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构成溶解及物理化学性质
化学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物性质
![化学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物性质](https://img.taocdn.com/s3/m/d5499dd5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1d.png)
化学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物性质化学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化学物质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它们具有独特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是指物质在不发生化学变化的情况下所表现出的性质,而化学性质则是指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时所表现出的性质。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化学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以便更好地理解它们的本质。
一、物理性质物理性质是描述物质在不发生化学变化的情况下所表现出的性质,它们是通过观察和测量获得的。
物理性质可以分为宏观性质和微观性质。
宏观性质是指我们可以直接感知和观察到的性质,例如物质的颜色、形状、质地、透明度等。
这些性质是由物质的分子、原子或离子的排列和相互作用所决定的。
例如,金属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导热性,这是由于金属中的自由电子可以在金属结构中自由移动。
微观性质是指物质在微观层面上的性质,例如物质的密度、熔点、沸点等。
这些性质是由物质的分子、原子或离子的性质所决定的。
例如,氧气的密度较大,熔点较低,这是由于氧气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较弱。
二、化学性质化学性质是指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时所表现出的性质。
化学性质是通过改变物质的组成或结构来观察和测量的。
化学性质可以分为物质的化学变化和化学反应速率。
物质的化学变化是指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时发生的变化。
例如,铁与氧气反应生成铁(III)氧化物,这是一种新的物质,具有不同的性质和组成。
化学反应速率是指化学反应的速度。
化学反应速率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温度、浓度、催化剂等。
温度升高可以加快化学反应速率,因为温度升高会增加反应物分子的热运动,增加碰撞频率和碰撞能量。
三、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的关系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是密不可分的。
物质的物理性质决定了其化学性质的表现形式。
例如,物质的熔点和沸点决定了其在不同温度下是否会发生化学反应。
物质的溶解度决定了其在溶液中是否会发生化学反应。
此外,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也可以相互转化。
例如,当物质的温度升高时,其分子的热运动增加,物质的物理性质会发生改变,例如熔点和沸点的升高。
物质的溶解性和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物质的溶解性和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https://img.taocdn.com/s3/m/17610d577375a417866f8fd7.png)
活动四:不同物质在同种液体中溶解能力一样吗?
2只烧杯中都装有60℃,20ml水,分别放入10克蔗糖
和食盐,并进行搅拌。两种物质是否都完全溶解?
结论4:在相同条件下,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不同 的。
相同温度,水和物体的质量相同
结论5:在一定条件下,物质能够溶解的数量是有 限的。
一定温度,一定质量的水
活动五:能否使实验中没有溶解的蔗糖或食盐完
1、电灯泡的灯丝是用金属钨制成的, 这主要是利用了钨的哪种性质?这种性 质是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
2、用嘴通过玻璃管向澄清的石灰水中吹 气,可以发现石灰水变得浑浊不清,这 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正 确 的 闻 气 方 法
用手扇动,让少量气体进入鼻腔。
食醋的气味是 酸 的。 说一说:
你能说出哪些象醋这样的酸性的物质?
A、人的胃液和洗衣粉 B、酸奶和桔子汁 C、纯碱和酸梅 D、熟石灰和洗发液 2、浓硫酸是强酸,具有很强的腐蚀性,在使用过程时,如果不
小心沾上皮肤,下列措施正确的是( B )
A、应立即用大量的水冲洗。 B、应立即用干布揩去,再用大量的水冲洗。 C、应立即用干布揩干净。 D、应立即大量的水冲洗干净,再用干布揩干。
物质酸碱性强弱的测定
pH范围:0~14 之间
pH 数值
中 酸性 性
碱性
越小,
酸性 越强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12 13 14
pH数值越低,酸性越强;
pH 数值 越大, 碱性 越强
pH数值越高,碱性越强; pH数值等于7的物质呈中性。
实验三:怎样判断酸碱性的强弱?
• 将pH试纸撕成3小块放在表面皿上 • 用洁净的玻璃棒蘸取被测试的液体,滴在
物质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物质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https://img.taocdn.com/s3/m/cc048f35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662b87a.png)
物质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物质是构成世界的基本要素,既有物理性质,也有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是指物质在不改变其组成的情况下所表现出来的性质,比如密度、硬度、颜色、热容、膨胀系数等。
而化学性质指的是物质在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时所表现出来的性质,比如燃烧、氧化、还原、酸碱反应等。
本文将探讨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一、物质的物理性质1. 密度密度是指单位体积物质的质量,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物理性质之一。
密度高的物质一般比较紧密,重量也比较大。
密度与物质的组成、温度、压力等有关。
例如,铁的密度比铝大,因此铁铸造件的质量比同等尺寸的铝铸造件大。
2. 热容热容是物质吸收或释放热量时所需要的能量。
热容值与物质的组成、温度和压力有关。
例如,水的热容比空气大,所以用水作为散热介质更加有效。
3. 膨胀系数膨胀系数是物质温度变化时体积的变化率,一般用百分比表示。
膨胀系数与物质的类型、温度和压力有关。
例如,不同材料制成的物体在冬夏季温度变化时会因为膨胀系数不同而产生形变,导致结构和性能上的变化。
4. 硬度硬度是指物质抵抗硬物压入的能力,一般用硬度计来测定。
硬度与物质的组成、晶体结构等有关。
例如,金属材料一般比塑料硬,这也是为什么金属工具比塑料工具更适合在硬物上使用的原因。
二、物质的化学性质1. 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是指物质与氧气或其他氧化剂发生反应时所表现出来的性质。
氧化剂会把物质中的电子转移到其他化合物中,从而形成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
例如,铁在空气中会缓慢地氧化,形成铁锈。
2. 酸碱反应酸碱反应是指物质与酸或碱发生反应时所表现出来的性质。
酸会释放出氢离子,碱则会释放出氢氧根离子。
酸碱反应的产物包括盐和水。
例如,醋酸与氢氧化钠发生反应时会生成钠醋和水。
3. 水解反应水解反应是指物质与水分子发生反应时所表现出来的性质。
水解反应可以产生酸、碱或其他化合物。
例如,二氧化硫与水发生水解反应时可以生成亚硫酸和硫酸。
4. 燃烧反应燃烧反应是指物质与氧气发生反应时所表现出来的性质。
化学物质的组成与性质
![化学物质的组成与性质](https://img.taocdn.com/s3/m/265a14d3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109a35e.png)
化学物质的组成与性质化学物质是构成我们周围世界的基本单位,它们由不同的化学元素组成,并具有各自独特的性质。
本文将介绍化学物质的组成以及不同组成对其性质的影响。
一、化学物质的组成化学物质的组成是指它所包含的化学元素及其相对比例。
化学元素是构成所有物质的基本单位,已知的化学元素有118种。
1. 单质单质由同一种化学元素组成,例如氧气(O2)、氢气(H2)等都是由单一元素组成的。
2. 化合物化合物由不同种化学元素以一定的相对比例组成。
例如水(H2O)由氢元素和氧元素按2:1的比例组成,二氧化碳(CO2)由碳元素和氧元素按1:2的比例组成。
3. 混合物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化学物质混合而成,其中每一种化学物质保持其独立的性质。
混合物可以是均匀混合或非均匀混合。
二、化学物质的性质化学物质的性质是指其在化学反应中所表现出的特征和行为。
化学物质的性质可以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 物理性质物理性质是指在不改变化学组成的条件下,可以通过观察或测量得到的一些特征。
例如颜色、形状、密度、溶解度等。
物理性质可以根据外界条件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如温度、压力等。
2. 化学性质化学性质是指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的性质,包括物质的化学反应性、稳定性、可燃性等。
化学性质取决于化学元素的组成和原子之间的化学键。
不同组成对化学物质的性质具有重要影响。
例如,在有机化学中,碳是主要的化学元素,不同的碳原子连接方式将直接决定化合物的性质。
另外,化学物质的性质还受到了外部条件的影响,如温度、压力、pH值等。
三、化学物质的应用和重要性化学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决定了其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广泛应用。
例如,氧气作为呼吸气体支持生命,氢气可以用作燃料和化工原料。
化学物质在医药领域也有重要应用,例如化学药品的开发和生产都依赖于对化学物质组成和性质的深入研究。
此外,对化学物质组成和性质的了解还对环境保护和安全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和监测化学物质的组成及其可能的危害性,可以制定相应的安全措施和环境保护措施,以减少对人类和环境的潜在危害。
物质的基本组成与性质变化
![物质的基本组成与性质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86111a94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b8.png)
物质的基本组成与性质变化物质是构成一切物体和物体之间相互转化的基本实体。
它们以不同的方式组合和分解,形成多种物质的性质变化和转化。
一、物质的基本组成一切物质都由原子构成。
原子是最小的化学物质单位,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质子带正电荷,中子无电荷,电子带负电荷。
原子通过中子和质子的核心组成原子核,电子则绕原子核运动。
不同元素的原子具有不同数量的质子和中子,因此具有不同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原子通过化学键形成分子。
化学键是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它们链接在一起形成更复杂的化学物质。
原子之间的化学键包括共价键、离子键和金属键。
共价键是通过共享电子对形成的,离子键是通过质子和电子的转移形成的,金属键是通过金属原子间电子互相流动形成的。
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形成物质的宏观性质。
这些性质包括物质的固态、液态和气态,以及熔点、沸点、密度、溶解度等。
不同物质的分子相互之间的强度和形式不同,导致相应的物质性质也不同。
例如,离子键比较强,导致离子化合物在常温下多为固态;共价键较弱,导致共价化合物可以是固态、液态或气态。
二、物质的性质变化物质的性质变化是物质组分和组成之间的变化过程。
根据物质的性质变化类型,可以分为物理性质变化和化学性质变化。
物理性质变化是物质组分和组成发生改变,但不会改变原子的结构和性质。
常见的物理性质变化包括熔化、冻结、沸腾、升华、溶解等。
这些变化通常涉及物质的相态变化,即从一个相态转变为另一个相态,例如固体转变为液体、气体转变为液体等。
这些变化发生时,物质的分子之间的相对位置和相互作用力发生变化,但分子本身不发生任何改变。
化学性质变化是物质组分和组成发生改变,导致物质的性质发生显著变化。
常见的化学性质变化包括燃烧、酸碱中和、氧化还原、水解等。
这些变化是由于物质的化学反应导致的,即原子之间的结构和组成发生改变。
在化学反应中,原子之间的键被断裂,重新组合形成新的键,导致物质性质发生全面的改变。
性质变化可以根据反应条件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效果。
物质的构成 物质的溶解性 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讲义
![物质的构成 物质的溶解性 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f82f190503d8ce2f006623a8.png)
龙文教育学科教师辅导讲义学生:郎帅科目:科学第二阶段第 1 次课教师:叶奕华课题物质的构成物质的溶解性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教学目标1了解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理解分子之间存在空隙,能列举反应分子之间有空隙的现象。
能用事实说明气体分子间的空隙比固体和液体分子间的空隙大,了解扩散现象,确认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发生扩散。
能列举反应固体、液体、气体扩散的现象,能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扩散现象。
理解扩散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能叙述分子运动的剧烈程度与温度的关系。
2知道物质有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说出典型的强酸和生活中常见的弱酸性物质,确认强酸具有腐蚀性,说出典型的强碱和生活中常见的碱性物质,确认某些碱性物质具有一定的去污能力。
3、会用石蕊试液测定物质的酸碱性,知道物质酸碱性强弱可用PH值的高低来表示,会用PH试纸和标准比色卡测定物质酸碱性的强弱。
重点、难点分子的概念及分子的运动食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响,认识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物质酸碱性及酸碱性强弱测定方法;对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的认识;PH的大小与物质酸碱性强弱的关系,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判断考点及考试要求会判断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能够灵活应用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事例。
教学内容物质的构成1、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
(注意:物质并不是全由分子构成),分子体积和质量都极小。
(用光学显微镜不能看到分子)2、分子之间存在空隙;分子处于不停的之中。
3、比较固体、液体、气体的分子空隙的大小(水例外)和扩散速度的快慢。
4、由于分子的运动而使物质从一处进入另一处的现象叫扩散。
固态、液态、气态物质都能发生该现象,只不过快慢不同。
5、扩散现象能说明:(1)分子之间存在空隙;(2)分子处于不停的运动之中;6、分子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越剧烈。
7、物质状态变化的微观解释:(1)对于同一物质的不同状态,只是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的距离发生了变化。
(2)一般物质不同状态时微粒之间的空隙关系:固<液<气。
化学物质的分类与性质
![化学物质的分类与性质](https://img.taocdn.com/s3/m/ccb474db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4336454.png)
化学物质的分类与性质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变化的科学,而化学物质是构成物质世界的基本单位。
化学物质种类繁多,根据其组成和性质的不同,可以将化学物质进行分类。
本文将详细介绍化学物质的分类及其特性。
一、基本概念化学物质指的是由原子或分子组成的物质。
原子是构成化学物质的基本单位,而分子则是由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
化学物质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包括了我们常见的水、氧气、铁、盐等等。
二、化学物质的分类根据其组成和属性的不同,化学物质可以分为无机物和有机物两大类。
1. 无机物无机物主要由无机元素组成,如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等。
无机物的特点是结构简单,化学性质相对稳定。
常见的无机物包括水、盐、酸、碱等。
(1)金属物质:具有典型金属性质,如导电导热,延展性强等特点。
常见的金属有铁、铜、铝等。
(2)非金属物质:具有不同于金属的物质性质,如脆性、不导电等。
常见的非金属有氧气、硫、氯等。
2. 有机物有机物主要由碳元素和其他元素组成,其中碳元素是构成有机物的基础。
有机物的特点是结构复杂,化学性质较为活泼,可与其他物质发生各种反应。
常见的有机物包括石油中的烃类、酒精、葡萄糖等。
三、化学物质的性质不同的化学物质具有不同的性质,下面将以常见的化学物质为例进行介绍。
1. 水水是一种重要的无机物质,具有以下性质:(1)物理性质:水在常温下呈现液态,沸点为100摄氏度,密度为1g/cm³。
(2)化学性质:水是一种良好的溶剂,可以溶解许多物质。
同时,水也是一种中和剂,可以中和酸碱物质。
2. 铁铁是一种有机物质,具有以下性质:(1)物理性质:铁是一种具有金属光泽的固态物质,导电导热性能良好。
(2)化学性质:铁在潮湿的环境中容易生锈,与氧气反应生成铁锈。
此外,铁还可以与酸反应产生氢气。
3. 葡萄糖葡萄糖是一种常见的有机物质,具有以下性质:(1)物理性质:葡萄糖是一种白色结晶体,可溶于水,呈现甜味。
(2)化学性质:葡萄糖可与酸反应生成酸酐,同时也可被微生物发酵产生酒精。
化学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化学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https://img.taocdn.com/s3/m/e232a341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1d.png)
化学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化学物质是构成我们周围世界的基本单位。
它们不仅存在于化学实验室中,还存在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了解化学物质的性质对于理解它们的行为和用途至关重要。
化学物质的性质可以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这两种性质都是理解和研究化学物质的基础。
一、物理性质物理性质是化学物质在不改变其化学成分的情况下所表现出来的性质。
它们可以通过简单的观察和测量来确定。
1. 密度:密度是物理性质中最重要的一种。
它是表示单位质量的物质所占据的空间的大小。
例如,在相同的体积下,铁的密度远高于木材。
密度对于材料的鉴定和分离过程非常有用。
2. 熔点和沸点:物质的熔点是指在固态和液态之间转变的温度,而沸点则是指物质从液态到气态转变的温度。
这些温度可以用来鉴别和纯化化学物质。
3. 溶解度:溶解度是指在给定温度和压力下物质溶解于溶剂的能力。
它对于研究物质的溶解过程和纯化过程至关重要。
4. 导电性:导电性指的是物质在电场下导电的能力。
一些物质,如金属,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而其他物质则是绝缘体。
导电性是研究电解质和电导现象的基础。
5. 其他物理性质:还有一些其他的物理性质,如颜色、硬度、弹性等,这些性质对于鉴别和分类物质也非常重要。
物理性质的研究可以通过实验室测量以及理论计算来获得。
它们通常涉及到物质的外部特征,而不涉及化学变化。
二、化学性质化学性质是物质在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所表现出来的性质。
这种性质涉及到化学变化,也就是物质的组成发生了改变。
1. 反应性:反应性是指物质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能力。
例如,金属与酸反应会产生气体,并伴随着气泡的释放和温度的增加。
反应性是研究物质之间互相作用和化学反应的关键。
2. 氧化还原性:氧化还原性是物质在与氧化剂或还原剂反应时释放或吸收氧化物或电子的能力。
这种性质广泛应用于能量转化和化学反应中。
3. 酸碱性:酸碱性是物质在水溶液中释放或接受氢离子的能力。
酸会释放氢离子,而碱则会接受氢离子。
物质的组成 分类和性质
![物质的组成 分类和性质](https://img.taocdn.com/s3/m/85e3ebddce2f0066f53322e2.png)
物质的组成分类和性质一、物质的组成:宏观组成:宏观上物质由元素组成的,如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微观构成:微观上物质由分子、原子、离子等基本粒子构成。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一般来说,原子是由质子、中子、核外电子构成。
二、物质的分类:物质分类中的氧化物:1、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如Mn2O7;非金属氧化物也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CO、NO2、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但是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如Mn2O7为酸性氧化物,Al2O3为两性氧化物,Na2O2为过氧化物等3、酸酐一般能与水直接反应生成对应的酸,但SiO2、Mn2O7不能与水直接反应。
4、一种酸酐可以对应多种酸,如HPO3和H3PO4的酸酐均为P2O5。
三、分散系1.分散系(1)概念: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混合体系。
(2)组成:由分散质和分散剂组成。
(3)分类:根据分散质粒子的大小,可以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
2.胶体(1)定义:分散质粒子直径介于1~100nm 之间的分散系。
(2)特征:均一、稳定,(填“能”或“不能”)透过滤纸,(填“能”或“不能”)透过半透膜。
(3)性质:①丁达尔现象:“光柱”形成——区分胶体与溶液的一种物理方法。
②布朗运动:胶体颗粒不断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③电泳:在外加电场作用下,胶粒在分散剂中向电极做定向移动的现象。
电泳现象证明了胶体微粒带有电荷。
胶体带电规律:A、金属氢氧化物、金属氧化物的胶粒带正电(吸附阴离子);B、非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硅酸、土壤胶体微粒带负电(吸附阳离子,故一般不宜在水田施用硝态氮肥)。
④胶体的凝聚:向胶体中加入少量电解质,使胶粒聚集形成较大颗粒的沉淀而从分散剂中析出的现象。
(此外加热、将两种带相反电荷胶粒的胶体混合也可使其凝聚)实例:①MgCl2用于止血;②豆浆里加盐卤(MgCl2·6H2O)或石膏(CaSO4·2H2O)溶液使之凝聚成豆腐;③水泥里加石膏能调节水泥浆的硬化速率;④在江河与海的交汇处形成的沙洲;⑤用明矾、氯化铁等净水;⑥不同种类的墨水混合使用时有沉淀产生,使墨水失效。
化学物质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化学物质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https://img.taocdn.com/s3/m/75e377ba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23.png)
化学物质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化学物质作为研究对象的重要一部分,既具有独特的物理性质,又具备显著的化学性质。
了解和分析化学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对于深入理解其本质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两方面详细介绍化学物质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一、化学物质的物理性质物理性质指的是在化学变化之前、之中和之后,化学物质所表现出的与其组成、结构和性质相关的现象和规律。
物理性质是描述化学物质外部特征的重要指标。
1. 密度与密度等值:密度是指单位体积内的物质质量,是一种物质相对于附近空间的填充程度的度量。
密度等值是指在相同条件下与其他物质气体或液体之间体积相等的物质质量之比。
通过密度与密度等值的测量,我们可以判断物质的纯净度、浓度等。
2. 熔点与沸点:熔点是指固态物质在加热过程中从固态转变为液态的温度。
沸点是指液态物质在加热过程中从液态转变为气态的温度。
熔点和沸点是指示物质状态变化的重要物理性质参数。
3. 溶解度与溶解度曲线:溶解度是指在固定温度和压力下,单位溶剂中最多可以溶解的溶质的物质量。
溶解度曲线描述了在不同温度下溶解度的变化规律,可以用于分析物质在溶液中的溶解特性。
4. 物质的颜色、形状和大小:不同化学物质具有不同的颜色、形状和大小,可以通过这些外部特征测定物质的物理性质。
二、化学物质的化学性质化学性质是指化学物质在化学反应中表现出来的本质和特征。
它是描述物质内部结构和组成变化的重要指标。
1. 反应性:不同化学物质对外界的刺激有着不同的反应性。
有些物质具有很强的化学活性,容易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而有些物质则比较稳定,不易发生反应。
2. 氧化还原性:氧化还原反应是化学反应中常见的一种类型,涉及到物质的电子转移。
物质的氧化还原性表现在参与电子转移反应的能力上,是判断物质化学性质的重要依据。
3. 酸碱性:酸碱性是物质与水反应形成酸和碱溶液时的性质。
酸和碱是化学反应中常见的物质。
酸性物质具有酸味、能溶解金属和变红蓝纸的性质;碱性物质则具有碱味、能中和酸和变蓝红纸的性质。
化学物质的性质
![化学物质的性质](https://img.taocdn.com/s3/m/f9a43b87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e5.png)
化学物质的性质化学物质是构成我们身体和周围环境的基本组成部分。
它们具有不同的性质,这些性质决定了它们在化学反应中的行为和用途。
本文将探讨化学物质的一些重要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一、物理性质1. 密度:物质的密度是指单位体积内的质量。
不同物质的密度有所不同,例如水的密度为1克/立方厘米,而铁的密度为7.87克/立方厘米。
密度可以帮助我们区分和识别物质。
2. 溶解性:物质的溶解性指物质在溶剂中的溶解程度。
有些物质容易溶解在水中,被称为亲水性物质;而有些物质不易溶解在水中,被称为疏水性物质。
溶解性对于了解物质在溶液中的行为和用途非常重要。
3. 熔点和沸点:物质的熔点是指在固态和液态之间转变的温度,而沸点是指在液态和气态之间转变的温度。
不同物质的熔点和沸点各不相同,这些性质对于实验室操作和工业生产都非常重要。
4. 导电性:某些物质具有导电性,即它们能够传导电流。
金属是一类良好的导电物质,而非金属通常具有较差的导电性。
导电性是电子、离子和电荷迁移的重要指标。
二、化学性质1. 反应活性:不同物质具有不同的化学反应活性。
有些物质容易参与化学反应,被称为活性物质;而有些物质不容易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被称为稳定物质。
反应活性对于理解物质的化学性质和反应机理至关重要。
2. 酸碱性:物质可以分为酸性、中性和碱性三种类型。
酸性物质具有酸性溶液,中性物质具有中性溶液,而碱性物质具有碱性溶液。
酸碱性性质对于化学反应和 pH 值的测量具有重要作用。
3. 氧化还原性:氧化还原反应是化学反应中常见的一类反应,涉及到电子的转移。
物质可以参与氧化还原反应中的氧化或还原过程,这取决于电子的转移方向和反应条件。
4. 可燃性:一些物质易燃,可以在适当的条件下燃烧。
燃烧是一种氧化反应,需要燃料、氧气和适当的反应条件。
了解物质的可燃性对于安全操作和防止火灾非常重要。
三、应用和意义了解化学物质的性质对于广泛的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和意义。
例如,在药物研发中,通过了解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可以优化药物的效果、增加药物的稳定性,减少副作用。
物质的组成、分类、性质和基本化学用语专题总结
![物质的组成、分类、性质和基本化学用语专题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b92935a8284ac850ad0242f2.png)
物质的组成、分类、性质和基本化学用语专题总结考纲要求1.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2.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单质和化合物、金属和非金属的概念。
3.理解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及其相互联系。
4.了解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
了解胶体与溶液的简单鉴别方法和胶体的重要应用。
5.正确规范使用基本化学用语,如:常见元素符号、原子结构示意图、化学式(分子式)、电子式、结构式和结构简式等。
知识点一、物质的组成:1. 物质的组成关系2. 分子、原子、离子的比较3,离子与基团4. 同素异形体与同位素、同系物、同分异构体的区别:要点1.在宏观上,物质由元素组成,已发现组成物质的元素有110多种;在微观上,物质由微粒构成,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原子、离子、分子等。
2.分子与原子的区别: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反应中可分。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分。
3.元素与核素、同位素的区别:元素是指具有相同核电荷数(或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元素只有种类之分,无数量概念。
核素是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是指具有相同质子数和不同中子数的同种元素的不同原子。
元素种类仅由质子数决定,而同位素是由质子数和中子数共同决定。
4.同素异形体——同种元素形成结构不同的单质,如:O 2和O 3、金刚石和石墨、白磷和红磷。
5.物质的构成微粒: a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①非金属单质:如H 2、X 2、O 2、O 3、N 2、P 4、S 、C 60、稀有气体等 ②非金属氢化物:如HX 、H 2O 、NH 3、H 2S 等 ③酸酐:如SO 2、CO 2、SO 3、P 2O 5、N 2O 5 等④酸类:如HClO 4、HClO 、H 2SO 4、H 3PO 4、H 2SiO 3等 ⑤有机物:如烃类、烃的衍生物、糖类、氨基酸等 ⑥其它:如NO 、N 2O 4、AlCl 3等离子基团定义 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化学中对原子团和基的总称 区别 带有正电荷或负电荷不带电,为缺电子物质,呈电中性联系 两者通过得失电子可以互相转化实例-OH-2NO-Cl CH 3+-OH -NO 2 -Cl -CH 3b 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稀有气体、金刚石、晶体硅、二氧化硅、碳化硅、石墨等;c 由阴阳离子构成的物质:绝大多数盐、强碱、低价金属氧化物。
化学物质的常见性质总结
![化学物质的常见性质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ea5eacb6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f996f68.png)
化学物质的常见性质总结化学物质是构成物质世界的基本单位,不同的化学物质具有不同的性质。
本文将对常见的化学物质性质进行总结,包括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特殊性质。
一、物理性质1.密度:指单位体积物质的质量,常用于确定物质的浮沉性质。
2.颜色:不同的物质吸收和反射不同波长的光线,从而呈现出不同的颜色。
3.熔点和沸点:不同物质在不同温度下会发生熔化和汽化,熔点是指物质由固态转变为液态的温度,沸点是指物质由液态转变为气态的温度。
4.溶解性:不同的物质在不同的溶剂中具有不同的溶解性,可溶性物质会在溶剂中形成溶液,而不溶性物质则会以悬浮物的形式存在。
二、化学性质1.反应性:化学物质会与其他物质发生各种化学反应,如氧化、还原、酸碱反应等。
2.氧化性:某些物质具有与氧气或氧化剂发生反应的能力,被氧化的物质叫做还原剂。
3.还原性:某些物质具有与还原剂发生反应的能力,被还原的物质叫做氧化剂。
4.酸碱性:物质可以根据其在溶液中生成的离子来判断其是酸性还是碱性。
5.氧化数:指在化合物中元素的氧化状态,用来描述元素在化学反应中的变化情况。
三、特殊性质1.电导性:某些物质在溶液中能够导电,这是因为其溶解后会生成可以移动的离子。
2.磁性:部分物质在外加磁场下会表现出吸引或排斥的性质,这是由于物质内部的微观结构产生的。
3.放射性:某些元素的原子核不稳定,会自发地放出α、β、γ粒子或电磁波,这种现象称为放射性。
通过对化学物质的常见性质总结,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物质的本质和性质,这对于化学工业生产、实验研究以及环境保护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所提到的性质只是化学物质性质的一小部分,具体的性质还包括凝固性质、光学性质、燃烧性质等。
进一步研究化学物质的性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利用化学物质,为人类发展和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物质的组成和性质
![物质的组成和性质](https://img.taocdn.com/s3/m/3251782e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90.png)
物质的组成和性质物质是构成世界的基本单位,它具有不同的组成和性质。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物质的组成和性质的相关概念,以及它们在化学和物理学中的应用。
一、物质的组成物质的组成可以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进行描述。
微观上,物质由原子或分子组成,不同的物质由不同种类的原子或分子组合而成。
宏观上,物质可以分为纯物质和混合物。
1. 纯物质纯物质是由同一种物质组成的,具有固定的化学组成和特定的性质。
例子包括金属元素铁、氧气和水等。
纯物质又可以分为元素和化合物。
(1)元素元素是由具有相同原子序数的原子组成的物质,无法通过化学方法进一步分解。
元素可以用元素符号表示,例如氧气(O)、氢气(H₂)等。
(2)化合物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原子组成的物质,具有特定化学组成和一定的化学性质。
化合物可以通过化学反应分解为其组成元素。
例如,水(H₂O)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组成的化合物。
2. 混合物混合物是由不同种类的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其成分可以通过物理方法进行分离。
混合物的组成和性质可以随着混合物中各组分比例的改变而改变。
常见的混合物包括空气、海水和沙子等。
二、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可以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 物理性质物理性质描述了物质在没有发生化学反应的情况下,通过观察、测量和实验等方法可以确定的特征。
常见的物理性质包括颜色、密度、熔点、沸点和导电性等。
物理性质可以用来区分不同的物质和判断物质的变化。
2. 化学性质化学性质描述了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时的行为和性质变化。
化学性质是由物质的化学组成所决定的,例如燃烧性、氧化性和酸碱性等。
通过观察物质在不同化学反应中的变化,可以确定物质的化学性质。
三、物质的应用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在化学和物理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1. 化学应用在化学领域,研究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化学反应的机理和过程。
通过研究物质的化学性质,可以合成新的物质,开发新的药物和材料,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
2. 物理应用物质的物理性质在物理学中的应用十分广泛。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https://img.taocdn.com/s3/m/fe89fa92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c0.png)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变化规律。
在高中化学的学习过程中,我们积累了许多关于物质的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本文将对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进行总结,希望对化学的学习者有所帮助。
一、物质的组成物质是由不同种类的原子或分子组成的。
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它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元素是由具有相同原子序数的原子组成的,可以用元素符号表示,如氢(H)、氧(O)等。
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的原子按照一定的比例和方式结合而成。
物质的组成还可以根据物质的形态进行分类。
常见的物态有固态、液态和气态。
固态物质具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原子或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较强;液态物质具有固定的体积但可流动,原子或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相对较弱;气态物质具有可压缩性和可流动性,原子或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较弱。
二、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可以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是物质自身固有的性质,可以通过观察和测量进行判断,而不改变物质的组成。
常见的物理性质有颜色、硬度、密度、熔点和沸点等。
化学性质是物质参与化学反应时表现出来的性质,会导致物质的组成发生变化。
化学性质包括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和酸碱性等。
物质的性质还可以根据其可溶性进行分类。
溶解是指固体、液体或气体溶质与溶剂之间的混合过程。
可溶性是指物质在一定条件下能否溶解于某种溶剂中。
常见的可溶性规律包括“相似相溶原则”和“亲水性和疏水性原则”。
三、物质的分类根据物质的组成和化学性质,可以将物质分为元素和化合物。
元素是由相同原子组成的物质,可以根据其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进行分类,如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半金属元素等。
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的原子组成的物质,可以根据其化学式和结构进行分类,如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
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可溶性,可以将物质分为溶液、悬浮液和胶体。
溶液是由溶质溶解于溶剂中而形成的均匀透明的混合物,如盐水、糖水等。
第十四讲 物质的溶解性物质的酸碱性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第十四讲 物质的溶解性物质的酸碱性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https://img.taocdn.com/s3/m/edafa1094a7302768e993959.png)
第十四讲物质的溶解性物质的酸碱性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一、一周知识概述(一)溶解1、固体、液体、气体都能溶解在液体中2、在一定条件下,物质能溶解的数量是有限的。
3、影响物质溶解能力的因素:(1)相同条件下,不同的物质溶解的能力(在同一溶剂中)不同(2)相同条件下,同种物质在不同物质中(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3)物质的溶解能力会随外界条件(如温度)的变化而变化(二)溶解过程中热量的变化物质溶解时,有的温度会升高,要放出热量;有的温度会降低,要吸收热量。
溶解的吸热和放热(三)酸性物质酸性物质具有酸性,但呈酸性的物质不一定是酸,碱呈碱性,但呈碱性的物质也不一定是碱.食醋是一种酸溶液,它有酸味,具有酸性。
食醋、橘子汁、番茄酱、苹果、柠檬汁都含有某些酸性物质,具有一定的酸性,是常见的酸性物质。
注意:以上这些酸性物质有酸的味道或酸的气味,但不是所有的酸性物质都有酸味。
(1)用手轻轻扇动瓶口使气味飘进鼻孔来,实验室里的化学药品都不能用鼻子直接闻,更不能用嘴尝,这是一个操作规范。
(2)食醋是一种酸溶液,它有酸味,具有酸性。
(3)常见的强酸:盐酸、硝酸、硫酸(4)有些水果中有一些不同的酸性物质,所以有酸味,但酸性不是很强,叫弱酸性物质。
(5)一瓶二氧化碳气体,闻闻没有酸味。
但二氧化碳也是酸性物质,因此并非所有含酸性的物质都有酸味。
(四)碱性物质常见的碱,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氢氧化钾、小苏打、纯碱、各种洗涤剂等,它们的水溶液也都具有一定的碱性,不同的碱性物质,碱性的强弱不同,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钡等是强碱。
氨水、各种洗涤剂等是弱碱性物质。
(五)中性物质在我们周围除了酸性和碱性物质外,还有不呈酸性也不呈碱性的物质,即中性物质,纯水就是一种中性物质。
(六)物质酸碱性的测定1、用紫色石蕊试液判断物质的酸碱性酸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碱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
利用紫色石蕊的颜色变化来判断物质的酸碱性是最简单的方法。
物质的组成与性质
![物质的组成与性质](https://img.taocdn.com/s3/m/22e64b45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8dc4445.png)
物质的组成与性质物质是构成我们周围世界的基本单位。
它们以不同的形式和性质存在,通过它们的组成和结构,我们能够了解它们的性质和行为。
在本文中,我们将讨论物质的组成、分类和性质。
一、物质的组成物质由原子和分子组成。
原子是最基本的单位,它们与其他原子结合形成分子。
原子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质子和中子位于原子核中,而电子则围绕核心旋转。
原子的种类由其核中所含有的质子数决定,这被称为原子序数。
例如,氢原子的原子序数为1,氧原子的原子序数为8。
分子是由两个或多个原子结合而成的,它们可以是相同类型的原子,如氧气(O2)和氮气(N2),也可以是不同类型的原子,如水(H2O)和二氧化碳(CO2)。
分子通过共用或交换电子来结合在一起。
二、物质的分类物质可以根据其组成和性质进行分类。
最常见的分类方法是将物质分为纯物质和混合物。
纯物质是由同一种类型的粒子组成的物质。
它们可以是单一的原子或分子,例如金属元素铁(Fe)和氧气(O2)。
纯物质还可以是化合物,由不同类型的原子组成,如水(H2O)和盐(NaCl)。
混合物由两种或更多种类型的物质混合而成,它们保留了各自成分的性质。
混合物可以是均匀的或不均匀的。
均匀混合物也被称为溶液,其中溶剂和溶质彼此完全混合。
例如,盐水是水作为溶剂,溶解了盐作为溶质的溶液。
三、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可以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是可以通过观察和测量来确定的性质。
它们包括颜色、形状、密度、熔点和沸点等。
物理性质可以用来识别物质并区分它们之间的差异。
化学性质指的是物质在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时所表现出来的性质。
它们包括物质的可燃性、反应性、氧化性等。
化学性质可以描述物质与其他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变化。
物质的性质还可以分为基本性质和特定性质。
基本性质是与物质的组成和结构无关的性质,而特定性质则是由物质的组成和结构决定的。
总结起来,物质以原子和分子的形式存在,根据其组成和性质被分类为纯物质和混合物。
物质的性质可以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它们描述了物质的外观和行为。
初中科学综合物质的组成和性质
![初中科学综合物质的组成和性质](https://img.taocdn.com/s3/m/86d707be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3167c72.png)
初中科学综合物质的组成和性质科学是一门探究世界规律的学科,物质的组成和性质是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初中科学学习中,我们需要了解物质组成的基本原理以及物质的性质对生活和科技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初中科学综合中物质的组成和性质的相关知识。
一、物质的组成物质是构成万物的基本要素,它们通过不同的组合形成了各种物质。
在科学中,我们将物质分为纯净物质和混合物。
1. 纯净物质纯净物质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无论是由单独的原子还是化合物形成的。
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不可再分,比如氧气、氢气等。
而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的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的,比如水、二氧化碳等。
2. 混合物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形成的,每种物质都保持其独立的性质。
混合物可以是均匀的或不均匀的。
均匀的混合物称为溶液,比如盐水,而不均匀的混合物则称为悬浮液或胶体,比如果汁中的果肉。
二、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是指物质表现出的特点和行为,可以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 物理性质物理性质是对物质外观、形态、质地等特点的描述,不改变物质本质的性质。
常见的物理性质包括颜色、形状、硬度、密度、溶解性等。
通过观察和实验可以得到物质的物理性质。
2. 化学性质化学性质是指物质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时所表现出的性质。
化学性质可以通过观察物质与其他物质的反应和变化来确定。
常见的化学性质包括可燃性、腐蚀性、氧化性等。
三、物质的变化物质的变化包括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1. 物理变化物理变化是指物质在外部条件变化下,如温度、压力发生改变,而物质本身的结构和性质没有发生变化的过程。
物理变化常见的有溶解、融化、沉淀等。
2. 化学变化化学变化是指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导致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发生变化的过程。
化学变化常见的有燃烧、酸碱反应等。
四、物质的应用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生活和科技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科学家通过研究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开发出了各种材料和技术应用。
1. 材料应用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决定了它们的用途和特性。
物质的组成与性质
![物质的组成与性质](https://img.taocdn.com/s3/m/434d9c5e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1c.png)
物质的组成与性质一、简介物质是构成世界的基本要素,它们的组成与性质对于我们理解自然界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并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物质的组成1. 原子及元素物质由原子构成,原子是物质的最小单位。
元素是只包含一种原子的物质。
例如,氧元素由氧原子组成,铁元素由铁原子组成。
2. 化合物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元素的原子化合而成。
其中最常见的是水,由氧原子和氢原子组成。
化合物的性质往往与构成它的元素有着显著的差异。
3. 混合物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纯物质混合而成,它们的组成和性质可以根据不同的比例进行变化。
例如,空气是由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组成的混合物。
三、物质的性质1. 物理性质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在不改变物质组成的情况下可以观察到的性质。
例如,颜色、形状、密度、熔点和沸点等都是物质的物理性质。
这些性质可以通过观察和实验来确定。
2. 化学性质物质的化学性质指的是在物质参与化学反应时可以观察到的性质。
例如,金属与酸反应会产生氢气,这是金属的化学性质。
化学性质需要通过化学实验来进行判断。
3. 密度与比重物质的密度是指单位体积内所含质量的大小。
比重是物质密度与某一给定物质密度的比值。
密度和比重可以用来描述物质的重量特征,对于实际应用具有一定的重要性。
四、组成与性质的关系物质的组成决定了其性质。
不同元素和不同比例的元素组合会导致不同的物质性质。
例如,氧气和氯气分别是氧原子和氯原子的纯物质,它们具有截然不同的性质。
当它们反应时,会产生氯化铁,这是由氧原子和氯原子组成的化合物,其性质也和原始元素有所不同。
五、小结物质的组成与性质是密不可分的。
我们通过对物质的组成和性质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自然界中的各种现象,并且为人类的生产和应用提供指导。
通过分析物质的组成与性质的关系,人们可以利用这些知识来开发新的材料和技术,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六、致谢在撰写本文过程中,笔者参考了多篇相关文献和资料,特此致谢。
溶解性是化学性质还是物理性质
![溶解性是化学性质还是物理性质](https://img.taocdn.com/s3/m/b78c92af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6ecb74c.png)
溶解性是一种化学性质,它描述了物质在溶剂中的溶解能力。
它是由物质的化学结构和溶剂的物理性质共同决定的。
溶解性是指物质在溶剂中的溶解能力。
它可以是溶质或溶剂,但通常指溶质。
溶质是指在溶剂中溶解的物质,而溶剂是指能够溶解溶质的物质。
溶解性可以是一种物理性质,因为它可以被测量并可以通过观察或测试来测定。
溶解性取决于溶质和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
溶质和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取决于它们的化学结构。
溶质和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取决于溶剂的物理性质,如溶剂的温度、压力和溶剂的溶解度。
溶解性也可以受到溶解度的影响。
溶解度是指溶质在溶剂中的最大溶解量。
溶解度取决于溶质和溶剂的化学结构,也取决于溶剂的物理性质。
在化学反应中,溶解性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在反应过程中,溶质的溶解性可能会发生变化,这可能会影响反应的速率和产物的组成。
在化学实验中,溶解性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因为它可以影响反应的速率和产物的组成。
例如,在溶质的溶解度较低的情况下,反应可能会变得较慢,而在溶质的溶解度较高的情况下,反应速率可能会增加。
此外,溶解性也可以影响溶质在溶剂中的分布情况。
当溶质在溶剂中很容易溶解时,它可能会均匀地分布在溶剂中。
但是,如果溶质在溶剂中很难溶解,它可能会沉淀到溶剂的底部,或者在溶剂中形成一层油膜。
溶解性还可以用来解决化学问题。
例如,如果要从一种溶质中提取一种物质,可以通过选择一种能够很好地溶解该物质的溶剂来实现。
此外,溶解性还可以用来分离混合物中的不同成分。
总之,溶解性是一种重要的化学性质,它描述了物质在溶剂中的溶解能力。
它是由物质的化学结构和溶剂的物理性质共同决定的,并且在化学反应和解决化学问题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生:科目:第阶段第次课教师:
考点1:分子的热运动
1知识梳理
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
2典型例题
1 水结冰,分子间的距离如何变化?
2 “墙内开花墙外香"这句话涉及的科学知识是-—----——
3 我们知道汽化是一个吸热过程,为什么蒸发有致冷作用?
3知识概括、方法总结与易错点分析
分子很小
分子之间有空隙
分子处于不停的无规则运动之中
4 针对练习
1 下列现象中,不能说明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A 在小盘子里倒一点酒精,满屋子都是酒精气体。
B 扫地时,灰尘在空气中飞舞.
C 腌咸菜时,时间一长才就变咸了。
D 晒衣服时,水分蒸发衣服变干。
2 请用分子的知识解释下列现象的原因。
《1》。
温度越高,液体蒸发越快:-—————-——-—--———-—-———--—---—----———-——-—-————-——-—
《2》.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3 固体,液体分子之间的距离比气体分子之间的距离要--—--———---——
考点2:物质的溶解
1知识梳理
1、氢氧化钠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硝酸铵溶于水会吸收热量。
2、温度越高,气体在液体溶解得越少。
2典型例题
1色拉油地在衣服上,用水洗不掉,为什么用汽油可以洗干净?
2 一些工厂向河里排放热水,造成河里的鱼死亡,你能解释这个现象吗?
3 你知道汽水瓶打开盖子后为什么会冒泡吗?
3知识概括、方法总结与易错点分析
物质的溶解能力是有限的
不同的物质,溶解能力并不相同。
同一物质在不同物质中溶解能力不一样.
温度影响物质的溶解能力.
物质溶解过程中会有热量变化。
4 针对性练习
1 物质在溶解时会发生温度的改变,它与吸放热的关系正确的是 ( )
A 有的温度升高放热
B 有的温度降低吸热
C 有的温度不变,吸热放热等效
D 以上说法都有道理
2 小明的妈妈买了一瓶蜂蜜,到了冬天,她发现瓶子里洗出了白色晶体。
她觉得非常不满意,认为被欺骗了,但工作人员则认为这白色晶体是葡萄糖晶体,是从蜂蜜中析出的,你认为他们谁有理?请说出理由。
考点4:物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1 知识梳理
物理性质;状态、密度、挥发性、导电性、传热性等
化学性质:有些物质有毒性、食物会腐烂、澄清的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后会变浑浊等
没有别的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有别的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
2 经典例题
1下列各组两个变化都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 酒精挥发、酒精燃烧
B 蜡烛受热融化、蜡烛燃烧
C 镁条燃烧、钢铁生锈
D 钢锭轧成钢材、食物腐烂
2蜡烛燃烧过程中存在哪些变化?通过这些变化你知道了蜡烛的哪些物理性质和化学性
质?
3知识概括、方法总结与易错点分析
物质的变化
物质的性质
物质的酸碱性
酸碱性的检测
针对性练习:
1 化学变化区别于物理变化的标志是-—--—--———
2 在下列物质的变化或属性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属于化学变化的是-—————,属于物理性质的是-----——-,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 木材做成各种家具
B 氨气有刺激性气味
C 酒精挥发
D 煤油燃烧
E 氧化酶是白色粉末
F 铁在潮湿的空气中会生锈
G 煤油能燃烧 H 酒精易挥发
pH 23456789
1011醋橘子酱油牛奶鸡蛋清牙膏肥皂草木灰
西瓜食pH
3 有一种PH=3的盐酸,要使其PH 变大,下列做法中不能达到目的的是( )
A 加水
B 加PH=1的硫酸溶液
C 加PH=6的稀盐酸
D 加碱溶液
本节课总结提高题
1、实验室用于测定溶液酸碱度的pH 试纸(适用的变色范围在1—14之间)常见的颜色为( )
A .黄色
B .白色
C .蓝色
D .红色
2食物
橘子汁 四川泡菜 牛奶 鸡蛋清 近似pH 范围 3.0~4.0 3.2~3.6 6.3~6。
6 7。
6~8.0
则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鸡蛋清显碱性
B.胃酸过多的人应少吃四川泡菜
C.橘子汁能使石蕊试液变红
D.牛奶比鸡蛋清的碱性强
3、下列物质的p H大于7的是 ( )
A。
食盐水 B。
食醋 C。
石灰水 D。
汽水
5、一些食物的近似pH 如下:葡萄3.5~4.5;苹果2.9~3.3;牛奶6。
3~6。
6;鸡蛋清7。
6~
8。
0。
其中显碱性的一种食物是 ( )
A .鸡蛋清
B .牛奶
C .苹果
D .葡萄
6、以下是一些食物的近似pH 值:①苹果 3.3~4.5 ②鸡蛋清 7。
6~8.0 ③番茄
4。
0~4.4 ④玉米粥 6.8~8.0 ⑤柑橘汁3.4~4。
2, 胃酸过多的人宜经常食用的是( )
A .①④
B .②④
C .④⑤
D .③⑤
8、鱼味道鲜美,但剖鱼时弄破鱼胆,胆汁沾在鱼肉上,便有苦味,产生苦味的是胆汁酸,其pH 约为6,且难溶于水。
则在沾有胆汁的地方涂上下列物质可消除苦味的是 ( )
A .纯碱溶液
B .食醋
C .食盐水
D .自来水
27茶
西瓜 大豆 甜菜 5—5.5 6 6-7 7~7.5
A .茶
B .西瓜 C.大豆 D .甜菜
10、测定生活中一些物质的pH ,结果如下:参照以下图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肥皂水是中性物质 B 。
草木灰可改良碱性土壤
C 。
吃松花蛋一般添加食醋去除涩味 D.橘子汁能使酚酞试液变红
10.经测定,甲、乙、丙、丁四条河流的pH 如图所示,则河水呈碱性的河流是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11、人皮肤的pH 一般在4.5~6。
5之间,则皮肤表面显(填“酸”、“中”或“碱")____性。
如果某人皮肤的pH 为8。
2,现有下列四种pH 不
同的洗面奶供选购:
a 、4.5
b 、6.5
c 、8。
2
d 、8.5
他最好购买____号洗面奶。
12。
几种物质适宜生长的pH范围如下:水稻6.0—7.0、棉花6。
0-6.8、甘蔗6.0-8.0、烟草5。
0-6。
0、茶树5.0—5.5。
取某地土壤浸出液滴加几滴紫色石蕊试液,溶液略显蓝色.
则这种土壤适宜种植的作物是
A.水稻 B.棉花 C.甘蔗 D.茶树
13.测定生活中一些物质的pH,结果如下()
请根据上图信息判断,下列有关说法合理的是( )
A.酱油是酸性的 B.胃酸过多的人应多吃苹果
C.西瓜是中性的 D.肥皂水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14、经测得生活中一些常用食物的pH如下:
食物豆浆牛奶葡萄汁苹果汁
pH 7。
4—
-7.9
6。
3—-6。
6
3。
5-—4。
5
2.9——
3。
3
人体疲劳时,
的
A、苹果汁
B、葡萄汁
C、牛奶
D、豆浆
15、用pH试纸测定食醋的酸碱度时,如果先将试纸用蒸馏水润湿,再把食醋滴到试纸上,
测得的结果与食醋实际的pH比较()
A.偏低
B.偏高
C.相等
D.无法比较
16、参照图示中一些常见物质的pH进行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厨房清洁剂比厕所洗洁剂碱性强 B.肥皂水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C.白醋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 D.橘子汁比西瓜汁的碱性强
17、某科学兴趣小组按以下步骤探究某食盐溶液的酸碱度。
[猜想或假设]溶液的pH可能为(请将你的假设填入空格中):
①pH < 7 ,②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 。
[设计和实验]要测定该溶液的酸碱度,可采用下列物质中的______(填序号)来进行实验。
①pH试纸②紫色石蕊试液
②组内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
甲同学:取pH试纸放在玻璃片上,用玻璃棒蘸取食盐溶液沾在pH试纸上,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较,测得pH=7。
乙同学:取pH试纸放在玻璃片上,先用蒸馏水将pH试纸湿润,然后用玻璃棒蘸取食盐溶液沾在pH试纸上,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较,测得pH=7。
丙同学:将pH试纸直接浸入食盐溶液中,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较,
测得pH=7.
[评价]三位同学中操作规范的是______同学。
指出其余同学操作上的错误:______ __。