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4 怎样放的更大|教科版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1.4怎样放得更大》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1.4怎样放得更大》教案一. 教材分析《怎样放得更大》是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的第4课,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放大镜的原理,掌握放大镜的制作方法,并能够运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的魅力,培养他们观察、思考、动手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他们对科学充满了好奇心。
但在观察物体时,部分学生可能还不会正确使用放大镜,对放大镜的原理了解不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放大镜,并解释放大镜的原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放大镜的原理,知道放大镜是如何放大的。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3.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提高他们的沟通表达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放大镜的原理。
2.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放大镜的原理。
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提高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3.启发式教学:教师提问,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思维。
六. 教学准备1.放大镜:每个学生准备一个放大镜。
2.实验材料:透明塑料袋、水、小昆虫等。
3.教学课件: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有趣的图片,如缩小版的建筑物、微观世界的生物等,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你有一个魔法放大镜,你想放大观察什么?从而激发学生对放大镜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放大镜的原理,并通过实验演示放大镜如何放大物体。
实验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让学生初步了解放大镜的原理。
3.操练(10分钟)教师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自己动手制作放大镜。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正确使用放大镜。
4.巩固(5分钟)教师提问:你们知道放大镜是如何放大的吗?让学生回顾放大镜的原理。
然后,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制作放大镜的心得。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怎样放得更大》教学设计
4.怎样放得更大【教材分析】在使用放大镜的过程中,学生都希望放大镜能把物体放大更多倍数,以便把物体看得更清楚。
这也是在显微镜发明之前,人们的想法和一直努力追求的日标。
但放大镜的放大倍数是有限的,直到17世纪,人们发现用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提高放大倍数,从而发明了显微镜,人们的这个日标才得以实现。
【学情分析】本课指导学生经历前人发明显微镜的过程,用两个放大镜自制一个显微镜,并尝试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
由于学生的理解水平,什么是折射,以及电子显微镜和扫描隧道显微镜的原理,不必讲解。
但要让学生明白:显微镜技术的发展,为我们的研究微观世界提供了可靠有力的工具,它是人类最敏锐的眼睛。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2.显微镜的发明拓宽了观察领域,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过程与方法:1.用两个放大镜组合制作一个简易显微镜。
2.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物体3.阅读课文中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的故事。
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人类发明显微镜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2.科学的不断发展,会促使技术不断地改进,而技术的发展,又会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
3.学习科学家对科学执著的追求和不懈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懂得人类的不懈追求促进了显微技术的不断进步。
【教学难点】自制简易显微镜。
【教学方法】引导启发法、小组合作探究法、汇报交流法等。
【教学准备】分组实验器材:两个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卡纸(或现成的纸筒)、剪刀、胶带。
供显微镜下观察的物体,如花蕊,青苔,蚕丝,纸纤维,昆虫的足、翅、触角等,手电筒或小镜子。
教师演示器材:两个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自制的显微镜,相关课件(如显微镜的历史等)。
【教学过程】一、显微镜的发展1、如何放得更大?师:同学们我们已经能熟练地使用放大镜来观察一些细小的物体了,但人类的探索欲望总在不断地发展,放大镜不能满足人们对微小世界继续探索的欲望。
如何能使我们看到的像放得更大呢?生:用显微镜,用电子显微镜……2、介绍各种显微镜1) 最早的光学显微镜:荷兰詹森父子制作的显微镜才是世界上第一架真正的显微镜。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怎样放得更大》教学设计 含板书附反思 【共两套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微小世界《怎样放得更大》教案一、教材简析:在使用放大镜的过程中,学生都希望放大镜能把物体放大更多倍数,以便把物体看得更清楚。
这也是在显微镜发明之前,人们的想法和一直努力追求的日标。
但放大镜的放大倍数是有限的,直到17世纪,人们发现用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提高放大倍数,从而发明了显微镜,人们的这个目标才得以实现。
本课指导学生经历前人发明显微镜的过程,用两个放大镜自制一个显微镜,并尝试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
二、教学背景:本课是在前几课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基础上,探究如何使物体放得更大?其实是引导学生经历人类探索发明显微镜的过程。
在前几课的学习过程中,已经有很多学生也曾将两把放大镜重叠去观察物体,希望获得更大的图像,当时的这种行为是无意识的,是不知其所以然的。
本课以学生的这种行为引入,让学生利用两把放大镜对比观察前两课上所观察过的物体,如味精、白糖晶体,如蚂蚁、蝴蝶等昆虫,这样,学生对两把放大镜组合后产生的效果会有更深刻的认识。
三、过程与方法:1.用两个放大镜组合制作一个简易显微镜。
2.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物体3.阅读课文中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的故事。
【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人类发明显微镜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2.科学的不断发展,会促使技术不断地改进,而技术的发展,又会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
3.学习科学家对科学执著的追求和不懈的探索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懂得人类的不懈追求促进了显微技术的不断进步;【教学难点】:自制简易显微镜。
【教学准备】1.课前学生收集显微镜在科研、医疗、工业、农业、纺织、考古等领域的影响、作用及应用方面的资料。
2.分组准备两个放大倍数不同的放大镜,观察用的青苔、花、小字,事先用铁架台做好的自制显微镜。
3.幻灯片以及多媒体设备五、教学过程(一)、引入:1.T:看,老师这里有两个放大镜,一大一小,它们谁的放大倍数更大呢?我们一起来比较比较!2.T:如果想要把物体放得更大,比如:一千倍,该怎么办呢?(板书课题:怎样放得更大)3.T:在很早很早以前,那时侯还没有显微镜。
六年级科学下册1.4《怎样放得更大》教案1教科版
【教课目的】1.经过自制显微镜的研究活动,知道两个不一样放大倍数的凸面镜的组合能够把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2.阅读列文虎克自制显微镜并发现微生物的故事,认识显微镜发展的历史,领会技术是不停发展的,技术的改良推进着社会的发展,也改良了我们的生活,促使着科学研究的发展。
3.以科学家列文虎克对科学的执著追乞降不懈的探索精神激励学生。
【教课准备】不一样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卡纸、剪刀、胶水。
供显微镜下察看的物体,如花粉、青苔、蚕丝、纸纤维等,手电筒或小镜子【教课过程】1.引入提出问题:我们如何才能把物体放大更多的倍数呢?议论。
2.如何放得更大研究:用两只手一前一后分别拿两个放大倍数不一样的凸面镜(如教材上的图),频频调整它们之间的距离来察看物体,而后拿开一个透镜,只用一个透镜察看物体。
频频几次,看看有什么发现。
报告。
解说:我们方才经历的过程就是人们发显然微镜的过程。
在17 世纪,人们把两个凸面镜组合起来,一个凸面镜把另一个凸面镜所成的像进一步放大,这样显然提升了放大倍数,这就是最早的显微镜。
显微镜的发明,令人类察看的范围大大地扩大了。
3.做个简略显微镜议论显微镜的制作方法和步骤。
制作:学生疏组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4.用自制的显微镜察看四周的物体用自制的显微镜察看只用一个放大镜时察看不清的文字和图片,看看察看成效如何。
用自制的显微镜察看青苔、花粉等,比较和肉眼看到的有什么不一样。
5.认识显微镜的发明、发展史阅读教材上的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发现微生物的故事。
议论:从这个故事中我们知道了什么?6.解说:教师介绍显微镜的发展历史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能把物体放大300倍,令人类看到了过去从未看到的微生物世界。
以后人们精益求精技术使显微镜精益求精和完美,能够把物体放大到1500倍左右,能分辨出百万分之一毫米的物体。
但光学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有限的。
1932年,德国科学家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显微镜,由此把放大倍数提升到1万倍。
六年级下册科学导学案-1.4 怎样放的更大|教科版 (1)
介绍:把两块凸透镜组合起来制成了能放得更大的观察工具,它们便是显微镜的前身。
个性思考:
本课是在前几课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基础上,探究如何使物体放得更大?其实这是引导学生经历人类探索发明显微镜的过程。在前几课的学习过程中,我就发现很多学生也曾将两把放大镜重叠去观察物体,希望获得更大的图像,可是当时的这种行为是无意识的,是不知其所以然的。看来我们的孩子还是很聪明的,期待课堂上的表现。
教师演示器材:两个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自制的显微镜;
拟采用环节
自主交流、自主探究、自主讨论
学习过程
学习指导
一、显微镜的发展
举例说明,自己知道的用显微镜,用电子显微镜……
2、认识了解各种显微镜
1)资料:荷兰詹森父子制作的显微镜才是世界上第一架真正的显微镜。由一个凸透镜和一个凹透镜组成,它是光学显微镜。后来光学显微镜经不断改进,最大放大倍数可达1500倍左右。
2)电子显微镜;
3)扫描隧道显微镜:放大倍数可达3亿倍;
二、做个简易显微镜
1、怎样放得更大?
讨论:放大镜何以变成了显微镜呢?当时人们想到的问题是如何放得更大,尝试回答自己的来自法;2、我们自制显微镜
1)了解放大镜的放大倍数有局限,思考该怎么做?
2)学习方法,尝试用两个放大镜观察物体:调整两个放大镜之间的距离观察物体,直到看得最清楚,然后移开一个凸透镜,比较一下两次看到的物体有什么不同。反复几次,看看有什么发现?
小学导学案
学习内容
4、怎样放得更大
学习目标
科学概念:
1、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2、显微镜的发明拓宽了观察领域,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过程与方法: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怎样放得更大》教科版
4.怎样放得更大【教材简析】本课教学是在学生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微小物体的前提下,尝试用两个放大镜把细节放得更大。
课文首先提出怎样把物体放得更大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然后启发学生用两个放大倍数不同的凸透镜组合起来观察物体,比较用两个透镜和一个透镜看到的物体图像有什么不同?从中发现把两个透镜组合起来观察物体,放大倍数会大大提高。
这个活动引领学生经历一个显微镜的发明过程。
接下来的活动是让学生用简易显微镜观察物体,实际验证一下物体的图像在显微镜下是不是被放得更大了,是不是又会发现一些用肉眼和自制放得更大的装置不能看到的细节,并把新的发现记下来。
此外,课文资料中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的故事,能激发学生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的兴趣,并学习列文虎克坚持不懈、刻苦钻研的精神。
本课可分“做个简易显微镜”和“显微镜的发展”两部分,引领学生经历一个前人发明显微镜的过程,领悟显微镜发明中的科学性和探索精神。
【学情分析】学生们都用过放大镜,会使用放大镜来观察物体,那么使用两个放大镜观察到的物体是怎样的呢?用两个放大镜和一个放大镜看到的物体图像又有什么不同呢?怎么叠放两个放大镜可以使放大倍数大大提高呢?学生的体验是不多的。
这也是让学生通过活动,体验一个最早期简易显微镜的发明过程。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学会将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并且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2.了解显微镜的发明拓宽了观察领域,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科学探究目标1.用两个放大镜组合体验一个简易放大装置的效果。
2.用简易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物体,感受到放大物体的图像之后可以看见微小的细节。
科学态度目标1.认识到人类发明显微镜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2.科学的不断发展,会促使技术不断地改进,而技术的发展,又会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
3.学习科学家对科学执著的追求和不懈的探索精神。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会利用两个透镜组装成一个简易显微镜。
【教学重难点】重点:懂得人类的不懈追求促进了显微技术的不断进步。
《4 怎样放得更大》教学设计【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
《怎样放得更大》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道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2.了解显微镜的发明拓宽了观察领域,认识到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3.会用两个放大镜组合制成一个简易显微镜。
4.能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物体。
5.认识到人类发明显微镜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6.学习科学家对科学执着的追求和不懈的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懂得人类不懈的追求促进了纤维技术不断的进步。
难点:自制简易显微镜。
三、教学用具小组材料:三个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放大镜固定架。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四、相关资源【科学博览】显微镜的发展.pptx、【教学实验】物体。
五、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展示】展示图片。
【讲述】同学们,什么样的放大镜放大倍数比较大呢?【预设】凸度大的放大镜放大倍数大。
【提问】一个放大镜放大的倍数始终是有限的,你有什么办法提高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吗?【预设】利用两个放大镜。
【过渡】好,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如何放得更大。
【新知讲解】知识点一:自制简易的显微镜【提问】同学们,请你们思考并回答两个放大镜随意放在一起就可以把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吗?【预设】不是。
【提问】两个放大镜怎样放置可以把物体的图像放待更大,试一试?【总结】找两个放大倍数相同的放大镜,调整两个放大镜(凸透镜)之间的距离来观察物体,直到看得最清楚为止。
【提问】手持两个放大镜观察物体方便吗?【预设】不方便。
【提问】那哪位同学有什么办法能让放大镜使用起来方便呢?【预设】把两个放大镜固定起来。
【讲述】上下移动调整两个凸透镜之间的距离,直到找到物体最清楚的图象,用纸筒和胶带纸把两个透镜固定下来,这样一个简易的显微镜就做好了。
【组织活动】用这个装置去观察第一节课观察过的物体,有什么新的发现,并记录。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记录,发现:用调整好距离的两个放大镜观察物体,可以发现物体的图像被放得更大、有些细小的部位更加清晰。
【提问】把其中一个放大镜换成放大倍数小或者大的放大镜,再去观察物体,你又有什么发现?【预设】图像有点模糊了。
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设计《1.4怎样放得更大》1-教科版
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设计《1.4怎样放得更大》1-教科版一. 教材分析《1.4怎样放得更大》是六年级科学下册的教学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放大镜的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放大镜的放大原理,学会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并能够运用放大镜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对科学实验也有一定的兴趣。
但是,学生对放大镜的原理和使用方法可能还不够了解,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来加深理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放大镜的放大原理,知道放大镜的基本结构和使用方法。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的能力,能够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3.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放大镜进行观察和探究。
四. 教学重难点1.放大镜的放大原理的理解和掌握。
2.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的掌握。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放大镜的放大原理,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动手操作能力。
2.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3.实践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放大镜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放大镜:每个学生准备一个放大镜。
2.实验材料:一些小物品,如昆虫、植物等,用于学生观察。
3.教学课件: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在生活中见过放大镜吗?放大镜是什么样子的?放大镜有什么作用?通过问题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放大镜的放大原理和基本结构,通过课件展示放大镜的放大效果,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放大镜的原理。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放大镜的放大效果,观察不同物体的放大效果,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动手操作能力。
4.巩固(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放大镜原理和使用的掌握情况,及时进行反馈和巩固。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与反思-1.4 怎样放的更大|教科版
《怎样放得更大》案例分析课前交流: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一课是六年级的第一单元的第四课内容,由于前三课的内容我们没有学,也不了解,为了这堂课我们能够上好,我现在把前三课的内容简单给大家讲解一下,那么前三课需要我们了解哪些知识呢?首先,必须明确什么是放大镜?放大镜具有放大图像的功能使用工具,它的镜片特点是透明、中间厚边缘薄,即中间是凸起的。
什么样的放大镜放大倍数比较大,中央凸得越厉害,放大倍数越高,而不是镜片的直径越大,放大倍数越大,之所以能放大,是因为放大镜片是凸透镜,所以放大镜也叫凸透镜。
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有两种,一是让放大镜靠近观察的物体,观察对象不动,人眼和观察对象之间距离不变,然后移动手持放大镜在物体和人眼之间来回移动,直至图像大而清楚。
二是放大镜尽量靠近眼。
放大镜不动,移动物体,直至图像大而清楚。
我们知道了放大镜的功能和作用,在随后的书中的第二第三课,就用放大镜观察昆虫的形态构造和器官,比如进一步发现了蝴蝶的翅膀上的鳞片,蝴蝶的触角,并且用放大镜观察了食盐,味精,白砂糖碱面的晶体结构。
案例分析本课是在前几课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基础上,探究如何使物体放得更大?其实是引导学生经历人类探索发明显微镜的过程。
在前几课的学习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学生也曾将两把放大镜重叠去观察物体,希望获得更大的图像,当时的这种行为是无意识的,是不知其所以然的。
上课初,以学生的这种行为引入,让学生利用两把放大镜对比观察前两课上所观察过的物体,如味精、白糖晶体,如蚂蚁、蝴蝶等昆虫,这样,学生对两把放大镜组合后产生的效果会有更深刻的认识。
在交流汇报时,应强调焦距的调整对于看清物体至关重要,可每次调整又很麻烦。
出示课前制作的简单显微镜,并讲解示范制作方法:利用一个与放大镜差不多直径的塑料瓶,剪去瓶口瓶底,确定两把放大镜的焦距后,在合适位置固定好放大镜。
然后利用实物展台让学生对比观察效果,学生兴趣盎然,跃跃欲试。
再提供卡纸、卫生纸筒等材料,让学生马上加工制作简单显微镜进行观察。
六年级下册科学课件14 怎样放的更大 教科版
六年级下册科学课件14 怎样放的更大 教科版
水螅(放大40倍)
显微镜下的世界:微观摄影 六年级下册科学课件14 怎样放的更大 教科版
老鼠视神经网络(放大40倍)
六年级下册科学课件14 怎样放的更大 教科版
显微镜下的世界:微观摄影 六年级下册科学课件14 怎样放的更大 教科版
六年级下册科学课件14 怎样放的更大 教科版
显微镜下的世界:微观摄影 六年级下册科学课件14 怎样放的更大 教科版
六年级下册科学课件14 怎样放的更大 教科版
雪花(放大4倍)
显微镜下的世界:微观摄影 六年级下册科学课件14 怎样放的更大 教科版
六年级下册科学课件14 怎样放的更大 教科版
沙粒(放大4倍)
显微镜下的世界:微观摄影 六年级下册科学课件14 怎样放的更大 教科版
•
3 、创设体现班级特色的主题环境。 在主题 环境的 设置和 提供上 ,我们 应本着 以幼儿 为主体 的宗旨 ,鼓励 幼儿大 胆参与 到环境 创设中 ,要重 视环境 随教学 内容的 变化而 随时调 整,让 环境体 现幼儿 的学习 过程, 使环境 始终起 到引导 幼儿发 展的作动 中利用 多种鼓 励手段 ,激发 幼儿用 普通话 表达意 愿及培 养良好 的倾听 习惯。
六年级下册科学课件14 怎样放的更大 教科版 六年级下册科学课件14 怎样放的更大 教科版
•
1、有计划地开展青年教师的培养,对 新教师 实施跟 踪听课 ,做好 教学常 规工作 的指导 和调研 。
•
2、积极组织教师外出学习,扩大教师 的视野 ,抓住 到市、 镇各园 的听课 机会, 学习别 人的长 处,逐 步提高 自己的 教育教 学水平 。
比目鱼幼虫(放大20倍)
显微镜下的世界:微观摄影 六年级下册科学课件14 怎样放的更大 教科版
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1.4怎样放得更大》1-教科版
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1.4怎样放得更大》1-教科版一. 教材分析《1.4怎样放得更大》是六年级科学下册教科版中的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放大镜的原理,掌握放大镜的使用方法,并能够通过实验探究放大镜的放大效果。
本课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于放大镜这一工具,他们可能在生活中有过一些接触,但未必深入理解其原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理解放大镜的工作原理,并能够运用放大镜进行观察和研究。
三. 教学目标1.了解放大镜的原理,掌握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放大镜的原理。
2.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3.通过实验和观察,理解放大镜的放大效果。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理解放大镜的原理和使用方法。
六. 教学准备1.放大镜。
2.实验材料:透明的塑料片、小玩具等。
3.教学PPT。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使用放大镜的经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放大镜的原理,并通过PPT展示放大镜的构造和作用。
3.操练(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放大镜的放大效果。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记录实验现象。
4.巩固(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分享实验心得,进一步理解放大镜的原理和使用方法。
5.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放大镜在科学研究和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6.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放大镜的原理和使用方法。
7.家庭作业(5分钟)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放大镜进行观察,并撰写观察报告。
8.板书(5分钟)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板书,总结放大镜的原理和使用方法。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4 怎样放的更大| 教科版 (1)
怎样放得更大1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1.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2.显微镜的发明拓宽了观察领域,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二)过程与方法:1.用两个放大镜组合制作一个简易显微镜。
2.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物体。
3.阅读课文中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的故事。
科学方法:实验探究(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人类发明显微镜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2.认识到科学的不断发展,会促使技术不断地改进,而技术的发展,又会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
3.学习科学家对科学执著的追求和不懈的探索精神。
核心价值观:激发兴趣和探索精神。
2学情分析本课是在前几课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基础上,探究如何使物体放得更大?其实是引导学生经历人类探索发明显微镜的过程。
在前几课的学习过程中,已经有很多学生也曾将两把放大镜重叠去观察物体,希望获得更大的图像,当时的这种行为是无意识的,是不知其所以然的。
本课以学生的这种行为引入,让学生利用两把放大镜对比观察前两课上所观察过的物体,如味精、白糖晶体,如蚂蚁、蝴蝶等昆虫。
这样,学生对两把放大镜组合后产生的效果会有更深刻的认识。
3重点难点重点:显微镜的发展过程。
难点:经历显微镜的发明,用两个放大镜组合制作一个简易显微镜。
4教学过程教学活动【活动】课前3分钟师:请同学进行今天的课前三分钟。
生:分享列文虎克发明显微镜的故事。
(为本课学习做铺垫,给学生启示,激发学生思考)【导入】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 看图猜物师:咱们先来做一个看图猜物的游戏:请同学们观看六张图片,猜一猜它们究竟是什么?提示:这些物体和大家每天的生活息息相关。
生:看图猜物师:图中的物体是放大了1000倍的霾颗粒,我们发现它们形状各异,有复合体,有生物颗粒,有矿物质的,看上去触目惊心。
为了让我们的生活质量更好,科学家们需要将平时在肉眼中看起来极其微小的东西放得更大,以便进行研究。
2.提出问题,出示课题师:在以前的课程中,我们学到了使用放大镜。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4 怎样放的更大| 教科版
《怎样放得更大》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怎样放得更大》是六年级下册“微小世界”单元的第4课,前三课是有关放大镜的,认识放大镜,使用放大镜观察昆虫身体结构的细部和常见固体物质的晶体,后三课是认识显微镜,并会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了解人类用显微镜探索生命世界的成果。
显然,“怎样放得更大”一课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刚好是一个转折。
让学生了解并感受从放大镜到显微镜的发明过程,认识到显微镜的发明及不断改进,使人类能观察到更小、更精细的物体及结构。
即随着观察工具的发展,人类的视野越来越开阔,获得信息越来越多。
学生情况分析科学概念方面:学生在前三节课中使用放大镜时,大部分学生已经发现两个放大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但是不知道显微镜的发明就是始于两个放大镜的组合。
探究和情感方面:本节课极大程度发挥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两人一小组通过阅读导学单重走显微镜发明之路,让学生自主学习自制显微镜的制作方法、简易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学生通过用肉眼、放大镜、自制显微镜、简易显微镜一系列的观察活动,发现观察视野越来越开阔,获得的信息越来越多,在实践活动中体验技术是不断改进的,技术的改进让我们观察到更多细节。
通过自由阅读列文虎克的故事和显微镜的发展史,让学生知道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的一大进步,而且仍在继续发展,我们的研究也还没有结束。
信息技术方面: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在本节课也得到了一定发展,本节课与信息技术结合紧密,真正实现了全班实时共享和无纸化教学,导学单、阅读资料都在课前下发到讨论区,课内记录都在讨论区发表,打字、写字、录音、拍照均可,学生记录更加方便,汇报更加形象。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显微镜的发明拓宽了观察领域,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过程与方法:阅读导学单,用放大镜、自制显微镜、简易显微镜观察蚕蛾的翅膀;让学生知道自制显微镜的基本方法;能在讨论区发表记录和想法,实现全班信息共享。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4 怎样放的更大|教科版 (5)
小学科学科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怎样放得更大第四课《怎样放得更大》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在前几课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基础上,探究如何使物体放得更大?其实是引导学生经历人类探索发明显微镜的过程。
在使用放大镜的过程中,人们都希望放大镜能把物体放大更多倍数,以便把物体看得更清楚。
这也是在显微镜发明之前,人们的想法和一直努力追求的目标。
但放大镜的放大倍数是有限的,直到17世纪,人们发现用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提高放大倍数,从而发明了显微镜,人们的这个目标才得以实现。
本课指导学生经历前人发明显微镜的过程,用两个放大镜自制一个显微镜,并尝试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
二、教学对象分析在前几课的学习过程中,已经有很多学生也曾将两把放大镜重叠去观察物体,希望获得更大的图像,当时的这种行为是无意识的,是不知其所以然的。
本课以学生的这种行为引入,让学生利用两把放大镜对比观察前两课上所观察过的物体,体会两把放大镜组合后产生的效果会有更深刻的认识。
三、教学目标设计1.知识与技能①知道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②知道显微镜的发明拓宽了观察领域,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2.过程与方法①能用两个放大镜组合制作一个简易显微镜。
②能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物体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知道人类发明显微镜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科学的不断发展,会促使技术不断地改进。
②知道科学家对科学执着的追求和不懈的探索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像科学家一样经历人类发明显微镜的一个过程。
2.教学难点:利用两个放大镜组合起来,能够观察到物体的像放得更大的效果。
五、教学流程任务驱动→提出问题→设计实验装置→动手实验→发现实验装置缺点→修正实验设计→实验观察→小组讨论→得出结论→拓展应用六、课前准备实验记录表格、铁架台、铁架台调高螺旋、2个不同倍数的放大镜、教学课件、观察使用的格子七、教学过程八、板书设计怎样放得更大①设计实验装置②动手实验③发现实验装置的缺点④修正实验,完善实验装置。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4 怎样放的更大|教科版 (3)
《怎样放得更大》教学设计一、教材简析:在使用放大镜的过程中,学生都希望放大镜能把物体放大更多倍数,以便把物体看得更清楚。
这也是在显微镜发明之前,人们的想法和一直努力追求的日标。
但放大镜的放大倍数是有限的,直到17世纪,人们发现用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提高放大倍数,从而发明了显微镜,人们的这个目标才得以实现。
本课指导学生经历前人发明显微镜的过程,用两个放大镜自制一个显微镜,并尝试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
二、教学背景:本课是在前几课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基础上,探究如何使物体放得更大?其实是引导学生经历人类探索发明显微镜的过程。
在前几课的学习过程中,已经有很多学生也曾将两把放大镜重叠去观察物体,希望获得更大的图像,当时的这种行为是无意识的,是不知其所以然的。
本课以学生的这种行为引入,让学生利用两把放大镜对比观察前两课上所观察过的物体,如味精、白糖晶体,如蚂蚁、蝴蝶等昆虫,这样,学生对两把放大镜组合后产生的效果会有更深刻的认识。
三、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2、显微镜的发明拓宽了观察领域,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过程与方法:1、用两个放大镜组合制作一个简易显微镜。
2、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物体3、阅读课文中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的故事。
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人类发明显微镜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2、科学的不断发展,会促使技术不断地改进,而技术的发展,又会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
4、学习科学家对科学执著的追求和不懈的探索精神。
四、教学重点懂得人类的不懈追求促进了显微技术的不断进步五、教学难点自制简易显微镜六、教学准备分组实验器材:两个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卡纸(或现成的纸筒)、剪刀、胶带。
青苔。
教师演示器材:两个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自制的显微镜,相关课件(如显微镜的历史等)。
七、教学过程(一)引入。
1、课前分发好苔藓,用肉眼观察。
2、用放大镜观察青苔。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4 怎样放的更大| 教科版
《怎样放得更大》教学设计【教学任务分析】《怎样放得更大》是六年级下册“微小世界”单元的第4课,前三课是有关放大镜的,认识放大镜,使用放大镜观察昆虫身体结构的细部和常见固体物质的晶体,后三课是认识显微镜,并会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了解人类用显微镜探索生命世界的成果。
显然,“怎样放得更大”一课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刚好是一个转折。
让学生了解并感受从放大镜到显微镜的发明过程,认识到显微镜的发明及不断改进,使人类能观察到更小、更精细的物体及结构。
即随着观察工具的发展,人类的视野越来越开阔,获得信息越来越多。
包含的两条线:观察工具发展和认识微小世界是齐头并进的。
【学生情况分析】科学概念方面:学生在前三课中使用放大镜时,大部分学生已经发现两个放大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但是不知道显微镜的发明就是始于两个放大镜的组合。
科学探究方面:学生对于两个凸透镜组合这种方法的认识是简单的,就是将它们重叠,但几乎没有思考,更没有尝试过怎样可以使物体的图像在较清晰的基础上放得更大,而本课就让学生在动手前进行充分思考,不断尝试去找相对较理想的两个放大镜位置及之间的距离,然后把它们固定下来,制成一个简易的显微镜。
学生欣喜地用自制的简易显微镜继续来观察青苔时,却没有更多的发现和收获,从而去反思在课堂短时间里的制作活动。
其实对于我们而言,这个制作也是很有难度的,何况这么短的时间里,因此这里的活动定位就是让学生知道方法,技术是不断改进的,从而很自然地推动活动的继续,需要更好的观察工具。
此时40倍的简易显微镜的出现水到渠成,当青苔的叶子又大又清地出现在观察视野中时,学生无不由衷地惊叹。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学生知道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的一大进步,但是学生并没有体验过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科学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
本课以生活中熟视无睹的青苔为观察对象,学生通过用肉眼、放大镜、自制显微镜、简易显微镜一系列地观察活动,发现观察视野越来越开阔,获得的信息越来越多,在实践活动中发展了认识。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案(全)
一、微小世界 1.放大镜【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教学准备】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
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
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
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4 怎样放的更大|教科版 (2)
《怎样放得更大》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本课有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做个简易显微镜;第二部分是显微镜的发展。
教学目标:第一、科学概念:1、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2、显微镜的发明拓宽了观察领域,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第二、过程与方法:1、用两个放大镜组合制作一个简易显微镜。
2、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物体。
3、阅读课文中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的故事。
第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人类发明显微镜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2、认识到科学的不断发展,会促使技术不断地改进,而技术的发展,又会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
3、学习科学家对科学执著的追求和不懈的探索精神。
核心价值观:激发兴趣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经历显微镜的发明,用两个放大镜组合制作一个简易显微镜。
教学难点:调节两个放大镜之间的焦距。
教学实施:一、导入导言:本课是在前几课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基础上,探究如何使物体放得更大?并且已经有很多学生也曾将两把放大镜重叠去观察物体,希望获得更大的图像。
本课我们利用两把放大镜对比观察前两课上所观察过的物体,如味精、白糖晶体,如蚂蚁、蝴蝶等昆虫,来学习把两把放大镜组合后产生的效果会怎样?那么怎样才能把物体放大更多的倍数呢?(板书课题)二、指导自制显微镜(第一部分做个简易显微镜)1、探究怎样才能放得更大。
(1)小组合作,反复多次看看有什么发现。
(2)交流汇报。
(3)教师小结:我们刚才所经历的过程就是人们发明显微镜的过程。
2、制作显微镜(1)小组讨论显微镜的制作方法。
(2)师生合作制作显微镜。
用两个放大倍数不同的凸透镜上下移动调整两个凸透镜之间的距离直到找到物体最清楚的图像,用卡纸筒和胶带纸把两个凸透镜固定下来,用手电筒或用镜子增加亮度。
(3)展示自制显微镜,进行尝试、评价、探讨。
三、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事物1、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棉布,青苔、花粉、纤维等,(1)这和肉眼看到的有什么不同?(2)用一个放大镜时又有什么不同?2、对比讨论,小结:在显微镜下微小世界真奇妙,3、阅读《资料》部分,教科书P11的内容。
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1.4怎样放得更大6-教科版
1-4怎样放得更大
课时
1
教学
目标
科学概念: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显微镜的发明拓宽了观察领域,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过程与方法:用两个放大镜组合制作一个简易显微镜。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物体。阅读课文中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的故事。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人类发明显微镜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学习科学家对科学执著的追求和不懈的探索精神。
重点
懂得人类的不懈追求促进了显微技术的不断进步。
难点
自制简易显微镜。
教学
准备
两个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卡纸(或现成的纸筒)、剪刀、胶带。
教学
过程
பைடு நூலகம்设计
一、设疑导入
1老师这里有一段文字,谁来读一读?
太小了,怎样放的更大?揭示课题:怎样放得更大
2利用两个放大镜观察有多少种方法?哪种放得最大最清晰?
二、合作探究
1、交流做个简易显微镜的方法。
2、制作:学生分组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3、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物体
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只用一个放大镜观察不清的文字和图片,看看观察效果如何。比较和肉眼看到的有什么不同。
4、了解显微镜的发明、发展史。
讲解:教师介绍显微镜的发展历史
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能把物体放大300倍,使人类看到了过去从未看到的微生物世界。后来人们不断改进技术使显微镜不断改进和完善,可以把物体放大到1500倍左右,能分辨出百万分之一毫米的物体。但光学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有限的。1932年,德国科学家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显微镜,由此把放大倍数提高到1万倍。到20世纪90年代,世界上已经研制成功了放大率200万倍的电子显微镜,人们利用它可以看到物质内部的精细结构,知道了所有物质都是由一些肉眼看不见的极小极小的微粒组成的,从而发现了原子世界。
六年级下册科学导学案-1.4 怎样放的更大|教科版
第一单元《怎样放得更大》导学案主备人:张海明时间:《怎样放得更大》学案【学习目标】1. 懂得人类的不懈追求促进了显微技术的不断进步。
(重点)2. 用两个放大镜组合制作一个简易显微镜。
(难点)3. 认识到人类发明显微镜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学前准备】两个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卡纸、剪刀、胶带。
教师演示器材:两个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自制的显微镜,。
【自主学习】一、做一个简易的显微镜1.请用俩只手一前一后,或者一上一下分别拿俩个凸透镜调整它们之间的距离来观察物体,然后拿开个凸透镜观察物体。
反复几次,看看有什么发现?2.阅读课本p10制作简易显微镜的方法,小组讨论显微镜的制作方法和步骤。
3.学生独立制作并展示自己的显微镜4.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物体和用肉眼、一个放大镜看到的有什么不同?【活动预设】【导入】1.师:前几课在放大镜下我们看到了昆虫世界,观察了美丽的晶体,欣赏了肉眼看不到的物体细微之处,想不想把物体看得更精细?(课件激趣) 2.那么怎样才能把物体放大更多的倍数呢?3.学生大胆设想,提出自己的想法。
【自主学习】学生汇报。
教师小结:我们刚才经历的过程就是人们发明显微镜的过程。
在 17 世纪,人们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一个凸透镜把另一个凸透镜所成的像进一步放大,这样明显提高了放大倍数,这就是最早的显微镜。
显微镜的发明,使人类的视野一下子拓展了许多,人们观察的范围也大大地扩大了。
二、显微镜的发展1.阅读《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的故事》,书P11。
然后小组讨论:从这个故事中我们知道了什么?2.阅读课本p11显微镜的发展,显微镜的发明有什么重要意义呢?请用推进图表示出显微镜的发展【课堂检测】一、我会填1.世界上第一架显微镜是生物学家发明的,可放大倍,这架显微镜第一次看到了血液。
2.迄今为止,最先进的显微镜是。
二、我回答找俩个放大倍数不同的凸透镜,调整它们之间的距离来观察物体,然后移开一个透镜,比较一下看到的物体有什么不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怎样放得更大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2、显微镜的发明拓宽了人们的视野,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过程与方法:
1、用两个放大镜组合制作一个简易显微镜。
2、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物体
3、阅读课文中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的故事。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人类发明显微镜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2、科学的不断发展,会促使技术不断地改进,而技术的发展,又会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
4、学习科学家对科学执著的追求和不懈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懂得人类的不懈追求促进了显微技术的不断进步
【教学难点】自制简易显微镜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两个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纸筒、剪刀、胶带。
供显微镜下观察的物体,如花蕊,青苔,蚕丝,纸纤维,昆虫的足、翅、触角等,手电筒或小镜子。
教师演示器材:两个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自制的显微镜,相关课件(如显微镜的历史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如何放得更大?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能熟练地使用放大镜来观察一些细小的物体了。
放大镜能将物体的图像无限放大吗?为什么?
生:不能。
因为放大镜的放大倍数是有限的。
师:你们有什么办法把物体图像放得更大吗?
生:多用几个放大镜……(让学生尝试回答)
师:同学说的不错,那我们动手做一做吧。
二、做个简易显微镜
1、做简易显微镜需要哪些材料呢?制作步骤是怎样的?
(学生阅读教材第10页)
(1)材料:
两个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纸筒、剪刀、胶带
(2)制作方法:
A、上下移动调整两个凸透镜之间的距离,直到找到物体最清楚的图像
B、用纸筒和胶带纸把两个透镜固定下来。
2、学生动手制作简易显微镜。
(教师指导)
3、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物体。
如花蕊,青苔,蚕丝,纸纤维,昆虫的足、翅、触角等。
4、用你制作的显微镜观察物体,与放大镜比物体图像是放大倍数是不是增加了?有什么新发现吗?
生:能将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师:17世纪时,那些不懈地探究自然世界的人们就像我们一样,尝
试着把两块凸透镜组合起来制成了能放得更大的观察工具,就是最早期的显微镜。
5、你想知道世界上第一台显微镜是谁制作的吗?
课件展示:资料——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的故事
6、列文虎克制作的显微镜只能将物体的图像放大300倍,为了看到更小的物体人们又研制出了电子显微镜和扫描隧道显微镜。
1) 电子显微镜:以电子束代替光束,用磁场代替透镜。
电子显微镜可以把物体放大200万倍速。
2) 扫描隧道显微镜:放大倍数可达3亿倍。
三、小结:
1、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能将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2、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观世界重要的观察工具,它使人类的视野一下子拓宽了许多,把人类带入一个崭新的微观世界。
四、课堂练习:
附:板书设计
4、怎样放得更大
1/10mm
放大镜 : 放大倍数有限 列文虎克:显微镜 300倍 促进 光学显微镜 显微镜 电子显微镜 200万倍 (放得更大) 扫描隧道显微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