极强的实践性学科。
在增长学生知识的同时,也是一种语言的学习,从而在语言能力的运用方面不断得到提高,也更好地适应生活中的语言交往,更好地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知识的学习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用生活中的经验来解答书本知识中的疑虑,用生活中的乐趣来化解课本的枯燥,让课本上的静态文字活跃为生活动画,让教学更生活化、形象化,也在生活化的学习中体验语文学习的乐趣。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文本解读,更要有“儿童视角”_人教版新课标-精选文档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文本解读,更要有“儿童视角”人教版新课标解读文本,这是教学准备的首要环节。
文本解读不到位,教学就无法真正取得实效,应该说文本解读越来越引起了广大教师的重视。
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不少教师喜欢从作者的角度、编者的角度、读者的角度,更多的是从教者的角度来解读文本。
细读再细读,深入再深入,这样的文本解读无疑是深刻的,无疑是精彩的。
但这样的解读如果只是直接灌输给儿童,或者教师强有力地牵引儿童走向文本,那么无论多么到位的文本解读也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
“拔”高“掘”深,体现的只是教师高水平的解读能力,追求的只是教师自认为更有高度的课堂,实际上却并不能真正地为儿童的学习服务。
儿童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文本是儿童重要的学习内容,因此,文本解读,更要有“儿童视角”,要从儿童的角度出发。
一、关注儿童学习的“起点”儿童学习的真实起点,一般指儿童已经知道了什么,已经掌握了什么。
奥苏伯尔指出:“影响学习的唯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
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
”如果我们在文本解读时不探明儿童真实的学习起点,往往就会出现“深入深出”的教学现状,令儿童茫然不知所措。
一位老师在执教《伯牙绝弦》(人教版六上第八单元)这一课时,首先给儿童呈现了竖式排列的、没有标点的《伯牙绝弦》文本,要求儿童根据自己的理解放开声音读,并读出有标点的感觉。
可想而知,结果会怎么样。
教师人为地拔高了要求,但儿童却怎么也达不到这样的高度,于是学习难免陷入尴尬的境地。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缘于教师在文本解读时,没有探明儿童学习的真实起点。
这是儿童在小学阶段第二次接触到文言文,第一次学的是《杨氏之子》(五下第三单元),从第一次到第二次间隔了比较长的时间,导致儿童对文言文的感觉还是比较陌生的。
《伯牙绝弦》尽管文章短小,只有77个字,但因为文言文与现代文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所以实际上儿童在朗读、理解等方面还是会遇到障碍的。
处理好停顿仍是儿童读好文言文的难点。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抓住课堂教学主阵地,有效架设德育之桥梁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抓住课堂教学主阵地,有效架设德育之桥梁人教版新课标德育,历来都是学校教育的永恒主题。
《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指出:在各项工作中要十分重视教育工作,在教育中要十分重视德育工作。
作为基础教育事业重要组成部分的特殊教育,由于教育对象接受信息的不全面性导致认识的肤浅片面、道德与法律观念的滞后以及行为准则的冒失与偏激,甚至有些残疾人为此触犯了法律。
这些特殊性的社会表现意味着强化德育教育的紧迫性与重要性,为此每一名特殊教育者都要充分认识与重视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功能,从提高德育教学的实效出发,促使学生健康地接受知识与形成能力、积极地参与活动过程并体验成功,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以协调发展,让语文教学显现出“文道合一”的本色。
教学中我做到:一、胸怀德育,明确德育教学的目标。
德育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内容逐渐丰富。
结合残疾学生的实际应主要进行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具体美德为基本内容的道德素质教育;以自尊、自爱、自律、自强为主要内容的个性心理素质教育;以及从品质结构方面着眼的行为规范与心理因素等方面的要求。
还有国家规定的小学德育内容:热爱祖国教育;热爱中国共产党教育;热爱人民教育;热爱集体教育;热爱劳动,艰苦奋斗教育;努力学习,热爱科学教育;文明礼貌,遵守纪律教育;民主与法制观念启蒙教育;良好意志、品格教育;辩证唯物主义启蒙教育等。
二、投之以情,精心挖掘课本中的德育素材。
在现行的课程设置中每个学科类都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材料,尤其是语文学科,德育材料更是丰富而生动。
就现行语文教材中所选取的课文而言,大多是文质兼美、历久不衰的佳作,这些文章不仅能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知识,还可以使学生受到多种文化因素的熏陶和影响。
如描绘祖国的大好河山,颂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与纯洁美德,展现祖国的灿烂文化,揭露旧社会的腐朽与黑暗,讴歌历代仁人志士在改造社会、征服自然的斗争中所表现出来的英勇不屈、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和崇高的爱国主义思想……,因此,在材料生动具体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德育材料,充分遵循“文道合一”的原则,有目的、自觉地以教材中感人的事迹、高尚的思想情操、鲜明的观点道理去感染学生、教育学生,在学生心中播撒做社会有用之才的美好种子,从而促使他们身心的愉悦发展。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浅议小学语文教育与儿童文学-人教版新课标【小学学科网】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浅议小学语文教育与儿童文学人教版新课标一、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之间的联系小学语文教育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两部分,下面将分别介绍儿童文学与这两部分之间的联系。
儿童文学作品体裁形式丰富多样,儿歌、故事、诗歌、童话、科普读物均属于儿童文学作品的范围,而且这些优秀作品又作为编写小学教材的重要文学资源体现在小学语文教材的内容里面,极大地丰富和充实了小学语文教学教材内容形式,同时对小学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强调把握儿童文学的特质和小学语文教学规律,来进一步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水平。
当代社会,信息资源的获取渠道十分广泛,少年儿童在接受课堂教学知识外,还可以通过阅读大量的课外儿童文学读物来开阔视野,提高自身的读写和阅读理解能力,有助于少年儿童的成长。
二、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1.为小学语文教科书的编写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儿童文学由于其丰富的体裁样式和大量经典作品的创作成功,极大地扩展了编写我国小学语文教材的资源渠道,目前,我国小学语文课程教科书中大部分选文均来自于儿童文学作品的相关内容。
在新课程标准的背景要求下,无论是哪一套小学语文教科书,都因儿童文学作品特有的文学性、艺术性与趣味性等特征构建了小学语文教科书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学语文教科书的编写参照儿童文学作品的内容这一现象不仅仅在国内比较普遍,在其他国家也是如此。
因此,儿童文学对小学语文教科书的编写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和资源,对小学语文教育发挥着重要作用。
2.为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提供了源泉在儿童发展和成长的过程中,为了便于儿童更好地了解世界和认识世界,同时有利于与成人进行进一步的交流沟通,而依据儿童身心发展需求进行创作的异于成人文学的独立的文学门类,即为儿童文学。
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儿童文学作品作为小学语文课程资源内容开发的重要源泉,符合七岁至十二岁之间年龄段孩子的心理特点和理解审美能力,对于小学生的情感和观念的形成以及对文学作品阅读兴趣的培养都将起到良好的推进作用,同时还可以激发小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增强他们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最终实现新课程标准下小学语文课程设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浅谈低年级儿童诗的课堂教学_人教版新课标[优秀范文5篇]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浅谈低年级儿童诗的课堂教学_人教版新课标[优秀范文5篇]第一篇: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浅谈低年级儿童诗的课堂教学_人教版新课标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浅谈低年级儿童诗的课堂教学人教版新课标低年级语文课本中童诗选材典型生动,语言洗练而富有情趣,所创造的意境清新活泼,洋溢着浓浓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
读来令人如沐阳光雨露,如嗅青草野花气息,如闻童声笑语悦目赏心。
从美学角度看,儿童诗的教学过程,应当是完整合理的艺术审美过程。
这个过程强调学生主体对审美对象展开活跃的心理,使学生主体在追寻和发现美的过程中得到无穷的乐趣。
因此我教学时紧扣诗歌中心,以“情”为主线,以“读”为核心,以“创意”为手段,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反复诵读,整体感悟,拓展延伸,从而使童诗的美感得以凸现,获得审美的愉悦,激发情感的升华。
一、创设情境——尽情地欣赏美:童诗具有形象美的特点,作者通过生活画面来表达思想感情;童诗具有跳跃性,作者在短小精悍的篇幅中表现丰富的内容。
所以,教学中我们不可能将作者思想感情的全部过程一一呈现。
因而在课堂中我经常创设与文本相关的情境,努力营造一种积极的感情氛围,以优美动听的乐曲,生动形象的画面和声情并茂的描述,将学生引入诗的意境,感受诗歌的美感,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如在教学《鲜花和星星》这首儿童诗时,我设计这样的导入: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猜一个谜语:它的家在夜空,它是夜空的小眼睛,一闪一闪亮晶晶,夜夜都在放光明。
生:我知道了“它”是星星。
师:地上的鲜花和天上的星星最令人喜欢,你们想去看看鲜花和星星吗?让我们一齐进入这迷人的天地吧!(多媒体播放配乐配画面的诗歌朗读)学生一边倾听着配乐朗读,一边欣赏着盛开的鲜花和迷人的夜空,不知不觉地感受到鲜花的动态美,获得一种惊喜之情。
同时,精彩的画面所带来的直观刺激,引发学生根据诗歌的语言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而走进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中,初步感受到诗歌的意蕴,为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真切地感受美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一种渴望学习诗歌的欲望被点燃,这既是激趣,也是引领,引领学生走进美的世界。
小学语文论文:基于“学生立场”关照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基于“学生立场”关照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摘要:教学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真实的生命成长。
小学语文教学的价值,就是要看语文教学能满足学生的哪些成长需要。
学科教学价值观的更新,必然要求我们实现从“教师立场”到“学生立场”的转换。
据笔者多年的实践与思考,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实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学生立场”的具体化:基于学生发展状态,设计教学目标;开放教学活动,激发学生主动参与;鼓励学生思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进行多元评价,激励学生学会学习。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学生立场;具体化;教学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真实的生命成长。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容易基于教参的要求和自己的需要,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流程,却恰恰忽略了“让学生主动健康地成长”。
这是“教师立场”带来的必然结果。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有差异的、有思考和自主能力的人,他们是鲜活的生命,带着自己的经验、好奇和思考,参与学习活动。
小学语文教学的价值,就是要看语文教学能满足学生的哪些成长需要。
学科教学价值观的更新,必然要求我们实现从“教师立场”到“学生立场”的转换。
而保障教学有效性的前提同样也是基于“学生立场”。
据笔者多年的实践与思考,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实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学生立场”的具体化:一、基于学生发展状态,设计教学目标通常,我们把教学设计狭义地理解为解读教材写教案,教学目标一般是教学知识性内容的罗列,以为只要把这些内容灌输给学生,就完成了教学目标的设计,学生的研究是以往我们比较忽视的。
实际上,除了教材以外,学生真实的发展状态也是重要的依据之一。
1、具体学生的发展状态是教学设计的“现实起点”与“可能起点”的统一。
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我们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发展状态,并从学生的现在状态和潜在状态两个方面把握。
教学设计如果不能从学生的实际状态出发,学生就很难在原有的基础上发展;教学如果只关注学生已经表现出来的和达到的现实水平,忽略学生的潜在发展可能,那么,就很难提升学生的发展状态,无法促进学生多种潜力的发展。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让课堂成为孩子展现自我的舞台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让课堂成为孩子展现自我的舞台人教版新课标《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课堂是学生学习、活动、发展的重要场所,是他们自己的课堂。
教师在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让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语文学习活动中,点燃孩子思维的火花,开启心灵的智慧,感受成功的快乐。
使学生在生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充分锻炼自己,展示自己,提高自己,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提供一片广阔的天空。
一、做小老师“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一下,还是一个苹果;但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就有两个甚至更多的思想。
”这是英国大文豪萧伯纳说过的一段话,它与新课程理念中“反对教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倡导教师与学生一起走向知识,鼓励学生通过思考和协作主动获得知识”是有共同之处的。
低年级教材中归类识字较多,大批的汉字一下子涌现在孩子眼前,教学时常常感到非常枯燥乏味。
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归类识字的特点,鼓励学生寻找汉字的构字规律,辨别新字与形近字、形音字的异同点。
当然课前的预习工作必不可少,课前预先布置学生熟悉教材内容和所学生字词,上课时,请学生上台做小老师。
通过小老师认真细致的讲解、同桌商量、小组合作讨论等形式让学生独立思考去分析字形,辨别字音、字义,熟记生字。
学生的学习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许多学生在课前向他们的“小老师”提供最佳的学习方式,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好主好点子,才使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由于师生交换了角色,学生学习起来兴致勃勃,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状态。
学生站在自己的角度提出识字的方法,这对每一个孩子都有促进。
例如我在教《识字3》一课时,引导学生自能学习。
通过设计“你愿意教大家哪个字?”“谁来做小老师,教教大家”等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去认识事物,用更积极的方式去探索新知。
因为在每个孩子内心深处,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成为发现者二、当小画家陶行知先生说:“学生有了兴趣,就会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于乐不可分。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小学语文高效教学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小学语文高效教学人教版新课标一、精心设导,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小学生对任何新奇的事物都有强烈的好奇心,能够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
但是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他们不能长久地保持兴趣。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来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主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并在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中把兴趣转换成对语文学科的喜爱,从内心深处产生学习语文的动力。
例如,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时,我使用多媒体播放了一组西沙群岛的优美风景图片,使学生在观看的同时对课文内容产生了兴趣。
之后,我让学生阅读课文。
他们认真地进行学习,仔细阅读对西沙群岛的优美描述,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课堂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教师在进行导入时要使导入和学习内容密切联系,使导入真正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使语文教学效率得到提高。
二、以学生为本,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一)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摆脱传统教学中严肃的教学态度,亲切耐性地和学生进行交流,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把教师当成学习中的良师益友,让学生敢于和教师进行知识探讨,大胆发表对知识的看法,使课堂学习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进行。
同时,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使他们在自主探究过程中加深对语文知识的理解,真正解决语文教材中的重难点,提高语文综合能力。
在学习时,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使他们树立学习主人的意识,把自己的学习和课堂活动联系起来,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实现自我提高,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二)加强实践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主动进行探究知识,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使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
在传统教学中,语文教学活动是教师向学生传递信息的单向信息流。
而且,学生畏惧教师的严厉,在课堂学习中不敢积极发言,对不理解的问题没有提出来的勇气。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人教版新课标小语教学必须摆脱单纯的传授知识和应试教育的束缚。
改革小语教学,充分引导学生,发挥他们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一、让学生变成大问号善于在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是具有创造力的表现。
“壶盖为什么会跳动?”“苹果为什么会掉下来?”瓦特、牛顿在人们熟视无睹的生活现象中发现了人们没有在意的问题,诱发了研究兴趣和创造欲望,完成了推动人类进步的重大发明。
可见,注重在学习中的提问与思考是何等的重要。
因为只有这样,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去克服困难,才是真正学会学习。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善于培养学生思维的良好习惯,激活学生的内驱力,把“要我学”、被动地学变为“我要学”、主动地学。
我在教学《小狐狸卖空气》时,先让学生读题目,再让他们谈读题目后产生的疑问。
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小狐狸为什么要卖空气?小狐狸怎样卖空气?把空气卖给谁?结果怎么样?读这篇课文,我们会得到什么收获?我把问题一一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自己解决。
由于问题适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并抓住主要的问题来设问,然后让学生带者问题读课文,学生学习的情绪极佳,探究得非常主动,学生很快便弄清课文的大概意思,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让学生手脑并用地学习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是课堂教学的基点,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归根到底,学习是学生内部的活动,是谁也无法代替的。
语文教学过程应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活动,多鼓励他们动脑、动手,适时地把“钥匙”——自学的方法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手执钥匙,去打开语文知识的大门。
改变一直以来“牵着鼻子走”的教学旧思想,让学生能以轻松自主的心理来学习知识,获取知识。
如在教学《坐井观天》时,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青蛙为什么说天不过井口那么大”,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问题,让学生们动手做个一实验。
先要求他们拿出一张纸,把纸卷成圆筒状,然后透过圆筒孔看天花板,说说平时看到的天花板与从卷纸筒看到的天花板有什么不同,学生便能回答从纸筒看到的天花板比原来的天花板要小。
小学语文论文-让语文在儿童心根处蔓延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论文-让语文在儿童心根处蔓延人教版新课标多年实践与研究,我发现语文教育的沉沦在于它“太忙碌于现实,太骛驰于外界”(黑格尔语)。
语文改革,宜“转向心灵”,诉求于儿童内在心灵的实践。
因此,我提出并倡导“心根语文”,希冀语文在儿童的心根处蔓延,为他们滋长出美好的心灵,葱茏出枝繁叶茂的人生。
一、终极追求:为生命立心,为人生育根从终极追求来看,语文到底要干什么,又能干什么?这恐怕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都不能回避的问题。
语文作为一门课程,它是教育中的一种,教育的终极追求也就是它的终极追求。
那么,教育的终极追求是什么?教育,乃人的教育,而非其它。
“人之所以最为灵性聪明,在于心也,在于心的虚灵不昧,在于心之洞然而虚,昭然而明,能够超乎尘外,轴乎八极,在于它能够弥纶天地,贯通古今,烛明天理,使万象无所隐遁。
”(《心性灵明论》,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页)教育要培养人,就得始于“心”而止于“心”,“为生命立心”应是教育的本质追求,那种“小和尚念经”或“只有外在热闹”的教育都不是真的教育。
对儿童来说,接受的是最基础的教育,为其一生打基础的关键在于“育好根”,因为根健苗才状叶才绿花才艳果才实。
统而言之,“为生命立心,为人生育根”则是包括语文课程在内的所有基础教育课程的终极追求。
如何理解这一终极追求呢?有了“为生命立心,为人生育根”的终极追求,教育活动就有了追寻之“的”,教育改革就不会陷入迷茫。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一切范畴概念,一切理论方法,一切原理、定理、定律,一切事实的归纳,一切理论的设定,一切经验的实证,一切逻辑的运演,一切观念理念的提出,一切法则秩序的肯定,一切信仰信念的建立,一切主义与世界观,一切见解与皇皇大论,以及种种生活世界与精神世界,都源于生命,源于生命中的“心”,源于生命中的“心根”。
简言之,“为生命立心,为人生育根”就是培育“心根”。
譬如打靶,瞄准了“心根”这个“靶心”,就会方向明确,路径直接,事半功倍,马克思所倡导的“人类全部力量的全面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86页)就有可能实现。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新课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新课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人教版新课标一、新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主要是采用“填鸭式”式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总是滔滔不绝地讲,而对于学生的掌握情况却漠不关心。
这种教学模式严重抑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造性思维的锻炼,不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和语文素养的提升。
在这一情况下,提出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需要教师改变以前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转变自身的角色地位,将学生放在教学活动的主体位置。
这就对当前的语文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素质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教育理念,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在教学中要真正落实素质教育,教师先要转变教学观念,进行教学改革,不断学习和实践,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只有教师的素质提高了,教育水平才能得到提高,进而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二、语文教师要明确和把握教学目标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教学目标的完成,它决定着教育的方向,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对语文课堂教学起着决定性的指导作用。
小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习和探究完成学习目标,可以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
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更好地去操作,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学习,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确保教学效率的提高。
三、打破教材的束缚,对教材进行创新和整合教材是教学的依据,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依据,但是教材也有不足之处。
比如,教材内容不能与时俱进、教材编排固定化、知识资源有限等,语文教师要勇于创新,勇于突破教材的束缚,创新性地去运用教材,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对教材进行整合。
具体来讲,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决不能照本宣科,要详细讲解,尤其是语文教学中的重难点知识,可以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讲演等方法,在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中探究真知。
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得到提高。
小学语文论文-在小学低段语文课堂中追求有效教学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论文-在小学低段语文课堂中追求有效教学人教版新课标对于人生,理想是不可缺少的。
但,理想,只有当它“完整无缺”时,才是理想。
它的方向,只有当它指着在现实中并不存在的数学的直线时,才能表示出来。
———列夫·托尔斯泰“构建理想课堂,追求有效教学”,是我们的理想,是教师实现自身生命价值的事业,是一种永无止境的追求,永不停歇的探索。
课堂是师生生命不可重复的体验。
我们的课堂教学应该让学生体验生命的快乐。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兴趣是能量的调节者,它的加入发动了储存在学生内心的能量,使学生产生了兴趣。
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使儿童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
孩子们喜爱唱唱、画画、演演、说说的活动。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充满天真童趣的课堂,可以充分调动小学生的各种感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轻松、和谐、愉快的环境中,积极主动地参与语言文字训练活动。
相对其他学科教学,小学语文教学更具形象性、情境性、情趣性优势。
教师若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学生就会深受气氛美的感染。
★感官动起来之一:听听唱唱,轻松和谐音乐是人类的第二语言。
恰当地运用音乐,创设良好的语文教学情境,有时可以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的课文适当配上音乐,使作者、教师、学生三者的情感融为一体,效果极佳。
如《春雨的色彩》这篇描写祖国春天的童话故事,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春雨的色彩,教师可先用课件演示春雨沙沙沙地落到地上,染红了桃杏,漂白了柳絮,描青了山峰,绘绿了秧苗,然后插入导语:“春天到底是什么颜色的呢?让老师和大家一起找春天吧!”接着放音乐《春天在哪里》,教师以导游者的身份范读课文。
此时学生的视觉感受是美丽的山水画卷,听觉感受是优美的音乐和入情的范读。
他们已完全陶醉于春天秀美景色中。
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和语言文字训练的要求,或插放乐曲、歌曲,或学生演唱,或教师弹奏,或师生齐唱,或配乐范读,学生学习,如同欣赏音乐一样轻松愉快,学生自然乐学。
小学语文论文-浅议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论文-浅议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人教版新课标语文学习的主阵地在课堂,要教给学生什么,让学生获得什么,都在课堂。
课堂上既要有教师“主导性”的彰显,更要有学生“主体性”的体现,这样的课堂教学才会有高效率。
1.发挥教师的主导性新课程强调在教学关系上“教”要促进“学”,而教学的本质在于“引导”,没有否定“教”,但是对“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大凡优秀的教师,在他们的课上,内容深一些的课文,能提弦撮要,上得深入浅出;平白一点的,能浅文深研,上得厚实有味。
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眼里始终要有学生,讲在需讲之处,拨在应拨之时。
在《只拣儿童多处行》的第一课时,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之后,我便让学生质疑问难,鼓励小组合作,联系上下文解决一些相对容易的问题,如词语的理解等。
学生提出的与“我”预设一致的有深度的问题,或统领全文学习的问题,如“孩子小小的身躯里怎么会喷发着太阳的香气息?”“为什么说‘只拣儿童多处行’,就能找到春天?”等等,我加以肯定,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适时的提出并加以解决。
阅读教学的课堂,需要一个一级问题一通到底,在研究探求其结果的过程中,必然要先解决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就像是树的主干伸出的枝叉一样。
作为教师,头脑的问题脉络图要清清楚楚,“枝叉”不宜过多。
在一级问题“为什么说‘只拣儿童多处行’,就能找到春天?”确定之后,我分别设计了三个二级问题,即:“颐和园的‘儿童多处’指的是哪些地方?”“怎么看出冰心是‘只拣儿童多处行”’的?“儿童多处怎么样?”这三个问题解决好了,一级问题的解决也就水到渠成了。
当然,在二级问题下还有三级问题。
教师摒弃烦琐的分析,问题设计得精当,指导得法,主导的作用就彰显出来了。
2.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应把学生放在生动活泼地主动发展的位置上。
让学生以积极的状态投入课堂学习之中。
学生的学习效率是衡量课堂教学效率的标尺。
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学习效率就会很高。
所以要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的整个身心都得到解放,在教师引导、帮助和促进下,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人教版新课标素质教育已成为当今教育改革的主方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已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更是知识经济时代赋予教育的责任,长期以来,传统的教育观念束缚了教师的手脚,使得学生被动接受填鸭式的“满堂灌”,其创造个性受到压抑,而创新教育强调的是教会学生去主动探求知识,创造性地去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需要教师经常地启发、点播和引导,我们应当真正树立为学生服务的观点,遵循学生的心理和认知发展的规律,精心设计课堂中的每一个环节,采取种种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积极性,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
由于我刚刚参加工作不久,经验与能力尚欠缺,只作了一点粗浅尝试,请批评指正。
一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在启疑、激趣中让学生发现、探索,做自主学习的主人。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的。
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与联系。
”因此,在学习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精心设计一些对理解课文有帮助,可激情引趣的内容,在启发、质疑、解疑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自己去尝试发现并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其主体参与意识和能力,真正成为自主学习中的主体。
例如,在布置学生预习《清清的溪水》一课时,我和大家谈起了“黄河”这看似与课文无关的话题。
让学生说说对黄河的了解并鼓励学生质疑,学生们踊跃发言,提出:黄河为什么叫“黄河”?黄河的水是黄的吗?等一系列问题。
看着学生们兴趣盎然的样子,我打从心里高兴,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起学生学习活动的内在动机,无疑是为他们主动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从这一点出发,我让学生们带着问题自己去寻求答案,可以去书中查资料,也可以向家长请教,总之,是鼓励学生自己解疑。
教师是学习中的主导,就应当适当地引导、积极创造机会,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空间、读书时间,而并非手把手地教导。
结果,当新授课反馈时,学生们自信地纷纷举手,把自己找到的资料介绍给大家,互相交流。
以儿童立场关照小学语文教学
以儿童立场关照小学语文教学唐静摘要:新课改下催生了众多教学新理念,如果将这些理念的核心归结为一点,那就是“儿童立场”。
“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彰显儿童立场,在落实学科育人的教学实践中,更要充分体现儿童立场。
2022年,全国开始推进“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的使用。
这是我国小学语文教材基于新《课标》试图有力突破的又一跨越式发展,儿童立场尽显。
关键词:儿童立场学科育人部编语文教材教学实践一、儿童立场:部编新教材的意蕴彰显整合性更强的“部编本”教材在内容选择和板块设置等方面无不体现着以学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以儿童立场推进语文课程建设的发展之路。
以一年级教材为例:1.教材语言基于儿童“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在语言的描述中突出了儿童的味道,让儿童感觉更加亲切。
例如《ɡ、k、h》一课,从原来的“猜一猜”改成现在的“说话”,模拟了自然界的各种声音,如溪流哗哗,雨点沙沙,鸽子咕咕等。
这些形象贴切的叠词符合儿童朴素、本真、活泼的说话和思维的特点,读起来朗朗上口,浅显生动。
2.教学内容凸显儿童教师要以儿童的眼光去看待他们眼里的色彩。
儿童的交际方式、儿童的心情表达、儿童的生活方式、儿童的认知特点等都是需要教师以“长大的儿童”这一角色定位去理解并尊重儿童。
在教材中,《明天要远足》《大还是小》《项链》等内容,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
3.版面设计吸引儿童课本图文并茂的呈现方式,富有童趣的内容选择,让儿童不仅从外观上被深深吸引,更体现了编写者对儿童特质的关注,对认知特点的尊重。
精巧的设计让儿童一下子就喜欢上了教材,喜欢上了语文。
二、学科育人:让儿童立场在教学实践中充分体现部编教材深入体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眼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落地,尤其体现了鲜明的儿童立场的育人价值。
以《小猴子下山》为例,这一课图文并茂,富有童趣,将猴子摘玉米的故事描绘得淋漓尽致。
如何有效用好这份素材,在故事教学中凸显儿童主体,引领儿童主动去建构、发现、总结出所学心得,是教师对践行“部编本”教材编写意图的应然之道。
小学语文论文新课程教学论文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要重视其儿童性精选
小学语文论文新课程教学论文: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要重视其“儿童性”摘要:在新课程教学中,如何落实“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科学高效地完成小学语文教学任务?一是要重视学生年龄心理特点的“儿童性”,二是要重视小学语文教材的“儿童性”,三是要重视语文教学法的“儿童性”。
只有这样才能使新课改精神落到实处,也只有这样,才能极大地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儿童性当前,在小学语文的新课程教学中,要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科学、高效地培养新一代高素质人才,就必须研究学生,研究教材,遵循教育规律,改革教学方法。
一、要重视学生年龄心理特点的“儿童性”所谓学生年龄心理特点的“儿童性”,就是指小学阶段的学生不同于其他阶段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只有掌握了小学生年龄特点的“儿童性”,才能在教学中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根据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原理,小学学生正处在学龄初期阶段,正处在一个生长发育特别旺盛的时期。
这一时期,他们的思维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但仍带有很大的具体形象性;注意力从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发展,但无意注意仍占优势;意志上的自觉性和自控力有所提高,但仍不稳定不持久;个性倾向进一步形成,但常常有片面性和主观性,易受外部情境的影响和制约。
因此,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区别于其他年龄阶段的学生是:生理上的不成熟,心理上的好奇好趣,性格上的好动好玩,意志上的脆弱,认识上的简单幼稚,这就是小学生年龄特点的“儿童性”。
在小学语文的新课程教学中,掌握了小学生年龄心理特点的“儿童性”,就能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二、要重视小学语文教材的“儿童性”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选文,是教材编者在认真研究儿童心理特点的基础上,从培养未来一代创新型人才这一教育目的出发,精心选编的。
在这些选文中,对于培养未来一代创新型人才这一教育目的的实现,不是通过简单的训诫,而是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和具有儿童情趣的艺术感染力去潜移默化地完成这一目的的。
2018年小学语文教学论文用儿童的眼光来解读教材_人教版新课标-文档资料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用儿童的眼光来解读教材人教版新课标有些教师备课首先设想的是课堂的结构、形式,然后才是拿教材往上靠,课堂形式很有新意,往往缺少内涵,其原因是教师缺少对文本的解读。
解读文本是语文教学最重要的环节,有人说教师解读教材要用成人鉴赏的眼光,站在文学与哲学的高度去解读课文;有人说解读课文还要有教师专业的眼光,以一个教师的视野和责任来审视教材,发掘教材的教学价值。
但从我们教学对象来说,我们还要有儿童的眼光,用一颗童心,以孩子的视角、生活去解读课文,依据不同学段设计“三维目标”。
一、用童心的视角捕捉语言我们小学课文中的语言大多都能接近儿童。
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说:文本的语言有三个层次:一是适合儿童现时交流的伙伴式语言,学生能听懂,也能自由运用表达;二是适合儿童发展的目标式语言,学生经过学习、模仿就能学会的语言;三是适合文学作品的精粹式语言,这样的语言典范、优美、蕴涵丰富的思想和语言的表达艺术,具有言语智慧,但需要学生具备足够的生活积累、知识积累和情感积累,才能逐渐体悟到。
这着实让我们明白在读教材时,要站在儿童的角度,看看哪些语言是适合儿童发展的目标式语言,捕捉这样的语言,仔细推敲这样的语言,悟其意,品其神。
哪些是学生值得积累的精辟语言,让学生积累。
用这样的解读语文教材的眼光来审视我们的语文课堂,就会发现有些课文的语言是伙伴式的语言,无须我们就是过多地讲解,只要学生自己阅读、体会就可以了。
一些值得学生学习的课文语言,精心选择适合学生学习的目标式语言,设计综合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学习、模仿、运用,转化为自己的语言。
而对于捕捉到的精粹语言(文学语言),需要教师进行必要的点拨、引导,甚至更多的是讲解赏析。
这样的语言我们让学生整体的朗读、积累,存留在学生的记忆里,留待今后在成长的岁月中慢慢融化。
二、用童心的感受体验情感课标实验教材课文的选用十分重视重视人文色彩。
这一特点的突出表现是:所选文章的不仅是客观事物的写照,也是情感的载体。
小学语文案例反思古诗词教学中的儿童立场_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案例反思古诗词教学中的儿童立场_人教版新课标小学语文案例反思-古诗词教学中的儿童立场人教版新课标小学语文,乃至整个小学教育,是建立在对儿童理解的基础上的。
教师眼中要有“人”,对于小学教师来说,就是眼中要有“儿童”。
因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必须站在儿童的立场上。
然而,小学语文教学坚守“儿童立场”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古诗词教学尤其如此。
古诗词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有很大比重,而诗词作者的生活与今天的生活相比,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而且作者创作时的心境更是无法体会,这都是古诗词教学成为小学语文教学难点的原因。
下面就以张老师执教的《如梦令》为例来谈一谈古诗词教学中的儿童立场。
一、还文本解读以儿童标准有什么样的文本解读,就有什么样的教学。
儿童是发展中的人,我们在解读文本时绝不能以成人的标准来代替儿童的标准。
可以说,没有儿童标准的文本解读,就谈不上儿童语文。
张老师在教学中,没有用经典或世俗的解读来匡正学生的解读,而是大胆倡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而学生也在这种开放的教学氛围中积极思考、勇于表达,使得原本枯燥的文本理解变得灵动有趣。
如在教学“沉醉”一词时,张老师是这样引导的:师:你看,我们读着读着,就感觉这词就像活了一样,仿佛就活在我们的眼前了,这语言中就隐藏着一幅画面。
再读,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生:我看到了太阳下山了,霞光染红了云彩。
师:很棒,很美。
你说。
生:我看到了我们喝着小酒,真的沉醉了。
师:她已经变成李清照了,喝着点小酒。
你说。
生:我看到了小溪边上的亭子里观望太阳落山的情景。
啊,这情景真美啊!生:我看到太阳落山了,李清照在小溪旁的亭子里喝醉了酒,迷路了。
师:你看她的想象多么具体,有的向上飞翔,有的空中盘旋,还有的向斜冲刺过去。
后面可能还有个省略号吧,对不对?这个一塘鸥鹭为什么是这样飞的?生:因为被我给吓到了。
师:对,被你吓到了,你就是李清照。
被惊飞的鸟儿,文章当中就叫“惊起一滩鸥鹭”。
你在刚才说的时候还有一处地方特别令人回味:我心里想着,怎么样才能划得更快呢?有没有发现这句话有什么特别之处?告诉你们,她是目前对这首词的研究水平最高的,为什么呢?争,没有一点古文知识就不知道争的意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站在儿童立场精心设计教学人教版新课标
“促进儿童的发展是现代教育核心价值的定位,儿童立场应该是现代教育的根本立场。
好的教育一定是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
无论何种教育,归根结底只有通过儿童自身的选择与建构,才有可能真正形成儿童发展(包括知识、技能、情意、态度、品性等的发展)的现实。
”
小学教育要站在儿童立场,小学语文教学也应站在儿童立场。
站在儿童立场教语文,就是基于语文本身以儿童为本组织语文教学;站在儿童立场教语文,就是紧贴儿童的心灵层面,以儿童的认知为起点,充分考虑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经验、情感等来开展语文教学,有效地综合提升儿童的语文素养。
一、让儿童成为真正的“探索者”,享受智慧的荣耀
“儿童就其天性来说,是富有探索精神的探索者,是世界上的发现者。
自由和探索是儿童的天性,教育就应该顺应这种天性,引导和促进学生进一步去探索与发现。
”
②在教学中,我们如能提供一个“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的自由的探索环境,孩子们往往会热情勃发、有效参与。
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
”“疑是知之始”,孩子们敢于质疑,拥有问题意识,便是迈出了期待解决、积极思维、主动学习的第一步。
《梅兰芳学艺》老师在课文开始理解了就抛出了一个问题:梅兰芳并不是一开始就成为一个世界闻名的京剧大师的,他在学艺的时候遇到了什么困难呢?他又是如何成为一个世界闻名的京剧大师的呢?让我们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问题激起了学生的阅读期待,问题激发了学生了的探究欲望。
学生在读文、思考、交流、讨论中明白了梅兰芳遇到的困难,知道了梅兰芳成功的秘诀:那就是勤学苦练。
《乌鸦喝水》是一篇非常有趣的童话故事,孩子们充满了阅读期待。
出示课题后,我便问孩子们:“读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教室里小手林立:乌鸦要喝哪里的水?它为什么要喝水?它有没有喝到水?它是怎样喝到水的?对于学生的提问,我充分肯定,并推波助澜:这些问题很简单,你们只要好好地读读书,相信你们自己都能解决。
孩子们最希望的就是让人刮目相看。
于是,他们立刻埋头研读文本,着手解决问题。
真实的探究、发
现,愉悦的智力活动让孩子们享受着学习带来的成就感,享受着智慧带来的无比荣耀。
“你应当努力使学生自己去发现兴趣的源泉,让他们在这个发现过程中体验到自己的劳动和成就,这件事本身就是兴趣的最重要的源泉之一。
”③我们的课堂若能满足儿童的需要,让儿童成为自由的“探索者”,学习便成了“快乐之旅”。
二、让儿童成为真实的“情感者”,享受心灵的舒展
儿童的情感不是一下子就达到高潮的,而是一点点积蓄起来的。
这就需要教师引领孩子在文字里走个来回,感受语言的温度,使他们的心灵变得柔软,情感变得丰富。
在《安塞腰鼓》的教学中,老师们可以感受到激荡在课堂里的那份情。
教学《这儿真好》一课时,为了让孩子们真切地感受到小岛的美好,教师让孩子们看绿叶成阴、鲜花满地、瓜果飘香、动物成群的生动画面,然后让孩子们练习说话:这儿有,有,有,真是。
津津有味地看,饶有兴致地说,孩子们由衷地感受到“小岛真好!这儿真好!”对勤劳的小熊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同时,他们也领悟到“劳动创造幸福生活”。
在教学《朱德的扁担》一课时,为了让孩子们充分感受到战士们不怕困难的精神,教师通过语言渲染创设情境:“孩子们,现在你们都是红军战士,要坚守住井冈山,粉碎敌人的围攻,我们就必须去山下挑粮,谁愿意去?”孩子们高举小手争着去。
此时的他们已经完成了角色的转换,俨然是一群情绪亢奋、内心世界丰富的战士。
教师深谙学生的心理,通过现场采访的方式,让学生把心中的话语表达出来:师(深情地现场采访):老班长,你的年纪这么大了,不要去挑粮了。
生:不行,我得去,我虽然年纪大,可不比年轻人差,我要去! 师:多好的老班长呀!小红军,你的个子还没有扁担高,留在山上吧。
生(大声地):不,我的年纪小,力气可不小,我要和大家一起去挑粮。
师:真是革命的好同志!小王啊,你的伤刚好,不能太累,在家休息。
生:瞧,我的伤好了,我也要和大家同甘共苦。
师:咱们的战士不怕苦不怕累,真让人敬佩。
通过这样的师生对话,真实涌动的情感伴随着孩子们的理解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不断攀升,战士们不怕困难的优秀品质在孩子们心中定格。
“真情的交融,使师与生双方都同时感受教与学的无穷的趣味与自身的无法估量的潜力,使教学活动进入师生对话、充满生命活力的完美的境界。
”(李吉林语)让儿童成为真实的“情感者”,他们便会心灵舒展,生成自然的感悟,渐入教学的佳
境。
三、让儿童成为真切的“体验者”,享受精神的敞亮
“让你的学生提出问题,要不就像他们自己提出的那样由你去提出这些问题。
让你的学生给出答案,要不就像他们给出的那样由你去给出解答。
”波利亚的这番话提醒我们老师要站在儿童的立场提出好的问题。
提问是如此,课文中词语、句子的理解、感悟也应该站在儿童的立场上。
在教学《梅兰芳学艺》一课时,我们充分考虑到孩子的认知现状,自制了教具。
课堂上,老师举着鸽子,让鸽子飞起来,忽快忽慢,忽高忽低,忽左忽右,孩子们为了紧盯住这只鸽子,一会儿往上看,一会儿往下看,一会儿往左看,一会儿往右看,一会儿仰着头看,一会儿低着头看,看得孩子们眼睛发酸、发胀,甚至流出眼泪。
这样深刻而丰富,真切而实在的体验促使孩子们对梅兰芳的勤奋好学产生了共鸣。
又如教学《鹬蚌相争》一课,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相持”以及“筋疲力尽”,老师就让孩子们一队扮演鹬,一队扮演蚌。
教师创设情境:太阳升起来了,鹬大声地说:(你不松开壳儿,就等着瞧吧。
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没有了水,你就会干死在这河滩上!),蚌也大声地说:(我就这样夹住你的嘴不放。
今天拔不出来明天拔不出来,吃不到东西,你也会饿死在这河滩上);中午,鹬威胁道:(你不松开壳儿……),蚌不甘示弱:(我就这样……);太阳下山了,鹬有气无力地说:(你不松开壳儿……),蚌叹了一口气说:(我就这样……)。
孩子们通过角色扮演,更好地理解了“相持”,感受到了“筋疲力尽”,也意识到了鹬和蚌的愚蠢,并深刻地理解了丰富的寓意。
“没有感受的学习,不是人的学习。
”“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
”唯有让孩子们去实践,去体验,他们才会获得非同寻常的深刻而丰富的感受,精神世界变得无比敞亮。
四、让儿童成为真性的“言说者”,享受个性的飞扬
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有一段经典的论述: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
这段话道出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这样一个教学理念。
在上《放小鸟》一课前,我了解到孩子们平时阅读了大量有关鸟儿的故事,有的孩子家里
还养了小鸟。
大家对于小鸟是熟悉的、喜欢的。
于是,教学这一课时,我让孩子们读写小鸟外形的句子,读“我”把小鸟关在鸟笼里,喂吃喂喝的句子,孩子们通过“移情”,充分体会到作者对小鸟的喜爱。
课堂不仅要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而且还必须关注儿童可能的生活。
在读到鸟妈妈心疼关在笼子里的小鸟时,我问孩子们:“我把小鸟关在笼子里,这样爱小鸟对吗?”孩子们充分调动了已有的知识经验,掌握了话语权:“小鸟是鸟妈妈的孩子,它离不开鸟妈妈。
”“这不是真的爱小鸟,因为小鸟的家在蓝天。
”“小鸟最需要的是自由,它喜欢在蓝天自由地飞翔。
”“鸟儿也有生命,我们爱护它,就不能把它关在笼子里,要让它飞回大自然。
”孩子们充满真性的表达,抒发了给小鸟自由快乐的生活,人类要和动物和谐相处的心声。
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这种生成是他人无法取代的,是由内向外的生长,而不是由外向内的灌输,其基础就是学生原有的知识与经验。
学生学习时与自己的生活实践相联系,将文本所写与生活所见及自身经历对接,便能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与体验,充分言说,彰显独特的个性。
“教育是为了儿童的,教育是依靠儿童来展开和进行的。
教育的立场应是儿童立场。
儿童立场鲜明地揭示了教育的根本命义,直抵教育的主旨。
”④站在儿童立场教语文,需要我们更好地理解儿童、发现儿童,顺应儿童的自然本性与成长节律,从而开发儿童、引领儿童、发展儿童。
唯有如此,我们的语文课堂才能充满激情与智慧,充满生机与活力,充满挑战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